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白與王的對決
-
2 # 華嚴
項羽勇猛了得,最著名的,力拔山氣蓋世!但是此人謀略,心機著實著急,本有機會滅掉劉邦可就是被逃了,就那鴻門宴,那麼多人勸阻還是個完蛋玩兒意兒!不行,打仗自己往前衝,作為統帥不坐鎮中軍運籌帷幄反而當起衝鋒官,如果拿到現代這個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馬雲曾經說管理者永遠不要和員工比技術!這就證明了你武力再強,也是你一個,你也頂多算個兵,不會運籌帷幄,大家都以為項羽打劉邦都是勝多輸少,而實際歷史上,輸多剩少!所以這個人也就是個當將軍的料。
-
3 # 善於偽裝德大叔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在《史記》裡面的這個評價對項羽來說還是很中肯的!
項羽,光明磊落,不玩陰謀,善用陽謀!直來直去!即是優點也是缺點!有很強的軍事指揮才能,善於打仗!項羽在鉅鹿擊敗10倍於己的章邯部隊!又在彭城擊敗20倍於自己的劉邦部隊,這是對項羽軍事才能的絕對肯定!
項羽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滅掉了暴秦,成為了天下共主的西楚霸王!這樣偉大的功績和成就,實在是很難有所匹敵的!
項羽雖然說軍事才能很好,但是他缺乏戰略眼光!缺點也很明顯,第一:不善用人!這個很顯然,項羽最初手下名臣如雲,但最後,陳平跑了,韓信跑了,范增被他氣走了,鍾離昧最後也投靠了韓信,項羽不會用人是肯定的!第二:不善權謀!和善於鑽營的劉邦不同,項羽戰場無敵,權謀卻不擅長,從鴻門宴到垓下之圍,從謀殺楚懷王等都可以看出,項羽在玩陰謀詭計上顯然不如劉邦!
項羽是一個貴族,也絕對是一個英雄!因此他有英雄的氣概和作風!但英雄不一定能成霸主,做霸主就要不擇手段,很顯然,劉邦這個流氓做到了!
項羽,絕對是個英雄!但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也是一個戰神,但是一個無奈的戰神!
-
4 # 人道長隆
力拔山兮氣蓋世說的就是項羽,項羽真英雄也!
(1)古人謂之英雄就是指才能勇武過人的人。如果按這條定義英雄,項羽乃千古第一英雄。項羽的才能,就說軍事才能吧,楚漢時代僅略輸韓信,古代勇戰派代表人物,打出了經典戰役之彭城之戰,鉅鹿之戰。項羽的勇武,那根本不用多說,按正史記載,也就是史記記載,項羽武力千古無二。當然有人會說,史記記載的就是真的啊?司馬遷偏愛項羽什麼的,把他描寫成神了。這些人所說的東西,其實稱之為第一歷史,也就是事情的真相。而事情的真相,也就是第一歷史,那是永遠無法知道的,只能考證,推測。
但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項羽只是個天生的英雄,並沒有什麼過多的值得崇拜的地方。因為項羽只能是極端人物,他所具備的條件我們常人根本無法具備。他的失敗是註定的,就跟他的成功一樣。時勢造英雄,當年全天下一心滅暴秦,而項羽因為才能出眾在天下起義軍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時的霸主。
-
5 # 午夜太陽
毫無疑問,項羽在我國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莽夫英雄,力拔山兮氣蓋世就是他的能力體現,時不利兮騅不逝就是他的命運。年少是就是一個有理想抱負的有志青年,等到秦末更是藉機率領八千江東子弟順勢而起,破釜沉舟接連擊敗章邯王離等人的大軍,為最終推翻秦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之後入咸陽,分封諸侯,被尊西楚霸王,可以說到達了人生頂點。但是高處不勝寒,最後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昏招迭出,加上自己剛愎自用,聽不進去勸告,可以說是有勇無謀,自高自大。最終敗與劉邦,痛失天下,身死國滅,獨留氣蓋世一歌。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6 # 歷史的詩歌歷史上對項羽的評價是正面的褒獎的,是英雄也是戰神。
項羽是抗擊暴秦的第一英雄和功臣,項羽少年成名志向遠大。項羽推翻了暴秦然而卻敗給了劉邦,在烏江自刎而死古來評價頗多。中國人講究成王敗寇,然而對項羽卻是個例外。
對項羽最權威的評價莫過於太史公了,太史公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評價頗高。項羽白手起家,兩三年就滅了秦國,成立霸王,雖然最後失敗,但是項羽的功績是有史以來第一人。在太史公看來項羽推翻暴秦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也非常認可項羽,在《史記》將項羽與帝王共同列入本紀,足以見太史公對項羽的褒讚與敬佩。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項羽本紀》項羽是英雄這一點也毋庸置疑,詞人李清照對項羽讚賞有加,認為項羽是一個大英雄,即使死了也為“鬼雄”。項羽的英雄氣質在他少年時期就有所展現,公元210年始皇遊於會稽,項羽見到說:“彼可取而代之”,同樣劉邦見到卻說:“大丈夫當如是”。由此可見項羽少年時期的英雄志向,就像一個充滿鬥志的革命者,而劉邦卻羨慕與始皇的權利和財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詠項羽》項羽是一個戰神這一點更沒有爭議性,就霸王舉鼎古來幾人能及。項羽除了天生爆表的武力值,他的兄弟義氣和軍事才能更讓他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神。項羽少年舉兵一呼百應,生死存亡之際將士不離不棄,足以見項羽之義氣。以少勝多,三年亡秦,足以見其軍事才能。
