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雲上全是牛

    兩家公司都是我國的優秀企業,華為是以硬體起家,阿里則側重於雲服務。當然這不是絕對,當代企業都是多元化發展,在AI領域,個人感覺兩家頂級公司如果能夠以自身優勢互相學習合作,將會優勢互補,在國際市場更有競爭力。

  • 2 # 一直在路上的在路上

    未來國內AI主要看華為和阿里,這個是個人判斷。作為老阿里人,我更看好華為未來在AI的發展。未來AI 的核心競爭在於晶片,而華為在這方面佈局較早,已經領先一步,阿里晶片才投入。阿里的優勢在於雲計算及應用的落地能力。那家好都是咱們中國的。同時也看好中國的AI領先全球,中國又一彎道超車的領域。

  • 3 # Konglord

    我認為華為在AI上會更領先,因為AI要實現需要更強的硬體技術,體現在晶片,終端以及大型裝置上,而阿里是一個網際網路企業,阿里在網際網路的能力更強,但在傳統制造和硬體上面偏弱。

  • 4 # 周公解悶

    從大資料和軟實力角度來講,阿里的優勢要比華為大很多。

    AI的發展不是閉門造車的進步,而是透過大量的使用者不斷使用,不斷完善更新演算法。所以,阿里擁有更有優勢的大資料平臺。

  • 5 # 數智風

    人工智慧AI是這些年的一個大趨勢。無論是華為還是阿里,在這一領域都是非常不錯的。要想對比兩者前景高低,可以從行業前景的判斷的四大方向來進行分析:

    1、 市場規模

    前景好不好,市場是關鍵,沒有市場需求的產物是無法商業化。當然AI是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的。它可以替代很多重複性的工作。下面先從整體來看市場需求:

    ① 全球市場

    根據2019年德勤釋出的《未來已來·全球AI創新融合應用城市及展望》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全球AI市場在不斷增大。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17年的6千9百億美元,到2019年的1.9萬億美元,AI市場規模年平均增速達到了50%。根據德勒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AI市場可以達到6.4萬億美元。市場規模相當大。

    ②中國市場

    看完全球市場,我們再看回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援下,迅猛發展。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從2017年的216.9億元到2019年的497億元,年平均增長率也在50%左右。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的AI市場規模將達到706億元

    從上面預測來看,2020年光中國的706億元市場。假設阿里和華為各自能拿到2%,也有15億元的規模。對阿里和華為來說也是不錯的市場前景。如果拿到10%,就有70億。對於這些公司來說是相當可觀的了。

    2、產業生態對比

    人工智慧目前的產業生態主要包括: AI晶片、語音識別演算法、影象/影片識別演算法、智慧攝像機、機器人等。在這些領域,華為和阿里都各有不少產品

    AI晶片領域:華為有昇騰晶片、海思晶片,還自研AI框架MindSpore,並組合了atalasAI計算平臺;阿里有平頭哥AI推理晶片——含光800;兩家都有晶片,但華為由於通訊領域的強項,跟政府合作專案比較多,個人認為Atalas、海思會更有市場前景。

    語音識別演算法:國內主要還是科大訊飛和百度。阿里自研也就只有一個DFSMN語音識別模型。還有待完善;華為尚未看到有啥語音識別自研演算法。從這裡看兩家都還是得藉助別人技術來提供產品。但個人從華為研發的投入來看,它的產品市場化會更好一些。

    影象/影片識別演算法:國內主要還是曠視、商湯、雲從、依圖、在人臉識別領域非常強大,海康、大華在智慧影片分析有產品。至於華為和阿里在這塊都算不上什麼。

    智慧攝像機:華為有海思晶片的攝像機,雖然建樹不多但已經起步,並且可以為海康、大華等影片監控大廠商售賣海思晶片。建設安全可控的智慧攝像機。而阿里在這一塊尚未有太多建樹。

