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鵬尋歷史

    司馬炎因為造成了八王之亂,可以說是歷史罪人了,司馬家的江山也是在他身上消耗殆盡。很多人說為什麼司馬懿晚年不稱帝,當時年幼的曹芳根本拿司馬懿沒辦法,但是司馬懿始終還是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推翻曹家,或許也是怕後人詬病。按照當時的情況,政權始終要到司馬家手裡,只不過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太不爭氣,才導致了後來一系列的內亂。

    曹操沒把司馬懿處死是因為司馬懿藏的太深,之後司馬師,司馬昭兩個兒子竊取了整個魏國的政權,把持了軍隊,後來在司馬炎手裡稱帝,改國號晉!爺爺司馬懿小心謹慎下謀得建國基業,叔父父親南征北戰下打下的江山,卻在司馬炎同意之後的歡淫無度很快敗光。面對後宮如花似玉的美女目不暇接,不知道寵幸哪個好,於是坐在羊車上,讓羊隨意走,走到哪停下來就寵幸誰。

    公元273年,司馬炎昭告天下,禁止娶嫁,而且將黃花大閨女先在皇宮挑選,這位皇帝的後宮可不只三千佳麗那麼簡單,加上原有的和民間進來的以及東吳孫浩處來的一共上萬人之多,真是令人羨慕不已啊。而且,司馬炎還帶領群臣沆瀣一氣,競相奢侈放蕩,天下頓時處於一片混沌。

    《晉書·后妃傳》稱:司馬炎“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

    當時有人指:“奢侈之費,甚於天災”,可見為害之大。

    縱慾過度,55歲即去世,他留下25個兒子,他死後他的兒女們互相殘殺了16年,造成八王之亂的慘像。隨後五胡入華!開始了十六國時期的軍閥混戰。

    司馬炎死後,五胡亂華造成漢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殺害。

  • 2 # 拿雲919

    一般來說,古代的皇帝中,開國皇帝的名聲都是比較厲害的。畢竟,從戰場上奪回來的天下,自己的能力要是差了肯定不行。即使是劉邦這樣的皇帝,很多人認為他不是一個厲害的角色,但是呢,他也有自己過人的地方。但是,有這麼一位開國皇帝,他的名聲極差,而且自己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還使中國陷入了三百多年的黑暗時期,漢人差點滅絕。他主要有這麼幾項過失。第一,削弱中央權力,使用了過時的分封制,大肆封諸侯王。因為看到了曹魏滅亡的教訓,司馬炎知道,宗室無人掌權,容易引發大臣叛變。所以,他建國之後大肆蜂封王,把自己的二十多個皇親都封了王,後來又把自己的幾個兒子也給封了王。王國裡的官員都是諸侯王自己任命,可以擁有軍隊,大量的險地要隘都是諸侯王駐守。他活著的時候沒事,死了以後這些諸侯王看到他的弱智兒子司馬衷即位當了皇帝,都按捺不住自己,開始造反,結果造成了“八王之亂”,生靈塗炭,百姓死傷慘重。第二,對北方的胡人採取了失敗了民族政策,最後出現了五胡亂華的慘劇。曹魏時期,對胡人採取的政策一直是延續曹操的政策。這一政策非常高明,就是將胡人漢化,逐漸同化掉它們。可司馬炎不這麼做,他瞧不起胡人,歧視內遷的胡人,把它們當作奴隸使用。這樣一來,內遷胡人便產生了怨恨之心。而北方的胡人形成了對首都洛陽的包圍的形勢。就這時候,司馬炎還沒有意識到胡人的可怕。大量官員上奏,遷走內地胡人,可司馬炎依舊不當回事。結果,八王之亂爆發後,內地胡人趁著戰亂,聯合外面的胡人進入中原,引發了五胡亂華,漢人損失慘重。第三,選擇了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兒子當皇帝。司馬炎有好幾個兒子,有能力的也有幾個,可他卻偏偏選了一個弱智兒子,司馬衷作為皇帝。關於這位弱智皇帝最有名的典故就是“何不食肉糜”了。這麼一個皇帝,又配上一個醜陋狠毒的皇后賈南風,大肆殺戮大臣,外戚掌權,引發了大臣和諸侯王的極度不滿,最後終於爆發了內亂。原本,司馬炎統治時期,國家還算穩定。可他在身後安排的一系列政策,卻是親手毀掉了這個自己建立的帝國。五胡亂華相當於中國黑暗的中世紀,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不是胡人,而是司馬炎。

  • 3 # 3D地理視覺

    有人曾經統計過,從秦始皇到溥儀,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共出現過83個王朝、408位皇帝。而其中大多數的王朝,現在大多數的人恐怕聽都沒聽說過,就算讓號稱對中國古代史“略懂”的俺來挨個掰扯掰扯,也得一臉懵逼狀,趕緊翻書或是求助於度娘。因此,要想在這近百個王朝中脫穎而出,並掛上個優等生的頭銜,那麼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取得“大一統”這一成就。

    那麼何為“大一統”?為啥同樣籠罩著“大一統”光環的秦、晉朝與唐、清朝疆域能差出好幾百、甚至近千平方公里?要想回答這一問題,俺要麼只有乾瞪眼,要麼就得扯出一篇萬言以上的論文來。因此在這裡只能簡單粗暴的引用疆域這一論據作為標準:禹貢九州這塊最基本的地盤起碼得佔全了吧?

    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為一個“幽雲十六州”幽怨了300多年的宋朝慘遭淘汰……

    這樣一來能算得上大一統的王朝,就剩下了秦、漢、(西)晉、隋、唐、元、明、清八個王朝。若是排除被攆到東南一隅苟延殘喘的東晉,從秦到清,中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了維持了大一統。

    而在這八個大一統王朝中,晉朝當屬奇葩一朵——當然是最窩囊的那一朵。與其他大一統王朝相比,終兩晉155年的歷史,既無開疆拓土之功、也無明君名臣名將、又無治亂治平之盛世……也就是俺沒那個閒工夫,要不在此“三無”基礎上再總結出幾個“無”來,那是絕對不在話下。

    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師長在評價晉朝時,用了“臭狗屎”這個非常極端而且不雅的詞彙,曾令我非常驚訝。可是當我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才體會到這個情緒化非常嚴重的評價其實不為太過,而且找到了造成兩晉如此窩囊罪魁禍首——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先說說司馬炎篡魏立晉前後的那些事。

    一部《軍師聯盟》在吃瓜群眾中普及了司馬懿這個名字,其實熟知《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司馬懿也不會陌生。畢竟發生在他身上的諸如“空城計”、“鷹視狼顧”、“紅裝促戰”之類的典故讓人耳熟能詳,只不過這次由奸角換成了正面形象罷了。

    而在歷史上,司馬懿搞得最大的一出事則是高平陵之變,一舉奪下曹魏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立國奠定了基礎。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不是省油的燈:長子司馬師廢曹芳而立曹髦,首開操縱廢立之先河;次子更是創造了一個成語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親信賈充、成濟再行廢立——殺曹髦而立曹奐。至此曹魏政權已成為任由司馬氏宰殺的弱雞,鹹熙二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建立晉國。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種說法並不能說沒有道理,晉武帝司馬炎確實犯過嚴重的政治錯誤,從而釀成了一系列悲劇性後果!司馬炎之錯有三,羅列如下。

    一、司馬炎分封子弟為王,造成了諸王擁兵自重。司馬炎為了避免司馬家族遭遇曹氏家族,因為過於限制宗室諸王的權力,導致在被權臣篡位時,竟沒能有一個藩王可以馳援朝廷的悲劇,而肆意分封宗室子弟為王。試圖讓他們各鎮一方,藉以屏衛宗室和朝廷。

    然而藩王們一旦有兵、有權、有地盤,就必然會產生不應有的野心。他們可不會因為顧及到大家都是司馬家族的子孫,就能夠摒棄名利之爭,轉而為維護司馬家族的共同利益而親密無間。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晉惠帝剛剛繼位,那些王爺們就在皇后賈南風的刺激下,打起了扶保朝廷的旗號,為了爭奪中央政權而內訌殘殺!從而演出了一場,延綿了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在經過了這場混戰的消耗後,西晉王朝的統治基礎為之而動搖,司馬氏政權岌岌可危!