總而言之項羽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正面的形象,即使是評價項羽失敗的一面,也多表達惋惜。看待項羽既要看到項羽不足的一面,更要肯定項羽的歷史功績,總體上來說項羽是功大於過的。所以項羽是一個英雄,也是一個戰神。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杜牧《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王安石《烏江亭》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
7 # 我本將心向丹
中國史上最強猛將
當初起義之時項羽曾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嚇得眾人趴在地上不敢動彈,後來的七十餘次大戰每次都身先士卒殺兵斬將,於最後的烏江邊上更是步戰騎兵獨殺數百人!不愧為中國史上最強猛將! 話雖如此,但歷代王朝並不看好他,原因就是他殺戮太重殺氣過盛,另外還常屠城,所以古人談及項羽是更多是感嘆他的精神而不是讚美他的勇武,若單純論武人,項羽當為歷史第一人!史上唯一一位千人斬(累計)。
死後封神
項羽雖然爭奪天下的鬥爭中以失敗收場,但自古以來他在民間一直受百姓崇拜著,經歷歲月的變遷最終被各大宗教所吸收,成為了宗教文化的一部分。
道教:水仙尊王、戰神、弁山之神
佛教:鬼神轉世,也有說是阿修羅王轉世(民間則稱其為“項王菩薩”年年祭拜,以烏江地區百姓為例)
歷史上被比做項羽者
三國孫策“初,吳郡太守許貢上表於漢帝曰:‘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南北朝高敖曹“敖曹馬槊絕世,左右無不一當百,時人比之項籍”
隋楊玄感“玄感驍勇多力,每戰親運長矛,身先士卒,喑嗚叱吒,所當者莫不震懾。論者方之項羽”
-
8 # 緣禦寒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用人上,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他不同於中國歷史裡的帝王將相,他只是一個西楚霸王。
-
9 # 百舸爭流莫等閒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燕的孫子。
《史記·高祖本紀》記錄,漢高祖說“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這段評價反映了項羽的性格缺點非常明顯。
項羽這個人長得孔武有力,力能舉鼎,很是高大,從小打架,就難遇敵手。這是他的優點,但這個優點過於外在。
他的內在缺點更為明顯。
比如他不愛學習,不研究兵法,只想著自己有萬人敵的武功,所以打造了很重的兵器霸王槍,在戰場上可以肆意拼殺。他這樣的心態頂多算個上陣殺敵的厲害的將軍,但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統帥。
他嫉賢妒能,尤其項梁戰死後,他身邊的智囊只有范增一個軍師,而且他還不是很情願聽取范增的意見,錯失了鴻門之宴的機會。他這樣的性格導致他無法像劉邦那樣廣交天下豪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導致他的團隊力量最終敗給劉邦團隊。
他性格殘暴,在反秦過程中多次屠城,他這樣的做派過於兇殘,不得人心。他在子嬰投降後又殺了子嬰,火燒咸陽。義帝楚懷王羋心就非常準確的評價他“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之處,無不殘滅!”,為此也是招來禍事,項羽最終又殺了楚懷王,這一系列的做法根本就不是正義之舉。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後對他的兇暴非常震驚:“羽豈舜帝苗裔邪?何興之暴也!”他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男兒,怎麼如此的殘暴?他沒有足夠寬廣的眼光和心胸去充分利用秦帝國累積的優勢,而是一把火燒光,最終兵敗垓下之圍而失去天下
他心高氣傲,沒有選擇回老家重整旗鼓,而是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兵敗自刎,結束了一生傳奇。
客觀地說,細看項羽的所作所為,他的名聲無疑被後世有意忽略他兇殘一面的史書給拔高了太多。
-
10 # 強哥說文史
項羽,神勇千古無二,卻並非真英雄。
項羽的神勇-鉅鹿之戰項羽殺掉主帥宋義後,經過一番整合,率領五萬楚軍渡河,對上了秦國最後一個名將章邯。
章邯是誰,是那個率領一幫刑徒軍大敗諸侯精銳聯軍的魔王。他的手下還有個厲害的將領叫王離,王離是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的孫子,王翦曾經攻滅楚國,殺掉了項羽的祖父,楚國主帥項燕。
項羽可謂和秦國有著國仇家恨。
結果怎麼樣?項羽破釜沉舟,九戰九勝,生擒王離,逼得章邯不敢面對其鋒芒,至此項羽一戰成神,諸侯莫不敢從之。
項羽的神勇-彭城之戰項羽出兵攻打齊國的時候,劉邦見到有機可乘,親率五十萬大軍攻打楚國。項羽得知後,留下大部分軍隊繼續圍攻齊國,自己則率三萬精銳回返,先後擊敗了樊噲和灌嬰,然後僅用半天的時間就擊破了劉邦的中軍,使得劉邦落荒而逃,連自己的老婆和父親都顧不上了。
我相信這次的戰鬥給劉邦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使劉邦明白,有時候,老虎的屁股是真摸不得的。
項羽的神勇-垓下之戰項羽面對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的聯軍,以一敵眾卻並不落下風。當一頭老虎被群狼撕咬,虎奮力搏鬥時,狼群也無可奈何。
直到有頭披著狼皮的虎,用了一招十面埋伏,才使項老虎受到重傷。這另外一頭老虎,就是韓信。
但他們忘記了一點,病虎也是虎,當它發威奮力一搏的時候,任何猛獸都得退避三舍。
所以你看到烏江之邊的項老虎,雖然僅剩二十八起,但仍然如入無人之境,殺得漢軍四散奔逃,戰戰兢兢不敢靠近,項羽意猶未盡,再次衝入敵陣,還輕鬆收穫了一名漢軍大將的首級。
看著敵人畏縮不前的樣子,項老虎這才滿意地自刎於烏江——沒人能殺得了我,除非我自己!
