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珞珈山的貓
-
2 # 微光人文
魯智深在水滸傳裡是一個性格特色比較鮮明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生命中的貴人那便是智真大師,智真大師曾有兩次高深的指點魯智深,並且全都應驗。分別是第一次的四句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第二次同樣是四句揭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今天我們誰先分析下前四句偈語。
一、遇林而起遇林而起指的就是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就是經過這麼一鬧,他才開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完全是因為幫自己的好兄弟林沖。
魯智深在五臺山待不下去之後,被智真大師推薦到了大相國寺,高衙內在大相國寺侮辱林沖妻子,因此林沖得罪了高俅,被高俅所害獲罪,在發配林沖的時候高俅想要在野豬林殺死林沖,魯智深得知,一路尾隨,最終在野豬林大鬧,救出了林沖也由此而離開了相國寺開啟了自己新的人生。
二、遇山而富遇山而富則是值得魯智深上二龍山,在離開相國寺之後,魯智深開啟了自己的流亡生涯,想要投奔二龍山,可是二龍山首領鄧龍不樂意接受魯智深。
後來在孫二孃的意見下,魯智深聯手青面獸楊志以及偶然結識的林沖徒弟操刀鬼曹正,智取二龍山開啟了當大王的生活,緊接著武松上二龍山,二龍山當時名震一方。
三、遇水而興遇水而興則是指的魯智深在800裡水泊梁山生活,在二龍山度過一段愜意的時光之後,呼延灼率兵攻打三山即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無奈之下向梁山求救,梁山率兵攻破了雙鞭呼延灼,並將其收至梁山麾下。三山首領也投奔梁山,梁山進一步壯大,魯智深也開始了自己在水泊梁山的生活。
四、遇江而止遇江而止指的是魯智深圓寂錢塘江,在打敗方臘大軍之後,梁山損失巨大。魯智深作為為數不多的存活下來的好漢,再返回朝廷途徑錢塘江的時候夜間聽到了潮水聲,不禁想起了智真大師的偈語遇江而止,意識到自己的大限將至,便當晚在六和寺圓寂。
總這四句偈語也是魯智深的一生,傳奇而豐富的人生最終終止於錢塘江邊。
-
3 # 國學生活館
我覺得我有權利來回答下這個問題,因為我有個鄰居姓魯,我一直懷疑他是魯智深的後人。
“遇林而起”可以說是一語雙關,一是指的是魯智深在大相國寺的菜園遇到林沖,兩人意氣相投結為兄弟。二是指在野豬林救起要被董超,薛霸的陷害的林沖,從此出走佛門,踏上了亡命江湖的道路。“遇山而富”說的是魯智深在二龍山下遇到了剛剛被劫取了生辰綱的青面獸楊志,兩人在曹正的協助下奪取了寶珠寺,從此過上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遇水而興”則是說“三山聚義打青州”後魯智深帶著二龍山的人馬上了梁山泊,“泊”本身就是“水窪”的意思,也就是梁山泊可以讓他興旺發達。“遇江而止”當然是說他遇到宋江就別再瞎折騰了,好好跟著他幹吧。其實剛上梁山時魯智深對宋江並不服氣,直到他為了救史進而身陷圇圄,宋江帶領人馬救出了他們,這才踏踏實實地在梁山泊安下心來。
智真長老的這四句箴言,從表面上看是魯智深人生的路程,實際上,從深層次原因來分析就知道,這是進入紅塵,從而經歷貪嗔痴三毒,如果魯智深透過在紅塵中的所思所悟,能夠放下貪嗔痴三毒,他就真正出紅塵,然後成了正果。魯智深是施耐庵最喜歡,也是最重視的人物之一。所以,他的伏筆最多,內涵也最深刻,也只有魯智深這樣的純粹的豪傑,才可以修成正果。
-
4 # 風雪月
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知真對他說“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是何意?你怎麼看?小月來回答。
“憑什麼他一個殺豬的,狗一般的東西,也敢自稱鎮關西大官人”——魯智深。魯智深因為怒殺鎮關西,棄官逃跑,跑到了五臺山剃度出家,拜在了至真長老門下。至真長老是一個現世活 佛,他的設定是上 帝視角,知道來世今生,他讓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前給魯智深的“四句謁言,一生受用”,四句謁語就是魯智深後面的重大人生經歷,直到圓寂。一、遇林而起,指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林是指野豬林。
林沖也中一林字,但小月以為這個林不是指林沖,從後面看山水都是指自然景物,另外魯智深遇到林沖是跟他結拜,並沒有奮起。怒殺鎮關西是魯智深的第 一次奮起。
但林沖也是對於魯智深很重要的一個角色,林沖因為被高俅陷害發配滄州,還被埋伏要在野豬林殺害。
魯智深忠肝義膽,為兄弟兩肋插刀,大鬧野豬林救了林沖,因為得罪高俅,魯智深離開了寺(大相國寺),走上了落草道路。
二、遇山而富,指魯智深在二龍山發家,山指二龍山。
最 適合花和尚魯智深的地方是草莽,魯智深和楊志曹正一起奪取了易守難攻的二龍山落草為寇,佔山為王,後來又來了武松施恩等兄弟。山大王擁有權勢財富可謂富,跟大的財富是追隨在身邊的兄弟們。
三、遇水而興,指魯智深歸順水泊梁山,成為一位將領好漢,水指的水泊梁山。
在梁山成為步軍都領之 首是魯智深人生的巔 峰,此前他和楊志的二龍山雖然地理優越但是山頭廟小,遇朝廷想剿匪會在劫難逃。如今加入水泊梁山魯智深是如魚得水。
魯智深在水泊梁山屢立戰功,招安後活捉方臘立下大功,這一段是魯智深人生的顛覆時期。
四、遇江而止,指魯智深會在錢塘江邊停下人生,江指的錢塘江。
這裡的江小月覺得不是宋江,江應該跟前面一樣都指的自然地 標。但宋江對於魯智深是最 重 要的一個兄弟也是領導,正是在宋江帶領下魯智深獲得特長展示,但宋江想停止腳步歸順朝廷封妻廕子,他身邊再也沒有魯智深存在的價值了,所以魯智深也適可而止。
魯智深在徵方臘立大功之後沒有接受宋江的人生建議,而是去了錢塘江邊的六 合寺,直到聽到錢塘江的潮響,他忽然頓悟,很快就圓寂了。
這四字謁語是魯智深的後半生人生歷程,無不應驗。魯智深真不是一個凡人,他性格豁達磊落,來人世就是來歷練的,經過這四段人生後無病無災的圓寂而去,是少數獲得圓 滿結局的好漢之一。魯智深應該是成佛了。 -
5 # 隱逸在山林
水滸傳中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之後,智真長老便打發他去往大相國寺寄身,離別時贈送他這四句偈子: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魯智深,本名魯達,原是渭州經略府提轄,為抱不平而打死惡霸鎮關西,躲避官府緝捕出家在五臺山文殊院,做了和尚,法名智深。
魯智深性豁達不羈,掛單大相國寺任職菜頭,使喚幾個潑皮,終日酒肉拳腳,好不快活,早就將那幾句偈語拋卻腦後。不想後路塵囂,一一應驗。
遇林而起。“林”即野豬林。野豬林裡造浮屠,救下林沖性命,不想被林沖無意間洩露身份而亡命江湖。
遇山而富。“山”即二龍山。魯智深漂泊無依,得張青、孫二孃夫婦指點,與楊志、武松等人搶下二龍山落草,從此打家劫舍,做得佔山為王。
遇水而興。“水”即梁山泊。魯智深聚集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等三山全部兵馬,合力攻打青州城後,率領眾豪傑聚義梁山伯。
遇江而止。“江”即錢塘江。魯智深本就不願詔安,為兄弟義氣隨軍征戰,討伐方臘後在杭州錢塘江六合寺出家,圓寂於此。
這裡也有人把“林”理解為林沖,不遇林沖,魯智深和尚本可以在守得僧家生計,雖然無意於清規戒律,卻也能安生終老;把“江”理解為宋江,魯智深快意江湖,二龍山依然是大秤分金銀,一碗吃酒肉,遇到宋江後聚義後日日招安,冷了兄弟們的心,才坐化六合寺。這樣解釋好像也能說得通,是否是作者一語雙關,也未可知。
野豬林、二龍山、梁山泊、錢塘江,這四處地名,都是魯智深離開五臺山之後際遇轉折的重要地方,預示著人生運數之“起”、“富”、“興”、“止”。四句偈子,合轍對應,若做人名應該都是人名,若是地名應該都是地名。但是“山”、“水”作人名來說,實在找不到對應的人名。
魯智深興起於水泊梁山,聚義後擔任步軍統領之首,追隨宋江東征西討,如智真長老所言“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並無絲毫止住不前的跡象。智真長老洞悉因果塵緣,本就知道“魯智深是個了身達命之人,只是俗緣未盡,要還殺生之債,因此教他來塵世中走這一遭”。重逢之際已知智深此去,將“與汝前程永別,正果將臨”,又喚他回來贈了四句偈子:
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魯智深受偈拜別師傅,繼續著殺人放火的營生,擒殺了夏侯成,活捉了方臘,可謂立下不世之功。宋江勸說魯智深還俗授封,以獨擒方臘之功必定“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抑或“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怎奈魯智深心灰意懶,“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在杭州錢塘江六合寺出家。
魯智深...忽聽得江上潮聲雷響...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戰鼓響,賊人生髮,跳將起來,摸了禪杖,大喝著,便搶出來。眾僧吃了一驚,都來問道:“師父何為如此?趕出何處去?”魯智深道:“灑家聽得戰鼓響,待要出去廝殺。”眾僧都笑將起來道:“師父錯聽了!不是戰鼓響,乃是錢塘江潮信響。”...魯智深看了,從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師父智真長老,曾囑付與灑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萬松林裡殺,活捉了個夏侯成;‘遇臘而執’,俺生擒方臘;今日正應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當圓寂。眾和尚,灑家問你,如何喚做圓寂?”寺內眾僧答道:“你是出家人,還不省得佛門中圓寂便是死?”魯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喚做圓寂,灑家今已必當圓寂。煩與俺燒桶湯來,灑家沐浴。”...又問寺內眾僧處討紙筆,寫了一篇頌子,去法堂上捉把禪椅,當中坐了。焚起一爐好香,放了那張紙在禪床上,自疊起兩隻腳,左腳搭在右腳,自然天性騰空。...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滸傳》中出場人物,有名姓的,無名姓的,多達七八百人,然而似魯智深這般故事豐滿、性格鮮明的人物,也是屈指可數的。金聖嘆評水滸,言魯達“妙哉此公,令人神往”,是上上人物,人中絕頂。李贄更是評魯達是“率性而行,不拘小節,方是成佛作祖根基”。如此看來,施耐庵是極為喜愛魯智深這個角色的,那作者為什麼要給智深按上這兩句偈子呢?
