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樸品之道
-
2 # 劍氣東來
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序錄雲:“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書中以四氣配合五味,共同標明每味藥的藥性特徵,開創了先標明藥性,後論述藥物功效及主治病證的本草編寫體例,奠定了以四氣五味理論指導臨床用藥的基礎。這段文字告訴了你,古人真是用嘗味道來辨藥性的,辛熱苦寒甘溫,也證明了這種方法之原始和簡單。
-
3 # 李治忠7
聽過五行學說嗎?古人透過實線總結出所有東西都有五種性質如圖.只要知道是什麼味道,(五味)大體上就知道它的作用了(五化)這還不夠,還有些特列,需要記住:藥性十八反,毒性,禁忌等.才能很好的應用.老中醫就透過珍脈(五氣(減為四氣)判定部位(六腑),透過四診辯證,就可以利用草藥的[五化)治病了.
-
4 # 易龍德李濤
①從過程上來說,是經驗感性認識到經驗總結分析理性認知。
①從經驗總結~理性分析~再到形成理論認知(性、味、歸經)的過程中,古人應該運用了陰陽的觀念去思考、分析、總結。
①用陰陽的觀念理論分析一種植物:
一看這種植物生長的環境地理空間(向陰或向陽、水中或陸地、潮溼或乾燥等)。先天八卦分析方位上陰陽空間。
二看這種植物生長的季節時間空間(花開時點、生長週期、溫涼寒熱等)。後天八卦分析時間上陰陽流變。
三看應用這種植物之部位,頭莖葉花果根皮之不同,其性味歸經亦不同。
-
5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中醫?首先俺很尊敬他,他是瑰寶,是智慧的結晶,是……總之,再華麗的辭藻用到他身上,一點都不過分。
當然,你別和俺提西醫,這呀,那呀的,什麼資料呀,什麼分子結構呀。俺只告訴你一點,中醫在為咱大華夏身體健康提供服務的時候,西方哪裡沒有什麼西醫,他們只有放血。
頭痛了?沒關係,來吧,放個血!感冒了?沒問題,來吧,放個血!發燒了?很好,來吧,放個血!
估計說道這裡,很多小夥伴會說:“你在逗我?難道他們就沒有其他的手段了嗎?”
哦!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他們確實有其他的方法,但要俺說,這些方法中放血還是比較靠譜的。至於其他,你覺得有必要試一試的話,俺不妨告訴你,可以祈禱,或者來個灌腸,要不整個截肢如何。
估計說完這些,很多小夥伴會表示震驚。
請不要震驚,這確實是他們一貫用的手法。
好吧!好吧!
俺們先來一段故事,瞧一瞧阿拉伯人是怎麼看待西方人的醫術。咱透過對比來感覺一下西醫和中醫的差異,順道解決一下題主的問題
舉例說有一個士兵腿上起了膿瘡,他去找一個懂醫術的阿拉伯人去瞧。
那麼對於咱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來說,這東西應該先把膿水擠出來,然後熬上草藥,最後能來一副口服的草藥那就再完美不過了。
事實上這位阿拉伯人也確實是這麼做的,結果一位西方所謂的醫生看到了,他很嚴肅的告訴這位士兵。
“喂!夥計這事不能這麼搞!這麼下去你只能成為兩腿的死屍!”
“哦!那該怎麼辦?”
“你可以嘗試一下成為一條腿的活人!”
“把它鋸掉?”
“沒錯!”
