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HMSVICTORY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享國二百六十八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滿語:aisin gioro nurgaci 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東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於瀋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諡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諡號:高皇帝,尊號:聰睿恭敬汗、大英明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族,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紅歹是”,乾隆年間改用現譯,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充套件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順治皇帝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同年,順治皇帝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覆籌商,決定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佈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的領土基本得到統一。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享年二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清東陵之孝陵,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去世後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弘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漢學在此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弘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弘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弘曆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併拓廣了領土,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佔領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弘曆在位期間,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在位後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文字獄之風比康熙、雍正時期更加嚴酷。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享年89歲。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愛新覺羅·顒琰。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Yong Yan 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汙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愛新覺羅·旻寧。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旻寧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他本人力行節儉,勤於政務,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不高,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清王朝在旻寧的統治時期進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此後十年旻寧苟安姑息,得過且過,沒有任何學習西方,振興王朝的措施。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慕陵,傳位第四子奕詝。愛新覺羅·奕詝。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豐帝。清朝第九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蒙族稱圖格莫爾額爾伯特汗,清代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手中握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為儲君。奕詝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先後爆發太平天國宗教運動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最後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奕詝在位十一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上廟號文宗,諡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葬於清定陵。愛新覺羅·載淳。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曆4月27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剿滅了西、東捻的作亂。並且先後平定陝西、甘肅的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史稱“同治中興”。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廟號穆宗。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葬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光緒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載湉親政後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援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住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這一股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從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臺,成為無枷之囚。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廟號德宗,諡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葬於清西陵之崇陵。愛新覺羅·溥儀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醇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氏。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 2 # 經天緯地安邦定國

    清朝一共有: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共十一帝。

    努爾哈赤是後金建立者並稱汗,但不是清朝皇帝老兒。

    皇太極是把後金改國號為清的皇帝。

    順治是入關後的清朝第一位皇帝。

    康熙是清朝成就最大的皇帝。

    雍正是整個封建社會里最勤奮的皇帝。

    乾隆是最長壽的皇帝。

    嘉慶是清朝最平庸的皇帝。

    道光是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大清輪為半殖民地的皇帝。

    咸豐是搞了個慈禧禍害中華50年的皇帝。

    同治、光緒是無後代、傀儡的皇帝。

    宣統是封建帝制終結的皇帝。

  • 3 # 孤狼嘯月31600808

    清朝從太祖努爾哈赤起一共十二位帝王。

    1.努爾哈赤: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

    3.順治: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

    4.康熙: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

    7.嘉慶: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

    9.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

    11.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援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統: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的利用下建立的偽滿洲國與清朝無關,偽滿洲國是賣國傀儡政權,是滿族人的恥辱,也是中華民族的恥辱!

  • 4 # 僐悢的死神

    清宮十三朝,少數民族滿族到偽滿歷史上說得算的十三個人物:繼成宗義皇帝(多爾袞)繼武則天后開創了兩宮太后及皇太后的歷史,共計:十三帝。(努爾哈赤、多爾袞、順治茯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慈禧、宣統(清末帝溥儀)。

    清朝(1636—1912年))

  • 5 # 青松5698

    清朝的12位皇帝分別是,分別在位多少年,在位期間最重要的事件是什麼?

    努爾哈赤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努爾哈赤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大業,對後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對加強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遼東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臺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也創下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程序的重要皇帝.

    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36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後,立即剷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採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於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於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並整頓吏治.但由於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菸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

    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聯合侵略軍又迅速攻佔天津、北京,奕詝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欣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宗不平等條約.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

    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援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宣統皇帝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 6 # 老豬的碎碎念

    清朝的眾位領導人全都算上,一共十二位,而他們的歸宿,老豬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已經全部親自探訪過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絕對是正確的。咱今兒就說說清朝的這12個帝王和他們最後的歸宿之地。正好也給各位惡補一下歷史知識。

