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關羽敗走麥城最大的原因是什麼?責任在誰?
15
回覆列表
  • 1 # 惡趣歷史談

    輕敵大意藐視孫權拒諫自負釀成敗局

    分析一下關羽敗走麥城的客觀因素從他的輕敵大意與拒諫自負是促成敗局的外在原因。這從他與諸葛亮和隨軍司馬王甫的對談中可以輕易地看出來。

    諸葛亮當初將荊州交給關羽把守時曾經再三囑咐‘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保住荊州的根本大計。

    關羽雖然當場表示‘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可是後來從他的所作所為中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把孔明

    的這句話放在心上。東吳孫權派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前來說媒主動與關羽聯姻,想娶關羽之女為兒媳婦。

    孫權是吳國皇帝想來也沒有辱沒關羽之女,可是關羽竟然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關羽這樣做就徹底違背了諸葛亮的‘東和孫權’的策略,吳蜀軍事聯盟就此瓦解。孫權聽諸葛瑾回

    來報告之後,頓時怒髮衝冠,便欲與關羽決一死戰。

    如果說關羽輕敵傲慢促成了敗局,在最關鍵的時刻他拒絕隨軍司馬王甫的進諫而不更改任命就失去了改正錯誤的最後一個機會。他任命治中潘浚守荊州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王甫曾耐心地勸他“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誠謙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關羽不聽。說“吾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這樣最終守荊州的蜀將是對關羽心懷恨意的糜芳、傅士仁和多忌而好利的潘浚一方面疏於防守,一方面遇戰則降,荊州安能不失。

    後世有一些人把關羽的失敗歸罪於諸葛亮的見死不救和別有用心。諸葛亮如果真有異心除掉關羽,就不會為他出謀劃策‘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可見諸葛亮還是真心希望他能守住荊州、為江山一統建功立業的。此外蜀主劉備是關羽的結拜兄弟,彼此情重如山誰敢見死不救,最終都會被追究責任的。劉封雖是劉備的義子,因為在上庸按兵不動而被誅殺,孟達也因為被追究責任而反叛。

    關羽兵敗的表面原因在於他的輕敵大意,深層原因則在於冥冥之中的天意。因為若論修為,關羽遠在徐晃和呂蒙之上,文韜武略都高於他的對手。然而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 以諸葛武侯的足智多謀幾乎料事如神,最終也未能克復中原。冥冥之中的天意深不可測,人是永遠無法與上天爭強的。如果說三國鼎立的格局不能被打破就是上天的一種安排,那諸葛亮的智慧與關羽的神勇也無法與天意爭強。

  • 2 # 老公出去啦

    責任在於關羽自己,往往人生最鼎盛的時候,最容易犯錯,我分析,有以下幾點,首先我們來說說關羽這個人,關羽的個性耿直,忠誠,自負,幼稚,看不起士大夫文人,不能接受容忍能力比自己強的人,所以導致他敗走麥城時沒有一個人來救他,還有就是關羽喜歡邀功逞能過分輕敵,當時劉備用黃忠馬超收復了漢中後,大辦慶功宴封五虎將,訊息傳到荊州後得知自己被封為五虎將之首,便飄飄然了,為了讓新加入的黃忠馬超,對自己刮目相看,所以迫不及待的也要打下一城半截的來給大傢伙看看。從這點就可以看出關羽幼稚的心裡,由於急於立功攻打樊城也是急於求成,不惜傾巢而出,而忽視了呂蒙,所以兵敗而亡!!這不得不說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其實從戰略上來說是錯誤的,關羽打仗是把好手,政治上是個白痴,

  • 3 # 牧雲蒼

    關羽是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千古英雄人物之一,他不僅在華人社會里家喻戶曉,連許多日本人和韓國人也非常崇尚他的威名。海外華人敬仰他的忠義精神,因此美國紐約的許多華人僑社至今還有拜關公的習慣。

    關羽武藝超群,‘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都在數招之間;他膽識過人,單人獨騎過五關、斬六將,無比神勇;他不僅武功的修為很高,而且深通兵法,智勇雙全。在樊城與魏軍對壘時,利用豪雨水淹七軍,捉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中國人津津樂道的關於他的故事還有‘關雲長單刀赴宴會’和‘刮骨療傷’:因蜀國不還荊州,東吳設下‘鴻門宴’欲賺關羽前來殺之,關羽獨駕小舟,只用親隨十餘人,視東吳群臣和眾將如小兒,氣概非凡,安然歸營;在與魏軍爭戰之時,關羽中了毒箭,華佗為其刮骨療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千古神醫華佗稱讚說:‘將軍真乃天神也’……

