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行合一2020

    張太后去世後,實際上是宦官兼帝師王振把持朝政,而正是此人結束了朱高熾朱瞻基開創的仁宣之治,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而他也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張太皇太后

    實際上,張太后在世時,是王振奪權路上的一道障礙。一個女人能擁有比文官集團更為強大的力量嗎?是的,在我看來還不僅如此,這位偉大的女性,不但能夠左右朝政,還能廢立天子,此人就是朱祁鎮的祖母,張太皇太后。

    朱高熾朱瞻基駕崩後,張太皇太后擦乾眼淚開始輔佐自己的孫子。實際上,如果不是他的決定,朱祁鎮是當不了皇帝的。剛開始有傳言說太子(朱祁鎮)不是孫貴妃所生,而是由宮女帶生的,所以他的地位很不穩固,甚至有請外地藩王來當皇帝的謠言,在當時謠言那是傳的滿天飛。在這關鍵的時刻,張太后堅決的支援了太子朱祁鎮並擁立他為皇帝。

    這樣的一個人,不要說論能力,就是排資歷也能嚇死人,真正做到了號令天下誰敢不從,這位祖母級的人物也並不是光說不練的,王振就曾經被她惡整過一次,這件事情也成為了王振心中永遠的痛。英宗正統元年2月,張太皇太后召集五大臣入朝開會,等到這5個人到齊後,張太皇太后把皇帝領了過來,讓他看清楚這5個人,然後語重心長的說道:以後陛下有什麼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和這5個人商量。

    朱祁鎮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5位顧命大臣是十分感動。但他們想不到的是,這位太皇太后叫他們來,絕不僅僅是要表示對他們的信任,她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做。過了一會兒,張太皇太后命令宣王振進宮,王振立刻入宮。王振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一場噩夢即將開始。張太皇太后一下子從慈母變成了扼殺,突然對王振大喝,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過是個宦官而已,卻多有不法的行為,今天我要殺了你,就在太后大喝的同時,大殿裡的侍衛拔出了亮閃閃的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怒罵完後立刻就動手招呼都不打一個,從他的動作熟練度和時間連線上來看,相信這一連串的舉動,應該是經過預先彩排的,原先一團和氣的大殿突然就殺氣騰騰,王振頓時魂不附體。顧命大臣們這才明白,這位平常神色溫和的太后竟然還有這麼兇狠的一面,讓他們到場的目的絕不僅僅是交代事情,還同時給他們安排了觀眾的角色。

    其實啊,張太皇太后並不是真想殺掉王振,因為當時的王振實在算是個老實人,也沒有犯什麼錯誤,於是他便順水推舟,饒恕了王振,但同時惡狠狠的警告他:今後不准你干預國事。以後王振見了張太皇太后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王振也無奈了,三楊可以應付過去,但那個老太婆那是應付不過去的呀。隔那麼幾天王振總要被拉過去罵一頓,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王振沒有辦法,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輩是他惹不起的,只能怎麼著呢,只能等著他了老人家自然死亡了。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正統7年10月,經歷四朝的張太祖太后離開了人間,王震奪權路上的最大障礙就此消散。三楊也已年老多病,王振的機會來了,他從此大權獨攬,控制了錦衣衛,還收了很多屬下,其中不乏飽學之士聖人門徒。

    至此,一直到正統14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國家的大事小情都他一個人說了算,王振一直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把持朝政,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最終土木堡之變,搞的大明帝國差點滅國,實在是歷史一大罪人!!

  • 2 # 柘4011

    首先歷史上宣宗孫皇后並沒有把持住朝政,她干預朝政並不多。宣宗孫皇后(即英宗時孫太后)沒有干預英宗亂來的原因我認為有這些,首先太皇太后張氏影響,英宗已成人親政,有祖制後宮不得干政,再者也可能是她自身原因

    咱們要先明確一點的是影視劇是影視劇,歷史是歷史雖說有些影視劇打著歷史正劇的名號,但為了娛樂性等原因還是做了許多修改的,歷史上的宣宗皇后在張氏死後並沒有把持朝政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孫皇后形象

    英宗朝前期張太皇太后還活著,早期把持朝政的也只能說是朱祁鎮的奶奶張太皇太后。

    張氏是仁宗皇后,宣宗母親,政治經驗豐富,還頗有手段。話說明宣宗十年,宣宗突然離世。太子朱祁鎮即位,當時才九歲,還是個孩子,這時他奶奶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母親孫氏被尊為皇太后。在朱祁鎮即位前甚至有傳言說,張太后打算立襄王朱瞻墡。於是張氏便召叢集臣,擁戴朱祁鎮順利登機。眾臣上書請張太后垂簾聽政,但是被張太后拒絕了。

    明宣宗畫像

    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英宗朝早期真正有實權的太皇太后張氏,權力打到甚至可以廢立皇帝,孫若薇可以說在其中作用很小,也可以說很低調,不參與政治。張氏也並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勢為非作歹,而且她還嚴格約束自己的孃家人,經常性的對王振進行敲打,使得王振不敢為非作歹。她還重用以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為代表的仁宣久臣,進行吏治整頓,大力發展經濟,明王朝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同樣,你還是幾乎見不到孫太后的影子。有婆婆張氏在孫氏其實也沒有太多機會干預政事。

    祖制“後宮不得干政”

    《明史•外戚》中有“明太祖立國,家法嚴,史臣稱后妃居宮中,不預一發之政,外戚循理謹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漢、唐以來所不及”的記載。而且後宮都是女人,她們大多沒有政治素養和才幹,也不方便拋頭露面。所以只能依仗其父兄,以及背後的家族。一旦仰仗父兄母族便容易形成外戚干政,對皇權來說,這就意味著異姓把持朝政,甚或改朝換代例如西漢末年,外戚王氏把持朝政,最終導致王莽篡漢。

    正統前八年張氏干政是因為皇帝年幼,需要人主持大局。而張氏死後,朱祁鎮已經親政,這時孫氏要是再想幹政,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後宮干政在古代是絕對的忌諱,看看呂后,慈禧等干政哪一個不是被後世所批判,又有祖制在哪裡,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誰也不敢輕易違背祖制,孫氏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明英宗朱祁鎮

