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們知道蒙古入侵中原建立了元帝國,女真人入關建立了大清帝國,可是匈奴呢?
10
回覆列表
  • 1 # 香草豆子

    公元前1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北匈奴主力後來不知去向。從此,北匈奴在中國的歷史書上消失了。公元374年,一支號稱匈人的強大騎兵隊伍突然出現在歐洲東部,他們勇猛善戰、所向披靡,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他們席捲了歐洲大部,並在匈牙利平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他們是從中國北部西遷的匈奴人嗎?近日,一些匈牙利人自稱是“匈奴後裔”,他們要求官方承認其少數民族地位。那麼,他們的先祖是否真的是中國北方的匈奴人? 匈牙利人和匈奴人是否有關係,長期以來形成兩派,一直爭論不休。

    18世紀後期,法國學者德•揆尼根據中國歷史記載,指出匈人即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稍後,英國曆史學家吉朋又把德•揆尼的說法寫入他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這部名著中。但是,他們都未能考證出匈奴人西遷的具體過程,因而,關於匈人即匈奴的說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英國學者伯利甚至說,德•揆尼和吉朋的這種說法“是憑藉幻想,而不是根據歷史事實”。此後,關於這個問題形成了兩派,長期爭論不休。直到現在,仍有人堅持匈人是匈奴人,也有人主張匈人非匈奴,匈人的來源不可知。

    西方史料中的Huns,是否真的是中國北方的北匈奴西遷去的? 1937年,中國學者何震亞先生曾寫過一篇《匈奴和匈牙利》的文章。他認為匈奴與匈牙利其實沒有關係,那麼,現在為什麼仍會有這麼多的誤解呢? 餘太山說,匈奴在東漢被漢人打敗後,據說有一批匈奴人西遷,甚至有學者提出,秦始皇長城的建成,就註定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原因是匈奴不能南下,只能往西去,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滅亡。這種說法其實沒有什麼根據,打敗西羅馬帝國的人在西方史料中叫Huns,可以說這個名稱是匈奴人,實際上是不是真正活動於中國北方的匈奴人則很難說。 遊牧民族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不像漢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他們往往經常改變自己的稱呼。當年匈奴強盛起來之後,大家都願意自稱匈奴。

    當時,在中國北方,到底什麼是匈奴,可以說混淆不清。匈奴強盛時,它的疆土東面一直到東北亞,西面一直到西域,中國北方整個都是它的勢力範圍。在他們的統治下,民族千差萬別,其中有白種人,也有黃種人,還包括搶去的許多漢人,簡直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大雜燴,語言和風俗習慣其實都不盡相同。當時大家都稱是匈奴,但其中真正的匈奴人其實並不多。匈奴滅亡後,這些遊牧民族都又不再叫匈奴了。

    餘太山說,歷史上確實有一支東方的遊牧民族西遷到了歐洲,但從東方匈奴的滅亡到西方匈人興盛。時間上差了好幾百年。雖然匈人在名稱上借用了匈奴的名稱(可能是他們自稱匈奴,也可能被別人稱為匈奴),但到底是不是匈奴,則沒有充分的證據。現在,有人試圖證明北匈奴的西遷這個事件的存在,說它先到了哪裡,再到了哪裡,但文獻上不存在。有些史學家還對此進行了論證,但都不可靠。 歐洲的匈奴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而中國北方的匈奴則可能是白種人。

  • 2 # 紫垣先生

    匈牙利雖不是匈奴人為骨幹,但是他的內部還是有一小部分匈奴人的,匈牙利的主族是馬扎爾人,中文譯音就是蠻子或稱滿子,他的骨幹基因還是由東方遷過去的,匈奴人較為集中的地區應該在俄羅斯的韃靼斯坦國吧,考證匈奴人的首要一條就是,匈奴是大夏人種黃帝子孫,所以此族的A型血比例相當的高。

  • 3 # 昨夜閒潭夢落花swing

    歐洲史學家中最早記載匈奴人活動的是羅馬帝國後期的歷史學家阿密阿那斯·瑪西里那斯,關於匈奴的事便在歐洲史中驟然多了起來。“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

    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北京大學教授齊思和、原匈牙利駐華大使優山度也認同此觀點。王世平認為,匈牙利人與歐洲其它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父親姓劉,其子孫也姓劉,只有赫連勃勃自號“赫連”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

    自號“長安匈奴”並以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蜚聲文壇的作家高建群說:“公元5世紀時北匈奴阿提拉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在戰敗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它民族之中了。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民族至今也沒有消失,它的血液還在當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著。“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係。”

    匈奴人西遷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當提起“亞洲人”這個字眼兒時,容易想到一種“正統”的黃種人形象:他們身材中等偏矮,毛髮稀疏,膚色淺黃,細長眼睛,眉脊不很突出,鼻樑比較直但不高。這是一種典型的東北亞人的形象,主要分佈在中國北方、朝鮮和日本。我們認為這才是“純正的”黃種人。亞洲的歷史和文化主要是他們的歷史和文化,是他們創造了亞洲,使亞洲具有了“亞洲”的含義。

    其他亞洲人則是在體質和文化兩個方面被雜化了的。西亞人被印歐人種雜化了,南亞人則被尼格羅人種雜化了。我們容易把這種正統的亞洲人與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精耕細作的農業,和溫和含蓄的性格聯絡起來。他們身材不健美,肌肉不發達,儘管可能會有很多高身材的個體型別,但一般並不粗壯。無論在歷史文化、社會生活還是體質方面,他們都顯得過於纖細了,似乎是被一種早熟的文明過於浸染了。亞洲的直觀意象中似乎有陰性的特點。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北亞草原民族對西方的軍事入侵有過四次。第一次是匈奴人的西遷;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標誌著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歷史的濫觴;第四次則是蒙古人的遠征。在這裡面,第一次和第四次都與中國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最令歐洲人記憶猶新的夢魘是蒙古人對世界的征伐。我們中國人對十三世紀蒙古人的征戰並不陌生。成吉思汗的雄心壯志導致了在中國歷史 編年表上插入了一個元代,這是一個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漢人的先進的軍事技術和科學使得蒙古人的遠征勢如破竹,他們對於西方人的軍事優勢不亞於海灣戰爭的美國之於伊拉克。儘管他們的文明啟蒙要晚於我們漢人,但蒙古人絕不缺乏智慧。成吉思汗從來就不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草莽英雄。

    是蒙古人首開把系統工程的思想運用於戰爭的先河。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如果沒有系統工程的思想,這樣龐大的遠征計劃是不可能實現的。可靠的後勤保障體系,在當時獨一無二的、由漢人指揮的工程兵部隊,先進的軍事工具和通訊手段,周密的戰役計劃,再加上他們天生的勇猛驃悍,以及在物質享受方面的單調與落後,使得他們得以如颶風般馳騁歐亞大陸。這是一次真正的蒙古颶風,令西方人至今耿耿於懷的“黃禍”。

    在西方人的詞彙裡,匈奴人是極端兇惡的人的代名詞。在二戰時,希特勒的德國兵被稱為匈奴人。然而,在當年匈奴人曾經統治過的土地上,人們仍然敬仰和懷念阿提拉的英雄氣概。至今在匈牙利和土耳其,阿提拉仍然是男孩子們用的名字,甚至有人自稱是阿提拉的後代。匈奴人還給歐洲留下了另一件東西。阿提拉在征伐高盧失敗(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敗)之後,於次年攻掠義大利的阿奎利亞。一些農人和漁民(被稱為威尼提人)為了躲避戰爭,來到了亞德里亞海濱的一片充滿沼澤的半島。歷經數百年的經營,他們在這裡建立起了一座歐洲最美麗、發達的城邦,這就是後來的威尼斯共和國。

    中國人對於匈奴人並不陌生,他們是在蒙古高原活動的一個北方遊牧民族,在歷史上也稱為胡人。從有記載的編年史開始就一直有他們的蹤跡。在殷商時期他們曾被稱為鬼方、犬戎等等。中國古人認為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是炎黃的子孫,是被殷人驅趕到北方的夏人的後裔。據《史記·匈奴列傳》雲:“匈奴其先祖夏後之苗裔也”《山海經·大荒北經》則稱:犬戎與夏族同祖,皆出於黃帝。從。春秋開始,直到東漢、乃至五胡十六國的時期,匈奴人不斷南下騷擾。東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有小部分匈奴人,大約五千戶,分裂出來歸附了漢朝,他們被稱為南匈奴。留下的大部匈奴人,也就是北匈奴,在東漢帝國的打擊下,於AC89年敗走西方。這些西遷的匈奴人為了維持他們的民族的完整,在裡海一帶的大草原上奮鬥了二百多年,以求尋找新的家園。在四世紀下半葉時(公元360年),他們的勢力驟然爆發了。

