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秦朝和隋朝的滅亡,我認為並不是大部分人認為的那樣,是因為二世昏庸,什麼秦二世荒淫無道,趙高指鹿為馬,隋煬帝暴政等等。

    大分裂的時代,完成大一統,肯定政權不穩,如秦,如晉,如隋等。而下一個政權的建立,在繼承秦制和隋制的基礎上,很可能開創漢朝和唐朝的盛世。

    所以,秦朝和漢朝並沒有根本的差別。

    我感覺,秦朝的滅亡,更多的是,缺乏文化上的支撐。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以法家作為國家的指導思想,使老百姓感受到的只是冰冷冷的酷法,而沒有感受到大一統國家帶給人們的實際好處,因此,各國百姓竟然思念舊國。而在秦朝之前並沒有大一統的朝代可供參考。

    漢朝在漢武帝之前,曾經發生過七國之亂,政權也不是特別穩定,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叛亂的事件就少了,即使王莽篡位,也不過幾年功夫,到漢末,曹操主導了國家政權,依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說明,皇權思想因為儒家的傳播而深入人心,梟雄如曹操者,也不敢稱帝登基,後來曹丕登基後,孫權、劉備才跟著登基,這就是文化對社會和政治的影響。

    以後歷朝歷代都將儒家文化作為本國的統治思想,採取外儒內法的文化策略,穩定了政權的統治。

    如果秦朝在完成統一後,能夠將戰爭政府變為和平政府,減少賦稅,實行儒家所謂的“仁政”,並且也學一學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君權神授”那一套,那麼,政權就穩定了。

    在秦朝同一時期的西方各國,基本還是靠宗教來維護政治,教皇甚至可以是國家元首,或者操縱國家元首,而秦朝率先擺脫了商周以來的宗教思想。而法家思想不足以承擔起整個國家思想控制,所以,秦朝最後滅亡了,而秦朝以後,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將法家思想作為治國的基本思想,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問題。

  • 2 # 歷史哨聲

    秦朝滅亡和所謂的暴政無關,所謂的暴政只是儒家的偏頗性觀點。

    秦朝滅亡只有兩個原因:歷史原因和內部原因。

    歷史原因,是秦國滅六國時,過於寬厚,沒有對六國貴族進行斬草除根,而是讓他們留在原地;對於蠢蠢欲動的六國之後,秦始皇沒有采取血腥的殺戮政策,而是採取安撫政策,如招納為72博士,募養大量的儒士和方士等,5次出巡進行懷柔。這個政策是沒有錯,但就在於秦始皇才治理了十幾年就去世了,而繼承的二世再次繼續了秦始皇的寬柔政策,沒有在即位之初透過大量的殺戮政策來鞏固和建立自己的威望——殺掉山東的六國之後,誰也不敢再反。

    如果胡亥即位之初就採取先殺人立威後懷柔的政策,秦國的統治就會能為鞏固。但是胡亥採取的是懷柔政策,繼續了秦始皇的政策。這一不能立威,二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的清除對自己的潛在威脅。

    內部原因

    內部原因是秦國的奪權鬥爭。主要有:

    李斯和蒙毅的權鬥,成果是李斯嬴,胡亥即位,蒙毅、扶蘇自殺;

    李斯和趙高的權鬥,成果是趙高嬴,李斯被殺,趙高為相,章邯掌控秦國軍權;

    趙高和章邯的權鬥,成果是趙高被子嬰、章邯內外合謀所殺,子嬰投降,章邯和項羽盟約,秦國被滅。

    從內部原因看,趙高和章邯晉升太快,沒有足夠的威望,導致秦國上下官吏離心,是秦國被滅的主要原因。而趙高和章邯的權鬥,是將相不和,更是秦國滅亡的主要因素。

  • 3 # 三叔小記

    秦的二世而亡,絕非暴政的原因,之所以會出現暴政之說,是由於史料與證據的巨大缺失或者人為地扭曲真相。我認為根本原因是政權交接過程中的政變。

    長公子扶蘇應該上位,這是天下公認的,在始皇時候,天下每一個人都這麼認為,都這麼期待。然而始皇東巡突然駕崩,趙高謊宣遺詔:公子胡亥繼承大統,扶蘇被賜死。而胡亥的形象在當時也是眾所周知的,在一個信奉守法的年代,這公然產生了眾所周知的不公平的重大事件(扶蘇被賜死,胡亥上位),讓人如何相信?而這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的政權根基。

    秦建國後,戰時體制正在向和平體制轉換,政權的交接極為重要。秦的建立是新階級崛起,舊時貴族的沒落,帝國的權利不應被新階級獨享。如果扶蘇公子上位,推行仁政,舊時貴族依然可以享有一定的權利,可他們等來的不是這個結果,是一個機會。而惡性的政權交接讓舊時貴族有了新的契機。

    接下來的大澤鄉起義就徹底激起了舊時貴族的起義之心,使之暴露在了藍天之下,群雄並起。

    之後李斯醒悟後扭轉局面而被趙高害死,胡亥的荒唐,趙高的胡作非為,讓大秦帝國政權迅速崩潰瓦解,這個過程快得嚇人,讓人始料未及。

    接下來歷史就進入了週期性朝代更替的時代。

  • 4 # 明天145801721

    秦就是暴政。修養生息,馬放南山,安居樂業,是秦統一後老百姓最渴望結果。秦始皇卻在統治後期連續用兵,規模都非常之大,例如對匈奴用兵,對南越用兵。漢武帝打了幾次匈奴戰爭後國家迅速掏空,那可是祖爺爺哪輩積攢家業,而且又動用經濟力量鹽鐵官營。其次就是國防工程,政府形象工程一起上,一搞就是連續幾十年,舉國民力,而且是國家強制法律性的。大秦糧倉再雄厚也經不起折騰。秦亡是有客觀原因的,暴政就是違民所願,人民失去安居樂業幸福感。

  • 5 # 徽南城意

    首先,秦法的過於嚴厲。秦朝雖然是很多人公認的中國封建時代最法制的時代,甚至有人認為比近代還要法制。幾乎真的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例如秦孝公之子嬴駟犯了錯,商鞅罰不了公子,也要把他師傅的鼻子割了,以示懲罰。各種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秦朝的刑法毫不迴避貴族。但是秦法確實一定程度上過於嚴格,造成民眾害怕秦法,畏懼秦法。社會看似治安很好,但是過於恐怖的法制過猶不及,老百姓依舊得不到任何愉悅感。