縱觀魯達一生,豪放不羈,隨遇而安,除了出家六和寺的時候說了要尋個清淨之處安身立命,魯智深從來沒有為人生做過規劃。既可以經略府做個提轄,也可以五臺山當個和尚,能夠隨著潑皮無賴嬉戲菜園,也能夠率著眾家兄弟落草梁山。一生沉浮,都做隨風去,依舊是喝酒吃肉時的放浪形骸,依舊是殺人放火時的快意恩仇。
魯智深上應天孤星,天孤者,六親兄弟有如無,空作空門清靜客,總有妻兒情分疏。 智深無妻無兒,拳打鎮關西之後還心憂牢中無人送飯之苦;沒有兄弟,雖有武松、楊志、張青等一眾二龍山結伴落草之人,也只是萍水相逢;沒有朋友,雖和林沖惺惺相惜,卻也因林沖輕言落個亡命江湖;沒有知己,感於宋江之仁義而追隨左右,終了看清其偽詐而心灰意冷,真可謂一生孤獨!他本是佛界羅漢,只因塵緣未了,受輪迴之劫,歷人間眾生苦,才化作“花和尚”,殺生、妄語、偷盜、嗜酒,除了淫邪,可謂諸般戒律皆是過眼浮雲。
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起”、“富”、“興”、“止”,當是命數,智真長老贈偈,點撥他人生浮沉。魯智深坐化圓寂之時,回想生平種種,宿命之論一一得以應驗,殺人放火亦是苦修善果,功德圓滿,才有了“今日方知我是我”。
五臺山上,智真長老應宋江之求,也給了四句偈子:
當風雁影翩,東闕不團圓。隻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
當風雁影翩,東闕不團圓。燕青學弓射雁,連中數十隻,宋江說這些大雁在天上結伴相呼而過,“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卻射了那數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幾個,眾人心內如何?”梁山聚義一百單八將,也如大雁結伴而過,雖聲勢浩大,也是盛極必衰之意。東闕指的是東京皇宮,意思是等到面聖授封之日,往昔兄弟已經或死,或散,不再團圓。
隻眼功勞足,雙林福壽全。雙林指的是雙林鎮隱士許貫忠。暗示宋江等人現在得勝而歸,眼中都是富貴顯達,莫不知福禍相依,不如早某退隱之路,才能保全福壽。
智真長老的偈語,宋江是未能參透,還是執迷不悟,已經無法知曉。但是宋江本乃一鄆城小吏,一生求富貴、索功名,用盡心機,只為了“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梁山聚義帶領諸兄弟受朝廷招安,東征西討,大破遼軍後在五臺山參禪得到這四句偈語,已經是無法阻礙宋江對於平生抱負的追求。逆天改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才是大丈夫所為。只可惜眼見他起高樓,又眼見它樓塌了,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只剩下二十餘人,宋江自己也是中毒而死,落個悽悽慘慘下場,可悲可嘆!
人不與命爭,命不與天爭。人生所歷,不過時也、運也。與宋江的結局相比,真該嘆道:魯智深,真乃我師也!
-
6 # 玄坤文史
魯智深應該是《水滸傳》中結局最好的梁山好漢了,在杭州六和寺圓寂,圓寂是佛教用語,諸德圓滿、諸惡寂滅。
魯智深原名魯達,他打死鎮關西后,為了躲避官司上五臺山當了和尚,整個五臺山上,就智真長老看到了他的優點,耐心的點化他,雖然說魯達是拜在智真長老門下,但是我們注意他的法號是“智深”,輩分上竟然和智真長老是同輩。
後來魯智深兩次喝酒鬧事,最後被趕出了五臺山,也就是在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智真長老送了魯智深四句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這四句偈語正好對應了魯智深人生中的四次轉折點。
“遇林而起”中的“林”我個人認為是是林沖,起可以指起義,起事。魯智深是在遇到林沖後,開始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之前他打死鎮關西,但是並沒有得罪朝廷權貴。也有很多人認為“林”是指野豬林,因為魯智深是在野豬林救下了林沖,得罪了高俅才無路可退的,但是魯智深如果沒遇到林沖又怎麼會去野豬林呢?
“遇山而富”指的必然是二龍山,魯智深漂泊到了青州,遇到了楊志,和楊志打了一架後兩人成了好友,之後又在曹正出謀劃策下,進入了二龍山,在寶珠寺古剎中殺死鄧龍,佔山為王,二龍山五百多嘍囉和金銀珠寶都被三人佔據,至此之後魯智深在二龍山劫富濟貧,正應了“遇山而富”。
“遇水而興”自然指的是水泊梁山了,這個遇水而興幾乎可以用在所有梁山好漢身上,雖然說魯智深武藝高超,二龍山也發展出了一定的規模,但是環境卻成了二龍山團伙的最大限制,直到魯智深上了水泊梁山後,走上了一個更大的發展平臺,他成為了水泊梁山步軍頭領之首,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逐步的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正是“遇水而興”。
“遇江而止”這是指魯智深到了錢塘江,人生也走到了終點,功德圓滿。魯智深直到最後才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在徵方臘回來後,魯智深和武松到杭州六和寺出家,寺廟旁就是錢塘江,八月十五潮信來了,魯智深想起當年智真長老對他說的:“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忽然大徹大悟,沐浴更衣後,點上一爐好香,坐在禪椅上圓寂了。
魯智深給諸位首領留下了句偈語:“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功德圓滿,人生也走到盡頭,此種造化有幾人能有。
-
7 # 考古者說
在水滸傳的第五回裡,魯智深離開五臺山的時候,智真長老送給了魯智深4句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這4句話,被認作是魯智深在水滸傳故事中的整條人生線索。
遇林而起有人認為這個林應該指的是林沖,因為魯智深為了救林沖惹怒了高太尉,從此之後不得不走上落草為寇的道路。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林應該是指的野竹林,因為魯智深是在大鬧野豬林之後才放棄了自己僧人的身份開始做一個強盜。
遇山而富這個沒什麼意義,魯智深在救了林沖,大鬧野豬林之後,來到二龍山上,正式落草為寇。從此當上了江洋大盜,吃喝不愁。
遇水而興這裡的水指的應該就是梁山水泊,加入龐大的梁山"匪幫"之後,魯智深為寇的"事業"又向上邁出了一個新的臺階。
遇江而止這個江也有兩種解釋。
有人認為指的是宋江。也就是在進入梁山集團之後,魯智深和他的二龍山集團作為個體就不再存在,就融入了龐大的梁山集團之中,成為了宋江的臂膀。同時還有人推斷,之所以"止"是因為故事到這裡就完了,水滸傳的第70回之後,應該都是後人給施耐庵加上去的。
還有人解釋這個江應該是錢塘江。因為魯智深在之後又回到寺廟裡繼續他的僧人生涯,並且在浙江坐化。到此,整本水滸傳中,魯智深的故事徹底結束。
總的來說,水滸傳這本書裡各種預言偈還是很有意思的。
-
8 # 囍夫卡
梁山一百單八將,只有魯達是好漢!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臨死之前的佛偈,正是他瀟灑一生最好的註解。
遇林而起魯達生平所好事,不外乎喝酒吃肉,打抱不平,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8個字只有魯達擔得起。
想當初,魯達一路護送林沖到野豬林,拼死從董超,薛霸手中救下林沖性命。正是這一救,讓林沖把魯達給逼上了梁山。
豬隊友林沖無意之間就把魯達的身份暴露了,害的魯智深後來被高俅報復,安身之所也沒有了,只能落草為寇。
董超、薛霸都吐出舌頭來,半晌縮不入去。林沖道:“上下,俺們自去罷。”兩個公人道:“好個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樹。”林沖道:“這個值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二人只把頭來搖,方才得知是實。
野豬林裡就救豬隊友,魯達心裡苦啊!
