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剛剛看完飢餓站臺,你們看過嗎有什麼想法
10
回覆列表
  • 1 # 大師兄回來了

    暗示了每個人都有機會在上層或者去下層。但是上層的人不是每個人能幫你。也應驗了那句老話,這個世界除了父母真正希望你好你富有以外沒有任何人希望你過的好。意味著無論我們處在多麼高的階段都不要用盡留幾分給後人,同時無論我們不管在多麼低的階段都不要放棄,拼搏下去總是有希望的。

  • 2 # 萌大叔看電影

    此片和08年的第61屆戛納電影節Canal+電視臺獎和第33屆多倫多國際電視界評委會特別獎《下一層》有著異曲同工的設定。在下一層中,它隱喻了人性的貪婪和墮落。每下一層,離萬劫不復的深淵就更近一步。隱喻著社會的上位者,他們雖然是來自不同領域的上層大佬,但面對食物(資源)都有共同的做法,就是無休止地掠奪,一直在瘋狂地吃。

    飢餓站臺借鑑下一層的設定,每一個下墜的樓層都只能吃到上一層剩下的噁心的食物,揭露了人性的貪婪。其實現實社會就是這樣分配資源,所謂的上層人總是擁有著更多的權力、財富、機遇......越往下走,資源當然就越來越少了。人吃人的本質透過著種直白的影片表現手法彰顯無疑。

  • 3 # 繁星點點的凡人

    這個電影個人認為是為了表達人性的弱點,反應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鬥爭,人類的善惡,醜陋。電影最後存活的小女孩,是為了告訴觀眾,即使社會再黑暗,也會有一點光明存在。只要每個人都看到一點點光明,為之付出努力,終究會迎來美好。

  • 4 # 咕咕雞電影解說

    暗示人性最黑暗的那一面,男主出現在幻想中的老頭是他的罪惡之心,幻想中的長髮女則是男主的善良之心,電影結束罪惡之心也演變成善良之心。

  • 5 # 快樂與君享

    你好!好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該劇中監獄的生存法則,也暗示著這個社會也有著類似的生存法則。同時也隱喻了人類最醜陋、最自私的一面!

    當我們身處困境時,願不願意把多餘的資源跟他人分享?會不會因為資源不足而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飢餓站臺》巧妙的透過由上往下的平臺、樓層數越低的人能越早享用的設定,在支援人體正常運作的“食物”變成裡頭“有限資源”的情況下,讓整棟建築成為階層分明的現實社會縮影,強烈的批判隱喻。

    上層可以為所欲為,可以對下層撒尿、吐口水。 下層明知道食物摻雜著不乾淨的東西也必須吃下去,因為不吃就會餓死。 100層以下的更慘,食物早已被吃得連骨頭都不剩了,為了生存逼不得已,吃人肉。 處於底層的人有再好的想法也沒用,只有身居高位才能把他的想法變為現實。 廚師們對此毫不知情,他們對烹飪追求完美,卻不知道華麗的食物背後隱藏著醜陋的故事。 有錢人的生活不會有太大改變,仍然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窮人只能選擇要麼吃人,要麼被吃。

    有趣的是,不像社會上多半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飢餓站臺》以每個月都會隨機交換樓層的規則來讓人們有機會能夠翻身,這個月你在下層吃剩菜,下個月可能就能來到上層享受佳餚,反之上層的人也可能在下個月墜入深淵。從底層轉到上層的人不會因為經歷過底層的險惡,便對底層產生同情,反之,從上面下來的人,分分鐘可崩潰或失去人性,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當自己獲得豐富的食物時,從來沒想過那被迫吃人肉的人……

    把人類的自私醜陋的本性表達的淋淋盡致。

  • 6 # 慢得拉豬

    這部影片從頭到尾都在暗示階層壓迫,底層的人總是受到上層人的壓迫,只有體制的制定者才能獨善其身。

    下面我們從文中的細節來具體分析一下。

    1、食物

    因為監獄的設計是一層一層的,註定了餐桌只能從上層開始逐級往下選取,所以餐桌上的食物是先讓上層的人選擇完,再給下一層的人。然而人性是最經不起考驗的,如果先選擇食物的人僅僅選擇他們最想吃的,如果他們不喜歡了,也可以選擇用交換的方式進行選擇,他們可能會吃不飽,但是也不至於會餓死,如果每一層的人都有這樣的意識,這樣的話,在他們下面的人也自然不會因為沒有分到食物而餓死。然而當上一層的人選擇胡吃海喝,來滿足自己逐漸增長的慾望時,等食物流到下一層時,能分到的食物就已經少了很多了,這樣,到最底層的人可能就什麼也得不到,甚至可能得到的只有侮辱。所以,當資源是有限的情況下,上層的人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只能犧牲掉下層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下層人就總是因為得不到充分的資源而受到上層人的壓迫。

    2、義大利布丁

    在廚房,廚師們因為義大利布丁裡面有一條頭髮而遭到廚師長長時間的訓斥,其實一個小小的布丁,本身就沒有很大的價值,髒了的話扔掉再重做就是。但是電影呈現給我們的畫面卻是,廚師長把廚師們召集起來,盤根問底布丁裡面的頭髮到底是誰的,然而誰也不知道,所以廚師們只能沉默。廚師長難道真的很在意這個布丁嗎?其實不然,廚師長只是透過一個小布丁展示他的權力,因為在廚房這個小小空間裡,他權力是最大的。這裡也表達一個道理,弱者只會欺負更弱的人。

    3、刀

    影片中出現的刀,大家可能覺得這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物件,但是,細想一下,在這個監獄裡,在底層的人為什麼要準備武器,準備武器是為了幹什麼?原因無非就是:保護自己。如果一個和平的環境,大家都相親相愛,兄友弟恭,需要這樣的重武器去保護自己嗎?在這座監獄裡面,底層的人通常因為分不到食物而活活餓死,但是,如果他們吃掉一個人,他們就可以獲得上升的空間,去更上層獲取更多的食物。刀可以幫助他們殺害別人,也可以使他們免於別人的殺害。在底層裡的人,吃不飽,穿不暖,還要不時受到上層人的侮辱,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為了活下去,只能這樣做。

    4、女管理員

    還記得那位女管理員嗎?其實女管理員本身也是高管,處於上層社會的人,她瞭解管理局,也清楚這個監獄的運作。但是女管理員接收到的資訊是說這棟監獄一共有200層,但是等她自願帶了條狗下來的時候,她發現自己處在202層,並且在她的下面還有很多很多層,她才發現自己被騙了,以至於後來絕望自殺。為什麼原本身為高管的她也被騙了呢?其實無非就是因為在她更上層的人不想讓她知道這些秘密,而在這個階層裡面,永遠沒有最上層,只有更上層。而這個“更上層”,有可能是她的上司,也有可能是這座監獄的製造者,也就是建立這種體制的人,他們站在頂端,凝望著下面的人,就像觀察著一隻只螞蟻一樣。

