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分享一下吧。
6
回覆列表
  • 1 # 蘇菲貓之我的分享

    非常同意您的觀點。讀書是要過心才有用,至於是否精確地記得原文倒不是關鍵。

    現在網際網路的一個好處是,讀了一本書之後,你可以上網去找相關資料,甚至去了解別人的看法,這肯定能幫助自己品書;

    如果希望加深對作品的瞭解,寫書評或讀後感會很有幫助,即便一本書你讀後感觸很深,但在你用文字整理之前, 這些都是些斷片,但一旦你試圖去寫時,你會發現要將這些斷片組織成一篇系統的文章,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現在用塗書筆記,一種手機用app, 可以將書中內容拍下來,然後轉成word文字;

    電腦上用印象筆記;這是為了寫書評方便。

    但其實讀書最關鍵的仍是用心。

  • 2 # 揚揚的雞毛蒜皮

    好吧,其實我是一個很懶的人,所以做筆記的方式也是越來越簡單。總結下來分為以下四種。

    (一)背

    最開始看書,都是看紙質書的,那時候對筆記有一種莫名的執念,覺得好的句子和片段光記下來是不夠的,必須要背下來才可以,所以最初的時候,我基本不動筆,都是拿便籤做一個分隔,然後會把好的地方背下來。那時候,記性也真是好,默唸即便就能八九不離十了。

    (二)寫

    後來慢慢的,記性開始變得不好了。然後就變成寫了,就拿一個厚厚的大本子,在上面摘抄下來,後來發現,這種方式好是好,不僅可以練練字,還可以熟悉筆記內容。但是後來發現這種方式也有問題,太容易半途而廢啦~~不是每個讀書的片刻都有筆記本在一旁,而每次摘抄的內容,比起背誦來,更寬泛了,相對應的,個人理解的地方就少了。。過後再翻筆記會有點兒懵逼,做作。

    (三)隨手畫

    “保持紙質書的清潔和乾淨”,這個執念我也真的堅持了好久,直到後來發現,在書旁邊直接做記錄多好!!!比起原封不動的把書中的片段摘抄下來,還不如直接在書裡畫下來,然後再旁邊寫上自己的讀後感~這種方式,不管是在當時,還是過後再翻閱,都知道自己當時的心態和想法,也會和後來的自己做一個對比。

    (四)電子書

    現在在地鐵上/公交上捧著本書看,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了,更別說還寫寫畫畫了。。可行度實在不高。所以電子書是個好東西,拿手機看,好的地方劃線,有想法的地方就在對應的地方寫上自己的想法,也很好。沒事翻閱一下自己的電子書的筆記,會覺得有些驚奇,原來自己不知不覺間讀了這麼多東西…

  • 3 # 大洲文苑

    我也算是超級書迷,買書,讀書,寫書,編書,講書,生活離不開書。說到喜歡的書作讀書筆記,那是少年時代養成的習慣。極左的年代,既買不到書,也不提倡讀書,只能向親朋四鄰借書讀。好書愛不釋手又得還,於是就把書的內容,好詞好句,主人公名字等等,或記在日記裡,或記在專門的本子上,記憶當然深刻,也因此愛上了讀書與寫作,中學時代作文多作範文。青年時代可以大量買書了,也寫讀書札記,主要是心得,更多是把三言兩語的新奇體會直接寫在書的空白處。中年以後,讀書有感就直接隨手寫在書頁上,三言兩語把自己的獨到見解記下來備忘,這樣的好處,是讀罷書後再細細思考,甚至可以因此寫成文章。此類文大約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了幾十篇,而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上發的文題目就是:閒讀魯迅。在書上批閱最多的是紅樓夢與金瓶梅,因為讀的遍數太多,時間太久,許多書面都寫滿我的札記。於是,紅樓夢成文札記寫了幾十篇,也有刊物發表,而金瓶梅則寫了五百多篇,總在網上連載,第一部分被編輯看中,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總之,讀書要思考,隨手記札記是良好有效習慣,現在有了網路自媒體,我都是隨看隨把讀書心得寫成微博發表,正是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更得閱讀之妙。

  • 4 # ASHIRIEL_

    本人歲數很小,讀過的書也比各位前輩少了很多,只此略表個人的讀書習慣。

    首先在讀書之前我會看過這本書的大概介紹,按照自己的理解,在扉頁寫出自己的想象,二百字左右。

    第二步就是初次粗略的走進一本書中,第一次初讀我不會太在意細枝末節,感受書的構架在分頁上寫出自己的初讀感受

    第三步才是讀書隨筆最重要的一步,在揣摩情節發展,作者構思,人物心理,自我反省的過程中豐富初讀時每頁上的隨筆,第二次精讀也總是引起我對初讀隨筆的感慨反思,也是對自己心境的一種復讀。

    我想來這種方法應該不是很成熟,還需要精進大概,最後附手抄勿吐槽(づ ●─● )づ

  • 5 # 一米陽光李先生

    很遺憾的回答您,一米陽光,平時不作筆記。

    寫在筆記上的東西(字),與印在書上的文字,到底有多大的差別呢?

