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清先生
-
2 #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床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章邯秦朝最後一位名將,臨危受命,帶領著囚徒軍隊一路高歌猛進,挽救了危機中的咸陽,打敗各路義軍,逼死陳王,殺死項梁,一展大秦最後的雄風。可見章邯確實是大秦的底牌,兵臨鉅鹿 ,接應王離,兩位大將聯手大秦將無懈可擊,王離帶來了大秦真正的鐵騎,按照軍隊數量,軍隊素質,軍隊威望,秦都處於上風。
但是大秦內部崩塌,趙高弒君,大秦帝國瞬間覆滅,秦軍已經失去了戰鬥意義,剩下的就是章邯和王離的選擇。
項羽破釜乘舟三日,但是鉅鹿之戰時間卻不止如此,章邯投降項羽被項羽封為雍王,地位在項羽之上,和懷王一同,可見其中問題
-
3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寒了心,也怕被殺。
如果你比較喜歡秦漢這段歷史,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章邯這個人,好像是突然冒出來的一樣。在秦統一六國之時,我們聽過白起、王翦等名將,可沒聽過章邯這個人。
那麼,章邯這個名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一、章邯其人
章邯第一次出現,是在陳勝起義的時候。
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後,各地人馬紛紛響應,聯合攻秦,陳勝起義軍的周章部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勢,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進了函谷關,把秦二世給嚇得夠嗆,這時候,章邯提出了一個辦法——不是辦法的辦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彊,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賊人已經打過來了,將士們都在鎮守疆土,遠水不解近渴,已經來不及救援了,現在驪山有很多刑徒,我請求陛下赦免他們,讓他們作為士卒抗擊賊人。
這段話有兩個重點,一是章邯的官職,為少府;二是章邯的兵源,是驪山的刑徒。
我們先說少府,少府是什麼呢?
援引謝寶成先生《官制史話》的說法,少府是掌管皇室私財及衣食起居雜務的官員,相當於個財務。不過,根據安作璋先生、熊鐵基先生在《秦漢官制史稿》的說法,秦朝還有一種少府叫將作少府,是管理基礎建設的。
然後,我們再說說章邯的兵源,驪山的刑徒。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開始大興土木,而驪山這片地方,更是修建的重點,比如秦始皇陵就在這裡。所以,驪山聚集了大量的刑徒。所謂刑徒,就是被剝奪了自由的囚犯。秦漢時期,被審判的囚犯大多會被押解到工地服役,直到皇帝大赦,或者刑期已滿之時才會得到自由。
此外,徒也有民夫的說法。
綜合這兩點來看,章邯這個少府,應該是驪山的工頭;他第一次打仗,帶的是驪山的犯人和民夫。
二、大破周章
如剛才所說,誰都清楚,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周章才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打進了函谷關,根本沒有給秦反應的時間。
無奈之下,秦二世只能用了章邯的建議,讓章邯率領著這些刑徒出戰。當時兩方的兵力對比是多少呢?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周章的兵力是數十萬。而根據東漢成書的《漢紀》的記載,周章的兵力大約是120萬,章邯兵力大概是70萬。兩者記錄的兵力資料雖然不同,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章邯的軍隊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無法跟周章的軍隊比較。
但是,章邯憑藉著自己的能力,不僅把周章逼出來函谷關,還能夠追著周章打。
周章逃到曹陽,章邯就追到曹陽;周章逃到澠池,章邯就追到澠池,最終,周章被逼的自殺了。
三、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候
章邯在擊退了周章之後,就順理成章成為了秦軍的指揮官。這時候的章邯,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風光的時候。
他繼續率部清繳起義軍,先後破了起義軍中的田臧部、李歸部、鄧說部、伍徐部,直接殺到了陳勝的家門口,最終致陳勝被御用車伕莊賈殺害。
而完成這一切,章邯用了多久呢?
約麼四個月。
但這還不算完。
之後的章邯又消滅了魏相周市、齊王田儋,並在定陶殺了項梁。
這是章邯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候,之後,在一個叫鉅鹿的地方,他的人生來了一個大轉彎。
四、投降,是源於絕望
項梁死後,章邯認為楚地已經沒有名將,於是便把矛頭指向了趙王歇所在的鉅鹿。趙王歇自知打不過章邯,便派出使臣求援。楚懷王接到了求援信後,任命宋義主將,項羽為副將,范增為末將支援鉅鹿。
但主將宋義因懼怕而不敢迎戰,北項羽殺了,所以鉅鹿之戰時,是項羽掌握軍權。
章邯是個天才,但我們也知道,項羽同樣是個天才。在鉅鹿之戰中,秦軍被項羽擊敗,秦名將王離不知所蹤(可能被殺),章邯沒辦法,只得退守棘原。
至此,章邯與項羽進入僵持階段。需要說明的是,鉅鹿一戰對秦的打擊非常巨大,從此,天下局勢從秦強變成了秦弱。
不過這也不代表沒得打,章邯不斷寫信向朝廷請求援兵,但援兵卻遲遲未來。
因為此時,在咸陽發生了一件事兒,也是這件事兒,讓章邯起了投降之心。
李斯被殺了,趙高做了丞相。
趙高這個人別的本事沒有,陷害忠良卻是非常拿手,在他的讒言下,秦二世派人問責章邯,而且是接二連三的問責,章邯心虛了。
而後,章邯派司馬欣去咸陽請示,司馬欣在咸陽呆了好幾天都沒有見到趙高。司馬欣至此已經明白,趙高根本不想接見自己,也根本不信任自己,他心中害怕,逃回了軍中,趙高派人追捕,但沒有追上。
回到軍中的司馬欣對章邯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打贏了,趙高嫉妒我們的功勞,我們會死;我們打輸了,趙高不信任我們,更是死。”
同時,起義軍中的陳餘也給章邯發來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很多,我們就不在此贅述了,只把大概意思講一下。這封信的大概意思是,白起為秦攻城略地,最後被賜死了;蒙恬為秦開疆拓土,也被賜死了;章邯將軍,現在形勢危急,趙高肯定會把罪責都推到您身上,您不怕被賜死嗎?
