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歷史

    有人說,劉備選擇阿斗繼承皇位是一個錯誤,阿斗將蜀漢拱手讓給曹魏,還有人說,劉備選擇阿斗是明智的,劉禪在位期間,蜀漢風調雨順,政局穩定,劉禪還被認為是千古一帝。哪個是正確的呢?

    個人認為劉禪還不夠資格稱“千古一帝”,但是,他也不是漢獻帝、曹奐等無能的亡國之君,分析如下。

    其一,劉禪在位40年,沒有大的叛亂。

    和曹魏249年發生的高平陵之變,東吳孫峻、諸葛恪專權相比,蜀漢在這40年中,幾乎沒有宮廷政變。劉備死後,“相父”諸葛亮掌權,把蜀漢內外治理得國泰民安,不需要劉禪多動腦筋。劉禪只需要逢年過節主持祭祀儀式即可。

    在諸葛亮之後,是蔣琬、費禕、姜維先後掌權,他們都能在劉禪的領導下安安分分地辦事情,沒有想過叛亂,奪權之類的事情。這40年中,劉禪始終牢牢抓著蜀漢朝政大權,沒有旁落。

    其二,劉禪識時務,知進退,為保全成都老百姓,開城投降。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小路,消滅諸葛瞻七萬御林軍,進入蜀漢腹地,包圍成都。此時的劉禪面臨兩個抉擇,即血戰到底,還是開城投降。這是一個艱難的二選一,劉禪思索良久,不能決斷。

    這時的蜀漢,還有不少遠在邊關的精銳軍隊,如劍閣的大將軍姜維、南中都督霍弋、巴東太守羅憲,這些都掌握重兵。如果劉禪在成都組織御林軍抵抗鄧艾的進攻,與城共存亡,再發出勤王令,讓這些邊關軍隊回援,應該有八成的把握吃掉鄧艾軍隊,轉危為安。

    可是,他在投降派譙周的勸說下,為了保全成都的老百姓,選擇了開城投降。其實早在劉備包圍成都時,益州牧劉璋就為了益州的老百姓免受戰爭之苦,開城投降過。現在,劉禪也是同樣的選擇,他們都是為了保全老百姓,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好君主。

    其三,劉禪發揮出“影帝”水平,成功騙過司馬昭,安度晚年。

    劉禪投降後,雖然經過鍾會、姜維之亂,也沒改變投降的事實。他於公元264年進入洛陽,受到晉公司馬昭的隆重接待,被封為安樂公。在宴會上,演奏蜀中樂曲和歌舞,這讓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一個個低頭流淚,沉默不語,而劉禪喜滋滋地欣賞樂曲。這時,司馬昭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回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這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樂不思蜀”。劉禪知道自己的處境,知道這是司馬昭對自己的考驗,如果自己一個回答不好,可能招來殺身之禍。自己一個人身死是小,如果連累了蜀漢舊臣及老百姓,罪就大了。因此,他效仿父親劉備當年“驚雷失筷子”的手法,來了個“樂不思蜀”,安全過關,得享晚年。《漢晉春秋》中記載如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總結:如果說劉禪是一個“千古一帝”那明顯是誇大了,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如果說劉禪昏庸無道,殘暴不仁,也有失偏頗。

    根據以上三點,劉禪應該是一個能掌控朝局,不被架空的皇帝。他還時時為自己的老百姓考慮,能認清時事,做出了恰當的選擇,保全了益州老百姓,自己也安度晚年。他雖然不是“千古一帝”,也不是其餘亡國之君那樣的無能之輩。

  • 2 # 江雨燕

    應該是你說的吧?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在引導大家給這個“扶不起的阿斗”洗白,劉禪沒有什麼可以洗白的,“扶不起的阿斗”也只是歷史學家對他的一種偏見。

    以普通人的身份來看,劉禪並不笨,至少他不是問“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這種低能的人,但作為一個君王,劉禪在位期間並無建樹,這一點無論怎麼辯駁都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我們對劉禪的定位既不能強加於自己的主觀意願去抬高他,過度解讀他,但是也不能因為“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歷史偏見去貶低他。

    劉禪是一個正常人無疑,他平庸,這是他的能力問題,但至少他也不是晉惠帝這一類人,他有表現出彩的地方,也有舉措失當之處。

    譬如劉備去世後,要求劉禪要把諸葛亮當成自己的父親一樣去對待和相處: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諸葛亮傳》

    而劉禪很乖巧的聽從了劉備的遺願,從這一點來看劉禪無疑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倘若說他因為不滿於諸葛亮獨攬大權的現狀,要把權力奪回到自己手中。

    那麼蜀國面臨的風險顯然是巨大的,除非劉禪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就像後來的萬曆皇帝不滿張居正獨攬大權一樣,張居正一死就立馬清算他。

    但劉禪沒有做,或許是他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夠,又或者他本身對權力就沒有過多的慾望,乃至說他不過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年輕人,沒有對政治產生過多的認識。

    總之,劉禪很乖巧的遵從了劉備的意願,幾乎把整個蜀國的大權都讓諸葛亮掌握在手裡,劉禪固然稱不上是“千古一帝”,但他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諸葛亮到姜維北伐,劉禪從來都是支援的,並沒有過多的去幹涉他們的行動。倘若范仲淹、王安石這些人能夠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援,其實宋朝的結局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是劉禪表現的較為出彩的一面,但是這種出彩究竟是他有意為之,樂於讓自己當一個甩手掌櫃,還是他根本對政治就不感興趣,其實還是有待商榷的。

    實際上,或許是因為劉禪對於諸葛亮懷有一種特殊感情和信任,讓劉禪在諸葛亮沒有去世前放開手腳的讓諸葛亮去管理蜀國的政務,諸葛亮北伐不利,劉禪也不予追究。

    劉禪的這個舉動其實要分兩個層面來看:

    他信任和重用諸葛亮固然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是完全把權力交接給諸葛亮,未免又是他的失職之處,畢竟他是蜀國君主,一個國家的掌舵人。

    怎樣讓蜀國強大起來,怎麼去規劃蜀國的未來,這些都是他的責任。但是他以一個甩手掌櫃的姿態卻在政治中被邊緣化了。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又像是一個心甘情願的傀儡。

