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夫舟
-
2 # 宋德文
清朝後期,打內戰要派兵,將軍要有軍隊,派漢人去總是不放心,覺得會謀反,派滿人去總覺得這人會擁兵自立謀權篡位,不派人去又覺得事情鬧大了,自己的位置不保,一直處於糾結之中。
也有果斷的,對付漢人謀反一律格殺誅九族,對內手段殘忍。
至於說怕打內戰,你別鬧了,前期,哪次不是打內戰,剿滅異教匪首叛變之類的。
-
3 # 小小民心1
官員都富裕起來了,統治者也習慣了安逸享樂了。民生也已經不堪入目,疾苦到了邊緣了。這樣的清朝能維持內部的秩序就不錯啦!指望她抵禦外敵入侵不可能啊!閉關鎖國已經與世界拉開了距離,思想愚昧科技幾乎沒有,拿什麼維護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呢?
-
4 # 召耳寶車
內憂外患使滿清政府疲於應付,對於戰爭而言政權維持是滿清政府再三權衡而必要的一個策略。對於領土的缺失和政權旁落,保持政權穩定是滿清政府的當務之急。從而千方百計扭曲國家概念,把朝廷和國家死死捆綁在一起,把驅除韃虜興國強國者視為賣國奸賊。不斷培養效忠奴才,拼命打壓異己者,把大量物力人力都放到維護政權上來。國弱外族欺,滿清利益集團在這種看似繁榮富強的環境裡,也漸漸的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了。他們憑著多年對百姓的威嚇統治覺得他們的天下確實穩若泰山。於是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日子年年月月的重複著,而百姓的苦難,無助,遭無端的欺壓已在那個自以為泱泱大國司空見慣,也無人顧及這幫奴才之外的賤民了。一旦外幫覬覦,藉機尋事趁此入侵,那些名將後裔早已是文弱不堪,膽小怕死只會欺男霸女的紈絝子弟。而百姓也如:官不知有民而民不知有國的麻木狀態,一致于山河破碎……
-
5 # 近距離賞人情冷暖
清末腐敗成風 朝廷大員們都貪汙很多銀兩 戰爭會讓他們去風餐露宿 有誰原意捨去安逸奢華的生活去打丈呢? 一味地求和 最多是出賣國家人民的田地 這和他們幾乎沒什麼直接的關心和損害,對於老佛爺 那更是打沒有忍會更安逸 用國土去換取小鮮肉全天候的淫亂享受打丈了是無法在享受這樣性福享受的
-
6 # 湯姆規劃局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1清政府長期閉關鎖國看不見世界的發展。對於洋人的新玩意表現出來的是恐懼而不是好奇。2由於滿清政府是滿族這種少數民族當家作主,他們怕一旦和外國打起來,即使打贏了也會千瘡百孔,會被漢族和其他民族搶了統治地位。3滿清政府除了康熙,雍正,打過幾次大的戰爭,其他的100年內沒有對外有過任何戰爭導致貪汙腐敗滋生,民怨沸騰,政治不穩,所以不敢輕易對外宣戰。4後面由於實現感覺這樣下去自己早晚成為西方國家的階下囚,所以才對8國同時宣戰導致失敗割地賠款。5長期以來的和平使得他時的清政府認為戰爭離自己很遠,不懂得居安思危。6當時一國日本和清政府打的時候,沒能單獨戰勝日本,已經埋下隱患。7歷史程序使然。
-
7 # 無間道ABC
不是怕,這得分物件!才開始清朝還是頑強抵抗過的,但是戰場戰損率,清朝與外軍比例,100比一!大家看,這仗還怎麼打呢?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如果不談何和的話,用不了多久,整個前清就會淪陷,滅亡!兵員單兵素質,隊伍訓練程度,武器先程序度!這些與外軍相比太差,太差!基本一觸及潰!這不是怕不怕的問題,這是一個關於可能要亡國的嚴峻問題!不得已而為之!也既是有些人說的:識時務為俊傑!不然,國都不存在了,何談怕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8 # 藍色渠芙
只因政體腐朽、落後。其形如癩痢頭頂碗過市,任憑沿街男女老幼辱之唾之,只敢與人鬥嘴,唯頭不敢動,只恐碗摔之後原形畢露。破廟佔良田打死不走因有虔民供養,老賊烈日下苦撐不挪只為腳踩遺銀。
-
9 # 泰山英姿