    第一位便是清國的開國之人,努爾哈齊(對,人家正史叫努爾哈齊,不是努爾哈赤)在位於遼寧瀋陽東陵公園內的清福陵,便是他的歸宿,在陵中的御製碑中,明明白白在漢文篆刻的一面刻有努爾哈齊的字樣,在清史稿上面的第一頁《太祖本紀》,第一句即是:“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姓愛新覺羅氏,諱努爾哈齊。(努爾哈齊的二弟叫穆爾哈齊,三弟叫舒爾哈齊, 四弟叫雅爾哈齊)咱今兒也算在這裡糾正一下吧 。

    第二位是愛新覺羅.皇太極。他的歸宿地在遼寧瀋陽的北陵公園內,其陵叫做清昭陵,老豬也實地探訪過,至今儲存完好,蔚為壯觀。皇太極這個人非常有能力,清朝的國號便是在他的手裡得以建立,並且他首先在瀋陽稱帝,不過在位時間不是很長,僅僅十七年的光景。

    第三位是愛新覺羅.福臨。他的歸宿地在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其陵墓叫做清孝陵。他是大清入關定都北京後的第一位皇帝,不過也屬於英年早逝型別的,他6歲便早早登基(因為老爹皇太極死的早)開始被多爾袞輔政後來終於等到親政,但由於感情上獨寵董鄂妃,用情太深妃子死後,自己傷心過度,免疫力低下感染了天花,二十多歲便駕崩了。

    第四位是知名度極高的清代最有為的皇帝康熙大帝,他的歸宿也是清東陵,其陵寢為清景陵。他也是幼年登基(8歲)14歲便親政了,第一件事兒便是幹倒了權臣鰲拜,後而平三藩,統一臺灣,幹掉葛爾丹等等一系列的文治武功。在位了61年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第五位也是非常有名的皇帝雍正皇帝,他的歸宿為清西陵的泰陵,康乾盛世正是由於有了他的一系列改革,才得以傳承到乾隆一朝,雍正胤禛的一生可以說也是傳奇的一生,但是也是短命,登基後才十幾年便由於過度食用丹藥而暴死,很難想象他如果長命,清朝會在他的治下繁榮到什麼程度。

    第六位是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他的歸宿為清東陵的裕陵,他是最幸運的皇帝,在最好的年華二十來歲便早早登基,竟然執政了63年一直到89歲才去世,他成為了大清朝巔峰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過後,剩餘的皇帝們基本都屬於碌碌無為之輩,清朝也開始走向的下坡路。咱就簡單的一筆帶過了。

    第七位是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死後歸葬在清西陵的昌陵。

    第八位是道光皇帝,死後歸葬在清西陵的慕陵。他號稱是清朝最節儉的皇帝,當探訪完他的陵墓後,果然其規制屬於清代皇帝中最簡陋的。

    第九位是咸豐皇帝,(慈禧的老公)死後歸葬在清東陵的清定陵。死的時候才三十多歲。

    第十位是同治皇帝,(慈禧的兒子)死後也在清東陵,名為惠陵。死的時候才十幾歲。

    第十一位是光緒皇帝,死後歸葬在清西陵的崇陵,他的人生比較慘,一生是慈禧的木偶。

    第十二位宣統皇帝,就是電視劇上經常出現的溥儀,死後最終埋葬在了清西陵的華龍私人陵園,他作為一個末代皇帝也算是是一個善終了。

  • 7 # 文史學生仵三源

    11個

    皇太極建國,才改國號為“清”,努爾哈赤並不能算皇帝,畢竟他沒有當過。

    就像曹操也沒有當過皇帝,他兒子稱他為“魏武帝”,但誰都知道他不是皇帝。

    最後不得不提,溥儀的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根本就不入流,國人不聽它的命令,日本人更是隨意指使,跟“清朝朝廷”早就沒半點關係了。

  • 8 # 手機使用者12604083418

    清朝應該是11個皇帝,而不是12個。努爾哈赤不能算清朝皇帝。清朝應該從1636年算起,1616到1636初,是後金時期。1636到1644年,清朝是一個包括今東北和蒙古地區的地方性政權。1644到1912年,清朝才是一個全國性政權。這些都是需要搞明白的。我們很多人將後金與清朝混為一談,特別是有點歷史知識的人,實屬不該。

