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感興趣的野史
-
2 # 中行偃1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帝王之業不能苟且偷安於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啊,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於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
現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能實現嗎?……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週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去對付敵人呢?
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麼耽在那裡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可能長久嗎?
難於判斷的,是戰事。……凡事都是這樣,難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預見的。
-
3 # 四川達州人
一個原因。
失去荊州之後 蜀漢實際就是一個地方的州級割據政權。東是擁有強大水軍的東吳,向北是曹魏家,向西向南都是野人高山。按照道理來說,蜀漢就應該積蓄力量,發展經濟,恢復人口,為將來做打算。
可問題是,蜀漢是一個跛足政權。
益州之地,政權核心的荊襄士子,以諸葛亮為首,但人口稀少。蜀漢政權的同盟軍東州派,有三萬戶。
東州派核心人員吳懿:
諸葛亮:
但這兩派加起來,人口人才依舊不是蜀漢本地世家對手。如果努力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只會讓本地世家奪取政權,殺光外來戶。
所以,諸葛亮高舉北伐大旗,佔據政治話語權,時刻控制大半軍隊在手,佔有最多份額的行政開支,手上有錢、有糧、有軍隊、有官職,自就不怕本地世家造反(同時也防備劉禪對自己下手)。
-
4 # 沉140769451
因為劉備死後,諸葛亮攝取了李嚴的兵權,荊州勢力獨佔蜀漢所有權力,破壞了劉備建立的蜀漢內部各勢力的勢力均衡,年輕的皇帝劉禪完全喪失了所有權力,被諸葛亮控制在宮庭中,一切國家事務鹹決於亮。非荊州勢力的不滿,人心離散,使得諸葛亮難以穩定內政,所以益州疲憊,只能透過對外戰爭,強聚人心,以維持其本人對蜀漢的統治。
-
5 # 陌上花77178705
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呢?我看有這麼幾個原因。首先,北伐是劉備未完成的遺願。劉備一輩子都想要統一中國,將破敗不堪的大漢王朝重新收拾起來,可是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這個夢想,所以諸葛亮作為劉備的頭號軍事和合夥人,當然要幫助劉備完成夢想,即使失敗再多次也不可惜,為了主公的大業必須要努力。這也是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恩情。
其次,當時已經跟孫吳重新聯盟,是不可能去攻打孫吳的,為了保證南方的穩定,蜀漢跟孫吳都沒有互相傷害過。他們都在北伐,只不過孫權是有心無力,打了兩次以後,發現完全打不過,就這麼放棄了,而諸葛亮一直在打,一直打到了他去世為止。其實北伐就是他一生的事業,他必須要為之而奮鬥一生。既然南方不能打仗了,那就必須要往北拓展,這才是實現人生目標的一步。
再次,諸葛亮主要還是希望軍權一直在自己的手裡。當時劉禪非常聽諸葛亮的話,所以為了化解權力的爭奪問題,諸葛亮必須要緊緊抓住權力,不能因為權力的鬥爭,讓這個國家分崩,荊州派李嚴當然要鬥爭啊,不過沒有軍隊作為支撐,李嚴最後迎來的,只有失敗。李嚴失敗以後,益州這邊人的利益核心徹底被擊碎,從此諸葛亮徹底掌握了整個蜀漢政權的所有大權。其實權力未必是個好東西,諸葛亮忠心耿耿,為了劉禪嘔心瀝血,最後五十多歲就被活活累死了。還不如做一個閒散的釣魚翁,逍遙自在過一輩子來的舒服快活。要比北伐快樂的多。
-
6 # 咩咩的老幹部
我們知道,蜀漢在三國裡實力是最弱的,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所說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乃存亡之秋也。”這裡諸葛亮並非是誇大其詞,而且對事實的準確評判。
為什麼說蜀漢政權最弱呢,首先蜀漢政權建立者不得人心。劉備從荊州進入成都,奪取地方政權的方式並不合乎情理。類似於強奪,實際上就把他平日標榜自己“漢室後裔”的正統性降低了,拉低到與其他異性諸侯同等地位。當地百姓清醒地認識到劉備政權與此前入主蜀地的其他政權並無二致。
其次,只有透過戰爭,才能轉移政權內部各方勢力的矛盾。蜀漢政權從諸葛亮到姜維,一直貫徹北伐的軍事策略,目的就是透過樹立假想敵曹魏,一致對外,達到國內團結的實際目的。另一方面,北伐需要耗費鉅額軍費,而出資者多數是地方富豪,太平時期他們不會主動捐資出力,而戰爭會有輸和贏,蜀漢政權一旦失敗,他們的財富也將付之一炬,因此,他們會不留餘力的支援北伐。
最後為什麼是北伐而不是東伐孫吳?第一是因為蜀漢與曹魏在地理上聯絡更緊密,而且漢中乃蜀漢咽喉,一旦丟失,後果很嚴重。其次,孫吳有長江之險,而蜀漢政權並不擅長水戰,所以只能北伐。其實,劉備用自己命殞白帝城的行為已經詮釋了為什麼只能北伐。
-
7 # 有趣的靈魂獵手