    在一個叫做巴蘭姆巴爾(Balambir)的王的領導下,匈奴人進入了阿蘭人的領土,這是一個位於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強大的王國,屬於突厥系遊牧民族。匈奴人在頓河沿岸大敗阿蘭人的聯軍,殺死了阿蘭國王,並透過條約束縛和武力威脅把阿蘭軍隊納為自己的同盟。匈奴人緊接著開始繼續向西,他們的下一個征伐物件是東哥特人。從這時開始,這個民族的最輝煌的一幕就拉開了。當匈奴人進入歐洲時,他們離開他們傳統的家園已經有兩百多年了。而在這以前,除了中國的史書,關於他們的記載很少,特別是他們從中國北方向西遷徒的經歷更是鮮為人知。大體上我們可以知道,北匈奴西遷途中經過康居、大宛、鄯善等等西域諸國。這些國家過去曾遭受匈奴的征服和奴役,因而對於他們的過境沒有給予歡迎,反而乘其落魄之際進行報復。匈奴因此不得不繼續西遷,尋找新的生存家園,其間他們在中亞地區停留了大約兩百多年的時間。最後一次離開時,匈奴人把老弱留在當地,選精壯繼續西征。一些歐洲的歷史學家認為他們在文化上甚少成就,他們只是一支生活在馬背上的,有著不尋常的軍事天才的遊牧民族。

    有人認為他們由於長途的遷徙,所經歷的地域和民族也很多,所以在體質上變化非常大。但是據西方古代史籍對阿提拉形象的描述,可以看出具有典型的黃種人特徵。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匈奴人在西遷途中收編了一些其他的種族作為自己的同盟。兩三百年間這些外族人與匈奴人有不同程度的混血,而後來的匈奴人實際上混雜了多種不同的成份,但在民族文化特徵和民族心理上都認同自己為匈奴人。公元375年,匈奴人在他們的老王巴蘭姆巴爾的帶領下,開始大舉向東哥特人的領地進攻,拉開了中古歐洲史上持續了兩百多年的民族大遷徒的序幕。

    東哥特人從沒有見過騎馬作戰,從沒有見過如此迅猛的攻勢。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擊下,東哥特王由於無法保住家園而引疚自盡,他的臣民落花流水似地向西逃竄直至多瑙河邊。這些驚恐萬狀的日爾曼蠻子為了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他們沿途打擊所經過的西哥特人部落,把他們連根拔起,驅趕到更向西的地方。西哥特人在逃竄的同時又打擊近鄰的各日爾曼部落,這使得恐懼很快也蔓延到了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勃艮第人、阿拉曼尼人、法蘭克人和薩克森人。這就象一種連鎖反應,匈奴人的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爾曼部落都給驅動了起來。毫無疑問,匈奴人的軍事能力超過了當時所有的日爾曼蠻族和羅馬人。羅馬史家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匈奴人作戰時總要發出混亂的震天吶喊。他們有時會排成規則的縱列,而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作戰是毫無規矩的。

    匈奴人的作戰機動性異乎尋常,他們會時而忽然間四散開來,時而極其迅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一個鬆散的陣列。他們會在原野上風馳電掣般地狂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過敵人的營壘,使敵人在未得喘息之際就遭到了襲擊。匈奴人優良的騎射技能使得他們能夠遠距離作戰。近距搏鬥時,他們根本不顧及自身的安全,而當敵人企圖躲避他們的利劍時,他們就扔出一張網把敵人套住,使其動彈不得。在匈奴人的壓力下,所有這些日爾曼人蜂湧逃向西方,以期定居在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西哥特人後來經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地方避難。來避難的西哥特人數量非常之多,以至於負責統計人數的羅馬官員根本無法計數,數到二十萬以後就失去控制了。

    如此之多的西哥特人蜂湧而入,對羅馬帝國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安的因素。但管理這些西哥特人的羅馬官員卻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他們趁機肆意役使和侮辱這些日爾曼蠻子,最終迫使他們奮起反抗。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阿德里亞堡大敗前來鎮壓的羅馬軍隊,皇帝瓦倫斯本人也被打死。以後羅馬大將狄奧多西勉強鎮壓了這次起義,其代價是允許西哥特人以同盟者的資格居住在巴爾幹半島西部。狄奧多西后來成了羅馬皇帝,臨終前將羅馬分為東西二部,遺贈給他的兩個兒子。這樣,自公元395年開始,就有了兩個獨立的東西羅馬帝國之分。

    西羅馬首都仍然是羅馬城,東羅馬則建都於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自公元285年始實行過分治,但在312年又由君士坦丁大帝恢復了統一)。在日爾曼人的這些征戰中,匈奴人很少參與其中扮演一個顯著的角色。在給予歐洲的第一次沉重打擊之後,他們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帶,以大匈牙利平原(當時稱潘諾尼亞)一帶為中心,在中歐地區建立了一個匈奴帝國。東哥特人在這期間被迫加入了匈奴人的聯盟,使其力量得到加強。他們也曾與西哥特人一起討伐羅馬人。395年他們曾越過多瑙河,在反抗羅馬人的戰役中湊過熱鬧;410年攻陷羅馬城的戰役中也有他們的份。但在長達五十年的時間內,他們基本上是作為羅馬人的同盟軍而佔有他們的位置。

    作為一種回報,從420年開始,東羅馬帝國每年要供給他們一定的俸祿。到432年狄奧多修斯(Theodosius)一世執政時期,匈奴人的力量顯著地增強了,以至於匈奴王羅阿斯(Roas),又稱魯吉拉斯(Rugilas),迫使東羅馬每年交納一大筆供俸,這實質上已經變成了納貢。這種令人尷尬的關係一直持續到匈奴人多次威脅要直接介入帝國的內部事務時為止。匈奴人力量的決定性的崛起是自阿提拉(Attila,406-453)登基成為匈奴帝國的王之後。公元433年,27歲的阿提拉與他的兄弟布來達(Bleda)一同從他們的叔父羅阿斯手中繼承了帝國的王位。436年,阿提拉無情地謀殺了他的胞兄,獨自君臨帝國。

    與他的前輩們相比,阿提拉更具有雄心壯志,更富於侵略性,而且才智極為超群。在歷史上,阿提拉是一個極為突顯的角色。阿提拉時期的匈奴帝國是匈奴史的最後一章,也是最輝煌的一章。他使羅馬人蒙羞,使日爾曼人喪膽,具有令西人沮喪而無奈的強大力量,以至於他和他的匈奴鐵騎都被稱為“上帝之鞭”(ScourgeofGod)。關我們對於阿提拉時代的匈奴人的社會生活所知不多,但仍然能從一些傳說中窺見鱗爪。

    曾有一個東羅馬官員及其隨從出使匈奴帝國,他們有幸見到了阿提拉和其他匈奴將領,甚至參加了阿提拉舉行的盛宴。從他關於這段經歷的羅裡羅嗦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瞭解到當時的一些民俗、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情況。這些羅馬官員在途中曾遭遇暴雨和洪水,幸得附近村落匈奴人的康慨相助方能逃生。匈奴人將他們迎進村裡烤火取暖,侍以美食,安排他們休息。不僅如此,作為表示他們的善意的一部分,匈奴人還送來好看的姑娘陪伴客人休息。由此可見,匈奴人作為一個在當時文化上較為落後的民族,野蠻的習俗與古樸、善良的民風是並存的。在衣、食、住等物質生活方面,匈奴人一般來說是富足的。他們有鮮食美酒,有好看的髮式;貴族衣飾華麗,甚至有巨大的浴室。但他們只有村落,而沒有城市。阿提拉的宮殿不過是一個木結構的建築,四周圍以木樁,頂端飾有尖塔。

    由於多年征戰所涉及的地域極其廣闊,匈奴人的部落里人種成份很複雜,匈奴語、哥特語和拉丁語,或者是這些語言的混合,在這裡都能通行。一位東羅馬官員在阿提王宮所在地曾遇見了一個希臘人,並與之交談。這個希臘人原是一個俘虜,後因作戰勇猛而獲得自由,並娶匈奴女子為妻,還成為了貴族的座上賓。

    有趣的是這位希臘人對於匈奴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對比和評價。他說他喜歡在這些野蠻人中生活,在沒有戰爭時,這裡的生活是相當恬靜而富足的。反過來,羅馬倒應該對很多戰爭帶來的災難負責。在外交事務方面,明顯地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關係。這位東羅馬官員來匈奴帝國的目的是為了交還幾個匈奴帝國的叛逃者,並在皇帝的授意下與阿提拉就兩國的利益方面的問題進行磋商。在整個過程中,充滿著阿提拉對東羅馬帝國的傲慢,而東羅馬方面總是不斷許諾大量的饋贈。阿提拉是匈奴史上最偉大的領導者。

    他不僅建立了最強大的匈奴帝國,而且依靠自己的頭腦以及帝國的軍事力量,在當時西歐的政治舞臺中佔據了一個極其突顯的位置。在他稱王尹始(大約435年之後),阿提拉就逼迫東羅馬交納更多的錢。狄奧多修斯二世皇帝被迫按往年的貢額加倍上貢。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理由,這位新的匈奴王在447年以後,開始把眼光轉向西面,把西羅馬作為尋找新的機會的主要地區。自他登基開始十多年以後,在西羅馬帝國各種事務的角逐中,阿提拉的匈奴帝國變成了最強大的外部勢力。在他當政時期,匈奴人已經變成了一個定居的民族,而不再是早先的牧馬人了。