如果說此時章邯已經十分搖擺了,那麼之後項羽連破秦軍,且秦二世沒有支援,則是讓章邯徹底死心了。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章邯投降的場景有這樣一句話:“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你看,都把章邯給逼到什麼份上了,見到項羽直接涕淚橫流,痛訴趙高的罪責。
此外,我們還不得不說的一點是,即便是沒有鉅鹿之戰,章邯也可能死。
前文提到,章邯最早是驪山的工頭,驪山的工頭歸誰管呢?歸李斯。我個人認為,即便是沒有鉅鹿之敗,趙高出於剷除異己的原因,也會殺了趙高。
所以,章邯面臨的是絕境,留下來,非死不可。
章邯投降後,被項羽封為雍王,在楚漢交戰之時屢戰屢敗,最終自刎於廢丘。
-
4 # 鋒在起時
章邯那邊處境更差,由於連吃敗仗,他知道自己已到了窮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趙高他們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後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條,前進的路又被項羽封死。章邯在生死存亡的這一刻,再次面臨抉擇。最終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氣請求求和。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使是司馬欣。當年司馬欣曾救過項羽叔父項梁一命,因此,項羽對司馬欣心存感激。然而兩人敘敘舊拉拉家常還可以,一談到求和的事,他依然會怒不可遏起來,在他的潛意識裡,叔父的血債只有用血來還才行。
范增等的機會終於來了。他對項羽進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關係的勸導。項羽眼見自己的糧草供應出了問題,知道再這樣打下去,對自己也沒有好處,不得已只好答應了章邯求和的請求。
其實什麼和不和,說白了就是投降。“和”這個字首先是陳餘提出來的,換了個詞,雖然意思是一樣的,但卻給足了敗軍之將章邯極大的顏面,讓他有臺階可下。
我們的漢字語言真是富有魅力。什麼時候運用什麼樣的遣詞真是一門藝術。就像在後來,我們看到一些將領把在戰場上“屢戰屢敗”在上報朝廷時改成“屢敗屢戰”一樣,同樣的四個字,只是稍稍換了一下出場的順序,意思雖然還是差不多,但效果卻大不相同了。
經過范增反覆開導,項羽終於解開了心中那個結。
章邯來求和這一天,項羽表現得很大度,並沒有對叔父的仇耿耿於懷。是啊,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都有很多恩恩怨怨,但如果都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了大局,為了天下的蒼生,為了自己的宏圖大業,項羽最終選擇了善待章邯。
相逢一笑泯恩仇。面對項羽爽朗的笑,章邯原本畏懼的心這才放下。當他要跪拜時,項羽卻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說了兩個字:“免了。”同時就給了章邯一個承諾:“將軍如若與我攜手滅敵,將來同享天下富貴,蒼天作證!”
嘴上說完,項羽接下來來了點實的。封章邯為雍王,直接留在他身邊當大將用;封司馬欣為上將軍,統領二十萬降軍。
楚懷王本來就是封項羽為上將軍的,但此時項羽卻封司馬欣為上將軍,可以說他此時已完全擺脫了懷王的控制。實際上已擁有了自己獨立的領導權。
-
5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章邯或許是真的打不過項羽,也或許是打得過項羽,這個真不好說,因為章邯和項羽之間的交手,也就在鉅鹿之戰這一次。只有一次的交手記錄,很難說明問題。
但是,章邯投降項羽,並非是因為打不打得過的問題,而是章邯沒有別的選擇了,他要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只有投降項羽這唯一的選擇。
01.章邯的投降,可以說是迫不得已我們要想理解章邯投降項羽的原因,就得先理解一句話。
“戰爭,是政治意圖的延續,而政治意圖的背後,代表的是個人或者集體的利益。”
這句話,值得你去細品。
章邯是屬於秦朝的將領,他為何要去平定叛亂?是為了維護秦朝,這個所屬集體的利益。但是,當你所屬的這個集體,已經容不下你了,你又該何去何從?
章邯的投降,就是這種情況。他已經被秦朝這個集體所拋棄了,他再指揮秦軍抵抗項羽的軍隊,又有什麼意義呢?
連為何而戰的意義,都失去了,你還有什麼勇氣和信念,支撐著你去平叛?
02.來自秦朝方面的壓力: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在平叛的初期,的確取得了一些戰果,比如擊殺楚軍的指揮者項梁。但是,在鉅鹿之戰時,章邯的秦軍不敵各路諸侯聯軍,損失慘重。
於是,接下來的秦軍,就一直和項羽率領的楚軍,進行對峙。聽聞這個訊息的秦二世胡亥,不理解章邯的行為,覺得章邯有怠戰的嫌疑,就想找人替換章邯,指揮前線的秦軍。
這是其一,秦朝的決策層,不能完全信任前線的章邯。
第二,把持朝政的趙高,因為個人的利益,猜忌甚至故意陷害章邯。趙高對於章邯平叛這件事的心理,就很糾結、矛盾。
一方面,趙高的內心,也不希望叛亂的事情,越鬧越大,這樣肯定不利於自己。因為秦朝要是滅亡了,他作為一個宦官,最好的下場也就是繼續服侍新君,到那時,就不一定能夠像現在這樣權傾朝野了。
但是,隨著章邯初期的幾次戰績,趙高的心理又發生了變化,他開始害怕章邯真的平定叛亂。那樣一來,章邯就立下了巨大的軍功,會影響到趙高繼續把持朝政的利益,於是,就開始在胡亥的面前,說這個章邯的壞話,說他怎麼作戰不利之類的。
另一方面,隨著章邯平叛的進展,沒有那麼的順利,趙高又擔心會牽連到自己。於是,在內心深處,已經打算好,如果章邯平叛失敗,就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卸給章邯,而自己呢,繼續把持朝政。
總之,本來屬於秦朝集體的章邯,最後卻是被秦朝,這個集體所拋棄了。章邯如果不投降,無論章邯是平定叛亂,還是沒有平定叛亂,他的命運,都是難逃一死。
03.來自項羽方面的原因章邯的投降,除了秦朝方面的原因,還應該考慮到項羽方面的原因。畢竟,你想投降人家,萬一人家不願意接受你的投降,你咋辦,對吧?