    機器人:這是一個AI的綜合體,華為已經有硬體機器人原型,而阿里尚無原型,可能 還在達摩院研發。

    3、人才對比

    人工智慧的成敗和人才有很大關係。是一個非常依賴高尖端軟材的行業。無論是華為還是阿里,都有自己的人公智慧團隊。

    阿里達摩院:初期計劃引入 100 名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相比華為研發人員還是少了些。

    4、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能力是AI快速發展前景的重要能力。華為和阿里都有自己的研發,自然也就有各自的技術創新。

    華為創新:截止2017年底,華為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累計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累計申請外國專利48758件,其中 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阿里創新:主要是達摩院,達摩院主要引進了不少科學家撐門戶。不管是不是掃地僧,專利和華為是無法比的。

    結束語

    從上面四個方面對比來看,在人工智慧AI這方面,市場前景很好。但華為無論是人才、創新、生態都比阿里強太多了。我更看好華為。

  • 6 # 外星文明新時代

    恕本民科直言,華為和阿里在AI上,都沒有自己的原始創新,而是一味跟風Google的deep learning,然而,現在的AI不過是理工男鼓搗的機率統計的演算法而已,與自然進化中的智慧,如人腦完全不是一碼事,後者要巧妙,高效,節能得多,哪怕是沒有神經元的生物也是如此,令超級計算機自愧形晦,至於人腦具有的將獲取的巨量資訊模式化和抽象化,並將巨量資訊資料高度壓縮成為小資料的能力,更是令現在的AI望塵莫及!

    故本民科雖是理工科出身,但堅持認為理工男現在做的AI是死路一條,要想在AI取得突破,絕不是另搞一套,一味跟風美國,而是首先必須向自然進化和人腦虛心學習,另闢蹊徑,走擬腦AI和仿生AI之路,方是正道!

    今天的AI正在步入冰河期,便是明證!

    奉勸全世界的AI大咖們,需要換腦了!否則你們的所謂AI永遠趕不上沒有神經元的黏菌,更別提人腦!

  • 7 # 匯聚魔杖

    華為和阿里,本來是兩家處在不同賽道的公司。一家是做通訊裝置起家的,賣產品和解決方案給運營商;另一家時做電商起家,給買家、賣家提供服務平臺的。且這兩家公司有著完全不同的起點,完全不同的背景,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

    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程序,原本兩對完全平行的兩家公司開始逐漸走向交匯,兩家公司從“井水不犯河水”走向了“正面的硬剛”。

    起源: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兩家巨頭成為了對手呢?又是什麼樣的香餑餑,會讓他們同時的盯上?

    從兩家公司近幾年反覆提及的關鍵詞就可以看出來,AI、晶片、算力、雲計算、大資料、開源。

    對於華為來說,通訊行業研究嚴重限制了它的發展,因為通訊的創新潛力和價值在大幅下降,基礎理論也遲遲無法得到突破,同行業的同質化競爭讓利潤在大幅的下降。如果繼續走老路,那就很可能死路一條。

    對於阿里來說,作為網際網路公司,它一直都是在利用雲計算、大資料技術來支撐自己的主營業務,滿足海量使用者的訪問需求。阿里是最先看到這些技術的廣闊應用前景和商業價值。

    表面上看,華為是入侵者,阿里是防禦者的身份。但實際情況,傳統通訊走弱,走向IT化。華為選擇主動擁抱變化。

    目前可見的最大生產力,就是AI人工智慧。讓計算機完成之前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工作,並將效率進行指數級翻倍,這就是生產力的未來發展方向。

    碰撞:華為和阿里的戰鬥已經打響

    華為大張旗鼓地推出了AI處理器昇騰910,還有以Atlas 900 AI訓練叢集為代表的一系列AI算力。阿里重磅釋出的AI晶片含光800,也展示了自己的強悍算力,進而彰顯了阿里在AI能力上的領先優勢。