    二、司馬炎不尚節儉,造成了西晉王朝盛行奢靡之風。西晉王朝在蜀漢滅亡後,又經過了大約10年的準備,才得以吞併吳國,結束了南北對立的局面。剛剛平復的天下,還處於百廢待興中。

    而此時最應該做的,不應該是安享富貴,而是應該大力提倡艱苦樸素的作風,集中全部力量用以恢復國力填瘡補痍。而這則需要在上位者以身作則,唯有身體力行方能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

    然而司馬炎是怎麼做的呢?搜掠吳國宮女以填充晉國後宮,即證明了司馬炎毫無賢君聖主的素養。更不要說那在歷史上很有名的“羊車尋幸”了——所謂羊車尋幸,也就是因為司馬炎的後宮女子過多,無法做到雨露均霑,於是便做了一輛由羊拉著的車,車子走到哪位宮妃那裡,便在那裡尋幸。此舉充分暴露了司馬炎的荒淫無恥,在他的“優良示範”效應下,整個晉朝掀起了一股奢靡之風!

    三、司馬炎錯立權臣賈充之女賈南風為太子妃,造成了野心勃勃地賈南風興風作浪,引發了西晉王朝的內亂。權臣賈充因為鼎力協助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而受到了寵信,從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賈充之女也受到了青睞。

    因此司馬炎在為太子選擇太子妃時,雖然也曾有過猶豫,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在歷史上素有“矮、黑、醜”之稱的賈南風。但是賈南風可不僅僅是長得醜,她同時還有著一顆勃勃的野心呢!賈南風對上對抗楊太后,欺哄晉惠帝,對下頤指氣使,肆意干預朝廷的人事安排。

    而後賈南風又先清除了外戚楊駿,並廢除楊太后為庶人。後又尋找藉口誅殺了幾位藩王,最終在野心的促使下又構陷太子,導致太子被先廢后殺。正是賈南風毒死太子的罪惡,激化了西晉王朝的內部矛盾,由此點燃了西晉王朝內亂的導火索!

    綜上所述:司馬炎的三個錯誤,導致了西晉王朝發生內亂,致使內遷各部族趁虛作亂,不僅導致了西晉政權的崩塌,而且還將中原引入了最為黑暗的東晉南北朝時代。

  • 5 # 耀強不是小強

    司馬炎是一個紈絝子弟,昏君。問題就出在教育環境封閉,司馬炎養尊處優,並不懂得治國安邦

    司馬炎的昏庸奢侈,漢民族經歷了一次百年的大浩劫。 五胡亂華,五胡卻是落後於漢族,帶去的只有災難

    因為他中華民族的文明差點毀在他手上

  • 6 # 在下古麒

    其實司馬炎在歷史上還是褒貶不一的,一方面有人認為他開創了“太康之治”,令得統一的西晉王朝出現了繁榮景象,而另一方面卻有人認為司馬炎在統一全國後便開始腐化,對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甚至因此便否定了司馬炎之前所做的一切,我個人認為這便有一些極端化了。

    不可否認,司馬炎的先天條件是格外好的,因為他的先輩們已經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只需待司馬炎及時發力罷了,甚至因此也有人說司馬炎是單純的坐享其成。但是我們要清楚的是,嚴格意義上來說,西晉王朝實際上還是由司馬炎開創的,就算有著先輩們的基礎,但是這其中的種種卻也並非是一般人所能夠做到的。

    當然,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司馬炎的身上,似乎能夠看到一條拋物線,並且這條拋物線還非常的工整對稱,即是由起到落的過程,而這其中作為分界線的,則是“太康之治”。毋庸置疑,司馬炎在統治前期,也是頗有雄心,立志統一中國,並且做出了相當多的努力,成效斐然。甚至在統一之後,也仍然有著一段勵精圖治的局面,也因此才有了太康之治。正如司馬炎平定東吳統一全國的太康元年之時,他便下詔說:“今江表平定,天下為一,當韜戢干戈,刺史分職(不再領兵),皆如漢故事。悉去州郡兵”,而後“百姓獲義,又與之休息”。但是,實際上西晉也可以說是從司馬炎時期開始衰敗的。

    也許是覺得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了,所以在此後不久,晉武帝司馬炎便開始腐化,變好長久時,變壞卻一瞬間,司馬炎的晚年生活可謂是腐化至極,安於享樂,荒淫無度,比如說“羊車望幸”,便是這位的傑作。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自司馬炎開始,整個西晉朝局變得烏煙瘴氣,當然最終受苦的底層的百姓,本來經歷了長久的戰亂,好不容易在“太康之治”中對生活有了盼頭,結果一瞬間又是回到瞭解放前,痛苦往往是來源於期望之後的失望。

    另外,鑑於曾經的魏宗室衰微,以此方才令得司馬氏有機可乘,司馬炎也開始逐漸加強宗室的勢力,以此來洪衛司馬氏的統治。為此,他大行分封,將諸多宗室子弟分封於外,另外還“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嚴重的削弱了地方州郡的武裝力量,以至於中央集權制度遭到嚴重破壞,而後也就有了“八王之亂”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接班人的問題,他聽從了皇后楊豔的決定,將司馬衷立為太子,當然在此後司馬炎也覺得司馬衷不適合接掌皇位,有意廢黜,可是在楊豔的勸說下由打消了這個念頭。正如蔡東藩所說的“禍晉者賈氏,而成賈氏之禍者,實惟楊皇后。立蠢兒為太子”。而在楊豔去世前,還建議司馬炎將楊芷立為皇后,而後楊芷卻又建議將賈南風立為太子妃,可謂是引狼入室。正是這樣一環又一環,令得西晉朝最終陷入僵局之中,正如房玄齡所說的“二楊繼寵,福極災生”。

    可以說,正是因為司馬炎在晚年時期的錯誤決定,終使西晉成了歷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更令得天下再次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故此也有人說司馬炎是歷史罪人。