清朝不是怕打仗,而是根本打不過人家。在清朝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年清知府10萬白花銀。清朝官員貪汙受賄,爭權奪利,買官賣官,欺壓百姓,民不聊生。光是在清朝,就爆發了多次的農民起義。清初的南明義軍以及鄭氏軍隊1795年,川楚白蓮教起義1813年,癸酉之變,天理教陳清攻打紫禁城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1853年,捻軍起義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1854年,廣東洪兵起義,建立大成國1862年,同治陝甘回民起義1900年,義和團運動。這些起義運動都被清軍給鎮壓下去了。國內局勢的動盪不安,使外國人趁機入侵中國。也反抗過結果打不過人家,先不說武器多落後,就說清兵吧號稱雙槍將,走到哪裡還不忘抽幾口大煙,這樣計程車兵能有戰鬥力嗎?甲午海戰打響了,軍艦燒的煤是被替換了的次煤,在很遠的地方就看得見冒著黑煙的軍艦。實彈沒有多少,多是教練彈。可當時我們軍艦的裝備,並不比日本差,就差在撥給北洋艦隊的錢款,被貪官挪用了。貪腐的結局是慘烈的失敗!所以,以後也不敢與人家打了,直接割地賠款了。像清朝這個腐敗的政府焉能不敗之理。
-
10 # 使用者5208892198
清朝為什麼怕打仗?哪說的是王公貴族,因為過慣腐敗生活的清政府怕失去江山,老百姓壓根兒就不知道什麼叫打仗,只是恨透了清政府欺壓剝削老百姓,才將八國聯軍引進北京,結果是國破家亡,負辱百年,所以說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
11 # 神往桃源
說清朝怕打仗,那要看跟誰打。最初跟西方國家打了幾仗,每仗必輸,還要割地賠款,如鴉片戰爭,庚子之變,所以產生了畏懼洋人的心理。但清朝跟小刀會、太平天國、捻軍打仗卻從來不怕,這是因為相對於這些農民起義軍,清朝自信還是有實力的。由此可見,怕與不怕是由實力決定的。
-
12 # 立方體娛樂資訊
清朝歷經268年,從努爾哈赤時代十三副盔甲起家,本質上是靠著一系列的軍事勝利獲得天下統治地位。
所以說清朝怕打仗是不對的,但是這也分階段看,清初和清末,不同階段清朝打仗的慾望都不同。清初,自然不用講,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不是吹牛,當時女真人依靠在白山黑水的惡劣環境鍛鍊來的戰鬥素質,縱橫在東亞地區,可以說是無人能敵,說滅你蒙古鐵騎就滅你,說踏平朝鮮就踏平朝鮮,大明朝爛到骨子裡的邊軍就不用比了。
清中期,戰力雖然稍遜色開國,但是依仗中華大地無窮盡的人力物力支援,還是打了許多漂亮的勝仗,平準格爾,打大小金川,收臺灣等等。
等到了清末,畫風就變了,八旗腐化速度之快,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開國之初,騎射精湛的八旗子弟就淪為了滿大街遛鳥鬥雞的老炮,打仗是不會的,鴉片色子到時樣樣精通。
清朝核心戰鬥力八旗都變成了老炮,你說還能怎麼打仗,作為少數統治多數的政權,自然不會加強漢軍的實力,實力變弱了,後期清朝也就不再主動發起外戰。
接著各國列強進去中國,在西方民主思潮影響下,國內叛軍四起,清庭也是多以剿輔並重。
-
13 # 川渝線上
清朝不是怕打仗,而是因為西方有了洋槍洋炮,落後就要捱打。再加上鴉片戰爭已經沒有精力去反擊了,自古就是文明東方,西方野蠻,西方國家侵略了東方,搶掠了東方文明。一句話歸總,自從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西方侵略國家個個都是蒼蠅紙老虎。
-
14 # 三戒二缺一隻熊
日子過好了,退化了,守著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每天二兩老白乾,打什麼仗。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老鼠的天敵之一是貓,如今貓日子過好了,沒壓力,貓抓老鼠天經地義,多少萬年進化幾十年玩沒了,現在是貓怕老鼠,打起來貓處於下風。
居安思危,不斷進取,才能生存,生物進化,人類社會發展,一樣的道理。
八旗子弟橫掃中原,多少年後面對英軍3000人,嚇得屁滾尿流,不戰而降,應反思。
-
15 # 茶館裡的故事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它的擔憂很多:
一.清朝得分為兩個階段去看,第一個階段是鴉片戰爭之前,第二個是鴉片戰爭之後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鴉片戰爭之前,清王朝都是尚武的,都是以天朝上囯自居。比如:對外,康熙年間,沙俄為了向遠東擴張,侵略了中國的邊疆。後來在1686年,清軍帶領兩千軍隊在雅克薩打的沙俄提不起頭,經過幾個月的戰鬥,俄軍首領托爾布津被擊斃,俄軍傷亡慘重,雅克薩城被解放了。最後雙方簽定《尼布楚條約》。對內,清朝為了加強統治,強迫漢人剪髮,裡辮子,大興文字獄。這都是害怕漢族反抗做出的考慮。在這個階段,清朝武力是很厲害的。對外是強勢的,對內也是強勢。在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康乾盛世的發展,國民經濟和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統治者日益鬆懈。另外,太平盛世時間太長,軍隊的操練基本沒有,戰鬥力很弱。加上官僚系統集體腐敗,已經從根部潰爛了,從上到下,只是想維護天朝上國的美夢。在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後,統治者清醒了,它們不想打仗,一打仗,就會威脅它的統治。比如:曾國藩為了平叛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湘軍。那時不管是八旗還是綠林都不能使用,只能自己籌備。等到太平天國失敗,曾國藩所組織的軍隊,基本是漢人,滯留在地方。這時清朝統治者很害怕啊,怎麼辦?當然是讓曾國藩解散軍隊。雖然軍隊解散了,但是歷史是向前發展的,興辦軍隊從側面上說,也增強了漢族在全國的影響力。
二.清朝不怕外侵,怕的是內亂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它的策略很多。比如:清王朝進關之前,在草原上就是軍事貴族的盟主,又與蒙古簽定兄弟協議,互幫互助。對待漢族呢?差別就很大,地位與蒙古人就不再一個水平。所以,清王朝不會真正親近漢族勢力的。舉個例子:乾隆年間,民間發生一起叫魂案,本來沒有什麼,到了後來,民間不同人都興起剪辮子的風潮。對於剪辮子這個訊號,乾隆可是很敏感的。因為當初入關,為了讓漢族屈服,基本上殘殺了很多人。所以,清王朝怕的不是外侵,而是內亂。
-
16 # 歷史中的眼淚
小可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題主問題肯定是針對於1840年之後,面對列強入侵下層官兵一觸擊潰,而上層的決策者一味的妥協投降,罷斥主戰派林則徐等,重用投降派琦善、伊里布等,致使我們國家一步步墮入半殖民地的社會,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有感而提出的。對於題主的愛國情懷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道光皇帝是一個小氣的皇帝一個國家的戰爭開啟與否和上層決定戰爭的皇帝本人有直接的關係,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者—道光皇帝對於清朝軍隊要負責的。有句話說的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道光作為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說起來小氣應該和他沒有什麼聯絡。可是,他想節省開支,限制宮內的各種吃穿用度,搞得他自己和嬪妃們都沒有新的衣服穿,龍袍上甚至都帶補丁,所有衣服都破舊不堪。他看到大臣們誰穿了嶄新的衣服,都會十分不高興,責罵他們不懂得勤儉節約。時間一長,大臣們發現衣服越破舊他就越高興,也都不敢在道光面前穿新衣服,即使做了新衣服也都用各種辦法磨舊了再穿,或者直接去拿新衣服換舊衣服。一時間,京城裡的各個裁縫鋪的舊衣服全部脫銷,舊衣服到最後比兩套新衣服的價格還要昂貴,這真是道光時期特有的怪現象。多麼滑稽的皇帝,期望一個省錢如命的道光皇帝斥巨資去和外國列強戰鬥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刀一刀在他身上割肉!