但是,神勇就是真英雄嗎?
未必真英雄真英雄是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能忍,見人所不能見,最後功成名就,名流千古。
以這個標準來看,項羽還差那麼一點。
鴻門宴裡不殺劉邦,這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項羽認為沒必要殺他。
咸陽宮前殺子嬰,也不是殘暴不仁,而是項羽為私仇而忘掉了公義。
長沙彬縣殺義帝,更是為了一己私慾而棄天下大義於不顧。
這個滿心思恢復「天子-霸主-諸侯」體系的舊秩序和舊時代的維護者,已經忘記了這早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代,秦始皇已經自稱為帝,天下唯我獨尊了,他還在幻想自己像春秋時代霸主那樣的榮耀,分封諸侯時的意氣風發已經矇蔽了他的雙眼,絲毫沒有察覺到你死我活的時代已經來臨。
更不說那句“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誰能知之乎”的洋洋自得和自欺欺人了。
歷朝歷代對項羽的評價,在肯定其勇武的同時,大體都逃不過一句“有勇無謀、剛愎自用、喪失大義”的定論。 -
11 # 穿越歷史的星空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項羽24歲起兵,27歲成王中之霸,30歲自刎烏江,短 暫而華麗的人生。
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項羽無疑是反抗暴政的代表,義軍的領袖。對推翻秦王朝的苛政,結束 人民的苦難來說,他無疑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但隨後而來的楚漢之爭中,由於其政治上的不成熟,使其兵敗身亡,霸業而終。
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就項羽的歷史表現來看,除了反抗暴政的英雄外,另外一點則是其卓爾 不群的軍事天才。(1)鉅鹿之戰中:“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 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 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 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閒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 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 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 (2)彭城之戰,“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 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 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及時最後失敗的改下之戰,也給漢軍造成了遠大於本 方的傷亡。(3)項羽是我國古代較早獨立運用騎兵進行兵團作戰的指揮官,特別是彭城之戰 是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為後世,特別是西漢反擊匈奴啟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12 # 小齊說故事
周總理評價:
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係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
斯以為:總理評價中肯。
重情重義,且不說他與虞姬的愛情故事,單單戰鬥力,讓後世就尊奉為:戰神。
那些說項羽扣,不肯封賞下屬的人,希望多讀讀史書。
而我想說的是:
項羽身上,其實有一種現代中國社會缺少的契約精神。
項羽想稱王嗎?想啊,當年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多少英豪為之傾倒。然最後,項羽為何不再鴻門宴上殺劉邦?優柔寡斷?可笑!!!可笑!!!!你見過為將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者優柔寡斷?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 《史記—項羽本紀》
究其自身原因,或許因為那一份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劉邦先入(項羽和秦軍交戰之際,劉邦搶先)。
再說戰神:
可以說,大漢天下,有一半甚至一多半,是項羽打下來的,戍卒叫,函谷舉,這是形容秦軍的。多麼強大!當年的秦軍之強大,非楚不能滅。
何出此言?
“秦滅六國,唯楚無罪,楚雖三戶,滅秦必楚。
楚懷王被扣留,最終死在秦國,楚人能不氣憤?哀兵必勝,就是這個道理。
然,
楚漢之爭時,劉邦兵圍彭城,56:3,56萬圍困項羽3萬,但是,僅僅用了兩個時辰,嗯,也就是4個小時,劉邦就被打的找不著北了。
可見項羽之神勇。戰神之名,當屬項羽。
但是,項羽最終失敗,勝王敗寇,楚霸王之名,留於後世。劉邦做的比較正確的事,就是沒有汙衊項羽,給後世留下美名傳。
-
13 # 景陽鍾
歷史上,對西楚霸王項羽怎麼評價,大英雄,戰神嗎?
你問的是:歷史上,對西楚霸王項羽怎麼評價,大英雄,戰神嗎?
