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orest醫生祥子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以後,王羲之的孫子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後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正楷筆勢的方法為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以柳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永字八法的學習方法,不僅是肩擔一份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融匯歷代所學之精華,亦傾盡悲憫當代人心情浮躁,心無所依,快樂難求的窘境。悉心研究,推陳出新,令此套書法教學課程,日趨完善,幾乎人人可修,老少皆宜。小孩子能安住下來,培養靜定功夫,提升專注力。成年人在學習中,不但能讓身心獲得寧靜的歡喜,同時個人修為,性情,學養亦能得到提升。老年人則在這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不但心情得到舒展,身體亦能在書法與太極的相輔相成下,處於和諧狀態,不會覺得勞累。於此輕鬆愉悅的狀態下,不失為身心同修的養生妙計。

    另外,也可用永字八法來解字,解字的過程會讓人產生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此時看到的字就已經不是單單的一個字,而是一個完美的結構,一個充滿線條感的畫。練字過程中運用該法,可以單單從字的結構組成來聯絡字的意思,從而得到自己對於這個字的獨特感悟,創造出對於這個字的獨特寫法,長此以往就能形成自己獨具風格的書法。

  • 2 # 慢步麗江

    永字八法集中書法行楷間,筆劃的典範,從永字的字法裡可以沿伸到其它字型的變化,永字也集中了其它字型的所有筆剗。

  • 3 # Gentleman—木易

    書法中有一句名言叫“永字八法”,是什麼意思?

    我來答

    夜來香未央

    LV.7 2016-09-26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的運筆方法,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筆畫一 側

    筆鋒著紙後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壓再慢慢上收轉向,回筆藏鋒視情形改變其角度。

    筆畫二 勒

    筆鋒觸紙向右下壓再橫畫而慢慢收起,作一橫向筆畫。

    筆畫三 努

    為一直向筆畫,以直筆之法作開頭,豎筆慢慢向下寫,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後返回,其筆畫不宜直,否則無力。

    筆畫四 趯

    當豎直筆畫完後,趁其勢頓筆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筆向上。

    筆畫五 策

    筆鋒觸紙向右壓再轉右上斜畫而慢慢收起,要點是需輕抬而進。

    筆畫六 掠

    向左下的筆畫,必須快而準,取之中的險勁為要節,出鋒需乾淨俐落,利而不墬.

    筆畫七 啄

    又稱短撇,為一向左下之筆畫,如同鳥啄樹般的力道和氣勢。

    筆畫八 磔

    向左下之筆畫,徐徐而有勁,收尾時下壓再向右橫畫而慢慢收起。

    以上為永字八法,勢中國書法筆畫的根基,由練熟此八劃後,即可延伸多樣筆畫,並各得其精神氣度。

  • 4 # 王壽傳書法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zhé),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相傳為隋代智永或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因其為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

  • 5 # 秩和律師147753

    永字八法,是借用八個筆畫,說明八種筆法。

    我們看這張網路圖片:

    側不得平其筆

    所謂不得平其筆,就是不得中鋒行筆。平為平正,平正用筆,就是中鋒。

    勒不得臥其筆

    所謂不得臥其筆,就是不得拖著筆,必須提著筆寫。對於勒橫,需要提筆筋書。

    弩不得直,直則無力

    很多人不理解,不得直。這個直,不是筆畫,是筆鋒。筆鋒一直,豎畫就會細,自然顯得單薄無力。

    趯須【足存】其鋒,得勢而出

    踆鋒就是蓄力,得勢而出,就是感到蓄上力,然後出鋒。所謂跪筆,就是踆鋒。

    策須背筆,仰而策之

    所謂背筆,就是用鋒的上面。我們平時寫字,用鋒的下面。仰是筆桿下斜,使筆鋒彎曲,策之就是抽打一樣,抽鋒而出。

    掠須筆鋒,左出而利

    掠須筆鋒不好理解,就是掠須掠筆鋒。提筆與勒相同,但不用筋書,而是一掠而過。古人寫撇,前部分很直,沒變化,一掠而過的結果。掠筆鋒肯定不利,因此須放緩利鋒,然後出鋒。

