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酥肉美食
-
2 # 常青樹
我小時候過年的美食也有不少的!比如小雞燉粉條,紅燒鯉魚,拆骨肉,酸菜燉粉條,肘子肉,等等。
主食有糖豆包,饅頭,還有瓜子,糖塊,凍秋子梨等小零食。
這些如今看起來很普通的食品,那時卻是我們的美味佳餚!因為一年中只有過年這天才能吃上。所以平時我們最盼過年了!到了這一天拼命的吃好東西!幾乎從早吃到晚!所以過年時,我一邊吃著美食,一邊想,這要是天天過年該有多好哇!
現在過年比小時候豐盛多了!連海鮮都不稀奇!可是卻沒有小時候那種歡天喜地的心情了!可能是物以稀為貴,多了就不稀罕了!
-
3 # 餐飲爆客
俺是農村滴,那時候窮所以記憶中小時候過年經常吃的是
酥糖,貓耳朵,炸蝦片,還有春捲,凍梨,那時候最愛吃蝦片和春捲了,覺得這是這個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可以現在長大了,感覺啥都不好吃了,沒有兒時的味道和感覺了
-
4 # 礙人i542
記得小時候,從入年二十就開始準備一些過年的吃食了。這些小時候過年必吃的美食你吃過沒?
江米條
江米條是很傳統的一種小吃,很多地方都有,不過各地叫法不一,做法也有些不一樣。廣西、廣東那邊也叫糖環。
小時候大家都不富裕,恰巧家裡種了水稻,就會取現成材料,做一些油炸小吃。我們那的話叫“老蟹子”,就是像螃蟹那樣長了好多腳。也會用剩下的邊角料做一些江米條。
南方的江米條是糯米粉做的,為了使口感酥脆會加些麵粉。我們那做的是有甜的也有鹹的,一般都會做許多,能吃到四月耕種,甚至暑假收割時節。
爆米花糕
小時候記憶最深的莫過於那個蹬著三輪車拉個小鍋爐,走邊喊著爆米花糖的小販。小孩子一聽到叫賣聲簡直就瘋了,飛奔回家帶了大米或玉米過來。噴香的米花出爐,加了糖稀的酥脆米花糕也隨之產生。
爆米花糕味道比較像沙琪瑪,更加硬,沒什麼牙的老太太們會拿來泡水吃,也是一種非常適合充飢的小吃。
爆米花也不一定要用小鍋爐做,也可以直接把米幹油炸,只不過這樣做出來的米花糕比較油膩。把爆好的米花、熱的麥芽糖拌勻,加入花生、芝麻等。然後放模具裡壓實,等冷卻後切塊就可以吃了。
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做法確實比較麻煩,加上很多人都沒有再耕田了,以前連麥芽糖都是自己熬的。
年糕
南方很多地方都有過年吃年糕的傳統習俗。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既寄寓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又取“年高”的長壽之意。
家鄉更偏愛黃色的年糕,用的是黃連枝燒成灰後泡水過濾出其中的植物鹼染色而成。就跟做灰水粽用的“灰水”差不多。做出的年糕可炒、可煮、可蒸,甜的鹹的都適宜。經常在大年初一就吃年糕啦~
炸豆腐
到了年二十八,家家戶戶便開始磨豆腐、炸豆腐了。雖然豆腐是很常見的東西的,但過年還是會備一些豆腐。
自己做的豆腐,可以切得薄薄的,炸乾透,然後塞罐子裡撒上一層鹽,放陰涼的地方,能放很久。厚的可以做釀豆腐,酒糟豆腐。吃起來很香。
芝麻酥、花生酥
這個製作方法和爆米花糕差不多,不過是以芝麻和花生仁為原料,將川糖煎成糊狀再與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攪拌,倒入錫盒內鋪平壓實,用刀切成小方塊。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過年不可缺乏的食物。
炸丸子
丸子有素丸子和肉丸子,雖然如今,家裡老媽已經不做很多過年小吃了,但炸丸子還是依舊會做。
把肉和白蘿蔔、蒜苗、冬筍等素菜剁碎,加些胡椒粉,用麵粉攪合起來並揉成丸子,然後下到油鍋裡炸至金黃色。可幹吃可做湯,也是飯後的必備美食了。
-
5 # 小丑的面具
春節將至,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少不了美食相伴!