好吧!結果就是這位士兵的那條腿確實被鋸了下來,但卻成功的成為了一條腿的屍體。
這麼說吧,最初的西醫其實是以哲學的形式出現的,聽著似乎就很不靠譜。
而人體生病是因為心情影響了這四體液的存在,所以西方的醫生講究其實不是疾病,他講究的是病人和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
聽起來就怪怪的,所以西醫最開始真的很不靠譜。
那麼這事到了十七世紀的時候,這四體液學說才被人質疑,到了近代才發展成為咱現在看見的西醫。以前絕對不是這個樣子的。
當然西醫的發展或多或少依然受到了,之前西醫的影響,或多或少有那麼點根深蒂固的感覺。
打這麼比方吧,來理解一下西醫和中醫的區別一截木頭,咱要求他的樣子應該是保持樹木那種有著年輪有著樹皮的樣子,結果儲存不恰當,這木頭開始腐爛了,這就想要把他恢復成原來的模樣。
西醫是怎麼做的呢?他是直接把這腐爛的地方挖掉。他回頭就告訴你,這截木頭已經恢復成原來的模樣了。
那麼中醫呢?他先透過望聞問切把這木頭調查好了。
確定他的生存環境應該是咋樣的?然後確定這腐爛的環境是怎麼造成的,接著就開始下方子。
這方子,其實相當於把這木頭拿到了一個適合他存在,不適合腐爛繼續發酵的環境,然後透過調理達到最終的目的。
這也就是咱常說的西醫治標,而中醫去根的意思。
鐵砂掌聽過嗎?估計這功夫大傢伙如雷貫耳啊!而且都知道練這玩意的人,拿倆手巴掌天天的插沙子,插到一定的火候,接著插鐵砂,把這倆手巴掌練成倆鐵巴掌。
說道這裡,估計有很多的小夥伴認為,這鐵砂掌大成的人,這倆手巴掌估計這大老繭,二老繭,三老繭整個就是長滿老繭的手,是這個想法吧!
其實俺告訴你,過去真真練習鐵砂掌的人,大成的時候,這手巴掌和那小姑娘的手差不離,蔥段一樣的水嫩。
你還別不信,畢竟你練鐵砂掌的,拿著老繭一層套一層的手去,人家大老遠一瞅就知道你是幹嘛的,肉搏就算了,至少拎著一根鐵棍來伺候你了。
那麼這事是怎麼做成的呢?很簡單天天練習完之後,就用那草藥來泡,結果就是這樣了。
這事您也別不信,當年臺灣著名老一輩的演員李立群接受採訪的時候,他就提到過這事。
這就是中醫的神妙之處,這都帶美容效果。
所以中醫講究的是,讓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題主的問題那麼說道這裡,估計大傢伙都好奇,這中醫當中,咱老古人是如何發現藥性的呢?
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嘗,神農嘗百草嗎?這老故事都講透了。
舉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
話說在三國時期,有一個很著名的醫生,這人不用說大傢伙都知道,這就是華佗。
有一次他給一個得了黃癆病的病人治病,咋說呢?這開頭就沒有方子,就治不了人家。
這不,過了一段時間,華佗就發現這病人的黃癆病居然痊癒了。
這好事啊!華佗對於這事很好奇就問這人:“咋說事?”
這病人說他用一些野地裡的蒿草來充飢,沒成想就這麼好了。
當這病人給華佗找到這蒿草之後,他發現這其實是茵陳蒿。
那麼啥事都不能聽一面之詞,這華佗就用這茵陳蒿來試藥,人家還分段,分成根莖葉來嘗試,還分不同的時間,什麼時候的最佳。
最終確定是三月份那嫩芽最好。
咋說呢?咱中藥這東西相當的神奇,擱過去沒有啥提純的說法,全依靠各種藥物的搭配,去激發這含有微弱成分的藥物在身體得到全面的發揮。
您別說這個了,就連砒霜這要命的東西都能成為中藥的一部分。
就這東西直接吃下去這就的掛了,咱用其他藥物配合,將這身體調製一下,再壓制一下這毒性,這就能夠達到身體承受的量,來對症下藥。
就這東西,不是個高手你都不敢用。
現在人生病,如果能找到一好中醫,您這病一準就給你去了根,如果沒找到,只能說是緣分沒到。
畢竟想要學好中醫,光各種的藥材不知道你得記下多少。
當年,俺就得了鼻炎,啥藥都用了就是不見好,遇到了一個老中醫,就那大藥丸子,比那藥房裡開出來的足足大了兩圈,那草根子俺都能瞅見。
人家自己熬製的,讓俺按時間的吃下去,你就別提了,吃的俺嘴巴里的天花板都起小疙瘩,都快變成吃草動物了。看見這大藥丸子,把俺愁的呦!