  • 7 # 歌舞三國

    從政治角度而言,這些政客沒有好壞之分

    如果說歷史上司馬炎是個罪人,那隻能從同情曹魏的角度出發,正是他篡位曹魏,晉成立。再則就是他定的制度,直接導致晉滅亡,和五胡亂華,給整個華夏帶來極大的災難。

    司馬一家奪權分為三步01司馬懿此時已重歸政界

    司馬懿在時機沒有成熟的時候,一直在家裝病韜光養晦。

    曹芳即位十年後的正始十年 ,司馬懿終於開始行動。正月,曹芳往高平陵祭拜明帝,大將軍曹爽等隨行。司馬懿趁機以皇后之命關閉城門,宣讀歷數曹爽罪狀、要求即刻罷免其職的上奏文。曹爽在城外聽到這個訊息一時束手無策。親信桓範勸曹爽帶皇帝去許都,以天子之名號召全國對抗司馬懿,曹爽拿不定主意,最後決定放棄抵抗向司馬懿投降。從小嬌生慣養沒吃過苦的曹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會被砍頭。司馬懿先把他們一族鋃鐺關起來,不久就找藉口將曹爽及黨羽親信夷滅三族。事後司馬懿被任命為宰相,但他卻固辭不就。但是毋庸贅言,司馬懿此時已重歸政界,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與曹爽關係親密,也是曹爽姻親的夏侯霸就是在這個時候亡命蜀國的。

    02司馬昭政變

    嘉平三年(251)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繼承了權力。三年後的嘉平六年,司馬師廢少帝曹芳,把曹芳貶為齊王。

    高貴鄉公曹髦被迎立為皇帝,不過曹髦不願做傀儡,甘露五年 五月,做出了一個前所未聞的決斷:發動宮中政變,剷除司馬勢力。

    終在寡不敵眾,被賈充部下濟成殺開死,曹髦之後,燕王曹宇之子曹奐被迎為新帝。曹奐當時還只有十六歲,而且這個時候其父燕王還在世。年號被改為景元,司馬昭任相國,晉封晉公。接下來就只有等待篡權的機會了。

    03司馬炎篡位

    滅蜀之後,蜀後主被俘去魏,一次宴會上,劉後主的樂不思蜀將司馬昭笑死了。長子司馬炎繼位,接受了魏主的禪讓,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晉武帝。魏建國四十五年後,又把四十五年前的那場蹩腳戲重新搬上舞臺。

    這都是歷史的更迭,不斷的重演,無所謂罪不罪人。

    04如果要說司馬炎有罪,則指他制定的制度

    歷史往往是公平的,報應也接踵而來。司馬炎死後僅僅一年,禍亂就迅速爆發。他的傻兒子被廢又被立,被立又被殺,他的王朝則四分五裂萬劫不復,而且篡奪皇位顛覆政權分裂國家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血親。

    一是立後的問題,選了個醜女馬南風為太子妃,而導致這個女人攏亂朝廷。

    再則就是封王的問題,司馬炎看到曹丕稱帝之後,所封的國王都只有王爵,沒有王土和王臣。 諸王名義上有封國,但沒有治權,也沒有兵權。不能建立自己的政府,更沒有自己的軍隊和不能參與朝政。

    曹魏的國王,實際上是被軟禁在封國。

    所以,司馬家族篡魏的時候,曹家的那些國王們一點忙都幫不上,魏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因此,司馬炎就反其道而行,司馬炎稱帝后,封皇族二十七人為王,每個王國都有自己的軍隊。其中大國三軍,兵五千人;次國二軍,兵三千人;小國一軍,兵一千五百人。國王不但可以割據一方,還可以入朝執政,成為宰輔。

    正是這些同姓王,由馬南風引爆的“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之久的政治動亂和骨肉相殘。原本危機四伏的西晉王朝也在這動亂中變得虛弱至極,最後亡於外敵的入侵。

    所以,晉正是亡於司馬炎制定的封王制度。同時也引發了五胡亂華,所以說司馬炎是晉的罪人。

  • 8 # 超凡博弈

    說司馬炎是歷史罪人無非就是他做錯了幾件大事,篡位、大封諸候王、立傻子太子,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百年民不聊生。

    司馬炎篡位當皇帝的第一年,就封了二十七個皇親為國王,後來又多次封王,在289年,也就是他臨終前一年,他又把自己幾個兒子分別封為楚王、長沙王、成都王,這都是後來八王之亂中的主力。這些分封的王國分為大中小三等,除統治民眾外,在王國內的官員都由國王自己選擇任命,還可以擁有軍隊,又將重要的關隘交與諸侯王鎮守。等司馬炎死後,這些諸侯王紛紛開始挑戰中央,釀成了“八王之亂”的慘劇。之前,司馬氏和曹氏奪權只在中央進行,無論成功失敗都不會殃及百姓,而分封諸侯王導致以下犯上,致使百姓生靈塗炭。

    司馬炎對北方胡人民族政策失敗,導致“五胡亂華”。自東漢已至曹魏時期,胡人往中原遷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匈奴、鮮卑、羯、羌、氐等逐漸盤踞在華北、關中一帶,逐漸對西晉首都洛陽呈現包圍之勢。可司馬炎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大臣上奏請遷出胡人,以絕後患,司馬炎對此均置之不理。而內遷的胡人又飽受歧視,淪為奴隸和賤婢,此時內遷胡人已經蓄勢待發,趁著八王之亂之際分分入主中原,漢人幾乎遭遇滅族浩劫

    選擇白痴兒子當皇帝,導致天下大亂。本來,晉武帝大封宗室,又對世族大家給予優厚待遇,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接班人。而司馬炎的同母弟司馬攸人孝且賢,群臣都請立司馬攸為皇太弟,司馬攸猶豫不絕。最終還是捨不得親骨肉,讓自己的傻兒子接班。晉惠帝即位後,外戚楊駿、賈后分別掌權,地方上的諸侯王也蠢蠢欲動,天下大亂皆繫於此。這樣一來,那些王怎麼可能讓白痴管著。於是,便出現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倘若沒有冉閔,漢族都有可能消失了。這種種的一切都源於司馬炎,所以說他是歷史罪人並不為過。

  • 9 # 秦小瘦

    第一,削弱中央權力,使用了過時的分封制,大肆封諸侯王。因為看到了曹魏滅亡的教訓,司馬炎知道,宗室無人掌權,容易引發大臣叛變。所以,他建國之後大肆蜂封王,把自己的二十多個皇親都封了王,後來又把自己的幾個兒子也給封了王。王國裡的官員都是諸侯王自己任命,可以擁有軍隊,大量的險地要隘都是諸侯王駐守。他活著的時候沒事,死了以後這些諸侯王看到他的弱智兒子司馬衷即位當了皇帝,都按捺不住自己,開始造反,結果造成了“八王之亂”,生靈塗炭,百姓死傷慘重。

    第二,對北方的胡人採取了失敗了民族政策,最後出現了五胡亂華的慘劇。曹魏時期,對胡人採取的政策一直是延續曹操的政策。這一政策非常高明,就是將胡人漢化,逐漸同化掉它們。可司馬炎不這麼做,他瞧不起胡人,歧視內遷的胡人,把它們當作奴隸使用。這樣一來,內遷胡人便產生了怨恨之心。而北方的胡人形成了對首都洛陽的包圍的形勢。就這時候,司馬炎還沒有意識到胡人的可怕。大量官員上奏,遷走內地胡人,可司馬炎依舊不當回事。結果,八王之亂爆發後,內地胡人趁著戰亂,聯合外面的胡人進入中原,引發了五胡亂華,漢人損失慘重。