    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這樣一位蓋世英雄,最終的結局卻是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用武不能戰勝徐晃,智謀輸給吳下呂蒙,最後竟被在各種修為上遠低於他的吳國偏將馬忠所俘擄。關羽為何敗走麥城?筆者認為除關羽本身過於自負,在關鍵時刻又不肯聽從隨軍司馬王甫的進諫之外,還有大宇宙中深不可測的天意。關羽兵敗,荊州失落,促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也成就了關於關羽義薄雲天、名傳千古的忠義精神。

    輕敵大意藐視孫權拒諫自負釀成敗局

    分析一下關羽敗走麥城的客觀因素,他的輕敵大意與拒諫自負是促成敗局的外在原因,這從他與諸葛亮和隨軍司馬王甫的對談中可以輕易地看出來。

    諸葛亮當初將荊州交給關羽把守時,曾經再三囑咐:‘北拒曹操,東和孫權’是保住荊州的根本大計,關羽雖然當場表示‘軍師之言,當銘肺腑’,可是後來從他的所作所為中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把孔明的這句話放在心上。東吳孫權派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前來說媒主動與關羽聯姻,想娶關羽之女為兒媳婦,孫權是吳國皇帝,想來也沒有辱沒關羽之女,可是關羽竟然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關羽這樣做,就徹底違背了諸葛亮的‘東和孫權’的策略,吳蜀軍事聯盟就此瓦解。孫權聽諸葛瑾回來報告之後,頓時怒髮衝冠,便欲與關羽決一死戰。

    關羽自恃其武藝超群,天下聞名,便有自負之感,馬超投降劉備後,關羽知馬超武藝過人,便要入川與之比試高低。諸葛亮寫信誇獎他,並以守荊州之重勸之,關羽才打消了比武爭鬥之心。‘單刀赴會’時許多人勸關羽不要去,關羽卻說:‘吾於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這是藐視東吳群雄,過於自信。後來雖然因為魯肅為人寬厚,僥倖逃脫了這場大難,但最終的結果還是敗於東吳。

    關羽被封為‘五虎上將’之首,劉備派人給關羽送印,關羽聽說黃忠也列為五虎將之中,大為生氣,竟然說‘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遂不肯受印,後經人勸說,才勉強受印。從這件事中也可看出關羽自高自大的心理。

    如果說關羽輕敵傲慢促成了敗局,在最關鍵的時刻他拒絕隨軍司馬王甫的進諫而不更改任命就失去了改正錯誤的最後一個機會。他任命治中潘浚守荊州,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王甫曾耐心地勸他:“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代之。趙累為人忠誠謙直。若用此人,萬無一失。”關羽不聽,說:“吾素知潘浚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這樣,最終守荊州的蜀將是對關羽心懷恨意的糜芳、傅士仁和多忌而好利的潘浚,一方面疏於防守,一方面遇戰則降,荊州安能不失。

    並非孔明見死不救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後世有一些人把關羽的失敗歸罪於諸葛亮的見死不救和別有用心。筆者認為,這種結論非常牽強附會,根本不能成立。諸葛亮如果真有異心除掉關羽,就不會為他出謀劃策‘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可見諸葛亮還是真心希望他能守住荊州、為江山一統建功立業的。此外,蜀主劉備是關羽的結拜兄弟,彼此情重如山,誰敢見死不救,最終都會被追究責任的。劉封雖是劉備的義子,因為在上庸按兵不動而被誅殺,孟達也因為被追究責任而反叛。

    關羽兵敗的表面原因在於他的輕敵大意,深層原因則在於冥冥之中的天意。因為若論修為,關羽遠在徐晃和呂蒙之上,文韜武略都高於他的對手。然而,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以諸葛武侯的足智多謀,幾乎料事如神,最終也未能克復中原。冥冥之中的天意深不可測,人是永遠無法與上天爭強的。如果說三國鼎立的格局不能被打破就是上天的一種安排,那諸葛亮的智慧與關羽的神勇也無法與天意爭強。