    英宗親政,想大幹一番,也有主見

    先是有張氏太皇太后在,張氏位子尊崇無人能及。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三楊也基本死的死,辭職的辭職。英宗開始親政,這時英宗正值青春年少,自己很有主見其實從土木堡之變可以看出,想一想那有幾個皇帝那麼好忽悠太監一慫恿就去親征的。皇帝受過良好的帝王教育,他明白親征意味著什麼,他手中的權力有多麼大,那有那麼容易被一個太監所左右。而且當時英宗正值十七青春年少,這時候的少年並不容易管教,很有自己的想法,孫氏要想幹政,也不是那麼容易。

    性格使然在史書中有關孫太后的記載並不是很多,但從一些僅有的記載我們大致也能推斷出,她是位有大智慧,但又懂得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人。

    “土木堡之變”後,一時大明王朝處於危局之眾,但是在她主持下穩定住了朝局,摒棄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張,重用於謙等主戰派,並令于謙任兵部尚書之位,負責有關北京防守事宜。在也先進犯北京之際,她知道如果沒有皇帝主持,北京無法堅守,因而做出了“皇太子幼衝,郕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國家”(《明紀事本末》)決定。贊同部分群臣擁立朱祁玉即位的意見,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立朱見深為太子,徵調軍隊將領堅守北京。

    英宗親征路線圖

    北京保衛戰主要功臣:于謙

    北京保衛戰局勢圖

    在當時其實她完全可以藉機立年幼的朱見深為傀儡,自己垂簾聽政,大肆攬權,但他沒這樣幹,相反的在穩定了局勢了之後,她便立刻退出,絕不過多幹預政治。

    在朱祁鎮被贖回後被景泰帝囚禁於南宮,她也沒有進行大的干預,反對,只是對朱祁鎮進行探訪,畢竟那是她兒子啊。這一切都是為了大局考慮,恐怕明王朝陷於內亂,讓蒙古人有了可乘之機,再後來石亨等人密謀奪門前,也曾向孫太后請示,她也是思慮再三才同意,而且當時石亨等人也已準備妥當,不論她是否同意,都會幹的。

    從這些事件,還是能看出,她是有政治才幹的,果斷有主見,能從大局考慮。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甚至可以說她曾兩次就大明王朝於危難,她能決定政治,但是她又不過多幹預政治,不貪戀權位。

    綜上,可以說宣宗皇后孫氏(即英宗時的孫太后),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怎麼把持朝政。而且也由於因為張氏存在,英宗親政,祖制“不得干政”,自身性格修養原因等並沒有過多幹預政事。

  • 3 # 讀史如品茶

    但是,好景不長,張太后在正統七年(1442年)與世長辭。張太后辭世後的第二年,朱祁鎮正式親政,雖然張太后去世了,但楊士奇、楊溥等大臣還健在,再加上朱祁鎮前期勵精圖治,也使得朱祁鎮主政前期,朝廷政治還算清明,其實朱祁鎮是個好皇帝,壞就壞在寵信太監這件事上,尤其寵信的太監不是什麼好人,才導致土木堡之變的慘案發生。

    因為前期是張太后主持朝廷工作,所以宣宗孫皇后(朱祁鎮的母親,這裡應該成為孫太后了)也沒有什麼機會參與朝政,等到張太后去世後,朱祁鎮就親政了。因為朱祁鎮主政前期,大明朝廷政治還算清明,所以宣宗孫皇后也沒有必要去幹涉兒子處理政務,再說後宮干政自古都是皇家大忌,再加上明朝言官和文官集團勢力龐大,也絕不會不允許後宮擅自干政。

    所以說“張太后去世後,宣宗孫皇后把持朝政”是無稽之談,張太后去世後,宣宗孫皇后壓根沒有把持朝政。

  • 4 # 澹奕

    誰說孫太后把持朝政了?而且英宗在土木之戰中被俘,明朝損失慘重,是因為英宗聽信王振之言不走尋常路,自然是出其不意必自斃。單單就英宗親征這件事來說,雖然不靠譜但也不能就說朱祁鎮亂來,孫太后並沒有理由阻止。

    以前受到不靠譜的電視劇影響,覺得皇太后能夠說一不二,尤其對於涉世未深的小皇帝更是能夠牢牢捏手裡,所以,也確實曾經好奇過,畢竟孫太后能夠在土木之變中臨危不亂,斷然另立新君,這樣一個女人為什麼能放任英宗胡來。然而後來仔細想著,就能發現孫太后雖然有聽政輔政的權利能力,但還沒到她的婆婆張氏那樣的程度,阻止英宗,她沒這個能力也沒完全合理的理由

    工於心計,以庶奪嫡

    孫氏原本只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側室,朱瞻基還是皇太孫的時候,當時的太孫正妃乃是胡氏,孫氏則只是個太孫嬪。朱瞻基登基之後胡氏為皇后,孫氏雖然受寵卻也依舊是個貴妃,仍舊低一等

    明朝後宮隊伍后妃們的性情記載甚少,大多都來自於風聞傳說,所以並不是太可信。然而有些角度也能看得出孫氏的為人,那就是朱瞻基的母親張氏的態度。按照各種風聞之中的說法,還有宣宗執意廢后的行為來看,足能看得出孫氏就算不是個心機女,也不是白璧無瑕

    當年的胡氏乃是明成祖朱棣給朱瞻基選定的正室,而孫氏則是朱瞻基的外祖母,也就是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給親自挑中的。朱瞻基對母親非常孝順,母子關係和諧,而孫氏又是自己親孃給兒子選的,但張氏對孫氏卻並不喜歡

    之後胡氏被朱瞻基廢黜,孫氏成為繼後,然而張氏依舊很疼愛胡氏,經常召其入宮居住,宮廷宴會上也讓胡氏坐在孫氏的席位之上。張氏為何更喜歡胡氏,而非孫氏,很顯然孫氏的為人方面可能有些讓張氏覺得不好的地方,最大的可能就是她城府太深

    後宮不得干政,孫氏也不例外

    明朝太祖時期開始,就嚴禁後宮干政,話雖如此,尷尬的是明朝太祖、建文帝、成祖、仁宗時期都沒有皇太后,直到宣宗登基之後尊奉其母親張氏為皇太后,明朝這才有了太后,因為紫禁城本來沒準備給皇太后的專門寢宮,張氏成皇太后以後,宣宗才正式定仁壽宮為太后寢宮。可以說,明朝本身就缺乏後宮外戚干政的因素

    明朝後妃幾乎都出身尋常,而一旦成為外戚,則只能富無法貴,就更別說在朝廷上興風作浪了。仁宗駕崩後,宣宗侍母至孝,所以大事小情經常稟報張太后裁定,然而這並不代表張太后就是名正言順臨朝聽政。宣宗駕崩以後,張太后平定朝中流言鼎定太子朱祁鎮登基,雖然當時朝臣都請張氏垂簾,但被其拒絕了,只不過朱祁鎮年齡太小,張太后這才代為臨朝