    而這種被邊緣化的地位讓劉禪日漸在安逸中迷失了自我,也許在他看來,天塌了還有諸葛亮、姜維這些大臣給他頂著,他只需要放心玩樂就可以了。

    儘管他並沒有過於沉溺在酒色之中,但也逐漸迷失了自我,開始寵幸起宦官。可見這是劉禪沒有政治能力的一個表現,說他昏庸倒也並非不可。

    只不過劉禪更像是小打小鬧,這些都不足以損害蜀國。但是他不思進取,沒有把精力放在治理蜀國之上,這也是他的昏聵之處。

    他的投降舉動現今來看無疑也是明智的,至少避免了許多無所謂的流血,但也是失當的,因為彼時的蜀國並非沒有抵抗的資本。

    因此,對劉禪的評價只能說,他是一個正常人,有自己的想法,譬如姜維建議他殺死黃皓時,他認為黃皓不過是一個小人,不必在意。

    說明他對黃皓的身份還是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卻沒有意識到小人帶來的危害,所以只能說他考慮事情比較片面。

    在魏國,司馬昭問他想不想蜀國,劉禪的回答可能也是精心考慮的結果,所以只能說劉禪並不笨,但也沒有什麼出色的能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歷史對劉禪確實有醜化的一面。僅此而已。

  • 3 # 探尋歷史的足跡

    長久以來,劉禪一直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物件。有人說他昏庸無能,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過也有人說,劉禪聰明絕頂,堪稱“千古一帝”。

    那麼,為什麼有人說劉禪是“千古一帝”?他真的有那麼厲害嗎?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就來給大家回答這兩個問題。

    一、為什麼有人說劉禪是“千古一帝”?

    持這個觀點的人,並不是說劉禪為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得人們的尊重。而是說劉禪在三國亂世中,活得最好、最輕鬆,最讓人羨慕、佩服。關於這一點,筆者主要論述如下。

    第一,劉禪穩坐皇位四十年,活得舒適愜意。

    章武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臨死前,劉備召來了諸葛亮,對他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到劉備的話後,說他一定會竭盡全力地輔佐好後主,絕不敢有二心。然後劉備又下遺詔,對劉禪說:“你對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那樣。”劉禪登基後,完全遵從了劉備的遺命,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允許他開府治事。不久後,又讓諸葛亮領益州牧。

    從此之後,蜀漢進入了諸葛亮時代。蜀漢全國上下所有的事務,都由諸葛亮一個人做決定。用《三國志》的說法,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用劉禪自己的話說,是“政則葛氏,祭則寡人”。

    大家想一下,劉禪只需要“穩坐釣魚臺”,呆在皇宮裡,啥事都不需要做,他過得夠舒服吧?無論是治理政務還是平定叛亂,抑或是北伐曹魏建功立業,吃苦受累的人永遠都是諸葛亮。況且諸葛亮從無異心,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劉禪畢恭畢敬。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接著繼任的蔣琬、費禕、姜維等人,對蜀漢也都是忠心耿耿。

    反觀東吳,孫峻、諸葛恪等人專權擅政,架空了孫亮。曹魏方面,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政權自此落入了司馬家族。

    第二,劉禪識時務,有仁心,在關鍵時刻,投降了鄧艾。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將鄧艾偷渡陽平關,在綿竹大破蜀將諸葛瞻。劉禪得知訊息後,採納了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不戰而降。

    不得不說,劉禪看得懂時局,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以蜀漢的實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即使當時率兵抵抗,成功擊潰鄧艾大軍,蜀漢也遲早會被曹魏所滅。與其如此,不如趁早投降,不僅能保全自身,還能避免更大的傷亡。

    第三,劉禪是個“影帝”,他成功騙過了司馬昭,安享晚年。

    劉禪投降了,並不意味著他一定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因為司馬昭是不同輕易放過他的。但是出乎意外的是,劉禪還真就安度晚年。他成功地當了一回“影帝”,將自己的演技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一次,司馬昭舉辦宴席時,故意讓人唱著蜀國的歌曲,旁邊的人無不悲愴感嘆,劉禪卻談笑自若。又一次,司馬昭問劉禪:“你想念蜀國嗎?”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來源,這個成語通常被用來形容劉禪沒肝沒肺。其實不然,劉禪很清楚,身處敵營,如果不那樣說,遲早會被司馬昭所殺。

    二、劉禪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筆者認為,劉禪作為一個君主,能夠穩坐皇位40餘年,將他手底下那些人管得服服帖帖,肯定是一定手腕和本領的。但是,劉禪絕對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厲害,否則他也不會將劉備留下的基業,拱手相送給曹魏了。

    客觀地說,劉禪只是平庸,但絕對不弱智,有幾個例子可以證明這點。

    第一個事例,劉備臨死前,曾對劉禪說:“丞相說你度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也就安心了。”這句話記載在《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中,應該是比較可靠的。諸葛亮是實事求是的人,他從不會拍須溜馬,所以他說的那句話,即使有一定安慰的成分在,誇大了一些。但是就算再誇大,諸葛亮也絕不會罔顧事實,說劉禪“度量甚大”。因此,劉禪絕不可能弱智。第二個事例,諸葛亮逝世後,劉禪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不再任命丞相。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劉禪?

  • 4 # 佳寧說歷史

    現在的人每當提到劉禪,對他的評價無疑都是昏庸無能,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而已,但殊不知,還有人說他聰明絕頂,並且還被人說是“千古一帝”,但這個反差為什麼會這麼大呢?那就讓我們來分析分析吧。

    劉禪(207年-271年),三國時期蜀漢孝懷皇帝,且在位時間長達四十年,劉備之子,字公嗣,荊州江陵人,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 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

    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後,受封為安樂公,271年,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

    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這就是劉禪大致的生平經歷,其實並沒有所謂的世人覺得的昏庸無能,大家可以仔細想想,要是劉禪真的就只是個昏庸無能的傻白甜皇帝而已,那為何劉禪還會在諸葛亮死後三四十年才會滅國呢?

