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中道道而道

    崇禎謀略上也非常差,闖逆,明朝,後金這三股勢力,明朝是最強大的勢力,但明朝反倒最早被滅掉的原因是,因為明朝的位置正處在那兩股勢力的中間,所以被兩面夾擊,那麼我的眼見早就被大臣看到,勸崇禎遷都南京,崇禎不同意!

    明朝的南京首都一直在執行,也就是說明朝有兩個首都兩套完整的系統,實際上只要崇禎同意,根本就不要遷都,只要啟用那套系統就可以了,這麼方便但崇禎就是不聽。如果遷都,闖逆與後金之間沒有了明朝這塊檔板,他們自然會自相殘殺

    明朝滅亡後,福王朱由崧馬上於南京即皇帝位,啟用當年朱元璋留下的這套系統。這套系統就是到康熙朝還存在,康熙帝還特意去參觀過,只是很破舊了 ,物是人非,康熙帝很感慨!

    只需調吳三桂回來護駕就可到南京,山海關就沒必要再守了,當時吳三桂正統領著明朝最後的四萬精銳士兵,在山海關與多爾袞8萬鐵騎對峙。

    當時江南是很富足的,沒必要扶老攜幼,直接去就行了。你以為是三國時的劉備出逃要扶老攜幼呀?劉備是沒根據地沒人力資源,那他肯定是乞丐搬家,什麼都得帶著走。

    忠賢在,時事何至此?錯殺魏忠賢是最大的錯誤,比我前面所指出的三大錯誤更嚴重,最近又讀了點明史,又發現崇禎一個更大的錯誤,崇禎死時也意識到錯誤了,將魏忠賢收屍厚葬,但卻為時已晚。

    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崇禎老小子在煤山上上吊自殺了。

    有很多人都認為崇禎把這個殺了那個殺了,尤其是將領袁崇煥。雖然這些存在是對明朝有利,但是誰還沒有犯錯的時候?只有這個帝王認識到錯誤才是關鍵,可惜崇禎死不悔改,也該大明王朝白白斷送於滿族人手裡。

    崇禎早期即位的時候,親手設計剷除了魏忠賢,狠狠打擊了閹黨,是一個很有心計的皇帝,可惜啊大明江山早就被崇禎的前幾任同行搞的烏煙瘴氣,儘管如此,清兵入關之後,是,的確半壁江山被別人佔了,但是明朝的殘餘勢力則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崇禎不死依舊有機會翻身。

    只要崇禎不死,後來明朝那些親王就不會有機會各立為王,知道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嗎?表面上是清兵入關,但是那時候清兵其實就是落後的女真族,落後到什麼地步呢?人家明朝好歹也是封建制度,女真那時候還是奴隸制度呢,兩者差了不止一星半點。明朝之所以滅亡,其實是在明朝各路朱姓親王之間的討伐和清兵的進攻這樣內憂外患的情景下滅亡的。

    崇禎千不該萬不該一死了之,雖然人們對末世的皇帝持否定的態度,但是崇禎皇帝確實是一個節約型的皇帝,不像其他親王,一沒有執政的經驗,二其他親王簡直就像二世祖一樣。崇禎他要是不死的話,先來個昭己罪安穩人心,在一致對外,對抗清兵,不管農民起義也好,李自成也罷,那都是漢人,面對滿族的入侵,大家自然會站在統一戰線。只要事後崇禎對全國人民好一點,或許明朝就不會那麼快滅亡。

    說到底,崇禎犯了最致命的錯就是他不應該自殺,他一死,大明王朝便沒有了主心骨,就像一艘大船沒有了船長一樣。

  • 2 # 安平144796971

    滅漢自肥歸一家之心太急,以為漢民寧願餓死也不敢反抗,結果十八路大王們領饑民造反了。又出了兩個頗受天命的大漢救星李自成、張獻忠,剿來剿去剿不滅,落得過自掛歪脖子樹的可恥下場。

  • 3 # 這個歷史很正

    崇禎皇帝在位17年,雖然勤於政務,卻也無法挽救日益腐朽的大明朝,最終落得一個自縊亡國的下場。雖受同情,卻也悲哀。或許崇禎皇帝繼位本就是一場悲劇。

    從大局上看明朝的滅亡時大勢所趨,但是我們遍觀史書,從崇禎的幾次決策來看,甚至還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1. 政治經驗不足

    崇禎皇帝上臺就打破了政治平衡,將權傾一時的閹黨消滅殆盡,卻也給朝野東林黨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以至於出現朝堂之上盡是東林黨人,政令的發出盡是要透過東林黨同意。而東林黨鬥翻了閹黨,內部又開始碾軋。高層不穩,在外統兵的將士不穩。

    2. 用人不明,猜疑過重

    打壓閹黨之後,大幅任用東林黨,結果發現情況沒有絲毫好轉。有對東林黨失去了信任。提拔溫體仁,後又斥退溫體仁,之後朝廷內閣換人如同走馬換燈,在崇禎直到明朝滅亡的十幾年裡,中央一直難以形成一個穩定團結的中樞,來應對國內外的大變局。

    而且崇禎的性格也是刻薄寡恩,砍起人來毫不手軟,無論文武官員都是如此。祖寬在對清軍作戰不利時被砍頭,僥倖沒被砍頭的陳奇瑜直到明朝滅亡也沒有再獲得出場的機會。袁崇煥也因被崇禎猜忌所殺。後面的孫傳庭、盧象升都間接被崇禎逼死,一個戰死京城畿,一個戰死潼關。

    3. 缺乏戰略眼光

    不接受「攘外比先安內」的政策,倒是接受了「四正六隅」的戰略方針,透過向來百姓加餉來實現,進一步激起民怨。而最失誤在於抽調洪承濤和孫傳庭北上,急於求成,而給予李自成喘息。結果就是李自成趁機而起,最終攻入京城,覆滅明朝。北方遼東戰場也是精銳盡失,崇禎非但沒有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沒有戰略性收縮防禦,反而還逼著孫傳庭畢其功於一役,最終崇禎的最後一點家底敗光,明朝也開始進入滅亡的倒計時。