    英宗朱祁鎮登基之初,年紀太小無法執掌朝政,當時前朝的事情主要都由“三楊”為軸的內閣處理,張太皇太后掌握著大致的方向,而這個時候的孫氏雖然貴為皇太后,卻沒啥影響力,在朝中也沒有自己的力量

    太皇太后張氏離世之後,沒過幾年英宗也基本長大成人了,直接就親政臨朝了,當年張氏能在宣宗朝聽政完全是因為宣宗的態度,在英宗登基前期聽政是因為皇帝年齡太小,而孫氏完全沒這兩方面的因素,根本無法對朝政有太大影響。所以說,後來英宗想要親征瓦剌,即便孫太后再怎麼反對,也沒有足夠的權利強行攔阻

    路線其實是好的,英宗自己跑偏了

    瓦剌太師率大軍南下,這時候涉世未深臨朝未久的朱瞻基開始躍躍欲試,眼高手低的小皇帝還在做著能夠像其父祖們那樣揚名立萬的美夢,所以堅持想要遠征漠北。皇帝親自遠征風險太大,而且朱祁鎮又不像成祖、宣宗那樣本來就久經戰陣,這要是真上了肯定要出事。但英宗執意如此,而當時太皇太后張氏已去,三楊或是或貶,內閣根本就阻止不了皇帝,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只能安排好一切以策萬全了

    在英宗出征前,孫太后與內閣把各種路線什麼的全都給研究定好了,實際上也就讓小皇帝去跑一圈也就算了。然而英宗出了門,所有的事就另說了,在王振等人的蠱惑之下,明朝大軍完全偏離了本來規劃的路線,最終被瓦剌大軍打得七零八落一朝喪盡。對孫太后來說,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始終還是拗不過,總不能把他給廢了吧,所以對孫太后來說她只有幫其兜底而無法真的阻止朱祁鎮,土木之變在意料之中卻也在情理之中

  • 5 # HuiNanHistory

    這是因為孫皇后根本不是什麼正經女人,她和她兒子朱祁鎮是一路人,對朝政沒有任何正面意義的影響。

    歷史上這對母子可以說是厚顏無恥。

    朱祁鎮是個垃圾,無論是土木之變的倒行逆施,還是奪門之變後的昏庸無知,他的個人政績都可以說是負分。

    當然,朱祁鎮做的事,和孫皇后沒有關係。我們不能因為她生了一代昏君,就把問題癥結歸結到她的頭上。

    但是,孫皇后在其他方面的所作所為仍然是無恥的,證明她和昏君兒子是不能分割開的。

    孫皇后的無恥,主要體現在奪門之變前後。

    在土木之變時,明朝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全體朝臣要求讓郕王朱祁鈺登基即位,孫皇后被迫答應了。

    除此以外,孫皇后對朝政沒有任何正面的影響,這集中體現奪門之變的問題上。

    奪門之變的成功,離不開孫皇后的內應。她透過對後宮的把持,與曹、徐等外臣勾結,成功將朱祁鎮復辟。

    孫氏家族參與奪門之變者甚多。由於復辟有功,這些人在朱祁鎮復位後各種加官晉爵,大大小小多達二、三十人。即便是這樣,孫皇后還不滿足,還在向兒子要官、要地。

    除此以外,為了保證孫氏家族的富貴,孫皇后還拉攏了皇太子朱見深的生母周貴妃。於是,她本人提議廢后,也就是廢了無子多病的錢皇后,全不念這個兒媳婦對自己兒子的情意。

    總而言之,賢后戲碼是孫皇后的婆婆張太后的劇本。在歷史上,孫皇后是個很自私無德的女子。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部分去理解。

    一、宣宗的孫皇后從來沒有把持朝政的機會

    《大明風華》的熱播,讓很多人有了種錯覺,似乎宣宗的孫皇后真是電視劇中那個極富政治才能、執掌朝政的孫若微。不得不說,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

    真實的孫皇后,從來都只是一個後宮女子,爭寵也許在行,政治方面沒什麼建樹,掌握朝政的是張太后,哪怕張太后去世了,孫皇后也沒能接手,那時的朱祁鎮已經長大,迫不及待的想要親政,怎麼願意頭上壓著一個人?

    就算朱祁鎮願意,朝中大臣們也不會同意。祖制寫著呢,後宮不得干政,為了確保後宮娘娘和她們的孃家不把手伸到前朝,朱元璋甚至降低了妃嬪們的門第要求,決心不可謂不強。

    祖制之外,大臣們也並不想朝中再多一個掌權的人。權力就那麼多,要是再分出去,自己手中的可不就更少了?

    當初之所以同意張太后攝政,一來是因為朱祁鎮年紀太小,只有9歲,必須有人攝政,以其讓朝臣擔任這個角色,還不如讓張太后來,畢竟太后是會老的,她手中的權力最終只能還給皇帝和朝臣;二來是因為朱瞻基的遺詔中明確的說了,“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而無論是從孝道還是手段來說,皇后都無法與皇太后爭鋒。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張太后當得此重任,掌權而不戀權,從來沒有利用掌權之機為自己的孃家謀福利,反而對孃家管束極嚴,不許他們參與政事。這種品德,得到了天下人的尊崇。

    二、孫皇后極力阻止朱祁鎮御駕親征,但沒成功

    事實上,孫皇后並沒有坐視朱祁鎮亂來,從一開始就極力反對他親自出徵,但朱祁鎮被張太后壓制多年,非常急切的想要建功立業,做出點成績給老祖宗們看看,孫皇后沒有阻止成功。

    他的這種心情,有點類似於同學們考上大學之後,遠離父母獨自求學,既忐忑又期待,迫不及待放飛自我,長輩交待不許做的事情,特別想去嘗試一下。

    只是他這次嘗試的代價有點大。

    母子談話中,孫皇后應該也假設了最壞的情形,比如朱祁鎮戰死,國家無主。朱祁鎮沒被她嚇住,為了安撫她和那些同樣反對他親征的大臣們,立了兩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

    朱祁鎮出生四個月就被立為皇太子,他之所以遲遲不立朱見深,是因為朱見深不是皇后之子,他想等錢皇后的嫡子。但終究沒等到。

    總之,孫皇后盡力阻止朱祁鎮了,但皇室關係複雜,哪怕是母子,母親要是沒有權力在手,皇帝兒子也不一定會聽。何況,《明史》中記載朱祁鎮根本不是孫皇后的親兒子,很多事情就更難說了。

