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心悅史

    漢文帝劉恆原是代國的蕃王,雖然國小而窮偏遠,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劉恆把代國管理得國平民安,他也具有了成熟的理政能力。

    周勃、陳平功臣們只有擁護劉氏子孫,才能夠得到大家擁護,他們沒有隨意撤換皇帝的權力,更沒有造反的能力,功臣們對朝廷也沒有絕對控制權。因此漢文帝只要不行差踏錯,只須與功臣們比心計鬥智謀就可以避免成為功臣們的傀儡。

    漢文帝一向很自律,做事四平八穩,功臣們很難以他行為不軌來來要挾他。入住未央宮當天夜裡就掌握了軍隊

    令親信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令親信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掌握了軍隊就等於掌握了最高皇權。他是劉邦親兒子繼承皇位名正言順,掌握軍隊無可厚非,功臣們那怕心裡不爽,明面上也不能作任何反對。

    即位不久封賜有功之臣,及時施恩惠拉攏人心

    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隨漢文帝入朝官員個別官至列卿。保留原諸侯王,立了一批新諸侯王。如此大面積封賜,自然得大家擁護。

    初次見面給周勃下馬威,以示大公無私

    劉恆入京帶領屬臣到達京城外城時,群臣出城迎接。周勃說要密稟片刻,劉恆令屬臣宋昌回覆,公事公說,不談私事,謝絕現場交接玉璽,樹立了一個大公無私形象。

    神色嚴謹給周勃心裡壓力

    周勃是功臣派之首無意識中飄了起來,好像皇帝都不在他眼裡。而漢文帝一直都是謙謙君子,對他禮讓。經諍君提醒,漢文帝神色變得嚴肅,周勃則越來越恭敬。

    詢問周勃業務,讓周勃自覺不勝任

    漢文帝問周勃案件、財政收支這些政事, 周勃是右丞相哪會了解這麼細?急得大汗直下,自覺羞愧無能力勝職,更覺得漢文帝深不可測顯然在自己之上,他於是辭去了右丞相之職。

    屢次撤職復職,入獄後釋放

    陳平去世後由周勃做丞相,但10個月後以列侯歸封國讓周勃做表率免除他相職令他歸鄉。

    不久周勃被舉報披盔甲待身客,恐懷謀反之心,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入獄,但經核查造反不實再放出來。如此,周勃已心生懼意,無力作對了。

    結束語:漢文帝受母親薄太后影響,熟悉以弱勝強的道德經。他以蕃王身份入主漢廷為皇帝,步步為營與功臣們博弈,最終將權力緊抓在自己手裡,避免了成為功臣傀儡。

  • 2 # 山野老人

    缺乏根基的漢文帝為何沒變成西漢誅呂功臣們的傀儡?

    我在前一條悟空回答說過,周勃、陳平等功臣派之所以選擇劉恆繼位,就是因為劉恆在朝廷勢單力孤,他們拿捏得住。為什麼後來周勃、陳平等人沒有拿捏住劉恆,而且讓劉恆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呢?

    一,無為而治,讓劉恆鞏固了執政地位。

    劉恆與其母親薄太后都信奉道家的無為而治,劉恆被功臣派拱上皇位以後,深知自己的狀況,極力踐行無為而治。

    在國計民生上,劉恆登基之初,集中精力發展生產,恢復經濟,改善民生,有了一個穩定的執政大環境。

    在政治上,劉恆登基之初,不觸及功臣派的利益,繼續維持他們的特權,得到功臣派的支援。

    如周勃、陳平等功臣派剷除呂氏勢力有功,劉恆就讓這二人擔任左、右丞相,主持朝政。

    對待諸侯王,劉恆也是極力維護與他們的友好關係。

    當時諸侯王中,數吳王劉濞與淮南王劉長最囂張,劉恆對他們採取謙卑、遷就的態度。

    如吳王劉濞藉故不上朝,劉恆不但沒有責怪,反而送給吳王柺杖,並說,吳王年紀大了,不上朝也應該。

    如劉長,公開與劉恆叫板,劉恆也放任自流。

    二,在平衡木上走鋼絲,保持了各方勢力的平衡。

    (淮南王劉安)

    劉恆執政初期,對朝廷威脅的有四股勢力。

    這四股勢力就是功臣派、諸侯王、皇族、外戚等,劉恆玩平衡木,對於這四股勢力虛與委蛇。

    對於功臣派,劉恆不斷加官晉級。

    除周勃、陳平已經官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級可晉、無官可加外,對於其他功臣,如灌嬰先是官至太尉,後又升任丞相。

    對於藩王,也是極力討好。

    如對於原淮南王劉長後代,劉恆也是不斷加官進爵。

    劉恆將淮南王劉長的兒子劉安先是封為阜陵侯,後又晉爵為淮南王,儘管遭到反對,劉恆還是固執己見。

    對於皇室後裔,也是極力籠絡。

    如對待劉章、劉興居兄弟倆先後封侯、封王。

    對於外戚,劉恆只有一個舅舅薄昭。

    劉恆為了平衡各方勢力,不斷扶持外戚力量,對國舅爺薄昭不斷加官進爵。

    劉恆就是在這四種對朝廷有威脅的勢力之間玩平衡木,其意圖是讓這四股勢力相互牽制,保持相對平衡,為自己執政保持相對的平穩環境。

    三,關鍵時候,一鍋端。

    劉恆執政中後期,權力相對鞏固後,先後剪除了對自己有威脅的各方要員。

    如功臣派周勃,讓劉恆不斷整治,最後嚇死了!

    如淮南王劉長,讓劉恆折磨死了!

    如濟北王劉興居,讓劉恆剿滅了!

    如國舅爺薄昭,讓劉恆逼迫自盡了!

    (國舅爺 薄昭 劇照)

    各股對朝廷有威脅的勢力,在劉恆軟硬兼施後,逐漸凋零,大漢權力,由此真正掌控在劉恆手裡,劉恆由此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 3 # 文史文哥

    漢文帝是劉邦的兒子,是一位低調並且傳奇的皇帝。在他之前還有漢獻帝和呂后立的兩個傀儡少帝,而功臣們誅殺呂后集團之後,為什麼漢文帝沒有成為他們的傀儡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原因一:漢文帝大智若愚,麻痺了陳平周勃為代表的功臣集團。

    誅殺呂后集團的時候,第一個冒頭的並不是漢文帝劉恆,而是齊王劉襄,還有個劉襄的弟弟,劉章。劉襄是劉邦的孫子,小夥子血氣方剛早就看不慣呂后的專制,所以聯合功臣一起推翻了呂后集團。然而劉襄太血氣方剛了,並且在誅殺呂后集團的過程中,表現很好,陳平周勃怕到時候不好控制,所以沒有擁立劉襄為新的帝王,而是從劉邦剩下的兒子中選。

    當時的備選有兩個人,一個是漢文帝劉恆,還有一個是最小的劉長。劉恆年紀比較大,為人低調寬厚,在代國好評如潮,並且最關鍵的是劉恆沒有強大的外戚力量。所以功臣們覺得劉恆是皇帝的最佳人選。

    原因二:有前車之鑑,漢文帝不想再做傀儡皇帝

    漢文帝劉恆之前的漢惠帝、還有兩個少帝都是傀儡皇帝,一輩子沒有實權,只能被別人控制著。而漢文帝自己不想成為傀儡,他必須要拿到實權,所以他做了很多的措施。

    一、控制軍權。

    皇帝要想真正成為有實權的皇帝,軍權是必須要控制的!像周勃這樣的武將功臣,如果要打的話,劉恆未必是他的對手。所以劉恆到了未央宮之後,馬上令宋昌為衛將軍,張武為郎中令,控制京城和皇城的軍隊。

    二、對功臣先封賞後打壓。

    呂后集團倒臺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功臣問題,而功臣中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周勃。當時的陳平年老,文帝二年的時候就去世了。漢文帝很快封賞周勃,並且將他提拔為丞相。周勃心裡也明白,不能功高蓋主,也懂得退讓辭官。漢文帝同意辭官並且進一步打壓周勃,讓周勃回到自己的封地,周勃回到封地之後,又被別人舉報謀反,最後周勃下獄。

    三、扶植一些新人。

    漢文帝劉恆主要扶植了他在代國的那些人和一些新人,這裡以之前提到的宋昌、張武等人,還有新人賈誼、張釋之。在朝廷上進行一次大換血,自此元老功臣集團就基本上退休了。

    原因三:當時的民心所向,需要一個實權皇帝統領天下

    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呂后又控制了十幾年,後來又經過了誅殺呂后集團的事情,如果在來一個傀儡皇帝,百姓們會受不了的。

    也就是說如果功臣們要把漢文帝也作為傀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當時的民心思漢,希望一個實權的皇帝統領天下。這也是漢文帝劉恆最大的優勢,百姓的支援才是最強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題主能夠滿意。

    參考文獻:《漢書》《史記》

  • 4 # 香姐逛歷史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些的帝王雖然是坐在皇位上,卻沒有任何實權,成了傀儡皇帝。而漢文帝是朝廷中的功臣擁戴上位的,尤其是漢文帝沒有任何的政治根基,但是最終卻沒有成為傀儡帝王,反而將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讓百姓安居樂業。那麼漢文帝是怎麼做到的呢?

