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
2 # 海佑講史
康熙西征噶爾丹我們都很瞭解,不過蒙古人是從明朝開始就始終沒有真正臣服過中原王朝,他們始終認為蒙古人可以再次入主中原。明清兩朝統治者對蒙古可謂是煞費苦心。大明王朝對蒙古人始終保持著武力震懾,清朝統治者則採取了和蒙古人和親的政策,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但是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徹底擺脫蒙古人的糾纏。尤其是西北的準噶爾部,雖然被康熙皇帝打得狼狽不堪,但仍舊不死心,經常搞小動作。從葛爾丹和康熙皇帝之間的戰爭開始,準噶爾部和大清王朝開始了一場長達68年的戰爭。
準噶爾部被清朝打敗之後,噶爾丹兵敗自殺,但是準噶爾部部落並沒有因此向大清王朝屈服,他們開始向北逃竄一直到沙俄邊境,在得到沙俄的支援之後,準格爾部迅速恢復了元氣,雖然實力遠沒有葛爾丹在時那麼強大,但對於大清王朝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雍正皇帝登基之後,也開始著手對準噶爾部進行圍剿。可是雍正皇帝對準噶爾部的瞭解顯然沒有其老子康熙皇帝那麼深入,公元1731年,也就是雍正九年,有探馬來報,準噶爾部部產生了內訌,實力大損,雍正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於是清點精兵7萬,西征準噶爾。
雖然大清王朝準備充足,但雍正這次卻被準噶爾給騙了,原來準噶爾部並沒有爆發內訌,反而是從沙俄方面引進了不少的槍炮火藥,其中還有來自於歐洲的大威力火炮,他們放出內訌的訊息,就是為了讓雍正出兵,好讓大清王朝領教一下他們的新實力。
清將傅爾丹帶領著1萬多先頭部隊到了準噶爾盆地,他們剛一到就發現情報有誤,準噶爾並沒有爆發什麼內訌,反而嚴陣以待,當傅爾丹發現上當受騙的時候,已經晚了。準噶爾的歐洲大炮鋪天蓋地般飛射過來,原來精銳的八旗兵面對如此密集的火炮也不得不倉皇逃竄。一陣大炮轟擊過後,噶爾丹騎兵縱馬狂衝,雖然女真族也是馬背上的民族,但是他們享國日久,八旗子弟每天過著大爺般的生活,怎麼會及得上整日在沙漠草原裡縱馬狂奔的彪悍蒙古人,所以八旗兵瞬間潰不成軍,第一仗損失慘重。
清軍好不容易再次組織起軍隊,卻發現已經被蒙古人給重重包圍了,昔日裡作威作福的八旗子弟,此刻嚇得腿都軟了,準格爾部又一次衝鋒,打得清軍毫無還手之力。此時傅爾丹的一萬三千先頭部隊已經只剩不到4000人,而準噶爾部還毫髮無損。
主帥傅爾丹帶著他的殘兵敗將再也不敢深入準噶爾,只能且戰且退,一路敗退到哈爾哈納河,沒想到準噶爾的騎兵已經追趕了上來,經過一個時辰的廝殺,除了主帥傅爾丹和少數勇士逃回北京外,1萬多名大清將士全部陣亡,14位高階將領戰死沙場。
傅爾丹逃回北京之後,雍正皇帝為了臉面下令封鎖訊息,但是此後幾年,清王朝也沒有再對準噶爾動兵。
-
3 # 我淡如菊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統一西北地區進行了長達近八十年的戰爭,最終取得完全勝利。在這場平叛戰爭中發生過大大小小千百次戰鬥,戰況最慘烈的就是和通泊之戰。
和通泊之戰是雍正九年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爆發的一次戰爭,戰爭結果清軍大敗,戰敗的訊息傳來,讓雍正皇帝痛入骨髓,北京內城望去,遍掛引魂幡。此戰不僅使得從康熙時開始籌劃的對準噶爾戰略的失敗,也使得雙方攻守易位,更大的影響是在心理層面,一直到乾隆二十年時,滿清王公大臣們對與準噶爾開戰仍具心懷疑懼。
此戰清軍共損失七千餘人,按道理說只損失七千人的敗仗不至於被稱為是十九世紀前八旗最大的一次失敗,引起這麼大的連鎖反應,箇中緣由,待俺一一道來。
清軍的損失大到什麼程度下圖是清軍各支部隊損失情況。
滿清的武裝力量主要是八旗,八旗又由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三個部分組成。滿清入關後,投降的農民軍、明軍等漢軍被收編,早先這些漢軍打的是綠旗,以後才改稱我們熟知的綠營兵。
論戰鬥力,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綠旗,滿清入關後,八旗按照方位駐守北京內城,拱衛紫禁城,這一部分叫做禁旅八旗,即京旗,主要是八旗滿洲,這是滿清最精銳的軍事力量。八旗每一旗的最高指揮官叫固山額真,漢語稱都統,官階從一品,這是八旗武將所能達到的最高官階。至於後文會說到的靖邊大將軍、撫遠大將軍是一項臨時職務,是由於戰事較大,皇帝任命王公、親信大臣擔任,負責節制一個戰略方向的總指揮官。
都統的副手是副都統,官階正二品。為了統治的需要,八旗兵被分派到各戰略要地駐守,稱駐防八旗,一般兵丁2000人以上者設將軍一名,官階同都統,都是從一品,將軍和都統不重設,即有都統處不設將軍,設將軍處不再派都統,將軍的副手仍是副都統。
這一仗八旗滿洲損失的主要是京師八旗及在右衛和東北的駐防八旗,佔總損失的80%,而八旗蒙古損失不大。
八旗自1615年成立以來雖然鮮少敗績,但是一些傷亡近萬人的敗仗還是有的,何以此次敗仗讓雍正痛徹心扉?做了一下簡單的統計,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是這次損失的是八旗滿洲中的精銳。京師八旗自不必說,右衛駐防在北方,擔負的是震懾漠北、漠南,威逼漠西蒙古的重任,自然也屬滿八旗的精銳部隊。
其二,這次大將軍傅爾丹出戰,隨同出征的副都統(正二品)以上有十八位,然而卻有十四位戰死或自殺,其中包括皇族一位,公爵兩位,尚書、侍郎這種朝廷中的部級和副部級的重臣五人。
自1644年滿清入關至三藩之亂時,八旗在面對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明朝的正規軍,各地的義軍,鄭成功的軍隊,李定國、孫可望的軍隊作戰,損失的滿八旗和蒙八旗(不含漢八旗及三藩)副都統(正二品)以上武將,總計也剛好是十四名。就是說這一仗損失的高階幹部數量與入關後總損失的數量相當。
在衡州之戰的兩黃旗,廈門之戰的兩白旗都曾遭受重創,上三旗俱在其間,傷亡的八旗兵丁數甚至高於和通泊之戰,可以說和通泊之戰滿清損失最大的是在幹部方面。
在征服了華夏大地平定了各地叛亂後,駐京八旗和各地駐軍八旗制度逐漸完備,作為最精銳的京旗成為了滿清統治者遴選優秀官佐的儲備庫,通俗點說京旗也是八旗的軍官儲備學校。這一仗等於打掉了從初級軍官學校到高階國防大學的近五千名未來之星。
關於這一仗的來龍去脈和作戰經過網上已經有很多文章,因而不多累述。再探討一下此次慘敗的原因。
原因一、準噶爾方面的精心準備上圖中最右邊的兩位就是此次戰役準噶爾方面的兩位最高指揮官大策零敦多布和小策零敦多布,策零來自藏語,長壽的意思,此時準噶爾的汗王是圖左策妄阿拉布坦的兒子噶爾丹策零。噶爾丹在康熙朝作亂,康熙御駕親征,戰敗後汗王的位置則落到了他哥哥僧格的兒子策旺手裡。因此,大、小策零敦多布其實是準噶爾汗王噶爾丹策零的叔叔輩。圖的最左邊的阿睦爾撒納則是見證了準噶爾的最後覆滅,但那是乾隆朝的事了。
大策零敦多布和小策零敦多布都是準噶爾的名將,尤其是大策零,猶如戰神級。
雍正四年,策旺死後,噶爾丹策零繼承汗位,雍正認為這是個機會,第二年六月雍正密籌進取。對於清軍的進攻大策零敦多布是預有準備的。
他趁清軍尚未準備好,在雍正七年派小策零率軍搶先對西路清軍發動了襲擊,清軍陣亡漢蒙官兵3243人,折損牲畜高達122557頭。割裂了兩路清軍,意圖使在隨後的北路決戰中西路軍不能很好地策應。然後轉兵向北,集中了全準噶爾一半以上的精銳主力三萬人,埋伏在阿爾泰山的山嶺中。
為了保障兩路清軍結合部,傅爾丹加派了七千部隊防守,削弱了北路主力的部分實力。
小策零的戰刀
原因二、雍正的急功近利和傅爾丹的求勝心切雍正七年(1729),任命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指揮西路,任命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統帥北路清軍,在察罕叟爾設大營並節制西路,因而,傅爾丹是此次徵準戰爭的總司令。
雍正八年十二月二十日,頒佈上諭:
朕思:於西路巴爾庫爾,北路卡倫之外各築一城,駐紮大兵,不時派討伐之兵襲 擊,驚亂其眾,賊必撤彼遊牧,遠退藏匿。我軍再進數百里,更築一城。照此一年後,復進數百里,再築一城。進博羅塔拉後,兩路兵彼此計議應援,各築一城,移我大兵 駐紮。其前所築之城,再量撥官兵前往,遞相移駐。各於築城處墾種以充軍糧。將全 數駝馬、牛羊,無事時,擇地牧放;若有事,全數收攏入城。賊隊既無所獲,我兵一 出,可襲取其行裝、牲畜。況賊怎敢越我兵駐紮之城而來,其力漸窘,其眾必離…… 我兵進剿,直搗其巢。不出三、四年,賊必不能逃過天綱矣。
這個方略其實在康熙晚年就有了,只是剛開始施行康熙帝就駕崩了。如果照此方略,兩路清軍穩紮穩打,依靠強大國力和軍力將準噶爾壓縮到伊犁河谷再聚而殲之,幾年之內就能完成統一蒙古的偉業。
照此方略,傅爾丹於四月二十五日率兵赴科布多河西的阿穆呼郎託輝(amuhūlang tohoi)築第一城,預備來年出兵額爾齊斯。 待準噶爾主力防範北路時,西路軍趁勢出擊,築城於烏魯木齊,使之首尾不能相顧。此時北路大軍有兵兩萬,計劃到秋季增兵到40800名。
然而,雍正帝不知道什麼原因卻一改初衷,命北路必於七月內將城築竣,之後不待各路援兵齊集,選精兵發動攻擊。
皇帝犯了第一個錯,領軍大將軍接著犯了第二個錯。六月九日,科布多城尚未築好,傅爾丹即率領11000名精銳沿奇蘭路發動了進攻,如一切順利,將穿越阿爾泰山,直撲噶爾丹策零的老巢伊犁。於是爆發了和通泊之戰。
進軍中曾經抓獲了三批俘虜,經審問知悉準噶爾策零派遣了三萬兵馬,由大策零敦多布和小策零敦多布領軍,此時小策零已經到了前線,有兩萬多兵,正等待大策零率軍前來匯合。
得到這樣的情報傅爾丹仍然率大軍出動,因此,傅爾丹中計之說純屬扯淡。
真實情況應該從兩方面看:
一是皇帝的脾氣。皇帝叫你出兵你不出兵,想抗旨不成。如不出戰,會被皇帝罵怯懦膽小如漢人一般。於是,面對各位部下的勸阻,“我國家之所以無敵者,以武臣不畏死耳!君等安可蹈漢兒之習,自弱其勢哉?”傅爾丹這番大義凜然的話一出口,封住所有的滿清武官的嘴。
二是從俘虜口中得知,敵方雖然已經有兩萬多人,但是還未完全聚攏,在小策零身邊僅有一千名他的私兵護衛。因而傅爾丹是想趁敵人不齊各個擊破。
三就是雖然只有一萬部隊,但是都是精兵,因而就算對方兵力佔優,傅爾丹仍然有信心一戰。
原因三、沒有組織好的好獵人不是一支好軍隊傅爾丹的隊伍中有一支被方方面面看好的精銳武裝索倫兵,雍正不惜重金打造了兩千人的索倫鳥槍騎兵。
索倫部是多個民族的聚合體,包含鄂溫克、達斡爾和鄂倫春族,也有的把錫伯族算在裡面。這些來自黑龍江大興安嶺的獵人,身體彪悍,騎射精準。在抗擊沙俄的雅克薩之戰中康熙就曾調派了數千名索倫兵,在歷次戰爭中索倫兵都有很好的表現。
然而這一次,索倫兵成了致敗關鍵因素。
和通泊之戰清軍進軍路線
從16日開始抓到第一名俘虜,越往前走敵人逐漸多起來。18日,前鋒遭遇兩千準噶爾軍,野戰中清軍取勝。19日清軍派兵增援前鋒,隨後本隊進入博克託嶺,準噶爾在兩側山嶺據守。
準軍只守不攻,在山嶺上居高臨下用小炮和火槍轟擊清軍。前鋒將軍、都統丁壽率軍奮力拼殺,奪下了東側山嶺,雙方形成對峙。
激戰了四天,準噶爾軍已從各遊牧地集結過來。而敵軍又不下山野戰,清軍處於佯攻的不利條件,且“因此地無水草,大將軍傳令移至有水草處”。
二十一日,清軍向和通泊撤退,這成了戰役的轉折點。強敵前轉軍就算是到了現代也是一個難以解決好的行動,二戰中最強的德軍和蘇軍都沒能做好,都曾因為沒有組織好撤退遭遇慘重失敗。
清軍的方案是定壽在東,副都統塔爾岱、馬爾齊在西作為後衛,掩護中軍後撤。此時天公不作美,大雨冰雹從天而降,準軍趁清軍移營首先向定壽軍發起了進攻。
黑龍江兵率先潰敗,副都統西彌賴彈壓不住潰兵,自盡。由於準軍勢大,塔爾岱率軍救援未果,反致馬爾齊戰死,定壽被截斷包圍,22日全軍覆沒。
據後來投誠過來的準噶爾人說:
“此後,我們三四處卡倫都被你們的兵攻取了,內中有逃回去的人,給了資訊。策凌 敦多布等傳集了他的兵,與你們大兵打了幾次仗,都被殺敗了。嗣後小策凌敦多布說:我們準噶爾的人就如此白死了麼!小策凌敦多布隨捨命帶領百餘人,身先衝入你們隊 內。我們準噶爾大隊的兵馬隨著也就衝入打仗,將你們駝只、馬匹、馱子等物得了許多。”
小策零身先士卒起到了鼓舞軍心的帶頭作用,定壽軍被消滅後,準噶爾開始向中軍發動進攻。
這一次又是黑龍江索倫兵先崩潰了。這些剛剛訓練好還未經歷戰陣的獵人,單打獨鬥一個打仨,但是對於騎兵的集團衝鋒腦子突然發懵,一鬨而散。索倫軍的潰散帶動了蒙古兵,導致蒙古軍也未經激烈戰鬥先後潰敗。至於綠旗軍,發揮了漢人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優良傳統,早跑沒影了。
至此,中軍陷入重圍,傅爾丹給京師八旗發表了最後的也是唯一的作戰動員:“慎無墮家聲也。”八旗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準軍多次進攻仍無法一鼓而下,反而在清軍陣前丟下大批屍體。
25日,來自達斡爾族的猛將塔爾岱率軍撕開一道缺口,掩護傅爾丹率大營八旗兵4000名突圍。沒能讓塔爾岱統領其訓練的索倫騎兵戰鬥應該說是傅爾丹的指揮失誤。在軍心動搖時也許老長官的一聲斷喝就能穩定住部隊。
28日,清軍抵哈爾哈納(harhana)河,彈藥、箭矢俱盡,負責斷後的鰲拜之孫,參贊大臣一等公達福戰死。
潰圍而出的官兵登上山嶺,分兩隊撤退。塔爾岱和德祿兩人負責掩護傅爾丹突圍,德祿戰死,傅爾丹一隊於七月初一抵達科布多,另一隊由副將軍巴賽、兵部尚書查弼納統率,在準噶爾兵追擊下覆沒。
輔國公巴賽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孫子,其衝出後未見到主帥傅爾丹,又返回尋找方戰死,而查弼納則是在衝出後發現沒了主將巴賽,又重新衝入包圍圈而戰死。
塔爾岱身中七槍昏死在戰場,可是他的戰馬始終徘徊在身邊未肯離去,直到他醒過來這匹戰馬馱著他回到科布多大營!後來的乾隆專門給他這匹戰馬賜名“鄂勒哲依圖阿爾薩朗馬圖魯”,意思為長壽之獅。
四、八旗子弟和通泊之戰中的八旗滿洲無疑表現得是英勇的,突出重圍的兩千多人也是各個帶傷,領軍將領不是戰死就是自殺,沒有辱末先人。
然而戰敗的另一原因則是由於援兵遲遲未到,其領軍將領則是位八旗子弟。