    大匈牙利平原不可能象黑海北部的大草原那樣,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放牧馬群,因而阿提拉不得不發展步兵團來補充比過去規模小得多的騎兵力量。實際上,在阿提拉的時代,匈奴人的軍隊在形式上已經和當時歐到445年時,匈奴帝國的勢力達到鼎盛,其疆域大致東起裡海,西至波羅的海和萊因河。東西羅馬均被迫向其納貢,以求免遭蹂躪。

    在當時,西羅馬帝國經過與各日爾曼蠻族的數十年的戰爭,邊防鬆弛,軍力大為減弱;而各日爾曼蠻族的勢力卻在紛紛崛起。在這種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的角逐中,當數匈奴帝國最為強大,羅馬人與日爾曼人的各派勢力都想拉攏匈奴人以制服對方,而阿提拉則利用西方錯綜複雜的矛盾巧妙周旋,力圖施展自己的政治報負。

    對於阿提拉來說,打擊東羅馬,焚掠巴爾幹不過是一個前奏,而徹底佔領高盧則是他實現其野心的第一個目標。在隨後的幾年裡,阿提拉作了充分的準備,並獲得了足夠的理由。直到451年再次大舉發兵,阿提拉把對高盧的征服推向了最高潮,同時也為自己掘開了墓穴。所謂高盧地區,主要包括內高盧和外高盧兩部分。前者指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波河流域地區,公元前三世紀始就己處於羅馬帝國治下。後者指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瑞士的一部分,公元前51年被愷撒大帝征服。

    古匈奴的別支—突厥

  • 4 # 國家人文歷史

    有這樣一個傳說長盛不衰: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封狼居胥,把匈奴打得舉族西遷。這群匈奴人跑啊跑,一路跑到了歐洲,捎帶手滅亡了羅馬帝國,最後在匈牙利落了腳,否則匈牙利怎麼對得起國名裡的那個匈字呢?

    歐洲插畫家筆下的匈人,即阿提拉帶領的(數字1)

    歐洲插畫家筆下的匈奴人(數字1)

    然而,這些說法中有許多漏洞。事實上,漢朝打敗的是匈奴人,打敗羅馬帝國的是匈人,匈奴和匈人不是一回事,他們和今天的匈牙利人也沒什麼關係。

    歷史記述上的誤解

    匈人是如何與匈奴人畫等號的呢?1756年起,35歲的法國東方學者德奎尼(Joseph de Guignes)陸續出版了三卷本的《匈人通史》(Histoire generale des Huns),在這套著作中明確提出出現在羅馬帝國邊界線燒殺劫掠的匈人Huns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這套理論被後來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接受,並隨著這本名著傳遍歐洲。到了1900年,德國漢學家夏特(Friedrich Hirth)更是用中西方史料互相印證,一本正經地繪製出了匈奴西遷到歐洲的路線圖。可見在這一百多年裡,匈人、匈奴人同源的理論不失為一種相當盛行的學術觀點。

    而在中國方面,在道光、咸豐等朝以來,士大夫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了沙俄對中國西北的野心,學界興起了研究西北史地的熱潮,其中一個熱點就是元史學的興起。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洪鈞苦心編成《元史譯文證補》30卷,在書中最早向國人介紹了匈奴、匈人同源的學說,並將匈奴西遷的時期定為晉朝,還將匈人最後的落腳點定在了今天的“馬加之地”,即匈牙利的別稱馬扎爾(Magyar)。洪鈞認為,拉丁語的匈人Huni音如“昏尼”,就是“匈奴”二字的變音。這種從語音角度探討族裔起源的做法是當年很流行的西方學術正規化。

    龐雜的族群而不足以稱之為同族

    實際上,匈奴作為一個龐雜的族群,分佈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正如今天的我們無法用某單一人種來指代全體美國人一樣,匈奴人內部也同樣存在不同的血緣,很難一言蔽之。總體而言,南匈奴更接近黃種,而北匈奴更接近白種。隨著考古成果的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匈人與匈奴在人種、語言和藝術形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

    考古成果表明,當今匈牙利的主體民族馬扎爾人在匈人的國家滅亡後數百年才來到這片土地。然而,這批精於騎射,喜好劫掠的後來者甫一登場就勾起了歐洲人的痛苦記憶。中世紀的學者常常稱呼這些馬扎爾人為“匈人”,而馬扎爾人在多瑙河平原站穩腳跟後也高興地接過了匈人後裔的名稱。

  • 5 # 太興真人

    匈奴人早先在蒙古高原遊牧,在公元二世紀的時候,被強大的漢朝驅趕到中亞鹹海周圍,接著又向西遷徙到多瑙河平原發展,並在匈牙利平原建立過政權,但是,匈奴人是遊牧民族,而且是少數民族,那時候歐洲國家已經進入基督教時代,這些匈奴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被當地人同化了,消失在了多瑙河平原,至於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人後裔,從匈牙利人的面貌特徵看,應該不是的,如果有的話,也是少數人,這應該做DNA鑑定。

  • 6 # 鐵馬冰河wu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稱雄漠北長達數百年的匈奴帝國發生內訌,其貴胄八部大人起兵叛亂,目的是為爭奪王位。匈奴大小單于混戰不休,互相殘殺,逐漸分裂成南北二部。北匈奴由郅支單于統領。而挑起事端的八部大人則公推日逐王比龍為呼韓邪單于,是為南匈奴。

    呼韓邪單于比建王廷於五原塞(今內蒙包頭西北) 。然後他派信使快馬入塞,表示願意依附東漢稱臣,併發誓永為漢朝藩屏,共同抵禦不願臣服的北虜(北匈奴)。光武帝劉秀欣然接受了比龍的歸附。第二年,東漢政府將這支自願為漢朝守邊的南匈奴部族安置在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比龍率部南遷後,東漢政府特設“匈奴中郎將”並駐軍河套以保證其安全。

    比龍與郅支本為親兄弟,如今為了王位而反目成仇,無意間卻讓東漢的北境邊防壓力大為減輕。

    剽悍善戰、慣於劫掠的匈奴與西漢鏖戰了二百餘年,一直被漢帝國視為心腹大患。直至漢武帝上位後方結束韜光養晦政策,傾全國之力強壯兵威 ,用文、景二帝長期韜晦積累下來的鉅額財富,開啟了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恢弘戰爭序幕。

    漢軍驍將衛青、霍去病數次出塞千里,對匈奴人進行了毫不留情的討伐。匈奴各部雖迭遭打擊,但屢仆屢起,總是能死灰復燃並迅速恢復戰力。

    后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西漢滅亡。劉秀建立東漢後,位於漠北的匈奴經長期休養生息後竟再次強盛起來,匈奴騎兵屢次入塞為寇,燒殺搶掠,百廢待興的東漢無力與之再戰,劉秀一籌莫展,內心十分焦慮。匈奴人佔了上風,氣焰正熾,漢軍難以攖其鋒。孰料虛閭權渠單于病死,引發匈奴內部為爭王位而導致分裂,一時間五單于(亦稱八部大人)並立,互相攻伐。後匈奴正式分裂成南、北二部,呼寒邪率部南附,史稱南匈奴。郅支單于則繼續與漢為敵,且與南匈奴相互攻戰,但已經無力傾巢南犯。

    南單于比龍派其弟左賢王昆率軍攻擊北匈奴,雙方鏖戰不休,互有輸贏。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左賢王突襲北匈奴王廷,生擒北匈奴親弟,北單于力戰不支,損失不小,只好率殘部向北狂奔千餘里,這才喘息方定。落荒而逃的北單于內心十分驚恐,追隨他的人也失魂落魄,情緒低落。

    永元元年(公元89年),剛繼位的漢和帝劉肇命車騎將軍竇憲、徵西將軍耿秉率漢軍兵出雞鹿寨,千里馳援南匈奴。出塞漢軍與南匈奴合兵一處,對驚魂未定的北匈奴展開致命一擊。《漢書》記載:漢匈聯軍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後乘勝追擊,出塞3000餘里,兵臨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脈)。北匈奴望風披靡,一潰千里,戰死者相望於道。 彼時,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漢書》的編纂者班固隨軍出征,他奉竇憲之命作《燕然山銘》,勒石豎碑記功後,大軍旌旗獵獵,高奏凱歌,班師還朝。

    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大將軍竇憲派校尉閻讋率精騎三千突襲漠北,在今天新疆哈密伊吾大敗駐紮於此的北匈奴別部。一年後,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奉竇憲軍令引漢軍出居延塞,在南匈奴騎兵的配合下長途奔襲5000餘里,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與北匈奴主力遭遇。與仇敵狹路相逢,漢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將北匈奴主力徹底擊潰。北單于落荒而逃,差點成為漢囚。經此一役,北匈奴死傷枕藉,屍積如山,被俘者更是不在少數。部分北匈奴兵將歸降東漢,一部分突圍出去的殘餘部眾逃至鄂爾渾河流域,後被迫融入另一個遊牧部族——鮮卑。

