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盡往事108

    無論是太子朱標,還是後來太孫朱允炆,都性格偏軟,朱元璋不放心自己死後,還留有一幫戰功赫赫的功臣當朝,因此他要想方設法把那些舊臣殺掉,以為朱家江山永固鋪平道路,而李善長才能出眾,堪比漢代蕭何,當然不能留著了;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同鄉,皆為淮西人,建國初大封功臣,功勞最大的六人冊封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戰功卓絕的武將,唯獨李善長是沒有戰功的文官,雖然朱元璋依靠淮西集團起家,但登基後,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集團就成為朱元璋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文臣頭子,經過多年經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勢力,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防範劇增;洪武四年,已經位高權重的李善長以體面致仕的方式,交出了左丞相的權位,但他身離官場卻還時常迷戀於權勢,以至於在朝堂的影響力依舊很大,而且老謀深算的李善長和忠厚老實的湯和不同,李善長是以謀略起家的,他的謙退只會被朱元璋認為是一時的韜晦之計,越這樣越讓人不放心,所以,即便李善長退休,他依舊遭到朱元璋的猜疑。

  • 2 # 枕千古

    1.李善長身處淮西集團權力中心,是朱元璋的鄉誼。朱元璋依靠淮西集團起家,但是,一旦大功告成,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軍事集團就成為朱元璋在背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文臣頭子,經年經營地盤,已形成獨特的政治勢力。因此,朱元璋雖然口頭上說李善長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卻背地裡對李善長防範心理劇增。

    2.李善長身為開國元勳中權勢最為顯赫的人物,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初大封功臣,功勞最大的六人冊封為公爵,其中五人都是戰功彪炳的武將分別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唯獨李善長是沒有戰功的文官,卻排名第一。足見此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無人可以企及。

    3.朱元璋在讚譽李善長功勞可以和蕭何相媲美的同時,已經在考慮取代他的人選。原因就在於李善長的勢力過於膨脹,日益成為皇權的潛在威脅。為此朱元璋秘密召見劉基,商議左丞相人選問題。

  • 3 # 黑白歷史說

    朱元璋,明開國皇帝,李善長,明開國元勳。二人互為欣賞,朱元璋多次誇讚他為“再世蕭何”。封他為六公之首。劉伯溫只是誠意伯,比之差了兩個半等級。

    洪武三年,朱元璋論功行賞,賜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南韓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李善長一時榮寵,為文官之首,位極人臣。可是,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洪武二十三年,退休在家,年已古稀的李善長,晚節不保,落得滿門抄斬。

    李善長已古稀之年,並賦閒在家,朱元璋為何非致其於死地呢?

    一、受胡惟庸謀逆牽連

    胡惟庸,也是明初一代能臣。由李善長舉薦。

    胡惟庸得李善長舉薦,一路擢升,洪武十三年已做到了左丞相之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達到頂峰。

    但胡惟庸權欲極大,常常與朱元璋意見相左,發生衝突。並在朝局中多次排除異己,構陷大臣,在外結黨營私,收集軍馬。

    朱元璋深以為恨,以“謀逆罪”處死胡惟庸,並深挖同黨,直到挖出李善長。

    李善長雖已退休,可對於胡惟庸得謀反並非毫不知情,而是聽之任之,甚至可以說是觀望態度。

    胡惟庸曾讓李善長弟弟李存義拉攏李善長,李善長不置可否。只是說我老了,你們自己愛幹啥幹啥去吧。

    二、收集中央皇權替罪羊

    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加強皇權統治,削弱大臣權力,讓君主權力達到頂峰。

    而整個朝局經過李善長、胡惟庸兩人丞相的悉心運作,黨派穩固,群臣勾結,已經形成對抗皇權的朝廷實力。

    對於如此情景,朱元璋深恨李善長,因為李善長的在朝堂的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將劉伯溫等浙東派,驅逐出朝廷,滿朝文武,皆是李善長與胡惟庸的淮西派,這股實力擰成一股繩,不斷與皇權對抗。

    胡惟庸的倒臺,讓朱元璋決心對朝臣進行大清洗,對胡惟庸、李善長的嫡系門人,都進行了處置。作為罪魁禍首的李善長自然,躲不過去。

    三、尖酸刻薄得罪太多

    《明史》記載: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善長權,即按其罪奏黜之。與中丞劉基爭法而詬。基不自安,請告歸。

    李善長對人很苛責,有人稍微有點越權行為,李善長就會奏報並處罰。即便是劉伯溫,也被李善長誣陷回家了。

    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疏言:“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坐削歲祿千八百石。

    朱元璋生病,李善長不問候,駙馬李善長之子李祺,六天不上朝,上朝之後,不謝罪被御史彈劾。

    李善長雖以致仕,實力卻在,更有個當駙馬的兒子,可是百官對李善長似乎還是不依不饒,非要找出李善長的罪責不可。李善長在朝中人緣卻是混得不好。

    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多疑的皇帝,又有朝臣不停在其跟前告李善長的狀,三人成虎,即便沒影兒的事,都可能說出真的,何況李善長自恃勞苦功高,處處留下小尾巴。

    朱元璋也是正好清除隱患,為後面太孫即位鋪平道路,走在誅殺功臣的路上。李善長雖然在家賦閒,卻撞在槍口上,正好一鍋燴了。

    結語

    李善長的死,是由政治因素的,但也存在個人行為的不檢點,不懂得韜光養晦,收斂鋒芒。

    一個退休在家的老者,應當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卻偏偏倚老賣老,縱容親屬參與詭譎多變的朝政,最終自己及滿門都受到牽連。

    李善長的死,與朱元璋誅殺功臣是有所不同的,畢竟李善長早已退休,不理朝政,又是垂暮之年。可是李善長自己作死,不僅不剋制、規勸子侄的行為,反而變相的鼓勵與胡惟庸的妄為,招致殺身之禍。

  • 4 # 宇勳網路

    主要是威脅皇權了。

    大明王朝天子當國,一切敢於挑戰帝王權威的勢力在洪武朝絲毫沒有市場,皇權與相權矛盾重重。朱元璋才是真正意義上淮西集團領袖。李善長不懂功成身退之道,不諳帝王心術。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封建王朝只有永恆的“集團利益”(朱氏皇家集團),沒有永恆的分權朋友。利益驅動可以改變人的心性,使人越矩行事,易招致殺身之禍。

