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拍客第九
-
2 # 古風散人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明孝陵不僅葬著朱元璋與馬皇后,還有與朱元璋殉葬的若干名妃嬪。據明史相關記載,凡沒有為朱元璋生育的妃嬪悉數被殉葬。
朱元璋是戰國之後第一位重新啟用殉葬制度的皇帝,他的子孫們代代效仿,直到明英宗時期,朱祁鎮再次廢除殉葬制度。
-
3 # 丫丫說史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朱元璋死後,與馬皇后一起合葬在此處。而後世一直有人流傳,明孝陵其實是沒有朱元璋屍體的,這其實是一個衣冠冢。其實這種質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流傳朱元璋死後發生了一系列反常規的事件。
第一個反常事件,就是朱元璋的具體死亡時間說法不一,一說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一說是閏五月初五。試想,堂堂一位開國皇帝,竟然死亡的具體時間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這當然會引起後人的質疑。
第二個反常事件,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即位後,便將朱元璋匆匆就下葬了。而相關史籍上面對於朱元璋下葬的具體時間,記載是很明確的:“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
上面提到的“辛卯”,即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不管朱元璋到底是閏五月哪天去世的,朱允炆將他下葬的時間也太快了,這完全不符合太上皇的下葬規矩。
而從種種跡象表面,孝順的朱允炆似乎得到了朱元璋的密令,要求將他速葬,並要求各地藩王不要進京奔喪,“故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
父親去世,竟然不讓兒子們來進行祭拜,而更離奇的還在後面,在朱元璋出殯那天,南京城十三個城門都抬出了一口棺材,“而發引,各門下葬。”
而且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離奇說法,說的是朱元璋下葬不久後,明孝陵裡經常半夜傳來女人的哭聲,這個女人就是馬皇后。馬皇后之所以哭泣,是因為她一個人守著一座墳,十分悲傷。
那麼假如說朱元璋去世後並沒有葬入明孝陵地宮,那麼他葬在哪裡呢?
清朝一個叫全祖望的在《從朝天宮謁孝陵》中寫道:
“鍾阜衣冠是與非,朝天弓劍更傳疑。難尋玉匣珠襦地,但見神功聖德碑。開國諒無慚漢祖,嗣孫底是學曹丕。當年可笑山陵使,亂命何人為弼違。”其實上文看,全祖望說的已經很清除了,明孝陵是朱元璋的衣冠冢,而真正的陵墓則在朝天宮(今南京市秦淮區莫愁路23米附近)。。不過,專家們給出質疑,明孝陵先從修建到完工,歷經過25年,如此勞師動眾,朱元璋竟然不下葬這裡,實在不可想象。
因為現在朱元璋的明孝陵還沒有開啟,所以裡面究竟有沒有朱元璋的屍體還不得而知,只有期待明孝陵開陵的那一刻了。
-
4 # 剛日讀史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寢一。
孝陵建成,歷時30餘年。
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於此陵,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也是葬在孝陵。
朱元璋及馬皇后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 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這是史學界公認的事。
也不知道那些懷疑是怎麼來的。 首先孝陵的佈局就大有講究,是按北斗七星的造型而來。
(北斗七星圖)
孝陵符合葬經上的風水格局:“龍逆水,翻身結,逆水上撐力更闊;翻身轉,向漲潮,龍旺不怕八風搖。靈龜鎮水口,此是禁地莫亂走”。孝陵所在的鐘山有東、中、西三峰,從墓穴所在的獨龍阜向北看,作為龍脈的鐘山中脈成弧形,弧口朝南,往山勢緩緩下降至獨龍阜,此為“玄武低頭”。
獨龍阜東北山中有三股河水流出,匯入獨龍阜西南的前湖之中,此為“朱雀翔舞”;獨龍阜東面延綿多座小山,此為“青龍蜿蜒”;獨龍阜之西,有一條山脊,低於獨龍阜,是為“白虎馴頫”。
孝陵面對“梅花山”,此山是風水中的“案山”。 綜合來看,孝陵是風水學中的“至上寶地”,朱元璋怎麼可能放棄這樣的寶地,而將自己埋在風水一般的地方呢 。
從朱元璋與馬皇后的感情上來看,他們相濡以沫,感情深厚。
在馬皇后死之前,朱元璋就表示過將來兩人合葬的想法,所以葬在孝陵,符合朱元璋的遺願。
之所以有朱元璋葬在別處,是因為一個民間傳說:朱元璋死後出殯,南京的13座城門同時有棺材抬出,所以有孝陵是“疑冢”的說法。
(朱元璋劇照)
還有人說朱棣移都北京後,把朱元璋移到北京的萬歲山。這都是民間傳聞,可信度不高。
對於這些傳聞,明代王棠在他的《知新錄》裡就有過駁斥: “此偽言也。帝王大度,斷不如是。元朝帝王無陵寢,其伎倆與瞞同。又有謂在燕京萬歲山者,不足信也。” 清人甘熙在《白下瑣言》中也說:“然崩葬孝陵,見諸正史,以當時情事而論,相度地勢,起造山陵,動帑數百萬,經歷十數年,豈第為馬後而計?且建文仁孝,又安忍以太祖遺骸置諸渺不可知之域?群臣豈絕無目擊其事者?萬歲山在燕京,其時方以會葬不從,興師靖難,焉有奉移梓宮,不遠數千裡而徙之事?此說更不足信。”所以,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是毫無疑問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5 # 伯虎42
明太祖朱元璋,十七歲父母雙亡,從此流落四方,二十四歲參加紅巾軍,歷時十六年,混一天下,建立大明,是中華歷史上出身最低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在加入紅巾軍時,得到主帥郭子興的青睞,把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他,這就是日後的馬皇后。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定都南京應天府。在為自己與馬皇后選定身後吉地時,經過多方勘察,與洪武十四年(1381年),選中了位於今天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一塊風水寶地,開建陵墓。
在建陵時,工部施工人員不經意間。發現了選中吉地前方居然是三國時期吳大帝孫權的蔣陵。
主持建陵工程的官員為風水起見,想把孫權墓移走,朱元璋得知後說:“孫權也算是一個英雄,就讓他給我守門吧”。這樣,在開建陵墓時,孫權陵沒有被損毀破壞,而朱元璋的陵墓神道繞過了孫權蔣陵,這就也是他的陵墓神道為什麼不是筆直的原因。
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后去世,於是被先期葬入她與朱元璋的合葬陵。因為馬皇后的諡號是“孝慈高皇后”,所以此陵被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馬皇后諡中的孝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駕崩,孝陵地宮再度開啟,將朱元璋遺體安放入內,與馬皇后合葬。
