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以文溫暖三農

    蘆薈,屬百合科蘆薈屬多年生植物,種類繁多,形態變異多樣,其基本種植方法如下。

    蘆薈莖的外形為圓柱形,不同種的形態變異很大,莖的長度也差異很大。巨型種株高達20多米,微型種株高僅10多釐米。目前栽培利用的蘆薈多數是草本,莖上的節間縮短,為葉鞘所包圍。莖上可以產生不定根和不定芽。

    蘆薈葉的組成包括葉片和葉鞘兩部分。葉片肥大,肉質,扁平,呈狹帶形,葉緣呈鋸齒狀,表皮高度角質化,有角質的膜和蠟被覆蓋,以減少水分蒸發。葉鞘抱莖,具有輸導、支援和保護作用。蘆薈葉片的著生有輪生和對生兩種型別,有些品種,苗期是對生兩列葉片,隨著植株長大逐漸向輪生過渡。

    是蘆薈屬的花器,性狀相對比較穩定,花葶從葉叢中抽出,花多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傘狀花序,花被圓筒狀,通常外輪的3枚花被合生至中部;雄蕊6枚,花絲較長,花葯內向開裂;雌蕊花柱細長,柱頭較小,子房3室。果實為蒴果,室背開裂,具多數種子,但蘆薈開花後很少結子。

    蘆薈的根是由扦插枝下端產生的不定根發展而形成的根系,最初主要是橫向生長,以後漸漸產生分枝,逐漸向下生長。蘆薈在透氣性好的土壤中髮根快,根系粗壯,在黏重透氣性差的土壤中,根系生長受阻,吸收功能也差,影響蘆薈植株的正常生長。所以,在栽培過程中,要保證蘆薈根的旺盛生長,使之不斷生成新的吸收根,形成健壯的根系。

    蘆薈的頂端分生組織不斷進行細胞分裂,使蘆薈的莖不斷生長,蘆薈莖的生長具有背地性的特點,使蘆薈植株直立地面,但多年生的老莖,因不堪負擔葉片的重量也會趴在地上,但莖尖生長總是向上的。

    莖頂端著生頂芽,莖上各節著生側芽,當頂芽活躍生長時,側芽的生長受到一定抑制,如果因某種原因使頂芽生長受到抑制,側芽就會迅速生長,因此,在生產中摘除頂芽是加速蘆薈繁殖的一項非常有效的措施。從蘆薈的根際處可發出吸芽,吸芽為節間短縮的、肥厚蓮座狀的短枝,吸芽下端會自然發出新根。因此,可把吸芽從母株上分離下來,另行栽培繁殖。

    莖上可以產生不定芽,芽的中央為莖尖,在莖尖上部,節與節之間距離極近,界限也不明顯,圍繞著許多非常微小的突出物,這就是葉原基和腋芽原基,葉原基發育為幼葉。蘆薈定植後的前兩年主要是營養生長,葉片增長、增大、增厚,生長良好的蘆薈成株,單株葉片一般在20片以上。

    蘆薈定植第三年後,大部分進入抽薹開花,但營養不良的蘆薈,生長5~6年仍不見抽薹。

    成年植株每年的開花期因品種和各地氣候的不同而有差異,3~11月份均可抽薹,在海南、廣東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均可開花。在雲南元江栽培的中國蘆薈一年可開2次花,即4~5月份和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盛花期。蘆薈雖開花,但很少結果,果實一般在8~11月份成熟,極少見到種子。

    蘆薈起源於熱帶,是一種喜炎熱怕寒冷的植物,氣溫低於10℃生長基本停止,0℃時即遭凍害,在-1℃時植株開始死亡,但在有覆蓋的條件下,能忍受-3℃的短暫霜凍。

    它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30℃,夜間的最適溫度為14~17℃。蘆薈對高溫有較強的抵抗能力,熱損傷的極端高溫值大約在50~55℃,雖然在過高的溫度條件下,生長受到抑制,但只要保證有效供應水分,透過蒸騰作用,可以降低葉面溫度,使植株仍能緩慢生長。

    蘆薈極耐旱,它的葉片呈肉質化,葉肉中可以貯存大量水分,表皮角質化並有蠟質層,可以減少水分蒸騰和散失,因此,蘆薈具有驚人的抗乾旱能力,將蘆薈植株連根挖出,放在陽光下曬1~2個月,不會乾枯死亡;如果放在通風陰蔽處半年以上,雖然葉片捲縮,根系乾枯,但重新栽到地裡後,只要正常供應水分,它又能髮根生葉,恢復正常生長。

    但決不可因此忽視合理灌溉,在氣溫高於37℃以上,土壤水分供應不足時,會使葉片尖端失水乾枯,生長緩慢,葉片呈紫紅色,因此,在嚴重乾旱時,仍應適時適量灌水,以充分滿足其生長髮育的需要,達到高產優質。蘆薈怕澇,土壤過溼或積水會造成根、葉腐爛,故應特別注意搞好開溝排水。

    蘆薈是喜光植物,要求充足的陽光,光照強,蘆薈植株生長茁壯,葉片肥厚,葉色濃綠;光照不足,植株細弱,葉片較薄,葉肉不飽滿,葉色淺淡,過於廕庇,還容易引起葉的區域性腐爛。

    但剛定植的幼苗,在過強的光照條件下,葉片轉為紅褐色,進行適當遮蔭,可以縮短緩苗期,促進幼苗的生長。

    蘆薈對土壤要求不嚴,野生蘆薈常生長在濱海沙地或岩石縫隙中,但對土壤的通透性要求較高,沙質壤土生長良好,排水不好的粘土或者長期不鬆土,都易使根系缺氧窒息,造成植株死亡。因此,種植蘆薈要強調土壤疏鬆,以利根系發達。

    此外,土壤的酸鹼度對蘆薈的生長影響很大,pH值低於5.5或高於7.5都不適於蘆薈生長,以pH值在6.5~7.2之間為蘆薈生長的最佳範圍。對於偏酸的土壤,可施用石灰加以改良。

    四、蘆薈的栽培技術。

    蘆薈雖然易種易活,但要達到高產優質,仍需講究栽培技術。

    蘆薈屬植物種類繁多,現分佈於世界各地的蘆薈栽培品種多達600多種,目前在我國已應用的品種主要有以下幾個。

    ①庫拉索蘆薈。

    又稱翠葉蘆薈、美國蘆薈。莖極短。葉簇生於莖頂,直立或近於直立,肥厚多汁,狹披針形,長15~36釐米,寬2~6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闊,粉綠色,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或稍分枝,高60~90釐米;總狀花序疏散,花點垂,長約2.5釐米,黃色或有赤色斑點;花被管狀,6裂,裂片稍外彎;雄蕊6,花葯丁字著生;雌蕊1,子房3室。蒴果三角形,室背開裂。

