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運河文化書院
-
2 # 獵風40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作為一個著名哲學家,卻無任何作品流傳,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弟子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因此在他身上也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但是他在心靈、靈魂、真理、辯證、教育、倫理和辯論等方面的思想和認識對後來的古代和近代對哲學家產生了強烈而深遠的影響。他流傳較廣的名言有:許多賽跑者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幾步。患難及困苦,是磨鍊人格的最高學府。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我認為閒暇是所有財富中最美好的財富。逆境是人類獲得知識的最高學府,難題是人們取得智慧之門。愛情猶如麥地裡採麥穗,弄不好就會空手而歸。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
3 # 驚鴻小姐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生活在古希臘的著名城邦雅典。生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石匠,被世人看作市場上的哲學家,在喜劇家阿里斯托芬的劇作《雲》中受到嘲笑。實際上,蘇格拉底被西方學術界視為政治哲學的創始人,他在哲學、倫理學方面的貢獻也無人忽視。可是他自己述而不作,所有言行由學生柏拉圖、色諾芬等記錄下來。他在獄中演講的形象被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畫家大衛摹畫出來,激勵民眾。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翻譯家楊絳再次重譯事關他的《斐多篇》,藉以平復失去親人後的心痛和孤獨。這一切,都與蘇格拉底這個名字蘊含的魅力有關。
蘇格拉底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首先在於他開啟了理性的豐富潛能,展示了辯證法在認識事物真相中的作用。他在政治生活中敢於獨立判斷和堅持公正原則的風格,為後人留下了一個負責任的雅典公民形象。他最終接受民主製法庭的判決,不以邪惡對邪惡,也是要以自己的行動維護法律和城邦制度的尊嚴。
-
4 # 十二十頁
“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提到哲學家,首先想到的是老子,老子的道家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並且留下了一本《道德經》,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那麼,為什麼用“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傳說”這句話形容蘇格拉底呢,因為蘇格拉底是一個比老子還神秘人物,沒有作品!沒錯,他沒有作品依然被現在人追捧。
他現在的思想主要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整理的,據說柏拉圖一輩子都在整理師傅的內容,最後師傅和徒弟都出名了。
一個人厲害不是真的厲害,一脈相承才是真的厲害蘇格拉底的徒弟是柏拉圖,柏拉圖的徒弟是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徒弟是亞歷山大大帝,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三位人物併成為古希臘三賢,亞歷山大大帝更是通知了歐洲,每個人都成就非凡。
柏拉圖: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亞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亞歷山大: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以其雄才大略,先後統一希臘全境
雖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大帝都非常厲害,但他們都是徒弟,蘇格拉底才是師傅,可想而知,蘇格拉底在哲學界的地位是多麼的不可撼動。並且蘇格拉底是希臘語(雅典)哲學家的創始人之一,可見非同一般。
偉大的人生總是坎坷蘇格拉底在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
但是,在70歲的時候,服毒而死,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並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
【結語】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
要研究蘇格拉底的哲學信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於他完全沒有留下半點自己的著作,我們只能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載中加以探索,然而他們兩人的記載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對於何者的記載更接近真相一直是爭論的話題。
蘇格拉底:許多賽跑者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後幾步。
蘇格拉底:對作家來說,寫得少是這樣的有害,就跟醫生缺乏診病的機會一樣。
蘇格拉底很喜歡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一個人接受教育之後,不僅自身會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務,而且還能使別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據不同情況,對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偉大的人不只在一方面偉大,致敬,蘇拉格拉底。
-
5 # 山東司法陪審員
蘇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出生於希臘雅典,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他並沒有自己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所以成為哲學殿堂的宗師級人物,主要在於他為後來的哲學奠定了幾個基礎:
一是基於人的無知論基礎上的懷疑論,這種思想直接啟發了後來笛卡爾的理性主義,休謨基於懷疑論前提的經驗主義,波普爾真理不可證實的證偽主義。
二是他的教育論,主張一種自我的謙虛態度,對於被教育者則是以啟發為前提的引導式教育。這種方法在盧梭時就形成了自然主義的教育哲學,和後來杜威基於自然主義基礎上的更加完善的實踐主義教育哲學。
三是他的道德論,基於正直,責任和自制的道德主義生活,倡導人們去過一種充滿積極和充實的建立在反思意義上的更有價值的人生。這種道德論思想,極大的影響了後來的道德哲學的大發展,康德的批判主義道德論,哈耶克的自由主義道德論,羅爾斯的政治正義道德論,都是建立在這種道德論基礎上的。在今日,蘇格拉底的樸素道德論思想,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
蘇格拉底的哲學,所以長盛不衰的原因,正在於這些永不過時,對於人類極為有益卻無害的思想。
-
