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平時看見做藝術的就跟我們不一樣,今天親眼看見一個另類的。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
6
回覆列表
  • 1 # HDJ666666

    絕對不是。藝術工作者是人民中的一分子,其作品來自生活和美麗的大自然。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及其追求有著更高的表現和慾望。以此來彰顯個人風格,他們喜歡引領時尚,更願意打動人心

  • 2 # 張秀君85898215

    搞藝術需要天賦,也需要一顆另類的心,但不是另類的外表。過去有些藝術家由於痴迷,進入了癲狂的狀態,不修邊幅,醉心藝術,讓人感到很另類,這只是個別現象,不代表全部。現在我們有些所謂的藝術家,藝術水平一般,藝術範高大上,和癲狂的古人恰恰相反,修外不修內,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藝術成就真正高深的人,反而樸素平淡,平易近人,正如修行的高僧,不會披著昂貴鮮豔的袈裟招搖過市,他們會隱居山林默默無聞。所以,另類不代表藝術高深,有時反照出內心的空虛。

  • 3 # 一二三婉兒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你提到了另類,也提到了高度這兩個關鍵詞,另類的外表你看到了,那你看了他的畫或作品麼?你內心認為是否有高度,外界評價如何。不可否認自由的土壤才能生出創造的植被。八大山人,竹林七賢,最形象的《核舟記》原文裡面寫到佛印時說“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他們的經歷,行為處事不俗,但並非刻意而為。但是獨立思維能力絕對是最重要的,君子和而不同,一個人的先天的天分很重要但仍然有限,在後期的學習和吸收中,“悟”更重要。外表是一個人內心的外延,但願是自然流露而不是矯揉造作。

  • 4 # 朕很無奈

    搞藝術的人不一定非要很另類才能達到新高度,大部分藝術家都是很生活化的生活,只是因為有些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才會造成大家認為藝術家都很特立獨行很另類。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藝術的創作正是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美的特色,特點展現出來,就像蔣欣說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從來就不需要去創造美,美的東西無處不在,只是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只要你善於觀察生活,多去體會感受大自然,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的美的事物,美的風景,你就會體會到藝術到底是什麼了。

  • 5 # 許希暉

    搞藝術的相對都是有個性的風格,特別表現在繪畫作品上的另類表達手法或枝法,也會在個人服飾衣著或髮型上刻意標新立異,與眾不同。

  • 6 # 芳芳禪繞畫認證教師

    不是吧,只是搞藝術的人都比較個性,他們多數沉浸在自己的藝術創作裡,所以對於其他的事情不太關心,有收時候會顯得跟周遭的人格格不入,或者與眾不同,但絕對不都是很另類才能達到藝術高峰。藝術的創造也是精神層面的,藝術本身也是需要落地的,太另類了也有人接受不了的。我見過一個什麼行為藝術家,收集蛤蟆皮做衣服穿,也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到處殺蛤蟆,我覺得不是另類,是有點殘忍。所以藝術的另類能到達境界的應該是那種精神層面很多天企及不到的,又被藝術創作展示出來的。比如曾經有一個畫家畫了一副類似地獄的圖,是因為他經歷了一場生死,然後活下來後把自己曾經在昏迷中看到的場景畫了下來,讓很多人覺得很震撼。

    畫家畢加索和梵高的畫也是來著他們靈魂深處的創作,而不是單純求認同。

    藝術不是小眾的,絕大多數是大眾層面的,如果大眾都不希求藝術,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我拍照和繪畫,都是出於自己喜歡的,喜歡就好。

  • 7 # 男神9414

    藝術需要靈感,而靈感來自很多層面,生活中一點一滴都是靈感的啟發點,不過個人認為大多靈感來源於孤獨,比如一部作品透給世人的是幽轉回腸的悲傷,或者是坎坷經歷的故事,這種靈感就應該來源於孤獨,孤獨人,平靜的心,惆悵的嘆息中,往往表達的都是此類的作品。

    有人說天才都是瘋子,很另類,其實不然,天才的腦子何其豐富,其內心的精彩是你想不到了,只有作品出現的時候,你才會驚歎一聲“好作品”。只因為天才的腦海跳躍性比較大,一般人理解不透,除非你也同樣是一位天才。

    來說說書法藝術,書法藝術在世界上,中國是獨一份,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也有很多大家出現,如王羲之,劉墉,等,這我就不一一概括了。

    書法同根同源,縱然書體不同,狂草,蠅頭,種類很多,但都屬於歷史傳承的一種,那這些大家們性格很怪嗎?當然不是,作為藝術,心性,悟性最重要,不管他性格另類不另類,如果心性悟性不高,定然不會很優秀!