  • 10 # 老衲侃春秋

    一個人說你不行,那是帶有偏見;兩個人這麼說,說明你可能有問題;歷史上眾口一詞這麼說你,那就沒跑了,你就是歷史的罪人。

    司馬炎就是這樣,被後人定位為歷史的罪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從晉朝的建立說起。

    晉朝雖然是司馬炎當了首任皇帝,但那是坐享其成而已。是他的先輩,從司馬懿開始,經歷了司馬師,司馬昭幾代人努力奮鬥的結果。

    其實司馬昭時期,他已經被拜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完全把持了朝政。

    自古以來,凡是最後得到加九錫待遇的,基本上都篡位當了皇帝。可惜老天不給司馬昭機會,還沒等司馬昭實現自己的願望,於公元265年八月中風猝死,於是司馬炎繼承了父親的相國職位和晉王爵位。

    266年2月8日,接了相國位的司馬炎行動了,他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自己即位為帝,定國號晉,改元泰始。

    客觀的說,司馬炎剛一當上皇帝,還是有些作為的。

    前期他能厲行節儉,虛心納諫,用人唯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後期和前期的他簡直判若兩人,後來的他熱衷於安逸享樂,以致荒淫無度,君臣賽富。

    司馬炎最關鍵的失誤,是後期的幾個關鍵舉措,徹底敗壞了司馬氏三輩子奮鬥來的革命成果。

    第一個失誤:大肆分封同姓王

    西晉初建時,司馬炎從曹魏最後被篡權中,得出這麼一個教訓,就是中央集權不能太集中,也就是說司馬氏的權力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開始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這一下子摟不住了,封了57個同姓王,500多個公侯。

    司馬炎的初衷是這些同姓王分佈在全國各地,一旦中央出問題,這些司馬後人能夠進京勤王,所以這些王爺掌握著比較獨立的軍權、財權、人事權。

    但他萬萬沒想到,這些各地王爺,後來作亂,也就是歷史上的“八王之亂”,把西晉攪和成了一鍋粥,使得天下大亂。

    第二個失誤:革命剛成功,就開始享受起來

    司馬炎在滅吳後,覺得大功告成,和前期判若兩人,他覺得革命成功了,開始奢靡荒淫起來。

    此時他的目標已經不是國家和社稷了,一門心思的就想後宮。

    這一下子後宮立刻充實了10000名美女,最後弄得他自己眼花繚亂,不知如何應對這些“花蝴蝶”了,於是想出一個奇招,歷史上稱之為“羊車望幸”,就是坐著羊拉的車子,羊車停在哪裡,今夜就在哪裡無眠。

    由於他的帶頭作用,朝堂形成上下奢靡成性、荒淫腐化。大臣們除了行賄受賂、賣官鬻爵,還崇尚鬥富、攀比成風。

    這其中以王愷和石崇之間的鬥富最有代表性。

    第三個失誤:選錯了繼承人

    司馬炎兒子共有十八個,但是在這麼多繼承人中,卻選了智商最差的司馬衷。

    司馬衷是什麼人?非常的蠢笨,幾近於白痴。他生活自理沒有問題,但這麼大的國家交到他手上,就相當於給文盲給了一本天書,他怎麼能讀得懂!

    有兩則故事可以來說明其弱智到什麼地步。

    一天,司馬衷在御花園玩耍,忽聽院外池塘傳來蛤蟆的叫聲,司馬衷於是問手下:“這些東西在那裡鳴叫,是為私人,還是為公呢?”

    有一個太監溜鬚拍馬道: “在官家池裡的就是官家養的,在私人池裡的就是私養的。”

    司馬衷得到這個回答,很鄭重的點點頭。

    還有一次,天下鬧災荒,各地都上報災區餓死人的事,司馬衷覺得不可思議,疑惑的問道:“老百姓沒有糧食吃,為什麼不吃肉糜呢?”

    這個問話就是著名的“食肉糜”。

    他的這個問話讓大臣們哭笑不得,又無法解釋,只好搖頭嘆息。

    第四個失誤:太子妃選錯了物件

    賈南風長相“短形青黑色,眉後有疵”,“種妒而少子,醜而短黑”。(《晉書》)一個長得又黑又矬的女子當了太子妃,簡直是奇葩了。

    古代對女子有“三從四德”的要求,而司馬炎給兒子選的妃子,首先“婦容”就不合格。

    其實這些都不是很主要的,關鍵是賈南風“婦德”太差。她幾乎集古代悍婦妒婦於一身,妒忌、荒淫、狠毒、殘暴。

    司馬衷當皇帝后,賈南風自然晉升為皇后。可是這個皇后不但暗中給皇帝戴綠帽子,關鍵是她還染指權力。

    先是在亂政奪權中殺了太傅楊駿,殺了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最後又膽大妄為,暗害了太子司馬遹。

    由於殺了太子,給各地司馬氏諸王有了口實,引發了“八王之亂”。

    這八個作亂的王爺分別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八王之亂”一直亂了六十餘年,有實力的王爺今天你打我,我打他,使持朝政的賈南風最後也控制不住局面了,落個被趙王司馬倫所殺的下場。

    西晉政權不穩,此時在塞外的眾多遊牧民族,一看是機會了,也開始陸續作亂。

    此時由於“八王之亂”而混亂的朝廷,已經無暇旁顧,管不了了。於是這些少數民族紛紛建立各自的政權,西晉眼看在北方待不住了,朝廷就開始南遷,開始了東晉王朝的統治。

    朝廷可以南遷,但北方的老百姓可走不了,於是在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下,辦法的老百姓過著生死不如的悲慘生活著。

    這就是歷史上的“五胡亂華”。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他們對漢族老百姓就根本不當人看,生靈塗炭,中國由此進入最混亂、最悲催、最黑暗時期之一。

    “五胡亂華”使得北方的漢民族幾近滅絕,由一開始的2400多萬人,被慘殺的最後只剩下不到400萬人。

    這種紛亂的局面前後持續的300年的時間,直到最後隋朝統一全國,國家又走向正規和有序。

    有意思的是,當時賈南風將西晉朝廷搞成那樣的一鍋粥,司馬衷居然一無所知!所以大家反過頭來能知道司馬衷有多麼蠢笨了吧?

    這一切的後果,追根溯源,都來自於司馬炎的安排,所以,最後的結論,他就是完全徹底的歷史罪人,沒有冤枉他吧?

    參考資料:

    《晉書》唐·房玄齡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11 # 古代人物說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無論是口碑還是知名度一般都比較高,而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卻是一個存在感很低的皇帝。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他的知名度很有可能會更低。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司馬炎確實是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中的水貨。

    第一 執意立長:眾所周知,司馬炎的嫡長子司馬衷是個傻子,而"英明神武"的司馬炎卻執意傳位給自己司馬衷。不僅如此,為了穩固司馬衷的太子之位,不僅給司馬衷的外公很大的權利,還讓賈南風為其加持。不得不說司馬炎的安排很用心良苦,但他萬萬沒想到賈南風會成為挑起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

    第二 沿襲分封:司馬炎沿襲分封制造成了弱幹強枝的局面。司馬炎分封自己的兒子,使自己的兒子拱衛京師,永保江山穩固,事實證明這一想法既是保險也有風險。果然自己的兒子為了權力發生了內鬥,引起了八王之亂,動搖了西晉的國力,成為五胡之亂的導火線。