    一米陽光自己更傾向於記憶那些書上沒有的、不可“按圖索驥”查詢到的知識……

    我平時“好逸惡勞”慣了,兼“既饞且懶”,大部分時間用在享受美食和遊歷各地尋找美食的路上了。

    一米陽光個人腦袋的容器有限,迫不得已選擇優先裝那些“物以稀為貴……,不…,字以稀為貴”的知識。

    一米陽光,邂逅到心儀的詞句,倘若遇見“美色麗人”一般,恨不得先睹為快,據為己有,品嚐把玩,反覆琢磨,如細嚼慢嚥之品嚐美味(做學問切不可狼吞虎嚥、不得消化,如酒肉穿腸過),此刻,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一米陽光為了防止她們偷偷溜走,只好把她們隨時貼身攜帶,把她們(好的詞句)已經感悟的生命裡面了,融入骨血之中……

    筆記與否,因人而異,各有所長,各有所好。

    作讀書筆記或許對很多人益處很大或受益匪淺。

    一米陽光在此,無厚此薄彼之意,各自相安,各得其樂,不亦其樂融融乎。

  • 6 # 行止

    本人看書都比較雜,哲學的,心理學的,商業的,國學的,小說...看得雜,想要記筆記如果只用一個筆記本的話就比較亂,因此我用微軟的Notebook,分一個大類,將每本書的筆記作為一個文件,它可以直接拍照片然後轉為文字,非常強大。用了很久,真的很方便!安利給大家!

  • 7 # 伊伊影象思考

    我更喜歡用視覺筆記來進行記錄。

    視覺筆記在做讀書筆記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這些對你的讀書筆記質量都是一種實質具體提升。它的具體步驟是:

    1、確定文章內容、框架

    2、確定視覺化框架。例如流程型、思維導圖型、模版型等等

    3、把關鍵資訊用視覺化簡單影象呈現出來。

    4、用剪頭、顏色等等把觀點串聯起來。

    5、用全能掃描王等視覺化軟體呈現出來。

    下面是國外視覺記錄師的一張視覺筆記作品示例。

  • 8 # 速讀G先生

    讀完一本書,做點讀書筆記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一般讀書筆記的做法:

    ①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有趣的、有疑問的、重要的等等地方就記錄下來,以備份查閱。

    ②做好讀書批註。要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讚美的,批評的,聯想到的以及那時產生的寫作衝動和靈感。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要有懷疑的精神。這是屬於讀者的話語權利,這也是培養自己創造精神的一種途徑。

    ③系統結構式,以知識框架的形式來做讀書筆記是個好習慣。這裡其實我覺得挺重要的:不僅對於這本書,乃至於你讀所有的書,甚至一切接收資訊獲取經驗,都最好有一個自己的大的“知識樹”這樣你能以一個宏觀的角度,當你有新的知識時就把它加入到這個“樹”上,你也可以知道你缺哪方面的知識。這對於提高效率可不是一星半點的程度

    讀書的方法:

    在閱讀過程中必須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

    最好能練成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中構架你思維導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樣可以大大的提升閱讀效率。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具體學習參考《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主要是訓練快速閱讀、快速理解和記憶的,裡面也有“思維導圖”的訓練,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可以好好的去練習提高一下。

  • 9 # 悅心理

    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的筆記做得特別好,因為我把老師PPT上所有的內容都抄寫下來。在看書的時候,也把自己認為書中好的句子摘抄下來,如果是電子書,就複製下來,建立一個文件,全部放在文件裡。

    我是一個特別愛書的人,所以我從來不在書上寫一個字。一本書看完,還是嶄新嶄新的,我特別驕傲。

    後來的幾件事讓我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第一件事是我看見了我們班學霸的筆記,不是整整齊齊,工工整整,而是五顏六色。關鍵是我還看不懂!!!

    她聽課的時候,根據自己的理解方式來記筆記。不同的內容用不同的筆勾畫,除了ppt本身的內容外,還有老師的延展知識,自己的理解,腳註……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那麼認真,成績還不高的原因。

    第二件事是無意中看見了我們老師的書,外表都能看見好多書籤,密密麻麻的。書裡面也有重點勾畫和自己的理解,還有摺頁!後來,我自己也開始用這種方法看書的時候,發現更有成就感,理解更深刻。

    等到工作的時候,我發現我的同事用的是思維導圖來做讀書筆記。無意中瞥見,簡直是結合了我同學和我老師的方法,把一本書拆解的非常清晰明瞭。

    而我就是讀完一本就算了,把好的句子一複製貼上,過後也不會再翻出來看,久而久之都忘了。腦海中積攢了很多零碎的資訊,沒有建立一個知識系統。往往都是邊讀邊忘。

    所以,現在我也開始學習去拆解一本書。邊讀邊思考,如果讀到一段話很有感觸,就立馬記下來,重點內容勾畫,讀完一章之後不要太快的進入下一章,再返回去看看各章的大標題。用思維導圖記錄下來,這樣讀完一遍,一本書大框架也就有了。

    接下來就是整合自己零碎的想法,選取重點章節再讀一遍,結合生活再寫文章輸出。這樣,一本書就理解的七七八八了,還能記住重點觀點。

  • 10 # 心之輕舞飛揚

    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是為了把文章中的精彩部分摘錄下來。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我們都知道記憶,對於知識積累是重要的,但又不能太依賴記憶。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托爾斯泰要求自己: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碰到一切美妙的話語,都記下來。我常用的讀書筆記形式有:

    提綱式――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主。

    存疑式――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 11 # 閃閃的阿敏

    首先,我認為根據閱讀內容的有效程度,對讀書筆記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閱讀內容可以分為必要、有用和不重要。