    西漢誅呂功臣們本來扶立一個乖乖聽話的皇帝,而代王劉恆比較寬厚謙恭,並且沒有強大的後臺,劉恆親戚較少而且也老實,於是群臣便立劉恆為皇帝,就是漢文帝。

    其實群臣並不想扶立一個傀儡皇帝,而是扶立一個謙恭、寬厚、賢明的皇帝。

    皇帝謙恭,這樣群臣能在皇帝面前得到禮遇,也可以放心大膽的說話。皇帝寬厚,這樣群臣犯了小錯能得到皇帝原諒。皇帝賢明,這樣群臣蒙受冤屈能得到皇帝平反。

    漢文帝生母薄太后,名字不詳,史書稱其為薄姬或薄太后。當初她父親和魏王宗女魏媼私通,生下了薄姬。後來魏豹為魏王,寵幸了薄姬,將她納為後宮。魏媼請當時久負盛名的女相師許負為女兒薄姬看相,許負說薄姬將來會生下天子。魏王豹原先幫助漢王劉邦攻楚,此時他得知了許負預言,喜不自禁。

    漢王劉邦攻擊魏王豹,吞併了魏國,而薄姬則被送到織室(宮中織布製衣的地方)。後來魏豹死了,劉邦到織室看見了有姿色的薄姬,就將她納入宮中。後宮美女如雲,薄姬進宮後就被劉邦遺忘了,一年多也沒得到寵幸。後來薄姬被劉邦寵幸一次就懷孕生下了兒子,是為代王劉恆。後來,薄姬就很少有機會與劉邦相見了。

    劉邦死後,呂后將他非常寵幸的戚夫人等眾妃拘禁起來,多加殺害。而薄姬因為很少見到劉邦,所以被允許出宮前往兒子劉恆的封地代國。呂后死後,諸呂作亂,失敗被滅族。大臣們商議選立皇帝,有呂氏前車之鑑,眾臣不願重蹈覆轍,擔心外戚勢力強盛危害國家。群臣都認為薄姬勢單力薄,為人良善,而代王劉恆又仁孝謙恭,所以就迎立劉恆為帝。

    劉恆總體上算是一個謙恭、寬厚、賢明的皇帝。但他卻不像群臣想的那像好欺負,反而把群臣治的規規矩矩,不敢犯一點錯。即使群臣不犯錯,漢文帝也會來找茬。看周勃之後的遭遇,就知道漢文帝不是好欺負的。

    最後就是漢文帝在扶植出自己的勢力後就開始分化功臣集團。首先漢文帝就以周勃開刀,慢慢的收回周勃手中的權力,並且以此還起著殺雞儆猴的作用,讓餘下的功臣們明白漢文帝的打壓,所以最終這些功臣們也只好俯首聽命。漢文帝從此就坐穩了皇位,最終也就沒有成為傀儡皇帝。

  • 5 # 雨送黃昏669

    題主好!漢孝文皇帝(前202年一157)劉邦第四個兒子,庶出,其母薄姬。公元前196年劉邦平息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藩王都城晉陽,今山西太原)。劉恆為人平和敦厚,沉靜恭謙。居代地十五年間,政治上與朝中大臣來往較少,相對保持低調。據傳文帝是一個大孝子,母親薄氏臥床大病三年,“母長病,三年,帝自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同不)進。仁孝聞天下”,可見母子二人相依為命,謹慎度日。漢初複雜的政治環境磨鍊了他沉穩、仁厚的性格,為以後成功應對動臣和施政打下良好的基礎。

    親嘗湯藥

    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劉邦的舊臣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劉恆叔父)聯手剿滅了呂后勢力。因孝惠帝(呂后生)無嗣,呂雉立劉弘為帝,諸大臣認為:“少帝(劉弘)及梁、淮陽王、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疆呂氏…《史記.呂太后本紀》“既然劉弘非惠帝嫡出,就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最後,眾大臣選中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劉恆繼承大統。一來劉恆是劉邦親骨肉,根正苗紅,其他諸王無緣反駁;二則劉恆孝名在外,德位相配(古人非常注重孝道);三是劉恆孤兒寡母長期居住封地,管理有方,且與京師無瓜葛,政治基礎淺白。於是派出使者赴代地接劉恆回長安統承大位。

    漢文帝畫像

    劉恆見到使者,心裡反倒不安起來,他清楚呂氏一黨剛滅,朝中驟變,重臣是否藉故剪滅劉氏宗親也未可知。代王問身邊郎中令張武等,張武說:"漢大臣皆故(指離世)高帝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史記.孝文帝本紀》張武之慮不是沒有道理,生怕被騙去後性命不保,所以讓主子“稱疾毋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持反對意見,認為可以前往長安,理由有四,一是秦亡後欲稱帝者千億萬計,而最終劉氏取了天下,他人已斷絕稱王的念想,二是劉氏藩王遍佈各地,宗族勢力強大,先帝有:白馬盟誓“之約,“非劉姓王者人人得而誅之。"三是經秦亂後,人心思定,現在人們生活安定,難以動搖。四是呂后黨族被鏟說明人心向漢,擁護劉氏王權。宋昌分析的似乎也有道理,代王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找來卜者佔得"大橫"卦,卦象預示問卦人有“天子"之兆。古人迷信求神問卦是家常便飯,占卜結果給代王一絲慰藉,"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反覆斟酌後,劉恆決定進京一探究竟。

    右丞相周勃

    為一防萬一穩妥起見,先派他的舅舅薄昭到長安打探虛實。確定無誤後,起程行至離長安五十公里處又派宋昌先行一步。宋昌到達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都來迎接,劉恆聽宋昌返回稟報後,才驅車到達渭橋。據《史紀.孝文字紀》載:“群臣拜偈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願聞間言"(間指私下)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印璽、符節,指皇權信物)。“周勃(劉邦發小)一介武夫,不知深淺,希望私下跟代王說話,宋昌義正辭嚴,公事公辦,來了一個下馬威,意思是別拿新主不當回事兒。重臣周勃只好跪呈天子信物,敲山震虎,首先給誅呂功臣們一個警示,使大家明白:我從代地趕來,是繼承劉氏祖業的,不是當提線木偶來的。劉恆在陳平、周勃、張蒼、劉章、劉興居等重臣及劉氏宗親簇擁下入駐未央宮,成為繼高帝之後,大漢真正意義上的太宗皇帝。

    大將軍宋昌

    帝王之術說白了就是馭人之術,劉邦在這方面是特長,有其父必有其子。劉恆一點也不遜色老爹的馭人法子。龍椅坐定後,為使大權不被旁落,孝文帝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恩威並用,論功行賞,仍啟用加封誅呂重臣,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漢時右丞相為大,陳平和周勃丞相位互調是有深意的,二人都是老臣,重臣,功高蓋主,周是武人,一路跟隨高帝南征北戰,勇有餘而謀不足。陳平半路侍主(指劉邦),良計多出於此,謀有餘而勇缺少,兩者取長補短,互為制肘。二是控制軍隊領導權,抓牢輿論權,軍權和話語權讓心腹來幹"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乃夜拜宋昌為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中書令,行殿中,還坐前殿。”從史記中看到,文帝處事果敢,嚴謹,雷厲風行。讓宋昌接管京師兵馬,保證了安全。讓張武任中書令,傳達旨意,巡視宮廷,起到了耳聰目明的作用,防患於未然。第三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不動外,又封分新的諸侯王,如封劉章為城陽王,劉興居為濟北王,此二人在誅呂時都有功勞,被封王后,對劉氏宗族起到震懾作用。四時啟用有才幹的新官員進入中央領導樞紐,進行權力的平衡。如賈誼原是河南郡守吳公門下人,文帝聞聽河南郡治理出色,擢升吳為廷尉,吳將賈誼才學推薦給文帝,深德賞識,21歲就被委以博士之職。他寫的《論積貯粟》、《治安策》、《過秦論》等論文對文帝時期乃至以後歷代帝王施政都有巨大的借鑑指導作用。

    賈誼

    漢文帝劉恆是一位有才德、有能力的好皇帝,他於漢室危難時登基,不顯山露水,用智慧度過權力危機,用仁厚體恤天下百姓,輕徭薄賦,無為而治。他躬體力行,節儉樸素,修水利而重糧農,國家倡盛,物阜民安,經過四十年的不懈努力,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時期。

    太史公司馬遷

  • 6 # 尋根拜祖

    帝制時期的權力就是天平兩端的砝碼,一端叫“朝”,即以相權為代表的外朝勢力,另一端叫“廷”,即以皇帝為代表的皇權。當“廷”的砝碼遠大於“朝”時,政局表現為皇權獨裁,反過來就是權臣當道,皇權就成了傀儡,二者相對均衡,才是平穩的“朝廷”。

    當滿天金豆從天而降時,代王劉恆的第一個反應是害怕,不敢伸手去接。這種謹慎的態度,就表露了劉恆深邃的政治遠見。作為一位偏居一隅的藩王,在權力的天平上,他一無所有,金燦燦的龍椅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充滿兇險的陷阱。

    那麼,漢文帝劉恆用了什麼“乾坤轉移大法”,把代表外朝權力的砝碼,一個個轉移到代表皇權的內廷來了呢?