    4. 帝王擔當

    在當時這樣一種情況下,還是優柔結束通話,每每至事後再開始補救。松陽之戰戰敗後,密令於陳新甲和談,事機洩露又不願承擔和談的惡名,將責任推至陳新甲。如此領導,令人心寒。

    餉銀不足,不徵收富戶礦稅,加派老百姓的三餉,惡化了國內局勢。

    李自成攻過來,不願自己南遷,甚至不同意太子南遷,結果京城陷落後,南明就繼承大統問題爭執不斷,被滿清奪得天下。

    崇禎皇帝當真時一個悲劇人物。《明史·本記第二十四》中記載:“然在位十年有七,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雖也勵精圖治,但也無力迴天。

  • 4 # 今古講堂

    最大的失誤就是死要面子。不願意跟後金妥協求得外部和平,從而陷入內外兩線作戰。造成事實上的後金和農民軍在戰略上相互呼應,明朝軍隊疲於應付。

    這就如同按下葫蘆浮起瓢,剛剛把後金打發走,後院又起火。國內鎮壓農民軍剛有了一點成效,後金軍隊又開始進攻。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最後導致政權滅亡。

    明末的問題眾多很難解決,非雄才大略之主不可為之。而崇禎皇帝雖然也是一個比較勵志的人,但他17歲即位當皇帝,一方面過於年輕,非常缺乏政治經驗,另一方面,明朝對皇子的教育遠遠比不上清朝。崇禎皇帝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治國理政的能力教育。

    按照我的理解,明朝如果想避免滅亡,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狠抓吏治,強化組織保障。

    朝廷內部要進行大換血。針對明朝末年官場生態環境的惡化。要採取鐵腕手段,大力鎮壓一批朝廷內部的政治老流氓。對一些腐敗無能的官僚,要逐步加以清洗。

    崇禎皇帝殺魏忠賢,不能說殺得不對。但最大的問題是殺了魏忠賢,誰來主持大局?殺了以後怎麼辦?殺了以後國家的大政方針是什麼?這些崇禎皇帝都沒有考慮,他就是覺得魏忠賢該殺,先殺了再說。

    魏忠賢確實很不好,但他畢竟把這個場面撐下去了。崇禎殺了魏忠賢,當時爽是爽了,但殺了之後,他又沒有能力處置複雜的政治局面,造成國內形勢更加糟糕。

    所以光殺一個魏忠賢還遠遠不夠。必須要逐步清理國內的那些政治老流氓。或殺或撤職,迅速立威。

    大力培養,提拔年輕幹部。要慧眼識珠,發現挖掘優秀的年輕人才。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提拔一大批願意為國盡忠,拯救危局,思想上和行動上,各方面都能和皇帝保持高度一致的、有較高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年輕幹部。

    透過打擊腐朽勢力,提拔新生力量。為實現帝國中興提供組織人員保障。這一點崇禎皇帝遠遠不如宋高宗趙構。趙構在很短的時間內,憑藉自己皇子的身份登基,迅速組織起了自己的一套健全的班子,提拔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將領,比如包括岳飛在內的中興四將。二、力求外部和平。

    崇禎皇帝必須要搞清楚,絕不能同時陷入兩頭作戰。但他偏偏就是拎不清這一點,他偏偏就不能放低身段,和後金政權進行平等對話。他也不願意出於政策考慮的需要,對後金政權做出必要的妥協和讓步。

    “攘外必先安內”。歷來的統治者都非常強調這一點,這句話聽起來非常不好聽,但一個政權想要生存下去,國內不安定,整天兵荒馬亂,還要想去抵禦外敵,無疑是痴人說夢。

    所以,崇禎皇帝必須要放下架子。尤其在國內形勢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更要放低姿態。不到萬不得已,不與後金產生軍事衝突。主要透過政治手段解決與後金的矛盾和衝突。

    要派出得力的談判人員,和後金展開平等對話。做出必要的讓步,不惜給他一定的好處,從而把他穩住。就算是出點血,畢竟和戰爭相比,其損失要少得多。比如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看上去好像宋朝給了遼國一點歲幣,但這點錢和戰爭的開銷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同時由於宋朝的經濟發達,在兩國之間邊境貿易中,又把這個錢賺回來了。

    因此,對於後金只能是暫時採取守勢。讓他暫時得到眼前的利益。等到國內問題解決了,再來解決後金問題。按照明朝的實力,只要國內問題解決,後金根本就不是問題。

    三、國內要剿撫並用。

    首先對國內的災荒地區,要高度重視救災工作。綜合採取賑災,安撫,移民等政策,安撫國內。對於口糧無法保證地區,可以遷徙災民參與戍邊。

    政治、經濟、軍事手段齊下。重中之重是要解決農民軍問題。對於已經撲滅的農民武裝,要給其出路。千萬不能讓這些人沒有飯吃,最後又再次拿起武器造反。

    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內自然災害嚴重,由於組織領導不力,沒有能夠組織民眾齊心協力抗災,反而是自己內部打得一塌糊塗。從而讓後金政權漁翁得利。

    明朝軍隊單獨對付後金,或者單獨鎮壓農民起義,都不是問題,完全可以應付。但在國內經濟形勢一片糟糕的情況下,讓明朝軍隊同時兩線作戰,這是明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只能是先解決國內,再來和後金秋後算賬。

  • 5 # 小島知風

    崇禎帝最大的失誤就是不懂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造成這個失誤的主要因素就在於崇禎帝的性格多以且剛愎自用。