  • 9 # 左左1980

    後金開國汗王努爾哈赤。改國號為清的皇太極。入關後第一帝順治。有作為的康熙帝。最有爭議的雍正帝。十全老人乾隆帝。吃飽了的嘉慶帝。一生節儉的道光帝。只會跑路的咸豐帝。八大胡同同治帝。戊戌變法光緒帝。滿洲“皇帝”宣統帝。總共十二位帝王。

    對,還得算上一位不是皇帝的無冕之王多爾袞。

  • 10 # 天涯孤客

    入關前2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共12帝。如果單算入關後,從順治元年(1644年)開始,至1912年宣統退位,共268年朝運。

  • 11 # 蘿拉614

    清一共有十二個皇帝。清史專家閻崇年有個口訣,“天天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按順序分別是天命汗努爾哈赤,天聰帝皇太極,入關後又有十帝,分別是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清高宗乾隆,清仁宗嘉慶,清宣宗道光,清文宗咸豐,清穆宗同治,清德宗光緒,宣統帝溥儀。

  • 12 # 長鋏之歌

    在位12帝,入關前兩位,入關後十位,清朝皇帝相較於其他王朝,整體而言,還算勤政有為,像順治,康熙,乾隆也算明主~

  • 13 # 月下小酌

    從不同的時間區分有不同的結果。清朝自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始稱後金,到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中原,順治皇帝為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由此一直到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清朝入關後共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十位皇帝。如果從後金建國開始算起。則清朝共歷經十二帝,從皇太極改國號大清開始算起。則有十一位皇帝。

  • 14 # Rewind1844

    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

    努爾哈赤

    皇太極

    順治帝(福臨)

    康熙帝(玄燁)

    雍正帝(胤禛)

    乾隆帝(弘曆)

    嘉慶帝(喁琰)

    道光帝(綿寧)

    咸豐帝(奕寧)

    同治帝(載淳)

    光緒帝(載恬)

    宣統帝(溥儀)

  • 15 # 清風淡雅1314

    第一位:愛心覺羅.努爾哈赤

    第二位 ~ 皇太極

    第三位 ~ 福臨

    第四位 ~ 玄燁

    第五位~ 胤禎

    第六位~ 弘曆

    第七位~ 顒琰(嘉慶)

    8:旻寧(道光)

    9:(咸豐)

    10:(同治)

    11:(光緒)

    12:溥儀(宣統)

  • 16 # 歷史簡單說

    清朝是從1644年至1912年,一共有十二個皇帝,其中兩個皇帝是入關前,十個皇帝是入後的,那我們分別來說。

    第一個,清太祖努爾哈赤,生於1559年,卒於1626年,在位時間是1616年至1626年,他的年號是天命。努爾哈赤在公元1616年在赫圖阿拉建立了後金,在薩爾滸戰役中打敗了明軍,遷都至瀋陽。

    第二個,清太宗皇太極,生於1592年,卒於1643年,在位時間是1626年至1643年,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年號有兩個,分別是天聰與崇德。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稱帝,國號改為大清。

    第三個,清世祖順治帝福臨,生於公元1638年,卒於1661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643年至1661年,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至北京,至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都是由皇父攝政王多爾袞主持朝政的。

    第四個,清聖祖康熙帝玄燁,生於公元1654年,卒於1722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661年至1722年,是順治帝的第三子。在位時間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平定三藩,平定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

    第五個,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生於公元1678年,卒於1735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722年至1735年,是康熙帝的第四子。雍正帝實行了改土歸流,攤丁入畝,耗羨歸公等措施。

    第六個,清高宗乾隆帝弘曆,生於公元1711年,卒於1799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735年至1795年,是雍正帝的第四子。乾隆在位時間是六十年,就禪讓給了嘉慶帝,成為太上皇,但實際還是由乾隆做主,也就是說乾隆實際是六十三年。

    第七個,清仁宗嘉慶帝顒琰,生於公元1760年,卒於1820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796年至1820年,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嘉慶帝在乾隆帝死後就懲治了和珅,嘉慶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

    第八個,清宣宗道光帝旻寧,生於公元1782年,卒於1850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820年至1850年,是嘉慶帝的次子。