第一,立國根本。蜀漢不像東吳,東吳可以胸無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漢不進攻,不北伐,那麼就跟守土之犬沒有區別,與之前的劉璋沒有區別,這個政權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會被質疑。一個大漢正統,卻偏居蜀中不思進取,也配叫漢朝?而且,長期苟且於蜀中,會慢慢消磨銳氣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孫子裝久了,最後可能真的變成孫子。在角落裡看久了,慢慢就只會看了,失去站起來的勇氣。比如東吳,孫策時期進取十足,隨時準備到中原幹一票大的,待到孫權,初時還有點想法,後面就真的成了一個稍微有點強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穩定內部。蜀漢內部也是有派系的,雖然蜀漢政權相對於魏吳兩國清明一些,但也並不是鐵板一塊。益州本土有本來就不怎麼聽話又很會拖後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吳家等等。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與土地,在蜀漢的基層統治當中擁有巨大的能量。同時也最不想北伐,習慣於劉璋麾下的苟且,誰又願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敗,益州派都得不到什麼利。執掌大權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經失去根基的荊州派,還有五湖四海跟著劉備來到蜀地的元老們,比如諸葛亮蔣琬等人,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養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綿延,一旦偏安一隅,他們的力量會日趨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們是最迫切的進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盤,也會有新的土壤。蜀漢必須北伐,必須在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旗下,蜀漢政權才能統合力量、穩定政權,才能避免陷於內鬥無法自拔,畢竟三國裡蜀漢底子最薄,經不起折騰。
第三,唯一生機。有些說蜀漢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點太相信天府之國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難攻,也是一大糧倉,但是再怎麼強也是僅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資源就算給諸葛亮一個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吳比發育啊。蜀漢畢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並徐涼冀幽豫袞加上司隸九州之地,大漢最精華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吳也有荊揚交三州,還有個夷州臺灣。你讓諸葛亮和魏吳拼發展,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就像玩遊戲,你一個單礦的和人家十礦的拼後期,何來的自信?
總之,北伐是蜀漢唯一生機,不北伐,死的更快更慘。至於整個三國形勢,蜀漢將毫無存在感,魏晉不會先啃這快又硬又毫無威脅的石頭,掌握北荊州的魏晉在沒有後患的情況下收拾東吳是沒什麼問題的。
-
8 # 中華智謀大全
漢昭烈帝劉備乃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皇親國戚。他一生一志願恢復漢室,一統中原。死後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一心輔助劉禪,想完成先帝的醫院。從千古明篇《出師表》我們便可見。諸葛亮要北伐的決心。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蹴,今天……。只是感天動地啊。
-
9 # 小俗事
你好很簡單,這是季漢政權的立國之本。
大家想一下關羽的官職,關羽在蜀漢不管做了什麼位置都以漢壽亭侯的爵位自豪,為啥,那是漢獻帝冊封的,是合法的。加上曹魏佔據了
中國當時的絕大部分核心地帶。
因此曹魏為天下正朔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反觀季漢政權,自劉備進位漢中王就是自封的,又是偏居西南一隅。
那麼怎樣說明自己是合法的呢,唯一的道路就是不承認曹魏禪讓的合法性,那就必須不斷攻伐魏國,以此收攏天下人心,證實自己的合法性,因此伐魏是季漢立國之本。
是宣示自己合法性的唯一途徑。往具體層面講,劉備能夠收攏這麼多謀臣猛將在身邊也是以此為旗。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曹魏佔天時,孫吳佔地利,劉備占人和,不北伐,人和也就沒了,更無法與魏吳爭鋒。
諸葛亮對此認識很清楚,所以才在後出師表裡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耶]
-
10 # 宸亮說歷史
根據我的觀點就是,蜀漢北伐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1.首先蜀漢國力微弱,需要擴大地盤,蜀漢的地理位置不佳,四川雖然有天府之國之稱,但是這些地方較小,不足以養活足夠的人民和軍隊,要想發展必須向中原地帶擴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地來生產,供應蜀漢軍民。