所以,這個方面也得考慮進去。
項羽的軍隊,當時和章邯的軍隊,處於僵持不下的局面。項羽是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才肯接受章邯的投降。
第一,項羽軍隊的糧草,已經不多了。沒辦法繼續和章邯的軍隊,做長時間的對峙消耗。
第二,項羽此行的最大目標,並不是擊垮章邯的秦軍,而是掃清前往秦朝都城咸陽的障礙。項羽的目標,是比劉邦的軍隊,更早一步進入咸陽,從而順理成章地被封為漢中王。
如果不接受章邯軍隊的投降,那麼,項羽將會繼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對峙。這樣一來,可能就會讓劉邦,搶先一步進入關中了,這個是項羽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項羽在綜合考慮了之後,決定接受章邯軍隊的投降。
04.結語:有的人會覺得,向自己的敵人投降,是一件令人感到羞恥的事。其實不然,投降的背後,或許有我們都不知道的原因。又或許,在那個時候,投降成了唯一的選擇。
歷史上,這類事情,有很多,比如章邯投降項羽;李陵投降匈奴。
參考文獻:《史記》 -
6 # 使用者7411418052542
章投降是順應大勢。秦己遍地狼煙,誰為大將,誰當皇帝都己迴天無力,當時,項是最大幫頭最有希望當老大的人,所以章降項是必然。
-
7 # 八目刀
未必打不過,雖然鉅鹿之戰項羽擊潰王離二十萬的長城軍團,但章邯還有二十萬的主力,當時的情況是項羽破釜沉舟,軍糧肯定不足,當然章邯在甬道被斷絕的情況下,糧草也處於緊缺的窘境,這個時候就看誰能耗的過誰了。章邯之所以投降,是因為派使者去面見秦二世,趙高不讓見,使者回來對章邯說,趙高把持政權,陷害忠良,章將軍您打贏了也是死,打輸了也是死,於是章邯“好尷尬”,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可惜外有強敵,內有憂逼,萬般無奈之下選擇了投降。從之前的戰績來看,章邯破陳勝,滅項梁,所向披靡,不失為一代名將。不過他的運氣實在太差,鉅鹿碰到了項羽,陳倉碰到了韓信,這兩個人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上都屬於超級“bug”的存在。古語有云:敗軍之將不足以言勇,亡國之士大夫不可以圖存。從投降項羽的那一刻起,他的心就死了,他所率領的秦國士卒被盡數坑殺,秦國老百姓也恨死他了,所以被韓信打敗後,他就殉節自殺了。一代名將,一聲嘆息。
-
8 # 晨本布衣
年紀輕輕,來歷神秘,秦始皇親衛軍的首領。擁有高超的洞察力,嚴謹的推理能力和足夠的耐心,這就是章邯!英勇無畏的你終是地位不凡。曾經與你患難的兄弟們有的已然良田在握,春種秋收。有的早已遊走全國富甲一方,有的亦是屍骨未尋不見蹤跡,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與安穩,你要追尋的便是那少時埋於心中的忠義。然而歷史總是這樣充滿了傳奇。章邯軍在棘原,項羽軍在漳南,相持未戰。章邯軍幾次撤退,秦二世派人責備章邯。章邯恐懼,派長吏司馬欣回去彙報請示,到了咸陽,在宮門外等了三天,趙高不見,有不信任之意。司馬欣恐懼,決定返回軍營,而且不敢走來時的路。司馬欣也不是等閒之輩。趙高果然派人去追,沒追到。司馬欣回到軍營,向章邯彙報說:“趙高用事,下面沒有人能做決定。我們如果戰勝,趙高一定嫉妒我們的功勳;不能勝,就是死罪一條,將軍您說咋辦呢!”章邯將軍長期在外征戰,朝中無人說話,危機四伏,有功也是死,無功還是死。我怎麼想到了某些人,某些事,歷史總是反反覆覆的發生著同樣的事情。況且天下將要滅秦,這是無論賢愚之人都看得明白的事。您對內不能向君王直言進諫,對外將身為亡國之將,如此內外交困,孤立無援,還想長久生存,豈能顧全!章邯猶豫不決,暗中派軍侯和項羽談判,想和他結盟立約。項羽一方由於軍糧少,就接受了他們投降!項羽於是與章邯約定在洹水之南的殷墟結盟。章邯拜見項羽,痛哭流涕,陳說趙高弄權之事。項羽立章邯為雍王,留在楚軍。丞相李斯說過一句話,無心之失,在所難免,滴水不漏,豈會無心。將軍心中的真實想法,後人已經無法得知。換位思考後也許各位心中也已經有了答案。歷史也許並沒有真相!
-
9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背景
在秦末農民起義中,章邯作為秦王朝的救火隊長,帶領著驪山刑徒組成的秦軍,與起義部隊四處作戰,先後消滅了陳勝、魏咎、田儋等勢力,又擊殺項梁。之後,章邯渡過黃河,攻打趙國,取得大勝。這時,趙王歇、將軍陳餘等,逃到鉅鹿城。 於是,章邯命令大將王離、涉間圍攻鉅鹿, 自己駐紮在鉅鹿的南面,修築甬道輸送糧食。
公元前207年12月,楚將宋義、項羽帶兵救援趙國。半道上,項羽斬殺宋義奪取了楚軍的指揮權。項羽先派英布、蒲將軍率領2萬士兵渡過黃河,進攻秦軍。在取得勝利後,項羽率領全軍渡河。渡河時,項羽下令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干糧,以示與秦軍決一死戰。楚軍人人抱有死戰之心,士氣高昂,以一當十,與秦軍接連九戰,斷絕其糧道,切斷章邯與王離軍隊的聯絡,大敗秦軍,俘虜王離,消滅了秦軍的長城軍團。
戰後,章邯率領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秦朝關外再沒有了任何抵抗力量,最終走向了覆滅。而章邯作為能夠挽救大秦的最後名將,卻不得不投降項羽,也是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章邯投降原因
章邯軍隊承受者強大軍事壓力。王離軍團被擊潰後,章邯的秦軍駐紮在棘原,項羽的楚軍駐紮在漳南,兩軍處在相持階段。同時,還有諸侯各路救趙大軍駐紮在鉅鹿城外。章邯面對項羽和諸侯大軍南北夾擊之勢,再加上秦軍新敗,士氣低落,章邯不得不幾次下令秦軍退卻,收縮防線。章邯本人承受著秦二世的指責。作為鉅鹿之戰的秦軍總指揮,更擔負掩護王離軍團任務,章邯戰敗之責不可推卸,又在項羽攻勢下步步後退,秦二世派人責備章邯。本來章邯還意圖派長史司馬欣向二世解釋。但這時趙高把持朝政,根本不允許前方軍情送至二世面前,更想要將司馬欣滅口。此時,章邯已經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戰又不能取勝,退又倍受猜疑,難以安身。陳餘的勸降信打動了章邯。在章邯進退兩難之時,趙將陳餘將一封勸降信送給了章邯,信中列舉秦將白起、蒙恬功高被殺,並指出在當前秦朝趙高當政的情況下,章邯毫無立足之地。其實不管這封信如何勸降章邯,但都傳遞給章邯一個資訊,自己並不是無路可走,還有投降一途。如果沒有這封信,因為自己殺死項梁等人,投降是斷然不敢想的。項羽再次進攻打破章邯的幻想。章邯有了投降的心思,於是雙方就開始談判。畢竟章邯手中還有二十萬秦兵,雖然新敗,但以秦兵過往的表現,仍是一支絕對不可小覷的力量,這就是章邯的籌碼。可以肯定,這次雙方差距太大,沒有談成。這時,項羽再次向章邯發動進攻,他派蒲將軍率領楚軍渡過漳水,截斷秦軍的歸路;自己親率大軍北渡漳水,再次大敗秦軍。這時,章邯已經沒有了任何迴旋餘地,要麼投降,要麼被殲。章邯只得再次派遣使者到項羽營中約降,迫於糧草原因,項羽答應了章邯的投降請求,與章邯相會於洹水南岸的殷墟,築壇結盟,歃血起誓,簽訂約降協定。不久因為擔心秦軍叛亂,項羽將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盡數坑殺。