    啄須臥筆疾罨

    握筆就是把筆鋒臥到紙上按住不動,罨就是往鋒的方向行筆而出,這樣筆畫,很像鳥嘴,故稱啄。你別說,圖片真是啄。但古人,很少啄。

    磔須【走歷】筆,戰行右出

    礪筆就是使勁壓,戰行就是搖筆桿,把鋒壓下去,不搖立不起來。

  • 6 # 呂永亮

    “永字八法” 告知了天下想要讀書識字人,怎樣簡單的寫好字,寫字是有方法的(專指基礎毛筆字)。

    只要掌握了圖中“永字八法”,就能應對書寫看上去很複雜的各種漢字了,這是因為漢字的構建基本上都包括了這“八法”。

    假如把“永”字當作房子的話,這‘’八法‘’中的筆畫,就是關健性的建築材料,它們不但建造了“永”字房,它們還能千變萬化的組成漢字“建築群”……

  • 7 # 崔大有

    歐陽詢所謂:每見萬類皆畫象之。此永字八法之所原有,古人由自然參學書法由此可見。

    第一個筆法——側

    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指書寫運筆時用筆的手感。

    鳥之翻然側下的動態感覺,現在人很少察覺,古人用心在此,如歐陽詢所謂:每見萬類皆畫象之。

    故而鳥的這種感覺,古人可能容易理解,於現代人,著實難於理解領悟。衛夫人對點的筆法描述:“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點為側。“側”指一種筆勢動作,用毛筆側面著紙,側鋒峻落,落筆不輕不重恰到好處,然後鋪毫行筆,勢足收鋒。與正鋒下筆落在紙上的圓點不同,這一點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鳥之翻然側下,靈動有力。

    寫好一個點,看似簡單,練習起來卻很困難,角度和力度都要考慮好。點作為很多字的開筆,一落下就註定了整體走勢和結構。拿“永”字來說,這一點若落得太短促,會顯得整個字毫無氣勢,小氣而不協調,如果下筆太用力,筆畫拉得太長,又失了楷書的韻味,偏向於隸書寫法,有些不倫不類。

    第二個筆法——勒

    “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在要勒住馬頭時所用那條韁繩的手法一樣用筆。勒東西需要順時針轉動一下手腕,將繩子套掌上,這樣才足以發滿力。勒馬繩則剛好是逆時針轉動一下腕的意思後往回拉。

    橫是最常見的筆畫,我們從“一二三”開始接觸漢字,寫了數年或數十年,很多人對這一筆的認識或許還只停留在落筆一拉即成的簡單筆畫。沒有任何變化寫下的一橫,只是一條單調的直線,缺失美感和生氣。書法最忌諱的就是刻板,橫畫一定要寫得一波三折,富有變化,切忌順鋒平過。

    第三個筆法——弩

    永字八法中介紹的豎筆的用筆手感和形態的呈現。

    原文為:豎為弩(用力也)。

    寫豎的手感實際就是拉弓的手感,而筆毫就是我們要駕馭的弦。需要發揮筆鋒的彈性,這個彈性就如弓的弦,拉下來的時候是緊繃的,找到這個緊繃感。形態上不可直,當略具變化。

    但想把這一筆寫得漂亮,還得巧妙地將其寫得不那麼直,太挺直會顯得僵硬無力。手持毛筆,向上一縱爾後向下一躍,內直外曲,曲中見直,這樣才有挺進之勢。既要直又要不直,似乎有些矛盾,但這就是書法之魅力所在。

    第四個筆法——趯

    趯(替)跳躍的樣子,通“躍”。“鉤為趯 (與躍同)”。說書寫勾的手感,如跳躍的一般

    要往上或者往前跳,勢必需要一個反方向的動作以作勢。

    我們往上跳就必須下蹲,作足足夠的勢後發力往上蹬出。

    書寫勾這個筆畫的時候也是如此,一般豎勾是往左上挑出,這時就需要我們的筆鋒往右下按壓或者拖拽,目的是為了出鋒迅捷發力,來做好足夠的勢。

    從“永”字來看,鉤連線豎畫和後面要講的提,前面的豎畫決定了鉤的形態,而後面的提則決定了鉤的方向和角度。寫好這一筆,光是單方面講究筆勢是不行的,要縱觀整體,分析結構,每個字的鉤畫都有其獨特的、最佳的寫法。

    第五個筆法——策

    “提”:“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意思就是寫提,就像“策馬”使用鞭子的手感一樣。

