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諸葛乾巖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模糊,是這部小說中開始階段用計謀的事件,還是比較典型的案例。

    如果開章前八回,黃金起義太平要術霍亂民心算不算,何國舅謀誅宦堅,李肅說呂布,孟德獻刀,王司徒連環擊 美人計;這是三國演義裡最早的計謀,如果說經典當然是王司徒用的連環計 美人計,最後收服呂布 誅殺董卓

  • 2 # 趙新俊

    1、勤王圖霸計,即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計屬於典型的政治計謀。提出此計的有荀彧、沮授,成功的是荀彧。漢獻帝即位後,接連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亂政。在政局不穩、戰事不斷的年代,漢獻帝過著顛沛流離、東躲西藏的苦難生活。儘管漢獻帝如此狼狽,可皇帝畢竟是一面頗有號召力的旗幟。對於這點,荀彧看得很清楚,聽說漢獻帝移駕洛陽,馬上向曹操進言。舉晉文公納周襄王、漢高祖為義帝發喪的例子,說明勤王的重要性。還提醒曹操,若不早圖,別人將先我為之。曹操何等人物,豈肯錯過這樣的好事,立即興師勤王。可以說曹操之所以能夠掃平群雄、稱霸中原,與此計的成功有密切的關係。

    2、扼喉待變計,此計屬於軍事計謀。官渡之戰,曹袁兵戈相向。很快曹軍糧草用盡,曹操意欲退兵。荀彧聞之,獻此計。先挑明官渡之戰的重要性,勝則消滅袁紹、一統北方,乃天下之機。又舉楚漢相爭的例子,說明兵少糧盡並不可怕,只要畫地而守、扼喉待變,一定能以少勝多取得這場關鍵戰役的勝利。試想如果曹操官渡失敗,不僅很難統一北方,而且曹操統一大業將受到嚴重的打擊。所以此計對於官渡之戰的勝利,以及最後統一北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仗義招才計,此計屬於政治計謀。劉備被呂布打敗後,只好投奔曹操。對於劉備去留,曹操內部意見不一。荀彧、程昱認為劉備乃英雄,不殺終為後患。而郭嘉卻認為殺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誰肯共謀天下呢。曹操也覺得殺劉備不利於招攬人才,故不殺,並表劉備領豫州牧。觀曹操此舉乃真英雄也!是故英雄對決,不應施以小人招數,而應正大光明地分出高下。相反,縱然殺掉劉備,勢必會招來更多的敵人,況且劉備當時並沒有顯露出英雄本色。因此留著劉備未嘗不是好事,後來無數智謀之士投奔曹操,足以證明郭嘉有相當遠見。

    4、借刀殺人計,此計屬於軍事計謀。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遼東。表面上看若袁氏與公孫康聯合會對曹操構成很大威脅,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張趁勝一舉殲滅袁氏與公孫康。他們沒想到還有一個對曹軍更為有利的隱藏條件,即是讓袁氏與公孫康火併,而曹操能坐收漁翁之利。此時郭嘉儘管已留易州養病,遠離戰場,但局勢的發展盡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勸曹操不可出兵追擊。若出兵,二者必併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緩之,使公孫康、袁氏相拼,其勢然也。曹操從其計,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孫康殺死。可以說曹操能最終消滅袁紹勢力,進而統一北方,與此計有著重要的關聯。

    5、聲東擊西計,屬於軍事計謀。曹操興兵討伐張繡,久攻南陽城不下。於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繼續攻城準備,自己卻騎馬繞城三日(見東南角磚土新舊不等,多半毀壞,容易攻城),然後假裝從西北角入城。這一切賈詡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將計就計,為張繡獻此計。先說明曹操去西北角積草,看上去想從西北入城,不過是虛張聲勢,實則想從東南角攻城。然後勸張繡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東南角。果然不出賈詡所料,曹操被殺得大敗而歸,從而南陽之困得以解除。

    6、離間計,屬於軍事計謀。曹操與韓遂、馬超對峙,雙方互有勝負,相持不下。然而雙方實力畢竟懸殊,韓遂很快支撐不住,於是想與曹操講和。怎樣才能毫不費力、一食二鳥呢?既然韓遂有講和之意,賈詡馬上想到了離間計。先讓曹操次日與韓遂交談良久,使馬超心疑。然後讓曹操親作一信與韓遂,故意將信中關鍵處塗抹不清,讓韓遂、馬超互相猜疑,進而發生火併,使其兩敗俱傷。事情果然不出賈詡所料。

    7、翁中捉鱉計,此計屬於政治計謀。赤壁之戰後,曹操一直在尋找機會消滅孫劉,只是怕馬騰偷襲許都。於是荀攸獻計,要曹操用漢獻帝名義加馬騰為徵南將軍,使其討伐孫權,誘其入京師,然後除掉他。此計為計中計,是遠攻近交計中的子計。

    8、以逸待勞計,此計屬於軍事計謀。蜀軍攻打定軍山不下,法正及時提出此計。他仔細觀察地形,發現定軍山以西有座寶劍峰,比定軍山還高。就勸黃忠搶先奪此山,這樣定軍山之虛實一目瞭然,將給魏軍帶來很大威脅。然後根據當時的敵情我情,讓黃忠守在半山,自己居山頂。待夏侯淵兵至,舉白旗,黃忠按兵不動;待到敵人倦怠無備,舉紅旗,黃忠立刻下山擊之,必當全勝。後來形勢果然如法正所料,黃忠不僅奪了定軍山,還殺了曹操大將夏侯淵。此計為蜀國的全盛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9、趁火打劫計,屬於政治計謀。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鬥,引起宮廷內亂。這時,遠在西涼的董卓收到何進命其進京救駕的密令,猶豫不決。謀士李儒對當時的局面看得很明白,於是力勸董卓以“奉詔救駕”為名,趁機進京奪取政權。董卓聽從李儒的計謀,率領西涼大軍迅速進入京城,在李儒、呂布的幫助下,先剷除了丁原等異己,接著廢少帝立獻帝,從而把持了朝政大權。

    10、順手牽羊計,屬於軍事計謀。關羽死後,蜀吳之間的矛盾達到白熱化,按理說魏國處於十分有利的位置。曹丕完全可以聯合蜀國滅掉吳國。可是剛剛稱帝的曹丕只顧剷除異己鞏固政權,卻失去了這樣的好機會。當時,謀士劉曄曾提出此計:蜀吳交兵,天亡也。若遣一上將提兵數萬,渡江襲之,魏蜀聯合,吳國不出半月可亡矣!或者讓蜀吳爭鬥,魏國也可坐收漁翁之利。當然曹丕並沒有聽從,等到吳國大勝蜀國後,他卻錯誤地出師伐吳,結果一戰敗北。