    是役,被漢軍擊傷、驚魂未定的北單于郅支則率劫餘部眾遠離蒙古高原,開始了苦難而漫長的第一次西遷之路。

    之後,北匈奴殘部輾轉來到今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一帶。彪悍的匈奴騎兵以寡擊眾,居然接連擊潰烏孫、大宛等西域小國,一時威震西域,又漸成一方霸主。公元119年,匈奴人回師突然襲擊伊吾城,斬殺漢伊吾守將班索,並重霸哈密等綠洲小國。西域諸綠洲小國迫於北匈奴的強大戰力與虎狼之心,紛紛稱臣納貢。

    為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心腹之患,漢軍不辭勞苦,不懼山遙水遠,數次長途奔襲。公元124年,漢將班勇率部遠征,兩次重挫北匈奴,西域的形勢漸趨穩定。後班勇因故辭職,漢軍鋒芒頓挫,匈奴重奪西域霸權。

    公元137年至151年,漢將裴岑、司馬達先後率漢軍遠征西域、中亞,司馬達部在今新疆的巴里坤湖(古名蒲類海)一帶擊斃北匈奴呼衍王,取得大勝。匈奴餘眾已無法立足西域,被逼無奈,再次狼狽西逃。

    北匈奴接連損兵折將,已無力抵禦咄咄逼人的東漢大軍,不得已開始了第二次兇險莫測的漫漫西遷之路。

    至此,稱霸漠北、與漢人鏖戰數百年甚至更久的剽悍匈奴人,徹底消失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記載中。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則在漠北繼續繁衍生息,其王族被東漢政府賜姓劉,後其血脈逐漸融入到漢民族或其他遊牧部族中去了。而北匈奴西遷後,居然蹤跡成謎,銷聲匿跡長達兩百餘年。難道北匈奴餘部在萬里西遷的苦難逃亡中被其他民族徹底剿殺殆盡了?

    直到最近這幾個世紀,有關北匈奴人西遷後的迷蹤才逐漸清晰 :北匈奴殘部在新呼衍王的率領下先是來到中亞錫爾河流域的古康居國屬地,征服康居後,在此流連、盤桓、休整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匈奴人又來到位於東歐的頓河流域(今屬俄羅斯),此地屬古阿蘭王國統轄。匈奴人出其不意發起攻擊,俘殺阿蘭國王,並征服了這個東歐小國。在頓河流域休養生息了一段時間後,在肥美水草的滋養下,匈奴人的元氣得以恢復,征服者的貪婪野心讓他們停不下來,天高地闊、廣袤無垠的南俄羅斯大草原更是讓他們垂涎欲滴。彪悍善戰、生性不羈的他們來到頓河以西的大草原上,對佔據此地的東哥特人發起攻擊。匈奴騎兵狂飆突進,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東哥特人。被擊潰的東哥特人開始西逃,匈奴人銜枚急追,東哥特人逃至同族的西哥特人屬地尋求庇護。

    匈奴騎兵循著東哥特人的馬蹄印痕掩殺過來,在今天的烏克蘭與摩爾多瓦交界處擊敗了列陣以待的東、西哥特聯軍。接連遭遇慘敗後,東哥特人徹底臣服於匈人的鐵蹄下。西哥特人則渡過多瑙河,來到東羅馬帝國的邊境,請求羅馬帝國的支援。西哥特人獲得羅馬皇帝允許後進入東羅馬帝國境內。後來,被羅馬帝國收留的哥特人不堪忍受其橫徵暴斂,開始起兵對抗。剛開始雙方互有勝負,後西哥特人佔了上風,並於公元410年一舉攻陷了西羅馬帝國首都羅馬城,進一步削弱了羅馬帝國的實力。

    匈奴人則循著西哥特人的逃亡足跡,數次攻入東羅馬屬地馬其頓、色雷斯,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每年納貢350磅金幣並開放邊境與匈人互市。為保帝國平安,東羅馬皇帝低下了高傲的頭顱,他答應了匈奴人提出的所有苛刻條件。

    匈奴軍隊在幾代單于的率領下東征西討,他們騷擾羅馬帝國,曾有小股騎兵侵入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兩河流域,並攻入波斯帝國 。匈奴人燒殺搶掠,在歐亞大陸攪起一陣陣血雨腥風,並對東歐、西歐、中、西亞等地區的秩序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後來,實力膨脹的匈奴帝國揮兵侵入多瑙河盆地,並攻入羅馬帝國的核心——義大利。穩定下來後,匈奴人將王廷設於今天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附近,以此為基地四處征討,所過無不殘垣斷壁、屍橫遍野、血流漂杵。在匈奴帝國的持續打擊下,到有“上帝之鞭”稱呼的阿提拉單于在位期間,匈奴騎兵相繼征服東、西羅馬帝國,攻陷君士但丁堡、羅馬等核心城市,幾乎整個歐洲都在阿提拉手上那條犀利的馬鞭下臣服、顫抖。

    在匈奴騎兵兇悍狡詐的戰力威懾下,歐洲各大小國家、部落或放棄抵抗,或化為灰燼,或稱臣納貢。許多日耳曼、斯拉夫部族戰敗後歸降匈奴,盎格魯撒克遜人則龜縮在英倫三島苟延殘喘。盛極一時的匈奴帝國疆域遼闊,其版圖東至鹹海,西自萊茵河入海的大西洋海岸,南至多瑙河流域甚至阿爾卑斯山,北至波羅的海、北海,歐亞交界處的烏拉爾山、南俄羅斯大草原都是其禁臠。匈奴人鐵蹄踏處全無對手,堪稱橫掃歐洲如卷席。

    若不是後來阿提拉在征服高盧(今法國)遇阻受挫,被抱團取暖的歐洲聯軍打得大敗虧輸,匈奴帝國的版圖恐怕還要無休止擴張。

    損失慘重的匈軍從巴黎郊外撤圍後,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竟神秘死亡。阿提拉的意外死亡,竟成匈奴人命運的轉折點。

    高盧戰役令匈奴實力受損,阿提拉一死,匈奴殘部只得退守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帶。最後,匈奴人被東哥特人聯合其他部族擊敗,殘部無奈退回南俄羅斯大草原,直至被世界歷史徹底遺忘。

    值得一提的是,匈奴帝國衰落後,苟延殘喘的西羅馬帝國在諸蠻族的輪番攻擊下徹底滅亡(公元476年),歐洲的封建時代由此開啟。

    據說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北匈奴人的苗裔,當然,這種說法在史學界還存在很大爭議。東、西方考古發現證實,在頓河流域、南俄羅斯草原、烏拉爾山、匈牙利平原等地發掘出來的匈奴貴族墓裡的遺骸呈現出典型的高加索人種特點,也就是俗稱的高鼻深目、黃髮藍睛的白種人。但匈奴墓中也有典型蒙古人種的遺骸呈現。而在河套、鄂爾多斯等地挖掘的匈奴貴族墓裡的遺骸,則帶有明顯的突厥蒙古人種的特徵,也就是說這些匈人遺骸是標準的黃種人 。在在蒙古高原發掘的匈奴貴族墓葬中,也夾雜有少數呈現出典型西伯利亞、高加索人種(古歐羅巴人種)特徵的遺骸出土。

    如此看來,那支令歐亞等地聞之色變的匈奴騎兵究竟是不是西遷北匈奴人的直系後裔?至少從考古發現的結果看還不能肯定。有人說,匈奴部族本就是個鬆散型的部落聯盟,匈奴只是泛稱,其內部既有高加索白色人種族群,也有以蒙古黃色人種為主的族群,所以歐亞各地迥異的考古發現本就不足為奇。這似乎解釋的過去,但仍有許多疑點,算不得定論。

    那支將歐洲砸得稀里嘩啦的匈人騎兵隊伍究竟是不是被東漢軍隊擊潰西逃的北匈奴人後裔?被迫西遷的北匈奴的最終命運如何?他們是不是郅支單于的血脈?在歐洲所向無敵的他們與降漢的南匈奴人到底是不是同文同種的同一民族?史學界至今依舊似乎仍沒有定論。由此可見,斷定今日匈牙利人就是西遷匈奴人的後裔還為時尚早。這也是困擾史學界多年的一大歷史謎團。

    無論如何,北匈奴的西遷,為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被漢軍打得大敗虧輸的匈奴人的一次無奈集體逃亡行動,竟引發了連鎖多米諾骨牌效應,並引發了世界古代史上的巨大變化,因匈人西遷而助推起一波又一波的民族大遷徙,甚至改變了許多歐亞國家的地理、政治版圖,有意無意地影響了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走向、發展與程序。如此看來,再去糾結今日匈牙利人是否就是1866年前被迫西遷的那支古匈奴人的後裔,似乎已經失去了考據的意義。

    插圖源於網路

  • 7 # 劉紀堯說史

    不是。

    公元476年,羅馬帝國在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浪潮中滅亡,伴隨著帝國的滅亡,歐洲大陸既有的“羅馬秩序”也開始走向了“禮崩樂壞之路”,各個地區都因戰火的蔓延而陷入了動盪之中。世道亂則必出梟雄,許多野蠻民族在其野心領袖的領導下,乘歐洲大亂世的有利時機橫行肆虐,在各個地方擴張自己的地盤,使得歐洲本身就已經很混亂的局面更加動盪不安。

