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蒼茫大地顧煒斌
-
2 # 路衛兵
這個問題不想從政治、軍事角度去談。政治波譎雲詭,戰爭瞬息萬變,都有偶然性。不妨換個角度:情商。情商高低有別,做事自有偏差,正是這個最原始、最不易改變的人性特徵,讓項羽最終輸給了劉邦。
一、低情商的項羽叛逆;高情商的劉邦靈活
項羽幼時不愛讀書,便去學劍,結果劍也中途而廢。叔父項梁責怪,項羽解釋說,這些都沒意思,要學“萬人敵”的兵法。這事可以得出項羽正反兩方面的特性:既志存高遠又浮躁叛逆。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二者矛盾不斷閃現,所以他會破釜沉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會火燒咸陽並執意衣錦還鄉。
劉邦出身貧寒,沒條件學文習武,更沒挑肥揀瘦的資本,因而過早地步入社會去實踐社會學。劉邦頭腦活混得開,大咧咧地跟誰都能逗兩句,有錢請客吃飯,沒錢賒酒也喝,打架泡妞什麼都幹,周邊圈子越來越大,人氣也越來越盛。靈活的處事方式最終成就王者,成為與西楚霸王一決高下的資本。
二、低情商的項羽孤傲;高情商的劉邦包容
項羽太過自信,以至於自我、失察、剛愎,所以他會中反間計,氣走謀士范增;看不出黥布反水前的任何端倪;看不起出身寒微的韓信、草頭王彭越,將他們逼向對立面。自信的項羽也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裡,所以輕易就將漢中之地割給劉邦,也沒有把天下諸侯放在眼裡,所以堅決不在關中落腳。極度自信容易迷失,變得孤傲,以一人之力抗眾生,最後精疲力竭。
劉邦隨性,所以擁躉甚眾,囚徒、小吏、儒生、草寇、殺狗屠夫、世家子弟,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隨性讓他包容,包容讓他大度、納言、用人,所以他會容忍酈食其的巧辯、陳平的小貪;會聽樊噲的呵斥搬出咸陽;會用酈食其計取陳留,用張良計取武關,用陳平計解決滎陽危機。聚眾生之合力,為一人之力量。
三、低情商的項羽手狠;高情商的劉邦心狠
項羽手狠但心軟,所以會有坑殺秦卒、鐵血屠城、烹煮韓生、火燒咸陽的兇殘之舉,也會有“涕泣分食飲”的“婦人之仁”;劉邦面慈但心狠,所以會在項羽欲殺其父時談笑自若,也會在逃命時將親生兒女推下車。
手狠的人張揚其外,卻有憐憫之心;心狠的人鋒芒聚斂,卻用慢刀割肉。滎陽拉鋸,將士疲敝,項羽不想百姓受苦,提出單挑,劉邦笑答:“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不接招,也不提老百姓這回事。
四、低情商的項羽感性;高情商的劉邦理性
項羽感性,所以會輕信劉邦的解釋,會在鴻門宴中放走劉邦,會為一時的痛快而殺掉義帝,也會在鴻溝議和之後即刻收兵;劉邦理性,所以遠封巴、蜀之後不動聲色,還燒棧道以示忠心,待羽翼豐滿之後還定三秦,會大做項羽殺義帝的文章,也會在鴻溝議和之後背信棄義。
項羽寧可自殺也不委曲求全,是感性的極端流露;劉邦即便尿遁而逃、化妝出城也滿不在乎,是理性的終極體現。楚漢對決四年,劉邦一直在用理性的冷靜應對項羽感性的衝擊,在氣場上先贏一步。
五、低情商的項羽重情;高情商的劉邦善變
項羽是個性情中人,感情強烈而真摯,他有太多的割捨不下:跟隨他多年的戰馬,陪伴他多年的女人,以及江東的父老鄉親。在最絕望的時候,他還會向自己心愛的女人表露心聲,淌下英雄熱淚。這樣的男人雄性十足而又不失柔情,有血有肉、有情有義,讓女人崇拜、喜歡、感動、依賴,是女人心中的大男人、大英雄。這樣的人更適合居家過日子,而不是爭霸天下。
劉邦慾望強烈,好酒好色,喜歡金錢、喜歡權利,為了這些,他可以丟棄尊嚴,可以捨棄道義,也可以撇下親生兒女。為了得到他想得到的,他會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會為了一時得失而放棄目標,更不會因為一時衝動而逞匹夫之勇。這樣的男人靈活善變,不會囿於任何框架,也不會困擾於任何情感。這樣的人天生就是搞政治的材料。
-
3 # 一嘯紅塵
謝邀請!你問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分析原因很多,其一,是輸在了性格上,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情商低,項羽自幼習武,成人後武功蓋世,力能舉鼎,但性格直爽,心慈手軟,坐失良機,獨斷專行,聽不進言。其二擁兵自大,不知贏忍,樹敵太多。其三火燒阿房宮,世人以其為殘暴,不會收買人心。各人觀點,願噴就噴,不謝!