為什麼後世有人傳言說孝陵內只有馬皇后,沒有朱元璋本人,那是因為在朱元璋去世後,傳聞南京十三門全開,,十三支一模一樣的送葬隊伍,從不同的城門走出,這就讓所有人疑惑,究竟那一支才是真的喪葬隊伍。民間傳說這是朱元璋自己臨終的要求,就是使人疑惑,亂人眼目,讓後世盜墓賊不知道自己準確的陵墓地址,所以沒辦法盜取裡面的寶物。
這只不過是民間傳說而已,真正的王朝皇帝葬禮,不可能這麼兒戲,所有禮儀均得不偏不倚,符合禮法,以彰顯國家法度。十三門大開同時出喪,只不過是後人牽強附會,以“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套在朱元璋身上罷了。
洪武十六年(1383年),孝陵享殿等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燕軍攻陷南京,宮中大火起,建文帝亂中不知所終。朱棣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
此後諸王及群臣上表勸進,朱棣在楊榮提醒下,先“謁孝陵”,“唏噓感慕,悲不能止”。然後三辭,才接受帝位,即明太宗(成祖),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永樂三年(1405年),孝陵地面建築最後建成,全部過程歷時二十五年。此後直到明朝滅亡,南京明孝陵一直是明代諸帝的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後世皇帝尊崇。每年明朝固定舉行三大祭、五小祭。凡如國之大事,均遣勳戚大臣祭告,以示隆重。
明亡後,清朝繼續對孝陵進行維護。以“內官正副二員,陵戶四十名,守明陵”,以維持明太祖朱元璋祭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到南京,親往孝陵拜祭。“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於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復由甬道旁行。賞賚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諭禁樵採,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以其謁陵態度恭敬,禮數尊崇,用以籠絡江南人心。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在再下江南拜謁孝陵,書“治隆唐宋”,並刻碑立於碑亭。
之後乾隆帝六次南巡,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祭拜時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禮文隆渥,逾於常祀”。藉以緩和矛盾,籠絡江南。
太平天國起義,在攻佔南京,明孝陵地表建築全部毀於一旦。
清同治三年(1864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奉詔祭陵,著手小規模修復了明孝陵。
民國元年(1912年)2月,臨時大總統孫文攜南京臨時政府官員謁祭明孝陵,並擬祭文。
1961年,明孝陵被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至今,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馬氏,已經在孝陵地宮內靜靜安臥六百二十一年。
-
6 # 老豬的碎碎念
明孝陵,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個帝陵,這個皇陵的建立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它代表著華夏大地在一次迴歸漢族正統,元代那個黑暗的時期將一去不復返了,朱元璋親手締造了大明王朝,明孝陵就是大明王朝的根,這裡就是朱元璋的魂歸處,不用質疑,朱元璋的遺骨一定還安安穩穩的躺在明孝陵的地宮之中。當然,還有他最愛的大腳馬皇后及被強迫殉葬的妃子們。
說到這,很多人肯定很驚駭!什麼?殉葬?這不是幾千年前的一種人殉陋習嗎?
一點錯都沒有,就是人殉!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後,自然也找了不少女人充斥後宮,畢竟子孫後代這事兒還是多多益善,何況他是皇帝,在朱元璋死前,對於一些沒有給他生育過的女子,確實採用了陪葬的辦法處理的,但不是活著埋進孝陵地宮的,而是由統一的機構實行此事,把那些符合殉葬條件的妃子,用賜自盡的辦法統一處理,(說白了就是上吊的方式結束生命),之後在把這些妃子入殮到準備好的棺槨中,一共埋入地宮之中。
講真,老朱這個事兒辦法非常不仁道,幸好在實行了幾任皇帝后,被明英宗朱祁鎮給廢除了,也就是說,如果現在對朱元璋的明孝陵考古發掘的話,在其地宮內至少幾十口陪葬的棺材,這是非常觸目驚心的。
-
7 # 沉墨I方之城
明孝陵沒有朱元璋的遺體,那還能埋哪裡,火化不成?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墓,明孝陵修建於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登基了十幾年了才開始在南京紫金山修建自己的陵墓,直到永樂十一年才修建完成,歷經了三朝30年時間才算徹底的完工。
明孝陵是洪武十三年開始動工修建,洪武十四年就入住了第一個主人——馬皇后,朱元璋的糟糠之妻,大明朝的正宮皇后。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他的喪事辦得隆重,也很殘忍,殺了很多宮女陪葬,這是朱元璋最被人詬病的事情。
朱元璋死後,就把孝陵地宮開啟,把朱元璋的棺槨送入地宮與早在那裡等他十幾年的馬皇后合葬在一處,所以明孝陵地宮很明確就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皇家陵墓。明朝的皇家陵墓不但得到了後世皇帝的修繕守護,明朝亡了,大清得了天下,同樣對明朝的皇陵守護有加。
那麼怎麼會有明孝陵沒有朱元璋遺體的這種說法呢,這大概緣於民間的一種說法以及現今都在南京流傳的一首民謠:
“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裡面的十三個城門抬棺材就是說的朱元璋出殯的時候,十三口棺材從十三個城門出城,搞不清楚朱元璋的遺體到底在哪一口棺材裡。
這完全就是民間傳聞,野史故事了,朱元璋出殯沒有那麼複雜,他也沒必要搞得那麼神秘,皇帝出殯不但肅穆,更要威嚴,這種多口棺材出城的把戲怎麼能夠展示皇家的尊嚴和自信。
更何況朱元璋是第一任皇帝,他的死都要搞得偷偷摸摸,神神秘秘,大明朝的面子還要不要。就算要搞這套把戲,最終這些棺材又埋在什麼地方呢?總不能把空棺材放進孝陵地宮,把裝有朱元璋遺體的棺材葬在亂墳崗吧。好歹明孝陵是佔地幾個平方公里的豪華獨棟“別墅”,現在可是全國著名的AAAAA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朱元璋花這麼大力氣給自己修的陵墓,不給自己留著享受,難道就為了給後人圈起來賣門票?