    崇禎登基以後就辦了一件錯事,他徹底清理了魏忠賢的閹黨集團,在這不是為魏忠賢洗白白啊,魏忠賢雖然為人囂張跋扈,閹宦出身,黨同伐異,血腥殘暴排斥異己,但是魏忠賢為人確實如木匠皇帝天啟帝臨死時所說,“恪謹忠貞,可計大事”,至少魏忠賢不會把國家往完蛋了上帶,魏忠賢在天啟時代曾經力排眾議,大膽啟用遼陽戰敗以後飽受讒言詆譭的熊廷弼,果斷罷免寧錦大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不計私怨推薦孫承宗、趙南星等一批直臣能臣,可以看出魏忠賢在一定程度上是忠於國家,有一定的原則。

    也就是說閹黨集團未必都是壞人,東林黨人也未必都是好人和能人,所以崇禎上臺立刻誅殺了魏忠賢是一件錯誤決定,一竿子徹底把閹黨集團全部打死,東林黨是得勢了,可是結果呢,中央內部更加混亂,你爭我鬥,最終把本身就已經腐朽的大廈徹底摧毀。也難怪司禮大太監曹化淳在李闖攻克北京時感嘆“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從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說明如果崇禎可聽從天啟帝的臨終遺言,慢慢從魏忠賢手裡收回皇權,或許大明王朝還能挺下去。

    然後就是崇禎帝始終不明白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之前崇禎比較信任袁崇煥,但是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之後,崇禎帝開始猜忌袁崇煥,而袁崇煥私下與滿清議和,更讓崇禎帝忍無可忍,終於殺了袁崇煥。

    這就讓他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了,實際來說在崇禎元年全國就已遍佈起義軍,起義軍在天啟帝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崇禎登基後想靠殺魏忠賢收攏人心,結果根本沒有任何作用。袁崇煥見此之勢決定和滿清議和,走攘外必先安內的路,先收拾了國內的起義軍,再與滿清決勝負,但是崇禎根本就沒想透過這道理,他之前在袁崇煥吹牛逼的時候選擇了信任袁崇煥,可是在袁崇煥做出正確決策時他又開始猜忌袁崇煥,最終殺了他,也把大明王朝給徹底扼殺了。

    殺了袁崇煥以後,明朝就一直陷入了兩條戰線的情況,一面要剿滅農民起義軍,一面還要對抗滿清,再強的國力面對如此情況也會被拖垮,更何況是已經行將就木的大明王朝。

    再之後崇禎好像明白了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想到了先議和剿滅農民起義軍再消滅滿清的思路,但是滿清也不是傻子,他們看局勢比崇禎看得透多了,所以他們絕不會和崇禎議和,滿清收拾完了朝鮮半島下一步就是入主中原了。

    所以崇禎之死一點不冤枉,他雖然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但是他的思路完全是混亂的,他看不透局勢,外加一系列的失誤操作,明亡是歷史的必然結果。

  • 6 # 偶遇仙俠

    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平衡之道,生物鏈如此,人依然,何況帝王。懲罰閹黨矯枉過正,以至於翰林獨大,國家缺少的田畝、錢糧絕大數都在這些所謂的大儒世家手中,江南尤盛!

  • 7 # 一更史話

    崇禎皇帝是一個聰明人,但是絕不是一個明君。雖然崇禎上任後勤於政事,敢作敢為。但是欲速則不達,崇禎對各種棘手的政務難題急功近利,採用的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笨辦法,反而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崇禎的失敗,既有戰術上的失誤,更有深層次戰略上的失誤。

    崇禎其人剛愎自用,動輒指責百官不盡心盡職。這方面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他直到最後一刻,都認為是手下大臣誤國,而自己是沒有一點錯誤的。而受到性格的影響,崇禎最大的失誤應該是誤殺著名將領袁崇煥,自斷了大明抵抗後金的頂樑柱。

    此外,崇禎還有一個根源上的敗筆,那就是在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屈服於官僚集團,這才導致各地農民軍拼死衝進北京。當時北方軍事危機,要求明朝投入大量財力。帝國龐大的開支不斷增加,而當時又恰逢連年大旱,大批農民顆粒無收,餓殍遍野。但是當時的富人們卻存著大量的錢財和糧食。當時江南地區有一個叫做李璡的武生,向崇禎提出向富人們募捐糧財以解內憂外患。但是崇禎帝礙於權貴集團的壓力,只是表彰了李璡幾句,就不了了之。

    大臣這條路走不通,為了籌集軍費,崇禎只好下令在每畝九釐的賦稅之外,再加三釐。此時,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已經如火如荼,崇禎此舉,不啻於火上澆油。大明的危局,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認為,假如崇禎能夠頂住權貴們的壓力,當機立斷,強令官僚和富人賑濟災民,就不會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清軍也就不會入關。那麼這段歷史,就有改寫的可能。結果崇禎沒有做到這一點,一失策成千古很,那些家財萬貫的富人官僚們在李自成進北京以後,不是慘遭屠戮,就是被劫掠一空,這一慘痛的教訓,尤為可嘆也!

  • 8 # 春秋風雲錄

    袁崇煥不該私自殺了皮島總兵毛文龍(現在在朝鮮境內),喪失了一支牽制的力量,導致清皇太極一路打到了北京,雖然是袁崇煥打退了清兵,但是崇禎驚魂未定,輕信了讒言和皇太極的離間計,凌遲處死了袁崇煥。

    袁崇煥雖然有錯,但卻是戰功顯赫,難得的將才,這是失誤之一,還有就是一登基就收拾了閹黨魏忠賢,東林黨氾濫成災,政治平衡沒玩好。兩大敗筆,無人可用,闖王破城,崇禎自殺!