6 # 原創詩詞德春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午)是古希臘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他主張有知識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國家,強調“美德就是知識”,知識的物件是“善”,知識是可敬的,但並不是從外面灌輸給人的,而人的心靈是先天就有的。把人的先天就有的、潛在的知識、美德誘發出來,這就是教育。他還首先發明和使用了以師生共同談話、共商問題、獲得知識為特徵的問答式教學法。
蘇格拉底的生平介紹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出身於雅典城不遠的一個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經自幼隨父學藝,後來,當過兵,曾經三次參戰。大約在40歲左右蘇格拉底出了名,並進人五百人會議。大約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因“不敬國家所奉的神,並且宣傳其他的新神,敗壞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監期間,他的朋友買通了獄卒,勸他逃走,但他決心服從國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後來在獄中服毒受死終年7O歲。
蘇格拉底一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響卻非常巨大。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們的生存和毀滅,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瀆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論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倡導“知德合一”學說,他認為正確的行為來自正確的思想,美德基於知識,源於知識,沒有知識便不能為善,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他認為,從懷疑自己的知識開始的自我認識是認識美德的來源。他常常愛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認識的同時,他卻否定感性認識的作用。蘇格拉底在研究學問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透過問答的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他產生新思想。他善於從個別的東西中抽象出普遍的東西,他這種應用辯證方法證明真理的方法是具體的,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對歐洲的思想史有著極大的影響。在政治上,蘇格拉底主張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由經過訓練,有知識有才幹的人來管理,反對以抽籤選舉法實行的民主。
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蘇格拉底一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響卻非常巨大。後人對其活動、思想的瞭解和研究,主要依據於他的學生柏拉圖、色諾芬等人的著作。
-
7 # 翕張文章耕耘者
這裡說的蘇格拉底不是巴西著名球星,他是公元前469出生到公元前399年死去的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下面這幅著名油畫說的是蘇格拉底在牢裡與他的“粉絲”們道別的情景,他並不悲傷,好像還很樂觀,還在作最後的哲學演講。
-
8 # 鄧恩周
蘇格拉底,前469一一前339)古希臘哲學家,生於雅典,相傳父親是一個雕刻家,母親是一個助產婆。經常在共公場所,同別人談論各種問題特別是倫理問題。被奴隸民主派以傳播異說,毒害青年等罪名逮捕,後來在獄中處死。在歐洲應該說是最早提出唯心主義的目的論,認為一切都是神所創造和安排,體現神的智慧與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無知的命題。承認自己無知才是聰明人,畢生致力於道德教育,尋求各種德的普遍性。提出"美德即知識"的命題。認為善是出於知,惡是出於無知。宣稱自己助婆"接生術"提出歸納論證。注重定義的方法。本人並沒有什麼著作傳世。其言行,見於弟子柏拉圖的對話體著作而體現。以及色諾芬的《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中。
-
9 # 周洋younger
1.蘇格拉底,我認識,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乃古希臘哲學三賢,蘇格拉底沒有任何著作,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沒有任何著作卻能稱得上著名哲學家的人,蘇格拉底透過與別人辯論而聞名,其演說充滿機智、風趣幽默,在柏拉圖《理想國》裡看得見;
2.蘇格拉底充滿大智慧且特立獨行,上街時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卻說原來這世上還有這麼多東西我用不著;
3.蘇格拉底與客人“閒聊”一些“沒用”的哲學問題時,其老婆見狀很是生氣,對他大吼大叫——每天談論這些沒用的東西,又不幫助做家務。於是將洗了衣服的水潑向他,而蘇格拉底卻從容的對客人說到“沒關係,打完雷必然會傾盆大雨”。
-
10 # AA江舟AA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先驅,對西方哲學有巨大影響。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都是西方哲學大咖。蘇格拉底時代和中國的諸子百家時代同時構成人類的軸心時代,因為這時世界最聰明的人和思想的高峰同時出現。
蘇格拉底哲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無窮的追問,以致他的學生也是如此。由於他們為邏輯上的無窮的追問,導致科學的產生,藉助科學來證明他們追問的結果。很多哲學家同時是科學來。這形成了西方的哲科思維。而在中國由於除老子外就沒有哲學家,因此中國的思維一直是技藝思維,直到近代才引進西方科學。
-
11 # 南京磐山貿易有限公司478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哲學家(公元前469~前399).幸福是他一生思考的主題,他指出每個人必須以某種方式實現它。最後因為思想有罪觸動了當權者,飲鴆自盡。
-
12 # 櫻桃番茄GO
蘇格拉底,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他出生在希波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刻,成長在伯里克利的盛世,當時正值智者從全希臘各地雲集雅典,給民主制度雅典帶來了許多新知和自由論辯的新風尚的時期。年輕的蘇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羅泰格拉和普羅第柯等人求教,討論各種重要的社會人事和哲學問題。又曾從女智者狄俄蒂瑪受業。自稱有“靈蹟”伴隨,預示以何事不當為。亦受奧爾斐秘教及畢達哥拉斯派的影響。
蘇格拉底將自己比作牛虻,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神把他賜給雅典的目的,是要用這隻牛虻來刺激這個國家,因為雅典好像一匹駿馬,但由於肥大懶惰變得遲鈍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隻牛虻緊緊地叮著它,隨時隨地責備它、勸說它,使它能從昏睡中驚醒而煥發出精神。
蘇格拉底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自己知道自己無知。