再說了,明孝陵修建得那麼堅固雄偉,還有什麼地方能比明孝陵更安全呢。透過分析,既然朱元璋肯定是埋在明孝陵,那為什麼會由這樣的民謠流傳至今呢?
這和明朝後期的文化萌芽有很多大的關係,中國的小說創作萌芽於明朝,四大名著有三部是明朝時期寫的,那時候寫小說並不是為了發表掙稿費,而是因為明朝時期的評書非常的發達,很多講評書的人需要劇本,無論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都是寫給說評書的。
既然是寫給說評書的,那就一定要故事曲折精彩,要迎合市井口味,朱元璋十三棺材出南京城和抬諸葛亮的棺材繩斷而埋是一樣的橋段,就是為了增加故事的神秘性和傳奇性。 -
8 # 人皆可為舜禹
說起朱元璋,那絕對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是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為數不多的出身布衣從而靠著不斷的努力走上皇位的人。在還沒有成為明朝的皇帝之前的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苦的家庭,沒有接受過教育的洗禮,因為家裡比較的貧窮,朱元璋只能在一個地主家中替他們放牛謀生,所以朱元璋還有一個外號就是“放牛娃”。
直到後來由於連年不斷的戰亂的影響,朱元璋在地主家中也打待不下去,就連廟中的和尚也收到了很大的影響 都紛紛的下山做了乞丐。朱元璋也因此淪為了乞丐,再後來的朱元璋就成為了皇帝。朱元璋做皇帝的時候最討厭的便是貪汙,所以明朝的初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清正廉明的時期。可是朱元璋雖然說是皇帝做的不錯,但是他也是非常的嗜殺,所以朱元璋是褒貶不一的,自古以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死後到底是葬在哪裡的?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對自己的身後大事是非常的看重的,很多帝王都是一登基便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墓,朱元璋的明孝陵也是很早就開始修建。但是朱元璋究竟是不是葬在明孝陵這還是一個謎團,在朱元璋的身邊有一位軍師劉伯溫,據說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掐指一算可知過去未來,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朱元璋死後之事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在朱元璋出殯的那一天,南京的十三個城門同時大開,有十三個一模一樣的送葬隊出城。但是這件事情並沒有在正史之中有過任何的記載,所以這件事情的真假也是難以判斷的。當然朱元璋究竟是不是被葬在明孝陵之中目前也是尚未得到證實的,畢竟明孝陵也是至今為止沒有遭到盜墓賊的光顧,也沒有專家們前去研究。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其實明孝陵只不過是朱元璋的一個幌子,裡面根本是沒有他的屍體,當日城門大開之後朱元璋的屍體變趁混亂之中轉移到了別的地方。
至於明孝陵之中究竟還有沒有朱元璋的屍體尚未知道,不過根據很多專家的推測,還是極有可能就在明孝陵中的。 -
9 # 方圓讀書
南京明孝陵的地宮裡,真的有朱元璋的遺體嗎?
首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墓,裡面自然有朱元璋的遺體。但為何會有人懷疑裡面沒有朱元璋的遺體呢?實際上這主要是來自南京民間的一首民謠:
“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
直到現在,“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棺材”的傳說仍在南京民間流傳。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個傳說,據說是在朱元璋出殯的那一天,大開南京十三個城門,同樣的儀仗,同樣的棺槨,同一時間抬出城外,誰也不知道朱元璋的遺體究竟在哪一口棺材裡面,更不知道這十三口棺材最後到底是抬到哪裡去下葬。
據說這是朱元璋臨終前囑咐的,朱元璋知道自己殺戮太重,擔心仇家在自己死後遭仇人報復,開棺揚屍,於是他便向魏武帝曹操學習,想出這個辦法來迷惑仇人。
朱元璋——劇照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曹操是個名副其實的盜墓專業戶,為了補充自己的軍餉,他成立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等專門負責盜掘陵墓的官職,將前朝的陵墓盡數掃蕩。曹操在臨終前,為避免別人來盜掘自己的陵墓,於是便下令設下“七十二疑冢”,迷惑盜墓賊。
當然了,這種方法固然能避免陵墓一時被盜,但如果盜墓賊運氣好,或者是不辭辛苦一路挖掘下去,那麼遲早也會找到。所以總的來說,這一說法實際上還是不太準確的,曹操墓之所以沒有被盜掘,主要還是因為他所提倡實行的“薄葬”,也就是不在棺槨中放任何隨葬品,或者是少放。盜墓賊盜墓歷來都以“財物”為主,如果一座連像樣的陪葬品都沒有,那也就沒必要盜掘了。
而相對於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來說,朱元璋比他做得更絕一些,十三個城門外一個疑冢都不設,外面只有一座明孝陵,卻已經向世人提前宣告這不是正確答案。所以,人們不禁懷疑,這明孝陵的地宮裡面到底有沒有朱元璋的遺體。
明孝陵根據清朝王棠的《知心錄》記載:
“俗說朝天宮是明太祖葬處,此訛言也。帝王大度,斷不如是。”
由此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已經有了朱元璋葬在朝天宮的說法了,但是王棠本人卻不贊同這種說法。但是,王棠不贊同,並不代表別人不相信,從清初一直到乾隆年間,這一說法仍然流傳著,比如在全祖望的《從朝天宮謁孝陵》中就說到:
“鍾阜衣冠是與非,朝天弓劍更傳疑。難尋玉匣珠襦地,但見神功聖德碑。”
全祖望在詩的註釋中說明了朱元璋是葬在朝天宮而不是明孝陵。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朝天宮究竟是什麼地方呢?