  • 9 # 小張讀歷史

    以後人全域性視角的歷史觀來看,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在決策上所犯的大大小小錯誤有很多,許多人會拿崇禎性格剛愎自用、刻薄寡恩、不懂得平衡朝堂間各股勢力等,這些老生常談的觀點來說事,但這些失誤雖然影響很大,卻還不是最嚴重的,要說最大的失誤也是最致命的失誤,還是在對待東北的滿清勢力時急於求成,失之急躁。

    崇禎在位期間的大明王朝有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山海關外的滿清勢力所形成的邊境壓力,屬於外部矛盾;一個是國內以闖王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不斷的問題,這是因為明朝末年政治腐朽,屬於國內矛盾。夾在其中的大明朝,實力比這兩股勢力都要雄厚,如果先集中力量解決其中的一個,那麼無論是滿清也好,李自成起義軍也好,是難以抵抗明朝的全力打擊的。

    崇禎曾經有過這樣精準打擊的機會,但是他錯過了。皇太極曾經不止一次有過與明朝議和的機會,表明滿清可以嚮明朝稱屬國、自己稱臣,條件是已經被滿清佔領的土地不歸還,並且自己的地位要比蒙古可汗高。此時崇禎如果答應皇太極的請求,起碼在東北防線上,會讓大明朝暫時鬆一口氣,這樣就可以騰出精力全力鎮壓國內的起義軍,而且經過一些調查分析就可以看出來,以闖王為首的農民起義是一群烏合之眾,要比外部的滿清鐵騎好對付多了。等平定國內農民起義,可以用惠民政策來安撫百姓,暫時讓明朝休養生息,等到時期成熟後再集中鐵騎,掉過頭來對付關外的滿清,到時候不止能收回丟失的國土,還有機會消滅滿清有生力量。可崇禎沒有同意皇太極的議和請求,從他做出的幾次事來看,他極度愛顏面且倔強不會迴旋,他是絕對不肯議和從而背上丟失國土的罵名的,哪怕此時國內已經內憂不斷了。崇禎就這樣錯過了第一次機會:先暫時穩住邊防線,平定國內農民起義。

    拒絕滿清議和後,崇禎還有過一次關鍵的機會,但是他同樣錯過了。在剿滅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明軍曾有一次將起義軍逼到末路的時候,此時在叛首張獻忠暫時投降明軍,闖王李自成勢單力薄、走投無路,對崇禎來說,這正是將起義軍一舉殲滅的好時候,可是他卻起了糊塗心思,在闖王勢力尚未徹底消除的時候,崇禎就把洪承疇和孫傳庭這兩個圍剿叛賊的主要將領全部調到東北,急於讓他們與滿清作戰。結果李自成乘機再起,最終推翻明朝;遼東戰場上也未能奏凱,明軍精銳淪喪松錦。如此一來,先安內再攘外的機會也失去了。

    從此大明王朝的內憂外患不斷加劇,而他內外兩方面都沒有處理好,空耗了國力卻不見解決問題,最終明朝亡於內外兩種矛盾的共同打擊。

  • 10 # 武威詹民勤

    崇禎皇帝對自己的王朝勵精圖治、不好酒色、勤勉簡樸。但在緊急時卻拿不出一點軍餉救急關外抵擄和關內“剿賊”所需,以至於王朝傾覆。依我看他除剛愎自用之外,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能力問題。能力這個東西不是鬧著玩的,認真的下棋不等於贏棋;正確的打球姿勢不等於能贏球;人之間的腦力較量也不是看誰最賣力就能高人一籌。人間不乏雄才大略者,但既不是提了你你就是,也不是皇家血統你就是。所以,崇禎這個事很好理解,你連你的皇親國戚都約束不了,你怎麼能管理好國家呢!

  • 11 # 歷史笑春風

    在崇禎剛繼位的時候,他就剷除了魏忠賢的勢力,使得大家對他抱有希望。可是慢慢的,他的無能、暴戾、偏執等缺點都慢慢顯露了出來。他使出了一系列的昏招,失誤頻頻。

    在這些錯誤中,從還想挽救明朝江山的這一方面來說,他最大的失誤就是殺了陳新甲。這一舉動,他既斷了明朝的生路,又徹底讓他失去了群臣之心,成了一個確確實實的獨夫民賊。

    陳新甲是當時難得的能做事的人才,他敢作敢為,比起那些尸位素餐的大臣強百倍。當時兵部被大家視為危途,但陳新甲卻敢勇挑重擔,承擔起兵部的重任。

    在當時的明朝,面臨最大的戰略難題就是被迫要兩面作戰。明朝對外要面對滿清,對內又要鎮壓農民軍。而明朝實力不足,不能同時應付兩個戰線的作戰。

    所以,當對農民軍佔上風的時候,滿清發動攻勢無法抵擋。當抵擋滿清時,農民軍死灰復燃,縱橫中原。這使得明朝的那點兵力左支右絀,疲於奔命。

    在這種情況下,集中優勢兵力解決一方,然後再解決另一方是為上策。明朝對農民軍是沒有商量的餘地,那麼就只能從滿清皇太極一方下手了。

    皇太極當時並沒有入主中原的打算。他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來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力量。同時,戰爭的壓力也給滿清造成極大的危害。

    由於明朝的經濟封鎖,滿清的生活水平低下,社會矛盾難以調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皇太極侵略了朝鮮。但是雖然降服了朝鮮,可所得的物資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滿清的需要。因此,為了穩定滿清的統治,皇太極有和崇禎議和的意願。

    崇禎將議和的任務交給了陳新甲。經過雙方的協商,皇太極做出了巨大的讓步,雙方有了議和的希望。但是,天不佑明朝,在最後關頭,出了差錯。

    陳新甲的書童把雙方議和往來的檔案當成塘報交給了外人,使得天下皆知。這樣一來,輿論大譁。明朝那些言官交章飛劾,把這個議和與南宋秦檜議和相提並論。

    在這個時候,崇禎不敢擔起責任,不敢承認自己知道議和的事。他拿陳新甲出氣,以擅自議和的罪名殺了陳新甲。與滿清議和當然也再無可能了。最後,明朝滅亡在滿清和農民軍的夾擊之下。

    這件事,崇禎宣告了自己和明朝的死刑。首先,和議不成,明朝失去了最後一次擺脫兩面作戰的機會,再也無力挽回局勢。

    危害更重的是殺了陳新甲。當時大家都知道這件事背後的主使人是崇禎。在得知議和的事情後,言官彈劾是他的責任,無可厚非。但是,崇禎卻不敢承擔責任,反過來推諉卸責,甚至殺了為他賣命的陳新甲。這樣一來,崇禎就失去了所有臣子的信任。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議和成功的話,訊息就不會洩露了嗎?到那個時候,崇禎就不會遇上彈劾了嗎?如果那時崇禎遇上彈劾就會是什麼樣的態度,難道他就不殺陳新甲了嗎?