蘇格拉底在整個哲學史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他一生不斷探索真理,善於辭令在廣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最終卻以煽動青年、汙辱雅典神的罪名當眾受審,處以死刑。
蘇格拉底是知無知的靈魂核心,是知無知的精神路燈。“知無知”的名稱來自蘇格拉底對智慧的拷問,即所謂的“無知之知”:人們知道得越多,就越應明白自己的無知,從而才會更加謙卑地尋找真知。
在蘇格拉底那裡,認識自我的過程就是不斷拷問以哪種方式活著更好更有意義的過程。這是每個人都應有的卑微而高貴的文化使命。
知無知秉承溫和而理性、溫柔而堅定、溫潤而純粹的理念,提供文化平臺,構建文化社群,將文化紮根於土壤,重建智慧的心靈。
蘇格拉底(希臘語:Σωκρ?τη?/英語: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你的關注和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
13 # 武哥說文
不過,您一定要答應我一個請求:如果您到希臘去了,幫忙去看望一下。
1.西方哲學的開山祖宗。蘇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生活在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比孔子小80歲而已,差不多是一個時代,也是一個祖宗級別的人。
2.愛演講的石匠兒子。蘇格拉底是一個石匠的兒子,他不打石頭,他喜歡在公共場合演講,而且演講的本領當時無人能及。他基本上是真的天上曉得一半,地上曉得完的那種人,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但是他自己說,他最大的智慧就是:自知我偶無知。
3.大智若愚的道德家。蘇格拉底是屬於大智若愚那種人,外表看上去十分笨拙,不修邊幅,還喜歡赤著腳(冬天還是要穿)。但在他的周圍長期聚集著一群追隨者,聽他雲裡霧裡的神侃。他主要還是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研方向就是倫理道德。
4.懂“產婆術”的教育家。蘇格拉底創造了一種叫“蘇格拉底方法”的教學方法,採取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四個步驟,讓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蘇格拉底把老師比喻成“知識的產婆”,後來他的方法被希臘人稱為“產婆術”,相當於中國的“啟發式”教育。“知識的產婆”這個說法幸虧沒有傳到中國,要不然那就糗大了。
5.愛逆反的老頭。蘇格拉底在政治上主張專家治國,反對當時以抽籤選舉法實行的直接民主辦法。他說管理國家是個技術活,不應該是抽籤隨機找人管理。他還說,精於農耕的就去當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就去當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去當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6.出高徒的名師。蘇格拉底的追隨者中,有個叫柏拉圖的小夥子,很討人喜歡,他後來寫出了一本著名的哲學對話錄,將蘇格拉底的方法永傳於後世,相當於我們中國的《論語》。
8.獨一無二的遺言。蘇格拉底最後被控告為“腐化”青年罪,按照雅典最民主的“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判處了死刑。公元前399年,他飲毒酒而亡。他的最後遺言是:“克里同,我欠醫神阿斯克勒皮俄斯一隻雞,記得替我還上這筆債。”說完,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合上了眼,安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70歲。
9.一門三賢。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徒孫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一生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10.死亡的真實原因。蘇格拉底到底還是死了。學邏輯學的同學都知道有個著名的三段論:
人皆有死,
蘇格拉底是人,
所以蘇格拉底必然會死。
總結一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是我認識的西方哲學界的最牛大咖。
介紹完畢,記住前面的請求。因為,這個有趣的靈魂,真是萬里挑一。
-
14 # 人文魚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出生於雅典的一箇中等階級家庭,父親是塑膠作坊主,母親是一個助產婆。
傳說蘇格拉底面目醜陋,身材矮小,這與智者溫文爾雅的形象相去甚遠。他平時像一個智者一樣生活,以教育青年為已任,但他與智者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從不收取學生的學費,更反對詭辯和似是而非的誇誇其談。
哲學對於蘇格拉底來說不是純思辨的個人私事,而是他對當時自己所生活的城邦和時代所盡的義務。在此意義上,蘇格拉底自稱是針砭時弊的“神聖牛蛇”。
但是,蘇格拉底的言論使有些人感到恐懼,為此他遭到了很多人的反擊和汙衊,而很多雅典人也不理解蘇格拉底,認為他既然沒有智慧又何以教導雅典民眾呢?蘇格
拉底最終被誣陷“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而人獄,儘管他在法庭上發表了義正詞嚴的申辯,卻仍被雅典民眾以公投的方式處死。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
15 # 倚雲
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開創者,他創造了一個時代――蘇格拉底時代。
點1:“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西方哲學史起源於古希臘,蘇格拉底就是希臘人,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在他之前和之後,古希臘都有許多哲學家,百家爭鳴。他們會給出一些看法,說世界是這樣的,那樣的。哲學史的第一個時代,要以蘇格拉底為起點。為什麼呢?就因為剛才他說的那句話。那句話雖然誇張了,但卻點名了一個基本的真相:人對世界的認知是有限的,首先要承認自己的無知。有了這一點,所有“都知道“和”就這樣“全部完蛋,人類永恆的思考和進步開始了。
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認識你自己的慾望,你的優缺點,你的才華能力。這樣你才能不被自己和他人欺騙。
點2:知識的產婆。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個接生婆,他就把自己比作真知的接生婆。蘇格拉底自己並沒有像其他哲學家那樣給出世界是這樣的或那樣的理論說法,他一直做的事情,就是透過批判性的追問,幫助他人從他們自己的腦袋裡產出知識。
他曾說: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人,正是出於這種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蘇格拉底開始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麼是國家,具有什麼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華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的定義應該是熱愛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後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格拉底式提問,可以說是一切智慧產生的方式。但他的問題太多太尖銳,最後被智慧難產的雅典人投票判決死刑,服毒而亡。
點3:概念大製造。