    其次,始皇的“暴政”與二世的昏庸。說始皇的“暴政”,也許有很多人並不認同,但是始皇在民力的徵用上確實存在著使用不當,徭役與賦稅過重讓下層民眾苦不堪言,對於民眾的不同意見,始皇也過於簡單粗暴,焚書坑儒!不聽話就去死。對比漢武帝的罷黜百家,頓尊儒術,就看出高明所在。你可以學三教九流,但是不好意思,我用人只用儒家的人。不過始皇在位時,對於政事還是很用心的,他也許是暴君,但始皇絕不是昏君,因而始皇在位時,百姓雖苦,但估計還不至於沒有活路。秦二世就不同了,他的昏庸是有目共睹的,至少正史上是這樣記載的。詐殺復甦和蒙恬,自毀臂膀,指鹿為馬,昏庸無能。可以說上不能制群臣,下不能駕馭趙高,朝政混亂,國家迅速衰落。

    第三,六國雖滅,人心不服。秦朝的統一雖說是奮六世之餘烈,經過了幾十年的戰爭,幾代人的努力。但是最後的統一,卻是很快的,六國的殘餘勢力在短短的十年中就迅速滅亡了。秦朝將秦法與秦國的制度快速推行到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同時也廢除了六國的分封貴族,將新的社會秩序迅速推廣到六國,這就造成了六國的舊貴族和民眾人心不服。被六國稱之為虎狼之師的暴秦卻一反常態對六國的舊貴族沒有斬盡殺絕,也給秦朝買下了禍根。都在等著機遇,只要秦朝自己出現了問題,馬上就會揭竿而起。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迅速復國。

    因而,秦朝的短命是歷朝歷代統治階級以及歷史學者熱衷的話題,秦朝短命肯定是各種原因共同導致的,反思秦朝的短命,就是讓後世統治者吸取教訓。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秦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中國的民眾雖然骨子裡有歷來順受的基因,但是彈簧壓到底也不會再也有任何妥協。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改善民生,讓民眾過上好日子才行。

  • 6 # 哈一秒

    亡秦者胡。

    春秋戰國幾百年的天下戰亂,人民最根本思想,共識,歸宿是國家。秦滅六國統一華夏,最直接的給了六華人民是國破家亡。始皇帝統一天下後並未放鬆秦國統一天下時的原有厲法,而是依舊實行高壓法治且未給六華人民休養生息,新仇舊恨。胡亥即位後不管天下之民,不管天下之事,讓本就不穩定的社會更加火上加油,又回到統一前的苦難,讓本就還未忘記亡國之痛的六華人民又燃起復國思想,楚國復國思想最為強烈,並一直存在未滅的亡國殘軍項氏。大澤鄉起義打響了推翻暴秦的革命,帶動了六華人民對暴秦的痛恨,六國貴族更以楚國為首的項羽推翻暴秦並想復國。胡亥在全國鎮壓反秦局勢上不知情,趙高在鎮壓反秦軍事上坑死秦軍,趙高在軍隊,軍事上的處理是直接戰敗的原因,直到秦國被項羽滅。

    可以這樣說1秦始皇帝在位再掃六國都行,來多少個項羽照滅。2胡亥的無能與無為是導致讓趙高在直管中央政府下的秦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3春秋戰國的幾百年雖然百家思想齊放影響著發展走勢,各國也都有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的鬥爭,但最有效,最直接的是法的意識形態和軍隊。秦國透過變法使秦國整個意識形態,軍隊達到最高點。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再次體現,項羽沒遇到秦始皇領導下秦軍作戰就差點被滅。4秦的滅亡成就了楚國的牛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縱觀項羽軍隊的戰鬥力確實強悍,體現出楚國的尚武精神,也透過在項羽個人的戰鬥力下的個人崇拜下的提升。過程與結果是亡秦必楚,但最根的,最直接原因是亡秦者胡亥。

    秦的統一是整個華夏文明,思想,國家的統一,千古一帝。漢的建立只是秦統一的延續

  • 7 # 嚴冬or雪

    秦始皇的實踐創新應用能力太強大☯完全遮蔽了二世祖對大一統體系的掌控能力讓沒有認知能力的人掌控大一統的體系不死都對不起自己

  • 8 # 阿拙哥

    秦朝統治靠的是嚴刑峻法,專制暴力,導致民畏官如猛虎,官視民為芻狗。不體民艱,不恤民命,刻薄寡恩,橫徵暴斂。先是收繳全國民間兵器,繼而焚書坑儒統一思想,禁止民眾集會,實行保甲法、連坐法,把封建統治術運用到極致到了自以為萬無一失的程度!以至萬民噤聲,路人側目,華人累積在胸中的憤恨怒火已經到了爆滿的程度,就差一點誘因和導火索了!秦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如火山爆發般的反秦浪潮頃刻之間席捲全國,貌似強大到堅不可摧的大秦帝國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便土崩瓦解灰飛煙滅了!歷史的教訓,能不令人深思猛省乎?!

  • 9 # 謝金澎

    大一統的秦朝二世而亡,原因很多很複雜,歸結起來如下:

    一、天下未歸秦時,秦王有危機感使命感,一旦天下歸秦,秦王驕矜之心頓起,自己已經把自己封神。認為只要自己手握權力,執掌武力,就會無所不能,為所欲為,而且給少不更事的胡亥做了一個壞的示範。

    於是秦王不思根據現實需要變更秦法,與時俱進,反而變本加厲,愈加暴烈。大興土木、按照個人意志去改造社會,違背社會發展規律,求取不老神藥,以致百姓日子艱難,背鄉離井、難以生存,漸生反心;

    二、秦始皇沒有對六國舊貴族、世族、皇族進行徹底清算改造,致有風吹草動,立即趁火打劫、揭竿而起;

    三、由於過度自信,逐漸膨脹,以致於秦始皇連自己的生命都有了某種狂妄般的期望,以致於沒有安排好身後事,老成謀國的公子扶蘇被趙高、李斯、胡亥謀害而死。趙高坐大,胡亥亂政,嬴氏宗族能當大任者被趙高、胡亥屠戮一盡,以致反叛四起時,唯有一個章邯救火而已。加之趙高指鹿為馬,章邯寒心,投降了項羽,秦朝聊以續命的最後一個稻草也徹底失去。

    四、秦王一統六國,六國各地風俗民情、文化習慣都不一樣,大一統原本是好事,但是應該與民休息,循序漸進。秦王卻失之武斷,暴力推進,不得人心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倘若他團結下層百姓,像商鞅一樣,獎勵農桑,刺激經濟,讓普通百姓生活有奔頭。徹底清算、消滅六國舊貴族,或許秦國還真能有幾百年的基業。但是盲目崇信武力和暴力,使他失去了機會。二世祖與趙高更是完全不懂治國,只知道玩弄權術和享受,繼續秦始皇的浩大工程,逼的老百姓沒有活路,伸頭是死,縮頭還是死,終於天下反叛,狼煙四起。