根據甘熙的《白下瑣言》記載,朝天宮早在宋代就有了,但並不叫朝天宮,而叫“天慶觀”;到元代的時候則改為“元妙觀”,後來又改為“永壽宮”,直到明朝之後,才正式改為“朝天宮”。這是朝臣們聯絡朝賀禮儀的地方,據說其中的三清殿下面就是朱元璋的真正葬處。但是這種說法還是被否決了,甘熙認為,朱元璋死後葬於孝陵在正史中有著明確的記載,況且明孝陵乃是太祖親定的皇陵,修建此地耗資靡費,如果只是為了皇后馬氏打算,那自然不用如此。
其實,否定朱元璋葬在朝天宮並非只有甘熙等人,在後來的很多學者看來,此說法確實不可信。那麼既然這種說法不正確的話,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實際上,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根本不用查閱任何史料,只需要將明孝陵地宮開啟,進去看一下就知道了。事實上在以前,真就有人想發掘明孝陵,但是很遺憾並沒有成功。挖掘儲存完好的帝王陵寢,嚴重違背了世界遺產保護的條例,所以這種辦法根本不可取。
但幸運的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解決古代陵墓的謎團已經有了全新的手段。經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和江蘇省、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的安排,自1997年起,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對明孝陵進行了長達六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考古人員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對取得的資料資訊進行分析和研究,終於查明瞭明孝陵寶城內地宮的中心位置,並確認這座地下宮殿儲存得很完整。事實說明,明孝陵並沒有被盜掘過,墓主人的遺體被沒有受到損害。
其實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了;首先從正史上來看,明太祖朱元璋確實是葬在了明孝陵地宮內;其次從對明孝陵的勘探研究中可以看出,明孝陵並沒有被盜掘過。也許你會說,明孝陵沒有被盜掘過,是因為盜墓賊不相信朱元璋的遺體在裡面,所以自然不盜。但其實並非如此,假如上文的十三個城門出棺材的傳說真的存在,那麼對於盜墓賊來說,明孝陵是他們唯一能夠得知的線索,所以必然就會去盜掘,而事實上並沒有。朱元璋的遺體確確實實就是葬在了明孝陵,那個傳說如果正確,那麼就是朱元璋的皇孫朱允炆故作玄虛,迷惑世人。更何況,這個傳說還不據可考性呢!
-
10 # 考古者說
南京明孝陵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墓,但是民間卻有傳說,朱元璋並沒有埋在此處。
從一則故事說起。南京城明天現在還留存著13個城門同時出棺材的說法,也就是說在朱元璋葬禮的那一天,南京城的13個城門同時開啟,十三口同樣的棺材,同時採取同樣的禮儀抬出城外,誰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在哪一個棺材裡,也不知道這13口棺材後來都埋在哪裡了。
據說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朱元璋知道自己生前殺戮太重,結仇人太多,生怕死後無法安息,所以故布疑冢。
朱元璋在南京朝天宮嗎朝天宮在宋代時已經存在,被叫做天慶觀,元代時改名為元秒觀,後來又改名為永壽宮,到了明代,才叫做朝天宮,成為了明代大臣們練習禮儀的地方。
有傳言說,明太祖朱元璋真正的安息之地,其實就在朝天宮的三清殿之下。
朱元璋一介布衣,打天下,當上皇帝之前還做過和尚,死後怎麼能埋在道士廟裡呢?
這種說法不太靠譜。
朱元璋死後北上北京城?認為朱元璋死後,他的靈柩被遠送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城,現在景山公園的那座山可能就是朱元璋的墳頭。《萬歲殿》有句雲:“後來孝陵傳夜哭,應緣馬後悲孤獨”,“煤山萬壽聳崢嶸,猶是因依萬歲名”。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大明王朝的政治氣氛緊張中央與諸王之間相互猜忌,這時候建文帝怎麼可能主動把朱元璋的陵寢送到朱棣的封地燕京城呢?
不靠譜。
從1997年開始,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中山陵管理局文物處就開始對明孝陵進行了相關的勘探。基本確定了明孝陵地宮的位置,而且還確認這座地下宮殿儲存基本完好。
有力地回擊了民間流傳的朱元璋明孝陵被盜的說法。
朱元璋為修明孝陵動用贏錢超過百萬輛工程,繁雜前後經歷數10年,可謂費盡心血。這麼費勁修好,為什麼不埋進去呢?所以朱元璋的安寢之地,99%是明孝陵。
-
11 # 遺產君
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病逝,而在閏五月十五日就被朱允炆匆匆的下葬了,據《明皇大瞰記》記載“故即位而葬,同日並舉,皆高皇遺命,正以速葬消諸。”朱允炆都是按照朱元璋的意圖去做的,就連分封在外的藩王都沒有一個趕回來弔唁,朱棣在得知侄兒把他老子匆匆的下葬了後,十分惱火,這也為日後朱棣造反埋下了伏筆。
朱元璋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擔心自己死後出亂子,擔心皇太孫朱允炆皇位不保,國不可一日無君,那些虎視眈眈的藩王都在覬覦著皇位。
朱元璋死後葬在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據說朱元璋自知殺戮太重,害怕仇人報復,防止後人盜墓,在送葬當天從南京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而且車馬儀仗完全相同,讓人難辨真偽,甚至有傳說孝陵的地宮是空的,朱元璋並沒有葬在這裡,民間還有朱元璋葬在南京朝天宮或北京萬歲山的說法,這些傳說都為明孝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考古界曾對明十三陵的定陵進行考古挖掘,由於當時技術落後,大量珍貴的文物發黴、腐爛,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國家文物局規定不再挖掘任何一座皇陵。由於明孝陵建築施工方面史料的缺失,所以關於明孝陵地宮的形制、規模六百年來一直是一個謎團。上世紀九十年代,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專家和考古工作者使用精密的磁測技術,對明孝陵陵區兩萬平方米的區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探測,發現了地宮的位置,並弄清了地宮的建制規模,地下埋藏物的基本分佈情況等,確定了明孝陵就是朱元璋的陵寢,朱元璋就埋在獨龍阜玩珠峰地下數十米處。明孝陵的地宮入口隱藏很深,地宮的墓道蜿蜒曲折,,最重要的是地宮儲存完好,沒有被盜的任何痕跡,保護的非常完整。古代帝王對生死都看的很重,所以在他們死後都會有大量的陪葬品,明朝開國皇帝也不例外,雖然外界對秦始皇的陵墓也充滿了期待,但是因為時間太過久遠,那時候生產技術落後,裡面有無財寶都還是個未知數,相比較而言,明朝的經濟高速發展,商業和手工業都非常發達,所以朱元璋的地宮寶藏更值得我們期待。 -
12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朱元璋?說實在話,俺是挺喜歡老朱的。
就這麼一句,估計有些小夥伴耐不住寂寞,要說上兩句,這呀那呀的說一通!