  • 5 # 孫卓vlog

    李善長很早便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李善長也算是開國功臣之一。不過李善長最後的結局卻十分悽慘,已經76歲高齡的他被朱元璋下令連同家人一起處死,總共有七十多人。李善長到底是如何得罪了朱元璋,盡在晚年遭受如此劫難呢?實際上李善長觸碰到了朱元璋的底線,這也是他一生犯的最大過失。一代功臣的隕落方式,也是令後人唏噓。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他是朱元璋在明朝建國後封的”開國六公爵”之首,開國第一功臣,賜爵南韓公。而人們津津樂道的劉伯溫,也就是劉基,也才僅僅封了一個伯爵。按照古代”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序,劉伯溫整整比李善長低了兩個等級。

    李善長早年追隨朱元璋,跟著他南征北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前來投靠朱元璋的人才和將領,都是由李善長來負責考察他們的能力,並替朱元璋向他們表達誠意,讓他們安心,甚至,他還要在將領們出現矛盾時進行調停。

    同時,李善長還負責掌管後勤供應,並且時常出謀劃策。以至於朱元璋都稱讚他為”朕之蕭何”。可見,朱元璋對他的信任之深,以至於甚至將公主嫁給了他兒子,和他結成了兒女親家,讓他成為了真正的皇親國戚。

    那麼,如此功勞顯赫,又備受朱元璋信任的李善長,又為什麼會在暮年之時,在76歲的高齡被朱元璋賜死,甚至還將他的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呢?

    這裡,我們就要提到另一個和李善長關係緊密的人——胡惟庸。胡惟庸是依靠著李善長的幫助,仕途得以飛黃騰達,進入了權力中央,後來還成為了丞相。李善長的侄兒李佑,還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可見,兩人關係不俗。

    但是,胡惟庸卻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仗著朱元璋的信任,獨斷專權,生殺廢黜的大事,他甚至敢不報告朱元璋,自己直接執行。各部門的奏章,都要先經過他的過目,陷害自己的奏章便壓下不報。以至於朝堂之上,只要熱衷於功名利祿的人,無不奔走其門。

    胡惟庸越發春風得意之時,危機也漸漸向他靠近。先是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國(今越南中部)入貢時,太監稟報中書省擅自扣壓貢品的情況。朱元璋勃然大怒,指責宰臣有欺君之罪。左右丞相胡惟庸、汪廣洋感覺大事不妙,趕緊磕頭謝罪,乞求寬恕。

    而胡惟庸不知道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據《明史·胡惟庸傳》記載:”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胡惟庸的兒子在駕車的時候摔死了,他一怒之下殺掉了駕車的車伕。朱元璋大怒發難,竟然要求胡惟庸給車伕償命,哪怕賠錢給車伕家都不行。胡惟庸怕了。

    他明白,朱元璋對他已經有了殺心。他胡惟庸一個堂堂當朝宰相,居然因為殺了一個車伕,引得皇帝龍顏大怒,而且還要求他為之償命,這個要求不管怎麼說都顯得有些滑稽。朱元璋顯然不可能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有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超前觀念,那麼胡惟庸被針對只有一個可能——權力。

    胡惟庸後來終究被朱元璋處死,甚至牽連了上萬人。但李善長卻安然無恙,甚至還幫忙處理御史臺的事務。後來有人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有暗中勾結謀反的情況,他和他的兒子是胡惟庸的朋黨。朱元璋還專門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長似乎糊塗病犯了,竟然沒有表示感謝,朱元璋因此懷恨在心。

    而且,他還在極度敏感的時期,不知死活地找信國公湯和借兵修造府邸。被湯和告訴了朱元璋。後來,在李善長家做過事的親戚被治罪,供出了之前存在著李存義和胡惟庸勸李善長參與謀反的事情。之後,不斷有人告發李善長對於胡惟庸密謀造反的事情包庇隱瞞。最後有人傳說,將要發生星變,有災禍即將發生在大臣身上。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朱元璋於是順勢將李善長賜死,將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也一併處死。朱元璋還親自下詔羅列其罪,加上他們的獄詞,編成了一本書叫《昭示奸黨三錄》,張示天下。

    不過,對於李善長之死,卻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李善長被賜死的時候,胡惟庸已經被處死十年了。而李善長是不是真的想要和胡惟庸謀反呢?李善長死後,虞部郎中王國用專門上書為之辯冤。表示李善長”謀反”罪名無法成立。可以說,他的辯詞非常能夠說明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王國用表示,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多年,功勞卓著,身為第一功臣,生得封公,死得封王。其兒子是朱元璋的駙馬,親戚也紛紛拜官封爵。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享盡榮華富貴。沒必要鋌而走險謀反。說他自己想稱帝還可以理解,但卻是幫助胡惟庸稱帝,過於荒謬。而朱元璋和他更是兒女親家,比胡惟庸的侄兒女親家親密得多。就算謀反成功,也不能帶給他更多好處。

    李善長備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也多次對其網開一面。而最後終究不得善終。除了李善長一系列堪稱老糊塗的操作外,更主要是,他的地位與功績觸到了每一個帝王都有的”逆鱗”——皇權。只要碰到這條底線,不管是多麼大的功勞,多麼地受寵,終究難逃一死。更何況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嗜殺的朱元璋了

  • 6 # 榮高生活

    簡而言之,從李善長來看,是他長於謀人,拙於謀己。從朱元璋來看,兔死狗烹是鞏固皇權專制的一個手段。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人,少讀書有智謀,投奔朱元璋後提出了“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戰略思想,使朱元璋在明末群雄中迅速站穩腳跟,他在朱元璋掃平天下時負責出謀劃策及糧草供應,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洪武朝建立後,受封南韓公,官拜左丞相,居百官之首。

    自朱元璋任大元帥後,李善長便一直主持日常政務工作,他善用人才,明習故事,調兵轉餉猶如臂指,統一幣制,立鹽茶法,制定官制等等,說其是洪武第一功臣也不為過。

    洪武十三年(1380年),李善長推舉的丞相胡惟庸因“擅權植黨”被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胡惟庸案”的性質變成了謀反大案,李善長因受胡案牽連被定成謀反大罪,就連他那“免死金牌”都救不了他,最終全家七十多口人除了駙馬李棋免死外,其他人皆被斬,一代功臣就此落下帷幕。

    要想了解李善長被殺的起因,必須要了解“胡惟庸案”。

    胡惟庸,濠州人,淮西集團骨幹成員,李善長隱退時推舉出的淮西集團的代言人,洪武三年(1370年),由李善長提攜拜參知政事,不久代汪廣洋為中書左丞,後拜右丞相,繼而為左丞相,由於他逢迎有術,又兼朱元璋的故意放縱,故為獨相七年之久。此人一副小人嘴臉,但又膽大包天。朱元璋在徵求劉伯溫胡惟庸為相時,劉伯溫對他做了準確的評價:“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就是說他為相,好比劣馬駕車,會翻車壞事,此事被胡惟庸得知,從此對劉伯溫暗恨不已。徐達曾將他的劣跡奏於皇帝,胡惟庸居然企圖加害徐達。

