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網友評論道:“我不喜歡你的白是用這種方式表現出來。”
9
回覆列表
  • 1 # 美喵有娛

    江一燕無心之語,卻被網友放大戴上了“種族歧視”的帽子。

    如果是種族歧視,她會不顧及個人形象,和一群孩子灑脫的坐在地上合影嗎?如果是種族歧視,她會樂意和這些孩子有肢體接觸,讓他們趴在自己身上嗎?如果是種族歧視,她會多次前往非洲,長時間和那裡的人生活在一起嗎?

    看江一燕和孩子的這些合影,我感受到的是孩子對她的信任和喜歡,是她們之間的親近。後面那個小姑娘好像在搗鼓江一燕的頭髮。hahaha

    正是因為心裡沒有種族差異這根弦,沒有覺得和他們比膚色深淺是一種歧視,才會說出“原來我白白的”這句話。當白人對你說:“我比你白”時,有人覺得這是種族歧視,但是江一燕不會。

    什麼是種族歧視?和黃面板的孩子拍照時,可以讓他們和自己坐在一起,趴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和黑面板的孩子拍照時,他們要離自己遠遠地。但是,江一燕沒有,無論是非洲的孩子,還是亞洲的孩子,她一視同仁,沒有區別對待,哪裡來的種族歧視?

    這種張口種族歧視的人,還是對自己的話語負責一些吧。希望大家保持理性思維,不要隨意質疑、批評別人,也不要受別人的不當言論影響。

  • 2 # 孩子你慢慢走

    江一燕說的話是有不妥,因為拿自己的優點去對比別人所謂的“缺點”,本身就是不禮貌的行為,但還不至於上升到種族歧視的地步,只不過是一次不合時宜的宣傳罷了。

    江一燕的人設是文藝女青年,愛做公益慈善,經常支教,這次遠赴非洲,本來要進行一項慈善活動,卻因為一句不恰當的話把自己引入尷尬的境地,划不來了。江一燕這一路,往往因為不經意間的行事被吐槽,上綜藝節目往往收穫的是罵名,一方面說明這個姑娘的情商確實不夠混,不過也間接說明她本人對於名聲的不謹慎。

    對自己熱愛的事物努力去做,比如愛攝影,作品多次獲獎併入圍美國國家地理,可能她更在意明星身份之外的東西。

    另外,叉開話題,為什麼一定要“以白為美”呢?

  • 3 # 雨天論娛樂

    請那些無病呻吟的網友們閉嘴吧!

    江一燕曬出一張和黑人兒童的合照,開玩笑的說自己白白的。難道就是種族歧視?我不知道怎麼就能夠理解出江一燕這種想法的。

    江一燕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員。這些年雖然作品不多,但是每一部都是非常認真的演。對待工作她是非常認真的!

    江一燕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女人。這些年她一直樂於公益事業,每年都會去廣西山區支教。被評為“全國向上向善崇義友善好青年”,成為《感動中國》2015年的候選人。

    江一燕是一個非常乾淨的女人。作為一個演員,她有著美麗的外表。作為一個女人,她也有乾淨的內心。

    我真的有時候不理解那些挑毛病的人,不論什麼事總能挑出毛病來。這麼有能力為什麼不去多做些有意義的事呢。如果只會無病呻吟,請你們閉嘴吧!

  • 4 # 捕魚小分隊

    如果因為這事而指責江一燕,那就真是不辨是非了。江一燕這次和黑人兒童一起玩耍本身是一次慈善活動,“原來我白白的”這句話在當時的情境中說出來毫無毛病。如果非要往歪處理解就怪不得別人了。

    慈善事業在娛樂圈是個常見詞彙,不少人都在搞,但實際上擺造型的多,真正身體力行的極少,江一燕算一個。她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去廣西巴馬縣東山鄉長洞村去支教,有時一待就是一個月,與學生們同吃同住,在當地是大名鼎鼎的“小江老師”。有的明星所謂的做慈善,擺8分鐘的造型就累得苦不堪言了,江一燕卻將支教的工作做了8年。

    這次惹爭議的圖片其實也是江一燕在國外做的公益活動,除了支教外,她開始關注非洲的貧困兒童。江一燕在微博中曬出自己和非洲小朋友的合影,寫道:“原來我白白的~”圖中江一燕與孩子們嬉笑打鬧著,玩得很開心。但就因為江一燕“原來我白白的”這句話,就有網友表示不喜歡這種表現方式,更有甚者,竟說這是種族歧視!