-
4 # 麟角1
項王被圍垓下,兵少糧絕。夜忽聞四面楚歌,大驚;遂起飲帳中,看著美人虞姬,駿馬騅;項王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虞姬起舞。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罷,項王跨上騅,率八千江東子弟突圍,一路殺之來到烏江邊,身中創傷十餘。有船來渡,項王對天大嘆:“天之亡吾,吾何渡為!縱江東父兄憐吾,吾何面目見之?”隨自刎江邊。一代霸王!就此殞命。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賦詩讚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究其原因,我總結出這麼幾點:1、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被蕭何稱之為“天下無雙的軍事奇才”韓信,在他帳下時,曾多次向他獻計獻策,他都棄之不用。人也不用。項羽不聽別人建議,不會用人。2、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高估自己,看不起劉邦,總以為像劉三這種人能當個王,就很滿足了。亞父范增一再地提醒他“此人其志不小,急擊勿失。”而他不但不理睬,反而猜疑亞父是在挑撥離間。項羽目中無人,不會識人。3、優柔寡斷,猶豫不決。鴻門宴時,范增曾三次舉玉佩暗示他殺劉邦,他都默默地不迴應。因而錯失了一次最佳的除掉劉邦的機會。項羽幹事不堅定,不心狠手辣。4、秉性剛烈,脾氣暴躁。自控能力太差,遇事像個炮仗,一點就爆。在處理田榮起兵的問題上,本可用懷柔策略籠絡安撫,他卻操之過急地以兵戎相見,正中劉邦“漁翁得利”的下懷。而且只是表面上取勝,但所付出的代價太大。項羽不能沉著冷靜,不會審時度勢。5、殺戮過重,失去民心。每攻下一座城池,就是坑殺,屠城。入關,坑殺秦降卒二十多萬。進咸陽屠城、燒宮殿三月大火不息,還搶掠財寶和婦女。跟土匪一樣,令秦人大失所望。不止於此,勝田榮,坑殺全部齊人降卒,還掠走齊人的老幼和婦女。破彭城,坑殺漢卒十餘萬。等等,可謂是血債累累。這哪象個幹大事的人,簡直就是個殺人魔王。所以,項羽的所作所為不得人心。項羽濫殺無辜,到處樹敵。
總之,項羽這個人就是一介魯莽的武夫。用現代話講,不懂政治。政治是什麼?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政是正確領導,治是正確管理。領導要有團結堅強的團隊和明確的方向;管理要採取最實用的手段和最有效的方法。而作為領導者的項羽,他哪方面都沒做到。光靠軍事,不講政治,這樣的軍隊是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必敗無疑!
凡成大業者,首先必須是個政治家。劉邦則是。劉邦為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地充分發揮他們的所有聰明才智。並且用人不疑,放心使用。他特別重視納諫,聽取不同的建議和意見,決策果斷,精確。幹事快刀斬亂麻。積極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聯合反對項羽的一切勢力,不斷地壯大自己的陣營。他最大的優點,是能克己所欲,不貪圖暫時的享受。劉邦入關,軍紀嚴明,秋毫不犯,並安撫百姓又約法三章。贏得民心,最終贏得天下。
-
5 # 帝國的臉譜
楚霸王項羽手帳下曾立著赫赫有名的五虎將,分別是龍且、鍾離眛、季布、英布、虞子期。當然,對於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者劉邦來說,他的帳下更是不乏這樣的虎將,否則,他怎麼能夠打敗項羽呢?因此,如果我們將時間設定在劉邦稱帝以前,而且單從打仗驍勇、功勞卓著方面去審視,劉邦帳下最厲害的大將分別是韓信、英布、彭越、曹參、周勃、灌嬰、樊噲。
第一驍勇韓信:說到楚漢戰爭中劉邦帳下虎將,韓信無疑坐頭把交椅,他一身傳奇,戰功無數: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拔旗易幟、沈沙決水、背水一戰、傳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些如今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是韓信用智慧、神勇和鮮血打拼出來的,他出陳倉、定三秦、破魏、代、趙、燕、齊,最後打敗項羽,全殲楚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連閱人無數的劉邦也不得承認:“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贊之為“人傑”。最後以謀反罪被殺於長樂宮鍾室。
英布:英布初屬項梁,後從項羽,為其帳下五大將之一,封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英布在秦末起義到漢朝建立期間,曾征戰無數,立下卓越功勞:一是隸屬項羽時,他曾受項羽之命,和蒲將軍領軍二萬,渡過黃河,參加鉅鹿之戰,英布在大戰中殺秦將蘇角,截斷秦軍糧道,為鉅鹿之戰最後勝利奠定基礎。二是劉邦彭城大敗後,英布倒戈,叛楚降漢,牽制楚軍大量兵力,為劉邦重整舊部,再度崛起,起到關鍵作用。三是在垓下之戰中,英布是圍攻項羽的主力之一,為劉邦的最後勝利,作出重要貢獻。只是,他最後也以謀反罪被殺。
彭越:漢初三大名將之一。他是最早投奔劉邦的起義軍首領之一,當初劉邦得楚懷王之令西征,進攻昌邑時,彭越便率手下一千多人投靠劉邦,昌邑未下,劉邦繼續西征,彭越沒有跟隨西,而是留在了昌邑,繼續透過游擊戰反秦,後來發展到萬餘兵力。楚漢戰爭期間,彭越率領他的部隊三萬多人歸附劉邦,一方面利用自己熟悉楚軍運糧路徑的優勢,大肆破壞楚軍糧道,燒燬楚軍糧食;另一方面,主動出擊,連連攻破睢陽、外黃等城池十七座,在楚漢對峙之時,有力地牽制了項羽。項羽南撤夏陽之時,彭越攻克昌邑旁二十餘城,繳獲糧食十多萬斛,接濟劉邦軍隊。而垓下之戰,彭越率軍參戰,成了打敗項羽的關鍵力量,立下汗馬功勞。可惜,他也死於反叛之罪。
曹參:餘下四將,只說曹參,因為除了異姓王外,劉邦的嫡系戰將之中,以曹參名聲最響、功勞最著。曹參應該算曆史上最聽話的人臣,他是劉邦的鐵哥們,自同劉邦沛縣起兵,南征北戰,奪下無數城池郡縣,一直都忠心耿耿,劉邦指向哪就打向哪,從無遲疑和違背,是堅定的執行者。即使是後來他當上了漢朝丞相,他都順著前任的思路,一任接著一任幹,從來不“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因此得了個“蕭規曹隨”的好評價。劉邦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時,總結曹參功勞,他共打下了2個諸侯國,120個縣,俘獲諸侯王2人,諸侯國丞相3人,將軍6人……當時,劉邦有意將蕭何排位第一,大家都表示反對,一致說:“平陽侯曹參功勞最大,應居第一。”可見曹參是劉邦嫡系中,功勞最大的戰將。
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奪取天下,與上面以及沒有談到的那些戰將們的灑血奮戰是分不開的,他們大都功成名就,獲得了較好的結局。然而,政治的詭異性在於,只要有潛在的威脅存在,便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哪怕你是親密戰友,哪怕你功勞蓋天,因此,韓信、英布、彭越這些異姓王,最後都不得不身首異處,令後人扼腕長嘆。
-
6 # 第一軍情
項羽武功蓋世,有勇有謀,他出身貴族,早年就跟著其叔父項梁南征北戰,年紀輕輕就取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而且在後來推翻秦朝的過程中軍事才能逐漸凸顯,被稱為西楚霸王。但就是這樣一位英雄般的人物為何最終輸給平民出身且被世人評價為“地痞流氓的”劉邦?