    但令人費解的是,儘管胡惟庸貪汙納賄,排除異己,甚至不經朱元璋就處決犯人,控制官員升遷等等,朱元璋卻對此無任何表示,這是很不尋常的,對於朱元璋這種不同尋常的行為,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朱元璋在策劃一個陰謀。

    隨著胡惟庸七年來的獨斷專行,頓時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達到了明朗化,朱元璋似乎在忍無可忍之下對其進行了剪除。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密告胡惟庸陰謀,朱元璋將其與一眾黨羽處死。在其死後,更是挖掘出“通倭”“通虜”大案,株連進一步擴大,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被定性為“謀反”,丁斌告發李存義(李善長弟)曾串通胡惟庸謀反,李存義父子受刑後又攀出是李善長指示,於是朱元璋賜李善長自盡,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等功臣一併三萬餘人被誅殺,“胡惟庸案”才堪堪告一段落。

    是自取惡果還是兔死狗烹?

    胡惟庸被殺五天後,中書省被永久廢除,為此,朱元璋下了一道嚴令。

    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若有敢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凌遲之罪在當時只用於謀反大罪,以此看來,奏立丞相與謀反無異,在他的眼裡,視丞相如大敵,何至於此!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殺已是暮年的李善長呢?

    從朱元璋來看。

    廢除丞相,杜絕權臣,以正綱紀。朱元璋把元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皇帝疏於政務而大權旁落,朝臣擅權以致天下大亂。他對李善長、劉伯溫等人說:

    “元氏昏亂,綱紀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致天下騷亂。”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認為丞相容易引起天下大亂,他也嘗試用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但這些丞相不是尸位素餐就是驕橫跋扈,這就說明丞相這個制度有問題,於是廢除丞相制度就成為首要解決的政治問題。汪廣洋、胡惟庸是最初改制的殉葬品,而李善長樹大根深又是功臣第一人,還是淮西集團的實際領導人,有他在舊制隨時可以復辟,殺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朱元璋忘記一點,國家王朝的特殊性必須要由分權來制衡,否則後患無窮,事實他後來的子孫證明了這一點。

    馬皇后的逝世也成了朱元璋誅殺李善長的重要因素。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馬皇后離他而去,臨死前不讓御醫為自己看病,其原因是:“醫者醫病非醫命,妾已藥石無救,若醫者為妾身醫治無效,陛下定會降罪於他,此非我所願。”馬皇后在有限的歲月中,陪伴了朱元璋大半輩子,是唯一能勸解阻止朱元璋濫殺的人。而隨著馬皇后之死,這一切都失控了。馬皇后之死給了朱元璋精神上巨大的打擊,之後朱元璋在殺人的路上越走越遠直到生命的盡頭。

    朱元璋擔心太子的懦弱會造成主弱臣強。“兔死狗烹”往往描畫的就是帝王刻薄寡恩的嘴臉,而朱元璋不光刻薄寡恩,還多疑善變,殘忍嗜殺。淮西集團是朱元璋發家的基礎,但這個集團隨著他當皇帝后,領頭羊變成了李善長。這個集團自從把浙東集團鬥倒以後就變成了朝廷一家獨大,其中既有驕兵悍將,也有文臣謀士。洪武二十三年時,朱元璋越來越覺得精神不濟,所以他必須要加快步伐給身體不好且性格懦弱的太子鋪路,那麼淮西集團必須被打散,主要骨幹也必須死,只有死人才可以讓朱元璋放心,那麼淮西黨的精神頭目李善長可以去死了。於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卒。

    借用用趙翼一句話概括:

    “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盡殺之,其殘忍千古未有。害雄之好殺,本其天性。”

    從李善長來看。

    李善長一直以來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但在之前被郭子興威逼下被迫叛變過朱元璋,雖然是被迫為之,但不得不承認這是個汙點,也是朱元璋不放心他的重要原因。

    李善長“逾制”建房。朱元璋規定王公建房“七架、九架”,不得違背,而李善長在其弟捲入胡惟庸案還不謹言慎行,做出“逾制”之舉,更重要的是向湯和借兵蓋房,公器私用,觸怒朱元璋。

    知胡惟庸所為而不告,首鼠兩端,立身不正,有助胡惟庸謀反之嫌,他甚至還默許了胡惟庸的謀反之舉並說出了“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之語。

    貪財受賄,醉心於權力,退隱後還插手朝政之事,被朱元璋不喜。朱元璋反貪態度是極其堅決的,對於受賄之人處置一向是嚴之又嚴,李善長倒在此也未可知。

    總而言之,朱元璋固然偏執多疑、殘忍嗜殺,但李善長也有取死之道,死的並不是太冤,用《明史》一句話來說:“乃至富至貴極,於衰暮之年自取覆滅。”

    結語:李善長雖有蕭何之能,但無蕭何之識,最終為丞相制度、淮西集團殉了葬,即便有所冤屈,但絕對有限。朱元璋雖重嚴刑峻法,但皆是針對王公貴族而為,無一針對百姓,對於誅殺的數萬人,雖過於手段狠辣,但對於政治鬥爭,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 7 # 輕浪五更風

    李善長被殺,是朱元璋身為帝王最正常的政治覺悟。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常規動作,是權力的自然驅動,所以李善長必須死。

    1.身為開國功勳,七十七歲被處死抄家的理由是如此牽強。

    李善長,濠州定遠人,智勇雙全,加入朱元璋集團後,成為他的頭號智囊,史書有記載“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決於善長”。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開國功臣,李善長為封神榜上排名第一,被封六名的公爵中唯一一位文臣。朱元璋將他比作蕭何,“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而後又將李善長之子李琪招為駙馬,許以臨安公主。李善長被推上了人臣權力榮耀的巔峰,史書上說“光寵赫奕,時人豔之。”

    洪武十二年,時任丞相胡惟庸以勾結國外勢力意圖謀反罪被下獄,次年被殺。

    洪武十八年,李存義父子被舉報參與胡惟庸的謀反,但是他們家卻未被處死,僅僅被判流放。李存義是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是胡惟庸侄女婿。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舉報協助胡惟庸,參與謀反。自此七十七歲的李善長以及全家七十餘人全部被殺,同時還有九位侯爵被打成逆黨。跨度十載的胡惟庸案,最後以李善長倒臺而落下帷幕。

    但是,在李善長死後的第二年,有一個小官員向朱元璋上書,提出對李善長謀反的質疑。

    “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極矣。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則大謬不然。使善長佐惟庸成,不過勳臣第一而已矣,太師國公封王而已矣,尚主納妃而已矣,寧復有加於今日?”