21日後,逃跑的索倫兵、蒙古兵陸續跑回科布多,守衛科布多的袞泰急忙召集人馬準備增援。此時在科布多有滿八旗1300名,漢軍車兵6000,然而無人應答。袞泰如只帶著1300滿八旗增援,不但杯水車薪,甚至有可能他前腳走後腳科布多的兵馬一鬨而散。因此,他只得把希望寄託在附近的陳泰身上。
傅爾丹出征前除留袞泰守科布多外,還將3000名滿八旗的騎兵交給陳泰,用來護衛科布多,防範準噶爾騎兵攻擊科布多。
這個陳泰不是漢人,他爹可是大名鼎鼎的昭莫多英雄費揚古,正是費揚古在昭莫多全殲了噶爾丹的主力,從而導致其徹底失敗。然而虎父犬子,陳泰藉口“我兵者,乃討伐行走之兵也,不可去爾築城處”。他不僅自己逃跑,還裹挾了剛增援來的1000察哈爾兵東逃,致使科布多門戶洞開,還在喀爾喀人中引發極大動盪,負責後勤運輸的喀爾喀人無人保護,紛紛丟棄所運物資趕帶駱駝、馬匹逃逸。
雍正得知後,氣得大罵:“不知羞恥,玷辱父祖,該殺。”不過氣歸氣,這是他小舅子,他下不去手,只得罷官奪爵給他留個吃飯家伙。
滿清入關後,一些滿洲貴族開始享樂腐化,戰鬥意志衰退,陳泰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和通泊戰敗後,當時在後方巡視的振武將軍順承郡王錫保臨危不亂,他來到大本營、後勤中心察罕叟爾,將東撤之寧夏駐防旗兵截留守城,調各處添發北路官兵來察罕叟爾駐守。
傅爾丹
傅爾丹戰敗後沒有推諉責任,也沒有自殺,而是上書雍正要求派大將來接替,再將自己押解京城處死,這說明他還是有大局觀。雍正也知道自己有責任,派人將自己的腰帶送給傅爾丹好言安撫。
此後,傅爾丹與錫保倒了個個,任振武將軍,而錫保就任靖邊大將軍,同時,派出了平定三藩之亂的大英雄馬海之後,大學士馬爾賽為撫遠大將軍,作為後方接應。
此後,錫保榮升親王,而傅爾丹也得以善終,他的兒子和孫子在乾隆朝最後滅亡準噶爾的戰爭中也帶部隊沿著他走過的道路衝向伊犁。
第二年,小策零率三萬精銳突襲漠北,康熙的駙馬,喀爾喀蒙古的貴族策稜在塔爾岱率領的索倫兵的配合下將小策零打得大敗,索倫兵也一雪前恥。然而八旗子弟馬爾賽卻畏敵如虎,不敢截擊,導致小策零帶殘部逃出生天,演了一出捉放曹,結果是自己的腦袋被雍正砍了,而清滅準之戰又拖了二十多年。
強悍的索倫兵此後一直奮戰在前線,後與錫伯營一起駐守新疆,維護國家統一、抗擊分裂勢力,抵禦沙俄入侵,終清之世一直保持著很強的戰鬥力,至1914年方才解散。
-
4 # 深度工場
和通泊之戰是八旗軍從努爾哈赤建軍以來100多年,最大慘敗。第2次這種一戰損失傷亡人的慘敗,要到僧格林沁戰死在高樓寨了。
清軍的對手準噶爾蒙古是一支新式蒙古軍,他們擁有大量中亞和土耳其火器,以及關內比較少見的四環合一鎖子甲,以及更好的中亞刀劍,同時也保留了蒙古傳統的騎兵戰能力。準噶爾火繩槍是土耳其重型火繩槍,無論射程,威力都遠遠超過清軍的明式鳥槍。同時,他們還在瑞典和俄羅斯人幫助下,建立起一支歐式炮兵部隊。
清軍主力北路軍有40800人,擁有子母炮300門、威遠炮60門、鳥槍5000支。他們決心對準噶爾腹地的科布多發動一次突襲行動。出動的部隊為精選11000精兵,包括,1000索倫勁旅,還有,京營八旗軍等等。
但是,很快清軍就在崇山環繞的阿爾泰山脈,進入到準噶爾蒙古的包圍圈。經過幾次小型戰鬥以後,清軍孤軍深入,終於來到死敵和通泊,準噶爾的土耳其重型火繩槍和歐式炮兵擊潰了來自黑龍江的八旗軍和索倫勁旅。
隨後,準噶爾蒙古開始圍攻在西山的八旗蒙古,在準噶爾蒙古的重型火槍和歐式大炮打擊下,八旗蒙古的弓箭根本阻擋不住,很快失敗。最後,清軍只有4000京營八旗利用高地優勢不斷擊退準噶爾進攻是,死守陣地。
最後,4000京營八旗組成方陣,掩護中間的輜重傷員,徒步突圍,3萬準噶爾大軍四面圍攻,八旗軍以鳥槍拼命射擊阻擋敵人。一直徒步前進戰鬥3天以後,到6月28日,八旗軍耗盡所有彈藥和弓箭。
大決戰爆發了,準噶爾大軍騎馬衝鋒一舉擊敗了筋疲力盡的八旗軍,此戰,殺死清軍副統領以上官員14人,清軍戰死6923人,303人被俘,損失7226人,只有2000多人突圍。
-
5 # 路之意
大清的時候滿洲八旗都是帶兵打仗樣樣通的人,他們帶領的軍隊可以稱得上是東亞的第一雄獅,並且曾經他們的軍隊還被稱為“滿萬不可戰”的軍隊。不過馬有失蹄人有失足,就是這樣一直精銳的部隊,在雍正9年的時候卻遭遇了一場非常的的失敗的戰爭。
和通泊之戰前期1727年準噶爾汗國第二代大汗策妄阿拉布坦暴斃,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1729年,雍正帝決定以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出北路阿爾泰,為北路軍。以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出西路巴里坤,為西路軍。
傅爾丹的北路軍共計有2.5萬人,其中主力為京營八旗和盛京、寧夏等地旗兵,共計有6000多人,除此以外參戰部隊還有從關內調來的綠營兵和東北調來的索倫兵,以及蒙古土默特、察哈爾等部。
在西北前線,清軍兵力是多於準軍的,但由於西北前線遠離關內,糧草轉運十分吃力,極大地限制了清軍兵力,所以北路清軍在兵力上也難以對準軍形成絕對優勢。為此傅爾丹最初曾想以精兵越過阿爾泰山突襲準軍大本營,但因為軍機洩露使準噶爾早有了準備,導致傅爾丹的計劃胎死腹中。
突襲計劃破滅之後,傅爾丹決定延續自康熙以來的戰略,在當地築城,逐步蠶食準噶爾領地,而此舉也得到了雍正的同意。
清廷的築城戰略確實讓準噶爾非常擔憂,由於缺乏重炮,準軍拿清軍的軍事要塞毫無辦法,對此噶爾丹策零打算誘敵深入,打一場伏擊戰。
和通泊之戰經過6月初,清軍從準軍俘虜口中得知,對手目前只有2萬餘人,全軍還沒完成集結。傅爾丹覺得有機可乘,決定趁他們集結完畢前實施進攻。這樣既可以殲滅準軍有生力量,又可以保衛還在構築的科布多城。
於是他便命令1300名滿洲兵、6000名綠營兵繼續建造科布多城,然後從全軍精心挑選了11000名精兵準備出戰。這其中既有被視為精銳的八旗和熟悉草原作戰地形的蒙古騎兵,也有括1000名黑龍江的索倫、達斡爾騎兵。他們不僅馬上功夫了得,操作鳥槍也十分嫻熟,被清軍上下寄予厚望。
全軍兵分三隊,第一隊以前鋒60人先行,另有定壽部2000人隨後跟進。第二隊為內大臣馬爾薩率領的2000人。清軍主力緊隨兩隊之後,向博克託嶺前進。
6月18日,1000名京師八旗兵,在博克託嶺首先與準軍發生遭遇戰。傅爾丹立刻命令前鋒統領丁壽帶著2000人前往支援,將準軍擊退。隨後立刻與傅爾丹合兵一處,在和通呼爾哈地區與準軍來回拉鋸,一度攻克了北山和西山,暫時處於上風。
雖然開了個好頭,但傅爾丹很快就感覺到了異樣的氣氛,準軍似乎正在集結準備反撲。見勢不妙傅爾丹立即命令全軍向和通泊後撤。這一帶位於阿爾泰山脈,到處崇山峻嶺,部分地段高差甚至達到600m,非常不利於大軍的集結。
然而機動力點滿的準噶爾來的比傅爾丹想象的要快的多。他們很快便騎馬追了上來,趁清軍在移動營地時發起了進攻。這些準噶爾騎兵,巧妙利用雨雹天氣,將撤至山頭的清軍後衛定壽部2000餘人團團包圍。雙方的火炮、火槍響成一片。
雖然清軍佔據高地,但明式鳥槍的效能完全不是中亞重型火槍的對手。結果是準噶爾人從四周圍著清軍陣地射擊,而後者卻被打的抬不起頭,只能在混亂中盲目還擊。經過一天的惡戰,清軍的火藥、鉛彈、弓矢就已經基本用完。定壽命令部下各自突圍衝出,除了一小部分得以突圍之外,幾乎是全軍覆沒。定壽自己也只能選擇自裁。
和通泊之戰戰況如何?說實話八旗軍在戰鬥中表現絕對可以打高分,旗兵投降者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是戰死,而蒙古兵則意志崩潰,降者甚眾,並將清軍虛實都告知了準軍。
由於兵力相差懸殊,且清軍火器落後,最後只有傅爾丹率領不到3000人突圍,最後逃到科布多時只剩下了2000多人。清軍被俘和陣亡共計7000多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旗兵,而且還是京營八旗精銳,京旗共計陣亡4583人,就連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孫輔國公愛新覺羅·巴賽也陣亡了,此外還有鰲拜的孫子一等超武公達福也陣亡了,單是公爵是死了兩個。
博克託嶺、和通泊之戰的慘敗讓雍正帝徹底放棄了征服準噶爾的想法,雙方約定以阿爾泰山為邊界,直到乾隆皇帝繼位後,清廷才趁準噶爾內亂徹底將其平定。
和通泊之戰的總結這場戰爭原本是雍正想要收復準爾格的,結果讓人家抓住了弱點,就是要殲滅準格爾部落的,其次就是利用了一個間諜的話,引誘著清軍來殲滅。自己將大部隊藏於山上,慢慢地將清軍誘導到自己的包圍圈裡,清軍統帥傅爾丹求勝心切,誤中敵計,於博克託嶺突圍後,未及時撤往科布多,卻在和通泊立營,故再度陷入重圍,損失慘重。
在戰場中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只有創造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才能更好的取得勝利,這些都是孫臏在自己的《孫臏兵法》裡講述的,當然,有的時候需要戰場的指戰員們根據臨時的戰場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意思。畢竟,後方的人不知道前線的事情,等到軍報來了,情況發生變化了。
還有一個失誤就是求勝心切,這個是兵家大忌。
當然,我就在這裡紙上談兵,連趙括都不如,更何況在這裡指點人家將軍的排兵佈陣,只是想說的是,自己的意圖被人獲知以後,人家就會根據你的要求,給你設定陷阱,這個是專門定製的,有的時候就會出現了龐涓被射殺的情形。
總結:戰後和通泊遍地遺骸,血流成河!這一場戰役太過慘烈,也被外界看做是19世紀之前,清軍敗的最悽慘的一次。因為各種原因,清軍損失慘烈,是整個大清王朝的敗筆。
-
6 # 一個歷史過客
大清的時候滿洲八旗都是帶兵打仗樣樣通的人,他們帶領的軍隊可以稱得上是東亞的第一雄獅,並且曾經他們的軍隊還被稱為“滿萬不可戰”的軍隊。不過馬有失蹄人有失足,就是這樣一直精銳的部隊,在雍正9年的時候卻遭遇了一場非常的的失敗的戰爭。
戰爭背景——反覆的準格爾康熙年間,噶爾丹東征,康熙連續三次御駕親征終於平定,葛爾丹被殺。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侵入準格爾,並且挑動羅卜藏丹津反叛,羅卜藏丹津被年羹堯平定。繼位不久的雍正與策妄阿拉布坦議和,劃定邊界。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暴斃,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開始著手訓練火器兵“包沁”,並於1728年再次叛亂。1729年10月雍正發兵西北兩路圍剿葛爾丹,1730年策零請擒羅卜藏丹增議和,雍正決定暫緩進兵,中緩兵之計。1730年秋,完成集結的策零再次進攻清朝,戰爭一觸即發。
1731年4月,北路軍統帥靖邊大將軍富爾丹上表言科布多(今蒙古國科布多省)為進軍咽喉,請築城屯軍,雍正詔準。同年5月,富爾丹移兵科布多。與此同時策零權衡西北兩路對手,覺得北路軍兵力稍弱,起兵北上。
軍力對比——暗含殺機的對手準格爾部:
由策零親自帶領,將領涵蓋準格爾部幾乎所有精銳。
騎兵:24000名
炮兵:1000名
步兵:4000名
火器兵:1000名
總兵力3萬,以騎兵為主,野戰能力強悍,但缺乏工程器械。
清軍:
富爾丹親自率隊,頃承郡王錫保隨軍掌振武將軍印、副將巴賽、查弼納,前鋒將軍丁壽、副統領塔爾岱。雲集各地將領數十名,可以說人才濟濟。
京營八旗兵:6000人(可以說在雍正朝京營八旗是單兵素質最好,裝備最強的部隊,所有兵員都是滿洲和蒙古八旗中精選而來,前鋒營的鳥槍配置率一度達到一半以上)。
車騎營:9000人(嶽鍾琪所創戰車部隊,每車寬兩尺,長五尺,由五名士兵操作,是一種多功能部隊,可以運糧,可以結陣防守,也可以阻擋騎兵衝擊)。
奉天等地各駐軍抽調部隊:8800人(這部分兵員比較雜,有黑龍江達斡爾等部獵手出身的鳥槍兵精銳2000人,也有奉天的滿洲騎兵,還有土默特等部的蒙古騎兵,還有寧夏的駐地步兵)。
總兵力23800人,部隊構成非常龐雜,肯定存在令出多門的問題,而且主將是公爵,卻由郡王掌將軍印,本身就是重大問題。但優勢也很明顯,還有西路軍配合,並且可以據城而守,只要不貪功冒進就問題不大。
戰前準備——簡單的煙霧彈策零命令一萬部隊據河上游駐紮,剩下兩萬主力在河邊的博克託嶺埋伏,又讓心腹塔蘇爾海丹巴故意被清軍抓住。此人供述策零雖然發兵3萬,但與妹夫不和,所以實際兵力只有兩萬,而且已經分兵,其主力駐紮在博克託嶺。
讓人詫異的是久經沙場的富爾丹居然相信了,他決定率軍主動出擊,以寧夏兵將領素圖和戴豪率4000兵為先鋒,以前鋒統領丁壽率本部為第一隊,以土默特部馬爾薩率本部為第二隊,富爾丹本人率主力跟進,直撲博克託嶺,想一舉殲滅準格爾部主力。
戰爭經過——單純的各個擊破六月初九:丁壽所部第一隊抓獲準噶爾巡邏兵,其稱此地距離準噶爾部前鋒部隊不足三日路程,該前鋒部隊不足千人,尚未紮營。富爾丹令丁壽急行軍,丁壽部連趕路數日,一無所獲。
六月十七日:清軍再次抓獲巡邏兵,稱2000人的準格爾部隊駐紮博克託嶺,富爾丹又令先鋒素圖部直撲過去,同時富爾丹將大營駐紮在和通泊附近。
六月十八日:丁壽部遇準格爾兵,斬敵400,其餘均翻山逃竄。富爾丹堅定了博克託嶺有小股敵軍的信心,帶領主力開始急行軍。
六月十九日:富爾丹率主力與前鋒部隊匯合,開始向博克託嶺進軍。
六月二十日:清軍進入博克託嶺,伏兵四起,以騎兵居高臨下向清軍反覆衝擊。富爾丹親自組織反擊,奈何仰攻難進,豪無戰果。這時的富爾丹才恢復了幾分宿將本色,判斷再不突圍非常可能本全殲,於是下令突圍。
六月二十一日:策零發覺清軍突圍意圖,猛攻清軍兩翼,富爾丹將主力一分為二分別支援,但天降大雨冰雹,救援未果。
六月二十二日:東翼覺羅海蘭突出重圍,丁壽、素圖兩名將領自殺;西翼主將塔爾岱苦苦支撐,富爾丹於是命令最精銳的達斡爾鳥槍兵支援,結果鳥槍兵剛一接敵就潰散,西翼部隊覆沒,塔爾岱僅以身免,馬爾齊自殺。
六月二十三日:富爾丹率清軍殘餘主力突圍,回到和通泊大營,策零趁其立足未穩,包圍大營。蒙古科爾沁部騎兵陷在大營外,作為主力的土默特部騎兵回軍救援,這時其餘清軍見土默特部大旗居然在敵軍中,錯認主力已被包圍,紛紛潰散。
六月二十四日:清軍將領永國、覺羅海蘭、岱豪自殺,查弼納、巴賽、達福、馬爾薩、舒楞額戰死。主將富爾丹混在亂兵中突圍成功,準格爾部一路追擊到河邊收兵。