    5、333樓層

    在影片中,我們會注意到最底層的樓層號,333。當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我的心裡一咯噔。想想,這棟監獄一共有333層,每層樓住2個人,那麼監獄裡面一共就有666人,而在西方國家,666是代表邪惡的力量,魔鬼撒旦的代名詞。在這層比其它層氛圍更加壓抑,環境也更加黑暗。這一層可以看作是人間和地獄的分割線,在這一層生活的人,沒有食物,沒有溫度,剩下的就只有無窮無盡的黑暗和絕望。這也暗示了生活在底層的人永遠都會受到壓迫,他們就像活在地獄一樣,不見光明,最終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所以飢餓站臺這部電影暗示鬥爭激烈的階層關係,上層的人總是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去壓榨下層的人,而下層的人處於弱勢,永遠都只能被上層的人壓迫。所以在這種資源充分不平等的條件下,只有建立這種體制的人才是最大的贏家。

  • 7 # 馨馨看電影

    首先:格倫一直在嘗試改變自己和他人,從理性勸說到階層壓迫,最後暴力威脅,自上而下的資源分配體系是冷血的。

    然而:尤其是資源本身就不夠的情況下,不管階級如何重新洗牌,體制不會改變。

    最後:誰在頂層都是一樣的,就算格倫有幸分到一層,然後用強權強迫人們合理分配食物,但資源本身就不夠多,可能到200 層就沒有了食物,更別提食物的優劣,底層的人照樣會餓死。

  • 8 # 從前電影

    感覺管家拿著蛋糕上的頭髮對比的時候已經把故事結局講清楚了。男主得到過那個女人的幫助 所以在生命垂危和絕望中相信那個女人不是在騙他。蛋糕要傳遞的資訊是訴求。結果也被主宰者也就是管家誤認為是因為食物有瑕疵而被嫌棄而大動肝火。生活在象牙塔裡的主宰者努力想做到完美。永遠想象不到資源分配到下層的過程中會出現怎樣的問題。是多麼殘酷不公。高層享受著更多資源,也麻木不仁的浪費著更多資源,根本不去考慮下層人的困境。即便是經歷過下層困境,選擇過人吃人的下層人上位以後,也只會更殘酷的佔有和浪費資源。最後男主和黑人站在餐桌上,其實代表了一場革命,而革命的目的是美好的,剝奪上層的資源,共享給下層的人。以求共產。革命的代價就是在保護資源以求共產的過程中傷害了別人也被別人傷害到。

    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直在好奇房子一共有多少層。最底層的生存者有多悽慘。然而到最後房子的層數依然多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不過後來恍然了。其實下層有多少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主抗爭到最後,也沒有傳達出正確的資訊給最上層。看著管家拿著蛋糕上的頭髮對手下大發雷霆的時候。我已經意識到。他離下層的距離太遠了。永遠想象不到下層人的生活有多殘酷與悲哀。這才是本片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因為在管家的思維裡。那些關在房子裡的人,總會留下些殘羹剩飯給更下一層的人吃。如果連最底層的人都不碰那個義大利蛋糕。就是對權威最大的嘲諷。管家的斥責只能讓手下分配資源的人小心翼翼。改變不了高層的浪費,也改變不了下層因為沒有資源而選擇人吃人的殘酷。可嘆的是這與善惡無關,想生存下去,就得面臨上層的揮霍與浪費。還要拼命的佔有資源以確保自己的利益。這其中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還好一點,那些有責任心,想要改變的人才更痛苦,比如男主,比如女瘋子,還有得了癌症才鼓起勇氣選擇改變的,最後在失望中選擇自殺的帶狗女人

  • 9 # 鉑金有的看

    “顯而易見”的,”顯而易見”這個詞其實是《飢餓站臺》這部電影的靈魂。 越是 “顯而易見”(obvious),就越容易 “視若無睹”(ignorable), 等於人們宣佈放棄了細節、放棄了追問、放棄了思考、放棄了質疑,而接受一個眼前的現存秩序。

    魔術師總是用 “顯而易見” 來吸引觀眾,然後利用觀眾的 “視若無睹” 來移花接木。 這個弔詭的現象,不僅發生在電影內部,也發生在電影隱喻的現實中。

    我昨天才看了這部電影,第一時間感覺沒看懂,因此翻閱了數十篇影評。 令我感到弔詭的是,電影有一個最為 “顯而易見” 的問題都被 “視若無睹” 了:

    米哈魯怎麼做到每個月都在低層活下來?

    “顯而易見” 的本質

    垂直自我管理中心的本質

    電影所隱喻的階級社會

    失敗的救世策略

    如何在 Hole 中實現真正的共贏

    結局的那條 “message”,最終傳遞給了誰

    先談第一個問題:

    米哈魯怎麼做到每個月都在低層活下來?

    亞裔女米哈魯, 她每個月初都從高處下降到低層,甚至超過200層。 她是怎麼在低層生存下來,還保持體力的?

    米哈魯(Miharu ?看長相是東南亞裔?愛吃石鍋拌飯是韓裔?看名字是日裔?) 如果只是專精吃人肉,也不見得要下那麼深。 她每次最多也只隨身攜帶一個裝著血肉的小包袱而已。

    在嘗試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沉浸在電影的設定裡思考一下, 如果自己在在這深坑裡(英文 “the hole”, 翻譯成 “監獄坑” 似乎不準確,加入了額外的意義誤導), 每個月都有一個理由(且不論是否是333層小孩)都必須降到深處, 如何才能確保生存。

    我想到的唯一必勝策略是,在有食物的層次醒來後,逐層往下殺死大多數人, 從而保證高層的食物無法被吃完,一定會降到很底層。 但它的前提是武力值 110,必須有能力殺死大多數人而且自己不受致命傷。

    米哈魯顯然不是這樣的人,她每次搏鬥傷痕累累,而且也未曾濫殺無辜。 何況她到第171層救了男主時,171層已經沒有任何食物降下來了。 她如果真是為了找自己的孩子,任何一個沒食物的層次即便找到了,她也無法和孩子活下去。

    因此米哈魯往下降,一定要滿足兩個條件:

    即便身在高層,也必須冒巨大風險前往低層,不是自利也不是取樂

    身處低層有辦法一定能活下來

    思前想後,唯一可能的解釋是,米哈魯是真的要尋找一個小孩(是不是她的孩子另說); 而電影結尾讓小孩(我不確定是男孩女孩,只是頭髮長而已)躺在平臺上往上升,一直升到0層,是可行的。

    小孩和其它的餐具不會因為電梯急速上升而粉碎,這點可以說通。 管理局製造了一個能自動下降的平臺,同時也造成了人們可以搭乘平臺回到高層的風險。 如何阻止人們偷乘平臺上升呢? 答案是加速度,平臺會把途經的障礙物擊碎(某個血腥畫面提示了人體被平臺撞擊的後果)。