    所以,劉禪被稱為“千古一帝”自然也有他的理由。劉禪並非無能,而是假裝糊塗,其實他自己心裡比誰都清楚。劉禪高明之處就是假裝將自己置於“無為”的位置,放大權於諸葛亮、姜維,自己則可以安心享樂。並且諸葛亮為蜀嘔心瀝血直至累死,臨嚥氣之前,劉禪還派人問諸葛亮他的兒子該怎麼辦,諸葛亮這才明白劉禪並非真傻,而是無時無刻都在防備他的家族,乃慶幸自己一生盡忠,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此後,諸葛亮在將後事安排的妥妥的才閉眼而去。在諸葛亮死後又有姜維繼承伐魏興漢大業,繼續為劉禪賣命,直至身死。劉禪所用之人皆如此忠心,正是他用人之高明之處。劉禪在蜀亡後,還在司馬昭面前表現得“樂不思蜀”,消滅了司馬昭殺他之心,劉禪仍舊終日尋歡作樂得以善終。

    歷史上亡國之君不被殺辱是極少見的,但這卻又可以說是劉禪的“大智若愚”促成的,所謂,聰明的人都會隱藏啊。其實,劉禪並非愚昧之人,因為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敏字可直接看出來,劉禪是個聰明之人,據傳言,劉禪在位的四十年間,百姓並沒有家破人亡,反而還很幸福,所以,千古一帝非他莫屬。

    文:佳寧談歷史

  • 5 # 笑談歷史zz

    章武元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臨死前,劉備召來了諸葛亮,對他說劉禪是一個好苗子要盡力輔佐,諸葛亮聽了這一席話輔佐劉禪當是盡職盡責,對劉禪說諸葛亮也是不得多的人才,對待諸葛亮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從此諸葛亮和劉禪更加是面面俱到,時代就進入了智者諸葛亮時代,諸葛亮運用他所擁有的才識毫無保留的奉獻給劉禪,讓他根基穩固,蜀漢全國上下所有的事務,都由諸葛亮一個人做決定。而且諸葛亮從無異心,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劉禪畢恭畢敬。反觀東吳,孫峻、諸葛恪等人專權擅政,架空了孫亮。這樣子一對比,蜀漢的力量相比於東吳要大的多,劉禪坐享其成,只需要一個位置來給他,天下江山諸葛亮都打理的好好的。

    但是劉禪也不是昏庸之人,還是識得大體之人,在關鍵時刻,投降了鄧艾。魏將鄧艾偷渡陽平關,在綿竹大破蜀將諸葛瞻。劉禪得知訊息後,採納了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不戰而降。這一點也暗示劉禪成功的因素,任用賢才,識得大體,帝王之風範。他知道以蜀漢的實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

    即使當時率兵抵抗,成功擊潰鄧艾大軍,蜀漢也遲早會被曹魏所滅。以退為進,更好的維護國家周全,但是投降了也不等於平安無事,作為一國之主地位還是岌岌可危的,總有人虎視眈眈想要吞併蜀漢稱霸天下,野心永遠離不開殺戮與爭鬥。司馬昭是不同輕易放過他的。

    劉禪身不由己但不能表示出來,這種卑微之感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忍受的,但是想要活命哪裡會那麼簡單,司馬昭總會變著法子去想一個切入點去弄死他,但是劉禪的精明就讓他逃過了一劫,劉禪作為一個君主,能夠穩坐皇位40餘年,將他手底下那些人管得服服帖帖,肯定是一定手腕和本領的。這麼說來劉備也是有眼光的,儘管天下都由諸葛亮打理,但是劉禪的腦子就足夠保蜀漢安寧了,這恐怕就是劉備劉備四個四子: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只選擇劉禪的原因吧!

    劉禪執政四十年裡,蜀漢的政局卻是三國中最穩定的,這期間蜀漢先後換了四個執政官,但劉禪卻始終穩居皇位、掌控大權,沒有出現權臣和皇帝火併的情況,他卻能夠克服自己心中恐懼,給予諸葛亮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讓他來幫他剷除異己,即使後來諸葛亮死了劉禪更是能夠透過分化政權和軍權來平衡蔣琬和費禕,後又用內廷黃皓來鉗制姜維的軍權,外號為“扶不起的阿斗”的劉禪再也不是扶不起而是運用政治手段和魄力,做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所不能做出來的,當然,也不可能僅僅是蜀漢的文武大臣個個品德高尚所能實現的事情!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禪是劉備的長子,三國蜀漢政權的第二任同時也是亡國之君的皇帝,劉禪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爭議最大的皇帝。

    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發生在劉禪身上截然不同的事情太多了,有人說劉禪昏庸無能,因為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作為最高統治者,不但不能穩定局勢,居然毫無抵抗意志,不戰而降

    有人說劉禪大智若愚,因為劉禪投降之後,憑藉外表表現出來的愚蠢而欺騙了狡猾的司馬昭,從而為自己贏得生命,事實上,這種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劉禪

    首先從結果上看,劉禪是一個亡國之君,一個亡國之君即使再有能力,那整個國家還是亡在他的手中,況且作為一個主政蜀漢40年的皇帝,這麼長時間的治理,在劉禪手中而滅亡,作為最高統治者,劉禪不承擔責任,誰來背蜀漢滅亡的黑鍋呢?諸葛亮嗎?姜維嗎?

    劉禪不像劉協,他不是一個完全的傀儡皇帝,即使是諸葛亮當政,劉禪也有相當的權力,這從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對待諸葛亮的態度就能知道,劉禪為諸葛亮在漢中修建了祭祀的廟,善待諸葛亮的家人,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並且大力提拔毫無功勞的諸葛瞻,這一切,都印證了當初諸葛亮輔佐劉禪的忠心,人心都是肉長的,如果諸葛亮作為權臣大力打壓皇帝的話,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就會報復的,可是並沒有。

    諸葛亮與劉禪

    總有人說蜀漢的滅亡不是劉禪的責任,而是諸葛亮與姜維的責任,因為他們窮兵黷武,常年征戰,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所以最終蜀漢才滅亡,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說一句,蜀漢如果沒有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就不會滅亡了嗎?看看隔壁的東吳,他們北伐了嗎?但最終結果呢?