    江一燕實在太冤啦,做好事卻捱罵,真不理解指責她的人是怎麼想的。難道是認為江一燕想用非洲兒童襯托自己的白嗎?如果都到用黑人才能襯托自己白的地步了,那得黑成什麼樣了?腦殘才會這麼彰顯自己的“白”。其實這次去非洲,原本白皙的江一燕知道會曬黑一大塊,但也心甘情願,抱著這樣的心態她會標榜自己的白?這只是一句抒發心境的表達而已,連玩笑都算不上,結果就被上綱上線了。

    至於種族歧視,就更談不上了,真歧視的話還能跟這些孩子膩糊在一起嗎?不是說一有黑和白的對比就種族歧視了,英文中還有negro和black people的區別呢,何況博大精深的中文。不分析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就草率下結論,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

  • 5 # 兩個寶吖

    以旁觀者的心態去看待問題,往往事情不是已正常的方向發展,我們的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可能就是另外的感受,所以針對上述的問題,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見解。

  • 6 # 莒國小嚴

    借用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腐眼看人基”,同樣的道理就是內心黑暗的人,看什麼都帶著惡意。關於江一燕微博所表述的,我認為她是在低調地秀自己的開心,而不是故意在秀自己面板白的優越性。

    江一燕在微博上秀出了自己去非洲時和孩子一起的照片,配圖自己白白的,有些人就覺得是在找優越感,指責江一燕。我感覺純屬瞎掰啊,要是真正的是在找優越感,就不是這樣的方式了。從圖片中可以看見江一燕與孩子那純真般的笑容,和孩子坐在一起開心的面容。要是真正故意的說面板黑白的話,那幹麼和孩子坐一起?

    其實,瞭解江一燕的人都不會對她有疑惑的。這次她再一次去往非洲,除了看看大草原還是帶著任務去的,拍照、公益等等。她每天都有更新“非行日記”,記錄她日常點滴。她的江小爬公益支教幫助了很多山村裡的學生,她還去看望了當時最後一隻白犀牛等等。這樣的一個女明星,是不會做出過分的事情的~

    我想江一燕是善良的,她不是刻意去詆譭那些非洲兒童;不善良的是那些惡意揣測她意圖的人。

  • 7 # 國病

    我覺得這種指責莫名其妙。

    首先,她有虛構事實嗎?與黑人在一起,發現自己很白,難道不是事實嗎?

    第二、大多數中國人對於膚色背後有什麼禁忌並沒有概念,因為心裡原本就沒有關於什麼膚色好與不好的概念。如果中國人沒有接觸過西方文化,可能永遠都不會聯想到膚色與種族歧視有關。壓根就沒有這個概念。相由心生,你想到什麼就說明你心裡有什麼。你覺得這種對比不好的同時,就說明你認可了黑面板不好。

    第三、有人竟然在回答裡說江一燕用自己的優點去比對別人的缺點。意思很明白了,指責江一燕的人是認為膚色黑是缺點,那我就想問了,到底誰有問題?

    第四、其實無論是對於膚色話題噤若寒蟬的人,還是我這種直面膚色背後人種客觀事實的人都有歧視。反而是自由表達的人內心裡並沒有歧視這個概念。也就是說,指責江一燕的和為江一燕辯護的都有歧視。我不否認我有,因為大多數人對於人種和混血存在認識誤區,讓我覺得有責任說出事實。黑人的問題並不是膚色的問題。大自然也好、上帝也好,他們在造人時就沒有給予一致對待,沒有給予所有人類公平。

  • 8 # 娛樂新寵

    快樂的時候,難免會不謹慎。江一燕一向是正能量女神,追求圖文並茂,鍾愛心靈雞湯。這次跟非洲兒童合照,配文:“原來自己白白的”,遭網友懟不尊重膚色,甚至被貼上“種族歧視”的標籤。

    明星更博,也變成了一種工作,需要考慮到人設。有人裝瘋賣傻,反而能博得網友喜歡。江一燕發自內心的快樂,寫在臉上,也沒人願意發現。所以有的人,越看娛樂,越覺得壓抑,完全被別人帶偏了。