2.第二,蜀漢領導者一直認為自己屬於正統,對於曹魏搶了大漢的天下,他們一直認為是不要臉的行為,為此,想要奪回屬於自己的地盤,那就只能與曹魏再幹一架,一定要將屬於自己的再奪回來。
3.第三,蜀漢北伐原因是因為曹魏軍力最強,打到了曹魏,才能轉身對付孫吳,打到了曹魏就會有足夠的兵力和糧草,還可以對孫吳形成合圍之勢,更容易統一國家;
4.第四,蜀漢的領導者目光短淺,窮兵黷武,缺乏戰略眼光,諸葛亮掌握蜀漢兵權,但是軍事才能不行,屬於政治有餘,軍事不足的一個水平,對曹魏進行多次北伐,一方面出於公心,一方面也是對自身不足的一個短視;
5.最後,我認為北伐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自己立名以及保住自己的性命,王朝建立之初和其他任何時候,政治鬥爭都不缺乏,為了避免犧牲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還不如起兵北伐犧牲在戰場中,犧牲在戰場不僅可以獲得封號,揚名千古,也可以保全後世安全。
因此,綜合這些方面,蜀漢是一定會北伐的,而且還會源源不斷。
-
11 # 歷史講談社
因為,一方面人容易安逸,不北伐的話戰士會缺乏鬥志、武備會衰落,所謂“鋼刀不磨生黃鏽,胸膛不挺背要駝”,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蜀國弱,如果不戰示弱,容易被攻打、被滅,北伐主動攻擊敵人,能震懾敵人,並且佔據主動,兵法上說,主動的一方會佔據優勢,被攻的被調動,處於被動。《三國志》上說,魏國當時畏蜀如虎,以攻代守,是很好的保國策略!
後來蜀國滅絕,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姜維把最前方的戰士撤了下來。可見佔據險要,主動出擊的重要性。記住,做什麼事情,一定要主動出擊,職場上也是一樣,我以前的老闆,也是師傅,給我的最受用的教義,我內心一直很感激!總之,北伐是蜀國正確的國策,當然諸葛武侯比姜維操作得更好!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歡迎交流!
-
12 # 納蘭子悠
第一,立國根本。蜀漢不像東吳,東吳可以胸無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漢不進攻,不北伐,那麼就跟守土之犬沒有區別,與之前的劉璋沒有區別,這個政權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會被質疑。
你一個大漢正統,卻偏居蜀中不思進取,也配叫漢朝?而且,長期苟且於蜀中,會慢慢消磨銳氣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孫子裝久了,最後可能真的變成孫子。在角落裡看久了,慢慢就只會看了,失去站起來的勇氣。比如東吳,孫策時期進取十足,隨時準備到中原幹一票大的,待到孫權,初時還有點想法,後面就真的成了一個稍微有點強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穩定內部。蜀漢內部也是有派系的,雖然蜀漢政權相對於魏吳兩國清明一些,但也並不是鐵板一塊。
益州本土有本來就不怎麼聽話又很會拖後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吳家等等。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與土地,在蜀漢的基層統治當中擁有巨大的能量。同時也最不想北伐,習慣於劉璋麾下的苟且,誰又願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敗,益州派都得不到什麼利。
執掌大權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經失去根基的荊州派,還有五湖四海跟著劉備來到蜀地的元老們,比如諸葛亮蔣琬等人,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養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綿延,一旦偏安一隅,他們的力量會日趨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們是最迫切的進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盤,也會有新的土壤。
蜀漢必須北伐,必須在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旗下,蜀漢政權才能統合力量、穩定政權,才能避免陷於內鬥無法自拔,畢竟三國裡蜀漢底子最薄,經不起折騰。
第三,唯一生機。有些說蜀漢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點太相信天府之國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難攻,也是一大糧倉,但是再怎麼強也是僅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資源就算給諸葛亮一個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吳比發育啊。
蜀漢畢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並徐涼冀幽豫袞加上司隸九州之地,大漢最精華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吳也有荊揚交三州,還有個夷州臺灣。你讓諸葛亮和魏吳拼發展,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就像玩遊戲,你一個單礦的和人家十礦的拼後期,何來的自信?