    另類的藝術家是現代社會傳遞給大眾的一種誤解,只因近些年一些醜大師作怪,什麼拖把寫書法,嚎叫書法,光頭書法,抽筋書法,這些被稱作“大師”的藝術家,說實話,他們的藝術我看不懂!

  • 8 # 619藝術社

    其實個性因人而異,藝術家的個性更特別。

    性格一詞最初源於拉丁語Personal,指演員戴的面具,後來指具有演員——特殊性格的一個人。

    可能是因為這個有趣的起源,以後大部分藝術家都有了很高水平的“表演才能”。他們首先剪長髮、辮子、剪頭髮、剪頭髮(以及修剪各種圖案),形成與眾不同的形象,如奇特的穿著。總之,清空內心,突出外表的差異吧。有些藝術家極力支援別人反對的人,別人贊成的人都反對,我獨斷獨行。但是遺憾的是,很多藝術家對個性的理解相同,所以精心製作、有意追求個性的藝術家聚在一起,就成為沒有個性的人。因為這種個性不是表面上表現出來的,而是發自內心的。藝術家真正的性格其實體現在另一方面。就像雕塑家對北京所知的供述:藝術家(在我這裡只是設定好的藝術家)的想法實際上是對現有秩序和珍貴的叛逆和突破、新慣性的突破和集體無意識的反省,在這方面,藝術似乎真的不容易理解。好像天生就長著醜臉,拒絕甜的東西,拒絕被愛。

    藝術家的感情要比普通人更細膩,思維角度要更敏感。他們必須對世界有更深的洞察,以特殊的方式表達,藝術家所追求的似乎也是對一種慣常事物的反抗。

    從這一點看,藝術家應該追求個性。這正是他們創造偉大藝術品的必要條件。

  • 9 # 白玉蘿蔔—jin

    從某些方面來說是有與眾不同的地方,藝術美是藝術家創造出來,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自己的特色。每個人都會有別他人的地方,藝術家會把自己的想法、觀點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這些思想會作品中表現出來被感知。欣賞者能從作品中有所感受。

    不能為了另類爾另類,標新立異,特立獨行搞一些噱頭。故意為之,以表示自己多麼的不同,如果沒有思想,一味地追求奇特譁眾取寵,這種“藝術”不能被稱之為藝術。藝術的高度只能說是透過不停的學習、知識的積累、認知的提高,併為基石加入自己的想法透過勞動創造才能有所提升。

  • 10 # 張易油畫

    搞藝術是為了體現美,是在作品中下功夫,才有新的想法,有新的高度。而不是透過在個人外表上的不修邊幅或搞怪異,來滿世界的告訴人們,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個搞藝術的。

    有涵養的藝術家是不會在外表上特意去整怪異的,會把精力用在創作上,去追求更高的水平,更高的境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用眼睛來發現美、審視美,所以是不容許把自己的外表搞得很醜化的。而大多數的藝術家在穿著上跟百姓沒什麼差別,走在茫茫人海里也只是其中的一份子,誰也不認識誰,因為搞藝術也是一種職業,只不過是比其它職業能在專業上更突顯個人風格而已。

    這個世界上各種職業的超人大神比比皆是,各顯奇才,不管是佇立在讓人望塵莫及的高度,還是站在大街小巷的衚衕裡,同樣是家裡人中的一員,搞藝術的也同樣。把藝術搞成另類行為是個誤區,把藝術整得不倫不類的人,是忘記了藝術來自於生活的真理,就不算是真正的為藝術獻身,藝術不需要那些表面上浮誇的裝怪,需要的是純真的藝術創作作品。