-
10 # 世界難題之起名字
章邯是大秦最後的護國柱石。
率領驪山邢徒軍戰功赫赫,數次大破反叛的諸侯義軍。
其實說鉅鹿之戰項羽沒大敗章邯,這說的也不全對。
項羽是連續擊破章邯兩次了,第一次章邯和項羽聯絡想投降,但是項羽沒同意。後來在漳南項羽大破章邯軍,然後在汙水又再次擊破章邯。這個時候項羽的糧草也已經不多了,所以才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封他為雍王。
再說章邯。
章邯投降不是一個獨立的事件,而是很多事件的疊加,讓章邯產生了危機感,最後被陳餘一頓分析給壓垮了。
當時的背景是:
在當時大秦內部,二世皇帝不理朝政,全部大權掌握在趙高手裡,趙高慫恿二世皇帝把始皇帝留下來的重臣抓的抓殺的殺,連秦二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殺個乾淨。所以朝廷的政治氛圍是極其恐怖的,所有的人都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禍事就會降臨在自己頭上。章邯對朝廷內部也是沒什麼信心的。
當王離在鉅鹿被破釜沉舟的項羽擊破並且俘虜以後,章邯軍轉移到了棘原,與在漳南的項羽對峙,一直沒有打起來。由於王離軍覆滅,章邯由數次轉移不和諸侯軍接戰,秦二世就派了使者來責備了章邯。
大家想想,在朝廷不明不白殺了那麼多人以後,章邯收到責備,他有多緊張。史書上記載“章邯恐”,所以章邯就趕緊讓司馬欣回咸陽面見二世皇帝探探情況。可是司馬欣回去以後,趙高把司馬欣留在宮門整整三天沒讓他進去,有明顯的的不信任。司馬欣也害怕了,就連夜往軍中趕,他還留了一個心眼,沒有走原路返回。果然,聽說司馬欣跑了,趙高真的派人去追,當然沒追到。
到了軍中,司馬欣就和章邯說了,朝廷內趙高專權,沒人可以制住他,如果我們打贏了,趙高一定會嫉妒我們的功勞,以趙高的手段,將軍你是知道的。打不贏,肯定得死,不管怎麼樣,都不會有好結果,將軍你好好想想。
剛好這時陳餘的勸降書也到了,陳餘說
“白起,蒙恬都是戰功赫赫,為大秦立下不世功勳的人,最後都是被殺。原因是功勞太大了,秦國沒法封賞了,所以找了個由頭殺了他們。現在將軍您統領秦軍三年了,雖說也是戰功赫赫,但是損失也有數十萬人了,而且諸侯叛軍越來越多。現在趙高在內專權,他怕事情不可收拾,擔心秦二世會殺了他,他一定會殺了將軍當替罪羊,然後再找個人接替你統領秦軍,這樣他就沒事了。將軍你看,你有功會被殺,無功也會被殺,現在天下反秦,是天要亡秦,將軍為什麼不和諸侯一起反秦,分了秦的土地自己稱王呢?”
說實話,司馬欣的遭遇和陳餘的勸降書起到了共振的效果,加上內心深處本來對朝廷的所作所為的不信任,終於壓垮了章邯的內心。
於是章邯聯絡項羽,想投降,但是沒有成功,後來項羽在漳南和汙水兩次又擊破章邯軍。這時章邯又派人聯絡項羽要投降,剛好項羽糧草不繼,於是接受了章邯投降。
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上將軍。
這就是章邯投降的原因和過程。
影視劇趙高形象
-
11 # 折梅相問
章邯作為後期秦將的佼佼者,自身實力是相當強的。在鉅鹿之戰之前那是百戰百勝,一舉殲滅陳勝起義軍,重創魏齊各地叛秦武裝,擊敗齊楚聯軍,夜襲楚軍殺死楚將項梁。如此驕人的戰績,足以證明章邯的能力在當時是佼佼者!鉅鹿之戰其實也有諸多疑點,四十萬秦軍的歸屬問題,只說章邯與王離統領四十萬秦軍沒打過項羽。其實章邯和王離是分別統領軍隊,並非章邯一人為主將,兩人是並列關係。章邯帶的是驪山刑徒和關中援軍,王離帶的是方面蒙恬的長城守軍,兩人不是上下級關係。項羽破釜沉舟擊敗章邯安排在甬道上的部分兵力,包圍王離,經九戰擊退章邯,殲滅王離部。也正是殲滅王離後,士氣大振,致使章邯部秦軍怯戰退卻,按理來說也很正常,對方士氣高漲,有怯懦之心避其鋒芒,退守陣地徐圖戰機,隨後兩軍對壘,伺機決戰。這也不能說明章邯敗於項羽,因為章邯軍還保有主力軍。然而此時,宮內境況突變,趙高弄權殺死李斯,讓秦二世對章邯起疑心,章邯是怯懦趙高弄權秦二世會殺死自己,這才投降項羽。從此大秦帝國所有兵力名存實亡,所以說章邯也只是小敗於項羽,並非完全打不過,最後是因為收到朝廷昏聵,受小人排擠,這才投降。如果拋開王離,讓章邯帶這四十萬秦軍,沒有秦庭小人專政,我想章邯就會敗於項羽。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客觀看待就好。
-
12 # 亂世中的歷史
章邯全力以赴能否最終打敗項羽,這不好說。可他投降項羽不完全是打得過打不過的問題,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造成。
1、內因:章邯自身的厭戰情緒
章邯的厭戰情緒應該始於鉅鹿之戰後。在鉅鹿之戰前,他剛在定陶之戰大敗項梁(項梁戰死),士氣正盛。還一度認為楚軍元氣大傷已不足為懼,從而轉向去攻擊趙國並取得大勝,將趙王歇和張耳等人圍困於鉅鹿。可在接下來的鉅鹿之戰中,楚霸王三軍用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也就在這時,章邯心裡可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章邯劇照)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鉅鹿之戰後秦楚兩軍對峙,而章邯的軍隊卻處處退讓。那麼,章邯退而不戰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第一,見識了項羽軍隊的驍勇後,他在謀劃更穩妥的制敵之策,沒有做好作戰方案前就暫時退避三舍以避鋒芒。
第二,產生了厭戰情緒。此時的章邯已經為統帥三年之久,四處征戰依然撲不滅全國各地的反秦大火,說他一點兒都沒為自己的後路考慮過是假的。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章邯當時的心裡必是非常矛盾:戰或不戰?正巧此時秦二世也派使者來責問他。於是,接下來出場的兩個人則徹底讓章邯鐵了心去投降項羽。
(項羽劇照)
2、外因:司馬欣和陳餘的勸說堅定了章邯降楚的決心
第一個勸說章邯投降的人是他的長史司馬欣。他對章邯說:“當今朝堂內趙高用事,如果這一仗打贏了則被他妒忌,免不了在二世面前說你的壞話;如果打輸了就只有死路一條。”這一番話章邯豈有不知之理?他進退兩難、矛盾不堪的原因想必也是基於此。
司馬欣畢竟是章邯的下屬,這一番話不免有為自己找後路的嫌疑。而第二個來勸說的陳餘就有些分量了,他是章邯的敵人,看問題的角度也直截了當。他對章邯說:“白起向南打下楚國的國都,向北在長平坑殺趙軍四十餘萬,最後竟被賜死;蒙恬北逐匈奴,在愉中開闢數千裡的土地,最終也被殺害。你覺得自己比上述二人的功勞還大嗎?”這一番話對於章邯來說真是扎心呀。其實,不管是司馬欣還是陳餘甚至是章邯自己都清楚:無論仗打得怎麼樣,只要有趙高在,白的也能說成黑的,他都是死路一條。