  • 4 # 張志明141131255

    曹操,孫權聯合打荊州,曹操是明面上打,東吳偷襲,關羽失敗就註定了。孫權無法漠視劉備的做大,無法漠視劉備坐擁三州之地。荊州之地進可攻退可守,在三國中重要的軍事要地,都想佔據。而且劉備主力不在荊州,單憑藉關羽無法抵擋。我認為關羽敗走麥城,失去荊州,是劉備大戰略的失誤。劉備諸葛應該坐鎮荊州,關張龐統之流取川,才是王道。相比之下,荊州無論富裕程度,人口,軍事要地都比西川重要。而且憑藉劉備諸葛和東吳的關係更能很好的實行北拒曹合東吳的大計。

  • 5 # 航運666

    關羽敗走麥城最大的責任在誰?劉備他是大哥。他有資格。提醒關羽諸葛亮他是軍師他應該。提醒劉備。提醒關羽。提防孫權老梁觀世界。關羽他自己傲慢和無禮。也是。敗走麥城的最大的責任關羽他自己。

  • 6 # 傑迷莊挺

    魯迅先生早就一針見血地提出-劉備、諸葛亮都不願意營救關羽,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那麼長的時間然而劉備、諸葛亮都沒有派一兵一卒去支援關羽,如果願意救關羽從時間上來說是來得及的,問題出在劉備身上,劉備很清楚關羽的性格-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劉備不在沒有人能夠駕馭得了關羽,為了劉家的天下著想也必須除了關羽,關羽與張飛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性格,張飛對待部下、士兵非常粗暴,卻非常敬重有學問的知識分子,關羽對待部下、士兵很好,卻非常瞧不起有學問的知識分子,這從三顧茅廬時就可以看出,張飛當時是因為還不知道諸葛亮的真才實學,以為諸葛亮是招搖撞騙,所以才嚷嚷著要一把火燒了茅廬,而關羽雖然沒說但是從始至終都在冷笑。諸葛亮出山後張飛對諸葛亮是越來越佩服,關羽還是一如既往地不屑一顧,盛氣凌人。諸葛亮不止一次的在劉備面前稱讚張飛,卻從來沒有稱讚過關羽一次。既然劉備無意營救關羽諸葛亮也不會多事,於是順水推舟,與劉備彼此心照不宣。

  • 7 # 沉沉雨霧

    我認為是諸葛亮本人,雖然之前曾囑咐過關羽,但荊州之地關係到蜀國未來的存亡之地,諸葛孔明顯得不用心對待,而應該和劉備掏心交流曉之以理,最穩妥的辦法是讓趙子龍和風雛龐統一起坐鎮荊卅為上策。

  • 8 # 求圖55

    大家都知道,關羽是三國著名將領,劉備曾說關羽是天下無敵,因重情重義,義薄雲天,背後人尊稱為“武聖人”。說起關羽敗走麥城最大責任是誰!這事可真尷尬了,排除外因,劉備和諸葛亮救不救我們暫且不去探討,畢竟他們沒有去救。單說關羽自身,是他自己打敗了自己,原因也很簡單,這也是很多天下無敵的英雄豪傑共同的短板“傲慢”!

  • 9 # 天宇之塵

    關羽敗走麥城最大責任人應該是諸葛亮。作為軍師有生殺大權,軍事指揮排程等權利,駐守荊州也並非關雲長自願請纓而為。孔明號稱臥龍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心理學家他應該對關羽的秉性瞭如指掌。關雲長其勇名滿天下,其義義薄雲天,其忠可照日月,其謀無往不勝,然而關公最為致命的弱點就是他的個性,他剛愎自用,目空一切,最終導致呂蒙白衣過江夜襲荊州關公敗走麥城。作為軍師的諸葛亮在軍事任用方面有重大過錯,明知關公缺陷甚多卻委以重任,明知關公華容道義釋曹操還要他駐守重鎮。所以我個人認為關公敗走麥城主要責任在於孔明,次要責任在於關公。揮淚斬馬謖就是諸葛孔明用人不當所為。

  • 10 # 智慧百科

    諸葛亮最初非常指明關羽,必須要和東吳處好關係一起抗拒曹兵,隨後他把來索要荊州的東吳使者,給攆到荊州去向關羽索要荊州,關羽的性格,他是知道的,關羽該怎麼做,把荊州歸還東吳?讓關羽去和東吳處好關係,卻最後又給去關羽設定障礙,這就是諸葛亮,如此看來,難道說,關羽的死和諸葛亮沒有關係嗎?