    看到那些另類的所謂的藝術行為,我是躲之如避蛇蠍,因為他們傳遞出來的資訊讓人彆扭很不舒服,沒有給人賞心悅目的效果,換句話來說就是亮瞎了眼。有可以把畫畫得很好的,卻要畫得每幅都鮮血淋漓的怪嚇人的,有可以把人畫得站好的,卻要畫成個個倒立著,像倒栽蔥頭似的可笑,像這種扭曲藝術本質的還有很多,這種脫離藝術美的本身,很讓人費解。如果認為搞藝術就是要讓人看不懂,有這種想法那是錯誤的,奉勸一句話,早些懸崖勒馬,免得在藝術之路上耽誤了自己的前行。

    因此,搞藝術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跟很另類是沒有關係的。你看到的那些是他們的個人行為,不值得去理解的。

  • 11 # 阿豪詩畫

    的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搞藝術的人不管是打扮還是行為都很另類,從古至今,很多藝術家都獨立特行,在別人眼中顯得很另類。誰人比我更風流?

    藝術家應該怎麼打扮?

    丟勒:幾百年前我都這樣穿了。

    條紋的看完了,我們再來看看圓點的。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無窮無盡的圓點和條紋,豔麗的花朵重疊成海洋,混淆了真實空間的存在,我就是波點女王。

    衣服另類點沒關係,看看我的鬍子!

    藝術家為什麼會和普通人不一樣呢?我認為是有這幾個原因的:第一就是具有超前的眼光,引領時尚。畢加索酷愛條紋,條紋有一種重複美和規律美,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條紋衣服挺好看的沒什麼關係,可是在畢加索那個年代,條紋是作為囚服給犯人穿的,是在醫院給病人穿的。但是畢加索覺得這種條紋有一種韻律的美感,所以很喜歡,這在當時是不被人們理解的,所以就顯得很另類。第二就是反傳統。搞藝術的人很多都崇尚自由,不想被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渴望打破這束縛,所以就在服裝上,髮型上搞得和常人不一樣以此來標榜自己,算是一種無聲的宣言吧。再有一種是痴迷。對藝術或是其他的東西,如果到達一種如迷的地步,其他方面,包括外表、衣著都不太重視了,所以也會讓常人覺得很另類。最後就是一種壓抑和釋放,是一種無奈的表現。身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卻有道不盡的心酸。才華過人,卻因差陽錯捲入科場舞弊案,獲罪入獄。後來妻子又離去,便頓覺心灰意冷,無奈之下,為抒發鬱悶之氣,所以”放浪形骸“。

    是不是要很另類才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呢?

    現在有很多人把自己裝扮的很另類,不排除審美很高,目光很超前的人,但是更多是博人眼球,譁眾取寵之輩。有些人只是摸到了藝術的邊兒,就把自己打扮的和別人不樣,是想盡快的融入到這個圈子裡,是一種給自己打標籤的行為。打扮的很另類,時時刻刻告訴別人,我是搞藝術的,別小看我。還有一些人在網上扮成小丑寫書法,搞怪表演其實是給自己拉粉絲,和娛樂圈時不時的爆點醜聞的道理是一樣的。這和他們追求藝術,提高藝術水平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藝術是人們文化生活的一種體現,更是精神文明的提煉。藝術是要我們付出努力的,是用一生孜孜不倦的學習積累而來的。“真正的藝術是富有創造性的人們噴薄而出的衝動所塑造而成的” 這句話是愛因斯坦說的。

  • 12 # 阿喆隨筆

    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之中,會玩並不是玩物喪志,更不是背離規律搞另類,而是要融合拓展、發揮想象力,有思想、有個性、懂表達玩出花樣,遠離枯燥無味、刻板僵硬的套路和模式。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自身的創作,而欣賞者也能從中得到"想象的愉悅",激發生命中的能量,這是藝術存在的目的,以及藝術發展的意義,藝術不僅僅是小部分人精神世界的烏托邦,藝術的存在對於每個人的價值和意義都是不容小覷的,且是凸顯其生命的重要一面。

    如果沒有對藝術的真正熱愛,沒有一點真本事,那麼即使再另類,你也成不了藝術家,相反,如果你有藝術方面的真正才華,有著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那麼即使你再保守、形象再普通,你也會散發出濃濃的藝術氣質,讓人過目不忘。