    這是為什麼平臺到達了最底層333層(6米一層,洞深恐怕在3公里),還會繼續下降很久才到底。 333層到最底部的距離是平臺用來加速的,同時從高層跳下來自殺的人也不會填滿在333層。

    同理,0層到 1層之間,應該也有很長的距離用來減速。 否則平臺像炮彈一樣急速上升,擊中頂部阻隔物,一定會有巨響、震動和碎落物。 然而每次都沒有,說明平臺是有辦法減速的,或者有什麼其它黑科技。

    基於這些推論,米哈魯只需要有辦法和平臺一起降到最底層,就能夠在別人無法察覺中去到0層,從而有機會活下來。 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合理的解釋,只能走向主角幻想說。

    電影中出現的五個月裡,只有主角神志恍惚的第四個月(202層)米哈魯沒出現,她每次都下降了。 她可能每次都到達底層,然後帶著孩子透過平臺回到0層。

    這種推論並非光明結局,而是和 “凍奶說”(送上去的是凍奶,但0層的人認為是有頭髮才沒有人吃)同樣黑暗的。

    米哈魯很可能每個月都到了0層,但從未在當月被送下去,因為送下去等於告知所有人低層有辦法到達高層。 然後 The Hole 的體制就真的被打破了,因為人人都會湧向最底層。 但每個月之後,米哈魯又被送回某一層了,所謂到達0層送去的 “message” 跟那個有頭髮的凍奶一樣,並沒什麼卵用。

    “顯而易見” 的本質

    電影中男主角屢屢提出常識性問題,作出正常的舉動(例如和上下層的人喊話)。 但那位拿著加強版武士刀的老爺爺(Trimagasi),都用 “顯而易見” 這個口頭禪來回復他。

    我們觀眾也一樣,剛開始還帶著懸疑進入電影,到最後已經和老爺爺和男主角一樣,忘記疑問了。 一切似乎都 “顯而易見”,而且 “說話令人疲憊”。

    這是人類接受一個外在秩序的標準流程。 當人們提出疑問和質疑時,也預示著改變秩序的慾望。 而當人們 “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就會慢慢被秩序同化,覺得一切都 “顯而易見”, 甚至連 “內心的怨恨” 都沒有了,就像清洗乾淨的蝸牛一樣。

    當主角被 The Hole 同化的過程,我們觀眾也在被電影同化著,似乎忘記了最初的疑問。

    電影開頭就有一句獨白, 在這個世界裡只有三種人,”上層人”(those at the top),”下層人”(those at the bottom), 和下落的人(those who fall)。

    第三種人裡面又有三種人:

    放棄希望跳落自盡的

    米哈魯這樣獨善其身的

    男主角和黑人朋友 Baharat,試圖有所改變的

    反者道之動,在 The Hole 這個系統(system)中, 呆在原地不動的上層人和下層人,命運都是不變的。 既然不能往上攀登,那麼如果有解方,唯一的解方就是往下。

    垂直自我管理中心的本質

    垂直自我管理中心和其它的 “自我管理中心” 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答案 “顯而易見”,是 “垂直”。

    The Hole 的有兩個至關重要的設定:

    下層人無法去到上層,下去了就上不來[網路]Trickle-down effect;

    上層人對食物有絕對的分配權力

    每一層只能與相鄰的層有所溝通

    這是它和別的 “自我管理中心”,比如監獄,最為本質的區別。在這樣的系統中:

    上層的人主宰一切,下層的人沒有能力改變,地位下降的同時也失去了改變的能力

    這樣的系統,導致了某位偉大哲學家所說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 的戰爭。 而用中國先哲的話說,則是枕人頭,食人肉,菹人肝,飲人血,甘之於芻豢。

    電影所隱喻的階級社會

    大多數觀眾都意識到了 the Hole 這個系統對階級社會的隱喻。 但這並非對現實世界的準確隱喻,因為現實中的人類社會還存在階層流動,還沒有絕對的垂直; 更重要的是 the Hole 裡的人們是不事生產的,僅僅剩下分配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The Hole 有點像劉慈欣的《贍養人類》,它是未來式的隱喻。

    隱喻的是資本主義階級社會的發展趨勢, 階層分化越來越多,階級的隔閡越來越深重。 類似《寄生蟲》所主要闡述的,上層人和下層人無法相互理解。 而在這部電影裡,階級隔閡直接變成了無法跨越房間的設定,重點在於食物往下分配的問題。

    這樣的秩序在現實世界是部分存在的,尤其是歐美國家的居民更為熟悉。

    The Hole 是典型的 “Trickle-down effect”(涓滴效應)模型,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喊得最兇的經濟政策。

    這些政府官員、經濟學家,往往主張對富人和大企業減稅來改善窮人的命運, 認為這樣企業能賺更多錢,發展得更好,僱傭更多的人,這些高階工人再消費,讓經濟層層往下流動,從而讓窮人受益。

    當然實際情況,舉一個例子:很多大企業拿到減稅和低息貸款後, 把它們用高利息借給政府去修建他們所需要的基礎工程, 而政府再用勞動階層的高稅收去支付利息給這些企業。 結果大企業賺了更多的錢,而勞動者卻承擔了更大的負債。

    從更大的世界範圍來看,全世界也是一個涓滴效應的結構。 第一流發達資本主義壟斷了全球的能源、金融、高科技產業; 然後把勞動力密集型、高汙染的行業外遷,讓第二世界國家得以發展; 更低端的產業再層層往下遷移,直到沒有任何資源和市場的最不發達國家, 靠上層國家施捨的愛心、贈與的衣物、食物來苟延殘喘。

    在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中,國家、民族、階級的不平等在日益增大。 人類日益走向電影中 VSC 的體系。

    但是一直有政客和經濟學家,主張人類社會所產生的不平等困局,是有解的。 他們正像電影中的 “管理者”,主張 VSC(垂直自我管理中心)是有解的。

    甚至按電影中女面試官所暗示,管理局正是為了找到解方,才建立了 The Hole 這個系統。

    電影中 VCS 雖然內部細節不為公眾所知,但它的存在是告知天下的。 甚至在招募志願者來到這個地方參與社會實驗。

    這裡的工作人員似乎認為,VCS 等待著人們找到辦法, “eventually” 走向 “自發的聯合”; 或者出現一位彌賽亞(savior,彌勒佛,救世主,在電影中則屢屢比附聖子耶穌)領導大家走向團結。

    如果團結得以實現,我們還可以假設它會作為電影中現實社會的解方,從而得到推廣, 一舉解決階級社會人與人相互仇恨無法團結的難題。

    這才是《飢餓站臺》這部電影最關心的問題,不是隱喻階級社會而已, 最重要的是隱喻 “管理者” 們所說的 “有解”,究竟有沒有解。

    失敗的救世策略

    The Hole 裡的系統與現實世界非常相似,階級的分化導致了資源分配的不公平,衍生出了嚴重的不平等。底層的人每天都在經歷地獄般的生活。問題是,“怎麼辦” 呢?