    第三 崇尚奢侈,安於享樂:司馬家族透過世家大族上位,西晉建立後,晉武帝司馬炎大肆封賞世家大族。司馬炎是一個典型的前明後暗的皇帝,其在位後期開始沉湎於安逸,崇尚奢侈,這就為世家大族及其後代做了一個"好榜樣"。加之玄學之風盛行,世家大族的後代便成了佔著職位卻無所作為的人。

    第四 生不憂患,死於安樂:未能及時處理胡人內遷的問題。自漢宣帝時期起,部分胡人開始從北方逐漸遷移到內地,他們在當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趁戰亂得到發展,擁有一定實力。為後來胡人在中原地區崛起並建立政權埋下後患。

    總之,司馬炎錯立太子司馬衷,錯選太子妃賈南風,賈南風引起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動搖了西晉國力,胡人趁西晉衰落之際紛紛建立政權,使得歷經近百年才得以統一的中國再一次陷入分裂。因此,這樣看來司馬炎是歷史的罪人。

  • 12 # 歷史深度揭秘

    司馬家本身是高門士族,對寒門武人的孫氏還是有點自信的,不比劉裕,下等士族出身,對高門士族有天生的不信任,司馬家當時剩下的子弟又多,不是劉裕完全能控制得住的,加上苻堅縱容慕容暐的先例,斬草除根成為最現實的選擇。劉裕批次消滅司馬宗室,還是有逃到北方的,比如司馬休之。

    準確說司馬炎也不太像個開國之君,水平能力比不上許多割據政權的開創者和大朝代的守成之君,繼承了起碼四分之三個穩定的中國,過了十五年才滅了吳,順治面對的局勢比司馬炎複雜很多倍吧,本人性格比較任性,處理國事好像也沒有大的失誤。

    從東漢中後期開始,一直到武則天時期,世家大族的政治壟斷延續了四五百年,這個過程似乎是一個動力很強的趨勢,幾次人為扭轉的努力都歸於失敗了。這背後似乎是跟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關係的,比如某種技術的變化,但現在搞不清楚是什麼引起了這個變化。

    歷史發展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中國從魏晉的貴族政治轉變為宋以後的徹底的皇權政治也是如此,決不僅僅是人的智商、道德提高了。但是我的這種理解也只是一種籠統、模糊的概念而已,缺乏細節的支撐。

    皇權的穩固跟當時時代的生產力有很大關係,不過也和中國後來的發展模式與進步生產力的結合有關。漢到宋之間中國的皇權是統顧貴族階級和集團而被選擇出來的至上權利,早期的王朝由於制度不夠完善,生產力水平有限,貴族階級非常容易抱團並相互形成對立的權利和利益集團,皇權實際上像是被眾多貴族階級拱起來,權力上雖高於貴族集團但完全受其相互制約。我覺得政治上西方最後也只玩到了這個程度(現在可能也是),攢的科技樹全點技術革命去了,最後點出了人類下一時代的生產模式。

    他登基之前便已經分封的爵位也大多沒有被剝奪,還頒佈法令:

    其官品第一至於第九各以貴賤佔田。品第一者佔五十頃,第二品四十五頃,第三品四十頃,第四品三十五頃,第五品三十頃,第六品二十五頃,第七品二十頃,第八品十五頃,第九品十頃。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蔭其親屬。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國賓、先賢之後及士人子孫亦如之。其應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無過五十戶,第三品十戶,第四品七戶,第五品五戶,第六品三戶,第七品二戶,第八品、 第九品一戶。

    李唐能延續下去,因為一個偶然因素——李世民的兒媳婦當了皇帝,所以不會殺他孫子。也就是如果不是碰巧皇后武則天奪了李唐的權,而武則天恰恰又有兒子的話,李唐就完了。我猜測(僅僅是猜測),是不是有一定的必然性。武則天上臺更是宮廷勢力戰勝了其他勢力的結果,而不是外戚勢力戰勝其他勢力的結果。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是依附於皇權的,後者依靠自己孃家勢力。武則天孃家勢力是她上臺後扶植起來的,而不是上臺前的依靠。宮廷勢力勝了,雖然可以殺皇帝,但必然要把權力歸還皇族。而當時形勢已不一樣,宮廷+官僚勢力可以戰勝任何一個大貴族、皇族勢力。所以會不會是,李雖然知道武則天要在他死後大權獨攬,還是放心地把權力交給她。如果她沒有幾個兒孫的話,李治就要扶植其他后妃取代她。

    蠻族的稅率是要遠遠低於費拉的。

    遠夷不課田者輸義米,戶三斛遠者五斗,極遠者輸算錢人二十八文夷人輸賨布,戶一匹,遠者或一丈民丁課田夫五十畝,收租四斛戶絹三匹,綿三斤

    你看,遠夷高於近夷高於民丁,井然有序。

    書籍的成本下降,統治知識從貴族世家擴散到寒門小地主階層。世家除了武力和財富外,往往起初是專研某一經典,世代傳授,所謂家學淵源也。寒門子弟往往很難在知識方面得到如此好的家族傳承。這種知識或者統治技術的隱性壟斷,使得皇帝走馬燈似的換,但都得依賴這些世家大族進行間接統治。安史之亂到五代的大亂世,導致世家離散,傳承不在。但如果知識仍然容易被壟斷,那麼兩宋仍然會出現新的世家。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後來者在書籍普及的情況下很難壟斷知識,如此,世家不再出現,中國進入市民小地主的時代。

    於此同時,他又解散了專制政府的武裝力量,把更多的軍事力量安排給了封建王國。

    吳平之後,帝詔天下罷軍役,示海內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武帝泰始元年,封諸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下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千五百人。

    本人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原因與生產力發展的關係仍然心存疑惑: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由低到高的單方向發展軌跡,但是中國歷史程序確是分裂到統一、統一到分裂、又從分裂到統一的震盪式發展,與生產力的單一發展方向似乎不能很好契合,比如周朝與漢朝的生產力都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低下,卻維持了長久的統一。

    不同生產力水平,對自然條件,社會條件適應能力是不一樣的。人類剛開始發展出農業時,半乾旱的地區不用開發就`能發展農業,所以最初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這些半乾旱地區最先發展出文明。但當人類對自然有一定改造能力後,溼潤地區就比干旱地區更繁榮了。社會結構也是一樣的,中國在中古時期長期領先世界,一大原因是因為能長期保持統一;而近代之所以落後於西方,許多西方學者認為是長期統一壓制了新思想的發展。統一和分裂對生產力的發展各有優劣。分裂由於競爭和多元化,有利於新技術的產生;而統一則有利於新技術的傳播。

    在他完成了再拆華夏的預備,即將安眠的那一刻,不知道有沒有想起剛剛登基時向上天求的那一卦:

    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系此多少。

    然而遠在中國的隋朝卻點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前置科技點——文官制度。這個可以穩固大一統帝國的決定性科技點。有了這個東西,底層階級集團終於不用像以前透過士族和門閥制度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樣或乾脆推翻原有政治結構完成階級躍遷了。最關鍵的是,這制度極大程度上動搖和瓦解了貴族階級的存在,如此一來貴族階級就會被逐步分解和替換,當然還有衰弱,逐步的將中國從貴族共治變為官僚體系,這堪稱在制度體系上的革命。同時逐步發展的生產力與科學技術水平開始可以支撐起這種制度的實施—例如印刷術的產生使得文化傳播變得更快,生產力的提高使中央政府對地方控制能力增強,使得國家級的政策推行程度得到提高。