  • 7 # 人者仁義也

    太皇太后張氏去世於正統七年(1442年),當時明英宗已經16歲了,當時明英宗已經加冕冠禮,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有能力親政。這樣的條件下,明英宗自己處理國事,並不需要母親孫太后的指導。其次孫太后不具備專政的條件,如果是在其他朝代比如東漢時期,太后是有可能垂簾聽政,但是在明代這種情況很難發生。所以作為皇帝的明英宗想要亂來,根本沒有人阻止他。

    明代嚴苛的後宮制度使得太后難以專政,在明英宗成年的情況下,孫太后不可能把持朝政。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帝國的時候,鑑於明代之前的後宮亂政,設立了嚴格的後宮制度。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剛剛建立政權後,他就讓翰林學士朱升修撰女誡,訓導後宮妃嬪學習教育。除了明太祖之外,朱棣登基稱帝不久,就下令讓解縉編寫《古今列女傳》,明成祖皇后徐氏“嘗采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篇,頒行天下”。這種後宮的教育使得明代的皇后們很少干預政事。

    除此之外,朱元璋對於後宮的管控十分嚴厲,甚至是管制生活,限制人身自由。自後妃以下至嬪妃,侍從,女使等人。所有衣食、用具、金銀、錢帛等等,這些日常用品的供應都要從尚宮取旨,牒內使監覆奏,再移到相應的部臣取給。如果後宮的妃子徑直到部裡領取,就會處以死刑。後宮妃子如果私自傳遞書信給外面,也會被處以死刑。在這種制度下甚至後宮妃子生病,都不能夠直接讓御醫治病,都是妃子把病症的症狀告知宮女,由宮女告知御醫,御醫再根據宮女描述的症狀下藥。

    之所以明太祖設定如此嚴苛制度,正是因為歷代後宮的皇后都是接觸朝臣,形成自己的黨羽,進而控制朝廷,實行自己的後宮干政。

    另外一點就是明代的後宮妃子都出生普通家庭,明代後宮的妃子除明太祖的馬皇后,明成祖的徐皇后,其他皇后和皇貴妃都是普通人家出生。沒有強有力的外戚家族支撐和保衛後宮妃子,後宮妃子想要建立自己的統治是十分困難的。而且這種外戚也被明代皇帝賜給爵位,但是除了明英宗時期孫太后母家的會昌侯孫繼宗,因為參與奪門之變可以參議國政,其他的外戚都是碌碌無為,即使想要參與國政也被人阻止。

    選妃出生普通家庭,禁止後宮干政的家訓在明代執行的很嚴格。

    據《明史》記載,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父親是兵馬指揮使張麟,張麟因為女兒的緣故被封為彭城伯,張氏的哥哥張昶、弟弟張升都是參與過靖難之役,尤其是弟弟張升有功勞,為人賢能,被內閣大臣楊士奇稱讚,但是張太后按照明太祖的家法禁止張昶、張升參與政事。

    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他的父親孫忠本是太學生,之後出任永城主簿。兄弟五人:孫繼宗、孫紹宗、孫顯宗、孫續宗、孫純宗。孫純宗很早過世。孫繼宗因為參與奪門而因此顯貴,但是此後在孫繼宗以奪門之變陸續為孫顯宗,孫紹宗求官。但是孫太后得知後,直接拒絕,以致於李賢稱讚孫太后。而孫繼宗此後被明英宗和明憲宗父子二人信任,掌管當時的明軍京營,這是明英宗和明憲宗對於京營的不放心,因為奪門之變時石亨、張軏等人就是帶著京營的軍隊發動政變。

    透過孫太后和張太后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到明代皇后的模樣,出生平民家族,控制外戚家族參政。她們很少參與政事,所以張太后去世後,明英宗親政,這使得孫太后不可能也不會干預明英宗的政事。

    明英宗其實很早就出現亂來的傾向。

    在正統元年(1436年)十二月,就發生了一件事,當時年僅九歲明英宗把兵部尚書王驥下獄,起因是王驥在兵部商議邊事要給出意見,但是王驥五天都沒有奏章上報朝廷,王振於是教明英宗召見王驥,明英宗召見王驥之後,責備王驥是不是欺負自己年幼無知。明英宗之後就讓人抓王驥及兵部右侍郎鄺埜下獄,但是此後又把他們放出了監獄。以示威懾。

    而王振是明英宗一手縱容而成。在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明英宗寵信王振,王振的權勢日益積重,明朝的公侯勳戚都叫王振‘翁父’。畏懼得禍的人都爭先恐後得依附王振以求免死,大肆賄賂王振。當時的工部郎中王佑因為溜鬚拍馬,被升遷為工部侍郎,他拍馬屁拍的極為無恥。王佑本人貌美無須,在一次王振回見王佑的時候,王振問王佑:‘王侍郎何無須?’王佑說:‘老爺所無,兒安敢有?’。

    要知道十六歲的明英宗在當時還稱呼王振為“先生”。在中國的歷史上,當時也有這樣的皇帝,一個是東漢的漢靈帝,漢靈帝說過宦官張讓是我公,趙忠是我母。另一個是唐朝的皇帝唐僖宗,他稱呼田令孜為“阿父”。這兩個人都是著名的昏君。要知道同為君主,漢昭帝在14歲的時候就識破了上官桀的讒言。明英宗的行為和漢靈帝,唐僖宗並沒有什麼不同。

    而且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決意親征,但是明英宗卻沒有做好任何舉措,最後在猶豫之中大敗。流落在北方的草原,回來又被囚禁。南宮復辟後,明英宗居然想念他和王振的情誼。給王振招魂,在智化寺祭祀王振,賜下祠堂名為精忠。明英宗朱祁鎮的行為可以說十分昏庸。

    也許明英宗的本性就是這樣,在當時孫太后不可能控制明英宗,明英宗肯定自己的本性行事,他縱容王振亂政,決意親征。這說明明英宗並非英明之君。

    張太后去世後,楊榮最先去世,楊士奇因為兒子楊稷犯罪最後致仕,楊溥年老多病,明英宗親政之後肆無忌憚。由於制度和祖宗之法,孫太后不可能干預行政,最後明英宗縱容王振,搞出了明朝的滅亡危機。

