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魚麻
-
2 # 歷史的印跡
這個問題得從他父親楊素說起,楊素是隋朝的開國功臣,為隋朝南征北戰而一生顯赫,官拜司徒、楚國公,最後因為隋煬帝楊廣的忌憚而病死。楊玄感是楊素的長子,在楊素死後妄圖廢黜楊廣,後來造反失敗被殺,連帶著幾個弟弟後來都被誅殺。據說楊素有一美鬚髯,而兒子楊玄感也是如此,兩人長得極為相像,因此從小深受楊素喜愛。別人都覺得小時候的楊玄感痴傻,只有楊素不這麼認為。楊玄感長大後,既喜歡讀書又喜歡騎射,可謂文武雙全。因為楊素軍功顯赫,所以楊玄感雖然未立寸功也受到了封賞,他官至柱國,和楊素都是二品官,所以上朝時站在同列。
楊素死後,楊玄感繼承了楚國公爵位。因為楊家一門顯赫,而楊廣荒淫無道又時常猜忌他們,所以楊玄感開始打算廢掉他,改立他人,被人勸告才罷手。等到613年楊廣第二次東征高麗,楊玄感被任命督運糧草。當時已是隋末,楊廣的統治遭到了各地百姓的起義反對,於是他覺得時機成熟,趁機開始造反。楊玄感的謀士李密向他提出了上中下三條策略,他認為其中進攻洛陽的下策反而是最好的策略,於是率軍圍困洛陽。最後一直攻不下洛陽,加上隋朝援軍趕到,楊玄感只好兵敗撤退。楊玄感一直被追殺到葭蘆戍,知道難逃一死就讓弟弟楊積善殺了自己。屍體最後被送到洛陽,暴屍三天後,再被切成一塊一塊,放火燒盡。之後,楊素家族都被株連殺光。
楊玄感,生於陝西華陰東,司徒楊素長子。隋末發起了反抗隋煬帝楊廣暴政統治的浪潮,最終兵敗,迫於無奈被其弟楊積善所殺。其造反緣由總說紛紜,但是可供參考的主要有兩種。隋煬帝楊廣與楊玄感有殺父之仇。楊素乃是楊廣登基為帝的主要功臣,但是楊廣登基為帝后楊素和楊玄感同朝為官,其世家力量不斷壯大,這使得楊廣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於是在楊素生病之時,雖然常去照看,實則是為了看楊素還能活多久,楊素知道隋煬帝的意圖所以寧願不喝藥,不看醫生,最終病死。這便是楊玄感起兵的第一個原因,那就是殺父之仇不可不報。況且在楊素死後,隋煬帝曾經說過如果楊素不死,那麼楊家將來必定被滅滿門。
隋煬帝的暴政使得整個國家民不聊生,楊廣疑心很重,不斷地猜忌使得大臣人心惶惶。隋煬帝好大喜功,常年對外征戰,更加使得國庫空虛,百姓生活艱難。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楊廣依舊不斷徵收美人進宮,廣修宮殿,最終導致各地區不斷出現農民起義。這樣的皇帝在楊玄感看來已經不配做皇帝了,再加上楊玄感一點點的野心,於是這次的農民起義就是他起兵的契機。
可是最終失敗了,但是他的歷史意義不可磨滅。嚴重動搖了隋朝的統治,使其元氣大傷。另外楊玄感也成為第一位反對隋煬帝統治的貴族首領。
-
3 # 家是最小國
楊玄感為什麼反隋,我認為是這樣的。你可千萬不要忘了楊素是怎麼死的!楊素本身就是害怕隋煬帝迫害他,最後拒不吃藥,然後幽憤而死。因此他的死給楊玄感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創傷。楊玄感是很憎惡隋煬帝的,此其一。其二,更深層的原因。楊玄感弘農楊氏本來就是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而隋煬帝的種種舉措,每一招都對著這個關隴集團的既得利益,那你說關隴集團能滿意。關隴集團當然不滿,所以大業九年春,當隋煬帝二徵高麗的時候,楊玄感被派在黎陽這個地方都運軍糧,此時全國農民起義已經爆發,議軍遍及全國。楊玄感見有機可趁,於是他就召集自己的親信,偽詔說,皇帝在遼東,遼東的水軍總管來護兒謀反了,皇帝讓我帶兵去鎮壓來護兒,然後船洗各郡,令發兵會黎陽在這個地方就舉兵謀反了。
八月初一,楊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列陣與隋軍決戰,楊玄感大敗,僅率十餘騎逃往上洛(今陝西洛南東南)。楊玄感自知大勢已去,乃命楊積善將其殺死,起兵遂告失敗。楊玄感起兵雖以失敗告終,卻標誌著隋朝統治階級的大分裂,動搖了隋末的統治,並且更加推波助瀾了隋末農民戰爭的火焰,為隋亡埋下了種子。
-
4 # 一貳一橙
楊玄感,出身於弘農楊氏(就是三國楊修的家族),其父楊素是隋文、煬兩朝老臣,同時也是隋煬帝的心腹大臣之首。在楊勇和楊廣奪嫡之戰中,楊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此在楊廣繼位後,楊素被封為司徒、尚書令、太子太師、楚國公之職爵,大業二年去世,其子楊玄感繼承楚國公爵位,任禮部尚書,大業九年起兵反煬帝,兵敗自殺。
目前關於楊玄感為什麼謀反的說法,大多是因為煬帝的猜忌以及楊玄感本人看見綱紀敗壞,不得已起兵這兩個因素,可事實上,真相往往不是那麼簡單的。
性雖驕倨,而愛重文學,四海知名之士多趨其門。自以累世尊顯,有盛名於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將吏,復見朝綱漸紊,帝又猜忌日甚,內不自安,遂與諸弟潛謀廢帝,立秦王浩。自從隋文帝繼位以來,就一直想要和關隴集團撇開關係,原因很簡單:自西魏建國以來,關隴集團已經成了實際上的執政黨派,而隋文帝本人又是個喜歡大權獨攬的人,帝相權力發生衝突,這是每個朝代幾乎都會發生的事。
關隴集團的興起,造就了北魏至隋初時期的特級階層說到關隴集團,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西魏太祖宇文泰。
北魏拓拔氏被爾朱榮家掌權之後,在西北地區就爆發了六鎮起義,所謂六鎮,就是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設立在西北地區的六大軍區:沃野、武川、懷朔、撫冥、柔玄、懷荒:
道武帝拓拔珪稱帝后,將全國軍隊分為三部:中軍實力最強,多有鮮卑人或是鮮卑化漢人擔任,負責宮廷禁衛和出征作戰,鎮戍兵為防禦北方柔弱部落而設立的邊軍,由朝廷派遣官員管理,此外還有州郡兵,就是州郡屬下的地方兵;在三者之中,中軍和鎮戍兵地位最高,實行世兵制度,就是世代從軍,不事農桑,以國家養,而州郡軍則多由徵募產生,就是農忙時種田,戰爭時調遣的情況;在鎮戍兵中,由於北魏時期和柔弱、南方戰事不斷,所以士兵們的家屬也隨從駐守在邊境,互相聯姻,稱為營戶,久而久之,這些人就在六鎮之中形成了一股極其強大且團結的勢力,反而成了北魏帝國的肘腋之患;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六鎮幾乎都是鮮卑人,地位很高,可在孝文帝漢化改革後,原先不分尊卑的六鎮兵民地位開始下降,而本來是二等民族的漢人得到提升,除了一些鮮卑將領、軍官可以憑戰功成為王朝貴族之外,其餘的鮮卑士兵逐漸淪落為半奴隸制士兵(即使他們是鮮卑人),在地位的降低加上鎮將的剝削之下,爆發了動搖北魏根基的六鎮起義;在這一場驚天動地的大鬧騰之中,身為羯族的爾朱榮趁勢興起,在平定六鎮起義之中收服了很多原六鎮的營戶和軍馬,出身於六鎮之武川的宇文泰也是其中之一,並逐漸成為爾朱榮的得力干將。之後,爾朱榮權傾朝野,為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所殺,之後元子攸又死在爾朱兆所殺,而後又死於懷朔鎮出身的高歡之手,高歡掌握了北魏大權,而宇文泰則趁機在關中一帶發展勢力,和高歡抗衡。
宇文泰進軍關中時,所帶去的多是武川鎮營戶,到了東西魏局勢明朗之後,宇文泰開始創立府兵制,將歷代中原王朝實行的軍民分籍制度和北魏早期的八部大人制度(類似於清早期的“議政王會議”,只不過這時期是以鮮卑人為尊而已)相結合,恢復原先鮮卑人以及鮮卑化漢人的特權地位,並且將關隴地區的豪強也納入了府兵體系,進一步與他們達成政治協議,給予權力以換取其支援,設立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軍隊首領,合稱關隴集團。唐高祖李淵是原先武川入關的貴族,而隋文帝楊堅則是關中豪強的代表。
可以說:宇文泰的建國、楊堅的篡位和李淵的統一,背後都離不開關隴集團的幫助,可如此一來,勢必造成帝權和地方權力的衝突在宇文泰死後,關隴集團爆發了一連串的內亂,消耗了自己賴以生存的軍事力量,到了北周末年,隨國公楊堅就趁著其力量薄弱,開始奪取其外孫北周靜帝宇文闡的帝位,並因此引發了武川勳貴尉遲迥的反擊。但之後,楊堅還是被迫向關隴集團低頭,他依靠著高熲、鄭譯、劉昉等人,逐步掌握了北周實權,誅殺了北周諸王,最終於公元581年二月代周建隋。
可是楊堅並不是一個甘於屈服於權貴勢力的皇帝,在登基之後就開始做出政治改革,也就是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
秦漢時期,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的為三公九卿,時間一長,這些人權力過大,勢必會變成一個個利益集團,有時連皇帝都不得不受制於他們,到了魏晉時期甚至還有公然放權的九品中正制,就連宇文泰的府兵制也無疑是集權於少數人的制度,要知道,北周時期的兵權並不在皇帝手裡,而是在都督中外諸軍事手上,楊堅就做過這一職位,連兵權都沒有的皇帝,自然是朝不保夕了;楊堅在繼位之初就確立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這是由漢武帝時期的內朝演變而來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多人取代單人,以分權取代集權,從而將權力全部集中於皇帝身上,此外還有科舉制度,這是自隋唐以後王朝最重要的做官途徑,目的也很明確:破除自秦漢以來的貴族才有做官資格的特權,發掘人才之餘取消貴族制度;開皇十年,此時天下已經一統,於是楊堅開始取消北周以來的府兵制度,恢復漢族舊姓,將手握特權、世代為兵的軍戶改為民戶,同樣編入納稅人群之中,將北周時期的兵民分離變為兵民合一,既擴大稅收,又解決了特權集團的發展,並將軍事逐漸移交給楊氏族人,稱為“宗團驃騎”,以剝奪關隴集團的兵權;魏末喪亂,軍人權置坊府,南征北伐,居處無定,家無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之。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隋文帝楊堅急於拋棄關隴集團的一個最明顯跡象就是:廢了曾經協助他登基的高熲。高熲家族是武川勳貴,其父親原是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手下,得以賜姓獨孤,而楊堅其妻子獨孤伽羅又是獨孤信的女兒,所以高熲和楊堅之間有著很深的身份牽絆,後面奪取北周大權、篡周自立的時候,高熲都是楊堅的謀主,到了建立隋朝了,高熲又是尚書左僕射,位居丞相,而且高熲的女兒還是太子楊勇的妻子,在當時,高熲的身份地位可以說是僅次於楊堅。
可是最後高熲以洩露宮闈之事而被廢了職位,就連群臣保諫之下,隋文帝還是不改初衷,將高熲的左僕射、上柱國頭銜職位廢除,僅保留著齊國公爵位回家養老,一年之後,偏心於關隴集團的太子楊勇也被廢了。高熲和楊勇兩人都是關隴集團最有力的領袖,從他們接連被廢的情況可以看出:隋文帝楊堅一直致力於和關隴集團割席,他不要成為北周,因為那只是國家未統一時的權宜之計而已,他要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天下,一個權力只集中在皇帝的大隋。
如此一來,就很好解釋:為什麼楊玄感是貴族,但他還要謀反的問題了據楊玄感在洛陽時的檄文所說,自己是為了“解倒懸之爭,救黎元之命”,將矛頭指向了好大喜功、連年征戰、修建,損耗國力的隋煬帝身上,可話說的好聽,實際上楊玄感之所以叛亂,無非就是因為自己身為貴族的特權,在文帝、煬帝兩代改革之下被剝奪罷了,真要說他為國為民,難道大開兵禍,害百姓跟他一起遭受戰火就是嗎?