    乾坤轉移大法之一:掌握槍桿子

    劉恆抵達長安,用了個欲擒故縱的手段,從氣勢上壓倒了周勃等功臣勢力,逼迫他們不得不交出兵權。

    劉恆進京當晚,住進了自己舊邸,而不是皇宮。周勃求見,他又以“皇帝無私事,公事朝堂說”為由,拒絕私談。周勃等人奉上玉璽,劉恆又拒絕接受。

    這三個動作,有人理解為劉恆故作謙虛姿態,其實不然,它是劉恆與功臣勢力的一次心理較量,是未來權力角逐的一次預演。

    劉恆其實是告訴周勃:你們擁立我做皇帝那是公事,我個人不感謝你,別想以此邀功,獲得我私下的承諾。我現在還不是皇帝,玉璽還在你們手中,皇宮我也沒進,你們現在可以改變主意,我回代地繼續當王爺,否則,就老老實實交權。

    周勃們還有退路嗎?推翻既定方案另擇人選?自己戴皇冠?都不可能了,他們沒有回頭箭。劉恆就吃準了功臣勢力的弱點,把他們逼到牆角。

    劉恆謙虛的表面下,一箭穿心,周勃等人只能恭敬地請求劉恆登基。拿到玉璽的劉恆,發出了第一道人事任免:代國中尉宋昌,授衛將軍,接管南北二軍;張武接任郎中令。

    南軍負責皇城保衛,北軍負責京師安全,郎中令負責皇宮宿衛。這個任命,讓漢文帝劉恆掌握了宮城、皇城、京城三道保險,從此,他的人生安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上。

    權臣架空皇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靠兵權。比如後來霍光,他給漢宣帝來了個三百六十度的“貼身安保”,持槍執戟的大兵們,都是他的親信,搞得漢宣帝如芒在背。唐朝的宦官為什麼能隨意廢立皇帝?神策軍在他們手中,分分鐘就能讓皇帝駕崩。

    軍權這顆砝碼,從“朝”轉移到“廷”,奠定了漢文帝的權力基礎,功臣勢力只能靠政治手段掣肘皇權。

    乾坤轉移大法之二:摧毀權把子

    漢文帝的第二招就是摧毀功臣勢力的權柄,具體說來有三招:

    1.三巨頭明升暗降

    漢文帝即位後,誅呂行動的三位主要功臣,周勃被任命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

    周勃表面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實際上政務並非他所長。失去兵權的周勃,在右相位置上勉為其難,迫不得已提出辭職。後來雖然又短暫復職,也只不過是外朝的傀儡而已。

    陳平這個人很聰明,懂得自保,他做丞相也僅僅一年時間就去世了。

    灌嬰雖然是太尉,可實際上沒有軍職,軍權也不在他手上。周勃去職後,漢文帝又提拔灌嬰接替丞相之職,徹底遠離軍隊。

    三巨頭在文帝一朝,基本上被當作舊勢力的代表養起來,掛著高職,做著不擅長的文職工作,沒有任何實權。

    2.分化三巨頭

    三巨頭在誅呂行動中精誠合作,可事實上他們並不團結,尤其是周勃與陳平之間,存在宿怨。

    當年陳平在劉邦帳下得寵,周勃等人多次詆譭陳平,陳平“偷金盜嫂”的傳言,就是周勃搞出來。如果不是陸賈從中周旋,他們之間不可能有合作。

    灌嬰也基本遊離在周勃和陳平之外。誅呂行動剛開始時,灌嬰奉命率軍征討劉襄,所有人都吃不準灌嬰的心思,包括周勃和陳平。可見,他們三人之間存在很深的隔閡。

    漢文帝登基後的人事安排,也讓他們之間很難合作。陳平的政務能力遠遠在周勃之上,職務卻是周勃的助手。有一次漢文帝問周勃稅賦錢糧、編民戶籍狀況,周勃張口結舌。漢文帝又故意問陳平,陳平精彩的回答,讓周勃無地自容。

    硬把三個心不齊的人,捏在一起做不擅長的事,相互之間的齟齬肯定少不了。果然,不久周勃就提出辭職。

    3.放大功臣與宗室的矛盾

    對皇權來說,外朝與藩王勢力勾結最可怕,誅呂行動能夠成功,其實就是一次兩股勢力合作的經典案例。

    漢文帝即位後,對所有功臣一律擢拔封賞,卻又做了個小動作,讓周勃等人失信於齊王系。

    當初,齊王劉襄之所以打響誅呂第一槍,就是受到了周勃陳平的蠱惑,結果事變成功了,他們卻拋棄了劉襄。

    漢文帝在封劉章和劉興居為侯的同時,卻又拒絕承認當初周勃對劉章封趙王的承諾,而是從他大哥劉襄身上割肉,封給他倆。周勃陳平為了應承漢文帝,對當初的承諾採取裝聾作啞。

    劉家三兄弟本來就為周勃等人背信棄義恨得牙根癢,又在封侯的事情被擺了一刀,兩派從此勢不兩立。

    乾坤轉移大法之三:營建大圈子

    漢文帝在摧毀功臣集團權力基礎的同時,迅速構建自己的權力中心。在軍隊,除了啟用宋昌和張武外,他還任命自己的舅舅薄昭為車騎將軍,形成從屬於自己的新的軍隊領導核心。

    在外朝,漢文帝還有一個替代周勃等功臣派的“內應”——張蒼。張蒼早年曾經在代國任國相,與漢文帝有過良好的合作基礎。呂后晚年,張蒼已經官至御史大夫(副宰相)。

    因此漢文帝可以把外朝的事務,跨過周勃灌嬰,直接交付張蒼執行。等灌嬰去世後,張蒼順利就任丞相,無縫對接。

    除了張蒼外,漢文帝又著力提拔賈誼、晁錯等朝廷新勢力,以沖淡功臣勢力的影響。

    漢文帝無功受祿,以庶系登基稱帝,諸侯王們其實是很不服的,尤其是齊王系。為了消除藩王勢力的影響,漢文帝一面將受到呂雉迫害的諸王后人封王,一面又冊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

    這些舉措,讓漢文帝迅速建成了自中央到地方,圍繞皇權的新勢力,他的根就這麼紮下了。

    回過頭來看一眼,其實從漢文帝接到“進京趕考”通知的態度,以及到達長安第一天的表現,就足以顯示他是個偉大的政治家,周勃陳平這群功臣勢力,怎麼可能是他對手?

  • 7 # 公明淏

    最先起兵的劉襄就是在得到其弟弟劉章鼓動擁立他當皇帝之後,發動齊國的兵力率先舉起討伐諸呂的大旗。在劉襄起兵的時候,曾經設計挾持劉澤(漢高祖遠房堂兄弟),奪取琅琊的軍隊,劉澤懷恨在心。因此,劉章當然是想讓劉襄當皇帝,就在這個時候,劉澤假意提出前往長安說服眾臣立劉襄為帝,但他到長安後,卻指出:劉襄的舅舅駟鈞不是善類,如果擁立劉襄,呂氏當國之事又將重演。周勃、陳平們剛從諸呂噩夢中驚醒,自然要擁立漢高祖第四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劉澤因平亂有功,改封燕王。

    劉恆當皇帝的最大的功臣除了劉章、劉襄外,就數週勃!連陳平都自嘆不如。在這裡必須說明:劉襄和劉章在剷除諸呂中屬於首功,但是,擁立漢文帝當屬周勃首功!為什麼?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絳侯綰皇帝璽,將兵於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一小縣,顧欲反邪!”周勃在奪取了北軍、掌握著南軍的兵權時還執掌著皇帝的玉璽

  • 8 # 劉一千五

    如果說漢文帝沒有根基,那是不確切的。

    一,漢文帝的根基,首先體現在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這是無法撼動的根基

    這是他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任了其他人都比不上的先天性優勢,如何說劉恆缺乏根基呢?

    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們有了這一點,無論是聰明是笨蛋,是扶不起的愚蠢, 還是提不起的豆腐,或者聰明的王子 ,只要是劉邦的骨肉,那麼,他們都是漢朝的諸侯王。當初,異姓王佔了天下一半多的位置。沒有地盤來封劉邦的兒子們了。劉邦馬上與異姓功臣們翻臉,搶了他們的土地 、封國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劉恆才七八歲左右,就得了代國。如如果沒有這點根基,他會有分嗎?

    二,劉恆的第二根基是守法,一心一意替朝廷管理好諸侯國的藩國事務,替漢朝守住北方的邊境安全

    這一點不能不說劉恆做得令朝廷滿意。代國本本就是一個邊境諸侯國,與匈奴是鄰居,而匈奴是漢朝的敵人。一旦漢朝與匈奴關係緊張的時期,代地首先會遭到匈奴的攻擊。正因為這個原因,劉邦的二哥劉仲才幹不下了,擔不起責任,把代國印信不要了,要回家種地。關鍵就是代地非常危險。時時有生命危險,加上生活艱苦,氣候嚴寒,南方人多不願意在代地,燕國,趙國北部邊境當諸侯王。這些艱苦,劉恆一干十幾年。沒有功勞有苦勞。這些也是明擺著的根基,誰也抹殺不了。

    三,當年,呂后碰上的麻煩,就是她兒子劉盈太子位置不保的問題,有了這個問題,她不想多事樹立更多的對手。

    劉邦的兒子們都是太子的潛在危險,所以 呂后就想把這些孩子放離政治中心長安,少一個就是少一個競爭對手。當劉恆的母親薄夫人提出去代地為王的時刻 呂后名馬上就準了。在別人看來,這是呂后藉機會害劉恆母子。所以,朝廷大臣們對劉恆母子充滿同情。這是一種看不出來的根基,這些根基一旦碰到雨水 就會生根萌芽,長成參天大樹。

    呂后對劉邦說,讓薄夫陪她兒子去吧,守備也很辛苦。陛下,要是二伯有能力能替陛下分憂,何至於四娃子小小年齡就到天寒地凍的荒涼地方去。

    劉邦一聽 呂后是話中有話,根根是刺 誰叫自己的兄弟是扶貧都好說,扶弱十分難的人。所以,漢高祖劉邦悲傷地把四公子劉恆打發走了,皇帝如此重視,不是根基又是什麼?