    大家都不是傻子。從這一件事上,大家看透了崇禎的醜惡的真實嘴臉。他就是讓人去給他幹髒活,在達成既定事實之後,看風色行事。如果沒有人說話就過去,如果有了麻煩,就讓那個給他辦事的人承擔責任,卸磨殺驢。明朝的大臣都不是傻子,為了大明的天下可以犧牲自己,可是這樣的犧牲是誰也不願意的。為什麼非要為了徹底自私自利的崇禎去身敗名裂,自尋死路呢?

    有一句話,“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至此以後,大家再也不和崇禎合作。整個朝廷上上下下都視天下事為兒戲,等著改朝換代。崇禎再上竄下跳,也沒有人把他當回事了。到最後,連外放當官都沒有人去,崇禎只得靠抽籤決定。

    到了李自成的兵鋒直指北京的時候,崇禎想要南逃南京。可是大家都以陳新甲的下場為戒,根本就不理睬崇禎的暗示。崇禎想要讓大臣出頭勸諫他遷都,可是大臣們都假裝不明白他的意思,誰都不出面。

    因為大家不想象陳新甲那樣,自己出面讓崇禎逃走得了性命,可是將來崇禎把丟失北部江山的責任推到自己頭上,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為了崇禎而死,實在不值得。這是大家的統一認識。

    最終,崇禎沒有跑成,吊死煤山。他痛恨天下所有人,因此乾脆毀掉這個江山。他留下所有中央機構,留下太子,使得滿清得以利用政府機構執政,南明群龍無首。這樣,明朝徹徹底底的亡國。

    崇禎臨死前說自己不是亡國之君,都是被群臣所誤。可是,他的所作所為,正是表明了他就是亡國之君。如果他是個沒有主見的庸君昏君,明朝也不會滅亡那麼快。

  • 12 # 歷史的微妙啟示

    崇禎皇帝失誤很多,無論是廢除行之有效能收到的工商稅、增加農民負擔不起的農業稅、殺魏忠賢、殺袁崇煥、殺御前會議言官、不能賑濟災民、不能舒緩貧富懸殊、寧與外寇不與家奴、瞎折騰和自已無能力做事又不讓人做事等都可從某種角度論證出是最大失誤,又可以從某種角度論證都不是失誤;因為這都是為皇權專權專制,廢除丞相制所需要的;合符祖制。

    比如,從謹遵朱元璋祖訓看,明太祖時並無收多少工商稅,農業稅才是封建王朝正統稅,雖魏忠賢收工商稅足夠國防費用,滿清的皇太極常年犯邊卻不能踏入關內一步等,有功又似乎可定為有罪;又比如,在崇禎看來,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是憲定祖制性質的,而自明成祖朱棣皇帝以來至萬曆皇帝任用首輔大臣是變相違反祖制;

    從歷史事實看,萬曆首輔張居正政績卓著被人攻訐否定,萬曆後的光宗、天啟帝似乎是連首輔大臣的法定職權職責也虛了,只讓服侍在身邊的宮中的如司禮太監魏忠賢一樣的閹人太監名不正言不順地偷偷代行人治皇權,從嘉靖至萬曆、光宗、天啟帝都長期不上朝,似乎都是釆用中華傳統的奇門遁甲術,海瑞十奏嚴嵩,罵的是相位,東林黨人揭批魏忠賢,罵的是相位;

    根據天啟帝期間,魏忠賢以一個司禮監太監靠收工商稅也足夠國防費用,為工商階層說話的東林黨人如此勢大看,明末工商經濟已發展到了舊的上層建築不相適應的高度了,崇禎無視嘉靖皇帝以來歷任皇帝的成功實踐,讓最尊貴的甲隱藏在奇門中成功實施統治(受大明朝冊封保護的倭奴國日本天皇也學的很到家);綜述種種,可見崇禎皇帝最大的失誤是缺乏實事求是而拘泥於朱元璋的祖制,皇權專權專制,廢除相權,把皇帝自已推出來成為民怨之的,只好以自己吊死在皇宮內煤山樹上的方式承擔責任,圖虛名而取實禍。

  • 13 # 錚寶瀟寶都是胖寶

    崇禎最大的失誤就是剷除了魏忠賢集團後沒有找出新的替代者制衡文官集團,使其勢力膨脹,誤國誤民。明朝崇禎皇帝可以說是明末幾位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根據當時的大明朝的情況看,北有後金南有農民起義,國內連年災荒不斷,加上朝內有文官集團把持朝政,讓大明王朝更加搖搖欲墜。

    一個國家的滅亡,首先亡在內,其次在外。崇禎皇帝最大的失誤就是讓文官集團做大。公元1628年,崇禎元年,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及其黨羽,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時也讓文官集團像脫了繩的野馬更加膨脹。崇禎的一些大政方針的實施沒有以內閣首輔為首的文官集團的同意是無法實施的。

    比如當李自成要打到山西時,崇禎要求把寧遠總兵吳三桂及其寧遠鐵騎調回北京勤王,保衛京師。吳三桂在寧遠主要是防衛後金政權南侵,如果吳三桂的寧遠鐵騎調回北京,就意味著放棄寧遠,在當時的內閣首輔陳妍不同意崇禎這麼做,怕將來崇禎推卸責任,用他來當丟失寧遠的替罪羊,怕被言官罵祖宗十八代。當最後同意吳三桂帶兵進京勤王時為時已晚,吳三桂在趕赴京城的路上,北京失守,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國家都亡了,再談責任就毫無意義。