七月初一:殘餘清軍退回科布多城,僅餘2000人,副統領塔爾岱也身受重傷,幾乎不治。
戰役總結——自古知兵非好戰這場戰役的第一責任人無疑是主將富爾丹,他一錯再錯,終於將清軍全部葬送在阿爾泰山邊。從軍力到軍隊結構沒有一樣佔優勢,他就敢相信一個俘虜的話主動出擊;從地形到天氣沒有一樣明確,他就敢主動和前鋒部隊匯合,終於把清軍送進了包圍圈。
這樣也就罷了,發現中伏後不趕緊突圍,心存僥倖的仰攻山頭,把寶貴的戰馬消耗了近5層,這時候再想突圍已經千難萬難。最後就是建在和通泊的大營,居然依湖而建,準格爾包圍大營的時候只需要兩面就行,營內清軍突圍就是在用添柴戰術送人頭。這麼多問題彙集到一起,全軍覆沒一點都不意外。
這一系列錯誤的源頭其實只有一個,富爾丹被一個貪字迷惑,因貪功而好戰,因好戰而求戰,終於不可收拾。
總結:這一戰清朝確實敗的極慘,說全軍覆沒並不為過,而且損失的都是精銳部隊。後果也非常嚴重,原定西北兩路合圍被徹底突破,清朝經營多年才取得的絕對優勢幾乎喪失。可以算做清朝中期軍事上最慘痛的失敗,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這次慘敗清軍的京營八旗也損失慘重,那是清朝最精銳的武力。
-
7 # 卓然影視
提起清朝的八旗軍,相信各位第一反應就是羸弱、不堪一擊。但實際上,在清朝開國時期,八旗軍作為清朝的主力部隊,裝備精良,戰功赫赫,為大清的立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自努爾哈赤公開反對明朝以來,八旗大軍一路高歌猛進,無往不勝。
1618年,八旗大軍殲滅明、蒙朝聯軍4萬人,奪取了明清戰爭的主動權。1626年,清朝大軍又相繼佔領了遼陽、瀋陽等城市稱霸山海關,1642年皇太極帶領八旗大軍取得了“松錦會戰”中的勝利,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但就是這樣一個戰無不勝,號稱“東亞第一強兵”的軍隊,在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戰中,慘敗於準噶爾,損失精兵一萬,受傷、戰死將領高達十八位,有很多對清朝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一時間京師八旗家中幾乎人人戴孝,可謂慘不忍睹。
和通泊之戰,是自萬曆二十一年(1593)與蒙古交兵以來,相隔138年,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敗仗。這也讓和通泊成了八旗軍的傷心之地。
一、準噶爾崛起,在沙俄的支援下,逐漸威脅清朝統治在康熙二十三年,喀爾喀蒙古內亂,準噶爾暗中得到了沙俄的支援,趁機出兵東征,想要取得蒙古及和碩地區。大清王朝肯定不會坐視不管,於是三徵準噶爾,最終將喀爾喀納入實際的統治範圍,戰爭結束後,準格爾統治者噶爾丹自殺身亡。
這也開啟了為時68年的平定準噶爾戰役。這次戰役,起於1690年的康熙二十三年,止於1757年的乾隆二十二年。橫跨了清代三位皇帝。
在1727年的雍正五年,噶爾丹策零繼承準噶爾汗位。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軍事家,像他的父親一樣,非常喜歡戰爭。妄圖透過戰爭,擴大自己的版圖。
他設立了專門的軍事部隊“昂吉”,並且透過沙俄暗中資助的火炮,組建了1000人的炮兵部隊“包沁“。並且逐漸向外擴充實力,不斷危害著清政府的邊境。
此時的準噶爾自從康熙統治中期開始,就開始了自己的擴張運動,在不斷的擴張下準噶爾版圖不斷向東向北擴張,漸漸的成為了當時的東亞三大國家之一。
清政府知道準噶爾背後有沙俄撐腰,不能這麼坐視不管。於是在1729年,雍正發動了平定準噶爾的戰役,歷時4年,透過科舍圖之戰、和通泊之戰、鄂登楚勒之戰和光顯寺之戰等,使得西北進入了十年的和平期。
二、背景:準噶爾內亂,清朝趁火打劫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得到一個好訊息,準噶爾的大汗旺阿拉布坦病逝,他的長子噶爾丹策零繼位。但是即位過程並不順利,噶爾丹策零幼弟害怕被殺,逃亡哈薩克。
老皇去世,新皇登基,而且內部鬥爭重重,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雍正認為此時正是出兵平叛準噶爾的好時機。一舉解決西北問題的天賜良機。正在這時,準噶爾好死不死得收留了被判清政府的青海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正好給了雍正出兵的藉口。
雍正九年(公元1729年),雍正採用大學時張廷玉的意見,命令川陝總督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率領部隊兩萬六千人作為西路軍,進駐新疆巴里坤。授予吏部尚書領侍衛內大臣、三等公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率2.4萬人作為北路軍,進駐科布多。兩路大軍合擊準噶爾。
噶爾丹零看到清軍出動如此陣仗,知道一戰在所難免。於是派遣特使到嶽鍾琪軍中,表示願意交出羅卜藏丹津,以求和平。但是這只是準噶爾的緩兵之計。一方面麻痺清政府,一方面好調兵遣將以應戰。
但是雍正以為準噶爾真的被嚇破了膽,想要求和。於是下令全面停止前進,並調回傅爾丹、嶽鍾琪進京商議。並讓四川提督紀成斌統領西路軍馬、副將軍巴賽統領北路軍。結果紀成斌以為兩軍真的開啟義和,打不起來,於是全軍懈怠,全然沒有大戰在即的樣子。
噶爾丹零看到計策成功,便向疏於戒備的科舍圖牧場放牧部隊發起進攻。在偷襲之下,十餘萬牲畜被搶走。反應過來的清軍在總兵樊廷、張元佐的帶領下大戰七天七夜,終於奪回了大量牲畜。
清軍這才意識到,被噶爾丹零騙了,於是火速讓傅爾丹、嶽鍾琪回軍中,整頓軍隊,準備一舉拿下準噶爾。
三、過程:傅爾丹輕敵冒進釀大禍,清軍死傷慘重傷元氣雍正九年五月,傅爾丹率北路軍到達科布多,並在此處築城。噶爾丹零深知嶽鍾琪用兵如神,於是將進攻重點,轉向了北路軍,進而劫掠喀爾喀蒙古。
準噶爾軍保留著蒙古部隊的特徵,長於野戰,但攻城能力不足。雍正帝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告知前線軍隊穩紮穩打,齊頭並進,以城池為依託來一步步蠶食準噶爾。
準噶爾顯然也知道這一點,於是針對北路大軍,利用兩路大軍爭功的心理,制定了一套誘敵深入的巧妙計劃。他派塔蘇爾海丹巴為諜,故意讓守卡清軍所獲,然後詐降清軍,讓塔蘇爾海丹巴告知清軍準噶爾的用兵意圖。噶爾丹策零發兵3萬,派大策零敦多布、小策零敦多布分別率領,來犯北路。現小策零敦多布已至察罕哈達,而大策零敦多布因故未至。
傅爾丹信以為真,以為自己真的掌握了準噶爾的行軍路線。為了搶得頭功,傅爾丹決定在西路軍隊還沒集結的時候,先下手為強,以自己優勢兵力,主動出擊,從而各個擊破。
六月初九,傅爾丹從科布多河西出兵,命素圖、岱豪為前鋒。定壽等領第一隊,馬爾薩等領第二隊,傅爾丹為中軍,率大部隊在後。又命袞泰留守護城,陳泰屯於科布多河東,扼守糧道。
六月初九日,定壽所率第一隊進至扎克賽河,沿途捕獲十二名準噶爾俘虜。經這些俘虜供述,清軍距小策零敦多卜的牧場察罕哈達,只有三天路程。而且準噶爾兵僅有一千人,也沒有立營防守。大策零敦多卜因途中生病,留在和博克山。
傅爾丹一聽,大喜過望,急忙令人連夜行軍。但急行軍數日,也沒見到敵人。
六月十七日,清軍又抓住了第三批俘虜,這次的資訊似乎更為準確:兩千準軍駐紮住在博克託嶺,還有上萬馬匹和駱駝。傅爾丹一聽,不再猶豫,立即派遣蘇圖、岱豪帶三千人進攻。
六月十八日,傅爾丹又派定壽統兵一千五百前去支援。準噶爾部讓戰鬥力不足的羸弱士兵迎戰,進而引誘清軍追擊,兩萬主力埋伏在山谷中。清軍進入庫列圖嶺遭遇準噶爾部,殺敵四百多人,剩餘部隊帶著駝馬翻過山嶺逃跑。
六月十九日,傅爾丹帶領大軍一起追趕,終於清軍全部進入了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早已埋伏好的山谷,準軍的合圍戰術最終成功。
六月二十日,清軍追進博克託嶺,一見時機成熟,兩萬準噶爾部隊從山頭顯現出來,居高臨下得向清軍發動猛攻。見此情況,傅爾丹也知道自己中計了,於是親自督戰,在斬殺了第一次正面衝擊之後,殺敵千餘,暫時穩住了陣腳。
但是長久下去不是辦法,傅爾丹命人攻取西山制高點,以挽回敗勢。準噶爾俯身防守,清軍仰面進攻不利,未能攻下。
傅爾丹見攻堅失敗,再這樣下去全軍危險,於是決定想和通泊突圍。傅爾丹將全軍分為五部分,定壽、素圖、覺羅海蘭、常祿、西彌賴據山樑東;塔爾岱、馬爾齊據山樑西;承保居中,馬爾薩出其東;達福、岱豪當前,舒楞額、沙津達賴等護後。開始了突圍戰。
六月二十一日,清軍按照計劃開始突圍,準噶爾發現了清軍突圍的意圖後,決定全力進攻梁東、西兩軍。這時候天空不作美,突降冰雹,火槍無法使用,給清軍的突擊增加了難度。傅爾丹也知道西路的重要性,派兵增員,但是直到太陽下山,也沒有突圍成功。
六月二十二日,定壽軍全軍覆沒,東側山樑失守。覺羅海蘭突圍出,定壽、素圖、馬爾齊皆自殺。
六月二十三日,東西梁全部失守,隨著東西梁的失手,準噶爾軍突破清軍側翼,來到了大軍後背,至此合圍陣勢已成,清軍已經無力迴天。
六月二十三日,準噶爾部稱清軍突圍,陣型散亂,立足未穩,又突然率兵包圍了在和通泊河邊集結的清軍大營。此時清軍中只剩主帥和四千精兵。面對強敵,傅爾丹親自上陣殺敵,並鼓勵手下士兵,不得辱沒祖宗威名。這四千精兵是精兵中的精兵。生死存亡之際,始終堅守陣地,最終殺敵五百,擊退來敵,保住了大營。
此時在科布多城主將袞泰早已接到了前線戰敗的訊息,他立即下令召集軍隊出兵,然而傅爾丹率領的已然是精銳部隊,仍然不是準噶爾的對手。剩餘的部隊陽奉陰違,紛紛懼怕準噶爾,不敢出戰。
六月二十四日,在援軍遲遲未至之時,清軍各路已然堅守不住,永國、覺羅海蘭、岱豪皆自殺。
六月二十五日,清軍苦等援軍不致,只好集結方陣突圍,以火器佈列於外,衛護輜重,且戰且走,突出包圍圈。突圍中,查弼納、巴賽、達福、馬爾薩、舒楞額等將領皆戰死。傅爾丹率殘兵渡過哈爾噶納河,退往科布多方向。
七月初一日,清軍退守至科布多,清點之下,傅爾丹部僅餘2000餘人逃回,一萬多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戰死、受傷18位高階將領,七位親王自殺或身亡。雖然西路的嶽鍾琪穩紮穩打,拿下烏魯木齊,但是烏魯木齊已經是空城一座,兩相比較,清軍還是慘敗。
四、影響:和通泊一戰精銳盡損,京師八旗家家戴孝面對如此慘敗,傅爾丹自責不已,曾兩次上書要求自盡:臣死之日,難見陣亡將士於地下也。伏乞皇上速遣賢將,統率大軍,將臣調回,同臣妻子,一併正法,以昭國憲。”
清軍的慘敗,讓雍正“痛惻難忍,不覺淚下!”,但是一向嚴厲的雍正,這次並沒有處罰傅爾丹,而是將自己的腰帶,賜給了傅爾丹,讓他不要輕舉妄動。如果堅守科布多最好,不行的話就退守至察罕庾爾,以儲存實力。
和通泊慘敗,震動了整個蒙古草原。準噶爾趁勢進軍入喀爾喀,到處劫掠,造成了極大的震動。朝廷無奈之下命令蒙古的王公貴族內遷至內蒙古,以躲避準噶爾的兵鋒。
北路大軍受挫,西路大軍也不敢太過冒進,只能原地待命。這一戰,不但使得雍正一舉掃平西北的計劃受阻,還迫使清軍在喀爾喀採取戰略收縮,這幾乎將康熙時代苦心經營了三十多年的土地全部葬送,險些威脅到清朝的國本。
結語:這次和通泊慘敗,不但打破了八旗軍“東亞第一強軍”的稱號,甚至葬送了康熙三十年的西北經營之局,可謂慘敗至極。這一敗,也看出了八旗軍在入關以後貪圖享樂,在戰鬥力上已經下降了不止一個檔次。
-
8 # 千佛山車神
和通泊之戰是清朝中期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爆發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戰役,此戰清軍慘敗於準軍,逼迫雍正暫時放棄了對準噶爾的吞併,清準在戰後進入很長時間的和平期
準噶爾汗國是明末時期厄魯特蒙古的四大部落之一,到清朝初年在臺吉噶爾丹打敗了和碩特部,稱霸厄魯特蒙古,自封大汗,建立了準噶爾汗國。
在統一厄魯特蒙古之後噶爾丹便揮師東進,意欲吞併漠北蒙古,複製成吉思汗的霸業。
但是當時的漠北蒙古一直視厄魯特蒙古為異族,不把厄魯特蒙古看作是真正的蒙古人,而面對噶爾丹的入侵,漠北蒙古寧可投降清帝國也不願臣服於噶爾丹。
清廷在得知漠北蒙古歸降後非常高興,立即出兵漠北並於烏蘭布統擊敗了正欲南下的噶爾丹,打消了噶爾丹南下進攻中原的念頭。
六年後清軍又在漠北蒙古的昭莫多重創噶爾丹,經過此番慘敗,噶爾丹一蹶不振,在清軍的追擊下自殺身亡。
不過噶爾丹的死並沒有解除清廷的西北邊患,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大汗,仍然試圖與清廷爭奪天下。
在整個康熙年間,清帝國和準噶爾帝國圍繞著西藏展開了角逐,雖然清軍最終佔領了西藏,但準噶爾汗國依然是佔據著整個西域。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暴斃,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眼瞅著準噶爾新主上臺,剛繼位不久的雍正皇帝坐不住了,他想趁準噶爾汗位交接的動盪之機一舉消滅這個宿敵。
1729年雍正帝決定分兵南北兩路攻打準噶爾,北路軍以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從外蒙古越阿爾泰山攻擊準噶爾腹地。南路軍則以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從甘肅出巴里坤牽制準噶爾軍。
(清廷兩路大軍進攻噶爾丹)
作為本次行動的主力,傅爾丹的北路軍共計有2.5萬人,其中來自京師、盛京、寧夏等地的八旗精銳有6000人,來自直隸、山西等地綠營兵有9000人,索倫兵和蒙古土默特、察哈爾等部騎兵共計8800人。
說實話2.5萬人真心不多,正面硬鋼準軍佔不到任何優勢。可是西北遠離內地,糧草轉運艱難,清軍難以繼續增兵,傅爾丹手上只有這點人可用。
傅爾丹曾經考慮過偷襲準噶爾大本營,不過準噶爾人也不傻,在準軍探子的嚴密監視下,清軍的一舉一動都被窺探無疑,偷襲計劃根本無法實施。
(準噶爾軍的裝備受奧斯曼帝國影響,武器裝備方面皆優於清軍)
經過研判,傅爾丹決定還是繼續執行自康熙以來的蠶食戰略,鑑於準軍缺乏攻城的重炮,清軍在清準邊界不斷築城推進,進而步步蠶食準噶爾汗國領地。