    因為北方的魏朝實力擺在那裡,即使諸葛亮和姜維不北伐,時間長了,照樣要被曹魏滅亡的,而在劉禪當政的時期,加速了這種滅亡,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劉禪的用人。

    劉備託孤

    蔣琬和費禕是諸葛亮臨死前推薦的接班人,他們兩人執政的時間加起來有19年時間,這個算作諸葛亮的政治遺產,從費禕之後,蜀漢的朝政越來越黑暗,劉禪的用人越來越差,以至於連弄權的宦官都當成了親信,成為左右朝政的人,並且在姜維彈劾宦官黃皓時,劉禪還極力維護宦官黃皓。

    這說明了劉禪的用人是有問題的,照這樣下去,以黃皓來專權的話,蜀漢的對外軍事和政治都得靠占卜來決定了,這可是非常荒唐的事,不滅亡都天理不容。

    二是劉禪的治國能力。

    劉禪是沒有權力慾望的一個皇帝,諸葛亮當政時期,他只負責祭祀,蔣琬和費禕當政期間,劉禪也不太管事,除了偶爾給蔣琬下個詔書,要求他出兵北伐之外,劉禪就很少有其他的治國處理政務的事情,給人的感覺,劉禪作為皇帝是不太管事的,因此朝中的大事都落入了宦官之手,這不就是第二個東漢嗎?這種水平,劉禪無法甩鍋。劉禪這種治國水平,能不滅亡嗎?

    劉禪

    其次,再來說說劉禪所謂的“大智若愚”?

    也就是在司馬昭面前裝傻,似乎欺騙了司馬昭不殺他,如果懂歷史的人,就會知道,從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到東漢末年,除了趙高弒殺了秦二世之外,就算是改朝換代,也沒有弒殺前朝皇帝,比如王莽都沒有殺西漢末代皇帝劉嬰,曹丕沒有殺東漢末代皇帝劉協,當時沒有殺死前朝末代皇帝的傳統,而一般是善待。

    司馬昭也不例外,他不殺劉禪不是因為劉禪表現得如何“傻”,而是司馬昭需要藉助劉禪的名氣來穩定蜀漢局勢和那一幫人,如果司馬昭殺了劉禪,蜀漢就會有很多人會不服司馬昭的弒君而起兵反抗,別的不說,鎮守永安的羅憲和鎮守南中的霍弋就會不服司馬昭而起兵造反。

    劉禪與宦官黃皓

    不說劉禪,就說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在東吳滅亡後,也被當時的晉朝俘虜,孫皓敢當面頂撞晉朝皇帝司馬炎,並且諷刺晉朝權臣賈充,並沒有因此而丟命,可見司馬炎不殺孫皓,與司馬昭不殺劉禪有著相同的目的,而不是因為劉禪所謂的“此間樂,不知蜀也”。

    況且,司馬昭是何許人也,劉禪再聰明,恐怕也無法在司馬昭面前裝傻,人家是靠陰謀詭計起家的,對於這一套欺騙人的把戲玩得爐火純青,劉禪絕對也騙不了司馬昭。

    最後,說說劉禪和他父親劉備的區別。

    劉備是一個百折不饒、從不言敗、永不放棄、時刻努力的開國之君,經歷了九死一生,諸多磨難,劉備才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無論是識人、用人、軍事、治國水平跟他兒子劉禪比起來,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劉禪是完全不能和劉備比的。

    劉禪

    如果劉禪有劉備一半的能力,以不至於蜀漢會滅亡,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劉禪不僅拒絕了各路蜀軍的支援,而且在譙周的勸諫下,直接不戰而降投降了鄧艾,而且還是在各路蜀軍堅持抵抗的情況下,手下軍隊誓死抵抗,結果皇帝投降了,這事放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如果劉備在九泉之下知道他的後世不肖子劉禪就這樣敗掉了他打下來的江山,劉備絕對能氣活過來。

    一個不願意花費一點點心血,把就父親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的皇帝,根本就不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更不可能是什麼千古一帝,而就是一個普通的、昏庸無能的皇帝,就連劉禪的兒子劉諶都寧死不屈,而劉禪就是做不到,還得給劉禪加一個怕死的頭銜。

  • 7 # 畫素說

    最近這些年,總會有許多人為劉禪平反,他們認為劉禪並不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是位“明君”、“聰明人”、“大智若愚”者。

    事實上,的確沒有任何的證據可以證明劉禪是個弱智,至少我們可以說劉禪在智商上是個普通人,所以我認可劉禪並非“阿斗”。但不是“阿斗”並不能代表劉禪就是個“明君”。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曾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我們先不管劉備究竟是出於各種目的說這句話的,但,我們從劉備的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其對劉禪的執政能力,還是有所疑慮的。而這種“疑慮”在劉備的遺詔中也可探得一二。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這句話的意思是,射君說丞相(諸葛亮)感嘆你很有智慧和肚量,比希望的要好,若真能如此,我便沒什麼可憂慮的了。我們從這一句“審能如此,吾復何憂!”便能知道劉備走的有多“憂心”,對劉禪是否能接穩這蜀漢的江山憂心忡忡。這才有了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託孤遺言。

    當然了,這也不是說劉禪就是那個阿斗,只是說劉禪太普通了,普通到劉備放不下心,畢竟“子不類父”這才是劉備最大的痛心點。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劉禪繼位後做了什麼,有何政績。

    建興元年到建興十二年,諸葛亮主政時期,劉禪無作為。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故,劉禪禁止官員奔喪,知道向充等人共同勸諫,劉禪才允許給諸葛亮立廟。後劉禪廢除丞相職位,短暫還政,不過依舊無作為。

    延熙元年,蔣琬出成都,駐漢中,二年,蔣琬升大司馬,開府治事,打造舟船,聯結羌胡。七年,大將軍費禕退敵,同年,蔣琬病重,費禕領益州刺史。九年,蔣琬死,劉禪自攝國事,依舊無大作為。十四年,費禕回成都,聽算命者說國都無宰相,於是又領兵出成都,屯漢壽。十六年,姜維掌權,率軍北伐,劉禪依舊無作為。十九年,姜維領大將軍,接連北伐。劉禪寵幸黃皓,無作為。

    其實,劉禪有試過幾次掌權,但真正卻什麼都沒能做到,更多的是做一個甩手掌櫃,從未真正治理國家,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又或者說他缺乏自己的主見,由此出發,劉禪就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平庸的人,絕非當皇帝的材料,更不可能是明君!

    他唯一強硬的是在迎來了鄧艾入蜀,成都岌岌可危之際。立馬便就投降了,在面對眾將請求背水一戰之時,堅決不同意。這也是他作為皇帝所做的最後一個決定。

    試問一下,這樣的一位君主,又怎麼成了大家口中的“千古一帝”?

