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uzi
-
2 # 史可見證
人類文明程序本就是個連續發展和去偽存真的過程,所謂“傳統文化和與現代文明相容”的說法本就是把人類文明割裂的錯誤前提下的認知。所以這說法是個偽命題。
比如,中國的“道家學說”而言,《道德經》中所論“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其含義就是說:客觀世界是在發展變化的,所以人類的認知也應該與時俱進。難道現在不是這樣的認知麼?
再比如“墨家學說”中就提出:“人人平等、能者上、庸者下”。其貪義就是在說“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應該機會均等,有能力的居於相應的位置上,沒能力就應該退位讓賢”。這樣的觀點不正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麼?
再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兵家的名著《孫子兵法》,它所提出的軍事理論思想和指導原則到現在也廣為世界軍界所推祟,更是擴而廣之的運用到了商業竟爭方面。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儒家學說”,它所提出的“忠義孝悌、禮廉恥信”人類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現在的人難道不同樣應該遵循麼?
“忠”~忠君現在看肯定過時了,但忠於職守、忠於民族和國家沒有過時吧?
義~堅守大的作人做事的大義,現在也仍然是對的吧?救別人於危難現在大家也是敬佩的吧?“見義勇為麼”;
孝~孝敬父母長輩現在也應該啊,何況儒家所說不孝有三中還包括了“如父母所為不正確,做子女的盲從也是不孝呢?”
悌~兄弟姐妹要相互友愛互助,這能說過時麼?
禮~即是指守序,遵守公共秩序任何時代都需要,不是麼?
廉~只獲取法律制度規定的那份報酬,現在不同樣是公認的行為準則麼?
恥~人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有正確的榮辱觀,這個現在來看依然是那麼的高大尚。
信~就是說守信用,諾不輕許、言出必行。按西方說法就是“契約精神”。難道不是現在也應遵守的?
所以說人類的認知是個不斷髮展與完善的過程,所謂現代文明也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本就是一體,又哪裡談得上什麼融合於否?
-
3 # 頭上朗月
謝邀;其一,儒家思想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無論如何,它早已匯入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國人於潛移默化間觀念行為深受影響,至今仍有強大旺盛的生命力,真是歷久彌珍,沛然不衰;其二,無論儒家的"孔孟",抑或"老莊",還是墨子與韓非子 ,其經典學說無不浸潤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需珍重,"一枝一葉總關情",例如:與人為善,知書達理,恪守信譽等等,皆貫穿人們的"三觀"之中,再如下一代哺育上,倡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方法,還是頗有見地的卓見真知;於陶冶情操,心靈淨化方面,則有"水利萬物而不爭"和"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超脫內涵,凡此種種,可謂俯拾皆是,不勝列舉;其三,倘若有人說,在當今高效率高科技的資訊化社會,儒家思想早已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此提法顯然不妥,因為我們五千年古老文明一路繁衍生息,它的發展歷程並不是割裂的斷代史,而是篳路藍縷,薪火相傳的輝煌史,同國際接軌和推崇民族文化兩者實際上並不矛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說得何等好呵,由此看來:我們的自身與民族靈魂相比,就如同"勇士安泰"和"大地母親"的關係一樣,血脈相連,永不分離。以上個人見解,敬請指正。
-
4 # 向培慶872
儒家文化之精華,如同算術,以前是三三得九,現在還是三三得九,不會是三三得八。現代社會該如何發展,還要去問二千多年前的孔聖人。我的觀點,取其精華,留其糟粕!