    第九個,清文宗咸豐帝奕詝,生於公元1830年,卒於1861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850年至1861年,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慈禧是咸豐帝的妻子。

    第十個,清穆宗同治帝載淳,生於公元1856年,卒於1875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861年至公元1875年,是道光帝的長子,同治帝是慈禧的兒子。

    第十一個,清德宗光緒帝載湉,生於公元1871年,卒於1908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875年至1908年,光緒帝的父親,是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

    第十二個,宣統帝溥儀,生於公元1906年,卒於1967年,在位時間是公元1908年至1912年,宣統帝的父親是光緒帝的弟弟載灃。

  • 1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正確答案是十一位——分別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當然在皇太極之前還有其父努爾哈赤為其打下的基礎,但努爾哈赤是後金大英明汗——既沒稱帝,國號也不是清,所以從狹義上理解:努爾哈赤不是清朝皇帝,但奠定了清朝的帝業基礎,因此被追封為清太祖,所以從廣義上也將其視為等同於皇帝。另外清朝皇帝可能是擁有最多稱呼的——首先古代皇帝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還擁有年號、廟號、諡號等諸多稱號,而清朝皇帝為推行所謂”滿蒙一家“的政策還擁有蒙古汗號,所以每位清朝皇帝對應的有名字、年號、廟號、諡號、蒙古汗號五種稱呼方式。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儘管生前未曾稱帝,國號也不是清,但毫無疑問的是清朝的帝業是由其奠定基礎的: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出生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徐達驅逐了大都(今北京)城的元順帝,這時遼東的女真部落仍處於蒙古勢力的統治之下——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就是元朝冊封的斡朵裡萬戶府的萬戶。明永樂三年(1405年)應明成祖朱棣的招撫入京朝貢,被授予建州衛指揮使,後又出任建州左衛右都督一職務,此後愛新覺羅家族世襲建州左衛都督一職。努爾哈赤十九歲時因受繼母排擠而帶著弟弟舒爾哈齊等人以挖人參、採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撿木耳等方式為生。在此期間他常至撫順關馬市與漢人、蒙古人進行貿易活動並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後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服役。萬曆十一年(1583年)明軍在攻打女真阿臺部的軍事行動中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努爾哈赤不敢同強大的明朝為敵,於是指責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唆使明軍殺害自己的祖父和父親,要求明朝方面將尼堪外蘭交給自己處置。明朝方面不願交出已歸附自己的尼堪外蘭,又對誤殺覺昌安、塔克世一事深感有愧,於是指定由努爾哈赤繼承愛新覺羅家世襲的建州左衛都督一職。努爾哈赤隨即以祖上遺留的十三副鎧甲起兵逐步掃滅哈達、輝發、烏喇等女真部落,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建國號為大金(由於此前的歷史上已有用金作為國號的朝代,所以史稱後金),定年號為天命,因此也有人稱努爾哈赤為天命汗。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討明檄文,正式開始對明朝採取軍事行動。