  • 8 # 望舒樓主人

    明宣宗孫皇后從來就沒有把持過朝政。

    她最多就是有這個心思,但絕對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能力。

    正統前期,不論是張太皇太后主持朝政,還是王振一家獨大,都沒有孫皇后什麼事兒。

    等到了景泰朝,皇帝親孃尚在,朱祁鈺明顯更信任於謙,再加上危機是自己親生兒子搞出來的,她這個太后頤養天年還成,試圖把持朝政就很尷尬了。

    好不容易等英宗復位了,年輕的時候她都管不住,何況是中年的兒子,更管不住了。

    而且明朝的后妃普遍出身普通人家,外戚弄權的可能性太低了。

    孫皇后之所以在史書上留名,主要還是因為她在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中的表現說得過去。但是說實話,也就是正常表現了。

    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她這個太后同意只是走個過場,讓過程和結果都名正言順罷了,就算換成低調的胡皇后,一樣做得來。

    至於能力,孫皇后自己在皇宮裡搞搞宮鬥,為了皇后的位置努力奮鬥還行,但這點兒水平和手段拿到朝堂上,那是真的不夠看。

    願意吃她這一招的,也就明宣宗了。所以她才能成為皇后,給了她兒子嫡子的身份和正統的地位。

    這裡必須要提一下她對待兒媳錢皇后的態度,實在讓人寒心。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虜,錢皇后跟著她一起湊錢送給瓦剌。明英宗放不回來,錢皇后就天天擔心,為他祈禱,眼睛哭瞎了,腿也瘸了。等到明英宗回來住在南宮,日子過得艱難,她不離不棄,帶著妃嬪宮女趕製繡品,改善生活。

    面對這樣的皇后,明英宗自己都很感動,對她特別好。結果孫皇后就因為錢皇后是個殘疾人,還沒有兒子,就想廢了她,另立朱見深的母親為皇后,最後被明英宗拒絕了。

    對待身邊的人尚且如此涼薄,誰還敢為她所用。幸好是沒掌權,真要是把持了朝政,明朝估計毀得更快。

  • 9 # 文史並蒂

    明朝歷史上,從來就不存在後宮把持朝政一說,即便是朱祁鎮、朱厚熜兩個國主年幼的時期,也是以內閣朝臣為主,後宮扮演的角色也只是支援與配合。朱祁鎮8歲繼承皇位,但是內閣有“三楊”掌舵,這對歷史上的最佳組合之一,是當時明朝的實際掌舵者,雖然很多事都要太后的懿旨,但更多的是走走流程,張太后並沒有實際的參與決策。

    張太后死後,後宮以宣宗孫皇后為遵,但是朱祁鎮此時已經親征,明朝祖訓是嚴禁後宮干政的,這點縱觀整個明朝都沒有廢弛,孫皇后雖然地位尊顯,但也影響不了朱祁鎮的決策。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太皇太后張氏在世的時候,明英宗朱祁鎮一直比較聽話,朝政也很清明。但是張太皇太后去世以後,太后孫氏執掌朝政。那時候,朱祁鎮便開始亂政,不但寵信太監王振,而且在御駕親征北伐中,還輕率冒進,最終在土木堡之變中,全軍覆沒,連自己也做了瓦剌的俘虜。那麼,朱祁鎮在胡來的時候,孫太后為什麼不阻止他呢?

    (孫太后劇照)

    如果孫太后是個昏庸無能的太后倒也罷了。但事實上,孫太后雖然在能力上比不上張太皇太后,但她其實也算是一個賢明的太后。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她積極支援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組織力量,對抗瓦剌的侵略。別的不說,就這一點,便十分難能可貴,以讓她躋身於歷史上賢明的太后之列。

    為什麼這一點十分難能可貴的?

    因為朱祁鎮是孫太后的兒子,而朱祁鈺並不是。自己的兒子被敵人抓去,俘虜了,照一般的情況來說,孫太后肯定會在朝廷中又哭又鬧,要求大家無論如何要滿足瓦剌的要求,只求把自己的兒子贖回來。但是她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同意立別人的兒子朱祁鈺為皇帝。這也意味著,朱祁鎮在瓦剌手裡將失去價值。失去價值以後,他隨時隨地都將有被殺的危險。

    而且,孫太后就算不顧兒子的生死,同意另立一個君王,她也應該立孫子朱見深為君王,畢竟那是自己的親孫子啊。

    但是孫太后都沒有這樣做,她所有的做法,都是為了江山社稷,從國家的大局出發,因而認可於謙等人的做法。就“大公無私”這一點,歷史上很難有太后能夠做到。

    (朱祁鎮劇照)

    那麼,孫太后既然也算是賢明的太后,她為什麼沒有阻止朱祁鎮胡來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朱祁鎮已經長大。

    張太皇太后去世的時候,朱祁鎮已經差不多16歲了。這個年紀,正是古代皇帝親政的年紀。也就是說,之前之所以由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做主,是因為他還小,現在他已經長大了,凡事也都是他自己做主,不太可能聽太后的話了。

    孫太后能說得上話的時候,恰好遇上朱祁鎮也長大親政,因此,在朝廷大事上,她就算賢明,又有多少把控能力呢?如果再行把控,那麼她將成為呂后、慈禧一類的人物,朝中大臣和天下百姓都是不會允許的了。

    所以,此後朱祁鎮要做什麼事情,孫太后也只能任由他來做。

    (張輔劇照)

    其二,朝中賢臣大片凋敝。

    張太皇太后掌權的時候,之所以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是因為朝中有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賢臣輔佐。尤其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其賢能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

    當然了他們之所以賢能,也是因為明仁宗、明宣宗兩代皇帝比較清醒開明,同時有張太皇太后做出了道德的表率,這些皇帝、太后及大臣們相互激發促進,因此才形成了“仁宣之治”的良好局面。

    到朱祁鎮發動北伐戰爭的時候,“三楊”都已經先後去世,只剩下張輔和胡濙。不過他們已經年邁,說的話,朱祁鎮也不聽了。後來,張輔還只能隨朱祁鎮北伐,最終以75歲高齡,死在土木堡。

    總之,“三楊”這樣的朝中重臣的去世,讓朱祁鎮失去了約束。孫太后就算能說上話,但是沒有人附和她,她的話朱祁鎮也是不會聽的。同時,太監王振也在那時候發揮了作用。此消彼長,朱祁鎮的思維自然就亂了。

    如果說孫太后有一點沒做對,就是她應該像當年張太皇太后那樣,繼續約束王振。她沒有約束,讓王振亂來,才造成了悲劇。

    (王振劇照)

