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次方物語

    題主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賈平凹是合適的,因為“凹”字系多音字,其一為嗷,其二為窪,賈平凹的“凹”應取第二個讀音。名從主便,這事兒由他自己說了算。

    但陳寅恪就不一樣了。“恪”字只有一個讀音,即客,不可能因為某個人或者某個名人的方言土語就保留一個異讀,誰也不應該有這麼大面子。否則即墨的“墨”為什麼不讀成“米”?所有即墨人都這麼讀。事實上,陳寅恪本人生前也曾經表示過,就應該讀成“克”。

    附:容易讀錯的古人名

    1、燧人氏:燧,音suì,相傳燧人氏曾“鑽木取火”。

    2、伏羲氏:羲,音xī,相傳伏羲氏曾教人結網、捕獸、捕魚等。

    3、倉頡:頡,音jié,相傳他創造了文字。

    4、嫘祖:嫘,音léi,人們把養蠶、繅絲的發明歸功於嫘祖,奉她為“先蠶”。

    5、鯀:鯀,音gǔn,傳說堯曾命鯀治水,結果失敗,又命他的兒子禹繼續治理洪水。

    6、宋襄公:襄,音xiāng,春秋時五霸之一。

    7、齊桓公:桓,音huán,春秋時五霸之一。

    8、范蠡:蠡,音lǐ,越王勾踐的謀臣之一,即陶朱公。

    9、伍員:員,音yùn,即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

    10、伯嚭:嚭,音pǐ,春秋時吳國的大臣。

    11、郭隗:隗,音wěi,戰國時燕國人。

    12、高漸離:漸,音jiān,戰國時燕國人。

    13、樊於期:於,音wū,戰國時秦國將軍,後逃亡燕國,荊軻刺秦

  • 2 # 歷來現實

    歷史上容易讀錯的人名,少數民族是重災區,冒頓單于不能讀“茂”也不能讀“盾”,要讀(mò dú),同理,“單老師說單于不會騎單車”,這三個“單”發的是不同的三個音,單于的“單”發的是“ chán”。呼韓邪單于的邪字也不能讀“鞋”,而是讀(yé );伊稚斜單于同樣也不“鞋”,這個斜字讀音是( chá)。單于的老婆們的名稱也夠彆扭,叫做“閼氏”,讀音為yān zhī(同胭脂)。

    在被單于一家子逼瘋之前,我們把目光轉回華夏地區。

    跪在嶽王廟前的秦檜的好搭檔万俟卨,這三個字要是不熟,大概是一個也讀不準的,我總是差點讀成“萬艾可”,正確讀音是mò qí Xiè。嶽王爺的死對頭金兀朮,假如我不是後來聽評書改正錯誤,大概也是會一直把“術”讀成“樹”的,幸虧劉蘭芳給我普及了正確發音(wùzhú)。

    令狐沖的令字,假如不查字典,我決計是要讀成四聲的,後來才知道是讀二聲(音同靈)。

    上幾張最容易讀錯的五十個歷史人名的圖片。

  • 3 # 理工科直男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中國歷史上名字容易被讀錯的名人人名,有些字不僅容易讀錯,還有可能因為少見讀不出來,本文簡要列舉幾個供大家參考。

    1、皋陶,拼音為:gao yáo。相傳為舜、禹的大臣。不是陶瓷的陶。

    2、葉公:拼音為:shè gōng,葉公好龍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說過,最初應讀成“射”,但是後來都讀成“夜”,讀的人多了也就將錯就錯,所以讀“yè”沒有問題,錯的成了對的,原來正確的反倒不用了。

    3、於頔,拼音為yú dí。唐朝襄陽節度使。很多人喜歡聽南山南這首歌,但是知道其演唱者馬頔怎麼讀的人真不多。

    4、金兀朮,拼音為jīn wù zhú。完顏宗弼,本名斡啜,又作兀朮、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將。有多少人讀作shù?