    說白了就是,李善長已經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作為臣子的權力之路已經到頭,除了自己想要自立稱王,實在沒有作案動機去協助別人謀反。

    面對如此質疑,朱元璋不置可否。沒有處置這名官員,也算是種對李善長冤枉的預設。可以說,除掉李善長,對朱元璋來說是有組織有計劃地,無論這場謀反鬧劇因誰人而起,有誰參與,最後的結局都會指向李善長。

    2.經農民起義打造的政權,容不得兄弟般的平起平坐。

    不光只有一個李善長被殺,明朝的開國功臣除了最後痴呆的湯和得以善終,其餘全部不得好死。這種屠殺功臣的場景,像極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都是軍閥出身,在起義之初,集團內部的權力序列全然明晰,自身的領導位置毋容置疑。但是劉邦和朱元璋則完全是從零做起,在起義的過程逐漸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集團,而且在集團中也不是一人獨有威望,功高蓋主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他倆都是靠著兄弟情義的情懷和許諾未來的權力兌現來保持合作平衡,如果說唐宋集團內部的工作模式是主從,那麼漢明則是夥伴。

    主從意味著上下,夥伴意味著平等,共同起義時是平起平坐的兄弟,那麼天下已定後,作為曾經並肩的夥伴要是也想在這龍椅上坐一坐又該怎麼辦?

    面對手下的一群足智多謀,驍勇善戰,而且和自己出身差不多的能人,朱元璋出自帝王的政治本能,根本做不到高枕無憂。

    所以,為了真正鞏固政權,建國初期大肆加封功臣,而後再逐漸剷除。劉邦用短短几年,除去韓信,英布和彭越等異姓王,朱元璋也是有條不紊地消滅了李善長,徐達和劉伯溫等重臣,都是出自一樣的考慮。

    3.對皇權加固的人,必須留著同樣的血。

    自古帝王封建政治,靠的是血緣。對於權力的認同來自於血液,只有留著同樣的血,才能享受權力,共享權力。所以功高震主的外來人員,帶著天然的政治威脅,自然受到排斥。

    不光殺光功臣,朱元璋廢丞相建內閣,建立錦衣衛都是為了實打實地鞏固朱家皇權,打造出自認為萬無一失的政治體制,給後世子孫一個歲月靜好的政治環境。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只有用他人的血,才能染紅自家親人的權力之路。

    朱元璋為子孫機關算盡,打倒能臣異己,重視藩王,到頭來朱棣逼宮,朱允炆身旁竟幾乎無人可用。可見事與願違,歷史迴圈,報應不爽。

    以上。

  • 8 # 婷婷愛歷史

    聽聽認為朱元璋殺李善長主要還是那句“吾老矣,吾死,如等自為之”,意思是說我老了,等我死後,你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李善長的功勞

    李善長毫州人士,字百事,在公元1314年出生,死的時候是公元1390年,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就開始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後被朱元璋比喻“再世蕭何”,當朱元璋稱王后,就讓李善長當右相,當朱元璋稱帝后,你擅長又被封為六公之首,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從朱元璋對李善長那麼重視程度,為什麼朱元璋還要把李善長殺了呢?

    被胡惟庸案帶下水

    當時胡惟庸想謀反,就想拉著李善長一起,可是李善長不同意,胡惟庸只好讓李善長的弟弟勸勸李善長,可是時間一長,李善長也是煩不勝煩,就說“我老了,等我死後,你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是這句話讓朱元璋起了殺李善長的心。

  • 9 # 舊時光老影像

    李善長是明朝開國元老,朱元璋在給郭子興當部將時兩人就共事,明朝的種種制度是他所制定的。朱元璋喜歡自比漢高祖,而把李善長稱為蕭何。李善長的知識才能超過蕭何,但不如蕭何善於自處。朱元璋領兵在外征戰,李善長把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的,朱元璋從來不必擔心。李善長在朱元璋集團中的威信很高,從朱元璋到他手下的大將都佩服李善長敢於任事、當機立斷的魄力。朱元璋為什麼會殺這樣的重臣呢?個人認為朱元璋殺李善長原因有四:

    一、胡惟庸謀逆,對李善長許以重利,李善長心動,雖然沒有參與謀逆,但知情不報,卻是重罪。究其原因,李善長是個首鼠兩端的人,萬一胡惟庸造反成功,李善長還可以做個順水人情。李善長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看似聰明,實際上真是愚蠢至極。

    二、李善長嬌縱跋扈,格局太小,按照《明史》的記載,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只是稍微分擔了李善長的職權,李善長就將二人論罪罷黜。劉伯溫作為御史中丞,在法令上有不同看法,李善長便責罵劉伯溫,劉伯溫心裡忐忑,便要辭官歸鄉。而朱元璋所看重的官員,都被李善長問責,李善長如此驕縱,朱元璋逐漸開始厭惡他。朱元璋早就對他心存不滿。他建立的淮西集團,籠絡了大量的功勳舊臣,是朱元璋最為不滿的地方。可以認為,李善長雖然前期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但他並不是忠於朱元璋的,而是忠於自己和身後的集團利益,這種貳臣,朱元璋絕對不能忍。

    三、李善長為個人的私事,調動軍隊,這也犯了朱元璋的大忌。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想在老家建一座豪宅,因為人手不夠,便向他的老鄉、信國公湯和借300位衛兵。湯和已經告老還鄉兩年了,衛兵是朱元璋賜給湯和的,但仍然是屬於大明朝計程車兵,湯和怕朱元璋怪罪,便寫信告知了朱元璋。朱元璋明知李善長有罪,但卻隱忍不發。

    四、貪汙腐敗,當年胡惟庸只是寧國的一個知縣,因為賄賂李善長300兩黃金,並且拜李善長為師,從此得到李善長的提拔和舉薦,被朱元璋重用,官至宰相。洪武十三年,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發,宰相胡惟庸謀逆未果,被朱元璋擒獲,株連上萬人。以朱元璋對貪腐的毫不留情性格看來,李善長已是罪不容誅。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朱元璋蓄意置李善卡於死地,這話一點也沒有冤枉朱元璋。我們來看看,朱元璋究竟有多麼的蓄意。

    (朱元璋)

    其一、李善長已經退休了,完全沒有掌握權力了。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功臣?因為這些功臣們或者掌控著朝廷的話語權,或者掌控著兵權。這些人的權力太大,朱元璋害怕他們會對他構成威脅。尤其是害怕他去世後,這些功臣們對他的孫子朱允炆產生威脅。

    所以朱元璋才會防患於未然,提早殺掉他們。

    但是李善長不同啊,當時他已經退休好多年了,根本就沒有掌握什麼權力,朱元璋幹嘛還要殺他呢?