    各種蠻族橫行歐洲

    當今中歐匈牙利人的前身—馬扎爾人便是這一時期入侵歐洲的野蠻民族之一。馬扎爾人原本居住在烏拉爾山脈與西西伯利亞的森林草原之中,他們的族源目前尚無定論,有的說法認為他們是古老的芬蘭—烏戈爾民族(公認最合理的說法);有的說法認為他們和歐洲匈人(hun)有關係;有的說法認為他們是突厥語民族的一支;更有離譜的說法還認為他們是來自遙遠東北亞的靺鞨人。但總而言之,他們來自於歐洲人眼中的“蠻荒東方”(並非文明化的東歐中東中亞),在歐洲人的視角里屬於東方蠻族是毫無疑問的。19世紀的匈牙利大詩人裴多菲也在詩歌中闡述了自己的祖先來自東方大地這一客觀事實。

    馬扎爾人開進歐洲

    從公元800年開始,馬扎爾人和眾多遊牧民族一樣,沿著橫貫亞歐的大草原逐漸向西遷徙,同時期波斯的歷史地理學家勾勒出他們遷徙的路線:離開烏拉爾山,先遷到亞速海北面,後來又遷第聶伯河下游,接著喀爾巴阡山脈,藉此越過多瑙河進入了歐洲的腹地。馬扎爾人進入歐洲後便四處燒殺搶掠,大半個歐洲都成為馬扎爾騎兵的劫掠物件,德意志、義大利、法國都深受其害。當時,北歐的維京海盜也在四處洗略,馬扎爾人與維京人一陸一海,並稱“海陸雙雄”,他們在歐洲各地如入無人之境般橫衝直撞,讓許多歐洲人驚恐的以為阿提拉的匈人帝國又回來了。

    伺機出擊的馬扎爾騎兵

    只是馬扎爾人在他們的強盜事業發展到最高峰時,他們的剋星出現了,這個人便是德意志君主奧托一世。公元955年,奧托一世率領精兵強將在奧格斯堡與馬扎爾人展開決戰,這次戰鬥中馬扎爾人被打的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從此,戰敗的馬扎爾人不再敢四處橫行霸道,而是本分的留下來建立自己的國家—匈牙利王國,發展自己的實業。由於馬扎爾人敗給的是德意志諸侯國,因此從這時開始馬扎爾人對德國起了敬畏之心(匈牙利人是中歐最“親德”的民族之一,兩次世界大戰都鐵了心跟著日耳曼人混)。公元1000年,匈牙利君主皈依基督教,模仿老大哥德意志建立了自己的封建國家體系,從“東方蠻族”攀升為“歐洲世界”的一員。

    匈牙利王國

    加入歐洲大家庭之後的匈牙利從此成為了基督教世界的守衛者。1241年,西侵的蒙古大軍開進了歐洲大陸,為了保衛基督教世界免受蒙古的入侵,匈牙利國王親自率領大軍前往多瑙河抵禦蒙古軍隊,匈牙利人在抵抗蒙古入侵的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僅大批將士與貴族陣亡,大片國土也慘遭蹂躪。15世紀起,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吞併了巴爾幹半島之後,也將擴張的矛頭指向了歐洲腹地,在這一危難之際匈牙利再次成為了保衛基督教世界的中流砥柱,匈牙利的匈雅提國王不斷組織力量,頑強的將奧斯曼軍隊拒之於“歐洲大門”之外。可是獨木難支的匈牙利註定無法抵禦數倍於己的奧斯曼大軍,公元1526年,匈牙利在莫哈奇戰役中被奧斯曼打的慘敗,整個國家基礎幾乎毀於一旦,強盛一時的匈牙利王國也從此一蹶不振,不得不重新抱起老大哥德意志奧地利人的大腿。可以說,為了保衛基督教世界免遭外敵入侵,匈牙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匈牙利是當之無愧的“基督之盾”。

    匈牙利之殤—莫哈奇戰役

    雖然國家亡弱了,但匈牙利人保家衛洲的熱情卻絲毫沒有減弱,他們自願以職業軍人與僱傭兵的身份加入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的 軍隊之中,繼續著抵抗土耳其人入侵的事業。公元18世紀,歐洲世界終於取得了對奧斯曼帝國的優勢,以奧地利為先鋒的歐洲各國軍隊在一點點將土耳其趕回亞洲,奧地利軍隊中的匈牙利官兵懷揣收復故土的願望,在對土耳其的戰鬥中表現英勇,得到奧地利統帥們的嘉獎。

    奧地利軍隊中的匈牙利戰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還是近代歐洲軍事體系的奠基者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近代歐洲有一種名為驃騎兵(Hussar)的兵種,這個兵種以輕裝為主,擅長利用速度突擊對方防線,也執行偵察或搜尋等任務,在近代兵種中作用十分重要。而世界上最早的Hussar便是由匈牙利人組建,同時匈牙利人也是最優秀的驃騎兵,許多歐洲軍事評論家都讚歎:匈牙利人是完美的騎士,參加步兵不會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他們堅信自己不適合任何下馬行動...... 世界上的任何規定都不會動搖匈牙利人"和步兵攪在一起是世界上最壞的結局‘的看法。"

    匈牙利驃騎兵

  • 8 # 宋勇165809027

    走進匈牙利的國家博物館,一進大廳中央就是一個蒙古包,他們說1000多年前來自烏拉爾山脈,再早的文字記錄也沒有,也沒肯定就是蒙古人,近年來,據說他們找到了他們的祖先了,那就是生活在甘肅的裕固族。

  • 9 # 青年史學家

    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人的後裔是一個爭論了很長時間的問題,在小編看來,最好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測DNA,看有沒有相似性。但是好像到目前為止,由於種種原因,還不太能夠進行這樣的一種對比。網路上曾經有人說匈牙利與匈奴的發音相似,應該具有某種親緣關係,小編想說持這樣觀點的人想太多了,如果這樣都認為有親緣關係的話,那麼全世界都是親戚。

    歷史學家的觀點:

    匈牙利人把自己的祖先稱之為匈人。匈奴人在歷史上的確到達過歐洲,在歐洲也建立過國家(阿提拉帝國),並且匈奴西遷的時間與匈牙利歷史記載的匈人入侵歐洲的時間大致上是相吻合的,因此許多人認為這是匈牙利人為匈奴人後代的一個重要證據。有學者曾經考證過,匈人與匈奴在種族和形態上也幾乎是同出一源,匈人中等身材,相較於一般歐洲人的身材略短一些,脖頸粗壯,頭顱呈圓形,是比較典型的亞洲人頭型。但也有很多人對此持反對態度,比如英國曆史學家湯普生曾經在《阿提拉與匈人的歷史》一文中就認為儘管有許多相似性,但是匈人的來源依然是不可知的。

    語言的分析:

    與歐洲其他國家學者的看法不同,匈牙利本國的學者大多認為匈牙利人是馬扎爾人與阿瓦爾人乃至匈奴人長期結合的後代。後來有人試圖從語言的源流上去分析匈牙利人到底是哪個民族,得出的結論是匈牙利人是中歐地區具有烏拉爾語系背景的一個民族。9世紀下半葉開始才遷移到現在的地址。在同本地的原有的斯拉夫民族等其他民族的長期融合過程中形成了現代的匈牙利人。而在當時唯一符合這樣條件的民族只有一個,那就是馬扎爾人,一箇中歐地區的古老遊牧民族,因此,從語言這個角度基本可以斷定,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馬扎爾人。

    不管是出於好奇還是基於釐清中華民族歷史源流的角度,我們都應該儘快弄清匈牙利人與匈奴人的親緣關係。

  • 10 # 歷史春秋網

    這是一個學界至今爭論,沒有形成共識的問題。贊同者包括法國人盧白魯克,他寫了一本書叫《東行記》,認為“扎格克河(今烏拉爾河)發源於北方巴斯柯梯爾國,古代匈奴人即來自此國,後變為匈牙利人也。”,中國學者最著名的是章太炎,他認為:“今天的匈牙利就是我國古時候的匈奴。已經考證出匈奴在東漢後期西遷,一支到了烏孫,一支到了大秦,到大秦的就是現在的匈牙利。”

    另我國史書《隋唐四夷傳》載:“鐵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種類繁多......拂林東則有恩、阿蘭、北褥、伏溫、昏等,近二萬人。”所謂鐵勒,就是從中國遷入的匈奴的一支,許多中國學者認為匈牙利人的祖先,就是鐵勒人。不贊同者認為“匈奴與匈人是兩個概念”(《劍橋中國秦漢史》),“芬蘭一烏格爾”歷史學派依據語言學研究成果認定匈牙利語屬芬蘭一烏格爾語系,確定匈矛利人的祖先同芬蘭一烏格爾民族較為親近,與匈奴人沒有關係。匈牙利科學院支援的官方歷史結論認為“匈牙利人的祖先不是匈奴人,也不是匈奴人的親戚。”,但匈牙利的官方說法並沒有說服所有國民,仍有不少匈牙利人認為自己就是“匈奴後裔”,是匈奴王“上帝之鞭”阿提拉之後,據一位名叫諾瓦克的匈牙利人估計,目前匈牙利有10萬名“匈奴後裔”。