在楊素時期,由於他幫助了楊廣奪嫡有功,又是親族,所以楊素的地位日漸提升,成為了隋帝國的第二號實權人物,可楊廣和他父親一樣,同樣是個不喜歡權貴的皇帝,即便這權貴是他的家人,但權力過大也難保以後會發生改朝換代之事,像漢朝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都是自家人內訌的情況,就連父親楊堅,那也是奪取了家人的皇位登基的。
尤其是楊廣繼位當年,就發生了親弟弟、漢王楊諒起兵奪嫡的事件,雖然最後還是被平定了,可這樣一來,使得楊廣越來越不相信親人了。在隋文帝楊堅在位時期,楊素、楊約、楊希尚、楊諒、楊俊、楊秀等楊氏宗親都執掌了內外大權,可到了楊廣時期,由於對兄弟的不信任,他時時刻刻地把宗室帶在身邊,就是怕他們在自己走後在家裡鬧騰,以至於最後的江都之變,宇文化及殺害隋煬帝,連帶楊氏宗親一起斬殺,只剩下一個楊浩被拉著到處跑:
遣令狐行達弒帝於宮中,又執朝臣不同己者數十人及諸外戚,無少長害之,唯留秦孝王子浩,立以為帝。楊玄感在楊廣繼位後的日子並不好過,僅僅被授予一個禮部尚書職位,承襲楚國公爵,但爵位的高低只是一個虛職,真正重要的是官職,六部之中吏部為首、戶部次之,以下才是禮部,主管學校和禮樂,這對於家族武將出身的楊玄感來說,和一個虛職沒什麼區別。至於上柱國、上開府儀同三司這些實權位置,楊廣一個都沒給他,楊玄感的柱國職位還是楊堅時代封的,相當於他在楊廣時期,並沒有靠著父親楊素的蔭佑而加官進爵,反倒是被晾在一邊了。
到後面楊玄感越來越不服氣,他最先的目標是計劃立秦王楊浩為帝,他是秦孝王楊俊的兒子,母親崔王妃,出身於博陵崔氏,其父崔弘度是北周、隋兩個朝代的老臣,家族自北魏孝文帝時期就聲名在外,更重要的是,崔家也是關隴貴族之一。
所以楊玄感謀反的目的和後面隋末群雄一樣,就是要恢復特權集團:隋煬帝死後,宇文化及立楊浩為帝、李淵立楊廣孫子楊侑為帝、王世充立楊侗為帝、李密為煬帝報仇打敗宇文化及、竇建德親自為煬帝服喪,可見這些人都不是真的反對隋煬帝,他們所反對的,只是隋煬帝拿走了他們的特權而已。
最後,在楊玄感據洛陽自立時,來投奔他的也多是貴族官僚子弟,如韓擒虎之子韓世諤、虞世基之子虞柔、來護兒之子來淵、裴蘊之子裴爽、原西魏八柱國之後李密等等,這些人都被授予重要職位,難道他們都是身為貴族卻心懷天下的好男兒嗎?未必,像李密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他對百姓也沒好到哪裡去。
總結:楊玄感之亂與其說是一場為民請命的抗爭,倒不如說是貴族集團對隋煬帝排擠他們的一次反抗,就像秦末六國貴族後裔起兵的情況一樣,楊玄感也是為了恢復北周時期的貴族特權而起兵的在楊玄感向隋煬帝請求出外鎮守邊境,仿造六鎮舊事不成之後,楊玄感已經知道:自己只能是靠武力來完成自己的心願了:
時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將領。謂兵部尚書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國恩,寵逾涯分,自非立效邊裔,何以塞責!若方隅有風塵之警,庶得執鞭行陣,少展絲髮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特別是他和叔叔楊慎的一番對話,更加證明了關隴集團對楊廣的厭惡:在楊玄感打算起事時,楊慎以“士心尚一,國未有釁”的理由壓制住了楊玄感,意思就是:現在楊廣的統治還很穩固,內外部還沒動亂,不是起事的時候。而換句話說就是:只有楊廣自己搞得天怒人怨了,內憂外患之時,就可以起事了。
如此說法,居然能為一個為民請命的好人所認同,只可惜楊玄感志高才疏,最後還是大敗而歸,還連累了聽信他忽悠的黎陽、洛陽兩地百姓,慘遭大軍戰火的毒手了。
-
5 # 柔情似水—政委
官二代楊玄感為什麼起兵反隋
繼山東的王薄起義之後,也就是隋煬帝第二次征討高麗之際,隋朝的後院起火了,這完全出乎隋煬帝的意料,因為發動兵變的不是別人,正是楊玄感,楊玄感就是隋煬帝奪嫡殺父的同黨楊素的兒子。
楊玄感兵變有些令人想不通,因為他不同於王薄等人是被壓迫者,而是高高在上的權貴分子,他爹楊素是當朝大員,皇帝身邊的紅人,他不用擔心自己的前程,憑藉著他爹的關係,高官厚祿不在話下。那麼,楊玄感為什麼要發動兵變呢?因為他像遊輪上的耗子,已經感覺隋王朝這艘大船即將沉沒,天下已經大亂,好日子怕是要到頭了,但是隋煬帝還是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一味的窮兵黷武。他抓住這個機會,發動兵變,以便在以後逐鹿中原的舞臺為自己撈取足夠的資本。
楊玄感有著極強的權欲,他玩政治也可謂得天獨厚,由於他父親幫助隋煬帝奪嫡弒父有功,出將入相,權傾朝野,無形中成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楊家的勢力不斷壯大,幾乎要要挑戰皇權了,因此引起了隋煬帝的猜忌,在楊素病死後不久,隋煬帝就暗中說過:“楊素即使不死,總有一天也會被滿門抄斬!”此話傳出,成為楊玄感的一塊大心病。他雖然繼承了他老子的高官厚祿,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惶恐不已,總是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覺,所以就想先發制人。早在隋煬帝親征吐谷渾的時候,他就策劃過一次針對隋煬帝的兵變,但是最後被他的叔父楊慎阻止了,因為那時候時機尚未成熟。
由於隋煬帝的猜忌,加上有他野心的驅使,楊玄感知道他沒有退路了,所以他繼續往上爬。他在政壇這塊是非之地上有著極強的生存技巧,對拉關係拍馬屁這一套他無師自通,很快又得到了隋煬帝的信任,並躋身於軍事最高領導層,跟軍隊發生了聯絡。有了槍桿子,他的膽就更肥了,而隨後機會也來了,這個機會就是隋煬帝第二次徵高麗,後方空虛。此時百姓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已經出現了天下大亂的苗頭。這個時候,隋煬帝委以楊玄感在黎陽督運糧餉的任務,他利用這個機會,故意拖延日程,希望隋軍糧草跟不上,陷入混亂被高麗軍擊敗。隋煬帝派人來催,他的答覆是:水陸被盜賊截斷,糧道難以為繼。與此同時他又派人暗中召回隨煬帝出征的弟弟楊玄縱。等到其弟楊玄縱等人離開遼東前線,他便正式宣佈起兵。楊玄感起兵,很講究策略,他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採用了賊喊捉賊的手段,宣稱帶領水軍的來護兒在要謀反,他奉密詔討伐來護兒。由此,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開始招兵買馬,號召四方,讓周圍郡縣集合在他的旗幟之下。
起兵後,楊玄感的謀士李密為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進兵東北,斷了隋煬帝的歸路,讓他進退不得,最後被高麗人擒獲;中策是西取長安據險而守,以此為最終取得天下的根據地;下策是以集中兵力突襲洛陽,然後號召天下反隋。在上中下三策中,楊玄感偏選擇了下策,他以為控制隋朝的政治中心洛陽就可以號令天下了。楊玄感進軍洛陽一開始,頗為順利,天下被隋煬帝害苦的老百姓爭相迎接楊玄感的軍隊。楊玄感大喜過望,以為自己民心所向,他很動情的說:“我位高權重,家財萬貫,要錢有錢有權有權,榮華富貴,不在話下。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冒著被誅滅九族的危險起兵?因為我有正義感,我要替天行道,要拯救被暴政害慘的黎民百姓!”他的這段誓言,打動了無數受苦受難的百姓,每天都有人來他的軍營投效,甚至好多貴族子弟也紛紛來投誠,他的勢力迅速壯大。