    華為傳統優勢是面向企業,它成立的時間差不多是阿里的兩倍。多年的運營商生意,華為非常懂得如何和大企業使用者及政府使用者打交道。而阿里的優勢是面向消費者,它擅長做使用者體驗最好的產品,懂得如何服務好C端使用者和小微企業使用者。

    華為一直沒有面向消費者的基因,但這一局面近年來被餘承東和他的手機業務打破。華為的雲計算業務,吃虧在早期的搖擺不定。業務害怕引起運營商的抗議和反彈,華為遲遲的沒有進入雲計算市場,後來還是稍稍遲了。時間差直接導致了華為雲和阿里雲之間的市場份額差距,華為只能奮力追趕了。

    AI未來市場,還在持續醞釀

    AI的未來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結構的繼續競爭。

    阿里擁有有天賦和激情的年輕一代人,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也有雄厚的資本基礎,能把產品做到極致,但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市場套路,在企業和政府方面,阿里真的有點“水土不服”。

    華為的基礎研究能力實際強於阿里,華為的市場能力和執行力也強於阿里。華為豐富的物質回報,籠絡了通訊行業優秀的人才。但在阿里面前,在網際網路企業面前,物質回報的優勢並不明顯。

  • 8 # 科技一格

    馬雲在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現場再談新制造。他認為,未來30年智慧技術將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徹底重塑傳統制造業。企業如果不能從規模化、標準化向個性化、智慧化轉型,將很難存活下去。

    可以看到人工智慧在未來的發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華為和阿里巴巴更是人工智慧方面,國內企業的佼佼者。

    華為和阿里,原本是兩家不同賽道的公司。一家是做通訊裝置起家,賣產品和方案給運營商的。兩家公司有著完全不同的起點,完全不同的背景,也有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讓兩家公司交匯在一起?

    答案是:人工智慧,目前可見的最大生產力,就是AI人工智慧。讓計算機完成之前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工作,並將效率進行指數級翻倍,這就是生產力未來的發展方向。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華為和阿里巴巴的人工智慧的發展現狀

    阿里巴巴方面:

    阿里巴巴不僅是在電商界赫赫有名,還擴充套件到了金融、學術的等領域,如:量子研究團隊。可以看出,阿里帶領的團隊所做的事業在未來都具有十分大的潛力。

    而在人工智慧領域,阿里巴巴基於未來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和使用場景的預判,即針對每個人的大資料分析而畫像出個性化、差異化和訂製化等人工智慧最佳化精準推薦的生動場景。

    華為方面:

    華為在多年努力的發展下,不僅通訊基礎領域傲視全球,在即將到來的5G大勢中,華為也掌握了主動權。

    硬體方面,如手機的銷量持續攀升,處理器由自己研發,將新一代的Ai晶片用於手機。可以看出華為在人工智慧領域也做足了功課,也是對未來了人工智慧領域十分看好。華為是具有端、雲、芯開發能力的公司。華為的設想是要打造智慧手機、PC、可穿戴裝置、智慧家居、車聯網以及VR、AR等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可見華為的這顆人工智慧晶片既可整合化到麒麟SoC中,也可獨立應用於多型別、品牌終端中,實現人工智慧所有終端全場景覆蓋。

    在人工智慧方面,華為和阿里巴巴有哪些優勢?

    阿里巴巴方面:

    阿里巴巴沉澱了很多優質資料,個人資訊(透過實名註冊、購買地址、電話等獲得),還有更為寶貴的消費資料。對於消費幾乎沒有天花板的電商行業,這些資料的想象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阿里的計算能力得益於阿里雲的巨大成功,現在阿里雲在國內雲計算市場份額中穩居第一,在國際上僅次於亞馬遜與微軟暫列第三。阿里的AI佈局從阿里雲的部署能力和ET大腦的平臺開放展開。