就歷史上項羽是否是大英雄,是否是戰神這類問題,文史資料可以告訴我們真像。
評判西楚霸王項羽的事蹟,給予量身定做的有司馬遷《史記·項羽本記》;推崇備至,客觀實在的有東漢班固《漢書·陳勝項籍列傳第一》。這兩部前人著述中,對項羽的歷史功過給予出明確中肯的蓋棺定論。
一、項羽的氣量不如劉邦,因而當不得大英雄。
劉邦和項羽在推翻秦朝的鬥爭各有巨大的貢獻。
劉邦長驅直入,擒賊擒王,取得關中,消滅了秦朝政權。
項羽喑鳴叱吒,破釜沉舟,徹底殲滅了秦朝的主力軍隊。
在楚漢爭雄中,劉邦智勇不如項羽,兵力不及項羽,屢敗屢戰,但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鞏固的統一封建國家。
楚漢爭雄的結果是項羽唱《垓下歌》,劉邦唱《大風歌》,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
項羽自作《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詩概括了項羽平生的業績和豪氣,表達了他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抒發了他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劉邦自作《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詩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剿殺九江王英布叛亂的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瞭各路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糜,天下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並沒有繼續沉浸在勝利後的巨大喜悅與光環之中,而且是筆鋒一轉,寫出內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
何謂英雄?勝者王侯敗者寇!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劉邦和項羽是同時代、同層面角逐天下的梟雄,勝利屬於英雄。
二、項羽的兵法戰策不如韓信,因而稱不上戰神。
《史記》分為三種體例,有“本紀”、“世家”、“列傳”。
“本紀”所記載的主要物件是帝王,“世家”所記載的主要物件是王侯及其世系,“列傳”所記載的主要物件是則是“本紀”、“世家”之外的一些重要人物。
《史記·項羽本記》是因為在秦朝滅亡以後、漢代興起之前的過渡階段,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列侯,實際主掌當時政局,代表當時政權。
當劉邦和項羽等人率領的義軍最後推翻秦朝統治時,項羽無論在兵力和聲威方面都遠較劉邦強大項羽的強大是不可戰勝的。
項羽破釜沉舟,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殺的諸侯個個膽寒。鴻門宴席,險些斷送劉邦性命。
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後力量是人心。
劉邦立國稱皇帝,高起、王陵評價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自認“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蕭何稱讚韓信為“國士無雙”。
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後人奉之為“兵仙”、“戰神”, 這是有相當事蹟可尋的。
面對強大的楚軍和西楚霸王,韓信從戰爭的最後決定於人心向背這一根本因素出發,全面分析了項羽的個性以及他的為人和所作所為,確立了劉邦奪取關中作為根據地,然後分兵二路,一路與項羽正面相持,一路抄襲楚軍後路,形成鉗制夾擊的戰略態勢和軍事攻勢。
作為統帥,韓信都能充分掌握敵情,做到知己知彼,在歷次戰役中,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如果認為歷史上,對西楚霸王項羽的評價是大英雄、是戰神,那麼,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楚漢戰爭結局,最後英雄是劉邦,戰神是韓信。
日月星辰將天曉,
夜半鍾聲到客船。
-
14 # 歷史有趣兒
項羽一生都沒當過皇帝,司馬遷卻把他放在只寫王朝和帝王的本紀裡,可見對他的推崇,但司馬遷畢竟身為漢臣,不可能大肆誇獎項羽,真實的項羽應該比《史記》所記載還要更強才對。基於現有的史料,我覺得有三句話可以評價項羽:
1、萬夫莫開的戰神級勇士史書記載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身材高大,並且能抬動300多斤的大鼎,這樣的天賦異稟決定了項羽肯定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體現項羽個人戰鬥力最明顯的,就是垓下之戰,當時項羽被漢軍圍困,四面楚歌,身邊只有28個騎士護衛了,這是項羽仍然自傲的說:“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隨後項羽把28個騎兵分成四隊,向四面突圍,劉邦的軍隊圍了有幾重,項羽對身邊人說,“吾為公取彼一將。”說完他就單騎衝入敵陣,經過之處漢軍無不倒下,並且斬殺了一個漢軍將領,漢軍一個叫楊喜的將領追擊項羽,項羽怒目一瞪,楊喜人馬俱驚,不敢向前。
萬人之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光憑氣勢就能嚇退追兵,項羽的武勇可見一斑。
有人說司馬遷對項羽的描寫有些誇張,但要知道司馬遷生活的時代距離項羽很近,當時很多參加垓下之戰之人的後代都和司馬遷交談過,這些記載雖然可能有司馬遷的文學修飾,但總體應該是真實的。
2、毫無城府的個人主義跟劉邦相比,項羽就像個任性的孩子。