洛陽告急,刑部尚書衛玄帶領精兵數萬來救,被楊玄感的軍隊打的大敗。後院起火,隋煬帝放棄了高麗帶兵回國平叛。他命令武賁郎將陳稜進攻楊玄感的老巢黎陽,隨後兵分幾路進攻洛陽。楊玄感受到前後的夾擊,被打得連連敗退,只好放棄洛陽,轉而進攻長安。大軍走到弘農宮(今河南靈寶),楊玄感打算奪取弘農宮,但是久攻不下,只好繼續西撤,又陷入隋軍的包圍,連遭大敗,身邊追隨他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只帶了幾十個騎兵突圍而去。隋軍繼續追擊,到了最後楊玄感的身邊僅剩下他和弟弟楊積善二人。眼看大勢已去,窮途末路的楊玄感不願遭擒受辱,他讓弟弟楊積善殺了自己。楊積善抽刀砍死楊玄感,打算自殺,但是隋軍很快就追來,於是楊積善擒獲被殺,隋煬帝命令將楊玄感兄弟的頭砍下來示眾。隋煬帝雖然平息了楊玄感的兵變,但是天下已經陷入混亂,如火如荼的抗暴運動他能平息下去嗎。
-
6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首先第一點,他爹楊素的死跟皇帝楊廣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當初要不是皇帝對於楊素的權勢猜忌,不斷逼迫他,楊素也不會停止吃藥,慢慢地死去,所以說那在楊玄感的心中對楊廣多少還是有一些仇恨的心理的。其次第二點,楊家的家族勢力過於龐大,甚至在朝野當中也有不少官員是他們家的附庸之臣,我想就這一點對於歷代的統治者來說都會有所顧忌的,記得楊廣曾經說過一句話:楊素如果不死,我就要將他整個家族全部除掉!這句話最後還是讓楊玄感知道,所以他還是很害怕的。
接著第三點,當時的隋煬帝楊廣已經昏庸,施展了不少暴政下去,百姓們更是苦不堪言,再加上他這個人好大喜功,還外出征戰更是增加了兵役、徭役等等,百姓們就更是過不下去了,楊玄感就覺得天下將要大亂,現在造反豈不更好?跟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有一定關係。最後第四點,雖然楊玄感是以反對暴君暴政的原因起義的,可是他跟他死去的爹是一樣的人,都是那種野心勃勃,不可一世的梟雄人物,而且他還是在勾心鬥角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其實早就在楊廣第一次派兵攻打棒子國的時候他心裡頭就活躍起來了。而當楊廣第二次出兵的時候,趁著國內後方空虛,而楊玄感又掌管著糧草,所以就謀劃著兵變。他一邊押運糧草,一邊找回自己的幾個好基友(楊玄縱、李密等等),接著還以來護兒的名義進駐黎陽,招募人手,還要求各地方出兵到黎陽會師,雖然戰術不錯,可是在戰略上他居然採用了李密這個草包的下策去進攻洛陽,而且還讓楊玄挺去打河內。當時楊玄感無法攻進臨清關,只能繞路走,他還讓楊積善、楊玄挺哥倆分別從西面跟南面出擊,途中得到了很多的百姓跟官宦的支援。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在楊玄感打敗了衛文升的時候,楊玄挺死了……而身為皇帝的楊廣在得知後方兵變立即班師回朝,開始反攻楊玄感,本來想要打算進攻關中的楊玄感腹背受敵,行軍途中還被隋軍追擊,交戰過程當中楊玄感身死道消,兵變就以失敗而告終。其實楊玄感之所以造反是在情理當中的,因為當時有太多的原因逼迫的他不得不起義反抗隋朝。這次的起義也說明了隋朝氣數已經將盡,就跟秦末陳勝吳廣造反一樣,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是卻撼動了隋朝的統治,分裂了當時統治者的官吏,這也激發了百姓將來反對隋朝暴政起到了帶頭作用。
-
7 # 蘅蕪一水
楊玄感就是隋煬帝奪嫡殺父的同黨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兵變有些令人想不通,因為他不同於王薄等人是被壓迫者,而是高高在上的權貴分子,他爹楊素是當朝大員,皇帝身邊的紅人,他不用擔心自己的前程,憑藉著他爹的關係,高官厚祿不在話下。那麼,楊玄感為什麼要發動兵變呢?因為他像遊輪上的耗子,已經感覺隋王朝這艘大船即將沉沒,天下已經大亂,好日子怕是要到頭了,但是隋煬帝還是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一味的窮兵黷武。他抓住這個機會,發動兵變,以便在以後逐鹿中原的舞臺為自己撈取足夠的資本。
楊玄感有著極強的權欲,他玩政治也可謂得天獨厚,由於他父親幫助隋煬帝奪嫡弒父有功,出將入相,權傾朝野,無形中成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楊家的勢力不斷壯大,幾乎要要挑戰皇權了,因此引起了隋煬帝的猜忌,在楊素病死後不久,隋煬帝就暗中說過:“楊素即使不死,總有一天也會被滿門抄斬!”此話傳出,成為楊玄感的一塊大心病。他雖然繼承了他老子的高官厚祿,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惶恐不已,總是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覺,所以就想先發制人。早在隋煬帝親征吐谷渾的時候,他就策劃過一次針對隋煬帝的兵變,但是最後被他的叔父楊慎阻止了,因為那時候時機尚未成熟。
由於隋煬帝的猜忌,加上有他野心的驅使,楊玄感知道他沒有退路了,所以他繼續往上爬。他在政壇這塊是非之地上有著極強的生存技巧,對拉關係拍馬屁這一套他無師自通,很快又得到了隋煬帝的信任,並躋身於軍事最高領導層,跟軍隊發生了聯絡。有了槍桿子,他的膽就更肥了,而隨後機會也來了,這個機會就是隋煬帝第二次徵高麗,後方空虛。此時百姓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已經出現了天下大亂的苗頭。這個時候,隋煬帝委以楊玄感在黎陽督運糧餉的任務,他利用這個機會,故意拖延日程,希望隋軍糧草跟不上,陷入混亂被高麗軍擊敗。隋煬帝派人來催,他的答覆是:水陸被盜賊截斷,糧道難以為繼。與此同時他又派人暗中召回隨煬帝出征的弟弟楊玄縱。等到其弟楊玄縱等人離開遼東前線,他便正式宣佈起兵。楊玄感起兵,很講究策略,他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採用了賊喊捉賊的手段,宣稱帶領水軍的來護兒在要謀反,他奉密詔討伐來護兒。由此,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開始招兵買馬,號召四方,讓周圍郡縣集合在他的旗幟之下。
起兵後,楊玄感的謀士李密為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進兵東北,斷了隋煬帝的歸路,讓他進退不得,最後被高麗人擒獲;中策是西取長安據險而守,以此為最終取得天下的根據地;下策是以集中兵力突襲洛陽,然後號召天下反隋。在上中下三策中,楊玄感偏選擇了下策,他以為控制隋朝的政治中心洛陽就可以號令天下了。楊玄感進軍洛陽一開始,頗為順利,天下被隋煬帝害苦的老百姓爭相迎接楊玄感的軍隊。楊玄感大喜過望,以為自己民心所向,他很動情的說:“我位高權重,家財萬貫,要錢有錢有權有權,榮華富貴,不在話下。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冒著被誅滅九族的危險起兵?因為我有正義感,我要替天行道,要拯救被暴政害慘的黎民百姓!”他的這段誓言,打動了無數受苦受難的百姓,每天都有人來他的軍營投效,甚至好多貴族子弟也紛紛來投誠,他的勢力迅速壯大。
洛陽告急,刑部尚書衛玄帶領精兵數萬來救,被楊玄感的軍隊打的大敗。後院起火,隋煬帝放棄了高麗帶兵回國平叛。他命令武賁郎將陳稜進攻楊玄感的老巢黎陽,隨後兵分幾路進攻洛陽。楊玄感受到前後的夾擊,被打得連連敗退,只好放棄洛陽,轉而進攻長安。大軍走到弘農宮(今河南靈寶),楊玄感打算奪取弘農宮,但是久攻不下,只好繼續西撤,又陷入隋軍的包圍,連遭大敗,身邊追隨他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只帶了幾十個騎兵突圍而去。隋軍繼續追擊,到了最後楊玄感的身邊僅剩下他和弟弟楊積善二人。眼看大勢已去,窮途末路的楊玄感不願遭擒受辱,他讓弟弟楊積善殺了自己。楊積善抽刀砍死楊玄感,打算自殺,但是隋軍很快就追來,於是楊積善擒獲被殺,隋煬帝命令將楊玄感兄弟的頭砍下來示眾。隋煬帝雖然平息了楊玄感的兵變,但是天下已經陷入混亂,如火如荼的抗暴運動他能平息下去嗎?