-
5 # Sj51586581987
儒文化確切的說是指其精華的成分,就在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大學》)為什麼到了當代和現代文化為發生衝突呢?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歷史因素。這個因素影響主要來自已古代的的君王,利用儒文化宣揚自己的帝王寶座,導訓百姓尊守"三綱五常",藉助儒文化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古代的文臣中有許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吃客,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這是事實。對上獻媚的行為多為君王大嘗識,這是在太平年景下常見的事。而國家危難時刻又開始尋找能夠安邦定國的將帥,為的仍然是鞏固自己的君王地位。
到了新時代,這種看似傳統、卻漏洞百出的倫理道德觀念,令世人覺得與新時代的先進文化極不相稱。
因此發生了思想碰撞。聰明的中國人常常會說:小人往往得寵得勢即是這般模樣。毫不奇怪了。
-
6 # 奇石哥get園與花
儒家文化是中國所有文化裡最腐朽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儒家的禮樂制度就是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制定的等級和秩序,禮就是等級,樂就是秩序,是治人的。
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鞏固統治階級的地位,從而得到了漢武帝的推崇沿襲至今。
中華文化璨若星河,應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能由一種思想長期統治,所以應該倡導儒家思想和當代思想相互融合,取長補短。
-
7 # 逍梟仔
儒家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根本上是有衝突的。
現代文化的核心是建立在每個正常個體都能個體自立和人人平等基礎上的,即承認每個個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的、可以獨立做出理性選擇的個體,這表現在比如法律不是行為規範,而是社會公共契約,是公共議定的行為底線。每個個人為了保持社會有基本秩序交出了部分自由和權利,議定一個社會總體來說可以容忍的最低的下限。
所以每個個體的社會行為是隻要"法不禁止皆可行",這種社會秩序相對有了最大的包容性,這就給予了每個個體相對來說最充分的獨立和自由,充分激發個體的能動性。換句話說,首先無論個體向善還是向惡,在這樣的環境下主要都是自身針對所處立場權衡的結果;其次如何定義善惡也是個體自身判斷的結果。
而儒家文化不是這樣的。儒家的社會秩序不是眾人自願交出權力議定的,而是某個有話語權的聖人或團體制定的,即禮樂制度。而且這種秩序從朝堂到宗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所不包,什麼階層的人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坐什麼樣的車行什麼樣的禮都是被安排好的,必須行禮如儀,否則就是失禮。這樣,個體並不能充分解放自身的天性、智力和能動性。換句話說,儒家文化中,何為好何為壞是他人告知的,衡量人善惡美醜的尺度也是他人告知的。
這種文化特性的外在表現就是家國一體和宗法制度。這樣的好處是,文化傳承極為穩定,兩千年來我們的文化不曾出現根本改變就是最好的證明。但缺點也正在於否定和禁錮個體,讓個體的創造力不能充分發揮,以至於文化因為無法應變而必然走向僵化,進而衰敗。
表象上,儒家與現代文明有一些個體修身上的共通之處,是因為人的個體與社會訴求畢竟有共通之處。而這些表象上的共通,正是基於訴求共通上的耦合,但是其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另外,現代文明和儒家文明還有一個相當大的不同在於,現代文化是面向未來的,即我們始終相信和堅持社會的發展是在越來越完善和進步,當下的問題都有機會在未來以新的思想和新的技術解決。而儒家是尚古的,儒家認為最好的時代是炎黃堯舜禹,其次是夏商周,因為回不去堯舜,所以才遵循周禮,以至於儒家思想廣佈的中華文化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太多前輩殭屍和他們的思想對當下產生過於巨大的影響,而讓人們無法站在現實的立場中,用理性分析思考和權衡問題,這嚴重阻礙了我國各方面發展!
-
8 # 大河灣精靈
兩者精華相和,兩者糟粕相頂。
和者益壯,頂者往死裡頂。
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自由、平等、博愛相通相和;
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等級觀念與絕對平等自由的無政府主義相爭相鬥。
惺惺相惜,豺狼互鬥。
精華靚麗生命,糟粕轉化肥料。
各歸其道,咎由自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9 # 攔門蓑笠翁50831
不是有衝突,而是根本性衝突!儒家文化是透過束縛和限制普通人自由與權利來為統治階級統治秩序服務的,代天子馭民。現代政治則恰恰相反,是透過限制公權力來為人民服務!