    《飢餓站臺》整部電影,就是把各種人的 “怎麼辦” 擺在了我們面前。

    圍繞這個問題最有名的假設就是 “看不見的手”,所謂自由市場機制會自動調節分配功能,讓所有人受益。 但市場萬靈論對所有參與者都有個 “理性人” 的假設。 而博弈論的提出,囚徒困境等一系列例子提出,用數學的方法證明了, 只要有一定比例的非理性人存在, “看不見的手” 不可能生效。

    《飢餓站臺》老爺爺就屬於博弈論式的反證。 他是一個自由主義的,自私自利的人,但只是自私,並不是壞人。 他吃得好的時候就往下一層撒尿, 他過得苦的時候就罵上層是混蛋。 這樣的人破壞了系統的自發團結,很快教會了更多人自私,系統沒有走向“自發”的聯合,而是 “自發地” 走向了不合作。

    男主角一開始主張上下溝通的方法, 馬上被老爺爺質問說 “你是共產主義者嗎?” 而男主角立刻噤聲了。 在《飢餓站臺》的世界裡,和現實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共產主義” 都是最為政治不正確的禁語。

    但我要指出,男主角的合作分配策略,完全不是 “共產主義”。 我很遺憾幾乎沒看到影評提到這一點。 “共產主義” 主張的是一種 “生產關係”,而不是 “分配關係”。 主張分配上的平等,而不觸動資本主義秩序本身,這是 “民主社會主義者”。

    例如,現在正在美國參選總統的老爺爺桑德斯。 他主張美國全民醫保、教育免費、提高最低薪資,向億萬富翁和財團徵稅 ——但從來不提生產關係的改變。

    《飢餓站臺》這部電影預言了桑德斯競選的結果:你是共產主義者嗎?上面的人是不會聽共產主義者的。

    當女面試官進到 The Hole 時,她採取了和男主角最初相同的舉動, 勸說。 這種策略是作為理想主義者出現的, 就像國際 NGO 組織,社工體系,給上層人中的理想主義者們一個用勸說、幫助的方式改變秩序的平臺。

    勸說結果是失敗,毫無約束力。為此男主角化身 “拉屎的彌賽亞”,用拉屎相威脅,對下層產生了一定的震攝效果。 看起來就像一些公益的國際組織公開批評第三世界國家的獨裁者、貪腐官員一樣,威脅取消援助一樣。

    這樣的威脅有效果,但效果是存在於一兩層,整體體系毫無撼動。 因為理想主義者們既沒有辦法喚醒更低層,更沒有辦法”你沒法把屎拉到自己頭頂的高層去”。

    最關鍵的是,理想主義者們的能力取決於所處的階層地位。 當時間一到,命運齒輪重啟,理想主義者們失去自己優越的地位,他們的話再也沒人在意。 自己身處低層時,為了避免吃人和貫徹自己的善意,就只剩下自殺、以肉飼人這唯一的出路了。

    涓滴效應、自發的市場機制、民主社會主義、理想主義都失敗了。 這一次在第六層甦醒的男主角,有了一個有力的朋友。 這個朋友身強力壯、心性善良,一心想透過諂媚上層向上攀爬。 他得到的是上層人拉在他臉上的一泡屎。成功學也破滅了。

    主角和這位黑人朋友聯合起來,作出了僅見的大膽舉動,他們選擇了威權主義, 逐層往下走。要用武力捍衛食物的分配。

    由於他們試圖一直壟斷資源的分配權,因此和所要幫助的物件處於相互質疑的博弈中。 他們不敢輕易放棄武力,必須痛毆不合作者來捍衛自己的地位,很難界定這是幫助了人還是侵犯了人。

    進一步的,威權並非萬能,在某一個層次遇到更兇悍的人(能殺死米哈魯,戰力極高)挑戰, 使他們負傷了,權威就會大大下降,隨時被取而代之。 就像那些對國家經濟騰飛所有貢獻,但被指獨裁,最終被部下找到理由槍殺、推翻的所謂 “強人領袖” 一樣。

    最關鍵的是,強人領袖的階層是 “下降” 的,只要在下降,他就必然失去長久的權威,然後被新的上層人取而代之。 他們這樣舉動是一次性的,也無法喚醒大眾的聯合,又有何意義呢?

    那位十幾層的智者,給了主角兩人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保留一個象徵,一個 Message。 這個 Message 可以是義大利凍奶,也可以是一個小女孩。 他們希望用這個 Message 感動頂層的人,即便感動不了真正的統治者,也希望感動那些為統治者遂行統治的工作人員。

    於是兩人豁出姓名,在臨死之前把 Message 送上去了。這個感動上蒼的舉動成功了嗎?

    我們已經知道,按凍奶說的結局,0層的管理員無法理解底層的資訊,他們只會用自己的階層經歷,猜想凍奶因為有一根頭髮才沒有人吃(有頭髮的凍奶,和送上去的凍奶,一模一樣)。

    按送小孩的結局的話,米哈魯已經成功登頂了無數次,但每次都被送回來,每次都要冒著生命風險重新往下走。

    無論哪種結局,都是失敗的。

    依我來看,全劇試遍了現實世界中的各種說法,無一成功。

    唯一,稍有效果的是自殺的面試官,她對應的是宗教救贖之路。在主角的幻想中引入了聖經耶穌的話:

    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神話中耶穌用自己的犧牲為人類贖了罪,所以基督徒在此基礎上衍生了聖餐的儀式。 而電影中,女面試官用自己的血肉,幫助男主角贖了罪。 讓男主角沒有墮落到老爺爺那種狀態, 而是不惜用生命嘗試最後的救贖之路。

    這樣的自我犧牲,即便沒有像《雪國列車》裡那樣用自己的血肉讓末尾車廂的人放棄人吃人而團結;但至少改變了兩三個人。 也許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態度。

    如何在 Hole 中實現真正的共贏

    那麼,如何在 Hole 裡實現真正的共贏呢?我有沒有自己的辦法呢?