    必要內容指的是當下就需要閱讀和掌握的內容,這些是一定要做筆記的,比如學生的教科書、職場人士的專業書籍和企業內部培訓資料;

    有用內容一般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內容,比如學生的課外讀物、職場人士的綜合技能類圖書,這些內容在不太忙的時候可以考慮做做筆記,如果特別忙,瞭解知識更重要,並不一定要做筆記;

    不重要內容一般為消遣內容,比如休閒雜誌或小說,這些內容可以分享一些閱讀感悟,但一般不需要特意去做筆記。

    其次,我認為根據閱讀環境,應當選擇不同的讀書筆記工具。

    讀書筆記的工具分為藉助紙筆的手寫筆記和藉助手機電腦的電子筆記。

    手寫筆記:手寫筆記的優點是成本低,上手快,使用範圍廣;缺點是不易儲存,複習時只能整體複習,單點複習檢索不方便;

    電子筆記:電子筆記的優點是不受限制於場合,儲存及傳播方便,複習時透過檢索功能可以快速查詢遺忘的地方;缺點是有一定的裝置和學習成本,不是所有人都能快速使用,依賴網路功能,斷網情況下很可能造成筆記丟失。

    綜上,我認為學生群體更適合手寫筆記,對教材知識梳理出成體系的筆記,更有利於掌握整體的學科知識;而職場人士更適合電子筆記,在任何地方閱讀時都能隨時記錄。

    最後,根據不同的學習目的,我推薦不同的讀書筆記方式。

    文字摘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於需要記憶的內容,直接透過文字摘錄的方式做筆記是最有效的,不論是透過紙筆摘錄,還是印象筆記等APP記錄,時不時拿出來複習默誦,更有利於記憶。

    思維導圖:當你閱讀的目的是梳理清楚書籍的脈絡、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時,特別適合使用思維導圖來進行記錄。不限於使用手繪或是幕布、XMind等軟體。

    知識卡片:知識卡片是近兩年興起的一種視覺筆記形式,透過流程圖+重點文字+恰當圖示的方法記錄重要知識點。更適用於反覆翻看、社交傳播。

    我個人現在做讀書筆記,比較常用的方式是手寫文字摘錄+電子知識卡片兩種結合。

  • 12 # 週末理想

    讀書筆記,不是摘抄書本內容。

    一份好的讀書筆記,要兼顧介紹內容和闡述自己的思考,還要能引導讀者有興趣去了解。

    在讀書筆記領域,下面三種方法,經久不衰,流傳至今。

    康奈爾筆記法

    又稱5R筆記法,由康奈爾大學的沃爾特•鮑克提出,把record, reduce, recite, reflect和review五個過程融為一體的筆記方法。

    這一方法適用於講授或閱讀課,特別是對於聽課筆記,5R 筆記法應是最佳首選。這種方法是記與學,思考與運用相結合的有效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記錄(Record)

    在聽講或閱讀過程中,在主欄(將筆記本的一頁分為左大右小兩部分,左側為主欄,右側為副欄)內儘量多記有意義的論據、概念等講課內容。

    2、簡化(Reduce)

    下課以後,儘可能及早將這些論據、概念簡明扼要地概括(簡化)在回憶欄,即副欄。

    3、背誦(Recite)

    把主欄遮住,只用回憶欄中的摘記提示,儘量完滿地敘述課堂上講過的內容。

    4、思考(Reflect)

    將自己的聽課隨感、意見、經驗體會之類的內容,與講課內容區分開,寫在卡片或筆記本的某一單獨部分,加上標題和索引,編製成提綱、摘要,分成類目。並隨時歸檔。

    5、複習(Review)

    每週花十分鐘左右時間,快速複習筆記,主要是先看回憶欄,適當看主欄。

    6. 總結(Summary)

    用一兩句話總結你這頁記錄的內容,這個工作可以延後一點兒做,起到促進你思考消化的作用,另外也是筆記內容的極度濃縮和昇華。

    具體做法   

    將A4紙橫放,每張紙寫一個主題,1頁寫4至6行,每行20字至30字。

    一張紙控制在1分鐘之內,每天寫10頁。

    換句說,就是每天用10分鐘時間手寫筆記。

    相關規則

    寫標題和正文時,別思考太多,想到的事,不論是什麼,先寫下來;    嚴格堅持每頁1分鐘,一想到就立刻寫下來,這會讓你不拖延;別用筆記本、日記本、word,用A4紙是最快最方便的方法; 隨身準備好A4紙和紙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寫,或者把A4紙折成三折;  同一個標題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寫很多頁,處理問題和視野都能擴充套件開來;每三個月將內容整理一下,重讀一次。

    1.“三步法”篩選讀書筆記的內容:

    ❶ 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❷ 重讀:讀完一遍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❸ 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兩個頁角的基業,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

    閱讀時可以輔以不同的畫線方式對重點句子進行區分:

    普通直線:用於“重要”“客觀上很重要”“暫時先畫出”的情況;

    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主觀覺得值得重視”“想記住這裡,以後加以運用”的情況;

    圓圈:用來圈出重要的專有名詞、關鍵詞、關鍵句等需要吸引眼球的內容。

    2.根據篩選情況,製作讀書筆記。

    製作步驟:

    第一步: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

    如[180114]《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日]奧野宣之

    第二步:摘抄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前面用“○”來表示;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強調:“不管有多少資訊,如果不重新組合碰撞,是不會產生創意的。一個創意好不好,關鍵在於如何安排資訊與資訊之間的關係。”使用讀書筆記後,書中的資訊不會再被封存在書夾裡,而是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