    原產非洲北部地區,現南美洲及美國廣泛栽培,是目前世界上利用最廣泛的一個蘆薈種,近年來在我國也開始推廣應用。

    ②斑紋蘆薈。

    又稱中國蘆薈,俗名油蔥、象鼻草、羅幃草、龍篾草、龍角、烏七等。莖極短。葉簇生,螺旋狀排列,直立,肥厚,狹披針形,葉面和葉背都有白色斑點;長10~20釐米,寬1.5~4.5釐米,厚5~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闊而抱莖,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釐米;總狀花序,花柄長約2.5釐米;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被筒狀,6裂,裂片稍向外彎;雄蕊6,花葯2室,揹著生;雌蕊1,子房3室,花柱線形。蒴果三角形,長約8毫米。在我國栽培較廣,在雲南、海南還有野生。

    均原產於南非。主莖明顯,直立,在原產地株高3~6米。葉30~50片,披針形,長60~80釐米,寬12釐米左右,具刺,深綠色至藍綠色,被白粉。圓錐花序長60釐米左右,花橘紅色、淡紅色至黃綠色,帶綠色條紋;花梗長約3釐米,花被6,呈管狀,基部連合,上部分離,微外卷。木立蘆薈在日本栽培甚廣,近年我國也已引種。

    ④上農大葉蘆薈。

    是上海農學院從美國引進的翠葉蘆薈中選出的栽培變異型別。莖短縮。幼苗期葉背和葉面均有白色斑點,成株期白色斑點消失。在良好的栽培條件下,葉長可達70~90釐米,葉最寬處達15~18釐米,葉肉肥厚,產量高。適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塑膠大棚保護地栽培,現已在上海郊區大面積推廣。

    蘆薈很少結籽,在生產上都是採取無性繁殖的方法。

    ①圃的準備。

    苗圃地應選擇地勢平坦或緩坡,向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疏水性好,絕對不積水的地塊,整地作畦,適當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有機肥作基肥,有利蘆薈幼苗髮根生長。

    ②分株繁殖。

    在蘆薈整個生長期中都可進行分株繁殖,但以春季3~4月份,或秋季9~11月份為好,新苗返青比較快,易成活。方法是:將蘆薈母株根際和近地表的地上莖葉腋間發生的一些短縮的、呈蓮座狀的短枝(又稱吸芽)連根挖起,並切斷其與母株連線的地下莖,即可移栽苗圃。吸芽帶有自生不定根,具有吸收土壤養分和水分的能力,栽後容易成活。

    從蘆薈母株的葉腋處,切取長5~10釐米的新芽,放在陰涼地方,夏季4~5小時,秋、冬季1~2日,待切口稍幹,扦插在搭有蔭棚的苗床上,插後20~30天即可生根。在插芽生根之前不宜澆水,否則易引起腐爛。

    ④根植繁殖。

    將蘆薈的根切下,剪成15釐米左右長的段,放在太陽下曬乾。將曬乾的根段按與地面成30°的角度斜插在苗床上,僅露出3釐米在土面,待完全長根後再適時澆水。

    育苗期間應加強苗床管理,初栽(插)的幼苗,大晴天宜適當遮蔭,冬天要注意搭塑膠拱棚保溫。一般在苗圃培育2~3個月後,蘆薈苗可長至5~7片葉,高20~25釐米,即可移栽大田。

    ①整地施基肥。

    定植蘆薈的地應選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沙質壤土,深翻曬白,特別是選擇水稻田種植蘆薈的,深翻曬白尤為重要。蘆薈是多年生植物,耗肥多,為了保證定植後速生快長和穩產高產,在犁地前應施足基肥,每畝至少應施腐熟農家有機肥5000千克,尿素1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如果土壤偏酸還應適當施用石灰。園土犁耙好以後,按種植要求整畦,畦寬1米,畦長視地形而定,但為排灌方便,以不超過50米為宜,畦溝深30釐米、寬40釐米。

    ②栽苗。

    蘆薈在我國南方一年四季均可栽植,但2~3月和9~11月為最適宜栽植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在春天斷霜以後,氣溫穩定在15℃以上,約在4月中下旬為最佳定植時間。

    定植時,要選用壯苗,苗高20釐米,6~8片葉,帶土移栽。栽植株行距為50釐米50釐米或50釐米40釐米,每畦栽2行,每穴栽1株。栽植時要將根系舒展,埋土不要太深,不要將心葉埋進土裡,用泥土掩住根頸,壓實。如果土壤乾燥,需澆適量定根水。在栽植後的15天內,最好能適度遮蔭,有利快速緩苗。

    在定植初期,蘆薈幼苗變成黃褐色,甚至紅色,葉片乾枯,樣子難看,這是正常現象,但地下正在髮根,一旦根系發好,地上部分馬上開始返青,心葉重新開始生長,葉片日趨飽滿,顏色轉綠,進入快速生長期。

    ①查缺補苗。

    蘆薈定植後20天左右,新根已長出,此時應及時做好查缺補苗工作,儘量減少因缺苗斷壟而造成單位面積生產量不高。

    ②水分管理。

    蘆薈最怕田間積水,一旦積水,就會導致爛根、爛葉,甚至整株壞死。因此,田間排水溝一定要保持暢通,利於排水。但要讓蘆薈良好生長,也是需要水分的,在天氣乾旱時(土層2釐米無溼土),也要及時補給水分,最好在傍晚澆灌、噴灌或溝灌,注意在溝灌時,積水時間不能太長,一般不能超過1小時。

    在蘆薈生長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土壤的疏鬆、透氣,所以要及時除草勤鬆土,以保持土壤疏鬆不板結,這是保證蘆薈良好生長的關鍵措施。中耕時要注意淺耕,不要傷到蘆薈的根系。

    ④施肥。

    蘆薈要達到高產優質,也和其他作物一樣在其生長過程中都要不斷補充肥料,應以有機肥為主,不宜過多施用化肥,以免影響葉的質量。每年施肥3~4次,每次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混和尿素5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硫酸鉀5千克,或混和複合肥50千克。

    ⑤除萌摘薹。

    蘆薈生長勢強,萌發吸芽多,影響母株生長,如果不需要吸芽作繁殖材料,應及時除去。抽薹開花期也應注意及早摘薹,以利集中養分供應葉片生長。

    ⑥防暴曬。

    在炎熱的夏季,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也會傷害蘆薈葉片,使之變黃、乾枯,可在蘆薈種植地使用遮陽網或採用高稈作物稀疏套種遮陽。還可在乾旱或高溫季節適當噴霧,在畦面覆蓋稻草或麥秸,既可以防止雨水沖刷和土壤板結,又可降低地溫。

    ⑦防霜凍。

    蘆薈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都不能忍受冷凍的侵襲,一旦遭受凍害,植株就會死亡。所以在冬季低溫月份,可採用覆蓋稻草或薄膜防凍。特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冬季最低溫度都在0℃以下,霜凍時有發生,在自然條件下無法正常越冬,必須採取塑膠大棚套塑膠小拱棚,再在畦面鋪黑色地膜,就可以完全避免霜凍的危害。

    ①褐斑病。

    發生在葉片上,初為墨綠色水漬狀小點,以後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可穿透葉片兩面,但不會穿孔;病斑中央凹陷,呈紅褐色至灰褐色;在葉正面的病斑上產生成堆黑色小點。此病在高溫多雨的條件下易發病,特別在熱帶風暴多發地區發生較為嚴重。

