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頭哥飈知識

    唐玄宗看李白其實沒有當宰相的料,就給了李白一筆錢,讓李白走了。叫賜金放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給你錢你滾蛋。

    李白這個時候很痛苦,他離開了長安到了洛陽。李白當時已經是非常有名氣的大詩人。李白比杜甫只大十幾歲。杜甫當時就在洛陽,聽見李白大詩人來了,就慕名求見。此時的杜甫一點名字都沒有。

    李白被杜甫感動,讓他見了一面。

    一開始,杜甫就被李白的風采迷住了,接著又被李白對生活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給迷住了。然後杜甫聽了李白的話,自己連進士也不考了,跟著李白從湖南洛陽出發到今天的河北山東一帶。開始了,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的大業!

    中間遇到了一個浪蕩鬼高適,三個人一起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結果乾了一段時間三個人搞得蓬頭垢面,仙人沒找到,仙草沒采到,仙丹也沒有練成。

    這個時候,杜甫比李白要清醒一些,就對李白說我不幹了。要幹你去幹,我要回去了。

    然後杜甫寫了一首詩叫《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譯文:秋天離別時兩相顧盼,像飛蓬一樣到處飄蕩。沒有去求仙,真愧對西晉那位煉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飲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這樣意氣豪邁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為了誰?

    李白和杜甫相遇了,並且還去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搞了很久,結果每天就是喝酒狂歌空度日……

    詳細請觀看戴建業老師的講解。

  • 2 # 老叟歸鄉

    李白和杜甫本就是朋友,不過杜甫景仰、思念李白多點,從他們的詩中就可以知道。杜甫寫了二十多首關於李白的事,李白迴應了應該是3首或者4首,這個地方有點忘記了。

    李白和杜甫是兩類人,有交集。但在一起生活是不可能的。李白天生灑脫狂放。杜甫則務實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 3 # 18927328323

    李白與杜甫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聖。同生在中國的盛唐時期,雖然相差十幾歲,李白是杜甫的偶像,雖然出身不同,仕途不順,但都有報國情懷,在安史之亂以前他們是見過面的,並互有詩書贈賀。但隨著安史之亂烽火燒遍大半個中國,杜甫避亂四川成都,李白投奔永王到江西。兩人以後再也沒見過面了。正因為他們兩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賞,互相借鑑。才有了中國詩歌史上的兩座高峰詩仙,詩聖。一千多年來,是我們只能仰望的高峰。

  • 4 # 武老闆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可以概括為:杜甫一輩子沒有忘記李白,李白一輩子沒有想起杜甫。

    歷史上,他們兩個人也相遇過,也曾同遊山東各地,但隨後就分開,再也沒遇到過,最終也沒成為真正的朋友。只形成了一種類似“偶像與粉絲”的關係。杜甫寫了很多詩懷念李白,李白一首詩也沒寫給杜甫。

    為什麼呢?

    1.社會階層不同。李白是高富帥,家裡生意,有錢,皇帝還“賜金還山”,所以李白一直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正所謂“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李白的日子,真的很瀟灑。

    反觀杜甫,就很悲慘了,住的地方也沒有,朋友給搭個草堂,還被秋風吹壞。“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真的很狼狽。

    這兩個人完全是兩個階級的,即使因為共同愛好在一起玩玩,也不可能有牢固的基礎。

    2.志趣不同。李白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高傲自大。杜甫是按部就班的,一直汲汲於富貴卻又不得門而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為了謀一個好差事,受盡人間冷暖。

    所以我猜,李白內心是看不上杜甫的,杜甫在李白麵前是有點自卑的,這樣的兩個人,註定成不了朋友。

  • 5 # 使用者74284004946

    李白,杜甫。都是大唐的著名詩人。由於他們的執著不適合官場。李白豪放。杜甫謹慎。他們的詩詞。為大唐文化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遊流轉1000多年。是為後人敬仰。

  • 6 # 水流芳2019

    李白與杜甫歷史上就相遇了,並且成為了好朋友

    李白與杜甫的見面

    李白和杜甫相遇的相遇,是在天寶三載(744)年的夏天,天氣炎熱,中國這兩位最偉大的詩人,就在這種天氣下見面禮。見面時,兩人早已不再年輕,那年,李白四十三歲,杜甫,三十二歲。