    11、調虎離山計,屬於軍事計謀。曹操打敗張繡後,矛頭指向徐州呂布。如果正面與呂布交手即使取勝也會損失慘重。這時早已投降曹操的陳登成功運用此計,達到兵不血刃的目的。一是誘呂布將妻小與錢糧移屯下祁,從而為後來佔領徐州清除障礙。二是騙呂布說泰山孫觀等謀反,結果讓呂布與陳宮夜間廝殺起來,殺到天明,方知中計。呂布急忙趕回徐州,陳登父親早已佔領此城。三是偽傳將令,對高順、張遼說呂布被圍,讓高、張率兵營救。在陳登策應下,曹操很快拿下小沛。此計使得呂布短時間內丟了大部分領地,只剩下下祁一塊不大的地方了。

    12、攻心計,屬於政治計謀。三國後期,諸葛亮為伐魏,想先解決南蠻以解除後患。馬謖及時獻此計。大意是南蠻地處偏僻,即使武力攻下,也很難真正征服。不如以軍事為輔、政治為主,以攻心達到武力不能解決的目的。後來諸葛亮成功的運用了此計,七擒孟獲,使得南蠻納入蜀國版圖,也為後來的伐魏解除了後患。

    13、笑裡藏刀計,屬於政治計謀。討伐董卓失敗後,袁紹回到渤海,軍中缺糧,冀州韓馥遣人送糧。謀士逢紀獻計。先與公孫瓚相約夾攻冀州,事後平分其地。同時派人密報韓馥,韓馥必然請袁紹共同禦敵。然後從中取利。果然韓馥請袁紹營救冀州,並讓出冀州給袁紹。等到袁紹奪了冀州,馬上與公孫瓚撕破面皮,自己獨佔冀州,為袁紹統一北方四州打下基矗

    14、美人計,屬於政治計謀。董卓把持朝政以後,弄得上下怨聲載道,各地盜賊猖獗。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呂布皆是好色之徒,於是巧使美人計,讓貂蟬離間董卓呂布,從而讓其父子兩人火併。最後王允、呂布聯手殺死董卓,使漢朝天下得以暫時的安寧。

    15、苦肉計,屬於軍事計謀。蔣幹到東吳說周瑜,被周瑜將計就計,使曹操殺死蔡瑁張允水軍兩都督,為自己除去了後患,但曹操水軍實力乃就很強大。周瑜於是與老將黃蓋演出一場苦肉計來。這事幾乎瞞了東吳所有人(包括孫權都以為周瑜是真的想殺黃蓋),只有黃蓋的老友闞澤與孔明清楚。結果曹操中了計,苦肉計的成功為後來的火燒曹船立下汗馬功勞。

    16、連環計,屬於軍事計謀。赤壁之戰的勝利與諸多計謀密切相關。如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離間計、苦肉計、火攻等等。其中連環計是其中最關鍵的一計。當時蔣幹在東吳遇上龐統,並極力推薦龐統去見曹操。龐統有心讓東吳與劉備取勝,於是獻此計。看上去,聯環能讓船上的曹兵如屢平地,很管用。其實一旦聯環,與到緊急事情(如火攻等)後就變成大患了。曹操及其謀士都沒有想到這點,因此遭到火攻是必然的。

  • 3 # 有道雲課堂

    我認為《三國演義》中,最早的計策應該是曹操行刺董卓。

    當時,由於袁紹的失誤,把董卓招進京城,導致董卓大權在握,廢少帝,立漢獻帝,專斷朝政。然後就有曹操主動請纓,攜七星寶刀入宮行刺董卓。最後以行刺失敗而告終,曹操也逃出了京城。

    曹操為什麼要主動請纓去刺殺董卓呢?

    曹操當時根本沒有多大勢力,都是一些自己私下招募的兵,根本無法跟董卓抗衡。如果曹操行刺失敗,只有逃亡這一條路;如果行刺成功,無數人將以為董卓復仇的名義殺了曹操,曹操只有死路一條。

    董卓廢少帝立漢獻帝后,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而曹操自己只是一個宦官之後,無名無望。反觀袁紹,“四世三公”,名門望族之後,再加上家族舊部無數,一呼百應,立馬就能立足於天下。曹操要想立足於天下,當時最好最快的路子就是行刺董卓了,而且只是行刺,還不能真的弄死董卓。董卓在當時勢力最大,而且呂布的西涼軍戰無不勝,沒有人敢跟董卓對抗。曹操主動行刺董卓,肯定能名動天下,樹立自己的威望,成為大IP。江湖豪傑也就會慕名而來,投靠曹操,讓曹操快速立足於天下。而不直接弄死董卓,可以避免董卓部下或者其他人藉機非要把曹操置於死地。

    所以,我認為曹操行刺董卓是《三國演義》最早的計策,最後曹操也是成功的立足於十八路諸侯之一。

  • 4 # 古玩旅行者

    (一)美人計——王允

    十八路諸候伐董卓後,董卓將後漢國都遷往長安,從此董卓更加驕橫跋扈,他不但夜宿皇宮,而且對漢臣是想殺就殺,大多數人都敢怒不敢言。司徒王允心生一計,讓婢女貂嬋假充自己的女兒,然後一女二嫁,先許呂布,再送董卓,使董呂父子反目。王允見呂布已下決心,他立即假傳聖旨,召董卓上朝受禪。董卓耀武揚威,進宮受禪。不料呂布突然一戟,直穿老賊咽喉。奸賊已除,朝廷內外,人人拍手稱快。

    (二)借刀殺人計——郭嘉

    曹操平定北方四州,袁尚兄弟被迫逃亡遼東。表面上看若袁氏與公孫康聯合會對曹操構成很大威脅,所以曹操大部分手下主張趁勝一舉殲滅袁氏與公孫康。他們沒想到還有一個對曹軍更為有利的隱藏條件,即是讓袁氏與公孫康火併,而曹操能坐收漁翁之利。此時郭嘉儘管已留易州養病,遠離戰場,但局勢的發展盡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勸曹操不可出兵追擊。若出兵,二者必併力抵抗,急不可下;若緩之,使公孫康、袁氏相拼,其勢然也。曹操從其計,果然袁氏兄弟被公孫康殺死。可以說曹操能最終消滅袁紹勢力,進而統一北方,與此計有著重要的關聯。