  • 8 # 青史回聲

    劉禪,小名“阿斗”,是劉備劉玄德的兒子,三國時期蜀國的第二任君主,也是最後一任君主,史稱“蜀後主”。試問,一個國家的末代君王,何德何能稱之為“千古一帝”?我想就連他老爸劉備也不敢這樣自稱為“千古一帝”,劉備的諡號為“昭烈帝”,這就說明了一切。

    說實話,中國曆朝歷代帝王裡,能稱為“千古一帝”的,我想不超過五個。劉禪這樣的,怎麼可能會列入其中,簡直是笑話!單就一個“蜀後主”的身份,就已經不配了,更別說其它理由了。我可以舉出很多個。

    比如最著名的成語: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我想大家應該很熟悉吧,講的就是蜀後主劉禪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就是:蜀國滅亡後,劉禪以及蜀國文武百官被“押解”到了魏都洛陽。當時的權臣晉公司馬昭“特意”設宴招待他們,席間,司馬昭還特地安排蜀國的歌舞節目,以試探劉禪。不僅如此,還問他的感受如何?

    你知道劉禪是怎麼說的嗎?劉禪是這樣說的:此間樂,不思蜀。要知道,席中那些蜀國舊臣看了蜀國的節目後,都十分傷心,唯獨劉禪,卻十分快樂。所以也就有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還有,當初魏國大軍舉兵伐蜀,鄧艾率領一支兵馬兵出奇路,也就是不走尋常路,讓他發現了一條陰平小道,透過這條小道,可以讓鄧艾不用經過劍閣,可以直接達到四川盆地,要知道蜀國的國都成都就在四川盆地的腹地。

    在聽到魏軍突然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頓時慌了,想得不是決一死戰,而是罷兵言和。雖然後來有諸葛瞻父子拼死抵抗,也沒有力挽狂瀾。為此,劉禪也只有開城投降。這讓人無法理解?當時的局勢還不至於劉禪開城投降,蜀國的兵力並沒有遭到巨大的損耗,而且劍閣還有姜維的兵馬,完全可以裡應外合,堅壁清野,消滅這支魏軍。可惜卻遇上了這樣的君王。

    除此之外,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其前提條件,他必須是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如果這一點沒有滿足,談何千古一帝?很明顯,劉禪沒有資格稱之為“千古一帝”。

  • 9 # 讀書的禕樂

    看到這個問題我凌亂了。

    劉禪在亂世能做40年皇帝(諸葛亮只輔佐劉禪十年,而且還是在劉禪年幼),三國時蜀漢還是最弱的,亡國後還能得善終,可見劉禪並非是扶不起的阿斗。

    如果是大一統的王朝,劉禪很可能是唐玄宗、漢宣帝這樣的守成之君。

    但就此說劉禪就是千古一帝可就有些言過其實了,劉禪表現出來的能力主要是維持政治平衡(這一能力對古代皇帝非常重要,對現在的領導也很重要)。

    畢竟歷史沒有給劉禪當守成之君的機會,劉禪是否能有過人的文韜武略就不好評說了。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把劉禪稱為“千古一帝”,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是最大的黑色幽默。

    不過,如果你在看了我下面的表述以後,可能你就不這麼認為了。實際上,評價劉禪是“千古一帝”,這個話並沒有錯。為什麼這麼說呢?

    (劉禪)

    其一,劉禪權力被完全剝奪,皇位卻依然穩如泰山。

    在後三國時代,整個蜀漢政權的權力,可以說完全集中到了諸葛亮的手裡。

    諸葛亮實現這一個目標,並非一帆風順,他也算是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諸葛亮政治鬥爭的工具就是北伐。透過北伐,諸葛亮達到了三個目的。

    一是剝奪了李嚴的軍權。在劉備的託孤中,李嚴是負責內外軍事的。但是諸葛亮透過北伐,巧妙地把李嚴的權力轉移了過來。李嚴最終僅僅成為一個運糧官。而這個官他還當得很差,最後被諸葛亮很有說服力地把他拿下。

    二是打擊了魏延等元老派。在劉備的元老派中,李嚴和魏延是最大的兩個(吳懿和趙雲本來也是元老,但他們並無權力慾望,不構成威脅)。其中魏延是對諸葛亮構成最大威脅的那個。但諸葛亮透過對魏延的不斷打擊,讓魏延最終身敗名裂。而諸葛亮也徹底削掉了元老派的勢力。

    三是另外組建權力中心。依然是透過北伐,諸葛亮另外組建了一個權力中心。這個權力中心,是有別於劉禪的成都權力中心的。諸葛亮也透過這個權力中心,和劉禪分庭抗禮。

    諸葛亮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權臣,但是他卻並沒有奪劉禪的皇位。這一點,固然與諸葛亮的性格及道德約束有關係,但是,劉禪能夠做到始終不猜疑他,卻也至關重要。如果劉禪有猜疑諸葛亮的行為,兩人就會產生牴牾,產生矛盾,最終逼得諸葛亮“只好”奪位,那是一定的。畢竟歷史上權臣最終奪位,都是這麼過來的。

    劉禪能夠做到“用人不疑”,這一份大肚,古今皇帝有幾個人能做到?難道這還不值得被稱為“千古一帝”嗎?

    (鄧艾)

    其二,劉禪不願生靈塗炭,積極維護國家統一。

    當鄧艾打進成都的時候,鄧艾實際上只有2萬人,而且還都是一些經過長途跋涉的疲憊之兵。如果劉禪當時積極組織防守,並且通電全國各地,讓各州郡回援,發動對鄧艾這2萬的衝擊,未必不能打勝。只要姜維在劍門關阻擋住鍾會的大軍,對於鄧艾來說,就是甕中捉鱉。

    而且,鎮守公安的大將閻宇,就已經帶著大軍回來救援了。這個閻宇其實來頭不小,當年黃皓一定想用他單換姜維,可見也是有一些本事的。還有,南方的孟獲,只要招呼一聲,也可以很快回來。

    但是,劉禪在這時候,卻放棄了成都,迅速就出城投降。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劉禪很懦弱。但是,為什麼不可以認為,劉禪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不願意生靈塗炭呢?畢竟只要劉禪守城,必然會發生慘烈的戰爭。鄧艾雖然是疲弱之兵,但在絕望的情況下,他們絕對是要拼命的。如此一來,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就是一定的。

    再說了,三國最終必定是要統一的。當時蜀國已經山窮水盡,魏國統一,只是個遲早的問題。與其魚死網破,不如歸順中原政權,其實也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偏偏要割據呢?