    5、万俟卨,拼音為:mò qí xiè。南宋初年宰相,大奸臣,秉承秦檜的意思誣陷岳飛入獄。這名字讀音太奇葩。

    6、元稹,拼音為:yuán zhěn,不是zhēn。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

    7、石蠟,拼音為:shí què,而不是shí là。春秋時期衛國大夫。

    8、岑參,拼音為:cén shēn,唐朝著名邊塞詩人,不是參差不齊的參,也不是參與的參,而是人參的參。

    9、沈垚,拼音為:shěn yáo清代學者,性沈默,篤精漢學,足不越關塞,而好指畫絕域山川。

    10、 辛旻,拼音為:xín mín,唐代武將。我有很多同學名字裡面有旻字,我還以為讀文。

    11、 甄宓,拼音為:zhēn fú。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的生母。我也是看了《軍師聯盟》才知道這麼讀。

    12、 老聃,拼音為:lǎo 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13、 王淦昌,拼音為:wáng gàn chāng,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14、 王大珩,拼音為:wáng dà héng,“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中國光學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5、 何祚庥:拼音為:hé zuò xiū,當代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乍一看還以為是何祚麻。

    16、 周慧珺,拼音為:zhōu huì jùn,中國當代女書法家,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珺很容易讀成第一聲。

  • 4 # 朏胐

    關於賈平凹的讀法,大部分人都讀錯了,其實這三個字是一個整體,要麼按陝西關中話讀成 價平瓦,要麼按普通話讀,不能單單論一個凹字。因為賈先生不講普通話,所以他說凹讀瓦。平娃是其小名,賈先生改成平凹。

  • 5 # 謎裡喇嘛

    賈平凹不算錯,陳寅恪就是方言字。ke這個音不能算讀錯。方言字有好多古音,只是現在不常用了,讀現代音不見得算錯。留有古音的建議還是讀古音,比如:伍員yun,曹大家gu,李陽冰ning,張黑女ru。估計後2個練書法的都不見得讀對。但已經不留的還是讀現代音吧。沒見六lu安現在也改為liu安了嗎。

  • 6 # 華中小隱

    其實,讀賈平凹〔ao音奧〕沒錯,《辭海》和《漢語大詞典》裡,都是這麼注音的。只是賈平凹小時候村裡人都叫他平娃,好些方言裡凹字也讀作〔wa〕。關鍵是平娃上大學的第一天,老師點名,點到他時,他站起來回說:老師,我叫賈平娃。老師通常是很尊重學生意願的,再說命名權歸個人,他人無權干涉。於是,就假平娃了。陳寅恪的恪字,本來就是多音字,大眾普通的用詞是恪〔ke音克〕守,於是很多人讀陳寅客,你要是讀別的音,很多人還會糾正你,說你讀錯了。當然還有喊陳寅各的,這些人讀字就喜歡讀半邊。其實,知道的人不讀陳寅各,也不讀陳寅客,讀陳寅雀。因為陳寅雀屬雞,雞就是雀兒一類,雞的祖宗是始祖鳥,始祖鳥不就是雀兒麼?

    還有哪些字容易讀錯呢?暴露的暴字就錯得極普遍,大家都讀作〔bao音抱〕,其實書典裡注音是〔pu音鋪〕。可是,自從最早的那個播音員說抱露之後,全國人民都說抱了,不管它是不是曝曬或曝光,還是爆炸爆棚,一律抱之不誤。你要讀鋪露,人人都會指責你沒文化。唉

  • 7 # 千山孤影101764881

    在黃海冰版的《隋唐英雄傳》中,黃海冰將“楊素六十華誕”念成“華延”;宇文化及篡位建立國號“大滸”念成“大許”;《功守道》中甄子丹賣弄中藥把“川芎”念成“川弓”。不知道是不是這些字很難讀?一部好的電視劇,應該是精神與文化的媒體,但偏偏就在文化的媒體上出現無文化的現象而整個劇組無一人察覺,是遺憾還是悲劇?

  • 8 # 走幾步123

    據某小盆友說她一位同學是賈平凹的鄰居,說,賈先生凹字讀作窪wa是沒有問題。

    陳先生之恪字讀(客ke)音是沒問題的,但是可能是先生的名氣太大了,起初不知何故,人們稱que音,幾十年來成了業內人士的對陳先生的專用發音,連有些搞語言的大家都不敢糾正。

  • 9 # 黃常慧

    我也來湊個熱鬧!

    歷史上特別容易讀錯的人名有

    唐弢(tao,一聲):現代作家,學者。

    蔣光鼐(nai,四聲):中國抗日名將,民革重要領導人。

    惲(yun,四聲)代英: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黃埔軍校教官。1927年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後,因為叛徒出賣,惲代英被捕,英勇就義。

    錢鏐(liu,四聲):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開國皇帝。

    李贄(zhi,四聲):明代思想家。

  • 10 # 錘吻鏡

    以史為鏡,換個角度看歷史,我是小潘看歷史。歷史上容易讀錯的人名啊,仔細想想還真不少。

    比如越王勾踐你怎麼讀的呀?勾(gou)踐是四聲,不是一聲。快點連續讀三遍,越王勾踐,越王勾踐,越王勾踐,不許笑!