  • 13 # 當歸的閱讀地圖

    大部分喜歡讀書的人,都喜歡做筆記,但也有部分人只享受閱讀的過程,而懶得動手做筆記。做筆記並不是必須的,但是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做筆記的確是一個消化知識最重要的方式。

    在我看來,做筆記應該跟閱讀習慣和方式相對應。閱讀可以分為速讀和精讀,所以,做筆記的方式也應與速讀和精讀對應。

    速讀-隨手記,隨心記

    速讀,顧名思義就是快速閱讀,所以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並不多,這很考驗你的記筆記能力。速讀對我而言比較適合用於閱讀工具書。

    隨手記,包括在閱讀紙書時直接在書上劃線,用鉛筆劃線,過後覺得亂可以塗掉,記下當時閱讀的一些心得。我知道有些人不喜歡直接在書上寫字,覺得很亂,或者覺得會把書弄髒了。有些人有潔癖,不喜歡塗塗畫畫,覺得把內容存在腦子裡就好了。

    高中時,我們班主任的一句話,對我的讀書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她說:“不動筆墨不讀書。”

    這就是說讀書動手做筆記的重要性。並且是隨手記,隨手寫。人的想法往往是一瞬間的,所以看書時隨手記筆記挺重要的,而且往往第一想法是最珍貴、也是最真實的。

    速讀讀電子書時,如果是在APP上,直接寫就好,如果摘錄,建議用電子筆記。恰當合理使用電子筆記如印象筆記、石墨文件、有道雲筆記、幕布等等,比如我用微信讀書,看完這本書後,找到這本書的筆記,然後點匯出,全部複製,貼上到印象筆記上;還有當當讀書更便利,直接一鍵就可以儲存到印象筆記。

    看工具書時,只需要在閱讀時,劃線好想記下的內容,就可以直接複製,不需要用手寫下,可以大大地提高閱讀速度。

    精讀-細究書的內容、巧用便籤和電子筆記、形成一篇甚至多篇讀書筆記

    精讀,顧名思義是對書的內容進行深度思考,這可能需要進行兩次以上的閱讀。

    這時,做筆記是要認真地,付出時間和精力來思考,甚至要反覆思考,全面調動自己的知識,對所看到的內容進行擴延和補充。

    從我的經驗來說,在思考之外的方法有三種:

    01.從橫向和縱向上對一個內容進行補充

    這個很容易理解,比如我在看到華裔女作家李懷瑜的《生命暗章》時,瞭解了小說所寫的題材和主旨。它主要想說明的是女性遭遇性侵而陷入生命灰暗時刻,控訴相關的律法不能更好地保障女性的安全和權利。從橫向上可以聯絡到相關性侵的書籍、社會運動、女權主義等,縱向上找到了李自己關於性侵的一些訪談和經歷。

    在閱讀的過程,將這些資訊和想法一一記下,並在對應的小說情節和描寫中進行思考,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說基於虛構和現實之間的問題呈現。

    02.閱讀中,電子筆記工具的輔助可以讓你事半功倍

    在閱讀的過程中,在思考的過程中,將想法一一呈現在你的筆記文件中。有時候我們的手是跟不上腦子的,經常會不小心讓許多想法一瞬間就溜走了。

    所以在記筆記或寫想法的時候,有一個方法非常好用,那就是“關鍵詞”法。其實在我的經驗中,無論是閱讀,還是平時的聽課做筆記,“關鍵詞”法都是非常好用的方法。當然有時候我們不知道哪些詞是關鍵詞,這就需要進行多次的訓練和記憶。一般而言,一句話中,真正核心的詞,是名詞,然後再是修飾它的形容詞。

    比如前天我聽了一場線上讀書會,主講人講到關於美國小鎮生活對於青年而言意味著什麼時,第一點就是“被動的生活”,當時我記住的“生活”是常見的,是很容易回想起來的,所以在筆記上寫下了“被動的”三個字,但是過後無論怎麼也沒意識到後面接的是“生活”二字。

    所以在記筆記時,不妨把關鍵詞/名詞和它的修飾詞一次性記下來,這種關鍵詞的方式,可以讓你在向他人描述時更加靈活地表達出來,這既省了自己記筆記的時間,也不會讓靈感溜走,也能在後期鍛鍊自己向外表達時的能力。

    前面有說到印象筆記、有道雲、石墨、幕布等等電子文件的筆記工具,利用好這些工具,真的可以讓自己更好地儲存所思所想。並且這些工具可以聯網儲存,及時、方便,不容易丟失,不像文件儲存在電腦上,萬一電腦壞掉,那就沒辦法找回了。這種丟失的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得。所以在選擇工具時,一定選擇最安全便利的那種。

    比如我自己,目前用的最多的就是印象筆記,我的訴求不多,就是能儲存文字,也能儲存文件,而且看紙書時,還可以直接掃描紙書內容儲存成圖片(不過免費使用者有日儲存量限制)。如果你喜歡用思維導圖,可以用Xmind、幕布等等,幕布我也用過,後來覺得編輯麻煩就棄用了,但是它能形成導圖的功能的確挺好的。