    (三)反間計——周瑜

    江東的人馬與曹操的人馬隔江對峙,江東大督都周瑜見曹軍水軍排陣很有章法,深知此乃蔡瑁、張允之能力,要想破曹,必先除掉此二人,苦於沒有機會。恰地這時,蔣幹討令來勸說周瑜投降,周瑜便利用蔣幹與自己同榻而眠的機會,成功地將一封假書信捎給了曹操,信的內容大致是蔡瑁、張允要與周瑜裡應外合,要謀害曹操。曹操見了書信大怒,立馬取了蔡瑁、張允的首級。可憐蔡瑁、張允二人,本想投降曹操,好好幹一番事業,卻因一條反間計糊里糊塗地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四)苦肉計——周瑜

    蔣幹到東吳說周瑜,被周瑜將計就計,使曹操殺死蔡瑁張允水軍兩都督,為自己除去了後患,但曹操水軍實力乃就很強大。周瑜於是與老將黃蓋演出一場苦肉計來。這事幾乎瞞了東吳所有人(包括孫權都以為周瑜是真的想殺黃蓋),只有黃蓋的老友闞澤與孔明清楚。結果曹操中了計,苦肉計的成功為後來的火燒曹船立下汗馬功勞。

    (五)疑兵之計——諸葛亮

    赤壁之戰前,周瑜讓諸葛亮造箭十萬支,諸葛亮答應三天內造完,他利用長江上起大霧,用扎滿草人的船到曹操的水寨前,士兵敲響戰鼓,曹操計程車兵不敢輕易出水寨,只好用箭射,箭都射在了草人上,諸葛亮滿載面歸,得了十五萬支箭,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成功地破了周瑜借讓諸葛亮造箭而殺諸葛亮之計。

    (六)連環計——龐統

    赤壁之戰的勝利與諸多計謀密切相關。如草船借箭、借東風、連環計、離間計、苦肉計、火攻等等。其中連環計是其中最關鍵的一計。當時蔣幹在東吳遇上龐統,並極力推薦龐統去見曹操。龐統有心讓東吳與劉備取勝,於是獻此計。看上去,聯環能讓船上的曹兵如屢平地,很管用。其實一旦聯環,與到緊急事情(如火攻等)後就變成大患了。曹操及其謀士都沒有想到這點,因此遭到火攻是必然的。

    (七)將計就計——諸葛亮

    周瑜為幫孫權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向孫權獻一美人計,假借將孫權之妹孫尚香許配劉備,釣劉備到江東,然後扣劉備為人質,向諸葛亮討要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讓劉備到江東相親,賜趙雲三個錦囊,趙雲依計而行,在相親前將這一訊息釋出出去,然後去拜訪喬國老,這才引出甘露寺相親,孫權弄假成真。後來,劉備和孫尚香回荊州,周瑜帶兵追至荊州地界,被諸葛亮戰敗,劉備的兵站在江邊齊聲鬨笑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八)驕兵之計——黃忠

    西蜀老將黃忠大破北魏軍隊後,追殺北魏大將張合90餘里。北魏小將夏侯尚討令戰黃忠,夏候尚年輕氣盛,仗著自己是曹操的近親,誰都不放在自己的眼裡,他領曹軍連奪黃忠三座空寨。後黃忠率軍復奪三座大寨,得到很多軍需品,並一股作氣拿下天蕩山,殺了夏侯德,為劉備取漢中打下了基礎。此計的成功之處在於黃忠利用了夏侯尚的驕傲自滿,僅此一點,足以證明黃忠就是那老謀深算之人。

    (九)離間計——賈詡

    曹操與韓遂、馬超對峙,雙方互有勝負,相持不下。然而雙方實力畢竟懸殊,韓遂很快支撐不住,於是想與曹操講和。怎樣才能毫不費力、一食二鳥呢?既然韓遂有講和之意,賈詡馬上想到了離間計。先讓曹操次日與韓遂交談良久,使馬超心疑。然後讓曹操親作一信與韓遂,故意將信中關鍵處塗抹不清,讓韓遂、馬超互相猜疑,進而發生火併,使其兩敗俱傷。

    (十)空城計——諸葛亮

    諸葛亮出岐山,派馬謖鎮守街亭,馬謖不聽王平之言,在山上下寨,致使街亭失守,讓諸葛亮出岐山北伐中原的計劃落空,人馬只得敗退,萬分危急之中,在西城設下空城計,諸葛亮獨坐城頭點香撫琴,嚇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也有弄險的時候,正因為這一著險中求勝的空城計,才為我等後人所津津樂道。

  • 5 # 小劉影院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在戰爭方面對三十六計有很精到的使用,有關的解釋如下:

    三國演義中的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全書共分六套,既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書。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全書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一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各種計謀貫穿全書的始終。

    經比對,發現三十六計與《三國演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羅貫中用其驚天緯地之才,在《三國演義》中為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所有三十六種計謀。不愧是中國集計謀於大成之第一奇書。

    勝戰計: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之計謀。

    第一計

    瞞天過海: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例項:

    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龐德,這些戰績使他愈發驕傲輕敵。東吳的年輕將領陸遜利用了這一點。他備禮呈書給關羽,口氣極為謙恭,這使得原就輕視陸遜的關羽放鬆了警惕,不復有江東之憂,他撤走了荊州的大半兵馬去攻打樊城。結果呂蒙乘機而入,偷襲成功,兵不血刃就佔領了荊州。

    例項:青梅煮酒論英雄瞞天過海賺曹操

    例項:瞞周瑜孔明借箭用奇謀曹操上當

    例項:望梅止渴提士氣

    曹操統率大軍攻打張繡的時候,正趕上盛夏時節。曹兵走進一片荒原,火辣辣的太陽懸在半空,酷熱的空氣令人感到窒息。

    將士們多麼希望面前突然出現一股流動的清泉啊!可是,眼前除了乾裂的荒地和飛揚的灰土,什麼都看不見。

    例項:欺袁紹二仕巧語

    孫策自從父親孫堅死後,率父舊部退居江南,禮賢下士,以圖東山再起。可是,由於徐州牧陶謙深與孫策的舅父丹陽太守吳景不睦,又深忌恨孫策,為立身計,孫策只好把母親及家眷移居於曲阿,投靠了與陶謙為敵的袁術。

    袁術得了孫策,見他英勇無敵,遣他攻克了涇縣、陸康。並常嘆息說:“如果我有孫策這樣的兒子,死也不遺憾了。”