    三、北伐失敗孫太后鞭長莫及。

    嚴格地說,朱祁鎮御駕親征和瓦剌作戰,其實並沒有錯。錯的是準備不充分,沒有進行充分的偵查調查、物資供應及戰術安排。尤其是在作戰過程中,輕敵冒進,並且在行軍線路選擇上,荒唐糊塗,因而才會最終失敗。

    從明朝當時的實力來看,只要有一個好一點的指揮者,只要戰術安排得當,要想打敗瓦剌,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作為太后,孫太后能起的作用,只是覺得這件事該不該做,是不是應該做好準備。她就算再賢明,也只能對朱祁鎮做這一番叮囑。至於在戰爭過程中,仗應該怎麼打,一來她鞭長莫及,二來她自己也不懂。因此,她根本就無法左右戰爭,也無法提醒朱祁鎮。

    至於當下熱播的電視劇,怎麼描寫孫太后。畢竟是文藝作品,是不能當真的。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11 # 爭而不嫉

    作為太后,孫太后能起的作用,只是覺得這件事該不該做,是不是應該做好準備。她就算再賢明,也只能對朱祁鎮做這一番叮囑。至於在戰爭過程中,仗應該怎麼打,一來她鞭長莫及,二來她自己也不懂。因此,她根本就無法左右戰爭,也無法提醒朱祁鎮。

  • 12 # 碼字的蝸牛

    誰說宣宗孫皇后能把持朝政了?

    就算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孫氏的婆婆,明仁宗誠孝張皇后都不敢把持朝政,她這個兒媳婦就敢了?

    哪怕是《大明風華》裡的孫若薇,在描寫的時候都只能透過獨寵、與群臣交善,來完成垂簾聽政,輔佐到朱祁鎮成年後親政,就立刻退居後宮了。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正史中的明朝,沒有出現過一次垂簾聽政!《大明風華》的作者或者編劇,可能是受到清朝的影響,才會編出孫若薇垂簾聽政。

    在正史之中,哪怕是孫若薇的婆婆,明仁宗朱高熾的正妻,雖然朱瞻基立孫氏為皇后,可後宮依舊是這個婆婆主政(注意了,明朝有很嚴格的規定,參考了宋朝,哪怕是皇帝不都能插手後宮政務)。

    當明宣宗朱瞻基突然患病身死後,當時的皇宮突然流傳出,因皇太子朱祁鎮年幼,皇太后要立自己的兒子,朱瞻基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為皇帝。當時明朝整個政治圈都極為震動。畢竟太子年幼,且以藩王進鼎的朱棣才死去不到四十年,所以朝廷中的官員極其害怕再次出現藩王進鼎事件。

    因此當時的老臣們都很慌張,尤其是英國公張輔,這位掌控京城72衛的五軍都督府勳貴中最年老的、且最有聲望的勳貴,還有朱瞻基遺留下來的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由於清朝毀史行為,導致嘉靖之前的許多明朝歷代資料缺失,使得現今無法得知當時這些勳貴和文官集團是否有串聯,向後宮施壓。

    但是清編《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皇太后召叢集臣於大殿,指著9歲的朱祁鎮,哭著說這是新皇帝。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明史 后妃傳》

    當時有大臣請求皇太后或者是皇后,仿古制進行垂簾聽政,可張氏都不敢——“毋壞祖宗法”,所以,婆婆都不敢垂簾聽政了,作為還需要聽命的兒媳婦孫若薇孫皇后,敢在這個時候垂簾聽政?

    要知道,朱元璋建國之後,有感於元朝統治之下的華夏大地,已經有部分胡化現象,因此聯合了儒家劉基等人,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禮法來規範全國人民的行為準則,甚至在朱元璋死後,還宣佈《皇明祖訓》不可修改,提議修改著“奸臣”,天下可誅之。

    而《皇明祖訓》除了規範人民,有很大部分是規範皇室和官員的,其中規範後宮的行為時,就明確規定了“內令——皇后不得干預外政﹐宮闈當謹內外”、以及王振摘走宮門口那塊鐵牌子——“禁宦官干預政事”(很多人是誤寫成,立在宮門口的石碑)。

    另外,明仁宗誠孝張皇后一直以來堅持《皇明祖訓》,她家的弟弟,雖然為人淳厚謹慎,可一直以來是被張氏禁止參與國事,只能做個富家翁。

    張氏倒是參與過朝政,可孫氏,直到她兒子朱祁鎮被俘虜後,才獲得群臣的認可

    大胖墩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幾個月就死去了,所以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以來,每每遇到國家大事,都要到後宮與其母張氏稟報再做出決定,特別是處理漢王之時。因此在朱瞻基的許可之下,張氏也是經常去詢問一些國事。

    另外朱瞻基也需要他的母親張氏,來協調皇帝與老臣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朱棣時期遺留下來的老臣,如勳貴領袖英國公張輔,為朱棣查朱允炆的禮部尚書胡濙,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元吉。這些人物可是三朝元老,尤其是夏元吉,《大明風華》裡說大胖墩朱高熾一直否認朱棣北征,一直說沒錢沒錢,其實就是借鑑這位人物的,當年朱棣在時,只有他為了保住戶部的錢去頂撞朱棣的。

    所以,當朱瞻基突然離世之後,繼續維持君臣關係的,不是年輕的皇太后孫若薇孫氏,而是太皇太后張氏。

    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溥感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愴。始仁宗為太子,被讒,宮僚多死詔獄,溥及黃淮一系十年,瀕死者數矣。仁宗時時於宮中念諸臣,太后亦久憐之,故為溥言之如此。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時勖帝向學,委任股肱,以故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那為什麼太皇太后張氏死後,孫太后不學習她的婆婆那樣“維持君臣關係”呢?