    四,薄夫人別老公殷切地說,陛下,妾願意替陛下和皇后到北方守邊境 ,也願意替陛下管家代王聽從君父朝廷的安排

    漢高祖劉邦還能說什麼呢?這房人就是講文明,說話做事情有分寸。"薄氏謹良"這不是吹的。是人家為人處世體現出來的。薄夫人自從遇見劉邦,並懷孕生下劉恆,她低調得一點不起眼,連呂后那麼挑剔的女人都拿不住薄夫人的什麼把柄,你就知道了人家薄夫人的婦人之仁和夫人氣度。

    因此,薄夫人一家的低調,給大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無形之中的根基,在一定的時候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五,劉恆不是個簡單的孩子,君主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正是劉恆的寫照

    呂后搞劉呂配,不消說,劉氏的適齡王子差不多與呂氏的適齡女兒結成婚姻。

    劉肥的老婆可能不是呂后外戚家的女兒,要不後來他們不會把氏家族整得那麼慘。劉盈不說,三子趙王不說,一下幾個適齡王子都是呂氏家的女兒。那麼 劉恆的第一任王后也是呂氏的姑娘。在呂后當政時,這是護身符。劉恆在呂后眼中,就是個聽話的孩子了。就是年輕的皇帝劉盈的好幫手了 。呂后一定不會找渣整薄夫人一家人了。這也是與世推移的本領,更是保全自己的跟基。

    後來,呂氏垮臺了。漢朝大臣們謀劃了幾天,才把薄夫人一家找出來,幾乎就是參考了薄夫人一家的這些根基得出來的英明決策。

    劉恆有了這些根基,就說明這樣的人當了皇帝,一定能控制得住朝廷左右的擁戴他的人。其二 這些人不就是要地位財富嗎?

    漢文帝為了安撫擁戴大臣 漢文帝開啟國庫,拿出一萬多斤金來給陳平周勃。又加封陳平周勃的封地,再提高陳平周勃的地位,使他們成了漢朝的左右丞相。他們滿足了,他們還控制皇帝不是找不自在嗎?

    在擁戴劉恆上位的那些人,他們已經老了,沒有幾天好日子過了。想控制皇帝 讓皇帝做傀儡,他們又有什麼好處?這樣幹是"抓雞不著反蝕一把米",弄巧成拙,畫地為牢,聰明如陳平周勃們,他們是不會幹的。

  • 9 # 貓爺歷史觀

    漢文帝劉恆的生母為薄姬,薄姬原是魏王魏豹的小妾。魏豹這個人反覆無常,後來被漢將周苛所殺。魏豹死後,薄姬便被俘虜成了一名紡織女工。因為有些姿色,所以再後來又成了劉邦的姬妾。薄姬雖然也曾得到劉邦的臨幸,後生下漢文帝劉恆。但是她並不得劉邦寵愛,母親失寵劉恆自然也就不被劉邦重視,所以後來就被劉邦封到了偏遠貧瘠的代地為王。

    不過福禍總是相伴而行,幸虧劉恆不被重視,被封到了代地為王。要不然很可能也就遭到了呂后的毒手。劉邦去世後漢惠帝繼位,怎奈這位劉氏宗族的嫡長子英年早逝,所以後來的西漢真就被呂后玩弄於了股掌間。漢惠帝去世後,呂后的孃家人就控制了西漢大權。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呂后去世後,曾經不可一世的呂氏家族,竟在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等人的聯合下被瓦解。諸呂勢力被粉碎後,代王劉恆便被迎立成了皇帝。剛開始使者去代地請劉恆時,他還有些遲疑,覺得是不是圈套。經過一番占卜,這才放心和使者去了長安。結果到了長安,沒想到還真是確有其事。

    擇了個良辰吉日,就這樣劉恆搖身一變成了漢文帝。當時的劉恆在西漢的根基可以說是很薄的,可以說沒什麼根基。我個人覺得,那些大臣之所以選擇他來繼位,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平時表現得很低調,甚至讓人覺得沒什麼大本事。然而那些大臣們都看走了眼,日後的漢文帝不僅讓那些朝臣大跌眼鏡,更給了歷史一個驚喜。

    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式,劉恆是無論如何也成不了皇帝的。這個皇位來之不易,所以劉恆就倍加珍惜。即位之初,劉恆非常注重對皇位的鞏固。劉恆鞏固皇位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

    一,掌握軍隊

    大刀底下出政權,只有掌握了武裝才能立得住腳才有話語權,古往今來莫不如是。劉恆也很明白這點,所以他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為衛將軍和郎中令,負責皇宮、京城的安保工作,這樣就從根本上保證了自身的人身安全。

    只有活著才能大有作為,劉恆沒什麼政治基礎,除了擁立他的那些老臣,當時應該有很多人討厭他想讓他消失。只有掌握了京城的武裝力量,只有將這些力量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劉恆雖然平時不張揚,但他並不傻,這第一步就走到了所有人前面。

    二、封賞功臣

    掌握了軍隊,無異於是下馬威。有了威也要有恩,一個沒有根基的新皇帝,不可能硬邦邦的,否則很快就會折斷。漢文帝深諳此道,所以立了下馬威後,他便開始了對擁立他的功臣們一一封賞、加官進爵。不僅獎賞功臣,以前被呂后貶斥的劉氏王公貴胄,他也一一恢復他們的爵位和封地。

    劉恆覺得,光有這些還不夠。所以又將跟隨劉邦的開國功臣們,一一賞賜、分封。不得不說,劉恆這恩夠大的。可是有了恩威並施就夠了嗎?當然不夠。

    三、打擊重臣

    歷來權臣往往是皇權最大的威脅,周勃、陳平等擁立劉恆有功,所以後來未免功高蓋主。周勃是個武將,不懂得權衡,所以劉恆即位之初他總是表現得很驕橫。當時的劉恆根基未穩,所以非常放縱他,每次退朝都是目送他離去。後來就有人給劉恆提醒了,說這樣有失皇帝的威名。從此劉恆不在慣著周勃,而周勃也慢慢的懂得了尊重。

    周勃曾幾度擔任丞相,為了制約相權,劉恆便下令讓列侯離開長安去各自的封地。劉恆讓周勃做表率,於是免去了他丞相一職。不過劉恆對周勃還是比較寬容的,有人告發周勃有謀反之心,劉恆雖然馬上就將其抓捕,但重新調查後還是放了他。無論這是不是劉恆的暗箱操作,總之和歷史上其他帝王比,他還是比較寬容的。

    綜合上述三點,掌握了軍隊,將有功之臣、劉氏宗室基本上封賞了一遍,還成功地打擊了重臣。雖然漢文帝缺乏根基,但最終不僅沒有成為傀儡,而且還開啟了一個清明時代——文景之治。要知道,他初到長安時只帶了六個人。

    值得一提的是,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孫子漢武帝更是一帶更比一代強。尤其是漢武帝,堪稱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

  • 10 # 阿岔視角

    因為——

    一、在誅呂之後,功臣集團還沒有形成一支獨大的局面劉姓諸王、侯們的力量還很強大。功臣集團還不具備完全控制朝廷局勢和皇帝的能力。

    二、功臣集團本身是一支鬆散的力量,他們只有在維護劉氏政權的穩定和自身利益時才顯得強大。而這兩者本身又是捆綁關係——政權穩定,他們利益有保障;政權不穩定,他們的利益就可能受到危害。所以,他們除非整體利益受到嚴重威脅,就不大會控制皇帝。

    三、他們相信,也極力維護劉邦和他們的那個白馬約定——劉氏王,功臣侯。這就讓他們在和皇帝相處中處於下風。

    四、事實上功臣集團對皇帝的影響很大,不僅漢文帝時期,漢景帝時期也如此。漢文帝(直到景帝),基本上是在功臣集團和劉氏宗室勢力之間玩平衡。

  • 11 # 常棣tandy

    西漢一朝,曾以諸侯王身份入主朝廷的共有四人,即代王劉恆、昌邑王劉賀、定陶王劉欣與中山王劉衎。定陶王漢劉欣在成帝晚年已被立為皇太子,中山王劉衎幼衝即位,是為權臣王莽手中傀儡。在西漢初期及中期發生的激烈政局變動中,代王劉恆與昌邑王劉賀均以諸侯王身份人承大統,由於缺乏皇位法定繼承人的權威性,不得不在相當程度上依靠王國舊臣以維繫統治。因此,如何調整王國舊臣與朝廷重臣的關係,成為能否穩定政治格局的關鍵所在。

    由於文帝較為妥善地處理了代臣與漢大臣之間的關係,既將宮廷宿衛力量控制在心腹代臣手中,又沒有因重用擢升代臣而引起漢大臣的不滿與警覺,因此迅速穩定了其統治,亦為開啟“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一、漢文帝與代臣

    代王劉恆是漢高祖劉邦“中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立為代王,時年六歲。其母薄太后,原是魏王魏豹侍姬。魏豹敗亡後,薄姬“輸織室……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 後生劉恆。薄姬無寵於劉邦,因此在劉恆被封為代王后,隨子就國,其弟薄昭亦如代。代王母子得以擺脫朝廷險惡的政治爭鬥,在代地平安度過十七年的光陰。

    1、為什麼選擇劉恆?