記憶中逢年過節媽媽會從二十就開始準備年貨了,因為是農村,家裡條件有限,爸媽會近可能得為我跟哥哥,爺爺奶奶做些好吃的!
特別有印象的是年二十個七的村裡會殺豬,大人小孩圍個水洩不通,看著豬肉都流口水
-
6 # 苗侗韻味
我們家鄉是農村,又是少數民族侗族,過年時,美食就沒幾樣,至今仍歷歷在目的是爆米花;二是粑粑(北方叫年糕);三是血灌腸就這些,小時候記憶最深的是在鼓樓那邊,時不時的到“嘭”“嘭”的一聲,一大群人圍著三五圈觀看,只見兩個人忙得不可開交轉著小鍋爐,原來是爆米花(有糯米爆的、玉米爆的,大多數人是爆的是粘米),放點白糖,噴香的米花出爐,味道好好吃。其次,打粑粑,三是用豬血拌糯米飯後,再灌進豬大腸,就成了“血灌腸”,侗族人最愛吃的血灌腸。
-
7 # 若愚媽媽在廚房
到了年,大家都會做一些硬菜,不僅味美,而且寓意好,就比如象徵著年年有餘的糖醋松鼠魚,象徵著年年高升的年糕,象徵著鴻運當頭的紅燒肉,以及象徵著招財進寶的主食餃子。在蘇北,有一道菜,名叫“全家福”,寓意團團圓圓,不僅適合春節吃,即使在平日裡,也是老百姓餐桌上經常出現的一道菜,說的通俗一些就叫燒雜拌,各種丸子,搭配著各種蔬菜、泡髮菜燉上一鍋,營養全面驅寒暖胃,大人孩子都愛吃!
雜拌要做的好吃,燉雜拌的湯是關鍵,用清水煮出來的雜拌,寡淡無味不夠鮮美,很多時候買雜拌的時候,商家會給打包一袋高湯,那個湯倒還湊合,但是還是不如自己做的有營養。我今天用了一塊牛脊骨熬成高湯,滋補防寒,增強免疫力,用來燒雜拌,營養翻倍!
【全家福】
食材:牛脊骨,魚丸、豬肉丸、雞肉丸、薺菜丸、肉圓、鵪鶉蛋、腐竹、皮肚、筍片、青菜,蔥、姜、鹽。
【步驟】1、準備食材,各種丸子,準好的鵪鶉蛋剝去殼兒,腐竹、皮肚泡發備用。如果菜市有專門賣雜拌的,這些食材都能在一個攤位買齊。自己只要準備牛脊骨就行了。
2、牛脊骨跟清水一起入鍋。加入蔥、姜大火煮。也可以用豬骨頭、排骨或者雞來熬湯作為高湯用。
3、煮開的牛脊骨,撇去浮沫,轉中小火繼續熬煮半個小時。煮好的牛脊骨撈出。
4、倒入各種丸子,肉圓,腐竹,鵪鶉蛋,肉皮,筍片一起煮,基本上都是半成品了,煮開之後繼續煮上10分鐘就差不多了。
5、放入青菜,根據口味新增適量鹽、胡椒粉調味。
除了我這裡列出的各種丸子和配菜,用來燒全家福的配菜還可以是木耳、豬蹄筋、蝦餃等,但是建議大家買的時候買手工純肉丸,或者費點事自己做,不要買那種香精味特別重,或者澱粉特別多的丸子。
-
8 # 詩情畫意的zoe
從小到大,過年吃的最多的除了年糕湯圓啊這些家家戶戶都有的食物,就數“小麥粿”我們吃的最多也最愛吃了。這是一種油炸食品。大人們最自己擀了麵皮,包進去多樣的餡兒,有豬肉米粉餡兒,筍乾豆腐餡兒,蘿蔔雞蛋餡兒……
放進餡兒後,一邊麵皮對準另一邊麵皮壓去,就成了個半圓,鼓鼓的大肚子似的。我們小孩兒也總是幫大人們包,因為方法簡單,包完一個特有成就感,就跟大人面前炫耀,十分有趣。全部包好後把“小麥粿”放在蒸籠裡蒸,蒸籠里加水,中間隔著一張板子,蒸個十五分鐘,熱騰騰的半成品“小麥粿”就出籠啦。雖然已經熟了,但我們還需要後續的兩道加工。出籠的“小麥粿”通常是熱氣騰騰的,所以,我們需要給它散熱放涼,把“小麥粿”分散開放在通風的地方,這倒工序一般需要三個小時。三分鐘過後,在鍋裡倒油,這就是熱鍋了,等油熱後把“小麥粿”放入油鍋,這就是炸了,不斷翻面直至它表皮金黃,半盤好後就上菜了,這盤剛端上桌子沒多久,就會一搶而空。小孩們用手拿著吃,酥酥脆脆,可好吃了呢!