  • 10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其實這個不難理解,那就是帝國治理能力欠佳。

    商鞅變法是在一個不到一州之地的秦國實行的改革,秦滅六國後擴充套件到九州之地,許多制度沒有進行改革。大澤鄉起義就是操蛋的戍邊制度造成的,陝西的人到山西戍邊沒問題,安徽的人到北京戍邊考慮過路上成本嗎?治小國可以中央直接管理郡縣,治理大國簡單的郡縣制度已經鞭長莫及。漢朝初年郡國制度,漢武帝以後州郡縣制度,就是一種補缺。

    商鞅變法確立了軍功授爵的戰時體制,秦滅六國後竟然沒有及時向和平體制轉化,在失去外來敵人壓力下,如何治理和平居民?劉邦就採取軍隊復原制度,賜予田宅鼓勵生產。後來的王朝都懂得如何和平建設,這也是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

    當時秦末農民起義基本都是在關東地區,這也說明秦朝安撫六國居民的方法不對,這次戰爭變成了被秦國佔領地區的反秦運動。當年有人提出冊封皇子為王鎮撫六國舊地,李斯表示反對,秦始皇也做罷。看看劉邦如何分封子弟為王安撫諸侯王舊地,這才能在王朝剛建立時避免被征服地區反叛。至於七國之亂,那也是漢景帝削藩逼出來的,如果等到第一代王爺死去誰有威望反叛?至於八王之亂也是扯淡,如果分封諸王都在邊境地區,哪裡有內亂?

  • 11 # 一個歷史過客

    經過多年艱苦的兼併戰爭,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終於威振四海,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雄心勃勃的秦王政以為天下從此就是他們家的了,於是自號“始皇帝”,後世則以計數,傳之無窮。然而歷史卻與他開了個大玩笑,帝位只傳到二世,前後僅僅維持了十五年便倒塌了。

    對於秦王朝如此速亡的原因主要有:

    違背了基本經濟規律

    對於秦王朝的速亡,應從社會經濟方面去找原因。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沒有順應歷史的潮流,利用新生的封建政權,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道路。而是忘乎所以,橫徵暴斂、濫興徭役,幹出了一系列違背基本經濟規律的蠢事,使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是秦速亡的根本原因所在。主要表現在:

    1,據有的研究者推算,當時全國約有六百萬農業勞動者,按照那時的農業生產水平,扣除本人和家庭人員最低限度的消費,在正常年景下,每年尚能提供的剩餘糧食,最多隻能供二百萬人食用。但是秦始皇為了修馳道、造官室、築長城、開山造墓,連年動用大量的勞役,僅造驪山墓和阿房宮兩項就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加上其他工程和龐大的軍隊,需要靠農民供養的人口足足在三百萬人以上,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糧餉”,整個社會無力承受這種沉重的負擔。

    2,從戰國時期開始,商品經濟活躍起來了,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僅沒有因勢利導,促進這種發展,而是推行了所謂“上農除末”的政策,嚴厲打擊工商,“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許多商人被當作罪犯而充軍。這種用暴力消滅社會分工,堵塞了生產力發展的道路,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不安。

    3,放線土地兼併現象的發展。在封建社會里,土地兼併的社會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作為地主階級的國家政權,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一般都想方設法,延緩其兼併的速度,減輕兼併的程度。但秦始皇卻反其道而行之公元前二一六年,他頒佈了一項法令,“令黔首自實田”,實際上承認了地主階級用各種手段兼併而來的土地,使大批農民破產,“耕者無其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殘殺

    秦始皇雖然根據“以刑去刑”的法家教條,對內實行嚴厲的政治壓迫,但他並不象以後中國封建社會某些開國看主那樣殺戮功臣,所以“上層”還是比較穩固的。當他的寶貝兒子胡亥上臺後,卻開了殺戮功臣宿將之戒,加上舊六國貴族的激烈反抗,造成秦王朝的速亡。

    這是因為,秦二世胡亥是靠與趙高、李斯合夥搞陰謀而上臺的,為了鞏固自已的皇位,先是演出了一場骨肉相殘的慘劇,殺了公子扶蘇,誅連了身負軍事重任的大將軍蒙恬兄弟。繼而因進諫犯顏,右承相馮去疾、將軍馮劫被逼自殺。不久李斯也被“夷三族”。最後便是趙高迫二世自殺,孺子嬰又殺死趙高。這一場政治集團內部的狂鬥,使秦王朝內部處於眾叛親離,分崩離析的境地,嚴重削弱了它的統治力量。持此說的依據是:據《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當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時,就是看準了這個缺口,以扶蘇當立、胡亥不當立,以及秦王朝與舊六國貴族的矛盾,作為自己宣傳鼓動的口號,取得了各方的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後,舊六國貴族憑著各自具有的政治、軍事鬥爭經驗,或參加了起義部隊,或別樹一幟,最終推翻秦王朝的一支主力軍,正是楚霸王項羽所領導的起義軍。

    北伐匈奴是一大失策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既無軍事優勢,又無財力支撐,更兼人心不順的情況下,急於興師動眾北伐匈奴,正是導致秦朝暴亡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這是因為

    1,大規模的戰爭妨礙了統治政策重心的轉移。

    統一大功告成後,秦始皇多少意識到,恢復和發展經濟,讓長期飽償戰亂之苦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以及安撫新徵服的六華人民,平息六國舊貴族的反秦情緒,是鞏固秦王朝的當務之急,但與匈奴交戰後,一下子動員了三十萬兵力,還不得不徵用數十萬民夫修築延綿五千裡的長城,投入了巨大的財力,欲罷不能,喪失了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

    2,大量徭役徵發,破,壞了社會生產。

    為了防備匈奴捲土重來,秦王朝先後動用了百數十萬丁壯,離開了生產第一線,傷亡又很嚴重。

    3,濫用嚴刑酷法,激化了社會矛盾。為了維持對匈奴的戰爭,靠正常的徭役徵發已無法保證。秦王朝以暴虐手段,人為地製造了無數刑徒,把他們送往前線。正如史籍所載:

    “當此之時,外內騷動,百姓靡敝,行者不還,往者莫反,皆不聊生,亡逃相從,群為盜賊,於是山東之難始興。”