    在劉邦八子中,除惠帝劉盈、代王劉恆與淮南王劉長外,其餘五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呂后集團的壓迫,而以前後三位趙王的結局最為悲慘:趙王如意因其母有寵於劉邦,幾代太子位,因此劉邦死後即被呂氏招至京城鴆殺;趙王劉友及劉恢,或被呂后“幽閉”而死,或因王后呂氏女擅權而自殺。

    燕王劉建死後,其子被呂后遣人所殺,後立呂通為燕王。齊王劉肥,封國多達七十餘城,為呂氏所忌,遂獻城陽郡尊平輩魯元公主為齊王太后,方得脫身歸國。劉肥先於呂后而卒,子劉襄繼為齊王。唯高帝少子淮南王劉長,因“早失母,常附呂后,孝惠、呂后時以故得幸無患”。

    高後八年(前180年),功臣集團與劉氏王侯趁呂后去世之機,聯合翦除呂氏集團,而在廢立的問題上則出現分歧。《史記》卷 9《呂太后本紀》載: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或盲“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遺子為齊王,推本言之,高帝遺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鈞,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乃日:“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

    諸呂誅滅,少帝被誅在情理之中。至於將齊王劉襄舅駟鈞比之“惡人”,然其具體為惡之事例於史無證,恐真正原因當與齊王劉襄以駟鈞相,中尉魏勃為將軍,與在長安的二弟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暗通訊息,以誅諸呂為名發兵齊地,覬覦帝位之心畢顯相關。

    對諸大臣這種心理,明人王世貞一語道破底蘊:

    絳侯之與諸大臣共議,謂駟鈞虎而冠,恐以外家握權而亂天下而置之,非本心也,其意實患哀王之果銳。且其舉兵時名以誅諸呂,則必以薄諸呂之共事者,慮他日之見誅,而貪代王之仁弱,建策立之。夫舍有功之齊,而推不意之代王,王必德我,嗟乎!

    至於淮南王劉長因“母家又惡”見棄,見諸史籍,淮南王母家僅存周陽侯趙兼一人,並無所謂惡行之記載。淮南王劉長所以見棄,恐與其少年時“常附呂后”這一段經歷相關。因此,既與諸呂無涉,又與在朝劉氏沒沒有聯絡者,是時唯有代王劉恆一人,這亦是諸大臣願意接受劉恆的一個重要原因。

    2、代臣的作用

    是時,遠在代地的劉恆雖置身事外,但對長安的動向卻時刻關注,當諸大臣擁立的“陰謀”傳至代地時,在代臣中引發了爭議:

    張武等議日:“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日:“群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並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夭子之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強,二矣。漢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

    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 方今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張武所云漢大臣“多謀詐”並非無端猜疑,就在諸大臣誅滅諸呂時,其種種“謀詐”手段已畢顯;特別是決意除去少帝,另立代王后,卻始終沒有對少帝採取行動,直到劉恆準備入進未央宮時,方清宮誅殺少帝及其三弟,更彰顯出諸大臣“謀詐”之深。

    因此,張武“稱疾毋往,以觀其變”的建言雖未被劉恆採納,然其力主持重,警惕漢大臣“多謀詐”,則被劉恆付諸實踐,並在赴長安即位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乃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昌至渭橋,丞相以下皆迎。宋昌還報。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日:“願請間言。”宋昌日:“所言公,公盲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代王謝日:“至代邸而議之。”……群臣皆伏固請。代王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遂即天子位。

    較之張武“稱疾毋往”建議,宋昌勸劉恆赴長安即位的主張則是從大局著眼,所謂“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云云,雖是為堅劉恆之意而極言之,然稱譽劉恆“賢聖仁孝,聞於天下”,卻與漢諸大臣所謂“仁孝寬厚……以仁孝聞於天下”之說如出一轍,可證從當時的形勢衡之,擁立劉恆為帝,可能是參與誅除諸呂、陰謀廢帝的漢諸大臣最好的一種選擇。至於宋昌其人,《史記·文帝本紀》“索隱”有“《東觀漢記·宋楊傳》宋義後有宋昌。

    又《會稽典錄》昌,宋義孫也”之記載,不知確否,但宋昌早年以家吏隨劉邦起兵反秦,楚漢戰爭時為都尉,曾與楚軍戰於滎陽,史載所見代臣中,宋昌可能是唯一一位有過從劉邦起事經歷的人,應對漢初諸大臣較其他代臣有更多的瞭解,所以劉恆在知曉諸大臣真實態度後,故有“果如公言”之語,堅定了赴長安即位的決心。

    二、漢文帝與漢臣的較量

    1、劉恆的高明馭臣之術

    代王劉恆畢竟久居代地,一直沒有介入朝廷事務,所以能在呂后時期激烈的政爭中保持超然的態度,取得諸大臣對其“仁孝寬厚”性格的認同;但同時也說明文帝在朝中並沒有得力的奧援,乃至在諸大臣“陰謀”廢立時,須遣薄太后弟薄昭往返於長安與代地,探知諸大臣的真實意圖。

    這與同樣是遠在藩國齊王劉襄不同,隨時可與在長安的二弟劉章、劉興居互通訊息。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劉恆所以在即位過程如此慎重行事,幾近狐疑的原因。這裡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就在東牟侯劉興居與太僕灌嬰“清宮”後:

    乃奉天子法駕,迎代王於邸。報日:“宮謹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日:“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聽政。

    《考證》引徐孚遠語曰:“是時禁衛之士皆有守,不貳其心,猶有僕御正人之意,非後代所及。”雖然是讚揚謁者的“不貳”之心,但也映出在“喋血”不久的長安城,天子法駕的權威竟不及太尉周勃的“往諭”,所以,劉恆一入主未央宮,立即啟用心腹代臣控制京師宮廷宿衛力量,既是出自保證自身安全的需要,也表現出對諸大臣的防範心理。

    《史記》卷 10《孝文字紀》載: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乃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還坐前殿。於是夜下詔書曰:“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以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

    史遷是段文字,將劉恆初人未央宮後的舉措刻畫得細緻人微:“夜拜”,反映出劉恆急於控制未央宮的迫切心態;“還坐前殿”,表明劉恆在完成宮廷護衛部署後心緒稍安;“夜下詔書”,則意在宣告新君已臨天下,混亂局勢已經結束,似乎也在隱約告訴劉氏諸侯王,不要再作非分之想。

    實際上,劉恆非常清楚,要想真正地控制朝廷局勢,就必須迅速調整與劉氏王侯及諸大臣之間的關係。而在這兩方面關係的調整中,劉恆逐漸顯示出其老練的政治手段及持重的性格,這一切均在“仁孝寬厚”的表象下有條不紊的逐步展開。

    在文帝元年十月至三月間,除十二月下詔“除收帑諸相坐律令”外,其餘舉措均與安撫劉氏諸侯王與獎掖誅諸呂功臣相關,然後才相機“循從代來功臣”,這對於穩定是時紛亂的政局相當重要。

    不過,在所謂“代來功臣”中,外戚薄昭似乎並不在其中,《史記》卷 19《惠景間侯者年表》述薄昭“侯功”曰:“高帝十年為郎,從軍十七歲,為太中大夫,迎孝文代,用車騎將軍迎太后,侯。薄太后弟。” 表中所記與紀傳所載不符,紀傳中不見薄昭以太中大夫迎文帝於代之記載,不知孰是。

    但在呂氏外戚亂政殷鑑不遠的情況下,文帝為避遽擢外戚與代臣的雙重嫌疑,可能將迎代之功錄在朝官太中大夫薄昭的名下,再令薄昭以車騎將軍迎太后於代,於是功而封侯則為順理成章之事。

    由此,代來功臣中真正封侯者僅見宋昌一人,且是在漢諸大臣或益封、或始封完畢後才付諸實施。至於文帝詔中所謂“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語,似乎並不完全準確。代來之臣六人僅有宋昌、張武二人進為九卿,其餘四人情況不詳,《史記會注考證》引清人王先謙語,對代來之臣六人皆為九卿之說表示懷疑:“官皆至九卿,非詔文,詔文應是‘從朕六人,進秩有差’。而修史家者終言之耳。”

    再查《漢書》卷 18《百官公卿表》,文帝元年為九卿者除宋昌、張武外,另有河南守宋公為廷尉,雖然不排除可能出現失載之現象,但從文帝謹慎地處理代來之臣與漢諸大臣的關係看,在元年立即將代來之臣皆擢升九卿的可能性並不大,王氏所謂“進秩有差”,當是言之有據。

    由於文帝較為妥善地處理了漢大臣與代臣的關係,既將宮廷宿衛的力量控制在心腹代臣手中,又沒有大量擢升代來之臣,從而引起漢大臣的不滿與警覺,朝中的格局力量也沒有因此發生重大變化。但文帝絕非僅有“仁孝寬厚”的一面,其高超的馭臣之術,隨著即位日久而逐漸顯現出來。

    2、漢臣與代臣

    絳侯周勃不僅是誅滅諸呂的功臣,也是決策擁立劉恆的關鍵人物。文帝初即位,即擢周勃為右丞相,陳平死後,周勃獨為相。就是這樣一位“受厚賞,處尊位”,“威震天下”的漢初功臣的代表人物,與文帝之關係逐漸發生了變化:

    絳侯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自送之。袁盎進日:“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日:“社稷臣。”盎曰:“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後朝,上益莊,丞相益畏。

    文帝三年,索性詔令周勃“免相就國”。以至周勃“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長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辭……”後經太后、薄昭紓解,文帝方“使使持節赦絳侯,復爵邑”。