-
8 # 江湖小曉生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在病重時,曾經問弟弟楊約:我還要活下去嗎?從此以後,楊素再也不吃藥了,結果活活病死了。
那麼楊素為什麼寧可死,也不吃藥呢?當他病重的時候,隋煬帝楊廣是天天派太醫過去給他診治,並且賜給他各種名貴的藥材,可謂是無微不至。
可是在太醫回去的時候,隋煬帝總是悄悄問太醫,生怕楊素不早點死去。由此可見,位極人臣的楊素,顯然已經成為了隋煬帝的頭號大敵。
01楊素家族,成為了隋王朝的二號家族。封建王朝地位最崇高的家族,當然是皇族。楊堅和楊廣,無疑是帝國最高的統治者,他們的家人自然也是獲得了崇高的地位。
可是隋王朝其實還有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體系,那就是楊素家族。楊素是正兒八經的關隴集團成員,是弘農楊氏的後裔。
早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時期,楊素就已經得到了重用。因為敢於為戰死的父親尋求追封,得到宇文邕的賞識,被封為車騎大將軍。楊素跟隨宇文憲攻打北齊,屢立戰功,為滅亡北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宇文邕封為成安縣公。後又帶兵打破陳國軍隊,家族日益顯耀。得知楊堅有稱帝的想法,在宇文邕去世後,楊素果斷投靠到了楊堅門下,幫助楊堅奪取帝位,又帶兵南下,滅亡了南陳,完成了隋王朝一統天下的大業。此後楊素又幫助楊堅平定了楊諒叛亂,地位達到了巔峰,成為了隋王朝說一不二的二號人物,僅次於楊堅。楊素的家族成員們也紛紛得到了楊堅的封賞,成為了國家棟梁,幾個兒子包括楊玄感在內,都成為了朝中重臣。
一時間楊素家族和楊堅家族一樣,都是帝國核心家族成員。等到隋煬帝上臺以後,他也發現了這一狀況,於是就打算把楊素家族給削弱了,以此增加自己的籌碼。
素雖有建立之策及平楊諒功,然特為帝所猜忌,外示殊禮,內情甚薄。太史言隋分野有大喪,因改封於楚。楚與隋同分,欲以此厭當之。素寢疾之日,帝每令名醫診候,賜以上藥。然密問醫人,恆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極,不肯服藥,亦不將慎,每語弟約曰:“我豈須更活耶?”素貪冒財貨,營求產業。東、西二京,居宅侈麗,朝毀夕復,營繕無已。---《隋書》
功高蓋主的楊素,自然不是白痴,他明白隋煬帝的心思。當年楊堅活著,還能壓得住楊素家族,可是楊堅死後,誰還能保證楊素家族不會謀反呢?
為了保住自己的家族成員,楊素甘心赴死。而這一件事他們內部肯定是開過會的,楊素那幾個兒子眼睜睜看著父親因為受到隋煬帝的猜忌而赴死,難道他們心裡沒有恨意嗎?
02隋煬帝削弱關隴集團勢力,楊玄感是為了集團利益起兵。隋王朝是關隴集團建立起來的王朝,西魏、北周、大隋以及大唐,這四個朝代的皇帝,全部都是關隴集團的成員。
隋王朝更是關隴集團壟斷的一個朝代,他們這個集團在楊堅時代,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榮耀,楊素就是其中一員。
隋煬帝上臺以後,當然不希望關隴集團時時刻刻把持朝政,所以他打算試行科舉制度,如果能夠透過考試選拔人才的話,將來就可以慢慢分化關隴集團的力量。此外他還將關隴集團分散到全國各地去,讓他們有一塊自己的封地。表面上是實行了分封制度,其實地方官員們都是朝廷所控制,時刻監視著這幫人。而且隋煬帝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甚至開始對關隴集團的成員大肆屠殺。這已經是赤裸裸地在削弱這幫人在帝國的地位。這一系列操作過後,其實隋王朝的根基已經不穩了。因為支援楊家稱帝的關隴集團,已經與隋煬帝本人離心離德。
楊玄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選擇起兵造反的。他為的是維護關隴集團的利益,說到底,就是為了維護楊素家族的利益。
時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謂兵部尚書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國恩,寵逾涯分,自非立效邊裔,何以塞責!若方隅有風塵之警,庶得執鞭行陣,少展絲髮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於帝,帝嘉之,顧謂群臣曰:“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故不虛也。”於是賚物千段,禮遇益隆,頗預朝政。---《隋書》
其他家族出了什麼事情,他可管不著。當初他老爸楊素可是帝國二號人物,如今楊素家族卻跟核心權力不沾邊,楊玄感當然不答應。
03楊玄感世襲楚國公,卻被架空了權力。楊玄感是楊素的長子,在楊素去世以後,順理成章地繼承了楊素的楚國公爵位。可是楊玄感卻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多,比如司徒的位置。
當年楊素就是在司徒的位置上去世的,楊玄感也希望自己能夠繼承這一職位。但是爵位可以繼承,官職卻不能,因為能力大小是有差別的。
楊玄感顯然是沒有他老爹楊素那種能力的,讓他一下子就做司徒的話,或許會把國家給搞亂了,這也是隋煬帝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追騎至,玄感叱之,皆懼而返走。至葭蘆戍,玄感窘迫,獨與弟積善步行。自知不免,謂積善曰:“事敗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殺我。”積善抽刀斫殺之,因自刺,不死,為追兵所執,與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屍於東都市三日,復臠而焚之。餘黨悉平。其弟玄獎為義陽太守,將歸玄感,為郡丞周琁玉所殺---《隋書》
為此楊玄感心裡很不開心,因為他們家的門生故吏們一個個在朝中拜將封侯,都是響噹噹的大人物了,而自己作為楊素的長子,卻只有一個禮部尚書的虛職。
他覺得自己在地位上受了委屈,所以必須要給自己爭取權威,這才謀劃了一場叛變。也就是說,楊玄感的叛亂,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總結:封建時代的叛亂,說是為了百姓,簡直瞎扯淡。封建時期的叛亂,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為了個人利益。剩下那百分之一,或許是腦抽了,才會跑出來叛亂,反正絕對不會有人說為了給百姓謀福利,才會選擇叛亂。