  • 12 # 妹陀在深圳

    強大的秦帝國,為何如何不堪一擊?西漢傑出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在他的《過秦論》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過秦論最後得出結論,強大的秦王朝迅速崩潰,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它,不行“仁義”,喪失民心。事實上,秦王朝在秦始皇鞏固自己的帝國的過程中,就埋下了覆滅的隱患。在兼併戰爭中,每破一國,秦王就仿造各國的宮殿在咸陽北部大興土木,並把從各國擄掠來的美女充實其中。秦始皇的驪山地宮從他繼位起就開始修建,最多的時候,曾役使七十多萬人,但一直到他離世時,還沒有完成。此外,為鞏固統治而興修的長城,靈渠,馳道,以及戍守長城和嶺南而徵發的各種徭役,大約每年有兩百萬人在外服役。而此時的秦朝的人口大約也就是兩千萬,百役並興,而且曠日持久,必然導致民怨沸騰。秦朝除了徭役繁重,刑罰也異常殘酷,並且遵循“輕罪重罰 以刑去刑”的原則,被後人形容為“法繁於秋荼,而網密如凝脂”。秦始皇的殘暴統治中,最受後人非議的就是“焚書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中舉行盛大宴會,博士淳于建議效仿殷周分封子弟功臣,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主張禁止諸生引證《詩》《書》和百家語,以古非今,誹謗朝政,“惑亂黔首”,提出了“焚書”的建議。得到秦始皇的認可,於是,先秦的史書《詩》《書》和百家語都被付之一炬,僅僅保留了秦國的史書和醫藥,卜shi筮,種植的書。焚書的第二年,為秦始皇求仙藥的盧生,侯生等方士求仙不得,煉藥不成,畏懼秦朝的嚴酷法律,於是逃之夭夭,這件事使秦始皇十分惱怒,於是下令對所有在咸陽的方士和儒生進行審查訊問,方士們為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發。秦始皇把圈定的460餘人全部挖坑活埋於咸陽。秦朝暴政,最終導致了他的滅亡。但是,他卻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特別是他的繼承者,漢朝,漢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廢除秦朝苛政,與民休息,並積極尋找治國方略,最終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統治思想,並對華人影響至今。

  • 13 # 狼君歷史

    但是在秦始皇去世剛剛一年不到,秦二世剛剛接手王朝,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一瞬間起義席捲全國,剛剛建立十餘年的秦帝國,就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中轟然倒塌,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統王朝。

    對於秦朝滅亡的原因,我們的分析基本上集中在秦朝的暴政,分析其苛政嚴法、重徭重賦、二世的殘暴不仁,誠然這是其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篇不再贅述,而且這些原因也是其政策之上的具體表現,除這些原因之外,秦國的治國思想、治國制度和治國政策等才是導致秦亡的重要原因。

    向極端發展的法家思想

    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迅速強盛起來,從被鄙視的關外小國,成長為可威脅六國的強國,法家思想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歷代秦王的發展中,秦朝治國的法家思想逐漸走向極端化,影響了秦朝的正常發展。

    ①從 “德刑並用”到“令行禁止”

    早期法家思想,並不主張嚴刑,而是主張“德刑並用”的思想,認為“唯有德者能以寬服人”。但是隨著華夏大地陷入持久不息的戰亂,禮制遭到嚴重破壞,“德”並不能在戰爭中使一個國家強大,嚴法才是強國之路。

    在後來的發展中,法家思想又從一國為本發展為以君權為主,君王決定法制,認為“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發展出了“君本至上”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幫助秦國在緊張的局勢中富國強兵,一統六國,但是天下統一之後,這種思想就成為了壓迫人民的思想,成為“私天下之利”的極端做法。

    ②法家思想極端化下的“重刑主義”

    法家思想在秦國的社會變革和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建立秦國的秦始皇對“刑法主義”是萬能的深信不疑,統一全國後便在六國舊地推行開來,但秦始皇沒有考慮到六國是否有推行法家思想的土壤。

    為了克服法家思想在六國的水土不服,法家思想又極端發展出了“重刑主義”,為了威懾六國舊眾,採取輕罪重罰的手段。秦國百姓接受法家思想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六國百姓突然接受如此嚴酷的刑法,接受不了充滿怨恨是必然,也就埋下了滅亡秦朝的種子。

    秦朝在治國制度上缺陷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審視秦朝的治國制度,無論是郡縣制,還是中央集權制度,亦或是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都是具有超時代先進性,對後世中國具有重大意義的制度,但是這些制度放在當時執行,卻是具有一定缺陷性的,這也是西漢建國之後,制度又有一定程度後退的原因。

    ①過早全面推行的郡縣制

    郡縣制的出現,並不是秦國獨創,晉楚等國也早就在國內推行郡縣制,顯示了郡縣制的先進性。但是全面推行郡縣制的,秦朝卻是第一個,不過秦朝卻過早的推行了這一超前的制度。

    以當時的社會條件,要想達到高度的中央集權,需要中央對地方的強力管控,以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卻無法滿足這一點。要想對地方強力控制,適當的分封制,還是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的。

    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之後,對待六國遺族的態度,也十分極端,將這批在當時具有很高文化水平的統治階層,直接貶為平民,從貴族到平民巨大的落差,使怨恨在他們心中積壓,後來成為反秦的領導力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純農民起義,其實在當時掀起的也只是小風小浪,被秦朝的奴隸軍團就輕鬆鎮壓了。

    ②脫離社會實際的“一天下”制度

    “一天下”制度的實施,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現在的中國之所以在百里不同音的環境下,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卻仍能團結成一個整體,“一天下”制度的實施功不可沒。

    但是在當時,這一制度也是脫離社會實際而實施的,不利於社會百姓的生活。當時社會的生產力低下,對於突然廢棄的六國舊有的事物,當時的百姓很難迅速補充,從而對當時的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地影響。

    比如車同軌制度,社會上原有的車輛都無法上路行駛,而六國舊有的道路,不合標準的都要重新修築,這對於社會和百姓來說,都是剛剛經歷戰亂,又不得不接受社會的巨大變革,從而又要承受巨大的壓力,變相地激起民變。

    統一後治國策略的失當

    ① 在法家思想下指導的治國之策

    法家思想主張“強國弱民”,在這種思想下制定的國策,就以剝削百姓為主。認為只有民弱民貧,才能維護國家的統治,推行國家的政策,以民養國,以民強國,形成了“民不必愛,賦役不必輕”的指導思想。

    本來經過春秋戰國時期不息的戰亂,百姓對於這個新生的大一統王朝好感頗深,以為迎來了太平的日子,結果迎來的是一個瘋狂剝削百姓的新政權,百姓的日子,比生活在戰亂紛爭中還要苦,百姓思反,秦朝也就失去了延續下去基礎。

    ②“強本除末”的極端化,對商業的過度打擊

    雖然法家認為民貧民弱才是強國之道,但是對於農業的發展是立國之基的認識也是十分的正確,採取重農抑商的發展政策,不過有所區別其它王朝的是,即便發展農業,也是為了重賦以強國體,而非為了富民。

    秦始皇意識到商業發展會對農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衝擊,採取“強本除末”的發展政策,嚴厲打擊商人階級和商業,從各個角度限制商業的發展,忽略了商業本身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結果“強本除末”在秦朝又發展成了一個極端,使商業在秦朝失去了生長的空間,國家商品經濟陷入停滯,又阻礙了農業的發展,將農民和商人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結語