    其二、李善長已經是一個70多歲的人了,沒幾天好活的了。

    李善長當時已經是一個古稀老人了,就算朱元璋不殺他,老天也會很快就把李善長的命收回去的。

    且不說李善長沒掌握權力,不會對朱元璋構成威脅。就算李善長有威脅,如果他很快就死掉了,而且肯定還會死在朱元璋的前面,朱元璋用得著多此一舉殺他嗎?

    (李善長)

    其三,李善長並沒有任何造反的舉動。

    李善長與胡惟庸、藍玉等人是不同的。胡惟庸、藍玉等人,事實上也沒有造反的舉動。但是他們是發過一些牢騷的,而且他們還喜歡自己做主,樹立個人威信。總之,他們的存在,對朱元璋確實是一個威脅。

    朱元璋防患於未然的做法,就像美國用無人機轟炸伊朗將軍一樣。美華人稱這是“主動防禦”。大約朱元璋也是一種主動防禦的目的吧。

    但是李善長是不一樣的。李善長不可能造反,他既沒有發過什麼牢騷,也沒有掌控著權力,對朱元璋及朱允炆都不可能構成威脅。

    其四,朱元璋是採用追加處罰的方式,殺死李善長的。

    本來胡惟庸事件早就過去了。胡惟庸已經被朱元璋處死了,他的那些黨羽,也被清理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說,這個案子已經結了,事情已經過去了。

    但朱元璋偏偏舊事重提,把下了結論的事情再提起來說,讓相關部門還要再核查。其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處死李善長。

    既然李善長其實是人畜無害的,為什麼朱元璋還一定殺他呢?

    要講清楚這個道理,我們來看看朱元璋殺李善長用的是什麼理由?

    理由有兩點:一是當年藍玉在北伐的時候,抓到了一個奸細。這個奸細是胡惟庸派去和北元聯絡的。胡惟庸是想和北元聯合起來,等他造反的時候,北元能夠在外面配合一下。藍玉抓到這個奸細後,交給了李善長。可是李善長並沒有向朱元璋報告,就把這個奸細處死了。

    (胡惟庸)

    二是當年胡惟庸曾經攛掇李善長和他一起造反。李善長雖然並沒有答應,但是拒絕的理由,並不是造反不對,而是說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而且,和上次一樣,他並沒有報告朱元璋。

    實際上,就算是這樣,朱元璋也沒有必要殺李善長的。因為李善長畢竟是宰相,他其實是有權處理這件事的。

    在李善長看來,所謂“奸細”,其實是不靠譜的。因為胡惟庸就算要造反,也沒有必要去和北元聯合。他又不是地方諸侯。如果是地方諸侯,想發動戰爭,讓北元配合一下,也是說得過去的。但他作為朝廷的宰相,如果想造反,只可能發動宮廷政變。而發動宮廷政變,是不需要與北元聯合的。因此,這件事顯然不靠譜。不靠譜的事情,就去向朱元璋彙報,肯定是不對的。

    至於胡惟庸攛掇李善長造反的事,不管怎樣,李善長沒有答應。沒有答應,還治他的罪,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要說沒向朱元璋報告,也確實是李善長左右為難。他只能勸胡惟庸別幹,他要是去向朱元璋報告,不就是出賣朋友嗎?李善長不願意做那樣的小人啊。

    但就算這樣,朱元璋還是千方百計殺掉李善長,為什麼呢?

    顯然,朱元璋一定要殺李善長的目的,就是想向天下人表明這樣一種觀點:任何人,都必須對皇帝絕對忠誠,不能有半點二心。什麼叫絕對忠誠呢?就是有任何關於皇帝的事情,都必須及時無保留地向皇帝彙報。如果不向皇帝彙報,就是對皇帝不忠誠,也都是要被殺掉的。

    這就是朱元璋想要的絕對權威。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1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不軌”為罪名,誅滅了時任中書左丞相胡惟庸九族!不久之後,朱元璋下令廢除宰相制,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中國歷史上實行了數千年的宰相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胡惟庸雖然死了,但“胡惟庸案”遠沒有終結。接下來的十年裡,朱元璋藉助胡惟庸案大肆誅殺有關聯的開國重臣,牽連達三萬人之眾!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再次借“胡惟庸案”大開殺戒。就連已經“退休”在家養老的南韓公李善長也未能倖免,被誅滅了滿門!除了朱元璋的大女婿李祺一支之外,幾乎無一倖免……很多人想必都有一個疑問,既然李善長已經“退休”了,為何朱元璋還有誅滅他滿門?

    政治因素

    胡惟庸是如何發跡的?正是攀上了同樣出身淮西的明王朝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而且,胡惟庸與李善長還結成了兒女親家——李善長的親侄兒娶了胡惟庸的親侄女。這一手搞得相當隱蔽,既結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姻親關係,又不像真正的兒女親家那麼張揚、容易引起他人注意,畢竟只是侄兒、侄女之間的婚事,隔著一層呢!換言之,李善長實際上就是胡惟庸的後臺。胡惟庸雖然倒臺了,可李善長還活著!李善長的留勢力還事實存在。畢竟胡惟庸不是李善長的兒子,李善長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也不可能把一切黨羽全部“奉獻”給胡惟庸。搞掉一個胡惟庸,並不能對李善長的舊勢力造成致命打擊,只有將矛頭直接指向李善長,才能徹底肅清“李黨”,不是嗎?

    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李善長便開始不遺餘力地排斥異己,大肆打壓浙東集團勢力和元王朝時期過來的一些元舊臣,諸如劉基、張昶等人都遭到了李善長的排擠,甚至一度李善長與胡惟庸還發生過矛盾。李善長這個人的權欲,恐怕並不比朱元璋差多少……這或許也是明太祖拿下李善長的原因之一,留著終究是個定時炸彈,這個人在文官圈子裡的影響力太大,甚至遠在胡惟庸之上。雖然“退休”了,但影響力多少還是存在的。朱元璋彼時正在著手削奪相權,打算一勞永逸地解決歷朝歷代相權對皇權的掣肘,他又怎麼能容忍李善長這樣一個影響力巨大的文臣存在?

