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朝可以說是騎兵巔峰時代了,幾千唐軍就滅了突厥老窩陰山,而且動不動就是大規模騎兵作戰的陣仗
5
回覆列表
  • 1 # 雞史

    唐朝的騎兵的戰鬥力如何?這個問題歷史上缺乏單獨的陳述。但是,可以透過一些戰例發現唐朝的騎兵與步兵一樣,都是具有很強的戰鬥力的。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三個戰役:

    1、李世民的三千鐵騎,虎牢關一舉擊潰竇建德的40萬大軍,展示了強勁的實力。這是奠定唐朝鐵騎的物質基礎與精神支柱。

    2、李靖的三千鐵騎,千里迂迴包抄,冰天雪地之間突襲突厥大營,將戰鬥力極強的突厥10萬大軍擊得丟盔卸甲;滅吐谷渾,凸顯騎兵戰鬥力強,一時無兩。

    3、蘇定方開拓中亞疆域,建立安西都護府,離不開強大的騎兵。中亞距離唐都很遙遠,步兵很難勝任遙遠的跋涉。騎兵承擔了開疆拓土的重擔。蘇定方打遍中亞無對手,顯示騎兵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4、侯君集任李靖副將,滅吐谷渾,任主將滅高昌國,無不與擁有強大騎兵有關。

    5、高仙芝平定西亞諸國反叛,戰無不勝,多獲騎兵之力。

    此外,薛仁貴滅高麗,徵吐蕃,與有精神鼓勵祭師的軍隊作戰,初期獲勝等,無不與擁有強大騎兵有關。

    即使到了唐末,受安史之亂打擊,後起之秀李光弼、郭子儀等大將的部隊,其騎兵都是具有很強戰鬥力的部隊。

  • 2 # 米南德王問道

    唐代對突厥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突厥的內部分裂,及時抓住機會進行了分化瓦解,隨後對突厥頑抗勢力進行了逐個擊破。但沒有足夠強大的騎兵部隊,顯然是沒法做到一錘定音的。

    草原-中亞騎兵影響

    唐代的騎兵就如同隋到唐代早期的整體軍事系統一樣,有著非常鮮明的中亞-草原影響。這層影響早在東漢末期就開始緩慢的影響漢朝後期的邊境部隊。在西晉王朝被五胡顛覆後,中國北方大地就成為了眾多受中亞與北亞草原式軍隊的戰場。

    中國的騎兵也在北朝開始,進入了第一個真正的巔峰。大量輕裝的弓騎兵與負責正面決戰的具裝重騎兵,充斥華北各地。步兵的作用在漢-晉之後,重要性被進一步降低了。

    這樣的局面在隋唐統核心貴族統治者身上,依然有著濃郁的體現。也正是這個騎兵徹底為王的是時代,為後來的唐朝騎兵,打下了堅實的底子。

    唐代騎兵的北朝遺風

    唐代在立國開始,就大量依靠騎兵作戰。雖然步兵的規模與重要性比先前的北朝有了提高,但騎兵的核心兵種地位依然不容動搖。唐代也很好的繼承了北朝遺留下來的中亞-草原騎兵樣式。包括了精銳的具裝重騎兵和使用弓箭為主的輕裝弓騎兵。

    至於掩護騎兵作戰的步兵,在唐的早期也有著很多北朝影響。來自府兵制規範下的軍戶步兵既要在日常生產之餘,訓練使用弓箭。也必須學會使用長矛作戰。這種源自中亞東部地區的雙重步兵樣式,非常適合與騎兵配對作戰。

    至於唐朝所面對的敵人,無論突厥還是東面的高句麗,一樣都是以類似的騎兵風格在作戰。但他們缺乏足夠的高質量步兵幫助騎兵,也沒有唐朝的國力支撐,訓練上水平層次不齊。

    唐也不僅僅只是用自己原本的北方漢地軍戶,草原上的各類部族,在認可了唐朝的權威後,都會為唐朝提供自己的騎兵部隊。這樣一來,唐朝的騎兵不僅有了本族精銳,也有大量外族精銳加盟。

    這些因素加一起,成就了唐朝騎兵的輝煌。唐朝的騎兵老本,則讓中原文明的繼承者一直吃到了北宋初年。隨著宋朝的軍事制度問題,這層優勢迅速喪失殆盡。

  • 3 # 我是查理就姓查

    其實唐朝的騎兵僅僅是繼承了隋朝的遺風。中國古代最強的騎兵部隊,如果按我個人意見排排序的話,大概是這個順序:

    第五名,貞觀年大唐與突厥決戰時李世績率領的那支輕騎兵,從對敵水平,奔襲距離以及戰果來看,排在第五算是有點委屈了,但問題是排在前四的那幾支,確實比這支部隊還厲害。

    第四名,力挽狂瀾的岳家軍騎兵部隊。儘管是輔助部隊,但岳飛的部隊確實擁有當時宋軍唯一一支成建制,上規模,擔當衝陣突擊任務的重騎兵。在其子岳雲的率領下,屢破金軍,郾城大戰中一戰把兀朮的鐵浮屠打光,把兀朮打到絕望,痛哭流涕生不如死,如果不是趙構和秦檜在這種大好形勢下乞和,撤回所有部隊,把岳家軍變成一支孤軍,無奈後撤,收復汴梁乃至燕雲都不是空談。說到底還是老趙家得位不正,對武將的猜忌為歷代之最所致,活該你被打到崖山跳海,只可憐了跟著他們一起赴死的十萬軍民。在民族大是大非上,趙家枉顧大義,選擇了一家一姓的皇位安全。單論戰鬥力,這支能和鐵浮屠剛正面的岳家軍騎兵,實力在痛打落水狗的李世績部隊之上,當無疑問。聲名之所以不顯,只能說誰讓岳雲是岳飛兒子呢,岳飛避嫌,報戰績從來不提岳雲。打仗在前,論功最後,到了諸將都看不過去的地步,但敵人看得很明白。

    第三名,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部隊,這是一支純騎兵部隊,縱橫草原大漠,動輒奔襲輾轉幾千裡,戰無不勝,屢屢以少擊多,詳見大將軍驃騎列傳,就不多說了。天生將才霍去病,可惜活得太短,否則漢匈戰爭不可能被拖到勒石燕然那會兒,漢武帝任內絕對可以徹底解決。

    第二名,這支部隊可能會引起爭議了,所以才說是個人意見,就是驅逐胡虜回覆中華的朱元璋北伐旗下騎兵。這支部隊強在整體水平,對手還是當年席捲歐亞的那支蒙古鐵騎,戰鬥力並無下降,只是對手換成了陣戰本來就強,還學會了騎戰的明軍,在以常遇春為代表的戰將統率下,兩代將領前赴後繼,窮追猛打北元二十多年,把北元朝廷一路從大都趕到捕魚兒海,面對以機動力著稱的蒙古軍隊,能追上,能圍住,還能剛正面,而且勝仗都是殲滅戰,擊潰都不好意思報,這不是中國古代任何一支漢族部隊可以比肩的。雖然正面剛有神機營的火器作為中流砥柱,但如果沒有媲美蒙古的騎兵機動力和騎射衝陣能力,是做不到動輒全殲蒙古軍的。其實若作為整體實力來看,這支軍隊才是歷代最強,只不過在明軍內部比,還是騎馬步軍實力更突出,才排到了第二,也因為排第一的這支部隊實在太逆天了。

    第一名,神一樣的隋朝楊素西路軍。這支部隊在中國有明文記載的3000年曆史中,縱然僅僅是曇花一現,也留下了中國騎兵的最強音。以二萬五千的總兵力對陣10萬突厥鐵騎,竟然嫌自己部將按部就班排兵佈陣的陣地打法太保守: 這是打勝仗的打法嗎?推翻,跟他們剛正面,全上馬,對砍……若不是知道結果,誰都會以為楊素腦子進水了,漢人與突厥對陣,兩萬五對十萬,全騎兵對全騎兵?牛的地方就在於,楊素麾下的部將們聽了竟然沒一個喊臣妾做不到啊啊啊,剛就剛,上……然後就輪到本來見到隋軍陣勢大喜過望的突厥被教做人了,以兩萬五千騎兵全軍對戰十萬騎兵全軍,硬碰硬正面對沖,第一個照面就擒賊擒王,把敵方統帥達頭可汗攢射落馬,直接衝亂了突厥陣勢,竟然一戰而下,大獲全勝。再配上裴鉅這老奸巨猾的玩縱橫,最終突厥落得個東西一分為二,有隋一代不敢扣關。這個實力,實在是太離譜了,若不是隋史明文記載,任誰都無法相信,難怪楊廣不敢用他。以1/4兵力的騎兵與遊牧民族正面決戰勝之,這種戰例不要說中國戰史上空前絕後,就從世界戰史來看,在農業民族對戰遊牧民族的範圍內也找不到能與之媲美的戰例。難怪隨便去撩他家一個舞姬私奔,學習一下都能當大唐戰神了……楊素不但一定是神仙轉世,而且來的一定是弼馬溫,嗯,一定是這樣沒錯。