    ②炭疽病。

    發生在葉片上,病斑呈圓形或近圓形,中央灰白色,凹陷,邊緣暗褐色,穿透葉片兩面,呈薄膜狀,甚至穿孔;在葉兩面的病斑上偶有小黑點。各蘆薈種植區均有發生,影響蘆薈的產量和質量,也影響蘆薈的觀賞價值。

    發生在葉的正面,初為褐色小點,後擴充套件為半圓形,病斑乾枯皺縮,中央灰褐色,邊緣為水漬狀暗褐色的環帶,其上的小黑點呈同心圓狀排列。在各蘆薈種植地區均有發生,但發病程度較輕。

    ④白絹病。

    危害根、莖、芽和葉,發病初期葉片發黃、萎垂,植株生長減弱,直至芽心腐爛。在根部可見大量白色菌絲,且有蘑菇氣味,併產生菜籽狀棕褐色顆粒,即菌核。在廣東已有發現,但不普遍,高溫多雨時發生較重。

    我國的蘆薈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許多地方剛開始引種,病害還不嚴重,也不普遍,應抓住此有利時機,採取有力措施,早作防範,控制病害的發生、發展和蔓延。

    ①加強檢疫。

    對從外地引入的種苗要嚴格檢疫,防止各種對蘆薈有害病原物的引入,是防治蘆薈病害的第一道防線。

    ②建立無病種苗基地。

    從現在起,各蘆薈種植地區都應選擇無病原物存在的地點,建立健康無病種苗基地,提供優質無病的種苗,是防治蘆薈病害發生的首要環節。

    蘆薈一般經種植5年以後,應及時換地翻種,更新蘆薈植株,這是減少病害從土壤侵染蘆薈的有效措施。

    ④搞好肥水管理,增強蘆薈抗病能力。

    在蘆薈生長過程,控制過多的供應氮肥,特別是不施或少施氮素化肥,注意將氮肥和磷、鉀肥搭配使用。注意及時排除積水,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

    ⑤加強田園清理。

    五、採收與加工

    ①採收時期。

    在良好的栽培管理條件下,蘆薈葉片生長1.5年至2年,可達到採收標準。

    一般來說,蘆薈每年可長8~10片葉子,視自然條件及管理水平略有出入,種植頭兩年,除確實急需,可以採收植株下部少量葉片外,最好留足2年收穫,第三年到第四年產量達到高峰,第五年產量開始下降。成熟的葉應及時採收。否則,蘆薈葉會逐漸萎縮乾枯,影響鮮葉的質量和產量。一般每株一年可採收葉片2次,收穫時間為3~4月份和9~11月份,每株每次可收4~8片葉。

    葉片的採收應在清晨日出前進行,此時採收的葉片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切忌雨天採收。每天的採收量要考慮到工廠的加工能力,當天採收的葉子當天要加工完。

    ②採收標準。

    成熟葉的外觀:葉片飽滿,光滑;內在質量:膠質清澈透明,大黃素含量高,苦味濃。而未成熟葉的葉片扁平,光澤差,葉肉乳白,膠質混濁,大黃素含量低,苦味淡。

    採收標準:加工取汁的,葉片長度應長於25釐米,厚不少於1.5釐米;供市場鮮葉的蘆薈,應長於30釐米,厚1.5~2釐米;單葉重800~1000克。

    採收時,從生理年齡最老的基部葉開始,由下向上逐一採收。方法是,用鋒利的不鏽鋼刀,在葉片基部沿著莖部圈割一切口,儘量不要傷及肉質部分,然後輕輕掰下,注意不要折斷葉片,也不要貪摘,每株至少應留下植株最上部的7~10片葉不摘。摘下的葉片要整齊地裝進木箱、竹筐或塑膠筐裡,不要疊放太多,每筐以不超過25千克為宜,這樣可減少破損。

    一般應採收和種植、加工利用結合進行,採取邊採收、邊加工、邊繁殖的辦法,形成 “一條龍”,使生產和加工相配套。

    ①作為傳統中藥的加工。

    將採收的新鮮葉片,切口向下,豎直放於容器中,取其流出的液汁乾燥即成。或將採收的新鮮葉片,用清水洗淨,橫切成片,加入與葉片同重量的水,用猛火煎煮2~3小時,過濾,再把澄清的過濾液倒入中,加熱蒸發至稠粘狀,然後倒入模具內烘乾或在太陽下曬乾,即為藥用蘆薈膏。

    ②目前已開發利用的蘆薈產品。

    我國的蘆薈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在海南、廣東、福建、雲南、貴州等省已陸續開發出蘆薈系列產品,主要有蘆薈系列基礎原料,如蘆薈凝膠系列、乾粉系列、蘆薈油系列等;蘆薈系列化妝品,如美容、護膚等產品;蘆薈系列健康食品,如蘆薈茶、蘆薈飲料、蘆薈糖果等;蘆薈藥物,如蘆薈軟膏、蘆薈膠囊等。

    總結

    掌握了蘆薈的形態特徵,生長髮育特性,對環境的條件要求,重要的栽培技術,以及採收和加工,就能增種植出產量高質量好的蘆薈。

  • 2 # 一休姐

    方法

    01

    繁殖

    常用分株和扦插繁殖。

    3—4月換盆時,將母株周圍密生的幼株取下盆栽。

    如果幼株帶根少可先插於沙床,待生根後再上盆。

    扦插在5—6月開花後進行,剪取頂端短莖,待晾乾後再插於沙床。

    02

    栽培

    在早春生長旺盛,必須充分澆水,並每半月施肥1次。

    夏季有較短的休眠期,控制澆水保持乾燥為好。

    幼株不耐高溫和雨淋,宜略加遮陰。

    秋後搬入室內養護,宜放陽光充足和通風場所,控制澆水。

    03

    病蟲害

    發生炭疽病和灰黴病危害,可用10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

    蟲害有介殼蟲和粉蝨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04

    應用

    矮小多姿,色彩斑爛、肥厚多汁的葉片在烈日下仍然蒼翠悅目。

    早春還能從頂端抽出橙黃色花枝,特別誘人。

    盆栽適合廳室點綴和庭院佈置。

    05

    施肥

    肥料可分有機肥和無機肥兩類。有機肥營養成分較全面,肥效較慢。無機肥又稱化肥。

    如常用的硝酸銨、尿素、二銨等,其有效成分高,肥效快,用量少,與有機肥結合施用效果更好。

    為了保證蘆薈的質量,一般儘量不施用化肥。

    06

    澆水

    蘆薈耐乾旱能力特強,3~5個月不澆水也不會幹死,但生長受到抑制,葉片乾癟無汁,利用價值降低。

    澆水過度,盆土長期陰溼,則能爛根,最後全株死亡。

    要根據植株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及自然條件來靈活掌握,如果周圍空氣溼度大,蒸發強度低,要少澆;若空氣乾燥,氣溫高,空氣流通強,就要及時澆水,防止盆土和葉片失水過快。

    要見幹見溼,乾透澆透,要做到合理澆水

  • 3 # 給糖還是搗蛋

    我查了好多資料感覺這篇比較好,長點但是有用,耐心的看看對你會有幫助的。

    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效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的生長不良。