    很明顯她是在記錄,沒被曬黑的喜悅心情,這是每個女人都在意的一點,更何況是女明星。

    配文並沒提到孩子們,而網友關注的點,卻放在了她們身上。江一燕已刪博,肯定是不想引起誤會,本是簡單的個人動態,別因此鬧笑話。

    江一燕用行動證明,什麼是自律讓你更自由。參與支教、保護動物,有大部分時間在山裡、草原、戶外,讓她的形象更加陽光,有親和力,給人云淡風輕的感覺。

    她算得上旅拍達人,經常分享美景、心得。多年來的堅持,讓她過上了舒心的生活。

    像江一燕這樣把公益當事業的明星,曾經登上中國慈善名人榜。多次去非洲,跟當地人相處得很友好,人家都能接受不同膚色之間的調侃,咱們非得自爆缺點,顯得很沒格局。多一點善良,儘量別主動找麻煩。複雜的生活,讓人忘記了簡單的思維方式。

    能夠關注江一燕,說明你還有文藝青年的一面,不過懟她情商低的人,只能說你偽文藝。

    江一燕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不代表人家逃避現實。回到工作狀態,照樣是好演員。一直在兩者中平衡,有幾個女明星敢嘗試。她拍電影《七十七天》,零下三十度,全素顏出鏡。論敬業和真實,江一燕令人佩服。

  • 9 # 怪蜀黍老囧曾

    這個問題啊,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新問題,是歐美主流話語建構的作用。

    中國人至少過去並沒有歧視黑人,倒不是因為中國人道德品質真的那麼高尚,而是因為歧視這種社會現象首先要有足夠的互動頻率。中國人沒有奴役過非洲,沒有販賣過黑奴,中國人大量進入也就是這20年的事情,之前都是少量偶發的交往和聯絡。另一方面,黑人也很少來到中國,只有少數在近代跟隨著歐洲人來到過中國,數量不僅遠遠不如歐美人和周邊的日本、韓國、東南亞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的在華規模都要比南部非洲的多得多。

    所以,在歷史上缺乏接觸其實形成這麼一個現象,中國至少在近代乃至部分延續至今的是對非洲缺乏基本認知。即便在49年後,非洲在中國的主流話語裡無非就是“無產階級兄弟”、“第三世界夥伴”等。直到現在,在華非洲黑人基本上集中於珠三角,還有不少在一二線城市,其他地方很少見到。與其說歧視,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更準確的是“無感”。所以我們會有針對鄰國的很多戲謔稱謂,比如毛子、棒子、鬼子,因為我們跟鄰國互動得多。但對於黑人來說,中文裡針對黑人的戲謔之詞幾乎沒有,最多就是個“黑鬼”,而“鬼”這個字的使用恰恰說明中國人普遍上對非洲不瞭解,瞭解了都會用“子”、“佬”這類平白和帶有一定等級觀念的字尾而不會用帶有畏懼和不可知意味的“鬼”。

    既然雙方歷史交流都很少,那麼顯然在歷史記憶裡也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歧視。中國人以白為美跟非洲完全沒有關係,這個早在大規模中非交往之前中國社會就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審美。你說黑人是黑膚色的,不符合中國已有的傳統審美,這其實非常正常,但你說這是歧視了,實在是過度解讀。江一燕說自己白白的,只是一種直覺式的表達,並沒有歧視性的成分,如果她歧視黑人,怎麼會去非洲做公益呢?

    但是現在的主流觀念是西方建構的,西方社會有非常明確的種族主義思潮,一些國家也有種族隔離的實踐。別的不說,美國南方州直到60年代平權運動前白人與黑人都實施嚴格的隔離制度,以膚色界定權利是一種至少是公權力作用的產物,不僅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同時也有國家強制力在支援。因此在後來平權運動以及左翼思潮發展的時期,膚色成為了一個敏感的問題,是一種被剝奪的弱勢族群的象徵。作為主流的白人社會需要為過去的隔離做出一定的補償,膚色問題才是有社會意義的。

    但是你讓中國人有這種意識,其實沒有必要。因為一方面中國人對非洲缺乏瞭解,也沒有相關膚色劃分權利的歷史記憶;另一方面,強化膚色意識就真的對在華黑人有利嗎?膚色在中國,除了主流審美觀念以外構不成其他任何的歧視性,強化這種膚色觀念反而可能促使基於膚色而權利不均等的發生。