    鞭子本來是比較柔軟的,只有提著勁兒揮出去,並將力送到末端,才能打到馬身上。所以書寫這一筆,發筆時要用力,收鋒時要得力。然後再來說“提”,這是一個表示動作的字,由下而上,具有方向感。所以寫這一畫時,其勢應向右上斜出,不能寫平了,要和短橫區別開來。

    第六個筆法——掠

    掠即撇——長撇的用筆方法。“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寫這個長撇用筆的感覺就像用篦,這個東西來梳理頭髮一樣。

    書寫長撇要控制好力度的變化,落筆有力,稍作停頓後力道放輕,行筆漸漸加速,如以手拂物之表,出鋒輕捷爽利,同時力量也要送到,整個筆畫一氣呵成。

    第七個筆法——啄

    啄即短撇,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寫這個短撇用筆的感覺就像鳥在啄東西一樣。

    短撇的書寫也是如此,行筆要快,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輕捷健勁。短撇雖然也是撇,但卻有別於長撇,長撇在於不疾不徐,輕盈舒緩,而短撇則更重於速度,以疾為勝。

    第八個筆法——磔

    磔:捺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以折點劃開,捺可以拆分為兩部分,前半段由細到粗,後半段由粗到細,這無非就是運筆力度的變化過程,由輕到重再到輕。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到折點順勢放緩力度,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收鋒重在含蓄。捺腳的長短急緩視字形而定,只要多練就能做到收放自如,勢態自然。

    八個點畫,循序漸進,詳實分析了用筆、行筆、力道、勁道及用墨等心法。難怪永字八法行世之後,會受到歷代不少書法家推崇。據說王羲之在“永”字上花了不少功夫,有“攻書多載,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一說,其代表作《蘭亭集序》的開篇就是“永”字。

  • 8 # Dazuzi

    永,yong 在新華字典裡共5畫。1.象形字,本意:水流

    2.副義:水之長流,示,永遠,長久之意。

    那麼,字典裡是5畫,我們卻稱八法或八畫?這是因為硬筆字跟毛筆字在書寫上是有很大區別的,這是由書寫工具所決定的,所以永字八法是中國毛筆書法用筆法則。相傳是由王義之所悟,傳承至今。

    "永字在中國漢字中很特殊,是因為他的組成有大部分漢字筆畫特點,練習永字,就可以練習大部筆畫特點,實用性很強。

    永字八法是指依照筆畫進階順序:點→橫→豎→撇→捺→勾→挑→折,

    點為側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如鳥之翻然側下)

    橫為勒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如勒馬之用韁)

    豎為弩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型之全域性,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同努)

    鉤為趯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躍的樣子,同躍)

    提為策

    策本義是馬鞭,這裡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如策馬之用鞭)

    撇為掠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簷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掠是拂掠之意)

    短撇為啄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如鳥之啄物)

    捺為磔磔音哲

    這裡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型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型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型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裂犧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所知所想如上,僅供參考,

  • 9 # 靜一號普洱茶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1.點法

    點,也就是“側”。在書寫時需要把毛筆的筆鋒側過來,因此得名。點是漢字的根源,橫、豎、撇、捺等筆畫都始於一點。

    點有上點、下點、左點、右點、左上點、右上點、左下點、右下點等。

    2.挑法

    挑,形狀像鈍角三角形。“策”、“啄”、“ ”三者的書寫都與挑法類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橫法

    橫,也就是“勒”。所謂“勒”,原意指馬韁的末端銜在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狀相似。橫畫在書寫時,起筆和收筆需要勒住筆鋒,因此得名。

    橫有平橫、凹橫、凸橫、腰粗橫、腰細橫、左尖橫、右尖橫等。

    4.豎法

    豎,也就是“弩”。在書寫時筆鋒猶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豎有直豎、右弧豎、左弧豎、腰細豎、腰粗豎、上尖豎、下尖豎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習慣稱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細撇、腰粗撇、彎頭撇、彎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書寫時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頭捺、方頭捺、長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筆畫形狀像人彎腰的姿勢,因此得名。古人又稱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鉤法

    鉤,筆畫形狀“如長空之新月”。與“ ”末端相似。古人又稱為“戈法”。

    鉤有直鉤、弧鉤、高鉤、矮鉤、斜鉤等。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窄,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意義淺釋

    中國書法藝術,修身養性,傳承千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書法造型雖形態紛繁,莫不以「點」為基始。由「點」引伸則橫、豎、撇、捺各種筆畫應運而生,得氣象萬千。「永字八法」流傳至今已二千餘年,成為習書者的學習寶典。

