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ommy5201314

    1.士大夫文化的抬頭。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是貴族、門閥的文化,宋元明清的文化是士大夫的文化。我們現在理解的很多古代“榜樣”、“典範”形象,都是宋人開始塑造的。所謂士大夫,由大門閥降為小地主,其背後是皇權的加強與集中。這就暗示,對文人的人格品德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個“忠”字,變得愈發深入、繁冗與首要。諸葛亮因為這個忠字,由“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陳壽)一變而為“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洪邁)。【以德攝才,到了極端,就有“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錢穆),不得不亡。】杜甫也因這個“忠”字,而進入宋人視野。陶淵明能夠與杜並稱,橫行兩宋,大抵如此,但其隱退,則只能算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杜甫《槐葉冷淘》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太白詞語迅快,無脫處。然其識汙下,詩詞十句九句言婦人與酒耳。——王安石,見《冷齋詩話》

    2.在一系列的對外戰爭失敗(不辯)與叛亂、分裂後,中晚唐人的心態已不復盛唐氣象。始終活在遼、金、蒙古陰影下的宋人,心態也可以想見。在學杜之前,宋初尚有三體,白體學白居易,西昆學李商隱,晚唐學賈島、姚合,俱是從中晚唐入手,可窺風尚。

    3.在這一時期,儒、釋、道的切磋、融合,也有了一個總結。釋、道不論,儒學轉向了理學。所謂理學,雖完成於程、朱,但其興起還要更早。理學一脈,講求“內聖”、“正心誠意”,即是內省和反思。李白自是外放不羈、難於苟同,而杜甫每每發乎己而歸於仁,則確乎“正心誠意”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東坡問老杜何如人。或言似司馬遷,但能名其詩耳。愚謂老杜似孟子,蓋原其心也。——黃徹《碧溪詩話》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

    4.杜甫處在轉折點之上,其詩歌也確實將新時代的特徵,展示得較為充分和全面,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這方面基本回到文學的本行,論述已經很多,從略。

    總之,經開天之盛、安史之變,建安以來的政治制度、思想背景、文化風尚都告一段落,文人的風氣與追求,已迥然不同。比起盛唐來,宋人對包括杜甫在內的中晚唐詩,更為親近。

  • 2 # 萬念一鋒

    杜甫比賈島略好些,雖不至於兩句三年,亦屬苦吟。因此,其詩與李白相比並不順暢,甚至是苦於雕琢。浪漫不足,苦澀有餘。詩中賦句較平庸,詞語節奏變化較少。

    列幾首鄙人詩稿以拋磚引砸:

    答謝慶生群樓上諸詩客

    七 律

    華誕屠蘇未入筵,

    詩鄉諸子已蹁躚。

    金風玉露催杯杓,

    皓月長空遣籟篇。

    兩句三年輕賈島,

    一躬五斗笑陶潛。

    可憐浪跡秋多事,

    直教賓朋費點圈。

    同學米倉國慶小聚

    七 律

    大景無雕在米倉,

    同窗幾路匯秋涼。

    平蕪曲水分村野,

    吠犬寒鴉接梓桑。

    故老欣逢夸父績,

    青春樂憶品醇香。

    蟹肥蝦美民天事,

    有興無時聚故鄉!

    五 律

    防城港探房並遊白浪灘

    胡志邦

    冬來尋暖處,南國候如春。

    江映金花晚,渚浮紅樹晨。

    天涯傾落日,海角立孤身。

    明問漁家女,弄潮可帶人?

  • 3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老朽以為這是個大專家不肯開口,普通讀者又絕對說不周全的複雜客題。碰到了,姑妄言之吧。

    首先,杜詩學不了。他的德才學識皆非一般人可及。唐朝沒幾個真心忠君報國的傻儒生,杜屠一,韓愈第二,後世說他每飯不能忘君,這樣人不多。再看他的詩才,中唐的元稹為他寫墓銘,序中先歷數漢晉六朝詩歌歷史,至齊梁開始滑坡,雖經初唐一番拔亂返正,體勢仍不齊備。"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呑曹劉,掩顏謝之孤髙,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人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這未免誇張,但也不能說虛美,總之杜在詩壇上的成就是很難與之齊肩的,這也是後世不敢以李杜相號召的原因。

    其二丶任誰也不願戴上個詩聖的光環,領妻兒飄泊後半輩,客死岳陽,無力歸葬。四十歲前騎個毛驢跟大官的車馬在長安混吃喝二十年,"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羮與冷炙,併入鼻中辛。“什麼好日子?遭安史亂,豁出性命投到靈武肅宗駕前,賞了個左拾遺,可是太平日子不到三年,還是他那片忠君之心,關於房琯說了幾句實話,馬上被開了!從此,領老婆孩子,逃亡秦州天水,再到兩當,飢寒交迫,只好流入四川,在成都安頓下來,特別入嚴武幕,好了幾天。不幸嚴武又早世,川北形勢動盪,老人家攜妻兒沿江東北,梓州丶夔州都住過。最後出川,漂到嶽州,以五十九歲病逝耒陽。說一通杜甫遭際,我是說,不會有人像杜甫那麼傻,頂個詩人名號,過這個朝不保夕,流離失聽的日子。