說真心話,俺真心的不愛聽。是,朱元璋為了他那龐大的帝國,殺了不老少的人,但你想過沒有,他殺的物件有老百姓嗎?當然什麼強盜土匪啦,不在此列。
朱元璋的脾氣是火爆了一點,但每次也不是亂來呀,要真像你們想的那樣,大明王朝能有綿延小三百年的歷史?你拉倒吧!所以讀歷史,要認真去讀,自己體會,別聽人胡咧咧。
說道這裡,又讓俺想起什麼朱棣的橘子,什麼劉伯溫的桃子等等,這事太多了,都能讓老朱開個水果店了。
哎!好了,一說起這些個事,就沒個完,今天也不是為了這些個事進來的,咱還是說說正題吧!
正題。咋說呢?朱元璋稱不上千古一帝,但也就差那麼一腳丫子的事,當年如果在位的時候,他能夠一舉拿下大草原,千古一帝的位子絕對有他一份。
畢竟咱俺的眼裡,他是得國很正的一個皇帝,推翻元朝的腐朽統治。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是以一介平頭老百姓的身份做到這份上的,不容易啊!就他們家族您往上數,十八輩這都是踏踏實實的老百姓,沒有啥達官顯貴的,他自己都說:“俺就是一淮右布衣!”
歷史上別人打下天下,這要從以往的歷史上找一個好看一點的老祖宗掛靠著,到了老朱這裡,壓根就沒這想法,你本身是啥,就是啥,折騰那麼多幹嘛?太鬧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你這是正題嗎?人家題主問的是,明孝陵是不是沒有朱元璋的遺體,你這都扯到了那啦?別介糊塗了?”
瞧您說的,能蹲在這裡給大傢伙解惑,糊塗這事就不能夠啊!
俺說這些個,就是想說明,朱元璋人家乾點啥事,沒那麼偷偷摸摸的,至少明孝陵這事還光明正大的。
這明孝陵裡邊確實有朱元璋的遺體,這問題絕對肯定,裡邊絕對有朱元璋的遺體。
題主之所以有此一問,那是因為有那些個傳言,說朱元璋駕崩之後,這不是要埋了嗎?南京這十三個城門洞裡,同一時間開啟,走出了十三支送葬隊伍,奔著十三個不同的地點下葬。
哎呦!這事弄的神乎其神的,咋和曹操那七十二疑冢那麼像呢?就為了迷惑那些個有心的傢伙下黑手?
這事您聽一樂呵就成,千萬別當真,就朱元璋那孝陵,給你十二萬個膽子,你敢上去摸?那可是大明王朝開國的時候,最為強盛的時間段,敢打這主意,估計不是有毛病就是有毛病。
再說孝陵那是朱元璋前前後後動用了十萬工匠,用了二十五年的時間建造而成的。
而且這制式是按照唐乾陵的樣式做的,是橫著鑿進了山體裡邊,將裡邊掏空了,堅固的程度您自己個想吧!要想進去,這就得從墓道進去,而這墓道隱蔽的非常好,據說這墓道並不是開在地宮的中央位置,而是偏到了一邊,至於偏到了那,誰知道呢?
再說,孝陵您可以把他看成是明朝祖宗的根本之地,每年三個大祭祀,五個小祭祀,這還不算要是遇到個國家大事啥的,還有什麼功勳大臣啥的來這裡祭告一番。
哦!這麼隆重,重要的地方里邊是空的?你也不想想,這就不真。
再說了,這裡邊可葬著朱元璋的摯愛馬皇后,老朱能捨得將自己患難與共的老婆單獨擱著?不能夠啊!
朱元璋有多喜歡自己這老婆,這不用俺說吧。倆人吵吵,朱元璋那個暴脾氣總是甘拜下風,回頭還得勸這馬皇后不要生氣,多吃點飯飯。
所以題主說的這事那是假的,跑不了。
既然已經說道這裡,咱就再說說這明孝陵的事,大傢伙就當個小知識聽一聽。這明孝陵最先睡進去的是馬皇后,那為什麼叫孝陵呢?很簡單因為這馬皇后的諡號裡邊有個孝字,因此而得名。
就這地光佔地就有一百七十萬平方米,是咱大華夏地頭上數得著的帝王陵寢,不然咋就能用十萬人來修呢?
至於藝術咱也不是很懂,但很多人都評價這皇陵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等有機會了,俺也去瞅瞅俺這偶像,體會一下這天人合一的感覺。
現在這塊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
當年建成的時候,那圍牆將南朝七十多個寺廟,圍了一半進去,這還不算各種各樣叫的上名的松樹,叫不上名的松樹,種了十萬顆,下邊還養了上千頭鹿。
就這陣勢,這地讓一般人去瞅,這都是一塊有風有水的寶地啊!