清軍戰鬥力的低下在這個原因上面,整個清軍官兵 階層是想打仗的。因為對於大多數的官兵來說出身在寒門,而清朝的官兵晉升制度、獎賞制度和社會地位都是對於官兵不善的,而打仗立戰功是一個能夠飛黃騰達的“捷徑”的現實。但是更現實一點的現實是:八旗兵20萬,綠營兵60萬,總兵力80萬的清朝常備軍,被清朝政府分散在全國偌大的範圍內,而80萬計程車兵如泥牛入海。就當時的社會來說,清朝的的常備軍不是一隻純粹的國防軍,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其中國防軍的色彩最大呢,警察的色彩最濃。這就很悲催了,大部分沒有經過系統訓練計程車兵在面對戰爭的威脅又和常人有什麼兩樣呢?再次,未經過訓練計程車兵缺乏必有的軍事素養在戰場上能取得的作用微乎其微,也許有人會說,螞蟻多了能咬死大象,可是清軍即將面對他們所認為的“大象”。
奇淫技巧的可怕火器,起源於中國的道教,卻極盛於西方。宛如洪荒巨獸的炮口從海面伸出來對著清軍放炮的那一刻,清軍已經失去了再戰鬥的勇氣了。所謂的人心論的戰鬥方式:眾志成城,力破萬軍。呵呵,當對方的火炮能打到你,而己方的火炮卻絲毫不能打到對方,甚至還誤傷自己的人員的那種絕望,可不是所謂的抵禦外辱的決心能彌補的。根據鴉片戰爭時期英軍隨軍記載人員的記載,英軍打下廣州和鎮江的時間僅僅是半天!從廣州到長江,一路暢通無阻!無知者無懼,但是也是最可憐的,因為在打仗之前的心中想好的劇本不是那樣的。我們不能責怪前線士兵面對英軍一觸即潰,因為換了我們上去有可能產生的結果也是一樣的。一個從來未見過的武器突然出現,給我們一種極大的殺傷力,有種世界要毀滅的感覺,這種想法絕對會是清朝怕打仗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前一刻還處在“天朝上國子民,人心齊泰山移”對於英軍必勝的臆想之中,下一刻卻被打的屁滾尿流的那種反差,給自己的身心留下的對於戰爭的陰影,以至於遲遲不能走出去!這就。。。很可憐!
落後就要捱打,我們國家近代史絕對是一部屈辱史,我們較之 西方落後的不僅僅是火器上的差距,更主要的是怕是政治制度與思想上的不足,我們一定要吸取近代的教訓,正確看到自身的不足!
-
17 # 使用者95054421464
唉,怎麼說呢?分開說:誰不怕打仗,當然是皇帝、王侯將相,自古以來打仗辛苦的是百姓,活的好好的卻要被人強迫去賣命。打輸了皇帝不會受傷(除非打到像崇禎那副模樣了才怕)。打仗是為了維護皇帝的地位,權力,財富。平常人都怕,不管清朝明朝元朝宋朝……。“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18 # 軍武次位面
俗話說,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那麼,問題又來了:大清朝真的是那麼“怕打仗”麼?
恐怕只要對整個清史有一定了解的歷史愛好者,都知道清朝真的不是一個“怕打仗”的封建王朝,相反,它從建立到滅亡,差不多就是在連年的戰爭與開邊中度過的:從老奴以“七大恨”起兵,在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遼東薩爾滸之戰擊敗明朝四路大軍開始,到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茅麓山之戰殲滅南明大順軍餘部為止,明清戰爭就打了足足45年。
明清戰爭硝煙尚未散去,緊接著就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爆發的席捲整個南部中國的三藩之亂,直到1681年才被清軍平定;僅隔兩年,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統一臺灣,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清王朝又同沙俄在雅克薩地區發生戰爭,連打兩場區域性戰爭;僅隔一年,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帝親征烏蘭布統,同漠西蒙古交鋒,標誌著清朝向西北擴張的開始。清王朝同噶爾丹的戰爭足足打了68年,一直到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軍推進至新疆、打爆漠西蒙古為止;僅僅39年,西南地區爆發白蓮教大起義,一直到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方得平息;不到十五年,新疆喀什噶爾爆發了柯爾克孜人支援的張格爾叛亂,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才得以平息;隨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十三年之後爆發了中英之間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在清朝最後71年的歲月裡,連續打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收復新疆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國變等七場大規模戰爭,基本上等於每十年一戰。