    「永字八法」, 教學獨特,方法簡便,強調從書寫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養紮實的書法基本功底。同時以基本筆畫「右側點」為筆法之基,依照筆畫進階順序:點→橫→豎→撇→捺→勾→挑→折,循序漸進,詳實分析用筆、行筆、力道、勁道及用墨等心法。讓初學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筆特質,靈活駕馭毛筆,在短時間內熟識永字八法的基本運筆方法,再配合十種基本字型結構的分析,瞭解字型組合間架要領,觸類旁通,逐漸契入書學的無窮妙境。

    同時,將太極樁功以及太極運氣理念與書法練習相結合,學習體會在身體放鬆的狀態下,如何將身體的力量送到筆端,充分體會指法與筆法的運用。依靠太極原理,學員能自如調整書寫的疲勞,保持長久良好的學習狀態,令書法學習事半功倍。待基本筆畫了然於胸,可進一步臨摹楊老師書法字帖。將基本功穩紮之後,即可臨習歷代名家書帖,隨心應手寫就一手好字,遨遊翰墨之海。

    本套學習方法,肩擔一份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不但融匯老師所學之精華,亦傾盡老師悲憫當代人心情浮躁,心無所依,快樂難求的窘境。悉心研究,推陳出新,令此套書法教學課程,日趨完善,幾乎人人可修,老少皆宜。小孩子能安住下來,培養靜定功夫,提升專注力。成年人在學習中,不但能讓身心獲得寧靜的歡喜,同時個人修為,性情,學養亦能得到提升。老年人則在這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不但心情得到舒展,身體亦能在書法與太極的相輔相成下,處於和諧狀態,不會覺得勞累。於此輕鬆愉悅的狀態下,不失為身心同修的養生妙計。

    一支簡單的毛筆,一組樸素的文房四寶,如果能得到明師指導,就能令人沉浸其間,應定生慧,涵養性情,享受書法藝術的深沉與靜美,這就是傳統書法藝術贈予我們的無窮意義。願廣大書法愛好者,在書法求索的道路上,歡喜與成就同在,邁向智慧而喜樂的人生。

    另外,也可用永字八法來解字,解字的過程會讓人產生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此時看到的字就已經不是單單的一個字,而是一個完美的結構,一個充滿線條感的畫。練字過程中運用該法,可以單單從字的結構組成來聯絡字的意思,從而得到自己對於這個字的獨特感悟,創造出對於這個字的獨特寫法,長此以往就能形成自己獨具風格的書法。

    八法淵源

    王羲之說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鐘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這裡的隸,不是隸書,是指楷書,唐代楷書稱之為隸書,東晉時王羲之也以此稱,我們認為的隸書,稱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歷代以下,書者工於筆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晉之鐘繇、王羲之,唐之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之輩,亦各家有書,所傳之,惜乎淪沒日久,真跡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傳在世。”

    《法書苑》:“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智永說

    宋陳思《書菀菁華》:“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援於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張旭說

    宋朱長文《墨池篇》、《張旭傳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頌》及《顏魯八法頌》。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書法三昧》雲:“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矣。”

    精解

    點為側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如鳥之翻然側下)

    橫為勒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如勒馬之用韁)

    豎為弩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型之全域性,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同努)

    鉤為趯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躍的樣子,同躍)

    提為策

    策本義是馬鞭,這裡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如策馬之用鞭)

    撇為掠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簷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掠是拂掠之意)

    短撇為啄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如鳥之啄物)

    捺為磔磔音哲

    這裡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型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型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型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裂犧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八法結語,盧肇說:“永字八法,乃點畫爾。”但八法並非孤立存在,我們在考慮每個點畫如何安排,實際已涉及字的結體法則。因此,八法作者意圖,在想透過永字的剖析,來說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和組合。

    論八法

    唐李陽冰

    “昔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

    ——唐.李陽冰

    《翰林禁經》(唐.李陽冰)論永字八法

    點為側,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橫為勒,勒不得臥其筆,中

    高下兩頭,以筆心壓之;豎為努,努不宜直其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

    下,最要有力;挑為趯,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左上為策,策須斫

    筆背發而仰收,則背斫仰策也,兩頭高,中以筆心舉之;左下為掠,掠者拂

    掠須迅,其鋒左而欲利;右上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筆不罨,以疾

    為勝;右下為磔,磔者,不徐不疾,戰行顧卷,復駐而去之。

    清包世臣

    《藝舟雙楫·述書下》:“聚字成篇,積畫成字,故畫有八法。唐韓方明謂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傳於崔子玉,歷鍾、王以至永禪師者,古今學書之概括也。隸字即今之真書。”又云:“以‘永’字八畫而備八藝,故用為式。”