    其實,文帝何嘗不知周勃決無反意,但仍是先揚後抑,此舉恐怕並不是僅針對周勃一人,亦是對漢初功臣集團的一個警示。不過,文帝對代國功臣也同樣講求馭使之術,只不過相對寬宏一些,如代來舊臣張武,後因恃功驕縱,“受賂遺金錢,覺,上乃發御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弗下吏”。

    總體而論,在調整代來之臣與原功臣集團的關係上,文帝處理的還是相當成功,基本維持了朝局的穩定,不僅為處理更為棘手的與劉氏諸侯王的關係創造了條件, 也為開啟“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正文完)

  • 12 # 悅天下10

    我想這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以德服人。漢文帝寬容平和,仁厚低調,事母至孝,其品德令人信服,這也是眾大臣擁戴他的重要原因;二是有思想,有才幹。他即位後厲行休養生息政策,穩固帝位,勵精圖治,興修水利,節儉樸素,廢除肉刑,逐步實現國家強盛,百姓小康,贏得了民心。據史料記載,到文帝末期,社會已相當富裕,府庫的錢幣多到串線都爛了,但文帝依然踐行勤儉節約的作風。這一方面說明文帝施政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也映證了文帝的為帝之德,令人敬服。第三是當初擁立文帝的幾個重要人物都是對高祖劉邦忠心耿耿的老臣,比如陳平等,因尊高祖而愛文帝也是自然之理。

  • 13 # 一個人的歷史

    缺乏根基的漢文帝,為什麼沒有成為西漢誅呂功臣們的傀儡,這個疑問恐怕很多人都有,漢文帝推行黃老之術休養生息,很多人就認為其人軟弱無能沒有什麼做為,這種觀點是大錯特錯的,很多人表面上看不顯山不漏水,但是卻不怒自威,因為這種人的厲害寫在心裡,而不是臉上。首先做為諸侯王,漢文帝劉恆在自己的封地就有一套自己的班子,自己也有豐富的治理諸侯國的經驗,且從年齡上來講,劉恆已經二十三歲了,不是容易被人愚弄的年齡。劉恆到京城繼位後,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鞏固了自己的帝位。

    控制兵權,消除隱患

    劉恆進京後就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為衛將軍,控制南北二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保衛皇宮,確保自己的安全,同時誅殺後少帝及其三個弟弟消除隱患,穩固自己的統治根基。

    分封功臣,釜底抽薪

    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中央。同時加封了很多自己在諸侯國時的老部下,把他們安排到各個重要的部門和位置。儘管陳平、周勃等人位高權重,但是他們手下的人基本上全是漢文帝劉恆的親信,所謂釜底抽薪,想作亂也折騰不起來。

    殺一儆百,立威正名

    對於周勃的處理,顯示了漢文帝劉恆狠辣的一面,從最開始的尊敬到後來的嚴厲不怒自威,讓周勃擺正自己的位置,主動交出兵權放棄丞相之位,最後還是被網羅罪名下了大獄,差點丟了性命。

    多謀無兵,多勇無謀

    漢文帝繼位後,有重臣賢臣沒有權臣,因為陳平多謀而無兵,周勃多勇而無謀,這兩個最具備成為權臣機會的人都有其自身明顯的軟肋,因此對於漢文帝劉恆並不構成威脅。透過恩威並用,漢文帝劉恆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劉恆深通帝王之術,這樣的天子猜不透摸不著,自然難以控制和利用,做傀儡就更不可能了。

  • 14 # 攸揚文史

    劉恆雖然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君,但絕不是沒腦子的爛好人。他沒有一聽說朝臣商議要立自己為皇帝就立刻興高采烈屁顛屁顛去長安當皇上,而是召叢集臣對此事進行商議。

    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張武等議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啑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願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張武把陳平、周勃這些重臣們的心思一語道破:他們都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人,個個老奸巨猾,他們的目的絕對不會是表面說的這麼冠冕堂皇。如今他們剿滅諸呂,喋血長安,這個時候把你叫過去當皇帝,絕對是不可靠的。因此張武的主張是讓劉恆不要輕舉妄動,先稱病不去,靜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群臣之議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並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強,二矣。漢興,除秦苟政,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方今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宋昌的看法則更加精到,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此時的天下是一個什麼形勢呢?首先劉邦透過分封劉姓諸侯王,鞏固住了漢朝在地方的統治,是朝廷的統治穩如磐石。並且漢朝休養生息,百姓和樂,所以劉家的這個皇位,是非常穩固並且得人心的。因此,即使呂后靠著她的權威那麼擴大呂家的勢力,周勃振臂一呼,軍士們還是擁護劉家。而且現在是外有劉姓諸侯,內有劉姓大臣,周勃、陳平他們這些功臣派,就算是想架空皇帝,也做不到。因此他認為劉恆大可不必擔心周勃、陳平他們耍什麼花招,儘管去做這個皇帝便是。

    太尉勃進曰:“願請間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這其實是給了周勃一個下馬威,也是告訴朝臣們,自己不是來當傀儡的。周勃獻上天子的璽符,也被劉恆拒絕了,一切都等到劉恆到了代邸再說。等到了代邸後,朝臣們再度表達了劉恆當皇帝的必要性,一番中國特色的禮讓以後,劉恆正式繼位。

    劉恆住進了未央宮,連夜就任命了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兩宮衛隊南北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巡視殿中。這樣一來,京城和皇宮的軍隊就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自己的人身安全起碼得到了保障。

    論功行賞,有著擁立之功的功臣派受到了劉恆的優厚封賞。他任命周勃為右丞相,賞金五千斤,食邑一萬戶。任命陳平為左丞相,賞金千斤,食邑五千戶。灌嬰加封食邑三千戶,賜給黃金一千斤,同時任命他為太尉。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劉恆對周勃的封賞是最高的,陳平和灌嬰兩個人加起來都比不上週勃。本來最開始任命的是陳平擔當右丞相,但陳平也還是讓給了周勃。實際上我們乍一看周勃與陳平、灌嬰都是開國老臣,但其實他們之間還是有不同,周勃是沛縣人,是劉邦的同鄉,他從一開始就是劉邦的重臣,在開國功臣當中地位崇高,劉邦甚至說過“安劉者勃也”的話,這就是把周勃作為託孤之臣了。不是陳平、灌嬰這些後來加入的人可以比的。周勃最重要,而且劉恆對他應當說也非常敬重。文帝朝的名臣張釋之曾經問劉恆說:你覺得周勃是個什麼樣的人?劉恆回答說:“長者。”(大家不要想歪了哈)但是最尊敬,同時也最忌憚。這些功臣派就像之前張武說的,個個老奸巨猾,並且在京城勢力龐大,牢牢把控著朝政。而劉恆身為一個外來戶,在朝中可以說沒有一點勢力。所以劉恆勢必要加強自己的勢力,同時削弱功臣派。而功臣派裡最大牌的周勃,自然首當其衝。幸好周勃也算是個明白人,當身邊人提醒他功高震主的風險以後,他立刻上書辭去了自己的丞相之職。這樣丞相的職責就全部集於陳平一人之身。但是陳平在一年多以後,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十月的時候就去世了,劉恆又不得不再度提拔周勃為相。陳平可以說是一個幸運的人,他懂得謙讓,而且早早地去世,因此沒有被劉恆惦記上。

    但是還活著的周勃就不一樣了。劉恆對他的打壓從沒有停止。在他第二次擔任丞相十幾個月以後,又出事了。為了壓制在京功臣的勢力,劉恆採納了賈誼的建議,提出“列侯之國”,就是讓這些封侯的有功之臣不要在京城待著了,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劉恆的理由非常上臺面,他認為這些人待在京城,一方面他們封地向他們進貢的東西要長途運輸,十分不便。而他們在京城,也無法有效教化封地的百姓,因此要求他們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但是封地的生活條件哪裡比得上京城啊,所以這些功臣都不願意去,列侯之國的政策遲遲得不到實施。劉恆利用這件事,要求周勃作為功臣之首做出表率,辭職回封地去。劉恆的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周勃當然也沒法拒絕,只好辭職回到了封地。灌嬰接替了周勃擔任了丞相。但是周勃哪怕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還是被漢文帝牢牢惦記著。每當河東郡守和郡尉巡視各縣到達絳縣的時候,周勃自己害怕被殺,就總是披掛鎧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來會見郡守和郡尉。作為周勃來說,他親眼目睹了劉邦是怎麼對待那些功臣的,典型例子如韓信,那就是在自己的封地被捕然後降為淮陰侯的。所以周勃有這種擔心和採取一定的防衛措施很正常,不過話說這貌似並沒有什麼用。結果有人上書告發周勃謀反,周勃被下獄,好一番折騰。

    後來周勃出獄以後,想起了自己所受的屈辱,感慨萬千。

    這以後,功臣派就基本上不能再像之前那樣掌控朝局了,劉恆在打壓功臣派的同時,提拔了兩批人來充實自己的勢力。一批是以宋昌、張武為代表的代國舊臣,一批是以張釋之、賈誼為代表的新人。朝廷形成了新的政治平衡。

  • 15 # 綠竹聽音

    首先要知道漢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有三個哥哥,分別是齊王劉肥、漢惠帝劉盈、趙王劉如意。說到劉恆這幾個哥哥,那可謂一個比一個慘,齊王劉肥差一點被呂后毒死,漢惠帝被呂后氣的半死不活,趙王劉如意小小年齡就被呂后毒死。