    第三,運會。杜甫說"酖酒須微祿“得掙點工資好喝小酒。又說"狂歌託聖朝“,發點牢騷,那得是"聖朝"的寬容。蘇東坡對王安石變法說三道四,進去了吧?《苕溪漁隱叢話》有專輯,還附有蘇的自我檢討哩。所以,能不能把杜詩捧起來,還有個時事背景問題。

    最後是審美趣味。熟悉西方藝術批評史的朋友都知道,他們幾乎都懂得,藝術趣味是久則生厭,再好也要變。元稹盛讚杜甫,但元白詩都不學杜之古奧,而是走向淺白。以後郊寒島瘦,小李杜之冷峻,李賀之鬼癖,聶陸之衰颯……至元人編《唐詩鼓吹》,當時社會認為睌唐即唐之正宗,把盛唐拋的遠遠的,何況又隔了個反唐的有守一代!

  • 4 # 禪悟淨慧

    唐朝是中國詩歌走上巔峰時刻的代表者,同時也是將中華文化推向高潮奠基石。唐朝人在大唐盛世的華庭裡,思想是開放的,生活是優遇的。

    然而杜甫所遇到的時代,正是大唐帝國即將沒落的時候。唐人的心目中還幻想著大唐再度崛起,可是歷經了(安史之亂)的唐朝,如風燭殘年的老人,已沒有什麼回天之力了。

    杜甫的詩為什麼在唐朝沒受到重視呢?原因如下;

    一。杜甫的詩歌是寫實派的,把現實中事實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試想唐朝統治階級是喜什麼樣的詩歌!不得而知呀!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

    當然杜甫這樣的詩歌很多很多,感謝杜工部為我們提供了真實的唐朝。

    二。唐朝的人們思想陳舊,封建主義根深蒂固。他們喜歡安逸瀟灑的田園詩歌,愛情詩歌,邊塞的,友情的,譽文的詩歌。盡力維護統治階級的臉面。又如杜甫的(望春)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三。杜甫之所以不招待見,是因為他說了實話。在一個問題就當時亂世,百姓能有幾個靜下來讀詩歌啊!忙於顧命還不及呢。所以杜甫失去了當局的支援,民眾讀者。他的詩歌沉睡在詩海里了,沒多少知道他的存在。

    可惜一代詩史大家,命運交錯顛沛流離。一生詩歌大約1500多首,彙集在(杜工部集)中。以致後人發現了這顆明珠,將他大部詩歌發表出來,我們才知道他原來是如此的偉大啊。

  • 5 # 小胖手遊vlog

    現在通行本《唐詩三百首》共選詩三百一十三首。全書共收作者七十七位(包括“西鄙人”和無名氏),選詩最多的四位詩人是杜甫、李白、王維、李商隱。《唐詩三百首》的313首詩中,律詩佔了131首,古詩跟絕句都沒有達到100首。在131首律詩中,杜甫佔了23首,遠超李白和王維,李白的主要成就是古詩和絕句,這樣的選詩比例是合理的。

    其次,杜甫留存下的詩也遠多於李白和王維。杜甫留存至今的詩有一千四百多首,李白留存至今的詩一千首左右,而王維留下來的詩只有四百多首,對於頂尖的大詩人,存詩越多,好詩就越多,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詩自然也就越多。

    再次,杜甫詩的內容更符合封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從唐代以後,各個王朝都是以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意識形態,讀書人讀書取仕,自然要以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詩人作為自己學習的典範。

    從三人的稱號就可以看出,詩仙李白偏向道家,詩佛王維偏向佛家,只有詩聖杜甫才是最標準的儒家詩人。詩聖的稱號顯然已經樹立了他在傳統文人心中最為崇高的地位,《唐詩三百首》作為普及的讀本,當然要多選杜甫的詩。

  • 6 # 非著名流浪詩人

    首先,當時沒有網路沒有手機,資訊不通是一大弊端,所以當時傳播的方式只能是寫信或者口頭傳播。文學藝術在傳播過程中必須有傳播媒介,當然青樓歌女透過譜曲傳唱就是一種方式。再者杜甫詩歌過於消沉或許也是一大原因。

  • 7 # 我的小悟

    任何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符合時代者流行,影響廣泛。詩聖杜甫大量的詩出品在唐中後期。那個時候,唐朝詩風還處於以晉遺風南北朝風格影響下, 追求自由,奔放,寄情山水之間。而杜甫詩多以現實體裁為主,寫實社會現象與百姓生活飢苦佔多數。與唐時流行詩風不相吻。自然在社會中難以風行,推廣。與此相反,詩仙李白的詩,浪漫主義,放浪山水間,豪邁慷慨,激情四射,符合當時詩文時風,推崇倍至。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水檻遣心》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客至》 *杜甫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李白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詩意情境迥然不同。◎就如同劉歡《好漢歌》與楊坤《無所謂》一樣,喜愛觀眾,歌迷,人氣就大不一樣的。