    ——清.包世臣

    包世臣論八法:夫作點勢,在篆皆圓筆,在分皆平筆;既變為隸,圓平之筆,體勢 不相入,故示其法曰側也。平橫為勒者,言作平橫,必勒其筆,逆鋒落字,卷(這個字不甚妥當,我以為應該用鋪字)毫右行,緩去急回;蓋勒字之義,強抑力制,愈收愈緊;又分書橫畫多不收鋒,雲勒者,示畫之必收鋒也。後人為橫畫,順筆平過,失其法矣。直為努者,謂作直畫,必筆管逆向上,筆尖亦逆向上,平鋒著紙,盡力下行,有引弩兩端皆逆之勢,故名努也。鉤為趯者,如人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

  • 10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永字八法”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書法基礎“知識點”。

    “永字八法”是書法初學者必學,相傳來自智永和尚,但是範字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是不是覺得有點繞口令,因為“永字八法”確確實實是後人歸納總結。

    “永字八法” 現在一般用在初學楷書的時候,書法老師一定會提及“永字八法”,下圖“永字八法”示範圖。

    看了上圖的示例,並不是那麼好懂。如果直接放大,拆開來說,那麼可能更加的難懂。

    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

    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

    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

    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

    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

    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

    捺筆為磔(zhé),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有些字都不認識,暈頭了嗎?

    “永字八法”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書法知識點,相比於有些書法知識點來說非常有意義,但是還是需要自己的聯想。

    雖然“永字八法”相傳是智永和尚所提出,有些甚至說是書聖王羲之就提出了。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第一個字就是“永”。

    而且《蘭亭集序》雖然是行書卷,但是第一個字“永”是楷書。

    不過有些人覺得是王羲之的後人,南北朝著名書法家“智永和尚”所寫。畢竟“智永和尚”名字之中有個“永”字。

    智永和尚的字是非常優秀的,相傳寫了近千本《真草千字文》。

    因為智永和尚這些《真草千字文》,王羲之的書法才某種程度得以儲存。

    有人推測“永字八法”是智永和尚提出的,並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第一個是“永”,兩件事情相關聯,就繼續往下推測,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集序》其實就是智永所寫。

    一人有感

    書法有很多必須要知道的“知識點”,“永字八法”是其中非常非常有價值的一個。

    不知道“永字八法”,不能說學過書法。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 11 # 一葉小舟82704

    所謂永字八法,點,橫,折,豎,鈎,提,撇,捺是組成漢字的基本筆畫,是書法最根本的點畫。掌握好了它,是開啟書法大門的金鑰匙。也就為通向書法,奠定了良好之基礎。

  • 12 # 俏花旦

    其實永字八法就是“永”字的八個筆畫,相傳為隋代智永或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因其為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的運筆方法,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共八畫,具體分解如下:

    筆畫一:點為側,筆鋒著紙後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壓再慢慢上收轉向,回筆藏鋒視情形改變其角度。

    筆畫二:橫為勒,筆鋒觸紙向右下壓再橫畫而慢慢收起,作一橫向筆畫。

    筆畫三:直筆為努,為一直向筆畫,以直筆之法作開頭,豎筆慢慢向下寫,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後返回,其筆畫不宜直,否則無力。

    筆畫四:鉤為趯,當豎直筆畫完後,趁其勢頓筆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筆向上。

    筆畫五:仰橫為策,筆鋒觸紙向右壓再轉右上斜畫而慢慢收起,要點是需輕抬而進。

    筆畫六:長撇為掠,向左下的筆畫,必須快而準,取之中的險勁為要節,出鋒需乾淨俐落,利而不墬.。

    筆畫七:短撇為啄,又稱短撇,為一向左下之筆畫,如同鳥啄樹般的力道和氣勢。

    筆畫八:捺筆為磔,向左下之筆畫,徐徐而有勁,收尾時下壓再向右橫畫而慢慢收起。

    以上為永字八法,中國書法藝術,修身養性,傳承千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書法造型雖形態紛繁,莫不以“點”為基始,由“點”引伸則橫、豎、撇、捺各種筆畫應運而生,得氣象萬千,“永字八法”流傳至今已二千餘年,成為習書者的學習寶典。

