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節度使95
-
2 # 何處是家鄉
倆人的爭論不涉及,那是他們自己的事。
“英語無用論”的事我覺得是有更深層背景的,也許只是我的胡亂猜測,大家權當一樂看吧。
二十年前,我估計絕不會有這類言論的,十年前也不大會有,不過可能已經開始有了類似的思考出現。為什麼是這樣哪?大約是因為經濟落後,同時帶來的文化不自信。那時候,誰要提出“英語無用”,一定是單方面的批評聲音,贊同者恐怕沒有。我聽過最極端的例子是,哪怕你學的是中國古代史,要想評職稱之類的,也必須英語過關。這其實根本與英語本身無關了,完全是文化不自信。
前一段時間看過一個著名節目影片,講演類的節目。有個參賽者,說起對德國的印象,自己和孩子們的不同感受差別非常大。他幾十年前去時就是“震撼”兩個字,今天人再去覺得也就是國內二三線城市的樣子。這就是經濟變化帶來的文化自信感。
英語對我是永遠的痛。而且據說,好像只有我國把英語上升到如此必須學習的地步,其它國家似乎沒有如此。這大概也與我國急切改變國家民族命運有關。
清末以來,所有的仁人志士,都急切盼望改變國家落後民族危亡的面貌,不斷強調一定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其實很多民族比我國更不幸,某種原因吧,沒有形成這麼急切的民族緊迫感。今天,終於有一天,我們中國人有了一些適度的傲世資本後,文化信心反彈性爆發是必然的,“英語無用論”只是前期的序幕而已。
理智分析,英語確實應該有所降溫,說無用為時過早。翻譯工具只是個笑話而已,根本不是問題重點。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已經重拾起的文化自信心,到底應該確立,還是應該打擊?或者說,今天我們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有發言權的國家之一,要想做到真正的霸主(或者地區性強國),除了經濟發達之外,還需要什麼樣的準備工作?是不是按照西方國家走過的道路,繼續前進,還是創立什麼更有價值的文化型別,逼迫著別的國家必須學習我們。這就是文化輸出的真正意義。
強調學外語的重要性,在於知道人家是怎麼說的,他的真實意思是什麼,聽懂了,我們好照著做照著學。弱化外語的意義在於,他們似乎已經沒有什麼特別值得我們仿效性學習的了,一切未來的道路需要我們自己創立與開拓。我們要創立自己的思想指導,要創立自己的語言體系。
當然了,今天就說要創造,明天就拿出來一套成型的模式,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要開始做準備了,這個準備方式不妨從弱化英語在民眾中不可撼動的絕對地位開始。
我說“絕對地位”真不是誇張,孩子們在校外補課,有學普通話發音的人嗎?又有多少學英語標準發音的?說不好中國話會有人笑話你嗎?網上又有多少嘲笑日本人、印度人或其他國家人英語發音不標準的?可以說,一切模仿英美方式,就是過去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思想參照系。你學的不像,就應該被嘲笑。
這只是個生活中最小的例子,還有大量深層思想,影響著我國未來的思想走向。
所以我說,文化輸出的準備,不妨從弱化英語絕對地位開始。
-
3 # pds福田心耕
英語在我國,對少數人有用,對多數人無用!
比如:對老百姓來說,吃中國飯、穿中國衣、住中國房,英語無用!對研究者來說,研究中國歷史英語無用,研究中國文學英語無用,培育理想人格英語無用!運用外國文獻研究技術英語有用!
總之,英語只是語言交流的工具,和魯班的斧子一樣,只是工具,無論多好多妙,在我國也不必人人都學,人人都會,人人都用!
英語,應當和音樂美術一樣成為選修課,而不是成為壓力山大的必修課!