結果卻非常的美妙,倆個月的功夫就好了,就這鼻炎折磨俺好多年了,就這麼好了,到現在都沒有復發過。
所以中醫真的很靠譜。
-
6 # 圍觀歷史的吃瓜群眾
大家好,我是吃瓜
我來回答: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種東西的藥性的?
古人知道一個東西的藥性是看要的產地和藥的氣味去判斷藥的藥性的。
其實,這樣的說法我自己的感覺都是在寫修仙的小說。
就我自己認識的以為老師就是這樣說的。
1、藥的產地為什麼要看產地,其實不同的地方的同一種藥是不一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淮山和懷山就是不一樣的。其實這個是不是同一樣的東西呢?是同一樣的東西。或者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的典故。同一種東西,生在不同的地方,吃到嘴裡面的味道就是不一樣的。
另外也是看,這藥生長在向陽的方向還是在向處。一般在向陽和向陰天的藥性是不一樣的,根據這也是可以初步估算。
2、藥的氣味
所謂要的氣味,就是這個要吃到嘴裡面的味道。
根據黃帝內經的講法呢,人的身體其實一直在退化的,也就是說現在人的身體越來越差。那麼有些人就說,不對,現在人的壽命不是古代的人長嗎?但是,現在的醫療環境,營養都比古代好太多了,單單是根據就判定今人的身體素質比以前的人要好,這樣比較我覺得比不出來的。
那現在就簡單的講一下那個藥的氣味歸經怎麼來。
只要你的身體足夠好,你的六識就強。那麼這個藥吃到嘴裡面,就能嚐出藥的味道,香的?苦的?
甚至你可以嚐出那個藥的氣,接著就是透過這個氣去確認歸經。
當然另外有一種講法,就是可以內視,這就更玄了。這個不符合科學,所以就不講了。
反正就是僅僅作為參考,就當看小說吧。
總結一句:個人認為,當年的古人就是根據藥的產地和藥的氣味去判斷藥的藥性的。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古人是如何知道一種東西的藥性的?
方法有很多種,親自嘗食當然是第一種。比如李時珍聽說在北方有一種曼陀羅花,人吃了之後會手舞足蹈,嚴重的會麻醉,於是他親自趕到北方找到了葉子就像茄子葉花就像牽牛花的曼陀羅花,遍問土人,得知“此花確實無毒,儘管食之會令人癲狂。”
李時珍親自嘗食,“乃驗也”,記下來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的嘗食筆記。
但是,中藥材種類何其多也,據說有一千多種,有些藥材更是毒物,淺嘗立死,一個人怎麼可能嘗的盡呢?當然有其他辦法了,人民群眾是老師。
據說有一次李時珍住在驛站,看到幾個趕馬車的車伕圍著一個小鍋,鍋裡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驛站吃飯是不用花錢的呀!幹麼要另起鍋煮東西呢?又不是狗肉羊肉?煮的野草而已,李時珍上前訊問。
馬伕們告訴他說:“我們這些趕車的人,侍候牛馬,搬貨上貨,難免磕著碰著,損筋骨傷骨,一天結束之後,不磕不碰,也是骨疼筋乏不舒服的很,喝了這些野草煮的湯,可以很大程度的減輕痛苦。”
“這個方子你們聽誰說的呢?”李時珍追問道。
“沒有誰說,大家都這樣做而已。”
“那這野草一樣的花叫什麼名字呢?”