    近年來非洲來華人員很多,中國前往非洲的人員也很多,這是雙方產業結構互補的產物,是市場行為。而隨著接觸增多,身份政治肯定會出現,一般來說會形成兩種反向的觀念。一個是“汙名化”幾乎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很多對黑人群體的偏見開始出現。另一方面則是一種開放式的話語,其尋求“政治正確”,不過由於中國沒有這種觀念,因此首先來源就是照搬西方話語,這種觀念水土不服的情況就會出現。由於中非互動本身歷史不長,所以這種對中國本土觀念的影響還只是第一階段而已,很多此類話語與其說是在討論黑人權利,不如說是在進行自我階層認同的塑造。

    當然,從樸素正義感的角度上看,歧視無論如何都不是什麼好的觀念。避談膚色其實是一種對於歧視的矯枉過正,多少有點盲目照搬西方經驗,間接跟著西方人一起埋單的意味,在中國的語境下意義不大。中國走向世界,我們會與非洲發生越來越多的接觸,要從自己的互動經驗中衍生一套相互尊重的話語。至於新出現的一些種族主義者,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誠然在華黑人群體裡有一些小混混、毒販之流,但絕大部分只是在拼生活的普通人,他們是中非貿易的中間商,把他們歸入“不歡迎的人”與19世紀歐美將我們中國人視為“黃禍”有什麼區別?

  • 10 # 哇哇樂娛樂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明星作為公眾人物,任何一句無意的話都會被無限放大,所以不管當時的那句話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說出來的,都會被網友以不同的理解曲解。所以明星好像只能是給人以不可懷疑的正能量。江一燕作為娛樂圈少有的沒有任何緋聞且一直熱心公益的女演員,一直都是低調的出現在公眾面前。作品不多,但獲獎不少。第一屆丹尼獎最佳女演員獎、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第16屆華鼎獎最佳女配角、《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華夏典藏獎、《感動中國》候選人、明星公民頒獎典禮年度明星公民大獎、2016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網易有態度人物盛典年度“最有態度突破女王獎”。而此次江一燕也是在非洲做公益拍東西時和那些非洲小孩子合拍的照片。從照片裡可以看得出來江一燕和哪些小孩子相處的很愉快,所以他們才會直接趴在江一燕身上和江一燕玩。但網友們就是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挑別人的毛病,說什麼種族歧視?為什麼不說江一燕表達了她作為一箇中國人在表達她的驕傲呢?以上,或許江一燕的表達的確有問題,但網友們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在理解上也有問題呢?如果人看一件事先看到它最不好的一面,那這個人過的一定很不開心吧。總之希望大家善良一些,指責別人的時候先反省一下自己。

  • 11 # 沙漠一舟2000

    謝謝邀請,江一燕不同於一般的演員,有愛心,總是抽出時間去邊遠鄉村支教,這是那些愛錢和好出風頭的演員所做不了的;而且她愛好攝影,有些作品是非常不錯的,獲得一些好評。她所說的這席話,不存在什麼種族歧視的問題,她能夠和非洲小朋友相處的這般友好,不是裝出來的,因此不必在意此話,只是不留意讓人抓住了話柄,但終究沒有任何意義。

  • 12 # 叨逼叨逼叨

    任何事都要放在具體語境、具體人物上看。這件事放在我們普通的人身上,無可厚非,但放在江一燕身上,一個明星、公眾人物身上,就是有問題的,因為影響力不同。

    所以並不是江一燕本身存在種族歧視,只是她的語言放在這裡會帶給公眾誤導。

    名人、名家、明星們更應注意自己的公眾語境、語言、形象以及公眾效應,名人名家們都是眾裡拔萃,憑藉自己個人的一技之長或是多年的努力而成就今天和成就自我,於是便有了公眾的吸引力和關注度,在鮮花和掌聲中輝煌、在非議和輿論中前行,這些都是應該真實的面對,國家、社會和關心你的人們乃至追隨者們給與瞭如願的回報和肯定,明星、名人的效應光環也照耀著,因此每個領域的名人們變不由自主的成了受眾人群的追隨者和時尚潮流的引導著,頻頻出鏡,拋投露面的機會日增,以己之力面對眾多的不同的話題,這不但形成了對明星綜合素質和素養的挑戰,更實際形成了明星人物和明星名人也是平凡人的兩面性和雙面優劣勢的全曝光。

    很多時候公眾是不去追究原因的,也不會去追究你當時說這些話的具體內心,他們只會按照他們所理解的,因此作為公眾人物在面對公眾和共空間時都應注重自己的公眾形象和公眾語境,這是不容分辯的話題,更應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更應注重自己的修養和涵養。