-
4 # 飛龍在天外
不要走極端。英語應該是選修課。需要的人就好好學習,不需要的純屬浪費時間。不能因為改革開放對外往來頻繁,就要求全國人民都必須學會英語。也不能因此就一棒子打死,統統不學英語。母語都沒學好,還讓中國學生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學英語而母語也半瓶子醋。
-
5 # 聖西羅的蚊子
英語當然是有用的。
首先,基礎教育是普及教育。別講什麼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給你個六歲的孩子誰能知道他將來做什麼?基礎教育需要的是知識面覆蓋範圍。有可能你的生活不需要太多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但是基礎教育你都要學習。
第二,英語是否無用。事實上掌握英語能為你的生活工作帶來方方面面的便利。舉例來說,出國旅遊你可以直接和當地人交流,閒暇的時候讀讀英文作品,看美劇。寫論文的時候你可以輕鬆查閱國際資料,國際學術研討會當然也是離不開英語,如果你從前前沿科學,你也可以透過國際期刊了解國際研究方向和動態。就算你不從事學術工作,會英語可以幫助你在各行各業的外資企業中立足,增加自己的就業選擇。
英語有助於人們開闊眼界,居然有人認為英語無用?
-
6 # 東方30388
對絕大多數人沒有用,浪費了很多學生的學習時間,並培養了從小就崇洋的心裡,堅決支援取消英語,它只能和別的外語一樣,可以選修,決不能象現在一樣強制學習。
-
7 # 魚兒213560838
學英語有的人一輩子用不上,從初中到高中應根據專業課興趣爰好學英語,但一門英語一到高考害了無數英雄英才。難到外國人來中國留學都是必須中文及格嗎?
-
8 # 愛國者99號
不學英語,不會死掉。但想上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大學,就不可能了。所以,關於要不要學習英語這個問題爭論,其本質是,很多不用功的,或幼時家庭條件不好的,或文化程度低的人,希望砍掉英語這個攔路虎,照樣能享受到優質資源的那群人。這群人思想上就是土地革命時期的“泥腿子”,打土豪分田地,或像義和團的神棍,一盒洋火都要反對。這就是這個爭論的本質,是民粹主義的泛濫。中國要搶佔人工智慧的高地,開創中國製造新局面,不學英語,或削弱英語教育,真是愚蠢透頂。花某和王思聰的爭論,就是泥腿子加神棍,與知識和利益佔有者之間,爭奪話語權的鬥爭。它反映出中國社會某些微妙的變化,即分配訴求,話語權訴求,以及經濟相對停滯帶來的焦慮。因為閒得沒事兒,蛋疼了,找人撓撓。
辯論,要選物件,比如平臺要一樣,思維層次要差不多,否則,就成了罵街。遇到國際知識匱乏,又要貧嘴,邏輯混亂,卻又要硬拗的,急急如律令呀。國家拿出這麼多錢搞教育,還不能讓你滿意,不想學這,也不想學那,底氣真足。學不學靠自己,必修你可以當作選修,要麼根本不加理會,因為你自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嘛。選修,或取消,照樣有大量的人學,因為這些人明白英語的意義,可遭殃的是窮、少、偏的子弟,選修了,師資和投入都會減少,他們就乾脆放棄算了。但是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校是要考英語的,藍翔不需要。再者,美國德國這樣的國家高中生必修兩門外語,日本從安倍上臺修改了大綱,要求小學生三年級起必修英語,歐盟委員會要求小學生必修英語,並增加課時,目的是應對人工智慧和資訊時代。再者,美軍海外駐軍軍官必學外語,懂外語者優先提拔和外派,甚至軍方補貼之,他們可是連潮州話和閩南話都是軍方可選語種。這才是全球化的軍隊。可中國的這些叫衰英語的人腦子不知道什麼結構,一邊看者神劇《戰狼》,一邊愛國熱情澎湃,難道不知道,現實和你們想的不一樣,不懂外語,不瞭解外國文化,中國特種兵連國門都出不了,戰狼純粹是意淫。20多年前軍方選派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外語真正過關的也沒幾個。再者,中國人天天怪西方人罵中國,不理解中國。可是中國有什麼話語權?GDP第二的國家連一個全球性的媒體都辦不起來,你影響誰?連自己的駐外記者的英文腔調令國人笑掉大牙,你會影響誰?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市場是整個世界,設計和標準要符合國際潮流,像華為小米一樣,靠雷軍任正非兩個人嗎?