    還有一個,玩遊戲的你是不是經常大喊劉禪(chan)帶干擾,錯了!!!人家是劉禪(shan)四聲,下一次再遇到這種開黑隊友,教教他,“丟人,吾不屑與汝玩”。

    你還知道什麼容易讀錯並且很好玩的人名呀,快來分享一波吧。

  • 11 # 公子想

    這兩位在歷史、文學領域都是大師級別的人物了,在行業內是家喻戶曉了,但就是這麼有名的兩人,卻一直有人把他們的名字讀錯過。但是將賈平凹(wā )讀成āo。其實怪不得大家,這個“凹”字本就是一個多音字,āo音又是這個字最常用的讀音,而且平凹,又不是一個專業詞彙,大家讀成賈平凹(āo),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在人家自傳裡,專門強調自己的名字的正確讀音後,再讀錯就有說不過去了,還是記住,他叫賈平凹(哇)。

    歷史中,有一些的人名字也經常被讀錯、唸錯,一個原因就如同上面所說的,是個多音字,我們讀成了最常用的讀音;還有就是在姓氏中,某些字會有專門的讀音,我們不熟悉,鬧出了大笑話;還有就是生僻字,我們不會讀,或者感覺和我們認識的某個字比較熟,就胡亂說了一下。這裡我們只要舉前兩個例子。

    1、不準,讀fǒu biāo,西晉時期的盜墓賊。這位仁兄是歷史赫赫有名的盜墓賊,正是因為他盜掘了先秦時期魏襄公的陵墓,發現了失傳已久的汲冢書(後世稱為《竹書紀年》)。這個屬於在姓氏中,有專門讀音的。

    2、酈食其,大名鼎鼎的高陽酒徒,一讀就錯型,正確讀音應該為lì yì jī。無獨有偶,與其同時期的還有一位叫審食其,這位的名氣小多了,因與呂后有不正當關係,被漢惠帝所殺。

    3、皋陶,讀作gāo yáo,不讀gāo táo,在史學界和司法界這位老先生被公認為司法鼻祖,與堯、舜、禹並稱為“上古四聖”,但是否真實存在過這一號人物,就不得而知了。

    4、高漸離,讀作gāo jiān lí。知道他的人可能比較少,但是他的朋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荊軻。當年易水河畔,正是高漸離擊築,荊軻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踏上刺殺秦王嬴政的道路。

    5、尉遲恭,這裡尉遲讀作yùchí,唐代著名將領,也是門神的原型。

    6、令狐沖,這裡讀líng hú,這是小說裡的任務,但是這個複姓,很少有人讀對過,這裡借用金老爺子筆下的人物,普及一下這個姓氏。那說道令狐沖,不得不提任盈盈,任做姓氏用,讀rén,不讀rèn。

    7、紀曉嵐,這算家喻戶曉了吧,多虧了那幾部鐵齒銅牙,讓記昀紀大人從史書中走向大眾,但也是因為這幾部電視劇,讓紀(jǐ)曉嵐變成了紀(jì)曉嵐。

    8、南宮适,讀作nán gōng kuò,讀成nán gōng shì,請自覺舉個爪,不要不好意思,90%以上的人都會讀錯,這個(kuò)音真的太不常用了。

    9、伍員,讀作wǔ yún,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沒有聽過,但是說道伍子胥,大家都知道了吧,這個伍員就是伍子胥,你讀對了麼?