遇山而富魯達救了林沖,林沖轉身就把他給賣了。相國寺待不了了,魯智深混得連口飯都吃不上。
後來遇見楊志,兩人不打不相識,再加上曹正,三人搶了二龍山,威震一方,聲勢浩大,成為日後梁山內部一派不可忽視的力量。
即便他們不歸附梁山伯,憑二龍山的勢力也可以成為一方霸主,成就一番事業。遇山而富是說魯智深佔了二龍山,終於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礎,不僅僅是說他因為二龍山獲得了金銀財寶。
魯智深自然可以偏安二龍山,當他的山大王,但這只是權宜之計,放眼全域性,它必須跟上梁山的腳步。
二龍山的勢力再大也大不過官府,官府總有一天要剷除掉這根肉中刺眼中釘,他們不可能跟官府持久對抗下去,為了自身發展,不被官府剿滅,他們必須要歸附梁山,這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而且梁山泊的勢力日益壯大,就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向四方擴充套件,增添自身實力,即便二龍山不主動歸附,梁山大軍總有一天也會前來征討,與其到時候兵敗被俘,徒增屈辱,不如現在主動歸附,還能排上好的座次,和何樂而不為呢。
為了山寨和自身更好地發展,魯達上梁山是最合理的結果,憑他的名氣和實力上梁山,那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啊!日後的事實也證明搭上梁山坡這艘大船,讓魯達的人生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
遇江而止徵方臘歸來,弟兄們,死的死,傷的傷,病的病,亡的亡,大家都籠罩在一片兔死狐悲的淒涼氛圍中。
等待他們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誣陷慘死的結局,可惜很多人看不到,還沉浸在建功立業,流芳百世的幻夢中。
魯達在最後一站戰中擒住方臘,立下大功,而他卻對宋江說自己心灰意冷,不願為官,只想圖個淨了去處。
直到那天夜裡,他聽見錢塘江上的潮信,忽而如當頭棒喝,參透禪機,得道成佛,終於圓寂,為自己轟轟烈烈的傳奇人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好一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花和尚。
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
9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智真長老是《水滸傳》中的世外高人,他擁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三言兩語便將魯智深的一生全部說了出來。“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這四句話包括了四個轉折點,這四個轉折點將魯智深後半生的興衰起落概括的淋漓盡致,魯智深離開五臺山後的人生變化,也一直圍繞著這四句話進行。
遇林而起遇林而起的含義具有一定的爭議性,一些人認為遇林而起的“林”,指的是魯智深的結拜兄弟林沖。還有一種說法是,遇林而起的“林”,指的是魯智深救林沖的野豬林。不管遇林而起的“林”是哪個林,魯智深離開五臺山後的發跡,都是從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開始的。
魯智深從野豬林救了林沖之後,便開始混跡江湖走上了流亡之路,最終成為了享譽天下的好漢。如果沒有野豬林救林沖的故事,魯智深可能一輩子都在大相國寺管理菜園。
遇山而富遇山而富也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魯智深窮困潦倒的時候,被李忠邀請到桃花山做客。李忠的性格吝嗇無比,不願意將桃花山的寶貝給魯智深,魯智深便趁著李忠下山搶掠,拿走了桃花山的不少金銀財寶,解決了自己的經濟困境。
還有一種解釋是魯智深成為二龍山龍頭後,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遇上而富的“山”指的是二龍山。筆者認為魯智深從桃花山搶走金銀,只是《水滸傳》中的一個小插曲,因此遇山而富的“山”,應該是值得二龍山。
遇水而興和遇江而止遇水而興的“水”指的是水泊梁山,雖然魯智深在二龍山上坐第一把交椅,但是二龍山畢竟只是一座小山,勢力無法同水泊梁山相提並論。魯智深成為了水泊梁山的頭領之後,事業興旺開始達到了巔峰期,稱得上是遇水而興。
遇江而止指的是魯智深在錢塘江邊上聽到了潮信,又想到了智真長老的一番話語,最終在佛堂中安靜的打坐圓寂。
總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準確的描述了魯智深的後半生,作為《水滸傳》中的重要主角之一,魯智深的結局稱得上善始善終。書中稱魯智深在圓寂後終於修成正果,相比於那些戰死沙場和被朝廷迫害而死的好漢,魯智深可謂是生的英雄,死得其所。
-
10 # 隨手談詩
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知真對他說“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是何意?你怎麼看?
在我看來,魯智深是《水滸傳》眾多人物中,第一流的真俠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好漢,那麼魯智深就是行俠仗義的大俠,拳打鎮關西、夜宿桃花村、火燒瓦罐寺、大鬧野豬林……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為收留自己的好心人、生死之交的兄弟、為自己,魯智深做出的幾件大事,都是俠客行為,他所殺的人,都是惡霸潑皮,沒有一個無辜的人,這一點,就連武松也做不到。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魯智深出家當和尚,在五臺山修行,卻一點都不守佛門清規,喝酒吃肉、打人砸廟,別人都容不下他,看不慣他,唯獨長老在背後撐腰,為什麼?假如魯智深真的是一個只會吃吃喝喝,醉酒後肆意胡鬧的人,以長老的修為,又怎麼會這樣對待他?
這一切,不是因為魯智深上面有人,而是張老認為,魯智深有佛性。
臨走前,智真長老對魯智深下了“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的十六字讖語。
遇林而起魯智深在大相國寺中,結識了林沖,後來林沖被髮配滄州,魯智深一路暗中保護,當時的魯智深和林沖,不過是一面之交罷了,最後在野豬林,董超薛霸要加害林沖時,站出來相救。
這個林,到底是指野豬林,還是指林沖?我個人認為,是指林沖。
因為魯智深救了林沖之後,林沖轉身就把魯智深的個人資訊,透露給了董超薛霸二人,這一來,東京大相國寺也待不下去了,畢竟得罪的是高俅。
林沖的豬腦子,讓魯智深不得不選擇另一種人生,這就是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野豬林救林沖之後,魯智深的主線故事告一段落,直到楊志押送生辰綱失敗後,魯智深再次出現,和楊志、曹正一起,搶佔了二龍山,日後稱為梁山聚義的一股強大力量。
遇山而富,不是說當了落草為寇之後,可以肆意打家劫舍,獲取許多金銀財寶,而是說從此之後,魯智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
遇水而興在二龍山當個小霸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當時天下雖有各路農民起義爆發,但還未天下大亂,因為農民起義軍不成氣候,魯智深、楊志等個人力量再大,也大不過官府去,朝廷隨時能可能拔掉這些眼中釘肉中刺。
因此,歸附梁山,集合力量對抗朝廷,才是二龍山的出路。
梁山也是山,但梁山的根基是八百里水泊,因此遇水而興,正是從指三山聚義起開始興盛。
遇江而止徵方臘後,梁山兄弟死傷慘重,宋江等人還沉浸在建功立業的夢幻中,魯智深、武松等人都看透了,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那天夜裡,魯智深聽到了錢塘江上的潮信,他想起了智真長老的十六字讖語,參透了禪機,終於得道成佛,就像智真長老最開始說的那樣,他有佛性。
魯達、魯提轄、花和尚、二龍山首領,他有許多稱號,但最終,他成佛了。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子曰:知(zhì)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知(zhì)者動,仁者靜;知者樂(yào),仁者壽。”——《論語》
這句話,有許多解釋,可以理解成,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也可以理解成,智者之樂如水一樣,仁者之樂如山一樣。
水,平靜、淡然,山,崇高、安寧。
智真長老對魯智深的“山水”之讖,又何嘗不隱藏著魯智深智慧、仁義的品質呢?