其實這跟倆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劉邦就像是一隻狐狸,他雖然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是大大咧咧,快人快語,但他內心深處就是一個老奸巨猾的人。他有著超乎常人的耐心,遇事極其冷靜。當初和項羽對峙與鴻溝的時候,項羽因為糧草短缺,想與劉邦速戰速決,因此多次上前叫陣,非常囂張。可是劉邦早已看穿了項羽的難處,也知道自己冒然應戰肯定勝算不大,於是就靜下心來,不管項羽怎麼挑釁,他就是雷打不動,劉邦就想這麼耗著,拖死項羽。
大家都知道劉邦非常的油嘴滑舌,嘴上功夫十分了得。他對項羽的接連叫陣置之不理,但是如果項羽陣前叫罵那肯定不是劉邦的對手。劉邦跑到鴻溝邊一口氣數了項羽十大罪狀,項羽氣的暴跳如雷,即刻就調遣弓箭手向劉邦的陣地大肆的放箭。果然,劉邦中箭了,但是狡猾的劉邦,忍住劇痛淡定自若的開玩笑說自己的腳趾被射中,他第一時間考慮到的是撫慰軍心,不讓將士們因為統率受傷而失去鬥士。不光如此,第二天還繼續忍痛巡視軍營,讓原本人心惶惶的軍營瞬間重整旗鼓,鬥志滿滿。
而項雖勇猛,但是論心機肯定不如劉邦,項羽雖沒有劉邦說的那樣大逆不道,但也確實為政不公,不忠不信,心胸狹小,難容天下,最後自刎於烏江,也就註定是給劉邦。
-
7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劉邦的戰鬥力真的很強悍,作為漢帝國的開國之君,如果完全不會打仗的話,很難在那個世道上生存下去。
劉邦當然擅長打仗,他之所以能夠從亭長成長為沛公,再從沛公到漢王,又由漢王變成漢帝國的開國皇帝漢高帝,都是因為他有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
不過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劉邦除了潑皮無賴的性格,似乎完全沒有什麼本事,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會不會打仗,這要看跟誰比。跟項羽和韓信比,劉邦當然不如,可是跟其他諸侯比,劉邦卻不遜色。
01劉邦的軍事生涯,比我們想象中的要豐富的多。作為軍隊的第一指揮官,劉邦當然需要面對很多對手。最初剛剛起義的時候,劉邦手裡只有一百多號兄弟,他利用這幫人,就能把縣城給打下來。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史記》
當時阻攔劉邦大軍的重要將領之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將領,那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的孫子王離。王離的父親王賁也是非常著名的軍事將領,他的爺爺和父親幫助秦始皇打下了天下六國。
而王離本人也被秦帝國委以重任,成為保衛關中的重要將領。起義軍西進的時候,章邯所帶領的軍隊遇上了強大的項羽,而王離的軍隊則遇上了劉邦。瞧不起劉邦的王離,連續兩次被劉邦擊敗,最終兵敗被俘。
劉邦被逼到漢中以後,項羽安排了三個王在關中看著劉邦。所以劉邦一籌莫展,這個時候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就這麼出現了。其實真正對付三秦將士的,並不是韓信,而是劉邦。劉邦從故道還,與章邯大軍相遇,兩軍對決後,劉邦戰勝了章邯,奪取了雍地。章邯被擊敗以後,塞王欣、翟王翳以及河南王申陽,自知不是劉邦的對手,在小規模戰鬥以後,他們都相繼投降了劉邦,這裡也沒有韓信什麼事兒,劉邦始終都是總指揮。劉邦的戰績還有很多,但是因為後期他成了龐大集團的領袖,手底下的將士們成為了戰場上直接領導,所以他的功績不少都被下面的人給分了。
由此可見劉邦的戰鬥力絕對不弱,除了項羽和韓信以外,當時的九江王英布,曾經說過他最害怕的就是劉邦。
02劉邦在選賢與能方面,秒殺頭腦簡單的項羽。項羽在戰場上的確是天下無敵,就算是韓信,也不是項羽的對手。可是這不能說劉邦就無法戰勝項羽,因為兩軍對壘,不完全依靠戰鬥力,還需要靠腦子。
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食其說沛公襲陳留,得秦積粟。乃以酈食其為廣野君,酈商為將,將陳留兵,與偕攻開封,開封未拔。西與秦將楊熊戰白馬,又戰曲遇東,大破之。楊熊走之滎陽,二世使使者斬以徇。南攻潁陽,屠之。因張良遂略韓地轘轅。---《史記》
當年曹操平定西涼的時候,怎麼都打不過馬超,還搞得割須棄袍差點把腦袋都送給馬超了。可是他用了一招反間計,不費多少兵卒,就將馬超給趕走了,順利地收穫了西涼之地。
所以說劉邦戰勝項羽,絕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在各方面,項羽都不是劉邦的對手,這才造成了項羽最終的失敗。
在選拔人才方面,項羽側重於軍事將領的選拔,比如說龍且、鍾離眜包括英布,那都是項羽非常器重的,謀士方面他只重用范增,最後還把人家氣跑了。而劉邦就完全不同了,他在軍事將領方面,並沒有下多少工夫,原來是那批人,後來基本還是那批人。在謀士上,他卻下了不少工夫。比如說官爵天下的張良被他給招攬來了,此外還有陳平、酈食其等人的輔佐。所以說對人才的重視程度,項羽是比不上劉邦的。項羽本人是武將,所以他更加側重於對武將的培養,至於文臣,他從來不考慮這方面的事情。在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本來也不會輸得那麼慘。劉邦想要打進來並不容易,就連韓信都幾次輸給了項羽的軍隊。