清軍的蠶食戰略確實讓準噶人頭疼不已,對此噶爾丹策零打算演一場戲,把清軍從城裡引出來,在高山峽谷中打一場伏擊戰,徹底解除清廷在北面對自己的威脅。
1731年噶爾丹策零散佈假訊息,宣稱準軍將傾兵三萬劫掠清軍牧場,而當時準軍剛剛與清軍在哈密和青海爆發激戰,傅爾丹認為準軍主力並不在自己這裡,所謂的三萬大軍只是虛張聲勢,於是決定主動出擊,殲敵於野外。
此次出擊傅爾丹共調集一萬人,基本上都是八旗兵、索倫兵和蒙古各部騎兵,綠營則留守看家。
傅爾丹任命素圖、岱豪為前鋒,領3000人先行,定壽和馬爾薩領2000人緊隨其後,自己率主力斷後。
(清軍行動示意圖)
清軍在出發後的頭幾天並沒有發現任何準軍蹤跡,直到大軍出發後第八天才捕獲了一名準軍士兵,得知在不遠之處的博克託嶺一帶有2000準軍駐守。
傅爾丹聽聞此訊息大喜,不經確認便下令先鋒部隊急速前進,妄圖一口吃掉這支準軍。
次日上午,清軍先鋒部隊果然在庫列圖嶺遇到了一小股準軍,清軍立即發起進攻,斬敵400餘人,取得首勝。
拿下開門紅的傅爾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他認為沒有必要再過於小心翼翼,於是命令前鋒部隊暫停搜尋偵查,等待與大部隊會合一起行動。
傅爾丹撤回先鋒部隊的做法極為危險,沒有先鋒打頭陣,清軍對前方的情況將一無所知,很容易被人包餃子。
等到大軍出發後的第十五天,一臉無辜的清軍終於來到了博克託嶺,正當清軍準備翻越博克託嶺時,早已埋伏在此的2萬準軍如海嘯般衝了出來對清軍展開了圍殺。
面對突如其來的襲擊清軍並沒有立即崩潰,傅爾丹很快便穩定情緒,指揮軍隊向西面高地衝鋒,試圖佔領一個制高點。
但準軍也很快看透了清軍的想法,依仗著優勢兵力擊退了清軍的衝鋒,傅爾丹只得下令分兵五路突圍。
在整個的突圍期間,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新滿洲索倫兵表現極差,戰鬥意志極為脆弱,降者如雲,而清軍內的蒙古兵也大量投降,只剩下滿洲兵獨自奮戰,在經過慘烈的廝殺後只有三路隊伍衝出重圍。
三路清軍突圍後一直向大本營科布多城撤退,但準軍一路緊追不捨,清軍一時甩不掉準軍,傅爾丹於是決定退守和通泊湖。
(和通泊湖位於阿爾泰山東側,比鄰今天中國邊境)
按照傅爾丹的想法,清軍背靠和通泊湖是非常安全的,在大湖的保護之下準軍無法從背後偷襲清軍。
但問題是清軍背靠大湖也等於徹底堵死了自己的一條退路,原本準軍需要四面包圍清軍,現在只需要三面包圍就夠了,真不知道傅爾丹是咋想的。
最後雙方就在和通泊湖展開了決戰,大部分清軍戰死,只有傅爾丹領著2000多人逃回了科布多城。
“博克託嶺、和通泊之戰”清軍被俘和陣亡7000多人,僅京師八旗就陣亡4583人,陣亡的高階將領中甚至有兩個公爵,分別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孫輔國公愛新覺羅·巴賽和鰲拜的孫子一等超武公達福。
此戰的失敗迫使雍正與準噶爾汗國議和,雙方約定以阿爾泰山為界,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清廷才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
9 # 跪射俑
清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在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中,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以誘敵深入之策,於博克託嶺、和通泊等處大敗清軍傅爾丹所部之作戰。
戰事背景
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清廷定議出動北、西兩路清軍,堵御準噶爾軍。北路清軍統帥為靖邊大將軍傅爾丹,其所部轄:京師八旗兵6000,車騎營9000,奉天(今瀋陽)等處兵8800。以巴賽為副將軍。順承郡王錫保掌振武將軍印,陳泰、袞泰、石禮哈、岱豪、達福、覺羅海蘭為參贊。定壽將前鋒,魏麟、閃文繡將車騎營,納秦將奉天兵,塔爾岱、西彌賴將索倫兵,費雅思哈將寧古塔兵,阿三將右衛兵,素圖將寧夏兵,承保、常祿將察哈爾兵,馬爾齊、兗布將土默特兵,丹巴、沙津達賴將喀喇沁、土默特兵,法敏、伊都立、巴泰、西琳、傅德理餉,永國護印。傅爾丹率部至北線後,駐於阿爾泰。八年,噶爾丹策零請執叛首和碩特蒙古親王羅卜藏丹津以獻,雍正帝遂命暫緩進兵準噶爾。
戰前部署
九年,傅爾丹疏言,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為進兵孔道,請求於此築城,得到批准。五月,傅爾丹移軍科布多。噶爾丹策零見北路清軍比西路稍疏,遂決意集中兵力,進攻北路,進而劫掠喀爾喀蒙古。因清軍憑城固守,準噶爾騎兵長於野戰而短於攻堅,噶爾丹策零便用計誘清軍出而野戰。他派塔蘇爾海丹巴為諜,故意讓守卡清軍所獲,詐稱:噶爾丹策零發兵3萬,派大策零敦多布、小策零敦多布分別率領,來犯北路。現小策零敦多布已至察罕哈達,而大策零敦多布因故未至。傅爾丹聽信其言,決定乘敵未集中之時,殲滅之。遂令選兵萬人,循科布多河西以進。素圖、岱豪為前鋒,定壽等領第一隊,馬爾薩等領第二隊,傅爾丹率大兵繼其後,令袞泰留守護城,陳泰屯於科布多河東,扼餉道。六月初九日,定壽所率第一隊進至扎克賽河,抓獲準噶爾巡邏兵,據言此處距察罕哈達僅3日路程,準噶爾兵不超過千人,尚未立營。傅爾丹命乘夜速進,行軍數日,並不見敵人。
作戰過程
十七日,清軍又抓獲一名準噶爾兵,言準軍2000屯於博克託嶺。傅爾丹遣素圖、岱豪將3000人前往攻擊。準軍用弱兵佯敗,引誘清軍,而主力2萬已埋伏于山上。十八日,寶壽之第一隊進至庫列圖嶺,遇準軍,斬400餘人,準軍驅趕駝馬,翻越山嶺遁。十九日,傅爾丹大軍至,與前鋒等部會合。二十日,清軍追敵,進入博克託嶺.遇伏兵四起,據高阜衝擊。傅爾丹督戰,殺敵千餘。塔爾岱、馬爾齊督兵攻奪西山制高點,準軍據險防守,清軍仰攻不利,未能攻下。傅爾丹知全軍處境危險,決定向相通泊突圍。傅爾丹將全軍分為5隊:定壽、素圖、覺羅海蘭、常祿、西彌賴據山樑東;塔爾岱、馬爾齊據山樑西;承保居中,馬爾薩出其東;達福、岱豪當前,舒楞額、沙津達賴等護後。二十一日,清軍按以上部署突圍。準噶爾軍發現清軍意圖後,便全力進攻山樑東、西兩軍,時雨雹突至,更給清軍突圍增加困難。傅爾丹派兵援西路,令承保援東路,戰至日暮,未能解圍。二十二日,覺羅海蘭突圍出,定壽、素圖、馬爾齊皆自殺。西彌賴令索倫兵赴援,兵潰,亦自殺。東、西兩隊清軍全軍覆沒。二十三日,準噶爾軍乘清軍突圍,立足未穩,又包圍了在和通泊邊水草地集結的清軍大營。傅爾丹親自督兵抵禦,殺叛軍500人。樹紅纛之科爾沁蒙古兵被兵擊,樹白纛之土默特蒙古兵在沙津達賴指揮下,奮力拚殺。其餘清軍望見白纛在敵陣中,誤呼“土默特兵陷入敵陣了”!遂大潰。
戰役結果
二十四日,永國、覺羅海蘭、岱豪皆自殺。傅爾丹雜於士伍中突出包圍圈。時準軍大集,查弼納、巴賽、達福、馬爾薩、舒楞額等將領皆戰死。傅爾丹率殘兵渡過哈爾噶納河,退往科布多方向。準軍迫至,被擊殺500餘人。七月初一日,清軍僅存2000餘人退至科布多。
戰役點評
此戰,準噶爾叛軍正確地採用了誘敵野戰之方略。清軍統帥傅爾丹求勝心切,誤中敵計,於博克託嶺突圍後,未及時撤往科布多,卻在和通泊立營,故再度陷入重圍,損失慘重。
-
10 # 歷史吐槽機
這一戰清朝確實敗的極慘,說全軍覆沒並不為過,而且損失的都是精銳部隊。後果也非常嚴重,原定西北兩路合圍被徹底突破,清朝經營多年才取得的絕對優勢幾乎喪失。可以算做清朝中期軍事上最慘痛的失敗,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這次慘敗清軍的京營八旗也損失慘重,那是清朝最精銳的武力。
戰爭背景——反覆的準格爾康熙年間,噶爾丹東征,康熙連續三次御駕親征終於平定,葛爾丹被殺。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侵入準格爾,並且挑動羅卜藏丹津反叛,羅卜藏丹津被年羹堯平定。繼位不久的雍正與策妄阿拉布坦議和,劃定邊界。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暴斃,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開始著手訓練火器兵“包沁”,並於1728年再次叛亂。1729年10月雍正發兵西北兩路圍剿葛爾丹,1730年策零請擒羅卜藏丹增議和,雍正決定暫緩進兵,中緩兵之計。1730年秋,完成集結的策零再次進攻清朝,戰爭一觸即發。
1731年4月,北路軍統帥靖邊大將軍富爾丹上表言科布多(今蒙古國科布多省)為進軍咽喉,請築城屯軍,雍正詔準。同年5月,富爾丹移兵科布多。與此同時策零權衡西北兩路對手,覺得北路軍兵力稍弱,起兵北上。
軍力對比——暗含殺機的對手準格爾部:由策零親自帶領,將領涵蓋準格爾部幾乎所有精銳。
騎兵:24000名
炮兵:1000名
步兵:4000名
火器兵:1000名
總兵力3萬,以騎兵為主,野戰能力強悍,但缺乏工程器械,雖然炮兵的火炮較先進,但數量稀少,攻城能力很差。
清軍:富爾丹親自率隊,頃承郡王錫保隨軍掌振武將軍印、副將巴賽、查弼納,前鋒將軍丁壽、副統領塔爾岱。雲集各地將領數十名,可以說人才濟濟。
京營八旗兵:6000人(可以說在雍正朝京營八旗是單兵素質最好,裝備最強的部隊,所有兵員都是滿洲和蒙古八旗中精選而來,前鋒營的鳥槍配置率一度達到一半以上)。
車騎營:9000人(嶽鍾琪所創戰車部隊,每車寬兩尺,長五尺,由五名士兵操作,是一種多功能部隊,可以運糧,可以結陣防守,也可以阻擋騎兵衝擊)。
奉天等地各駐軍抽調部隊:8800人(這部分兵員比較雜,有黑龍江達斡爾等部獵手出身的鳥槍兵精銳2000人,也有奉天的滿洲騎兵,還有土默特等部的蒙古騎兵,還有寧夏的駐地步兵)。
總兵力23800人,部隊構成非常龐雜,肯定存在令出多門的問題,而且主將是公爵,卻由郡王掌將軍印,本身就是重大問題。但優勢也很明顯,還有西路軍配合,並且可以據城而守,只要不貪功冒進就問題不大。
戰前準備——簡單的煙霧彈策零命令一萬部隊據河上游駐紮,剩下兩萬主力在河邊的博克託嶺埋伏,又讓心腹塔蘇爾海丹巴故意被清軍抓住。此人供述策零雖然發兵3萬,但與妹夫不和,所以實際兵力只有兩萬,而且已經分兵,其主力駐紮在博克託嶺。
讓人詫異的是久經沙場的富爾丹居然相信了,他決定率軍主動出擊,以寧夏兵將領素圖和戴豪率4000兵為先鋒,以前鋒統領丁壽率本部為第一隊,以土默特部馬爾薩率本部為第二隊,富爾丹本人率主力跟進,直撲博克託嶺,想一舉殲滅準格爾部主力。
戰爭經過——單純的各個擊破六月初九:丁壽所部第一隊抓獲準噶爾巡邏兵,其稱此地距離準噶爾部前鋒部隊不足三日路程,該前鋒部隊不足千人,尚未紮營。富爾丹令丁壽急行軍,丁壽部連趕路數日,一無所獲。
六月十七日:清軍再次抓獲巡邏兵,稱2000人的準格爾部隊駐紮博克託嶺,富爾丹又令先鋒素圖部直撲過去,同時富爾丹將大營駐紮在和通泊附近。
六月十八日:丁壽部遇準格爾兵,斬敵400,其餘均翻山逃竄。富爾丹堅定了博克託嶺有小股敵軍的信心,帶領主力開始急行軍。
六月十九日:富爾丹率主力與前鋒部隊匯合,開始向博克託嶺進軍。
六月二十日:清軍進入博克託嶺,伏兵四起,以騎兵居高臨下向清軍反覆衝擊。富爾丹親自組織反擊,奈何仰攻難進,豪無戰果。這時的富爾丹才恢復了幾分宿將本色,判斷再不突圍非常可能本全殲,於是下令突圍。
六月二十一日:策零發覺清軍突圍意圖,猛攻清軍兩翼,富爾丹將主力一分為二分別支援,但天降大雨冰雹,救援未果。
六月二十二日:東翼覺羅海蘭突出重圍,丁壽、素圖兩名將領自殺;西翼主將塔爾岱苦苦支撐,富爾丹於是命令最精銳的達斡爾鳥槍兵支援,結果鳥槍兵剛一接敵就潰散,西翼部隊覆沒,塔爾岱僅以身免,馬爾齊自殺。
六月二十三日:富爾丹率清軍殘餘主力突圍,回到和通泊大營,策零趁其立足未穩,包圍大營。蒙古科爾沁部騎兵陷在大營外,作為主力的土默特部騎兵回軍救援,這時其餘清軍見土默特部大旗居然在敵軍中,錯認主力已被包圍,紛紛潰散。
六月二十四日:清軍將領永國、覺羅海蘭、岱豪自殺,查弼納、巴賽、達福、馬爾薩、舒楞額戰死。主將富爾丹混在亂兵中突圍成功,準格爾部一路追擊到河邊收兵。
七月初一:殘餘清軍退回科布多城,僅餘2000人,副統領塔爾岱也身受重傷,幾乎不治。
戰役總結——自古知兵非好戰這場戰役的第一責任人無疑是主將富爾丹,他一錯再錯,終於將清軍全部葬送在阿爾泰山邊。從軍力到軍隊結構沒有一樣佔優勢,他就敢相信一個俘虜的話主動出擊;從地形到天氣沒有一樣明確,他就敢主動和前鋒部隊匯合,終於把清軍送進了包圍圈。
這樣也就罷了,發現中伏後不趕緊突圍,心存僥倖的仰攻山頭,把寶貴的戰馬消耗了近5層,這時候再想突圍已經千難萬難。最後就是建在和通泊的大營,居然依湖而建,準格爾包圍大營的時候只需要兩面就行,營內清軍突圍就是在用添柴戰術送人頭。這麼多問題彙集到一起,全軍覆沒一點都不意外。
這一系列錯誤的源頭其實只有一個,富爾丹被一個貪字迷惑,因貪功而好戰,因好戰而求戰,終於不可收拾。
-
11 # 黑心店鋪
和通泊之戰,時間清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參戰雙方:清國(最高領導人雍正) 準噶爾汗國(衛拉特蒙古的一支,最高領導人噶爾丹策零)
就在大清“紫氣東來”之時,在西北部四衛拉特中綽羅斯準噶爾部也逐漸強盛起來,在首領噶爾丹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征戰不斷開疆拓土,最終1676年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之後、把鬆散的聯盟體制步步改變為集權的政權體制、把準噶爾首領的臺吉地位上升為汗王地位、於1678年正式建立的一個汗國,全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國土面積700多萬平方公里(遊牧民族對自己國土掌控能力很差,一是他們人少,二是政治體質原因導致他們沒有能力去控制,三是沒辦法管,遊牧民族不比農耕民族,所以七百多萬平方公里多半是後人瞎扯出來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間,喀爾喀蒙古發生內亂,噶爾丹趁勢東進意圖將喀爾喀三部置於準噶爾統治之下。然後就是大家最喜聞樂見的歷史事件:三徵準噶爾,戰爭結果:清朝將喀爾喀蒙古列入實際統治範圍,噶爾丹自殺!