(陳餘劇照)
綜上所述:章邯投降項羽主要還不在於軍事層面的得失,是因為當時的秦朝內有趙高擅權,外有全天下的百姓反秦,不是他一個小小的章邯能左右得了形式的。
-
13 # 費冠卿
雖然項羽在鉅鹿之戰表現得很耀眼,但是章邯投降的原因絕不是被項羽打怕了。畢竟他手上還有20萬大軍,還有翻本的本錢,沒有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他投降的根本原因在於朝廷的內鬥。
章邯跟項羽鉅鹿決戰的時候,正好是趙高殺李斯,整肅李斯黨羽的時候,加上作戰不利,秦二世派使者責備他。他非常擔心會被當做李斯的黨羽整肅。於是,司馬欣對他說:“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這話說到章邯心坎上了,於是決定選擇投降項羽。
-
14 # 花開水不流
章邯(?―公元前205年),《趙正書》作張邯,秦朝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攻趙。後章邯殺趙高,滅秦。 由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獲得關中之地。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殺。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冬天,趙高做了丞相,朝政專權,讒害忠良。 因秦軍的退卻,二世派人責讓章邯。章邯恐懼,派長史司馬欣去請示。 司馬欣到了咸陽,留在司馬門三天,趙高不接見,有不信任之意。長史司馬欣心裡害怕,急忙逃回軍中。他怕有人來追殺,沒有敢走原路。趙高果然派人追殺他,沒有追上。
司馬欣到了軍中,向章邯報告說:"趙高居中用事,下面的人不可能有所作為。如今仗能打贏,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功勞;仗打不贏,免不了被處死。希望將軍深思熟慮。 "陳餘也送給章邯一封信說:"白起為秦將,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殺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數,而最後竟然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匈奴,開闢榆中幾千裡的地域,最終竟然斬於陽周。為什麼呢?功勞太多,秦不能按功行封,因此羅織罪名,用國法殺死他們。如今將軍為秦將三年了,所損失計程車卒以十萬計,而諸侯軍同時並起,越來越多。那個趙高一向諂諛,為時已久,眼下形勢危急,也怕二世殺他,所以打算用法殺死將軍,藉以推卸責任,另外派人替代將軍,以此來擺脫禍患。將軍在外時日已久,朝廷中很多人與你有隔閡,有功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況且天要亡秦,無論是愚笨的人還是聰明的人全都知道。如今將軍在內不能直言規諫,在外為即將滅亡的國家的將領,孑然孤立而想長期存在,豈不可哀!將軍何不倒戈與各路諸侯聯合,簽訂和約,共同攻秦,割地為王,南向而坐,稱孤道寡;這同自己伏砧受戮,妻子被殺,哪個比較好一些呢? "章邯猶豫不決,暗中派軍侯始成到項羽營中,想要簽署和約。和約沒有商妥,項羽讓蒲將軍晝夜領兵渡過三戶津,紮營漳水南岸,與秦軍交戰,又一次打敗了秦軍。項羽率領全軍士卒在紆水上攻擊秦軍,把秦軍打得大敗。
章邯派人去見項羽,打算訂立和約。項羽召集軍吏商量說:"軍中糧少,想允許他簽訂和約。"軍吏都說:"好。"項羽就與章邯訂期在桓水南岸殷墟相見。已經締結了盟約,章邯見到項羽,涕淚交下,向項羽訴說趙高的種種行徑。項羽就立章邯為雍王,安置在楚軍營中,使長史司馬欣為上將軍,率領秦軍為先行部隊。
-
15 # 香茗史館
歷史學家蔡東藩曾言,“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在嶺南秦軍拒絕回援、上郡邊軍又亡於鉅鹿後,章邯軍團其實已經成為了秦國最後的希望。然而,章邯最終卻選擇了投降項羽,這又是為何呢?
王離軍團戰敗之後,章邯的窘迫處境當章邯接連擊敗張楚政權、魏王魏咎、齊王田儋,擊敗殺死項梁之後,章邯率兵北渡黃河,與上郡回援的王離軍團一起圍攻趙王趙歇,而各地叛軍在接到趙王求援後也紛紛向鉅鹿周圍聚集,鉅鹿之戰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秦軍與叛軍的最後決戰。
△鉅鹿之戰前形勢
然而,當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王離軍團後,章邯的退路其實已經被完全封死。王離軍團戰敗之後,各諸侯聯軍和陳餘的軍隊紛紛向鉅鹿聚攏。章邯軍團的側翼已經完全暴露,他所率領的秦軍面臨著三面皆敵的局面。
此時,章邯軍團的北部是趙、齊、燕等諸侯聯軍,這些軍隊雖然戰鬥力不算很強,但卻勝在兵力眾多;南部是項羽率領的楚軍,這支軍隊雖然僅僅有六萬左右,但在項羽率領下戰鬥力卻極為強悍;西部則是已經攻佔了河內郡的司馬卬,以及攻佔了河南縣(洛陽和新安之間)的瀋陽;而在西南方向的南陽郡一帶,則是已經攻破武關,攻入關中的劉邦、梅鋗(吳芮部下)軍隊。
△章邯的窘境
對於章邯來說,他的大軍經由三川郡和關中的聯絡已經完全被切斷,和後勤基地敖倉的聯絡也完全被切斷,在前有追兵、後有阻截的情況下,章邯只能撤向邯鄲、汙水一帶,背靠太行山固守待援。
章邯並非無一戰之力,國內形勢才是最後一根稻草此時章邯軍團面臨的形勢雖然不妙,但從“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項羽本紀》)等相關記載來看,以及此後項羽先後兩次擊敗秦軍,但楚軍卻又全部退回漳水以南的局勢來看,章邯並非沒有一戰之力,項羽想要吃下章邯,顯然並非易事。
可以說,章邯之所以最終選擇投降,戰場形勢是一方面,最為重要的其實是國內的形勢。被圍困之後,章邯一面固守防線,一面派人司馬欣返回關中求援,然而此時的關中不僅沒有援軍(否則也不會被劉邦輕易攻入關中了),而且朝廷也發生了重大變故,即趙高處死李斯後大權獨攬。
結果,返回咸陽的司馬欣停留三日,不僅沒有見到秦二世胡亥,就連趙高的面都沒有見到。司馬欣見求援顯然已經不太可能,又擔心被趙高所殺,只得連夜返回軍營。而事實上,司馬欣離開之後,趙高的確派出殺手追殺,但卻因追錯路而失敗。
要知道,作為外臣的章邯與丞相李斯的關係極為密切,而與內臣趙高之間的關係則較為疏遠,李斯被殺之後,章邯的處境可以說已經是極為艱難。因此,當司馬欣返回軍營,將秦國的現狀告知章邯後,章邯便已經很清楚,秦國不僅不會再派援軍,且自己不論取勝還是戰敗,結局都已經註定。
章邯為何選擇投降項羽,而項羽為何又選擇接受正如司馬欣所言,“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項羽本紀》)秦國的變故終於讓章邯下定了投降的決心。那麼,章邯為何選擇投降項羽,而項羽又為何選擇接受呢?