    除此之外,李善長想把手伸向軍隊系統或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史載,李善長曾經向湯和借三百兵丁幫自己家“裝修”。作為“退休宰相”,李善長難道真的淪落到找不來幾百個“裝修工”嗎?很顯然,他就是為了藉此事與湯和套近乎!企圖拉攏湯和。可湯和是個明白人,更是個聰明人,他才不趟這趟渾水!索性直接請示朱元璋去了。朱元璋雖然同意湯和派人去幫李善長“裝修”,但心裡對李善長已經非常警惕了。李善長把手伸向軍隊,也不得不說朱元璋警惕!“退休”了都不安分,也就無怪乎朱元璋要滅他了。

    私人因素

    李善長這個人是典型的精於謀國不善於謀己,不僅排斥異己近乎明目張膽、不太顧及朱元璋的感受。甚至其他方面也因為“恃功而驕”、遭到了朱元璋的記恨。就在朱元璋將女兒嫁給李善長的兒子僅僅一個多月之後,便有人上書彈劾李善長“恃寵自縱”,朱元璋因病修養了十多天,李善長作為親家、臣子,居然沒有前往探病,連他的兒子駙馬都尉李祺也連續六天沒有前往探病!後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被人揭發捲入“胡惟庸案”,朱元璋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安置在了崇明島上,可李善長連句感謝地話都沒有……不圓滑、不會做人,某種程度上也給李善長的境遇雪上加霜。如果李善長能夠像徐達、湯和那樣做到“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一切以迎合朱元璋的需要為目的,或許他也就善終了……可李善長偏偏不!

    這接二連三的事情,讓朱元璋覺得,李善長恐怕內心早已記恨上自己了。再聯想起李善長的種種行為以及私下聯絡湯和借兵等事件,朱元璋還能放心嗎?恐怕很難!與其留著這麼多不確定因素,倒不如將一切扼殺於萌芽狀態。說白了,朱元璋殺李善長只是時間問題,他僅僅是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更何況,從種種證據表明,李善長或許的確與胡惟庸不清不楚,雖說未必涉及謀逆,但起碼聯手欺瞞朱元璋弄權還是很有可能的。試問,這樣一個人,而且還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朱元璋還敢留著嗎?胡惟庸尚且不能留,何況李善長?

    綜上所述,無論是出於政治需要,還是出於私人好惡,朱元璋晚年都已經很難容得下李善長!在打天下階段,出於政治需要,朱元璋或許還能容忍,可天下承平之後,哪個帝王能夠容忍一個與自己離心的文臣領袖存在?所以說,李善長從遭到朱元璋猜忌的那一天起,他的命運實際上就已經註定了,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除非他能夠像湯和那樣,自始至終都低調、本分做人,一切迎合朱元璋的需要。朱元璋想收權,湯和第一個主動交出了兵權……可是,又有幾人能夠做到?至少李善長不願意,那他就只能落得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了……

  • 12 # 讀史鑑權謀

    我們知道朱元璋殺功臣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殺的這些大臣,有的確實有謀反之心,這些人被殺,我相信各位就沒有什麼爭議的。但是有很多大臣就是因為朱元璋嫉妒他們的能力而被殺,這一部分就死得有點冤枉了。但朱元璋殺一個退休在老家多年的李善長,到底是因為他確實有謀反之心,還是因為嫉妒他的能力而非要治他於死地呢?或者另有隱情呢?

    一、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正面評價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復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負面評價者則多是殺戮功臣,兔死狗烹。

    我們來看看朱元璋殺了哪些人。

    1、以謀反處死的

    洪武六年,朱元璋鑑於開國元勳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已經隱約透露了日後屠戮的訊號。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南韓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三萬餘人,時稱“胡獄”。

    洪武二十六年,以謀反罪誅殺藍玉,並將其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2、因嫉能而死的

    洪武二十七年,傅友德無罪被賜死。傅友德平巴蜀、徵西塞、伐雲南,功勳第一。後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就連朱元璋也稱讚他為:“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因“藍玉案”遭朱元璋猜忌。在一次宴會上,朱元璋忽然以對傅友德的兒子傅讓不滿為由,責備傅友德提取其二子首級來見,於是傅友德立刻提著兩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說:“你怎麼忍心?”,傅友德說:“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最後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配遼東、雲南。

    洪武二十八年,馮勝被賜死。馮勝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勳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後來因“勝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賜死。因未能善終,死後沒有進入功臣廟。

    這些功臣中還有很多死因不明的,比如徐達和劉伯溫等。

    3、朱元璋殺的文人

    吳晗在《朱元璋傳》中開列了被殺文人的名單:“處州教授蘇伯衡以表箋論死;太常卿張羽坐事投江死;河南左布政使徐賁下獄死;蘇州經歷孫右,曾為藍玉題畫,泰安州知州王蒙嘗謁胡惟庸,在胡家看畫,王行曾作過藍玉家館客,都以黨案被殺;郭奎曾參朱文正軍事,文正被殺,奎也論死;王彝坐魏觀案死;同修《元史》的山東副使張夢兼、博野知縣傅恕、福建僉事謝肅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趙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張士誠處作客,打算投奔擴廓帖木兒的戴良,畏罪自殺。”

    也就是說,朱元璋不光屠戮功臣,也殺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而且手段極其殘忍。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加強皇權,控制輿論。

    二、李善長

    李善長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大臣。朱元璋得李善長,猶如劉邦得蕭何。

    《明史》也記載:太祖曰:“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李善長的加入,可以說讓朱元璋外出征戰時再無後顧之憂,李善長專門針對元朝的制度修建了一套適合他們自己的管理方式,將大本營打理的井井有條。後來在朱元璋稱帝后,李善長總攬朝中大小適宜,百姓安居樂業。

    可以說在眾多開國功臣中,李善長是朱元璋最信任中的一個了。建國後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南韓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同時為了加強與李善長的關係,朱元璋特地將女兒嫁給李善長的兒子,功臣加皇親國戚令李善長風光不已。

    李善長雖然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狹隘,愛嫉妒,待人苛刻。李飲冰和楊希聖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就被李善長告到朱元璋那,黜免了他們兩人。李善長在與中丞劉基爭辯法令時,竟然對劉基出口辱罵,使得劉基內心恐慌而告老還鄉。在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獲罪的情況下,李善長卻還像原來一樣在朝廷做官。此時的李善長權勢地位到了頂點,心裡慢慢變得傲慢起來,朱元璋也開始對他有所反感了。

    三、李善長之死

    說起朱元璋殺李善長,不得不先說一個人,就是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李善長作為胡惟庸的推薦者,並且李善長的侄子李佑還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按理說,胡惟庸的謀反絕對會牽連到李善長的。但是在李善長的遊說和認錯下,朱元璋手裡也沒有確鑿的證據,加上念及舊情並未處置李善長。

    到了洪武十八年,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按大明法,李善長應當受到株連,然而朱元璋還是放過了李善長。