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抓住明朝四路大軍分進合擊的時間差集中優勢兵力將四股明軍各個擊破,從此明與後金的戰爭形勢轉為後金主動攻明。到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已席捲明朝在遼東的七十餘城,隨即趁勝攻打明朝在遼東關外的孤城寧遠,卻在寧遠城下被明將袁崇煥的炮火擊傷,後因急火攻心令創傷復發導致在當年八月十一日駕崩,後被追封為太祖高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生母是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楊吉努的女兒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廟號清太宗、諡號文皇帝、蒙古汗號博格達徹辰汗,曾使用過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申時,從小跟隨父兄狩獵、征戰的他弓馬嫻熟兼有智謀。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整編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至此正式宣告建立完畢,皇太極在此時被任命為掌管正白旗的貝勒。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開創後金政權,隨即任命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形成了四大貝勒共同輔佐大汗的國家治理模式。現在有的影視作品稱皇太極為努爾哈赤第四個兒子其實是一種誤讀——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排行老四,而不是在所有兄弟中排行老四。1626年努爾哈赤駕崩后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次年改年號為天聰。1627年皇太極為解除征討明朝時的側翼威脅命阿敏為主將率軍東征朝鮮,一路勢如破竹的八旗軍連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朝鮮國王李倧(朝鮮仁祖)逃往江華島。後金軍至平山時始與朝鮮議和,結成盟誓後撤退。戰後朝鮮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極派他的弟弟多爾袞西征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璽投降,這令皇太極認為自己乃是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於是在次年改年號為崇德、改大金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同時效法中原漢制稱帝。然而在皇太極的稱帝大典上朝鮮使臣仍堅持奉明朝正朔並拒絕向皇太極行叩拜之禮——在朝鮮使臣看來:儘管後金是大國,朝鮮不得不屈服,但兩國之間畢竟沒冊封朝貢的君臣名分,朝鮮的宗主國仍是明朝,因此自己當然不跪拜後金君主。可在皇太極看來:自己稱帝就是要成為天下之主,普天之下絕不能有人質疑自己的權威。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十二月稱帝后的皇太極率十二萬大軍出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京城下。此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朝鮮向清朝朝貢。儘管在對朝鮮和蒙古的戰爭中頻頻得手,但在同明朝的交鋒中皇太極遭遇了當年打敗他父親的老對手袁崇煥並一再敗於後者之手,於是皇太極設反間計借明朝崇禎皇帝之手處死了袁崇煥,掃清了清軍入關的一大障礙,皇太極的兵鋒甚至一度肆虐到山東一帶。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月西藏達賴五世羅卜藏嘉木錯派遣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圖和厄魯特蒙古戴青綽爾濟等向清朝通好,開啟了西藏地方政權同清王朝的聯絡。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