可是這個時候劉邦用了一招四面楚歌的把戲,將項羽手裡楚軍的心理防線給徹底擊垮了,從而戰勝了項羽。由此可見,一個好的謀士往往比千軍萬馬重要的多。
03跟劉邦這個老油條比起來,項羽還是太年輕了。劉邦的確是一個老油條,常常把項羽耍得團團轉。畢竟項羽太年輕,屬於少年英雄,被劉邦各種耍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在鴻門宴上,項羽和范增本身早就商量好了,要把劉邦當場給殺了。可是劉邦又是哭鼻子求饒,又是讓張良和項伯努力說好話,又是讓樊噲上演一場攪和現場的好戲,結果項羽被繞進去了,居然放過了劉邦,還說出了告密者曹無傷。在抓了劉邦的老爸和老婆的時候,項羽揚言要把劉太公放進大鍋裡給煮了,就是為了逼劉邦投降。結果劉邦厚著臉皮表示,等湯燒好了,記得分他一杯。畢竟他跟項羽是結拜兄弟,煮了劉太公等於是煮了項羽他爹。這把項羽差點給氣死。在鴻溝協議簽訂以後,項羽帶兵返回楚國,漢王劉邦本來也要返回自己的地盤上,大家以鴻溝為界限,楚河漢界誰也不侵犯誰。可是當項羽大軍放鬆警惕的時候,劉邦卻出爾反爾,撕毀條約主動進攻項羽,最終導致項羽慘敗。由此可見,劉邦幹了太多對不起項羽的事情了。但是他偏偏就能夠用自己的厚臉皮把這一切給圓回來,可見項羽真的拿劉邦一點辦法都沒有。
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歸,立誅曹無傷。---《史記》
劉邦的老油條氣息,是項羽所不能企及的,一方面因為項羽是能征善戰的大英雄,不屑於這種雞鳴狗盜的本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太年輕了。
總結:劉邦比項羽年長25歲,心性比項羽成熟。不得不說,年紀在很多時候,都是很重要的標準。多大歲數的人,就會有怎樣的心態。古人總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項羽30歲問鼎天下,可以說是已經建立了不朽功業。可是他遇到的對手是55歲的劉邦,一個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甚至知道天命年紀的對手。
這對項羽來說是不公平的,兩個人都是頂尖的天下英雄,可是因為年齡的差距,造成了兩者之間心性上的差別。項羽更願意相信人類應該擁有忠誠,結果劉邦卻覺得只有不斷耍賴,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孰是孰非,大家自己體會吧。
參考資料:《史記》
-
8 # 半島影視
劉邦善於用人,他自己做不到,他可以藉助別人的力量幫自己達到目的,會借力的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有張良,不絕糧道有蕭何,戰必勝,攻必取有韓信,除了這三大賢臣,還有陳平、曹參 、周勃等一大批具有才能的謀士,劉邦自己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
項羽自身英雄無匹,俗話說,將不過李(李存孝),王不過項(項羽),但有一些缺失,剛愎自用,連最集團最得力的謀士亞父范增都不肯用,有一種個人的英雄主義感。
鴻門宴上拉不上臉面,不肯殺劉邦,要知道這是在爭天下,哪有什麼面子,多少人為了奪取天下不擇手段,而劉邦就是吃透了項羽,不服輸,多少次打的劉邦的軍隊潰不成軍,與韓信交鋒還是對方佔盡兵力優勢,韓信給項羽佈下了十面埋伏,即東、西、南、北等八大方位+天地的十面埋伏,簡單說一下天埋伏,項羽路過一片樹林,樹上有一群螞蟻排練組合寫了項羽亡於此地的六個大字,就有“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感概,自信心急轉直下,失敗了一次就再也爬不起來了,從而自刎烏江
我認為論作戰能力,韓信絕非項羽對手,為何項羽會失敗,韓信一直等機會,不出戰,在做好一切的準備,以絕對的優勢給項羽致命的一擊,從心理上打垮這個自負的梟雄
-
9 # 我愛自然我愛笑
感謝您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簡單來說,我認為劉邦是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政治統帥。項羽是勇力無比、敢打硬仗的軍事統帥。在用人方面,劉邦大膽使用張良、蕭何、韓信,而且言聽計從,漢初三傑助力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項羽自視自己武力天下第一,不善用人,不善用大智謀的人,過於自傲自負、自信自用,最後導致自己用血汗打下的天地被劉邦取走了,留下了一幕被後人感慨和遺憾的《霸王別姬》。
-
10 # 三十五度聊歷史
感謝提問。劉邦最終奪取天下,而項羽卻魂斷烏江,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我覺得的主要原因是:兩個人出身不同,導致兩個人性格截然不同,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不同的出身和性格使這兩個歷史人物走向不同的結局。
論起出身,劉邦直接輸在了起跑線上。項羽是個官二代,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孫子;劉邦出身貧賤,起義之前當過最大的官就是個亭長,長期與殺豬的、賣酒的這些貧民打交道。這樣的出身決定了項羽心高氣傲,很小的時候就想取代秦始皇,而劉邦則更加知道民間疾苦,知道老百姓的真實想法。天壤之別的出身和性格決定了兩個人對待同樣的事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