;在整個哲學史上,新概念層出不窮,有時候甚至粗製濫造,雖然不能怪他們,但這段時期概念瞎造的實在太多,結論判定現在看很多都違背常識。在這段科學、神學、政治倫理都還混在哲學中的時期裡,大多數哲學家的思想就當作故事看看就好了,有些從智慧的思考角度可以體會體會就好了,有些用特意研究記憶,辯證當真理去篤信。
蘇格拉底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明確對立起來的觀點,成為哲學史上的濫觴。也只是觀點,沒有完整的體系。
提出真理就是客觀規律的看法。
柏拉圖的《理想國》,等幾本書都有完整的理論支援。亞里士多德抓住了“邏輯”,就套出了三段論。而蘇格拉底只是一些對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
-
16 # 尹銘的前院
蘇格拉底生平: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
蘇格拉底是石匠的兒子。他的父親子女眾多,收入微薄。
當時大多數哲學家講授一門課收取兩千塊錢的報酬,因此他小時候沒錢念正規學校。
蘇格拉底曾多次參加戰爭和遠征,是個可敬的老兵。他還是雅典參議院的前議員。
哲學家蘇格拉底:這位鼻樑塌陷、衣衫襤褸的樸實小個子,白天在街頭巷尾與無業遊民辯論,晚上耐心地傾聽妻子的嘮叨。
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自知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竭力告訴人們,他們正在虛度時光,浪費過多的時間在空虛的歡樂和徒勞的勝利上,白白揮霍了偉大而神秘的神賜與恩典,只求幾個小時的虛榮和滿足。
他的名字在希臘東部家喻戶曉。他早晨談到的一些趣事,到了晚上全城便無人不曉了。
蘇格拉底相信人的崇高使命,從而打破了舊哲學界設定的所有束縛。他比普羅塔哥拉走得更遠。
普羅塔哥拉教給人們:“人是衡量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則聲稱:“人的無形意識是世間萬物的終極尺度;決定人類命運的不是神,而是人類自己。”遺憾的是,蘇格拉底在錯誤的時間發表了不合時宜的演講。
蘇格拉底被捕判刑:到了公元前403 年,純粹的民主派完全控制了希臘,並趕跑了貴族,蘇格拉底以褻瀆神靈的罪名被捕入獄。
審判者深信他們審訊蘇格拉底是在為社會做重大貢獻,為城市清除“知識界”的高度危險分子,一個只能教給奴隸們懶惰、犯罪和不滿的人。
即使在這種環境裡,蘇格拉底仍然能施展他的辯論才能,蘇格拉底在法官面前慷慨陳詞:“世界上誰也無權命令別人應該信仰什麼,或剝奪別人自由思考的權利。如果一個人問心無愧,有自己的信念,即使沒有朋友的認可,沒有金錢、家庭,甚至沒有住所,他也會取得成功。但如果不徹底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任何人都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因此,人們必須有充分的討論各種問題的自由,並且不受官方限制。”陪審團的絕大多數人都傾向於釋放他。他們建議,蘇格拉底只要放棄辯論、爭吵、說教等惡習,不再幹涉別人所偏愛的東西,不再沒完沒了地去質問去糾纏他們,他就可以得到赦免。
但蘇格拉底拒絕接受。他喊道:“不行!只要我良知不滅,只要我微弱的心聲還在催我向前,還讓我給人們指出真理的方向,我就會向遇到的每一個人闡釋我的理論,絕不考慮後果。”
法庭別無選擇,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因為褻瀆神靈罪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
蘇格拉底被緩刑30天。最後一個月裡,這位老人在囚牢裡平靜地待著,琢磨著如何改進他的邏輯體系。雖然他有許多次逃跑的機會,但他都拒絕了。他覺得不虛此生,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他累了,他想離開人世。直到臨刑前,他還在和朋友們交談,儘量將自己的真知灼見傳授給他們,勸他們不要把心思放在物質世界上,要多用在精神世界裡。
然後他喝下了毒藥,平靜死去。從此以後,所有爭論都隨著他的安息而結束。
雖死猶生的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門徒們曾一度被公眾的極度憤怒嚇破了膽,明智地避開了之前常去的活動場所。
不過等他們看到一切平息後,又重操舊業,公開講學。
這位德高望重的哲學家死後的十多年裡,他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播。
-
17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中國古代有很多的聖人,例如孔子、 孟子、王陽明等。而古希臘也有聖人,並且這三聖特別有意思,分別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士多德,他們之間是三代師徒的關係(可謂是名師出高徒)。其理念就足以讓我們對於人生、對於宇宙和世界有所思考了。
導語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城邦附近的一個小山上,那是公元前469年,父親是個鐵匠,母親是個接生婆,蘇格拉底長得奇醜無比:他的臉面扁平,像被平底鍋砸過一樣;嘴唇肥厚;鼻子扁大而向上翹,集獅子鼻與朝天鼻之大成;兩眼相距甚遠,有“眉間尺”的風範;眼球凸出,眼放兇光。
蘇格拉底是一位希臘(雅典)哲學家的創始人之一。西方哲學,併為第一道德哲學家所述的西方倫理思想的傳統。也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跟我們的孔子,老子幾乎是在同一條時間軸上。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後同時出現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人類文化突破現象稱之為“軸心時代”。中國有孔子,老子,古希臘是蘇格拉底,印度是佛祖-釋迦牟尼,真可謂是大咖雲集。
他沒有作品,主要透過他一生後的古典作家的著作而聞名。蘇格拉底以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而著名。這種問答分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第二步稱為定義,第三步稱為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啟發式教學)。
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史上一種重要人物,雖然他一生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但是其哲學思想對整個西方哲學思想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受到了後人的追捧,給予了“聖人”的崇高讚譽。國內外眾多學者都對蘇格拉底哲學有所研究。
蘇 格 拉 底,西方的老子,哲學史上最神秘難解的人物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帝國盛極而衰的時代。他的前半生是雅典的黃金時代,那時雅典經濟繁榮,奴隸制民主制十分發達,藝術成就非凡,成為其它城邦羨慕的物件,被稱為“全希臘的學校”,與當時的軍事奴隸制城邦斯巴達同為希臘的霸主。
在公元前492至449年波斯入侵希臘的西波戰爭中。雅典和斯巴達很快爆發了長達28年的伯羅奔尼薩戰爭。蘇格拉底作為一名士兵參加了這場戰爭,並且表現勇敢,以至於雅典方面的指揮官說:如果所有人都像蘇格拉底那樣勇敢就好了。但一個士兵的勇敢拯救不了整場戰爭,雅典帝國在戰爭中崩潰。傀儡政權建立了,而其首領正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克里底亞。雖然民主派很快奪回政權,但社會的秩序和道德卻被破壞無餘。
對大多數人來講,面子比知識和道德重要的多。當他們終於發現自己的無知時,不是滿懷羞愧地去反思自我,而是歸罪於那個開導自己的人,這也正是歷史上許多先知遭受同時代的人迫害的原因所在。蘇格拉底無休止的提問讓他們覺得顏面掃地——特別是在大庭眾之下。有人開始粗暴地對待蘇格拉底,揪他的頭髮,抓他的脖子,各種文人對他盡其嘲諷之能事,而更多的人則像逃避瘟疫一樣躲避蘇格拉底。