    一、明英宗朱祁鎮已經成年了。

    太皇太后張氏是於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逝世的,當時的朱祁鎮已經16歲了,在明朝,14歲已經算是成年,可以行冠禮了。孫太后還以什麼理由去把持朝政?最多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規勸皇帝,別貪玩,而兒子皇帝聽不聽,就不是後宮的職權所在了。

    二、婆婆這麼多年的“言傳身教”,立了榜樣了,孫太后最多也只能以幫兒子”維持君臣關係“,來與外臣交善。再則,根據楊士奇的記載來看,這位三朝元老也與這個年輕的皇太后根本就沒有太多交際。在太皇太后死去後的兩年裡,這位老臣基本就沒有過,與後宮有交際的。

    三、九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在稱帝的那一刻,按照規矩早早就搬離與母親在一起居住了(需到太皇太后的後宮和皇太后後宮問安)。這就是為什麼明英宗朱祁鎮會去寵信玩伴王振的原因之一。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正因為太皇太后張氏在時,後宮一直沒能過多參與朝政。而皇太后孫氏的作用也在這段時間裡微乎其微(估計這是也《大明風華》的作者給孫氏起”若微“這個名的原因)。

    四、明英宗太小、而後宮又沒有垂簾聽政,過多信任老臣,導致了明英宗執政前的十四年裡,明朝出現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

    太皇太后張氏死去之前,內閣三楊已經很老了,楊榮早死,而楊士奇正統九年死,楊溥又老,且獨木難支,內閣的馬愉、高谷、曹鼐都是後進之人,名望不高。

    再則內閣與皇太后孫氏又不熟,最終王振慢慢崛起,當正統十一年時,連楊溥也死去後,那些後進之人,要麼被王振分化成為同黨,要麼就被打壓下去,特別是接任內閣首輔的曹鼐,根本就壓制不住王振,而皇帝也不太聽他的話,使得楊溥死後的第二年,王振就擅權了,排斥異己,陷害忠良,壓制百官。

    五、《皇明祖訓》的威力還在。

    哪怕是王振,都要在太皇太后和張士奇死後,才敢偷偷默默去掉那塊懸掛的鐵牌子。就連太皇太后都不敢去把持朝政,作為與大臣沒有太多交際的皇太后,又以什麼理由去把持朝政?

    參考文獻:《明史》、《明皇祖訓》、《明史紀事本末》

  • 13 # 史觀菌

    張太后去世以後,孫太后成了後宮最有微望的人,但是並不能在處理朝政的時候讓大家都聽她的,畢竟英宗朱祁鎮已經親政,特別是朝政沒有“三楊”的輔佐,朱祁鎮本來就任性的性格越發的猖狂!

    下面從兩部電視劇的藝術角度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 14 # 玲讀歷史

    張太后在世時,大臣們請她垂簾聽政,但被張太后以不能破壞祖宗規矩為由拒絕了。其實,早在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便制定了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訓,“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因此,宣宗孫皇后也並未有把持朝政一說。

    朱祁鎮自幼缺乏父愛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時,朱祁鎮年僅9歲,本該無憂無慮的年齡,卻要去承擔不該屬於這個年齡的責任,張太皇太后更是對小朱祁鎮給予了厚望,每天要求他學習儒家經典,如何處理政務等,剝奪了朱祁鎮的童年樂趣。

    由於父親的早逝,朱祁鎮過早的失去了父愛,陪伴他成長的只有奶奶和母親,在這種特殊的成長環境下,讓朱祁鎮的教育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而且,照顧英宗日常起居的宦官王振,很善於察言觀色,當時英宗年齡尚小,很容易對他親近的人產生依賴性,所以王振就故意逢迎英宗喜好,讓他對自己言聽計從。

    有王振這樣的小人陪伴在朱祁鎮身邊,自然會影響到他的成長,所以才會發生後來的土木堡之變。

    三朝元老“三楊”的相繼離世和退隱

    朱瞻基去世前為兒子朱祁鎮留下了楊士奇、楊榮和楊溥等一班德才兼備的老臣,但此時的三楊年事已漸高,精力自是不能和“仁宣”兩朝時相提並論。

    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去世,而此時的三楊也只剩下楊士奇和楊溥兩位垂垂老人,英宗的母親孫太后更是無力管束這個兒子。

    沒有了張太后和三楊的管束,朱祁鎮也是自由了許多,而且王振也終於可以明目張膽的開啟他的宦官專政之路,至此,這二人算是正式的開始了放飛模式。

    至於說宣宗孫皇后把持朝政,我是不認可這個觀點的,因為明朝祖訓對后妃行事標準要求極高,而且張太后去世之時,朱祁鎮已經長大了,古語言“兒大不由娘”,此時的朱祁鎮正值年輕氣盛,他自然也不允許母親過多的干預政事。

    後來,朱祁鎮被俘以後,被瓦剌人作為人質要挾大明,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孫太后採用了于謙的建議立朱祁鈺為帝,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可以說這是孫太后一生中最大的功績。

    綜上所述,我認為孫太后並沒有把持朝政,至於朱祁鎮後來乾的那些事,和他的童年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愛有極大的關係,當然和王振的誤導更是脫不了干係。

  • 1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電視劇《大明風華》裡將張太后描繪成了一個處處刁難孫太后、縱容明英宗朱祁鎮甚至重用宦官的角色。同時,也將孫太后描繪成了權勢熏天的皇太后,時不時還給張太后一點臉色看!似乎在明英宗幼年時期,實際掌權的是其生母孫太后,而是祖母張太后只是一個被“欺壓”之後“叛逆”的角色……可事實上,誠孝昭皇后張氏與孝恭章皇后孫氏的地位應該掉個個兒才對!

    強勢的女人——張太后

    張太后、誠孝昭皇后張氏,明仁宗朱高熾的正室。早年間,作為兒媳的張氏就頗為婆婆仁孝文皇后徐氏所喜愛並協助婆婆管理一些後宮事務。永樂五年,徐皇后去世、後宮無主,明成祖朱棣因為顧念結髮之情、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而沒有再冊立繼後,可總得有個管事的啊。於是,作為監國皇太子朱高熾太子妃的張氏變相充當起了“後宮之主”的角色,一定程度上行使了“代理皇后”的許可權。啥意思?大兒媳管公公的小老婆!這恐怕也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現象了。能夠讓一群“庶母”老老實實聽管,也足見張氏的手腕不是一般地厲害!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駕崩、明仁宗即位,張氏多年媳婦熬成婆——終於成為了明王朝真正的皇后!只可惜,明仁宗的身體早已一塌糊塗,短短十個月,張氏便由皇后變成了皇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十年裡,張氏並沒有像中國歷史上的很多皇太后一樣去幹預兒子的工作,但張氏的強勢還是有所顯露的。主要體現在明宣宗廢后之後的態度上,下面會作一個詳細的敘述。

    宣德十年,明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年幼,叔叔們對皇位虎視眈眈!尤以張氏的兒子襄王朱瞻墡為最,宮中甚至傳出了“襄王即將為皇帝”的謠言。最後,張太后一錘定音,果斷拋棄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將孫子、皇太子朱祁鎮扶上了皇位!不久之後,有大臣上書請求張太后臨朝稱制,但張太后拒絕了,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廢,仍由輔臣輔政,自己依照明宣宗的遺命作最後把關。而且,對於張氏外戚,張太后也管控相當嚴格,直到張太后去世,張氏外戚一直都是富貴閒人,根本無權干預朝政!張太后本人也相當注意細節,從來沒有繞開內閣自行作出政治決策、安排。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反倒是讓張太后贏得了尊重,成為了事實上的“帝國大當家”。直到去世,張太后一直都擁有明王朝的最終拍板權!