章邯之所以選擇投降項羽,原因其實很簡單。楚地項氏一族本就是秦末叛軍的主力,這也是楚王熊心能夠被封為天下共主的原因,而自項梁去世,項羽殺死宋義成為楚地叛軍首領之後,項羽實際上已經凌駕於各諸侯王之上。
尤其是項羽擊敗王離,解了鉅鹿之圍後,項羽的聲望更是如日中天,《項羽本紀》寫道,“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這段雖然較為誇張,但卻不難看出,項羽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諸侯聯軍的統率。因此,只要章邯選擇投降,那麼投降的物件只能是項羽。
至於項羽選擇接受投降,同樣是無奈下的選擇。章邯選擇投降後,曾派人前往楚軍營地談判,但雙方卻始終沒有談妥。項羽之所以最終選擇了接受,其實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糧草問題,當雙方再次和談時,項羽曾找來軍吏商議,說道“糧少,欲聽其約”(《項羽本紀》)。二是想要儘快西行,如前文所說,就在項羽與章邯對峙之際,劉邦和梅鋗已經從武關攻入了關中,按照“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劉邦無疑已經搶佔了先機,這是項羽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必須儘快終結鉅鹿之戰。而正是基於這兩點原因,在短期內無法徹底擊敗章邯的情況下,項羽只能選擇接受章邯的投降。
於是,項羽和章邯約在洹水南殷虛上相見,並訂立盟約。項羽則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上將軍,以秦國降軍為前部,率領諸侯聯軍開始向關中進發。然而,當大軍行至新安時,二十萬秦軍卻最終被項羽全部坑殺。
-
16 # 歷史小迷童
章邯之所以投靠項羽,是別無選擇,除非他有決心為秦王朝粉身碎骨,而章邯做不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事。
從戰事上來說章邯的敗局已定章邯不可否認是一位很能打的將軍,帶著由驪山徒、家奴、囚犯組成的二十萬囚徒軍團,從滅掉打入關中的周文部十萬起義軍開始,出函谷關一路凱歌打到了鉅鹿。
中間雖有幾場小敗,他滅掉了周文、項梁、田儋等人,由擊敗了陳勝,使得起義軍的聲勢遭到了很大程度的鎮壓。
鉅鹿之戰項羽五萬楚軍滅掉了王離精銳的的二十萬長城軍團;長城軍團是秦朝最精銳的戍邊軍團,主將王離也不是軟柿子,他是名將王剪的孫子、王賁的兒子,早在蒙恬做軍團主將的時候,王離就是副將。
章邯的二十萬囚徒軍雖然一直打勝仗,但比起長城軍團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況且,鉅鹿之戰是項羽帶著楚軍再打,其他的諸侯都在看戲,鉅鹿之戰打完後,情況不一樣了。各路諸侯紛紛臣服項羽,章邯要面對的不僅僅是項羽的楚軍,還有各路諸侯的聯軍。
全國各地紛紛起義造反,長城軍團全軍覆沒,駐守嶺南的趙佗早就做了擁兵自立的土皇帝,天下大亂已經有一年的時間,未見趙佗發一兵一卒來平定叛亂。章邯的二十萬軍隊是孤立無援的,關中也已無兵可調,要不然不會釋放囚徒組成軍團。
當然,章邯的二十萬軍隊可以選擇與項羽一拼,不管結局如何,但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胡亥和趙高的做法寒了章邯的心章邯的軍隊剛剛到達鉅鹿南面的時候,秦二世胡亥派使者到章邯的軍營斥責章邯。正常來說,章邯立下如此的大功,應該受到朝廷的褒獎,可以一句表揚的話也沒有,有的是斥責。
秦二世這個皇帝殘暴荒唐,最討厭聽到關於造反的資訊,所以趙高和他的爪牙們一直隱瞞農民起義的真實情況。所以他對章邯很不滿,認為章邯的二十萬大軍連幾個小毛賊也收拾不了。皇帝昏聵到這種程度,秦朝不滅亡天理何在。
接到皇帝的斥責,章邯很擔心害怕,就派司馬欣去咸陽打探訊息。住在驛站裡的司馬欣一連等了十來天,更見不到胡亥和趙高,擔心被迫害的司馬欣逃出了咸陽,果然趙高派人去追殺。
逃回去的司馬欣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了章邯,打勝可以仗,會被嫉妒功高的趙高害死,打敗了一樣也會被治罪殺死。
胡亥和趙高的做法絕了章邯的退路,也寒了章邯的心。於是他派人向項羽送信和談,實際上已經是投降。
面對這樣的困境,章邯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獲得生路;要麼為大秦帝國做最後一搏。以死明志。
項羽坑殺了章邯二十萬手下,再加上項羽曾經對關中的燒殺搶掠,章邯還是做了項羽的雍王來看,章邯的選擇就不難理解了,他並沒有為秦王朝戰死的決心。
-
17 # 文殳子
章邯作為秦朝最後的棟樑之臣,在前期率刑徒,從關中一路擊敗起義軍,消滅張楚、擊殺項梁,擊破趙國,無往不利。然而在鉅鹿之戰後,章邯手持二十餘萬兵力卻不戰而降,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鉅鹿之戰後秦軍軍事處於劣勢;二是秦二世大殺朝臣,趙高專權,可能殺死章邯;三是項羽等諸侯誘降章邯,但主要是第二個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一、鉅鹿之戰後,章邯軍已處於劣勢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既一舉消滅秦軍近半主力,又解放諸侯聯軍約束,一下扭轉了軍事形勢,使章邯處於不利態勢。
1、兵力處於劣勢
鉅鹿之戰前,章邯所率秦軍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自己親自率領北上渡過黃河的新軍約20餘萬,二是王離率領的邊軍約10餘萬,總計近40萬。而鉅鹿城中的趙軍數量約3萬,北上救援的楚軍約有5萬。所以戰前秦軍處於巨大優勢,章邯有信心一戰而解決。
但鉅鹿之戰後,王離軍被擊敗,秦軍兵力僅剩一半。而諸侯聯軍除了項羽軍有損失外,其他作壁上觀的諸侯聯軍未受損失,總兵力達“十餘壁”,據估計達數十萬。
根據史記記載,當時諸侯均有出兵,比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
這樣,章邯的二十餘萬部隊已完全不佔優勢,反而處於極大的劣勢,很有可能被諸侯軍再次擊敗,重步王離的後路。
2、士氣處於劣勢
鉅鹿之戰前,章邯所率部隊雖然事件不長,但取得空前的戰功,士氣不可謂不勝。反觀諸侯,多數患有“恐秦症”。
一是楚國卿子將軍宋義在安陽滯留46天,想要秦趙相互消耗,雖然策略沒錯,但也是畏懼秦軍權勢,最終被一怒之下的項羽斬殺。
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
二是諸侯聯軍抵達後,都不敢向秦軍挑戰,只是成為旁觀者,既恐怖秦軍勢力強橫,又擔心自己勢力受損。在項羽率軍攻打秦軍時,都作壁上觀,這都不敢出手。