    當然,明星們也是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自己不喜歡的那話題和人以及事件,多謝忍耐、寬容和幽默沒有什麼不好,我們的社會真正缺少的是真誠面對和理解。

    所以,江一燕在我眼中還是那個熱心公益的善良的女生,大家也沒必要揪住她的無心之過不放。

  • 13 # 水禾田

    很多中國人以為自己並沒有種族歧視的意識,因為中國很少有種族歧視存在的土壤環境,因為中國都是單一的亞洲人種、黃色人種,群體間更多是以民族劃分的,這個和其他國家以種群聚居不太一樣。所以相對來說,中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很多人認為自己並沒有。

    可事實上中國人其實骨子裡就是最種族主義者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一旦有一箇中國女性嫁給非中國籍的男性,尤其是黑人男性,大家就會在各種謾罵,或者說極度生氣,說這個女人崇洋媚外。

    但是如果是一箇中國男性娶了一個國外的女性,尤其是白人女性的話,大家就會似乎認為是賺到了是有,這個男人是有能力。這個背後除了性別歧視之外,其實就是還有種族歧視的潛意識作祟。

    我相信江一燕這種可能只是一種無意識的曬照片行為,但是這種無意識背後,確實是一種潛在的種族主義的體現,因為在中國,黑色面板與白色面板是截然有不同的一個評價標準和心理地位的,大家會以白面板為美,以黑面板為醜。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江一燕把自己放在和一群黑人孩子中間在讚美自己的白,無疑是一種有情感冒犯的地方,言外之意就是這些黑人孩子是醜的,自己是白的美的。

    說到中國人的歧視,其實不僅是種族方面的,中國人的歧視,堪稱是世界之最,絕不低於其他任何的一個國家。中國人內部的歧視,最顯著的案例是上海歧視外地的,甚至上海本地的市區還歧視郊區的,然後南方的歧視北方的,北方的看不起南方的。

    各種地域黑,背後其實都是一種歧視鏈,這些歧視其實並不比種族歧視來得人畜無害,恰恰相反,它同樣帶來很多傷害,更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人人都被巢狀到這樣的歧視鏈當中。但很可惜,我們都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歧視的真正危害。

  • 14 # 段小主和表小姐

    這是由於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歷史背景以及對種族主義的理解差異造成的!

    膚色主義(colorism或shadeism)是基於膚色基礎的歧視。我們需要注意,膚色主義並不是種族主義的同義詞。這是由於對種族的分類並不是僅僅基於膚色這一單一因素。種族主義是基於種族的歧視,而膚色主義則是基於膚色的歧視。

    簡而言之,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之下,大部分中國人想變白,僅僅只是因為覺得這樣更美。然而,如果你和一個西方人談論同樣的問題,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說自己比黑人白,把臉塗成黑色裝黑人,在他們看來,都是極其不禮貌的行為。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大部分中國人對西方殖民史知之甚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行為會和種族主義扯上關係。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宜固步自封,應該多學習和了解他國的文化歷史。

    在西方殖民史裡,“白white”、“有色人種colored”、“黑black”都是和種族主義密切難分的詞,英語裡還有不少對黑人的歧視性用語。

    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釋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美國曾經長時間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美國黑人運動的起因正是因為一名黑人女性在公共汽車上拒絕讓座給白人,被捕入獄。美國黑人運動從20世紀50年代持續到70年代,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權利。1968年,美國黑人運動的著名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正是經過了無數人的抗爭乃至流血犧牲,才為黑人爭取到了平等權利。

    正是由於這些歷史背景,正是由於黑人曾經很長時間被白人奴役,在西方社會,種族歧視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前陣子,維密超模在社交網路上模仿亞洲人的小眼睛,就曾被網民痛罵。

    再說到江一燕,她本人一直是非常熱心公益的,這次也是參加公益活動發的微博。作為公眾人物,犯這樣的錯誤確實很失禮、很不合適,但是網民也不必要追著罵她。希望大家可以心平氣和去看待這個問題。

  • 15 # 雅各需於郊

    不要過度解讀,所謂明星,絕大部份思想境界並不高,貪婪,虛榮,炫富,拜金,容易做出啼笑皆非,貽笑大方之事。吃瓜群眾,沒事多看書,學習,老盯著這些事,其實蹉跎的是自己而已…