    10、仇英,讀作qiú yīng,明代繪畫大師,仇在做姓氏時,不讀chóu。這類姓氏容易讀錯的,還有單,讀shàn,單,讀shàn、哈,讀hǎ,如著名導演哈文;解,讀xiè,如明代著名才子解縉等。

  • 12 # 大先生的故紙堆

    杭州岳飛墳前面跪著兩對反綁著手的

  • 13 # 屏山品紅樓

    帝嚳(kù):五帝之一,顓頊之侄,其子為堯。帝嚳在位70年,壽105歲,帝嚳陵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下圖為帝嚳陵:

    范雎(jū):戰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秦國宰相。字叔,魏國人(今山西芮城),范雎封地在應城,所以又稱“應侯”,後蔡澤替代了他的位置。

    酈食其(lí yì jī):漢高祖劉邦的追隨者,自稱高陽酒徒,因年少好酒,混跡於酒肆中,陳留縣高陽人,西漢開國重臣。

    李悝編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法經》。“重農”和“法治”是李悝的兩大主張。

    劉奭(shì):漢元帝,諡號孝元皇帝,廟號高宗。昭君出塞就發生在漢元帝時期。

    劉衎(kàn):漢平帝,在位五年,死時才14歲,傳是被王莽毒殺,平帝死後,王莽篡位,建立新朝。

    劉炟(dá):漢章帝,光武帝劉秀之孫。章帝尚儒術,實行與民修養的政策,章帝時期人口增長,還有班超出師西域,章帝還是位尤善草書的書法家,後世稱“章草”。

    劉肇(zhào):漢和帝,章帝劉炟之子。在位時滅匈奴,拓疆擴土數千裡,蔡倫造紙術發明就在和帝時期,是較有作為的皇帝。

    劉祜(hù):漢安帝,和帝劉肇之孫。他查辦的謀反案,導致發明造紙術的蔡倫自殺。

    劉纘(zuǎn):漢質帝,劉炟玄孫,僅在位一年,因說大將軍梁翼為“跋扈將軍”,被粱翼鴆殺,年僅8歲。

    郤(xì)正:三國蜀漢大臣,蜀降魏後,劉禪答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郤正在旁邊聽著感覺太不像話,回來提醒劉禪下次再見司馬昭時要哭著說宗廟在蜀地十分想念故土。誰知劉禪原話將郤正所教背了一遍,司馬昭君臣忍不住都笑起來,“扶不起的阿斗”由此而來。後主也以此保住蜀國君臣一世平安。

    蒯(kuǎi)良:三國時期劉表制下的謀士,他為劉表定下安撫荊楚的政治方略,輔佐劉表實力很是強大。荊楚異主之後,就沒有他的訊息,應該是不被重用的。

    毌(Guàn)丘儉:三國時期魏國的重要將領,一生戰功累累,最值得一提的是兩次率兵征討高句麗,攻破其都,幾亡其國,刻石記功還朝。後司馬家族篡魏,忠心曹魏的毌(Guàn)丘儉發動兵變,兵敗身亡。

    万俟卨(mò qí xiè):南宋初年宰相,遺臭歷史的奸臣。是戕害岳飛岳雲父子的罪人之一,今岳飛墓前,他和秦檜、王氏、張俊四人的鐵鑄像已跪了近千年,受盡後世人們的唾罵。

  • 14 # 兮兮說事兒

    其實,我們現在對於很多人名都是因為約定俗稱的關係,然後是按照獨特的叫法叫的。限於篇幅的原因,我就來分析兩個例子。

    比如老舍。之前在央視的節目《朗讀者》裡面,濮存昕在朗讀老舍的文章時候,將老舍的“舍”字讀成了四聲“shè”,由此引發了爭議。對於究竟應該讀三聲還是讀四聲,迄今為止大家都還在爭論。贊同讀三聲的人,依據的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一本書——《老舍的關坎和愛好》。舒乙在這本書裡面說,對於老舍的名字,當時既有讀三聲的,也有讀四聲的。

    老舍的名字如果讀成三聲的話,意思是老房子。讀四聲的話,就是施捨的意思。有人認為,舒乙自己搞錯了。其實,三聲是施捨的意思,四聲是老房子的意思。然後舒乙還說,其實老舍給自己取這個筆名,本意就是施捨的意思。由此,他們認同應該讀三聲。

    認為讀四聲的人呢,是因為老舍活著的時候,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人都是按照四聲叫老舍的。北京人藝的人認為,如果老舍的“舍”當施捨講,那應該有個提手旁(因為當時使用的還是繁體字)。所以,大家都按照四聲叫,老舍自己也沒有反對。

    其實,舒乙在《老舍的關坎和愛好》書中有一句話,那就是“老舍自已一直念shè”。如果我們按照遵從本人意見的話,確實應該讀四聲。

    第二個再說一下陳寅恪。現在,大部分人都讀“què”,其實,到底是讀“què”還是讀“kè”幾十年來也一直有人再爭論。很多曾經與陳寅恪交往過的人都回憶說,大家都是管他叫陳寅恪(què),陳寅恪也約定俗成,遵從了這一叫法。李濟之子李光謨認為,què這個音在很多詞典,包括《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裡面都沒有。他認為,很有可能與湖南方言有關(陳寅恪是湖南人),所以慢慢從kè就轉化成了què。