在這裡,咱再說一件有意思的事。
話說當年朱元璋把這地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這等到施工人員都進了場子,開始施工的時候,大傢伙發現在這吉地的正前方居然還有一個墓,而且這墓的年代都有些年頭了,是三國時期東吳那孫權的墓。
當時接手這工程的官員,一瞅這不行啊!一塊吉地你不能出現倆人啊,所以就報給了朱元璋,意思是把這孫權的墓給拆了,換個地待著。
朱元璋的心到是敞亮,呵呵一笑,到也不介意,就說:“孫權嗎?好歹也算一方英豪啊!移就不必了,讓他給朕守門好了!”
得咧,朱元璋這孝陵的神道到了孫權墓這裡,就饒了一下,所以孝陵的神道是不直溜的,這也算是一景。
這讓俺想起了,當年雍正的寵臣田文鏡,雍正很喜歡這個大臣,所以就讓他隨葬在了自己的陵園裡邊,結果到了乾隆去祭祀雍正的時候,瞅著佔了神道一點的田文鏡墓,想了變通的法子直接就給田文鏡的墓推平了,不一樣啊!真不一樣啊!
這也算是一種境界吧!一般人還真沒有!
那麼孝陵距今也有個七八百年的歷史,經歷過的戰火也不老少,但每一個新政權對這孝陵的保護那都是提到日程上來的。
雖然地面建築有所損毀,但能動手修的,都修過,至少都來祭拜。
天平天國的洪秀全也來祭拜過,當年曾國藩做兩江總督的時候,有能力的時候也小規模的修繕了一下。
清朝結束以後也陸陸續續的有很多人來祭拜。
-
13 # 這個歷史很正
南京明孝陵絕對有朱元璋的屍體,這一點也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可能有些人看到這個就會到想到那個傳言吧。說朱元璋死時,在入葬這一天,南京城十三扇大門全都打開了,而後走出了十三隻送葬隊伍,然後奔著十三個不同的地點下葬去了。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們,這僅僅只是一則傳言,就是虛構出來的一個故事情節而已。
首先,咱們認真的想一想南京的明孝陵那是朱元璋開挖了25年的超級大的一項工程,其中單單時動用的民夫就超過了十萬人,如此浩大的一項工程其最終目的就是作為朱元璋死後的住所。
難道朱元璋回因為怕有盜墓者回來打擾他的的安寧嗎?怎麼可能,這天下是老朱家的,皇陵絕對是一處重兵把守的地方,因此如果有人膽子大到偷盜皇陵,拿著只能說明老朱家的天下被人家掀翻了。
而且,朱元璋的陵墓絕對是當時古代墓葬最先進的,各種機關什麼的肯定是少不了的,最主要的就是墓地之大,遠超盜墓者的想象。朱元璋是直接把一座山挖空了,這麼大的地方,這能找到?
所以,明孝陵朱元璋的屍體是的確有的,這一點不用懷疑,人家皇帝難道還要把自己藏起來嗎?
-
14 # 歷史風物誌
您好,我來探討一下“明孝陵是不是有朱元璋的遺體?”這個問題。明朝有16個皇帝,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往他上面追諡了四代,也就是把他的父親到他的高祖都追諡為皇帝。但是因為朱元璋祖籍本來不是安徽,從他父親這代才流落到了安徽鳳陽。加上追諡的四個明朝一共有20個皇帝,陵墓主要分散在四個省,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是葬在了江蘇省一個叫管鎮鄉的地方,朱元璋的父親葬在了安徽鳳陽縣,明孝陵安葬了朱元璋,剩餘的便安葬在了明十三陵,實際上如果硬算還有一個南明皇帝朱由崧葬在了河南孟津縣。
孝陵名字和馬大腳有關可能許多人還不瞭解為什麼孝陵叫孝陵,難道指的是朱元璋孝順嗎?其實不是,孝陵之所以叫孝陵是因為其中安葬了明太祖的結髮妻子後來的馬皇后,馬皇后死後的諡號為孝慈。聽著有點瞎扯,因為孝陵1381年動土,1405年才建成,整整耗費25年的時間,卻用皇后的諡號為名,這不是僭越嗎?瞭解朱元璋生平的應該知道,朱元璋能夠成功連理雄圖霸業,其實和馬皇后有很大的關係。馬皇后在朱元璋落難時不離不棄,所以朱元璋非常愛他的這位妻子,可惜洪武十五年先朱元璋十六年離世。馬皇后死後諡號孝慈,被葬入了孝陵,朱元璋從此再沒有立皇后,可見這位光腳出身的皇帝對馬皇后的摯愛。《明實錄》中是這樣記載的:
洪武十五年九月庚午。孝慈皇后梓宮發引。上親致祭於靈,曰“茲以吉日良辰,安葬皇后於鐘山之陽。命妃嬪諸子以下奉送。今當發引。特以牲醴致祭。。。。。。。是晚,仍遣醴饌告謝於鐘山之神,以復土故也。命所葬山陵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孝陵迎來他的男主人洪武三十一 年(1398)六月二十四日,朱元璋駕崩享年七十歲。朱元璋死後對自己的身後事親自做了安排,首先簡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雖然說這位明太祖殺人如麻,但他的遺囑中便面上是對死亡的豁達實際可以看出他的無奈。之後便是做出了可能是他一生最後的一個錯誤的決定,傳位給朱允炆。對於喪事他是這麼安排的:
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朱元璋是貧民出身,所以可能想要節儉一些,表示喪禮上不要用金玉(或許也是怕被盜墓),對於孝陵表示按照原來的樣子就行。而天下的臣子百姓只需要守“孝”三天就行,這在古代的國喪中算少了。對於朱元璋葬入孝陵是有明確的史籍記載的,無論是正史、野史,也就是這一年朱元璋再次和他的結髮妻子馬皇后在孝陵重逢,從此沒有離開過。
畢竟是祖墳,明朝對孝陵很上心作為明朝的第一任皇帝的陵墓,孝陵自然的就是之後的明朝皇帝祭祖之地。明朝時期,孝陵當然是有專人看護的,建文時期每年的元旦、清明、中元、冬至等節日及明太祖的生日、明太祖的忌日都要進行祭祀。而且平時供奉祭祀的食物是每個月不同的,都是當季的新鮮產物,如正月用的是韭菜、生產、芥菜、雞子、鴨子,二月則芹菜、苔菜、蔞蒿、子鵝。。。。。。,反正每月不同,可見明朝對孝陵的用心。明朝還規定所有親王到南京或官員到南京辦公必須到孝陵拜謁(差不多是掃墓的意思)。如果在孝陵犯禁,失禮甚至損壞山陵的會受到懲罰,嚴重的定謀逆罪。當然不僅僅是孝陵了。