一 如何對待人才
人才是奪取天下的關鍵因素,誰擁有的人才多,誰就能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佔得先機。項羽不能很好的使用人才,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將領韓信原來就投靠項羽,結果項羽不用,韓信投靠劉邦後,劉邦在蕭何的引薦下拜韓信為大將軍。項羽主要的謀士就是范增,項羽有時候還不聽范增的,劉邦手下人才濟濟,謀士有張良,武將有韓信,後勤有蕭何,這些人都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如何對待人民
項羽進入咸陽後,為報所謂的楚國滅國之仇,大肆殺戮,不僅殺了秦王子嬰,而且火燒阿房宮,漢中人民恨之入骨;劉邦出身貧賤,很懂得老百姓想什麼,進入漢中後,不僅與百姓約法三章,而且廢棄了老百姓最害怕的秦朝刑法,漢中老百姓自然希望劉邦當皇上,劉邦獲取了人心,而項羽聲名狼藉。
三 如何對待臉面
奪取天下是一個極其困難的過程,這其中的失敗和挫折是少不了的,誰能更不要臉,有時候更能成功。項羽出身高貴,劉邦本身就是個市井無賴,劉邦自然更不要臉。鴻門宴上,項羽出於面子,遲遲沒有下手,而劉邦假借上廁所倉皇逃走,保住了性命;項羽抓了劉邦的老爹,威脅要煮了劉邦的爹,劉邦直接說“我劉邦和你項羽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要煮了我的父親,給我一杯肉湯可好。”這句話說的項羽沒了脾氣,劉邦無賴的嘴臉暴露無遺,就是這樣的不要臉保住了性命,保證了不被項羽威脅。
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決定了秦末兩位歷史人物,一位登基成為了皇帝,一位不過江東成了鬼雄。
-
11 # 掃地小學生
劉邦是縱橫家、戰略家,知人善用,善於籠絡人心,項羽個人戰鬥力爆表,頂多算個戰術家,你覺得哪個能取得最終勝利了,歷史已經給了答案
-
12 # 憂樂範公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劉邦起義時,愛民如子,尊重下屬,團結同事,每攻破一座城池都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走遠謀略,可以成大器!項羽也不同,總是習慣屠城,而且剛愎自用……所以失敗者可想而知,勝利者可想而知!
-
13 # 質蘭如君
劉邦知人善用,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智勇雙全,換句話說,會用人,項羽,剛愎自用,有勇無謀,恃才傲物,無定力,無魄,反覆多疑,換句話,說不會用人,所以,二者天壤之別,一目瞭然。
-
14 # 七色花666
悽慘唯美的古戲《霸王別姬》,演繹了項羽虞姬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同時,宣告了項羽楚漢之爭的失敗,也宣告了劉邦的最終勝利。
為什麼一直處於強勢的楚霸王項羽,輸給了劉邦呢?
我僅從三個方面分折一下:
一、年齡
劉邦項羽之爭,達四年之久,彼時,項羽二十多歲,劉邦近五十歲。
項羽在垓下自刎時才僅僅31歲。
兩人,若論體力,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若論智力,項羽不是劉邦的對手。
一個初涉世的憤青,是鬥不過一個在社會上摸打滾爬了五十多年的老狐狸的,劉邦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所以說,有的時候年輕是優勢,有的時候年長也是優勢。
二,性格
鴻門宴,是項羽最後可以除掉劉邦的機會。機會瞬間即逝,且失不再來。
項羽有性格缺陷,自負自大,缺少帝王殺伐決斷的深謀遠慮, 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埋下了敗筆。
劉邦離開鴻門宴後,就用上了離間計,讓項羽和范增之間有了嫌隙。
項羽能夠統領二十萬大軍,肯定有一定的指揮能力,作戰能力,政治能力。
可惜,他面對的是劉邦這個更強大的對手。
三,處事
項羽從失去亞父范增之後,他的軍事生涯就開始走下坡路。
六十多歲的范增是項羽的謀士,他對待項羽,就像民間的爺爺寵愛孫子一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邦的離間計並不是十分高明,一點小小的誤解就讓項羽對范增起了疑心。
此事證明項羽太武斷,遇事不加以細細分析。
歷史有著偶然和必然天時,地利,人和加上一丟丟狗屎運氣,讓劉邦蠃了項羽。
不以成敗論英雄,項羽的故事流傳了千百年,事實證明在百姓的心中,項羽的還是很可愛的。
-
15 # 重點241
因為劉邦對敵沒有絲毫心慈手軟,而項羽對敵鬥爭則是顧慮重重,牽絆太多,甚至於心存憐憫之心,對劉邦是抓而不殺,放虎歸山…,結果是落得霸王別姬自刎烏江下場,其教訓是血淋淋的。上蒼不是沒有給項羽取勝機會,項羽也不是沒有人脈與稱霸條件,不然怎麼能當“霸王”?“不可沽名學霸王”的意思就是要乘勝追擊,不可輕視敵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些典故對於我們當前對敵鬥爭仍然有指導意義。
-
16 # 狸狸狸狸小奴