在一些重大選擇上,情感總能代替理智控制住他,《史記》中記載了項羽7次發怒,戰爭中的發怒,他會選擇屠城來解氣,其他時候的發怒,他會立刻找來當事人對質。
最著名的事件就是鴻門宴。當得知劉邦率先進入關中後,項羽本準備與其決戰,當時項羽40萬大軍,劉邦只有10萬,戰事一起劉邦必亡。於是劉邦就主動參加鴻門宴,送禮物,說好話,項羽竟然原諒了他,放虎歸山。
這就是項羽的性格,他完全沒有政治家該有的城府和狡詐,而是被自己的心情所控制,生氣了就大肆殺戮,高興了就網開一面,完全不考慮長遠的政治影響。
項羽的多次屠城實屬於殘暴之舉,可有一次有個13歲的孩子好言勸了項羽兩句,他立刻就放棄了屠城。可見他並沒有什麼長遠考慮,一切都看當時心情。
項羽的成熟度,可能還不如那個13歲的孩子,所以他雖然在軍事能力上全面壓制劉邦,卻不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3、殘暴與仁慈的錯位項羽其人,或許是過於的情緒化,他總是該仁慈的時候不仁慈,該殘暴的時候不殘暴,所以他一錯再錯最終兵敗人亡。
戰勝之後屢屢屠城,甚至坑殺降兵,這都是項羽的所為,他這種做法在那個戰亂年度弊端遠遠大於好處。畢竟項羽以楚為名,還是很得人心的,但他弒殺的行為卻讓人民大失所望,誰又敢輕易投降呢?而項羽不但對敵人濫殺,還殺了名義上的天子“義帝”楚懷王,這讓他完全失去了正義性,難免眾叛親離。
而對於該殘忍對待的敵人,他卻總是優柔寡斷。最典型的就是鴻門宴放過了劉邦,甚至劉邦的妻子、父母和孩子他也放還,失去了控制劉邦的最好機會。對於秦朝降將章邯,他也網開一面,還奉他為王,章邯可是殺死了他的叔父——曾經的楚軍領袖項梁的兇手,這個行為肯定讓項梁的舊將大失所望,而項梁的弟弟項伯之所以跑去劉邦那告知他鴻門宴的內情,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項羽是一個英雄,他身上具有足夠多的傳奇色彩,某種程度來說他還是個好人,但他絕不是個適合當帝王的人。如果做一名鎮守一方的豪傑,或是攻伐匈奴的前鋒,項羽將會成為千古名將,可歷史把他推到了錯誤的位置,只能以悲劇收場了。
-
15 # 歷史哆唻咪
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一個可敬可愛又可悲可嘆的失敗的悲劇英雄:
他“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他不肯學書,認為書足以記姓名而已,也不肯學劍,劍一人敵,要學就學萬人敵。他不管什麼兵法戰策,只要一打仗就身先士卒,披甲持戟迎敵。他驍勇善戰,戰場上對敵,只要一瞋目叱之,敵人就“目不敢視,手不敢發”,他怒喝一聲,敵人就“人馬俱驚,辟易數里”;他愛馬,愛美人,也愛故交,重情義;在“四面楚歌”,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斷然拒絕了烏江亭長“捲土重來”的好意,仰天長嘯,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後從容自刎在烏江邊……一、眾說紛紜——歷史上對西楚霸王項羽的評價但與其他史記中記載的失敗者不同,項羽不但不但沒有被人們所唾棄,反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蓋世英雄,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惋惜、喜愛和頌揚,最為深刻的也不過是來自競爭對手的指責,但總體來說,還是以讚美、惋惜為主,諸如以下幾位: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詠項羽》一詩中對項羽充滿了讚美與敬仰之情:“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唐代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一詩中則對項羽的自甘失敗深表惋惜,他認為真正的男子漢應該是能屈能伸,捲土重來或許可以東山再起,不應一蹶不振,自甘失敗。“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在《烏江亭》詩中對項羽的敗局已定嘆惋不已:“百戰疲乏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在客觀分析項羽兵敗事實的基礎上,作出大膽的設想,即便江東才俊如今還在,他們也未必願意追隨項羽從頭再來的。
漢高祖劉邦則直言不諱地指責項羽是敗在不會用人:“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如此種種,或褒或貶,眾說紛紜,為我們構架了一個深厚且複雜的歷史人物——西楚霸王項羽。“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們沒有辦法穿越時空去窺探故人對項羽的認知。因此小編只能從自身的情況和價值取向出發,去評價項羽的身前事與身後名。
二、“成王敗寇”——項羽典型性反例作為歷史的失敗者,項羽雖然為此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卻贏得後世的崇敬,事實上這是與古代傳統“成王敗寇”觀念相違背的,那麼是什麼原因是造成了這一“歷史悖論”的出現吶?其原因還是要從項羽本人身上找尋:
(一)拔山蓋世的英雄氣概
項羽戎馬一生,勇猛強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確是一位叱吒風雲、撼山動地的蓋世英雄。他的英雄氣概在他早年就已顯露出來。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史記·項羽本紀》
後來項羽隨其叔父項梁舉事,從者雲集。公元前208年救援鉅鹿時,他手刃觀望不前的上將軍宋義,然後率領楚軍主力破釜沉舟,同秦軍決戰。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可見,項羽指揮起義軍摧毀了秦軍主力,他是推翻秦朝暴政的第一勇士和功臣,可謂功勳卓著,彪炳千秋!後來在楚漢戰爭中,他討伐乎東西,征戰乎南北,更見其驍勇。