孝陵幸運是在南京明末時期,當時的皇帝自身難保,無暇顧及祖墳,孝陵遭到一定程度的損毀,當然也不全是崇禎這一代的問題,南京僅朱瞻基這一代就地震過二十多次,加上偶爾遭受個雷災火災的,明朝前、中期還有能力修一修,後期根本管不到南京。後來順治時期滅了南京朱由崧建立的南明,當時的豫親王多鐸曾下令設立守陵太監、陵戶,對孝陵進行保護工作。康熙、雍正、乾隆年都對孝陵進行了保護。而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攻打江寧幾乎把孝陵地面上的建築全毀盡了。同治年間曾國藩的主持下對孝陵做了簡單的修繕。而民國時期就更不用說了,是民國的首都,基本遠離戰火,所以明孝陵就是在明、清兩朝及當代的保護中堅持到現在,雖然表面建築面目全非,但墓葬墓室沒有遭到損壞。
結語因為現在考古技術的限制和相關規定,所以一般不會主動去挖掘帝王墓。而目前明朝皇陵中有一座在北京的定陵(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的陵墓)因為特殊原因,已經發掘,從記錄片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明朝皇陵的防盜措施非常嚴密。再加上孝陵是明朝第一陵,是明朝興盛時期耗費二十五年建造,可以想象其防盜工作都做的多嚴密,盜墓賊也很難突進去,所以就目前看來孝陵內朱元璋夫妻二人應該是安息在內。
-
15 # 四庫全叔
不請自來,答題如下:
朱元璋原名重八,長大後起名興宗,後改名元璋,字國瑞,生於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他於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定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死後葬入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鐘山南麓的獨龍阜,是明太祖和馬皇后合葬的陵寢,為朱元璋生前所建。雖然始建時間未見文獻記載,但從馬皇后崩逝與下葬均在洪武十五(公元1382年)年來看,孝陵的玄宮最晚也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831年)建成。
據明人張岱《陶庵夢憶》記載,當初卜點孝陵玄宮和開穴時,是由劉伯溫、徐達和湯和陪著朱元璋踏勘,發現“鐘山上有云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藏蛻焉”,而確定了這處風水寶地。
三國時期的孫權也築墓於此,有大臣奏請遷墳,朱元璋說:“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因此孫權墓被保留了下來,只是陵道拐了個彎。但如果孫權知道自己成了朱重八的墓地看門人,估計會被氣死。
在開穴的時候,這裡發現了梁志公和尚塔,塔內藏有志公和尚的真身,志公和尚就是梁武帝時期的寶誌禪師,“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匝,軍士輦之不起”,後來,還是朱元璋親禮,“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才將真身抬至靈谷寺,建塔供奉。
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辛卯,葬孝陵。諡曰高皇帝,廟號太祖。”另據《大明會典》所記,與朱元璋一起入葬孝陵的還有三十八位殉葬妃嬪。
從1997年起,文物保護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明孝陵進行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發現歷史上沒有一次能夠盜掘成功。可以肯定,朱元璋確實葬入了明孝陵內,但是遺體儲存的程度如何,由於地宮尚未經科學的考古發掘,具體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
16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明孝陵既然是朱元璋自己規劃的陵寢,不出意外的話老朱這幾百年應該一直是躺在那裡
歷史上確實是有不少君王設定假陵墓以迷惑世人,這是因為有些君王知道自己生前作孽太多,害怕死後有人挖墳掘墓不得安寧,比如曹操,曹操這輩子盜掘古墓無數,他也害怕自己被人盜墓所以設疑冢72處,“勿讓後人知也”。
但是朱元璋應該不用這麼麻煩,因為後人不會去盜掘他的墓葬,至少大明朝還在的時候不會朱元璋是百年難遇的英傑,雖然老朱萬年為了皇權穩定傳承而大開殺戒,幹了不少錯事,但朱元璋對於中華兒女來說有不可磨滅的功勳,那就是他實現是驅除元朝、恢復中華的偉業。並且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和兩宋不同,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是真正強大的帝國,其文治武功可與秦皇漢武相媲美,普通的盜墓者出於義氣很少對他動手,至於大規模的軍閥盜掘,你當大明中央政府是擺設嗎?