    蘆薈怕寒冷。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在5℃左右停止生長,它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溼度為45%~85%。利用大棚保溫栽培將解決北方地區大面積栽種蘆薈的越冬問題。 蘆薈和所有植物一樣,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溼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蘆薈在15℃~35℃左右生長最快,我國3~10月份,大部分地區都符合這個溫度。這期間要加強管理,多次鬆土除 草,可促進土壤的通氣性,加速轉化土壤養分,促進根系發達,提高抗病能力,達到快速健康成長。

  • 4 # 四川張五

    種植蘆薈可用園土、腐殖土等一般植物使用土壤,忌用砂質土壤,種植前在土壤中放入基肥;上盆時植入不要過深,植後適量澆水,放在散光的位置養護,出現黃葉及時放在向陽的地方接受太陽照射。

  • 5 # 農道小妹

    蘆薈本是熱帶植物,生性畏寒,但蘆薈也是好種易活的植物,當然,要使蘆薈長得快,繁殖多,必須根據蘆薈的特點精心培植。

    土: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效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的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水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公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使蘆薈生長不良。

    溫度:蘆薈怕寒冷,它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環境中,在5℃左右停止生長,0℃時,生命過程發生障礙,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溼度為45-85%。

    水:和所有植物一樣,蘆薈也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溼的季節或排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日照: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以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蘆薈還不窒曬太陽,最好是隻在早上見見陽光,過上十天半月它才會慢慢適應陽光下茁壯成長。

    肥:肥料對任何植物都是不可缺少的。蘆薈不僅需要氮磷鉀,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為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要儘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餅肥、雞糞、堆肥都可以,蚯蚓糞肥更適合種植蘆薈。

    繁殖方法:蘆薈一般都採用幼苗移栽或扦插等技術進行無性繁殖的。無性繁殖速度快,可以穩定保持品種的優良特徵。

  • 6 # 自由小豐

    種植蘆薈需要使用疏鬆透氣的土壤,不能過於粘重或易於板結。一般家庭的盆栽養護使用園土、腐葉土再加入一些腐熟松針或煤渣即可;也可將腐葉土混合沙土進行養護。此外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基肥。

    花盆使用常見的陶盆或瓦盆,它們比較經濟實惠,而且透水和透氣性都較強,適合新手進行養殖。

    2、種苗上盆

    若是從母株中分下來的小苗,需要在陰涼處稍微放置一段時間,等傷口稍微癒合再行栽種,防止根部在土壤中腐壞;若是購買的小苗可以直接準備上盆。

    3、定植緩苗

    將土壤加入到花盆中,保留大約一半的空間,將小苗放入花盆中,將根系伸展開。隨後輕輕填土,將根系覆蓋上,但儘量不要讓葉片被土壤埋住。完成填土後,向花盆中澆水,然後在廕庇處養護1周左右。

    4、日常養護

    在小苗長出新根後,可以將它拿到見光處,進行半陰養護。如果難以判斷是否長出新根,可以稍微搖晃小苗,若植株不再晃動,基本就是服盆開始生長了,也可觀察植株是否長出嫩芽來判斷生長狀況。澆水注意見幹見溼,寧幹勿溼。冬季注意少水少肥,夏季注意遮陰。

  • 7 # 農村娃小兒紅

    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效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爛根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的生長不良。

    蘆薈怕寒冷。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在5℃左右停止生長,它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溼度為45%~85%。利用大棚保溫栽培將解決北方地區大面積栽種蘆薈的越冬問題。 蘆薈和所有植物一樣,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溼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蘆薈在15℃~35℃左右生長最快,我國3~10月份,大部分地區都符合這個溫度。這期間要加強管理,多次鬆土除 草,可促進土壤的通氣性,加速轉化土壤養分,促進根系發達,提高抗病能力,達到快速健康成長。

  • 8 # 仁哥小農

    說到蘆薈如何種植,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建議,因為我在家裡也種植了一些蘆薈。

    蘆薈又名油蔥,原產印度。喜溫暖乾燥和陽光充足環境。不耐寒,耐乾旱和耐半陰。種植蘆薈應該注意什麼?根據下面六種方法給大家說說蘆薈。

    1:繁殖

    蘆薈種植一般常用的是分株和扦插繁殖。

    3—4月換盆時,將母株周圍密生的幼株取下盆栽。

    如果幼株帶根少可先插於沙床,待生根後再上盆。

    扦插在5—6月開花後進行,剪取頂端短莖,待晾乾後再插於沙床。

    2:栽培

    在早春生長旺盛,必須充分澆水,並每半月施肥1次。

    夏季有較短的休眠期,控制澆水保持乾燥為好。

    幼株不耐高溫和雨淋,宜略加遮陰。

    秋後搬入室內養護,宜放陽光充足和通風場所,控制澆水。

    3:病蟲害

    蘆薈最主要的病蟲害就發生炭疽病和灰黴病危害,不過可用10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

    蟲害有介殼蟲和粉蝨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4:應用

    矮小多姿,色彩斑爛、肥厚多汁的葉片在烈日下仍然蒼翠悅目。

    早春還能從頂端抽出橙黃色花枝,特別誘人。

    盆栽適合廳室點綴和庭院佈置。

    5:施肥

    蘆薈對的要求不是很高,一般肥料可分有機肥和無機肥兩類。大家也可以上一些家裡的雞糞,或者是豬糞,要腐蝕好的。一般有機肥營養成分較全面,肥效較慢。無機肥又稱化肥。

    如常用的硝酸銨、尿素、二銨等,其有效成分高,肥效快,用量少,與有機肥結合施用效果更好。

    為了保證蘆薈的質量,一般儘量不施用化肥。建議大家上發酵好雞糞。

    6:澆水

    一般種蘆薈澆水都很少,如果水份跟上,它長的特別快,蘆薈也是耐乾旱能力特強,3~5個月不澆水也不會幹死,但生長受到抑制,葉片乾癟無汁,利用價值降低。

    澆水過度,盆土長期陰溼,則能爛根,最後全株死亡。

    要根據植株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及自然條件來靈活掌握,如果周圍空氣溼度大,蒸發強度低,要少澆;若空氣乾燥,氣溫高,空氣流通強,就要及時澆水,防止盆土和葉片失水過快。

    要見幹見溼,乾透澆透,要做到合理澆水。

    以上是自己總結的小建議,只供大家參考。具體根據實際種植情況決定。

  • 9 # 飛哥洛陽

    擷取最少8釐米長的葉子,並等截口晾乾長出薄膜備用。準備一個有排水孔的花盆,土壤用盆栽土和沙子按照1:1的比例摻雜就行。將葉子插入土壤,截面朝下,插入深度約是整個葉片的三分之一,完成後放置在溫度且陽光充足處靜等生根成活。

  • 10 # 心疼感覺320

    首先應選擇蘆薈土,要選那種水能及時排出,還含有一定的營養成分。雖然蘆薈對土壤沒有太多要求,但對於營養豐富的土壤來說,它總是更好。要知道蘆薈養分多的地方生長是可以種植一組好的蘆薈。如果土壤含有的營養過少,你可以埋一些肥料。用土壤覆蓋一會兒,就可以增加土地的營養。要知道那些粘性質比較強的還一直是比較潮溼的土壤是不適合我們在其上種植蘆薈,這將嚴重干擾蘆薈的發育。最常用的蘆薈方法是分株。在秋冬季節,蘆薈將在其周圍採取小蘆薈,並挖掘蘆薈和蘆薈的根。你可以種植這些小蘆薈並它們埋進去。當你在埋進土壤裡時,你需要留一點距離,大約七八釐米就足夠了。埋好後,倒入水,倒入根部土壤,蘆薈分株就完成了。