    如果有人對我提出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整部電影第一遍算白看了,正需要看第二遍。

    電影裡所有改變 Hole 秩序的嘗試,都是人性上的嘗試。無論出發點是理性、理想主義、宗教、強權、自我犧牲…… 都是想讓人們透過理念聯合起來,從製造一個均貧但無人陷入人相食悲劇的秩序。

    這些 Idea,可以統稱為 Idealism,然而在電影中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

    真正的答案是 “顯而易見” 的,是 “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卻被大家忽視了。

    答案就是 “無解”。

    因為問題的根源從來不在於參與者的人性不夠偉大,而在於規則本身,在於每個鏡頭裡那高六米的窄室,三百多層,綿長數公里的深坑。

    所有參與者的所有策略、所有方案,都有一個 “顯而易見” 的共同前提,就是不改變 “垂直” 這個階級分化的物質現實,而嘗試從精神上達成共贏。

    這時我們就能看透電影的文眼,那本唐吉珂德的小說了。 所有不能物質上改變深坑存在,而試圖從精神上取得勝利的,都是 “唐吉珂德” 式的舉動。 充滿英雄主義氣概,最終一事無成。

    事實上,Hole 有解本身就是管理者的騙局。 管理者創造了 Hole 這個社會實驗,吸引自願者和招募罪犯前往,讓社會對結果翹首以盼。 0層的廚師們精心打造食物,面試官25年招募人員,都在維持這個系統的運轉。

    他們都以為這個系統能找出解,食物夠 200層 400個人分配,只要大家走向自發的團結就能得救。 殊不知 Hole 不止 200 層,有 333 層,666的人數象徵著地獄。 管理者給的食物,無論怎麼分配都是不夠的,自發的聯合都將因資源的有限而必然走向崩潰。 博弈論共贏的前提就不存在,這本身就是零和的,一切人與一切人的戰爭勢必會出現。

    管理員並不是希望透過這個社會實驗找出最優解, 他們確保這個社會實驗一定不會出現解, 但能這樣運轉好幾十年。 從而讓更多像廚師和麵試官一樣的人,讓更多主角一樣的志願者能把精力消耗在這個專案中。 讓現實世界的 Hole 也能一樣運轉下去。

    而沒人去思考怎麼從物質上打破這個地獄

    當每個人都預設接受了 Hole 的建築是最為 “顯而易見” 的存在, 每個人都對真正的改變可能性,視若無睹。

    真正應該改變的不是人心,而是系統的物質基礎。應該要把垂直的深井拉平,消滅階級存在本身; 讓所有人處在能相互作用的同一空間,把食物同時擺在每個人面前,讓所有人能參與博弈、談判。秩序就遲早會建立起來。

    題目沒有答案,因為題目本身就是答案。

    結局的那條 “message”,最終傳遞給了誰

    我認為電影的導演是想明白了這些道理的。所以才會拍出這部電影,才會出現《唐吉珂德》的小說。

    然而《雪國列車》的結局,代表迴圈週期律的列車被炸燬了,因為只有炸燬物質上的列車,破壞秩序本身,才能有人性的解放。

    同樣為了小孩而最終覺醒、自我犧牲,《飢餓站臺》的主角沒有像《雪國列車》的主角那樣破壞列車, 而是把小孩作為 Message 送了出去,電影戛然而止。

    這個電影結局令人迷惑,於是有了具有說服力的凍奶說,小孩只是想象。真正送上去的凍奶,卻讓0層的廚師們誤以為自己掉落了頭髮才沒人吃。

    按我前面的說法,送到頂層的人是可以存活的,那麼小孩的命運和米哈魯一樣,很可能下個月再被送回來。 但如那位智者所言,這個 message 還存在一線希望,就是讓 0號層的工作人員發現真相, 管理局號稱不收 16歲 以下的小孩是謊言,讓更多 “外面的人” 質疑管理局的行為。 那麼這個小孩的意義,就有點像電影 《月球》(Moon)的結局了。

    但我仍然不樂觀。為什麼廚師所在的層,要叫做 0 層,而不是地面呢?

    因為這些 “廚師” 們,或者說管理層手下的 “職業經理人”,和其他實驗者一樣囚禁在這個 Hole 中。 他們和每一層的試驗品有生態上的區別,卻沒有地位上的區別,都是奴隸。 一旦從 0 層反叛,未必不會有跌到 333 層的命運,就像 《Cube3》(異次元殺陣3)裡一樣。

    不過這都無關緊要。如果導演真的想談小孩的結局,是可以多拍一小段收尾的。

    之所以電影在 Message 投遞的那一霎那就結束了,因為 Message 已經傳遞到位了。Message 的投遞物件是我們,是觀眾。

    整部電影就是一個 message,一個 symbol,和劇中的小女孩,凍奶一樣。

    電影觀眾才是真正的 0 層工作人員,是那位智者唯一寄予希望的物件。

    你品,你細品。

    最後,問題來了,你有沒有為了凍奶上的那根頭髮,而動怒呢?

  • 10 # 跪射俑

    要想展開《飢餓站臺》的解析,不得不一開始就啟動劇透模式。

    ——劇透預警線——

    劇情回顧

    《飢餓站臺》設定在密閉的架空監獄,監獄中的罪犯,有犯罪的,也有像主角一樣自願加入這個監獄實驗的,每一位進入監獄的人,都可以帶一件物品進來。

    這座監獄架構是垂直型別,最後我們知道監獄一共有333層,監獄頂層外圍,有一組頂尖的廚師團隊,每一天廚師團隊都會做出一大桌的豐富菜餚,有部分菜品,還是按照監獄中的人最愛的食物打造的。

    每一天,廚師團隊把這桌菜餚放置在第0層,然後這桌豐盛的食物會隨著中間懸浮臺下沉到一層,最先享受到美味且不受汙染的,就是第一層,以此類推,越往下層級的人,吃到的食物越少,甚至變成吃殘羹冷炙,再到吃別人剩下的骨頭,最後什麼都不剩下。

    該監獄也有防偷機制,如果有人想要囤積食物,哪怕偷拿一個水果,那麼這一層就會啟動極熱或極冷溫度,讓你不得不扔掉留下的食物。

    每個人會在自己層級待上一段時間,然後監獄透過麻醉氣體弄暈你,再把你隨機放置在某一層級,如果你命好,會在比較靠上的樓層,就能吃到食物甚至能吃到美食,但如果你在比較下面的樓層,那基本就是等死。

    資源分配的不均勻,導致上層的人可以暴飲暴食,但越往下的人,得到的食物會越來越少,在大概50多層的時候,食物基本沒有,到了七八十層,桌上只剩下餐具,所以在往下的人,要麼互相殘殺吃對方,要麼看誰能忍到換樓層。

    男主是自願進入監獄實驗的,他選擇了一本《唐吉坷德》的書帶進監獄。

    影片開始,男主在48層,和一位中年口頭禪說著“顯而易見”的顯伯在同一層監獄,男主起初不屑一顧,有些自命清高不願意吃別人剩下的食物,但幾天下來終究忍不住飢餓,開始進食。

    而且男主發現監獄食物短缺問題,在於沒有合理的平均分配,於是開始教導人們要節制用餐,當然顯而易見不會有一個人聽他的,每個人總是先儘量吃飽自己最重要。

    期間,男主還遇到了一位從上面下來的女子,顯伯稱這位女子在找自己兒子,為了增加和兒子相遇機率,會殺掉自己室友,並跟隨餐桌從上而下尋找,但至今一直沒找到。

    很快,男主和顯伯換了監獄樓層,很慘到了171層,男主醒來發現自己被顯伯捆綁,顯伯綁住男主並不是因為爭奪食物,因為在這一層的餐桌不會剩下任何食物。

    顯伯綁男主原因是一週後,人最終敵不過飢餓,想要活命只能吃對方,顯伯為了2人都能活命,要用自己隨身帶的刀子割下男主的不致命部分的肉,來供養兩人。

    就在顯伯對男主下手時,正好下來尋找兒子的女人到達這個樓層,女子幹掉顯伯,救下男主。

    男主此時負傷流血,在堅持了一段時間不進食之後,顯而易見再不進食他就要涼涼,而此時女子正在歡樂的吃著顯伯,女子為了讓男主續命,割下顯伯的肉喂男主,就這樣男主在171層活了下來。