噶爾丹敗亡之後另一個人出頭了,他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是帶領部眾歸順的噶爾丹,然後策妄阿拉布坦同志被康熙的彈衣炮彈擊倒了,背叛了噶爾丹,在噶爾丹率軍迎戰康熙軍隊之時佔領了準噶爾漢國領土,其後更是與康熙合作大敗噶爾丹,最神奇的是這個貨最後又反叛了康熙,然後又成立個準噶爾漢國(該說他啥好)策妄阿拉布坦死後由他的兒子策零繼位。
而我們的另一位主角“四爺”在歷經磨難之後也登上了皇位,兩個人繼續相愛相殺這才有了接下來的和通泊之戰。
準噶爾部被“三徵”之後元氣大傷,默默在暗中舔舐傷口,這段時間是準噶爾部與清朝難得的蜜月期,但好戲不長,數年過去逐漸壯大起來的準噶爾部又無法避免與清朝發生了衝突!
這個時候我們的四爺也終於快要擦乾淨他爹留給他的髒屁股了!話說要不是雍正繼位清朝能撐過一百年都算祖墳冒煙了!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後就該新準噶爾漢國了!可是誰都沒想到一個人口將近億萬國土超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國度居然會輸給一個只有二十萬帳(接近六十萬人)的小部落!而且是血輸!那這些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準噶爾漢國又是如何打贏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個國家了!它就是從清朝至今與中華相愛相殺的俄羅斯!在康熙時期就送給了俄羅斯百萬公里的土地以換來對準噶爾漢戰事的幫助,然後在雍正時期更是邪乎了!。1728年簽訂《恰克圖條約》等一系列條約,送給女皇大量的土地。“不僅使中國在邊境上割讓有利之地帶,且從未屬於俄者,亦獲而領有之。羅斯聲稱“條約對俄羅斯“極其有利”,
薩瓦對雍正這個慷慨的獻地者高興的說,你是俄羅斯人民的好兒子。說雍正是俄羅斯女皇的好兒子。雍正還不限制修教堂,不限制華人信基督。以此討好俄羅斯人。
某種意義上今天哈爾濱的俄羅斯建築都是這對父子的鍋!
為什麼要提俄羅斯呢?我只是想告訴你在康熙時期就是近代史了!已經不是冷冰器的時代了!熱兵器快速的淘汰了冷兵器和抱著冷兵器不放的國度!
準噶爾部的逆襲
1677年-1678年,噶爾丹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更新準軍的兵器裝備,並大量使用火器加強軍隊的戰鬥力。
加之準噶爾境內本就富有銅、鐵、硝石和硫磺等資源,在中亞與西域穆斯林的指點下,很快擁有了自制槍支、火藥、鉛彈的能力。所以康熙皇帝時的清軍,就需要面對一支大量裝備火繩槍的準噶爾軍隊。他們在交戰時,往往先用火槍射擊,然後再發射弓箭,最後才上前肉搏。最重要的是準噶爾部有一些俄國士兵俘虜!其中一個名叫約翰古斯塔夫列納特的瑞典炮兵准尉,他為準噶爾大汗效命了14年,他給準葛爾建立了一隻新式歐洲炮兵隊!而清朝對此一無所知!!!!!!
反觀清朝這邊,仍是明末那點東西!最終傅爾丹輕敵大意中了準噶爾的誘敵深入之計,面對這種由歐洲大炮、各型重型火槍與蒙古弓組成的火力網,東部的各蒙古部落兵們紛紛潰逃。他們的將領也只能選擇自我了斷。
只有少量的八旗軍得以逃離被殲滅的噩運
和通泊之戰,就在清軍的慘敗中落幕。清軍在此戰中陣亡和俘官兵達6923人,另有303人在潰逃時陣亡或被俘,總計損失7226人。
最終和通泊之戰以清軍的慘敗落幕!而雍正再也沒機會去征服準噶爾了!四年之後他就死了!
失敗讓人學會反思自己,大敗的清軍開始系統的模仿和引進準噶爾的火炮技術,而這也是清政府最後一次武器升級,他們將繼續使用這些武器迎戰國內 國外的野心家,直到1840年!
-
12 # 歷史在記錄
戰爭中,準噶爾首領噶爾丹策零正確使用了詐降、誘敵深入、誘敵野戰等兵法,並抓住了清軍統帥傅爾丹立功心切的弱點,成功地利用智謀和兵法戰勝了清軍。戰爭以清軍幾乎全軍覆沒、敗陣而逃告終。
雍正九年(1731年)四月,為了防範準噶爾軍隊進入喀爾喀蒙古,靖邊大將軍傅爾丹上疏言,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為進兵孔道,請求於此築城,得到批准。清軍在科布多築城。傅爾丹率北路清軍進攻準噶爾。準噶爾以三萬軍隊迎擊。
同年五月,傅爾丹移軍科布多。噶爾丹策零見北路清軍比西路稍疏,遂決意集中兵力,進攻北路,進而劫掠喀爾喀蒙古。因清軍憑城固守,準噶爾騎兵長於野戰而短於攻堅,噶爾丹策零便用計誘清軍出而野戰。噶爾丹策零遣大小策零敦多佈於額爾齊斯河上游駐兵,派兩萬兵馬設伏於博克託嶺山谷中。噶爾丹策零派塔蘇爾海丹巴為諜,故意讓守卡清軍所獲。並詐稱:噶爾丹策零發兵 3萬,派大策零敦多布、小策零敦多布分別率領,來犯北路。小策零敦多布率駝馬兵兩萬來攻,先鋒軍一千兵馬已至察罕哈達,主力軍在博克託嶺,距離清軍三日路程。噶爾丹策零與其妹夫羅卜藏車凌不睦,令其率兵一萬,駐防於阿里瑪圖沙喇伯勒,以防哈薩克。羅卜藏車凌拒不從命,率其眾奔往噶斯,是以大策零敦多布未至。
清軍靖邊大將軍傅爾丹不審虛實,貿然發兵一萬,沿科布多河谷西前進,企圖先發制人。
素圖、岱豪為前鋒定壽等領第一隊馬爾薩等領第二隊傅爾丹率大兵繼其後袞泰留守護城陳泰屯於科布多河東,扼餉道當參贊素圖率領前鋒兵四千人到達和通淖爾附近時,準軍伏兵四出,將清軍包圍。傅爾丹急令後軍增援,均為所敗。
六月初九,定壽所率第一隊進至扎克賽河,抓獲準噶爾巡邏兵,據言此處距察罕哈達僅 3日路程。準噶爾兵不超過千人,尚未立營。傅爾丹命乘夜速進,行軍數日,並不見敵人。
六月十七,清軍又抓獲一名準噶爾兵,言準軍2000屯於博克託嶺。傅爾丹遣素圖、岱豪將3000人前往攻擊。準軍用弱兵佯敗,引誘清軍,而主力2萬已埋伏于山上。
六月十八,寶壽之第一隊進至庫列圖嶺,遇準軍,斬 400餘人,準軍驅趕駝馬,翻越山嶺遁。
六月十九,傅爾丹大軍至,與前鋒等部會合。
六月二十,清軍追敵,進入博克託嶺。遇伏兵四起,據高阜衝擊。傅爾丹督戰,殺敵千餘。塔爾岱、馬爾齊督兵攻奪西山制高點,準軍據險防守,清軍仰攻不利,未能攻下。
傅爾丹知全軍處境危險,決定向和通泊突圍。傅爾丹軍隊分佈:
定壽、素圖、覺羅海蘭、常祿、西彌賴據山樑東塔爾岱、馬爾齊據山樑西承保居中馬爾薩出其東達福、岱豪當前舒楞額、沙津達賴等護後六月廿一,清軍按以上部署突圍。準噶爾軍發現清軍意圖後,便全力進攻山樑東、西兩軍,時雨雹突至,更給清軍突圍增加困難。傅爾丹派兵援西路,令承保援東路,戰至日暮,未能解圍。
六月廿二,覺羅海蘭突圍出,定壽、素圖、馬爾齊皆自殺。西彌賴令索倫兵赴援,兵潰,亦自殺。東、西兩隊清軍全軍覆沒。
六月廿三,準噶爾軍乘清軍突圍,立足未穩,又包圍了在和通泊邊水草地集結的清軍大營。傅爾丹親自督兵抵禦,殺叛軍 500人。樹紅纛之科爾沁蒙古兵被兵擊。樹白纛之土默特蒙古兵在沙津達賴指揮下,奮力拼殺。其餘清軍望見白纛在敵陣中,誤呼“土默特兵陷入敵陣了”遂大潰。
六月廿四,永國、覺羅海蘭、岱豪皆自殺。查弼納、巴賽、達福、馬爾薩、舒楞額等將領皆戰死。傅爾丹雜於士伍中突出包圍圈。傅爾丹率殘兵渡過哈爾噶納河,退往科布多方向。準軍迫至,被擊殺 500餘人。
七月初一,清軍僅存2000餘人退至科布多。
戰爭結果
副將軍巴賽、查弼納、前鋒統領丁壽等皆戰死,副都統塔爾岱負重傷。清軍傷亡兩萬餘人,退回科布多時,僅剩兩千人。這是清、準戰爭中清軍損失最嚴重的一次戰役。準部大獲全勝,清軍(幾乎)全軍覆沒。
-
13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和通泊之戰,是清朝統一蒙古各部時遭遇的最大失敗。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六月,清朝和準格爾軍隊在外蒙古科布多的和通泊會戰。清軍主力被殲,陣亡和被俘官兵共7226人,僅剩2000殘兵敗將逃回。清軍統帥為傅爾丹,副都統以上的將領共18員,最後僅剩4人逃回,1人投降準格爾,其餘13人戰死或自殺。
和通泊之戰後,準格爾汗國處於鼎盛狀態,和清朝處於戰略相持狀態。
1735年,雍正不得已和準噶爾汗國簽訂和約,規定以漠北杭愛山為界,劃定疆域。一直到後來的乾隆皇帝時,準格爾汗國發生內訌,清朝和哈薩克汗國一起夾攻準格爾汗國,才將其滅亡。
1,雍正時期的中亞局勢。在清朝雍正時期,中亞有四個大國在角力,分別是沙俄、清朝、準格爾汗國、哈薩克汗國。
沙俄的彼得大帝剛剛去世不久,俄國的勢力不斷上升,引進並學習西歐最先進的火炮技術。
雍正時期的清朝,還在天國之朝的美夢之中,火炮還是100多年前的紅衣大炮。
1525年,衛拉特與哈薩克之間的兩百年戰爭爆發。
開始時,哈薩克汗國處於劣勢。
1727年,準格爾汗策妄阿拉布坦去世,他的兒子噶爾丹策零即位。策零注重引進俄國的武器和軍事技術,用俄國的輕型野戰火炮,組建了1000人的火炮部隊“包沁”,並配備了較為先進的火繩槍。
準格爾汗國地廣人稀,策零引進的是輕型野戰火炮,可以用駱駝運輸,缺乏攻城的大炮。在與清朝的攻城戰中,準格爾汗國的弱點就會暴露出來。
但在野戰之中,準格爾汗國的火力,相對於盲目自大的滿清八旗,具有極大優勢。
2,和通泊之戰的清軍損失。清軍共損失7226人。
其中北京八旗損失4583人,佔了損失人數的大部分,全部是滿清八旗的精銳。也表明了北京八旗在這場戰役中奮勇作戰,表現突出。
其次是右衛損失了1093人,也是滿清的精銳部隊。
此時戰役,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黑龍江的索倫軍,本來號稱精銳的索倫軍,首先潰敗,簡直是狼狽逃竄,讓清軍陷入了準格爾軍隊的包圍之中。
黑龍江索倫軍,此次戰役出動了1000人,只損失了84人,說明在一開戰時,索倫就潰逃了,讓其他清軍陷入極為不利的窘境。
3,和通泊之戰的的經過。雍正安排了北路軍2萬多人,由傅爾丹統帥,駐紮在外蒙古的科布多,西路軍1.2萬人,由嶽鍾琪統帥,駐紮在吐魯番附近。
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底,清軍的西路軍就在科舍圖之敗中損失慘重,陣亡失蹤官兵3243名,駱駝損失14177頭,完全喪失了長途襲擊能力。
噶爾丹策零認為當時主要的危險是北路清軍,帶領了準格爾汗國一半的軍隊3萬多人來到阿爾泰山,佈下埋伏。
傅爾丹有1720年擊敗準格爾的經歷,輕敵冒進,導致大敗。
清軍北路雖然有2萬多人,但分兵守護科布多基地,還分出一部分軍隊守衛糧道,真正投往前線的兵力只有1萬人。
傅爾丹先是打了幾個小勝仗,從準格爾俘虜那裡得到虛假情報,誤認為準格爾軍只有幾千人。
雍正九年六月十八日,清軍到達博克圖嶺,蘇圖、海蘭、岱豪、舒楞格的京旗1000人先鋒,首先遇到準格爾軍隊,在準格爾的強大火力下,兵敗如山倒。
傅爾丹派丁壽領兵2000救援前鋒,並擊退準格爾。
六月二十日,清軍奪取了附近的北山和西山,傅爾丹已經感覺到準格爾的軍隊絕對不止數千人。
六月二十一日,傅爾丹下令大軍撤退到和通泊,丁壽斷後。
丁壽一軍被準格爾軍包圍,全軍覆沒。
傅爾丹以歸化城蒙古兵守西山樑,黑龍江兵守東山樑,以護衛大營。西山樑發生激戰,而東山樑的索倫軍潰逃。大營被圍,只有傅爾丹和2000人逃出包圍圈。
傅爾丹大軍陷入重圍之時,後方的陳泰等人還有1萬多軍隊,不但不來救援,還帶兵東竄。
和通泊的清軍只能一敗塗地了。
-
14 # 佳音教育王老師
1644年清軍入關,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中原各地。
經過數十年的征戰,滿洲征服者成功控制了大半個東亞大陸。但就在清朝如日方升之時,在西北部四衛拉特中綽羅斯準噶爾部也逐漸強盛起來。17世紀最後十年,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的領導下成為內亞東部的霸主。為了重現蒙古人曾經的榮光,噶爾丹率眾東進,最終兵敗身死。繼位的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則默默地舔舐著傷口,伺機再起。
1723年,雍正帝繼位。在穩定了內部之後,他再次將目光投向了西北邊境上的強鄰。1725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長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已經騰出手來的雍正帝決定趁準噶爾內部不穩,對其發起致命一擊。然而面對重整旗鼓的準噶爾
人,清軍卻在和通泊遭受了對蒙古作戰史上的最大慘敗。遇到了新時代的蒙古軍隊!