    三個哥哥的悲慘經歷,給劉恆帶來了強烈的震動,為了活命,劉恆不得不夾緊尾巴做人,處處小心,以免慘遭呂后毒手。

    劉恆八歲被封代地,王都在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在當時,代地算是大漢的邊地了,所以劉恆在這裡,可比封在南方的吳王等人受苦受累和危險的多,但是卻不得不積極應對,這也鍛鍊了劉恆。

    劉恆還有一個懂得守時待命的母親,也就是薄姬。薄姬一生,只被劉邦寵幸過一次,但就這一次,薄姬就抓住機會,說夜夢蟠龍纏腹,而且還懷了劉恆。母親這種善於抓住機會的能力,也影響了劉恆。

    所以,西漢功臣派迎接劉恆時,劉恆已經是一個謹慎、冷靜、善於抓住機遇的人,絕不是一個長在深宮,自幼沒有經歷過磨難的小孩子,所以很難成為傀儡。

    至於其他原因,此時功臣元老們已經年老體衰,而劉章兄弟們還不夠老練,這也是劉恆得以鞏固皇位的重要前提。

  • 16 # 小玲子說點史

    首先,漢文帝之所以沒有成為功臣集團的傀儡,絕不是因為他個人有多牛逼多有手段,要比這些,功臣集團裡隨便擰出一個人都不會比漢文帝差,更何況功臣集團裡還有周勃、陳平這種從槍林彈雨中走出來的頂級大佬,區區官二代劉恆根本不可能是他們的對手?但為何偏偏劉恆當皇帝沒多久,不僅把功臣集團一個接著一個給收拾完畢,還牢牢掌控住大權,絕對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事實上,不論任何朝代,圍繞在皇帝身邊都會存在三股勢力,一個是以太子為首的皇族勢力,成員主要以皇帝的兒子以及哥哥弟弟等直系親屬;第二股勢力就是宮廷勢力,主要是以外戚和宦官為主;第三股則是整個官僚集團。這三股勢力的鬥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如果皇族勢力足夠強,自然皇權可以得到很好的穩固,但問題是,加強皇族勢力就意味著皇帝的兄弟兒子都有很強的武裝力量,一個把握不好,就是兄弟相殘、諸王混戰,搞不好就連自己也要去當太上皇;如果宮廷勢力足夠強,就會造成外戚宦官輪流專權;如果官僚勢力足夠強大,那就是黃袍加身改朝換代。

    在巨大的權利面前,基本沒有什麼忠心可言,作為皇帝,這三股勢力既要用,但又不能完全信任!誰也不要在這裡說自己忠心耿耿,沒有足夠的實力做支撐,分分鐘有人讓你提前退休。如果周勃、陳平真的忠心耿耿,為什麼不立當時實力最強的齊王為皇帝?說穿了還是怕不好控制!

    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撤分封而實行郡縣制,又將皇族皇子們圈在咸陽,只給其榮華富貴,沒有軍隊和地盤,同時秦始皇又未確定太子,幾個皇子都未能形成自己的班底,可以說,秦朝的皇族的勢力被削弱到極致。所以當秦始皇突然病逝後,以趙高為首的宮廷勢力和以李斯為首的官僚勢力一聯手,瞬間將秦朝的皇族勢力一鍋端了,秦始皇的二十幾個子女都被向豬一樣被人殺死,只剩下一個胡亥,基本就是個傀儡!

    正因為如此,劉邦統一天下後,那是把全國三分之二的地盤都分封給兒子們,允許起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當時劉氏皇族的勢力那是相當的強,基本沒有人敢挑戰劉氏的天下,所以當年呂后把持朝政看似牛逼,但她也得乖乖的立姓劉的為皇帝,絕不敢自己當皇帝。道理很簡單,那些劉氏諸侯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這一切,僅僅只是因為他們姓劉,假如當今的皇上不再姓劉,那他們擁有的這一切都將徹底失去,所以膽敢有人打改朝換代的注意,分分鐘各路諸侯率領大軍進京勤王!

    呂后是個聰明人,所以他不會挑戰劉氏的權威,也懂得尊重官僚集團們的權利,所以她能夠出來主持朝政,但這也僅僅是她的最大許可權,如果她敢立呂氏為皇帝,或者指派呂氏家族的某個人去當丞相,分分鐘就會被會推翻!等到呂后死後,呂氏家族的那些人開始搞不清朝廷的真正局勢,竟然想當皇帝當將軍,這完全是在挑釁官僚集團的勢力,所以當時官僚集團就把宮廷勢力給火併了。

    功臣集團滅掉宮廷勢力後,發現憑他們官僚勢力根本沒辦法掌控局面,各路諸侯王爺都在一旁虎視眈眈,於是只能找了個最弱的代王劉恆來皇帝,但劉恆再若,他也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功臣集團再強,卻沒有自己獨立的軍隊,更何況外面還有各大諸侯上百萬的軍隊時刻盯著,他們哪敢和漢文帝叫板!

    文帝當皇帝后,他的母親、妻子和舅舅就成了新的宮廷勢力的代表人物,而他們明顯會站在文帝這一邊,面對皇族勢力加宮廷勢力的聯手,官僚勢力自然招架不住,所以很快官僚勢力的代表人物周勃就被清理出局,等到漢文帝坐穩皇位後,他的舅舅,也就是宮廷勢力的代表人物也被清理出局,漢文帝開始獨攬大權。

    所以說,漢文帝之所以沒有成為傀儡,絕不是他自己有多牛逼,而是當時皇族勢力實在太過強大,剛好又加上宮廷勢力和官僚勢力火併,原先的宮廷勢力全軍覆沒,朝廷制衡的局面被打破,這才讓漢文帝有了機會!否則,如果沒有強大的皇族勢力,天下搞不好早就不姓劉了;同時如果沒有宮廷勢力和官僚勢力的火併,即便漢文帝能當上皇帝,估計也就是另一個漢惠帝而已!

  • 1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周勃、陳平、夏侯嬰挑頭迎立劉恆,但是此時劉姓諸侯,尤其劉肥系、劉仲系、劉交系的勢力還在。之所以迎立劉恆,一來是劉邦嫡脈無後(兒子被說成非親生給滅了,真假這裡不去討論),只能從庶支選擇。二來是朝中勳臣勢力和諸侯勢力平衡妥協的結果,有點像清世祖,說白了就是撿漏。

    劉肥系實力雄厚,但是一來之前與呂氏說不清道不明,二來朝中勳臣怕劉肥系勢力太大不好控制,反而偷雞不成蝕把米。三來劉襄的母家外戚相對強勢些,且其舅舅據說比較暴戾,不好對付。而劉長作為劉邦為數不多活著的庶子,本來也有機會,但他是呂后養大的,關係密切,自然也就被排除了。

    而選擇了劉恆,諸侯勢力不好說什麼,勳臣集團也能接受。同時,劉恆本身勢力就較弱,而且背後的外戚也沒有深厚背景,諸侯和勳臣集團兩方面勢力都比較放心。

    劉恆登基之後,諸侯勢力如果做大,他可以利用朝中勳臣勢力和自身新培植的外戚勢力,如薄昭等以及自己自身培養的新勢力與之抗衡。反之,朝中那些擁立的勳臣想要操縱劉恆,首先劉姓的諸侯王們就第一個通不過,要知道,那會兒諸侯王的實力可不是漢武帝時期。

    所以,雖然朝局複雜,卻處於一個平衡之中,而這個維持平衡的砝碼、潤滑劑就是劉恆。劉恆是有不可或缺的用途的,自然也就成不了可有可無的傀儡。時間久了,劉恆自身實力不斷增強,慢慢平衡打破,後來劉恆先收拾了勳臣勢力和自己培植的不算太強大的外戚勢力,最後終祖孫三代,完成了對諸侯勢力的削弱。當然,這些是後話了。

  • 18 # 江湖濁酒說史

    漢文帝能控制局勢,與當時的背景形勢和個人的能力、做事風格分不開。

    首先,漢文帝有一個好幕僚宋昌。功臣集團誅殺諸呂后,想迎立代王劉恆,劉恆的群臣大都認為這不可靠,而宋昌卻正確的分析了形勢,認為當時內有宗室,外有藩王,天下安穩不喜亂,力主前去長安,最後劉恆安排自己的舅舅去探探風向,果然如宋昌所說。到了長安後,在周勃想和劉恆先說悄悄話的時候,宋昌大義凜然地給予拒絕,維護了劉恆的威嚴,一定程度上震懾了群臣。

    其次,劉恆的措施比較得當。和劉恆同樣情況的海昏侯卻被權臣給幹掉了。海昏侯的一個下屬曾經勸說讓海昏侯一切聽大將軍霍光的,自己垂拱而治就行,海昏侯沒有聽,帶了自己200多個臣子到了朝廷,這200個要是都安排官職的話,朝廷舊臣估計沒地方擺了。而劉恆則不同,史記說“乃令宋昌驂乘,張武等六人乘六乘傳,詣長安,至高陵止,而使宋昌先之長安觀變”,也就是隻帶了6個人,朝廷大臣肯定不會擔心被代替。繼位後措施: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夜拜宋昌為衛將軍,領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還坐前殿,下詔曰:“制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

    立即安排親信控制南北軍和宮廷,保障了自己的安全。而對功臣則是褒獎,不動他們的乳酪,讓他們心安。宋昌和張武兩人在漢書和史記中都沒有傳記,看文帝一朝的大臣留傳史書的基本都是朝廷原有大臣,沒有代國舊人,也就是除了控制要害部門,文帝對於其他一切如舊,保障朝廷大臣的利益,但是也沒有因為他們迎立自己而大肆不當封賞而製造權臣。朝廷官僚一切按照原有制度執行,沒有出現像霍光那樣一人獨大的局面。