    所以,唐朝的騎兵雖強,更多是因為比下有弱宋陪襯,才顯得突出了。但要在漢族歷史上找比唐軍騎兵更強的,只能說與兩漢強弱在伯仲之間,與經歷了五胡亂華和蒙元侵略洗禮涅槃的隋軍明軍比,還是有差距的。就算和宋軍比,也要先把硬抗女真的岳家軍摘掉另算才合適。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僅供一笑。

  • 4 # 山海仁愛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靠著玄武門之變奪取了大唐天子的寶座。然而,這位後世人稱唐太宗的千古一帝還沒把皇位坐熱乎,就被突厥來了個下馬威。貞觀元年(627年),突厥頡利可汗親統20萬大軍南下,兵鋒直指唐都長安。在國內戰爭中淬鍊出來的唐軍,面對來勢洶洶的突厥鐵騎竟不堪一擊,很快就讓人打到了長安邊上的渭水。唐太宗無奈之下只能放手一搏,率長孫無忌、高士廉、房玄齡、侯君集、段志玄、獨孤彥雲區區六騎來到渭水便橋南岸,隔河大罵頡利背信棄義(之前唐曾與突厥達成和約)。

    與此同時,唐軍將士浴血奮戰,威脅到了頡利的側翼,這才迫使頡利收斂驕狂,在收下大筆金銀財寶後,得意洋洋地撤軍北返。對於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來說,這樣的城下之盟無異於奇恥大辱。所以,他無時無刻不在臥薪嚐膽、枕戈待旦,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夠一雪前恥!

    大唐亮劍

    皇天不負有心人,這一天並沒有讓唐太宗等待太久。貞觀三年(629年),突厥遭遇到了嚴重的霜凍災害,牛、羊、馬匹凍死無數。原本臣服於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亦趁機群起反抗,弄得頡利疲於應付。不僅如此,在突厥統治集團內部,長期被頡利壓制的突厥小可汗突利也向大唐暗通款曲,表示願意內附。而大唐這邊,經過唐太宗君臣三年的勵精圖治,國內經濟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糧食儲備富足,百姓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在唐太宗的大力支援下,唐朝組建了一支精銳的騎兵軍團,完全具備了和突厥鐵騎一較高下的實力。鑑於此,唐太宗決定結束隱忍,向突厥亮劍,為自己、為大唐洗刷渭水之盟的恥辱。

    貞觀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唐太宗頒佈聖旨,向全天下臣民歷數頡利的十大罪狀,隨即下令兵分六路北伐,征討突厥:

    以幷州都督、英國公李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代州都督張公瑾為副將,率東路軍進擊襄平(今遼寧遼陽);

    以兵部尚書、檢校中書令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鄂國公尉遲恭、折衝都尉蘇烈(蘇定方)為副將,率中路軍進擊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

    以右衛大將軍、霍國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胡國公秦瓊為副將,與李靖部遙相呼應,掩護其左翼;

    以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甘州刺史張寶相為副將,從靈州(令寧夏靈武)向西北進發,負責截斷頡利西逃的路線;

    以檢校幽州都督衛孝節為恆安道行軍總管,盧國公程知節(程咬金)為副將,率軍從幽州(今北京)北上,協助李勣部截斷頡利東逃的路線;

    以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大將軍、樊國公段志玄為副將,負責監視並牽制突利可汗的部隊。

    大唐六路兵馬一共十五萬人,統一由李靖節制。這時候,除去陳國公侯君集代理兵部尚書坐鎮京師外,所有健在的唐初名將悉數隨軍出征。下了這麼大的本錢,足見唐太宗也是拼了。

    連戰連勝

    十一月底,李道宗部率先在靈州與突厥遭遇。唐軍迅猛出擊,首戰告捷。隨即,李靖率唐軍主力直撲頡利本部。頡利猝不及防,只能在丟下大量車仗、牲畜和馬匹後倉皇北逃。李靖緊追不捨,斬首萬餘級而還。獲勝之後,李靖派人向突利通報唐軍大捷,順帶著敲山震虎,暗示突利投降。早就想歸順大唐的突利心領神會,當即率部眾五萬戶向李靖請降。

    另一邊,唐軍在李勣的率領下,一月之內連破突厥四個部落,俘獲兩萬餘人、牛馬駱駝五萬餘頭。不久後,李勣、李靖兩部在馬邑順利會師。接到捷報之後,唐太宗欣喜異常,立即下令李勣、李靖兩軍合二為一,以李靖為總管、李勣為副總管,直搗突厥腹地,務必生擒頡利。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點起三千精騎,悄悄從馬邑北上,神不知鬼不覺地繞過正面的突厥軍隊,於當月十一日趁夜突襲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一戰而下。訊息傳來,頡利吃驚不已,他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突厥腹地,定然是舉傾國之兵而來,遂連忙北撤至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然而還沒等頡利喘口氣,探馬來報說唐軍已經追了上來,於是他只好不顧疲勞,繼續北撤至陰山。就在這時,柴紹突然領軍殺到,截住頡利死鬥。頡利不敢迎戰,只顧加鞭逃跑,部眾被柴紹虜獲極多。好不容易甩開柴紹,頡利又迎面撞上了李勣。一場激戰下來,突厥大敗。頡利拼死殺出重圍,狼狽退往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一帶)收攏殘部。頡利意識到這回唐太宗是來真的了,忙派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謝罪請降,表示願舉國內附。實際上,他是企圖待草青馬肥之時,再轉移到漠北,伺機東山再起。

    團滅突厥

    二月,李靖、李勣匯合,商議下一步的行動。李靖認為頡利雖敗,但兵力仍有數萬之眾,如果不趁此連勝之際一鼓作氣將其殲滅,待其緩過勁來,再打可就難了。但當時,唐太宗已派鴻臚寺卿唐儉前去與頡利面談投降事宜,大將張公瑾認為如果繼續進攻頡利,唐儉或有不測。李靖說道,今唐儉在彼,頡利對我必無防備,一戰可擒。若能擒頡利,則大局可定,區區唐儉又算什麼呢?說服了大家之後,李靖命李勣統領部隊,自己則挑選出精騎一萬,每人攜帶20天的口糧,連夜出發,向鐵山疾馳而去。

    三月初一,天降大雪,李靖率一萬騎兵趁雪夜越過陰山。雖然因降雪的緣故路滑難走,但也正得益於此,唐軍一路之上沒有被突厥遊騎發現,順利接近了頡利的營地。此時,頡利因為唐儉前來,以為唐太宗中了他的緩兵之計,加之營地四周大霧瀰漫,他便不做戒備,在帳中酣然大睡。唐軍先鋒蘇烈率二百騎銜枚疾進,藉助大霧掩護直撲頡利大帳。離大帳只有七里的時候,突厥兵才發現唐軍,急忙吹號發出警報。李靖見狀,遂將令旗一揮,唐軍官兵一齊高聲吶喊,迅速展開攻勢。

    睡夢之中的頡利聽聞喊殺之聲,知道唐軍已經打到家門口了,於是趕緊爬起床來跑路。就在這時,蘇烈所部長驅直入,一下子衝了過來,把頡利的隨從、侍衛殺了個精光。頡利倉促之間見四面都是唐軍,加之喊聲震天,以為突厥兵馬都已潰散,只好單槍匹馬落荒而逃。他一逃,突厥頓時群龍無首,亂作一團。唐軍趁機大殺特殺,斬首萬餘級,生俘十餘萬,繳獲牲畜二十萬頭。廝殺之時,唐儉等人也趁亂脫險而走。不久後,李勣率主力部隊趕到,將失去指揮的突厥部隊分割包圍,再次俘獲五萬餘人。

    頡利在陰山被擊敗後,倉皇向西逃竄,意圖投奔吐谷渾可汗伏允或高昌國王麴文泰。在半路上,部將大多叛逃,其子疊羅施也與他走散。不久,身邊只剩下數十騎的頡利可汗迎頭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同軍。一番激戰後,唐將張寶相將頡利可汗擒獲。昔日強悍一時的東突厥汗國,就這樣慘遭唐軍鐵騎“閃擊戰”的碾壓,乖乖接受了滅亡的命運。