    終於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有一個叫丁斌的人因為犯罪被抓,此人被嚴刑拷打後,供出李善長與胡惟庸有牽連,胡惟庸當初曾多次勸李善長一起造反。而李善長不僅未及時通報揭發,還曾左右搖擺。原來胡惟庸謀反之前,專門找人去勸說李善長參與他的謀反之事,並且許諾李善長事成之後以淮西之地封其為王,這讓李善存頗為心動,但是最終還是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為由拒絕。

    《明史·李善長傳》記載:惟庸有反謀,使存義陰說善長。善長驚叱曰:‘爾言何為者!審爾,九族皆滅!’已,又使善長故人楊文裕說之雲:‘事成當以淮西地封為王。’善長驚不許,然頗心動。

    儘管李善長沒有參與謀反之事,但朱元璋得知後憤怒無比,以“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將其治罪,誅殺其族人70多口,直接滅門。

    四、朱元璋殺李善長的原因

    朱元璋殺李善長可以說有李善長自身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在裡面。

    1、李善長自身的原因

    《明史·李善長傳》記載: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

    也就是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狹隘苛刻。縱觀其一生,為人極其自負,又自恃其功,對百官傲慢苛刻,這是使得朱元璋從心底已經開始討厭李善長。

    作為首功之臣,有蕭何之才,卻沒有蕭何的政治頭腦、保命之道。蕭何在劉邦建國後知道功高震主之道,透過自汙的手段來保命。而李善長在身居高位後,不但不知收斂,還恃功傲物,這也為其獲罪埋下種子。

    2、朱元璋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個權力慾望很重的人,他之所以大弒功臣,無非就是為了加強皇權。自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消滅相權而強化皇權,皇權集中制發展到了頂峰,以致後來大明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依然可以把持朝政。所以朱元璋是不允許任何一個能威脅皇權的人存在的,而李善長的表現,在朱元璋眼裡,就屬於這類人了。

    在這樣一個皇帝手下打工,李善長還不知道收斂,獲罪是早晚的事,可以說朱元璋也知道李善長可能與胡惟庸案子並無關係,胡惟庸只是殺他的一個藉口。任何一個大臣在朝中極其自負,都會惹禍上身。曾國藩也曾評價過李善長說“長傲、多言二弊”,一語擊中要害。“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參考文獻:《明史》、《朱元璋傳》

  • 13 # 山東的小楊

     (朱元璋)   其一、李善長已經退休了,完全沒有掌握權力了。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功臣?因為這些功臣們或者掌控著朝廷的話語權,或者掌控著兵權。這些人的權力太大,朱元璋害怕他們會對他構成威脅。尤其是害怕他去世後,這些功臣們對他的孫子朱允炆產生威脅。   所以朱元璋才會防患於未然,提早殺掉他們。   但是李善長不同啊,當時他已經退休好多年了,根本就沒有掌握什麼權力,朱元璋幹嘛還要殺他呢?   其二、李善長已經是一個70多歲的人了,沒幾天好活的了。   李善長當時已經是一個古稀老人了,就算朱元璋不殺他,老天也會很快就把李善長的命收回去的。   且不說李善長沒掌握權力,不會對朱元璋構成威脅。就算李善長有威脅,如果他很快就死掉了,而且肯定還會死在朱元璋的前面,朱元璋用得著多此一舉殺他嗎?   (李善長)   其三,李善長並沒有任何造反的舉動。   李善長與胡惟庸、藍玉等人是不同的。胡惟庸、藍玉等人,事實上也沒有造反的舉動。但是他們是發過一些牢騷的,而且他們還喜歡自己做主,樹立個人威信。總之,他們的存在,對朱元璋確實是一個威脅。   朱元璋防患於未然的做法,就像美國用無人機轟炸伊朗將軍一樣。美華人稱這是“主動防禦”。大約朱元璋也是一種主動防禦的目的吧。   但是李善長是不一樣的。李善長不可能造反,他既沒有發過什麼牢騷,也沒有掌控著權力,對朱元璋及朱允炆都不可能構成威脅。   其四,朱元璋是採用追加處罰的方式,殺死李善長的。   本來胡惟庸事件早就過去了。胡惟庸已經被朱元璋處死了,他的那些黨羽,也被清理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說,這個案子已經結了,事情已經過去了。   但朱元璋偏偏舊事重提,把下了結論的事情再提起來說,讓相關部門還要再核查。其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處死李善長。   既然李善長其實是人畜無害的,為什麼朱元璋還一定殺他呢?   要講清楚這個道理,我們來看看朱元璋殺李善長用的是什麼理由?   理由有兩點:一是當年藍玉在北伐的時候,抓到了一個奸細。這個奸細是胡惟庸派去和北元聯絡的。胡惟庸是想和北元聯合起來,等他造反的時候,北元能夠在外面配合一下。藍玉抓到這個奸細後,交給了李善長。可是李善長並沒有向朱元璋報告,就把這個奸細處死了。   (胡惟庸)   二是當年胡惟庸曾經攛掇李善長和他一起造反。李善長雖然並沒有答應,但是拒絕的理由,並不是造反不對,而是說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而且,和上次一樣,他並沒有報告朱元璋。   實際上,就算是這樣,朱元璋也沒有必要殺李善長的。因為李善長畢竟是宰相,他其實是有權處理這件事的。   在李善長看來,所謂“奸細”,其實是不靠譜的。因為胡惟庸就算要造反,也沒有必要去和北元聯合。他又不是地方諸侯。如果是地方諸侯,想發動戰爭,讓北元配合一下,也是說得過去的。但他作為朝廷的宰相,如果想造反,只可能發動宮廷政變。而發動宮廷政變,是不需要與北元聯合的。因此,這件事顯然不靠譜。不靠譜的事情,就去向朱元璋彙報,肯定是不對的。   至於胡惟庸攛掇李善長造反的事,不管怎樣,李善長沒有答應。沒有答應,還治他的罪,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要說沒向朱元璋報告,也確實是李善長左右為難。他只能勸胡惟庸別幹,他要是去向朱元璋報告,不就是出賣朋友嗎?李善長不願意做那樣的小人啊。   但就算這樣,朱元璋還是千方百計殺掉李善長,為什麼呢?   顯然,朱元璋一定要殺李善長的目的,就是想向天下人表明這樣一種觀點:任何人,都必須對皇帝絕對忠誠,不能有半點二心。什麼叫絕對忠誠呢?就是有任何關於皇帝的事情,都必須及時無保留地向皇帝彙報。如果不向皇帝彙報,就是對皇帝不忠誠,也都是要被殺掉的。   這就是朱元璋想要的絕對權威。

  • 14 # 歷史神秘人

    朱元璋大殺功臣是出了名的,其原因還是為了權力的集中。李善長和湯和都是交出權力退休回家的人,可湯和得到了善終,而李善長卻被朱元璋給殺了,都一樣的退休,怎麼李善長卻偏偏死了呢!