    不可忽視的是,中原徹底性的王朝變革非常沉重的打垮了貴族階級,為官僚體系的建立確定了基礎。過去的貴族相鬥,實際力量源於不同貴族的權力訴求,本質上來說中國的政治制度還沒完成統一。但官僚體系的確立,使得整個帝國的權力基礎被整合到一起,從下至上層層遞增,最後過度到皇權。帝國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生產力發展導致的新的利益集團的相繼出現,被打碎的所以統治階級分化而產生了整體訴求,這一切最終改變了皇權的表達形式——即所有地主階級的代言人,而不是貴族集團的調節者。

    這樣一來皇權的更迭就變成了代言人的更迭,因為皇權實際上已經完全由於唯一的自下而上的權力所產生,所以更迭時產生的破壞力就大大減少了。等到明清時,中國的政治構架終於從過去的貴族拱臺子變成了金字塔體系,官僚體制帶來的帝國從上到下森嚴的權力和制度關係構架,伴隨著生產力和技術水平的層層支撐,使得這一體制無比穩固。此時皇權的鬥爭終於不像以前一樣,眾架子打架牽一髮動全身,而是金字塔尖換磚還是換瓦的問題,再也不會一動就天崩地裂了。

  • 13 # 六經三史

    司馬炎這個人,在位總共二十多年。這二十多年裡,他也的確為國家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做出過突出的貢獻。

    司馬光在《史記》中給了他極其高的評價:“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

    然而後世有很多人在對他進行評價的時候卻認為他是歷史的罪人,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直接繼承了前朝的制度

    通常來說,當建立新朝的時候,都會根據本朝的特性或者是吸取前朝的教訓來做出相應的改變。但是司馬炎並沒有,他直接沿用了漢朝的分封制。為了杜絕大臣手中權力過大從而引發叛亂,所以他就大肆分封諸侯,把自己的皇室親戚幾乎都給封了諸侯。但是要知道,諸侯是可以擁有自己的領土與軍隊的,就相當於是個小國家。這樣一來就等於中央的權力被完全的分散和削弱了。

    並且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司馬炎選定的繼承人是個弱智。這不是諷刺,是事實。司馬炎有好幾個兒子,而且有能力的也不少,可是偏偏司馬炎卻選了這麼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兒子來做自己的繼承人。所以司馬炎活著的時候,以他的手腕和能力還是能夠壓制住這些諸侯王的。但是當他一死,繼承人又是這種德行,那麼那些諸侯王一個一個都坐不住了,於是就發生了八王之亂。戰爭年代,最可憐的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了。

    第二個原因:錯誤的民族政策

    司馬炎在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上,其實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他對待少數民族人,就像後來的元朝統治者對待漢人的態度,相比較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元朝也正因此而滅亡,清朝正是因為如此才一直竭力維持滿漢關係。所以長久以來被當做奴隸的少數民族,內心是滿滿的怨恨。於是在八王之亂爆發以後,內遷的少數民族人,和在北方不動聲色就包圍了洛陽的少數民族人來了個裡應外合。

    這段歷史被稱作“五胡亂華”,僅僅八年的時間,華北地區的人口只剩下了10%,這說明當年的景象是何其的慘烈。

    因此在《晉書》中,李世民這樣評價司馬炎:

    “雖則善始於初,而乖令終於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無慷慨焉。”

    以上原因讓後世很多人在對他進行評價的時候,認為他是歷史的罪人。

    參考文獻:

    《晉書》

  • 14 # 晚清歷史影片

    一般來說,古代的皇帝中,開國皇帝的名聲都是比較厲害的。畢竟,從戰場上奪回來的天下,自己的能力要是差了肯定不行。即使是劉邦這樣的皇帝,很多人認為他不是一個厲害的角色,但是呢,他也有自己過人的地方。但是,有這麼一位開國皇帝,他的名聲極差,而且自己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還使中國陷入了三百多年的黑暗時期,漢人差點滅絕。他主要有這麼幾項過失。

    第一,削弱中央權力,使用了過時的分封制,大肆封諸侯王。因為看到了曹魏滅亡的教訓,司馬炎知道,宗室無人掌權,容易引發大臣叛變。所以,他建國之後大肆蜂封王,把自己的二十多個皇親都封了王,後來又把自己的幾個兒子也給封了王。王國裡的官員都是諸侯王自己任命,可以擁有軍隊,大量的險地要隘都是諸侯王駐守。他活著的時候沒事,死了以後這些諸侯王看到他的弱智兒子司馬衷即位當了皇帝,都按捺不住自己,開始造反,結果造成了“八王之亂”,生靈塗炭,百姓死傷慘重。

    第二,對北方的胡人採取了失敗了民族政策,最後出現了五胡亂華的慘劇。曹魏時期,對胡人採取的政策一直是延續曹操的政策。這一政策非常高明,就是將胡人漢化,逐漸同化掉它們。可司馬炎不這麼做,他瞧不起胡人,歧視內遷的胡人,把它們當作奴隸使用。這樣一來,內遷胡人便產生了怨恨之心。而北方的胡人形成了對首都洛陽的包圍的形勢。就這時候,司馬炎還沒有意識到胡人的可怕。大量官員上奏,遷走內地胡人,可司馬炎依舊不當回事。結果,八王之亂爆發後,內地胡人趁著戰亂,聯合外面的胡人進入中原,引發了五胡亂華,漢人損失慘重。

    第三,選擇了一個智力有問題的兒子當皇帝。司馬炎有好幾個兒子,有能力的也有幾個,可他卻偏偏選了一個弱智兒子,司馬衷作為皇帝。關於這位弱智皇帝最有名的典故就是“何不食肉糜”了。這麼一個皇帝,又配上一個醜陋狠毒的皇后賈南風,大肆殺戮大臣,外戚掌權,引發了大臣和諸侯王的極度不滿,最後終於爆發了內亂。原本,司馬炎統治時期,國家還算穩定。可他在身後安排的一系列政策,卻是親手毀掉了這個自己建立的帝國。五胡亂華相當於中國黑暗的中世紀,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不是胡人,而是司馬炎。

    其實,立幼子即位也並非不可。像偉大的漢武帝劉徹,也立了自己年僅6歲的幼子劉弗陵即位。可是漢武帝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立了劉弗陵之後,殺掉了他的母親鉤弋夫人。立子殺母,選擇了忠心又有能力的霍光等人輔政,保證了國家朝政的平穩過渡。漢武帝的偉大就在於,他不僅看得到生前,還提前考慮到了身後的事情。

  • 15 # 沐風視界

    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但沒有治理好國家,導致百姓日子過得很苦。古代篡位的人很多,為何司馬家最遭人鄙視?在歷代王朝中,以權謀篡位的人不在少數,但一直遭人鄙視的只有司馬家族,這是為何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主要原因

    第一:司馬懿本是曹操帳下的謀臣之一,輔佐了曹家幾代君王,卻也一步步蠶食了曹家的基業,到了司馬炎時期,更直接篡位稱帝。

    第二:司馬家建立晉朝後對輿論進行嚴格打壓。於是史學界對晉朝評價很低,也沒有多少史書記載,

    第三:司馬家因為竊取天下而不珍惜,晉朝的開國皇帝即是昏君,沒有為王朝做出貢獻,

    第四:晉朝開國不久便爆發了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整個國家陷入混亂之中,而司馬家不但不作為,還沉浸在醉生夢死的生活中,毫不關心民間疾苦。