毛主席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在將劉邦同項羽相比較之後,曾評價道:“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從政治上來看,劉邦從芒碭山舉事開始,就很注重自己的名聲,藉助斬白蛇起義為自己打響了知名度。佔領了沛縣後,又因施仁義被擁戴為沛公。後追隨楚懷王帳下,起兵伐秦,正所謂出師有名。與項羽結拜為兄弟,讓其他人都不得不重視劉邦,又抬高了自己的地位。伐秦的路上,儘可能的透過勸降的方式攻克城垣,使得沛公仁義的名聲傳播得更為廣泛。攻克了咸陽之後,劉邦與民約法三章,善待投降的秦朝宗親,關中百姓無不讚揚劉邦的仁義。反觀項羽,早年間跟隨叔父項梁還算知道收斂,但是給人的印象是力能扛鼎,力拔山兮氣蓋世,這種印象有好有壞,好在人們都知項羽勇猛,乃當世大英雄,壞在人們多多少少對項羽的強大有所畏懼。叔父項梁死後,項羽殘暴的一面開始展露,在鉅鹿之戰時,殺宋義,架空楚懷王。鉅鹿之戰勝利後,又坑殺秦兵二十萬。進軍關中後趕走了在關中百姓心中仁義的劉邦,自立為西楚霸王,殺害秦朝宗親,焚燒阿房宮(應該是後世杜撰,考古發現阿房宮根本沒修完,何來焚燒一說)。後項羽又弒殺義帝,給劉邦伐楚留下了口實。可以說項羽的名聲是硬生生的被自己的行為給弄臭了,最終導致眾叛親離。
從軍事戰略上看,項羽最愚蠢的一點是定都彭城(今徐州),位於平原地區,易攻難守,這也是為什麼劉邦這麼一個在軍事上比不了項羽的人都能聚眾圍困彭城。而劉邦雖然被迫成為漢王,定都在南鄭(今漢中),處於四川盆地和秦嶺之間,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下,又奪取了關中,擁萬頃良田,並以函谷關武關為據,實在是進可攻退可守。當年攻克咸陽時,在蕭何的建議下,沒有拿走過多的金銀珠寶的戰利品,而是搬走了秦朝府庫中的山川水文人口等文書,為後來治理關中,並以關中為基地伐楚打下了基礎。
從領導才能上看,其實劉邦在沛縣當混混的時候就已經是個頭頭了,有盧綰樊噲等人追隨著他。個人性格與領導才能也密不可分,劉邦的性格實在是太大度,太能忍了,雖然劉邦很多地方不咋地,但是他能讓別人來幫他。反觀項羽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韓信在項羽的帳下只能是個小小的執戟郎中,在劉邦麾下卻能成為大將軍。劉邦在後來總結戰勝項羽的原因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因而劉邦能成就帝業,正是因為他王道霸道並施,在政治上極其高明,軍事上戰略無誤。而項羽只行霸道,不行王道,不懂得運用一些政治手段來聚攏民心,人們只是畏懼他而不是崇敬他。如果把項羽當做蓋世英雄來看,他可能是曠古未有之大英雄,自刎烏江,值得大家惋惜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如果把項羽當做爭天下的逐鹿者,他實則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巨嬰,其失敗是必然的。
-
17 # 龍文說史
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物完全可以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實本來這個天下在秦以後是項羽的大楚的,就連秦始皇生前也時不時聽到楚地經常傳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也無不讓秦始皇深信不疑,於是經常駕馬車東巡,都要去去楚地看看那裡龍脈有多厲害!想徹底斬斷龍脈已決後患,維護大秦江山永垂不朽,聽方士除掉一些風水障礙後。又建造龐大的關中防禦體系之外的另一項工程,除有堅固的潼關、函谷關之外和南北天然屏障秦嶺和北山護佑渭河流域的大秦江山,可以向想象一樣傳至千萬世。
除了本身威脅威脅以外,北方長城也為大秦抵禦了匈奴的南侵,剛派蒙恬在河套這麼一擊,匈奴頓時垮了,暫時不敢犯境,所以秦始皇晚年這個時候已將大秦內外威脅推到冰點。
但卻沒料後來秦始皇一死,許多令大秦不幸的事情爆發了,農民起義可以說接踵而至,而且都開端於南方楚地,六國舊戚死灰復燃,乘機想推翻秦朝,欲為自己國家報仇。雖然秦始皇曾對他們釋放善意,銷燬兵器,造成銅像,還建有豪宅聚集咸陽居住,可卻沒有收攏住他們的叛心。
六國舊勢力實際上已成為顛覆秦朝的主力軍,這源於秦朝的一些舉措不當。尤其是法家的推行,重刑法,嚴酷律,加上秦始皇急於想攬功績於一手,大造巨型工程,改造地球風貌,不得不徵天下百姓,服沉重的徭役,所以這也成了導火索。
陳勝,吳廣首先從雲陽造反,但都以張楚為國好,原因就是楚號召力比較強,從楚地捲過的風暴,差一點將秦朝大廈給將傾,一直推到秦始皇陵附近,以至於讓農民們都團結起來一致對抗大秦,但最終還是因為缺乏指揮經驗失敗而結束。接著還是楚,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項羽出面,項羽是項燕的孫子,項燕何許人,在秦滅六國時曾擊退了兵鋒正盛的秦軍來襲,讓對方全軍覆滅,可沒料秦王嬴政再度舉全國之力,項燕頂不住了,當時楚懷王不得不投降,從這一事件也激起了秦楚之間的矛盾,畢竟當時楚為古老大國,能讓同樣大的秦國所滅。
所以項羽就復興起了楚國的道路,還有推翻秦朝為楚國報仇,他這樣做主要還是想恢復原有秩序,就是以楚國為中心的六國局勢,而自己卻做西楚霸王。
話卻這麼說,從項羽重重勝利,譬如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坑殺秦軍,到進入咸陽,楚看似取代秦,但卻沒料裡面蹦出了一個劉邦,劉邦似乎與六國舊貴掛不上勾,他也沒有顯赫的家族嫡系,而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出身,就這樣還有個綽號地頭混混。