    但是,陳寅恪自己更認同哪種讀法呢?在1940年陳寅恪寫給英國牛津大學的英文信件裡面找到了答案。在那封信件裡面,陳寅恪自己寫的是“Tschen Yin koh”這是德文的拼法,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寫的是kè。此外,有人發現1946年左右,陳寅恪打算去英國治療眼疾,在一封寫給英國醫院的信裡面,使用的也是kè的讀法,由此,陳寅恪其實更傾向於讀kè。

    不過,我覺得大家都約定俗成了,也沒有改的必要。但是,我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人,以後再當有人讀kè的時候,也不要嘲笑人家說讀錯了,畢竟陳寅恪自己也贊同讀kè。

    陳寅恪1940年寫給牛津的信件

  • 15 # 鑫時空科技

    依題主所問,應該不是一些生僻不常用的字。因為所謂讀錯,並非是不認識。否則僅是五帝裡面的“顓(zhuān)頊(xū),帝嚳(kù)”,就能難倒一大批不看歷史的人。

    容易被讀錯的人名倒是真的不少:

    查良鏞:大部分的人都會把金庸先生的姓給念成chá,當然,這裡指的大部分是根本不看武俠小說的。

    李芾甘:大家還是喜歡叫巴老爺子“李堯棠”更順口些。“芾甘”是巴老爺子的字,而“芾”這一字究竟是讀fèi,還是讀fú至今為止還有好多種說法。

    有些人認為“芾(fèi)甘”一詞源於《詩經·昭南》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然而陳思和老師(巴金專家,《巴金傳》作者)和巴金是老朋友.有近三十年的交情.他卻把這個字讀成“fú”所以我們後來人乾脆連名字都隱去,乾脆直呼巴老爺子筆名了。

  • 16 # 狄飛驚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容易讀錯的人名太多了,數也數不清。時間越古老,奇葩姓名越多,就越容易讀錯,有的甚至被以訛傳訛,讀錯的人多了,錯的也便成了對的。

    女媧,補天造人之神,音nǚ wā,不是“女蝸”。

    顓頊,黃帝之孫,音zhuān xū,不是“瑞項”。

    嫘祖,發明養蠶的神,音léi,不是“螺”。

    鯀,大禹的父親,音gǔn,不是“系”。

    皋陶,大禹的大臣,音gao yáo,不是“陶”。

    妺喜,夏桀的王后,音mò xǐ,不是“妹喜”。

    老聃,即著名思想家老子,音lǎo dān,不是“老耳”。

    伯嚭:春秋吳國大臣,嚭,音pǐ,不是“喜”。

    石蠟,春秋衛國大臣,音shí què,不是shí là。

    郭隗:戰國時期燕國人,音wěi,不是“鬼”,也不是“槐”。

    嫪毐,戰國時期秦國宦官,音lào ǎi,不是“謬毒”。

    范雎,戰國時期秦國相國,音jū,不是睢(suī )。

    李悝,戰國時期魏國人,音kuī,不是裡(lǐ)

    冒頓,漢初匈奴單于,音mò dú,不是“mào dùn”

    酈食其,漢初開國功臣,音lí yì jī,不是lí shí qí,這個實在太難讀了。

    荀彧,東漢末年曹操謀臣,音xún yù,不是“苟或”。

    甄宓,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之妻,音zhēn fú,不是mì。

    蒯良,三國時期劉表謀臣,因kuǎi,不是繃(bēng)。

    葉公,成語葉公好龍的主角,音shè gōng,但訛以傳訛,變成了“shè”。

    兀朮,金國大將,音wù zhú,不是“shù”。

    万俟卨,南宋奸臣,陷害岳飛,音mò qí xiè,不是wàn sì wō,估計很多人不會讀。

    仇英,明朝畫家,音qiú,不是chóu。

    查良鏞,筆名金庸,著名作家,查字音zhā,不是chá。

    蔣光鼐,抗日名將,鼐字音nài,不是dǐng。

  • 17 # 上弦月A

    漢字精深而悠久,古人取名講究,加上忌諱,不少名字生僻,易讀錯。舉些例子,大家感受下。

    馬日磾:“日磾”讀音:Mì dī,不是“日碑”。

    東漢末大臣,曾位居太尉、太傅,與年輕的曹操交好。其名來自匈奴王子金日磾。金日磾,原匈奴休屠王太子,在漢武帝時歸漢,曾與霍光、桑弘羊等輔助漢昭帝。馬翁叔仰慕之,故更名日磾。