  • 11 # 丿丶乚蘭翎

    從用人的角度看,最大的責任人是劉備,用人不明,因為關羽充其量是個馬前卒的角色,也就是說在劉備這樣的大哥領導下,在諸葛亮這樣的軍師指導下,衝鋒陷陣還是可以的,甚至說是無敵的,但是離開了這兩個因素讓他獨當一面,面對兩方面的強敵,他還不具備作為一個統帥應有的素質,自然關羽為他的驕狂自大付出了代價,而劉備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更大了幾乎葬送了蜀漢舉國的人馬。

  • 12 # 視屏剪輯中

    古代戰爭,無論爭地盤,還是爭錢,爭糧,最初的原因都是補充軍需。而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最初的夢想就是爭天下。每個割據的軍閥都是為這個夢想戰鬥,消除所有對自己不利因素。

    關羽敗走麥城,屬於當時荊州爭奪戰的後期。前期時,關羽水淹七軍,殺龐德,收于禁。威震華夏,其鋒芒勢不可擋,基本是劍指曹魏。當時關羽荊州人馬,幾乎全部出征。只留糜芳和士仁守城,荊州內部隨空虛,但還有劉封和孟達在上庸虎視眈眈。所以放心的去攻打樊城和襄陽去了。誰能想到他們會反叛蜀漢呢。

    孫權本擅長帝王之術,孫劉聯盟。雖說共拒曹操,但當時劉備佔領蜀中和荊州,勢力達到頂峰。加上關羽部乘勝追擊勢不可擋。那麼到時若無人阻攔,劉備的勢力就會更加強大。所以沒有永久的聯盟,有的只是利益。那麼孫權下黑手是必然的。關羽敗走麥城沒有最大的責任者,有的只是時代的利益。

  • 13 # 使用者154312419

    219年5月,曹操放棄漢中,將軍隊撤至長安一線。

    219年6月,劉備命養子劉封從漢中(今陝西漢中東)順沔水(今漢水)而下,統率孟達攻打上庸

    219年7月,劉備自稱漢中王,大封群臣,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劉備稱王后,還治成都(今屬四川),以牙門將軍魏延為鎮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今陝西漢中東)。

    219年7月,劉備命駐守荊州的關羽向曹操大將曹仁鎮守的樊城發動進攻。

    219年8月,關羽乘連日暴雨漢水泛溢之機,大破于禁所率七軍。徐晃增援曹仁。

    219年10月,曹操親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指揮襄、樊戰局。,江東大將呂蒙乘關羽與樊城守將曹仁相峙之時偷襲荊州,攻佔關羽的大本營江陵.

    219年,關羽率其子關平等突圍,被孫權軍士活捉,隨即處死。

    《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是“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第七十三回事“玄德進位漢中王,雲長攻拔襄陽城”,第七十四回是“龐令明抬棺決死戰,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是“關雲長刮骨療傷,呂子明白衣渡江”,第七十五六是“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白走麥城”, 從目錄就可以看出此時的劉備是春風得意,佔領益州之後,在和曹操的漢中爭奪戰取得勝利,劉備趁勢繼續向東進兵,派遣孟達和劉封攻佔了上庸,從上庸自漢水而下可達荊州北部。與此同時,一向驕傲的關羽,看著黃忠,張飛,馬超、孟達,劉封等建功立業,頓時坐不住了,如果熟視無睹的話那西蜀頭牌大將的顏面何存?這也是刺激關羽的地方,於是駐紮江陵的關羽率兵北上攻打漢水北岸的樊城,樊城主將是曹操的堂弟曹仁,曹仁派于禁、龐德在樊城北郊的出城駐紮,恰好那年漢水氾濫,出城水沒,於是關羽演了一出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的好戲(219年8月),接下來關羽繼續包圍樊城,樊城岌岌可危。樊城告急,曹操立刻調遣駐守漢中的徐晃赴樊城北部,南陽郡的中心宛城。與此同時,呂蒙裝病讓陸遜替代自己使用驕兵之計讓關羽抽調走了荊州絕對數主力,之後徐晃孤軍深入挫敗關羽,關羽內外交困走投無路(219年12月),故事過程大家都比較熟悉。

    但裡面有很多疑問值得探討,第一就是樊城危急,曹操調遣了駐守漢中的徐晃,難道益州方面會不知道?第二就是關羽圍困樊城到撤退足足5個月,益州方面不發一兵一卒來救援,這又是為什麼?

