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扎西老媽

    科技發展這麼快,確實讓人心裡很不踏實。

    企業公司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低學歷的人社會競爭力確實越來越差。以前初中生能幹的工作,現在都要求大專或本科學歷。學歷不高的人,首先考慮提升學歷,再考慮職業方面吧。

    IBM副Quattroporte、大中華區首席營銷官 周憶在臺灣淡江大學發表了一場演講,提到人工智慧對今後職業的影響。

    周總提到有個新聞系的女生告訴我,雖然大學沒有畢業,但她已經為未來的工作擔心了,因為她注意到人工智慧也開始寫新聞稿了。她問我,在每分每秒都在變化的AI時代,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讓自己不被取代?

    學生提問

    我一邊為這個小女生的眼界所驚歎,一邊也為我們的職場白領而感慨。不得不承認,人工智慧就像一條鯰魚,正在攪動著職場。如果你忽視它的存在,可能有一天你會驚醒,它完全能夠做好你的工作,而且可能比你做的更好;相反,如果你能駕馭它,為你所用,你可能就是未來的職場“男神女神”。

    關注AI與職場的人超乎我的想象。在9月的一場關於“職場人士是否需要恐懼AI”的世紀之辯中,《奇葩說》走出來的幾位辯手如馬薇薇、邱晨、黃執中、胡漸彪、周玄毅代表正反方,唇槍舌劍,吸引了1800萬人線上觀看!

    辯論精彩絕倫,勝負難分。但是,線上線下觀眾都深刻感受到,無論我們恐懼還是不恐懼,AI都重新定義了“工作”的本質,在未來,我們的職場核心競爭力也會受到威脅。

    我們職場人士,如何才能跑贏這個時代?如果你還沒有思考這個問題,那你一定還沒有為人工智慧的到來做好準備。

    你在拋物線的哪一段?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各自的職場軌跡,就會發現它是一個典型的拋物線:

    當我們大學或研究生畢業,踏入職場,由於青蔥稚嫩,缺乏專業深度和行業歷練,缺乏人脈和社會經驗,這時處在拋物線的底部。

    但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年輕,充沛的腦力、體力和精力,讓我們無所畏懼,猶如一塊海綿,盡情吸取著職場的營養和前輩的教誨;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我們向上攀升,或快或慢,都陸續到達了拋物線的頂點。

    然而,後生可畏,那些在我們身後湧入職場的新人們裝備了更新的知識,速度更快的大腦CPU,大踏步地追趕著我們。而我們,卻人到中年,既有的知識和技能有些已經陳舊,需要更新,我們的社會角色也越來越多,家庭負擔越來越重,這些也都在分散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我們開始面臨從職場頂部向下滑落的趨勢。

    當然,威脅還不僅僅來自後生。就像臺灣大學新聞系女生提到的,人工智慧的崛起,讓職場新人超越前輩的步伐也更加凌厲。

    那麼,你現在拋物線的哪一段呢?

    你有高能嗎?

    我們常常說,你要成為職場的勝者,需要具備多種技能,善於學習,勇於創新,這些都是職場必備的素質。但是,光有這些素質是不夠的,因為它只讓你具備了資格,但並不讓你具備優勢。

    要想與眾不同,我們還要有一種更加高階的職場技能,簡稱高能——這就是跨界能力和包容能力。

    首先,需要具備強大的跨界能力。這個界,指的是某種區別,有時也是一道鴻溝。例如智商和情商,思維和情感,邏輯和直覺,經驗和遠見,這種跨界能力就是一種複合能力,它二者兼備,不可偏廢。

    在我從事的市場營銷領域,我深深體會到,這種“跨界”的能力有多麼重要。這是一種修煉,需要長時間的塑造。

    同時,我必須承認,獲得這種“跨界”能力是相當艱難的,因為這兩者之間往往存在排斥的關係,比如思維縝密了,情感就會淡薄;情感豐富了,思維就會簡單。邏輯嚴謹了,直覺就會遲鈍,直覺敏銳了,邏輯就會紊亂;經驗豐富的人容易疏於長遠,放眼未來的人容易忽略當下。

    其次,要具備強大的包容能力。任何“非你莫屬的職場人生”都是自我實現的過程,但如果你把這個過程當做單打獨鬥、“一個人在戰鬥”的事件,那你一開始就失敗了。心態不好,就會防備新人、排斥他人。

    實際上,一個人職場的成功,一定是與你所在單位、所屬團隊的成功相伴相生的。甚至,那些對你構成直接“ 威脅”的人,他的成功並不意味著你的失敗。具備強大包容能力的人,都是內心具有大格局的人,不會計較暫時的得失,而是努力幫助周圍每個人成功,並最後鑄造自己的大成功。

    這種內心的大格局,也不是天生具備或者信手拈來的,同樣需要在職場的搏擊與沉浮中,不斷修煉並終成大器的。

    周憶和淡江大學師生在一起

    你是複合型人才嗎?

    AI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本質的改變。它讓我們從大量的時間消耗中跳脫出來,去從事更有創造性和新鮮感的工作;它也讓一個職場小白,無需十幾年專業經驗和行業積累,就能像職場達人一樣做出正確判斷。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位醫生窮其一生,接觸的病人不過十萬,閱讀的病例不過二十萬份,而IBM的沃森系統,在10分鐘內就可以完成2000萬分醫學文獻的閱讀和分析。AI之於醫生,就像GPS於駕駛,為新手導航,讓老手更強。

    簡而言之,複雜的世界需要複雜的人才,AI時代需要複合型人才。

    比如,文學創造力+網際網路=社交網路經理,人類學+人機交流=使用者體驗設計,同理心+基因測序=基因諮詢服務,好奇心+大資料=市場研究……

    面對新聞系這個女生期待的眼神,我給了她一條建議:勇敢跨界,把自己打造成π型人才,也就是具有雙專長、跨領域的複合型人才,相信她大學畢業後一定能站穩職場。

    出眾,還是出局,你可以選擇!

    雖然這是周總與大學生們的一次探討,其實對我們每個身處這個變革時代的人來說具有同樣的意義?明天的我們應該怎樣規劃自己的職業,而不被淘汰。

    隨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多,中國的經濟增長將同發達國家一樣轉向服務業為主。因此,與人打交道,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一項技能。而這項技能,不是學歷高就能擁有的。人工智慧再發達,也不能代替我們人類之間的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握30萬重兵,掌控半壁江山,曾國藩為什麼不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