-
11 # 綠野萍蹤01
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智真長老贈送給他四句偈子。這個偈子總共有兩個版本,題主所說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出自容與堂本《水滸傳》。而金聖嘆批註的貫華堂本《水滸傳》中,智真長老的這則偈子是這樣講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其中,第三句大不相同,一個是“遇江而興”,一個是“遇州而遷”。
對比兩則出自不同版本的偈子,到底魯智深是“遇水而興”,還是“遇州而遷”呢?且容綠野老道以魯智深的經歷來解讀一番,看看哪則偈子更符合施耐庵的原意,智真長老的這則偈子講的是什麼意思。
魯智深的正果到底是什麼要搞清楚智真長老這則偈子是什麼意思,魯智深到底是“遇水而興”還是“遇州而遷”,就必須先講明白魯智深最終的正果是什麼。因為,魯智深的正果決定了偈子是何意,也是判別兩個版本偈子到底誰更符合原著精神的“試金石”。換句話說,魯智深的正果是結果,智真長老的四句偈子是實現正果的過程。
話說趙員外帶著魯達來到五臺山文殊院,請求智真長老剃度。文字故事說,智真長老與趙員外關係很好,又看在趙員外是本寺檀越的面子上,有意收留魯達。然而,五臺山文殊院合寺僧眾都因為魯達“形容醜惡,貌相兇頑,恐久後累及山門”,勸阻智真長老不可剃度此人。
智真長老原本鐵定要剃度魯達的,因為僧眾全部反對,便焚起一炷信香,上禪椅盤膝而坐,口誦咒語,入定去了。一炷香過,卻好回來,對眾僧說道:
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長老的這番話,就是魯達日後的正果。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汝等皆不及他”,意思是智真長老以下所有五臺山僧眾都不及魯達的正果。因而,剃度之時,智真長老給魯達賜法名“智深”,與住持方丈同輩,也就意味著魯智深將做到大寺院的方丈。
智真長老這段話中,還交代了魯智深綽號為何是花和尚,原因是其“命中駁雜”,駁雜就是“花”的意思。花和尚得名如此,絕不是因為其脊背上刺有繡花,而是其“命中駁雜”。在魯智深的身上有諸多隱喻,是很多歷史人物或隱寫歷史的一個綜合體。
正因為如此,解讀智真長老給魯智深的四句偈子,就應當以智真長老預言魯智深的正果為基準。
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這兩句偈語應當連著講,是一對因果關係,魯智深因為在東京大相國寺遇到了林沖,然後上了二龍山。有觀點說,“遇林而起”的林,指的是野豬林。但是,從文字故事看,野豬林救林沖並不是導致魯智深上二龍山落草的直接原因。
魯智深在野豬林中救了林沖,一路護送到了滄州大道。花和尚打探得前面已無僻靜處,董超薛霸沒機會下手相害林沖,於是,便打算重回相國寺菜園,繼續修煉,以期做到職事僧人。臨行前,魯智深一禪杖打斷了路邊的一顆松樹,警告兩個惡差休生歹心。魯智深如此義氣,林沖卻把他出賣了。
林沖出賣魯智深,是施耐庵寫得非常清楚的情節,不需為林沖辯解。因為,林沖出賣了花和尚,這才導致魯智深“遇山而富”。
原本,林沖出賣了魯智深,菜頭做不成了,流落江湖落草為寇,之於花和尚而言,應當是遭遇了一次重大挫折,怎麼能是“起”呢?
山,此處當指二龍山,並不是後來的梁山。有觀點說,魯智深上了梁山,大碗吃酒肉,大秤分金銀,因而“富”了。其實,這是沒有搞清楚二龍山的寓意,以及二龍山的基本情況。魯智深上二龍山這回書的回目說得十分清楚:“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原來,二龍山上有一座寶珠寺,佔據了寶珠寺,難道還不是“富”嗎?與梁山喝幾頓酒,分幾塊金銀比,簡直就是鉅富了。二龍山上的魯智深可謂富可敵國,梁山上的盧俊義、柴進、李應這三大財主根本就不是魯智深的對手。
“二龍”在《水滸傳》中隱喻的是宋徽宗、宋欽宗,這一點,可以從宋江九天玄女廟的故事來印證。寶珠寺實際上對應的是趙員外的“七寶村”,“七寶”就是佛門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瑙(《阿彌陀經》)。佛門七寶為“趙員外”佔據,寫的是宋徽宗“革佛詔”的事情。
魯智深為佛門奪回了七寶,可謂功德一件。因而,佔據二龍山的魯智深,實際上是做了“寶珠寺”的住持方丈,“見習”了智真長老所預言的“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因為遇到林沖,魯智深做了寶珠寺的草臺方丈,所以是“遇林而起”。此處也為《水滸傳》七十回書伏線,魯智深的結局肯定不會是在浙江坐化。
遇水而興還是遇州而遷因為《水滸傳》在大明王朝時就被腰斬,現存最完整的最早的版本是萬曆三十年左右刊行的容與堂本。這個本子是經過刪改,且補寫了續書的本子。所以,其中很多內容需要進行校訂。從魯智深的故事來解讀,以及從施耐庵在前七十回書所預伏的伏線來看,我覺得,智真智真偈子的第三句應當是“遇州而遷”。
假如是“遇水而興”,大約應當指的是魯智深上了梁山,因為是“水泊梁山”,所以便“遇水而興”了。到了梁山的魯智深確實也是“興”了。假如沒上梁山,也就不會有魯智深後來的故事。但是,這樣解讀並不是很準確,因為,“遇水而興”並不能“預言”魯智深七十回書之後的故事。
正是因為不能預言魯智深七十回書之後的故事,這才有續書無厘頭的加塞了一段宋江五臺山參禪,一代神僧智真長老變成尖酸刻薄的山野和尚,變成一個擺地攤算卦的江湖術士,自己否決自己的預言偈子,給魯智深來了一則俗不可耐的四言俚句。
續書是在不同時期由不同作者瞎編的,完全反轉了施耐庵的原著精神,醜化梁山好漢,美化被施耐庵寫成一條狗的宋徽宗(魯智深吃狗肉,以狗腿大鬧五臺山,說的就是屬狗的宋徽宗)。
據明代文人資料說,《水滸傳》的續書原本只有徵方臘故事。後來,又加入了田虎、王慶事,破大遼是最後才混入的。那麼,“五臺山宋江參禪,雙林渡燕青遇故”這回書就好無厘頭了,智真長老的第二道佛偈也根本就不是魯智深的預言。
因為前言不搭後語,續書為了讓山野和尚的俚句魚目混珠,所以,必定要將智真長老的那道真偈子在前七十回書做個了結。這樣,就把“遇州而遷”篡改為“遇水而興”,意思是到了梁山魯智深的事業就到了高潮。也正因為如此,便有讀者把“遇江而止”解讀為遇到宋江就終止了。
續書也是這個意思,說魯智深遇到宋江就完全改變了。假的智真長老於是來了第二道偈子,說魯智深“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止於錢塘江。雖然魯智深坐化,似乎也驗證了智真長老的原偈語,但是,卻是完全反轉了智真長老的原意,也顛覆了施耐庵的原著,把魯智深寫壞了。
那麼,“遇州而遷”又是什麼意思呢?