-
10 # 有這麼一個人LM01
"可以共學,未可適道;可以適道,未可立;可以立,未可以權。"從《論語》中的這段話,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是堅持正道上講求權變,即所謂的持經達變,與時俱進的。所以從根本上講,與當今文化一脈相承,沒有矛盾。這只是戰略上的相同,作為戰術還需要靈活處理。
-
11 # 老者沙龍
儒家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儒家文化的精華不僅與現代文化沒有衝突,而且為文化源源不斷地提供用之不竭的養分。
文化具有很強的傳承性。現代人是過去人一代代繁衍哺育而來,必然傳承祖先的文化基因――無論現代人承認與否。
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所謂現代文化,其實是古代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如果沒有古代的文化,也就無所謂現代文化。
那種歷史虛無主義和古代文化無用(糟粕)論,是歷史文化的無知和對人類歷史極端不負責任的。
現代人所要做得是:結合現代社會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辯證地接受和傳承儒家文化或古代文化的精華,更好地發展所謂現代文化,為社會發展進步提供文化正能量。
-
12 # 雲端美
具體看一下儒家思想
和現代普世價值的比較:
國家主權 屬於君主
國家主權 屬於人民
國家治理方式 君主治理
國家治理方式 人民治理即民主
公權力特點 集立法司法行政以及地方政府於君主
公權力特點 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且地方政府由地方普選
國家治理原則 人治
國家治理原則 法治
各類人等 三六九等君主第一
各類人等 一律平等
儒家思想沒有人權概念
現代價值觀高度重視人權並以人權限制民主邊界避免多數人施暴少數人
儒家思想強調道德修為一致性
現代價值觀道德修為由於信仰、民族習慣、文化特色等原因不要求一致,強調以法律為準則而不是道德。
儒家思想是為專制服務的思想體系,被皇帝認可到什麼程度?沒有其他思想的話就天下太平了。但實際上,兩千年的實踐卻證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扼殺了社會思想的多樣性、道德治國造成人治盛行、等級制度消滅了平等、失去平等就失去了尊重、沒有尊重的需求就沒有自我實現的願望——社會死氣沉沉奴性成為特色原地踏步失去發展進步的能力。
儒家的“仁”是一個修為的發現,現在依然有價值。把對自我的關注,移到他人和社會,這就是仁;小人只關注自己,君子還關注社會民生。
-
13 # 慧光2787
應該說有不共性.一.源頭不同,儒家文化的源頭就是心性本具之理,如孔夫子在論語中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 ,我都是敘述古人的,沒有自已的創作.我崇尚古人的學問,是向老子和彭祖學習.古人的學問是為求真理的,也就是精神與物質的本體,所謂道.現代則不一樣,有自己的創作,有自己的主義,有自己的思想.二.治國方法不同,儒教倡導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崇尚禮儀.現代崇尚法治,強調自由民主平等.三.儒教注重自我改造,造福天下.所謂修齊治平格至誠正.現代則自我改造兼批評鬥爭.