    例項:假“禪讓”曹丕篡帝位

    曹丕承襲了父親曹操的魏王爵位,還不滿足,一心想當皇帝,但又不願落個篡位的名聲,於是演出了一場“禪讓”戲。

    先是讓一般文官進見漢獻帝,說什麼自曹丕襲魏王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黃龍出現,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當代漢之象”,漢獻帝應該效仿古之堯、舜,以山川社稷禪讓給魏王。漢獻帝不忍將祖輩建立的400年江山拱手交給曹氏,曹丕又令曹洪、曹休帶劍進內宮把漢獻帝挾出殿來,竭盡威脅之辭,逼他讓位。漢獻帝為保全性命,只得令人草擬禪國之詔,並送出國璽。曹丕一見詔書和國璽,喜出望外,立即就要接受,司馬懿等一般文武勸阻曹丕,不可如此草率受禪。為了避免天下人議論,應該走一番形式,於是熱熱鬧鬧的“禪讓”戲開鑼了:

    曹丕令人上表故作謙虛,稱自己德薄才疏,請另外求大賢受嗣天位。漢獻帝一見奏表,還以為曹丕是真推辭,就想趁勢作罷。群臣哪裡肯放過,連忙說,當初封曹操為魏王時,他也是再三推辭,陛下你三降其詔,他方才答應了。現在你也應該再次降禪位之詔,魏王曹丕肯定會應允的,不得已,漢獻帝又讓人二次擬了一份禪位詔書。

    第二計

    圍魏救趙: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例項: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訊息後,準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江東聞報之後,立即讓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劉備求援。諸葛亮看罷江東的求救信,要劉備修書一封,派人結援馬超,讓馬超興兵入關。馬超隨後便點起西涼兵馬20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長安。曹操得到關中警報以後,遂放棄南下攻擊孫權的計劃,專力對付關中的馬超、韓遂之軍。

    例項:曹操劫糧圍烏巢袁紹兵敗丟官渡

    第三計

    借刀殺人: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以盟友的損失而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例項:禰衡恃才自傲,反覆貶損曹操。曹操令禰衡去荊州做說客,勸劉表來降。禰衡到荊州,見劉表之後,表面上頌揚劉表的功德,可實際上盡是譏諷。劉表不高興,叫他去見黃祖。禰衡至黃祖處,酒後亂言,把其比成是土木製作的偶像,於是黃祖殺了禰衡。曹操借黃祖的手殺了禰衡。

    例項:郭嘉定計擒呂布劉備借刀斬溫侯

    例項:三國時期,孔明病故,魏延在軍中做了一個頭上生角的夢就認為自己可以稱王的預兆,就對孔明的安排不滿,與馬岱起兵攻打楊儀,楊儀看了孔明的錦囊妙計,就叫魏延叫“誰敢殺我”,魏延高呼,馬岱在後殺死魏延,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例項:三國時諸葛亮獻計劉備,聯絡孫權,用吳國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

    例項:還有,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曹操驚慌,想遷都避開關羽的威脅。司馬懿和蔣濟力勸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面上是親戚,骨子裡是疏遠的。關羽得意,孫權肯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並答應把江南地方分給孫權。曹操用了他們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麥城。

    第四計

    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例項: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燒燬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

    例項:黃漢升以逸待勞夏侯淵恃勇身死

    第五計

    趁火打劫: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肯定穩操勝券。

    例項:杜預有意放火周旨趁機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指表面上聲言要攻打東面,其實是攻打西面。軍事上使敵人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

    例項:

    曹操興兵討伐張繡,久攻南陽城不下。於是曹操命士兵做好繼續攻城準備,自己卻騎馬繞城三日(見東南角磚土新舊不等,多半毀壞,容易攻城),然後假裝從西北角入城。這一切賈詡在城上看得清楚,便欲將計就計,為張繡獻此計。先說明曹操去西北角積草,看上去想從西北入城,不過是虛張聲勢,實則想從東南角攻城。然後勸張繡把百姓假扮士兵守西北角,令主力埋伏在東南角。果然不出賈詡所料,曹操被殺得大敗而歸,從而南陽之困得以解除。

    第七計

    無中生有: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象。

    這一段說的是孔明借用了曹植奉曹操命令作的一篇賦,巧妙地把“二橋”換成“二喬”。達到了激將的目的。此計無中生有也就是編織謊言,以達到目的。

    第八計 暗渡陳倉:利用敵人被我“示之以動”的迷惑手段所矇蔽,而我即乘虛而入,以達軍事上的出奇制勝。

    第九計

    隔岸觀火:坐觀敵人的內部惡變,時機—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舉成功。

    例項: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聽說二袁歸降,心有疑慮。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併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併。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

    第十計

    笑裡藏刀:運用政治外交上的偽裝手段,欺騙麻痺對方,來掩蓋己方的軍事行動。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作出某些區域性、或暫時的犧牲,去保全或者爭取全域性的、整體性的勝利。

    例項:

    曹魏末期,司馬昭的篡位之心已經是路人皆知。魏帝曹髦不甘心坐以待廢,決意討伐司馬昭。司馬昭聽說後,早已有所準備。討伐司馬昭那天,曹髦率領童僕數百人從宮中鼓譟而出,司馬昭派兵入宮,在宮內東止車門與曹髦相遇。成濟立即衝到曹髦的車前,一劍刺過去。劍從前胸穿到後胸,曹髦當即死在車上。後來司馬昭以「大逆不道」之罪名,誅滅成濟一族。成濟成了司馬昭弒君的工具及替罪羔羊。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要善於捕捉時機,伺隙搗虛,變敵方小的疏漏而為我方小的得利。

    攻戰計:處於進攻態勢之計謀。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劉備一聽這話,很不高興地說:“我希望先生告訴我做善事的道理,不要教我害人的辦法。”徐庶在旁哈哈大笑:“主公,得罪了!我一直聽人說主公仁德,今日特用這番話試探您,果然名不虛傳。”

    從此,徐庶盡心輔佐劉備,以後又為劉備推薦了曠世之才諸葛亮。

    徐庶採用試探手法,誘使劉備暴露其真實品性,這是“打草驚蛇”的策略。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兵家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努力爭取主動,壯大自己,轉敗為勝。

    例項:

    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養子,年僅八歲時繼位成為皇帝,由曹爽、司馬懿共同輔佐朝政。後曹爽被司馬懿除掉,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繼續把持朝政。曹芳做“衣帶詔”密授夏侯玄、李豐、張輯三人,欲討伐司馬師,三人在宮門處被司馬師搜出“衣帶詔”,於是均被殺害。司馬師以太后名義廢掉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例項: 諸葛亮幫助劉備成就了王霸之業,後來又又輔佐劉禪統兵北伐,而六出祁山一直未能成功,因為碰到了對手,就是司馬懿,諸葛亮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重了,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所以將平生所學傳給了姜維。