要靠大量的懂技術會外語的工程師推銷員設計師,還有外國經理人呀。一個波司登羽絨服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僱傭了那麼多外國設計師。不加強學習,難道要走回頭路?再者,很多人不懂為何要開設外語課英語課,以為就是和外國人聊天。外語課和數理化一樣,是現代教育的基礎科目,它訓練的除了交際閱讀外,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在兩個符號體系中轉換並獲得輸出資訊的能力,其它學科恰恰做不到這一點。而在資訊時代,這個能力尤其重要。再者,中國不是懂外語的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國企業無法做到國際化,中國軍隊不具備海外行動能力,這都跟中國缺少大批人才有關。2001年12月阿富汗戰爭打響,美軍先期進入阿富汗的特種部隊16人,個個懂外語,每人兩種,而且沒有兩門完全一樣的。中國要成為世界第一,絕不能只靠漢語,也必須靠世界語,就是英語。學不學由你,學的理由千萬個,你不學的理由只有一個,你用不著。都以為中國工程師很厲害、獨立自主搞出了殲20。呵呵,你可知道他們走了多少捷徑?怎麼走的?要靠中國有一批愛學習的人,這一批人技術好,手段好,英語也很好。不敢多說了。總之,提個意見,當大多數人都支援一種主張的時候,拿破崙說,這意味著蠢材們站在了一起。
花某與王某的互懟引發的討論越來越顯現出民粹與精英爭奪話語權的搏鬥,階級早已產生,鴻溝已經形成,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外語,民國時期只有少部分人能學習,今天是人人學習的必修課,這是國家多大的恩惠,也是制定政策的知識精英的遠見卓識,他們本來想,頭頂的玻璃天花板是可以打破的。其實他們錯了。上帝同樣給了井底之蛙健全的腿,給了籠中鳥一對美麗的翅膀。
-
9 # 隔壁村張寡婦的院牆
那些把英語當成謀生方式,認為學習英語大多數無用,這個邏輯沒有問題,只是出發點錯了。
如今的社會英語是一個技能而不是用於謀生,英語就像office一樣,伴隨在各行各業中,幾乎所有行業我們都需要接觸前沿資訊,都需要了解核心技術。這個時候英語都必不可少,更別說還有很多行業本來就要和外資甚至外企打交道了。
如果,你立志當個門衛,或者去搬磚。。那真的學英語是浪費時間。
我們給年輕人的除了過去和現在,還有未來,如果他們缺少了一個技能,他們的未來會失去很多色彩。。所以,那些認為或者鼓吹英語無用不要學習的,他們是在阻斷年輕人的一條很重要的上升路徑,其心可誅啊!!
-
10 # 曌烎朮
這個花千芳是初中學歷,說英語沒用也是可以理解,畢竟,你讓小學生來投票要不要寫家庭作業,他們肯定投票不寫,眼界決定高度
-
11 # 小亮在南京
不要模糊概念,語文是人的基本素養,更是高等教育群體的基礎素養。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人文社科領域也有一定應用),也是所有高等教育領域都需要掌握的素養(尤其是理科工科經濟課)。物理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所有理工科的基本素養。化學生物相對應用較窄但是分數佔比很低。反過來英語是應用範圍最窄的,而分數卻最高,明顯不合理,應該降到化學生物之後。樓主說生活中用不上數學,顯然是在玩模糊概念,家庭主婦確實用不上數學,但是對所有高等教育群體,語文數學物理最重要,英語最無用。而且數理化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型的,先要有海量的普通學生做基礎,才會有少數中高階數理化人才。
-
12 # 知行合一zxhy
英語是需要學,是那些有需要用的著的學,但不是全民學,更不是作為高考目標從小學就全身心的投入進去學,這不僅是文化學習的畸形,也是嚴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更是一種文化殖民和教育部門思想僵化不與時俱進的體現!
英語對中國人來說也就是個工具,而且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個無用的工具,為什麼非要所有的中國人來競賽式的掌握這個工具呢?
所以建議在高中之前的十二年學習階段,對英語是會考式的學習,及格就行,不納入高考成績。大學教育可以根據專業進行必修和選修的學,這樣也就可以與國際接軌!