-
14 # 文緣化齋
謝謝邀請!儒家文化與現代文化不能等同,也不能完全分割,有區別,也有聯絡。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具有強大的融合力,融合了道、法、墨、佛等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成分,也有一些糟粕和不適宜現代社會的東西。現代文化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又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有好的值得借鑑的部分,也有腐朽的東西。儒家文化中優秀的部分與現代文化的先進部分可以相互借鑑、吸收,其中的糟粕和落後的部分會有衝突,比如對於女性的認識,儒家文化強調三從四德,西方文化強調女性解放等。
-
15 # 使用者2352353803044
文化這個概念,就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這就不難理解,文化是靠傳承的。縱觀世界文化史,唯獨中國文化傳承保持了無間斷的特點。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形成極大的飛躍。其文化成果被後人稱之謂“諸子百家”,到了漢代,大多學說遭到統治階級抵制,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學說得到重視,被譽為“儒學”。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真才實學的“大儒”,並且為人類社會謀福祉的那些人,都是貫通“諸子百家”的學者。這是不是可以說明,一個真正能夠為社會做貢獻的人,他必須具備能夠融合各種文化的能力?如今的“儒學”,已經融入了“諸子百家”的學說。通常稱謂某一學者為“大儒”,他絕對不是一個只學孔、孟之道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的傳承與融合才是文化發展的源泉。
-
16 # F高山松
儒家文化就是古代文化,就是歷史文化。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為了統一中國,為了建立一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大的國家,為了把很多國家都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把所有的書都燒了,把所有的歷史文獻都付之一炬。“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才能統一中國,欲建立一個與地球一樣大的國家必須把所有的儒生都殺掉,活埋掉。這也叫有破有立,不破不立。這彷彿舊城改造。當下中國之所以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是因為能打破舊框框,能把舊房子拆掉。舊貌換新顏。每一棟房子,每一座城市,每一條衚衕都不可能永遠年輕,美貌如花。每一棟房子住上幾十年就變成危房了,每一個美貌如花的姑娘在婚姻家庭裡生活十年二十年就變成老太太了。城市要發展,必須把老房子拆掉,再建高樓大廈。很多有錢人覓到了新歡,就與以前的妻子離婚了。這就叫焚書坑儒。不焚書坑儒能有中國的崛起嗎?就連猴子也知道焚書坑儒。“猴子採包穀”,所謂猴子採包穀就是一邊採一邊扔,邊採邊扔。如果不扔就不能繼續採。為了要繼續採就必須繼續扔。不扔就阻礙了進步,阻礙了發展。所以說儒家文化與現代文化是衝突的。
-
17 # 茶自由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儒家文化。總結來說呢。儒家文化就是以禮儀讓忍為中心的一種文化。是當時的封建社會的社會發展所決定的。他主要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縱觀歷史,孔子的儒家文化,不管走到哪裡。統治階級都非常歡迎。可是沒有哪一個統治者或者統治階層他真正的奉行儒家文化。而這些統治階級呢,它只是把儒家文化教給平民老百姓,讓平民老百姓去遵守。所以孔子雖然學富五斗。走了當時的很多個國家,但是都沒有得到重用。從這個歷史事實來說呢,儒家文化其實它就不是一個先進的思想。它只是會把平民老百姓變得更懦弱,更愚昧。更易於統治階層的統治。
而現代文明。大家追求的是法治理,而不是一味的忍讓。所以可以說儒家文化跟現代文明瞭已經是有點分歧,不能說格格不入。當然儒家文化的禮儀,對現代的生活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當時的墨家文化。追求的是法。所以當時呢,那個墨家文化的後代呢,也出現了很多大人物,而且都得到了統治階層的重用。
-
18 # 檢音釋光
儒家文化的特徵,極度偏愛,小家庭自私,不但低劣,內鬨,相互擠兌,互相拆臺,窩裡耙,小聰明,逃隱自顧,而且非常狹隘是人類的狗屎.文化。應予以清掃。
-
19 # 茶墨文化
儒家文化與現代文化沒有對比性衝突,它們是一個遞進的過程。
要說有對立的也只能是從歷史的長河中來看,那些明顯的錯誤觀念和改正後的思想之間的衝突。需要辯證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搞明白什麼是儒家文化,什麼又是題中所謂的“現代文化”。儒家文化,它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以由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為主導思想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其核心就是“八端”,忠、信、孝、悌、禮、義、廉、恥。