項羽推翻暴秦,那是為了恢復楚國,建立自己的帝國。劉秀起兵反王莽,那是因為王莽嚴重傷害了老劉家的利益。曹操、孫權、劉備起義全都是為了個人利益。
由此可見,楊玄感起義也是一個道理,完全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朝中大權。他想要廢掉隋煬帝,改立秦王楊浩作為皇帝,繼而控制楊浩,自己成為楊堅那樣的權臣。
此後的事情就可以參照楊堅了,得到楊浩的禪讓,楊玄感就可以自己做皇帝了。自古以來的封建統治者,都是這麼玩的。
參考資料:《隋書》
-
9 # 徐州房產資訊
他爹楊素的死跟皇帝楊廣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當初要不是皇帝對於楊素的權勢猜忌,不斷逼迫他,楊素也不會停止吃藥,慢慢地死去,所以說那在楊玄感的心中對楊廣多少還是有一些仇恨的心理的。其次第二點,楊家的家族勢力過於龐大,甚至在朝野當中也有不少官員是他們家的附庸之臣,我想就這一點對於歷代的統治者來說都會有所顧忌的,記得楊廣曾經說過一句話:楊素如果不死,我就要將他整個家族全部除掉!這句話最後還是讓楊玄感知道,所以他還是很害怕的。
接著第三點,當時的隋煬帝楊廣已經昏庸,施展了不少暴政下去,百姓們更是苦不堪言,再加上他這個人好大喜功,還外出征戰更是增加了兵役、徭役等等,百姓們就更是過不下去了,楊玄感就覺得天下將要大亂,現在造反豈不更好?跟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有一定關係。最後第四點,雖然楊玄感是以反對暴君暴政的原因起義的,可是他跟他死去的爹是一樣的人,都是那種野心勃勃,不可一世的梟雄人物,而且他還是在勾心鬥角的環境當中長大的。
-
10 # Eleazarchen
楊玄感簡歷:
(?-613年),弘農華陰人,隋末割據勢力之一。其父楊素為隋朝著名將相。楊玄感,隋朝司徒楊素之子。楊素,曾協助隋煬帝奪取皇位與平定漢王楊諒的叛亂,假楚公,位至司徒。因他父親的軍功,位至柱國,與他父親都是二品官,上朝見皇帝時,父子同列。
楊玄感性格特徵:
楊玄感體貌雄偉,鬚髯漂亮。幼時不成器,世人大都說他痴呆,他父親常對所親近的人說:“這個孩子不痴呆。”長大後,好讀書,愛騎射,為人又仗義,四海之內不少人歸附於他。
楊玄感反隋原因:
執政期間,對國民橫徵暴斂,百姓民不聊生;對幹部猜忌暴虐,殺了很多高官。就連幫他設計執行陰謀、害死親爹獲得政權的大臣,他也暗下殺心。好在楊素死得早,在官位上去世。他死後,楊廣對身邊人說:“他要是不死,早晚得是全族屠滅。”這話後來傳到了楊素兒子、禮部尚書楊玄感耳中。
作為高幹子弟的楊玄感在官場中有很深厚的關係網,為人又仗義,四海之內不少人歸附於他。他眼看政府日漸混亂,“一把手”楊廣對手下又這麼猜忌,再聽到這話,對這一政府徹底失去了心。於是和弟兄們暗中策劃,趁隨楊廣第二次征討高麗時,帶兵回撤,宣佈叛變,另立中央。
他扯起大旗振臂一呼,對百姓說:“無道,不管百姓死活,天下騷擾,的人死在遼東。現在我同你們起兵救百姓,你們是否同意?”“我家富貴已到頂端,對榮華富貴已再無所求,現在冒著全族屠滅的危險,就是為了解救百姓。”聽眾歡喜踴躍,從者如流,每天投軍的百姓,以千為單位。
以上歷史資料顯示楊玄感雖是高幹子弟,但是其父楊素被隋煬帝楊廣因猜疑間接所害,當時的隋朝民不聊生欺壓民眾,隋朝政府對官員們互相殘害明爭暗鬥,楊玄感覺得隋朝政府混亂程度從隋煬帝開始不去制止,而且混於其中攪亂政局,楊玄感的朋友眾多,暗中想報殺父之仇,預算是二次出征高勾麗返回時起義謀反自我立王。
楊玄感和其弟弟楊積善一起有與其長大的一撥高幹子弟跟隨,也有貴族出身的李密和願意跟隨的民眾,走在謀反的道路上,由於高幹出身較嬌氣,前期的作戰程式工作準備不足,尤其是帶兵打仗好多內容欠考慮實戰時受阻,李密相勸撤退沒達到效果,以致後來失敗告終,跟隨楊玄感的人和民眾與其受到楊玄感資助的民眾大受牽連備受其苦~。(圖片Cr瀏覽器)
-
11 # 穿越再現彼岸
楊玄感的父親是楊素,楊素對隋朝的功勞很大,又輔佐隋煬帝即位,功高震主。
楊素在全國各地的大城市都建設有水磨坊,主要是磨面和磨米,形成連鎖機制;家族在各地有非常多的肥沃農田,阡陌縱橫;在各大城市還建設連鎖的旅館;在長安、洛陽購置修建了眾多的豪宅。楊素不單單位極人臣,而且富可敵國。
假如你是隋煬帝害不害怕楊素及其家族吶?我想是肯定,擱誰誰都不放心。楊素也擔心隋煬帝清算自己的家族,於是乎有病也不吃藥。隋煬帝時時刻刻派御醫們看望楊素,目的不是給他治病,而是讓他趕快死。楊素不吃藥最終病死,此時時606年的8月31日。
隋煬帝恨不得楊素早早死去,楊素的朝中勢力和財富都讓他非常不安。(楊玄感劇照,就是一個官二代,能力嚴重不足,慾求不滿、擔心被殺是反隋的導火索)
楊玄感要軍權,隋煬帝不給。楊素死後,隋煬帝的心頭大患已除,自然不會再讓楊素的後人繼續掌握朝廷的實際權力,也就是軍權了。楊素的長子楊玄感只不過是一個官二代,徒有虛名,沒有什麼真才實學。隋煬帝讓他擔任了禮部尚書一職,沒有多少實際權力。
楊素雖然死了,但是家族還在,財力和政治勢力猶存。隋煬帝還是防備楊玄感及其家族,一般不會任命重要的軍職給楊素家族的人。隋煬帝還心心念唸的要繼續削弱楊玄感等人手中的權力,他也害怕楊素家族的人。
楊玄感也透過自己的眼線瞭解到隋煬帝有打算剷除楊素家族的念頭,這讓他更加擔心自己的將來。於是乎,為了自保,他就開始打算起兵造反,推翻楊廣的統治了,可惜手中沒有多少兵馬。
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時候,楊玄感私自向兵部尚書要軍權,上前線殺敵。楊廣雖然口頭誇獎楊玄感,但就是不給他軍權。
慾求不滿的官二代楊玄感就打算起兵反對隋煬帝楊廣,他打算立楊廣的孫子楊浩為帝,是一個小皇帝。目的也就是過渡一下,然後自己稱帝。
楊玄感兵變為何敗的如此之快?613年正月,隋煬帝開始第二次征討高句麗,隋朝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都出發了,後方極度空虛。
一、兵力空虛是一把雙刃劍。
楊玄感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時機,趁著自己負責隋朝大軍後勤糧草的便利,持續不斷的延遲糧草的發運,讓隋煬帝的大軍踟躕不前,到達遼東前線之後不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雖然楊玄感認為後方空虛,但這是一把雙刃劍,他手中也沒有多少軍隊,主力在遼東前線。楊玄感兵變計程車兵主要還是臨時徵召的老百姓參加的,沒有多少戰鬥力。
楊玄感攻下的第一個縣城是黎陽,攻下來之後幾乎將所有的男性徵召進入軍隊,而且還是欺騙的手段。
二、楊玄感沒有多少戰爭經驗,屢屢犯錯。
楊玄感自從父親楊素去世之後,隋煬帝就沒打算給楊家重要的軍權,給軍權太危險了。楊玄感沒有戰爭經驗,自然在決定戰爭策略之上屢犯錯誤。