魯智深人生大轉折:遇州而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是山野和尚、擺地攤算卦者的胡言亂語,簡直不像話。潮可以聽見,因為其有聲音。但“信”能看見嗎?難不成錢塘神給魯智深寫了一封書信?這句話文理不通,豈可以此貶損智真長老。
圓寂,本譯“涅槃”,是佛教的一個專用名詞,是不可拆開來講的。而且,圓寂已被引申為僧尼死亡,並不一定特指修為有成,甚至成佛。即便是魯智深坐化圓寂了,那他的正果是什麼呢?死了就是正果,這算什麼正果。智真長老講得很明白,魯智深的正果非凡,五臺山僧眾都不及他,續書竟然把智真長老的預言徹底抹煞了。
魯智深的正果與“遇州而遷”息息相關,花和尚最終將參加北宋軍隊的對外作戰,州,既指青州,也指幽州。
三山聚義打青州,是梁山好漢反抗宋徽宗最高潮一戰,這一戰斬殺了宋徽宗的國舅慕容知府。造反造到這個地步,可謂極致了。魯智深原本是“趙員外”的代理人,在宋徽宗下“革佛詔”的當年大鬧五臺山,打傷僧眾,毀壞金剛,對佛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宋徽宗下革佛詔的這一年是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魯智深的禪杖重量告訴讀者,自嘉佑三年(1058年)到宣和元年,期間就是六十二年。魯智深禪杖的重量是“待詔”確定的,待詔就是皇帝身邊的人。
書中清楚的交代,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是這一年的二月,也就是革佛詔下達的第二個月。上文講到,魯智深吃狗肉、以狗腿褻瀆佛門,隱喻的就是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屬狗的宋徽宗。
魯智深執行宋徽宗的詔令(待詔),大鬧五臺山,又做了“二龍”寶珠寺的住持方丈。然而,因為三山聚義打青州,魯智深徹底的造了宋徽宗的反,從此上了梁山。這就是“遇州而遷”,魯智深改變了人生方向。
魯智深大結局:遇江而止上梁山畢竟是造反,是梁山“替天行道”。然而,攻打曾頭市之後,梁山的主張變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也就是說,因為金國人的入侵(宋江所說的“兵馬來臨”),梁山把矛頭調轉而向金兵。所以,攻打曾頭市意味著梁山好漢抗金,“保境安民”。
宋江率領梁山好漢第二次攻打曾頭市,這場戰鬥中,魯智深、武松以步軍頭領的身份,率隊攻打正東大寨。梁山發起總攻後,魯智深、武松追趕副教師蘇定,在正北大寨與楊志會合,射殺蘇定。二龍山兄弟在抗金戰鬥中會師,施耐庵這一筆是有歷史出處的。
史料記載,“招安巨寇楊志”曾經在種師中手下擔任先鋒敢死隊隊長(選鋒首),與《水滸傳》中照夜玉獅子的主人金國王子(斡離不)大戰榆次。种師中在《水滸傳》中應當就是小種經略相公,施耐庵草蛇灰線,伏延千里,魯智深原本就是魯達,小種經略相公帳下的提轄。既然楊志都加入了,魯智深能夠落後嗎?所以,曾頭市之戰就是魯智深、楊志、武松(與楊志一樣,要去邊上一刀一槍搏個功名)在抗金戰鬥中並肩作戰的大伏筆。
而在抗金之前,楊志先在種師道手下任先鋒敢死隊隊長,參與過攻打幽州之戰。北宋攻打幽州是一場恥辱之戰,已經被金國打得七零八落的遼軍,竟然兩次反殺,將宋軍追趕得落荒而逃。施耐庵在《水滸傳》中以段景住的故事,暗寫了宋金聯盟,夾攻遼國這段歷史。而這段歷史,施耐庵認為是招致北宋滅亡的恥辱歷史。
魯智深原本是老種經略相公的關西五路廉訪使,同樣會參加攻打幽州之戰。打幽州是宋徽宗速亡北宋的恥辱之戰,北宋慘敗後,乞求金國出兵打下幽州。然後,宋徽宗以重金收購了一座被金兵劫掠一空的空城。金國由此看到北宋軍隊的孱弱,休整一年後,悍然發動滅宋戰爭。
金兵大舉進攻,北宋駐軍就地抵抗,當年參加攻打幽州的部隊,立即投入到抗金之戰。魯智深大概也與楊志一道,被編入种師中的部隊,抵抗金兵南侵。這就是《水滸傳》故事中講到的,魯達先在老種經略相公的延安府,後來又撥到渭州城小種經略相公府的緣故。施耐庵把種氏經略相公寫成了父子,這是曲筆深意的春秋筆法,种師道、种師中是兄弟而不是父子。
由屈辱的招致北宋滅亡的攻打幽州,轉而抗金金兵,這也是一大轉折。所以,“遇州而遷”說的也是魯智深從攻打幽州轉而投入抗金。
抗金失敗後,宋江率部追隨童貫來到了鎮江,這個地方就是《水滸傳》中的江州。宋江在反詩中說:“心在山東身在吳”,鎮江在吳地,而九江卻在贛。宋江反詩預言的是宋徽宗鎮江復辟,蔡九知府(原型蔡翛,蔡京的兒子)就是在其兄蔡攸的策劃下,到鎮江任留守,策應宋徽宗復辟。
按照宋江的反詩預示,以及《水滸傳》前七十回的伏筆,梁山好漢將在鎮江二次造反,反對宋徽宗復辟。因而,“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梁山好漢在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二次造反後,終結了傳奇故事,魯智深也“遇江而止”。
從“鎮關西”到花和尚,從草寇到抗金英雄,魯智深的經歷全部隱藏在智真長老的四句偈語之中。智真長老所預言的“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便是魯智深英雄般的結局。
-
12 # 麥初齊
這是魯智深一生的寫照,不僅這四遇,還有另外四遇。從第一次遇見魯智深開始,智真長老就看破了他的一生,大鬧五臺山之後送了這幾句偈語,可以說都是魯智深的人生轉折點,更是他一步步成佛的關鍵,他是一個需要殺生才能成佛的人。
遇林而起水滸傳講述的是宋朝農民起義的故事,起義有個前提就是和朝廷對著幹,那魯智深首先就得和朝廷決裂,否則是不能起義的。所以這個“起”起義的意思,那麼時間節點就是在“林”,也就是野豬林,在這裡救了林沖壞了高太尉的計劃,大相國寺被下令不得收留他,又讓官兵抓他,幸虧潑皮張三提前告知才得以走脫,從此流落天涯。
遇山而富在魯智深遠走相國寺之後,實際上到滄州府去找過林沖,希望和林沖一起幹點啥,畢竟落難兄弟見真情,但是卻被店小二告知了林沖被陸謙、管營和差撥陷害,殺了三人後離開了滄州,在此刻他尋林沖不得,於是下定決心自己拉個隊伍也好和朝廷對抗,終於在二龍山佔山為王,和楊志、武松成為二龍山的山大王,從此有錢了,所以“山”是二龍山。
遇水而興在二龍山雖然是是山大王,但是朝廷派呼延灼去圍剿桃花山的李忠和周通時,曾請求魯智深援助,卻不想呼延灼已經回到青州。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桃花山之圍解決了,在回二龍山的途中遇到被打敗的白虎山孔亮,得知是呼延灼所為,武松和孔家兄弟有舊,於是合併三山勢力攻打青州,又派人去梁山求援,終於是拿下青州收降呼延灼,此刻他們一同跟隨松江回到了梁山。梁山的全稱是“八百里水泊梁山”,所以此“水”是水泊梁山,也的確在此大有建樹,成為了征戰四方的一員猛將。
遇江而止在梁山聚義之後,他們排了座次,建立完整是山寨防禦體系和軍事化的管理,成了大小的頭領,後來又經歷招安後的征討四方,所以可以判斷“江”不是宋江,相反上了山見了宋江才是正八經的大刀闊斧,“止”更是說的人生停止,也就是死了,所以更不可能是宋江,而是另有去處。這一句和之後智真長老的送給魯智深的後四句的最後兩句是關聯的,也更加明確“江”和“止”具體位置和含義。
另外四遇魯智深隨宋江南下征討方臘,大功告成後,武松、魯智深不願接受朝廷封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在此魯智深想起師傅給他的另外四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六和寺就在今天的杭州的錢塘江附近,魯智深是關西人,根本不知道潮水是什麼意思,聽到了窗外的錢塘江大潮以為是有人攻擊六和寺,拿起禪杖就要出門打架。被僧眾攔住,說這是錢塘江潮水,今天是八月十五,晚上三更天會有大潮的到來,這是潮信。魯智深又問了圓寂是何意思?僧人笑到,就是死了,這是佛家的用語,他完全不懂,足見他是個花和尚。
此時魯智深終於徹底明白了師傅的所有偈語的意思,逢夏而擒,是在萬松林裡抓到了夏侯成;遇臘而執,是征討方臘被他生擒;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和之前的遇江而止對應上了,就是在錢塘江這個“江”自己就該死了。
於是趕緊寫了這幾句偈語,沐浴更衣,待宋江和盧俊義過來看他的時候,他已經在禪椅上坐化了,自此魯智深的一生就結束了,最後被葬在六和寺。
雖說小說《水滸傳》把魯智深寫的很玄乎,比如倒拔垂楊柳等,但魯智深一生光明磊落,不曾受氣,最後圓寂六和寺,也算是圓滿的一生。
-
13 # 亮月花郎
天孤星魯智深,如果沒有遇到林沖、武松等同門師兄弟,恐怕魯智深一輩子都會孤獨終老!