“‘鼓子花’,也叫‘旋花’。”
李時珍也就老實不客氣的在《本草綱目》上寫到:“旋花有‘益氣續筋’之功效。”
現代醫學有一個名字叫做“臨床應用”古人也用這個辦法的,只是名字不叫“臨床應用”罷了。三國時期的華佗有一次給一位得“黃癆病”的患者看病,用了好幾種辦法皆是無用。
後來有人告訴他說有一種叫做“茵陳”的野草可以治療“黃癆病”,也就去尋了不少給患者服用,因為是第一次用此藥,還專門去尋找了更多的“黃癆病”病人,讓他們都服用了“茵陳”,然而,沒有什麼療效。
第二年開春後,“茵陳”長出了綠芽,煞是好看,華佗心生一念,就採集了很多茵陳的綠芽給患者服用,結果吃一個好一個,治好了很多黃癆病人。
為了摸清茵陳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茵陳的根、葉、莖進行了分類實驗,讓病人們逐一服用,發現還真的是隻有春天的嫩芽可以入藥。
茵陳的另一個名字叫做青蒿,現在更有名氣,屠吆吆的醫學諾貝爾獎就是因為青蒿而來。 -
8 # 感情上的懦夫38
品嚐,藥性分為溫熱寒涼,寒症好靜,口不渴,畏寒怕冷,洩瀉。各種痛症,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大便不成型,黑色。舌苔白膩,各種逆症例如胃反酸嘔吐,乏力,口苦等熱症相反。
-
9 # 小東門羅氏三爺981
古時的原始人,過著"巢棲穴竄,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靠採野果,樹籽,根塊,捕獵充飢,有的可口,有的苦澀,有的有毒,經反覆嘗試,人們逐漸認識一些藥物的效能,形成了一些原始的醫藥,有意識地用於治病。《淮南子,修務訓》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的傳說。
讀書摘錄,供參考
-
10 # 5湖4海皆兄弟
幾千年來,不知道多少代人才總結出來的經驗。古代人也許就一生鑽研那麼幾種藥,鑽研出來記錄下來留給徒弟或者子孫後人繼續研究。即時他們沒有收入也不會存在娶妻住房困難。現在乃至以後都不會有古人的毅力了,因為現在要買房娶妻,還得生活,加之中國政策打壓中醫,中醫沒落失傳是必然的。
-
11 #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每一種中草藥含著千百個為中醫藥做出貢獻的先祖們,他們糾正著前人的經驗,植株的模樣,五味(牙嚼,舌舔,鼻嗅,)。觀察汁液,色片,臨床應用,到今天我們享受著祖先的酸苦,卻來質疑前輩的辛酸,是你們不學無術,不敢冒險還去耍你們的小聰明,這是你們對先祖之不敬,更是對先祖的脫離。要想知道何不償百草,定五味,為中醫藥做出你們聰明貢獻。
-
12 # 品空70341464
藥性的分類是古人以五行相對應的五味,五色,五臟等古人對大自然的研究為依據的,以及易經,都是古人對人和天地自然的研究,藥物的藥性都有依據的,不是靠瞎猜的。古人對自然的認識是宏觀的,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而現科學研究的是實物看的見摸的著的,人與自然的關係研究的不深入。
-
13 # 國術強身
沒辦法,我們現代人就這個能力,有些東西就是搞不明白。就是現代科學,這個世界上不還是有很多東西沒搞明白嗎?
~~~~~~~~~~~~~~~~
中醫就是這樣一個東西,理論在那裡,一些人會用這套理論來解決問題。就像我們不知道誰寫的《內經》一樣,更不知道《內經》裡的理論怎麼來的。
~~~~~~~~~~~~~~~~~
當我們不知道這套理論是最初怎麼建立的,也自然很難搞懂它。以現在的人類技術,還不能。
~~~~~~~~~~~~~~~~
有人,包括外國人,曾想分析中醫組方的化學成分,想透過化學成分來探究背後的作用機理,但是失敗了。
~~~~~~~~~~~~~~~~~
因為組方的成分太複雜,現代科技手段無能為力。
~~~~~~~~~~~~~~~~~
後來就搞了中藥提純,來走西醫的路子。提純的中藥注射液,想必你也知道一些。但這樣的藥有問題,效果不好,甚至副作用大。青蒿素算是另類吧。
~~~~~~~~~~~~~~~~~
在研究中藥的治療效果的背後機理上,世界上很多學者,包括中國的,都想搞明白,但真的力不從心,沒這個能力。
~~~~~~~~~~~~~~~~
所以,目前,只能是這樣,療效說話。
~~~~~~~~~~~~~~~~
不是中醫不科學,是現代科學無法理解中醫。
~~~~~~~~~~~~~~~~
雲南白藥,是個例子吧。戰爭年代那麼有效,但,它為什麼有效,搞不明白。可以用中醫理論解釋它,但,現代科學理解不了。
~~~~~~~~~~~~~~~~
中醫裡還有18反藥,也是這樣。
~~~~~~~~~~~~~~~~
以現代科學來說,傅立葉變換大家經常用,但是,傅立葉變換的推導過程,怎麼來的,會用的人可能就不知道怎麼去推導。假若,這個推導過程失傳了,大家會用傅立葉變換,但,你解釋不了它為什麼這樣搞。難道傅立葉變換就不科學了?