    如果劉禪真的有這樣的思想覺悟,那麼劉禪的境界,在歷史上的皇帝中,顯然是絕無僅有的。稱他為“千古一帝”,並不為過。

    (司馬昭)

    其三,劉禪韜光養晦,保護一眾蜀地百姓。

    劉禪到了魏國以後,司馬昭試探他,問他思念不思念蜀國。劉禪說,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其實,按照常人的思維,都是會思念祖國的。劉禪這麼回答,是因為他很傻嗎?顯然不是的,因為歷史上並沒有他很傻的記載。只有一種可能,是裝傻。但一個人不傻,卻能把傻裝得很像,還能騙過狐狸一樣的司馬昭,絕對是有大智慧,同時也有大忍耐力的。否則的話,誰也做不到這一點。

    劉禪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為了保護蜀漢皇室成員,保護蜀地老百姓。因為一旦他表現出思念蜀國的樣子,不但他自己活不了,同時,司馬昭也會把俘虜到魏國的蜀漢皇室成員,全部給殺掉。也不會放過蜀漢的大臣及蜀漢那些忠於故國的老百姓。劉禪當然不願意這種情況發生,他要極力保護老百姓,因此,他才會不惜在歷史上留下“傻子”的汙名,說那樣的話。

    情願自己背黑鍋,都把好處留給別人的君王,這是一種“仁者之心”的大情懷。擁有這樣情懷的人,還不算“千古一帝”嗎?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等)

  • 11 # 章小飛魚

    更多人對劉禪的印象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今天我們卻要重新認識這位阿斗皇帝——千古一帝。為什麼有人說劉禪是千古一帝呢?自有其原因,我們來看:

    從公元223年即位,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阿斗穩坐蜀漢皇位41年,是整個三國曆史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即使在諸葛亮234年去世後,阿斗還在皇位上坐了29年,直到蜀漢滅亡。41年間,蜀漢政局長期穩定,所用之人均屬稱職,所執行的政策也符合蜀國的實際。阿斗執政以來,並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不象曹睿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不顧人民死活,也不象孫皓濫殺無辜,兇殘暴虐。劉禪雖非創業的明君,但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守業的賢主。

    對諸葛亮充分信任,這是維持蜀漢穩定的前提。《魏略》記載,阿斗對諸葛亮說:“政由葛氏,祭由寡人”,政治軍事大事他讓孔明作主而他只管祭祀這種儀式方面的活動,而不象有的皇帝沒有容人之量非要除去眼中釘不可,阿斗沒有做那種自毀長城的事,他深知從政治經驗和力量對比自己都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所以只能韜光養晦。其實,阿斗並不贊成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但還是全力支援,因為他懂得“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

    在諸葛亮死後,阿斗立刻廢除了丞相制,任命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利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主要管理政務,兼管軍事;費禕主要管理軍事,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從此分立,防止了大權獨攬的現象再次發生。後來蔣琬去世,阿斗更進一步親自處理政事,終於掌握了蜀漢的實權,而且長達19年。

    或許,我們以往的印象,是因為過多的受“三國演義”的“演義”影響吧,透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劉禪的治國之術不可否認或小覷,從某種角度來說,劉禪堪當“千古一帝”。

  • 12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我們知道,作為一代梟雄的劉備,他的眼睛太毒,看人太準,幾乎沒有看走過眼的時候。比如魏延,好多人包括諸葛亮,都說其有反骨,不可重要,但人家劉備生前可把魏延用到了極致。

      還有馬謖,諸葛亮都看走眼,可劉備一眼就看透馬謖。常言說:知子莫若父,何況大毒眼劉備啊!劉備曾劉禪事詢問諸葛亮,被譽為神人的諸葛亮亦對劉禪讚賞有加。可見劉禪並非平庸之人。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是這樣評價劉禪的:“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以諸葛亮的人品,是斷不會阿諛諂媚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求實,也是斷不會無端溢美的。

      劉禪用人上基本沒毛病。諸葛亮,大賢臣。齊桓公對管仲也就是如此了。諸葛亮死後,劉禪不再任命丞相以示紀念,然後參考了諸葛亮的意見,先後起用了蔣琬和費禕為大將軍執政。國力日漸恢復。費禕遇刺後,任命姜維接替費禕為大將軍,任命接替董允為侍中的陳祗為尚書令。陳祗死後,樊建諸葛瞻董厥共同執政。

      而且諸葛亮街亭戰敗,請辭丞相,劉禪很配合,貶後又找機會復職。姜維段谷打敗於鄧艾,請辭大將軍,劉禪又來了一次。姜維彈劾誅殺宦官黃皓,劉禪也算是非分明,讓黃皓謝罪,不過沒殺他。

      我們再來看看劉禪的其他能耐,他先後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后,憑這個猛張飛的相貌,估計他女兒要有皇后的檔次的姿色也不易,可以判斷劉禪是出於政治的需要才委屈自己這麼做。劉禪還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關羽之孫、關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關統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最核心的勢力變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義。

      當聽到諸葛亮的死訊時,劉禪連日傷感難忍,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並下令全國素服發哀三日。還升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官至長水校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爵位。

      最後,投降也沒毛病。鄧艾偷襲成都,諸葛瞻父子殉國。劉禪一直是認同北伐恢復江山的,能打肯定是打了。此時大軍都在姜維手裡,抵擋鍾會,南中的軍隊或許是上策,但是能不能在城破前趕到還真是問題。眾人給劉禪的方案,劉禪應該是都認真考慮過了,不過,最後只有譙周的投降建議被採納了。

      劉禪從時局出發可能真的是看不到機會了,畢竟就算殲滅鄧艾,被鄧艾開啟的缺口會帶來更多的魏軍進去蜀中腹地,到時候滅亡是遲早的,東吳也可能介入,最後苦的還是百姓。事實證明,當時降魏,的確不失為一個上佳選擇。有人把劉禪的執政完全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是不夠客觀的,也不是事實。因為諸葛亮於公元234年死後,劉禪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沒有相當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 13 # 親一

    譁眾取寵,標新立異,劉禪就是一個昏君,洗不白的。

    “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 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這句話就是對劉禪後期(蜀漢四相相繼去世後)執政的最好的總結,不要又推到佞臣身上,有句話說的好,沒有昏君,哪有佞臣,凡有佞臣必有昏君。

    另外,以司馬昭的為人處世的玲瓏心,十個劉禪都不是他的對手,而且魏晉朝堂不都是笨蛋,如果劉禪是在演戲,會有人看不出來?