    2.詩聖杜甫詩彰名氣小。個人志向和性格與時不吻合。

    杜甫的詩尤其是律詩影響了晚唐及宋代,後來的詩人皆受杜甫律詩影響深遠廣泛。可在唐代盛中期,律詩不受當時詩風推崇,加上杜甫官場不如意,只做過小官。那些編篡唐詩書籍者自然對他的詩不著重考慮。詩聖一生想在朝庭幹一番大事。而詩的風格從現實切入,描寫抒發的都是社會底層老百姓苦日子。朝庭上位不願意看到描述這些的詩,自然也就無人頌讚流傳。杜甫的性格按他的經歷與詩風,可以看出,為人樸實率真,還有點沉鬱,個人圈子也就不太好。那有什麼為其傳播推廣的基礎。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名得名,得有好的歷史良好機遇舞臺,個人性格,圈子。這些都是制約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平臺、性格,人脈圈子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如此,可以理解詩聖杜甫在唐朝前中期為啥不受人推崇。

  • 8 # 千千千里馬

    謝謝你的邀請和提問。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唐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要把唐詩讀下來,非常不容易。《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他於乾隆二十九年(1765)編輯完成了《唐詩三百首》這個唐詩科普讀物。裡面收錄的杜甫詩歌作品38首,確實位居第一。因為在《唐詩三百首》中李白才27首,王維還29首呢!

    在清乾隆年裡這本《唐詩三百首》,從四萬多首唐詩裡選入杜甫的38首詩作,確實有些非常驚人。

    這裡有一個文學史問題,就是杜甫詩歌確實不是在唐代被推崇的詩人,起碼不是在杜甫活著的時候,就受到推崇的。而是經歷了不同尋常的一個過程,才從“詩史”詩人成為一個“詩聖”的。

    杜甫真正受到推崇是從宋朝開始的。

    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王洙編輯的《杜工部集》是自從杜甫死後,第一個最全面註釋和編輯杜甫詩歌的杜甫詩集,詩集收錄了杜甫的詩篇1405首,還有杜甫的一些文章。這個詩集也是宋代研究杜甫詩歌的一個母本。

    到了南宋,對杜甫詩歌研究再次達到高潮,有兩個變化:第一個變化是研究的數量特別多。據說,當時研究杜甫詩歌的著作達到了“千家”,可見,研究杜甫有多麼熱烈了。

    就在杜甫研究“千家”的時候,也難免副會穿鑿,魚龍混雜,研究的質量有相當多的問題。

    這時候,有一個學者叫黃鶴,他廣泛採取了杜甫研究的百家之長,經過研究考證出了杜甫詩集《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這個杜甫研究著作,學術水平相對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水平,所以,黃鶴註釋的《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一直影響了元明清三代學者學習和研究杜甫。

    第二個變化是對杜甫的詩歌真偽做了研究,補充了一些遺失的杜甫詩歌作品。

    這樣,從南宋開始,杜甫的詩歌數量就保持了固定的1432首作品。

    杜甫詩歌的研究這麼熱烈,當然與杜甫詩歌地位的提高是分不開的。

    事實上,杜甫的詩歌並不是唐代人就沒有推崇過。

    杜甫死後大約三十年,今天的九江市,唐代叫潤州的一個刺史叫樊晃,他在南方發現了杜甫的詩歌以後非常震驚:他認為,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偉大的作品。

    樊晃可能很早也見過杜甫的一些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可能也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這樣的作品,至於像“三吏三別”,反映安史之亂的寫實主義之類的作品他沒有讀到過,所以,也不覺得杜甫有多厲害。

    可能因為他讀了杜甫的這些作品以後,確實感動了他,於是,這位潤州刺史樊晃就編輯了一個《杜工部小集》之類的杜甫詩集,以表達對杜甫的敬意。

    就在樊晃編輯了《杜工部小集》大約十年以後,杜甫的孫子杜嗣業把杜甫的詩稿,交到大詩人元稹的手上了。

    元稹讀了杜甫的詩歌以後,讚不絕口,還給杜甫寫了一篇《墓誌銘》。元稹是當時著名詩人,又是白居易的好朋友,所以,杜甫也在元稹、白居易、韓愈這些大腕詩人群裡轟動起來了。

    這時,唐代的皇帝也知道杜甫了,第一個讀杜甫詩歌的唐代皇帝是唐文宗李昂(829----839在位)。

    除此之外,晚唐筆記作家的著作中也出現了杜甫的名字和故事。例如《酉陽雜俎》、《歷代名畫記》、《云溪友議》等等。這些著作對五代和宋朝研究杜甫,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出版了杜甫的詩歌全集,這是最早的杜甫詩歌全集。

    北宋王洙的《杜工部集》就是根據後晉的杜甫詩集編輯註釋的。

    宋代大詩人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都是杜甫詩歌的崇拜者。

    此時,杜甫已經經歷了唐代韓愈、元稹、白居易、杜牧、韋應物這些大詩人的推崇和宋代大詩人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這些大詩人的推崇了。

    那麼,南宋元代明朝已經沒有理由不推崇杜甫了。因為,這已經是一個詩歌欣賞傳統了。

    尤其是明代晚年有一個詩人、學者叫王嗣奭,他寫了一部書,叫《杜臆》,記錄了王嗣奭一生對對杜甫詩歌的體會,而且,王嗣奭讀杜甫的詩歌,好像是鑽進了杜甫的肚子裡一樣。我們不妨把王嗣奭的閱讀方法叫做“體驗派”吧!