    我想這是劉備得意忘形,被勝利衝昏了頭,在戰略上犯了嚴重的錯誤,為什麼這麼說。《雲別傳》記載:“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龐統傳》記載“既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則克。於培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也”,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益州一派歡樂景象,歡歌笑舞,大賞群臣,沉迷其中。劉備這邊是搶了曹操的漢中,另外邊有讓關羽攻打樊城擴大荊州的勢力範圍,這無疑是貪心不足蛇吞象之舉,試想孫權看著劉備地盤越來越大作何感想?孫權還不是分外眼紅,想當初借荊州的時候說好了取了益州就歸還荊州,不但不歸還荊州,還要繼續擴大在荊州的勢力範圍,“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鼾睡”,恰好曹操那邊司馬懿獻計以割荊州南部給孫權作為條件,讓孫權從背後襲擊關羽。孫權和曹操一拍即合,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權馬上寫信給曹操表示願意襲擊關羽,又要求曹操替他保密。但曹操故意把孫權的信用箭射入樊城城內和關羽營中。得到訊息,被關羽和洪水圍困的樊城軍士士氣大振,而關羽對孫權的背叛卻半信半疑,眼看樊城就要淪落,關羽又不忍放棄,關羽猶豫再三決定繼續圍城。這個決定使得關羽後來陷入絕境。

    這個主要責任應該由劉備來負,過去太依賴於魯肅主和派的中間調停,而魯肅的繼任者呂蒙就和魯肅不一樣,一貫主張趕走劉備,奪回荊州。當孫權接回孫夫人就已經是一個斷交的訊號,可是劉備卻沒有警覺。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5個月益州方面沒有發一兵一卒來救援,很多版本都是說諸葛亮不是料事如神嘛,諸葛亮因為和關羽有矛盾而害死了關羽,也有版本說關羽封的是漢亭壽候忠於漢室會影響劉備稱帝,所以劉備視而不見讓關羽自生自滅。我覺得這其中有很多的陰謀,說不清楚道不明白。但單純就“關羽敗走麥城”而言,其主要承擔責任的應該是劉備。正所謂“月滿則虧”,也同樣是太自滿了,打下來了漢中就躊躊滿志,主力部隊根本沒有按照“隆中對”所言水陸並進,南北夾擊。

  • 14 # 歷史大學堂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後,隨即加入劉備集團,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從此開始了他從事政治、軍事鬥爭的一生。

    他輔助劉備,貫徹《隆中對》的路線,取得許多重大的勝利,直至以益州為根據地,建立穩定的蜀國。

    但他始終沒有達到復興漢室、卒成霸業的目的。

    這固然是由於魏、吳力量的強大,然而與諸葛亮在鬥爭中犯了某些錯誤,特別是在荊州問題上措置失當,有很大的關係。

    (圖)隆中對

    按照《隆中對》的路線,首先是奪取荊州。

    荊州是曹、孫、劉三方必爭之地,誰佔據了荊州,誰就可西進四川,東下三吳,為統一中國開啟通路。

    然而從劉備與孫權的關係來說,荊州既是雙方矛盾的焦點,又是建立聯盟共同抗曹的交點。

    劉備不取得荊州,就沒有立足之地,不能形成一支強大的力量,孫權就不會重視與他的聯盟;若劉備不與孫權聯盟共破曹操,任何一方都難以奪取荊州,奪得了也難以保住,這是為後來的歷史所證明了的事實。

    怎樣奪取荊州,如何保住荊州,是劉備集團始終都必須重視的問題。正是在這個問題上,諸葛亮犯了急躁冒進和重益輕荊的錯誤。

    起先是奪取荊州時急躁冒進。

    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指向荊州時,盤踞荊州的劉表病逝,內部隨之發生分裂。以長子劉琦為首的一派倒向劉備一邊,這支力量不大,且屯駐在夏口(今漢口,屬江夏郡),時劉備屯樊城,相距頗遠。

    以次子劉琮為首的一派動搖於曹操、劉備之間,屯聚襄陽,離劉備近,力量也較強。當時諸葛亮主張立即吞併劉琮,乘機佔領襄樊,為奪取全荊州建立基地。

    對這個建議,劉備以為不可,藉口“劉荊州(劉表)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沒有采納。結果劉琮降曹,讓曹操佔領了襄樊,接著南下江陵,兵臨孫吳。