這樣的“小麥粿”,你們吃過嗎?(ღ˘⌣˘ღ)
-
9 # 小福藏幣
又是一年春節到,好像滿滿的全是回憶昂,還記得小時候家裡年夜飯準備的各種傳統美食,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著那個很少的老式電視,那種幸福滋味真是現在沒有的感覺,還記得小時候過年吃的最多的就是江米條了,糯米麵加豆粉和麵後在燜鍋裡蒸出來,曬乾用油煎出來,最後裹上芝麻就可以了,到現在還是不能抵擋它的誘惑呢。還有那最美的糖瓜,圓圓胖胖,麥芽糖製成,甜中還粘牙,很是有嚼勁,糖瓜祭灶的說法很是讓小朋友期待,不過現在已經很少了呢。還有炸麻葉現在也是比較少了,都是兒時的味道呀。
-
10 # 食物曰
幼時過年,各色炸果是必不可少的。過年前幾天,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做炸果。傳統的炸果主要有麻葉子(一種形狀像葉子的麵點)、炸地瓜幹、炸江米條、炸蘿蔔丸子。雖說油炸的不健康,但每逢過年才能吃到的這些小食,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也是過年給我最深的印象。
從年三十到十五,不絕於耳的鞭炮聲,伴著這些傳統的點心,讓你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家中往往炸了許多,招待客人、走親訪友都會帶上。孩子們最開心,隨便到一家都可以吃到,手藝和自家的也不同,吃完了臨走好客的主人還會給你帶上一大包。印象中過年那幾天我都沒怎麼好好吃過飯,各種小食就塞飽了。
到了正月十五,家裡還會做元宵,那時候的元宵都是自己做,很少買現成的。餡料也是不拘一格,除了傳統的黑芝麻餡,還有花生餡、紅豆餡,無一例外的甜甜蜜蜜。而到了二月二,循例還要吃糖豆,也是自家做。有的是用麵粉加上芝麻和糖做成的小粒,有的則是炒熟的黃豆粒裹上糖,一股焦香,脆脆的。只是吃多了會發出不雅的聲響,如今想來,都是美好。
-
11 # 大當家美食薈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美食,特別是小時候的美食會影響我們一生。過年是美食匯聚的時候,也是我們小時候最盼望的。小時候過年的感覺就是傲遊在各種美食聚集起來的海洋中。到哪裡都是吃的,都很美味。只是自己肚子太小吃不下全部
-
12 # 世界零下
新年無非就是大家團團圓圓地坐在一起,然後開開心心地吃頓大餐……
每年離過年前幾天,就是全家出動買新年用品,買衣服的買衣服,買過年小吃的買過年小吃,如水果、糖果餅乾、對聯、過年要吃的菜……等等。然後在除夕這一天,全家人一大早就起床了,實在不敢賴床(老媽會發飆
-
13 # 飽飯臥明月
記憶裡小時候過年各家各戶都會提前打好年糕放在大缸裡用水浸泡著,這會兒小孩子們也跟著大人後邊團團轉著。
米得先在水裡泡著,約莫一個禮拜左右,就可以把米拿出來放在灶上用鍋蒸熟,灶膛裡燒的火襯得人面頰通紅,手時不時靠過去取暖。米蒸熟後,開啟屜子,一股米的清香味兒迎面而來。
米放到石臼裡,家裡長輩們拿著木錘子一下一下地錘著,時而還會沾點水去把米胚翻身,成為年糕的時刻正在這一錘一錘間幻化。待到木錘與米胚之間粘力變大,成了緊緻的一團,就可以放在案板上,切成一條條的長方形。