-
14 # 使用者52888439045
現代人絕大多數人吃飯都吃不對,還知什麼!
神農氏真的是用口試草藥就知其溫熱平寒甘鹹……等這就是經驗!因我都有點悟性!
-
15 # 雲過山峰
人類茹毛飲血,到直立行走的進化過程中智商高度發達。從細心觀察到各種經驗積累了許多寶貴財富。
回到題主的問題“古人如何知道一種東西的藥性”。古人把功勞歸給了我們的先帝神農。醫學典集有神農嘗百草之說。其功應該歸於老百姓多年的積累和觀察入微。看到別的動物吃點什麼,人類也去償試。
有了文字記載後便慢慢收集整理出各種學述著作。比如《本草綱目》,李時珍為了核實藥效親自品嚐,中毒都好多次。說明古人對待事物的嚴謹性比現代人更強
-
16 # 易觀知著
依據陰陽及產生的五行,生長環境,味道,季節,等五行配上治療五臟,五行偏旺即需要調和或單一練制!不斷嘗試即可!
-
17 # 養生不正經
藥物的性質在身體裡邊產生的作用和變化,有兩個方式來觀察。
1.內觀
內鏡隧道,唯有反觀者能查之。
上古之人很注重神性的修煉,所以物質進入身體裡邊都會有相對應的氣味,然後氣味會進入相對應的經絡,這個就是中醫內觀。
上古時期沒有太多的臨床病例給你進行經驗的積累。所以主要靠的是你的身體來做試驗。那麼這個準確程度跟每個人的身體不一樣,有些功力深的要準確透徹的多,有些身體修煉還達不到的,可能比較模糊一些。
內觀是透過修煉而得到的。是人身體神性的顯化。無論是天然藥物,還是合成西藥,都有相對應的四氣五味和歸經。
我與中醫的緣分,也就是小時候透過嘗藥而實現的。師傅跟我說,你只要會嘗藥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找到治病的藥。就是這個道理!
2.臨床觀察
這個不用解釋!
-
18 # 愛你嗨
中醫中藥是歷朝歷代老祖宗們生命與智慧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最偉大的智慧結晶!中藥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最好的禮物!
-
19 # 海豚勝天
先回顧一下問題本身,李時珍為什麼要去償百草,因為李時珍本身是一名醫者,他是要為人看病的,身為當時的明醫自然求醫者甚多,看的病多那麼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就越多,當中自然少不了發生可笑的,滑稽的而又嚴肅嚴重的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如果只是簡單的病症,經過醫生診斷治療你非但沒有好,而且還產生了另外的問題,身為醫者本身能不疑惑嗎?這就是以照前人的醫學經驗出現了偏差,身為常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不是嚴重的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常人是不會去思考問題本身的,也不會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呢?這就需要自己去親自去求證實踐,為了以後不再出現誤導醫者,所以必須去求證實踐,也為更好的為百姓治病,李時珍不得已把前人的經驗逐一考察驗證,正確的留下,錯誤的刪除,有殘缺的補充,沒有證實的去驗證。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只不過有點費時間,任何藥物的藥性都要靠時間和實踐,一點一點的去證明,再者說考察藥物的藥性,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功績,這是需要無數的先人透過生活生產中慢慢實踐出來的,比如公元前償百草的神農氏,春秋時期的神醫扁鵲、東漢末年的華佗、藥王孫思邈等等,中醫不同於西醫,中醫藥很複雜牽扯的東西太多,不是某個人就可以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這類似於前人開路,後人修路搭橋的一個漫長過程,這裡有必要插一句孔子說的話了,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身為醫者同樣需要不斷學習,不恥下問才會有所長進,你以為中醫藥都是個別人的貢獻嗎?如果這樣認為的話你就錯了,中醫藥不光有個別人貢獻,也有平民百姓和世間萬物的貢獻,中醫藥只不過是由個別人綜合歸納而已,不要小看這些東西其中的艱險,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