    王嗣奭每讀一首杜甫的詩歌,都能以自己就是杜甫的方式去體驗詩歌之寫作和用意,他對杜甫不但而愛,也非常崇拜了。

    我們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詩聖”這頂桂冠,正是在王嗣奭的《杜臆》中提出的。

    應該說,王嗣奭的《杜臆》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杜甫研究和文學理論著作。可惜,這部書沒有在王嗣奭活著的時候出版。

    這部書在清代康熙年,被翰林學士仇兆鰲所得,仇兆鰲研究了王嗣奭的《杜臆》很感興趣,就決心要為杜甫的詩歌,再次做一些貢獻。於是仇兆鰲經歷20年時間就編輯了《杜少陵詩詳註》書刻成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仇兆鰲的《杜少陵詩詳註》廣泛吸取了杜甫研究歷史上的一切有點,拋棄了缺乏真憑實據的不足,因此是影響很大的一部杜甫研究著作,至今,仇兆鰲的《杜少陵詩集註》仍然是杜甫詩歌研究的必讀參考。

    就在仇兆鰲的《杜工部詳註集》於康熙二十四年出版的前後。杜甫研究在清代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一些大學者都研究杜甫,例如,錢謙益的《錢注杜詩》、朱鶴齡的《杜工部詩集輯注》(康熙元年)、楊倫的《杜詩鏡銓》以及後來蒲起龍的《讀杜心解》等等。

    那麼,在這樣濃厚的杜甫詩歌崇拜之風下,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1765)選入38首杜甫的詩歌作品,真的一點意不意外了。

  • 9 # 卜甲院人

    唐代有很多的歌姬酒樓,供達官貴人,文人雅士消遣,這也催生了詩歌的創新繁榮。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因反映盛唐氣象而被樂工歌唱,遠播四夷。又如王維寫成昂揚樂觀的《陽關三疊》,被當時的音樂家譜曲演唱,都擴大了詩人的名聲和影響,作品引人矚目,被廣泛傳播。

    反觀杜甫的詩歌,不少是反映統治者的醜惡和勞動人民的疾苦。如《麗人行》對於統治者的腐敗惡行有所揭露和諷刺;《三吏》《三別》》寫戰爭的殘酷,安史之亂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由於不合時宜,不合統治者的口味,所以,當時選本不收,歌姬不唱,社會影響力自然要小多了。

    杜甫的詩歌是“史詩”,無論思想境界還是文學藝術性,都達到了“集大成者”的地步。是珍珠總會發光。杜詩到了宋朝,受到廣泛重視。先被寇準譽為“文章冠天下”,接著是受詩人王禹偁的推崇。宰相王安石作詩極力稱美,黃庭堅稱頌,秦少游稱杜浦是“集詩之大成者”。還有不少詩人學者,蒐集杜詩,評點,校注,形成了研究杜詩的第一次高潮。元明清時再次形成研究杜甫的高潮,其中論著不下二三百種。以仇兆鰲《杜詩詳註》,浦起龍《讀杜心解》今人蕭滌非《杜甫詩選注》為著名。

    杜甫的詩之所以受到極大重視,是因為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嚴重對立時刻,杜甫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給人們極大鼓舞。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又給人們深刻啟發與借鑑。

  • 10 # 煙花三月09

    杜甫的詩在唐朝並不受推崇,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

    杜甫生前,也是小有名氣的

    準確的說,杜甫在他生活的時代,並沒有後來這麼崇高的地位,但是,那時的杜甫也是小有名氣的詩人。

    杜甫生前就有一個狂熱的粉絲,名字叫任華,他寫了一首詩《寄杜拾遺》對自己的愛豆杜甫也是極盡刷榜:

    杜拾遺,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與君別,別來已多時,何嘗一日不相思。杜拾遺,知不知?昨日有人誦得數篇黃絹詞,吾怪異奇特借問,果然稱是杜二之所為。勢攫虎豹,氣騰蛟螭,滄海無風似鼓盪,華嶽平地欲賓士。曹劉俯仰慚大敵,沈謝逡巡稱小兒。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個。諸人見所作,無不心膽破。......

    詩很長,足以表達任華這個小粉絲對杜甫的迷戀。

    大曆五年(770年),杜甫去世了。他的粉絲樊晃整理的《杜工部小集》序中說"君有大雅之作,當今一人而已",對杜甫的詩作評價已經相當高了。

    但是他不算大V,粉絲量也不多,因此他生活的時代,編選盛唐詩歌的詩集《河嶽英靈集》、《中興間氣集》、《國秀集》等這些詩集都沒有把他選進去。

    其實到了中唐,杜甫已經很受大家的推崇了。

    中唐時,杜甫的地位迅速提高,和李白的地位並列。

    推崇杜甫的都是些中唐時期文學界的大V,比如元稹他就寫詩讚道:"李杜詩篇敵,蘇張筆力均"這樣的話,說明那個時代他和李白已經齊名了。而且元稹還直接放言聲稱李白樂府詩與杜甫比肩,但律詩遠不如杜甫,在當時引發了給李白杜甫誰排第一的爭論。

    中唐時期另一個文學界大佬韓愈,也極力推崇杜甫。韓愈在《調張籍》中寫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到了晚唐,顧陶編選《唐詩類選》,在序言中則直接說言"杜李",從此尊杜為第一,李為第二。杜甫的地位高過李白。

    唐朝之後,杜甫的地位屢次創下新高

    到了宋代,杜甫的詩壇地位再創新高。南宋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評價杜詩"微而婉,正而有禮","乃聖賢法言,非特詩人而已";南宋楊萬里在《江西宗派詩序》中稱杜甫"聖於詩"。

    而到了明代,詩壇領袖陳獻章一句"子美詩之聖,堯夫更別傳",正式將杜甫推上"詩聖"神壇。

    為什麼杜甫生前不受特別推崇,死後會受到這麼多的推崇呢?