-
13 # 手機使用者51860108538
學英語是被高考逼的,有幾個人離開英語,初高中用五分之一多的時間學英語,最後百分之一的人有用,必用時專心半年即可。減負應去英語化,或高考英語點五十分(可棄之)為名校選人用。英語真沒用且浪費錢時。
-
14 # 火狐520
初高中還是要學的,但高考和大學就沒必要趨之若鶩了。
其實物理遠比英語重要!這幾年中國人在英語上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真的太不值得。。。
英語用得著當然有用50萬人,用不著十年青春化作土900萬人。每年近千萬學生招收700萬大學生,最後有多少人會出國?有多少人做外貿?又有多少人需要踏踏實實地在國內做好眼下的事情?英語必考把巨大的人力引向無用的工具科目,而不是實用的素質和技術,刷掉了太多人才。現在正是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時候,此時最該推廣的是中文啊,為了全人類。。。
上個世紀之所以把英語作主科,首先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曾經英語是很重要,因為當年我們很白痴,什麼都得跟洋人學。其次,當時沒有翻譯軟體,就只能依靠人力。而大學英語專業課程與技術背景脫節,無法滿足發展需求,所以只能全民背單詞,自己解決。
但此一時彼一時,時代變了,現在不是所有東西都是洋人更對更先進。我們已經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有自己的探索和發現,培養出了大量的科學和技術人才,也積累了很多的科技類文獻。
另外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已經有很多翻譯軟體可以完成文字和聲音的轉譯。人人面壁苦背單詞的情況已經成為歷史。
只有讓中文立足,才能完全擺脫對洋文的依賴。全民學英語,不僅是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更是對洋人的縱容。
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不再是唯洋是瞻,而是建立自己的知識庫,完善中文文獻,特別是內部文獻和權威期刊。英文刊物由專業翻譯製成中文文件,整合到國內知識庫中。讓所有讀者可以不必再關注洋文。
其實中文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語言,在遙遠的未來人類只有兩種語言,中文用於交流,英文用於程式設計。中文國際化,不僅可以減輕國人負荷,更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
當前存在的問題:
1)英語專業的課程沒有與技術背景相結合
解決辦法是高考翻譯類需在數理、生化、政史哲地三個方向上選考一個方向,大學英語專業課程改革,改為以培養專業翻譯人才為目標。
2)沒有專業翻譯機構
解決辦法是扶持創辦基於網際網路的私人翻譯社,投入科技類文獻翻譯事業,同時解決英語人才就業。
3)知識庫和權威期刊有待完善
解決辦法是整合內部資源,建立安全易用的權威知識庫,並鼓勵百度、知乎等完善中文知識體系
4)英語必選且分值高導致的資源浪費
解決辦法是把英語改為及格考,過了就可以上大學。除翻譯類外,僅對於英語成績前10%的給予最高20分的加分。
附高考最佳方案:
初高中全科教育。高考除翻譯和藝術體育專業外,語文數學物理必考150,然後生化、計算機、政史哲地三選一,英語自由選擇僅對成績前10%的人給予最高20分的加分。統招按對口專業和規劃比例錄取!
這樣透過初高中全科教育,和物理高考必考,就從根本上實現了文理不分科。這才是文理不分科的真正內涵!
原理:從科目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的人才,就是接受過初高中全科教育,有較強的溝通能力(語文)邏輯思維(數學)和科學素養(物理),又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如計算機、生化、政史哲地)有較強技能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長為大師,才能擔當重任。
-
15 # 天堂隔壁38
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富人綁架了窮人,窮人還在為富人搖旗吶喊……哦哈哈哈……[捂臉]學不學?考不考?是一回事嘛?