劉邦崛起也是源於自己會收攏人心,和項羽殘暴成反比,在項羽苦於和秦章邯對抗之際,他其實第一個進入咸陽,還廣施仁義,約法三章,對秦朝貴親皇族並未問罪,也包括秦三世。而項羽下一個進來就不一樣了,秦王子嬰後來被殺。所以項羽的殘暴已經彰顯,得民心既等於的天下,項羽之所以玩不過劉邦主要是劉邦的仁義和善於用人,他靈活處事的規則,項羽是學不來的。一向脾氣倔強的項羽,對周圍人妄加猜忌,不聽好話,一向抱有楚國復仇意識,而且不得人心,范增設的鴻門宴放走了劉邦,致使劉邦生恨,變成了楚漢爭雄,從而導致項羽江東潰敗,由於過於耿直,自己堂堂大楚貴族英雄居然敗在地痞流氓劉邦手上,心裡不服,最後烏江自刎。
-
18 # 夾縫中的詠歎調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朝代的更迭,當有其自然性和必然性。
楚漢相爭,一山不容二虎。楚霸王項羽縱然蓋世英雄,僅憑"馬上"功夫,而沒有運籌帷幄的心計。判定事物,缺乏果斷,也是致命的缺陷,終,敗於相對弱勢的劉邦集團。
劉邦之所以奪取最後的勝利,絕不僅在於天意。
漢高祖劉邦,看似放浪形骸,卻正是他的這種行為,隱藏著一種叫人捉摸不透的智慧,並且廣交天下豪傑,知人善任,讓他人的能量發揮從來,形成一種堅不可摧的合力。
一個政權的取得,靠一己之力,是無法建立的……
-
19 # 小高讀史
為什麼混混出身的劉邦能取得天下,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卻落得一個烏江自刎的下場。這確實是一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項羽自己也總結過自己失敗的原因,他認為是“時不利兮”和“天亡我也”。真的如此嗎?
第一、性格決定命運司馬遷在寫項羽年輕時的學習經歷時,已經暗藏了項羽失敗的要素。小時候,項羽學習語文書法不成,想去學習劍術,項梁破口大罵。項羽給自己找藉口:“語文書法只要能記住名字而已,學習劍術只能抵擋一人,不值得學習,要學就學萬人敵的本領。”於是,項梁教項羽學習兵法,但項羽只學了一點皮毛,就不願意學了。這樣的項羽,是不是像極了一些學習成績不好又不樂意努力的熊孩子?志大、才疏、學淺的項羽,不可能成為最高的領導。因為他的目光和學識無法支撐他走向權力的最高峰。司馬遷還說項羽身長八尺有餘,力能扛鼎,吳中子弟都害怕他。人們懼怕項羽,只是因為項羽的暴力。從這點來看,項羽有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了,說白了就是有勇無謀。
第二、嫉妒賢能和不能用人勝利者劉邦也總結過自己成功而項羽失敗的原因,劉邦認為:“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皇帝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他不需要什麼事情都做得很好,更不需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而是需要發現人才,統籌全域性,讓每一個人都在合適的位置發揮最大的作用。劉邦能夠聚集一幫人才,為他所用,這是他的領導才能。相反項羽卻嫉妒賢能,白白讓人才流失。韓信本是投靠項羽手下的,這樣的人才項羽愣是沒發現。韓信走了,成了他的對立面。就連對項羽忠心耿耿的范增也遭到項羽的猜忌,被用陳平計離間成功挑撥,范增辭官歸裡,途中病死。
第三、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起義者,若無遠大的目標,只滿足於短時間的利益,一般不能長久。劉邦的軍隊,在最初的時候,也沒能擺脫流寇的基本屬性,但入主咸陽後,劉邦的隊伍變了。劉邦聽從張良等人的建議:“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天下苦秦久已,劉邦的隊伍紀律嚴明,對百姓分毫無所區,從而贏得了民心。相反,鴻門宴之後,項羽如願地取得了咸陽,本來是一塊肥肉,但項羽沒有珍惜,項羽的表現如何呢?史記說:“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項羽的心裡只想著金錢和美女,劉邦對金錢和美女就不感興趣了嗎?非也,劉邦也很喜歡金錢美女,但他懂得取捨,有舍才有得,小舍大得。
第四、因鄉土觀念放棄關中項羽本來已經透過鴻門宴爭取了關中地區,有人建議他:“關中地理位置特殊,阻斷山河四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以此為都可稱霸。”這時候,項羽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人發達了,若是不回家炫耀一番,豈不是跟穿著漂亮的衣服在茫茫的夜色中一樣,有誰知道?關中地區是秦發家之地,經過多年的開發,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項羽因為他的短視和鄉土觀念,失去了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和大本營。
總而言之,項羽的失敗,關乎天命,更關乎人事。
-
20 # 超然視野
期末楚漢爭霸中,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執政理想高低不同!