-
13 # 山畔四季
蜀漢一定要北伐主要有三個原因:
1.蜀國官僚體系主要由外來的官員與蜀前官員兩大派系組成。如果處於相對安定的狀態,時間長了必定產生內鬥內耗。而北伐是可以將主要矛盾轉移的最好辦法,可以讓政權更加穩定。
2.三國之中,曹魏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實力和政治聲譽上佔有絕對優勢;孫吳佔據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歷經三世,有長江天塹和水軍優勢;反觀蜀漢,僅有益州,到手的荊州又丟了,蜀地雖然戰時易守難攻,但也制約其經濟發展,從長遠發展來看,只能是越來越弱於另外兩方。所以,孔明積極北伐,以守為攻,意圖奪取隴東關中,擴大地盤,並擴大潛在實力。
3.吳國和蜀國力相當,不具備獨霸的前提。所以從吳國角度,與蜀相互依存共抗強魏是必須的。而蜀漢一再北伐,也就是從另一角度讓吳國放心,自己的目標是魏,而不會對吳有所企圖,吳大可放心蜀。從而也解決了自身兩面受敵的風險。
-
14 # 快樂的李貝勒
百家講壇裡,易中天說過,統一蜀中後為了平衡劉備帶來的官僚集團和原官僚集團各方的矛盾與利益,對外戰爭時,一致合作,也能減輕內鬥壓力。再有可能就是諸葛亮藉機攬軍政大權,為以後的不臣之心作準備。
-
15 # 熱血青春網
我認為,如果蜀國不一直北伐,滅亡時間可能還要提前幾十年。理由如下:
1、為了蜀漢政權的立國之本和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藉以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蜀漢政權是以匡復漢室作為立國之本的,如果不北伐討逆就使自身政權名不正則言不順,不利於壯大發展。諸葛亮在其著名的前後《出師表》中完完整整的表述了為了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誓死北伐,以完成劉備光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遺願。
2、蜀漢政權自身環境註定
(1)、當時天下13個州,蜀漢政權只據有益州,雖是天府之國但屬邊疆之地,總人口不到100萬,且人才後備力量薄弱,交通條件極為不便,需要更廣闊的空間發展。
(2)、劉備雖自詡皇族,但一直顛沛流離,剛佔據益州幾個年頭,就沒有一方諸侯長期割據一方那樣擁有民眾的高支援率,擁有殷實的執政基礎,更何況人才隊伍也是東拼西湊、派系林立、內部矛盾重重。北伐將所有人的精神高度集中,轉化內部矛盾為一致對外。
(3)、蜀漢政權國小力弱,戰略空間不足,人口稀少,佔據的漢中也基本上就是一塊空地,原住民被曹操遷移的差不多了。不像曹魏政權擁有雄厚的人力基礎,廣袤的地理版圖,等到其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恢復戰爭創傷,進攻蜀國就輕而易舉。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被動挨打變為主動進攻。
3、諸葛亮北伐的戰略目的
諸葛亮作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知道以當前的國力,收復中原是不可能的。所以既定目的只有如下:
(1)、不停地騷擾曹魏政權,不停地消耗曹魏政權的實力,不停地蠶食地盤,邊進攻邊休養邊生產,把從益州運送過來的路途遙遠的補給線逐漸轉移到新佔據而建立的後勤基地來,以戰養戰。另外策應東吳,緩解東吳方面的軍事壓力,唇亡齒寒的道理他比誰都懂。還有個好處,讓曹軍兩線作戰,疲於奔命。
(2)、增加人口基數,培養後備力量。透過不停的戰爭鍛鍊士兵的作戰能力和統兵將領的指揮才能。
(3)、透過奪取涼州、雍州獲取戰馬,培養大規模的騎兵部隊。益州現有部隊基本上只擅長山地作戰,冷兵器時代沒有精良的騎兵部隊是不可能收復中原的。
只有以上的條件達成了,才有進軍關中平原的可能。然而,現實很殘酷,諸葛亮五次北伐,不是因為這樣,就是因為那樣的原因功虧一簣,雖然取得大多數戰役的勝利,但一直未達到戰略目的、以退軍失敗而告終。
我們再來略將一下,諸葛亮北伐真的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把蜀國拖垮了嗎?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擁有獨立的貨幣穩定流通,三國時期人均經濟情況最高,社會風氣清明。雖然其一直堅持北伐,但蜀漢一直國本富裕,民眾殷實。《三國志》中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說明北伐並未勞民傷財。
-
16 # 騷文徐行
初中時,和兩個死黨玩紅警,三個人對戰。我的操作比較差,所以搶到手的礦很少,採礦車也少。所以開局我的實力最弱。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三個人拼命採礦,拼命造坦克,誰也不做第一個開打的。後來我發現,我的錢壓根不夠用,我造一輛戰車的時間,別人可以造三輛四輛。