    愛新覺羅·福臨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生母是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廟號清世祖、諡號章皇帝、年號順治、蒙古汗號額耶爾札薩克汗。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福臨生於盛京(今瀋陽),當時其母的封號為莊妃。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極駕崩,由於皇太極生前未曾立下遺詔以確立繼承人選,因此以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勢力開始圖謀帝位,作為皇太極嫡系勢力的兩黃旗將士則與之針鋒相對並擁戴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繼位,兩方勢力博弈的結果是推出了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作為折衷方案。由於年幼的福臨無法實際處理國家政務,因此在其繼位之初是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在多爾袞的謀劃下清軍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導下在一片石戰勝李自成的大順軍,清軍隨即入關同南明朝廷和農民起義軍交鋒,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在這一年由位於關外盛京的宮殿遷居北京的紫禁城。順治七年(1650年)在灤河射獵的多爾袞猝死,福臨得以提前親政。此時得知多爾袞死訊的反清勢力再次掀起抗清鬥爭的高潮,福臨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順治十年(1653年)福臨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制定了考核地方官墾荒成績的《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佈天下。這些措施使經歷明末清初的長期戰亂後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出現轉機。順治還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到了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領土基本得到統一。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駕崩,終年24歲。

    愛新覺羅·玄燁是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第三子,母親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廟號清聖祖、諡號仁皇帝、年號康熙、蒙古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此外西藏藏傳佛教還稱其為文殊皇帝。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玄燁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玄燁8歲時父皇順治駕崩,當時天花這種惡性傳染病剛傳到中國,人們對這種病還束手無策,即使連皇室成員中也不乏染病身亡者,據說順治皇帝就是死於天花。玄燁因為在此之前曾出過天花,因此不會再度感染,基於這一原因他在皇祖母博爾濟吉特氏的扶植下登上了皇位。此時只有8歲的玄燁顯然無法實際處理政務,因此這時的國家軍政大權實際操之於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四大輔臣之手。玄燁登基的次年正式改年號為康熙,就在同一年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康熙14歲時設計捉拿了權臣鰲拜,開始親政。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康熙皇帝開始對清初冊封的三個漢族藩王——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推行削藩之策,然而他咄咄逼人的行動促使三藩舉起了反旗,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陝西提督王輔臣等許多地方大員也紛紛響應三藩起事,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粵、贛、陝、甘等省紛紛陷落,清廷實際所能控制的地區僅限於起家的東北地區和關內的華北地區,南方和西北幾乎完全脫離了清政府的管控。儘管此時叛軍聲勢浩大,不過卻並不是一支統一的力量,有鑑於此的康熙對吳三桂堅決打擊,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達到分化瓦解敵軍的目的。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先後投降。廣東的尚之信(尚可喜長子)也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至此陝、閩、粵及江西都先後平定。吳三桂侷促於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憂憤成疾的吳三桂於當年八月病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至此三藩之亂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打臺灣鄭氏政權,施琅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的鄭氏海軍並攻佔澎湖,劉國軒逃回臺灣。在清軍的巨大壓力下鄭氏政權選擇了歸降,當年八月十三日施琅進入臺灣受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一府(臺灣府)三縣: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進行管轄。當清軍入關同南明勢力和農民起義軍交鋒之時本來遠在歐洲的沙皇俄國一路擴張到達黑龍江流域,在此地建立了雅克薩城等據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盤踞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撤離。俄軍不僅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竄至愛琿劫掠,清將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游的俄軍據點盡數焚燬,使雅克薩成為一座孤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清軍都統彭春攻克雅克薩,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捲土重來的俄軍再次攻佔雅克薩,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多人開始圍攻雅克薩城,戰至八月二十五日雅克薩城內的826名俄軍只剩66人,俄軍被迫撤出雅克薩並同清廷議和。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被確認為清朝領土。清初蒙古諸部主要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拉特蒙古三部分,其中漠南蒙古早在清軍入關前就已歸附了清太宗皇太極。1676年漠西衛拉特蒙古準噶爾的首領噶爾丹擊敗和碩特部,統一衛拉特各部。此後噶爾丹的實力進一步膨脹:消滅了南疆的葉爾羌汗國、擊敗中亞的哈薩克汗國、進攻漠北喀爾喀蒙古、進軍內蒙古烏蘭布通直接威逼北京、干涉西藏達賴的傳承。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死去,漠北喀爾喀蒙古至此歸附清朝。康熙晚年發生了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九子奪嫡事件。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駕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61年的在位時間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愛新覺羅·胤禛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第四子,母親是德妃烏雅氏,後因其子得以繼承大統而被追認為孝恭仁皇后。愛新覺羅·胤禛廟號為清世宗、諡號憲皇帝、年號雍正、蒙古汗號納伊拉爾圖託布汗。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時胤禛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清初後宮有定製:生母不得撫育自己的兒子,年幼的胤禛由一等公佟國維之女、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孝懿仁皇后只生育過一個早年夭折的公主,公主死後膝下無兒無女的孝懿仁皇后收養了烏雅氏所生的胤禛並視如己出。這次過繼使胤禛得以子以母貴而被視為嫡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他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過程中最終勝出成為康熙皇帝的君位繼承者,次年改年號為雍正。雍正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對吏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攤丁入畝、耗羨歸公、養廉銀、密摺制度、改土歸流等措施都在這一時期被確立。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同年因統籌用兵事宜而設軍機處以專一事權。雍正皇帝鑑於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亂象而創秘密立儲制度——將選定的繼承人名字藏於正大光明匾之後,待皇帝駕崩後方才予以公佈。雍正十三年(1735年)愛新覺羅·胤禛駕崩。