    崇禎皇帝最大的失誤就是讓文官集團做大做強。崇禎以為剷除了魏忠賢的閹黨集團,滿朝的文武大臣都能齊心協力拯救大明於危難。可是他想錯了,正是這他所仰仗的文官集團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文官集團與皇帝鬥,與宦官鬥,與武將鬥,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到最後鬥別人已經沒有激情了,開始跟自己鬥,文官黨爭,齊黨,浙黨,閩黨等,各個黨派真是爭奇鬥豔,各領風騷啊,遼東女真叛亂,文官說:小小蠻夷,不足無慮,哪有文章大義重要,不管接著鬥。河南陝西農民起義?文官又說:沒文化的刁民,能成什麼大事,不管,繼續鬥。於是各地都在打仗,而文官在自己鬥自己,鬥著鬥著,把大明鬥亡國了,皇帝鬥上吊了。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 14 # 華非華霧非霧

    請您歇會!波仔來答!

    崇禎是一位非常具有悲劇色彩的皇帝!歷史上的後人評論中,他有好幾次機會實際都可以“翻盤”,但是好幾次計劃都導致流產,這肯定是給他的性格密切相關!其中一次最大的失誤就是:李自成剛從西安大舉進攻的時候,沒有南遷!崇禎皇帝的一生:即位時只有十七歲,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負、思想遠見的人。他非常想憑藉自己的一腔熱血,力挽狂瀾,帶領眾臣重現大明輝煌。崇禎帝即位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剷除閹黨組織,誅殺魏忠賢!剷除閹黨後,崇禎帝將朝中大權重新掌握到自己的手中,開始了他的勵精圖治。為了彌補清除閹黨後的空缺,急需選用得力的人才。崇禎帝很重視任用有實際才能、精明能幹的人。崇禎三年,張獻忠、李自成紛紛起義建立政權,聲勢日漸浩大。崇禎十五年二月,清兵攻克松山。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大軍圍攻北京。三月十九日,守城太監曹化淳打開了城門,放農民軍入城,李自成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地進入紫禁城。眼見大勢已去,他先是逼皇后上了吊,又親手砍下十五歲公主的手臂,然後在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紫禁城北面的萬歲山(又名煤山)下,與王承恩雙雙上吊自殺了,時年三十四歲。而統治中國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就此滅亡。

    其實在崇禎在位期間,有很多次機會翻盤,不至於明朝毀滅的這麼快!但是他都沒有把握住,為了自己所為的皇家顏面,導致自己吊死煤山!下面我就具體分析,有多少次失誤,而導致大明的江山毀於一旦!

    在李自成和大清南北夾擊期間,他有好幾次能避免戰事蔓延或者說給他機會再“東山再起”,但是很可惜,在他面前一次一次的流產了!

    第一個失誤:就在李自成的大軍從西安出發的時候,一個六品小官,左中允李明睿上書,請求大明遷都南京,暫避賊兵鋒芒,但是沒有透過大臣們的商議!

    過了三個月,形勢更加嚴峻,左中允李明睿獻南遷之計,再次提議遷都南京,解決燃眉之急。崇禎覺得有理,於是再一次把眾臣召集起來商議。

    歷史上也有過這樣的先例,比如南宋,宋高宗趙構決定南遷,在杭州又建立了富庶的南宋,為宋朝強行續命一百五十多年。那時候南京還是陪都,擁有完整的政治基礎,這樣一看這個想法的確不錯,等到了南方,待大明王朝養精蓄銳,這天下是誰的還不一定。

    第二個失誤:朱由檢提出欲調吳三桂入關。

    徵求眾臣意見,這群老油條又是耍起老把戲,首輔陳演長篇大論一番,就是沒提調兵與否!兵部尚書張縉彥更是乾脆,他說:“何必囉嗦,三桂調不調,寧遠棄不棄,兩句話就可以決定”,可是他說到這裡就不說了,就這樣推來推去,又過了三個月,朱由檢才親寫詔書,封寧遠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令其帶兵進京“勤王救駕”,等三月十六日,吳三桂趕到山海關時,北京城已經被鋪天蓋地的農民軍圍的水洩不通了!就這樣寶貴的五十多天的戰機就在推諉扯皮中失去了。

    要知道,彼時吳三桂的部隊是明王朝最後的精銳,如何用好是當時的頭等大事。如果急調吳三桂入京而棄守山海關,的確可以保京師之虞,但是這棄地之後,滿人必定伺機佔領。所以,才導致在調動吳三桂的時候猶豫不決,這和他的性格優柔寡斷,有很大關係!

    第三個失誤:誤殺袁崇煥!

    崇禎十七年(1644年),距離魏忠賢之死已經17年了,距離袁崇煥之死也已經14年了。這一年,崇禎遇到了很大的難題——袁崇煥之死,讓大明朝再也找不出如此能征善戰的將領,整個大明王朝風雨飄搖,朝不保夕。如何應對關外的滿人鐵騎和陝北商洛山的農民軍,成了擺在崇禎面前的第一個問題。

    說明一個問題:他殺袁崇煥也是在他執政期間所犯下的一個錯誤的決定!

    第四個失誤:已經把北京層層圍住的李自成突然派出一個使者,找崇禎談判,很簡單隻要答應兩個條件,馬上撤兵。

    一,割讓陝西山西一帶,封李自成為西北王。二,犒賞大順軍白銀一百萬兩。作為回報,李自成負責為大明平定國內所有大小反叛,並替朝廷抗擊滿清,捍衛邊疆,但是不對大明稱臣!