  • 1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直以來流傳著一個傳說:北匈奴被漢朝擊敗後輾轉遷徙來到歐洲成為今天匈牙利人的祖先,其實要證實這個說法最好是進行基因檢測。不過目前匈牙利官方的觀點是匈牙利人不是匈奴後裔,匈牙利官方認定的祖先是馬扎爾人。

    馬扎爾人的命名方式是先姓後名,這和周圍的印歐語系的民族正好相反,倒是和深受華夏文明影響的東亞各國一樣。關於馬扎爾人的起源一直眾所紛紜:有人認為他們是匈人統治下的部族之一,有人認為他們來自突厥語系的民族,另外美籍華裔學者朱學淵認為馬扎爾人是從中國東北出走的靺鞨。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認為馬扎爾人最初是生活在亞洲北部的遊牧民族,這點匈牙利官方和人民也都承認。

    嚴格意義上游牧民族之間大多具有各種各樣的親緣關係,因為他們不像定居民族——今天可能在蒙古草原生活,一旦遭遇天災或戰爭就可能轉移到中亞生活,再過一段時間可能又跑到東歐南俄草原上生活。實際上匈奴作為一個龐雜的族群,分佈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正如今天的我們無法用某單一人種來指代全體美國人一樣,匈奴人內部也同樣存在不同的血緣,很難一言蔽之。總體而言:南匈奴更接近黃種,而北匈奴更接近白種。隨著考古成果的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歐洲匈人與匈奴在人種、語言和藝術形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其實這就好比將滿族和女真視為同一個民族一樣——他們的確具有血緣繼承關係,但不能視為同一個民族,就像爺爺和孫子不能視為同一個人一樣。所以嚴格意義上歐洲匈人和匈奴是兩個民族,當然這兩個民族之間可能存在交集。

    那麼匈牙利官方認證的祖先馬扎爾人和歐洲匈人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呢?從公元800年開始馬扎爾人和眾多遊牧民族一樣,沿著橫貫亞歐的大草原逐漸向西遷徙,同時期波斯的歷史地理學家勾勒出他們遷徙的路線:離開烏拉爾山,先遷到亞速海北面,後來又遷第聶伯河下游,接著喀爾巴阡山脈,藉此越過多瑙河進入了歐洲的腹地。馬扎爾人進入歐洲後便四處燒殺搶掠,大半個歐洲都成為馬扎爾騎兵的劫掠物件,德意志、義大利、法國都深受其害。當時,北歐的維京海盜也在四處洗略,馬扎爾人與維京人一陸一海,並稱“海陸雙雄”,他們在歐洲各地如入無人之境般橫衝直撞。然而此時阿提拉所構建的匈人帝國早已滅亡,換句話說馬扎爾人和匈人其實也是兩個民族,彼此之間的交集就是都是以今天的匈牙利草原為統治核心,所以不排除部分(甚至相當部分)匈人融入了馬扎爾人,但這依然不能改變這是兩個民族的事實。

    既然歐洲匈人和匈奴是兩個民族,而馬扎爾人和歐洲匈人又是兩個民族,那麼自認為是馬扎爾人後裔的匈牙利人自然不是匈奴人的直系後裔,但是否有匈奴血統融入到匈牙利呢?這就不好說了,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遊牧民族本身就是不斷遷徙不斷融合的,經過幾千年的演變誰還說得清匈牙利人的祖先究竟有沒有匈奴血統?到底有多少匈奴血統?但匈牙利作為亞洲遊牧民族的後裔基本可以肯定。公元1000年匈牙利君主皈依基督教,從此由亞洲遊牧民族正式向歐洲世界的成員轉變,此後蒙古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等新的亞洲遊牧民族在向歐洲擴張的過程中幾乎都會遭遇匈牙利這個對手,事實上匈牙利長期處於歐洲基督教文明和蒙古金帳汗國以及後來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鬥的最前沿。

  • 12 # 茶亦醉人6

    本人觀點趨向不是:據接觸閱讀多方面資料(包括匈牙利當年總理訪華時參考訊息報刊登的一篇歷史學術文章)表明,匈人不是匈奴人,她也是曾經生活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讓他們自己去證明吧!

  • 13 # 彪哥公益

    匈牙利人不是匈奴的後代

    現在,由匈牙利科學院支援的官方結論也認為,匈牙利人的祖先最早來自歐亞大陸交界地帶烏拉爾山麓附近的一支遊牧民族“芬蘭—烏戈爾族”即馬扎爾族,他們並不是匈奴人,血統上不是匈奴人的親戚,語言上也沒有什麼關係。馬紮兒人原居西亞,系由公元9世紀進入歐洲,馬紮兒的稱謂最早見於《元史。速不臺傳》,

      今日一千萬匈牙利居民以馬扎爾人為主。匈牙利科學院認為今日匈牙利人並不是漢朝歷史上的“匈奴”後裔(在文化、語言和宗教三方面,都缺乏有力的證據)。匈牙利學者王俊逸(中文名)曾提交論文《匈牙利人如何看萬里長城》,對“匈牙利人系匈奴後裔”的傳說予以否定,證實今日匈牙利人與歐洲的“芬烏語系民族”有血緣關係。而此前一千多年以來的匈奴人,早已融合到所經各地的各民族之中,迄今不復單獨存在。因此,過去傳聞所謂“今日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後裔”的說法,是歷史的誤會。

      無可否認的是,現代匈牙利人有很大一部分具有馬紮兒人的血統。但現代匈牙利人並非完全等同古代的馬紮兒人,他們是馬紮兒和其他各民族包括匈人混血的結果。將現代匈牙利人稱之為馬紮兒人的後裔無疑時正確的,但現代匈牙利人身上流淌的除了馬紮兒人的血脈之外,很多也留著匈奴人的血脈。

    匈牙利人,或馬扎爾人(Magyar),不是匈奴人。溯其本源,也是烏格爾-阿爾泰遊牧的一支,語言上更接近於突厥語,歷史上,他們原先活躍在高加索地區。而真正的匈奴人殘部,在公元2世紀迫於鮮卑人的壓力下,沿著烏孫、粟特、鹹海地區輾轉西遷,最終到達了裡海邊界。在北高加索滅亡了阿蘭人的國度之後,他們裹挾了此地域的馬扎爾人繼續西進,進入了東歐。

    所以出現在東歐的匈人(Huns),其並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以匈奴人為主體,裹挾了多支阿爾泰、印歐遊牧的龐大部族聯盟。最後在阿提拉的領導下,這股聯盟在擊敗了羅馬,並禍禍了多瑙河沿岸的多支歐洲蠻族後,最終衝入了潘諾尼亞平原準備定居。但最後隨著阿提拉的死亡,聯盟體制崩潰,各部遊牧各自離去。匈奴人在人口和兵源上不再佔有優勢,於是被日耳曼人的部落圍攻滅亡。而原先從屬於“匈人”聯盟的馬扎爾人,則退到了東歐烏克蘭一線生存。

    公元9世紀,馬扎爾人在東歐的棲居地遭到另一支阿爾泰遊牧“佩切涅格人”(Pecheneg)的入侵而再次轉進巴爾幹。此次參與遷徙的,有七部馬扎爾(Magyar)與三部卡扎爾人(Khazar),合在一同,為“突厥十部”,又稱“十箭十回紇”。也就是東歐史學家一直談到的Onogur部落。西方歷史界認為這是一個獨立部族,但是在突厥語裡,On ogur分開來就是“十支箭”的意思。同為突厥語系中的土耳其語裡的On也是10的意思,而箭則是ok, 與ogur相對應。

    德語中,“匈牙利”對應的音譯是Ungarnrisch,其指代的就是此次參與遷徙的“十部”Onogur(Ungarn)。在之後的一百年裡,繼匈奴人和阿瓦爾人之後,馬扎爾人在歐洲再次掀起了一波遊牧狂潮,讓日耳曼人不得不把他們與“上帝之鞭”中的匈人聯絡在一次。更何況,馬扎爾最後的定居點又選在了卡帕提亞山脈以西的潘諾尼亞平原,和匈奴人當初的選擇一模一樣。讓人不由地覺得曾一度禍亂歐羅巴的匈人又回來了。但究其根本,馬扎爾人和匈奴人雖然同出於烏格爾-阿爾泰語系的遊牧,但依然屬於不同的種族。他們曾一同在公元5世紀參與了毀滅羅馬的“上帝之鞭”,然自中世紀以降,兩方之間的關係也就只剩下日耳曼人的聯想了。

    因而,在血統上,匈牙利和匈奴是沒有關係的。但是以他們的遊牧作戰方法,以及對歐州各邦國產生的震盪而言,馬扎爾人也算是無愧於被稱為是匈奴人的“後裔”。當然了,這只是人文概念上的“抽象繼承”,馬扎爾人被神羅皇帝奧托一世擊敗之後,就老實地待在潘諾尼亞種地了。數百年後,其體制和軍事也都全盤西化。這一點讓他們最終得以融入了歐洲的地緣政治當中。