    杜甫生前為什麼不受推崇?

    杜甫生活的時代,篇幅短小,通俗易懂,不受約束是詩歌的主流。因此寫絕句和五言律詩是詩壇的主流體裁。形式自由的古風也受到人們的喜歡。人們不太喜歡受約束太多的七言律詩和五言排律,而這個剛好是杜甫的強項。

    為什麼會這樣?杜甫比李白、王維、孟浩然等這些盛唐的詩人都要小十多歲,那些人經歷的是大唐盛世,而杜甫經歷的剛好是大唐由盛世轉向衰敗的過渡時期,在杜甫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杜甫見到的是戰亂,是離散,這些事件,只有用七言律詩和五言排律,才能寫得沉鬱頓挫,才能把詩人的感情很好的表達出來。

    中唐之後,為什麼杜甫就突然受推崇了?

    中唐時期,盛世不在,社會黑暗,杜甫詩中對現實的關注,對人民疾苦的關心,更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這也就是到了晚唐,杜甫更受推崇的原因。

    到了宋代杜甫的文字風格更符合宋人的氣質。“草閣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飛初。”(《解悶十二首》),“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絕句二首•其二》),工整的詩句,嚴整的格律,幽深的意境,都得需要認真仔細地推敲、琢磨,更符合宋朝士大夫們追求的精緻的詩意的生活。

    另外,杜詩憂患意識更符合宋朝時代特徵。宋代雖然文化昌明,然而國勢不振,內憂外患,宋代士大夫一直存在強烈的憂患意識。而杜甫詩作裡每每可見用憂患:“國步猶艱難,兵革未衰息。”(《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因此更容易引起宋人的共鳴。

    至於明清,杜甫詩中的憂患意識,在文人心中同樣引起共鳴。

    總結

    杜甫詩歌的嚴格、工整、委婉、幽深,符合中國知識分子的審美愛好,杜甫詩歌的憂患意識,高尚的人格,正是千年以來儒家推崇的意識。中國歷史,盛唐之後,多是多災多難的苦難史,而杜甫的詩歌,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剛好符合人們的心裡和需求,因此,在後來越來越得到推崇。

  • 11 # 詩壯中華

    因為唐朝把詩寫的好不好,作為考取進士的一項主要科目進行測試的,這就極大促進了學人士子們學詩、作詩的積極性。最終使得唐代寫詩的高手如雲。杜甫也是其中之一。但他在當時不受推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當時官員詩人多,把杜甫的詩才、詩名遮蓋了。

    比如:王維、張九齡、王昌齡等很多人都是進士出身,官員詩人。作為官員,本身就具有影響力,加上詩寫的好,影響就很大;而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前,基本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維持生計,要考取功名,自然被紛紜的人事所淹沒和纏繞,就不太出名;

    二是杜甫的詩作,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主要是在安史之亂以後,才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是安史之亂豐富了杜甫創作的素材;另外他到成都定居時間較長,生活上有好友嚴武資助。相對安定的生活,給杜甫提供了較為寬裕的時間和精力。包括後來到湖南,杜甫詩的質量數量才有一個質的飛躍。