    秦朝的二世而亡,其實可以視為法家思想極端化發展的結果,在這種極端化的思想指導下,關於治理國家的政策和制度都向著極端化發展,從而忽略了經歷數百年戰爭的百姓就修生養息的渴望,將一個又一個階級推倒秦王朝的對立面,最終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百姓一呼百應,迅速滅亡了秦王朝,使得剛剛建立14年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 14 # 舊時樓臺月

    從根本上來說,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於之前短時間內的擴張讓這個大王朝難以消化。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直接進行中央集權統治必然要耗費極其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除此之外剛剛建立的秦王朝還具有很多周朝邦國的習氣,這就意味著秦朝在統一的過程中很難做到對所有地區所有人民一視同仁。這從秦朝建立之後所實施的很多政策就可以看出。

    另外,秦朝所實施的財政制度對秦朝的滅亡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戰國時,秦國就實施“以戰養戰”的政策,對外擴張使秦國迅速獲得了土地和人口,但也導致財政的迅速崩潰。

    秦在統一六國之後,將這種政策複製到了全國,此時六國已經被消滅,大秦王朝的敵人變成了南嶽和匈奴,於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發動50萬大軍去平定南越,公元前214年又發動了30萬大軍去北伐匈奴,可是要知道南越和匈奴屬於遊牧民族他們的生產方式和農耕民族有著明顯的差距,雖然戰爭勝利了,但是所取得的財富遠遠不足戰爭支出。

    一、秦朝迅速滅亡的內部原因

    (一)郡縣制的實施

    相比於分封制來說,郡縣制更有利於中央集權統治,但是秦始皇在實施郡縣制時存在操之過急的問題,當時秦朝剛剛統一六國,在地方上仍然存在一些反對秦朝統治的勢力。在《漢書》中記載“羽使率三萬人從漢王,楚子諸侯人之慕從者數萬人”。由此可見,地方舊貴族在起義時依然擁有著極高的號召力。並且他們的行動力極強,比如說高漸離擊築襲擊秦始皇,張良於柏浪沙狙擊秦始皇等。

    對此秦始皇也實施過一定的措施,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記載,秦始皇曾下令“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但是這一措施是失敗的,雖然把地方就貴族困在了都城周圍,但依然沒有完全消滅社會危機。

    並且這些地方貴族在當地的影響力極大,他們被困於都城周圍,無疑加劇了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總之,郡縣制的操之過急,給秦朝樹立了敵人,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二)秦律嚴苛

    《秦律》是從商鞅變法時期形成的,商鞅在李悝所制定的《法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完善,最終形成了《秦律》,相比於其他六國的法律來說,《秦律》極其複雜嚴苛。之後漢朝和唐朝的法律都是在秦朝法律基礎上完善形成的。

    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政治水平並不適合如此嚴苛複雜法律的實行。比如說終結秦朝統治的劉邦,當時劉邦在押解犯人時出現了犯人逃亡的現象,按照《秦律》應當被斬,為了活命他選擇帶兵起義。

    《秦律》過於嚴苛,使東方六國的貴族以及百姓無法適應,對百姓來說,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觸犯了法律,就要遭受殘酷的懲罰。對六國貴族來說,廢井田開阡陌嚴重觸犯了他們的利益,當時六國中的貴族還在實行井田制,這一土地制度無疑侵犯了他們的權利。這些貴族雖然國家被滅,但是他們的手中還是掌握著一定的權力。

    由此可見秦朝的法律缺乏變通性。並且在實施過程中官員們往往會從中撈取個人利益,這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迫使了百姓們揭竿而起

    (三)生產力水平的限制

    秦始皇時期為了更好的統治天下穩定政權,採取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的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對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說,這些措施的實施過程是極其艱難的。

    首先“車同軌”就意味著重新修築橋路,這增加了百姓勞役;統一貨幣,對過去的其他六華人民來說也是極其不便的。這些制度的順利實施,必須要透過行政措施來進行調整。因此這一系列制度對國家的行政機關以及百姓們的生活都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

    最終這些措施因為嚴重影響到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最終的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還激發了社會矛盾。

    (四)法家思想的影響

    戰國時期秦國能夠迅速崛起,離不開法家思想的影響,秦始皇重用李斯,對韓非子的“法、術、勢”結合的理論深信不疑。皇帝制度的建立就體現了他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

    秦二世當政時也將這一思想融合到了統治當中,但是此時的這一思想已經發展扭曲,成為了秦二世暴政的藉口,他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懷疑忠良,任用奸佞,屠殺兄弟。

    (五)統治者的個人原因

    (1)統治者的暴政

    秦始皇在滅亡東方六國之後,沒有儘快讓百姓們休養生息,反而好大喜功,接連建立了多座大工程。先是修長城,建馳道,再修靈渠,建皇陵。這些工程的修建大大壓迫了底層百姓,最終超過了百姓的極限,引起了百姓反抗。

    (2)不立皇后,不設太子

    在秦昭襄王繼位之初,秦宣太后把握朝政,雖然幫助秦國滅掉了心腹大患義渠,但也引來了楚國貴族勢力對秦國朝政的控制,或許是由於這一原因,秦始皇忌憚外戚專權,所以在位期間拒絕冊封皇后和太子。

    這種情況導致了秦王朝的統治缺乏外戚支援,加上郡縣制的實施,削弱了嬴氏宗氏的力量,最終在劉邦兵臨城下時,秦子嬰沒有做出任何反抗,這是因為他深知此時的嬴氏貴族,根本沒有足夠的實力與劉邦抗衡。

    (六)奸臣當道

    說起秦朝時的奸臣,就不得不提指鹿為馬的趙高了,趙高是個有能力的人,精通法律,深得秦始皇的信賴,還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師。

    在趙高的挑唆下,蒙氏兄弟相繼離世,尤其是蒙恬的死亡,更是讓30萬大軍群龍無首,最終在秦滅亡時,這30萬大軍按兵不動,眼睜睜看著秦朝覆滅。除了大臣以外,胡亥的兄弟姐妹也相繼被殺,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朝政亂作一團。最終,趙高掀起政變,殺害了秦二世。

    二、秦朝迅速滅亡的外部原因

    秦朝末年,社會動亂快速且劇烈,從秦始皇去世的公元前210年7月到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這8年內秦國迅速有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變成了割據的亂世,由此可見秦朝時期社會矛盾的激烈。