20 # 觀察生活中的大小事
古人誤食,偶然得知其藥性
在原始社會,人們還沒有掌握種植技術,為了獲取食物,男人們會成群結隊的外出狩獵,女人們負責照顧幼崽和採集。
原始社會的食物非常的稀缺,尤其過冬的時候,大部分動物都冬眠了,人們狩獵不到食物,於是將目光移到植物上面。
餓很了的人,為了活命,看到樹上的果實或者地上的植物,飢不擇食,自然會吃到一些有毒的植物,也可能又吃了其他植物解了毒性。
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慢慢的也就認識到了哪些植物對人體有害,吃了會引起什麼症狀,然後吃哪些植物可以緩解,解除毒性。
誤食的次數多了,人們也就記住了它們的藥性。
古代不像現代,有實驗室,有各種先進的儀器,他們大部分都是從生活中無心食用得知一種東西的藥性,然後,口耳相傳,經過醫者無數次的嘗試和驗證,最終形成我們現在草藥大全。
曼陀羅就是人們誤食然後被發現並用於治病的。傳說在北方,有一人吃了曼陀羅,然後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痺。明朝時期李時珍知道後,以身試險,記下“”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
像這種因為誤食而發現某種東西的藥性的故事數不勝數,由此可見,古人是透過吃和試得知有一種東西的藥性的。
人們透過觀察動物吃過某些東西后產生的反應,判斷哪些東西的能吃?是否具有某些藥性?從我們現有的藥典《朝野僉載》、《冷廬醫話》、《名醫別錄》等,我們會發現,有些東西的藥性,是透過觀察動物得到的。
像車前草就是一個車伕發現馬誤食之後的反應發現其藥性的。
據記載東漢劉秀大將馬武,在一次大戰中被困,幾天以後,馬開始尿血。
但幾天以後馬自己好了,問了馬伕才知道原來是馬吃了山腳下放戰車旁的草後才不尿血的。
馬武前去仔細檢視後,讓士兵大量採集此草帶回喂其他的馬,果然幾天後,其他的馬也不尿血了,還精神奕奕。
後來,人們不斷實踐發現也可以用人身上,有消腫利尿之功效。
因為在戰車旁發現,因此命名為車前草。
還有淫羊藿,也是透過觀察公羊啃食後的反應發現其藥性。
有一天,南北朝名醫陶宏景去採藥,坐在路邊休息,聽到羊倌說:有一日他在山上放羊,吃了一種怪草,公羊吃了之後,能力增強。與母羊次數明顯增多。
陶宏景詳細向羊倌詢問後,回去立馬試驗,發現其有那方面的功效不同凡響,因為是因為羊發現的,因此取名淫羊藿。
由此可見,有很多東西的藥性都是人們透過看到一些動物誤食或者自救而發現的。除了上面的兩個例子,還有像醉魚草和蛇銜草等。
綜上所述,在各種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古人是透過用日常的實踐和觀察來知道某一件東西的藥性的。概而言之,主要就是透過嘗、看和試來得知某一種東西的藥性的。
回覆列表
我認為每一種草的藥性,雖然途經很多醫學大家的編撰嘗試,但是其源頭,還是在百姓。我們都知道,在早期的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尋找可食用的東西,於是有了稻穀、水果等等,草藥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比如,三國時期,黃癆病人食用一種叫做茵陳的綠油油的草時,病情竟然好了。於是,這種類似於偏方或者訣竅的方子,被人們口口相傳,最終傳到了華佗的耳朵裡。為了摸清這種草的藥性,他分別用根莖葉嘗試,最終發現三月的茵陳嫩芽可以醫治黃癆病,因此,慢慢流傳下來。
每一種草藥,都是類似的傳承過程。起初,被人們無心嘗試,發現了它的某些特性,口耳相傳,最終由醫者將他們實驗,確認,隨著朝代的更迭,人們對藥性的把握越來越準確,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的草藥大全。
並且,醫學發展永無止境,醫學精神永遠傳承。雖然不要求現在的醫者有神農氏嘗百草的精神,但是也應該有足夠的敬業,儘可能透過實驗,減少最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