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然而,鉅鹿之戰後,這種局面有很大改觀,項羽破釜沉舟,以少擊多,創造了軍事奇蹟,極大提振了己方士氣,打破了諸侯的恐秦症。項羽順勢成為諸侯統帥,更改變了整個聯軍的氣質,更富有進攻性。而章邯所率秦軍則受到極大震撼,軍事策略開始收縮,沒有了最初的豪氣。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二、秦朝政局混亂,章邯失去依靠1、秦國軍法苛刻,敗軍之將很難倖存
商鞅變法時,為秦國制定了嚴苛的軍功授爵制度,一方面讓兵士奮勇殺敵,使秦國最終一統天下,另一方面對戰敗、冒功、怯戰等行動也是嚴酷處理,作戰失敗的將領多難逃一死,比如秦將桓齮率10萬大軍被趙國李牧擊敗後懼怕受罰而潛逃燕國。
章邯率領四十萬大軍出擊,結果被諸侯軍大敗,又數次退卻,按正常秦律來看,肯定要被問責,只是看最終處罰的程度,實際上他也被秦二世派人責問了。
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
2、秦二世屢殺重臣,章邯懼怕讒言
秦二世即位後,與秦始皇相比差遠了,不僅不敢正事兒,還殘殺忠臣良將。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勸諫秦二世,結果被秦二世刁鑽言論羞辱,將三人下吏問罪,結果馮去疾、馮劫自殺,李斯隨後以謀反罪腰斬並滅族。
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曰:“將相不辱。”自殺。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而夷三族。
章邯本為秦朝九卿之一的少府,隨後外派為將,與朝中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既難以獲得更多的後方支援,還容易因功遭人嫉恨和讒言,讓他不得不防備後方。
尤其是李斯死後,趙高升為丞相,準備對章邯動手。章邯派長史司馬欣回咸陽彙報情況、聯絡說情,結果趙高連面都不見,更別說信任章邯,司馬欣擔心被害而急忙逃走,幸好趙高派來逮捕的人沒追上。司馬欣回來後說明了情況,最終使章邯堅定了投降的主意。
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
章邯投降項羽後,還說趙高的事情。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
三、項羽及諸侯誘降、迫降鉅鹿之戰後,項羽損失也不孝,而且軍糧不多,繼續打下去也有很大不確定性,但還是藉助大好形勢,透過政治誘降、軍事迫降手段,使章邯主動投降。
1、陳餘勸降
在章邯猶豫期間,諸侯將軍陳餘給章邯寫了一封勸降信,成功地說動了章邯,讓他派使者與項羽開始接觸,主要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給他分析了秦國對白起、蒙恬等有功將領的政策,因為功高無可封賞,就借軍法殺死他們,而章邯也符合這種情況,有可能也是這種下場。
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
二是分析秦朝的朝局形勢,秦二世會因為天下大亂而責備趙高,趙高則會殺死章邯來背鍋,然後派別人代替來使自己脫離禍患,而章邯肯定是必死。
三是說明秦國滅亡已是板上釘釘了,章邯再為秦朝拼死效勞沒有意義,不如與諸侯聯合,而後還能封王侯,南面稱孤道寡,這不比自己身死、妻子被殺強多了。
2、項羽迫降
項羽按照自己最初的想法,諸侯聯軍既然形勢大盛,乾脆一鼓作氣滅掉章邯,徹底解決問題,所以在章邯還沒表示投降前,先派蒲將軍率部渡過漳水,很快擊敗秦軍;項羽見狀,於是帶著全部諸侯軍在汙水再次大敗秦軍,使章邯處於軍事失敗的邊緣,不得不加快投降的步伐。
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於是派人正式約見項羽,商談投降的事情,而項羽因為自己軍糧不多,也就同意了,“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隨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上將軍帶領秦軍前往關中,隨後在新安坑殺20餘萬秦軍,徹底消滅了最後一隻有威脅的秦軍。
參考資料:《史記》
回覆列表
【劉邦攻入關中秦朝滅亡,秦王子嬰詔命章邯投降】
【秦朝滅亡年表】
【秦二世三年】
公元前207年6月初,劉邦軍在成陽(山東菏澤)擊破王離秦軍團,章邯秦軍團大敗項梁,項梁戰死山東定陶,數萬楚軍覆滅。
6月中,呂臣10萬蒼頭軍退守彭城東,項羽5萬楚軍退守彭城西,劉邦3萬沛豐軍退守碭郡。
6月下旬,楚懷王熊心收呂臣、項羽兵權,呂青為令尹、呂臣為司徒;劉邦為武安侯、碭郡長;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
章邯、王離40萬秦軍團擊破邯鄲,趙王歇、張耳五六萬趙軍退守鉅鹿城。
7月初,15萬王離秦軍團圍困鉅鹿城,25萬章邯秦軍團為甬道。趙王歇、張耳向諸侯求救。
7月中,陳餘五六萬常山軍救趙,燕王韓廣數萬兵救趙,張魯(張耳的兒子)率一萬餘救趙,齊、魏十幾萬兵救趙。
7月末,楚懷王命宋義、項羽、范增率16萬楚軍主力救趙,命劉邦率3萬沛豐軍進攻關中。
8月初,陳餘派常山軍先鋒5000人試攻王離秦軍,覆滅。劉邦軍平定韓地,曲遇敗楊熊,克穎陽。
8月中,宋義率楚軍主力至安陽,逗留46天不進兵。
8月下旬,劉邦敗南陽太守殷齮,進圍宛城,宛城降。劉邦命王陵守南陽。
【秦王子嬰46天】
8月末,趙高殺秦二世胡亥,立秦子嬰為王。
9月初,秦王子嬰立5日殺趙高,並詔告天下,秦王子嬰繼位誅殺趙高。
劉邦軍取丹陽、西陵(荊州)、胡陽。
9月中,劉邦軍克嶢關,進軍武關。
9月下旬,劉邦軍攻克武關。
項羽殺宋義奪楚軍軍權,楚懷王任項羽為上將軍。
當陽君(英布)、蒲將軍率兩萬人渡河擊秦,戰不利。
10月初,項羽率楚軍主力渡河,攻擊秦軍甬道。劉邦軍戰秦軍於藍田。
項羽楚軍血戰三日,擊破秦軍甬道,章邯秦軍退守棘原,諸侯聯軍圍殲秦王離軍團,殺蘇角、涉間自殺、王離被浮。
稍後,項羽楚軍和章邯對峙於棘原。
10月中,劉邦10萬軍進兵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滅,秦王子嬰繼位僅46天,劉邦軍入咸陽。
劉邦約法三章,命大軍退出咸陽,駐軍霸上。
劉邦向楚懷王報捷、秦滅。秦王子嬰昭告各地秦軍停戰投降。
10月下旬,章邯25萬秦軍向項羽投降。
11月初,項羽率軍至新安,坑殺秦軍老秦人10萬,秦軍六華人皆編入楚軍。
11月中,劉邦聞項羽率軍而西,命函谷關原秦軍閉關,英布等擊破函谷關。
12月中,項羽率軍至戲下,楚軍40萬駐軍鴻門,劉邦軍10萬駐軍霸上。
12月下旬,劉邦赴會鴻門宴,後,楚軍入咸陽。
公元前206年1月初,項羽殺秦王子嬰。
【章邯為什麼投降項羽,因為秦朝已經滅亡】
司馬遷《史記》的很多記載,時間模糊不清,這就容易搞錯事件、人物、地點、時間的人物順序。但是有些時間是清楚的:劉邦打入關中滅秦的時間是公元前207年10月,章邯向項羽投降是207年的10月末,項羽的打入關中的時間是公元前207年12月中。
必須解決四大問題:第一,楚懷王決定救趙滅秦的時間,就是決定宋義率楚軍主力救趙,劉邦率偏師攻秦關中的時間;第二,秦二世被趙高謀殺的時間?秦王子嬰登基的時間。第三,項羽打贏鉅鹿之戰的時間,是項羽帥楚軍但速度打贏得到嗎?第四,章邯投降項羽的時間,為什麼要向項羽投降?