不管是魯智深的一生,還是林沖、武松的一生,其實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他們的歸宿都是比較悲慘的,武松和魯智深都將歸宿選擇在了佛教寺廟之地,從這裡也可以突出二人在臨死之前似乎已經看透了什麼東西,而無一例外的是,當年80萬禁軍教頭的林沖也將歸宿選擇在了寺廟之內,雖然林沖沒有出家,但是林沖的晚年落寞人生以及臨終閉眼一刻都是比較悽慘的。
花和尚魯智深是國人內心當中比較喜聞樂見的一個水滸傳人物,因其憨厚的外表和滑稽的話語,在國人內心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或許大家在看完魯智深的這一身經歷的話,會有這麼一個認知:如果魯智深在他的人生道路當中沒有遇到智真長老,或許魯智深還是那個平庸無奇的魯智深,也根本沒有絲毫悟性可言,恐怕會一直放縱頑劣下去。雖然魯智深的一身武功並不是智真長老傳授,但智真長老在和魯智深相處的過程當中卻使得魯智深的悟性得到了極大提高,從而使得魯智深再對人生的諸多事情有了更為理性的看待。
智真長老是魯智深的領路人為人十分仗義的魯智深,三拳將鎮關西打死,從此揹負人命的他只能夠丟棄掉他的魯提轄而亡命天涯,在之後搭救了金翠蓮的過程當中,魯智深在金翠蓮丈夫的幫助之下,有幸結識了智真長老,而遇到智真長老之後,這便是魯智深人生當中的一個轉折點。魯智深之所以被稱為花和尚,那是因為從本質上來看,魯智深根本不具備和尚的所有特點,而智真長老在接受魯智深出家之後,也看出了他那顆不忘塵世的心。但即便如此,智真長老仍然很有耐心的和他對話,為的就是能夠提高他的覺悟。
此後,魯智深拜別了智真長老,但在臨行之前,智真長老送了魯智深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始終貫穿了魯智深的一生經歷,尤為著名的就是魯智深最終的聞潮而寂。可以說,魯智深始終沒有逃脫得了智真長老臨行分別前送他的這十六個字。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01遇林而起的“林”是林沖魯智深在前往東京大相國寺的路途當中,在野豬林遇到了同門師兄弟林沖,但對於魯智深而言,恐怕遇到林沖的時候,他也沒有意識到當時智真長老在分別的時候贈與他的十六個字當中“林”的深意。因為林沖和魯智深是同門師兄弟,而且二人性格豪爽,所以使得魯智深的一生命運開始興旺起來。
02遇山而富的“山”是二龍山魯智深活的最瀟灑的時期便是在二龍山為匪期間,在安置好了林沖之後,魯智深便離開了。之後的路途當中,魯智深有幸遇到了曹正和楊志,三人歃血為盟,進而殺到了二龍山佔山為王。佔山為王的日子當中,武陟稱成為了二龍山的豪傑,一直在靠著劫富濟貧度過。雖然魯智深此時過著強盜的生活,但在二龍山的日子卻是活得富足有餘的。
03遇水而興的“水”是水泊梁山在魯智深的人生過程當中,加入水泊梁山的隊伍當中可以算得上是魯智深的人生巔峰了。在水泊梁山期間,魯智深結交了天下好漢,並且終於找到了一個安穩的場所,在這裡他可以和諸位兄弟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如此生活豈不快哉?
04遇江而止的“江”是江潮有些讀者朋友在看到遇江而止的時候,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江”和“水”不都是水的意思嗎?這二者有什麼關係呢?遇江而止和遇水而興在魯智深的人生歷程當中,分別對應著不同事物,而這裡的遇江而止,所指的事件就是魯智深人生當中的最後時刻——聞潮而圓。當時魯智深被安置在了六合寺當中,在聽到江邊潮水湧動的聲音之後,便詢問身邊小僧這為何意?等到身邊小僧同他講述這是江水湧動聲音的那一刻,魯智深,這才意識到當年智真長老臨行告別時送給他的十六個字!
-
14 # 香姐逛歷史
魯智深尚且不敢自鎮關西,鄭屠卻自稱鎮關西,魯智深聽了,氣不過,火冒三丈。況且鎮關西還惡事做盡,欺負金翠蓮父女,魯智深一來為自己出口惡氣,二來為了救金翠蓮父女,三來為民除害,三拳打死鎮關西。
魯智深因為打死人,棄了提轄的官職而逃,經過金翠蓮新歡趙員外的協助,跑到了五臺山剃髮為僧。魯智深於是拜在智真長老門下,智真長老是《水滸傳》中的現世活佛,擁有知過去未來的神通,他覺得魯智深果位非凡,於是讓魯智深離開五臺山,去完成身負的使命,渡過該渡的劫難。
智真長老將魯智深推薦去了大相國寺,並留下了十六個字給魯智深,這十六個字預言了魯智深的一生: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一、遇林而起,指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林是指野豬林。林沖也中一林字,但小月以為這個林不是指林沖,從後面看山水都是指自然景物,另外魯智深遇到林沖是跟他結拜,並沒有奮起。怒殺鎮關西是魯智深的第 一次奮起。
但林沖也是對於魯智深很重要的一個角色,林沖因為被高俅陷害發配滄州,還被埋伏要在野豬林殺害。
魯智深忠肝義膽,為兄弟兩肋插刀,大鬧野豬林救了林沖,因為得罪高俅,魯智深離開了寺(大相國寺),走上了落草道路。
二、遇山而富,指魯智深在二龍山發家,山指二龍山。最 適合花和尚魯智深的地方是草莽,魯智深和楊志曹正一起奪取了易守難攻的二龍山落草為寇,佔山為王,後來又來了武松施恩等兄弟。山大王擁有權勢財富可謂富,跟大的財富是追隨在身邊的兄弟們。
三、遇水而興,指魯智深歸順水泊梁山,成為一位將領好漢,水指的水泊梁山。在梁山成為步軍都領之 首是魯智深人生的巔 峰,此前他和楊志的二龍山雖然地理優越但是山頭廟小,遇朝廷想剿匪會在劫難逃。如今加入水泊梁山魯智深是如魚得水。
魯智深在水泊梁山屢立戰功,招安後活捉方臘立下大功,這一段是魯智深人生的顛覆時期。
四、遇江而止,指魯智深會在錢塘江邊停下人生,江指的錢塘江。這裡的江小月覺得不是宋江,江應該跟前面一樣都指的自然地 標。但宋江對於魯智深是最 重 要的一個兄弟也是領導,正是在宋江帶領下魯智深獲得特長展示,但宋江想停止腳步歸順朝廷封妻廕子,他身邊再也沒有魯智深存在的價值了,所以魯智深也適可而止。
魯智深在徵方臘立大功之後沒有接受宋江的人生建議,而是去了錢塘江邊的六 合寺,直到聽到錢塘江的潮響,他忽然頓悟,很快就圓寂了。
這四字謁語是魯智深的後半生人生歷程,無不應驗。魯智深真不是一個凡人,他性格豁達磊落,來人世就是來歷練的,經過這四段人生後無病無災的圓寂而去,是少數獲得圓 滿結局的好漢之一。魯智深應該是成佛了。
-
15 # 沽上路人
那個歷史時期,讖緯之學在社會很流行,寫小說不寫點讖緯的內容,不吸引觀眾。就像現在電影不弄點色情情節就沒觀眾一樣。
-
16 # 鹹魚閒聊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話說魯智深當年打死鄭屠戶後便跑到了雁門縣,在那裡遇到了金老和金翠蓮,此時金翠蓮已經成為當地富戶趙員外的外室,出於報恩,金翠蓮讓趙員外幫助魯智深上了五臺山文殊院當了和尚,文殊院主持智真長老親自為魯智深剃度。
但是魯智深生性魯莽,常在院中尋釁滋事,院中僧人紛紛要求智真長老將他趕出山門,雖然智真一直認為魯智深:“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但魯智深總是喝酒鬧事,還打壞了院中兩座泥塑金剛,智真長老有心保他,但魯智深已經惹的天怒人怨,只能離開。
於是智真長老修書一封,讓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投奔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並贈送他四句偈言,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那麼結合魯智深的這一生不難發現,直真長老當時的這四句偈語就是在暗示魯智深這一生的大起大落啊。
遇林而起這裡的林可以理解為“林沖”也可以理解為“野豬林”,但本質是一樣的,當魯智深帶著智真長老的書信到了東京後,機緣巧合下結識了林沖,後來林沖因高衙內而得罪高俅,被設計陷害發配滄州,高俅指使解差董超、薛霸,讓他們在半路殺死林沖,當他們走到野豬林正準備殺死林沖時被趕來的魯智深所救,後魯智深就一路護送林沖到了滄州。但魯智深也因此得罪了高俅,無法再在東京待下去,於是就逃出東京,流落江湖。
遇山而富魯智深流落江湖後,在孟州與張青,孫二孃夫婦結識,並與他夫妻二人結拜。聽他夫妻二人說青州“二龍山寶珠寺可以安身”,便離開孟州,直奔青州二龍山而去。一開始二龍山寨主鄧龍拒絕魯智深入夥,魯智深只好下山,在山下結識了因丟失生辰綱也準備上二龍山的楊志,兩人大打一番後冰釋前嫌,他們與曹正一起設計上山殺了鄧龍,奪了山寨,佔據二龍山,正式落草,之後武松、施恩、張青、孫二孃也相繼上山,二龍山一時聲名大噪!