    愛新覺羅·弘曆是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第四子,生母熹妃是雍正皇帝的妾室,廟號清高宗、諡號純皇帝、年號乾隆、蒙古汗號騰格里特古格奇汗,西藏藏傳佛教上尊號為文殊皇帝。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公曆9月25日)子夜弘曆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東書院“如意室”。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皇帝去世後弘曆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元乾隆。乾隆在位時期兩次征討準噶爾、平定回疆、攻打大小金川、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接受安南和緬甸的歸附、受降廓爾喀,乾隆將以上軍事行動合稱為十全武功並自稱十全老人。其實十全武功之中對安南和緬甸的軍事行動都是以失敗告終,只不過安南、緬甸迫於中國強大的國力而主動歸附;平定大小金川之役儘管取勝,然而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卻使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可謂十足的慘勝。十全武功中真正最為成功的沒什麼爭議的當屬征討準噶爾、平定回疆的軍事行動,正是憑藉對準噶爾汗國和回疆大小和卓的征討才使自唐中期以來同中原王朝隔絕近千年的新疆重回祖國的懷抱。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不僅頻頻發起軍事行動,同時也熱衷於巡遊和大興土木,花錢如流水的乾隆大力提拔像和珅這種能為他弄來錢的官吏,從而導致了吏治的日益腐敗。以天朝上國之君自居的乾隆頑固堅持閉關鎖國之策,使中國的發展日漸落後於西方,到了乾隆晚年吏治腐敗、財政紊亂、軍備廢弛、閉目塞聽等所有末世景象幾乎都已湧現出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退位後的乾隆仍以太上皇身份實際執掌軍政大權,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愛新覺羅·顒琰是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第十五子,母親是令貴妃魏佳氏。魏佳氏之父是三等承恩公魏清泰,其祖上本為漢族魏氏,因屬滿洲正黃旗包衣,以抬旗之故改姓魏佳氏,因其子顒琰得以繼承大統而追封為孝儀純皇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愛新覺羅·顒琰生於圓明園天地一家春。本來乾隆效法其父雍正曾秘密擇定太子,而一開始的人選並不是顒琰,而是乾隆第一任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璉,但永璉在九歲時意外夭折。永璉死後又秘密擇定皇七子永琮,但永琮在兩歲時又因痘症早殤。此後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才又將顒琰秘密建為皇儲。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顒琰,然而退位後的乾隆仍以太上皇身份實際執掌軍政大權,身為皇帝的顒琰仍需事事請示太上皇。不過在形式上顒琰還是像其他皇帝一樣將年號改為嘉慶以示新帝登基的新氣象,蒙古諸部則稱其為薩伊什雅爾圖伊魯格爾圖汗。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駕崩,顒琰開始親政。當年二月還在為乾隆帝守孝服喪的嘉慶帝下旨誅殺了乾隆生前的寵臣和珅。嘉慶年間白蓮教亂、河道漕運、鴉片氾濫等諸多問題開始湧現,清朝出現中衰跡象。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皇帝駕崩,死後廟號為清仁宗、諡號睿皇帝。

    愛新覺羅·旻寧是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第二子,母親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旻寧生於紫禁城擷芳殿,當時其父顒琰尚為普通皇子,母親喜塔臘氏則是顒琰的嫡福晉。事實上在此之前顒琰和喜塔臘氏已生育過一個兒子,本來旻寧該是皇次子,但由於兄長早夭,因此成為了事實上的嫡長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十歲的旻寧跟隨祖父乾隆皇帝打獵獲鹿,被大喜過望的乾隆皇帝賞賜黃馬褂、花翎。 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嘉慶帝根據由雍正帝開創的密建皇儲的家法:親自寫上旻寧的名字,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嘉慶十八年天理教徒進攻紫禁城,旻寧以鳥槍擊斃兩賊。嘉慶帝因此功封他為和碩智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帝親赴熱河秋獮,旻寧跟隨父皇前往,抵達熱河後嘉慶帝病重身亡,御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禧恩、和世泰等人當眾開啟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密詔後宣佈立旻寧為皇太子。八月旻寧護送嘉慶帝的靈柩返回北京後在太和殿登基,次年改年號為道光。道光在位早期也曾一度試圖扭轉清朝已出現的中衰跡象,為此他厲行節儉、整釐鹽政、開通海運、平定了有英國支援的新疆張格爾叛亂,在一定程度上捍衛了國家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然而此時的清王朝早已是江河日下,而道光本人又是才略有限之人,根本無力扭轉積累已久的各種積弊。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在通商口岸居住並設派領事;規定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由雙方協定,中國海關無權自主。至此中國社會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了由古代史向近代史的轉折。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駕崩,在位30年,終年69歲,死後廟號為清宣宗、諡號成皇帝、蒙古汗號托爾格勒特汗。