  • 16 # 梓元小維

    自古以來,一代君王功過是非的判定都是查驗他主政期間是否承繼了先王的豐功偉業,並將其發揚光大;當政時是否政通人和,政務有始有終;是否為後世開太平,啟宏業。司馬炎作為司馬懿的孫子,司馬師的侄子,司馬昭的長子,可以說是在祖輩父輩的政治薰陶下成長起來的,但是在承前啟後,固本清源上遠不及前者,甚至可以稱之為司馬家族的罪人,晉朝敗落的始作俑者。筆者在此就簡單的跟大家掰持掰持他的不是之處。

    一,承前沒有做好:士族門閥制度導致出身決定了地位,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其設立之初的本意。

    魏文帝曹丕由於自認底蘊沒有曹操深厚,為了壯大自身勢力,拉攏士族,當政的時候聽取陳群的建議設立了九品中正製作為官員遴選的制度。這一制度設立之初,推薦人才基於事實,只要有才,無論出身,皆有機會,但是隨著推薦權掌握在士族手中,最初的目的就變的很難貫徹下去。在晉武帝時的重臣衛瓘看來,這一制度不過是當年曹丕採用的權宜之策,不應長期保持,但是“武帝善之,終不卒改”。

    《晉書·衛瓘傳》記載:【瓘以魏立九品,是權時之制,非經通之道,宜復古鄉舉裡選。與太尉亮等上疏曰:“昔聖王崇賢,舉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讓,野無邪行。誠以閭伍之政,足以相檢,詢事考言,必得其善,人知名不可虛求,故還修其身。是以崇賢而俗益穆,黜惡而行彌篤。斯則鄉舉裡選者,先王之令典也。自茲以降,此法陵遲。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後,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為一時選用之本耳。”】

    九品中正制最終壯大了士族門閥制度,損害了皇族對士族的控制,使得士族逐步擴大,把持國家經濟,軍政等大權,成長為可以左右皇權,威脅皇族的勢力。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東晉初年,出身琅琊王氏的重臣王敦,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意圖篡位。雖然最終晉明帝組織軍隊討伐了叛軍,取得了勝利,但是由於琅琊王氏在朝中盤根錯節,已成“王與馬共天下”之勢,結果也不過是王敦死後被傳首建康,掛於朱雀桁之上。而王氏家族不僅沒有被清算,其根基也毫無損傷,這在其他朝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二,任內缺憾:大量分封諸王卻沒有加以遏制達到親貴拱衛皇權的目的。

    漢朝時由於分封制導致地方諸王威脅皇權,最終漢武帝不得不推行推恩令逐步分化諸侯國的勢力。鑑於此,曹爽擔任大將軍,主政政務的時候,雖然曹冏上《六代論》建議吸取歷史教訓分封魏氏宗親,透過宗室子弟掌握軍政大權來抑制異姓權臣,但是曹爽未採納。

    六年後,司馬炎得魏帝禪讓,登基為帝卻大肆分封親貴。不可否認,司馬炎有其不得已之處。作為經營數代的司馬家族的領頭人,他必須保證手握重權的宗族的利益最大化。分封初期,司馬炎也透過限制受封諸王留京來控制他們對封地的把控,但是由於諸王本身不都是閒散王爺,有些政治資歷深厚,很多都擔任都督等實權崗位,政局動盪,機會乍現的時候,很多都不能自持,以拱衛皇權為名,實行篡權之實。他們不僅把晉朝內外攪的一塌糊塗,還導致大量族人離心離德,灰飛於歷史長河之中。這種風險司馬炎未必不知,但是他在位25年,卻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防範於未然,任由這些諸侯王發展,最終禍及子孫。

    三,啟後近乎埋雷:定了個傻兒子,選了個賊媳婦。

    相對於其他王朝的開國之君,司馬炎是輕鬆的,爺爺大伯老爹為了他的王位兢兢業業,他卻無需過多費心,就算老爹曾經一度屬意齊王司馬攸,也無需他出手就被輕鬆化解了。晉武帝稱帝的25年過的是輕鬆隨性,這不僅表現在他奢靡的私生活上,表現在他對內部風險的熟視無睹,就是確立王位繼承人和宗婦上,他也是輕鬆隨性。小羊車帶走了他的25年,也帶走了他祖輩和父輩開創的大好局面。

    《晉書·衛瓘傳》 記載:【惠帝之為太子也,朝臣鹹謂純質,不能親政事。瓘每欲陳啟廢之,而未敢發。後會宴陵雲臺,瓘託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啟。”帝曰:“公所言何耶?”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撫床曰:“此座可惜!”】

    又是衛瓘帶頭,不贊成晉武帝立司馬衷為太子。雖然惠帝或許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傻,但是肯定不是能夠用“睿智”來形容的一個孩子,作為二代君王,實在太“差強人意”了。在前文提及的諸多雷區,晉武帝明知風險,既不掃雷,也不安排好繼任的排雷手,如果說他不是罪人,怕是罪人們都得平反了。不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宋理宗當年明知世事維艱,還是要定他的傻侄子宋度宗繼位,結果最後整的整個皇族都被團滅了。君王們總是有時候會有一種迷之自信讓我等平頭老百姓驚訝不已。

    晉武帝除了安排了一個能力不足的繼承人外,還徹底的斷掉了能救晉惠帝的最後一個稻草--外戚。據說最開始晉武帝是想跟衛瓘結為親家的,但是後來在皇后(這位也是個坑了老公坑兒子的主)的攛掇下選了賈南風。而不選衛瓘之女的原因,竟然是衛瓘家人才濟濟,恐有外戚之患。外戚之患不是由於帝王無能才發生的嗎?於是乎,傻丈夫配上了史上最彪悍賊婆娘。

    醜後賈南風的事蹟這裡就不多說了。她還是太子妃時就因為善妒而殺死了司馬衷懷孕的妃妾,雖說晉武帝當時很是生氣,但是到了最後,這件事還是不了了之了。司馬衷登基後,賈南風更是陷害並騙惠帝殺害了輔政大臣楊駿,餓死了皇太后,把持朝政,挑撥諸侯王互相殘殺,最終成功的引發了八王之亂。當然,最後她自己也被捎進去了,但是司馬家族的連帶損失卻是無法計量的。