劉邦出身於市井,表現的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但劉邦始終沒有過早的暴露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者可以認為劉邦隨著實力的不斷壯大,而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政治理想。劉邦最初的目標是能逃脫秦國法律制裁而活著,然後是在諸侯滅秦後能夠稱王,有一個分封的地方做地方諸侯就行,但在項羽滅秦以後,高調的分封諸侯,然後頂著楚霸王的美名,赤裸裸的佔了本應該是楚國王室貴族的頭銜,回到了本應該是楚王的地盤。
項羽一生政治理想就是滅了秦國,然後王霸諸侯!與春秋時期諸侯稱霸差別不大,這種思想下還決定了項羽只重視自己想要獲得的封地的名聲,就算他垓下自刎,也是抱著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感慨,項羽在擊敗秦國的北境軍團後,坑殺了秦國降兵,僅僅留下幾位秦國的降將,進入關中後,更是對秦國故地進行了大肆的破壞。這與劉邦與秦國故地百姓的約法三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更為可笑的是,項羽竟然讓秦國降將鎮守關中,以防劉邦出漢中,秦國故地的人民最恨的是項羽。但更恨的是投降項羽的秦國降將,自己苟活卻將帶領的秦國士卒讓項羽坑殺,試想誰能服這三位呢?
項羽除了在最終政治理想上與劉邦差距明顯,而且作為統帥,他是勇武有餘,謀略太差!項羽的勇武讓他很難得到人材的歸附,以成就劉邦擊敗項羽的韓信,最終也是本著項羽去的,奈何項羽根本瞧不上韓信。
項羽不如劉邦的一點還在於,天下未定過早分封,項羽在滅了秦國後,將各路義軍大肆分封,其中也包括自己麾下的一些戰功卓絕的文臣武將,一旦分封意味著這些人以後可不是考慮是否死心塌地跟隨項羽,而是儘可能的保住自己的分封和勢力。這無疑讓項羽損失了非常多的兵力、支持者和人材。
劉邦是走一步看一步,當擊敗項羽後,手中的優勢兵力和人材,讓劉邦最終向秦始皇看齊,最終才有了非劉姓子弟不能封王的規則!
其實並非劉邦擊敗了項羽,而是項羽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我以為劉邦和項羽較量,他有以下優勢:
一、劉邦會用人才。
以文臣為例,項羽手下一等一的高手惟範繒而己,最後還給劉邦手下陳平:帶四萬斤黃金,用離間計挑撥範項假父子關係,範老頭走了,沒到目的地掛了;劉邦手下一等一的就有張良、蕭何、陳平,文武全才韓信…
二、劉邦善於籠絡人心。
劉邦先於各路諸侯到達霸上,知錯就改,聽從樊噲、張良勸說,封閉秦宮貴重珍寶、財物和庫房,回軍霸上,與各縣父老、豪傑約法三章:殺人的處死,傷人和搶劫的處以與所犯罪相當的刑法,其餘嚴酷的秦律全部廢除。秦地百姓爭先恐後拿出牛羊酒食款待士兵,沛公不肯接受,說:倉庫的穀子很多,不缺乏,不願百姓破費。百姓唯恐沛公不做秦王。項羽進咸陽,屠殺無辜,焚燬咸陽秦宮室,百姓大失所望,又不敢不從。項羽出了函谷關,派人遷徙天下名義上的共主義帝;項羽又讓衡山王、臨江王襲擊殺死義帝於江南,等同弒君,失去正義性。劉邦假惺惺為義帝發喪,哭吊三天,讓諸侯穿白色喪服,以為義帝復仇名義去討伐項羽,名正言順。
三、劉邦能聽從高參們的正確意見。
如鴻門宴聽張良的安排,虎口順利脫險,而項羽沒聽範繒之言趁機派項莊殺了劉邦斬草除根;劉邦在漢中先是聽死黨蕭何丞相意見,拜韓信為大將軍,隨後用韓信計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敗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後來在韓王派使者要挾封假齊王之時,先是大怒,後又聽從張良之策,實封齊王,讓韓信財發精神動,最後和各路諸侯一道在垓下襬十面埋伏陣,幹掉了項羽…
四、劉邦當封就封,從不小氣,沒有項羽的婦人之仁。
韓信作為項羽老部下,他是深知老首長項羽的,項羽平日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人生病,他能夠抹眼淚,分自己的食物給他。但別人有功應當加賞封爵時,他卻把封爵印信玩弄得稜角磨沒了還捨不得授給人家,這就是婦人之仁。劉邦則反其道而行之,對部下封賞甚厚。如功臣韓信革命還沒成功,就在齊地封王,張耳封趙王,彭越為梁王,原來項羽時代的王還是王。劉邦部下都願意為他賣命,如紀信就曾在滎陽形勢危急時,冒充劉邦騙過項羽來掩護劉邦突圍,最後被項王燒死。
五、劉邦善於宣傳發動,甚至會忽悠造神。如在豐邑西面的沼澤地帶,夜放酈山役徒後,借酒壯膽殺死一條白蛇,居然炮製出赤帝兒子劉邦殺死白帝之子的神話!人氣爆棚!又故意躲藏在芒山、碭山一帶山澤岩石間有云氣的地方,透過老婆呂雉之口,說在有云氣的地方常常可以找到劉邦。劉邦坐實了是赤帝之子真龍天子下凡。效果大大地好,老家沛縣子弟聽說這件事,都想依附他,很快手下糾集了亡命之徒數十百人。
六、劉邦心狠手辣臉皮厚。
劉邦被項羽打得抱頭鼠竄逃命時,為了加快逃跑速度,能把自己兒子、女兒多次推下車;老子劉太公被項羽俘虜,項羽威脅他要把太公煲湯時,他居然說:我和你拜過兄弟,我老子就是你老子,煲了湯別忘了分一杯羹給我…
如在鴻門宴後,立傷叛徒曹無傷;開國後殺韓信夷三族、廢趙王張敖、夷趙相貫高等三族,夷梁王彭越,殺淮南王黥布,誅陳豨,從不手軟心慈。
望斧正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