    事到如今,可以說這是大明唯一的一次機會,因為明朝已經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了,況且李自成的這個條件那是非常寬大的了。

    朱由檢再次徵詢大臣們的建議,結果還是推諉扯皮那一套,眾大臣一個個摩拳擦掌要與闖軍巷戰,和談破裂!李自成得到訊息後率領起義軍全線攻城,很快外城內城相繼被攻破,當時信誓旦旦要與闖軍巷戰的明朝大臣卻紛紛開門迎降,崇禎皇帝帶著無限遺恨在煤山上吊,他的死結束了大明276年的歷史!

    小結:

    儘管在崇禎繼位之後迅速剿滅魏忠賢一黨,顯示了其果敢的一面,但在隨後的十餘年執政生涯中其內閣成員如走馬燈般更迭,兵部尚書及督師等也是屢遭貶斥乃至冤殺,其餘大臣更是終日惶恐,朱由檢的濫殺和多疑可見一斑,儘管如此,明崇禎年間的朋黨之爭的態勢並未得到改善。

    與此同時,朱由檢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

    此外,不納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好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朱由檢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總結:

    因此,波仔以為崇禎皇帝最大的失誤:放棄了南遷的機會而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 15 # 口水雜談

    明朝滅亡,崇禎帝舉刀砍向自己的女兒,“為何生帝王家”?自縊於煤山腳下,留下千古遺恨,讓後人為之嘆息,為之唏噓……很多歷史學家,社會智者,紛紛發表對明朝滅亡的看法,分析明朝滅亡的種種原因!

    當然都有一個共性:貪腐嚴重,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賦稅繁重,自然災害,戰爭四起等等。

    以上這些確實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但這些都不足以使明朝江山滅亡這麼快!因為中國老百姓最大的特點,喜歡造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另一方面中國的老百姓也最老實,只要有點飯吃就沒有帶頭鬧事的,一旦有幾個想起事的,一動兵就鳥散,一鎮壓就息鼓,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中國老百姓很難起來造反的。

    在明朝,雖然朱家氣數已盡,大明江山出現敗象,有魏忠賢這樣奸臣,貪官把持朝政,但不管怎樣,歷代奸忠之人,也大都孝忠皇權,不敢“茅草串位”的,又加之從上到下嚴酷的管理機構,上面有錦衣衛處處監視朝中臣子們的一舉一動;下面有東廠,西廠對老百姓採取“止言禁行”的各種監管手段,稍有風吹草動,便滅火於萌芽狀態!

    崇禎皇帝上位,英明果斷,大刀擴斧,一舉消滅了大貪官魏忠賢,取消了錦衣衛和東廠。這樣一來貪官們自上而下,人人自危,每個人已做鳥獸散,哪有心思再動用各種武力、精力去管束那些草民呢?

    中央一級的貪奸之人能躲則躲,能逃則逃了,有的已跪投滿清而去了。尤如今天的一些貪官一樣,跑到美國帶著絕密檔案,向美國人討口飯保命去了!這樣一來新掌權的東林黨等人,雖忠於皇權,但經過一場自我革命後,皇帝又多疑,更加深了各種矛盾的演生。龐大的舊的統治機器,被自己帶頭砸碎,這倒是很厲害,但要在很短的時間再建立一個新的統治機器,繼續統治人民,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一方面,崇禎皇帝,大開殺戒,除掉魏忠賢,解散多年形成的龐大的統治機構,本來中國人就一盤散沙,這樣一來更是沒有收攏之網;另一方面,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民眾不能被及時救濟安撫,雖然滅了貪官,砸掉舊機制,但民眾並沒有看到實惠,反而更增加賦稅兵役,這樣必然逼民而反,李自成振臂一呼,明朝江山,頃刻之間土崩瓦解。

    貧僧認為崇禎皇帝,最大的錯誤,不會利用貪官,還錯誤地誅滅魏忠賢,解散了錦衣衛等,失去了統治民眾的強有力的機器,雖然有忠良名將,也不耽誤明朝江山提前滅亡!如果崇禎不是過快過早地殺掉魏忠賢之輩,而是進行漫漫地改革,明朝江山,絕不會這麼快滅亡!所以崇禎皇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殺貪官而不落好的帝王,並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

    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好多皇帝,明明知道身邊誰是奸臣,貪官,寧可失忠良而不殺奸貪的真正原因!

    有智慧的皇帝,一定會用貪官,限制忠良,該殺的時候,才殺。畢竟象李世民那樣的有道明君,容忍“魏徵直諫,再有房謀杜斷”的,在歷史上少之又少!

    但歷史上昏君們,大多還是心如明鏡,誰奸貪誰廉潔,以便皇帝動刀子或留給下一代皇帝動刀子,這種皇帝之所以能使朝代堅持上百年之久,也一定是智慧昏君,並昏而不呆,所以使其皇權繁衍不息!

    歷代明相智臣,想入朝為官,不可不知歷史!不然鹿死誰手?枉來人間一趟,便做岳飛也只是愚忠而已!智者之人,登廟堂之高,為天下蒼生,謀福利民;退者看雲捲雲舒,學仙成佛。

    若世道皆亂,天下皆渾,做明主之君,雖贊崇禎之大戈,滅奸納忠,但聖明之君,莫效其舉,慧智之君,當緩懲奸侫,力用忠良,銳 意改革,漸殺漸止,降福於萬民,引鸞鳳於廟堂,江山久也。否則,天混而帝覆,朝滅而家亡!崇禎之訓,今人不可不慎思之!

  • 16 # 讀閒書的小角色

    崇禎無洪武永樂之才,承萬曆天啟之弊,當國衰政敗之運。

    其以平凡庸常之智,處無可奈何之境,縱相如伊霍,將似孫吳,亦難逃國亡政息之命。

    歷史給了他十七年,給了他孫承宗,楊嗣昌,給了他袁崇煥,盧象昇,他卻落得國破身亡的下場,這是一次失誤的問題?如果非要說,他最大的失誤就是不該在這個時間當這個他當不了的家!