    從年紀上來說,李白和杜甫不是同一個時代的。杜甫對李白仰慕已久,而李白對杜甫,卻少有聽之。李白名滿天下,而杜甫卻困守長安,只能當個小小官職。

    從身份上來說,兩人之間的差距無疑是巨大的。但李白沒有因為杜甫的暫時不得志而輕視他,杜甫也沒有因為李白的才華橫溢而過於謙恭。

    兩個偉大的詩人,相遇時,自是有一番自己的辨認方法。換做沒有才能的人,李白聽談吐,稍作了解,就能分辨出他的才能,杜甫也是如此。兩人便透過世人不清楚的啞語,終成了朋友。

    朋友

    他們兩個人是幸運的,卻也是不幸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才華橫溢之人就已足夠,但李白和杜甫同在一個時代,兩人詩詞高低的比量,被後人源源不絕揣測。

    “詩仙”“詩聖”,偉大的詩人相遇,他們的友情使得他們的才華互相交換,才能互相影響。因此,兩人對詩詞的理解,達到了新的巔峰。

    不僅一次,他們離別時,約好下次在梁宋會面。如期到達,兩人再次相遇,共同訪道求仙。對於道教的興趣,李白是極為推崇的,他在《大獵賦》中向唐玄宗求官,深深得展示了自己的道家思想。

    而杜甫,他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憂國憂民,心繫天下的思想和李白略有不同。李白雖也心繫天下,但總不如杜甫所表現的強烈,他只偶爾為之,杜甫卻是“恨不得”每首詩都抒發出對國家的關心。

    李白與杜甫之間,有著共同的愛好,也有著不同的志向抱負。兩人一生見面時間總共不足兩年,卻成了友誼最深厚的朋友,杜甫為李白寫了無數首詩,李白也寫了不少。

    君子之交淡如水,或就是如此,有異有同,和而不同。有些朋友,在一個辦公室天天見面卻從未踏進友誼的門檻,而有些朋友,十年不見,再見,便能感受的心與心之間的震動。

  • 7 # 壹品人生

    李白本來就是杜甫的偶像,杜甫是李白的粉絲,他們也是人生摯友,一為詩仙,一為詩聖,天下兩大奇才!

    在民間素有李杜詩篇萬古傳的佳話,可見他們二人在詩詞文化上的影響力。李白是放蕩不羈,有“昂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放浪,有將進酒“天生無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豪情,雖然一生惴惴不得志,可是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杜甫心懷家國,有“國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的憂國情懷,有石壕吏中憂民感傷,也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豪情。

  • 8 # 李子正傳

    杜甫是李白的粉絲呀。他們相遇過,還結伴同行遊山逛水,採仙草、求仙人呢!杜甫作了不少讚美或思念李白的詩,如‘’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城裡酒家眠‘’。其它就不一一列舉了。

  • 9 # 謝謝您88888888

    親愛的談錢傷感情朋友好,你提出問題是以假設方式提出,所以我要用另一種方式回答:李白和杜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李白的李字與杜甫的杜字都有木字旁,這個木字旁兩者相互對換並沒有影響其字結構和讀音,由於兩人有相同之處,如果相遇做朋友是合適的。

  • 10 # 石匠秦人

    李白性格豪放。激昂,

    杜甫.性格憂鬱,責己,

    但他們共同愛詩,人不親行親。雖然性格各異。但人擇友多喜交不同性格朋友為互補,

    由此我認為相同愛好與性格的互補性他兩會成為好朋友的。

  • 11 # 棲鴻看紅樓

    什麼叫“如果”?人家兩位大詩人就是相遇了,也的確成為朋友了呀。

    天寶三年(744年)四月,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遇。然後,他們同往開封、商丘遊歷。次年他們又同遊山東。

    李白曾寫《沙丘城下寄杜甫》 一詩,杜甫更是寫了《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等詩,來記錄二人的友誼。

    當然,二人的詩歌數量有差異,反映他們對彼此的態度有差異。但這也是很正常的。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並且李白年少成名,早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了。而杜甫呢,也有詩名,卻不可與李白相提並論。事實上,杜甫與李白齊名,是宋朝以後的文論家才認可的。