  • 14 # 月下待友A

    劉備選劉禪做繼承人絕對是正確的,但是劉禪只能算得上一個合適的君主,絕不是什雄韜偉略的千古一帝。

    劉備看人一向很準,

    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人,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魏延等人,都是劉備識人用人的結果。特別是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對諸葛亮提前預警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說明劉備識人用人確實有獨到之處。劉備之所以打下三分之下江山,是與他善於識人用人分不開的。劉備善於識人用人,自然也不會看錯自己的兒子,所以阿斗不會是庸才。

    劉備選擇劉禪為繼承人,是劉備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原因有二:第一,劉禪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般弱智,即使是諸葛亮也在與他人的書信中盛讚劉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能讓諸葛亮說出後八個字,劉禪至少不會太差。第二,除劉備義子劉封外,劉禪在諸子中最為年長。

    在亂世三國演義中劉阿斗能活到自然終老,如果沒有一定的智慧是不可能的。雖然諸葛亮專政專軍,似乎阿斗失去大權不太像個皇帝,但他心知才能不及諸葛亮不如放手讓他們去做,反正樂得清閒樂得享受相安無事就好。這是其智,可以說是大智。如果不聽諸葛亮安排,也許性命堪憂,至少不放權讓諸葛亮失望的話,諸葛亮就算不奪其位,也許會另投他人帳下效勞。這是阿斗不願看到的結果。

    劉禪呢,也是跟他老子一樣,情商高的可怕,孔明生前,裝傻充楞,孔明若真統一,則地位難保,若不統一,則自己還是穩坐皇位,若孔明動他則元氣大傷更無統一的大願。

    孔明死後,開始恢復老子本性,可惜,無人能達孔明之境界,而司馬懿則更無閒暇徵蜀,直至老死,都沒能統一,換做是劉禪,若非處在三國時期,

    和平時期以劉禪的思維模式絕對稱得上千古一帝,國家的管理,用人上,征討上,都可以預判,國家必強盛!哪一個皇帝可以做得到,寥寥可數,奈何時也命也,換做他是三國裡的魏國,他必定比司馬懿做的好,所以,他是千古一帝!

  • 15 # 好像放風箏

    劉禪是個標準的官二代,老爹劉備靠著祖上的光環打下一片江山,

  • 16 # 手抖

    還是識得大體之人,在關鍵時刻,投降了鄧艾。魏將鄧艾偷渡陽平關,在綿竹大破蜀將諸葛瞻。劉禪得知訊息後,採納了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不戰而降。這一點也暗示劉禪成功的因素,任用賢才,識得大體,帝王之風範。

  • 17 # 燕妮燕飛

    這個說法應該是很多人接受不了的。為什麼接受不了呢?劉禪作為皇帝居然帶頭投降了,普通人投降別人都覺得可恥,都會罵一句“叛徒”,何況是皇帝!更重要的是,他劉家的天地是最受老百姓喜愛的諸葛孔明嘔心瀝血打下來的,劉禪就這樣輕輕鬆鬆拱手讓人了,誰接受的了?所以誰會說劉禪是千古一帝呢?但是我反而覺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在一大幫人心裡應該馬馬虎虎算得一個好人。

    大家都知道劉禪是劉備的兒子,生平沒有什麼大惡大善,只有民間流傳的兩個故事特別好玩。一個是樂不思蜀,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都覺得劉禪是個無恥之徒,但是不管你怎麼看,這句話的作用很大,它可以保命!如果不信的話你換一句話試試,你看有這效果不?

    第二個故事是豌豆糯米飯的,相傳劉禪最喜歡吃豌豆煮糯米飯,於是每年的西蜀派人來看望劉禪之前,魏國的那群傢伙都會提前給他吃一陣子豌豆糯米飯,這樣西蜀的人一來,劉禪都是胖嘟嘟的,西蜀臣民大為寬心。可見安撫天下有時候靠吃的也是行得通的,就看你怎麼用。

    劉禪的人生就和這兩個故事一樣,看起來荒誕不經。可是他荒誕不經的背後誰受益了?這還真有!

    很多反對劉禪的人都罵他不成器,不配做劉備的兒子,就應該打不應該降,哪怕像西楚霸王那樣剩幾個人再自殺也是條漢子!我就問問,你誰呀?這麼大口氣,你但凡讀過幾年書就應該知道這樣一句話吧:一將功成萬骨枯!

    我為什麼不反感劉禪的投降,不如大家來看看當時的背景;

    劉備三兄弟死後,諸葛亮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也或者覺得老之將至,畢生的追求遙遙無期,於是時間的緊迫感讓他就一直在做兩件事:出兵打仗,休養生息;出兵打仗,休養生息……看出來了嗎?後來的那些年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耗在打仗上去了,要知道打仗可是費命費錢的事!而諸葛亮死後,姜維他們又延續了這一做法,劉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以一種為人詬病的方式投降了。現在清楚了嗎?現在清楚為什麼會有人說劉禪是千古一帝了嗎?劉禪可能配不上這個稱呼,但是的確有很多窮苦百姓從中受益了!這個應該是不爭的事實吧。

  • 18 # 雲中塵緣

    歷史是嚴肅的。

    千古一帝,到底何為“千古一帝”?沒有搞清楚這個標準,一切根據都是立不住的。

    說起千古一帝,大家能想到秦始皇,漢武帝,成吉思汗,唐太宗,朱元璋,康熙等等,但唯獨這個劉禪是我沒有想到的。

    很多人這樣說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引發爭議,當然,不可否認這種想法還是清奇的,畢竟這樣思考問題在如今的教育體制下是會不及格的。

    言歸正傳,在我看來劉禪只能算是一箇中規中矩的皇帝吧,在位期間沒啥大的過錯,也沒有幹過什麼歡淫無道的事情,在那樣的背景下,樂不思蜀或許是另一種活著的方式。

    畢竟每個人都有活著的慾望,光鮮亮麗是活著,低三下四也是活著。

    1.千古一帝要有個千古一帝的樣子

    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歷史,朝代更替,每個朝代的開國都是以犧牲無數人的性命為代價的,可以說這些朝代的前幾任皇帝一般都是很清楚創業的艱難。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奔殂。”

    這是幾個意思。

    就是諸葛亮告訴劉禪說“你個瓜兒,你老漢不是王健林,你也不是王思聰,你只是個瓜皮。”

    劉備託孤之後,劉禪在幹嘛?