公元前205年4月,劉邦乘楚攻齊之際,由洛陽率諸侯兵56萬人攻佔項羽的都城彭城。項羽得知彭城失陷,立即率領精銳3萬攻擊漢軍,結果彭城之戰以3萬擊敗漢五國聯軍56萬,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蹟。
雖然,由於種種原因,結果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失敗了;但垓下突圍時,他嗔目而叱,大呼馳下,仍然表現出了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他臨失敗時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這段話也總結了自己的戎馬一生,仍然表現出了一個蓋世英雄威猛的雄姿和高度的自信。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運用對比襯托等手法,生動地描寫了項羽的英雄氣概,給後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正是這種拔山蓋世的英雄氣概,為項羽贏得了世人無限的欽敬和懷念。
(二)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
項羽不僅具備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更擁有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在秦亡漢興之際,天下紛擾,亂世之秋,權謀機變百出,人心偽詐,但項羽卻率性而為,坦蕩磊落。無論是戰場上兩軍的對壘衝殺,還是政治上的鬥心角力,他都不失其真率,彷彿不知欺詐謀變為何物,天真得讓人既喜愛又嘆息。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年少時觀看秦始皇巡遊時的情景,竟脫口說道:“彼可取而代也!”他的叔父項梁急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可見其年少時就胸有大志而性格粗率,口無遮攔,率性而為。後來鉅鹿之戰使他成為“諸侯上將軍”,聽說劉邦已破咸陽,欲王關中,於是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但在鴻門宴上,他聽了劉邦的幾句甜言蜜語後,竟然脫口說出告密者姓名:“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作為一軍統帥,項羽性格上的這種粗率淳樸簡直讓人無語。
為劉邦所詬病的不善於用人,實際上這也和項羽的磊落性格有關。項羽不是不愛惜人才,鴻門宴上樊噲“嗔目叱項王”尚且被項羽尊為壯士賜以酒肉,何況是對待自己的部下呢?但項羽為人耿直,做事光明磊落,不善於勾心鬥角,他只是靠個人的勇力和人格魅力感召下屬,很少用封爵行賞乃至欺詐權術去籠絡利用人才,因而只能使品格優良的廉節之士為之效力,那些有個人野心嗜利無恥者多不願歸附。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史記·陳丞相世家》
反觀劉邦,通達人情世故,懂得人心需求,善於用爵邑籠絡利誘人才,善於以權術御人,而且經常採用陰謀手段去離間項羽與部屬的關係,項羽也往往上當受騙。與奸詐的劉邦相比,實際上項羽更具有人格優勢,但他恰恰是敗在了自己的人格優勢上。是他的單純率直使他逐漸成為孤家寡人,是他的光明磊落給了劉邦喘息的機會,結果讓劉邦變被動為主動,以至於讓自己兵敗垓下,身死東城。
(三)重情重義的俠義精神
項羽不是一個俠客,但他敢作敢為,敢愛敢恨,重情重義,重諾守信,明顯具有俠義精神,而這種俠義精神也贏得了世人心底深處普遍的嚮往。
在他作為次將與上將軍宋義率楚軍主力北上救趙時充分體現了關愛百姓、關愛士兵、關愛國家社稷之心。宋義統領楚軍行至安陽,滯留46日不進。項羽說:“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而宋義卻認為應先觀秦趙相鬥,然後乘兩者疲憊不堪時再下手。當時天寒大雨,士兵又冷又餓,宋義卻為送兒子去齊國而飲酒高會。
於是項羽怒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於是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急引兵渡河救趙。
項羽身上還明顯具有重情重義的一面。陳平說:“項羽為人,恭敬愛人。”;高起、王陵說:“項羽仁而愛人。”;韓信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這些人來項羽的對立面, 認為項羽嫉賢妒能,不善於用人,但他們一致認為項羽性格中有仁愛寬厚、重情重義的一面。
在鴻門宴上,項羽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除掉野心家劉邦,但當時受劉邦所利用的項伯卻對項羽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為了顯示自己重“義”,項羽沒有理會范增的再三暗示,以不忍之心輕縱了敵手,給自己留下了後患。在垓下突圍至烏江時,又是為了一個“義”字,項羽不肯過江捲土重來,而是將寶馬送給烏江亭長,將自己的頭顱送給追殺他的故人呂馬童,還想著讓他的這位故人拿著自己的頭顱去劉邦那裡領賞封侯。相比於劉邦的為了天下可以連父親、妻子兒女都拋棄不顧的無情無義,項羽真是太有情有義了,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義薄雲天!
總之,項羽雖然是一個有著種種弱點錯誤而且已經失敗了的歷史人物,但他拔山蓋世的英雄氣概,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重情重義的俠義精神,使他具有了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正是這種人格魅力,才讓世人永懷難忘,才讓世人感到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真英雄,俠膽柔情的真男兒!