    後世史家對此事有不同議論:一種意見認為當時劉備完全有力量解決劉琮,佔領荊州,沒有采納諸葛亮的建議,是坐失良機;另一種意見認為,劉備雖能吞併劉琮,但不能抵禦曹操南下大軍,即或佔領了荊州,也是保不住的。

    應該肯定,在荊州問題上,劉備與諸葛亮並無根本分歧。劉備對荊州早已垂涎三尺,劉表在世時對劉備也早有戒心。

    (圖)劉備

    此時劉備不立即吞併劉琮以奪取荊州是正確的,所謂對已故劉表不願“背信自濟”只是託詞。

    他審度當時形勢:

    第一,以武力解決劉琮雖不困難,但是難以完全制服劉表集團將士,民心未服。在劉表集團內掌握兵權並有相當影響的是蒯越、蔡瑁這一干人,他們是當地的望族,反對劉備而傾向曹操,是劉備奪取荊州的極大阻力。劉備從他的政治生涯經驗中,深深感到不取得荊州大多數人的擁護,要在那裡站穩腳跟是不容易的。為此他曾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些成績,史稱:“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但人數畢竟有限,劉備還難以服眾。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還缺乏這種政治經驗,急於求成。

    第二,荊州是曹、孫、劉三方必爭之地,誰搶先佔據了荊州,將成為其他兩方攻擊的目標。若劉備搶先佔領荊州,不僅會受到曹操大軍的全力攻擊,同時還可能引起孫權的嫉妒,得不到他們的支援,使自己陷於孤立境地,最後還是被迫退出荊州。

    第三,曹操是劉備、孫權的共同勁敵,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與之抗衡,“外結好孫權”,建立孫劉同盟是戰勝曹軍的保證,本是《隆中對》的決策,而如何解決荊州的歸屬問題,是孫劉能否合作的關鍵。曹操南下的矛頭雖主要指向孫吳,若按諸葛亮的意見搶先佔領荊州,孫劉聯盟必然不可能建立起來。孫吳難以抵抗南下的曹操大軍,劉備集團更不是曹軍的對手,也必然是損兵折將,

    再度飄零,只有利於曹操。

    所以劉備主張暫時不奪取有爭議的荊州,先與孫吳建立聯盟,同心破曹,是完全符合孫劉雙方共同利益。

    以後的事實表明,諸葛亮也認識到暫時不取荊州的正確性,故能擔當起與孫吳結盟的談判並完滿地達成協議的使命。

    (圖)諸葛亮

    曹操大軍威逼東吳,孫權忙派人與劉備聯絡,劉備就毫不遲疑地派諸葛亮與之進行結盟談判。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諸葛亮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勸說孫權,他說曹軍雖眾,但皆“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孫權)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劉備)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會談中諸葛亮只著重分析各方軍事實力,爭取孫權全力抗曹,絕口不提荊州的歸屬問題。

    “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隨後的赤壁之戰能取得勝利,正是孫、劉聯盟的結果。劉備趁勝輕易地佔領了荊州江南的零陵、桂陽、長沙、武陵四郡,從而初步實現其《隆中對》奪權荊州的計劃。

    後來曹操聽說劉備取得了荊州,大為震驚,“方作書,落筆於地”。

    赤壁會戰後,曹操兵敗北歸,當時的主要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在荊州的歸屬問題上,孫、劉兩家的矛盾上升到突出地位。

    清代王鳴盛指出:“周瑜方結劉拒曹,曹甫敗,旋欲制劉以取荊而並圖蜀。”形勢的新變化,劉備是清楚的,所以進取四川時,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率大軍鎮守荊州,自己在龐統、法正等人輔佐下,率兵進攻益州。

    (圖)赤壁之戰

    諸葛亮鎮守荊州的任務是很重大的。

    一是要繼續極力保持劉孫友好結盟關係,維持劉孫和平共處的局面,保住已得的疆土,使劉備專力西進巴蜀而無後顧之憂,不至於東西兩面同時用兵。

    二是必須保住荊州的安全,防止曹操再度揮師南下爭奪荊州。

    在奪取益州的計劃順利進行的過程中,龐統不幸中箭而亡。

    與此同時,諸葛亮卻丟下荊州,率張飛、趙雲等部大隊人馬開赴四川,把鎮守荊襄的重任交給關羽。

    當時的實際情況正如王夫之所分析的那樣,“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餘,而不必武侯也”。諸葛亮的這一行動破壞了原來兵力的戰略配置。若是為了儘速奪取整個益州,諸葛亮這次援蜀還無可厚非,但在益州取得之後,就應該還師荊州,把住入川的大門。