    朱元璋為了集中皇權廢除丞相制度,就算李善長退休了,朱元璋也必須要殺掉李善長,為自己的後代著想,也為了保證丞相制度徹底不能翻身,李善長是必須要死的,他死了,朱元璋才真的放心呢!李善長在洪武四年就看出了朱元璋對自己的忌憚,所以58歲就以病為由致仕退休回家,交出丞相權力,朱元璋也答應了。退休回家的李善長,朱元璋對他還是不錯的,保留太師的待遇,還把女兒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後來朱元璋任命李善長推薦的胡惟庸當丞相,而朱元璋為了徹底廢除丞相制度,加強皇權,刻意讓胡惟庸專權跋扈,後來就找個謀逆的理由,在洪武十三年,誅殺胡惟庸九族,正式廢除丞相制度,所有權力盡歸皇帝手裡,按道理現在的朱元璋應該放心了吧,可是朱元璋看來看去,覺得還有一個隱患,那就是退休在家的李善長。

    按道理說李善長已經退休回家了,不管政事了,還是77歲的老頭了,可是朱元璋還是殺了他!在朱元璋眼裡李善長可是“隱相”啊,是定時炸彈,朱元璋認為李善長早早退休那不是真心退了,而是玩的韜光養晦手段。退休的李善長比專權的胡惟庸還可怕,要知道李善長不僅是朱元璋的老鄉,還是開國功臣第一名,也是朱元璋起家淮西功勳集團的代表,那是影響力巨大啊,何況李善長還做過開國丞相呢,就算你退休了,你的影響力還在啊,誰知道你李善長不是在刻意韜光養晦啊!朱元璋雖然自己廢除了丞相制度,怕後代會重新立丞相,李善長這個人就是隱患了,朱元璋不保證自己死後,李善長還沒死,一旦朱元璋死在了李善長前面,靠太子朱標和孫子朱允炆那樣軟弱的性格,能阻擋李善長的復起,能鎮壓淮西功勳集團嗎,一切都有可能啊,就算機率在低,為了權力,為了後代著想,一定要李善長死在朱元璋前面,把這個“隱相”去掉,斷掉文官集團功勳集團的念想,警報所有人,丞相制度是不能翻身的,別有什麼想法了,乖乖的當皇帝的奴才吧!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77歲的李善長扶逆胡惟庸謀反知情不報為由殺掉了李善長,家族誅,只留下臨安公主一家四口沒有殺掉,算是為李善長家族保留了血脈。胡惟庸一案十年前就辦完了,怎麼到了十年後還倒騰起來,拿這個理由去殺李善長,實在說不過去啊,普通人都知道理由過於牽強。大才子解縉就上書為李善長喊冤,你說李善長幫助胡惟庸謀反有什麼好處呢,李善長已經是開國功臣了,也是公爵了,胡惟庸真的謀反成功了,能給李善長多大的好處的,還不是開國功臣嘛,那李善長何必去做的,又是77歲的老人了,百害而無一利,神經病才去做呢,老百姓都知道這個道理,你朱元璋難道不清楚。朱元璋看了解縉的上書,沒有說什麼,也沒有追究他的罪,因為他說的很對,自己不能跟別人說自己是為了私人利益殺的李善長,能跟別人說,我殺李善長是為了後代著想嗎,不用多說什麼,皇帝想殺誰就殺誰,理由不重要,權力才是最重要,李善長死的有點冤啊!

  • 15 # 歷史環形社

    1

    在朱元璋當皇帝23年的時候,他突然決定殺掉自己的好助手李善長,這是為什麼?我們都知道兩人之前的關係是很好的,朱元璋剛參軍的時候,他就一直陪在朱元璋身邊,後來建立明朝,他又被冊封,可見他對於朱元璋來說非常重要。在戰爭的時候,他負責後方的糧草物資徵調,安撫百姓等等後勤工作,雖然看起來沒有前線重要,但是隻有朱元璋非常信任的人才能勝任,可見他們關係就像劉邦和蕭何一般。除此之外,在大事上他還會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後來朱元璋上位,他成為百官之首。這樣的一個人,在大家心裡他只會步步高昇。

    後來,朱元璋的猜疑心越來越重,殺了很多的開國大將,就只有李善長還是穩居高位,大家都以為李善長真的是很被器重。但是後來朱元璋以參加謀反殺了他。這樣的罪名一向都是很嚴重的,李善長被處死的時候,除了他的長子是皇帝女婿意外,其他的70多個人都被殺死了。

    2

    那麼他真的謀反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李善長被殺距離謀反的時間相差了十年,如果他真的參與了,不可能十年之後才處理。其次,李善長並不想謀反,如果他想要當皇帝,在元代結束的時候他就應該自立為王,為什麼要幫助朱元璋?最後,他在朱元璋身邊的位置已經非常好了,就算是幫助胡惟庸當上皇帝之後,自己未必能比現在生活的好,這又是何必呢?

    所以他完全沒有謀反的動機,他被殺其實另有隱情。當時明朝使用的許多制度都是元朝時留下來的。之前朱元璋也想過把制度再完善一下,主要官職有,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四個職位,丞相掌握著主要的權力。當時這個職位上除了李善長以外,還有徐達,這兩個職位在朝堂上起著相互制約的作用,但是當時徐達一直帶兵打仗,權力全都在李善長的手中。

    就算李善長的功勞大,但是也不能讓他獨自掌權,這以後皇帝的權力就會變弱,可能會影響到朱元璋的地位,這對皇帝來說就是一顆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爆炸了。於是皇上希望劉伯溫來當丞相,但是劉伯溫發現了朱元璋心狠手辣,為了保全性命,所以就拒絕了他。

    表面上他是殺掉了李善長,其實是因為他是中書省的首相,殺了他就是要告訴大家別對這個位置有想法。他廢掉中書省,也是要告誡後人,做皇上可以,不能設丞相。主要就是這個位置分走了皇上的權力,朱元璋只希望自己的權力只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其實他並不是針對李善長,而是因為他所在的位置。

    後來沒有了中書省之後,丞相的身份和職責也落在了皇帝的身上,大臣們徹底沒有了翻身的機會,但是後來慢慢的沒有大臣願意為他賣命了,朱元璋是得到一時的權力了,但是後來這間接的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眾多,大家覺得哪些是值得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