正好蘇格拉底的學生克里底亞成了傀儡政權的首領。雅典人抓住這個把柄,以不敬神和敗壞青年兩項罪名把他送上法庭。透過抓鬮選出501人組成陪審團對蘇格拉底進行審判。最後,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最後被判處服毒自殺。
他之死是一個哲學家最後的自我實現,喚起了那個時代對知識的尊重。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千年的步行者們越走越遠,但誰都無法從他們心中抹去這個雖然虛幻的名字。
據說。蘇格拉底被判處有罪以後,他的學生已經為他打通所有關節,可以讓他從獄中逃走。並且勸說他,判他有罪是不正義的。然而蘇格拉底選擇了慷慨走向刑場,視死如歸。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後的譚嗣同——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這其實就是個悖論:如果正義不存在,那你為什麼還要遵守這些非正義的人制定的規則呢。
他的理由:我是被國家判決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會失去它應有的效力和權威。當法律失去權威,正義也就不復存在。這不是悲劇的聲音,這是一個智者在用生命詮釋法律的真正含義——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權威性。只有法律樹立了權威,才能有國家秩序與社會正義的存在。
最打動我的就是這一點,就演算法律委屈了自己,他也不以錯誤對抗錯誤,以怨報怨,而是接受法律判決,無條件服從!聯絡最近最熱的孫楊事件,如果孫楊瞭解蘇格拉底這樣氣魄,或許不會受到重罰。
蘇格拉底的悲劇就此落下帷幕,柏拉圖在劇終致辭:“在我們所認識的人中,他是最善良、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的確,不管人們對他的學說作何評價,都不能不承認他為後世樹立了人生追求上和人格上的典範。據說在他死後,雅典人懺悔了,給他立了雕像,並且處死了美勒託,驅逐了安尼圖斯。也有人指出,所謂懲處了控告者純屬捏造。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讓我們記住蘇格拉底的遺訓,關心自己的靈魂,度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蘇格拉底哲學特色概述1、思想的助產士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不是他傳授給學生的,他所做的無非就是把學生心中的真知喚醒並挖掘出來。就像接生婆一樣,他所做的是幫人生孩子(知識),孩子(知識)是每個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學方法稱為“產婆術”,而把自己比喻為知識的接生婆。
也許純屬巧合,蘇格拉底的母親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蘇格拉底算是子承母業,母子倆共同做著助產的工作而樂此不疲。蘇格拉底常常從對方所熟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開始,透過提問,揭示對方的自相矛盾之處,如此層層推進,直至最終得出雙方都認可的結論。且不說蘇格拉底的認識論正確與否,他所創立的“產婆術”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確是匠心獨具,開了西方“啟發式談話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接下有幾個小故事特別有意思,是蘇格拉底用精神助產術啟發他的學生柏拉圖。
柏拉圖:老師,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你到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難得看見一朵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因為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已,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朵花也沒有。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愛情。
在愛情中,我們總是追求另一半的完美,卻忘記了自己的不完美,因此最終空手而歸。破解這一難題的根本辦法就是隨緣:你所遇見的適合於你的就是最好的。
柏拉圖有一天又問老師:什麼是婚姻?
蘇格拉底:你再到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美的花,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拿了一朵看起來尚比較可觀的花。
蘇格拉底問:這就是最美的花嗎?
柏拉圖回答:因為只可以取一朵,好不容易看見一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
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婚姻。
說到婚姻,不得不提蘇格拉底的老婆。蘇格拉底的妻子是個心胸狹窄、冥頑不化,喜歡嘮叨不休,動輒破口大罵的女人,而且常使堂堂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困窘不堪。每當妻子發火時,他總是淡然處之,絲毫不放在心上。
據說蘇格拉底就是為了在他妻子煩死人的嘮叨申訴聲中淨化自己的精神才與她結婚的。有一次,蘇格拉底正在和學生們探討問題,互相爭論的時候,他的妻子氣沖沖地跑進來,把蘇格拉底大罵了一頓之後,又出外提來一桶水,猛地潑到蘇格拉底身上。
在場的學生們都以為蘇格拉底會怒斥妻子一頓,哪知蘇格拉底摸了摸渾身溼透的衣服,風趣地說:“我知道,打雷以後,必定會下大雨的。”別人問蘇格拉底“您當初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位妻子?”時,他回答說:“擅長馬術的人總要挑烈馬騎,騎慣了烈馬,駕馭其他的馬就不在話下了。我如果能忍受得了這樣女人的話,恐怕天下就再也沒有難於相處的人了。”
因此,在西方,“蘇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婦、壞老婆的代名詞。看到這,是不是覺得特別有意思?笑一笑過後,我們要開始聊更深度的話題了,那就是他的哲學思想觀。
2、善是蘇格拉底的最高哲學範疇
2.1、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首先,善是有秩序的安排。蘇格拉底一再強調,快樂和善是不同的,善是快樂的目的而不是相反。當快樂出現時我們就快樂了,當善出現時我們就是善的。
其次,善是自由、自制、自主。在蘇格拉底看來,善不僅指事物的有秩序安排,也指個人的自由和自制以及由此決定的個人的自主。
再次,善是使事物有益的原因。蘇格拉底認為,善是有益的有用的。
最後,善是真善美的統一。
在他看來,只有理性和善才是最高的絕對的標準,蘇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義的神,它以善為目的,而這個善不僅有倫理、功利意義,而且是最高的絕對價值,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真善美的統一”。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定意義上把蘇格拉底的哲學稱為“善的目的論”。
2.2、美德是對善的追求和實現
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礎。蘇格拉底認為,“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礎”,“有哪個不能自制的人能學會任何好事並將它充分地付諸實施呢?”