以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打亂他們的節奏。於是我開始不斷在他們家門口襲擾。逼他們有戰損,最好造成大混戰。
蜀國面對的局勢就是這樣,如果大家都相安無事,憑蜀國的資源和位置就已經決定它的發展潛力遠不如魏吳。三國之間誰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難道諸葛亮不動手,魏吳就和你友好相處,永不侵犯了。諸葛亮明白這個道理,等人家準備好了,屠刀隨時就砍來了,趁著自己還活著,還能支撐大局,還有能力北伐,等到自己死了,蜀漢還有誰,蜀漢的人才資源更少得可憐?
蜀漢基業是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第一代核心集團經歷千辛萬苦才建立,可現在只剩下諸葛亮一個人。你說他忍心最後這基業敗在自己手上?那他就不是那個千古傳頌的諸葛武候了。
越是弱小越不能坐以待斃,越是弱小越不能安居一隅。除非當朝者壓根就是不思進取,那就另當別論。
但諸葛丞相的五次北伐,卻並沒有如他預想那般順利,幾番戰鬥下來,蜀軍都沒有取得想要的戰果。
建興六年春,丞相第一次北伐,最後失去街亭,被迫撤軍;
建興六年冬,丞相第二次北伐,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建興七年,丞相第三次北伐,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建興九年,丞相第四次北伐,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建興十二年,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
17 # 演員路人甲
還在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編草鞋的時候,你的夢想是什麼?
當然是有個穩定的家,解決溫飽。
解決了溫飽?是不是會想奔小康?
正所謂:吃著碗裡看著鍋裡。
-
18 # 喵喵文化茶館
大家好,我是喵喵,喜歡狗狗,愛歷史,好文化的工科男!
根據蜀國當時的形勢來看,北伐是當時唯一的也是最好的策略,北伐有可能統一中原,不北伐一定不會成功!
當時三國鼎立之後,魏國佔據中原,虎視眈眈,隨時可以南下,攻打蜀國,討伐吳國;
而吳國和蜀國都是佔據很小的一地方,處於弱勢地位,二者只是誰更弱一些。如果三國都按兵不動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蜀國、吳國與魏國的國力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所以諸葛亮當時一直堅持北伐,就是為蜀國長遠的發展考慮。為什麼呢?咱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答。
第一、抓住先機,不等中原地區恢復元氣。當時連年戰火不斷,中原地區的經濟被破壞得十分嚴重。當時魏國的大臣們上奏說,,魏國的人口加起來,才相當於之前漢朝一個郡的人口。可見,當時戰爭給人們帶來了多大的災難。當時人的生命甚至還不如一匹馬。所以,當時的中原元氣大傷,而益州,荊州,揚州等地區,因為劉璋,孫策等人的緣故,少去了很多戰亂,當地的經濟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這也是諸葛亮選取益州作為根據地的原因之一。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當時的魏國畢竟在中原地區,有著三分之二的面積,如果經歷一段時間的和平,經濟逐漸恢復,人口漸漸多了起來,就算是蜀國和吳國聯手,也不是魏國的對手。
第二,地域發展有限,人才輸出不夠。諸葛亮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十分清楚,益州和中原差距太大了,這麼一個小地方,各種物資。礦產資源都十分有限,再怎麼發展也不可能超過魏國。中原一旦休養生息,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那時候,神仙也救不了蜀國。
而且,從輸出的人才來看,中原地區人傑地靈,會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供魏國使用,而益州這地方的教育方面,明顯落後於中原地區,根本跟不上後者的步伐,如果不抓住時機,多年之後,蜀國將無人才可用,魏國依舊人才濟濟,那時候,只能是別人口中的肉了。
第三、激發魏國內部不穩定因素,引起中原的新動亂。當時隆中對,諸葛亮對劉備說“待天下有變,恢復漢室有望矣。”如果天下沒有大的變化,那隻能自己創造出些矛盾。諸葛亮領著益州地區的兵攻打魏國,為什麼會激發魏國內部的矛盾呢?