    愛新覺羅·奕詝是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十七日奕詝生於京師圓明園澄靜齋,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奕詝的生母鈕祜祿氏病死,10歲的奕詝轉而由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撫養。靜貴妃一共生育有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和皇六子奕訢三名皇帝,然而奕綱和奕繼均早夭,奕詝就和比自己小一歲的奕訢打小一起生活、一起讀書習武,但與此同時他們彼此也是競爭皇位繼承權的對手。一直以來無論文化造詣或是武功水平奕訢都始終壓過奕詝,對此身為父皇的道光皇帝也是有著清晰的認識的照此形勢發展下去應當是由六皇子奕訢繼位才對,然而歷史並沒照此演進下去,這與兩位皇子的老師有莫大的關聯:奕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自己的學生奕詝的智識才具都“萬不敵”奕訢,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於是建議奕詝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話說某日道光皇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而另一邊奕訢的老師卻建議他盡力在父皇面前表現自己,結果儘管奕訢所獲獵物最多,但道光卻甚為欣喜地評價奕詝道:“此真帝者之言!”此後道光病重將不久於人世之際奕詝伏地流涕,痛切異常,道光帝問其何故如此,奕詝答:“兒臣虔誠祈禱,願皇阿瑪早日康復,屬萬民之幸,兒之幸。”至此立儲之事已定。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時道光帝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奕詝順利繼承了皇位並於次年改年號為咸豐。咸豐年間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入侵,咸豐帝放棄京城逃亡熱河避難並在此同英、法、美、俄等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死後廟號為清文宗、諡號顯皇帝、蒙古汗號圖格莫爾額爾伯特汗。

    愛新覺羅·載淳是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的獨生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載淳繼位後尊其為西太后(慈禧太后)。咸豐六年(1856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公曆4月27日)載淳生於儲秀宮。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駕崩後作為獨子的載淳毫無爭議地繼承了皇位,擬定年號“祺祥”,作為載淳嫡母的鈕祜祿氏和生母葉赫那拉氏並尊為皇太后。這時的載淳只有6歲,無法實際處理軍國大事,因此這時的朝廷實權操之於咸豐駕崩前委任的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顧命八大臣手中。然而懷有強烈的政治野心的載淳生母慈禧太后聯合咸豐皇帝的六弟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扳倒了顧命八大臣勢力並改年號為同治(意味兩宮太后同治),中國歷史開始逐漸進入慈禧太后專權的時代。據說由於長期受母親壓制而鬱郁不得志的載淳放縱於聲色犬馬,逐漸掏空了身子,以致於在19歲的年紀英年早逝,死後廟號為清穆宗、諡號毅皇帝、蒙古汗號布倫札薩克汗。

    愛新覺羅·載湉是咸豐皇帝七弟醇親王奕譞和慈禧太后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所生,本來按正常的歷史軌跡他應該繼承其父的醇親王爵位,然而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19歲的同治皇帝死後無嗣,在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的干預下他被立為皇帝,改年號為光緒,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東太后慈安辭世,此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聽政。光緒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在名義上撤簾歸政,光緒獲得了一定的自主權,但大權仍實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光緒帝試圖透過主戰增強自身權威,從而實現將權力完全收回的目的,但終因朝廷腐敗至極而以失敗告終,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皇帝又試圖透過變法維新的方式一則振作國運朝綱,二則從慈禧太后手中收回權力,然而變法維新只進行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壓制,此後光緒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再不過問朝政事務。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死後廟號為德宗、諡號景皇帝、蒙古汗號巴達古爾特托爾汗。

    愛新覺羅·溥儀字耀之,號浩然,蒙古方面稱其為哈瓦圖猷斯汗。溥儀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光緒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緒帝載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後根據慈禧太后的安排:由3歲溥儀繼承了皇位,朝廷實際政務操之於其父攝政王載灃手中。這一時期清王朝為挽救自己行將覆滅的命運開始嘗試預備立憲,然而卻搞出了一個以皇族為主的”皇族內閣“,對清王朝失望至極的人們發起了更為激烈的起義。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武昌起義爆發,此後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而獨立。1912年元月由各省代表選舉產生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眼見大勢已去的隆裕太后以小皇帝溥儀的名義釋出《清帝遜位詔書》,至此清王朝正式宣告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歷史上有哪些擅長自我營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