其次,勇敢是善於應付危險。蘇格拉底認為,勇敢是人們生活中一種高尚的品德,但是隻有和智慧結合的堅韌才是高尚的、愚昧的堅韌只不過是頑固,是有害的惡。而且,即使是明智的堅韌也還不等於勇敢,因為明智的事情有大有小。
2.3、美德即知識
首先,蘇格拉底指出,自願從惡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在面對大惡和小惡時也沒有人願意選擇大惡。
其次,蘇格拉底認為,無知即惡。在他看來,如果沒有知識,人就會聽任主觀的武斷,或者為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意見所左右,或者為傳統習慣所左右。
再次,蘇格拉底認為,既然美德的共同本性是知識,人的理智本性貫通在道德本性之中,美德就有可教性。人可以透過學習獲得各種知識和美德(二者是一個意思)。
這樣,在蘇格拉底看來,要實現善,要通向人生的最高境界,關鍵在於獲取知識。一方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熟悉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瞭解事物的本性,只有瞭解了事物的本性,才可能按規律辦事,才可能有用、成功,即行善。另一方面,人們還必須充分認識善本身,要了解什麼是正義、虔誠、勇敢等被叫做善的美德,只有這樣,你才可能有意去從善而不至於無意中落入惡。
3、認識你自己
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裡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其作為自己哲學原則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義。
蘇格拉底所生活的年代,很多哲學家都在尋找世界的本源到底是什麼,有認為是火,有認為是水......
蘇格拉底認為,自然哲學家們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他們不去關心自身而去關心自然,而且在對宇宙萬物本原的探討上以感官物為依據,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為是,眾說紛紜,讓人無所適從。
蘇格拉底認為,認識自己就是認識心靈的內在原則,亦即認識德性。這裡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長、功能,具體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萬物的內在原因和目的,具體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有一天,蘇格拉底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負的青年尤蘇戴莫斯,和他進行了一次機智的談話。
當知道尤蘇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將來競選城邦的領袖時,蘇格拉底就對他說:“一個希望當領袖的人必須有治國齊家的本領,但是,一個非正義的人能掌握這種才能嗎?”
“當然不能。一個非正義的人甚至連做一個良好的公民都不夠格。”尤蘇戴莫斯堅定地回答。
“那麼,你知道什麼叫正義的行為,什麼叫非正義的行為嗎?”蘇格拉底繼續問並拿出羊皮紙,把“正義”和“非正義”分開寫在羊皮紙的兩邊,要尤蘇戴莫斯一一列舉。
於是,尤蘇戴莫斯把虛偽、欺騙、奴役、偷竊、搶劫都放在“非正義”的一邊。
對此,蘇格拉底運用相反的具體事例,把這些看起來是“非正義”的行為一一予以推倒。
他問道:“作戰時,潛入敵方軍營,偷竊其作戰圖是非正義行為嗎?為防絕望中的朋友自殺,把他藏在枕頭底下的刀偷走,難道不應該嗎?生病時兒子不肯吃藥,父親就騙他,把藥當飯給他吃,使兒子很快恢復了健康,這種欺騙行為又應該放在哪一邊呢?……”
這一連串的問題,使尤蘇戴莫斯如墮五里霧中。
蘇格拉底在破除了對方的成見後,就正面進行誘導,並使尤蘇戴莫斯接受了自己的觀點。接著他就指出什麼樣的知識對人來說最為重要的,這就是“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的知包括對事物的知、對善的知和對人本性的知。如果說關於事物和善的知是美德的基礎,是通向至善之路的鑰匙的話,那麼關於人自己本性的知則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人只有先懂得自己的本性,瞭解自己的無知,才可能進一步獲得關於事物和善的知識,以實現美德達到至善。
人如果對自己本性一無所知,則必然導致惡。對自己本性的瞭解是其他認識的基礎。而人的本性就在於相對於神來說的無知。所以,在蘇格拉底看來,如果一個人要想有知,進而有德並最終達到至善之境,首先必須充分認識自己。“認識你自己”就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
4、無知之知,自知無知乃一切真知之始
蘇格拉底曾說:我一無所知,除了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件事外。他比別人知得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無知。他知道了知的限度,他發現了無知之本質上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他想用辯論的方式去啟迪別人去發現這個無知之知。你認為是A吧,他可以引導你得到非A的結果。那你認為是非A吧,他又可以引導你得到A的結果。智慧之人會感到困惑,從而走上哲學之路。因為,哲學往往始於困惑。
他真是個有趣而倔強的老頭兒。他的學生遍佈雅典,而且其中一個調皮的學生曾經就“雅典有沒有比蘇格拉底更聰明的人?”的問題向阿波羅神求籤,結果神諭上寫著:沒有。於是他興奮地告訴了蘇格拉底本人,結果蘇格拉底壓根不相信。為了證明神諭是錯的,他帶著弟子到處尋訪,找人聊天。目的就是找到比自己更聰明的人。他先後拜訪過政治家、詩人、工藝家等等領域的知名人士,結果交談下來卻發現,他失敗了。
至於為什麼失敗他也明白了:“因為我至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知道自己無知,別人卻連‘無知’都不知道。”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他把當時最權威和當道的人士都得罪了。不過,他同時也讓弟子們見識到了什麼叫做“真誠的反省”,就是一定要找到真正的智慧,不能只靠一些約定俗成的觀念來生活。
可是那幫被他尋訪的人雖然不聰明,但是很討厭被人挑釁和打臉啊,於是大夥兒一合計(估計神也這麼想):蘇格拉底這樣的人不能要。他就被人弄死了。而且,為了追求心中的法律和正義,他甘願一滴不剩地飲下那杯足以致命的毒酒。
世界浩瀚無邊,科學證明人類瞭解的真相僅僅是5%而已。那麼,生活在當下的人,最聰明的估計也僅僅是5%裡面的某個百分比。當你開始想要走出自我的侷限,透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核心時,越學習越發現自己不知道的真相越來越多。所以智慧越高的人越會發現自己無知,而無知的人連自己是無知都不知道!