總的來看,在清王朝前期與中期,其透過頻繁的對外擴張與極富進攻性的地緣戰略,為古代中國轉化為近代中國奠定了基本的領土範圍,也為我國目前時常提到的“自古以來”確定了法律與歷史上的基礎,尤其是其開邊東北與推進中亞的戰略,被西方諸多地緣政治學者推崇,諸如英國的麥金德、德國的拉採爾就將康熙皇帝尊為地緣政治大師;而在清王朝後期,雖然其在近代化與工業化的大潮中被西方列強遠遠地拋在了後面,同奧斯曼帝國一樣成為被肆意宰割與瓜分的物件,卻也屢敗屢戰、偶有斬獲,始終未能讓西方徹底瓜分中國,還費盡心機地保住了新疆、西藏、東北這三塊戰略意義重大的領土。因此,清王朝不僅不能算是一個“怕戰爭”的王朝,甚至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武功極盛的王朝。
-
19 # 龍王爺97034306
其實不全對。從王朝興衰上說,前中期還馬馬虎虎。尤其在國內維護統一上還是做得不錯的。後期白搭了。從整個社會制度說,中國封建社會到了末期了,各種制度固然完善,卻也有了嚴重的惰性。又面對列強的資本主義競爭和侵襲。嚴重落後,卻又不能及時改革跟進。
-
20 # 圖文繪歷史
清朝在17世紀中期軍事達到了鼎盛時期,那時的清朝可是喜歡打仗的,最高峰是乾隆時期八旗兵和綠營兵,滿、蒙、漢八旗大約有22萬人,綠營兵差不多有60萬,總兵力差不多80萬人。
圖為晚清八旗兵生活糜爛。
但是19世紀以後實行閉關鎖國的清朝已經腐朽沒落,此時崛起的侵略者和殖民者以海洋為踏板,來侵略和瓜分中國,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帝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天朝帝國”的門戶,接著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得到沙俄、美國慫恿和支援的英、法帝國主義,又從海上打進中國,先是攻陷天津,旋即打入清王朝的都城:北京,這一打把清王朝真打怕了,從此,腐朽糜爛的清王朝所統治的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
圖為福建水師。
清朝敗的這麼慘就是因為清朝的軍事腐朽糜爛,養尊處優的八旗兵因為常年不打仗,而徹底失去了戰鬥力,因為衣食無憂,有的八旗兵結婚生子,有的八旗兵縱於玩樂,訓練什麼的叫人頂替,比如嘉慶皇慶有次去檢閱八旗兵,200人射箭,竟然只有5個人射中靶,可見軍隊素質如此之低;而綠營軍比八旗兵稍好一些,但為了維持治安,清朝將國家軍軍派去維持治安,充當警察的作用。
圖為北洋水師。
此時的清朝又沒有海防,一批又一批的侵略者蹂躪著清王朝,海疆不保,海防空虛,還有接踵而來的沙俄趁機霸佔了東北大片領土,這時清朝有志之士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建議組建海軍和船廠,於是從清末光緒年間開始興辦海防,當時可是相當具有規模,最強時海軍居世界第4位,但是昏庸腐敗的清政府竟然在海戰中不堪一擊,1884年駐閩艦隊在馬尾遭受法國艦隊襲擊,覆滅;10年後北洋海軍與日海軍惡戰於黃海,孤守無援,又全軍覆滅。
圖為清末北洋新軍。
好,海軍不行,我就編練陸軍,那時國內階級矛盾非常激化,於是清政府依靠帝國主義的幫助,學習西方國家的軍事制度,訓練了一支新軍隊代替舊軍隊,使軍隊西化,派軍事學員出國留學,培養軍需人才,可是卻出了個袁世凱,他左右逢源,一邊投靠帝國主義,一邊利用清政府,最後把北洋新軍變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裝,推倒了清朝的江山。
回覆列表
1.清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他的統治,這和明朝大為不同。英法聯軍、八國聯軍都曾經攻破北京城,但是大清的皇帝都跑路了,後來溥儀在滿洲還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建立偽滿洲國也是這個道理。
2.為什麼要怕打仗。歸根到底就是清朝自己的八旗兵太廢了,根本不堪使用。如果要打仗必須使用漢人的部隊,而清朝最提防就是漢人的部隊。李鴻章為什麼一直不願意打仗就是這個原因。當初東北一直不讓漢人進去,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退守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