  • 17 # 福行天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從黃巾起義到三國鼎立,再三國各個政權的崩潰,無不體現出歷史的車輪向前進。浪花淘盡多少英雄,時勢造英雄,同時英雄遲暮,國家政權畢竟不會因為一兩個英雄或者能臣能延續下去,比如千古名相諸葛亮,南鄭遺臣鄭成功等等。東漢末年,被曹操架空的漢獻帝毫無權力可言,猶如一隻受驚的驚弓之鳥。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三國之間一直爭奪地盤。東吳偏向防禦,蜀漢和魏國爭正統,大小余數不計其數,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三國後期,隨著諸葛亮一代名相的落幕,蜀漢轉向防守,直到蜀後主的開門投降,三國之中蜀國最先滅亡。此時,魏國皇權旁落到司馬懿家族,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傳承下取代了曹魏,建立晉朝。兩代人的苦心經營,司馬炎前期還是很開明的,政治清明,國力遠超東吳。公元280年,司馬炎一鼓作氣滅了東吳,從此走向人生巔峰。三國最終走向一統,開國皇帝司馬炎也稱晉武帝,武字的評價對於皇帝來說是非常高的,像漢武帝,漢光武帝晉武帝,梁武帝,要麼是開國皇帝,要麼就是國力強盛鼎峰時刻。司馬炎經過了20多年的治理,春風得意,開始變得驕奢淫逸,縱容貴族,皇族的攀比,大臣之間比富,他都掙一隻眼閉一隻眼。難道他昏庸了嗎,沒有,正因為大臣們愛財,不愛軍隊,只要有軍隊控制,財富自然也是屬於皇家的。可他忽略了一個點,平衡。帝王之術,必須講究平衡。當大臣的攀比之風過大時,民間百姓也會學著攀比,軍隊高層當然也會利用權力搜割財富,這是不利於司馬家族的統治。當皇帝有足夠的強勢手腕,那些人不敢妄為,當皇帝軟綿綿的,毫無威望時,那麼皇權之下,能臣就會蠢蠢欲動了,司馬炎的兒子就是一個白痴皇帝,司馬家族的家事,各個王爺都想起兵當皇帝,所以西晉這個大一統的王朝國運只有52年,很可惜也很可悲可嘆的一個朝代。這是西晉滅亡的第一個重要原因。第二個因素,也是介於司馬家族自己的分封問題上。司馬炎之所以這麼容易取代曹魏,是因為曹丕的排斥其他皇族勢力,以防皇族居心叵測,皇帝的叔伯們,兄弟們,無詔不得進京,所以皇帝的權力一旦失控,那麼能臣就能輕易控制皇家自衛軍隊,皇帝也就是一個擺設而取而代之。所以司馬炎即位後,大封司馬家族的各位個王爺,給地方自治軍隊的權力,以防能臣作亂,司馬王爺們可以進京勤王。正因為這兩個原因,司馬炎的兒子惠帝白痴皇帝,智商低,不能控制朝局,攀比之風日益高漲,百姓們越來越疾苦,王爺們的驕奢淫逸生活,已經不能滿足一個王爺的稱號了。終於導致了八王之亂,又一次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從三國以來,三國打打殺殺,已經渴望和平許久的百姓再一次受到災難,八王之亂,導致晉朝國力衰退,十幾年間換了司馬家族好幾個皇帝,王爺們輪流坐皇帝寶座。最後導致五胡亂華,自此,漢民族差點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所滅,所以,司馬炎開的這兩個壞的矛頭,攀比財富,分封家族軍隊權力,給社會,百姓帶來了滅族的災難,說他是一個歷史罪人,其實也不為過。同志們,你們覺得呢

  • 18 # 二月楊花

    晉武帝本人還是很有統治才幹的,他不僅完成了三分歸一的統一大業,還使西晉出現了“太康之治”的盛世。但同時他也犯了一些嚴重的錯誤,導致在他死後,西晉很快發生一系列宮廷政變,並引發了長達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接著就是北方胡人乘虛而入,開始了毀滅性的“五胡亂華”,將整個中原打成一片廢墟,漢民族差點遭遇滅頂之災。這一系列變亂,晉武帝司馬炎是負有相當的責任的,因此,說他是歷史的罪人,並不為過。

    晉武帝犯的第一個關鍵錯誤是選擇接班人不當。

    按理說,司馬家的基因還是不錯的,到晉武帝這一代都還很優秀,但晉武帝的兒子司馬衷卻是個白痴,其他幾個兒子也都不行,也許武元楊皇后有問題吧。

    如果說,最初立九歲的司馬衷為太子是符合立嗣的制度、無可非議的話,那麼,後來發現司馬衷智力有問題,明顯不堪大任的時候,晉武帝還在是否廢掉太子的問題上一再猶豫,錯失時機,堅持錯誤,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實當時朝廷大臣中主張廢太子的呼聲很高,也在很多場合以各種形式表達過,如《晉書·衛瓘傳》就記載:有一次晉武帝在陵雲臺設宴,大將軍衛瓘藉著醉意,用手撫著武帝所坐的龍床說:“此座可惜!”武帝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卻說:“你喝醉了吧?”

    武帝之所以不廢司馬衷,一方面是皇子中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另一方面是武元楊皇后的極力堅持。而楊皇后的堅持主要是出於個人私利,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國家社稷的大局,是典型的頭髮長見識短。武帝被她的意見所左右,只能說是缺少政治家的格局,讓人很無語。

    客觀地說,當時最佳的選擇就是武帝的同母弟弟齊王司馬攸。司馬攸有才幹,人品也好,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但可能因為當年晉文帝立太子的時候,司馬攸曾一度是司馬炎最強勁的對手,從此結下了樑子,所以武帝鐵了心不讓司馬攸繼位,還要逼他離開京城,以致司馬攸吐血而死。這件事說來說去,也還是一個格局的問題。

    晉武帝的第二個重大錯誤就是為太子司馬衷選妃嚴重失誤。

    晉武帝為太子選妃,本來看中了衛瓘的女兒,後來卻因為想倚靠賈充在朝廷的勢力,在武元楊皇后等人的勸說下,轉而選擇賈南風為太子妃。

    賈南風這個人,長得又矮又黑又醜,基因就不好。更糟糕的是,她的權力慾很強,也很會玩弄挑撥離間、借刀殺人這一套,但是又眼光短淺,頭腦不清,處理不好強大的司馬氏宗室,最終自己也中了借刀殺人之計,殺掉太子司馬遹,被趙王司馬倫所殺,導致局面徹底失控。

    晉武帝犯的第三個錯誤是輔政大臣選擇欠妥。

    晉武帝為惠帝安排的輔政大臣是自己的岳父楊駿和叔父汝南王司馬亮。《晉書·楊駿傳》說楊駿“素無美望”,就是名聲一直不怎麼好。尚書郭奕等人就提醒過武帝:“駿小器,不可任社稷之重”。晉武帝就是不聽,任命他為侍中、車騎將軍、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結果他在武帝死後與兩個弟弟楊珧、楊濟一起把持朝政,培植親黨,處事嚴苛,剛愎自用,不得人心,而在權力鬥爭的關鍵時刻又猶豫不定、束手無策,終於導致身死族滅,也使西晉的政治局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另一個輔政大臣汝南王司馬亮更是軟弱無能之輩,早在討伐諸葛誕和羌族的戰爭中就表現得一塌糊塗,多次因戰敗而被免官。武帝死時,楊駿和楊後耍了手段,剝奪了他參與輔政的權力,把他排擠出京城。他除了“哭於大司馬門外”,就拿不出任何對策來。廷尉何勗對他說:“今朝野皆歸心於公,公不討人而畏人討邪!”讓他趁機討伐楊駿,但他膽小如鼠,連夜就跑到許昌去了。

    楊駿被殺後,司馬亮被賈后請出來輔政,卻很快就被楚王司馬瑋輕而易舉地殺掉,根本沒有控制大局的能力。

    司馬氏家族在司馬懿時期就是作為功臣透過政變奪取政權的,所以西晉雖然人才濟濟,但司馬炎並不信任那些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而寧願選擇無能的外戚和族親輔政,加上在立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失誤,從而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西晉也成為一個短命的王朝,可以說是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星爺最後一部主演電影《長江七號》怎麼樣,有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