    三是杜甫詩在他生前,已經開始在江南流傳了。

    這三點是杜詩在唐時不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 12 # 山中月2

    唐時杜詩-頗受推崇“杜詩在唐時並不受推崇”,是真的嗎?不知提問者依據何在,得出此結論。依我看杜詩在唐時就很受“推崇”,不論是與杜甫同時代的,還是晚於杜甫時代的唐朝詩人,對他的詩都是極推崇的。下面開始舉證,有請證人上場。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這是韓愈寫給中唐詩人張籍的一首很出名的詩,題目是《調張籍》,探討作詩要領,互勉共進。當時詩界有兩種傾向:有揚李抑杜的,有揚杜抑李的。韓愈的態度鮮明,對李白、杜甫的詩文都讚許,不偏不倚,不分伯仲。實事上也應該如此。李白、杜甫是盛唐詩人,他二人是同一時代(李白長杜甫十一歲)。韓愈和張籍是同一時代的,算是晚輩(杜甫卒於770年。韓愈生於768年)。韓愈在詩中也明白地告之:我輩後生,對李、杜的詩文只能望其後背。並對那些妄議李杜的“愚兒”們喻為“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詩文大家韓愈都這麼說,這就表明他對李、杜都很推崇。這是不是“木板上訂釘子----明擺著”?白居易說:“舊語相傳聊息慰,世間七十老人稀。”這是白居易《感秋詠意》中的詩句。白居易(772----846)也算是後生晚輩。他沒有讀過杜詩嗎?他不知道“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是杜甫《曲江二首》詩中的名句嗎?哪可能沒讀呢!哪可能不知道啊!白居易的“世間七十老人稀”是不是對杜甫的“人生七十古來稀”的翻版使用?杜甫在《漫城二首》中說:“眼前無俗物,多病也身輕。”白居易就在《仲夏齋居偶題八韻寄微之及崔湖州》中說:“眼前無俗物,身外即僧居.”。白居易為什麼要把杜詩“眼前無俗物”引用到自己的詩中呢?至少也能說明白詩的意境用這句杜詩來表述是恰到好處。因此,“杜詩在唐時並不受推崇”之說是否太隨意呢?元稹(779--831)與白居易是同時代的詩家,因二人詩風相近,故合稱“元白體”。元稹說:自有詩人以來,沒有人能像子美這樣的。(“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新唐書-杜甫傳》)“這樣的”具體所指是什麼意思?《杜甫傳》是這樣記載的:杜詩廣大深沉,千態萬狀,兼有古今各種體勢……又擅長陳述時事,格律切合,精密深遠,長的至於上千言而筆力不稍衰減,世人稱為“詩史”。從元稹的評話中也表明杜詩在唐時是很受推崇的。高適(702--765)與杜甫是同一時代的又一大詩家。他在《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說: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創老風塵?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兆人。杜甫排行二,唐肅宗時授左拾遺,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高適也曾經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西川節度使等職,所以在詩中說“遙憐故人思故鄉”。農曆正月初七(人日)這天,高適寫了這首詩給杜甫。對杜甫流落蜀中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對杜甫的憂國憂民精神給予褒揚(“心懷百憂復千慮”)。如果杜甫不在詩中流露出一腔“憂國憂民”的情愫,高適怎麼會褒揚杜甫這種精神!這不是正好說明杜詩在唐時就很受推崇的又一例證嗎?李白(701--762)是怎樣思念杜甫的,仍然有詩為證,《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李白寓居沙丘(今山東臨清)時懷念杜甫而作此詩。因為李杜二人曾在此前結伴暢遊山東等地。知己相隨,好友相伴,遊齊魯名勝地,這是李杜二人的共同愛好。一旦有誰不在一起,不免有空蕩失落之感。所以詩末說“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世間交明結友,誰願意與庸人、“寶器”攪和在一起呢!如果大詩人李白從內心就瞧不起杜甫,不欣賞杜詩,他還能寫詩寄詩給杜甫嗎?所以“杜詩在唐時並不受推崇”之說是經不起推敲的。綜上所述,當庭宣佈:駁回“杜詩在唐時並不受推崇”之論,支援“杜詩在唐時受推崇”之觀點。閉庭。

  • 13 # 老街味道

    問題:清人編《唐詩三百首》收錄杜甫詩最多,但杜詩為什麼在唐時並不受推崇?

    前言

    說杜甫在唐時不受推崇並不太準確。

    杜甫在中唐時,已經頗有名聲了。在中唐時期,最負有盛名的三位詩人都對杜甫有過極高的評價。

    這三位詩人是元稹、白居易、韓愈。

    一、元稹認為,杜甫強於李白

    無論生前身後,李白都是唐朝詩人中的天皇巨星。但是杜甫的地位提高,元稹功不可沒。

    程千帆先生說過:

    在文壇上,作家的窮通及作品的顯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這種作用,有的甚至具有決定性”。

    杜甫的是一匹千里馬,可惜伯樂來的比較晚。《舊唐書·文苑傳》中記載了元稹的一段評價:

    予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則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元稹的這一段話出自於他為杜甫撰寫的墓誌銘:《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

    元稹認為,綜合來說,李白高處與杜甫差不多, 杜甫高處,李白不及。

    元稹是第一個對杜甫做出高度評價的人, 奠定了杜甫在中國詩詞中的"詩聖"的地位。

    二、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宋代大詩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說 :

    元微之作李杜優劣論,謂太白不能窺杜甫之籓蘺,況堂奧乎?唐人未嘗有此論,而稹始為之。至退之雲:“李杜文章在……那用故謗傷”,則不復為優劣矣。

    周紫芝說韓愈對元稹尊杜貶李很不滿,但是韓愈並沒有說杜甫不如李白,反而說到: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韓愈不滿的是,大家任意臧否李杜,因此韓愈刻薄的嘲諷道: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韓愈把李杜並稱,其實也肯定了杜甫的詩壇地位。好比一個無名的歌手,元稹說她唱歌比王菲強,韓愈說她和王菲一樣強。

    三、白居易 把杜甫和李白一起貶低

    白居易也罷李白和杜甫放在一起比較,從側面也肯定了杜甫的地位。他在《與元九書》中寫到: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

    白居易最愛自己的諷喻詩,這類詩多反應現實社會,因此他說李白的風雅比興作品:

    十無一焉。(十篇挑不出一篇)

    說杜甫的作品:

    亦不過十三四。(十分三四)

    杜甫雖然被後人認為是現實主義詩人,但是在白居易眼裡,做的似乎還不太夠。

    白居易還有一句話:

    杜詩.......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

    杜甫規規矩矩的五律、七律、排律等近體詩詩,無論數量還是質量,確實有些強於李白,不過李白的近體絕句要強於杜甫。

    結束語

    白居易評價”詩之豪者,世稱李、杜。“

    既然有”世稱“李杜之說,看來在他們評價之前,其實杜甫已經名聲甚廣了。韓愈直接說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也能看出這一點。

    無論之前如何,在中唐這三位大詩人一起打call的情況下,杜甫應該在當時的熱搜上佔據不短的時間。從此真正奠定了他的詩壇地位。

  • 14 # 塵世曉書僮

    清人編《唐詩三百首》收錄杜甫詩最多,但杜詩為什麼在唐時並不受推崇?