    (一)地方貴族與秦王朝矛盾激烈

    在郡縣制的實施下,地方貴族的權利被大大削減,那些與貴族聯絡緊密計程車人階級也失去了上升的道路,在戰國時期這些士人階級往往會依附貴族,成為門客,但如今分封制已經被消滅了,過去的六國士人能夠進入秦朝為官的寥寥無幾,加上“禁書令”的執行,這些士人階層皆對秦王朝恨之入骨。之後很多貴族紛紛在當地召集士兵發動戰爭,不少士人都加入了反抗隊伍。

    (二)百姓與秦王朝矛盾激烈

    在秦政府的苛政下,百姓們深受其苦不堪重負,由於秦律的嚴苛,很多百姓選擇揭竿而起,其中最著名的有陳勝吳廣起義。

    總結:

    秦朝之所以這麼快就迅速滅亡了的原因有很多,從根本上來說是秦朝的疆域過於廣闊,秦政府又沒有做好戰後的安撫工作。秦朝的滅亡也告訴了我們,百姓是統治的根本,休養生息才能穩定統治基礎。

  • 15 # 洛小伊呀

    秦經歷五百餘年奮戰,公元前221年統一。

    到始皇帝駕崩於公元前210年,三年後秦滅。則奮戰五百餘年,一統天下不過十四年,完蛋。

    此後西漢開國到滅亡,超過二百年。加東漢,超過四百年。

    而眾所周知:漢承秦制。類似的中央集權制度,秦得天下十四年,漢四百年。

    這就很好玩了。

    先說我的結論:

    秦漢骨子裡,是類似的法則:集權,或曰霸道。

    但秦執法更極端,所以成其大業,卻也相對剛而易折。

    漢用了更多的安撫手腕,更多的耐心——用漢自己的說法,就是王道、恩德和仁義,故此得以持久。

    反過來襯出,秦之速滅,就是過於極端,沒有轉型,沒有妥協。始皇帝在,矛盾一時沒爆發;他死了,矛盾才出來——所以始皇帝的死不是秦滅的原因。原因早就在,只是被始皇帝鎮著;他一死,潘多拉魔瓶被打開了,裡頭的問題都出來了。

    賈誼有著名的《過秦論》,雖然多少摻雜私貨,但總結他的意思,挺好玩:

    ——為什麼秦國可以靠關中之地統一天下搞定六國俊傑,卻被陳勝一個農民一聲吼滅了?仁義啊。

    ——什麼是仁義呢?信功臣,親士民,寬刑法,不暴虐——其實就是“別那麼嚴,給點好處”。

    ——兼併者信賴武力,百姓則渴望柔順。安定天下和治理天下,不能用同一種手段。

    ——如果秦二世裂土分民封功臣,發倉廩賑濟百姓,就沒問題啦!

    秦二世不該法度太嚴,應該多哄哄老百姓,多哄哄功臣,安撫其他貴族,就好啦!

    這算是漢總結的教訓。

    秦自己的說法,扶蘇對始皇帝說過: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

    ——六國百姓還沒定心呢;您用重法來解決異端意見,會有問題。

    跟賈誼的說法,差不多吧?關鍵詞:“民心、重法”。

    陳勝鬧事,說是揭竿而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他立的關東諸國領袖,都是貴族後裔:項梁項羽扶保的楚懷王,原本是個牧童。可見當時貴族口號還有一定號召力。

    西漢卻是以一群沛縣草根為基礎,連帶天下好功名之士,得了天下。這說明,貴族其實已不代表先進生產力了。

    最好玩的細節:項羽楚人,英布淮南人,劉邦、蕭何等在沛,韓信在淮陰,統一之前,那都是楚地。秦對舊楚地民心的安撫和控制就……一般吧?

    秦國關東,尤其是楚地的百姓內心,都不穩定。

    不是說秦國以嚴刑峻法立國不好:從現在推崇法治、崇尚平等的角度講,很好。

    但在當時,不宜走得太極端。

    當年商鞅變法,不止得罪秦國貴族,秦國百姓也一度怨聲載道,道新法不便,用了一段時間才習慣的。

    對中國傳統農村而言,重長幼尊卑,重經驗,凡事和柔至上,大家習慣靠規矩而非刑責來解決矛盾——即便到現在,中國農村都有此遺風:“家醜不外揚,多大點事,鄉里鄉親的,大過年的……”

    秦國講嚴刑峻法,自己本國都消化了許多年,商鞅還被車裂了呢,才搞出個半戰鬥民族。

    始皇帝吞六國,把他們的貴族都乾死了;統一文字律法度量衡,讓六國百姓都按自己的規矩來。從長久來看,這是好事,但在當時,這理念太超前了。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秦國法律太瑣碎太嚴酷了。司馬遷所謂:

    囹圄如市,悲哀盈路。

    劉邦入關,第一件事就是與鄉老約,法三章。於是關中父老喜歡他。

    後來漢承秦制蕭規曹隨是另一回事,但劉邦這麼做得人心,反過來證明秦朝基層人民的心聲:

    我們也需要寬一點!

    然後,才是秦自己的中央的問題。

    始皇帝死,爆發了宮廷鬥爭。二世登基,趙高李斯先殺蒙恬,再趙高殺李斯,殺馮劫馮去疾,最後趙高連二世都殺了——二世死前還問其他侍從為啥不早告訴他,可見他訊息出了大問題,政令不出望夷宮啊!

    秦二世當然是昏君,但秦國曆史上庸碌的君王,並不是沒有。為何他用趙高,反被趙高搞定?這麼想:宦官和外戚,其實都是集權帝王用來統御下面的手段。再往深一點:始皇帝自己集大權控制一切,他一死,沒有人能全面代替他。

    這也是極度中央集權的一個大問題:天子駕崩,勢必要亂。

    但這不是根由:始皇帝存在只是壓住了矛盾,矛盾本身是存在的;他死了,上下矛盾一起爆發。

    至於秦的中層問題,也算由來已久。

    當年秦一度想把隊伍純粹化,不用客籍,被李斯《諫逐客書》勸回來了。這個在朝廷而言,後來趙高李斯馮劫們的互撕就體現了;而秦關東地區的基層官僚,心也不算齊:他們對秦的體制不是徹底滿意的。所以關東到處起兵時,除了貴族後裔,還有許多是官僚自己起來。比如被項羽殺掉的會稽殷通:項羽若不殺他,他自己也要起來了。

    所以這就是秦完蛋的原因:

    ——法治長久來看是正確的,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過於嚴格僵硬地迅速執行,是不對的,就別怪關東百姓大感不便,覺得秦是暴秦,幹部和貴族也不樂意。於是陳勝喊一嗓子過半年完蛋了,星星之火卻燎原了。秦沒哄好百姓。

    ——關東六國諸王團滅,但貴族勢力沒被滅絕。雖然長期來看他們會被拍死,但在當時是有號召力的。秦沒哄好中層。

    ——秦的極度集權依靠始皇帝一人,他一死,下頭的矛盾就開始了。

    但我不是說,秦的玩法是錯的:

    從長久來看,“潛在猶行秦制度”是歷史必然。這也是漢偉大的地方。

    項羽為六國上將軍,主持分封天下十八王,等於重新建立了一個封建體制。但劉邦一個草根出身的人,連帶縣秘書蕭何、縣監獄長曹參、縣長司機夏侯嬰、淮陰流浪漢韓信、犯罪分子英布們,建立西漢。這本來就證明:

    集權統一,大勢所趨。

    但劉邦聰明的是:他沒有做得那麼急。

    比如,相比於始皇帝不肯封王,劉邦開國時先封了些異姓王,當然,最後一個個都收掉了:到他駕崩時,漢異姓王也清得差不多了。

    文景之治,重視農業,輕徭薄賦,同時繼續收權。景帝把吳楚七國收了,武帝就輕鬆了。

    歷來都把武帝和始皇帝說成雄主,無他:武帝上臺時,漢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終於搞出了一個類似於始皇帝的大一統集權局面。所以武帝可以跟始皇帝一樣南北征伐:動員力上來了嘛。

    多說一句郡縣制。

    唐德剛先生唸叨過,縣最早是個動詞。比如秦國攻下某地,“縣之”,意思是懸著,不封賞。久而久之,這地方就是帝王直屬了。

    所以秦始皇搞全國郡縣制,其實就是不封諸侯,全國各地中央直屬。

    西漢沒這麼直接。郡縣也有,郡國也有。犬牙交錯,互相監督,算是折中。

    如果說分封制是拉攏貴族的恩,那郡縣制就是直屬帝王的威。

    秦是帝王權威至高無上。漢是恩威並濟慢慢來。

    骨子裡,漢還是承襲了秦的集權(霸道)。

    但明面上,必須用分封分權分好處(王道)來緩解矛盾。

    秦的政策不是不對,只是過於理想化,並不適合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就大刀闊斧地全面果斷推行。漢耐心地做了許多區域性修改,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到武帝朝完成了轉型。武帝的許多方面和始皇帝是很像的,所以能夠不亂,是劉邦夫妻和文景半個世紀的經營啊。

    問題是,真的有笨蛋相信了漢是純儒家的。漢元帝當太子時柔仁好儒,見宣帝用了許多法家的做法,不滿意。漢宣帝怒吼: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一句霸王道雜之,才是秦速滅(多霸少王、多法禁儒、多威寡恩),而西漢(分封郡縣摻雜著,輕徭薄賦半世紀)得以持久的真理。

  • 16 # 蘭靈笑笑生

    之前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就直接附上了。

    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秦始皇建秦始皇陵,修長城,修阿房宮,秦直道,秦兵馬俑,靈渠,還有早一點的鄭國渠。這些工程建築在現代人來看都是不得了的大型工程,更何況兩千多年前,全憑人力修建。而且一段時期內修築這麼多。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華人口3000萬。而光是修長城蒙恬就帶了30萬人(還不知道這是不是隻是防守部隊,有人民間故事推斷修長城人數可能超過600萬人),修阿房宮動用70萬人。這樣一參考,可知當時百姓有多苦。雖然現在看來,留下這麼多雄偉壯觀的工程,可是當時的百姓是苦多麼慘。

    有詩曰:嬴政馭四海,北築萬里城,民命半為土,白骨亂縱橫。

    窮兵黷武

    秦王掃六合後並沒有止戈休戰,當然,現在看來也是功在千秋。

    秦始皇連起大軍,北驅匈奴,南並百越。這一點也與秦國建功立業,當官晉爵的那些制度有關。打匈奴徵百越,當然是有益於整個華夏民族的。但是當時六國剛滅,剛剛結束中原數百年的戰爭,又開始對外征戰。兵役依舊很重,打仗畢竟是耗國力的。

    統一

    秦滅六國,天下皆為秦國,自然要對六國故土實行秦國制度。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等。思想也要統一。

    而六國百姓對此又如何買賬?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郡縣制”,要根據古制,要求分封制。所以秦便禁止以古非今,禁止私學,由此延伸成了“焚書”。

    當時秦始皇求仙問道失敗,遷怒於方士,所以坑殺460名術士,此為之“坑儒”。

    或許是起義之人為了師出有名把“焚書坑儒”誇大,添油加醋,引起六國共鳴。後來的朝代再加以暴政宣傳。

    篡改遺詔,奸臣在朝

    如果繼位的是扶蘇,會不會就不一樣了呢。因為起義軍: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可見當時百姓對於扶蘇是給予厚望的。也就是若扶蘇繼位,百姓是認可的,是擁戴的。而扶蘇直接死了,那連擁戴的人都沒了,只能推翻秦了。

    胡亥繼位後,趙高也沒幹什麼好事,更加引發國內百姓不安,動盪。

    六國餘孽

    六國雖然亡了,可是六國餘孽猶存,多少人一直想著如何復國。有眾多謀反之心的昔日貴族,就比如項氏一族。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很快六國國號都打出來了。一個個的又開始要群雄逐鹿,爭著當王侯將相。

    綜合來說就是秦統一後,確實需要休養生息,善待百姓。秦始皇是想把幾十年上百年的功績一代給做完。操之過急啊。老百姓要的是安穩的日子,若不能安居樂業,那麼統一又與戰國何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現在看來秦始皇做的這些真的是對後世華夏有大益,然對當時的百姓太不公平了啊。天下苦秦久矣啊!

  • 17 # Fhongyang

    二世胡亥每天縱情聲色,朝政由宦官趙高一人把持。他對胡亥說,陛下你是天底下最尊貴的人,不是誰想見你就能見的,你應該時刻在大臣面前保持神秘感,你每天吃好喝好玩好就可以了。胡亥一聽這個建議挺好,正中自己的下懷,於是大臣每天連二世皇帝的面都見不著。

    趙高獨攬了朝中的大權,成了實際意義上的皇帝,他把大秦的嚴刑酷法又升了一個等級。他整天忙著剷除異已,他藉著“指鹿為馬”的把戲把大秦的能臣干將全部成功的給弄死了,國家統治精英階層基本上全被他清除乾淨了,本來這些人是可以挽救大秦於危難的,趙高留下的都是些溜鬚拍馬的小人。

    可惜始皇帝用了幾十年經營的大秦帝國,就這樣被趙高和二世皇帝花了三年的時間給豁豁完了。

  • 18 # 老高看歷史

    1、苛政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

    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於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徵發的物件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於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2、農民起義

    秦二世時期,農民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舉行暴動。這種種情況說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會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事業的同時,也造成了秦王朝傾覆的條件。