    但在面對“遠親”,即另一支烏格爾-阿爾泰遊牧——蒙古人時,匈牙利的封建軍隊顯得不堪一擊。馬扎爾人在蒙古人的攻擊下,連兩個小時都沒堅持下來就被全部殲滅。作為匈奴人的“後裔”,這樣的戰績只能讓他們顏面掃地。

    說到匈牙利這個國家就時不時會在我的腦海中勾起一種夢幻般的遐想:那就是他們到底是不是曾經在秦漢時期騷擾我國北方邊疆的匈奴人的後代。這種遐想帶給我的是一種莫名的民族和人種自豪感,因為匈奴人遠征歐洲既可以看成東方人成功西征的戰績,又可以證明我們祖先擊退外族騷擾並使他們在周圍都無立足之地。

    世界歷史上和“匈”相關的民族一共有三個:匈奴(Hun或Hiungno)、匈人(Hun)和匈牙利(Hungary)。匈奴是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一世紀活躍於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騷擾中國,幾乎是我孩提時學歷史時最憎恨的外敵。在漢朝的沉重打擊下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漢朝融入漢族,北匈奴則只得西遷他鄉。大概二百多年之後,被歐洲人稱為匈人的帝國出現在歐洲。在公元三世紀和四世紀甚至撼動了羅馬帝國的統治。轟動世界影壇的史詩片“匈奴王阿提拉”描述的就是那個歷史階段。阿提拉是匈人帝國極盛時期的代表。遺憾的是隨著阿提拉的暴死而很快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馬扎爾人西遷又是四百多年之後的事了。在公元前三世紀起的兩千多年曆史中這些“匈”民族時而崛起、時而威震一方、時而又神秘地消失得無影無蹤,匈牙利民族和國家的起源怎能不引起我的無限猜測和遐想。他們在不同時期從一個地區神秘消失和在另一個地區突然崛起之間都有幾百年的間隔。就是這些個幾百年使三個“匈”之間的是否傳承成為史學界爭論至今的千古之謎,甚至攪動得東西方的學者和發燒友都為之動容。

    這次到匈牙利在布達的城堡山和佩斯的英雄廣場強烈感受到匈牙利官方認定他們國家和民族的起源是來自於烏拉爾山和伏爾加河流域歐亞大陸交匯處的東方遊牧民族。公元九世紀,深受中亞突厥人壓迫的馬扎爾人接受了突厥人指派的阿爾帕德作為他們的首領。阿爾帕德成為大公後立即聯合七個主要的馬扎爾人部落從伏爾加河流域向西沿喀爾巴阡山脈遷徙,公元896年到達多瑙河中游地區定居下來形成現在的匈牙利。現代的匈牙利是馬扎爾人建立的,所以他們的匈牙利文國名叫Magyar,即馬扎爾。這從佩斯的英雄廣場上那些威武的雕塑就可以清楚看出來

  • 14 # 段宇宏

    不是啊,匈牙利的主體民族叫馬札爾人,歐洲絕大多數國家說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但馬札爾人的語言也就是匈牙利語不屬印歐語系。匈牙利的語言屬於“烏拉爾語系”,烏拉爾語系有幾十種語言,下屬有兩大語支,一個是烏爾戈語支,裡面最主要的一種語言是匈牙利語,漢特語、曼西語,後兩種在俄羅斯境內;另一個是芬蘭語支,重要的語言有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

    顧名思義,烏拉爾語系就是誕生在烏拉爾山脈兩側,因為說這個語系的族群最初基本都分佈在這裡。四五千年前,他們有些部族開始朝著四面八方前遷移,時間長久之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語言。因為匈牙利人曾經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過一百多年,匈牙利語有幾百個常用詞彙也受到土耳其語影響。由於土耳其人是突厥人,所以一度奧匈帝國的學者以為馬札爾人來自突厥人。

    烏拉爾語系各族語言分佈圖,箭頭所指的紅圈是匈牙利。

    認為匈牙利人是當年被漢朝趕跑的匈奴人,這緣於兩場有趣的誤會。首先是,公元五世紀,歐洲東部出現一個強大的遊牧帝國,其主體民族叫作“匈人”。匈人給歐洲歷史演化帶來很大影響,他們造成了連鎖性的民族遷徙,因為很多民族為了躲避匈人,湧入南歐中歐和西歐。匈人最著名的首領叫“阿提拉”,入侵羅馬帝造成很大的震動,獲得“上帝之鞭”的稱號。其實“匈”是遊牧族群的泛稱,不是特指什麼民族。但古代的歐洲學人們,一直想搞清楚匈人是從哪兒來的。

    曇花一現的匈人帝國。

    17世紀,歐洲掀起一股“中國熱”,一位中文名字叫馮秉正的法國傳教士將中國的《通鑑綱目》翻譯成了法文,在法國一度深受歡迎。法國東方學家德經看到《通鑑綱目》以後,發現裡面關於匈奴人的記載似乎可以和匈人聯絡在一起,因為它們發音很象嘛。德經就寫出了一本影響200餘年的書,名叫《匈奴、突厥和蒙古通史》,提出了歐洲歷史上的匈人是匈牙利人的觀點。正巧,當時的匈牙利人的民族主義也在發育當中,正在尋找民族自豪感,阿提拉既然曾經肆虐羅馬帝國,威震歐洲,能給自己臉上貼金,匈牙利人很自然就先接受了這個說法。這些說法現在早就被當代的學者們給證偽了。

    19世紀表現“匈人與阿蘭人戰鬥”的油畫。

    晚清的狀元洪鈞,也是中國唯一一個當上外交官的狀元,曾出使俄、德、奧、荷等西洋諸國,他娶了名妓賽金花使得他倆一一度成了“網紅”。洪鈞在西方當外交官期間,看到了這個說法,於是在自己的專著《元史譯文證補》提了一下,然後被國學家王先謙在《後漢書集解》中引用。名頭很大的學者章太炎在《匈奴始遷歐洲考》中,把這個說法當作一個歷史學術問題認真加以了對待。梁啟超在他給張騫和班超寫的傳記中,間接大肆鼓吹這個說法,並宣揚“故黃族之威,震於域外者,以漢為最”。

    為什麼清末民初,這個說法在中國被這麼多學者文人相信,並且越傳越廣?原因很簡單,當時的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與西方列強的外戰中一敗再敗,處於弱勢 ,內憂外患不斷,到了清末,人們對自身的文明信心也出現了嚴重動搖,所以知識分子都在四處尋找能提振民族自信心的證據。你看,歐洲歷史上雄霸千年,最強大的羅馬帝國,都被我漢朝的手下敗將匈奴打敗了,“老祖宗太威風了”!

  • 15 # 桃花石雜談

    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人的後裔?這個問題可真得好好八一八才能說清楚了。

    匈奴是什麼人?

    匈奴大家都非常熟悉,是秦漢時期中國北方一個超強的遊牧民族。在漢朝初期,匈奴曾經多次南下,一度佔領河西走廊、祁連山地區,並控制西域,對西漢形成了嚴重威脅。但從公元前139年開始,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漢朝開始經營西域。從公元前127年開始,武帝又多次派遣衛青和霍去病等北擊匈奴,漢朝逐漸在與匈奴的戰爭中佔據上風。

    匈奴曾經雄踞漠北,給漢朝造成很大威脅

    匈奴兩次分裂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老單于病逝後,內部發生分裂,一度有五人被同時立為單于,相互攻伐。最後又形成了兩單于爭雄的局面。而在公元前53年,在匈奴內戰中失敗的呼韓邪單于率領部眾歸順漢朝,呼韓邪還親自到西漢首都長安朝見漢宣帝,以示臣服。而其它繼續與漢朝為敵的匈奴人很快被漢軍擊敗西遷,此前歸順漢朝的匈奴又重返匈奴故地,並統一匈奴各部。但在公元48年,匈奴再次發生內亂,其中一部隨呼韓邪的孫子蒲奴單于降漢,史稱南匈奴。他們被安置在河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內蒙西部和寧夏地區,幫助漢朝防禦北匈奴的襲擾。

    南匈奴入漢

    南匈奴歸順漢朝之後,與中原交往日益密切。東漢末年,曾多次參與中原軍閥混戰,甚至還曾參與黃巾軍的起義。曹操執政時期,還曾介入南匈奴政爭,並強令南匈奴分為五部。在表面上,南匈奴始終維持著對中原王朝稱臣,對曹魏和西晉都是如此。但在西晉發生八王之亂後,西晉國力受到嚴重削弱,曹操任命的南匈奴左部帥劉豹之子劉淵趁亂自稱漢王,追封蜀漢後主劉禪為孝懷皇帝,儼然以漢室江山的繼承人自居了。

    南匈奴後裔建立的漢國,也叫前趙

    當然劉淵自稱漢室後裔也並非純粹胡扯,因為他這個家族確實是西漢初期高祖派往匈奴和親的一位西漢宗室公主的後代。南匈奴歸漢之後,這個家族就始終以劉為姓了。後來劉淵建立的這個漢國先後攻克了洛陽和長安,滅亡了西晉,也揭開了“五胡亂華”的歷史。但在進入中原之後,南匈奴的民族性也迅速消失,後世基本全部融入漢族之中。