    陰山一戰,是大唐崛起的關鍵一役。由此,困擾中原王朝達700餘年的北方安全問題暫告解決,大唐的疆域由此達到陰山以北六百餘里的廣大地區,勢力範圍更是臨近貝加爾湖。而更重要的是,此戰的勝利,使唐帝國的威名遠播塞外,西部、北部及東北地區四十餘部族先後前來歸附,唐朝由此獲得了極其安定的外部環境,為“貞觀之治”這一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 5 # 梟雄愛說書

    看邀前來

    其實要非常感謝網上的通俗說史的作者們,尤其是一知半解的網帖作者們,他們對於這種觀念的普及,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現實是,以歷史記載而論,唐代的騎兵並不是以大騎兵集團的方式進行作戰的,那是遊牧民族的戰法,而不是唐代的戰法。

      所謂唐朝的騎兵強到恐怖,本身也是一些無知者的渲染,比如唐太宗的玄甲軍,這個軍那個軍之類的說法。

    事實上,唐朝軍隊在“官健”的募兵制試行之前,採取的“行軍”,也就是野戰軍體制下,以至於日後的節度使統帥的募兵制之下,都是以步兵為主的。

      這就要給各位提供幾條研究唐代兵制的主要基礎史料:

      《通典》卷一四八引《李衛公兵法》殘篇:

      諸大將出徵,且約授兵二萬人,而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

      中軍四千人,內揀取戰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為一隊,計五十六隊。戰兵內: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馬軍千人,跳蕩五百人,奇兵五百人。

      左、右虞侯各一軍,每軍各二千八百人,內各取戰兵一千九百人,共計七十六隊。戰兵內:每軍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

      左、右廂各二軍,軍各有二千六百人,軍各有二千六百人,各取戰兵一千八百五人,共計一百四十八隊。戰兵內,每軍弩手二百五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

      馬步通計,總當萬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隊當戰,餘六千人守輜重。

      以2萬人為行軍總額,有1萬4000人為戰兵,6000人守輜重,14000人中馬軍多少?

      1000(中軍)+500*2(左右虞侯)+500*4(左右廂各二)=4000人。

      佔戰兵的比例就是28.57%。

      《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志》:

      又於邊境置節度、經略使,式遏四夷。凡節度使十,經略守捉使三。大凡鎮兵四十九萬人,戎馬八萬餘疋。每歲經費:衣賜則千二十萬疋段,軍食則百九十萬石,大凡千二百一十萬。開元已前,每年邊用不過二百萬,天寶中至於是數。

      鎮兵49萬,戰馬8萬餘匹,這是說的開元天寶時代的節度使募兵。

      馬佔兵額的比例是16.32%。

      當然,不同邊鎮的比例略有不同,比如:

      瀚海軍,在北庭府城內,管兵萬二千人,馬四千二百疋。天山軍,在西州城內,管兵五千人,馬五百疋。伊吾軍,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管兵三千人,馬三百疋。

      瀚海軍的比例是35%,其他兩軍都是10%。

      范陽節度使,理幽州,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馬六千五百疋。

      在東方的范陽節度使,馬軍的比例就更少了,7.11%。

      綜上所述,實際上唐代前期和中期,軍隊的戰鬥力中堅都是步兵,而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類似蒙古騎兵的騎兵大兵團,唐軍的作戰方式,也是以騎兵的突擊作戰為主,而不是躍馬彎弓騷擾,輔以精銳突擊騎兵突破的遊牧作戰方式。

      《通典》卷一五七:

      其馬軍各在當戰隊後,駐軍左右下馬立。佈陣訖,鼓音發,其弩手去賊一百五十步即發箭,引手去賊六十步即發箭。

      若賊至二十步內,即射手、弩手俱舍引弩,令駐隊人收。其弓弩手先絡膊將刀棒自隨,即與戰鋒各隊齊入奮擊。其馬軍、跳蕩、奇兵亦不得輒動。

      若步兵被賊蹙迫,其跳蕩、奇兵、馬軍,即迎前騰擊,步兵即須分回整頓緩前。

      若跳蕩及奇兵、馬軍、被賊排退戰鋒等隊即須齊進奮擊

      其賊卻退,奇兵及馬軍亦不得遠趁,審知驚怖散亂,然後可乘馬追趁。

      這段類似軍隊操典式樣的記載,實際上說得很清楚,唐軍的騎兵是在步兵後下馬列陣的,等到兩軍接戰,也是以弓弩手先攻,第一波次是弓弩手和戰鋒隊一同白刃突擊,此時馬軍不得動。

      騎兵的使用,是進行陣列中的短促突擊和追擊中。

      至於說“唐軍騎兵”的神話,與其說是騎兵大兵團創造的,不如說是由唐軍步兵創造的,因為唐代繼承隋代的制度,軍人一夥,也就是10人,有6馱馬,比隋朝的8馱馬還少些。

      也就是說,唐軍步兵的載荷,重甲,可以轉移到馱獸身上,實際上是兩條腿長途行軍的大軍。

      當然,唐代歷史上不乏將騎兵集中使用的戰例,但那往往也是戰術行為,而非戰役層面的編制操作,一支完全騎兵化的大部隊,實際上也是一整套編制系統,需要配套的後勤和編制,臨時抽調編制尚可為之,長期維持並使用之,就有些穿越了。

      事實上,今人很多對唐、宋軍事,乃至明、清軍事的理解,經驗基礎都是契丹、蒙古之後臻於極致的遊牧騎兵組織,而非他們的歷史本相。

    事實上,對於中原的定居人而言,精銳的步兵一直是戰鬥力的中堅,甚至連日後號稱“弓馬騎射立國”的滿清,真正的看家手藝也是下馬步射和陣戰肉搏,至於明朝初年的早期火銃、弓箭加長矛突擊就更不必說了,步兵的中堅作用不言而喻。

      之所以如此,並非是某些通俗說史的“老師們”撇著大嘴宣揚的“缺馬”,而是對於擁有人口基數優勢和生產能力優勢的定居人而言,在帝國有效率的官僚組織下,壓倒性的兵員數量和效能更高的武器裝備,哪怕只佔一樣,就可以抵擋住遊牧騎兵的侵襲。

      比如,被不少“粉”視作中國“血性”顛峰的秦軍,兵馬俑中展示的武器配置,有效射程50米左右的臂張弩的裝備率即超過了50%,而這種效能並不優越的武器的大量裝備,最根本的原因並非因其如何先進,而是更容易被充斥著徵召兵的秦軍所掌握,那是一個用動員數量壓倒一切的時代。

      而“血性”這種類似精神原子彈的特質,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文學化的渲染,事實上,扔掉頭盔、夾著敵人頭顱衝鋒的秦軍中的肉搏兵比例既比不了上面提及的唐軍,也比不了明軍(朱元璋時代,軍法定律:每一百戶,槍手四十名,銃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

      當然,唐朝末年的軍事職業化趨勢,將技術和生產力的優勢與專業化的軍隊,在宋代推向了頂峰,他們高比例配置的強弓硬弩也曾是契丹、党項、吐蕃、女真、蒙古人的噩夢,這種趨勢,在明代中期和清代中期之後也曾短暫出現,只是沒能成氣候。

      真正葬送定居民族在軍事上優勢的,並不是軍事本身,而是帝國的官僚組織,作為人力動員和財富攝取的執行者,一次次王朝衰落期的效率喪失,才是帝國軍事力量“失能”的真正罪魁,只不過邏輯鏈條太長的解釋總是不討喜罷了。

  • 6 # 58度烈酒愛歷史

    唐朝騎兵全是精銳,縱觀整個唐朝對外作戰都會看到一些數量,每次都是兩三萬鐵騎,別的朝代都是大幾萬甚至更多,看唐朝前中期各位名將都是帶小几萬騎兵就滅人國,戰神李靖只帶前鋒三千鐵騎就攻破突厥,活捉頡利可汗。李績,蘇定方,薛仁貴都是一樣,還有高仙芝帶三萬鐵騎就翻越蔥嶺先滅石國,再跟阿拉伯十幾萬人單挑,可見大唐鐵騎真的勇猛。首先唐朝騎兵的人和馬都是一流的,還有就是武器,陌刀和馬槊,這是騎兵最先進性的高階殺傷武器。最後是統帥的指揮能力和士兵計程車氣,體現整個國家的尚武精神。

  • 7 # 博學致遠003

    軍事的強大離不開繁榮經濟的支撐,

    也離不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當然,還有將士的英雄氣概辛勤磨劍的過硬本領!!