年糕會被整齊放在大缸裡面放上清水沒過,大缸上會蓋著塑膠袋用繩子幫上儲存起來,想吃的時候拿個幾塊出來。
那時候吃的最多的做法是:去自家菜地裡摘幾顆青菜,年糕切成片,青菜切碎,放在鍋裡煮熟即可。雖吃不了幾口(飽腹感太強),但那味道現在也沒忘記過。
-
14 # 武漢壹周
在魚米之鄉的湖北,小時候過年必吃的美食當然少不了魚,從臘月開始,就會有風乾魚陸陸續續出現在各家陽臺。
除了單純的魚外,而是取意團團圓圓、圓滿的魚圓子、“見魚不是魚”魚糕等。
記憶裡,奶奶會在年前一個月開始準備,殺豬、宰羊、醃肉、打餈粑、灌香腸、醃魚醃肉,還會做手打魚糕或魚丸。
這其中,我最愛的當屬魚糕了,以前在大年二十八九家家戶戶都開始做,用新鮮的魚做魚糕,鮮香軟滑,好吃。
魚糕,選用的至少是八九斤重以上的魚,去鱗去皮去刺以後製成,過程也極為繁複。
現在多半是買魚到加工處加工,或者直接買現成的吃,味道也還好,也算能吃到,但就是少了點感覺。通常年飯、家宴、請客等,都必須要有一道魚糕的,蒸、煮、涮都好吃。
-
15 # 天堂教頭猜你喜歡大棗饅頭
在新的一年裡生活紅紅火火,早早起來,還有驅邪祈福的含義。
餃子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大公雞頓蘑菇村裡每家每戶都會養雞,平時吃綠色的糧食長大,要是有幸吃到燉的爛乎乎的老母雞,那真是有口福了!
炸丸子小時候吃的丸子雖然都是素的,但是,真的香啊!燒肉都是笨豬肉,因為那個年代沒有飼料,所以豬肉都是野菜+玉米味。
豬頭肉+皮凍民間習俗春龍節來到,家家戶戶吃豬頭等各種食物,圖個吉慶,最最重要是它香啊!
油炸刀魚(帶魚)魚”與“餘”諧音,寓意生活富裕,錢財有餘。過年吃魚包含年年有餘之意,蘊含著人們對財物富庶的企盼。
排骨豆腐泡 “豆腐”都福起來!
我也就知道這麼多了,就提前祝大家過年多吃不長胖,吃好喝好乾嘛嘛好~
-
16 # 小小小孩愛小孩
我是重慶人,小時候過年,就是和家人圍在一起灌香腸,做臘肉,然後晾乾,最後在燻的時候,下面會烤紅苕,我和姐妹,最愛的零食。
除夕的話,就一定會有燒白,粉蒸肉,自己推的豆花,還有自己弄的香腸蒸了之後切成片,最後是青椒炒臘肉,再加上耦合子,最後還有炒青菜,涼拌三絲,就是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了,吃年夜飯時,一定要請祖先先吃哦。
-
17 # 北大的夢
我家鄉是江蘇徐州的,每到過年的時候,奶奶總會油炸一些特色小吃,我們那裡俗稱“過油”!“過油”的小吃有——胡蘿蔔丸子、散子、甜甜的乾麵條、小魚、寬面葉等,這些是我最懷念的,可惜現在很少吃到了……
-
18 # 鵬雨晨塵
小時候,每年大年三十,父母都會忙著準備:
1.一大盤子餃子餡剁好。
2.準備一大盆子發麵。
3.蒸幾碗蒸肉。口味香甜和鮮鹹的。
-
19 # 遼瀋美食
1、糖果:過年有糖吃,灶糖、硬糖、奶糖都是我的最愛,還有一種帶著白砂糖顆粒的桔子糖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記得,這種糖只有春節的時候才能看見,平時還真找不到,對於它的印象很深,似乎70後都吃過這樣的軟糖,或許這樣的糖果現在也有。