柏拉圖,他的學生,忠實信徒和親密朋友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大約20歲時開始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後跟隨蘇格拉底8年,是蘇格拉底的忠實信徒和親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誣告並處死,株連到柏拉圖,柏拉圖被迫離開雅典流亡國外,達12年之久。
他逃離雅典後遊歷了許多地方,如文明古國埃及、北非的希臘殖民地昔勒尼、義大利島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島的城邦敘拉古等。在敘拉古由於與該城邦的僭主發生政治分歧,觸怒了僭主,被賣為奴隸,幸遇朋友相助將他贖出,送回雅典,那時他已40歲。
柏拉圖提出了比蘇格拉底更為完整的教育理論。他的教育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國》中。他認為教育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絡,以培養未來的統治者為宗旨的教育,是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淵源。
曾有人說:“兩千年的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註腳。”確實,這本書就是對柏拉圖《理想國》的解讀。如果你擔心柏拉圖的原話有太多術語,不好懂,那麼看這本就行。
在布魯姆看來,柏拉圖內心深處的終極目標,就是透過劃分階層來實現統治的正義。
他把社會分為三個階層,劃分的唯一標準是人的品德,而非出身血統和經濟地位。
就算是國王的孩子,如果品行不端也會淪落到第三階層!雖然這種想法帶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但卻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完整的理想國家方案。
至今的西方政治制度,多多少少都能從《理想國》找到源頭。
總結與反思, 教育的智慧在於喚醒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好老師一定是好“產婆”。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這位智慧的希臘老人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是: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呵護好孩子明淨的心靈,讓他們見微知著、觸類旁通、自覺自悟,在成長中收穫自尊、自信,樹立生命價值意識,當有一天,孩子驚喜地感受到一種躍動的活力、一種難以遏制的生命激情與力量的時候,教育也就觸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質-----“喚醒”,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與智慧之所在!
長期以來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做是在嚴肅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喚醒教育和自我教育。從某種意識上講教育的所有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喚醒人類心靈中的真、善、美。
我認為,讓孩子早一點了解和學習事物,讓孩子多接觸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讓孩子多讀經典作品等等,都是喚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孩子的心智喚醒了,他就會留心發現周圍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並思考怎樣與世界發生聯絡,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自然會得到成長力量,並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方向。
蘇格拉底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學家,不僅把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而且透過強調人自知無知,透過對自己本性的洞察而獲取真知,“進而透過熟悉事物本性,認識各種美德而達到施行各種美德,以通向人生最高境界實現至善這一人生最高目的,建立起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人生境界學說。蘇格拉底的從無知到知,從真知到美德,從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論,在今天,仍不失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嫣紅,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哲學淺談;
2.何仁富,蘇格拉底:善良是無知的人永遠都不會具備的能力,《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04期。
-
18 # 放下了吧