    万俟卨:讀mò qí Xiè。

    南宋奸臣宰相。受意於秦檜,誣陷岳飛。後與秦檜爭權遭到打擊。秦檜死後,万俟卨被召回京任職,繼續執行投降政策。万俟卨諡號忠靖

  • 18 # 歷史三日談

    多音字是中國語言文字的一大特點,很多漢字在不同的場景下會有不同的讀音,尤其是某些作為姓氏的漢字,讀音跟作為日常漢字對比,讀音變化很大。比如“仇恨”裡的這個“仇”,作為姓氏的時候,就要讀“求”音。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人的名字裡面,有哪些會誤讀的字。

    ●金庸的原名查良鏞.這個“查”作為人名音“扎”,不讀“茶”音。說到金庸,就想起他筆下那些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任盈盈,這個“任”用作人名時,讀第二聲,不再讀第四聲。還有令狐沖,這個“令”,做人名時,也是讀第二聲。

    怎麼樣,開眼界吧。可惜金庸先生在上個月離我們而去了,否則都可以去親自問問擅長取名他,是否知道這些容易誤讀的字呢。

    ●賈平凹。如果說金庸是通俗文學的代表人物,那麼賈平凹肯定算得上是正統文學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學作品是可以登“廟堂之高”的。

    關於這個“凹”,這裡應該讀“哇”,是第一聲。據說有兩個原因,一是在他的小名就叫“平娃”,所以他周圍的人就在“平娃”前面加上他家的姓氏,就這樣叫開了。

    二是他自己也認為該讀“哇”,有人記載他小時候去學校上學的第一天,老師點名念“奧”(第一聲),誰知賈平凹站起來糾正老師,說自己就是“平哇”。

    名字的讀音,歷來是把尊重本人意願放在第一位的,由此推理,賈平凹讀”哇”,是順理成章的。

    ●陳寅恪。我們提到人名的讀音,要尊重本人的意見,那麼陳寅恪這位文學大師就比較特別了,因為他本人都認為這個“恪”應該讀“刻”音,但很多人卻要讀“卻”音,並且力爭讀“刻”音說錯誤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啊,“卻”音之所以稱為主流,是因為他的學生們都認為應該這樣讀,平常他的同事稱呼他時,也大都將“恪”應該讀“卻”音,陳大師又從不反駁,所以自然大家都就默認了這個讀音。

    那麼讀“刻”音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啊,陳大師曾經準備去德國看病,在出發之前,給德國的醫生寫了一封信,落款的的時候,名字的拼寫確實是“刻”音。所以直至今天,這個“恪”應該讀“刻”音還是讀“卻”音,都還沒有定論。

    ●女媧。上文說了幾位文學大師,現在我們來說說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女媧的這個“媧”應該讀“挖”音。

    這個神話人物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在我國的西南地區,有一個叫雅安的小城市,每年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是雨天,當地的傳言,是很多年錢,天破了一個洞,女媧奉命補天,當只剩下一塊石頭,就可以將天補完整的時候,女媧已經累到了極致,無力再填好最後一個窟窿,恰巧雅安這個城市就在這個窟窿下面,造就了雅安“雨城”的稱號。

  • 19 # 無錫冷知識

    不管是歷史人物,還是現代名人,讀錯了,都是很不好意思。平時多學習,用時不出醜。

    1.張鈞甯(níng)

    2.夏丏(miǎn)尊

    3.夏侯惇(dūn)

    4.酈食其(yì jī)

    5.万俟卨[mò qí Xiè]

    6.妲己[dá jǐ]

    7.伯嚭(bó pǐ)

    8.荀彧(xún yù)

    9.樊於期(wū jī)

    10.嫪毐[lào ǎi]

    11.屠岸賈(gǔ)

    12.冒頓(mò dú)

    13.李悝(lǐ kuī)

    15.米芾[mǐ fú]

    16.仇英[qiú yīng]

    17.尉遲(yù chí)恭

    18.長孫[zhǎng sūn]無忌

    19.令狐(líng hú)楚

    20.祖逖(tì)