  • 13 # 健而美邦尼

    在當下的藝術創作之中,那些日益突出、與時俱進的藝術諸如:人體彩繪、裸藝、繩藝模特、紋身等等。

    都似乎被人們慣以搞點藝術的,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反之呢?難道搞藝術的人不“另類”…嗎?可是,就藝術性和思想性及娛樂性而言,我們大眾就要來對它——把把脈象。

    鄧小平曾經石破天驚的提出:“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一切事物及文化再到藝術領域都唯有遵循科學發展觀;以此來與時俱進…

    首先,藝術家搞藝術的真正意義在於什麼,我認為——藝術就是大眾娛樂、藝術也是娛樂的命脈。

    一切藝術來源於我們的現實生活!生活是藝術之源;大眾娛樂之要,文化之基。其實,在很多人眼裡,搞藝術的人是很“另類"的。從外表到內心,似乎都滲透著與眾不同的氣息。如追求個性鮮明,就覺得很有藝術範兒;什麼新舊不重要,只要能符合品位。往往藝術家的性格都是比較孤僻,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常人有所不同,所以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

    比如說在中華武術領域裡,最最具有影響力的非——李小龍莫屬。

    藝無止境,當貴在堅持不懈!

    他從小熱愛武術,愛打抱不平,愛憎分明、李小龍亦文亦武,練功之餘,埋頭研究武術理論與訓練方法。終生立志於將中華武術向世界推廣,交流!全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等等很多個人光環。他在和世界高手對決之時,及後來拍電影中;時不時的就會從口中發另人恐懼的“嘯叫"。以此,從氣勢上、從心理上,達到震懾和壓到對方。兵法謀曰:不戰而屈人之兵!那麼,這是不是一種“另類”呢?藝術(武術)家能稱為家的,但凡都會具備一定的天賦和驚人的成就。

    是不是搞藝術很另類才能達到新的高度

    其實則不然,提到搞藝術,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呢?紋著身,長髮飄;激昂彈奏電貝司的樂手?亦或是濃妝豔服的“娘娘腔"…以這種形象來示人的,這也難怪人們會覺得藝術家們總是充滿了不同個性的“另類”……藝術家和普通大眾之間之所以產生隔絕,在於創造性思維的反映。與其說與大眾相去甚遠,就是連兩個藝術家在思想上有時也是完全一樣的。在歸納藝術家的性格時,我們往往就會想到:大膽、瘋狂、固執、激動、敏感、細膩等等。他們往往會厭棄世俗,顛覆傳統。

    其實搞藝術: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也許,藝術家都很注重傾聽自己內在的思量,那些讓外表左右自己的藝術家,絕對不是一名合格的藝術家,同樣,那些似乎很另類的藝術家,最終將自己的藝術昇華到了一定的高度。從而卻創造了更大的人生價值。

    世界在變,時代鉅變;與時俱進。

    藝術隨變,欣賞當變;以藝娛樂

  • 14 # 一痕老師

    你好,藝術的另類可以分為藝術家裝扮上的另類和藝術風格的另類,很多搞藝術的從他的打扮上就容易分辨出來,比如男生要麼頭髮很長,扎辮子,要麼很短是光頭,或者長鬍子,衣服上很多口袋,大頭皮鞋等,裝扮上的另類和藝術作品高度肯定是沒有關係的,這其中有的人是為了顯擺故意讓別人能看出自己是搞藝術的,感覺那樣比較酷,也有的人他就習慣那樣裝扮認為比較方便,也不怕別人議論,喜歡我行我素。 還有一種另類是藝術風格上的另類,比如畫畫的,他如果中規中矩走前人走了無數遍的路,很難有超越,畢竟幾百年前的大師讓我們都很難企及,但是如果走一條另類的風格,那麼可能是這類風格的鼻祖,容易讓人記住,也容易搞出名堂。所以很多搞藝術的終其一生都在絞盡腦汁創作出自己的風格。那麼大家從沒看過的風格其實就是另類。比如以前寫實學院派 發展到印象派風格的時候,當時的印象派就很另類,結果後面發展壯大成就了很多舉世聞名的大畫家。因此藝術風格的另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更容易取得較高的成就。