-
17 # 有鋰行天下
明孝陵當然有朱元璋的遺體,而且還是與馬皇后的合葬墓,明孝陵還是明清皇陵之首,有“明清皇家第一陵”之美譽。
早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便開始著手營建自己的皇陵,這一年,朱元璋任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
皇陵剛剛開始營建的第二年,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后去世,朱元璋悲痛的同時,也在發愁馬皇后的葬處,當時皇陵剛開始營建不到一年,最後經朱元璋決定,馬皇后於同年九月葬入皇陵,並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稱,有兩種說法,一說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另一說馬皇后諡號“孝慈”(孝慈高皇后),故名之,馬皇后生前與朱元璋非常恩愛,朱元璋很敬重馬皇后,為表思妻之情將皇陵命為孝陵也屬正常。
馬皇后葬入孝陵後,地宮封閉,皇陵繼續營建。
洪武十六年(1383年)孝陵享殿等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先後呼叫軍民能工巧匠達10萬,一直到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才宣告建成,歷時長達25年時間。明孝陵的建築佈局分為兩大部分,一為導引建築的神道,二為陵寢主體建築。整體建築規模恢弘,氣勢磅礴,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洪武三十一(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於京師應天府,關閉了十六年的明孝陵地宮被再一次開啟,朱元璋的遺體與馬皇后合葬於孝陵。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孝陵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至此明孝陵的一切建設工程結束,前後斷斷續續建了30餘年。
明孝陵作為明十三陵之首,整體建築宏達,建築雄偉,明季以來均得到很好的保護,明末清朝入關,因受漢文化影響及為籠絡廣大漢民族以加強統治,明朝的統治者對以明孝陵為首的明十三陵實施了保護政策,使其免於遭受戰火的破壞,所以明孝陵至今都沒有被盜過,地宮也從未被開啟過,這說明目前在明孝陵還很好的保留著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遺骸。
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其他皇陵早在1961年便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首批國家5A級景區,中國規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
18 # 歷史真香
這個沒有什麼異議,明孝陵裡面安葬的就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至於說為什麼會有人會持懷疑態度,主要就是因為野史傳聞太多,最終以訛傳訛,出現了很多個版本的故事,但其實真相併沒有那麼複雜,請容我細細為您道來!
明孝陵本就是為了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之墓,孝陵中的“孝”字也是為了祭奠馬皇后,朱元璋夫妻情深義重,摯愛的妻子葬於此地,他又怎會另選他處?每一代君王都是在世的時候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作為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自然也不會委屈自己,得了天下定都南京之後,他就開始派人遍尋風水寶地,最終確定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興建墓穴。
在修建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負責工部施工人員發現了選中吉地前方居然是三國時期吳大帝孫權的蔣陵。古代向來有王不見王的說法,生時不能相見,死後當然也不適宜放在一個風水寶地。
主持建陵工程的官員為風水起見,想把孫權墓移走,朱元璋得知後卻說:“孫權也算是一個英雄,就讓他給我守門吧”。於是,孫權陵沒有被損毀破壞,而朱元璋的陵墓神道繞過了孫權蔣陵,這在帝王的陵寢中是極為罕見的情況。
孝陵建成,歷時30餘年,動用工匠多達10萬人,最終建成這座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的帝王陵。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於此陵,因為馬皇后的諡號是“孝慈高皇后”,所以此陵被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馬皇后諡中的孝字。
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感情自不必多說,並且明太祖對於禮法極為重視,曾親自撰寫《皇明祖訓》,因此在他的眼裡,只要他、馬皇后還有朱標是一家人,死後肯定是要與結髮妻子合葬在一起的,不過當時由於採取了“人殉”的制度,所以孝陵裡面同時葬有未能給朱元璋生育兒女的嬪妃。
古代帝王的陵寢只防零散的盜墓賊,所以都是以堅固為主,故佈疑陣大多是小說裡面的情節其實從秦始皇陵到慈禧太后陵,各朝代的帝王修建陵墓都是以堅固厚實為主,他們很清楚即便裡面能夠設定機關暗器,對於動用軍隊來盜墓的也是束手無策,同時因為我國封建社會講究的是儒家思想,所以極少會有後世的帝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挖前朝皇帝的墓,並且為了彰顯自己得位乃是天命所歸,大多數君王對於歷史上的皇陵都會加以保護。
所以從考古的結果來看,根本沒有小說演義中描述的墓中的暗器和埋伏,為了防止零星的盜墓賊只要把陵墓修的足夠堅固就可以了,十三門大開同時出喪,只不過是後人牽強附會,以“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套在朱元璋身上罷了。
另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後面的子孫哪裡敢忽視他的陵寢,即便後來朱棣定都北京,每逢大事也要陪都人員到孝陵替天子祭拜祖先,為了萬無一失,孝陵周圍更是設有專門守護的孝陵衛,所以安全問題完全不需要擔心。
再好的風水也只是用於一時,並不能保住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所以三百年後朱家子孫仍然免不了落得吊死煤山的下場。不過清朝的皇帝對於孝陵並不敢過於怠慢,康熙、乾隆都曾到孝陵拜祭,同治還對孝陵進行了小規模的修葺。
-
19 # 百川行
自然是有的,不然修建幾十年,建著玩?
朱元璋,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是為洪武大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即後人稱之為明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於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呼叫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而明孝陵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程序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你說,建那麼久,耗費那麼大,如此恢弘大氣,不住在裡面,不虧嘛?
所以,明孝陵必然是有朱元璋的遺體的!
-
20 # 麗醬每日分享
明朝是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社會最底層的貧農,出家當過和尚、做過乞丐要飯,最後加入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統治,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開創了“洪武之治”。
一個放牛娃,人過中年卻登基稱帝,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智慧之高,而他去世後的葬禮更是讓後人感到不解。
原本皇帝駕崩是封建王朝的頭等國家大事,喪葬禮儀也必然是格外的隆重,可是朱元璋的葬禮上卻發生了兩件怪事:
第一件是他剛剛去世六天後,新即位的建文帝就下旨出殯,當時的皇子皇孫都分封在全國各地,有很多人都還沒來及趕回來祭拜,這也成了後來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理由之一,可以想象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多大的轟動。
第二件是在出殯當天,南京城的十三個城門全部開啟,有十三支隊伍同時走出,每個都帶有棺木,而朱元璋的遺體就在其中的一個隊伍中,但具體是哪一支,史書上並沒有詳細的記載,直到六百年後的今天仍是未解之謎。
雖然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葬在南京的明孝陵,但是因為皇陵至今沒有發掘並沒有得到證實。有專家認為,這應該是朱元璋臨死前留下的遺詔,是反盜墓的一種手段,至於真相到底如何,我們只能等待未來能夠去一探究竟。
回覆列表
朱元璋去世後埋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和馬皇后合葬於此。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此年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諡“孝慈”,故名。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制度,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
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