第一個問題,楚懷王決定救趙攻秦的時間是公元前207年7月末。
清先生根據史書測算,章邯秦軍主力圍攻鉅鹿的時間是:公元前207年7月初,趙王歇要向諸侯求救,有一個由近及遠的過程,第一批救援趙國的是陳餘常山軍、張魯的民兵、韓廣的燕軍,因為他們離趙國很近,7天之內就能到達。第二批到達的是:齊國、魏國的軍隊,他們立鉅鹿不算近也不算遠,10天也能到達;最遠的是楚懷王的軍隊,15天內也能到達。因此,楚懷王決定救趙併發兵 ,應該是公元前207年7月末。
第二個問題,秦二世被殺,秦王子嬰登基的時間是,公元前207年8月30日至9月5日。
根據,史書明確記載劉邦滅秦,是漢元年10月,換算下來是公元前207年10月,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史書也明確記載,秦王子嬰在位僅46天,推算的結果,秦王子嬰繼位在公元前207年的8月底9月初,趙高殺秦二世的時間應該在公元前8月30日左右。這麼重大的事情,一定會向天下昭告的,秦朝修建了馳道、驛站。八百里快馬,從秦都咸陽傳遍秦朝主要大城市和重大駐軍,最遠的地方(如南越)只需15天時間,近的人地方只需一兩天時間,章邯得到訊息最多需要5天時間。
第三個問題,項羽鉅鹿之戰勝利時間,是公元前207年10月15日左右,此時劉邦已經入關中滅秦。
根據測算,楚懷王發兵公元前207年7月末。十幾萬的大部隊從彭城一帶,走到河南安陽的時間需要半個月15天。也就是說,楚軍主力到達安陽是8月10日左右,宋義在安陽耽誤46天,也就到了9月25日左右,項羽殺宋義。項羽殺宋義後必須向楚懷王彙報,快馬驛站來回也得一週左右時間,項羽率軍渡河的時間應該是10月5日左右,項羽大部隊過河時間是10月10日左右,三日後破秦軍甬道,五日後,王離軍團覆滅,也就是10月15日左右。那麼,公元前207年10月15日,劉邦已經打入關中滅秦。
第四個問題,章邯投降項羽的時間,是公元前207年的11月初。
鉅鹿之戰結束時間已經確定,項羽和章邯在棘原對峙,大約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根據《高祖本紀》記載,前207年11月中,項羽攻打函谷關。函谷關距離棘原有500公里左右。正常來說,項羽率軍從棘原(安陽南)到函谷關需要10天左右。問題是項羽在新城(鄭州西)殺秦軍老秦人,耽誤了一些時間,項羽攻打函谷關也需要幾天時間。項羽從函谷關到關中戲下用了一個月時間,史書明確記載,項羽攻打函谷關的時間是,前207年12月中旬。反推算的結果,章邯投降項羽的時間是公元前207年11月初。
【秦王子嬰詔令章邯投降,章邯已經失去效忠的物件】
章邯秦軍向項羽投降的時間,是公元前207年11月初。
劉邦打入關中是公元前207年10月15日左右,章邯投降項羽是公元前207年11月5日左右,時間相差20天左右。20天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秦王子嬰投降後,假定三天後向天下秦軍釋出投降詔書。別的地方咱不管了,咸陽到棘原相距不到一千公里,也就是2000里路。八百里快遞,需要3至4天時間,也就是說,章邯接到秦王子嬰投降詔書,是在10月20日左右,章邯要驗證這個訊息的真偽,還有十幾天時間,如果用快馬快車,去咸陽一趟,來回15天真的足夠了。
這裡面需要交代一下,司馬遷《史記》記載說:“長史司馬欣到咸陽見秦二世和趙高彙報工作,退朝後,趙高想殺司馬欣,司馬欣就跑了,回到棘原給章邯彙報說:打敗了是個死,打贏了也是個死,不如投降項羽。”趙高殺秦二世,是前207年8月30日左右,秦王子嬰殺趙高是前207年9月5日左右,這個時間,秦軍正在圍攻鉅鹿,宋義和項羽還在安陽,鉅鹿之戰都沒有結束,章邯是怎麼向項羽投降的呢?冷清認為,司馬遷為拔高項羽,偽造了這一段歷史,缺乏時間觀念,事件、時間根本對不上。
既然,秦王子嬰投降詔令是真的,秦朝真的已經滅亡了,章邯、司馬欣、董翳已經失去了效忠的物件,繼續打下去已經沒有意義,而且失去了秦朝的軍需供應,向對面的項羽楚軍投降是唯一的選擇。章邯要做的是,和項羽談判中,提出幾點要求:第一,章邯等高階將領的地位問題;第二,確保秦軍生命安全的問題;第三,整編30萬秦軍的問題。項羽答應了這些投降條件,章邯就率領秦軍投降了。但是,當項羽率領幾十萬軍隊(包括秦軍),走到新城的時候,項羽反悔了。項羽害怕,秦軍中的老秦人,到了咸陽反叛,就決定把10萬秦軍老秦人殺掉,把秦軍中的六華人收編了,這就史書記載羽坑殺20萬秦軍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