  • 8 # 雙魚趣談

    首先唐朝是繼承了北朝的國祚,北朝本來就是草原民族起來的,所以對騎兵還是很重視的,神一樣的隋朝楊素西路軍就把突厥打的直接分裂成東西突厥,直接是騎兵對騎兵,而且是以少勝多,可見隋朝的騎兵就已經很強了。唐代的騎兵早期是延續了隋朝,而且立國開始,就大量依靠騎兵作戰,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甲軍就是典範,被吹噓的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從側面來看出的確很強。

    唐朝李氏家族是胡漢混血,治國中帶有一些胡人風氣,同時朝廷中也有許多胡人或胡漢混血做官,所以並不排斥武力,而且是一個各民族大融合的朝廷,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不僅僅只有自己原本善騎射的北方漢地軍戶,更有草原上的臣服於唐朝各類部族的精銳騎兵作為補充。這樣一來,唐朝的騎兵想不強都難。

    說起唐軍的裝備,橫刀,陌刀,明光鎧都是眾所周知的,而且還配備了少量的火器,這樣的裝備精良的部隊是突厥,吐蕃這種所不能比的。而且充足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為這支軍隊的強大提供了保證。

    唐朝軍隊採用“府兵制”的軍事制度,都是職業軍人,戰鬥力比較強,而且唐朝是一個重武的國家,即使是文臣都能上馬提槍戰鬥。而且一般騎兵和步兵都是相輔相成的,唐朝的陌刀橫刀就是對付草原騎兵的,非常適合與騎兵配對作戰。

    唐朝騎兵一戰定天下,李靖夜襲陰山,活捉突厥可汗,可謂千古奇功。

  • 9 # 遊者走天下

    題主你說的非常對。

    唐朝的騎兵那可真是強大到恐怖,三千騎兵就能直搗黃龍滅掉突厥;幾百騎兵就能追著吐谷渾人上萬騎兵砍。

    可以說,大唐騎兵是我國古代騎兵的巔峰。

    其實,在唐朝不光是騎兵厲害,步兵也非常厲害。

    李世民說“今中華強盛,徒兵一千可敵夷狄數萬,夷雖眾,有何懼哉!”

    他的意思是現在大唐太強大了,1000名唐朝的步兵,就能打敗遊牧民族的騎兵幾萬人,以步兵對騎兵,一個人能對抗幾十個人,唐朝的步兵也稱得上是強大的恐懼。

    唐朝的軍事力量這麼強大,主要原因來自於三方面:

    第1個方面,優秀的將領。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當一支軍隊擁有強大的戰鬥能力的時候,就意味著軍隊的統帥必然會極為優秀。

    唐朝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李世民、李靖、李績、蘇定方、薛仁貴等數不勝數。

    他們不僅個人的武功特別高,而且有著極強的指揮能力和臨敵應變之力。

    例如,公元前626年,突厥人南下打到了長安城邊。

    當時,唐軍只有數萬,突厥人十幾萬,正面對抗,李世民手底下的兵肯定不是對手,沒想到他卻用了一招虛張聲勢之計,在渭水河邊大罵突厥首領,直接把他給罵懵逼了,搞不清楚唐朝軍隊的虛實,於是答應和李世民歃血為盟,和平退兵,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有如此優秀的將領,唐朝軍隊哪怕有的時候拉胯,下限也不會低到哪裡去。

    第2個方面,濃郁的尚武精神。

    人和人之間哪有那麼大的差距,很多時候就體現在精神上。

    唐朝人像漢朝人一樣,尚武精神極為濃厚,甭管是文臣武將,都善於拿刀子砍人。

    精神上的強大,鍛鍊了他們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吳起說的非常的好: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所以,唐朝人不怕死的精神讓他們戰無不克,攻無不勝,就連對外出使的文臣整急眼了也能領著兵滅掉一個國家,比如王玄策。

    第3個方面,人多勢眾。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力資源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唐王朝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總人口至少是周邊對手的7~8倍。

    那麼,唐朝在選拔士兵的時候其精銳程度也遠遠超過他的對手,別人可能是10個人裡面挑一個,他是百裡挑一。

    本身人口素質就特別好,又有名將領導,然後又是優中選優,可不就是大唐的兵戰鬥力特別強了嗎?

    所以,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可以在人數遠少於對手的情況下取得重大勝利!

  • 10 # 丘拜斯1991

    搞錯了重點,唐朝不是騎兵厲害,而是府兵厲害,而且還有大批經過血戰淬鍊的將領,所以才厲害

    唐代的府兵就是所謂的“良家子”,有田有地有恆產有訓練,打仗也是徵招,除了是“自備弓馬”外,和現代的義務兵制度也差不多,戰鬥意志非常堅決

    而古代的冷兵器戰場,好的裝備(鐵甲)加上強烈的戰鬥意志,就是古代版的“核武器”,不用多,有10萬府兵就可以滅國了,何況唐朝有幾十萬府兵

  • 11 # 青衣書生

    說起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很多人立馬想到了就是唐朝。在唐朝初期,李世民率領自己的軍隊滅掉了東突厥和西突厥,和西藏地區的吐蕃建立了和親關係,在東北地區冊封渤海郡王,大大促進了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的發展。可是這一切都與唐代的騎兵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唐代的騎兵為什麼會強到恐怖呢?

    在唐朝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土地肥沃,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因此很多老百姓都是農民,一生的任務就是勤勤懇懇的種地,鬥爭意識也不強。但是在少數邊疆地區,由於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土地不肥沃,只能生長一些牧草,因此畜牧業比較發達,馬的數量比較多。

    中原地區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較深,比較注重等級和禮儀,穿著打扮比較寬鬆,不適合馬上作戰。可是北方遊牧民族為了生存,他們經常騷擾中原王朝的邊境,順便掠奪人口和糧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全球氣候變低,很多少數民族南遷,與漢族王朝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戰爭非常殘酷,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但是在戰爭的過程中,兩個民族之間的接觸增加了,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

    這種民族交融不僅僅是文化上面的交融,還體現在體魄上的交融。少數民族的新鮮血液注入到漢族人口中,漢族人變得身強力壯,更適合打仗。漢族人民為了更好的打仗,他們向鮮卑民族學習,放棄了原來寬袍寬袖的衣服,選擇穿束腿束胳膊的衣服。這些都使漢族人民由步兵變成了騎兵。

    在隋朝末年的時候,由於隋煬帝統治腐敗,大量的新修土木工程,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導致了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各地農民起義頻發。在618年的時候,隋煬帝的親戚李淵也在太原起義了,經過南征北戰,鎮壓了其他農民起義,最終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因此在唐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整個國家剛從戰爭時代走過來,好戰的精神依然存在,軍隊戰鬥力非常強。到李世民統治時期,為了加強對周邊地區的管理,發動了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

    在與突厥的戰鬥中,李世民用鎧甲把騎兵和馬匹都武裝起來,大大加強了軍隊的防禦能力。而且李世民認為,騎兵是用來衝鋒陷陣的,但是要想控制好陣地,步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訓練軍隊的時候,李世民讓將軍將領加強步兵的體能訓練,不僅僅訓練他們的作戰能力,而且還訓練他們的長跑能力,以至於在戰場上,步兵能夠完美的配合騎兵。

    突厥也是北方的少數民族,騎兵實力也很強。但是每次打仗都是單槍匹馬,完全沒有步兵的配合,以至於在戰場上,當我方軍隊用箭射死戰馬以後,整個突厥的兵隊就土崩瓦解了。但是我軍騎兵衝鋒陷陣以後,步兵很快就會跟上來,始終保持部隊的連續作戰能力。

    而且在唐玄宗統治時期,隨著均田制的瓦解,願意服兵役的老百姓也越來越少。因此唐玄宗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直接建立了府兵制,就是面向全國各地招兵,只要身體素質強,而且有意願為國家出生入死,就可以成為國家的正式軍人,享受各種俸祿。

    這樣的改革,讓唐朝擁有了職業軍人。職業軍人的任務就是上陣殺敵,因此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不斷的訓練。同時唐朝的綜合國力比較強,經濟發展水平也比較高,軍人的工資也很高,根本不需要擔心農時,也不用擔心自己孩子們的生活,可以專心的在部隊生活。職業軍人的出現,讓唐朝的軍隊戰鬥力獲得了質的提升。