    蘆薈分株完成後,應在3月,4月或9月種植田間,高度在10釐米到誤差釐米之間。挖一個坑,在坑裡種一棵幼苗。用手拍實土壤。當土壤非常乾燥時,你仍然需要澆一次水。種植蘆薈苗後,需要先遮擋陽光,以免蘆薈幼苗曬傷。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樹枝來給小幼苗進行遮擋陽光,要知道遮擋的時間也不要太過長了,所以我們也不需要花費額外的開銷來製作。

    蘆薈幼苗長大後,必須在蘆薈田上做一些工作。要知道三伏天的溫度是特別高。此時,應將水浸透在蘆薈和大地的表面以降低溫度。每天做一次,倒水後檢查是否有積水,如果有積水需要排水,不要讓蘆薈總是在水中。還需要去看看種植的苗中有沒有雜草,如果有的話要記得給它進行摘掉。要知道在雨後是很容易長出雜草。雜草它也會與蘆薈競爭營養。我們必須立即清除雜草並將其粉碎成肥料。

    要知道蘆薈在生長時會特別的容易出現病害,最經常會出現的就是蘆薈鏽病害。在蘆薈葉下生長著一些小氣泡。這些氣泡破碎後會變黑。這種病毒是由天氣引起的,例如,當溫度接近30度時,如果還在下雨,那麼這種生病的機會特別大。如果你想讓蘆薈健康成長,你可以在選擇品種時仔細選擇,選擇那些優良品種,並確保田間空氣能夠流動,施肥和澆水適量,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它。如果蘆薈真的病了,我們可以使用百菌清混合水將其噴灑在蘆薈田中,以防止病毒擴散

  • 11 # 鄂硒農技

    蘆薈屬於百合家族,系百合科蘆芸屬多年生常綠多肉質草本植物。蘆薈是天然藥物,也是保健食物、花卉新星。

    蘆薈集藥用、保健、美容、食用和觀賞於一身,它們的用途不斷被人類發現和應用。所以,發展蘆薈種植非常有經濟價值。下面,我從蘆薈的繁殖技術和種植技術兩方面來教大家如何種植蘆薈。供大家參考學習。

    一、蘆薈繁殖技術

    在我國栽培的幾種蘆薈品種不能自然授粉結實,因而用種子繁殖困難。繁殖方法主要靠組織培養和分株、分櫱、分芽等無性繁殖,但葉片繁殖生根很困難。

    (一)組織培養:組織培養是大量快繁蘆薈的一種重要快繁方法。

    1.材料準備

    (1)外植體消毒:外植體取嫩莖尖部分,將嫩莖在清水中沖洗數次,再用洗滌劑洗滌、漂清,進入接種室先用70%的酒精浸30分鐘,然後在10%的漂白粉溶液中消毒10~15分鐘。再用無菌水洗6~7次,即可作為接種材料。

    (2)接種:將接種材料切成0.5~1釐米的小段,在超淨臺上的火焰控制範圍內,將其接種在已準備好的培養基上。

    2.培養條件:溫度25℃,光照12小時的恆溫室中培養,經1~2個月,愈傷組織成芽。

    3.試管增殖:將已分化出芽的材料透過繼代培養而大量增殖。培養基一樣,20天為一週期,10倍以上的增殖。

    4.生根培養:轉接後1周,當試管苗葉片長達2釐米以上,便可將其分出轉移至生根培養基上,轉移時將苗和基部愈傷組織分別分開,不足2釐米長的小苗可連同愈傷組織仍然轉接在增殖培養基上,繼續增殖。生根培養基配方相同於分生培養基,15~20小時可生根。

    5.試管苗移栽:移栽基質為草炭:蛭石(1:1),或草炭:珍珠岩(1:1),或蛭石珍珠岩(1:1),或草炭:蛭石:珍珠岩(5:3:2)。栽前將基質噴溼,栽後將基質噴透,然後根據苗床乾溼情況噴施水分,長新根後可移栽定植。移栽苗床小環境需防雨,通風,遮陰,溫度15~28℃,溼度80%~90%。苗的成活率可達90%。

    (二)分株緊殖法:無性繁殖時常用蘆薈的營養器官(莖、葉、根)來繁殖蘆薈新個體的方法,又叫營養繁殖。它是蘆薈繁殖的主要手段,採用無性繁殖還可保持母體優良性狀。

    1.分株繁殖

    (1)在分株繁殖前需將母株從地裡挖掘出來,並多帶根系,然後將整個株叢用利刀分櫱成單株。

    (2)直接從母株四周的小苗連根挖取,並切斷與母株連線的地下莖,而不影響母株。

    兩種方法所分出的分株都帶有較多的根系,分株苗質量好,可直接移栽,返苗期短,成葉期快,是用於蘆薈繁殖擴大栽培的主要方法。

    2.分櫱分芽繁殖:就是在分株過程中,將未形成根的分櫱和葉腋的分芽進行扦插繁殖的方法。該方法也是蘆芸繁殖的一種主要方法,成活率基本上達到100%。

    (1)蘆薈分葉分芽形成數量與品種間的差異:由於蘆薈地下莖產生分櫱能力強,一年半左右生的蘆薈植株,年產生分櫱2~8次,每次產生分櫱3~20個。在幾種主要栽培的蘆芸品種中,華蘆薈分櫱能力最強,其次為元江蘆芸、樹蘆薈、庫拉索蘆薈。葉腋處也能產生幼芽,樹蘆薈以其10倍以上增殖。

    為了擴大繁殖量,對採收過葉片的較高莖稈植株,在其植株莖上毎間隔一段距離,用刀環割加生根劑處理,然後埋植栽培,可以產生分櫱。

    (2)蘆薈分葉、分芽時期與杆插:蘆芸產生分芽時期主要在春、夏、秋三季,冬季分櫱分芽形成較少,因此打插時間也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春秋季節的環境溫度、溼度適宜,扦插後成活率高達100%,生根容易,根系多,冬夏也可進行。

    (3)打插基質:用蛭石加珍珠岩(21)或者蛭石加珍珠岩、草炭(1:1:1)或河沙等做打插基質。

    (4)扦插條件苗:溫度15~28℃,溼度75%~85%為最適宜。但是,最低溫度不能低於5℃,高溫不能超過38℃以上,否則苗不適合生根,甚至出現爛苗。秋季需遮陰,折光率50%,並且經常噴霧降溫。

    (5)扦插方法:在分株過程中,將沒有根的分櫱和葉腋處取下的分芽放在陰涼處進行晾放處理,夏季半天到一天,春秋季2~3天,待傷口稍幹後打插,或用生根劑處理,可提高成活率和提早生根時間。