三、西楚霸王——最後一位“貴族”當然,會有童靴認為小編的觀點過於激進,情感色彩太過明顯,那麼我們就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問題,無論你認為項羽是“婦人之仁”還是“英雄本色”這個問題你都無法逃避:項羽的失敗,宣告了貴族時代的完結。
(一)從階級變遷來看——貴族分封制度失敗的犧牲品
項羽出身於一個楚國舊貴族家庭,可惜生不逢時,其家族隨著楚國的滅亡而敗落。反觀士人階層則憑藉著自身在文化知識上的優勢,脫穎而出,迅速崛起,成為當時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官僚階級的主體部分。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史記·項羽本紀》
但舊貴族的影響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依然存在,並在秦朝末年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復國鬥爭的旗幟下,六國貴族作為地域文化的代表和旗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透過擁戴舊貴族為領袖,六國民眾亦在精神上滿足了他們對自己尊嚴的維護和對傳統文化的迴歸。
以項羽為代表的六國貴族武裝不負眾望,帶領民眾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正是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項羽主持的大分封。封制度的復辟引發了“楚漢之爭”,作為大分封的主持人項羽自食其果,身敗名裂。新興的漢皇朝以嶄新的面目面世,形成了“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從此開啟了“平民”時代。單就階級的變遷而言,項羽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貴族”。
(二)從個人品格來看——貴族階級典型特徵的堅守者
當然除此之外,從項羽的個人品格來看,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傳統社會貴族階級的一些典型性格特徵。透過對項羽與劉邦的言行比較,也可以窺見貴族與平民階級在群體性格上的差異及其文化意義。
首先,項羽的“鬥力”與劉邦的“鬥智”。項羽以“力拔山兮氣蓋世”自詡,彰顯“力”與“氣”是貴族的基本特徵之一。
“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史記·項羽本紀》
“決鬥”是貴族一決勝負的遊戲規則,堂堂正正地挑戰,顯示了貴族本色,是維護他們個人尊嚴的不二手段。正是出於這一邏輯,所以項羽為了復仇,在與秦軍真刀真槍的搏鬥中能做到破釜沉舟,決一死戰,最終成就了他鉅鹿之戰的歷史偉績。
而劉邦則不然。在項羽於鉅鹿苦苦拼殺的時候,他避實就虛,用了極少的代價捷足先登奪取了關中。又在戰爭成敗未定之時先打上了做“漢王”的主意。“鬥智”是他的權衡,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是他的精明盤算。他沒有項羽一條道走到黑的恪守,通權達變、左右逢源是他的行為方式,其價值觀是以追逐實利為依歸的。
這並非偶然,時代變了,價值觀念變了,遊戲的規則也變了,“功利”成為時代的價值選擇,貴族項羽的行為則成為一種過氣的“迂腐”。
其次,項羽的“有禮”與劉邦的“無禮”。文化教養是貴族的標誌之一,而“有禮”是項羽的性格基調。
《史記·高祖本紀》載:漢將高起、王陵在劉邦面前評價劉、項的為人時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反映了項羽的人格魅力。劉邦的平民經歷,使他對儒學和儒生厭惡之極,“便溺儒冠”,動輒辱罵儒生,顯示了平民本色。
“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羽的“有禮”還表現在鴻門宴上的優柔寡斷,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邦在“劃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協議後背信棄義,突然襲擊。兩人之間的道德優劣可以立判。
對傳統道德的恪守以及唯利是圖的權宜處置,成為項羽與劉邦行為方式的差異之一。但反向來看,劉邦的平易以及對民情的體察,與貴族項羽剛愎自用的專斷和不諳民情的迂腐形成鮮明對照。
再次,項羽的“剛性”與劉邦的“韌性”。崇尚人格尊嚴,講求風骨氣節,寧折不彎,是貴族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項羽也恰恰是這樣方面的典型。
他臨死回顧一生經歷時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言中透著無奈與不平,但胸中壘塊隱然可見。當烏江亭長勸他渡江以圖東山再起時,他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行己有恥”的道德自責溢於形色,道德的羈絆成為他圖謀捲土重來的心理障礙。
劉邦則不然。民間的坎坷,養成了遊走江湖的歷練;命運的浮沉,練就了與時推移的圓滑。平民本來一無所有,更無過多的精神負擔,輸得起,亦無所謂“面子”的顧慮,所以表現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卻屢敗屢戰,憑藉平民的堅韌,最終取得了勝利。
綜觀項羽的性格,可以說是集傳統社會貴族階級所有的優點和缺點於一身。他是從舊的觀念和立場去反抗秦朝暴政的英雄。他憑藉貴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優勢成功了,又因為其貴族身份的歷史侷限失敗。
結語:項羽是一個“末路英雄”。所謂“末路”,是指他的行為的不合時宜;所謂“英雄”,是指他做出了令人仰慕的歷史壯舉。“英雄”的標準不應該是“功利性”的,而應該是“價值性”的,即所謂“不以成敗論英雄”。它所代表的是一個道德範疇,應該是超越“功利”的,是一個民族價值精神的承載。
-
16 # 兵器世界
項羽算不上大英雄,因為根據最近出土的秦簡可知,大一統的秦國並沒有史書上寫的暴政,諸侯群起推翻秦只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已。但項羽確實是個戰神,他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但項羽算不上足智多謀,他取勝靠的是勇冠三軍。
在項羽那個時代,決定戰爭勝敗的往往是人的因素,因為當時的科技條件有限,交戰的雙方難以在裝備上拉開差距,這就給了萬夫不當的項羽所向無敵的機會,因此項羽起兵後幾乎一路開掛,他的勇猛讓他的軍隊戰無不勝,這種敢打敢拼的戰術在鉅鹿之戰發揮到極致。
公元前207年,面對秦將王離的15萬大軍,項羽僅用5萬人就取得了會戰的勝利(此時項羽身後的諸侯聯軍和鉅鹿城的趙國守軍也發揮了巨大優勢),眼看敗局已定的章邯也選擇率20萬大軍投降。
身經百戰的楚軍就這樣走向了歷史巔峰,在項羽帶領下大的漢軍節節敗退,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一戰,項羽用3萬人就擊潰了54萬諸侯聯軍,教會了所有人什麼叫“夫戰勇氣也”。
但項羽依靠勇猛作戰的特點也是有致命傷的,在與劉邦長期的消耗戰中,士氣高昂的楚軍逐漸被打磨的失去了鬥志,僅在彭城之戰的2年後就陷入嚴重的絕境,甚至是雪崩式的戰鬥力下降。
劉邦的措施就是聲東擊西,自己在滎陽一線拖住項羽主力,收買英布和彭越攪亂楚軍後方,再讓軍事天才韓信北上收復各個諸侯壯大自己的實力,最後在垓下之戰中採取有效措施摧毀楚軍計程車氣,實現了形式的逆轉,促成了項羽的兵敗如山倒。
身邊的戰將兩次大敗,折損了大部分的楚軍精銳。公元前203年10月,項羽帶著精悍的楚軍圍剿在後方作亂的彭越,做夢也沒想到答應他堅守成皋15日的曹咎堅持了6天就忍不住出城決戰,結果還全軍覆沒兵敗被殺,成皋是個重要的糧倉,曹咎戰敗讓堅守滎陽的鐘離昧岌岌可危,由於缺糧前線出現了崩潰的徵兆;
緊接著在11月,派去協助齊王抵擋韓信的龍且也全軍覆沒了,連帶損失的還有10萬楚軍精銳,項羽怎麼也不能接受這種現實,曹咎也就罷了!龍且可是當時的名將,剛剛在剿滅英布淮南國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派他去對付領著入伍2個月新兵的韓信怎麼就全軍覆沒了呢?