    問題在於他沒有這樣做,到了四川就一直蹲在那裡,眼看著剛愎自用的關羽在荊州破壞了孫、劉和平相處的關係,以至於喪師失地,關羽被殺,讓孫吳佔據了荊襄。

    荊州之失,導致公元222年蜀吳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從此劉蜀只能閉守四川一隅,《隆中對》所擬定的統一天下的戰略計劃終成泡影。

    荊州的喪失是諸葛亮重益州而輕荊州的指導思想所造成的後果。

    在《隆中對》中,他認為荊州在統一天下的戰略地位只不過是“用武之國”,只有軍事上的價值,而且在軍事上也是處於側翼地位,所以只需“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就行了,主力應放在益州,由劉備親自率領出於秦川以圖中原。

    諸葛亮對益州的看法則不同,認為是地形險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地方,政治上、軍事上都非常重要,是“復興漢室”的根基所在。

    顯然,這裡已經包含著明顯重益輕荊的思想。

    (圖)關羽

    王夫之一再批評這一思想的錯誤,他認為這是不從當時政治形勢出發,而僅依據地理形勢,“以為制勝之略”,是靠不住的,“而形勢之外無恃焉”,其結果是“得則僅保其疆域,失則祗成乎坐困”。

    諸葛亮為蜀漢在四川經營了幾十年,“而卒不能與曹氏爭中原者亦在此矣”。

    或許有人說,諸葛亮輕視荊州的思想和荊州在赤壁大戰以後的變化是有關係的。

    赤壁大戰之前,“自中平以來,荊州獨全,及劉表為牧,民又豐樂”,“沃野萬里,士民殷富”。

    但是,經過赤壁大戰,情況不同了,並引龐統建安十六年十二月說的話:“荊州荒殘,人物殫盡。”實際情形並非如此,赤壁之戰雖在荊州地區進行,但為時不久,曹操水軍敗於孫吳後,加之軍中瘟疫流行,便立即撤兵北歸,荊州再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沒有遭到很大破壞,倒是孫吳把佔有荊州的圖謀提到日程上來了。

    如前所述,早在劉備進軍益州之前,孫權接受周瑜和甘寧圖取西蜀的意見。赤壁戰後,建安十五年(210)十二月,孫吳方面開始了向四川進兵的軍事部署,周瑜提出願與奮威將軍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

    情況急迫,而建安十六年(211)十月劉備對入川圖蜀的事尚猶豫不決。龐統非常急切,因進言道:“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劉備這才決定西進。

    益州確實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正好“權藉以定大事”,這可能就是諸葛亮之所以重益輕荊的主客觀原因。

    但是諸葛亮也知道,劉備取得益州後,那裡計程車民並不心悅誠服,“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

    顯然,諸葛亮把戰略重點放在益州是不適當的,西晉初年就有些士大夫多譏議他“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

    (圖)曹操

    儘管他在益州苦心經營多年,有併吞曹魏之志,想從秦川進攻中原,出奇制勝,走四百年前劉邦統一天下的老路,結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也始終沒有成功,最後只得向後主劉禪表示:“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王夫之對《隆中對》的批評說:“出宛、洛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謀天下之大,而僅恃一奇以求必得,其容可哉?善取天下者,規模定乎大全,而奇正因乎時勢。……而公乃執一可以求必可,非操之敵矣”。

    “當先主飄零屢挫、托足無地之日,據益州以為資,可也;從此而畫宛、雒、秦川之兩策,不可也。”

  • 15 # 兵哥129472092

    這個問題我認為最根夲的原因是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隆中對中諸葛亮曾對劉備講過,先佔領荊州,認荊州為跳板,圖西川,爾後分兩路進兵,攻取中原。爾後一統天下,可是現實生活中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劉備借荊州不歸還東吳,這就導致了孫劉聯盟的破裂,孫權必聯合曹操,來奪取荊州。兩路合擊,荊州必失。這就是關羽敗走麥城的原因。當然,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與他大意也是分不開的。