    在唐朝,在李白與杜甫相遇的時候,他們更像是偶像與粉絲的關係。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友誼。他們共同遊歷的那幾個月,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次相遇。

  • 12 # 大道至簡CJP

    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相遇於洛陽,兩人一見如故,遂結為忘年交,時年李白44歲,杜甫33歲,兩人相差11歲。但年齡的差異並未給他們帶來不便,第二年他們便結伴遊於齊魯之間,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從這點來看兩人算朋友,但並無深交,李白成名時杜甫尚年輕,杜甫應該算是李白的小粉絲吧。

    兩人的社會地位不同。當時的李白是家喻戶曉、天子降輦相迎的社會名人,杜甫則不能與之相比。

    李白一生有二大興趣愛好,一是訪遍名山大川,二是飲遍世間美酒。而杜甫心繫天下,眼中盡是家國安危。李白更喜歡以酒會友,杜甫則不勝酒力,無法融入其中。

    杜甫喜歡李白的瀟灑,而自己有些沉鬱。二人實在算不上真正的意趣相投的至交……

  • 13 # 隨風19691219

    看到這個題目,忽然想起了網紅教授戴建業老先生的一個影片。“找仙人,煉仙丹,採仙草”,這九個字,讓我笑了好久。但你仔細想想,兩個人若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追求是走不到一起的。好像是共同尋找了三年,杜甫比李白更理性,“老哥,我不幹了,你自己找吧,我回了”(戴建業影片)。杜甫對於李白來說是朋友,李白對於杜甫來說是亦師亦友。

  • 14 # 白馬侃詩文

    李白、杜甫本來就是好朋友,再見面仍然會成為好朋友。這可以用他們很多詩歌作品用證明。

    《不見》

    (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簡評: 這是杜甫在為李白喊冤,憐惜其才華的一首詩,並祝老友平安歸來。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簡評: 這是杜甫擔心李白的前途而寫下的一首懷念李白的詩。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杜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簡評:如果不是好朋友,兩人會一起喝幾天酒嗎?會一起攜手遊遍池臺嗎?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簡評:這是李太白思念好朋友杜甫的有力證明。詩中回憶了兩人在山東遊玩的時候一起喝酒,一起唱歌的情景

    《戲贈杜甫》

    (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簡評:此詩雖然為戲謔語,細品則是真真實實心疼朋友的話。

    雖然李白寫給杜甫的詩不多,但這些事足以證明兩人的情誼深厚。綜上所述,假如再見面,兩人仍然會成為友情深厚的朋友。

  • 15 # 悠然244783439

    李白與杜甫都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這只是後人對他們的評價。其實在當時,杜甫的名氣並沒有李白的大。

    我曾經看過北師大教授在百家講壇講李白與杜甫的故事,李白當時的名氣很大,他從四川江油出發時,身帶萬金,一路遊歷下來,結識了很多朋友,而且李白多才多藝,舞劍,詩歌尤其出色,李白通道,在當時的道教中名氣也很大。以至於唐玄宗都關注了他,召他入宮,成為為他歌功頌德的御用文人,但李白生性豪放,喜歡自由自在,尤喜飲酒,自然也受不了宮庭的拘束,杜甫詩云:李白醉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家仙。而且唐玄宗根本不想重用李白,所以後來李白掛冠而去。

    相比李白而言,杜甫只能說是黯然失色,杜甫當時流落長安,居無定所,食不按時。杜甫特別崇拜李白,寫下了: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尋!等讚美李白的詩句。李白與杜甫也曾相遇過,據說相遇過兩次,其中一次孟浩然也在,他們終日飲酒,談論詩歌。李白為孟浩然寫過詩,比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但李白好像沒有給杜甫寫過詩。

    我認為李白與杜甫相遇,也只可能是泛泛之交,這是由他們兩人性格所決定。

    安史之亂之後,杜甫經歷了山河破爛,國破家殘的巨大轉折,他用詩歌記錄了這段真實而苦難的歷史,在藝術創造上,他將唐初詩人開創的律詩完善,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後來經中唐韓愈的推崇,杜甫名氣越來越大!