    (6)扦插管理:插後要噴透水,以後見幹見溼。生根後,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起到壯株增根作用。在苗床上培育2個月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3.切斷繁殖:為了快速擴大繁殖係數,避免吸收蘆薈葉片後形成過高“禿杆”的老齡株型,採用斷莖和去掉生長點方法。蘆薈地上莖切斷後,抑制了頂端優勢,常促進吸芽或塊芽大量發生,特別是母株營養強盛時,芽的發生量可成倍增加,芽的發生期也縮短。

    所以,即使對不倒伏的母株,生產上也常採用切莖打插的手段,加快育苗速度。

    (三)種子繁殖:蘆薈幾乎不能自身授粉結實。由於蘆薈14條染色體大小不相等,分離組合到一個子細胞裡的染色體大小出現多種多樣的形式,這樣形成的配子,在授粉與受精過程中,則因染色體大小不同不能有規律配對,因而導致不能正常授粉與受精,因此出現高度不親和性,則不能結實。

    蘆雖然自身不能結實種子,但經過人工措施處理後,可以有種子收穫。用種子繁殖蘆薈的程式如下。

    (1)播種時間: 春季採收種子後,進行清潔、選種等,然後晾乾貯藏, 在秋季播種。

    (2)播種方法: 採用點播法,提高出苗、成苗率。

    (3)播種所用基質、條件: 基本相同於扦插,但是播種後,應該用塑膠薄膜覆 蓋,以保證苗床的溫度。

    (4)苗期管理: 從播種到出苗時間1~2個月。出苗後,加強水肥管理。原則是水分視苗床內乾溼情況而定;施肥,少施勤施。如施磷酸二氫鉀0.1%或奧普爾800倍等。

    二、蘆薈的栽培技術

    (一)溫室與簡易大棚栽培蘆芸

    1.整地與除草、施肥

    (1)整地的目的 :在於改良土壤的物理結構。

    (2)整地與化學除草、土壤消毒滅菌相結合:正整地前20天,進行化學除草、土壤消毒滅菌。用德國巴思夫(BASF)新型農藥“必速滅”。它能使土壤中各種疾病、線蟲、害蟲、真菌及雜草消滅除淨。此外,還可用其他除草劑除草,如:

    ①2,4-D:用0.5%~1%的稀釋液噴灑,每667平方米用量0.05~0.2千克,可消滅雙子葉植物雜草。

    ②2,4,5-T:用0.1%~1%的濃度噴粉或混合與基肥施入土壤內,可消滅一般雜草的幼苗,每667平方米用量為0.25~0.5千克。

    (3)整地同施基肥相結合 :化學除草、土壤消毒滅菌後,在整地時施足基肥。施 肥改土,培肥土壤,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蘆芸的營養需要。 常用的基肥有雞糞、豬糞、牛糞、羊糞、人糞、餅肥、有機肥和土雜肥,必須經過發酵腐熟後才能使用。根據土質、土壤肥力狀況,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基肥5~10千克。

    (4)整地的深度和方法: 耕地深度40釐米左右,可用機耕操作或鐵鍬翻耕。 耕地整平在定植前進行,如果土壤過幹,土塊不易破碎, 應先灌水,待土壤含水量達60%左右時,先耙2~3遍,再整平。土層過溼耙地容易造成土錶板結,對栽種極為不利。 整地使土壤充分和日光、空氣接觸,以促進風化。同時清除雜草的宿根、磚頭、石塊等雜物。

    2.栽植方位

    (1)溫室植株方位:東西走向,與溫室長度成平行方向。充分利用溫室內的空間結構,減少植株相互遮陰的弊病,提高日光利用率。

    (2)塑膠大棚的種植方位:同大棚長度方向,即南北走向。

    3.作畦:以做高畦形式為主。不論溫室或大棚,蘆薈種植畦面寬一般為80~110釐米,長度則根據溫室、大棚的地勢 而確定其畦長。

    (1)畦溝:溫室畦溝寬40~60釐米,深15~20釐米。大 棚畦溝寬40~60釐米,深20釐米。

    (2)畦梗:高度為10釐米左右,在降雨量較大的地區,栽 培區域四周開挖排水溝,防止地面積水。

    4.栽植方式與株行距: 蘆薈栽植採用“定植間隔法”。即一次性定植,大部分苗分期間苗移栽,最後定植每667平方米1500株左右。 這樣,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便於操作管理,降低生產成本。

    (1)蘆薈株高10~15釐米的分株苗或扦插生根苗或組培過渡苗,每畦栽植5行,株行距15釐米x15釐米。 栽植半年後,蘆薈株高20~30釐米進行株行間苗移栽, 即間隔取苗移栽,變成每畦剩下3行,株行距30釐米x30 釐米。栽植一年後,蘆薈株高50釐米以上,再次進行間苗移栽,最後每畦剩下2行,株行距60釐米×60釐米。

    (2)蘆薈株高10~15釐米的分株苗或扦插生根苗或組培過渡苗,每畦栽植5行,株行距20釐米×20釐米。 栽植半年至1年,蘆薈株高20~30釐米,進行間苗移栽, 變成每畦剩下3行,株行距40釐米x40釐米。或採用 “丁”字角間隔移苗,每個角線均為40釐米×40釐米。 在間苗移栽過程中,蘆薈植株儘量帶土移栽在附近地塊,縮短返苗時間。有條件的話,在移栽苗時期,進行適當遮陰處理,可以進一步縮短返苗時間。

    5.栽植時期: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為蘆芸栽培最佳時期,這兩個季節移栽返苗週期段,一般1周後移栽苗可長新根。但其他季節栽植時應該有相應的輔助措施,如夏季遮陰降溫,冬季增溫保溫。移栽苗最好在陰天進行。

    6.移栽期間的管理:移栽前對移栽畦撒施一層松葉土或草炭土,然後適當翻耕整平。移栽前對苗床地和移栽地都應事先灌水,灌水後要等表土略幹後再起苗和栽植。栽植時要挖大小適中的穴,栽植深度以培土至原土壤覆蓋處,不要超過最下部葉片的葉腋,不能埋至苗心,栽苗後要將苗根部疏鬆,將四周的土按實,然後馬上灌水或澆水,小苗可以漫灌。

    栽植以後應結合扶苗松士保墒,未澆透水的地面,適當補澆,但切忌連續灌水,否則,在新根尚未伸出土團前缺少空氣,常會造成根系腐爛而死亡。

    7.田間管理:蘆薈定植返青後,進入正常栽培管理期。在田間管理過程中,按照蘆薈的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習性進行科學管理,這個時期是蘆薈整個生長過程中的關鍵重要時期蘆薈的產量和品質都在這一時期決定。

    (1)溫度:保持蘆薈生長所需的適宜溫度(15~30℃)和溼度(75%~85%)。

    ①溫室:在冬季室內達不到最低溫度8℃,就應增溫,同時也必須適當通風換氣;春秋季通風開口程度則根據天氣和室內溫度進行控制;夏季遮陰(50%的遮陽網)和降溫,通風口儘量要開大。

    ②簡易大棚:除了一般不具備增溫外,長江流域也應增蓋防寒草苫,遇到嚴寒應加溫,其他管理可參見溫室管理方法。

    (2)光照:由於蘆薈屬典型的陽性多年生肉質植物,在生長髮育過程中,要求日照時間,光照充足。一年中的春秋季的日照時間、強度以及溫溼度是蘆薈最適宜生長的季節;高溫炎熱,強烈日照的夏季,應該適當遮陽降溫;寒冷、光照時間短、強度低的冬季,要採用適當的保溫措施,補充光照時間和程度。