    值得一提的是張太后對宦官的態度,張太后在世期間,一直在刻意打壓宦官王振,也就是後來攛掇明英宗朱祁鎮親政瓦剌的那一位!在張太后的強勢打壓之下,王振一直不敢過分囂張,直到正統七年張太后去世之後,王振才真正開始弄權……

    一輩子的“小媳婦”——孫太后

    再說孫太后,用一輩子的“小媳婦”來形容孫太后並不為過。早年間,孫氏是由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推薦給張氏的,張氏對這個聰明伶俐的女子也比較中意,準備等兒子適齡後將其嫁給兒子為妻。怎料造化弄人,明成祖來了個亂點鴛鴦譜、將胡善祥指給了時為皇太孫的明宣宗為妻,孫氏只能屈居側室。

    因為喜歡孫氏、不待見胡善祥,自宣德元年起明宣宗便處心積慮想要廢黜胡善祥。宣德二年,孫氏生下了兒子朱祁鎮,明宣宗隨即便以“無子”為由逼胡善祥遜位。這就是欲加之罪,彼時胡善祥已經生了兩個女兒,假以時日,怎麼就一定生不出兒子來?但是,明宣宗不管!宣德三年,明宣宗正式廢黜胡善祥、改立孫氏為後。可張太后不樂意了,雖然不幹政、不便直接阻止兒子廢后,但張太后還是從其他方面對明宣宗廢后表示了不滿!胡善祥被廢之後,婆婆張太后仍然將她視為了兒媳,時不時就讓她到自己宮中住上一段時間。遇到家宴,張太后索性不顧及兒子和孫氏的面子、直接讓胡善祥坐到了孫氏的上首。什麼意思?你孫氏別看自己現在是皇后,在我眼裡你永遠是妾!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宣德十年,明宣宗駕崩、明英宗即位,孫氏作為明英宗的生母、又是明宣宗的繼後,自然是理所當然的皇太后。但是,直到正統七年去世,張太后一直是後宮的絕對主人!遇上強勢太皇太后,皇太后也沒轍。至於權力,內閣只對小皇帝和張太后負責,孫太后哪裡涼快哪兒待著去……換言之,正統七年之前,孫太后雖然是皇太后,但她依然是個“小媳婦”,頭上有婆婆管著!

    正統七年,張太后駕崩,孫太后多年的“小媳婦”終於熬成婆了。可這時候明英宗親政了,明王朝有祖制“後宮不得干政”,孫太后還是“無權一身輕”……彼時她唯一能做的恐怕也就是拿剛剛去世的胡善祥撒撒氣了!正統八年,廢后胡善祥去世,在孫太后的干預下,胡善祥被以嬪御之禮下葬。對於明英宗重用宦官王振,名不正言不順、孫太后已經無力像婆婆張太后那樣打壓王振了。這也使得宦官勢力得以做大,最終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發生。

    孫太后為何不阻止兒子親征瓦剌

    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為何孫太后不阻止兒子親征瓦剌?不是孫太后不阻止,而是阻止不了。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已經親政多年,早已不是當年的孩童,而是一言九鼎的大明皇帝!他要親征瓦剌,孫太后能做的只有“勸”而不是“命令”明英宗不許親征,因為明王朝的皇太后根本沒有“命令”皇帝的權力!但是,被王振忽悠得五迷三道的明英宗哪裡聽得進去,孫太后勸了也是白勸。

    更重要的是,明英宗當時準備帶出去的是五十萬大軍。從理論上而言,這是佔據絕對優勢的兵力,在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誰又會想到明英宗這一去竟然成了瓦剌人的俘虜?換言之,在孫太后看來,勸不了你就去吧,帶著五十萬正規軍去打群架,總不至於一敗塗地吧?保住小命還是沒問題的。因此,孫太后也沒有太在意,並沒有死勸到底,勸不了就算了……

    “土木堡之變”後孫太后的作用

    “土木堡之變”後,孫太后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說白了,她並沒有實際權力,更多地還是充當了于謙等人為“擁立新君”正名的“工具”而已。彼時皇帝被俘、皇太子才兩歲,劇中大佬于謙等人提出“國賴長君”、擁立郕王朱祁鈺即位。但理論上臣是無權擁立皇帝的,否則便成了權臣!有皇太子存在,甚至可以被定性為“逆臣”。要想名正言順,只能由皇太后出面。

    在彼時的情形下,軍中大佬們提出了“立郕王”的要求,孫太后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如果她堅持立孫子為皇帝,內亂無可避免,到頭來皇帝還是郕王朱祁鈺做,她還能不能繼續當皇太后,恐怕就很難說了。在權衡利弊之後,孫太后只能支援于謙等人,同意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僅此而已。在景泰帝即位之後,孫太后的使命已經完成,景泰帝已經被成年、即位即可親政,孫太后也失去了掌權的機會……不僅如此,因為景泰帝有生母存在,孫太后也不再是唯一的皇太后!景泰帝的生母吳賢妃也成了皇太后。說白了,景泰元年之後,孫太后的處境其實相當不妙,如果不是擁有景泰帝嫡母的身份,她的日子會相當難過!更別說是掌權了。所以說,孫太后是一輩子的“小媳婦”並不誇張,這個人遠不像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的孫若微那麼“霸氣側漏”!

    綜上所述,雖然正統七年張太后去世了,但明英宗彼時也已經到了親政的年齡,孫太后已經沒有理由和機會再繼續像婆婆一樣替兒子做主了!換言之,明英宗怎麼由著性子折騰,孫太后能做的也只是以母親的身份勸,卻無權“命令”兒子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這是明王朝的祖制,即便是後來和馮保、張居正沆瀣一氣、徹底架空小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李太后,在明神宗親政之後,她也只能是“退休養老”,明神宗清算馮保、張居正,李太后無權干預!就更別說是一輩子沒有真正掌握過實權的孫太后了。說白了,孫太后就是一輩子的“小媳婦”,從來也沒能熬成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蘋果不請明星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