    和魏國曹睿比起來,那是真的不太行。如果說劉禪能算千古一帝,那麼曹睿,曹植,曹操(雖然沒有稱帝)這幾人都是了,哪來這麼多千古一帝。一個樂不思蜀就可以,那也太簡單了吧,就這個事情來說,劉禪頂多算是惜命。

    下面說說劉備死後。

    諸葛亮和劉備的目標是一致的,中興漢室,這個口號喊的老響亮了。

    至於劉禪呢,諸葛北伐和他基本也沒多大關係。畢竟他是個假的富二代,一來沒有浴血奮戰拼過,二來也控制不住內部集團。這是千古一帝做的事嗎?

    秦始皇滅六國,戰過。

    成吉思汗這樣草原上的雄鷹,也曾親臨戰場。

    朱元璋屌絲逆襲,打戰那絕逼是一把好手。

    康熙平葛爾丹,那也是御駕親征,還差的死在路上。

    哪一個不是廟堂裡的巨人,哪一個不是戰場上的英雄。

    而劉禪,就這?如果說在戰場浴血過,那應該就是長坂坡了吧。

    只不過是被帶著浴血。

    2.千古一帝一定會執行自己的想法(政策)

    國破家亡也能成為千古一帝嗎?

    千古一帝會怕自己的大臣嗎?

    諸葛亮北伐,七出祁山。

    連曹睿都說這簡直就是個臭不要臉的瘋子。

    蜀國當時很有錢嗎?

    我看不是,打戰需要錢,需要人,打戰會死人。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在這樣年年征戰的情況下,雪上加霜。劉禪也明白,但有用嗎?諸葛活著一天,他就不敢說你要停止北伐,修養生息。

    老一輩都是很有情懷的,時間也不等人。

    劉禪呢也孝順,諸葛亮贏了就誇,輸了也不怪。

    “相父啊,這個輸了咱們再來就行!不與他們計較。”

    這心態,絕對好。難怪玩遊戲心態這麼好,劉禪投壺,老牛了。

    樂不思蜀更是說明了人家心態好,這樣的人能活的長久。

    有一個哲人說,他見過的長壽的人,要麼是極度豁達,對於人世間大部分的事情都不在乎,非常關注眼前的快樂。要麼就是極度自私,和別人交集甚少。專注自己。

    而在諸葛亮死後,他便停止北伐。

    試想,你是喜歡諸葛這種成天洪興打東星,還是劉禪這種與民休息,即使不休息,那也不至於丟了命,孩子沒了父親,妻子沒了丈夫。

    我們都渴望和平,渴望發展

    當時的魏國內部也有問題,但想到的就是休息與發展,一次拿下吳蜀。但諸葛亮太能折騰,沒給機會。

    劉禪懼怕諸葛,或許像有些人說是尊敬。

    他不敢有自己的政策,所以導致了沒太多功績。

    總而言之,皇帝不好做,挺廢命的,責任這麼大。劉禪呢算不上明君,但也不是昏君,哲學上的折中原則適合他。

    每個人都是多面的,觀點不一樣在所難免,但我們的評價應該是客觀而尊重歷史的。

  • 19 # 閒憶往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一是,劉禪在位期間,政務基本上由諸葛亮所代勞。

    如記載中“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所以可以說,劉禪是史上最舒服的一個統治者,不費吹灰之力,便可坐穩皇位40年,成天除了吃喝玩樂,再無其他事宜。而在諸葛亮死後,依舊有蔣琬、費禕等將士為其鞠躬盡瘁,讓劉禪繼續在朝中坐享其成。

    二是,劉禪對待百姓有仁心,在適當的時機懂得投降,來保全益州百姓的生命。

    公元263年。魏國將士鄧艾在綿竹,將蜀將諸葛瞻打敗。得知這一訊息的劉禪,最終選擇投降。而投降的原因,一是蜀中無大將,這場戰爭的最後結局,也只能是戰敗,二是避免生靈塗炭,百姓流離失所。這時劉禪的做法,正說明了他是一個不計較得失的明君。

    三是,在劉禪投降後,他選擇裝瘋賣傻來騙過司馬昭,得以安享晚年。

    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由於劉禪是皇族血脈,司馬昭肯定是想要殺掉他,以取代他的地位。可就是之後,因為劉禪在他的面前將自己的昏庸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讓他不被殺。公元264年,劉禪受到司馬昭的邀請,去往洛陽。在去往洛陽之後,被晉公司馬昭封為安樂公。有次宴會上,司馬昭為為了測試劉禪,便叫來歌姬演奏蜀中歌,在座的蜀漢舊臣聽聞後,無一不為其痛哭流涕。可曾作為蜀王的劉禪,卻是滿臉高興。司馬昭不禁疑惑,問其緣由。劉禪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在此之後,司馬昭放下殺心,劉禪最終才能安享晚年。這件事也能反映出,劉禪並不只是一個平庸之輩。

    綜上所述的三點可知:儘管劉禪一生不能掌控朝政,但他卻時時為百姓考慮,認清政治形勢,以及必要的時候,透過裝傻騙過司馬昭,來保全自身性命,這也就是為何他被人稱為“千古一帝”。

  • 20 # J丶D

    帝王,無能就是昏庸。地理位置造就了劉備死後多年風調雨順。老百姓生活的還算是安穩。何況劉備留下了諸葛亮輔助哦。還有那麼多老臣。千古一帝形容劉禪就是一個貶義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敏感肌膚使用的溫和性洗面奶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