2、 豬蹄:經過整夜燜扒的豬蹄內部油脂慢慢滲出,剩餘是滿滿的肉筋和蛋白,經過長時間的燜制,豬蹄已經扒制開花,膠原蛋白多,脂肪少,口感是軟爛適口、唇齒留香,據說前蹄才能撓財,後蹄的骨頭比較大,也壓稱啊。
3、京八件:京八件有大八件、小八件和細八件之分。 餅圖實在沒有了,上面應該有幾個紅點,這種酥餅似乎是正月初一的供品,儀式之後要分給孩子們吃,它也是祛病的神器,薩其瑪也算一個糕點,現在幾乎沒有正經的京八件啦。現在大部分是西式甜品,我想是不是因為口味變了,手藝和味道都流失了。
4、 過小年開始就要準備饅頭、餃子、粘豆包、年糕,差不多準備半個月的主食,年糕是最好吃的主食,有些地方的年糕有好多種呢。
5、 蘇耗子或是粘豆包:他們都是糯米麵的一種麵食,裡面是豆餡(也都奶奶家自己做的紅豆餡)外面再滾蘇子葉。蒸熟之後特別香鮮。 有些地方的粘豆包是白菜葉做底部的,防止粘到鍋蓋簾上。
6、大蝦:過年必須算硬菜啊,80後家裡過年必備大蝦,而且是靠大蝦,紅色的湯汁格外喜慶。那時候能到大蝦的家庭是比較殷實的。
7、笨雞燉蘑菇,一個散養笨雞燉一大把榛蘑,泡上點米飯,香噴噴下飯菜啊!最喜歡這道菜,沒有之一,記得過年殺雞場面是特別嚇人,搞不好它能飛到倉房屋頂上。
8、燒雞:小時候過年家家鍋裡燉著雞,有閒錢會有燒雞吃,燻雞那時候也有,雞代表吉,所以必須吃雞,小孩子能吃到雞腿就是相當幸福啦,長子長孫有資格,其他人得靠邊站。
9、白肉酸菜血腸:並非想象中的簡單,要想讓鍋內每一樣食材都展現出最美的味道,一定是需要考驗一個人做菜水平的。一代一代傳下來,白肉血腸成為傳統名菜, 酸菜第一頓不好吃,要第二次熱一下才美味。年夜飯沒有燉酸菜,一般過小年殺豬菜有它。
10、豬皮凍、豬頭燜子、粉腸,他們不僅是下酒好菜,也是養顏美容的必備菜品,年夜飯每一頓都離不開他們。家裡有錢吃肉香腸,沒錢吃粉腸,再有錢吃松花腿腸,裡面是帶著松花蛋的大雞腿。
11、糖醋排骨:這個圖是意思一下,肯定有這道菜,而且沒幾塊直溜的骨頭,能吃一整根的骨頭是幸福的孩子。排骨始終是硬菜,沒有輸過任何一場比賽。
12、五彩大拉皮澆上濃濃芝麻醬,加上少許醬香肉絲,它可是冷盤裡的頭盤,家家戶戶過年都有這道菜。那時候誰家有青菜(黃瓜),簡直就是土豪啊,五色不容易湊呢,一般都是胡蘿蔔加上雞蛋絲。
13、 蠶蛹,生命初始源自蛹,所以寓意也是春之發育,烤蠶蛹讓大家都知道東北人重口味了,常見做法就是辣炒蠶蛹,油炸蠶蛹、碳烤蠶蛹、乾煸蠶蛹、五香蠶蛹。因為當時氣候及儲存的原因,它只能春節前後出現,所以它是春節必備。有些朋友不愛吃蠶蛹,因為蠶蛹有怪味。
14、餃子是每逢過節的美食,再沒有錢,家裡也要吃頓餃子,第二天煎一下更好吃,第一頓不愛吃,第二頓煎餃子才美味。
15、 小時過年是因為特別喜歡吃熟食, 豬身上的四大天王,香扒豬耳、香扒豬心、香扒豬臉、香扒口條。逢年過節飯桌必須有東北燻醬菜。
16、豬頭肉:過年二月二才能吃得到,平時真沒有啊。
17、 雞蛋燜子和豬血燜子,你最愛吃哪一種?血腸可能吃過,但是沒吃過豬血燜子吧。
18、肘子:一般這菜比較珍貴,技術一般會做醬味的,做扣肘子比較難,其實清水煮更加香,主要因為那時候的豬肉也好吃。
19、五花肉燉幹豆角:那時候沒啥綠色蔬菜,幹豆角是最好的蔬菜,另外燉菜不容易涼,連湯帶水帶肉的,吃一碗燉菜來兩個大餅子一碗米飯就飽飽的,就像吃火鍋一樣,渾身熱乎乎的。