    交換樓層時間再次來臨,這次男主到了33層,和一位曾經監獄面試官在一起,面試官也是自願加入監獄實驗,她秉持著自發性團結的理念,幫下一層人分配好食物,並每次苦口婆心要他們不要過多吃掉食物,但無人聽從。

    最後男主威脅樓下的人,不聽從就會在每個食物拉下排洩物,讓大家都吃不了,才起到了一定作用。

    之後男主到了202層,面試官直接上吊,男主醒來整個臉都方了,同樣,在飢餓難忍的情境下,男主在死去顯伯幻象教唆下,還是決定背叛自己良心和靈魂,下手吃麵試官,以保全自己能活下來。

    堅持下來的男主,這次到了第6層,宛如到了天堂,這時男主的室友是一位黑人小夥,他對第6層依然不滿足,而是想要達到頂層離開這鬼地方。

    但第5層的人根本不願對他伸出援手,正當僵持的時候,男主從黑人小夥的舉動中想到辦法,男主決定跟著懸浮餐桌下降,到最底層之後,透過這種觸底反彈,餐桌最終會升回頂層,從而可以獲得自由。

    於是男主和黑人小夥一層層下沉,並暴力制止50層以上的人不能吃食物,之後50層以下的人平均分配食物,以保證所有人都能吃上東西。

    在下沉過程中,他們中途還遇到了一位智者,這位智者要求他們帶一個完整的奶凍送去,這樣才能傳遞給管理者一個資訊,這個資訊意味著什麼,後面解析會聊到。

    之後他們還遇到了找兒子的女子,但女子已經被監獄的人殺死,男主他們也在搏鬥中身負重傷。

    不過最終,他們到達最底層333層,發現了一位亞裔女孩,似乎她是那位女子一直找到孩子,但那女子找的是兒子,而且監獄內並沒有16歲以下的兒童。

    最後他們決定把奶凍給了女孩,黑人小夥因失血過多而斃命,男主也最終明白,其實女孩正是傳遞給管理者的資訊,於是男主決定留在第333層下一層的最底層,女孩則跟著懸浮餐桌衝了上去。

    觀感解析

    早在《飢餓站臺》之前的2008年,《銀翼殺手2049》的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就拍過一部短片,叫《下一層》,這部短片還獲得了次年戛納電影節最佳短片。

    《下一層》講述的是一群各式身份的人,圍在一個桌子吃著豐盛的食物,周圍還有服務員在不停給他們端上新的食物,但吃了不久後桌子和人塌陷,下沉到下一層,接著服務員也跟著到下一層。

    但隨著桌上的人越吃越歡,下沉的時間差變得非常短,最終餐桌和人開始無止盡的下沉,服務員也再沒有辦法伺候餐桌上的人,暗示了餐桌上人們的貪婪和醜惡。

    雖然《飢餓站臺》和《下一層》並沒有直接聯絡,但目前看下來《飢餓站臺》的靈感似乎來自於《下一層》。

    對於《飢餓站臺》這樣高設定的作品,抽離於現實生活,影片想試著提取更高概念的意義。

    那麼《飢餓站臺》做得如何?用片中垂直比喻的話。我認為《飢餓站臺》在《心慌方》和《雪國列車》之下,在《移動迷宮》之上。

    《飢餓站臺》確實設定和概念都做得很好,夠新穎夠抓人眼球,但影片要表達的想法太直白和直接,少了所謂的留白。

    很多人還拿《飢餓站臺》和《寄生蟲》比較,因為兩部作品說的都是階級,但《寄生蟲》從頭到尾就把階級隱藏得很深,需要觀眾自己去發現和發掘,但《寄生蟲》劇情本身卻施展了很強的戲劇衝突和諷刺,現實和真實感,《寄生蟲》也比《飢餓站臺》更強。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飢餓站臺》有很大的野心,想要透過主角的視角和經歷,讓觀眾去體驗這場監獄實驗對人性的拷問,對階級的思考,對世界食物分配不均的探討等等。

    Q1:片中尋找兒子的女人,真的在找兒子嗎?

    A:其實像《飢餓站臺》這樣高設定的電影,片中的角色一定是有代表性的。

    比如主角就代表著從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的轉變。其他角色則比較固定,顯伯代表實用主義,面試官代表完美主義,黑人小夥代表著自由主義。

    而尋找兒子的女人,則是浪漫主義。

    除了這些,片中擴充套件開來,片中的其他角色還慘雜著悲觀主義,幻想主義,保守主義,人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等。

    就目前影片面試官的話分析來看,女子是10個月前自己進來的,進來前女子沒有家人是孤身一人,那麼哪來的小孩。

    有人說是女子在監獄中懷孕生出來的,但10個月時間,也不可能生出影片最後那位六七歲的女孩吧。

    而且女子說的是找兒子而不是女兒。

    這裡有4種解釋,第一個是女子某次在監獄分配中,和女孩在同一層,女子把女孩當做是自己的孩子。

    但在下次分配中他們被分開,當然我知道如果室友不死,就不會造成分開。

    但比如有人透過懸浮餐桌把女孩抓走,或者女子想盡辦法跳到上一層為女孩找食物,導致他們被分開。

    於是,女子瘋狂找女孩。

    第2種解釋,是女子瘋了,或者聽過自己室友說監獄有亞裔小孩,所以女子瘋狂找小孩(小孩性別錯誤說明女子瘋了)。

    第3種解釋,是監獄根本沒有小孩,這一切都是男主最後的幻想,男主可能在救女子那層監獄中,就和其他人搏鬥時死了(小孩性別錯誤說明不是真實的)。

    第4種解釋,就是確實有小孩在,而且也確實是那位女子的,這是管理者刻意安排的,連面試官都不知道,然後管理者告訴那位女子,他們把女子的孩子放到了監獄裡,而且放在第333層,要她自己想辦法找,從而增加監獄的實驗性質。

    這是我對女子以上的4種解釋,你們更相信哪一個呢?

    Q2:女孩和資訊代表什麼?

    A:所謂的資訊,我的理解是下層人們對上層的一種浪漫主義幻想,起初用奶凍作為資訊,監獄的人是想告訴管理者,他們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慾望和命運,讓每層人都有食物。

    後來資訊變成了女孩,目標則變得更明確的告訴管理者,他們到達了最底層,並最終選擇把女孩送到0層,女孩代表著希望,還有人性的良知和光輝。

    但對於這座監獄的構造和設定本身,就不難看出其實不管你送上去什麼,對於管理者來說他們都並不在乎,管理者要的是實驗的結果,甚至只是一種實驗樂趣,而不是監獄中人們提出的訴求,更不會因為資訊釋放監獄中的人。

    Q3:女子有到過最底層,見過自己孩子嗎?