這需要從當時魏國的徵兵制度說起,當時的中原地區,太多的戰亂導致人口流失十分嚴重,士兵很容易拖家帶口逃至其他地方。於是朝廷就想出了一個極端的制度,當兵的人世世代代當兵,做二等公民。打仗的時候,你的家人做人質,你跑的話,你的家人會遭到連累。如果你死了的話,你的孩子要接替你,繼續當兵,你的老婆馬上改嫁,與別人結婚生孩子,補充兵源。所以這種制度,會讓很多人感覺很不舒服。這種制度雖然能夠保證源源不斷的兵源,但是很容易造成內部的動亂。
諸葛亮一直髮動北伐,目的之一就是將矛盾激化,曹魏要應戰,就需要從全國調取兵力,集中到關中打仗,有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感覺。
第四、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成外部矛盾當時蜀國內部也分一定的派系,對於當是的益州系而言,與其供一個土皇帝,還不如做魏國的一個州划算,因為山高皇帝遠的,魏國皇帝也管不了那麼多,而且很多益州的本土人,已經接受了曹魏代漢的合法性。
所以諸葛亮堅持北伐,就是再說明曹魏的不合法,堅持劉備才是漢朝的正統。也透過北伐,來打壓反對北伐的勢力,同時也是鍛鍊人才,為蜀國的長遠發展選拔優秀的人才。
總之,諸葛亮的北伐,雖然贏取勝利的希望比較渺茫,但是他身在其位,這是他應該做的事情,消耗魏國國力,拖延中原地區經濟的恢復,一旦出現機會,進入關中,逐鹿中原,實現先帝的遺志。諸葛亮真的是一生都在踐行他給予先帝劉備的承諾,真正是應了杜甫寫的那首詩:
-
19 # 圈圓君
喜好歷史、喜歡三國的朋友們一直在探索為什麼蜀國貧弱,諸葛亮卻不顧國本、勞民傷財、窮兵黷武,一直要北伐中原呢?他做得究竟是對還是錯呢?我結合史料說說我的理解
我認為,如果諸葛亮不一直北伐,蜀國滅亡可能還要提前幾十年。理由如下:
1、為了蜀漢政權的立國之本和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藉以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蜀漢政權是以匡復漢室作為立國之本的,如果不北伐討逆就使自身政權名不正則言不順,不利於壯大發展。諸葛亮在其著名的前後《出師表》中完完整整的表述了為了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誓死北伐,以完成劉備光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遺願。
2、蜀漢政權自身環境註定
(1)、當時天下13個州,蜀漢政權只據有益州,雖是天府之國但屬邊疆之地,總人口不到100萬,且人才後備力量薄弱,交通條件極為不便,需要更廣闊的空間發展。
(2)、劉備雖自詡皇族,但一直顛沛流離,剛佔據益州幾個年頭,就沒有一方諸侯長期割據一方那樣擁有民眾的高支援率,擁有殷實的執政基礎,更何況人才隊伍也是東拼西湊、派系林立、內部矛盾重重。北伐將所有人的精神高度集中,轉化內部矛盾為一致對外。
(3)、蜀漢政權國小力弱,戰略空間不足,人口稀少,佔據的漢中也基本上就是一塊空地,原住民被曹操遷移的差不多了。不像曹魏政權擁有雄厚的人力基礎,廣袤的地理版圖,等到其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恢復戰爭創傷,進攻蜀國就輕而易舉。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被動挨打變為主動進攻。
3、諸葛亮北伐的戰略目的
諸葛亮作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知道以當前的國力,收復中原是不可能的。所以既定目的只有如下:
(1)、不停地騷擾曹魏政權,不停地消耗曹魏政權的實力,不停地蠶食地盤,邊進攻邊休養邊生產,把從益州運送過來的路途遙遠的補給線逐漸轉移到新佔據而建立的後勤基地來,以戰養戰。另外策應東吳,緩解東吳方面的軍事壓力,唇亡齒寒的道理他比誰都懂。還有個好處,讓曹軍兩線作戰,疲於奔命。