韓信在井徑之戰中搞定趙國後,手裡的精銳都被劉邦調去支援滎陽戰場,他手裡只有一些剛剛招募起來的新兵,而齊楚聯軍當時擁有20萬正規軍,在這種情況下韓信進攻齊國就是找死,誰都不會想到他能擊敗名將龍且。
這種突然的失敗讓項羽有些不知所措,他不願意放棄滎陽戰場,但卻沒有多餘的兵力去抵擋佔據齊國的韓信,自己的大後方彭城面臨來自北方的巨大軍事壓力。
項羽最後的機會是外交,可他手下有沒有這樣的人才。公元前202年劉邦採納謀士的建議,撕毀鴻溝之盟,趁著漢軍士氣高漲、糧草充足而楚軍兵困馬乏、缺衣少食的有利時機,與項羽展開決戰。
可讓劉邦也感到詫異的是追上楚軍後還是戰敗了,固陵之戰楚軍餓著肚子打敗了追上來的漢軍。而且,英布、彭越、韓信並沒有遵照劉邦的命令前來會戰。這說明有機會依靠外交讓這三人按兵不動、保持中立,但項羽沒有遊說人才,也沒有能滿足這三人胃口的資本。
謀士張良、陳平看出玄機,上述三人在沒有得到劉邦的封地許諾前是不會參戰的,劉邦就大方的將齊國封給韓信、淮南封給英布、梁國封給彭越,換來四路大軍圍剿項羽。
項羽行動太慢,覺察到危機到來時還困在鴻溝附近。項羽急忙達成鴻溝之盟後,很著急的要返回彭城,只要回到大本營他就有希望捲土重來,因為飢餓的楚軍在沒有補給的情況下,無法配合項羽以勇力作戰的常規戰術,更不要說四面楚歌、思鄉厭戰的情緒也在蔓延了。
再加上彭越地盤處在滎陽前線和彭城後方之間,項羽不想戀戰因此選擇繞道南下返回彭城,這就給了劉邦纏著他決戰的機會,也讓無兵可守的彭城岌岌可危,不久就被韓信攻下,項羽的10萬大軍成了無家可歸的喪家犬。
最後決戰也是相遇翻盤的最後機會。只有像2年前的彭城之戰那樣,一口氣擊敗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的聯軍,項羽才能扭轉敗局捲土重來。
但劉邦是個很會總結的人,他意識到2年前的彭城之戰失敗,不僅僅是自己大意輕敵導致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軍隊無法媲美楚軍的勇猛,正面交手哪怕是5比1也沒有必勝把握。
因此,漢軍抓住楚軍兵疲糧少、後方盡失、人心不穩的有利條件,在垓下圍困楚軍打一場持久殲滅戰,因為手握天下的劉邦最不缺的就是糧食和兵源,而項羽是絕對耗不起的。
韓信謀劃了依靠絕對優勢兵力組成的“五軍陣”,也就是《史記》上說的十面埋伏,任憑驍勇善戰的楚軍四面衝殺,也逃不出天羅地網,被迫陷入持久戰,並逐漸耗盡最後一點鬥志。
四面楚歌在依靠勇氣作戰的古代,勝過千軍萬馬。四面楚歌這個故事一直被懷疑真實性,因為在當時劉邦完全沒有必要多此一舉,早在固陵之戰前楚軍就已經士氣渙散了。
而當韓信削平彭城的大軍彙集到垓下之時,楚軍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士兵們再也沒有心情跟隨勇猛的項羽奮勇殺敵了。
人性中有一則鐵律,“一個男人,往往不會因自身的安危而改變立場,但總是會因為家人的安危而身不由己”,這就是垓下之戰10萬楚軍沒能重現彭城之戰奇蹟的真正原因,士兵們不想打仗了,項羽一人之勇真就成了擺設。
回覆列表
1.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遂亡其國,自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949.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項羽是我國曆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蹟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麼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鉅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劉邦。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劉邦,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劉邦藉機脫離險境。
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藉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
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援,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劉邦軍隊圍得水洩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還有“坐不安席”、“秋毫無犯”、“不拘小節”、“暗渡陳倉”等成語與項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此處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