    A:我認為沒有,女子雖然一直往下走,但每一層幾乎都受到了阻撓,女子只要和那一層人幹架,時間太長分不出勝負,懸浮餐桌就會下沉,女子就沒辦法搭乘餐桌了,只能留在那一層。

    而等到下一次分配,女子可能又要重新下沉,以此類推。

    Q4:管理者是誰

    A:首先《飢餓站臺》是一部高概念作品,監獄中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代表和隱喻,那麼管理者也不會例外,我認為管理者更多代表著上帝的身份,但這位上帝並不是我們平常救死扶傷,解救於人們於水火之中的上帝。

    管理者更像是審判角色的上帝,揭露著人的底線和貪婪,把人們最醜陋的一面,赤裸裸的展示出來。

    Q5:主角為何不跟上去?

    A:影片中說到,主角是送信人,送信人不需要上去。

    更深層的含義,其實就是側面解釋男主做這些,並不是為了自由,不然自己也不會自願報名進入監獄。

    還有一種解釋是男主其實在下降過程中,已經死了,見到小女孩也是男主的幻象,其實這一切都是男主美好的願景而已,監獄依然醜陋,人性依然骯髒。

    還記得男主進監獄拿的《唐吉坷德》嗎,這本書是西班牙最經典的文學之一,書中的主角唐吉坷德,幻想自己是騎士,從而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最終,唐吉坷德從夢中醒來。

    書中的唐吉坷德,最後變成了一位集矛盾於一身、既可喜又可悲的人物。

    《飢餓站臺》的故事和主角的經歷,兩者有很多共同點,都充滿著諷刺,幻想,道德,宗教,政治等等。

    Q6:女孩送上去有用嗎?結局是什麼意思?

    就像我前面說的,我認為女孩送上去沒有任何作用,管理者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審判者,不會被監獄做出的舉動有任何迴應。

    而且女孩說不定一開始就是管理者送下去的,以增加監獄實驗的豐富性。

  • 11 # 逗趣雜貨店

    飢餓站臺的解讀

    飢餓站臺是一部扭曲的社會寓言,講述了人類最黑暗和最飢渴的一面。

    下面我以三個角度評價一下這部電影表達的影視化語言。

    角度一、電影中各種賦予了深刻含義的道具。

    角度二、男主在“飢餓站臺”中的轉變

    角度三、這部電影“垂直監獄”的設定

    一、電影中各種賦予了深刻含義的道具。

    這部電影中有三個令人印象深刻又飽含深意的食物,分別是蘋果,蝸牛,義大利奶凍,我來分別說一下這三個食物在電影中所表達的意義。

    【蘋果】

    作為純天然的水果,是食物中唯一沒有被加工過的,蘋果在電影中一共出現了兩次,一次是男主剛剛來到“監獄坑”的時候,愛乾淨的他沒有去吃剩下的食物殘渣,而是挑出了一個乾淨的蘋果放在自己的兜裡,這時候的男主是最純粹完全的保留自己人格的時候。蘋果第二次出現則是充滿了逃出慾望的黑人小哥,他雖然在高層,但是沒有碰桌子上的高階食物只是拿了個蘋果,他雖然在“監獄坑”裡待了有一段時間了,但是他的心中依舊有赤誠的追求,幻想著能夠逃出生天,始終沒有放下自己的尊嚴。所以蘋果更多的是代表那些沒有被“監獄坑”抹滅人性,心中尚存希望的人。

    【蝸牛】

    蝸牛第一次電影中被提起是男主的第一個室友老人,老人正在跟他訴說著最底層的日子是怎麼活下來的,他問男主:“你吃過蝸牛嗎”住在最底層的人活下來的方式就是吃任何能夠果腹的食物。我們都知道,底層的人已經吃不到什麼食物了,甚至連食物殘渣都吃不到,所以,他吃的蝸牛絕不會是餐桌上精緻擺放的蝸牛,而是牆上或者地上爬的蝸牛。蝸牛第二次出現的時候,鏡頭也表現了蝸牛被精心養在培養櫃裡,展現了蝸牛被烹飪的過程,

    但是這樣被精心烹製層層把關的一道菜,在食物站臺上卻沒有人人吃,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這樣的食物根本就沒辦法在短時間填飽肚子,餓了一天的餓鬼們不管是什麼,先往嘴裡亂塞一通,蝸牛這樣需要吃起來複雜又不能填報肚子的食物,在他們眼裡就是垃圾。

    【義大利奶凍】

    這個食物象徵的不僅僅是食物那麼簡單,而是男主的信仰,他不相信這種“惡性迴圈”無法被打破,於是做了一個恐怕“監獄坑”裡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決定,那就是從6層跳到最後一層去。男主試圖改變這種機制,想讓每個人都能夠合理的分配食物,希望改變這種機制,讓更多的人活下來,拼命地保護著他心中的“義大利奶凍”,“義大利奶凍”象徵著男主在絕境中的信仰,當人性無法被直視時,信仰便成為內心的救贖。雖然影片並沒有明確的告訴我們男主成功與否,不過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微乎其微。

    二、男主“飢餓站臺”中的轉變

    電影中,第一次在“監獄坑”裡醒過來的男主是最本真的他,他彬彬有禮,見到自己的獄友,先伸出手來跟他握手,這一點可以看出男主是個很有禮貌的人,而且剛剛來到“監獄坑”的他。看到“獄友”在餐桌上吃著食物殘渣狼吞虎嚥時,愛乾淨的人沒有吃桌子上的剩菜,而是挑了一個乾淨的蘋果藏在口袋裡,看到獄友往食物上吐口水時,他非常牴觸獄友的行為。這時候的他,還是沒有被“飢餓站臺”同化的文明人。

    愛乾淨有禮貌的文明人然而忍受了幾天的飢餓,又被“獄友”連環不斷的洗腦之後,承受著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壓迫之後,他開始慢慢的吃桌子上的食物,漸漸的,他開始融入了這裡的生活。但是這個時候的男主,還沒有完全性的墮落,因為他只是適應了48層的生活,內心的信仰還沒有被打敗,他還會保持自己的外表整潔,晚上吃飽喝足了會看看自己隨身帶的書。

    適應了飢餓站臺的男主“飢餓站臺”對於男主最根本的改變,是他在忍受不了飢餓的痛苦後選擇去“吃人”,這時候的男主,內心的最後一道防線終於被生存的意志打敗了。他吃掉了第一個獄友的身體,這時候的他開始出現了心理崩潰,會幻想自己吃掉的獄友跟自己對話。生存是第一本能而電影中對於飢餓站臺的規則制定也非常耐人尋味,為什麼30天才會換一次層數呢,因為人類忍受飢餓的極限就是30天。