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他的名字在西方,成了智慧的化身。蘇格拉底是將古希臘哲學推向全盛高峰的開路人,主要研究人和社會,特別是倫理道德問題;同時,他批判智者的感覺論,大力開創理性主義哲學,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弟子柏拉圖和再傳弟子亞里士多德構建了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達成希臘古典哲學最光輝燦爛的全盛。蘇格拉底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堪比中國思想史上的孔子。他強調,知識並非人類的全部知識,而是指一種理性的普遍的知識,即倫理道德方面的知識。無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恥的。對於我們來說,應承認自己的無知,從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去獲取知識,透過教育學習和掌握各種知識,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蘇格拉底帶給後人的啟示:1.如果你的肌肉不夠發達,那麼不要在大街上當眾拆穿他人的無知。2.如果你不怕死,那麼當權者的威脅和烏合之眾的憤怒對你毫無意義。3.如果你想要青史留名,那麼請收一個像柏拉圖這麼厲害的學生,讓他以你為主角寫小說。4.如果你想要吸引美少年,那可以嘗試學哲學,說不定能讓你變得更聰明、性感。5.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一生過得很值,那請時不時反思自己的人生。在實然層面反思自己想要什麼,在應然層面反思自己應該想要什麼。尤其是要反思自己是否嚴重低估了自己的愚蠢程度。
(參考文獻 知乎)
-
19 # 勸學官
01
關於歷史上的蘇格拉底(約公元前469-399年),我們沒有可靠的文獻資料的來源。儘管他作為西方可以與我們的孔子比肩的偉大的哲學家,追隨他或從他的思想中受益的人後來都開創了自己的哲學學派,這些學派的思想成為了西方哲學史的奠基與核心,但作為他本人,從來沒有留下任何一篇屬於自己的著作。
西方哲學史所稱的哲學三巨頭——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是師生關係,雖然蘇格拉底從來沒有聲稱自己是一位教師,而且也從未向他的追隨者索取學費。但毫無疑問,被稱之為”西方哲學史不過是柏拉圖的註腳”的柏拉圖,其哲學體系及方法深深地打上了蘇格拉底的烙印。
因此,我們對蘇格拉底本人的認識,很大一部分源於柏拉圖的作品,因為他的幾乎所有對話的主角,都是一位叫做“蘇格拉底”的人。柏拉圖透過這個人物在他的作品中發聲,透過問答的對話方式,將自己的(或者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呈現給他的讀者。
顯然,對話中這個叫做蘇格拉底的人,就是指歷史上的蘇格拉底本人。
02即便我們可以透過柏拉圖的作品去間接的瞭解蘇格拉底本人,但那反映的幾乎全部是蘇格拉底生命中的最後十幾年。而關於之前的四十多年間的蘇格拉底,可能對我們來說永遠是個謎。
儘管我們可以從阿里斯托芬的戲劇《雲》(公元前423年上演)中可以窺視這個時期的蘇格拉底,但戲劇反映出來的蘇格拉底是一個研究星象、透過蟑螂的腿去丈量距離並教授使青年道德敗壞的詭辯術的人,這與柏拉圖的作品中描繪的蘇格拉底大相徑庭。
阿里斯托芬透過《蛙》和《鳥》這兩部戲劇繼續對蘇格拉底進行攻擊。學者普遍認為,阿里斯托芬所要批判的物件是當時巡遊在希臘城邦特別是雅典的智者,或稱之為詭辯家。他們教授渴望成功的年輕人法庭及公眾演講的修辭技藝,並收取高額的學費。而鑑於蘇格拉底在當時的知名度,阿里斯托芬利用他作為戲劇的主角來代表那些敗壞年輕人思想的智者。
據稱蘇格拉底還去觀看過《雲》這部戲劇的演出,而且在柏拉圖《會飲》中,蘇格拉底和阿里斯托芬都參與了阿伽通舉辦的宴會。
不幸的是,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對蘇格拉底的死刑判決的理由之一,就是指控蘇格拉底腐蝕年輕人的思想。
和柏拉圖一樣,色諾芬也創作了關於蘇格拉底在庭審上的演講即《申辯》。除此之外,他還寫了關於蘇格拉底的《回憶錄》以及《齊家》等作品。
相對於柏拉圖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蘇格拉底的形象,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就顯得務實的多。柏拉圖的蘇格拉底是一位幽默風趣、思想縝密而又充滿哲學智慧的性格鮮明的人,而色諾芬對蘇格拉底的描繪就顯得相當樸實。
色諾芬呈現出來的蘇格拉底,是一位務實的、樂於幫助朋友的老者,他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物的點點滴滴,併為遇到問題的人提供思想指導。
儘管,列奧·施特勞斯教授更加推崇色諾芬,並透過色諾芬的著作《齊家》宣稱偉大的政治哲學來源於蘇格拉底(色諾芬筆下的),但學者們普遍不認為色諾芬是一位哲學家,而且從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柏拉圖作品中的蘇格拉底如同太陽一般耀眼的光芒。
讓我們牢牢記住並仔細思考柏拉圖在《申辯》中蘇格拉底的這句話:未經省察的生活不值得過。這和出自《論語》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覆列表
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無知,甚至一無所知。他曾說,我訪問過許多智者,我和他們的根本不同是:我知道自己是無知的。蘇格拉底還提出,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絕不是謙虛和做作,而是真切地感到自己知道的太少。因此,他迫切希望知道一些事情,弄明白一些概念,追究根源,處於不斷求索之中。
蘇格拉底的後人繼承了他的求索精神,努力弄清現象背後的真存。柏拉圖的《理想國》提出建設一個人人幸福的國家(城邦)。亞里士多德更是經過反覆追問發現了《邏輯學》、《形而上學》、《物理學》、《氣象學》、《動物學》、《心理學》、《政治倫理學》、《美學》,等等,竟然有了相對清晰的分科研究。請仔細想一想。這些都是發生在2300年前左右。那時候,古希臘已經開始思考自由落體,質量和速度的關係。
他常用的辦法是討論和追問。他總是問別人怎麼辦?為什麼?是什麼?比如,他問別人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為什麼偷竊不好?所有的偷竊都不好嗎?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偉大?什麼是渺小?什麼是城邦和國家?怎麼才能治理好一個城邦和國家?
他不停地和別人辯論,不斷質疑。直至對方啞口無言,自相矛盾。當別人反問他,應該怎麼做呢?什麼才是正確呢?他又覺得自己不是全知,需要大家繼續討論。他這種設定自己無知,然後,不停地討論和質疑,開闊了智慧,拓展了思維。他的弟子,弟子的弟子,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自己。
蘇格拉底是探求事物的本源,尋找現象背後的真存,弄清概念的真實內涵。因此,他針對的是每一個人。誰能駁倒自己,誰能弄清是非,誰說得嚴密,誰就是老大。或者說,蘇格拉底尋找的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