    到唐朝後期的時候,很多少數民族都承認了大唐的領導地位,會定期的來朝廷中朝拜皇帝。比如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朝拜的時候就會帶很多馬,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朝拜的時候就會帶很多刀,這些少數民族的東西來到中原以後,都被皇帝用來武裝軍隊,因此騎兵的實力也在不斷增強。

    綜上所述,唐朝的血統一部分是漢族血統,另一部分是少數民族血統,民族的交融,大大提升了唐朝軍隊的好鬥精神。而且各地之間密切的交流,促進了物種的交流,也讓唐朝擁有了更加優質的馬匹。與此同時,唐朝的國力不斷增加,經濟實力也增加,軍人的福利待遇越來越好,上陣殺敵沒有後顧之憂,軍隊戰鬥力也大大增強了。

  • 12 # 雜談胡侃

    唐朝騎兵確實是一個令人膽寒的存在,戰功累累,出現過不少以少勝多的戰事。

    西突厥和唐朝爆發過戰爭,在曳咥河之戰中,西突厥出兵10萬,唐朝和回紇聯合軍只有敵軍的十分之一,大將軍蘇定方沉著應戰,採用長槍陣力壓敵人,敵人在三次衝擊之後,不但沒有攻破唐朝的軍隊,反而全線潰敗,四處奔逃,被唐軍斬殺數萬人,光是大大小小的將領就被殺了兩百多個。

    在我看來,唐軍騎兵的強大,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軍馬品種優良,數量龐大

    唐朝軍馬存欄量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曾一度達到70萬匹,幾乎算是歷朝歷代中養馬數量最多的朝代,軍事背後的強大,是國力的體現,唐朝騎兵待遇好得簡直不要不要的,一個人最少有2匹馬作為坐騎,奢侈一點的,三四匹都有可能。

    在其他朝代,步兵想要有自己的軍馬,那可是想都不用想,但是唐朝軍隊裡面就出現這這種奇蹟。唐朝軍馬的充沛得益於唐高宗的努力,在唐朝剛剛見過,李淵就提出完善馬政,非常重視戰馬品種的改良,甚至還從周邊國家進口良種馬。

    軍馬充沛的好處是作戰部隊可以實現快速機動,也就是平常用腳奔赴戰場的補兵也能騎上戰馬奔赴疆場,在到達戰場後,下馬作戰。由於機動力量的改變,徹底擴大了唐朝軍隊的作戰半徑,實現遠距離軍事打擊,這跟今天的大國作戰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生產力不是十分發達的古代,唐軍對於其他國家的軍隊算是降維打擊。

    二、作戰方式靈活

    農耕時代的中原士兵與遊牧民族相比,缺少從小騎馬的天然優勢,就騎術而言,唐軍有天然的短板。但是唐軍揚長避短,術業有專攻,專門挑選天資卓越計程車兵訓練成騎兵,對於步兵,馬匹只是作為其機動作戰的載具。歷史上遊牧民族的騎兵主要是弓騎兵,機動能力強、衝擊力量大、火力兇猛,但有有矛就有盾,唐朝的軍隊佈陣十分科學,在騎兵的外圍通常會有步兵的長矛手和弓箭手進行防禦,一旦敵軍騎兵士氣削弱之後,騎兵再快速出擊,直擊對方要害。

    另外一方面,為了能夠儲存騎兵體力,一般給騎兵所配備的弓箭比步兵的更輕,射程也更近,與自帶盾牌的補兵對射很容易處於劣勢。

    三、高質量的兵員優良的武器供應

    唐朝實行寓農於兵的兵員徵選政策,並且設定有士兵甄選機構,優先選擇家庭富裕、身材高大、家族孩子多的家庭。平常的時候務農,到打仗的時候自帶兵器和坐騎。身高在1.7米以上的優先挑選。

    除了在本國徵兵之外,唐朝還從周國的藩屬國吸納部隊人員,通常這些人對周邊地理位置熟悉或者是熟悉敵對國家的作戰方式。在戰鬥時與正規軍配合起來,所向披靡。

    唐朝軍隊的配置可用奢華來形容,一個軍團有兩萬人,其中12500人是補兵,6000個騎兵,1000多個後勤兵,部隊裡面60%的人都穿有防彈衣(鎖子甲、鎧甲等),弓弩配備甚至有的人有2把以上,每人一把長槍,80%以上的人都有軍刀。

    這些武器,在其他朝代是無法想象的,在出徵前,朝廷會給騎兵發放買馬的津貼,基本算得上是財大氣粗了。對於某些騎兵部隊甚至還會配發造價高昂的陌刀,據說在行家手裡,一刀下去,連人帶馬,立刻分解,在戰場上讓敵人聞風喪膽,也是騎兵的剋星。

    在公元757年,安史叛軍對大唐中央軍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大唐軍隊不敵對手,一瀉千里,但李嗣業在危急關頭率領2500人的陌刀隊,一路衝殺,叛軍居然潰不成軍,血流成河。在潰退後叛軍心有不甘,又組織反撲,在陌刀隊和其他兵種的配合之下,叛軍被斬首六萬人,能夠挽救戰爭格局的秘密武器,可見其戰鬥力是有多強。

    四、軍隊配合完美,軍隊整齊劃一,後勤供應強悍

    唐軍作戰時,各個兵種都會進行整齊劃一的配置,最前方是弓弩兵,其後的是長槍兵,兩翼有騎兵快速支援保護,在軍隊方陣的最後放是充當大殺器的陌刀兵。

    遊牧民族通常是輕騎兵,雖然配備鎧甲和弓箭,但為了保持其體力,通常配備的是輕弓,適合中近程作戰,在衝擊唐軍方陣時,在遠處便受到射程較遠的弓弩兵遠端打擊,到了近處還有長槍兵作為抵擋的屏障,長槍在3米左右,無論再多的衝擊,只能是徒勞。一旦衝擊受阻,在方陣兩翼的騎兵便進行襲擾,對敵軍的衝鋒部隊形成合圍之勢,一旦先鋒頹敗,後方士氣必受影響,此時騎兵又進行追擊。所以,唐軍戰無不勝。

    戰爭說到本質上,打的還是後勤。唐軍的後勤保障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士兵所需要的武器以及糧食和醫藥物品甚至可以做到每10個人配備6頭駝畜。遊牧民族與其一比,相形見絀,打不過也是很正常的事。

    更令人稱奇的是,唐朝軍隊甚至還深入的貫徹軍事思想,光是歷代流行的兵書就有340多種,許多軍事將領指揮素質和戰術戰略思想過硬,這樣的軍隊,無論放在何處,都是一支極為強大的存在。

    終歸 一點,唐朝騎兵的強悍歸功於國家軍隊的正規化,後勤供應的體系化以及國家財力的強盛化。放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唐朝的軍事理念都算是佼佼者。

  • 13 # blnt

    唐朝的騎兵很強嗎?那怎麼會被吐蕃吊打?

    其實你可能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唐朝騎兵強大的一個前提是國家政治的統一!

    所以說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騎兵就說不上是很強大的了,因為藩鎮割據現象愈發嚴重,大唐騎兵的輝煌已經不在!

    當然我要說的是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的騎兵確實是一個恐怖的存在!有多恐怖呢?

    安史之亂前唐朝的騎兵是一個恐怖的存在

    唐朝騎兵戰果累累,最為出名的還得算征戰東突厥,唐朝軍事上的主要威脅來自於突厥與吐蕃。

    突厥是北方遊牧民族,從小馬背上生活,所以在那個冷兵器時代,突厥騎兵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舉個例子,突厥被唐朝軍隊驅逐至亞歐邊境區域,突厥卻在那裡成就一方霸業,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這好像更顯得唐朝的強大了,確實也是,那時候的唐朝確實遠遠領先於世界,手下敗將卻跑到西方佔山為王!

    當然突厥的野心最開始是想向中原擴張的,所以經常侵擾唐朝的邊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不久後便登基稱帝,但是時局不穩,也給了突厥可趁之機,最危險的時候是突厥攻至涇陽,距離長安只有40餘里,當時京師無不震動,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好在李世民沉住氣,城中擂鼓震天虛張聲勢,並怒斥突厥可汗!

    突厥可汗看到李世民毫不畏懼,定是城中兵馬眾多,恐不上前!

    李世民趁機與突厥簽訂盟約,殺白馬以表誠意!突厥這才退兵,危機解除!