我恰恰認為,英語直接影響到了中國人才的上升通道。使中國大多數人才無法在不那麼尖端的中低領域發揮出應該有的作用,從而無法使中國的人口優勢得以體現在中低端人才數量上,以絕對數量的中低端人才來突破尖端人才數量,英語必修必考功不可沒。
這恰恰成為了普羅大眾提升階層的絆腳石,成了富人的墊腳石。因為,普羅大眾出國機率太小,幾年十幾年一次,英語應用環境太窄,你的技能熟練度永遠比不上一年出國幾次十幾次的富裕人士。相同專業條件下,你無法依靠提升英語水平來提高競爭力。同樣,如果英語不是必考條件,你至少還有機會靠努力提升專業技能來打敗富裕家庭的孩子。努力是當然得,但方法方式也很重要,效率就是這麼來得。富人出國刷副本經驗,而你連進副本的資格都沒有。窮人再努力,也學不過富人。
傻子正在自家床上學習游泳,呆子看見了,喊到,我也要學。
-
16 # 魔鬼的顫音72003122
首先,任何學科都有用。英語學科的特別之處,在於從小學開始,直到博士畢業,甚至工作之後的評職稱都作為一個硬性的要求。其他學科貌似沒有這種情況,包括語文。所以才會引起這次的爭端。我也覺得過分要求英語學習不合理。其實有很多專業領域研究的方向,跟英語確實聯絡非常少,比如中國歷史、考古、古漢語、民族音樂、傳統文學、中國繪畫等。逼著這些專業的人非得考英語,不然的話就不讓考研,不讓考博,不讓進職稱……這樣真的好嗎?按說中小學階段,各個學科都學好基礎,是很有必要的。到了一定層次,比如大學,就分開專業方向了,因為各有所需。為何英語要伴中國人一生呢?連漢語都沒有這個待遇。
-
17 # 手機使用者6731995455
不認同。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還要繼續學習西方文明,學習西方歷史、文化、科技,甚至宗教。以前閉關鎖國失去學習的機會,現在有條件的更要鼓勵國民學英語。國家提倡“引進來,走出去”,要走出去就要學英語或其他語言,不然就無法去其他國家學習、工作、做生意。西方國家絕大多數科學技術比我們強,我們就要找他們學習。他們辦的大學比我們先進,我們要有大量的學生去那裡學習。但是我們不懂哪個人會去留學,所以大家都得學,這是國家交給我們的,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是義務。除非我們方方面面、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領先了,變得別人要來找我們學習了。但可能嗎?落後就要捱打,學了英語不一定就不落後,但以後有機會去深造,都沒學全國的人都沒機會,全國都不會英語,那隻好重新閉關鎖國。誰也不愛學,但是誰也要學,學英語是當代學生應盡的義務。我覺得應該“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都得學。
-
18 # 寒石冷月
英語無用論,這只是一個很偏激,很片面的論點大辯論,看到近期王思聰與花千芳的激辯,實在有點耍猴的味道。不管是說學英語有用的一方,還是說學英語無用的一方,顯然都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學英語和用英語是兩碼事。如果掌握這個原則,就好去評價或評價英語到底有沒有用了。
在我看來學習英語要麼是為愛好,要麼是為考試,要麼是為稱職和專業技術所需。如果順著這三條線索來看,絕大多數人都必須要為應付考試而不得不學習英語。考完試之後呢?還有繼續學習英語的必要嗎?絕大多數人如果不搞科研,不在國際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在工作中使用英語,或者不考職稱的話,根本沒有人願意再去堅持學英語。
如此一來,英語顯然在大學畢業後,只有極少一部分人在使用。從實用和使用角度來說,概念也不同。有些人強調中國想走國際化之路,就必須要學習英語。而有人強調中國發展強大了,讓中文成為國際語言才是硬道理。其實這種辯論也是相矛盾的,不管一個國家多發達,多語言並存都不是壞事,為何非要特意強調本土母語呢?包容兼濟是文化的主要特色,用不著非要刻意去排斥什麼。
英語無用論,提出這樣論點的人,矛頭所指無非就是學校教育的問題,即英語有沒有必要設定成主科,有沒有必要在高考中佔高分值,這種花多年學習最終卻不會實踐應用的語言學習,最終是道出我們在學科設計中最大的死穴。這是在逼英語教學和學習改革的最強音,相信會有人的神經被觸動,只是不知道經痛之後,是否還是老樣子。
-
19 # 東斜45684212
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識別和機器翻譯終將替代絕大多數翻譯。學英語將回歸到其本位,一個作為語言的本位。
只有透過英語的學習才能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是深入到骨髓的。中文和英文都是優美的語言,一個是含蓄的抽象的美,一種是結構和邏輯之美。沒有必要把它們對立起來。
我想,他提出這個觀點反對的是全民功利化的學外語熱潮。網路上總是會把一些個人觀點放大,帶偏。特別是王?聰那個傻?,出來不問青紅皂白一通亂罵,真是個跳樑小醜,特別沒意思。
-
20 # 步武堂
當今社會,還沒有那門學問或那種技術是“完全無用”的。英語也是一樣。所以“英語無用論”肯定是一個偽命題。
其實這個爭論的焦點,並非“有用”或“無用”,也不是“該學”或“不該學”,而是英語的教育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才是合理,是不是有必要全民普及英語。
首先,我認為,只要有能力,有精力,有興趣,無論哪個年代的人,學點英語都沒什麼壞處,作為一個活在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國際化的現代社會的人們,能用一門外語來對外交流,尤其是會點“國際第一通用語言”的英語,並不過分。
但是,在我們國家,英語是不是有“學習過度”和“資源浪費”的情況呢?英語教育在我們的知識教育當中所佔的地位合適嗎?