楊玄感愛好文學、騎射,交往非常廣泛,有不少讓你相應他的號召。後來瓦崗軍的首領李密也投奔了他,負責軍隊的參謀工作。
李密建議楊玄感三大計策,上策是奇襲涿郡,也就是河北一帶,扼守山海關,堅持不久,隋朝主力就會因缺糧而自行逃散了;中策則是奔襲長安,佔據關中地區,扼守潼關於隋煬帝抗衡;下策則是攻佔洛陽。楊玄感認為,李密的下策才是上策,於是決定攻打洛陽。(李密圖,楊玄感的主要軍事參謀,但不被信任)
沒想到洛陽沒有攻打下來,隋煬帝的各路主力已經回師援救。然後楊玄感又想攻打關中地區,此時已經為時已晚,追軍步步緊逼。
楊玄感的部隊作戰能力不足,隨即導致大敗,楊玄感自殺身亡。
三、識人不明。
本來李密的計策非常好,最少可以趁虛而入,攻佔長安拒守潼關與隋煬帝抗衡,但是楊玄感不信李密的計策。韋福嗣是楊玄感抓獲的內史舍人,他被命令和李密一起掌握軍隊內部一切事務。韋福嗣根本不和楊玄感是一夥人,趁機逃跑,將楊玄感的虛實報告給了隋朝軍隊。
這讓楊玄感的軍事策略和謀劃讓對手一覽無遺,根本就不可能戰勝隋軍主力。
四、盲目樂觀。
楊玄感自認為隋煬帝的暴政已經讓天下人所唾棄,只要振臂一揮,全國各地都會擁護他的兵變,簡直有點書生意氣了。事實的結果恰恰相反,響應者大多是文人和百姓,而很多官員並不相應。
一連串的誤判和指揮失誤,兩個月的兵變就被鎮壓了。(楊玄感兵變時機選擇在隋煬帝第二次徵高麗,主力剛剛到達前線)
楊玄感家族及其參與者被隋煬帝血腥屠殺,達到30000多人;楊玄感曾經分發朝廷糧食給農民,這些人也被屠殺了,僅僅洛陽附近就殺百姓6000多人。
-
12 # 鵬飛萬里展鴻圖
本質上,隋朝就是關隴貴族和楊氏皇族聯合創辦的合夥人企業。
北周時,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亡了由山東士族組建,高氏皇族領頭的北齊王朝,並吸納山東士族,統一北方。
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後,北周宣帝宇文贇沒本事還愛鬧,而且活的時間也不長。
北周靜帝宇文闡又太小,自然無法繼續再擔任董事長這一職位。
大隋集團初代董事長楊堅,便取代了無用的宇文家族,成為新一代董事長,並改大周集團為大隋集團。
大隋集團經過初代董事長楊堅的厲精圖治,逐漸蒸蒸日上,後來又滅了南方的大陳集團,並將其吸納,終於一統天下。
統一天下後,董事長楊堅初設科舉,打壓集團元老(關隴貴族)。
作為董事會元老,關隴貴族們,自然不會容許董事長楊堅亂來。
不過董事長楊堅能力出眾,也有很高的威望,加之做的也不是很過份。
所以雖然元老們利益受損,但也不敢怎麼樣,所以沒鬧出什麼亂子。
楊堅死後,楊廣繼位,成為大隋集團第二代董事長。
和老謀深算、能力出眾、威望甚高的楊堅相比。
楊廣雖然能力也很不錯,但還是有些不成熟。
能力出眾、雄才大略的楊廣,一心想大展自己的抱負,不顧集團實際情況,大肆斂集權力。
利益受損的關隴元老們見到這,心想:你這毛頭小子,想搶我的權利,這怎麼能行?
所以紛紛反對楊廣,尤其是楊玄感,更是直接和楊廣幹架,不過最後沒幹過楊廣,被楊廣宰了。
見局勢失控的楊廣,知道關隴元老們,已經容不下自己了。
便連忙跑到南方,準備和後來加入的山東士族,以及南方士族聯合起來,乾死關隴元老們。
不過還沒到南方的楊廣,在半路上就被馬仔宇文化及宰了。
而關隴元老們,也找到了董事會董事李淵,代替楊廣,成為新的董事長。
在關隴元老們的支援下,新生的大唐集團,擊敗山東士族和南方士族,重新統一天下。
-
13 # 風洞主
大業九年,隋煬帝東征高麗失敗不久,一道昭令從洛陽飛出,瞬間傳遍了全國。面對著昭令上的內容,百官和民眾心裡在想皇上是不是瘋了?這才結束戰爭多久,又要開始了?耗盡了國庫之財,數十萬帝國將士捐軀沙場,數百萬的民眾流離失所,面臨飢餓與死亡,越來越多的人民加入了反隋陣營,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出身貴族的子弟。
楊玄感,隋朝開國元勳楊素之子,襲爵楚國公,時任上柱國、禮部尚書,在帝國的政治高層擁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面對著瘋了似的皇帝,內心萌發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大業九年三月初楊廣親率百萬大軍東征高麗,楊玄感預感時機來臨,隨之揭竿而起起兵反隋。
楊玄感自黎陽(今河南浚縣)起兵後,四方紛起響應,部眾很快發展到十幾萬人。在楊廣進軍遼東時楊玄感已兵臨洛陽城下,一眾達官貴人紛紛響應,歸順於他。這些牆頭草不足為謀,實際上楊玄感能起兵反隋進展迅速,原因在於他帳下有一位幕僚,這位幕僚名頭很大,他就是後來瓦崗寨的首領—李密。
畢竟楊玄感只是一位身披貴族身份的貴族子弟罷了,當真是沒有謀略,又謹小慎微,這樣的人不會做出大的事業,失敗是他早就註定了的。身邊有一位很好的謀臣卻不能夠聽從建議,我們就當他是頭腦發熱才起兵反隋的吧,他也根本沒有為以後做打算。
楊玄感死了。從他起兵到敗亡,為時不到兩個月。
這場叛亂雖然很快就平定了,但它給楊廣和隋帝國刻下的傷口卻沒那麼容易癒合。楊廣無奈地發現:自己的政治威望已經被嚴重削弱,人氣指數急劇下滑,降到了他即位以來的最低點。
-
14 # 經典守望者
越是身處在權力旋渦中的人越希望向中央的權利中心靠近,也許正是因為楊玄感的貴族身份才讓他對於皇權沒有神秘感,越想去爭奪最高權力。再加上隋煬帝本身剛愎自用暴戾多疑,國家日漸傾頹,所以楊玄感才有此念頭。
楊玄感嚴格來說是權臣之後,並非外戚。他的父親楊素雖然與隋朝皇帝同姓,但是並無血緣關係。楊素的父親楊敷,為北周汾州刺史,只是一位中級官吏。楊素小時候窮困失意,不拘小節,但有遠大的志向。他的地位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創造得來的。而正如同清朝末年醇親王臨終時留下的治家格言:“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兒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許小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這句話用來說楊玄感是恰如其分的,也許正是優渥的生活環境讓他對於更高的權力充滿了興趣。如史書所載:“四海知名之士多趨其門。自以累世尊顯,有盛名於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將吏,復見朝綱漸紊,帝又猜忌日甚,內不自安,遂與諸弟潛謀廢帝,立秦王浩”。這是這樣的背景和家世才最終讓楊玄感走上了反叛之路。
-
15 # 御指點江山
作為關隴貴族成員,還是楊素的長子,從小接受良好教育,能文能武,父親對他充滿了期待。在隋文帝的時候,他已經是二品大員了,但他從不自滿,能做到禮賢下士。