遇水而興三山聚義後,魯智深等人加入水泊梁山,在梁山泊時魯智深屢立戰功,奮勇戰鬥,最終排梁山第十三把交椅,星號天孤星,是步軍十頭領之首。雖然魯智深反對招安,但當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後,魯智深還是跟著宋江投靠了朝廷,並一起出徵遼國。
徵遼回來後,他們途徑五臺山,魯智深再次上山拜見智真長老,這時智真長老再次送給魯智深四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遇江而止這裡的江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宋江”,另一種就是“錢塘江”,如果結合智真長老第二次給魯智深的偈語的話,那麼這裡的“江”應該是“錢塘江”,畢竟魯智深跟隨宋江征討遼國後並沒有“止”,而是接著征討方臘。所以“遇江而止”說的就是魯智深會在江邊圓寂。
在徵方臘時,梁山好漢接連陣亡,魯智深也是非常的痛心和憤怒,所以每每殺敵他都是一馬當先,後來在烏龍嶺追殺敵將夏侯成,並生擒方臘!
但經此一役,魯智深也看破紅塵,不願再入朝為官,於是大軍回師途中,他便在杭州六合寺出家了,後來在寺中聽到錢塘江潮信響圓寂而去。這也正是應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語。
-
17 # 田獲三狐
五臺山的智真長老是《水滸傳》中代表佛教的一位大智者。在魯智深不守清規戒律,三番五次大鬧五臺山,眾僧怨聲載道的情形下,力保魯智深,並對其餘僧眾道:雖是如今眼下有些囉唣,後來卻成得正果,你等皆不如他。
只是後來魯智深屢教不改,直到搞得“卷堂大散”,智真長老見他惹起眾怒,自己也包庇不了,沒辦法再待下去,只得讓他去東京汴梁大相國寺投奔自己的師弟討個職事僧做。臨行前,面授魯智深四字箴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後來,這四句話在魯智深身上一一應驗:
“遇林而起”可以說是一語雙關,一是指的是魯智深在大相國寺的菜園遇到林沖,兩人意氣相投結為兄弟。二是指在野豬林救起要被董超,薛霸的陷害的林沖,從此出走佛門,踏上了亡命江湖的道路。
“遇山而富”說的是魯智深在二龍山下遇到了剛剛被劫取了生辰綱的青面獸楊志,兩人在曹正的協助下奪取了寶珠寺,從此過上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
“遇水而興”則是說“三山聚義打青州”後魯智深帶著二龍山的人馬上了梁山泊,“泊”本身就是“水窪”的意思,也就是梁山泊可以讓他興旺發達。
“遇江而止”當然是說他遇到宋江就別再瞎折騰了,好好跟著他幹吧。其實剛上梁山時魯智深對宋江並不服氣,直到他為了救史進而身陷圇圄,宋江帶領人馬救出了他們,這才踏踏實實地在梁山泊安下心來。
在梁山泊受招安破遼國班師回朝途中,魯智深再次帶著宋江上五臺山拜見智真長老。臨別前,智真長老再次贈給魯智深四字箴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後來又一一應驗。
後來,梁山大軍在徵方臘大戰烏龍嶺的戰役中,魯智深活捉夏侯成,生擒了方臘。而在夜宿六合寺時,聽到錢塘江潮信聲,於是沐浴更衣,圓寂而去。魯智深一生光明磊落,雖然時有魯莽之舉,但無關大雅,不愧為水滸第一大英雄。
-
18 # 驍勇34
遇林而起:指遇林姓後,若有淵源,將是起點,後來果真靈驗。
遇山而富:在武台山被轟走後,他遊走江湖,後經人指點去了二龍山,可寨主不收,後來與楊志一同攻了山寨殺掉寨主,佔據一方。
遇水而興:三山聚義後,魯智深在梁山步軍頭目裡排行在先,統領二龍山原班人馬,其中有武松、孫二孃、張青等悍將,這支部隊可以說自成一體,是梁山三大軍事集團裡的一支。
遇江而止:寓指錢塘江,意思是到了錢塘江就不要再往前了。實則正值宋江招安後,帶三十六兄弟(梁山實為36天罡)隨童貫南征方臘,其間死傷殆盡。魯智深日見形單影薄,悲感萬分,聯想到師父這句話,便與武松商量一番,倆人於大雨之際與宋江不辭而別,從此隱居江湖。
-
19 # 秉燭讀春秋
魯智深是《水滸傳》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作者施耐庵塑造了一個完美的草莽英雄形象。
魯智深剛出場的身份是小種經略府的提轄官,也算北宋朝廷體制內人。因同情賣唱父女的遭遇,憤而出手懲罰禍害翠蓮父女的鎮關西,卻不慎失手三拳打死了鎮關西。
魯智深因逃避官府出家做了和尚,五臺山的智真長老耐心點化和教育他,但魯智深屢次喝酒鬧事,無奈之下被僧眾逐出五臺山。
臨別時,智真長老對魯智深說了四句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這四句偈語說的什麼意呢?“遇林而起”這句話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遇到林沖後,魯智深的命運才發生了改變,“林”指的是林沖;另一種說法是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後,得罪了了高俅,徹底和朝廷決裂。這裡的“林”指的是野豬林。
我的看法更傾向後一種說法,即“林”指的是野豬林。
其實前一種說法遇到林沖並不會魯智深興起的時候,我認為是被林沖拖累的時候,林沖婆婆媽媽不想讓魯智深為他出頭,關鍵是林沖還對朝廷不死心,抱有東山再起的打算,魯智深遇到林沖怎麼能興起呢?
林沖被高俅發配,路過野豬林,此時林沖面對現實拋去了幻想,和魯智深一起痛快淋漓的和官府大幹了一場,二人也算出了一口鳥氣。無論從那種角度來看,魯智深在野豬林是興起的起點。
“遇山而富”,這裡的山指的是“二龍山”。魯智深四處漂泊,一日來到青州地面,正在樹林酣睡,被青面獸楊志和操刀鬼曹正二人吵醒,雙方發生爭鬥,後不打不相識,成了好朋友。
三人結成聯盟想佔領二龍山為王,首要任務就是把二龍山的現大當家的金眼虎鄧龍幹掉,最後在曹正的計謀下,楊志和魯智深殺死了鄧龍,二人做了大當家,二龍山上的嘍囉和財寶都歸了二人,魯智深佔領二龍山得了一筆錢,所以說遇山而富。
“遇水而興”裡的“水”指的是水泊梁山,魯智深投奔水泊梁山才是真正興旺發達的起點。梁山一百單八將排定座次,魯智深為天孤星,位列十三,為步軍頭領之首。
水泊梁山是魯智深被人肯定的地方,是找到自我存在的地方,從此他打起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幟,實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遇江而止”這裡的“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指的是“宋江”,另一種說法指的是“錢塘江”。
第一種說法不正確,魯智深遇到宋江並沒有止步不前的意思。這裡的“止”應該指“休止和死亡”的意思。
我認為指的是“錢塘江”,魯智深在剿滅方臘勝利返回時。夜宿錢塘江旁邊的六和塔。聽到錢塘江的潮信坐化而逝。魯智深的人生就此止步。
說到這裡還要提一下智真長老對他講得另四句偈語,原來魯智深隨宋江平方臘之前,曾再次上五臺山拜見智真長老,長老對他講了這樣幾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等魯智深夜宿錢塘江旁邊六和寺時,突然開悟,原來智真長老一直在點化自己。
魯智深想:“逢夏而擒‘’,俺在萬松林裡活捉了個夏侯成;‘’遇臘而執‘’,俺生擒方臘。今看到錢塘江潮,聽到錢塘信,一切都應驗了,後面的“圓”和“寂”兩字是什麼意思呢?