  • 13 # 消失的雲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zhé),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以後,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後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相傳,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裡的風景深深吸引,便在山頂住了下來,終日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並且從中獲得了書法靈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最後竟然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見其對書法研究的痴迷程度。有一天深夜,王羲之還在練字,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但還是不滿意。後來實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著了。這時.忽然刮來一陣清風,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髮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我看你每天潛心研究書法,十分用功,現在我教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你伸過手來。”王羲之聽到這裡將信將疑地伸手過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書法技藝會越來越高的。”說罷就消失在空中了。這時王羲之急忙喊道: “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看著老人走了之後,王羲之一看手心,原來是個“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終於明白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了。白雲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筆訣啊!此後,王羲之練字更加勤奮了,書法也更加灑脫高超了。後來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蘭亭歡聚時,便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為世人傳頌。

  • 14 # 微醺與藝術

    首先是永字八法口訣,如下:

    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豎為弩(用力也);

    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捺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由於短撇的變化並不多,後來很多教材中都把短撇和撇歸在一起,另外把“折”拿出來作為單獨的一個筆劃。我在思維導圖中同樣將短撇和折歸在一起。

    關於這個思維導圖,說明如下:

    1、 永字八法在楷書、行書中的表現形式有區別,但相同之處居多,所在行、楷書單獨作了說明

    2、 本思維導圖中楷書方面參考了歐楷、柳楷

    3、本思維導圖中 行書主要參考了二王、趙孟頫、米芾的作品,主體以二王風格為準

    4、 練習書法中,記憶、歸納是個好習慣,希望大家養成這個習慣,這個思維導圖權當拋磚引玉

    5、 圖片在手機上觀看有點不太方便,最好在電腦上看

    永字八法思維導圖

  • 15 # 尖耳朵的貓咪

    優質解答

    永字八法 中國書法用筆法則.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相傳為隋代智永所傳,一說為東晉王羲之或唐代張旭所創,因其為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窄,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 16 # 寶墨緣書法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以後,王羲之的孫子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後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

    1.點法

    點,也就是“側”。在書寫時需要把毛筆的筆鋒側過來,因此得名。點是漢字的根源,橫、豎、撇、捺等筆畫都始於一點。

    點有上點、下點、左點、右點、左上點、右上點、左下點、右下點等。

    2.挑法

    挑,形狀像鈍角三角形。“策”、“啄”、“ ”三者的書寫都與挑法類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橫法

    橫,也就是“勒”。所謂“勒”,原意指馬韁的末端銜在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狀相似。橫畫在書寫時,起筆和收筆需要勒住筆鋒,因此得名。

    橫有平橫、凹橫、凸橫、腰粗橫、腰細橫、左尖橫、右尖橫等。

    4.豎法

    豎,也就是“努”。在書寫時筆鋒猶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豎有直豎、右弧豎、左弧豎、腰細豎、腰粗豎、上尖豎、下尖豎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習慣稱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細撇、腰粗撇、彎頭撇、彎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書寫時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頭捺、方頭捺、長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筆畫形狀像人彎腰的姿勢,因此得名。古人又稱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鉤法

    鉤,筆畫形狀“如長空之新月”。與“ ”末端相似。古人又稱為“戈法”。

    鉤有直鉤、弧鉤、高鉤、矮鉤、斜鉤等。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筆畫一 側

    筆鋒著紙後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壓再慢慢上收轉向,回筆藏鋒視情形改變其角度。

    筆畫二 勒

    筆鋒觸紙向右下壓再橫畫而慢慢收起,作一橫向筆畫。

    筆畫三 努

    為一直向筆畫,以直筆之法作開頭,豎筆慢慢向下寫,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後返回,其筆畫不宜直,否則無力。

    筆畫四 趯

    當豎直筆畫完後,趁其勢頓筆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筆向上。

    筆畫五 策

    筆鋒觸紙向右壓再轉右上斜畫而慢慢收起,要點是需輕抬而進。

    筆畫六 掠

    向左下的筆畫,必須快而準,取之中的險勁為要節,出鋒需乾淨俐落,利而不墬.