  • 16 # 初心如舊

    在關羽已經奪取襄陽,進逼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曹操都曾經動了遷都以避峰銳的念頭,在如此大好局勢下,不論是隆中對以荊州關羽大軍為偏師,以益州劉備諸葛亮大軍為主力還是本文批評的應該以荊州為主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個方向應該相互配合,共同進退。但遺憾的是隻看到了荊州關羽一方的進攻勢頭, 始終沒有劉備諸葛亮大軍的絲毫音訊,即使到關羽已經處於不利局面時,到最終失敗也還有一段,難道當時還有更重大的事情?在這一千七百多年之後也只能從前人的筆下來了解些蛛絲馬跡。從羅老先生的敘述看,劉備諸葛亮主要就是上表稱漢中王,而後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宮廷,置館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餘處館舍亭郵,廣積糧草,多造兵器等等。這些情節我覺得多少有點像李自成進北京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組織人成天演練登基大典的禮儀,看不到吳三桂虎視眈眈的危機。如果劉備諸葛亮此時出兵無論是支援荊州,還是北伐配合,至少不會讓曹操再派出徐晃等支援樊城的曹仁,從而減輕關羽兩面應對的壓力,關羽即使失敗,也絕不會那樣全軍覆沒,荊州全境丟失。

  • 17 # 南宮蓉1

    他自己,如果不伐魏東吳就不能輕易攻佔荊州,如果不搶奪吳軍裡的糧草,東吳就不太可能直接攻打荊州,如果他和夢達劉峰搞好關繫兩人不可能不去就他。如果聽聽部下的勸告也就不會被擒殺死了

  • 18 # 周文友1

    看了大家的文章,我還是忍不住想說兩句。

    第一,關羽守荊州沒有任何問題,蜀漢陣營裡面且不管有幾個有能力的可以守荊州,單說能鎮住曹操,孫權不敢亂動的,也就兩個人而已,其一諸葛亮不必解釋,其二就是關羽,關羽早就成名在外,曹操陣營是不敢主動找他的事的,孫吳連周瑜都曾被關羽嚇出一身冷汗,關羽之守荊州沒有任何問題。

    你可能馬上要問關羽荊州為何丟了吧?

    不錯荊州丟了,但是關羽是出擊曹操,並且已經取得巨大戰果的,攻下襄陽,兵指許昌,浮曹營最高將軍于禁。這個時候所有人包括關羽都可能以為自己是無敵的了。然而轉機出現了,那就是孫權對蜀漢的態度已經180度轉變,倒戈相向。這件事才是關羽失敗的根本原因,作為主持連吳的諸葛亮有不可推卸之責任,這件事情超出了諸葛亮,劉備的預料範圍,如果劉、豬在平定漢中後將趙雲張飛派往荊州支援,我想歷史可能改寫了吧,可惜!可嘆!

  • 19 # 修江皮米閒

    龐統的責任最大,龐統不死,諸葛亮就不會入蜀,蜀中有龐統,諸葛亮就會好好配合關羽守荊州。說什麼劉備諸葛亮故意不救關羽的都是人才,撇開劉備關羽諸葛亮之間亂七八糟的關係,就荊州這一地理位置而言,劉備可以不知道荊州的重要性,但是諸葛亮對荊州的重要性,隆中對中就可以看出來,個人意見,就算劉備諸葛亮再想借別人的手殺關羽,萬萬不會拿荊州開玩笑,個人意見,畢竟荊州對劉備取天下太重要了,不敢說得到荊州就能得天下,但是有了荊州取天下會容易很多。諸葛亮在後來的北伐中多次感慨,若荊州還在何至於此,劉備後來舉國之力說是為了關羽報仇,我想更多的是想奪回荊州

  • 20 # 知本知至

    責任當然是劉備諸葛亮,孫劉聯盟的破裂是失敗的主因,“虎女豈能嫁犬子”這句話固然孫權不高興,但是關羽並非劉備集團的領頭人,孫權不可能因為手下一句話跟劉備計較,這說不過去。孫劉聯盟的破裂主要是劉備諸葛亮,孫夫人不聞不問,郎舅關係怎麼處?原有說法得了益州即還荊州,一拖再拖信用全無。一旦孫權起了殺心,任憑關羽如何英勇都無法獨對孫權曹操,關羽那個什麼江邊舉火,即率軍殺回救荊州那就是狗屁,曹仁徐晃 就這麼看著關羽回救荊州?關羽也就是個匹夫,常年征戰連這種常識都沒有,關羽回救荊州,曹仁徐晃出城追殺,關羽能有幾個兵回到荊州(公安)。失荊州是劉備諸葛亮戰略上失誤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懷孕沒讓座,公交車上老人倚老賣老扇我兩耳光,說要教我做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