    諸葛亮用借屍還魂之計嚇退了司馬懿,使蜀軍全身而退。

    例項:曹操挾持漢獻帝

    例項:劉備名正言順佔荊州

    劉備要佔據荊州的打算由來已久。早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中,就提出了以荊州為根據地的主張。所以,劉備在與孫權聯合在赤壁大勝曹操之後,便迫不及待地搶佔了荊州。

    荊州原是劉表的屬地,劉備初來乍到,對當時的混亂局面一時無法控制。名士馬良向劉備獻計說:“主公如果舉薦劉表的兒子劉琦做荊州刺史,那麼荊州人一定會心悅誠服。劉表是荊州的故主,劉琦是劉表的兒子,子承父業,名正言順。這樣,孫權就沒有藉口索要荊州了。”劉備覺得很有道理,便讓劉琦做了荊州刺史。果然,荊州的局勢很快安定下來,孫權也沒有索要荊州。後來劉琦死了,劉備自領荊州牧,長期佔據了荊州。

    劉備剛入荊州,立足未穩,便借劉表之子劉琦,來收買人心。在這裡,劉備借用的只是劉琦的名義,而要達到的是長期佔據荊州的目的。一旦劉備站穩腳跟,所借之物也就失去了作用。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戰場上若遇強敵,要善用謀,用假象使敵人離開駐地,而我則出其不意而致勝。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讓敵人鬥志逐漸懈怠,體力、物力逐漸消耗,最後己方尋找機會,全殲敵軍。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應用極相類似的方法,以假亂真、誘惑敵人,便可打擊這種受我誘惑的愚蒙之人了。

    例項:

    劉備被呂布打敗後,只好投奔曹操。對於劉備去留,曹操內部意見不一。荀彧、程昱認為劉備乃英雄,不殺終為後患。而郭嘉卻認為殺一人而阻天下志士之望,誰肯共謀天下呢。曹操也覺得殺劉備不利於招攬人才,故不殺,並表劉備領豫州牧。後來無數智謀之士投奔曹操。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作戰要先擒拿主要敵手。戰鬥中擒賊擒王謀略的威力。

    例項:

    漢獻帝即位後,接連遭受董卓、李榷、郭汜亂政。在政局不穩、戰事不斷的年代,漢獻帝過著顛沛流離、東躲西藏的苦難生活。儘管漢獻帝如此狼狽,可皇帝畢竟是一面頗有號召力的旗幟。荀彧聽說漢獻帝移駕洛陽,馬上向曹操進言。說明勤王的重要性。曹操立即興師勤王。可以說曹操之所以能夠掃平群雄、稱霸中原,與此計的成功有密切的關係。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兩軍對壘,不直接抗擊他的鋒芒,而是消弱他的氣勢,從根本上消弱他的戰鬥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制服它。

    例項:赤壁大戰,曹操大敗。周瑜因赤壁大戰,氣勢如虹,下令進兵,攻取南郡。周瑜大勝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部趕到南郡,只見南郡城頭佈滿旌旗。原來趙雲已奉諸慕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戰正酣之時,輕易地攻取了南郡。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連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輕易地詐取了荊州、襄陽。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亂之危。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對小股敵人要即時圍困消滅,而不利於去急追或者遠襲。

    例項:

    孟獲藤甲軍刀槍不入、水土不侵。諸葛亮想出關門打狗之計,蜀將魏延引蠻兵兀突骨至盤蛇谷,橫木亂石滾下,壘斷谷口。然後車輛裝載乾柴,盡皆火起,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結交離得遠的國家而進攻鄰近的國家。 各個擊破。

    例項:

    官渡之戰之前,荀或與郭嘉定計,先南後北,遠交近攻,先弱後強,各個擊破,兼併群雄的戰略方針。鍾繇鎮撫關中,是為遠交。曹操破張繡,殺呂布,徵袁術,滅袁紹。官渡之戰以前,曹操四面臨敵,但始終沒有陷入兩線作戰,而是一個一個殲滅對手,顯示了正確的戰略方針的威力。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佔該國(或該路)。

    並計戰:對付友軍反為敵態勢之計謀。

    第二十五計 偷樑換柱:乘友軍作戰不利,藉機兼併他的主力為己方所用。往往用於政治謀略和外交謀略。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治軍,有時採取適當的強剛手段便會得到應和,行險則遇順。

    例項:

    呂蒙年少喪父,和母親前往江東投靠姐夫鄧當。鄧當沒辦法,只好帶著呂蒙回去見呂蒙的母親。其母正要懲罰呂蒙,呂蒙大聲說“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到了軍中,一個小官吏以呂蒙年紀太小而看不起他,出言相譏,還稱呼呂蒙為“豎子”,呂蒙怒不可愉,第二次見到那官吏,對方還是出言諷刺,結果給呂蒙一刀結果了他的狗命。後孫策聽說這件事,親自召見,交談後覺得是個人才,便讓他到自己身邊,好好培養。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為了以退求進,必得假痴不癲,老成持重,以達後發制人。

    例項:劉備早已有奪取天下的抱負,只是當時力量太弱,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而且還處在曹操控制之下。劉備裝作每日只是飲酒種菜,不問世事。一日曹操請他喝酒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兩個人!”一句話說得劉備驚慌失措,深怕曹操瞭解自己的政治抱負,嚇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幸好此時一陣炸雷,劉備急忙遮掩,說自己被雷聲嚇掉了筷子。曹操見狀,大笑不止,認為劉備連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對劉備放鬆了警覺。後來劉備擺脫了曹操的控制,終於在中國歷史上幹出了一番事業。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敵人受我之唆,猶如貪食搶吃,只怪自己見利而受騙,才陷於了死地。

    例項:劉琮的後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劉琦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避開了後母,終於免遭陷害。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弱小的部隊透過憑藉某種因素,改變外部形態之後,自己陣容顯得充實強大了。

    例項:

    曹操領兵南下,直達宛城,劉備荒忙率荊州軍民退守江陵。曹兵追到當陽,劉備的妻子和兒子都在亂軍中被衝散了。劉備只得狼狽敗退,令張飛斷後,阻截追兵。張飛只有二三十個騎兵,臨危不懼,臨陣不慌,頓時心生一計。他命令所率騎兵都到樹林子裡去,砍下樹枝,綁在馬後,然後騎馬在林中飛跑打轉。張飛一人騎著黑馬,橫著丈二長矛,威風凜凜站在長板坡的橋上。追兵趕到,見張飛獨自騎馬橫矛站在橋中,又看見橋東樹林裡塵土飛揚。追擊的曹兵停止前進,使得劉備逃脫。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採取主動措施,以聲勢壓倒別人。乘隙插足,扼其主機。