  • 16 # 電影毒角獸

    這位網友確實有些過分解讀了,但是能看出來,心並不壞,只是西方種族歧視觀念已經深深烙在了他的心裡,甚至隨時看見就能激起很大的過敏反應。

    江一燕不僅在與小孩合影的時候說過自己白,和成年人合影的時候也說過自己白。但是這種強調不是歧視黑人的面板黑,只能算是一種調侃,終於能夠肆無忌憚的的說自己白了,不會被人諷刺臭美。但是她沒想到的是竟然又惹上了種族歧視。

    和一個膚色比較黑的人站在一起,調侃說自己白了,如果這個人是不被歧視的人,比如古天樂,大家只會覺得那就是一句調侃。可是這個人換成黑人,似乎就是歧視了。

    這只是因為我們有他們被歧視的刻板印象,所以才會覺得有意無意間覺得是歧視了黑人。而這種歧視其實是國外傳來的。中國人雖然是以白為美,但是沒有到歧視膚色較黑的人的地步。

    我國曆史被公認為(民間傳說)最黑的人就是“包黑炭”包拯包大人了,雖然大家會調侃他,但是從內心還是很尊敬他的,因為他是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爺。

    所以我國是沒有歧視“黑人”的文化基礎的。如果非要說歧視,倒是有些階級基礎,我國唐朝的時候有“崑崙奴”,他們是作為奴隸被販賣到中國來的。不過這些“黑人”裡面只有很少一部分屬於真正的黑人,大部分其實都是東南亞或者印度尼西亞的“黑人”(其實也還是黃種人)。

    但是這種階級歷史太過久遠,肯定也早就沒人記得了。

    近代以來,非洲國家一直我們的“兄弟國家”,是他們的選票把中國抬進了聯合國,說來我們還要感謝這些非洲兄弟。

    而非洲國家一般比較落後,懷著感激之情和同情我們對非洲國家展開了大規模的援助。但是隨著我們國家對非洲國家的持續援助,也惹來了很多的怨言:我們有那麼多的貧困地區要援助,為什麼不把援助非洲的物資留給貧困地區的人民,為什麼要勒緊褲腰帶援助外人呢?

    懷著這種心情,很多開始說非洲人(主要是黑人)的壞話,併到處傳播他們懶惰,自私,低賤,總之就是不值得中國去援助他們。

    但是我們其實沒必要這麼想,一個先進地區和一個落後地區進行貿易,尤其是中國和非洲的這種差距,中國肯定是能得到實惠的。而且多個朋友多條路,只有朋友多,才能在國際上有話語權。現在非洲是落後,那五十年後,一百年後,誰敢說非洲不會成長為舉足輕重的力量?這個朋友我們要不要交,奉行孤立主義未來是打不過美國的。

    隨著網路的發展,西方的“白人至上”的觀念也給中國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雖然我們沒有真的信了他們的邪,但是驕傲的種子已經種下了,我們中的部分人還是成為了歧視別人的人,在眾多鄙視鏈裡,黑人都是最底層。這主要是因為黑人給了我們貧窮落後的印象,好像比我們低一等,所以才導致了這種歧視。至於其他歧視的理由都是後來加的,因為只要歧視鍊形成,眾多不堪的辱罵就會紛至沓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猶太人也被“雅利安人”歧視過,那時的惡言惡語也不少。

    後來我把那些謠言都看了一遍,我發現我們不是真的歧視他們,我們只是討厭那些低素質的人口罷了。所有抹黑(暫且用這個詞)黑人的言論無非就是想把黑人描繪成低等民族罷了。而低等民族的特點不就是低素質嗎?

    低素質的人放在哪都會被討厭,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在面前的是摩根弗里曼,是科比,是“黑豹”,是這個可愛的小女孩,你不會有討厭他們的感覺。

    如果你還是討厭黑人,只說明你被洗腦洗得很嚴重了。你都沒有接觸過黑人,哪來的那麼強的仇恨和歧視呢?

    江一燕則是身體力行地去非洲做慈善了,對於非洲人是好是壞,她的感觸一定比我們這些普通人深。

    從他們的表情裡看,你們會覺得他們是那些言論裡低素質的人嗎?