智深問眾和尚,什麼是圓寂呢?眾人暗笑,出家這麼久了連這也不懂。‘’圓寂就是死‘’,魯 智深恍然大悟,原來師傅早就算準了未來。
於是魯智深對寺中和尚說,給灑家弄點熱水,今俺要圓寂,和尚十分驚奇並不敢怠慢,趕緊去辦。
魯智深梳洗一番,讓武松取紙筆來,仿照師傅寫下了幾句偈語:“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魯智深寫罷把筆一扔,盤腿打座,坐化而死。從此處也可看出,“遇江而止”的“江”指的是錢塘江。
-
20 # 小小嬴政
這個故事,是在魯智深醉鬧五臺山之後,智真大師有點扛不住輿論壓力,雖然知道這個人正果非常,但在那些沒有慧眼的僧人眼中,就是一個不守清規戒律的惡僧,所以,他們非常想讓魯智深離開。
雖然智真長老不捨的,卻也明白隨緣的道理。所以,他給魯智深說了這幾條箴言。這四句箴言就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這四句話,暗含著四個地名,分別是野豬林,二龍山,梁山泊,錢塘江。這四個地名,只是箴言的表象,而作者設計這個橋段,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容。
魯智深剃度之後,也就成了佛門弟子,按道理說,入了佛門,就與紅塵截斷。可魯智深在五臺山的表現證明,魯智深無法和俗世分別。智真長老看出魯智深的問題所在,也明白了,只有再入紅塵,才能斬斷紅塵。紅塵中,有貪、嗔、痴,三毒。而這三毒,正是魯智深的紅塵考驗。
於是,野豬林,魯智深犯了嗔怒之毒,二龍山,魯智深犯了貪慾之毒。梁山泊,他一直跟隨宋江南征北戰,又犯了痴念。於是,這三毒,魯智深都經歷了。這才真正入紅塵。
而魯智深,只有入完紅塵,才能走出紅塵,因此,在在經受貪嗔痴三毒之後,也開始擺脫三毒。
第一個擺脫的,就是貪念。
歸順梁山泊之後,魯智深燒掉了二龍山多年的苦心經營,也燒掉了自己的貪慾。從此,魯智深無論是為匪,還是為官,都沒有了貪慾,只是一身僧袍而已。
第二個擺脫的,是痴念。
在水滸傳中,有一回,專門寫到魯智深在深井中,做了一個亦真亦幻的夢,這個古怪的夢,讓魯智深斬斷繩索,也意味著斬斷了自己的痴念。
斬斷自己痴念後,魯智深實際上已經擺脫痴毒,但還差一點牽掛,未能斬斷。因此魯智深在南征過程中,居然誤打誤撞,看到了落荒而逃的方臘,於是,他一禪杖打翻了方臘,最終活捉方臘,立下大功。
很多影視作品,戲劇,傳說,都是武松單臂擒方臘。但施耐庵卻特意寫了這段關於魯智深的故事。因為,魯智深的痴念,實際上是他心中的一股俠義之氣。
這種俠義之氣,讓魯智深雖然不願意詔安,卻義無反顧的踏上南征北戰之路,這是魯智深的痴念。也就是說,只有擒了方臘,才圓了兄弟之情,才能讓他放下痴念。
魯智深最難放下的是在野豬林根植的嗔怒之毒。因為他的貪慾,痴念都已經消除了,只剩下一個嗔怒一毒。
佛家講究頓悟,也講究機緣,因此,魯智深只缺一個機緣。而這個機緣,可能很快就到了,因為智真長老的箴言中,最後一句,叫做遇江則止。
而為了能夠讓魯智深更快的收穫這份機緣,從而頓悟,最終修成正果,施耐庵是非常用心的進行鋪墊。
在一個半真半假的故事後,魯智深繼續需要一個隱士,他告訴了魯智深另外八句話,叫做“遇方則擒,逢臘則執,遇潮則圓,遇信則寂。”這是魯智深徹底擺脫嗔念,修成正果的最後一塊墊腳石。
而魯智深在功成之後,已經放下了貪慾和痴念,他和宋江以及朝廷劃清了界限,但他的嗔怒之氣,依然不減。水滸傳中有這麼一個情節:魯智深在六合寺出家,忽然聽到錢塘江潮水,如同千軍萬馬,他的嗔怒之氣再次爆發,拎著禪杖就要出門打架,卻被告知是潮信的聲音。
這是魯智深最後一個機緣,他終於在此刻頓悟,放下了最後一毒,自己的嗔怒之氣,此刻,他徹底出了紅塵,才成了正果。
所以說,智真長老的這四句箴言,從表面上看是魯智深人生的路程,實際上,從深層次原因來分析就知道,這是進入紅塵,從而經歷貪嗔痴三毒,如果魯智深透過在紅塵中的所思所悟,能夠放下貪嗔痴三毒,他就真正出紅塵,然後成了正果。魯智深是施耐庵最喜歡,也是最重視的人物之一。所以,他的伏筆最多,內涵也最深刻,也只有魯智深這樣的純粹的豪傑,才可以修成正果。
回覆列表
《水滸傳》作為我國曆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描寫的是以宋江為首的英雄好漢們不堪忍受官場黑暗和剝削壓迫,因此聚義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
儘管《水滸傳》中涉及到的人物眾多,單單水泊梁山之上便有108位英雄好漢,其他反派人物或者市井人物更是不計其數。但是能夠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好漢無非那十幾位個性格鮮明且身懷絕技的英雄好漢們。
八百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打虎英雄武松、及時雨宋江、浪子燕青、玉麒麟盧俊義和花和尚魯智深等等。
今天要說的便是花和尚魯智深一生的宿命。魯智深早年習得一身武藝,在北宋渭州經略府謀得了一個提轄的官職。原本在渭州城內過得好不快活。魯提轄好結交天下英雄好漢,不善於官場之上的阿諛奉承和溜鬚拍馬。
後來在吃酒之時結交了好漢九紋龍史進和史進的啟蒙老師打虎將李忠,結果三人吃酒正酣之時聽聞有人哭泣,細問之下發現鎮關西鄭屠在渭州城內恃強凌弱,強佔了別人女兒金翠蓮又拋棄!
魯達生性好打抱不平,再加上現在又吃了酒,又有兩位英雄好漢史進和李忠在場。因此魯達決定替這對可憐的父女教訓一下鎮關西鄭屠。
結果魯達失手打死了鎮關西,因此不得不走向逃亡之路。開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魯達先是出家為僧上了五臺山。但是魯達出家的原因並非是看破紅塵一心向佛,而是躲避官府的追繳。因此生性好酒的魯達很難控制住自己嗜酒的嗜好!在五臺山期間闖了許多次禍,破了寺院之中的清規戒律。
後來魯智深醉酒之後大鬧五臺山,住持方丈智真和尚也不得不將魯智深送下山,臨行之時智真和尚告知魯智深他這一生的宿命:“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遇林而起——大鬧野豬林!實際上魯智深的一生確實可以概括為以上十六個字。魯智深離開五臺山之後流浪江湖。後來聽聞自己的師兄弟林沖受難發配滄州,魯智深擔心自己的兄弟會在途中遭遇不測,因此一路尾隨護衛,結果兩個差官果真要在野竹林對林沖下手,魯智深半路殺出在野豬林救下了林沖。後來魯智深不得不落草為寇。
遇山而富——落草二龍山!魯智深因為救助林沖而得罪了高衙內之後不得不尋一個落腳的地點作為棲身之所。於是魯智深在輾轉多地之後選擇前往二龍山落草為寇。但是二龍山當時的匪首鄧龍小肚雞腸,嫉賢妒能,不願意收留魯智深。二人打鬥起來。結果鄧龍打不過魯智深緊閉山門。後來魯智深用計殺死了鄧龍,奪取了二龍山的頭把交椅。並且逐漸地匯聚了楊志、武松、孫二孃、張青、曹正、施恩等人。二龍山也憑藉著劫富濟貧獲得了大量的財富。
遇水而興——聚義梁山泊!後來二龍山、桃花山和白虎山和梁山四處勢力合為一處。魯智深和楊志、武松等眾多兄弟也選擇搬往梁山泊居住,隨著周邊多處勢力的合併,梁山的勢力也逐漸的壯大。因此被稱為遇水而興!
遇江而止——圓寂錢塘江!後來水泊梁山頭領宋江和軍師吳用等人一心想要接受朝廷的招安。招安之後的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漢們並沒有受到朝廷的信任,而是利用他們的實力去攻打南方的方臘。想要讓兩方反賊勢力互相消耗。最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果不其然,在宋江等人攻破方臘勢力之後梁山英雄們也已經損失大半。許多人已經看透了北宋朝廷的真正目的。也十分清楚即使凱旋而歸也很難逃過朝中奸臣的陷害。於是魯智深便沒有跟隨宋江回到京城,而是留在了杭州六合寺。後來魯智深聽聞錢塘江大潮如戰鼓嘶吼!以為又起戰事馬上拿著禪杖衝出去。結果見到是錢塘江大潮來襲,突然間明白了一些事情,坐而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