    李白與杜甫是中華詩歌史上兩顆最燦爛的明珠,這是無庸置疑的!

  • 16 # 小鄭在鄭州

    在歷史中,李白和杜甫本來就是好朋友。不僅如此,李白可是杜甫的偶像!杜甫可以說是追李白第一人了。

    在公元774年,李杜剛第一次見面,彼時李白44歲,杜甫33歲,兩人一見如故,這時的李白可不是以前讓高力士脫靴的李白,而是極為落魄的李白,而杜甫也不是詩聖,只是個窮詩人罷了。兩個人只因感情,詩詞相交。

    在杜甫的一生中,給李白寫了15首詩詞,其中比較出名得有“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這樣的詩句可以說是把李白誇上天了。當然李白對杜甫也是情深義重,歷史中有三首回贈。其中感情最深的是“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收到偶像的回贈,不知道杜甫當時心情如何。不過李白當然還是最愛孟浩然啊,畢竟“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 17 # 南朝居士

    李白和杜甫本身就有交集啊,杜甫是李白的死忠粉,鐵桿粉絲,

    李白年輕時就譽滿天下了,杜甫終其一生都默默無聞,他是去世後才出名的,

    估計他做夢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會跟自己的偶像齊名,

    他們曾經見過四次面,還曾一起旅遊了三個月,算不算朋友呢?

    公元744年,李白、杜甫相見洛陽,李白當時剛被玄宗自長安放還,他們同床而臥。

    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中寫道: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二人不但同被而臥,還經常以詩文互戲。李白曾寫一詩《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杜甫就反唇相譏,再《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兩人還互贈了詩篇。杜贈李的詩說:“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贈杜的詩說:“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兩人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面。

  • 18 # 江湖夜雨92

    李白與杜甫這兩位偉大的詩人曾經相遇,他們一起共同遊歷了梁宋,齊魯大地。梁,就是現在河南的開封,宋,即現在河南的商丘。他們是否成為朋友呢?先來看看兩位的不同點。

    其一,兩人的出身不同,生長環境不同。李白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居住在邊疆,受儒道兩家思想影響較多,長大後,才華橫溢,飄逸超群,挺拔俊美,一派仙風道骨的模樣。李白是一個富二代,不差錢,不管走到哪,總是灑脫不羈,開懷暢飲。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喚出換美酒。李白的別名為太白,寓意為太白金星下凡,他自號青蓮居士,難怪他的詩異常清新,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其中居士,意為他皈依佛門,只是在家修行而已。再來看看杜甫,好歹也是官二代出身,他爺爺杜審言也是很牛的詩人,他母親也是世家大族,奉儒守官的思想已深入到他的骨髓。即使不得志,生活艱難,也矢志不移。他後來風塵僕僕,衣衫襤褸地追趕逃難的天子就表明了他積極入仕的願望。杜甫不會經營產業,只守著原來的家底過日子,與李白的瀟灑相比,杜甫的一生太悲慘了,大部分時間都在艱難的顛沛流離中度過,掙扎在溫飽線上。

    其二,兩人的天賦不同,詩風不同。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從小聰慧過人。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李白的詩多為即興之作,隨意之所之。而杜甫卻是下苦功夫吟出,所謂的語不驚人死不休。三十五歲以前,只有《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比較出名。李白的詩風為豪邁,飄逸,富有浪漫色彩,常用新奇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而杜甫大多描寫百姓的苦難生活,詩風沉鬱頓挫。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

    中國交友典範為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知音之交,與世俗無關。我覺得上述兩點不會成為他們交友障礙。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各有所長,李白擅長寫古詩,無拘無束的,杜甫的七律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他的七律《登高》歷來被評為律詩的壓卷之作。他們兩人都才華橫溢,惺惺惜惺惺,彼此推崇,其它史料記載,他們和高適,三人結下了深情厚誼,一起漫遊了梁宋之地。當時,李白四十多歲,杜甫只有三十多點,李白已經名滿天下,杜甫才剛嶄露頭角。兩人分手後,杜甫寫了幾篇懷念李白的,感情悽切,涼風起天末,江湖秋水多,可見兩人感情之深。李白也是富有感情的人,連汪倫都有詩相贈,他還能嫌棄杜甫嗎?很可能,他寫給杜甫的,沒有儲存下來。杜甫的詩是窮而後工,到了晚年才大放異彩,只可惜,李白太短命,要不然,他們會在四川會面,說不定,李白還會和上幾首呢?