    我看到的只有淳樸自然。思想未經汙染的人腦子是不會有那些齷齪的想法的。

    如果你能夠達到江一燕的那種境界,自然不會覺得,說自己很白是在侮辱和歧視黑人。

    就算她真是有點驕傲也沒什麼錯,黃種人因黃種人的特徵而自豪,黑人因為黑人的特徵而自豪,這是完全正當的,沒有一點錯的。只要不是自大到因為自己的種族歧視其他種族就不是錯事。

    江一燕是個擁有心靈美的人,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她能夠發現非洲大自然和非洲人民身上的美。也是因為如此,她才能堅持在非洲做慈善吧,如果非洲都是惡人,誰又願意為他們付出?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不管是對一國之君還是一個普通人都是很好的警句。

    撒哈拉以南雖然基本上都是黑人,但他們必然不可能都是一個樣子,自然有勤奮的人,也有懶惰的人,有美貌的人,也有醜陋的人,有智慧的人,也有愚蠢的人。不管放到哪裡都是一樣的,我們不要因為歧視而歧視,不管是地域歧視、國家歧視、還是種族歧視,其實都是很狹隘還是偏激的觀點。

    如果大家能做到這點,也就不會有今天的爭端了。

  • 17 # 廖偉棠

    客觀的來說,這就是一種帶有種族歧視性質的言論,是對不同膚色的族群的一種冒犯,暴露的是江一燕對平等議題的不敏感——也許你會說我上綱上線,甚至會假設說:“如果江一燕和白人兒童合照然後說‘原來我黃黃的’,你會說她種族歧視嗎?”問得好,為什麼黑人就敏感些呢?他們是玻璃心嗎?

    我們評論一件事,必須看它的歷史背景,如果沒有長達三個世紀的黑奴史,沒有1960年代風起雲湧的反種族隔離、黑人民權運動,強調膚色的深淺不會是一樣讓人痛苦的冒犯,但任何一個有認知能力的黑人都記得這些血淚史,在種族隔離的時代,任何一個白人都可能一邊說自己白白的,一邊奴役或者侮辱黑人。

    我當然相信江一燕這是無心之失,但正是這無心,顯示了國人對各種歧視問題的雙標——一方面毫不在意自己對異族人士的冒犯言行,另一方面則對西方人對自己的也許會有的無心之失非常反應失度。你試想,如果一個白人明星拉著一群華人小孩拍照,然後配文說:我覺得自己白白的。我們的反應會是如何?

    也有以江一燕畢竟是娛樂圈人士,言語比較輕鬆隨便為由表示理解。可是我還碰見過這樣的事情:大概十年前,在北京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動中,一位著名中國詩人在和一位黑人詩人握手之後,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手,然後轉頭衝我們笑說:唉呀媽呀,這黑人黑得,我下意識想我的手會不會都染黑了。

    這不是一個段子,我們當時都覺得著名詩人太可愛、太天真了。但細想,其實對黑人的某種定見,已經深入他的心。江一燕的例子也是這樣,歸根到底還是一個人的心胸的問題,同樣是明星,beyond樂隊的黃家駒,去非洲訪問以後,寫了一首《光輝歲月》,裡面有這樣擲地有聲的金句:“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

  • 18 # 蔣文豔pq

    我覺得她沒有特意去強調種族膚色問題吧,她只是一種調侃,覺得自己其實還算白,應該是這種意思,為啥這麼多人非要以惡毒的眼光去看別人說的話呢

  • 19 # 一一138851068

    沒怎麼看啊!我覺得挺正常的啊!有時我們在外面吃飯,遇到黑人老外,也一起拍個照,我也會得瑟下,原來我白!這難道就是種族歧視!!!江一燕和黑人朋友在一起很開心,何來的種族歧視!說實話,在中國談種族歧視就是扯淡!

  • 20 # 娛劇圈

    我覺得這是發自肺腑的開心後才發表出的言論,為什麼要對一個熱心公益的人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呢,這種說法未免太傷人了吧?如果她種族歧視,還會跟孩子一起玩耍時露出開心的笑嗎?還會幫助他們嗎?我可沒見到過哪個搞歧視的人去幫助自己歧視的物件的。

    所以不要將別人的善良惡意曲解,這樣會讓善良的人傷心,會讓沒有付諸行動的人繼續做行動上的矮子,一味地對別人的善舉評頭論足,自己卻什麼都沒做過,只會對別人指手畫腳。

    江一燕的知性善良一直都被人看在眼裡,所以不要在細節上打擊一個熱衷公益的人的自信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給高中生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