    筆畫七 啄

    又稱短撇,為一向左下之筆畫,如同鳥啄樹般的力道和氣勢。

    筆畫八 磔

    向左下之筆畫,徐徐而有勁,收尾時下壓再向右橫畫而慢慢收起。

    以上為永字八法,勢中國書法筆畫的根基,由練熟此八劃後,即可延伸多樣筆畫,並各得其精神氣度。

  • 17 # mwhua玉絲堂

    永字八法應該是以下解釋:

    側(點):側是傾斜不正的意思。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至於此永字之點以露鋒作收,是為了與下面橫畫的起筆相照應而氣韻一貫。

    勒(橫):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組,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

    弩(豎):弩是有力的意思(亦作努)。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每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勁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過直則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氣力。

    趯(勾):趯與躍同,謂作勾之時,先礴鋒蓄勢,再快速提筆,順勢出鋒。如人要跳躍,需先下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

    策(挑):策的本義是馬鞭,這裡是用其引伸義策應的意思。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有關點畫相策應,形成向背拱揖的情趣。永字中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對稱,其心氣卻相通相應。

    掠(長撇):掠是拂掠的意思。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與捺相對而言),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是力量卻要送到末端,否則飄乎不穩。

    啄(橫撇):啄同謂寫橫撇應如鳥以噪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與一長撇有所不同。

    磔(捺):是說這一筆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碟之本義既為肢解犧牲,而肢解犧性必以刀劈,故碟(捺)畫即取刀劈之勢。南方俗稱捺畫為“刀撇”,大概即源於此。

  • 18 # 墨苑書者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用幾年的時間,專門寫“永”字。他認為,這個字具備楷書的八法,寫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寫好。以後,王羲之的孫子智永又將這“永字八法”傳給虞世南,再後來,經過很多書法家一直傳了下來。

    "永字八法"就是代表書法中「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值得說明的是,從古至今,隨著書寫工具和書寫習慣的發展和演變,古人所謂"永字八法"中的八個筆劃和今天小學生語文課本中的八大筆畫"點、橫、豎、撇、捺、折、鉤、提"是有所不同的。

    個人拙見,僅供參考。

  • 19 # 墨騰四海

    永字八法是學習書法的常識性問題。

    王羲之說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鍾、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這裡的隸,不是隸書,是指楷書,唐代楷書稱之為隸書,東晉時王羲之也以此稱,我們認為的隸書,稱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歷代以下,書者工於筆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晉之鐘繇、王羲之,唐之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之輩,亦各家有書,所傳之,惜乎淪沒日久,真跡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傳在世。”

    《法書苑》:“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智永說

    宋陳思《書菀菁華》:“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援於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張旭說

    宋朱長文《墨池篇》、《張旭傳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頌》及《顏魯八法頌》。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書法三昧》雲:“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矣。”

    精解

    點為側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如鳥之翻然側下)

    橫為勒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如勒馬之用韁)

    豎為弩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型之全域性,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同努)

    鉤為趯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躍的樣子,同躍)

    提為策

    策本義是馬鞭,這裡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如策馬之用鞭)

    撇為掠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簷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掠是拂掠之意)

    短撇為啄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如鳥之啄物)

    捺為磔

    這裡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型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型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型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八法結語,盧肇說:“永字八法,乃點畫爾。”但八法並非孤立存在,我們在考慮每個點畫如何安排,實際已涉及字的結體法則。因此,八法作者意圖,在想透過永字的剖析,來說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和組合。

  • 20 # 喜舍的瑪雅

    書法的三要素:用筆、識勢、裹束。

    筆有九用:1、頓筆,2、挫筆,3、馭鋒,4、蹲鋒,5、踆鋒,6、衄鋒,7、趯峰,8、按鋒,9、揭筆。

    永字八法,其實隨便一搜就知道。點為側,橫為勒,直筆為努,鉤為趯(tì),仰橫為策,長撇為掠,短撇為啄,捺筆為磔(zhé)。

    黃簡老先生曾經講到古人很聰明,練習永字,永字八法妙就妙在不是寫普通的永字,而是“九用”的應用例項。

    “側”為【蹲鋒】起筆,【頓筆】收圓點。“勒”為【馭峰】起筆,【趯鋒】行筆。“努”下行為【衄鋒】,【挫筆】收斷尾,最後用【踆鋒】與“趯”連線。“啄”和“磔”都是【揭筆】收尖尾,右揭同【按鋒】同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婆家孃家的事,女人要少插手,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