    清朝的詩人應當說還是比較有眼光,畢竟杜甫在唐朝眾多的詩人中,顯得與眾不同,並不是說他才華如何如何力壓群雄,而是他身上那種高尚的品德,只要讀過杜甫詩作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他就是一位老好人,一輩子憂國憂民,儘管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很不如意,可是他始終是關心底層的民眾,僅僅是這一點,便是足以令人感動。

    那麼說起《唐詩三百首》這部經典的詩集,它是由清朝一位名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編撰,而這部詩集一出版便是迅速地成為了經典,成為了很多的啟蒙的讀物。整部詩集一共收錄了311首詩,一共有77位詩人,杜甫的詩收錄最多,達到了38首,多了李白11首,排在了第一位。除了編者可能比較偏愛杜甫之外,還有就是他的影響力的確是不容小覷,作為唯一一位能夠與李白一較高低的詩人,他的每一首都是經典。

    雖然杜甫在唐朝並不是很出名,甚至於還不如當時的王維,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當時的杜甫的作品不被主流所接受,那個時代人們要參加科舉考試,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那就是寫詩,可能一個人詩寫得好,那就有可能做大官。但是很顯然杜甫的詩太過於悲苦,以至於不被當時的主流所接受。

    直到杜甫逝世之後,人們迅速發現了他的價值,但這個時候詩人早已逝世,後人為了褒獎他在文學上所取得的成就,還給予了他“詩聖”的稱號,對於杜甫來說,也算是一個安慰。儘管他生前顛沛流離,名氣也不是很大,當時的李白第一次還不願意見他,不過後來我們知道杜甫的詩是影響了後世的文學的創作。

    杜甫最受推薦的時代是宋朝,這一時期很多的詩人都學習他的風格,從而形成了“江西詩派”,這一個詩派就是把杜甫奉為祖師爺,其中也是有誕生了很多著名的詩人,例如領軍人物黃庭堅,還有南宋時期的曾己、陸游、楊萬里等人,那都是歸屬於“江西詩派”,可見杜甫對於後世的影響力,那是遠遠要超過李白。

  • 15 # 野草筆記本

    總而言之就是,主要受當時人們對詩歌主流審美的影響,唐人並不推崇杜詩,不過這並不影響杜甫在我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

    以下為詳述。

    詩歌自誕生之初,其主要作用是抒情、言志、狀物等。在唐詩盛行的唐朝,詩歌更是被提到在文學裡重要的地位。

    按道理來說,唐人重視詩歌,而杜詩的水平也無須贅述,但是在後世發現的唐人編著的詩選中,卻少有提及杜詩,這是為什麼呢?

    這還要從杜甫的詩風以、唐朝詩歌主流審美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說起。

    01 沉鬱頓挫的詩風,以律詩寫“時事”的現實主義風格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被後人譽為“詩聖”。

    和盛唐時詩仙李白詩風的俊逸豪邁不同,處於中晚唐的杜甫,目睹了大唐的由盛轉衰,在戰爭中顛沛流離,見慣了生活在水深火熱百姓的民生疾苦,心中憤慨萬千,這些現實處境造就了他沉鬱頓挫的詩風,也造就了他以詩寫“時事”的現實主義風格。

    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別,以及我們中學時就有所接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都是杜詩現實主義代表的名作。

    杜甫鍾情格律詩,他大部分詩歌都是七律和五言排律,他的詩歌對仗工整,煉字精到,同時也夾雜著典故,而要讀懂典故,則對讀者的文學素養就有要求了,涉獵少的人可能就讀不懂這些典故。

    02 唐朝絕句詩的主流審美,詩歌多通俗易懂,篇幅短小

    唐代唐詩盛行,上層階級壟斷文學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底層階級也有機會接觸到詩歌。

    詩歌的傳播除了依靠書籍編選傳播外,更多的時候還是依靠口耳相傳。

    為了方便傳誦,詩歌多通俗易懂,而且篇幅短小,而絕句詩正符合這一要求,在那個時候絕句詩是主流的詩歌形式。

    比如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樣的五言絕句,音韻流暢,朗朗上口。對比之下,杜詩在口耳傳誦方面就沒有這樣的優勢了。

    比如杜詩的五言排律之作三吏、三別,篇幅長不便於吟誦,而且其中夾雜典故,普通老百姓大多讀不懂。

    03 杜甫不善交際,朋友少,也不受統治者待見,對詩歌傳播不利

    比起大多唐代詩人的廣交友而言,杜甫一生交友極少,他的好友幾乎屈指可數。而在唐朝詩人間常互相推薦朋友的詩歌,這也就增加了詩人詩歌的傳播。但杜甫卻因為沒什麼朋友,所以詩歌被人推薦的機率也小。

    而且由於杜詩多為抨擊當時的現實社會,杜甫不受統治者待見,他雖然有短暫的為官經歷,但人生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路上獨自漂泊。