    (3)灌水和排水:水是蘆薈植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蘆薈在生長髮育過程中需要大量水分,但也不能盲目給土壤澆水。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與通氣狀況處於矛盾狀態,水分太多會影響土壤的通氣,也影響根系的吸收作用,以至於影響蘆薈全株的生長。

    蘆薈在土壤溼度過大的條件下生長不良,根系發育不良,常引起爛根。土壤過幹也會影響蘆薈的生長。所以在蘆薈生長期,應注意水量的管理。澆水量的大小和次數要根據土壤乾溼、天氣、苗情來掌握。就全年來說,春夏兩季氣溫高,蒸發量大,蘆薈生長快,澆水要勤。立秋以後,逐漸減少澆水次數和數量。灌澆水應該每次都澆透。

    ①灌水:就每次灌水量來說,應當灌透。如果每次灌透表皮,在上下層之間留下一層“幹夾層”,對根系非常有害。蘆薈苗期宜少澆水,植株生長旺盛期宜多澆水。

    ②澆水時間:在一年中,春夏季灌水次數要多,數量要大;秋季則逐新減少。在一天當中,夏季應在早晚灌水,因為這時的水溫和土溫相差較小,不會影響根系的活動。

    冬季應在中午前後澆水,因為這時氣溫高,澆水不致影響降溫。冬季一般澆稀液肥水,替代澆純水。灌澆水的方法有溝灌、畦灌、穴灌、噴灌、滴灌。

    (4)施肥:為促進植物的生長,要及時追肥。以腐熟程度高、速效養分含量高的有機肥幹糞和液肥(餅液肥、馬蹄液肥人糞尿等)為主,結合部分無機複合肥。追肥根據植株大小、生長時期來確定施肥量的大小和濃度,原則上少施勤施。正常的採收期後,追肥次數要相應增加,春季追肥2~3次,夏季追肥3~4次,隨採收次數增多而增加,以有機肥10%加複合肥5%,或加尿素2%、磷肥1%、氯化鉀1%。

    此外,種植一年後要每年施重肥1-2次。第一次在12月至第二年2月進行。每667平方米施磷肥(過磷酸鈣、鈣鎂磷肥或骨粉)50千克、農家肥100千克,混合堆漚後,配合培土施入莖基周圍。第二次可視生產情況在秋季大量採收後,補充1次較重的肥,並加適量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可以緩解植株的消耗,併為以後越冬增強抗寒力。中施肥時注意不要汙染葉片,以免產生肥害爛葉。

    ①施肥方法:由溝施、穴施和灌水衝入地中,也可澆施。如果施幹糞(肥)或顆粒無機肥,溝施或穴施後應透過中耕將它們翻入表土內,然後立即灌水。還可以根外追肥,它是土壤施肥的一種補充。

    ②施肥量:春秋季是蘆薈生長的旺季,施肥量適當多而動;夏冬季施肥量小,次數要少。尤其是冬季更應量小。

    成株蘆薈施肥量和次數比小苗和老株蘆芸要大得多。根外施肥次數根據不同生育期和氣候而定。有機液肥施用濃度要稀釋6~15倍,無機液肥濃度為0.1%~0.2%。

    (5)中耕除草與培土

    ①中耕:中耕能細碎土塊,疏鬆土壤,使空氣流通,有利於根系呼吸和土壤好氣性微生物的活動,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增加土壤肥力;中耕能切斷毛細管水的上升,減少土壤中水分蒸發,可使土壤中的熱量不易散失提高土壤溫度;冬季及早春,疏鬆土壤表層可起保溫作用;中耕利於消滅雜草及蟲害。中耕次數和深度須根據蘆薈所生長及土壤的情況,因地、因時制宜。

    在中耕的同時還應結合除草。沒有雜草的情況下每次灌水以後也應中耕鬆土或培土一次。在苗期,中耕宜淺,並且由於大部分地表暴露在陽光下,這時土表容易乾燥,雜草也繁殖很快,因此應經常中耕除草。

    中耕的深度應隨著蘆薈植株的生長逐漸加深,遠離苗株的行間應深耕,植株附近應淺耕,平均深度3~6釐米,並應把土塊打碎。黏土容易板結,中耕應勤;沙質土不易形成板結,中耕次數可減少。天氣幹早時,要適時中耕保墒,大雨後土表易板結,應及時中耕。

    ②除草:是為了消滅雜草,減少土壤中水肥消耗,防止病蟲的滋生和蔓延。適時消滅雜草是使蘆芸正常生長髮育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

    除草方法有人工除草與化學除草,小面積採用人工除草,大面積可應用化學除草。化學除草具有高效、及時、省工經濟等特點。化學除草劑如2,4-D、2,4,5-J、抑芽丹(MH)、除草醚、拿捕淨、穩殺得等。

    如拿捕淨對禾本科一年雜草、單子葉雜草2~6葉期殺傷力強,效果顯著。每公頃用20%EC3.0~6.0千克,能立即殺死牛筋草、稗草、野燕麥等。

    穩殺得為選擇性除草劑,對禾本科草類具強殺傷作用,400~1200倍液噴霧使用。一般除草都應與中耕相結合,春夏秋季雜草生長快,除草宜勤。中耕除草應選晴天或陰天土壤溼度不大時進行,雨天或雨後土壤溼度過大時不宜中耕除草。陰雨天中耕除草反而會造成土壤板結,草不易死亡。

    除草工作應在雜草發生的初期儘早進行,在雜草結實之前必須清除乾淨,不但要清除栽植區域外的雜草,還應該把蘆薈栽植區域四周的雜草除淨,對多年生宿根雜草還應把根系全部挖出處理。

    培土還使採葉後莖部多萌發側芽,在夏季起降溫作用,在冬季可提高地溫保護植株越冬。培土可減少水分蒸發,促進生根。培土應結合中耕、除草、施肥、採葉一起進行,這樣既省工省時,又有利於蘆薈的生長。

    (6)除芽:蘆薈一旦進入開花期,就會長出許多塊莖芽,有些品種甚至在種植半年後就發生大量塊莖芽。子芽多時,會大量消耗母株的養分,影響母株產葉量。為保證母株正常產葉,要及時地分次摘除子芽,特別是地表叢生芽,但是不能一次摘除太多,否則傷口太多會造成莖部萎縮。摘除子芽要選晴天干爽時進行,以免引起腐爛汙染。

    (7)越冬防寒:蘆薈栽植地,如果最低氣溫達不到5℃以上,就應該採取相應的防寒保溫措施。此外,為了增強蘆薈植株的抗寒力,在栽培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秋季開始逐漸減少澆水,增施有機肥。

    ②培土保溫。

    ④用“急救乾燥過冬法”,從蘆薈的根部切斷或連根拔出,用草繩輕輕地綁起來。然後把綁起來的蘆薈倒掛在無直射光線、空氣流通和溫度在5℃以上的室內。這樣,既保持了蘆薈的生命力,又使安全過冬的蘆薈到春季重新栽培在地裡,同樣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三、蘆薈的病蟲害防治