所以條件優越,前途光明的楊玄感為什麼做這種事呢,主要就兩點。
一、隋煬帝忌憚楊家
楊廣能做皇帝,楊素出了大功勞,能做上太子是楊素的功勞,能做上皇帝還是楊素的功勞,楊素對楊廣有恩,楊廣也一直對楊素不錯,但是功高蓋主,楊廣其實很忌憚楊素。
後來楊素病了,楊廣每天派人探望,送藥,看似關心,其實是派人過去檢視楊素什麼時候死,楊素也明白楊廣的心思,於是乾脆不吃藥,活活的病死了。
楊廣表面很傷心,下令厚葬。追贈楊素為光祿大夫、太尉公、十郡太守。此外,提高葬禮規格,賜給楊素家人粟麥五千石、布帛五千段。楊廣還下令,給楊素樹碑立傳。
可是楊廣私下卻說:“使素不死,當夷九族。”還把楊素的弟弟楊約降職。這些都在楊玄感心裡產生了仇恨。
二、自己有野心
優秀的楊玄感不甘心只做大臣,他在楊廣西巡的時候就想動手,可是被叔叔給攔下了,他叔叔認為時機不成熟。
於是楊廣第二次東征高麗的時候機會來了,大批男丁被抓去做勞動力,百姓開始對楊廣不滿了。楊玄感帶著李密踏上了反隋的道路。
結局:持續了兩個月楊玄感久失敗了,因為不聽李密的話,楊玄感也拉開了反隋序幕,對楊廣打擊很大,可楊廣他卻沒有從這次反隋事件中吸取教訓,五年後楊廣身死。
-
16 # 南嶺說史
楊玄感是隋朝開國名將楊素之子,因父親功勳,隋朝廷亦是多有重用。
按理說,楊玄感一家世代受皇恩,理應報答效忠隋朝皇帝才對,怎麼就也如“六十四路煙塵”一般反抗隋朝廷,妄圖奪取天下呢?
楊玄感其實是和隋朝皇室一樣同為弘農楊氏,都是當時有名的望族之後。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在北周時期已經被朝廷重用,尤其是北周最有作為的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對其頗有好感。
拜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漸見禮遇。帝命素為詔書,下筆立成,詞義兼美。帝嘉之,顧謂素曰:“善自勉之,勿憂不富貴。”--《隋書》
但不幸,北周武帝宇文邕天不假年,英年早逝,而其所立太子宇文贇卻是個縱慾酒色,嬉遊無度之君,在位僅僅一年就駕崩,以至於北周大好的江山落到楊堅手上。
如若北周武帝能夠多活幾年,楊素會更加的權勢日盛,說不定還是能夠和楊堅一較高下。
在隋朝建立後,楊素曾和老婆鄭氏吵架,說到自己如果當皇帝,不會封鄭氏為皇后。
雖然,這可能吵架戲言,但有可能楊素就是有這樣的想法,才會說出來,以至於被鄭氏上奏到隋文帝處。
其妻鄭氏性悍,素忿之曰:“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后。”鄭氏奏之,由是坐免。--《隋書》
猶如後世之五代將領篡位為帝一般,十六國時期其實也是如此,北周奪西魏,隋朝奪北周,皆是權臣奪取天下。
楊玄感的父親楊素,為隋朝立下很多功績本是有可能成為權臣的,但被猜忌。
素雖有建立之策及平楊諒功,然特為帝所猜忌,外示殊禮,內情甚薄。太史言隋分野有大喪,因改封於楚。--《隋書》
之後楊玄感繼承楊素的爵位,亦是因為父親的緣故,聲名過盛,朝野百官多為其父之將吏,也被猜忌。
另外一方面,隋朝在隋文帝治理下的盛世局面,因為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的折騰,導致天下大亂,烽煙四起,天下陸續成割據局面。
而楊家有聲名於天下,掌握朝廷要樞的多為楊素門生故吏。楊玄感本人也因愛好文學,四海之名士多願意歸附在他身邊。
因此在這樣的局面下,楊玄感決定不再為失去民心的隋煬帝效忠,而是準備謀奪天下。
性雖驕倨,而愛重文學,四海知名之士多趨其門。自以累世尊顯,有盛名於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將吏,復見朝綱漸紊,帝又猜忌日甚,內不自安,遂與諸弟潛謀廢帝,立秦王浩。--《隋書》
另外,題主所說楊玄感身為貴族,為什麼要反隋,其實歷史上除了如漢朝之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明太祖朱元璋已經元清兩朝之外,大多都是以“貴族”的身份奪取他人天下的。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
和楊玄感同時代的人物,代隋為帝,剿滅天下割據唐高祖李淵,亦是出自貴族。
李淵之祖上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而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而且兩家為姻親,隋煬帝和李淵是兩表兄弟,這樣的家世可謂是貴族之中的貴族。
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新唐書》
但李淵還是反隋了,並且奪取了天下。
再如奪取曹魏天下的司馬家亦是世家大族,在陳寅恪先生的分下研究下,認為司馬氏最終能夠篡魏為晉,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司馬家乃是望族大家得到了儒家士族廣泛的支援。
而且司馬懿曾還因曹家出身不好,稱為“贅閹遺醜”,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晉書》
但“真香”定律自古皆然,司馬懿最終還是成為曹魏之臣,最終司馬家奪了曹家天下。
又後世之大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受到後周世宗的重用,在奪位之前,趙匡胤已是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不還是欺負孤兒寡母奪取了後周天下。
因而,我認為題主大可不必為這樣的現象而感到奇怪,歷史上的大多數透過禪讓登基的皇帝或者是權臣都曾為貴族,但面對皇位的誘惑,這誰能頂得住。
從史書的記載,他們有著冠名堂皇的理由,或是被迫無奈之舉,或是天命應之。
不過那些成功篡位的皇帝,他們的貴族身份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他們的帝位。
也因此,歷史上才僅有漢高祖和明太祖兩位皇帝是從布衣成為皇帝的,被稱為“得國最正”。
匹夫起事,無憑藉威炳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自始皇以來,得國正者,唯漢與明”---孟森《明史講義》
回覆列表
楊堅自己也是貴族,並且是北周皇帝的外公,不也反了,權力和金錢會腐蝕人性,在皇權的誘惑下,父子兄弟尚不可保,惶論貴族呢?而且,楊玄感不但家世顯赫,還名重一時,心裡瞧不起楊廣而想取而代之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