    03.整理筆記,形成篇章

    精讀的最後一步,比較倡導形成一篇文章,如果有能力,形成多篇都有可能。

    如何形成一篇書評式的文章?答案:主題式思考。

    也即是,第一種:從一本書中,提煉出一個主題,然後分點寫成一篇文章

    很多人覺得這樣做很難,因為知識儲備不夠,但是在一開始就要進行嘗試。

    第二種:提煉出三-四個相關的主題,按邏輯形成一篇文章。

    邏輯有多種,三段式、遞進式、並列式,按這些邏輯對書的內容,對你的筆記,對你的思考進行整理。

    形成文章時,可以對書的內容進行擴延和補充,這很重要,不要就書的內容而談內容,不要就小說情節而說情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來對所觀察的內容進行對比、印證和反思,從而達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整理成章的過程,是你使出渾身解數想吃透一本書的過程,形成的書評文章才是你閱讀做筆記最終的成果。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讀書在精不在多,曾經為了多吸收知識而不停歇地讀書,一年定個讀200/300本的目標,到現在只想深度閱讀,哪怕一年讀幾十本也無所謂。

    以上,希望對您有參考價值。

  • 14 # 對飲孤獨諞教育

    如何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我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詞佳句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對於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學到的知識,對於積累學習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很有必要。

    如何做讀書筆記呢?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1、摘抄法。

    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將書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觀點、精彩精闢語句,有用資料和材料摘抄下來,目的是積累各種資料。

    摘抄什麼?內容要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定。

    可以抄錄至理名言,人民群眾、英雄人物的豪言壯語和格言諺語。也可以摘抄摘抄精美詞語、語句、語段。還可以摘抄文中的重要論點、重要數字。

    摘抄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摘錄原文後要註明出處,包括題目、作者、出版單位、出版日期,頁碼等,便於引用和核實。二是摘錄要有選擇,以是否有用作為摘錄的標準。

    2、批註法。

    批註式讀書筆記不單是摘錄,而且要把自己對讀物內容的主要觀點、材料的看法寫出來,其中自然也包括表達出筆記作者的感情。批註式筆記有時對摘錄的要點做概括的說明。

    3、心得法。

    這種方法是在讀書之後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體會和得到的啟發與收穫的一種做筆記的方法,通俗地說就是“讀後感”。

    常用方式有:札記,它是摘記要點與心得結合的產物;心得,也叫讀後感。將讀書體會、感想、收穫寫出來;綜合觀點、見解,提出自己看法並記錄下來,也是很好的讀書方法。

    上述三種類型的讀書筆記,不論採用哪一種型別,目的都是為學習、工作、科學研究和寫作服務。剛開始時可採用摘抄法,以後讀書多了,有了比較,產生了看法,就可以寫批註式,至於心得法是更進一步了。

    除了上述三種方法可以用來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筆記本

    成冊筆記本可用來抄原文、寫提綱、記心得、寫綜述。長處是便於儲存,缺點是不便分類,但可按類單獨成冊。

    2、活頁本

    活頁本也可用來記各種各樣筆記。便於分類,節約紙張也便於日後查閱。

    3、卡片

    卡片便於分類,可按目排列,便於靈活調動又節省紙張,但篇幅小,內容不宜長。

    4、剪報

    剪報就是把報紙和有用資料剪下來,長文章可貼在筆記本或活頁本上,短小材料可貼在卡片上。剪報材料可加評註,也可分類張貼,要註明出處,以便使用。

    5、記憶

    如果能用大腦記下來的話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運用筆記中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6、書籤式

    平時讀書時遇到需要背誦的內容,可記在書籤上,夾在書裡、放在口袋裡或插在專放書籤的袋子裡 ,一有空就讀一讀背一背,記得牢為止,再把它存放起來。可以幫助記憶。

    7、影象式

    閱讀完之後,可以將書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整理成概念圖或思維導圖,這樣相對對傳統的文字式讀書筆記,更加方便快捷。

    以上就是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和表現形式。做筆記的高一層境界是不僅記錄書本的資訊,在平時的生活中,或在刷牙或在旅遊,任何一個靈光閃現的時刻,思考和記錄都能讓你不會與生活中的新知和美麗失之交臂。

  • 15 # 覺知舫

    因為持續寫作,所以這兩年在不斷地讀書,那麼為了積累素材,讀書筆記是一定要做的。

    為了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嘗試了很多種讀書筆記的方法。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感受,把它們分享出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情況,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讀書筆記如果從內容上分,我把它總結為兩種:一種是摘抄式,一種是思考式。

    摘抄式

    所謂摘抄式,就是把書上的文字直接摘錄下來,其實就是收集金句。

    通常摘抄金句也是為了方便你在表達時引經據典,比如書寫或者演講時引用名人金句,會讓你的表達非常有說服力,有權威性。

    這種方式不需要發明創造,操作簡單,原本沒有什麼可說的。

    但因為現在網路的發達,我們的摘抄就有了新的形式:電子版本。

    相對來講,我本身更喜歡用筆寫字,因為聽到筆落在紙上沙沙的聲音和書寫的感受都讓我從心底裡喜歡,而且還有研究表明,用筆書寫要比打字印象更深刻。

    但是,我的摘錄最終還是以電子版為主了。

    原因是:

    1、方便查詢:電子版的只要輸入關鍵字,馬上就可以找到,如果寫在本子上就要一頁一頁地翻,實在浪費時間。

    2、便於攜帶:電子版的資料如果同步到了網路上,無論你在哪,只要有網就能隨時檢視。可是筆記本你就不太可能走到哪都帶著,而且一旦累積多了,你更不可能帶著幾大本子到處走。