    21.毌丘儉(Guàn qiū Jiǎn)

    22.南宮适(kuò)

    23.張琳芃[péng]

    24.顓頊(zhuān xū)

    25.帝嚳(kù)

    26.皋陶(gāo yáo)

    27.費禕[yī]

    28.墨翟(dí)

    29.金兀朮(zhú)

    30.李陽冰(níng)

  • 20 # 一覽眾河小

    最近有個話題議論挺火,就是古詩詞改字音的,說很多詩詞句讀音改了,不押韻了。比如最有名的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有人就說這個ji(四聲)改讀qi(二聲),這樣確實不押韻了,讀起來索然無味。然而這幾天又有社科院專家說這個字本來就是念qi,不存在什麼爭議。反正在歷史的演變中,很多字音都有了變化,特別是人物名字。

    人物名字有唸錯有兩種原因,一個就是生僻字,這個到還好說,因為生僻嗎,反正平日裡不常用到,見過一次查一下字典記下來就好了。可是有些字平日裡經常看到,換在名字裡字音就變了,按照今天發展的趨勢,這些變音字很可能在將來都會變成統一的常見發音,不過這裡現找幾個說說。

    比如古代裡經常出現的一個詞就是單于,有個出名的的叫做冒頓單于,具體什麼發音呢,一個字一個字念(Maodundanyu),那顯然不對,而是要念mo(四聲)du(二聲)chan(二聲)yu(二聲),這裡面的道道,難以言表,只能說就規定這麼發音。這種字也就這樣了。

    再比如說一個十分常見的字,任,作姓的時候讀二聲,這個很多人讀錯。我是在中學時候有個班主任姓這個姓,才知道這個讀音的。比如著名的革命家任弼時,還有一個人物,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傳說她的原名叫做任紅昌。

    這樣與之類似的多音姓名字還有很多,有時候讀書甚至平日生活裡都會時不時碰到。不過,這還不算奇的,最令人稱奇的是我們在翻譯外國名人名字的時候,經常會有同音不同字或者同字不同音的情況,讓人摸不著頭腦。有人說老外名字不就是音譯嗎,憑什麼一定要那個字,但實際上我們一旦一個外國名字定型後,就基本不會變。

    比如說俄國著名生物學家,條件反射學說創始人巴甫洛夫,名字裡有兩個“fu”,這就很奇怪了,為啥要用兩個不同字呢。相信很多人讀的時候都會把fu讀成一聲,但如果看一下甫,它讀音一個是三聲fu,一個是做地名“pu”,並沒有一聲讀音,那我們該怎麼讀呢。與之類似的還有說芥川龍之介,他是著名的日本小說家,大名鼎鼎羅生門的創作者。我們一般讀jie,兩個都是四聲,那為啥同一個音不能用同一個字去表示呢,而且芥還有一個發音是gai(四聲)。這樣的一個人名字裡出現兩個同音字,卻用不同的字去代替,的確是比較奇怪,也許當年的翻譯者出於某種考究才如此翻譯的吧。

    除了這種以為,還有幾個好玩的,我可以說幾個名字薄伽丘,伽利略,伽羅瓦,一個是著名義大利文學家,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一個是著名義大利科學家,近代科學的鼻祖,一個是著名法國數學家,天才中的天才。這裡面薄伽丘(Bojiaqiu),其實可以發bo這個音的漢字很多,用於翻譯的也不少,比如說伯,但這裡偏偏選了薄這個多音字以至於一開始見到這個名字就感到挺彆扭。

    至於後面兩個就更有意思了,伽利略念jia這個都沒什麼問題,可是伽羅瓦通常情況下卻念ga(一聲),這就很好玩了。更妙的是伽這個字一般在國內用到與梵文佛家相關的時候都念qie(二聲),比如大名鼎鼎的關羽,後來逐步演繹成伽藍菩薩,這裡就唸“qie",這樣的多音字在不同名字裡的不同變化簡直絕了,我們就靠硬背把它們記下來。

    關於名字讀音的問題,如果想全部搞清楚那是很難的,因為這裡面的讀音變化大多數沒有那麼多道理可講,也不牽扯理解不理解的事情。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了解正確讀音以後背下來,並且期待以後不要再有隨便的改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妻子和父母矛盾很深,不願意再和父母一起住了,但是我還是希望一家人能同在一個屋簷下,互相有個照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