    第三,文帝清靜無為的政治。漢初時期,受到戰爭損害較為嚴重,功臣集團從那個亂世過來,只要自己能享福,誰也不願意折騰。文帝清淨無為的治理,實際上是有利於功臣集團的,一方面政治寬鬆,氣氛好,另一方面經濟自由鼓勵發展,不加干涉,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地,可以在地方大肆發財,這個可以從地方遊俠情況推測而知。

  • 19 # 簷雨階苔

    西漢誅呂功臣們本來扶立一個乖乖聽話的皇帝,而代王劉恆比較寬厚謙恭,並且沒有強大的後臺,劉恆親戚較少而且也老實,於是群臣便立劉恆為皇帝,就是漢文帝。

    其實群臣並不想扶立一個傀儡皇帝,而是扶立一個謙恭、寬厚、賢明的皇帝。皇帝謙恭,這樣群臣能在皇帝面前得到禮遇,也可以放心大膽的說話。皇帝寬厚,這樣群臣犯了小錯能得到皇帝原諒。皇帝賢明,這樣群臣蒙受冤屈能得到皇帝平反。

    漢文帝生母薄太后,名字不詳,史書稱其為薄姬或薄太后。當初她父親和魏王宗女魏媼私通,生下了薄姬。後來魏豹為魏王,寵幸了薄姬,將她納為後宮。

    魏媼請當時久負盛名的女相師許負為女兒薄姬看相,許負說薄姬將來會生下天子。魏王豹原先幫助漢王劉邦攻楚,此時他得知了許負預言,喜不自禁。

    漢王劉邦攻擊魏王豹,吞併了魏國,而薄姬則被送到織室(宮中織布製衣的地方)。後來魏豹死了,劉邦到織室看見了有姿色的薄姬,就將她納入宮中。後宮美女如雲,薄姬進宮後就被劉邦遺忘了,一年多也沒得到寵幸。

    後來薄姬被劉邦寵幸一次就懷孕生下了兒子,是為代王劉恆。後來,薄姬就很少有機會與劉邦相見了。

    劉邦死後,呂后將他非常寵幸的戚夫人等眾妃拘禁起來,多加殺害。而薄姬因為很少見到劉邦,所以被允許出宮前往兒子劉恆的封地代國。

    呂后死後,諸呂作亂,失敗被滅族。大臣們商議選立皇帝,有呂氏前車之鑑,眾臣不願重蹈覆轍,擔心外戚勢力強盛危害國家。群臣都認為薄姬勢單力薄,為人良善,而代王劉恆又仁孝謙恭,所以就迎立劉恆為帝。

    劉恆總體上算是一個謙恭、寬厚、賢明的皇帝。但他卻不像群臣想的那像好欺負,反而把群臣治的規規矩矩,不敢犯一點錯。即使群臣不犯錯,漢文帝也會來找茬。看周勃之後的遭遇,就知道漢文帝不是好欺負的。

    誅呂功臣主要就三個人,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陳平是個聰明人,誅呂時的計謀就是他出的。陳平懂得自保,將誅呂的首功給周勃。漢文帝任命周勃為右丞相,賞賜黃金5千斤,增加封地為萬戶侯,又任命陳平為左丞相,位在周勃之下。

    有一天,漢文帝詢問右相周勃:“全國一年要審理多少案件?全國一年的錢糧收入和支出是多少?”周勃不知道,沒有回答,嚇得汗流浹背。漢文帝又問左相陳平,陳平回答說:“這些事要問各部門主管,刑事案件問廷尉,財政收支問治粟內史”漢文帝有些不滿的問陳平:“這些事都有主管人員,那要你們丞相干什麼?”陳平回答說:“丞相的職責是輔佐皇帝,監督百官,安撫藩國,教化萬民。”漢文帝聽了,非常高興。周勃自此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如陳平,不久便辭去了右丞相之職,讓與陳平。

    漢文帝不再任用周勃,讓他回到封地養老。河東郡守巡視各縣,到了周勃的封地時,周勃害怕被人誅殺,親自穿上戰甲,又讓家人手持兵器,然後才接見郡守。因此,有人誣告周勃謀反。於是漢文帝將周勃關押在長安監獄,派人審查此案。

    周勃在獄中非常恐懼,然而又不知道怎麼辯解。獄吏對周勃稍微凌辱,周勃只好用千金賄賂獄吏。於是,獄吏暗中告訴周勃:“讓公主為你作證”。漢文帝的公主嫁給了周勃的兒子,所以獄吏教周勃向公主求救。周勃又將自己所增加的封賞全都送給薄太后的弟弟薄昭,於是薄昭在太后面前為周勃求情。

    薄太后認為周勃沒有謀反之心,她勸文帝說:“當初周勃拿著傳國玉璽,又統領北軍,不在那個時候造反,現在只居在一個小縣城,難道會想造反嗎?”這時,文帝已經看過周勃申訴的獄辭,他對太后道歉說:“獄吏剛剛查清事實,正準備將周勃釋放。”於是漢文帝赦免的周勃,恢復了周勃的爵位封邑。

    漢文帝當然知道周勃不會謀反,他這樣做只是想敲山震虎,震懾一下那些不把他放在眼裡的大臣,豎立個人威嚴。

  • 20 # 遙望燕園

    漢高後呂雉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女性,漢高祖劉邦駕崩後,她逐漸地從幕後走到前臺,一方面大體延續了漢高祖時期的政治格局和國家政策,另一方面對漢朝的未來政壇做了些不同尋常的佈局,以確保她的子孫後代能夠保住皇位。

    漢高後最擔心的,是人走茶涼,是自己一手搭建的政壇未來被破壞,所以,臨終前,她才讓她圈定的可以保住自己整治成果的呂家人不要給自己送葬,以免在送葬時為人所制。

    很可惜,墨菲定律還是在呂后這裡應驗了,她擔心什麼,什麼來。

    她生前信任的周勃、陳平等老臣在她死後反水,立馬奪了呂家人的兵權;她生前視之如子的孫輩劉章跟親哥哥劉襄裡應外合,意欲幹掉她的親孫子,自立為帝;被她臨終託付大事的呂家人幾乎各個都是酒囊飯袋,見識均不如她的親妹妹呂嬃——也就是樊噲的老婆,但呂嬃獨木難支,只好引頸待戮。

    大臣們喋血長安,屠戮呂家後,在劉氏子孫中權衡再三,決定選擇母家薄弱的代王劉恆繼承大統。當時的代王劉恆,比起齊王劉襄來,既無全套的政治班底,又無富可敵國的穩固後方,更無對於入承大統的充分準備,在誅滅諸呂中毫無貢獻,可以說政治根基相當淺了。

    一般來說,這樣的人,十之八九會成為一個過渡性的傀儡,但劉恆不但沒成為傀儡,還順利把帝位傳了子孫後代長達近四百年,為什麼會出現和我們經驗完全相反的事實呢?為什麼漢文帝劉恆沒有成為傀儡,反倒開創了文景之治呢?

    原因說複雜也不復雜,說簡單也不簡單,主要集中於兩方面。

    一方面,漢之老臣是否有意讓劉恆成為傀儡?

    我以為,周勃、陳平、灌嬰等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臣並沒有操縱皇帝的慾望,在他們的固有思維裡,君臣一體,天下大事交給以相國為首的文官政府,皇帝負責垂拱而治就好了。

    這樣的政治理念,基本上是秦始皇之前的君臣理念,在漢高帝、漢孝惠、漢高後時期也得到了比較全面的貫徹,皇權和相權並沒有明顯的衝突,皇帝和大臣,是互相尊重的。

    周勃、陳平等人之所以排斥劉襄而迎立劉恆,只是因為他們擔心劉襄透過政治清算的方式奪去他們手中現有的權力,把原本屬於他們的權力交給劉襄在齊國帶來的臣子們——畢竟他們也是深受漢高後信任的老臣啊,劉襄完全可以透過把諸呂擴大化的方式來搞臭漢高後,進而把他們打成附逆之臣。

    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為了保住自己的聲名,老臣們只好選擇一個沒什麼政治根基的劉姓子孫結成利益同盟,而不是選擇一個所謂的傀儡。

    另一方面,做了十七年代王的劉恆,並不是一個閒散王爺,政治手腕相當之高。

    要知道,劉恆是劉邦第四子,出生於劉邦為漢王時,自幼錦衣玉食,又離權力中心特別近,在權力的爾虞我詐中耳濡目染的他,自然不會是一個善茬子,更何況,劉恆的母親是魏國宗室後代,是劉邦眾多妻子中出身最好的一個,血統決定她是天生的政治家,在魏王后宮和漢王后宮中經歷了腥風血雨的她,養成的政治嗅覺相當敏銳,能夠迅速地避開可能存在的危險。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劉恆的母親薄姬是唯一一個被呂后放出長安,到兒子封地中安心做王太后的。薄姬和兒子團聚後,便悉心教導劉恆,使劉恆成為一個優秀的政治人物,劉恆在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後,也總是去請母親拿主意。

    有這樣一個高明的母親教導和保駕護航,劉恆的政治手腕怎麼能不高?怎麼可能成為傀儡?

    事實上,劉恆一到長安,便給周勃一個下馬威,讓周勃意識到,這個沒什麼根基的王爺並非等閒之輩,難怪他可以在高後稱制的八年中沒有受到任何迫害,難怪他可以在代地擋住匈奴人。

    參考資料:《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孝文字紀》、《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史記·外戚世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男人忘不了初戀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