    另外,為了提高筆記的美觀度,傳播度,還有一些可用於書摘的APP也不錯。我曾經用過的是這兩個:滴墨書摘,蘿蔔書摘(見上圖)。

    這種APP的好處是:

    1、可以透過掃描圖書,直接記錄句子。如果想摘錄的內容特別多,這個功能就特別方便。

    2、方便和書友交流,APP內有很多書友都會發布摘錄內容,大家可以互通有無。

    3、如果想分享自己的讀書內容,圖片比文字更吸引人。APP提供的筆記匯入功能,對於編輯製作來說方便了不少。

    不過缺點也有:

    1、有時為了挑選版式會花很多時間,尤其像我這種選擇困難症的人

    2、都是圖片形式,比較佔空間

    3、不像文字那麼便於搜尋

    所以,如果你想多和書友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內容,這是個不錯的形式。

    但如果你只是為了收集素材,那麼老老實實地直接抄下文字就很好了。

    最簡單的就是最好的。

    思考式

    所謂思考式,就是針對書中有益的內容記錄下自己的思考。

    相比於摘抄式,因為加入了自己的創作,所以這種方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要豐富得多。

    這種方法的優勢也很明顯:

    1、開啟和培養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

    2、更有利於書中知識的內化

    3、為寫作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和靈感 (摘抄無非是便於引用,而加入個人思考的內容更便於形成有個人風格的文章)

    從形式上來說,雖然不同的方法組成部分各不相同,但目的是一樣的,無非是為了讓你更好地去思考、去記憶。

    我說說自己接觸或者運用的幾個方法:

    1、思維導圖

    這種形式特別利於我們掌握全書的知識框架和作者的成書邏輯,對於實用類書籍我們可以採用這種方式提煉全書要點,對於創意類書籍,尤其是大部頭,用它來梳理人物關係,就能把複雜混亂的一團漿糊整理得特別清晰。比如《紅樓夢》、《百年孤獨》。

    思維導圖,我不是本本書都做,只對個人感覺收穫大,興趣大的才做。

    同樣的,思維導圖也可以分為紙質的和電子的。

    我採用了電子的,原因就是一個字:快。

    我用的軟體是:幕布,Xmind。

    其中幕布用得更多,因為這個軟體只要你寫下框架,選好模板,它可以自己生成思維導圖。免去設計和配色的功夫。(見下圖)

    紙質的導圖花費時間不僅在於內容上,連頁面安排,美觀度也要投入時間,而且不方便修改,如果思路換了只好重畫。

    前面說過了,其實我本人是喜歡寫字的,也喜歡塗塗畫畫,但是高效和美觀,我選擇了前者。

    2、手帳:

    因為喜歡塗塗畫畫,之前我還特意買過手帳課進行學習。

    透過實踐我發現,手帳雖然增加了趣味性,但效率卻大大降低了。因為裡面的設計元素很多,不但要記錄內容,還要考慮版面、用色、畫圖以及一些小裝飾。所以最終我放棄了這種方式。

    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取捨。所以,我不是說手帳不好,只是不適合現在的我。

    關於手帳這種形式,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你是一個剛剛開始培養記筆記或者記日記習慣的人,害怕自己堅持不下去,而且喜歡塗塗畫畫,那麼手帳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所買的手帳課,寫手帳的老師就是因為對手帳的熱愛,才培養起了自己記日記、記筆記的習慣,而且她的生活也因此變得規律、高效起來。

    所以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感興趣的人同樣可以去嘗試哈。

    3、蔥鮪火鍋法

    這種方法來自日本作者奧野宣之的著作——《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

    “蔥鮪火鍋法”一共有三個組成部分:

    第一是基本資訊,包括筆記的日期,書名和作者;

    第二部分就是原文摘抄,可以標明頁碼,以“o”標記;

    這種加入思考的記筆記方法是一種昇華工具,它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而且形式簡潔,所以我用的比較多。

    4、讀書卡片:

    就是把書中的主要內容提煉後,採用一張或幾張卡片的形式,圖片化地展現出來,通常是用PPT完成。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特別易於傳播,而且能培養自己的總結、概括能力,缺點就是耗費的時間比較多。尤其在先期做的時候,在設計上花費的時間常常比內容還多。

    我用得不多,但做出來很有成就感。

    擅長PPT和設計的小夥伴可以嘗試。

    好了,以上就是我分享的自己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和感受。

    總結起來就是:

    1、摘抄式和思考式各有優勢,可以結合起來用。

    2、思考式筆記的形式很多,沒有好壞只分,只要喜歡和適合就行。

    3、紙質和電子版筆記也是各有千秋,我在最初糾結了好一陣,最終還是根據個人的習慣和需求做了取捨。

    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你還是需要不斷去嘗試,因為最瞭解你的是你自己。

  • 16 # Alyn琳兒

    我是一名讀書愛好者,從0出發到現在每週閱讀一本書。做讀書筆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書籍內容,還能為寫作提供素材。

    我將從索引標記、讀書手帳、書評三個方面講我是如何做筆記的。

    1.索引筆記

    索引筆記是在邊讀書就邊完成的。我不是將我感興趣的內容全部貼上不同的標籤,這樣以後回顧,找起來不方便。

    而是當我閱讀時,看見一些新概念、好的例子、金句我就會用索引貼標記出來。比如:新概念就用綠色索引貼,好的例子用藍色索引貼,金句用紅色索引貼。

    這樣有意識的分類整理書籍內容,可以幫助我標記重點內容,學習新知識。

    當我回顧書籍,我也可以找到我需要的內容。

    (右側是我的索引貼)