準噶爾汗國作為西北霸主,地處內亞和東亞交匯的要衝,技術與貿易交流十分便利。
這就讓清軍所面對的這支蒙古強軍,與過去宋明兩代遇到的都不一樣。除了繼續沿襲了遊牧民族的特點,還從西亞和中亞吸收了大量新的火器技術。
作為遊牧民族,準噶爾軍隊的主要兵種仍然是草原式騎兵。
但和傳統的遊牧騎兵不一樣,他們使用的除了傳統的冷兵器與弓箭之外,還帶有許多火繩槍。早在準部在中亞活動期間,就已接觸了大量的火器。
1677年-1678年,噶爾丹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更新準軍的兵器裝備,並大量使用火器加強軍隊的戰鬥力。
加之準噶爾境內本就富有銅、鐵、硝石和硫磺等資源,在中亞與西域穆斯林的指點下,很快擁有了自制槍支、火藥、鉛彈的能力。所以康熙皇帝時的清軍,就需要面對一支大量裝備火繩槍的準噶爾軍隊。他們在交戰時,往往先用火槍射擊,然後再發射弓箭,最後才上前肉搏。
1722年奉命出使至準噶爾的俄軍溫科夫斯基大尉的記載:
在策妄阿拉布坦時期準噶爾軍有精兵6萬人,如有需要還能擴充。幾乎全部都是騎兵,裝備有弓箭、長矛、火繩槍、馬刀等武器,還能自制火藥。
除了火器,中亞風格的鎧甲在準噶爾軍中也十分流行。
其使用的鎖子甲大多為四環合一的開襟式,並在質量上好於大部分清軍從內地作坊內獲得的盔甲。至於在關鍵時刻使用的刀劍,也因為中亞工藝與冶鐵技術保障,而明顯優於清軍手裡的家當。
一直到雍正時代為止,清軍的大部分部隊,都像是一支脫胎於前明朝的新軍。不僅明朝時的步兵制度被廣大綠營繼承,連武器也基本都源自明末的一系列技術引進。
無論是八旗步兵還是漢人的綠營,都在百年內淘汰了大量前明朝土製火器。
從16世紀40年代開始,逐步量產的火繩槍,成為軍隊的主要單兵火器。這種被稱為鳥槍的輕型火繩槍,雖然已經開始顯得滯後,卻也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清軍不僅火器較為落後 冷兵器比例也比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準噶爾軍隊使用火槍也優於清軍當時普遍繼承的明式鳥槍。
雖然兩者都源自歐洲的火繩槍技術,但清軍的明式鳥銃其實是早期葡萄牙Nautilus帶往印度和日本的早期產品。準格爾人的火繩槍,則源自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人從16世紀開始,對內亞各地進行技術援助時,將更好的重型火繩槍傳入亞洲腹地。明朝人在接觸到這種火槍時,取名魯密銃,給予了最高評價。準噶爾人手裡的槍械,基本就是這個系列的。
這種武器最初是15世紀義大利人研發的一種大型火槍,經過匈牙利人與奧斯曼人的傳遞後,也進入了中亞。17世紀的英華人,在幫助波斯擊敗霍爾木茲島的葡萄牙守軍後,也將一些升級版傳到當地。這就讓準噶爾士兵擁有了射程多達200-300步的重型火器。更加優於清軍的明式鳥槍。
當然,在康熙的時代,清軍依然可以依靠火炮優勢來壓制準噶爾蒙古人的火槍。
除了支援步兵所有的弗朗機炮和由傳教士幫忙重新鑄造的紅衣炮,還有一些自制的老式臼炮。這樣的炮兵,基本水平還停留在16世紀,卻也是東亞大陸上的決定性力量了。
但在1716年2月,
準噶爾軍隊與俄華人發生中,圍攻亞梅什湖畔的俄軍要塞,並得到了419名俄軍俘虜。其中一個名叫約翰•古斯塔夫•列納特的瑞典炮兵准尉,是之前俄國擊敗瑞典的波爾塔瓦戰役中被俘的。現在,又被蒙古人俘虜的他,以最終回國為條件,為準噶爾大汗效命14年。
納特及其他俄國俘虜充分發揮了各自的才幹,為準噶爾人發展手工業以及軍事工業。幫助蒙古人開採鐵礦、銅礦、銀礦,製作呢絨,先後製成4磅炮15門,小炮5門,10磅臼炮20門。這樣一來,準噶爾軍隊就有了自己的新式歐洲炮兵。
對準噶爾影響很大,清軍對此自然是渾然不覺。
他們派出的軍隊,依然是一支由滿洲八旗和綠營漢軍組成的混合部隊。前者由靖邊大將軍傅爾丹指揮,後者則由被很多人想象成岳飛後裔的寧遠大將軍嶽鍾琪率領。他們很快就將在和通泊戰場上,飽嘗蒙古人精心準備的歐式炮彈大餐。
清軍對付準噶爾更多依靠的是國力優勢
雖然堪稱中亞小強,但準噶爾汗國體量太小的弱點也顯而易見。
境內人口只有20萬帳,也就是約60餘萬人,實力和富有四海的清朝比起來實在太過懸殊。清廷也根據敵我雙方的強弱對比,制定了穩紮穩打的推進計劃。
按照戰前部署,傅爾丹率兵25000人屯駐在阿爾泰地區,嶽鍾琪率兵36000人駐紮在巴里坤。兩路清軍互為犄角,攻打準噶爾本土。
傅爾丹這一路兵力雖不如嶽鍾琪多,卻主要由京師的八旗部隊、地方駐防的蒙古八旗兵以及來自黑龍江的索倫、達斡爾兵組成。
這些部隊基本上構成了一個步兵、炮兵和騎兵架構完整的小型獨立部隊,每個部分都要比嶽鍾琪手下的綠營兵戰鬥力強很多。他們的戰馬、盔甲、刀劍與火器,也比綠營們裝備的要好。因而北路無疑是清軍當之無愧的主力。
八旗部隊是清軍的戰鬥力核心
兩路人馬會師後,在巴爾庫爾、察罕叟爾紮下營盤。
雖然清朝極力隱瞞出兵的訊息,但大舉來攻的訊息還是因為三個逃往準噶爾的蒙古人通風報信洩露了出去。帶領商隊前來貿易的準噶爾使者也看到了清軍大軍的集結。此時,清朝同準噶爾部還沒有徹底撕破臉,行事一貫謹慎的雍正帝決定暫緩進兵。
得知清軍虎視眈眈的噶爾丹策零坐不住了。
俗話說的好,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噶爾丹策零立刻命令準軍中的名將小策零敦多卜,率兵5000襲擊巴爾庫爾,穆瑚立宰桑率領1000人偷襲青海。
準噶爾則基本解除了西路軍綠營部隊的威脅。
準噶爾軍以這種盜馬突襲的方式,給清軍造成了嚴重損失。雍正帝為此採取穩妥戰術。
清朝一邊深知準噶爾軍的短板是多為騎兵、靈活機動、長於野戰,但對於攻城拔寨則並非強項。所以按照雍正的部署,全軍要在三年內,分別修築了兩座大城。等到驅趕準軍後,才前進數百里,再築一城。這種大城以磚土築成,甕城、角樓、城壕等工事樣樣皆有,周圍還有小城和炮臺拱衛,花費十分巨大。建成後北路大城將駐紮2萬餘人,還配置了子母炮300門、威遠炮60門、鳥槍5000支,成為清軍穩紮穩打的前進基地。
由於西路軍以被重創,清軍將之後的進攻重任,都放在了由滿洲和蒙古部隊組成的北路軍身上。在築成的同時,雍正帝不斷給北路軍派去援兵,總計多達40800餘人。
清軍一邊築城,一邊做著出擊的準備,最終開始著手修建深入準噶爾腹地的科布多城。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
6月初,清軍從準軍俘虜口中得知,對手目前只有2萬餘人,全軍還沒完成集結。傅爾丹覺得有機可乘,決定趁他們集結完畢前實施進攻。這樣既可以殲滅準軍有生力量,又可以保衛還在構築的科布多城。
於是他便命令1300名滿洲兵、6000名綠營兵繼續建造科布多城,然後從全軍精心挑選了11000名精兵準備出戰。
這其中既有被視為精銳的八旗和熟悉草原作戰地形的蒙古騎兵,也有括1000名黑龍江的索倫、達斡爾騎兵。他們不僅馬上功夫了得,操作鳥槍也十分嫻熟,被清軍上下寄予厚望。
全軍兵分三隊,第一隊以前鋒60人先行,另有定壽部2000人隨後跟進。第二隊為內大臣馬爾薩率領的2000人。清軍主力緊隨兩隊之後,向博克託嶺前進。
6月18日,1000名京師八旗兵,在博克託嶺首先與準軍發生遭遇戰。
傅爾丹立刻命令前鋒統領丁壽帶著2000人前往支援,將準軍擊退。隨後立刻與傅爾丹合兵一處,在和通呼爾哈地區與準軍來回拉鋸,一度攻克了北山和西山,暫時處於上風。
雖然開了個好頭,但傅爾丹很快就感覺到了異樣的氣氛,準軍似乎正在集結準備反撲。
見勢不妙傅爾丹立即命令全軍向和通泊後撤。這一帶位於阿爾泰山脈,到處崇山峻嶺,部分地段高差甚至達到600m,非常不利於大軍的集結。
然而機動力點滿的準噶爾來的比傅爾丹想象的要快的多。
他們很快便騎馬追了上來,趁清軍在移動營地時發起了進攻。這些準噶爾騎兵,巧妙利用雨雹天氣,將撤至山頭的清軍後衛定壽部2000餘人團團包圍。雙方的火炮、火槍響成一片。
雖然清軍佔據高地,但明式鳥槍的效能完全不是中亞重型火槍的對手。結果是準噶爾人從四周圍著清軍陣地射擊,而後者卻被打的抬不起頭,只能在混亂中盲目還擊。
經過一天的惡戰,清軍的火藥、鉛彈、弓矢就已經基本用完。定壽命令部下各自突圍衝出,除了一小部分得以突圍之外,幾乎是全軍覆沒。定壽自己也只能選擇自裁。
在圍攻定壽部的同時,準軍還將進攻的矛頭指向在奇蘭路兩側山樑上的清軍營盤。
不少土默特和喀喇沁等部落的蒙古騎兵就駐紮在西山樑上。黑龍江來的索倫、達斡爾騎兵,把守在東山樑。
結果,被寄予厚望的黑龍江部隊,首先遭到了準噶爾調來的新式火炮轟擊。無力還手的他們,被從未遭遇過的歐式炮火,打計程車氣大跌。沒過多久,就開始放棄陣地逃跑。領兵的副都統西彌賴,自知罪責重大,被迫自盡身亡。
順利佔領東山樑後,準軍準備迂迴包抄剩餘的清軍。
為了不讓清軍突圍,準噶爾人派出使者與傅爾丹接洽,表示願意與清軍講和。傅爾丹正想爭取時間來加固陣地,絲毫沒料到這不過是準軍的緩兵之計。
6月23日,重整旗鼓的準噶爾軍隊,再次發起攻擊。清軍已喪失了撤退的最好時機,在對手的重重圍困下,插翅難飛。
西山樑上的清軍,雖然同為蒙古人,但戰力卻與準噶爾人有著天壤之別。
後者不僅有火炮支援,還裝備了大量土耳其式火槍,足以在遠距離內壓制蒙古八旗火力。面對這種由歐洲大炮、各型重型火槍與蒙古弓組成的火力網,東部的各蒙古部落兵們紛紛潰逃。他們的將領也只能選擇自我了斷。
清軍大營內只剩下滿洲八旗兵4000人在堅守營盤,他們多次利用高地優勢,擊退了準軍的衝鋒。但隨著彈藥與箭矢的迅速消耗,清軍不得不考慮如何才能安全撤離。
6月25日,傅爾丹命令全軍組成方營,保護輜重步行突圍。準軍已經集中了3萬人,從四面不斷圍攻。
滿洲八旗兵繼續以明式鳥槍列於四面,拼命阻擊,邊戰邊退。身陷險境的他們,開始迸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即便是年幼的滿洲八旗兵也死戰不退。多虧他們拼命奮戰,清軍才得以避免全軍覆沒的噩運。鰲拜的孫子散秩大臣達福,就在這時戰死。
6月28日,清軍艱難退到達哈爾哈納河,已用盡了彈藥和弓矢,陣型已無法維持。無奈之選擇拋棄輜重,吸引敵軍騎兵掠奪,伺機四面突出重圍。
他們紛紛逃上山嶺,分兩路逃往科布多。準噶爾人的騎兵則趁機殺到,肆意收割被打散的小股殘軍。最後,只有傅爾丹等少數人在騎兵的保護下,僥倖逃進了科布多城。
和通泊之戰,就在清軍的慘敗中落幕。
清軍在此戰中陣亡和俘官兵達6923人,另有303人在潰逃時陣亡或被俘,總計損失7226人。其中抵抗最為頑強的京師八旗,僅有2000多人得以逃脫。清軍副都統以上將領有18人參戰,僅主帥傅爾丹等4人生還。此戰也就成為了清朝歷史上,對蒙古各部作戰史上的最大敗仗。
戰後,雍正帝不敢再輕舉妄動,喪失了征服準噶爾部的機會。這個未完成事業,要等到他兒子乾隆時代,才得以完成。
清軍也根據戰鬥中火器落後的特點,開始引進和仿製噶爾部人使用的重型火繩槍。
在後來大舉反攻的乾隆時代,這種源自歐洲,並透過內亞進入中原的武器,成為了清軍單兵火器的主力裝備。雖然其技術特點在17世紀就已經基本定型,但對於之前還在使用的前明式鳥槍的清軍來說,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
15 # 冥蝶讀書
雍正九年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731年7月27日)黃昏,一群索倫潰兵逃回了科布多清軍大營,帶回來了可怕的訊息。這些索倫兵於六月九日跟隨大將軍傅爾丹出擊準噶爾牧場,他們報告稱傅爾丹已經自盡,清軍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就是和通泊之戰,美國中亞史學家斯塔爾認為此役是19世紀之前清軍的最大敗績,對清朝和中亞的歷史影響深遠。準噶爾軍乘勝深入喀爾喀,引起了極大震動,清朝被迫在喀爾喀採取戰略收縮,雍正帝一舉蕩平準噶爾汗國的幻想破滅。
和通泊之戰清軍之所以慘敗,有人認為是雍正遙控所致,也有人認為是傅爾丹輕信俘虜之言導致中了埋伏,更有人認為是此時八旗已經衰落不堪導致。實際上這些言論都是有失偏頗的,缺乏客觀性。我們具體來探討一下和通泊之戰的具體過程。
一、和通泊之戰爆發時的雙方態勢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爾丹在窮途末路中死去,準噶爾汗國由策妄阿拉布坦統治,拒不付清。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準噶爾襲擊哈密,康熙決定討伐,在喀爾喀聚集大軍,設科布多、烏蘭固木兩座大營。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從科布多翻越阿爾泰山,蹂躪了準噶爾本土(傅爾丹參加了這次作戰)。但隨著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後,首先要鞏固帝位,推進內政改革,雍正二年(1724),清準議和,科布多和烏蘭固木兩座大營被撤。
雍正四年(1726),策妄阿拉布坦去世,準噶爾內部發生傾軋,長子噶爾丹策零繼位,次子羅布藏舒努逃亡土爾扈特。雍正認為準噶爾內政不穩,遂秘密籌劃進取方略。
然而大軍出師後,三名蒙古人逃往準噶爾,報告了清軍出征的訊息。準噶爾使者特磊親自驗證了訊息的準確。
雍正得知訊息走漏,遂暫停進兵,並與次年召兩軍主帥回京,重新商議。噶爾丹策零可不想等著清軍來攻,而是決定立即出兵。
雍正八年十二月,準噶爾軍襲擊了西路的科舍圖牧場。清軍損失了數千人,外加十幾萬頭牲畜。