    例項:袁紹勢力漸漸強大,總想不斷擴張,決定奪取糧倉冀州。當時的冀州牧正是老友韓馥,他首先繪公孫瓚寫了一封信,建議與他一起攻打冀州。袁紹又暗地派人去見韓馥,請求聯合對付公孫瓚。韓馥只得邀請袁紹帶兵進入冀州。袁紹逐漸將自己的部下一個一個似釘子扎進了冀州的要害部位,這時,韓馥清楚地知道,他這個“主”被“客”取而代之了。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隻身逃出冀州去了。

    敗戰計:處於敗軍態勢之計謀。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利用敵人自身的嚴重缺點,使其自頹自損,己方一舉得之。

    例項:董卓為人陰險,濫施殺戮,並有謀朝篡位的野心。滿朝文武,對董卓又恨又怕,董卓勢力強大,正面攻擊,還無人鬥得過他。董卓身旁呂布驍勇異常,忠心保護董卓。司徒王允觀察這“父子”二人,狼狽為奸,不可一世,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皆是好色之徒。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名叫貂蟬。就行使“美人計”,讓他們為了貂蟬互相猜疑,以呂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

    例項:

    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後,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又把四個城門開啟,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使敵人獲取假情報而有利於我的計策。後指用計謀離間敵人引起內訌。

    例項:赤壁之戰前,曹營謀士蔣幹自稱與周瑜曾是同窗好友,願意過江勸降。曹操當即讓蔣幹過江說服周瑜。周瑜見蔣幹過江,一個反間計就已經醞釀成熟了。他熱情款待蔣千,酒席筵上,周瑜佯裝大醉,約蔣幹周床共眠。蔣幹偷偷下床,見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來是蔡瑁、張允寫來,約定與周瑜裡應外合,擊敗曹操。他連夜趕回曹營,讓曹操看了周瑜偽造的信件,曹操頓時火起,殺了蔡瑁、張允。等曹操冷靜下來,才知中了周瑜反間之計,但也無可奈何了。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故意毀傷身體以騙取對方信任,從而進行反間的計謀。

    例項: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已是盡人皆知的故事了。赤壁之戰前夕,為了騙過曹操,詐降成功,兩人事先商量好了,假戲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使得黃蓋取得了曹操信任,使用火攻,火燒了曹操八十三萬兵馬。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環環相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任何強敵,無攻不破。

    例項:漢末董卓專權,王允設計,先許嫁美女貂蟬與呂布,後又獻給董卓,以離間二人,致使呂布殺死董卓。赤壁大戰時,周瑜巧用反間計,讓曹操誤殺了熟悉水戰的蔡瑁、張允,又讓龐統向曹操獻上鎖船之計,又用苦肉計讓黃蓋詐降。三計連環,打得曹操大敗而逃。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採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以退為進。

    例項:

    姜維正在祁山進攻魏軍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詔書,命他班師。他無可奈何,只好從命。回到漢中以後見郤正,正說:“將軍將有大禍臨頭了。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國家也就完蛋了。”

    第二天,姜維上表後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諸葛亮,後主答應了,姜維全身而退,避免為小人所害。

  • 6 # 笑星好彩弟

    三國裡最早的計策是計除十常侍。

    漢靈帝當皇帝的時候,最欣賞十個宦官,對他們的建議言聽計從,國家大事都交給他們去辦,這十個人是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他們的職務都是內侍官,當時稱為“十常侍”。

    這十個人串通一氣,在皇帝面前報喜不報憂,靈帝被他們弄得暈頭轉向,還認為自己非常英明,朝中文武官員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公元190年,靈帝病危,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便和中常侍蹇碩商量讓劉協繼承皇位的事,讓蹇碩殺掉何進。

    何進知道了這件事,靈帝死後,袁紹率領5000精兵隨同何進進了皇宮,就在靈帝的棺材旁邊擁立太子劉辯當了皇帝,大家對新皇帝三拜九叩、山呼萬歲,袁紹立即進宮來捉拿“十常侍”。 張讓、郭勝等九人早已知道何進要殺自己,便先殺了蹇碩,然後一齊來到後宮,請何皇后(這時已尊為太后)代向何進說情,保自己一條性命,並說以前的壞事都是蹇碩一個人乾的,現在蹇碩已經被殺掉了。

    何太后立即把何進請進內宮,勸說何進,何進聽信了妹妹的話就沒有再追究。劉辯當了皇帝,何進既是國舅,又是大將軍,朝廷大權掌握在他一個人手中,袁紹等一般大臣都勸何進早點除掉宮中的宦官,免得將來生事,可是何太后不同意這麼做。

    何進和袁紹一商量,決定調京城以外的兵馬入城,用地方的力量除殺宦官,逼太后同意。“十常侍”(這時已剩下9人)知道了何進的計劃後,決定先下手除掉何進。這時,以張讓為首的一行九人來到何太后宮中,說何進聽外人計策,非要殺掉我們九人,請太后做主。

    何太后讓他們到大將軍府中去請罪,張讓說他們不敢去,最好是何太后把何國舅請進宮中,他們在宮中向何國舅賠罪道歉。 何太后信以為真,便傳何進到宮中議事。何進接到妹妹的詔書,立即帶著袁紹和曹操進宮見太后,袁紹的弟弟袁術率領1000精兵在皇宮外等候。

    進了皇宮中,何進吩咐袁紹和曹操在宮外等候,自己獨自一人進去。何進走過一道宮門,大門便在身後悄悄地關上,起初不知道,等他反應過來時,早被張讓埋伏下來的武士們一擁而上,三下兩下給殺死了。 張讓在城牆上將何進的人頭扔了下來,說何進謀反已經被殺。

    袁紹大怒,率領袁術的1000精兵攻開宮門,殺進宮去,見到太監就殺。張讓、段珪見大事不妙,連忙劫持皇帝劉辯和劉協衝出人群向城外逃跑,士兵們隨後追趕,張讓投河自殺。段珪在慌亂中丟了皇帝和陳留王,也被追兵捉住殺掉,其他的幾個太監也統統被殺。