    李世民穩定政局後,還是不斷的發展軍事,特別重視騎兵的訓練,為今後出兵突厥做準備!

    渭水之盟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領3000騎兵夜襲襄城。頡利可汗慌忙逃竄,向陰山撤退,遇到柴紹金河軍與徐世勣的通漠軍截擊。東突厥大敗,頡利可汗派使者到長安向李世民請降,但面服心不服,伺機東山再起!

    二月初八,李靖再次派蘇定方率領200騎兵長驅直入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李靖率軍跟進,突厥潰不成軍,被殲萬餘人,最終頡利可汗被俘!突厥被徹底遏制住!其中騎兵的作用最為突出!當然這也只是冰山一角,但今天的重點要說的是唐朝的騎兵為何強到恐怖!

    唐朝騎兵強大的原因

    要說這騎兵強大,那得把騎兵各部分分開來講!首先必須說到的就是馬了!

    以前西漢剛建立的時候,經濟蕭條,百廢待興,其中就講到“天子不能具醇四,而將相或乘牛車”。這是形容西漢指出經濟多麼的落後,說天子不能坐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拉的車,而將相更是隻能乘坐牛車!

    所以西漢初那是經常被匈奴侵擾,最嚴重的時候就是“白登之圍”了。劉邦被圍困,差點就一命嗚呼,還是陳平施計,用美人畫解決了劉邦之困!其實這也側面瞭解西漢初嚴重缺乏軍馬的困境!

    劉邦劇照

    直到漢武帝時期,這一困境才算真正解決,中原王朝才算真正揚眉吐氣,不再害怕匈奴的騎兵!

    那麼唐朝時期的軍馬又是個怎麼樣的情況呢?

    簡單的說就是數量多質量好

    馬匹數量多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的草場餵養馬匹!唐朝設有四十八個監牧。貞觀年間馬匹數量一度達到七十萬。再加上對外征戰,俘獲馬匹數量也非常可觀,比如說李績大勝薛延陀,薛訥大勝吐蕃都俘獲上萬馬匹!

    在說到馬匹的質量,唐太宗自大勝東突厥後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天下歸心,被稱為天可汗,自然良馬上貢與培育促進馬匹進一步改良!

    這和宋朝就有一個強烈的對比了!宋朝為何軍事積弱,除了國家削弱武將,重文輕武以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宋朝缺馬,因為宋朝疆域相對狹小,周邊政權對峙,缺乏草場。王安石實行變法其中關於軍事重要一點就是保馬法,讓民間養馬,一旦沒養好,或者養死了那百姓將面臨巨大壓力,而且百姓養出的馬質量能好到哪裡去!

    這就嚴重削弱了騎兵的戰鬥力,騎兵相當於冷兵器時代中的王牌軍隊!從而導致經濟發達的宋朝,軍事經常很被動!

    王安石

    騎兵說完“騎”接下來就得說“兵”了

    兵的戰鬥力強弱就得看他的個人素質以及裝備,唐朝有一直非常厲害的騎兵叫做玄甲軍,顧名思義是一支重騎兵。

    這種騎兵就涵括了兩個優點,第一個是裝備精良,當然缺點就是成本高。

    第二個就是人員素質高,這裡主要指的是身體素質,精兵中的精英。

    玄甲軍

    當然這只是少數,代表不了所有!整體來說唐朝的騎兵整體素質是比較高的,因為李唐本來就有胡人血統,祖先是鮮卑族人。

    雖然被孝文帝改革給漢化了,但還是會保留部分民族傳統,比如說尚武,民風開放!

    所以唐朝人很多都是自幼習武,練騎射。就連女子也會拋頭露面騎馬於街上!整個社會氛圍剛健向上。所以騎兵的身體素質自然是高水平了。

    唐朝騎兵的強大還有很多社會原因,其最根本的還是因為國家統一,經濟發達。

    國家統一和經濟發達是缺一不可的,之前也舉例了西漢初,國家經濟落後,即使國家統一照樣發展不了一支強大的騎兵!

    宋朝即使經濟發達,但國家實現不了統一,所以同樣面臨騎兵不強的問題!

    而唐朝既國家統一而且經濟發達,這是發展騎兵的絕佳條件。

    唐朝政府政策的支援

    如果說國家經濟落後,而且國土面積狹小,這是很難發展騎兵的,但如果國家傾盡全力發展騎兵那得另說了,古代遊牧民族,生活環境惡劣,經濟落後,但是往往騎兵戰鬥力很強,經常侵擾中原王朝邊境,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少數民族政權重視騎兵的發展,騎兵是他們作戰的主要兵種,從小訓練,打仗生產兩不誤,全民皆兵。像現代的一些國家經濟實力並不強,但軍事力量卻比較突出,這也是國家重視國防的一個結果,俄羅斯就是比較典型的,這也是應對國際社會的需要,也無可厚非!

    突厥騎兵

    唐朝政府是非常重視騎兵的發展的,騎兵是各兵種裡的王牌,所以在財政和政策上給予了很多支援,比如說國家培養引進優質戰馬,打造大量的騎兵盔甲,提高騎兵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等等!

    唐朝政府軍事人才的培養

    將領的謀略那完全是給騎兵戰鬥力錦上添花,唐朝人才濟濟,科舉制不只侷限於文,武則天還創辦了武舉,文武全才者更是輩出!

    武則天

    很多的將領都熟讀兵書,善謀略,能夠更好運用騎兵出奇制勝的重要優點!所以說騎兵的強大離不開將領的睿智。二者的相互配合使得騎兵更添風采!

    其他兵種的配合,後勤補給等等

    打仗講究的是各兵種的相互配合,唐朝不僅騎兵強大,其他步兵,輜重兵,弩兵都是比較強大的,他們的配合使得唐朝軍隊更強大,也凸顯了騎兵的強大!

    唐朝軍事技術領先於世界

    這個很多人很難理解,這個跟唐朝的騎兵有什麼關係。唐朝時期的軍事技術的進步更多體現在火藥武器的運用,火藥很早就發明了,最早是一些煉丹的道士在煉製過程中無意發生爆炸的現象,所以可以簡單製作出火藥,但是沒有想過運用到軍事上。

    史書記載唐朝晚期是運用了火藥于軍事,但這好像跟我們講的安史之亂前唐朝騎兵強大還是沒有關係!其實我說這一點只是為了說明當時騎兵並沒有被火藥武器所淘汰!

    唐朝軍事技術同樣是領先世界的,後來西方火藥武器也是來自中國,由阿拉伯人傳過去的!如果唐朝軍事技術沒有領先世界,外國在唐朝時期就發明了火藥武器,並普遍運用於軍事,那麼唐朝的騎兵就稱不上強大了,那就是被時代淘汰了!你看清朝的騎兵幹得過洋槍隊麼?

    唐朝最早的火藥武器之一

    唐朝存在近三百年,而騎兵強大到恐怖的是貞觀到安史之亂這一段時期。

    後近一百五十年,藩鎮割據不斷,嚴重削弱了唐朝的整體軍事實力,同樣騎兵也被嚴重削弱,所以安史之亂後,吐蕃發難,吊打了唐朝,因為人心不齊了,國家政治也是明面上的統一,實則是一盤散沙!

    這樣四分五裂的政治局勢又怎能培養出一流的騎兵呢?

    唐朝騎兵的光輝也隨著內亂逐漸淡去,消失在歷史舞臺!

  • 14 # 曉東筆談

    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很多,但都沒答到關鍵點上,或者不全面,包括一些點贊量大、評論多的所謂“大V”,都只是誇誇奇談,舉了一些簡單又沒說清楚內容的示例,完全沒有實質性內容。

    題目問的的“唐朝的騎兵為什麼強到恐怖?”

    看清楚問題,問的是“為什麼”?而不是“怎麼樣”?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是要說原因。

    我總結的七點:

    一是形勢逼迫,不得不大力發展一隻強大的騎兵。

    二是皇帝重視,知道騎兵對大唐的重要性。

    三是訓練到位,保證了作戰質量。

    五是後勤保障到位,馬匹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是當時第一。

    六是騎兵武器效能好、殺傷力大

    七是士兵獎待遇高,重賞之下英勇作戰。

    聽我慢慢說來。

    第一點:形勢逼迫。

    唐朝建國後,最大的敵人是誰?在哪裡?他們的作戰方式是什麼?