    北匈奴西遷

    在蒲奴單于率眾歸漢之後,繼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在東漢與南匈奴的共同打擊下,日漸勢微,只得不斷西遷,活動於天山一帶。公元120年前後,東漢任命名將班超之子班勇為西域長史,再次對北匈奴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之後班勇的繼任者斐岑和司馬達等人繼續追擊北匈奴,使北匈奴在西域也無法立足,只得繼續西逃,在公元160年左右遷到了今天哈薩克境內的錫爾河流域,之後就從漢朝的史書中漸漸消失了。目前普遍認為北匈奴的一部後來融入鮮卑,再後來也隨鮮卑漢化融入漢族之中。而另一些人則繼續西遷,不知所蹤。

    “黃禍”突現

    在北匈奴在中國史書消失差不多二百年後,羅馬帝國的史書裡突然出現了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關於這個民族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350年左右,當時他們生活在哈薩克以西不遠,歐亞交界地區的頓河沿岸。但在公元370年前後,這個民族突然開始攻擊世代生活在頓河沿岸的民族阿蘭人,之後又裹脅著阿蘭人開始攻擊生活在東歐草原上的各個日耳曼蠻族部落。

    匈人在歐洲建立的匈人王國

    在隨後不到100年的時間裡,這個民族就像一隻驚馬一樣,一路向西侵入羅馬帝國。而在其鋒芒所及之處,各個日耳曼蠻族也一路西逃,先後遷入羅馬帝國境內定居,形成了衝跨羅馬帝國的民族大遷徙。而這個民族自稱“匈人(Hun)”,且因其人種與歐洲人不同,因此在歐洲長期被稱為“黃禍(Yellow Peril)”。而曾經率領匈人攻入法國和義大利的匈人大王阿提拉,更是在歐洲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

    自認匈人後裔

    不過匈人雖然在歐洲曾經橫行一時,但遊牧民族的政權一旦進入農耕地區,還是很難長久。阿提拉的匈人帝國也是如此。公元453年,阿提拉在與日耳曼一位公主和親的新婚之夜突然身亡,之後其匈人帝國也迅速崩潰,餘部又回到南俄草原一帶生活。

    之後又過了大概四百年,在頓河流域又興起了一支遊牧民族,自稱馬扎爾人(Magyars),他們自認為是匈人後裔,在公元9世紀再度攻入中歐,並曾一度侵入義大利。後來,馬扎爾人在中歐站穩腳跟並定居下來,還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因為他們自稱為匈人的後裔,所以歐洲其它國家都把他們的國家叫做匈牙利(Hungary),意思就是匈人的國家。

    馬扎爾人建立的匈牙利王國

    馬扎爾人定居匈牙利之後,和周邊民族漸漸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匈牙利人,直到今天,許多匈牙利人取名時仍然會取阿提拉(Attila)這個名字,以紀念匈人王阿提拉。

    匈人=匈奴?

    匈人入侵歐洲之後,其實歐洲人一直不知道匈人來自哪裡。甚至很長時間認為匈人就是上帝派來滅亡羅馬帝國的。但到近代之後,歐洲一些歷史學家透過研究中國史書,發現了西遷的北匈奴,他們認為西遷的那一部分北匈奴就是歐洲的匈人,或者至少是匈人的主要祖先。而中國史書上對於這段歷史竟然也還真有一些相關記載。最直接的一條記載出現在二十四史中的《北史》裡:

    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這個記載的時間是公元445年左右,其中說到三世之前,匈奴滅亡了一個叫奄蔡的古國,而這個奄蔡,則在位於中原西北一萬多里的一條大河邊。而在南朝著名史學家裴松之所著的《三國志注》裡,則又有下面這樣的記載:

    康居北,又有柳國,又有嚴國,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

    也就是說其中提到奄蔡國又叫阿蘭國,而根據古羅馬史書,匈人最早的入侵就是攻滅了阿蘭人(Alan)的國家。再結合《北史》那條記載的時間,公元445年,減去三世大概75年(一世25年),正好也是公元370年左右。可以說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都對上了,因此答主認為,歐洲的匈人是西遷的北匈奴後裔無疑。

    現代匈牙利人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現代匈牙利人經過幾個彎彎繞之後,確實能跟匈奴人搭上關係,從這個特定角度,把他們稱為匈奴人的後裔並不為過。

  • 16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關於這個問題,請允許司馬路說出真相,如果你不願看真相,可以去看其他的瞎掰胡造版解釋。

    匈牙利人與匈奴的相似之處,首先在於一個“匈”字。在英語中,匈牙利這個單詞是Hungary,而詞根來自於hun,也是破壞者和野蠻人之意,英華人曾用這個詞來蔑稱一戰和二戰期間的德國佬 。所以,Hungary其實就是“野蠻人的國度”。

    那麼為什麼英語中的“hun”會有這樣一個意思,因為英語從拉丁語移植了這個詞語,在拉丁語中,這個詞彙是Hvnnvs,早期一般譯為混努斯。

    而現代拉丁語又是從古羅馬語發展而來,在古羅馬的語言中,這個詞是Hunnis。

    一般認為,Hunnis是一群居住在裡海北岸的遊牧民族。4世紀擊敗阿蘭人和哥特人後進入歐洲,但其目的僅限於掠奪、並沒有形成行政制度。阿提拉死後,各部族最終消融於東歐大地,其混血後裔是保加利亞的保加爾人。

    所以,如果你認為羅馬人說的混努斯就是中國的匈奴,那麼他們的後裔也是保加利亞人,而不是匈牙利人。保加爾人,有一部分黃色人種的血統——這與羅馬史書中的觀點是對應的,他們說的混努斯也是黃色人種。

    那麼,混努斯是不是匈奴呢?

    我們來看史記,漢朝是對匈奴最熟悉的朝代,包括司馬遷在內的史家,都見過真實的匈奴人,所以他們的記載,至少在外貌描寫上是不會出錯的。而他們所留下的文字,匈奴人無非有“高鼻、多須、體型魁梧高大”幾個特點,至於膚色是黃是白,則貌似兩種膚色混雜。所以整體而言,匈奴人的膚色不一定都是白的,但”身材魁梧、藍目多須“卻是肯定的,也就是說他們與中原漢人的差別是很明顯的(包括後來的鮮卑,也具有如此特徵。東晉明帝的老媽是燕國女子,而當時的燕國就是鮮卑立國,明帝長得像他媽,所以鬚髮都是金黃色的,以至於被王敦稱為:“黃鬚鮮卑奴”)。

    所以,匈奴人中,或黑髮、或金髮,但都體型魁梧且高鼻多須——如果拿這種特徵來應對西方白人,你也會發現,白人並不都是金髮碧眼,也有黑髮碧眼的,換而言之,匈奴人很可能確實是白人(到現在,華人還存在一些土生白人,他們很可能就是匈奴或是鮮卑的後代)。

    那麼羅馬人看到的”混努斯“,是什麼特徵呢?據羅馬史料記載說,”混努斯“人的個子矮小、鼻樑扁平、眼睛眯成一條縫、頭大而圓、幾乎看不見頸部、肩膀魁梧,善騎射、作戰。

    顯然,名號這些東西可以誤傳歪曲,但這些特徵是不會搞錯的,漢朝人眼裡的匈奴,“高鼻、藍目多須、體型魁梧高大”,羅馬人眼裡的”混努斯“卻是”鼻樑扁平、個子矮小,你說他們是同一種人,呵呵,你信嗎?實際上,唯一將”混努斯“人和“匈奴”人等同起來的共同點就是文化上的野蠻與軍事上的強悍,而非種族。近代的西方人,認為中國已經不是一個文明值得尊敬的國度,而將其視同為野蠻。於是從前的那個”混努斯“人,也就與中國搭上了關係,第一步過渡為“匈”人,再與中國史冊上的“匈奴”相嫁接。而中國一些對中西曆史一知半解的人,又需要拿這個來吸引群眾注意,便與那些西方的鄙視者不謀而合,認定了”混努斯“人就是匈奴人。

    某些西人:古羅馬的”混努斯“人其實就是匈人,而匈人就是來自中國北方的匈奴人,他們都一樣的野蠻不開化,成為文明的浩劫。

    某些華人:咱們中國真了不起啊,被漢朝打敗的匈奴到了歐洲,打敗羅馬人就跟玩似的。

    這個,就叫做“臆想強國”!

    而真正的匈牙利人,其實叫做馬扎爾人,跟什麼匈人匈奴都一毛錢關係沒有,匈牙利語中的國名就是:Magyarország,就血統而言,他們更接近突厥血統,跟匈人也好匈奴也罷,都沒有一毛錢關係。

    結論:古匈奴是白種,後來與漢族同化。古混努斯人(被別有用心者翻譯成匈人)是黃種,扯得上關係的是蒙古人。而現代匈牙利人其實是馬扎爾人,唯一扯得上關係的古中國民族是突厥。古匈奴人不可能先白變黃成古混努斯人,在黃變白成馬扎爾人,不論種族、歷史與文化,都不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季化妝需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