  • 17 # 劉保俊4

    特定的歷史時期,皇權受制於士大夫,大家族,另外他自己不果斷,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另外事事都自己親力親為,不知道,知人善任,總之,在政治上不成熟,軍事上是外行,治理上不得民心,也就註定了他的滅亡

  • 18 # 黑眼歷史觀

    不信任。

    個人認為:掌權者不能解決問題,就是有錯,所以崇禎就是亡國之君。

    想要大王朝執行,一個人來解決所有問題是不行的,必須依靠群體。

    崇禎在用人上有很多問題,其他都是小問題,但是信任問題最大。往往一個無證據的彈劾,就能讓崇禎把一個官員革職查辦,極刑的就不少

    權力可以讓崇禎肆意妄為,也可以毀滅崇禎,和他繼承的明王朝。

    比如袁崇煥的五年平遼計劃,在一次後金軍隊繞過袁崇煥負責區域,進入京城附近後,幹了五個月的袁崇煥就下獄了,之後在沒有證據下被凌遲處死,並禍及家屬。又比如盧象升等人,也不是崇禎怕他們擁兵自重,預設兵部削減他們兵權後,又令他們迎戰敵方大部隊,這個讓將領去送死有什麼區別?

    在此基礎上,誰敢為明朝盡忠職守?本來就是一大群人組成的集團,不斷換血可以,但是要有凝聚力,人心散了,集團也就倒了。

  • 1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崇禎皇帝最大的失誤就是信任朝中的臣子。

    我想找你借點錢

    大家都知道崇禎末期的時候整個天下進入了一片混亂,北方有災難、南方有災難,東南西北都是災難,與此同時,北方有滿人,南方又有流民,把整個明朝夾在了中間。

    這並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朝廷已經沒有錢了,崇禎皇帝的府庫一兩銀子也拿不出來了。

    既然沒有錢了,就得想盡一切辦法去籌一點錢,對不對?所以崇禎皇帝在一次朝廷開大會的時候詢問下面的所有臣子,你們現在誰有錢富裕的借我一點,然後咱們的部隊行軍打仗給他們錢,讓他們打天下,打完天下之後我再還給你們。

    所有的臣子們通通跪在地上表忠心,一來說自己列祖列宗都受到了明朝的恩澤,二來自己對於皇帝是多麼的尊重和忠心,自己一毛錢也沒有了,自己比皇帝還要窮,今天早上沒有吃飯,昨天晚上喝的風,昨天中午喝的白開水,昨天早上吃的土。

    崇禎皇帝聽了之後頓時就哭了出來,沒有想到臣子們的日子比我的日子還要苦啊,算了算了,不找你們借錢了。

    我想找你借點錢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標題和上面那個標題一模一樣?

    這是一個嚴重的失誤,保不齊還要扣分的,但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這個標題和上一個標題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借錢的那個人不一樣。

    最開始借錢的是崇禎皇帝,後來崇禎皇帝上吊了,緊隨其後的便是李自成。

    李自成也來到了朝廷上,並且把所有的臣子們都叫了過來說道,我想找你們借點錢。

    朝中大臣們也都開始哭窮,一而再的表示自己一毛錢也沒有,李在成微微一笑:好的,既然你們沒有錢,那就把命交出來吧。

    於是李自成嚴刑拷打,把所有的官員統統打了一遍,一共拿出多少兩銀白銀來呢?大概是7000萬兩白銀。

    大大的失誤

    7000萬兩白銀意味著什麼?如果把這些兩白銀通通的發給士兵,讓士兵們行軍打仗,把這些銀兩通通的給流民,讓流民安心的過日子,與此同時和外面的滿清搞一下外交,讓他們安分一點,這樣的錢是足夠的。

    朝中臣子們富得流油,但是誰都不願意把錢拿出來,竟然沒人拿出來,就得做好喪命的準備。

    但是這一切真的只能怪臣子麼?不,只能怪崇禎。

    我們會發現崇禎最後已經沒了章法,而且今天說什麼,第二天一點也不記得了,臣子們一來害怕他變卦,二來拿出這麼多錢,豈不是要崇禎滅掉自己嗎?

    所以思來想去,絕大多數臣子也開始裝啞巴裝窮,只不過裝著裝著大明王朝也就完蛋了。

  • 20 # 告別有情天

    崇禎皇帝是大明的亡國之君,卻又是一個真正節儉和勤政的皇帝。歷史學家和愛好者們對崇禎皇帝在位十幾年的得失做了海量的分析和總結,對他的失誤也是眾說紛紜。最主要的有一下幾種:

    1. 不該裁撤驛站,讓李自成失業。

    2. 不該任用孫承宗,在遼東大修堡壘,耗費了寶貴的財力。

    3. 不該殺袁崇煥,自毀長城,等等。

    筆者認為這都不是他最大的失誤,因為這都是戰術層面的問題,明朝政治的根基已經糜爛,北方殘破,局勢已經沒有扭轉的可能。即便沒有上述情況出現,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北京還是保不住。

    崇禎最大的失誤在戰略,是沒有審時度勢,堅決拋棄殘破的北方几省,把西北和中原的饑民丟給對手。遷都南京,仿效南宋,依託長江天險,鞏固江淮半壁。有崇禎這個執政十幾年的正統皇帝在,就不會有北京淪陷、崇禎身死之後的江山無主的局面。也不會再有福王vs璐王擁立之爭,馬世英亂政和左良玉”清君側”等嚴重的內耗行為發生。

    在江南穩定局勢之後,在想辦法詔安退往湖廣的大順和大西軍餘部。依託相對富庶的南方,練兵備戰,和清軍長期對峙。我不相信餓殍遍地的北方數省能支撐清軍在關內的長期佔領和征戰,沒有海量的江淮和湖廣的糧食供給,多爾袞的鐵騎在北方只能吃人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職業選手的真實姓名,誰是與自身性格契合度最高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