西路的損失,迫使雍正帝改變策略,沿用康熙時期的築城進逼之術。雍正計劃在科布多築城,吸引準噶爾的防備,然後命嶽鍾琪的西路軍出擊烏魯木齊。
然而到了九年四月,雍正改變了主意,他命令北路清軍務必在七月前完成築城,然後不用等援軍集齊,就率精兵進攻準噶爾。計劃之所以改變,是因為當時有從準噶爾逃回來的西路士兵報告說準噶爾軍北上了。但雍正多疑,認為這是準噶爾的疑兵之計,他判斷準噶爾軍會繼續進攻西路,因此北路應該乘機進攻。不過雍正的計劃是八月出兵,實際上傅爾丹六月初就出兵了。
二、和通泊之戰經過對噶爾丹策零來說,這是一次冒險。準噶爾要同時防備哈薩克、土爾扈特、沙俄與清朝,其所能動員的兵力最多也就7萬人,其中準噶爾人不到2萬。為了取得兵力優勢,噶爾丹策零從西部哈薩克前線抽調兵力,集中了3萬人馬,由小策凌敦多布統領北上。
魏源在《聖武記》中說,傅爾丹從準噶爾俘虜口中得知小策凌敦多布只有千人,因此率軍出動,中了埋伏,傅爾丹也就被評價為“勇而寡謀”。實際上並非這麼回事。
俘虜的口供確實有,而且至今有存檔。口供裡確實提到了小策凌敦多布身邊有千人,但是並非說準噶爾軍只有千人。這個千人是指小策凌敦多布的私兵。口供裡說的是小策凌敦多布帶著千人,噶爾丹策零答應出兵三萬,現在來了兩萬人,這兩萬人沒有一起紮營,而是根據水草四處分散的,小策凌敦多布在等人集齊。
準噶爾軍在後勤補給,營地駐紮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遊牧騎兵色彩,因此,俘虜口供並沒有失真。也就是說,傅爾丹是知道對方的情況,正因為得知了這個情報,他才趕在六月初出兵,而不是按照計劃等到八月。
傅爾丹曾經與康熙五十九年蹂躪過準噶爾,他對準噶爾人戰鬥力應該是瞭解的,打算趁準噶爾還未集齊時就對其進行打擊,不僅可以保護科布多城,還能奪取戰場主動權。
此時北路大營的清軍共有四萬餘人,傅爾丹挑選了精兵一萬,都是八旗精華,其中有鳥槍騎兵2000。鑑於準噶爾軍此時分散遊牧,傅爾丹計劃先截殺在圖魯圖遊牧的準噶爾牧群,然後一路打擊準噶爾軍。出兵前,傅爾丹安排都統兗泰、總兵胡杰率滿兵1300、綠營6000守衛科布多城,參贊大臣陳泰率滿兵2000駐守科布多河東,接應即將過來的察哈爾兵。
六月十八日,清軍行至博克託嶺,與準噶爾軍交戰,因準軍分散遊牧,清軍佔據優勢。
二十一日,清軍往和通泊撤退,撤退原因傅爾丹自稱是準噶爾軍佔據大山,不下戰,於是誘敵邀擊。但察哈爾人的說法是“此地無水草,大將軍令移至有水草處”。撤退時,原本打前鋒的定壽率2000人負責殿後。
經過幾天交戰,準噶爾軍已經從各處集結,在清軍移營時發動攻擊,前方的1000黑龍江索倫兵潰散,定壽部被分割包圍。隨後的戰況極為慘烈,雙方均使用火炮和裝備有火繩槍的騎兵。
二十二日,定壽部全軍覆沒,定壽自盡,高階將領中除了覺羅海蘭(後來還是戰死了)之外全部戰死。準噶爾軍遂專力攻打和通泊清軍大營。
和通泊清軍分為三營,京旗、右衛、盛京和烏喇駐防為一營,察哈爾、土默特、喀喇沁為一營,黑龍江索倫兵為一營。
二十二日凌晨,索倫兵潰散,引發了骨牌效應。二十三日,在準噶爾軍衝擊下,察哈爾、土默特、喀喇沁兵相繼潰散,其中歸化城土默特副都統兗布率兵逃走,投降準噶爾,並告以清軍虛實,清軍敗局已定。
二十五日,傅爾丹率大營八旗兵4000人列方營突圍,方營是守護著火炮、糧餉等行裝。方營戰術很有效,此時準噶爾軍人數是清軍的七倍,但準噶爾軍並不能徹底殲滅清軍,只能尾隨追擊。不過清軍連日苦戰,極其疲憊。
二十八日,清軍抵達哈兒哈納河,彈藥已經用盡,只得丟棄行裝突圍。經過慘烈戰鬥,清軍乘著混亂突出重圍,然後分兩路撤退。七月初一,傅爾丹所帶的一隊抵達科布多,但另外一隊在準噶爾軍追擊下全軍覆沒。
事後統計,清軍共損失7226名官兵。出發時,包括傅爾丹在內,副都統以上官銜共有18人,其中13人陣亡(包括自盡)。此役失敗,在19世紀前八旗軍的戰史上,只有定南王尼堪戰死的衡州之戰可比。
三、戰役結果影響清軍的失敗,傅爾丹固然有責任,但只能說他的戰場指揮能力不足,他出兵的動機和時機並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索倫兵第一次潰散的時候,他就應該及時突圍,而不是等到準噶爾軍集結完畢才決定突圍。不過,他也許是認為以清軍的戰力,是可以戰勝準噶爾軍的。事實上後來還剩4000八旗軍時,準噶爾軍也沒有佔到太多便宜。此時如果援軍及時趕到,結局也不至於如此慘烈。
但是並沒有援軍,潰兵逃回科布多後,兗泰急調各處兵前往接應,但只有查克旦響應,順承郡王錫保應對得當。而傅爾丹安排在科布多河東的陳泰不僅帶著2000滿洲騎兵跑了,還帶跑了剛到的1000察哈爾騎兵,這3000騎兵是科布多附近最強的野戰力量。
事後,順承郡王錫保升為親王,兗泰擢升為內大臣,授荊州將軍,查克旦也升為內大臣。陳泰是名將費揚古之後,被雍正批為“不知羞恥,玷辱父祖,該殺”。
至於雍正帝的遙控問題,他之前不相信準噶爾軍會攻打北路,才改變了策略,但遙控之說並不妥當,傅爾丹提前出兵屬於先斬後奏,不存在遙控問題。出兵時間和計劃相距兩個月,怎麼也算不上遙控。畢竟前線形勢瞬息萬變,傅爾丹做得並沒有錯,只是在戰鬥期間出現了問題。
至於八旗衰弱的觀點就更加站不住腳了,索倫兵、察哈爾、土默特等兵潰散後,剩下的滿洲兵一直在奮勇廝殺,保護主帥傅爾丹安全撤離。二十多年後,依然是八旗兵橫掃了天山南北。
從一開始西路大軍受挫,再到和通泊之敗,後來清軍又有額爾德尼昭之勝,但依然最後只能和準噶爾議和,一系列戰役都只能說明當時準噶爾實力強悍,清軍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一舉蕩平。
不過一場戰役的勝敗受多重因素影響,清軍也並非沒有機會打敗準噶爾軍,如果傅爾丹真能趁對方分散之時一舉蕩平,必然會造成準噶爾的分崩離析。大軍繼續西進,雍正也就可以完成統一蒙古的夙願。然後清朝可能提前和俄國在中亞發生碰撞,歷史的程序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但是和通泊的失利,阻礙了清軍西進的步伐,也改變了歷史。
-
16 # 歷史茶坊
和通泊之戰是清朝平定準噶爾期間一次重大的軍事失利,包括京營八旗在內的近3萬人精銳清軍近乎全軍覆沒,導致清朝被迫與準噶爾簽訂合約,劃分疆界。
準噶爾汗國的興起康熙十七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登上汗位,在西北建立準噶爾汗國。在征服周邊地區後,噶爾丹將戰線向東推進,直接威脅清朝的統治。康熙帝三次御駕親征,眾叛親離的噶爾丹被迫自盡。噶爾丹死後,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承汗位,於康熙五十六年入侵西藏,殺死拉藏汗。康熙封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統領各路大軍將準噶爾軍隊趕出西藏。隨後策妄阿拉布坦支援羅布藏丹津在青海反叛,雍正帝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平定了青海叛亂。
策妄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承汗位,屢屢犯邊。雍正七年,雍正帝命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統率北路軍出征;命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統率西路軍出征,兩路大軍合擊準噶爾。
和通泊戰役過程北路軍包括京營八旗精銳6000人,嶽鍾琪建立的車騎營9000人,奉天附近抽調駐軍8800人,總人數23800人。以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巴賽為副將軍,由順承郡王錫保掌管將軍印。準噶爾軍由噶爾丹策零親自統領,主要以騎兵為主,人數約3萬人,野戰能力強悍,但攻城能力不足。雍正九年五月,傅爾丹率北路軍到達科布多,並在此處築城。攻城能力不足的噶爾丹策零設計誘敵出戰,派出小股騎兵做為誘餌,將主力埋伏在博克託嶺附近,遣部將塔蘇爾海丹巴為間諜,故意被清軍俘獲,供稱準軍3萬分別由大策凌敦多布和小策凌敦多布統領,小策凌已至察罕哈達,大策凌因故未至。傅爾丹聽信其言,選派一萬人馬分成兩隊,前鋒定壽率領第一隊,土默特部馬爾齊率本部人馬為第二隊,傅爾丹親率大軍殿後,沿科布多河向西進發,直撲察罕哈達。六月初九,前鋒定壽到達扎克賽河,俘獲準噶爾遊騎,供稱此距察罕哈達只有3日路程,準軍不足千人,未立營帳。傅爾丹命火速進軍,此後一連數日,不見敵影。
六月十七日,前鋒又俘獲一名準軍士兵,供稱準軍2000餘人屯於博克託嶺。傅爾丹派素圖、岱豪率3000人馬前去攻擊,準軍佯敗,引誘清軍繼續深入。
六月十八日,前鋒定壽至庫列圖嶺遭遇準軍,斬首400餘,準軍驅趕駝馬,翻山逃遁。
六月十九日,傅爾丹率大軍趕到,與前鋒部隊會合。
六月二十日,清軍進入博克託嶺,頓時伏兵四起,據高臨下向清軍發起進攻。傅爾丹沉著應戰,命塔爾岱、馬爾齊率兵奪取西山制高點,因仰攻不利,未能攻下。見此情勢,傅爾丹決定向和通泊方向突圍。
六月二十一日,準軍發覺清軍突圍意圖,猛攻東西兩翼,傅爾丹分派主力支援兩翼,可由於天降大雨,夾雜冰雹,突圍受阻。
六月二十二日,東翼覺羅海蘭突圍而出,定壽,素圖等人兵敗自殺。西翼全軍覆沒,主將塔爾岱身負重傷,逃出重圍。六月二十三日,傅爾丹率殘餘主力突圍而出,在和通泊集結紮營,準軍乘其立足未穩,包圍清軍大營。傅爾丹親自督兵禦敵,主力土默特兵騎兵在沙津達賴指揮下衝入敵陣,奮力拼殺。其餘清軍見土默特白色大旗在敵陣上方飄揚,誤以為陷入敵陣,頓時四散而逃。
二十四日,傅爾丹夾雜在士兵中突出重圍,副將軍巴賽、達福,舒楞額等將領戰死沙場,永國、覺羅海蘭、岱豪等將領兵敗自殺,傅爾丹率殘兵渡過哈爾噶納河,退往科布多。
七月初一日,傅爾丹率殘兵敗將2000餘人退至科布多。
戰役總結和通泊之戰以一位副將軍,十餘名高階將領,七位王公大臣自殺和陣亡,近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而告終,罪魁禍首當屬主帥傅爾丹。他先是誤中敵計,陷入埋伏,突圍後未及時撤往科布多,反而在和通泊臨湖紮營,以致被準軍包圍,損失慘重。不過細究起來,這口黑鍋還有雍正帝的一份。正是由於雍正處死了年羹堯,才使得西北戰事轉為被動,以致於噶爾丹策凌膽敢大舉犯邊,屢屢挑釁。當時大學士朱軾、左都御史沈近思等人都不主張出兵,是雍正力排眾議,制定了兩路出擊的進兵方略。
還有一個疑點,傅爾丹率領的北路軍中有一位掌將軍印的順承郡王錫保,和通泊之戰後,屢次上書彈劾,並接任靖邊大將軍職務的正是錫保。可以預料的是,傅爾丹在和通泊之戰中所做出的錯誤決策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錫保的牽制。
雍正十三年,清朝和準噶爾汗國簽訂和約,商定以漠北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為界,界線以東歸屬清朝,以西歸屬準噶爾。
-
17 # 歷來現實
我們知道大清一向是欺軟怕硬的主,在跟明軍交鋒時那是以一當十,無往不勝。在和李自成過招的時候,也是砍瓜切菜一般,如入無人之境。在揚州、在嘉定面對手無寸鐵的百姓,八旗子弟個個奮勇當先,神兵天降一般;可這些軍隊都是欺軟怕硬的主,就是俗話說的見神敬見鬼弄。
跟俄華人打如此,跟英法打也如此,跟八國聯軍打跟日本打同樣戰無不敗。可謂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但大清也不是絕對的內戰內行,有一次在內戰中也遭遇過慘敗,全軍覆滅,這就是鮮為人知的和通泊之戰。1644年,多爾袞帶著十萬清軍進京,滿清取代了明朝成為中國新一代統治者。
與此同時,中國西北的準格爾部羽翼也漸漸豐滿,悄悄崛起,在頭領噶爾丹的帶領下國力蒸蒸日上,生機勃勃,
在17世紀末期,雄心勃勃的噶爾丹已經不滿足於蒙古草原那一片天空,他要重現先人輝煌、重建千秋偉業。噶爾丹帶兵東進,壯志未酬,死在東征的路上。噶爾丹的接班人的準噶爾汗策也是個有仇必報的好漢,他厲兵秣馬,循序漸進,步步為營悄悄向東發展。
眼看著準格爾地盤滾雪球似的不停擴充套件,康熙心裡毛了,怕這個噶爾丹成了氣候,威脅到滿清江山。於是康熙爺發威御駕親征,但幾次都收效甚微,都沒有把噶爾丹打服了。而且噶爾丹精通游擊戰的16字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把康熙氣得嗷嗷叫,乾瞪眼。滿清一直想剪除這個心頭大患,但一直力不從心。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 1731年(雍正九年)機會終於來了。一天,探馬來報,準格爾內部分裂,早就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的大清趁著這個機會,派出七萬雄兵殺向準格爾。
可是,這場精心準備的戰爭竟然以慘敗結束。準格爾雖然地廣人少,兵力不足,但遊牧民族個個彪悍無比,身強力壯。而且蒙古人的兵器早已今非昔比,都已經鳥槍換炮,而且還是俄羅斯、歐洲那邊的大威力火炮。雖然還有一部分是山寨的,但比起大清的武器,不知道先進了多少,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
清兵這次討伐準格爾的統帥叫傅爾丹,這是個非常有頭腦的將軍,快到準格爾的時候,他擔心自己孤軍深入有去無回,兵分兩路進攻,並特意留下一部分人馬接應,然後帶領主力安營紮寨,派先頭部隊先去探聽虛實。