    阿里雲作為亞洲地區雲服務的第一,2017年其Iaas雲服務的國內市佔率達45.5%,幾乎是騰訊雲的4.5倍。而阿里的“達摩院”承載了量子計算、人機互動和晶片技術等前沿研究,這意味著AI在阿里內部更多是一種佔領未來先機的戰略技術儲備,其“AI For Industry”的口號昭示著阿里的目標是應用產業化。

    阿里雲服務著製造、金融、政務、交通、醫療、電信、能源等眾多領域的領軍企業,包括中國聯通、12306、中石化、中石油、、華大基因等大型企業客戶,以及微博、錘子科技等明星網際網路公司。

    據阿里雲官方資料顯示,其服務的客戶已超過230萬,遍佈200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7年3月,阿里雲付費雲計算使用者已達87.4萬。其實不難看出阿里已略顯成熟。

    華為方面:

    華為有30年的研發積累,華為下定決心強力投資,打造雲平臺,不斷增強大資料/AI等新能力,滿足客戶業務升級、創新的需求;安全基因:華為提供從晶片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可以更高效地解決雲安全問題,能夠為客戶提供遠高於當前獨立IT系統安全水平的保障。

    服務基因:跟“生於雲”的企業不一樣, 華為是“長於雲”企業中的典型代表,華為內部的IT架構就極其複雜,因此,華為能深入理解全球化大企業的需求和挑戰,能協助政府和大企業實現數字化。分享基因:去年在全連線大會上華為就提出要打造哥斯大黎加式的生態,在生態圈中,華為只取1%。合作伙伴的產品可以與華為一起走向全球172個國家的市場,一起實現商業成功。技術研發方面,華為對研發力度的投入向來以碾壓著稱。用最新的數字來說明,華為2017財報實現6036億全球營收,而2017年研發投入達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在2018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未來10年華為將會保持研發費用投入不低於收入15%的增長速度。

    華為的設想是要打造智慧手機、PC、可穿戴裝置、智慧家居、車聯網以及VR、AR等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可見華為的這顆人工智慧晶片既可整合化到麒麟SoC中,也可獨立應用於多型別、品牌終端中,實現人工智慧所有終端全場景覆蓋。所以各有各的目標各有各的優勢領域。

    華為和阿里巴巴在人工智慧領域誰更有優勢?

    可以看出,阿里在人工智慧領域裡屬於軟體強大,硬體稍遜。華為則是硬體很硬,軟體也不差的狀態。人工智慧最主要的就是Ai晶片和大資料,這兩者缺一不可。而兩者都能兼顧的那就只有華為。

    不管華為的基礎研究能力實際上是要強於阿里的,華為的市場能力和執行力也明顯強於阿里。在現在這個時代,你很難說到底是個人自由主義能獲勝,還是集體精神和領導意志能獲勝。兩者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不管怎麼說,兩家公司的全面競爭已經開始。究竟鹿死誰手,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最後,還是衷心希望我們在AI方面的創新和落地會遠遠超過別的國家。讓AI成為我們未來國家層面的核心競爭力,真的不是夢想。

  • 9 # 高琅琊

    這個問題上面,還是看好阿里巴巴多一些。

    原因很簡單,AI這玩意,資料很重要,在前期硬體和演算法差距沒有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情況下,資料多的就更容易贏。

    目前阿里是起步早,資料多,本身水平也高,人才也不弱,軟硬體結合。前段時間出的含光晶片就很不錯,加上各類APP資料加成,雲市場經驗份額雙加持,說實話我覺得國內很難有廠商可以在AI方面打敗阿里……騰訊要是也做一做硬體血拼我覺得可能有機會,但是人家不搞啊。

    華為的優勢主要是硬體,極其強大的硬體,國內遙遙領先的晶片設計能力(國內對手真的太菜了……)和雄厚的資金使得華為在有關這方面的領域只要願意發力,都可以做的很不錯,主要是時間問題。