20、紅燒獅子頭或是炸丸子:獅子頭這道菜都是飯店的廚師才做,因為炸大肉丸子很需要技術,所以家裡都是素丸子和小肉丸子。
21、東北地瓜每種做法都好吃,拔絲地瓜給小孩都饞哭了。不僅有拔絲地瓜,還有拔絲山藥、拔絲香蕉、無所不能的拔絲。
22、冰糖葫蘆,那時候能吃個糖葫蘆是很容易的事情,到處都是推車老漢弄個糖葫蘆腳踏車,現在想吃還找不到呢。
23、記得那時候黃桃罐頭、山楂罐頭都是過年才能吃得到,這幾年有了草莓罐頭,據說新鮮草莓都沒有這種草莓罐頭好吃,小朋友的最愛。尤其是果味的罐頭湯,都別搶,我喝。
24、牛腱子:那時候牛肉貴,腱子更難弄,誰家吃牛腱子肉是家裡有礦的。蘸上蒜泥醬油,無比美味。
不論是什麼魚,都不能吃乾乾淨淨的,必須要留到初一的時候,再熱一下。這裡又不能不提一道菜,它叫做折籮,就是年夜飯剩下的菜混合一起熱著吃,這道菜沒有具體的配方,全看剩下啥菜啦。而且折籮泡飯也非常香的。
26、米腸,把豬血熬製的黏米放入豬大腸裡,吃的時候蘸少許調料即可。有些時候你們買到都是豬小腸做得米腸,小腸那種味道與豬大腸的味道差距很大啦。
27、臘腸臘肉是過年飯桌的頂級食材,還有一道類似的徽菜叫做刀板香,也是臘肉。其實它們也是輕度發酵的美食,帶著一絲絲的臭味才正宗。中國是世界上較早採用醃製、乾燥與發酵等方法加工貯存肉類的國家。臘肉製品早在周朝即已盛行,中國較早的發酵肉是以金華火腿為代表的各種火腿和風乾香腸,屬於低酸發酵肉。
28、雪綿豆沙:失傳多年的這道菜看似軟綿綿,實際是硬菜,現在又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雞蛋滾著豆沙餡油炸的美食小吃,讓多少瀋陽人夢牽縈繞,一盤雪綿豆沙承載很多孩子們的童年記憶,起源於滿族,後成為清朝宮廷御宴上的風味食品之一。它也叫做雪衣豆沙。
29、鐵鍋燉魚,這是東北最常見的吃法,大家圍著鐵鍋,燉上一鍋大魚或是雜拌魚。蘸著大餅子別提多香了。能與鐵鍋燉魚相媲美的硬菜就是鐵鍋燉大鵝,笨雞燉蘑菇。鑑於鐵鍋燉菜只能出現一個,那就選燉魚吧。
30、鍋包肉:東北人也特別喜歡吃鍋包肉,說起鍋包肉的來源,就必須提起鄭興文,他是清朝光緒年間哈爾濱的道臺府廚師,肉片先油炸然後急火快炒湯汁淋到鍋里名叫“烹汁鍋爆肉”。開會到瀋陽,烹汁” 改成了 “熘汁” ,加入了番茄醬,鄭興文在瀋陽發明了第二種鍋包肉的做法,東北地區就有新式鍋包肉和老式鍋包肉兩種做法。這是小時候最喜歡的一道菜,那時候一般家裡不會做鍋包肉,那吃溜肉段也行啊。
-
20 # 一蓑煙雨看人間
小時候過年必吃的傳統美食有年糕。因為老輩人說吃年糕有寓意,是年年登高,步步登高的意思。所以每個人每一家都要吃。因為吃的人多,所以年糕在質量上也就搓出了花樣,有的單純是米粉做的,有的在米粉里加了糖,還有芝麻等,後來,還有在年糕裡邊加上“紅綠絲”。
回覆列表
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就是吃肉了,小時候吃肉的時候很少,也只有過年這幾天才能吃上幾次肉。我們老家過年必做的美食有炸酥肉,過油肉,炸帶魚。小時候過年只要能吃到這些美食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