    至此,十常侍全被殺死。

  • 7 # z傍晚的風

    隨機應變之計——在《三國演義》裡曹操是以奸臣的嘴臉出現,刺殺董卓即使成功了,也很難全身而退,冒著玉石俱焚的風險,單槍匹馬獨闖賊營,其魄力可敬!故事情節是這樣的:一天曹操懷揣著王允所贈的七星寶刀,來給董卓獻寶,董卓那個高興啊,吩咐呂布贈一匹千里馬與曹操以示感謝,說到這就疑惑了,難道董卓就沒有疑慮,曹操為什麼要給我獻刀討好我呢?哦可能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關係的需要,有那個必要去討好一下,這也就合乎情理了。就在這時曹操見董卓因不適側臥在床,心想刺殺董賊正在此時,誰料老賊前面恰有一鏡,曹操的動作正好在董卓眼裡來了個直播,在萬分情急之中,曹操靈機一動,便佯裝獻刀,心想即使殺不成,也可自保,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是。只冒虛汗的曹操獻過刀後藉故離開,但是事與願違,屋外侍候的李儒可不是沒腦子,曾在王允府邸見過七星寶刀,從曹操進門的那刻起便知道了曹操的來意,早在屋外準備了侍衛,,李儒讓侍衛圍住了曹操,曹操心想這回只能拼死殺出重圍了。董卓見狀責備李儒,孟德與我獻刀,爾等何故?真是命不該絕,呂布正好牽馬而來,曹操藉機試馬,還假喊呂將軍救我,呂布只顧笑便放走了曹操。曹操的隨機應變應用的真是妙。

  • 8 # 丁小示羊

    從厚黑學的角度看,開篇的桃園三結義是最早的計策,劉備看重的是關張二人的勇,他怎麼不與張三、王五等既不聰明又缺少力量的人結拜。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不會去結交沒有任何本事的人,所以每個人有自己的超強技能才會對別人有用。

  • 9 # 多肉侃電影

    在這部劇前期的時候,最早使用的應該就是美人計了。

    司徒王允用美人計把貂蟬獻給董卓,後又勾引呂布,呂布與貂蟬相愛,呂布決定帶貂蟬私奔,逃離董卓,不幸被董卓發現,呂布只好讓董卓佔有貂蟬,這是風儀亭事件,後經王允挑拔,呂布大怒,在上朝時刺死了他的義父董卓。

    古語有云:十八路諸侯不能殺董卓,而一貂蟬足以殺之;劉、關、張三人不能勝呂布,而貂蟬一女子能勝之。以衽席為戰場,以脂粉為甲冑,以盻睞為戈矛,以嚬笑為弓矢,以甘言卑詞為運奇設伏,女將軍真可畏哉!當為之語曰:“司徒妙計高天下,只用美人不用兵。”在這些典故足以證明美人計的高明,狠辣!

  • 10 # 老生常談影視

    先上三十六計目錄: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道代虢

    第二十五計 偷樑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三國演義》裡的三十六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鄧艾奇襲成都,魏延的奇襲長安之計,都是用的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許攸的攻打曹操許都之計,就是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曹操試圖借劉表之手殺死禰衡,以及劉表借黃祖之手成功殺了禰衡,都是借刀殺人;

    郭嘉遺計定遼東也是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黃忠和法正殺掉夏侯淵,就是用的以逸待勞;

    張飛戰馬超也是。

    第五計 趁火打劫

    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時候,呂布和陳宮就是用的趁火打劫佔領了曹操的山東。

    第六計 聲東擊西

    諸葛亮派趙雲在箕谷率領少量軍隊作為疑兵,自己欲率大軍出斜谷,就是用的聲東擊西。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諸葛亮陷害司馬懿,司馬懿陷害諸葛亮,都是用的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姜維挖地道企圖去偷襲鄧艾,就是用的暗度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魏、蜀、吳三家時時刻刻都在用,這個就不用再說了。

    第十計 笑裡藏刀

    陳登害呂布,逢紀獻計佯許公孫瓚夾攻冀州韓馥,違背公孫瓚之計,就是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曹洪捨命救曹操,就是李代桃僵之計,舍掉一小將,挽救了大局(但結果小將也並沒有犧牲)。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劉備奪取荊州,就是用的順手牽羊 + 渾水摸魚。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諸葛亮讓劉備驚動喬國老和當地百姓,以保全自身性命,就是用的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諸葛亮死後,用了一個諸葛亮的木雕像嚇跑了司馬懿,這明顯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計裡的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諸葛亮佯攻冀縣,就是用的調虎離山之計,調出姜維。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用的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諸葛亮用糧草騙姜維去搶糧,以便捉姜維,就是用的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董卓、李榷、郭汜、曹操擒漢獻帝,就是用的擒賊擒王。。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許攸獻計曹操火燒烏巢,就是用的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曹丕趁亂納美妾,就是渾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諸葛亮死後的撤退之計,就是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諸葛亮火燒上方谷,關羽水淹七軍,就是用的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魏、蜀、吳三家在反覆上演,呂布、劉備、曹操、袁術等人之間也在反覆上演此計。

    第二十四計 假道代虢

    劉備奪取西川,就是用的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計 偷樑換柱

    張繡設法廢掉典韋再攻曹操,就是用的偷樑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諸葛亮被誣陷謀反,被劉禪下令調回大軍後,諸葛亮質問劉禪那些話就是指桑罵槐,然後殺掉了宦官(指著皇上罵宦官)。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司馬懿裝病騙曹爽,就是用的假痴不癲。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劉琦三求計,明顯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計裡面的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張飛當陽橋退敵,就是用的樹上開花,用疑兵嚇退了曹軍。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黃忠和法正登高監視夏侯淵,爭得了主動權,就屬於反客為主裡的一種。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周瑜用美人計迷住了劉備,使其樂不思蜀(樂不思蜀另一出處,劉禪降魏後回答司馬昭的話)。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明顯是照搬的三十六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蔣幹盜書,就是中了周瑜的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周瑜打黃蓋,就是用的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龐統的連環計,也是引用的三十六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這個劉備前期一直在用,就不用再強調了。

  • 11 # 王曉坤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東漢末年劉漢王朝的沒敗和西晉的初始。期間群雄逐鹿分為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爭。

    要說最早的計謀個人認為當屬西涼刺史董卓其義子呂布進京惑亂朝綱廢除漢少帝,立漢獻帝自封丞相獨攬大權。董卓為人脾氣暴躁生性殘暴在朝中姦淫擄掠大臣們個個人心惶惶。大臣司徒王允表面上對董卓恭恭敬敬內心裡恨之入骨生出一計“離間計”王允利用家中歌女貂蟬先許配給呂布,後趁著呂布出城又將貂蟬許配給董卓,貂蟬與呂布相見貂蟬哭訴董卓霸佔自己,不願跟隨董卓願意跟隨呂布,離間他倆父子之情。