    三、這部電影“垂直監獄”的設定

    這部電影的設定很有意思,垂直監獄完全視覺化的階級地位用人最基本食物即生存掛鉤,來隱喻在一個完全剝削社會想要實行改變和理想化平等互利的可能。想起類似反烏托邦社會階層電影比如雪國列車和摩天大樓,這個有趣的點在於,比起一個固定的階級社會,這個垂直監獄更像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驗,上層剝削下層。然而因為層數每月隨即改變,每一層的人本質上是平等的,獲得的權力也是暫時的。層數的變化,其實是隨機的,無論你之前是罪不可赦還是功不可沒,在這個“監獄坑”每個人都有機會去上層體驗最先,也會在哪一天睜眼醒來發現自己又落到底層。

  • 12 # 卡通熱狗

    看過這個電影后的第一反應,大概就是階層的嚴格分劃與剝削。下層的人只有吃上層人的剩飯,最底層的人因為沒有剩飯吃而只能等待死亡。

    想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階層,無異於登天,同階層的人會勸你別折騰,上層的人會十分排斥爬上來的你,甚至不吝落井下石。

    那“自甘墮落”的往下層走?會遭受到下層人的無情報復。

    大家“安分”的呆在自己的樓層裡,是顯而易見的最“安全”的事。

    在這樣的環境裡,是個人大概都會很絕望,除了本能的活著,似乎別無選擇。因此採取的慘無人道的生存方式,讓人實在坐立不安,但又不得不思考我們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類社會。

    每個屠龍少年在打敗惡龍時,都會變成惡龍。人們曾經所受苦難,都會加倍奉還。

    “監獄”裡的人們,並不是不能打破階層,“監獄”採取的是一種輪動機制,每個人都會有機會(接受管理者的安排)到其他樓層,前提是當他們在較低層數還沒餓死或者被“同伴”吃掉時。而當他們出現在上層時,大都肆意揮霍食物,沒有人願意會為下層著想,而自己在下層的不堪體驗,他們也只想著怎麼讓那些曾經在上層的人好好體驗體驗。

    改變永遠不會是自發的。影片中的“監獄”,位於零層的人,稱之為“垂直自我管理中心”。

    “自我管理”這是個很美好的詞,如果大家能夠很好的進行自我管理,就不會有食物分配不均問題,各取所需,沒有人會餓著。

    可問題在於,他們準備的食物是滿足二百層所需的,事實上“監獄”裡有333層,顯然這對人們的自我管理要求的就更深了,要想使有限的食物到達最後一層,就得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來幫助他人,能這麼做的“聖人”有幾個

    有個關於分配的很好例子,假如讓一個人分蛋糕,他總會想給自己多切一點,但如果讓他切蛋糕後最後一個拿蛋糕,他則會盡量把每一塊蛋糕切的均勻。人是需要約束的,也就是說自我管理是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的,而不是全憑藉自發形成。

    我們大多數人的奮鬥經歷,從某種角度來看,其實都不是自發的,我們奮鬥,我們努力,不是為外界所刺激,就是有不能拋棄的家人朋友,不是對人有我無、我有人優的貼身體驗,怎麼會奮起直追,想要改變!電影中想要改變的幾個人,誰不是被生死考驗逼著想去做點什麼。

    自發改變很難,要求團結就更難了。黑人和找孩子的女人,都是單兵作戰,結果都是不得而終。

    當男主拉著黑人一起向下的時候,可以看到他們採取的手段有多麼激烈。

    即便是遇上了一個智慧的人,告訴他們他們要先談判,再動粗。當他倆照做時,結果也是少有人聽從,多數都被慘教做人!這些都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團結的代價是有多高,用文明的方式往往回應的是置之不理,而武力是協議達成的最後保證,這正如國家機器是保證社會安定的最後防線一樣。

    至於主角和黑人的成功與否,最後的小女孩是否存在,這都不重要了。因為不合理的監獄環境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改變,一個人泯滅了,總會有個人站出來,改變一次不成兩次不成,就會有第三次第四次,只要有了改變的意識,則不愁不能成功。

    我覺得這整個過程完全是人類社會變革的縮影,從野蠻到文明,我們都是迎著腥風血雨而來。影片也揭露了社會的本質,人的動態的連續的聯絡,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中,沒有人能獨善其身,要麼成為參與者,要麼成為炮灰,至於發展結果會如何,這又是無法預料的,正如影片中把代表資訊的蛋糕送上去後,管理員卻在質疑是廚師們做的不夠好,才使得它沒被吃掉,而不是想到下層人的訴求。

    也許,這又是下一場變革開始的導火索。“美好”的社會是需要代價的。

  • 13 # 竹劍浪客

    看過《下一層》這部短片的,相信對《飢餓站臺》也不會陌生。影片由加爾德·加茲特魯·烏魯蒂亞導演,伊萬·馬薩戈主演,是一部赤裸裸的把階級和人性擺在桌面上的佳作。

      電影的內容也簡單,在未來的反烏托邦國度中,囚犯們被關押在垂直堆疊的牢房裡,飢腸轆轆地看著食物從上層落下,靠近頂層的人吃得飽飽的,而位於底層的人民則變得激進。在333層的監獄中,越靠近上層才有充足的食物,越往下層去食物越發匱乏,吃人與被吃就這樣赤裸裸的理所當然的發生。底層的人們腦中只有食物,只想著活下去,到了中層能勉強解決溫飽後,思考才會出現在人們的頭腦了,只有到了上層你才有足夠的能力去執行你的想法。劇中的小女孩更像是現在的人們順應了社會,被磨去了稜角將所有的希望都灌輸給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能成為上層人,但是當布丁被送出去後,0層的廚師長根本沒有理解其中意思,隱喻人們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想要打破階級固化,光靠一代人是不夠的,需要兩代、三代甚至更多代人的努力。

      縱觀全片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上層人的想法無法傳到下層,因為他們思考的層面不一樣。上層人要想把想法傳到下層,最好的辦法是強制和暴力。下層人的想法也無法傳到上層,因為上層人理解不了下層人的生活。下層人只能把“訊號”傳到上層,至於上層人能不能理解就不一定了。

      《飢餓站臺》的明喻、暗喻其實非常多,但最可怕的是那些荒誕的現象能和現實生活一一對應。社會就是一個巨型的監獄坑,我們每個人都處於其中一層。人被按階層劃分,越上層的吃得越好,下層的則是吃上層剩下的,越下層的飲食條件越差。居中伊莫古裡所說的“如果每個人只吃自己那份食物,每個人都不會餓死”是不可能實現的。一個社會只要超過2個人,就會有貧富差距。而且根據馬太效應,有錢人往往會變得更有錢,窮人往往會變得更窮,所以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要想讓每個人都有飯吃,沒有人被餓死是可以實現的,但如果要所有人都吃得一樣多是不可能的,在監獄坑或者是在這個社會都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運會預選賽女足遭遇誤判和絕平,無緣第一,將和韓國爭奪奧運會席位,女足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