    所以西漢時的賈山談到秦代“群盜滿山”的情況時說:秦始皇在世時,他的統治已經在崩潰,但是由於皇帝以及開國大臣在鎮壓,沒有人敢於和政府對抗。

    3、秦始皇自身的奢華

    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模戰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築。

    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採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與當地人民族融合,但導致關中空虛,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

    擴充套件資料: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

    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以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

    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鉅鹿城(今河北平鄉境)。

    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鉅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

    劉邦迂迴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向劉邦投降。劉邦攻佔咸陽,秦亡。

  • 19 # 萌哥蛋蛋看世界

    秦朝的滅亡,不只因為二世胡亥昏庸殘暴胡作非為;二世胡亥在秦始皇病死沙丘後繼位,在位時間僅僅三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就身死國亡。除了二世暴政昏庸無道,重用宦官趙高殘殺宗室子弟屠戮忠良,實行苛政暴政外;其實還和秦始皇及秦王朝本身的政治體系有很大關係。

    一、秦王朝在一個不合適的時間段實行郡縣制;以及郡縣制本身的弊端;

    其實制度本身並無好壞但能不能適應社會很關鍵。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制在六國基礎上直接實行郡縣制,這其實有很大風險。要知道分封制雖然造成諸侯割據,但是周王朝採用分封制也存在了近800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六國後裔臣民是帶著亡國的心態生活在秦帝國郡縣制體制下。

    郡縣制是建立在秦帝國並未消除六國臣民與秦之間的矛盾的基礎上施行的;郡縣制本身雖有利於中央集權,中央政府和皇帝直接任命郡縣主要長官,使得皇帝的意志能夠直接通達全國;但是秦帝國把全國分三十六郡(後增設至四十餘郡)地方長官不但擁有行政權,更擁有軍事統兵權;也就是說除了中央和皇帝,沒有任能夠節制,這個非常關鍵很容易造成地方動亂。你看項羽項梁起義殺得是誰,秦朝會稽郡守(會稽郡最高行政長官)殷通,幹掉他會稽郡群龍無首,直接影響這個郡。項羽叔父項梁直接做了會稽郡守,並且項梁任命項羽為副將去巡視會稽郡下屬各縣,後來項梁項羽重建楚國,六國後裔也紛紛復國。

    二、秦王朝統一後高度實行中央集權下,但相權過大;

    秦始皇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大秦帝國;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就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設立九卿,分別管理處理國傢俱體事物。三公權力,特別是丞相的權力太大,丞相為百官之首輔助皇帝管理著全國政務。如果是一代賢君雄主或者臣下對帝國忠心耿耿,亦或是同一時期有第三方掌實權的大臣制約,是沒有問題的。但關鍵在於二世胡亥在位寵信重用宦官趙高,不僅自斷臂膀逼死秦始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自殺,而且大肆屠戮宗室及大臣。公元前208年丞相李斯又被趙高設計害死,趙高成為秦朝丞相。趙高繼任丞相大權獨攬,更加肆無忌憚,與之意見相左的人大多被罷免或被殺。

    秦王朝統一後歷時僅15年滅亡,和秦王朝統治者廢分封行郡縣、殘暴無道、以及秦法嚴苛有直接關係。但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民心“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20 # 初心卟改

    《三國演義》裡提到,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這話放在秦朝是個例外,因為它的建立猶如曇花一現,到秦二世就滅亡了。在歷史長河中顯得極其短暫,這不由得令人深思,偌大的秦朝為什麼到二世就滅亡了,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秦朝滅亡的原因包括兩方面

    一:秦朝滅亡的內部原因

    1)法家思想的影響

    戰國時期秦國能夠迅速崛起,離不開法家思想的影響,秦始皇重用李斯,對韓非子的“法、術、勢”結合的理論深信不疑。皇帝制度的建立就體現了他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

    秦二世當政時也將這一思想融合到了統治當中,但是此時的這一思想已經發展扭曲,成為了秦二世暴政的藉口,他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懷疑忠良,任用奸佞,屠殺兄弟。

    3)郡縣制的實施

    對於秦始皇來說,郡縣制更利於他的統治,但是太操之過急。當時秦朝剛剛建立,在地方上有貴族反動勢力,並且這些地方貴族在當地的影響力極大,他們被困於都城周圍,無疑加劇了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總之,郡縣制的操之過急,給秦朝樹立了敵人,埋下了滅亡的伏筆。

    2)法律的苛刻

    秦朝的《秦律》是從商鞅變法時期形成的,它出了名的殘暴,六國的貴族和百姓都很難適應。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很多人無意間觸犯了法律,就要遭受殘酷的懲罰。對六國貴族來說,《秦律》嚴重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如廢井田開阡陌。

    他們在這各自不適應中生存,再加上實施過程中官員吃回扣,這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迫使了百姓們揭竿而起。

    4)統治者個人原因

    ⑴秦始皇暴政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並沒有讓百姓休養生息,反而接連修建多座大工程。先是修長城,建馳道,再修靈渠,建皇陵等等。這些工程的修建大大壓迫了底層百姓,最終超過了百姓的極限,引起了百姓反抗。

    ⑵秦二世濫用奸臣

    自從李斯,趙高篡改詔書,幫胡亥登上皇位後,在趙高的讒言下,胡亥殺害了扶蘇,蒙恬。之後胡亥大事小事全不管,趙高一手遮天,翻雲覆雨為所欲為。再加上內憂外患,加劇了秦朝的滅亡。

    秦朝統治者的暴政與用人不當,最終成為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秦朝的滅亡除了內部原因之外,還有外部原因。

    二:秦朝滅亡的外部原因

    秦朝末年,社會動亂快速且劇烈,從秦始皇去世到陳勝吳廣起義的8年間,秦國迅速由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變成了割據的亂世,由此可見秦朝時期社會矛盾的激烈,以致後來的起義。

    一)地方貴族與秦王朝矛盾激烈

    在郡縣制的實施下,地方貴族的權利被大大削減,那些與貴族聯絡緊密計程車人階級也失去了上升的道路。

    在戰國時期這些士人階級往往會依附貴族,成為門客,但如今分封制已經被消滅了,過去的六國士人能夠進入秦朝為官的寥寥無幾,加上“禁書令”的執行,這些士人階層皆對秦王朝恨之入骨。

    二)百姓與秦王朝矛盾激烈

    在秦王朝的苛政下,百姓們深受其苦不堪重負,由於秦律的嚴苛,很多百姓選擇揭竿而起,其中最著名的有陳勝吳廣起義。

    這些外部原因都是內部原因的必然,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就是這個道理.

    總而言之:秦朝之所以這麼快就迅速滅亡了的原因有很多,從根本上來說是秦朝的撫慰百姓沒有做到位。唐太宗李世民說過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是統治的根本,休養生息才能穩定統治基礎,這是亙古不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家建議將春節長假延長至15天,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