因為當時雍正發兵的時候,是根據情報準格爾內部因為接班人問題起了內訌,雍正才下令乘人之危攻打準格爾。但傅爾丹對此訊息始終半信半疑,所以傅爾丹要先落實一下。
6月18日,清軍先頭部隊趕到,到準格爾以後才發現人家嚴陣以待,根本就沒有什麼內訌,雍正爺想乘人之危卻被人家挖坑。
當傅爾丹發覺有詐的時候,趕緊命令撤兵,可是已經為時已晚。
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首當其衝的是清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幾千黑龍江八旗軍,八旗軍的先頭部隊遭到了準噶爾部隊的新式火炮迎頭痛擊。八旗軍不知所措,四散奔逃。
清軍精銳被打散,準格爾士兵就像像狼群追殺羊群一樣捕殺潰敗的清軍。為了整合潰散計程車兵,傅爾丹派人向準格爾提出停戰,誰知道準格爾那邊竟然同意了,因為幾天的激戰,準格爾部隊也需要修整補充。
6.23日,得到修整補充的準格爾部隊向西山樑上的清軍發起總攻,重整旗鼓的準噶爾軍隊,潮水般湧來。清軍的反擊被準格爾的火炮壓制,再加上準格爾軍中大量的火槍, 西山樑的清軍也被迅速擊潰。
傅爾丹13000大軍,此刻只剩下壓陣的主帥和4000八旗兵了。清兵居高臨下,艱難地抵禦著準格爾軍人的進攻,但防守已經毫無意義。因為他們的武器已經用盡,他們所考慮的就是如何減少傷亡,讓更多的人全身而退。
6月25日,主帥傅爾丹在拂曉前召開軍事會議,部署撤退事宜。此後,清軍兩撥人馬兩邊掩護,一撥人前方殺出一條血路,保護這著軍糧輜重向外突圍。
走?哪裡走?準格爾軍吼聲震天,殺聲四起,三萬大軍四面八方殺來。
在數倍於自己的準格爾虎狼兵面前,清軍官兵成了惶恐不安的羔羊,持槍的手瑟瑟發抖,說不清是幾天沒有吃飯的緣故,還是無邊的恐懼。
總之,從士兵到將軍全都失去了鬥志,誰都恨爹媽少給了自己一條腿,誰都嫌自己跑得慢。
戰馬跑著跑著就栽倒了,士兵摔落馬下,但後面的戰馬和很快從栽倒的戰馬和士兵身上踏過。最後陣亡計程車兵至少有三成計程車兵是敗退途中被踐踏而死,各種形狀,慘不忍睹。
6月28日,清軍潰退到達哈爾哈納河,這時候他們已經彈盡糧絕,丟盔卸甲,往山林裡藏匿。這時追兵趕到,又是一陣捕殺。一個時辰後,清兵除了個別殘兵保護主帥逃生,其餘悉數被殺害,無一活口。
不可一世的清軍就這樣在和通泊之戰中全軍覆滅,清軍在此戰中損兵折將近萬人,清軍軍官14人喪生,僅主帥傅爾丹等4名將軍生還。傅爾丹主帥敗退京城帶來的訊息讓雍正震驚,他急忙下令封鎖訊息,但不久後,清軍慘敗的訊息還是透過小道途徑傳開。
和通泊一戰把滿清軍隊打怕了,雍正爺再也不敢提準格爾,全軍官兵都得了恐準症。
痛定思痛,和通泊一戰也讓清軍意識到兵器落後,他們根據戰爭中出現的問題,對自己的兵器開始改進,也算是沒有白白捱打。
-
18 # 太陽知識局
清軍失敗的深層次原因自1644年清軍入關以來,清軍以其少數民族的驍勇善戰戰勝了明末時期的明王朝軍隊,雖然這其中有著滿真族的軍隊佔了一個便宜的原因,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滿真族的驍勇善戰但是,後來隨著滿真族坐穩江山以來,八旗子弟兵們已經被漢文化所包圍,忘記了自己少數民族的一些風俗和自己祖先的強悍,當初清軍入關總共才十幾萬人,在經過幾十年後,滿真族早已經被漢化所以,後面的清王朝失敗的原因是其實是因為滿真族被漢化,八旗子弟們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強悍,並且擁有了漢人們的“天朝上國”的落後思想觀念和通泊之戰是必然的早在康熙帝時期,西蒙古的葛爾丹就透過吞併擁有了十分強大的軍事實力,並且建立了準噶爾漢國,威脅到了清王朝的統治,所以,康熙帝在穩定清王朝的政局之後,將矛頭指向了葛爾丹所建立的準噶爾汗國,並透過三次的出征最終殺死了葛爾丹,給予準噶爾汗國重創,使之無法再與清王朝抗衡,但是殘餘勢力卻依然存在,因為西蒙古實在太大了,完完全全可以為他們提供躲藏之地,幾百萬平方公里的草原啊後來,在殘餘勢力的經營下,準噶爾汗國再次威脅到了清王朝,所以,雍正帝決定這一次蕩平準噶爾汗國,使之無法再與清王朝抗衡此時的準噶爾汗國非彼時也在康熙帝時期,清軍的武器裝備還是比較優秀的,與當時葛爾丹所統領的軍隊是佔據優勢的,但是經過幾十年修養生息,準噶爾汗國已經變得非常強大在火器方面,清軍繼承了擁有明朝時期的火器,並且只是做了簡單的改造就裝備軍隊,最重要的是,雍正時期的清軍還是十分在乎冷兵器,冷兵器佔據很大的比例,雍正還只是強調騎射,騎射優秀者即可晉級,這導致清軍的軍隊完全是落後於準噶爾汗國軍隊一個檔次;準噶爾汗國處於內亞和東亞的交界處,這使得他們更好地接觸到西方的先進武器裝備,而且他們面臨著沙俄和清王朝的威脅,時時刻刻都在備戰,養精蓄銳,這在訓練上面肯定比生活於和平年代的八旗子弟們刻苦,並且八旗子弟兵們還有嚴重的漢化問題,雍正帝不在意火器例如,準噶爾汗國所擁有的火繩槍是當是最先進的火器,而且準噶爾汗國所處的地方擁有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再加上準噶爾汗國處在強國的夾縫之中,使得他們非常注重國家的軍事實力,所以,雖然他們的兵種不齊全,以騎兵為主,但是他們的騎兵先是以火繩槍進行射擊,訓練有素計程車兵可以每分鐘2至3發,然後是弓箭,最後才是肉搏,值得注意的是,準噶爾汗國還擁有一支炮兵部隊,這是因為準噶爾汗國與沙俄進行過一次戰爭,俘虜過一個俘虜,準噶爾汗國承諾給這個俘虜,只要為他們服務14年就重獲自由,所以,這個俘虜為他們打造了先進的大炮另外在鎧甲方面,準噶爾汗國的鎧甲也是領先於清軍的鎧甲,他們的鎧甲屬於中亞風格的鎧甲,能夠十分有效地減少傷亡和通泊之戰為什麼失敗?當時,雍正帝已經清楚地知道敵我雙方的差距,知道了如果在正面戰場與之交戰會損失很大,於是雍正帝決定以大清國的國力進行穩紮穩打,百里修一座城池,壓縮準噶爾汗國的生存空間。在戰略上,雍正帝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是失敗的是派出了兩位無能的大將,雖然說當時清軍的軍事實力,武器裝備不如準噶爾汗國,但是,也不會輸得一敗塗地首先,是岳飛的後裔嶽鍾琪率領的西路軍36000人,這一支軍隊還沒好好大展身手的時候就被準噶爾汗國的聲東擊西給襲擊了牧場,導致元氣大傷,然後,所有的任務都落在傅爾丹率領的北路軍的身上但是,這一位傅爾丹將軍年輕之時,就已經位極人臣,而且出身十分高貴,為八旗中的上五旗之首,而且為人勇而無謀,在得知準噶爾汗國內訌訊息之後,就馬上出兵進行攻擊,但是後來確是一個誘敵深入,導致損失慘重,並且準噶爾汗國乘勝攻擊,搗毀了雍正帝想要摧毀準噶爾汗國的計劃這一次戰鬥副都統,二品官員死了14位,八旗子弟兵和綠營們總共死了幾萬人,可謂是一大敗戰怎麼看待這一次戰役好處:使清王朝的統治者們進行了軍隊的全面改革,提升了軍隊的實力,鞏固了統治,並且為乾隆皇帝滅掉準噶爾汗國做好了準備壞處:清王朝再無內患,再加上閉關鎖國,統治者們完完全全陷入自己的世界中,軍隊的長期安逸,戰鬥力也是直線下降在我看來,這場戰役的失敗,可以深究到文化之中,天朝上國的落後觀念,使之不屑於外國進行交流
-
19 # 我沒忘記home
1731年,準噶爾軍隊在和通泊地區(今新疆阿勒泰北與蒙古國邊界地區)大勝清軍傅爾丹部,此戰是清朝在對蒙古作戰中的最大敗仗,清軍總計損失超過萬人,副都統以上將領18人參戰,僅主帥傅爾丹等4人生還。戰後,雍正帝基本放棄消滅準噶爾的計劃,清準雙方的局勢重新回到康熙末年。
附圖,清準戰爭
前奏1727年,準噶爾汗國可汗策妄阿拉布坦病亡,準噶爾貴族為爭奪汗位爆發內鬥,長子噶爾丹策零即位,次子羅卜藏舒努逃亡土爾扈特。雍正帝認為準噶爾政局不穩,因此謀劃出兵。 1729年十月,清廷決議出動北、西兩路清軍,以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統率北路軍出阿爾泰;以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統率西路軍出巴里坤。兩路清軍互為犄角,期望一舉蕩平準噶爾。
1730年,噶爾丹策零在得到清軍出兵的訊息後,決定先下手為強,名將小策零敦多布率軍5000襲擊西路軍的物資儲備基地——科舍圖牧場,清軍陣亡漢蒙官兵3243人,損失牲畜122557頭。此戰後清軍採取穩步推進的戰術,每前進數百里便修築堅固的城池,以作為前進基地。1731年四月,靖邊大將軍傅爾丹上疏在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築城,得到批准。
附圖,清軍出兵路線
戰前部署在牽制了西路軍後,噶爾丹策零集中3萬兵力進攻北路清軍,進而劫掠喀爾喀蒙古,但清軍憑城固守,噶爾丹策零因此計誘清軍野戰。噶爾丹策零派大、小策零敦多布率軍設伏於博克託嶺山谷中,又派塔蘇爾海丹巴為諜,故意讓清軍抓獲並詐稱:噶爾丹策零派大、小策零敦多布率軍來犯北路。小策零敦多布率駝馬兵兩萬來攻,先鋒軍一千兵馬已至察罕哈達,主力軍在博克託嶺,距離清軍三日路程。噶爾丹策零與其妹夫羅卜藏車凌不睦,羅卜藏車凌率其眾奔往噶斯,是以大策零敦多布未至。
傅爾丹得知此訊息後決定先發制人,當時北路軍集結了清朝最為精銳的軍隊,計有京師八旗兵6000人,車騎營9000人,奉天(今瀋陽)等處8800人,總計 23800人。傅爾丹挑選京旗、奉天駐防、索倫兵等精銳,合計10000餘人出擊。
清軍各部行軍如下:
素圖、岱豪為前鋒;定壽等領第一隊;馬爾薩等領第二隊;傅爾丹率主力繼其後;都統袞泰、總兵胡杰率滿洲兵1300、綠營兵6000守衛科布多城;參贊大臣陳泰(費揚古之子)、副都統阿三率滿洲兵2000扼守科布多河東,扼餉道並接應即將到來的察哈爾兵;附圖,清軍出兵及回撤路線
戰爭過程六月17日,清軍抓獲準噶爾俘虜,得知準軍2000人駐於博克託嶺,傅爾丹下令素圖、岱豪率3000人攻擊;18日,定壽率第一隊進至庫列圖嶺,擊潰準軍前鋒,斬400餘人;19日,傅爾丹主力與各部會合;20日,清軍全軍進入博克託嶺,準噶爾伏兵攻擊,清軍佯攻制高點未能攻下,全軍被包圍。
清軍陷入困境後決定向和通泊突圍,全軍分為5隊:定壽、素圖、覺羅海蘭、常祿、西彌賴據山樑東;塔爾岱、馬爾齊據山樑西;承保居中,馬爾薩出其東;達福、岱豪當前,舒楞額、沙津達賴等護後。21日,清軍開始突圍,準噶爾軍全力進攻山樑東、西兩軍;戰至次日,定壽、素圖、馬爾齊、西彌賴自殺,東、西兩隊清軍全軍覆沒。23日,準噶爾軍包圍清軍主力,蒙古兵、綠營兵迅速崩潰,唯有八旗兵列陣抵抗。25日,傅爾丹率4000八旗兵列成步兵方陣突圍,以火器及弓箭在陣中防護,戰至28日時八旗兵崩潰,僅2000殘軍退至科布多城。
和通泊之役中,清軍損失京旗、索倫兵等精銳7000多人,查弼納、巴賽、定壽等14位高階將領戰死,清軍膽寒。準噶爾軍深入喀爾喀蒙古劫掠,清軍只能據城死守。清軍此戰敗績首先要歸因於主帥傅爾丹,他輕信假情報及無視部下勸告,倉促出兵導致全軍被圍;其次,噶爾丹策零麾下的準軍裝備得到加強,他們從俄華人那裡得到了大量火槍和火炮,而清軍對此一無所知;此外,各路清軍救援不力,如留守後方的參贊大臣陳泰藉口“我兵者,乃討伐行走之兵也,不可去爾築城處”,竟避戰而逃。
-
20 # 不忘初心SY
大清的時候滿洲八旗都是帶兵打仗樣樣通的人,他們帶領的軍隊可以稱得上是東亞的第一雄獅,和通泊之戰戰況如何?大清一萬餘精銳士兵全軍覆沒,14位高階將領陣亡?
這場戰爭原本是雍正想要收復準爾格的,結果讓人家抓住了弱點,就是要殲滅準格爾部落的,其次就是利用了一個間諜的話,引誘著清軍來殲滅。自己將大部隊藏於山上,慢慢地將清軍誘導到自己的包圍圈裡,清軍統帥傅爾丹求勝心切,誤中敵計,於博克託嶺突圍後,未及時撤往科布多,卻在和通泊立營,故再度陷入重圍,損失慘重。
在戰場中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只有創造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才能更好的取得勝利,這些都是孫臏在自己的《孫臏兵法》裡講述的,當然,有的時候需要戰場的指戰員們根據臨時的戰場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意思。畢竟,後方的人不知道前線的事情,等到軍報來了,情況發生變化了。
還有一個失誤就是求勝心切,這個是兵家大忌。當然,我就在這裡紙上談兵,連趙括都不如,更何況在這裡指點人家將軍的排兵佈陣,只是想說的是,自己的意圖被人獲知以後,人家就會根據你的要求,給你設定陷阱,這個是專門定製的,有的時候就會出現了龐涓被射殺的情形。
這個戰役若是你指揮的話,會有怎樣的結局?
回覆列表
和通泊之戰這個名詞還是十分陌生的
戰爭發生在清朝中期的西域,當時這裡盤踞著強大的準格爾帝國,自康熙中年開始,準格爾帝國不斷的擴張,勢力北方接近了西伯利亞,東方接近吐魯番,其幅員近700多萬平方公里,兵馬數十萬,是能與滿清和沙俄爭鋒的東亞三大國家之一
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於是興盛的準格爾帝國與清朝後來終於爆發了戰爭康熙末年開始,準格爾和滿清就戰爭不斷,和通泊之戰本是雍正帝試圖消滅準格爾主力的戰爭,但是後來,準格爾使用離間計引誘著清軍來消滅。自己將大部隊藏於山上,慢慢地將清軍誘導到自己的包圍圈裡,清軍統帥傅爾丹求勝心切,誤中敵計,於博克託嶺突圍後,未及時撤往科布多,卻在和通泊立營,故再度陷入重圍,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