  • 15 # 靈動美術

    我並不贊同“另類”這個詞。藝術是來源於生活,是對生活,對世界美的表達,無論音樂,美術,文學,舞蹈等等,好的藝術一定源於生活,是生活被濃縮,昇華,來源於真實生活的藝術才會引起共鳴。生活是實實在在,是所有人的 一定不是某個人的 更不是“另類人”的。但是我們看到的藝術家,往往給人一種特立獨行,甚至不食人間煙火的“另類

    ”的感覺,其實,他們大多數人這樣做,是讓自己保持一種靈感獲取的外在感受,害怕自己流於普通,因為藝術一定是生活的昇華和從平凡中的抽取,所以,他們時時刻刻要保持一種敏感,很多男性藝術家留長頭髮,可能為感受風吹拂髮絲的感覺,穿不同的衣服,為了感受不同質地材料,奇裝異服,沒準是為了感受獲取不同人的目光。好的藝術家,一定不是為了“另類”而“另類”

  • 16 # 辛野人

    不能說搞藝術的都“另類”,另類這個詞最好不輕易用。因為每個人,只要不是天生不痴呆,都有另類的一面。只不過一些人顯,一些人隱而已。

    “另類”如果用在藝術家的創作中,把自己的“另類”思想,傾情在作品中,表現作者與同類藝術,有大不同的個性特點,又有歷史高度,是藝術家所向往的追求的審美境界。具體生活中,有的藝術家為發洩這種情感,趁興創作者,也不乏其人,如草聖張旭,酒後以頭濡沫,寫狂草;僧人懷素,酒後呼叫狂寫;書聖王羲之坦復東床等。然,日常生活中的所謂搞藝術“另類”、怪異的言行,是底氣不足之表現,用“另類”來掩飾自己心靈的空虛,便不可取了。其實,真正的大藝術家,生活中都很有隨和,平易近人。真正的“另類”和激情在藝術作品中,在藝術家心裡。

  • 17 # 示單者

    藝術的生產是一種精神生產,藝術作品也經常是純精神的產品,反映了創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對身外世界的認知。藝術作品的風格可以是現實主義的,浪漫主義的,也可以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的。這與創作者個人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稟賦相關。如果創作者的作品其價值取向是非主流的,那麼人們一般為稱之為另類。或者是他的創作手法有別於一般,也會被稱之為另類。所以個人認為,不用給"另類"貼上特別的標籤。只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富有審美意義的,都應以尊重和欣賞。

  • 18 # 冰藍炙炎

    關於題主所問的“是不是搞藝術的需要很另類才會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其實藝術的發展是朝著兩個極端去發展的。

    有的藝術作品追求極度的保守,力保最大化的繼承已有的藝術文化;有的藝術作品追求極度的開放,最大化創新的行為。

    關於說“是不是搞藝術的需要很另類才會到達一個新的高度?”我認為,或許是吧。在抽象派剛出現時,是不是跟其他的當時的藝術文化來看,是不是很另類?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在我國各大石窟裡的雕刻作品,也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產生了變化,那麼這些變化,在當時人們來看,是不是很另類?

    但是總的來說,藝術作品的創作的要求是符合“美的形式”,並不是隨意的創作就能成為“藝術作品”的。對於已有的傳統藝術文化來說,我也是很看不懂最近關於最近很是火爆的藝術作品——《黑板》的表達形式,或許是我等並沒有達到作者的境界吧!

  • 19 # 中文系的留級生

    不需要很另類,但需要很純粹。我舉周杰倫的例子,周杰倫在創作初期的那幾年也就是他出精品最多的那幾年,一直是默默無聞的創作,但是後期電視熒幕上越來越多的出現他的身影后,失去了當初“純粹抒發情感而創作的淨土,為功名所累”,經典作品就不多了,有點江郎才盡的感覺。

  • 20 # 大愚弱智

    有的人另類,是源於思維本能的與眾不同。

    有的人另類,是為了博人眼球的譁眾取寵。

    真正搞藝術的人,

    看問題的角度,思維方式,不同常人,

    所以表達方式也會異於常人。

    但並不代表所有的另類,都和藝術相關。

    古往今來,見怪不怪。

    大師沒幾個,病號數不清。[大笑][大笑][大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感情不和怎樣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