我們的現狀,是恨不得在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英語教育”,無論國家如何強調在義務教育的前期沒有英語教育的大綱規劃,但是這並不能阻擋家長對孩子學英語的熱情和激情,這種熱情和激情的動力,不是為了知識積累,而是為了應試。
因為,我們正處在“考試定終身”的時代,而英語是最重要的決定終身的一個“科目”。只要設立這個“鐵門檻”科目,那就是“苦讀沒商量”,至於最終的用處有多大,並不重要,邁過那個門檻才是最重要,邁過之後,或扔或留就看靠不靠它吃飯。和靠到什麼程度。
在孩子的整個學歷教育的全過程中,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形影不離”而且是所謂的“三大主科”,除了語文數學之外,那就要算是英語了。
我們的其他學科的教育是不是和國際接軌不得而知,但英語教育的確是“全面接軌”了。
其實,對於英語,僅僅就“有用”而言,絕大多數人達到有用的程度是“會”,簡單能聽會說就行,而對於一少部分人來講才必須要達到“精通”的程度,就是學自己的母語“中文”,也是分層次的,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不是中文專業畢業的,為什麼到了英語就一定要達到“相當專業”的程度才行呢?
說到底,人們是什麼重要,就學什麼,門檻有多高,想跨過去就要有跨過去的能力。英語的門檻在我國,設的就比較高。
學習英語大多數學生其實是“為學而學”,為“成績”而學,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得好成績,沒有幾個高中生是抱著英文的文學鉅著學習西方文化的,英語試卷還做不完呢。
和這個現狀相對的,是教育資源的不平衡,高門檻對於一線城市的孩子來講,跳過去的可用資源要比十八線城市的孩子大約多得多。這才是實質。
苦學英語,實用的成分和“越門檻”的需要究竟是那個成分更大一些?設定這個門檻的初衷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更好的開拓眼界,更好的對外交流嗎?英語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都在幹“對外交流”的事嗎?
我曾經服務的一家公司,三年間前臺換過七八個,大多數是英語專業畢業的,那些前臺一年也接待不了一個說英語的客戶。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講,基本的語言技能都是要學習的,無論是母語還是英語,但是把英語當成一個“必備的”,甚至超過“母語”地位的教育要求(到了大學,好像漢語水平就已經夠了,但英語肯定是不行,考研的時候,中文就退出了考試範疇,英語卻不可免,幾乎是無論什麼專業)是不是合適的或者說必須的?
英語教育,究竟是普及性的實用技能教育還是“門檻教育”?是不是有點“盲目性偏大”的嫌疑?對於英語這個門檻的設定是不是可以“實事求是”和“分門別類”更好一些呢?
回覆列表
語言是工具,尤其英語。但是你要說對思維能力發展的益處,那是漢語強得多。如果你需要用到工具,那它就有用。而且你理解價值觀的話,讀讀英語對你瞭解用英語為母語的民族的價值觀有好處。
若你要繼續問兒童英語早教,我覺得這沒必要,打壓孩子對人生快樂尋求的興趣。真的有天賦,閱讀的書量又足夠,初中再開始上英語課都不晚。天賦能力不一樣,不要勉強孩子,等他自己要用的時候學起來飛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