  • 19 # 文史一家人

    這個假設不成立,歷史上的杜甫和李白是相遇的,但是不能算真正的朋友,現在只能是執果索因,可以說大機率不可能。

    如果用一個現代詞彙,杜甫頂多算是李白的粉絲,在這些粉絲裡面,李白也和明星一樣搞個見面會,杜甫作為太白粉還被翻牌了幾次。

    從相互唱和的詩作數量可以看出來。杜甫寫給李白的詩二十多首,李白也就給杜甫寫過寥寥數首。杜甫寫“白也詩無敵,卓然思不群”,“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寫給杜甫的詩可考不多,流傳的也就“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李白的性格和價值取向不大可能和杜甫成為朋友,李白放蕩不羈愛自由,杜甫憂國憂民淚肆流。李白所交當如孟夫子,岑夫子,丹丘生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能讓太白這麼簡單粗暴示愛的真不多。

  • 20 # 微光談文史

    其實李白和杜甫已經見過三次面了,而且還玩的不錯,成為了朋友。

    第一次是在公元744年,四十三歲的李白和三十二歲的杜甫在當時的東都洛陽一見如故,結為好友。

    那時候李白剛剛受到唐玄宗的冷落,有點心灰意冷,滿懷憂憤的離開了長安城,而多次考試落地的杜甫正在洛陽城內猶豫不決,不知何去何從。剛好兩人的偶然相見像燦爛的陽光一樣,掃清各自心中的陰霾。

    他們倆惺惺相惜,互相交流,評古論今,指點江山,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分別前他們還約定好下次還要在梁宋那裡一起採仙草、煉仙丹,一起訪仙問道。

    同年秋天,他們又一起在梁宋遇見高適,三人一起暢遊山水,評文論詩,過得瀟灑自在。

    第二年,他們在山東齊魯之地一帶,騎馬涉獵,同吃同住,親如兄弟。

    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李白和杜甫交情不斷加深,但他們分別後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性格使然

    因為李白和杜甫的性格完全是天差地別,這就導致他們對待友情這件事的做法就完全不一樣。

    李白能這麼瀟灑,像“仙人”一樣,也正是因為他獨特的性格,無拘無束,沒有什麼能牽絆他。

    我也可以這麼說:李白的朋友很多,但他又沒有真朋友;他需要很多朋友,但又不是很需要。

    他是“詩仙”,孤芳自賞,他可以走進很多人的圈子,但沒人能走進他的圈子裡,因為他是孤獨的,他是驕傲的,他是隻愛自己的人。

    他是個“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的人,對愛情、對友情都是。

    所以說和李白交朋友,你就得明白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反的是杜甫卻是一個特別適合處朋友的那種,他就是一個“情痴”,對曾經的老友魂牽夢繞,念念不忘。

    就拿和李白三次會見後,杜甫特別想念李白,還為他寫下了很多的詩句,流傳至今的就有《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二首)》等五首。

    在這些詩句中,杜甫盼望著和李白“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感嘆著自己“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還掛念著李白的衣食住行,“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江南瘴癘地,逐客無訊息”,還擔心李白流放後的安全問題——“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他的至誠之心溢於言表,他的一往情深令人感動。

    而且在李白流放被赦免得訊息傳到在成都居住杜甫時,杜甫欣喜若狂,寫下了《不見》這一首詩:“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其實這首詩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這首詩其實是沒有標題的,後人為了便於敘述,就借鑑《詩經》的做法用詩歌的前兩個字做了題目。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後人猜測,是因為杜甫在聽到他魂牽夢繞的老朋友的好訊息時,心裡是非常的激動和快樂,以至於都忘了給詩起一個名字了。

    所以說,李白和杜甫其實是非常好的朋友,只是兩人對待“朋友”的方式不一樣。

    杜甫是熱烈的,李白是淡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heshy奧恩一聲“羊來”擊碎SN五人,對位經濟差高達3338,輸出高過ADC,怎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