(2)、增加人口基數,培養後備力量。透過不停的戰爭鍛鍊士兵的作戰能力和統兵將領的指揮才能。
(3)、透過奪取涼州、雍州獲取戰馬,培養大規模的騎兵部隊。益州現有部隊基本上只擅長山地作戰,冷兵器時代沒有精良的騎兵部隊是不可能收復中原的。
只有以上的條件達成了,才有進軍關中平原的可能。然而,現實很殘酷,諸葛亮五次北伐,不是因為這樣,就是因為那樣的原因功虧一簣,雖然取得大多數戰役的勝利,但一直未達到戰略目的、以退軍失敗而告終。
我們再來略將一下,諸葛亮北伐真的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把蜀國拖垮了嗎?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擁有獨立的貨幣穩定流通,三國時期人均經濟情況最高,社會風氣清明。雖然其一直堅持北伐,但蜀漢一直國本富裕,民眾殷實。《三國志》中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說明北伐並未勞民傷財。
-
20 # 濁侯
一定要北伐,不如說只能選擇北伐。
我們先得了解一下劉備的發家歷史,原先他是誰都看不起的小角色。
別忙著辯駁,你說師承漢末三傑盧植的人不止他一個,但是公孫瓚早就已經割據一方,要兵有兵,要名聲有名聲。
而他只不過是一個賣草鞋的,後面的故事我們都很清楚,自稱漢室宗親但卻並沒被官方認證。不說山寨也只不過是貼牌人員,沒有其他官職相佐證,“同門大哥”劉焉也只不過把他當做炮灰,五百對五萬黃巾軍,而且五百還是他自己的家底。救了董卓也一樣被輕視。
之後他不斷堅持自己的身份,抓住了漢帝大權旁落,無依無靠之時發出的衣帶詔。
這時的他才算是坐實了漢室宗親。因為漢帝他才有了這個身份的使用權,最後才能被劉表收留,也得以被劉璋請去益州。
所以按情分來看,蜀漢的大義來看,必須攻擊魏國,所以北伐。
而從發展趨勢來看,自己手上人員大致分為三個派系,益州派,荊州派,和中原逃亡派。
和東吳沒有多大關係,反倒是和魏國或多或少有些恩怨。
再加上,東吳有長江天險,水戰難度較大,容易耽擱時間,魏國攻打荊州卻相對容易。
那也只能選擇北伐。
主政的諸葛亮早已定下了與東吳聯盟的戰略方針。
具體還有別的原因,就見仁見智了。
回覆列表
一、調和內部矛盾。用戰爭來調和國家內部矛盾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是這的確是諸葛亮的計謀。因為在劉備為關羽報仇失敗後,國力一下銳減,成為三國裡國力最空虛的一個。而在劉備去世劉禪這個智商餘額不夠的人上位後,蜀漢的的一些將領和朝臣的內部矛盾一下爆發出來,如果蜀漢閉門修養的話,很可能這些人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內鬥,這樣更糟糕。
於是諸葛亮就主張北伐,帶領蜀漢的將領們一致對外,這樣他們就顧不上內鬥了,有效化解了內部爭鬥。
二、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要光復漢室。曹魏一直都被叫做漢賊,而曹丕已經稱帝,如果蜀漢不北伐,豈不是等於預設曹魏的地位,預設於漢賊平分天下,這讓一直支援漢室宗親、遺老怎麼看,所以這也是必須北伐的原因之一。
三、為了國土和民生而北伐。蜀漢國土面積小,而且蜀地農業發展很不好。於是為了富庶的地盤也得北伐,不然等上幾年都不用東吳和曹魏來打了,自己就把自己拖垮了。而曹魏在中原富庶地區,這正是蜀漢需要的,所以這也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
蜀漢的接連幾次北伐在諸葛亮的主持下都是保底的戰爭,也就是不會講國家拖垮。幾次北伐下來諸葛亮實現了法治,也調和了內部矛盾,還拖慢了曹魏的發展,哪怕他死後也不用擔心瞬間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