    後貂蟬把呂布請到王允家中協商除掉董卓,董卓篡位登基呂布趁董卓沒有防備除掉了董卓。王允用貂蟬離間成功,繼續匡扶漢室。

    王允憑一己之力沒費一兵一卒使用“離間計”就將宦官董卓除掉,一心想匡扶漢室可他沒想到的是漢室天下早已名存實亡氣數已盡。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王允一出“離間計”也未能使漢室王朝扭轉乾坤。

  • 12 # 我的電影Film

    一、隨機應變——曹操應急佯獻刀

    二、金蟬脫殼——孫堅換幘脫險境

    三、乘火打劫——袁紹詐取冀州城

    四、連環計——王允巧使連環計

    五、欲擒故縱——劉備三讓徐州城

    六、嫁禍於人——曹操借頭息眾怨

    七、韜光養晦——劉備借雷巧掩飾

    八、兵不厭詐——張飛詐醉擒劉岱。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三國史事的歷史著作不僅為《三國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時歷史意識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學意識也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作模式和基本傾向。求實傳真精神與經世意識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徵。

  • 13 # 人間山水貴

    《三國演義》第一計我覺得應該是袁紹的“調四方兵馬入京平亂”,也是三國裡最爛的計策。

    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兩股勢力把控著朝政,且相互爭鬥不斷。漢靈帝駕崩後,宦官首領蹇碩預謀誅殺外戚大將軍何進而立皇子劉協,未果,反被何進反殺。大將軍何進一時獨攬大權,並準備將宦官殘餘勢力十常侍全部剷除。太監們於是向何進的妹妹何太后求情,何太后對大將軍說:“塞碩要害你,他已經被殺了,你怎麼要把別的太監都殺掉?不是這些太監的提拔,你我兄妹能有今天的富貴嗎?“何進礙於兄妹情面,不好下手。於是袁紹就給何進出了一個注意:既然您不好意思動手,那就傳旨叫下面各個地方政府的頭領們都帶兵來逼宮,太后迫於壓力,必然會殺掉太監。

    結果太監們被逼急了,還沒待四方人馬入京,就提前謀劃暗殺了大將軍何進,何進手下袁紹、曹操等將領惱怒之下便衝進宮中滅了宦官勢力 。作為保衛皇權最重要的兩般力量,外戚和太監,幾乎在同一時刻消失了,自此之後,東漢皇室失了勢,也就衰落了下去。而後來董卓入京後更是正式開啟了三國亂局。可以說袁紹的這個調兵計策絕對稱得上《三國演義》裡最大的爛招。

  • 14 # 狍子嘿

    三國裡最早的計策是計除十常侍。

    漢靈帝當皇帝的時候,最欣賞十個宦官,對他們的建議言聽計從,國家大事都交給他們去辦,這十個人是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他們的職務都是內侍官,當時稱為“十常侍”。

    這十個人串通一氣,在皇帝面前報喜不報憂,靈帝被他們弄得暈頭轉向,還認為自己非常英明,朝中文武官員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公元190年,靈帝病危,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便和中常侍蹇碩商量讓劉協繼承皇位的事,讓蹇碩殺掉何進。

    何進知道了這件事,靈帝死後,袁紹率領5000精兵隨同何進進了皇宮,就在靈帝的棺材旁邊擁立太子劉辯當了皇帝,大家對新皇帝三拜九叩、山呼萬歲,袁紹立即進宮來捉拿“十常侍”。 張讓、郭勝等九人早已知道何進要殺自己,便先殺了蹇碩,然後一齊來到後宮,請何皇后(這時已尊為太后)代向何進說情,保自己一條性命,並說以前的壞事都是蹇碩一個人乾的,現在蹇碩已經被殺掉了。

    何太后立即把何進請進內宮,勸說何進,何進聽信了妹妹的話就沒有再追究。劉辯當了皇帝,何進既是國舅,又是大將軍,朝廷大權掌握在他一個人手中,袁紹等一般大臣都勸何進早點除掉宮中的宦官,免得將來生事,可是何太后不同意這麼做。

    何進和袁紹一商量,決定調京城以外的兵馬入城,用地方的力量除殺宦官,逼太后同意。“十常侍”(這時已剩下9人)知道了何進的計劃後,決定先下手除掉何進。這時,以張讓為首的一行九人來到何太后宮中,說何進聽外人計策,非要殺掉我們九人,請太后做主。

    何太后讓他們到大將軍府中去請罪,張讓說他們不敢去,最好是何太后把何國舅請進宮中,他們在宮中向何國舅賠罪道歉。 何太后信以為真,便傳何進到宮中議事。何進接到妹妹的詔書,立即帶著袁紹和曹操進宮見太后,袁紹的弟弟袁術率領1000精兵在皇宮外等候。

    進了皇宮中,何進吩咐袁紹和曹操在宮外等候,自己獨自一人進去。何進走過一道宮門,大門便在身後悄悄地關上,起初不知道,等他反應過來時,早被張讓埋伏下來的武士們一擁而上,三下兩下給殺死了。 張讓在城牆上將何進的人頭扔了下來,說何進謀反已經被殺。

    袁紹大怒,率領袁術的1000精兵攻開宮門,殺進宮去,見到太監就殺。張讓、段珪見大事不妙,連忙劫持皇帝劉辯和劉協衝出人群向城外逃跑,士兵們隨後追趕,張讓投河自殺。段珪在慌亂中丟了皇帝和陳留王,也被追兵捉住殺掉,其他的幾個太監也統統被殺。

    至此,十常侍全被殺死。

  • 15 # 禪語84

    我認為《三國演義》中最早的計謀就是隨機應變,參考是曹操應急佯裝獻刀董卓。以下是《三國演義》中的計謀順序:

    一、隨機應變——曹操應急佯獻刀

    二、金蟬脫殼——孫堅換幘脫險境

    三、乘火打劫——袁紹詐取冀州城

    四、連環計——王允巧使連環計

    五、欲擒故縱——劉備三讓徐州城

    六、嫁禍於人——曹操借頭息眾怨

    七、韜光養晦——劉備借雷巧掩飾

    八、兵不厭詐——張飛詐醉擒劉岱。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三國史事的歷史著作不僅為《三國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時歷史意識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學意識也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作模式和基本傾向。求實傳真精神與經世意識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不想學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