    2.讀書手帳

    讀書手帳是我係統整理讀書筆記的方式。課後讀書筆記方式很多,但因為讀書手帳有顏有料,所以我一直用這個方式。

    讀書手帳內容也不是單純只記錄金句。我會根據之前索引筆記分類出來的內容選擇我認為重要的抄錄下來,包括:新知、新概念、金句、我的思考。

    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我的思考:思考包括觀念上的改變和接下來的行動。切實讓書籍內容能夠指導我的行為。

    (我的讀書手帳)

    3.書評

    書評也是我最喜歡記錄讀書筆記的方式之一,我寫書評時,會將書中的亮點結合自己的思考寫下來。

    寫書評的過程也是鍛鍊我邏輯思維的過程。同時還能將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與各位小夥伴互相學習借鑑。

    總結:雖然我記筆記的方式多,但是這樣可以加深我對這本書的理解和記憶力。

    讀書筆記方式因人而異,可以選擇電子的,也可選擇思維導圖,或者像我一樣,多方位記筆記。

    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完書的意義就在於可以拓展我們的思維,知道我們行動。

  • 17 # 職否

    因為看的書比較多,所以關於讀書筆記,我還是有一點心得的吧。我的讀書筆記,分為三步:

    一是摘錄細節知識點

    不是有一句話,是細節決定成敗嗎?我看書的時候,遇到好的知識點,或者好的語言,會第一時間記錄在本子上,並且記錄摘自第幾頁。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也許不回再看第二遍,那麼記住你最想記住的就好,但有時候因為記錄的比較散,就會不知道前因後果,這個時候根據頁碼去復原,是比較好的方法。

    你要準備一本專門的本子,來記錄這些零碎的知識點。

    二是製作思維腦圖

    一本書的大綱,差不多就是思維腦圖的框架了。但只要你自己動手製作過,就會印象深刻,至少知道整本書大致說了些什麼。製作思維腦圖的時候,最好不要對著目錄去做,而是根據自己的記憶去做,先根據自己腦子裡的印象畫,然後再根據目錄去補充完整。

    最重要的是,把你第一步裡的零碎知識點,放到對應的腦圖裡去,將零碎整合成整體。

    三是撰寫讀書心得

    一本書,你讀了之後,有些什麼想法,或者有些什麼不同意見,或者你認為書裡的道理和理論,能夠運用到哪些領域?最好自己寫下來,結合實際案例去寫,

  • 18 # 一花私房號

    原來,我都喜歡用手寫在筆記本上,所以我有很多很多的筆記本。

    最近我嘗試了更多的方法和工具,比如手機上的備忘錄,簡書、石墨文件,還試了思維導圖的APP

    最近我正在學習手繪思維導圖,我發現手繪的思維導圖真的能夠讓人更深入的去體會和梳理內容,整理出來以後也更直觀,更能讓人記住。

  • 19 # 孫自由

    先說一下我對“讀書筆記”的理解,不是摘抄,而是對書中內容的理解,以下經驗也都是圍繞這個觀點展開的。兩種方法,來自兩本書。

    “蔥鮪火鍋式”讀書法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提到“蔥鮪火鍋式”讀書法,也就是筆記讀書法。包括了讀書、劃重點、寫讀書筆記三個步驟。讀書過後,摘抄出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並且加上自己的評論,這種摘抄和評論共存的特徵,正如這道菜中大蔥和魚肉的關係。

    比如我們想要思考,在育兒方面,我們究竟應該棍棒底下出英雄,還是正面管教?

    我們甚至可以進行書單閱讀,也就是再選出有相同思考點的書籍,如前主流的正面管教的育兒書籍,書中會傾向於更加溫和的管教方式,而非純粹的體力抗衡。我們摘抄出這樣的內容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思考,如果是這樣的教育,我們國家還能出來郎朗這樣的鋼琴演奏家嗎?

    便籤法

    《這樣讀書就夠了》介紹了一種便籤法,只需要三張便籤,就可以活學活用書中提到的觀點。

    便籤法可以緩解書太厚而讀不完的壓力,聚焦於內化而不是知識本身,方便事後整理,加快學習進度。

    工具:

    1)3本不同顏色的N次貼/便籤,分別來做3種筆記:第一種(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資訊,第二種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第三種A2:怎樣應用

    2)一組多色指示標籤(可同色,可多色)

    3)一支筆

    步驟:

    1)速讀,遇到觀點或做法,判斷是否對自己有用,有用則細讀。

    2)拿一張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單闡述觀點/做法,寫下來貼在此頁。

    3)回憶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經歷,拿一張A1便籤,寫下具體經過貼在I便籤後面。

    4)結合觀點與自己的經歷,設想可以如何應用,寫在A2便籤上,貼在A1便籤後面。

    5)在此頁邊緣,貼一張指示標籤,提醒自己這一頁有便籤。

    6)讀完此書後,將所有A2便籤取出貼在牆上,提醒自己今後應用。

    7)不同顏色的指示標籤,可用來區分不同類別/重要程度的內容。

    現在假設你正在讀一本收納整理的書籍,而你的手邊就放著一隻圓珠筆,一打黃色的手掌大小的N次貼,和粉色的指示標籤。

    按照趙周老師的辦法,你分別進行了以下事情:

    1)I標籤:確定取捨,然後只收納留下的部分。

    2)A1標籤:上個月大掃除,花費了整整兩天來整理、打包、收納不會穿了的衣物和鞋子。

    3)A2標籤:本月大掃除,要把一定不會穿了的衣物鞋包,放進二手回收櫃。

    4)拿出A2標籤貼在牆上。並且把粉色的指示標籤貼在了此頁。

    這樣你在每天回到家裡面對牆壁的時候,只要看到這些N次貼,就可以隨時提醒自己,這樣就可以將書中的觀點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

  • 20 # 免蔥同學

    先說下自己的大概情況吧,借書看大於買書看,看紙質書多於電子書

    一、我的讀書偏好

    我是一個紙質書的潔癖,不喜歡在書上劃線,更不能直接在書上寫感想。同時,很喜歡借書,但是,書看完了總是要還的,很多情況下就不可能再反覆去翻了。

    電子書的好處,就是可以隨便劃,反覆看,有時還能看到別人的批註和感想,但電子書沒有紙質書的質感,也比較費眼睛,不是很習慣。

    所以,讀書筆記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可能把書還掉了,就可能真的什麼也沒留下。

    二、什麼樣的筆記是我不喜歡的?

    手賬。

    確實,做手賬是很多人的喜好,也有很多人在社交圈秀自己的各色手賬。

    但在我看來,可能這屬於手工作品系列,不能算是讀書筆記

    把書的封面貼上去,貼上各種顏色的膠帶,用各種顏色的筆,抄幾行好看的字,甚至還有很多手繪圖案。

    作為一件手工作品來說,確實是令人賞心悅目的,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心靈手巧,字好看,圖生動。

    但是,作為讀書筆記來說,可能真的是形式大於內容了。

    一本好看的手賬,從本子到筆,再到周邊的產品,都價格不菲。如果僅僅用來摘抄,感覺確實有些浪費。

    三、我是怎麼做讀書筆記的?

    對於我自己來說,針對閱讀書籍的不同,做的筆記也是不同的。

    做個梳理,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

    確實,摘抄確實是最基礎,也是最簡單的動作。

    那麼針對什麼樣的書可以摘抄呢?

    文學性比較強的書,可以摘抄其有深意的句子,同時也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來積累。

    當然,這樣的摘抄,句子篇幅不能太長,一般都是短短一兩句話,是精闢而有深度,優美而有內涵的。

    抄寫的優勢:

    1、全部過一遍腦子,加深印象。

    2、完全可以自己規劃本子的格局,在抄的同時,根據自己的需求,寫上感想或批註,方便日後回顧。

    抄寫的劣勢:

    1、對於字醜的人來說,是一種災難。很多時候,自己都有點嫌棄自己的字,抄了也不想再看,那麼抄寫就是浪費時間了。

    2、如果僅僅是機械抄寫,很費時間,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

    這個方法不得不感謝高科技的發展。

    相比簡單的抄寫,對於紙質書,現在有強大的OCR文字識別功能,能夠將大段文字進行識別並儲存,同時,也能方便你在摘錄的時候做一些想法或批註。

    目前,已經有一些軟體開發出了這樣的文字識別功能,如豆瓣,甚至還是免費使用,確實是讀者的福音。

    拍照留檔的優勢:

    1、 免去了字醜的尷尬。

    2、 節約時間。

    3、 可以大段的拍照,大段的留檔,方便日後回顧的時候,更加明確來龍去脈,以免斷章取義。

    拍照留檔的劣勢:

    拍照識別的軟體,目前開發得還沒有特別完善。有些字的識別可能還是會有錯誤,行與行之間可能有些錯位,仍然需要手工校對一遍比較放心。

    畫思維導圖,是另一種方式。

    主要針對那些條理比較明確的書,比如科普類的書,方法論的書,甚至是針對那些有著很複雜名字或者人物關係的、難啃的文學名著。

    思維導圖,能夠清晰地展現各個模組之間的條理或者關係。

    在日後開啟導圖再找尋資料的時候,只要有針對性地去導圖的相應位置,就能找到想要的內容。

    思維導圖的優勢:

    1、 畫圖的過程本身就是邏輯整理的過程,只有理清了思路,才知道應該在哪裡做分支。

    2、 目前已經有很多軟體支援思維導圖,也省去了自己手工畫圖的巨大工作量。

    思維導圖的劣勢:

    如果是紙質書,做成思維導圖的時候,還是要自己進行轉錄。

    寫就是把看完書的感受直接寫下來。

    無論是針對某個細節的感想,或者是對於整本書的感悟。寫在哪裡,怎麼寫,全憑個人喜好。

    寫的優勢:

    1、 在寫的過程中,如果有不清楚的點,仍然可以繼續重複閱讀,直到找到答案為止。

    2、 寫,是將書中內容和自己的思考相結合的手段,是讀書的產物。

    寫的劣勢:

    帶著輸出任務的讀書體驗,是極有壓力的,所以就不能無腦閱讀,也不能看過算過了。

    總結

    讀書筆記無非就是一種把別人的知識,記錄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

    我的讀書筆記,沒有定式,也常常根據自己心情和書目的不同來選擇。

    也不能說我的方法有多好,就請作為一種參考或借鑑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老師應不應該管學習不好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