    知道了至一點,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唐朝要大力發展騎兵了。

    唐王朝建立後,來自中原地區、漢族其他勢力的軍事威脅已經被消滅,此時最大的敵人就是北方的突厥。

    突厥與歷史上的匈奴類似,都是遊牧民族,都以騎兵為主,都驍勇善戰,憑藉著騎兵的速度優勢,在邊界地區不斷進行騷擾。

    “以彼之道還彼之身”,對待突厥的騎兵,傳統的步兵喪失了大兵團作戰的優勢,反而暴露了行動遲緩的弊端,因此只能以騎兵來對付騎兵,這就是唐朝大力發展騎兵的最主要原因。

    而這也是有歷史經驗的,西漢時期,漢武帝之所以大敗匈奴,不是用的步兵,也是用的騎兵。

    二、皇帝重視

    套用現在的一句話:“領導重視的事都不是難事”。

    唐代最傑出的皇帝李世民,自己就是打仗出身,也跟突厥打了很多次仗,吃了突厥騎兵很大的虧,他知道必須發展強大的唐朝騎兵才能遏制突厥騎兵。

    因此,李世民對騎兵非常重視,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馬給馬,舉全國之力也要把騎兵搞起來,他還要求騎兵佔全部士兵的比例要達到30%以上;

    盛唐時期,全國總共有57萬常備軍,其中有16萬是騎兵,基本達到了30%這個比例。

    在李世民的模範帶頭作用作用下,包括後來的皇帝唐高宗李治、武則天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等,對騎兵也都非常重視;

    反而是對騎兵不重視的一些皇帝時期,邊疆少數民族就開始興風作浪,唐朝政權也出現不穩定的情況。

    三、訓練到位,保證了騎兵質量

    首先是騎兵兵源質量高。

    其次是日常訓練到位。

    騎兵的訓練非常嚴格,在訓練中,騎兵都要模仿突厥騎兵的生活、訓練方式,長期生活在草原上,逐水而居,以至於連突厥人見了,都以為唐朝騎兵是突厥人自己的部落,可見他們訓練的隱蔽性是多麼的強、成效是多麼的顯著。

    除了日常訓練,騎兵每年還要受到不同部門的檢閱。

    有的是騎兵單兵種接受檢閱,有的還要與步兵等一同接受檢閱,看看他們與步兵的配合程度怎麼樣,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在實際作戰中相互配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戰馬數量多、後勤保障到位。

    唐朝有專門的管理戰馬的部門:在中央是太僕寺和駕部,在地方是牧監。

    所有的戰馬都被編號管理,有自己的“身份證”,會詳細的記載該匹戰馬的年齡、身高、體重及品質等各方面條件,並且每年都要複查、更新,對不合格的戰馬就要退出,轉做其他用途。

    除了作戰和訓練需要,平時騎兵們都是不允許騎馬的,這也是為了保護戰馬的需要;而且在軍營中,常備有獸醫,專門負責對戰馬傷病的治療。

    到開元年間,在政府有正式“編制”的戰馬高達七十多萬匹,達到了一名騎兵配備兩匹戰馬的條件。

    此外,日常對戰馬的伙食都是非常高的,據記載:

    “一馬日支粟一斗,一月三百,六個月一十八石……菱草,一馬一日支草二圍,一月六十圍,六個月三百六十圍”。

    六是騎兵的裝備好。

    唐朝騎兵的主要進攻武器是弓、駑和刀。

    弓有長弓、角弓、稍弓、格弓之分;

    弩有張駑、角弩、木單弩、大木單弩、竹竿弩、大竹竿弩、撫遠弩;

    刀有橫刀、陌刀、儀刀、贛刀;

    防禦武器有“十三甲”,主要以鐵質光明甲為主,還有專門護衛馬匹的“馬甲”。

    七是士兵的待遇高。

    《冊府元龜》中記載:

    “計一騎士之費,可贍步卒五人,養三萬五千騎抵十五萬步卒。”

    可見,一名騎兵的待遇抵得上五名步兵的待遇。

    此外,更高等一點的騎兵,如禁衛軍中的騎兵,家中還可以免交各種苛捐雜稅、日常飲食都是有別於步兵而是專門設定的。

    正是因為有了以上七個方面的原因,才鍛造出一支無敵於天下、令敵人心驚膽寒的恐怖唐朝騎兵部隊。

  • 15 # 優己

    唐朝騎兵區別於其他時代的表象就是從裝備上得到了提升!比如,唐朝騎兵清一色明光鎧!這種鎧甲的誕生其實代表著防護理唸的提升,在以往,鎧甲以硬碰硬作為發展理念,使得鎧甲越做越重。但是明光鎧則改變了這種理念,由於明光鎧有弧度,使得箭射刀砍等常規武器打擊無法取得很好的攻擊角度,會打滑,因此,對士兵起了很好的保護,這種護衛能力讓唐軍戰鬥力瞬間提高了好幾個檔次!由於傷亡小,士兵往往能打仗好幾年都沒事,蹭蹭的經驗值都往上冒!

    其次,陌刀這種武器的誕生!由於冶煉工藝的提升,精鐵打造的唐刀便成了一款利刃!唐刀具有劍的直刺功能,這一點對於同樣裝備盔甲的對手來說比較致命!又有刀的劈砍屬性,但是又比刀的重量輕得多,能夠讓騎兵追擊戰敗敵人的時候方便順手,保持體力!

    由弓騎兵向弩騎兵的躍進!唐朝的武器工業發達,士兵普遍裝備弩弓,這種武器從射程到精度上都比弓提升得多!

    但,唐朝初期的強盛時間也沒多長,也多少得益於當時的幾個對手都不是太強!比如突厥正在分裂期,而吐蕃阿拉伯帝國還沒崛起!北方契丹遼國也還沒興起!

  • 16 # i甜糖i

    不管什麼兵種的強大首先是心理強大(欺負人欺負慣了)!其次是兵器甲冑強大(馬槊、明光甲等)!三是優厚的獎勵和撫卹制度!這就等於是天天欺負人還有好處,別人反抗也打不死你,萬一死了你家人都可以得到好處,所以你啥也不怕!就和現在美國一樣!

  • 17 # 三多學歷史

    縱觀歷史,唐朝騎兵可以說一直都非常強悍,從建國到末期,都不缺騎兵,玩騎兵陣戰也是唐朝玩的最多,他們的強悍不僅僅體現在戰鬥力上,還體現在騎兵數量上,這對於非異族統治的中原王朝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那為什麼唐朝騎兵如此強悍呢?個人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唐朝擁有優質的戰馬源和戰士源。南北朝以來,一些少數民族逐漸完成漢化(如羌、氐、鮮卑、匈奴等),但他們仍然生活在中國的北方,過著半遊牧半農耕的生活。隨著具有鮮卑血統的隋楊、唐李化家為國,再加上寬鬆的民族政策,這些少數民族很自然地向隋唐皇室靠攏,而他們就成了唐王朝優質戰馬和戰士的提供者。歷史也證明,唐朝即使快崩潰了,仍然不缺騎兵所需要的戰馬和戰士;

    二是馬掌的大規模應用。現有實據證明,中國最早馬蹄鐵應用是在隋朝初年,唐王朝承繼隋朝,為騎兵裝備馬掌,不僅可以延緩馬蹄的磨損,減少戰馬的損耗,還能為騎兵奔襲提供足夠的摩擦力和衝擊力,而這些對於缺鐵的突厥來說,只能是奢望;

    三是冶鐵技術的改進。南北朝時期,人們在冶鐵技術上取得突破,發明了先進的“灌鋼法”。到唐朝,這一冶鐵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冷兵器的殺傷力。試想一下,當唐朝騎兵拿著鋼刀砍著突厥的粗製鐵刀,那場面估計能讓突厥人苦不堪言。

  • 18 # 司徒牛叉

    首先你們要明白李淵是哪個民族的,李淵曾經認誰當父親,唐朝時為什麼對外關係那麼融洽,府兵制的優勢在哪裡,為什麼後期任用那麼多胡人將領,安史之亂怎麼把唐朝推入萬劫不復的。這些明白後再說唐朝騎兵的事。唐朝騎兵並無特別之處。

  • 19 # 史話海說

    唐朝騎兵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

    在唐與突厥之戰中,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正月,六路大軍總指揮,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親率3000精騎自馬邑(今山西朔縣)奔襲惡陽嶺(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直撲北定襄城的突厥牙帳,突厥可汗頡利聞風逃竄,直退至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

    二月,本著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李靖又“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引兵自白道襲之”。途中俘虜突厥斥候“千餘帳”,初八,兵至頡利牙帳十里方止,李靖派副將蘇定方率200鐵騎突擊突厥營寨,距七里才被發現。唐軍鐵騎畢其功於一役,斬萬人,俘十餘萬,雜畜數十萬。頡利僅以身免。

    在唐擊吐谷渾之戰中,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四月下旬,唐將契苾何力與薛萬徹薛萬均兄弟率精騎千餘,銜尾追擊吐谷渾可汗伏允,途中缺水,兵士刺馬血而飲,一舉襲破伏允牙帳,殲敵數千,獲雜畜20餘萬。

    有此戰績,作為農耕政權的唐王朝的騎兵,完全稱得上“強到恐怖”。

    唐朝騎兵為什麼強大呢?