現代文化,是相對於傳統文化來說的,也是由傳統文化發展創新而來的,是我們當下社會所體現出來的整體形態。
再者,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有什麼衝突?因為現代文化是由傳統文化發展至今所體現出來的。是更上一層了,所以兩者的基因沒有變,不能說有對比性的衝突,他有中華文明這個根。
只是在文化發展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吸收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捨棄了其糟粕,對其做了一些糾錯改正的發展創新之後,有了新的文化。同時,也可能存在新的問題,但其核心的思想是不會變的。在我們看來現在看來以前有很多錯誤的理論,比如“三綱”、“封建帝制”、“人分三六九等”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文化的正向發展,因其影響的時間很長很長,這也讓我們大多數人對儒家思想有了適中的判斷和正確的認識。(也許這也是這個問題的由來)
傳統文化,這就是一棵大樹一樣,它的成長經受著歷史的考驗,或陽光明媚、或風吹雨打;有些殘枝敗葉,也有新枝嫩芽。它的根沒有壞,慢慢的長高、長大到當下的“現代文化”;
現代文化,還是以儒家思想核心為指導。所以根本上沒有衝突。只是更加適應現代人的生命形態,同樣也是有很多問題交給未來去發展創新。
-
20 # 南山劉向雄
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展示了現存的六大文明和兩個候選文明,有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還有可能存在非洲文明和拉美文明。並認為未來世界主要是文明之間的衝突,而中華(儒家)文明則是最有可能與西方文明相抗衡的文明。文明之間的衝突是存在的,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也存在衝突。
文明學家湯因比的觀點則認為"未來屬於中國",對中華文明極其讚賞。可以說,外國人正在感受中華文明的強大力量,而這一強大力量來自於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有人曾對中華文明做過精闢的總結:示以弱而不弱,示以柔而存剛,示以小以養其大。
但看了很多的回答,許多人把儒家文化當成歷史的罪人,或是當成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在工業社會、商業社會、市民社會中已經不適用而否定,應當放到博物館,從而情緒化地抵制和反對。
人,不能摔過一跤就否定步子的正確性,不能遭過百年屈辱就否定傳統文化的正確性。恨鐵不成鋼,想立馬成為世界強國的願望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切都需要時間,急不得的。
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一個是向內的自我道德要求和修養的柔性文化,講究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一個是向外的、真理的、征服自然的剛性文化。兩個不同方向維度的文化,必然存在衝突,是以柔克剛或以剛克柔的衝突。
但儒家文化在"私德"方面有深厚的資源,西方文化在"公德"方面有優良的傳統。這又是兩者可以相互交融的方面,既有私德,又有公德,豈不完美?現在不正是朝向這一方向在走嗎?既衝突又融合,本就是當今的世界大勢所趨,不可一味地貶低傳統文化,妄自菲薄,過分抬高西方文化。
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說的"圍城心理":“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其實,對身在其中的傳統文化也是如此,一山總望著一山高。
祝您愉快!
回覆列表
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這應該是共識,因為儒家包括了諸子百家的思想如道家、法家和兵家。不妨具體深入探討下,
“什麼是儒家思想或為人的核心倫理?”
-- “仁。”
“什麼是仁?”
-- “仁者愛人”
“什麼是愛?”
-- “你說呢?”
“誰也不知道什麼是愛或者無共識。仁不是愛,現代所謂的愛也不是孔子、孟子所說的愛。”
上述是我在網上與國學楊大師的問答。為什麼古人所指的愛和你我掛在嘴邊的愛、大愛不一樣?因為所有的宗教、主義都說愛、都要和平,但實際上沒有一個宗教可與其他宗教做到和諧共存的,換言之,宗教之愛實為排外的不愛。不妨也對文明做個探討如下,
“什麼是現代文明(的一個代表)?”
-- “民主。”
“什麼叫民主。”
-- “少數服從多數。”
“憑什麼多數統治少數?”
-- “這是憲法法制。”
“那麼,法制與叢林規則有什麼區別?”
上述的虛擬探討雖有片面,但如實說明了哲學就是連問三遍你就不知道答案了。做人文其實很簡單,首先理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義即可。概念弄清了,自然就明白現代“文明”是否與傳統文化相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