    由於蘆薈葉片內含有很多化學物質,如蘆芸面,具有很強的抗菌性和殺菌作用。因此,蘆薈在生長髮育過程中,病蟲害很少。

    (一)蘆薈害蟲:主要有紅蜘蛛、蚜蟲、棉鈴蟲、蚧殼蟲。這些害蟲主要危害幼苗或嫩葉,發生量不多。

    1.紅蜘蛛、蚜蟲:主要在春、夏、秋三個季節發生。物理防治方法,蟲量不多時,可噴清水沖洗。藥劑防治,噴40%氧化樂果乳油1200倍液或吡蚜酮或噻蟲嗪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棉鈴蟲:是目前蘆薈上發生最危險的一種蟲害,危害嚴重。棉鈴蟲又名菜青蟲,主要咬食花朵,造成葉片殘缺和落花。

    防治方法:用黑光燈或楊樹林誘殺成蟲;搞好栽植區域周邊其他植物(如棉花、玉米)的統協防工作;藥劑防治時,在幼蟲初卵期,選用40%氧化樂果乳油6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40%菊殺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二)蘆薈病害:蘆薈的病害主要是黑斑病和軟腐病。在蘆薈中黑斑病發生的很普遍,並且危害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甚至可以使蘆薈失去應用和觀賞價值。在雨水較多的南方地區,蘆薈黑斑病發生的比較嚴重。軟腐病主要發生在盛夏高溫高溼季節,造成蘆薈的部分葉片或整株或成片植株腐爛。

    1.黑斑病

    (1)黑斑病的症狀:黑斑病主要危害蘆薈葉片,可見到明顯的發病過程。色斑,病斑邊緣呈放射狀,周圍有黃色暈圈。發病後期病斑上常有許多黑色皰狀顆粒。嚴重時產生紫色到黑色條狀病斑,葉表下陷。

    (2)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施75%的菌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70%代森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16.7%農利靈(乙烯菌核利)可溼性粉劑+50%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

    2.軟腐病

    (1)症狀:危害葉、莖,從葉基部開始,初期出現水漬狀病,逐漸變色軟腐,留出褐色黏液狀物,並有臭味。

    (2)防治方法:加強栽培管理。減少連作,土壤消毒,注意排水,合理灌溉,注意通風,保持植株基部乾燥。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燒燬,並用20%的石灰乳或每平方米用50~100克漂白粉消毒土壤。不用帶病菌的植株做繁殖材料。初發病期向植株基部噴灑1:1:100的波爾多液或4000倍農用鏈黴素或77%可殺得可溼性微粒粉劑500倍液,或喹枯靈及施寶克500~800倍液,每隔10天1次,連噴2~3次。

  • 12 # 依依媽媽要加油

    要養好蘆薈,必須處理好蘆薈與土壤、澆水、光照、溫度、空氣及施肥的關係:

    1.土壤:

    壤土(田園土)鬆軟、透氣、保水、排水、保肥,是蘆薈生長的“風水寶地”。選擇種植蘆薈的土嚷,壤土是最佳“土選”。土壤還有沙土和黏土,都不太適合種植蘆薈,但可以透過人為改良土壤的質地,使它們也成為蘆薈種植的“風水寶地”。方法是:沙土滲黏土、滲有機腐殖質,其重量比為2:1:1;黏土滲碾細的煤灰、加有機腐殖質,其重量比為1:2:1。

    2.澆水:

    蘆薈耐旱,但太乾也會生長不良,要做到不幹不澆,澆就澆透。(見盆底漏水)

    炎夏要經常給蘆薈葉子噴水,保持蘆薈葉子溼閏防止太陽灼傷。

    3.光照:

    蘆薈習性喜光,在陽光下生長旺盛顏色鮮豔、葉肉肥厚多汁,否則:“無精打采”、葉片瘦弱、顏色暗淡。但在炎夏特別是中午,光照過強又會被灼傷,此時要搬動或採取遮陽措施保護。

    4.溫度:

    白天,適宜蘆薈生長最佳溫度為25--28度,能充分進行光合作用,生長速度最快。

    夜間,適宜蘆薈生長最佳溫度為14--17度,這是因為晚上沒有光照,代謝減弱,能量供不應求。如果夜間能控制溫度,就能保持蘆薈體內能量平衡,繼續生長。

    低溫高溫都不利於蘆薈生長,高溫問題不大:只要保證供水充足就萬事大吉,低溫問題就很大:長期低溫會出現葉片、根部腐爛,零度以下就會凍死。因此,在低溫時期,必須採取薄膜覆蓋等保溫措施,幫助蘆薈安全度過低溫期。

    5.空氣:

    蘆薈的生長與空氣息息相關:根部容易出現缺氧而爛根,如果土壤地質為黏土,透氣性差,或者盆中積水漏不掉,使根長期泡在水中,吸不到氧而腐爛,導致整株蘆薈死亡。因此必須經常撬松盆土,維持蘆根正常呼吸。

    二氧化碳是蘆薈光合作用所必須的,能合成多種有利於蘆薈生長的有機。

    蘆薈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非常敏感,如果每克空氣中含有10微克以上的二氧化硫,蘆薈的葉子的顏色就會出現黑色斑點。另外,當空氣中氟化氫、氯化氫、一氧化碳、氨等的含量過多的時候,蘆薈也會出現變異,所以人們稱蘆薈是監測空氣汙染的“晴雨表”

    6.施肥:

    盆土中的氮、鉀、磷是決定蘆薈體型大小的關健因素,如果蘆薈中氮、鉀、磷含量充分,蘆薈會長的“人高馬大”、英姿颯爽“,呈現出健康風貌。相反,則“個子矮小”、“面黃肌瘦”。但施氮磷鉀的數量及比例、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適中。到生資公司購點複合肥,(它是氮磷鉀按比例配製的)每月施一次,每株20克,溶入水中澆之就行。

    你是新買的盆栽蘆薈暫時可不考慮土壤,待長到一定成度換盆移植時請選擇好新增土壤。

  • 13 # 愛麗絲的精彩

    養了蘆薈有七八年了,這兩年都開過花了,其實我用的就是普通的園林土,從小區裡挖的,當然,最好用疏鬆透氣的,加顆粒土或者煤渣、河沙的混合土壤,防止積水。

    蘆薈爛根的主要原因,應該就是澆水多了,積水了,蘆薈抗旱能力極強,離土幾個月都能存活,我的蘆薈,最長時間,有過一年半沒有澆水,後來澆水,也慢慢緩過來了,勃勃生機了。那個時候,因為把房子出租了,蘆薈一直放在房間裡,租戶一直沒有澆水,後來我才搬回來。

    其實夏天高溫超過30攝氏度也不利於蘆薈的生長。

    防止蘆薈爛根,最好的辦法,就是夏天別澆水了,幾個月不澆水,死不了,有時候,不管它,反倒長得好。

    如果蘆薈爛根了,把爛根去除,晾曬幾天,再重新栽入盆中,也許還能救回來。

  • 14 # 生活1姐

    蘆薈種植一個月後,長出新芽新苗,我家的蘆薈。

    圖一和圖二是現在,圖三是一個月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老闆不喜歡從內提拔,喜歡外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