    首先隋唐上承南北朝,軍事上也有北朝重騎兵的遺風,而其周邊敵人也多為遊牧民族,本著“同其所為,習其所好”的宗旨,唐王朝一直把騎兵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在晉陽起兵前夕,李淵就建立了騎兵。唐朝立國後更是大興大興馬政,帝國設定了牧馬監,專事養馬,最強大時達70餘萬匹。與此同時,唐朝還很專注於優選馬種,“既雜胡馬,馬乃益壯”,極大地提高了中原的馬匹質量。大量的優良馬匹,是唐朝騎兵強大的根本。

    唐朝騎兵的強大還由於他們裝備精良。唐朝騎兵多裝備金屬扎甲,據《唐六典》記載:“甲之制有十三:一曰明光甲,二早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十有三曰馬甲。今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鎖子皆鐵甲也”。從記載看,唐軍不僅兵士有甲,連戰馬也有甲,當然馬甲要看戰事需要決定是否披掛;唐朝騎兵主戰兵器為馬槊,又名漆槍,《唐六典》載:柄長八尺稱矟(槊),馬上持用,蓋今之漆槍短。馬槊其實是一種矛,但矛頭比普通矛寬且大,除尖之外兩面開刃,具有很強的破甲殺傷力,唐八尺,約合現在2.5米,馬上舞起馬槊可謂無堅不摧;騎兵副兵器為刀與角弓。可見唐朝騎兵是騎戰與騎射雙重視的騎兵部隊。

    唐朝騎兵的強大還在於兵源的選拔與訓練。《舊唐書》載:

    凡衛士,三百人為一團,以校尉領之,以便習騎射者為越騎,餘為步兵。可見,騎兵本就是待選兵員中的佼佼者。

    選兵之外,唐軍的訓練也很嚴格,

    “凡兵馬在府,每歲季冬,折衝都尉率五校之屬以教其軍陣、戰鬥之法也”。

    最後一點,唐朝有一批很優秀的騎兵將領。李靖李績這種運籌帷幄大帥就不提了,能夠躍馬擎槍萬軍之中奪人首級的戰將也是數不勝數。尉遲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秦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程知節“為世充騎所逐,刺槊洞過,知節回身捩折其槊,兼斬獲追者”;薛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另外,唐軍中還有眾多異族將領,因為來自遊牧民族,尤其擅長騎兵戰術,如前面提到的契苾何力,以及執失思力和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爾等,都堪稱騎戰名將。

    正是因為這四點,唐朝騎兵才“強到恐怖”。

    然而,唐朝的強大騎兵並不是孤立的。比如在前面提到的唐擊敗東突厥之戰中,李靖的精騎背後可是有六路行軍總管十餘萬大軍,契苾何力與薛氏兄弟背後也是三路共六支大軍共十餘萬。因此,唐朝騎兵雖然強大,但還沒有強大到足以單獨發起一場大的戰役。

    據《通典》記載:

    諸大將出徵,且約授兵二萬人,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為奇兵。中軍四千人,內取戰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為一隊。計五十六隊。戰兵內,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馬軍千人,跳蕩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候各一軍,每軍各二千八百人,內各取戰兵千九百人,共計七十六隊。戰兵內,每軍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廂各二軍,軍各二千六百人,各取戰兵千八百五十人。戰兵內,每軍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馬軍五百人,跳蕩四百人,奇兵四百人。

    按此統計,20000兵為一路,其中中戰兵14000,而騎兵約2000。按此比例計算,唐朝騎兵雖然強,但並不大。

    那麼唐朝為什麼不組建大規模的騎兵叢集呢?

    難!除了一般認為的騎兵糜費過巨之外,還有一點技術上的原因:那就是馬蹄鐵。唐朝時,中原地區並沒有為馬掌釘蹄鐵的技術。中原地區關於蹄鐵的確切記載大概在後晉公元938年,“甘州人教晉使者作馬蹄木澀,”。在此之前對於馬蹄的保護也僅限於“削蹄”,即為馬切削蹄趾甲。但對於負重,且需要遠端跋涉以及陣前突襲的戰馬來說也僅僅算是聊勝於無吧。基於此,西漢名將霍去病遠征漠北勝利回軍後損失戰馬10萬餘匹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於唐朝而講,雖然富足強盛,也確實大興馬政,但單就馬匹一項而言,與動輒馬匹數十萬的遊牧民族拼馬匹消耗,還是有些勉為其難。也正是因為如此,以唐朝的富足,也並不會去組建大的騎兵集團與遊牧民族政權去打酣暢淋漓的草原追逐戰。

  • 20 # 劉一千五

    唐太宗李世民消滅東突厥的一系列戰役,除了將士拚命外,得力於唐朝的騎兵。騎兵戰陣在唐朝軍隊中,有甲裝部隊之稱。再加果決的戰術技巧,閃電般的速度。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只得投降,為害中國北方達幾百年的邊患得到有效控制。

    唐朝的軍隊,裝備上得到以往朝代不曾有過的極大提高。這是在魏晉南北朝連年的戰亂中不得己提高的而積累下來的。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往來同化揚長避短也是重要因素,在戰場上,尤其是騎兵與步兵混協作戰時,唐朝有一種陣法,叫打不贏就退的"撤退陣":

    撤退陣的重點是,與敵人交戰不利,需要撤退時的陣形。其陣法是隔一隊抽一隊撤退,被抽撤退的隊行至陣後百步列陣。

    這一陣法完全避免了退卻中的逃跑。當前陣一退完,新的陣地又列好了。對付敵人進攻有顯著的效果。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薛延陀的昆伽可汗派統特勒進貢唐朝。太宗大喜,封賞極其豐厚,突厥的頡利可汗聽說後感到恐慌,就派使臣向太宗稱臣,並求娶唐朝公主。

    代州都督張公謹上書力陳突厥可滅,並認為頡利可汗不誠心歸順。唐太宗認為很對。就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李世責,柴紹,薛萬策等輔佐,發兵10萬人,歸李靖統一指揮。

    貞觀四年(630年)春上。李靖率3000多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突襲定襄。這一仗打得突厥上下信心全無。頡到倉皇把牙帳遷到大沙漠的進出口。

    頡利屢敗後,帶幾萬人逃往鐵山(白雲鄂博),並派人向唐太宗請降。太宗就派唐儉去安撫。李靖和李世勣商量後,重演韓信破齊的策略。挑選10000多騎兵,並帶20天干糧當夜出發。

    達到陰山之下,偶遇1000多突厥人馬,一個不漏全俘獲。

    李靖派蘇定方帶200精騎冒霧凌進頡利牙帳七里遠的地方。突厥人一見唐兵"天降",嚇待驚慌失措,四散奔逃。頡利可汗騎馬走脫。唐兵大獲全勝。頡利帶了10000多人想穿越大沙漠。無奈李世勣把住出入口,大酋長們都投降了,李世勣抓了50000多人回到京城。頡利可汗也被押往皇宮。

    四月,唐太宗責備頡利可汗為人不誠,歷數他的五大罪後,饒了他,並給他優渥待遇。

    大唐帝國全國慶祝。

    太上皇感嘆不己,在凌煙閣設席款待唐大宗及有功重臣十餘人,各王爺,王妃,公主臨席。

    自此以後,唐朝不足三百年國運,有一半陷在邊疆和藩鎮叛亂中。唐朝的騎兵一直是衝鋒勁旅。北方有許多軍馬基地。平涼就是這種軍馬場。養有數萬匹軍馬,李亨在"安史之亂"中逃到這裡,只招兵不買馬,裝出一支精銳騎兵。為復唐功勞至偉。

    以後的封常青,高仙之,歌舒翰,顏杲卿,顏真卿,郭子儀,李光弼,張巡,這些都是優秀的將帥,都是保家衛國的忠貞之士,更是運甪騎兵作戰的高手。

    唐騎兵,厲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為什麼殺沮授不殺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