  • 16 # 陳永金

    原因是清人喜歡格律詩,杜甫的詩合其口味。下面送一首清時民間詩人,遊我縣亞婆髻山時留下的一首七律詩。

    久聞寧邑一名山,果見崎嶇不等閒。雲發不梳新樣髻,玉容未改舊時顏。月為鑾鏡霜為粉,霞作胭脂雪作環。想是亞婆千古在,天當羅帳地當毯。①寧邑指長寧縣,清朝我縣稱長寧。

  • 17 # 瘋哥哥l

    杜甫的詩到宋朝時候才被得到廣泛關注,在唐朝時候確實不被大家認可,他雖然才高八斗,但生活困苦,孩子餓死,自己漂泊一世,客死他鄉,死後連回鄉下葬的條件都沒有。

    為什麼如此,我覺得大概有這幾個原因吧。

    詩品、詩風和當時的主流風格不相符

    魏晉南北朝歷時近400年,隋朝歷兩世而亡,到唐朝才算真正的大一統。

    魏晉南北朝是亂世,也是門閥制度最嚴重的時候,因為戰亂不斷,很多士大夫和貴族偏安一隅,不問世事,由此形成了一股“嚮往自然的田園風”,這種避世思維成為了社會的主流。

    這種狀態對唐朝的影響非常大。陶淵明、二謝在唐朝初期的很多人看來就是神仙一樣的人物。

    與此同時,因為駢文在魏晉時期也達到高峰,這種華麗但言之無物的行文風格也深深地影響了唐朝的文風。

    王勃、李白等人能得到當時社會的認可,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而孟浩然和王維的田園風也得到廣泛認可,也是因為此。

    門閥社會下,較少人關注底層人民

    杜甫寫三吏三別,寫的都是底層人民的痛苦和生活。而這些底層人士大多數是不識字的,而那些識字的中上層人士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又無法體會普通民眾的痛苦,自然就沒有辦法有共鳴。

    文章是情感的交流,沒有辦法有情感共鳴,自然而然地,就無法認可。

    在唐朝的門閥社會狀態下,階層的劃分還是相當明顯的。像王維、孟浩然這樣的人對杜甫一般都不會有太多的好臉色的。

    和他爺爺也有些關係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是唐初著名的詩人,和杜審言齊名。

    但是為人囂張跋扈,對人也非常刻薄,在朝為官時,名聲非常差。武則天時期,他勾結武則天的寵人對李氏子弟多有陷害,幸虧他死得早一些,不然肯定會像宋之問那樣被李隆基賜死。

    有這樣的家族背景,杜甫雖然也有才學,但李隆基肯定不會重用他,不打壓他就算不錯了。

    這應該也是杜甫在長安十年也沒能落個一官半職的原因吧。

    綜上所述,杜甫的詩在他的時代不被認可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 18 # 小瘋子的小瘋子

    作為統治者,你會喜歡動不動揭你短的人嗎?不是誰都能像李世民容忍魏徵一樣。不打壓就算開明瞭,還推崇?至於清人推崇,就是因為揭短才推崇他,覺得大清的統治才是最好

  • 19 # 南村群童701

    我知道唐詩在當時流傳比較廣的是白居易,因為語句淺顯,又多描述底層人民如《賣碳翁》;留傳得最多的也是白居易,一共留了4000多首。原因是白居易中晚年身居高位,生活質量很高。白居易晚年集己詩作多策,將其儲存在寺廟、書院。這個因優渥的生活是保留自己的詩作的關鍵,說到底,是由財富決定的。老杜一生坎坷、漂泊,常常為生計操勞、奔波,自然,其詩作的流行和流傳都很會受影響。

  • 20 # 文史醒言

    杜詩在中唐以後就備受推崇了,中唐當時幾位大詩人,像元稹、白居易、韓愈等人都給予了杜甫詩很高的評價,到了晚唐不少詩人已經開始刻意向杜詩汲取營養(技法),像大詩人李商隱、溫庭筠等,他們的格律詩明顯受到杜甫格律詩的影響。兩宋時期經濟文化高度發達,詩人輩出,杜詩的思想藝術價值被充足發掘出來,詩界主流圈都以杜詩為正宗和師法物件。杜詩在詩壇的地位被推到了極致,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下來過,一直延續到今天。

    杜詩之所以受到極大推崇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其集眾家之所長,各種體裁和風格俱擅,質和量都相當可觀。杜甫可以說是詩壇少有的全才,他的詩一直處在詩山山頂的位置。

    2、杜詩技法豐富、純熟、老到,尤其是杜甫後期詩作已臻化境,章法、句法、字法無可挑剔。

    3、杜詩中很多詩有著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能喚起各階層人士的共鳴,自然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4、杜詩可師法,有路徑,但學習者不易達到杜詩的高度。學杜者,學習愈久,只會愈加欽佩不止。

    杜詩在盛唐時期不太顯著的兩個主要原因:

    1、杜甫當時身份低微,未進入到權力文化中心圈,詩作雖好,但缺少主流大詩人們的引薦和宣傳(這點很重要)。

    2、杜甫在盛唐時期的詩作正由稚嫩走向成熟,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非最佳時期。而盛唐其他大詩人,像王昌齡、王維、李白、高適等都處在詩藝的巔峰期,並且這些人大多官職不低(李白官職雖一般,但受玄宗賞識,地位擺在那裡),詩作的傳播效果自然是杜甫不能比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平時會罵孩子嗎?罵完有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