    本來呢,如果華為只做硬體,阿里就搞搞演算法,二家合作,或許也不錯,但是兩家都很有野心……阿里弄平頭哥,華為搞全場景服務,註定了兩家將來會血拼……這個是好事情,兩家公司有夢想,很爭氣,就算競爭了一方落敗,但是我國因此出現了一個頂級的AI玩家,挺好。

    目前阿里在市場佔有情況和資料量上面看起來是遙遙領先的,我不太看好華為和阿里的競爭……除非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華為全力以赴在AI上面發力,把AI的地位放到運營商業務一樣高,每年瘋狂砸錢進去,挖人和團隊,做研究。而阿里作為上市公司這方面會被股東限制得死一些,長久下去華為會勝利。我國對APP許可權的管控更加嚴格,阿里做的不好,阿里系APP市場份額下跌。騰訊趁機發展,在雲市場也咬阿里一口……

  • 10 # 程式猿二三事

    首先,華為和阿里的業務不盡相同,雖然二者有著共通的部分,但華為主要立足於工業實體經濟,而阿里則是老牌的網際網路企業。就AI而言,華為以AI晶片的研發為主,軟體演算法為輔;阿里則與之相反。

    以華為Atlas人工智慧計算平臺為例,其提供的就是硬體平臺,其他從事人工智慧的公司可以購買進行二次開發。

    而阿里依託淘寶可以獲得大量的使用者資料,大資料的獲取是人工智慧的關鍵,其開發的一般為行業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綜合兩個公司的特點,硬體條件目前作為人工智慧落地的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華為取得了本質上的突破短期內應該說發展前景更好,但是阿里的演算法則是人工智慧的核心,也同樣具備發展潛力。

  • 11 # IT老菜鳥

    首選,我們可以看看華為和阿里AI的軟實力對比。在2019年底釋出的《人工智慧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中,華為不管是申請還是授權數量都超越了阿里巴巴。當然,人工智慧專利排名第三的大佬百度的人工智慧專利遙遙領先。

    在人工智慧硬體上,阿里在2019年剛剛推出了人工智慧晶片含光800,但是華為基於自研達芬奇架構的NPU一出世就奪得了世界第一的智慧手機AI晶片排名,而且華為的昇騰910系列的AI處理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商用。從商用角度來說,華為的AI硬體能力是高於阿里的。

    而且從全球對AI晶片的硬體排名來看,華為也是遙遙領先。在去年最新的排名中,華為的排名在第七位,阿里榜上無名,所以如果按照世界公認的能力排名,華為的AI硬體能力是強於阿里的。當然這裡不是說阿里的含光800不好,而是說阿里才剛剛開始做AI晶片,能像含光100那樣世界領先已經很不容易了,只是當前可能比老牌的華為還差點。

    那麼下面看第三個方面,發展前景。這裡我覺得華為明顯是強過阿里的,因為華為的產品線太全了,阿里的AI覆蓋面完全趕不上華為。

    例如,在智慧手機,華為有AI拍照等技術,在影片監控,華為有AI影象智慧識別,在伺服器領域,華為開放了阿特拉斯平臺給開發者,在公有云,華為開放了AI能力。更重要的是華為的AI在和全行業合作,這依託的是華為強大的EBG推動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華為的AI在全行業都有推動合作,一會我們看到華為的AI助力醫療企業實現了俄羅斯比賽的冠軍,一會我們看到華為的AI助力某個高校在美國獲得了檢索的冠軍,由於阿里的企業領域比較弱,所以這個是華為AI最大的優勢。

    所以我們綜合來看,華為的AI還是比阿里要有前景一些。這個主要是因為華為涉及的產業更強大的一些。但是阿里的AI才剛剛起步,企業的領域也才開始,不一定未來沒有潛力

  • 12 # 產業網際網路資訊

    這次我挺華為!

    AI涉及到晶片、軟體、雲、演算法、5G、終端,需要全方位的強才能做好。

    華為一直在默默的搞技術研發,尤其是晶片、軟體、5G、演算法、終端等都是華為的優勢。阿里都是起步不久,概念為主,真正落地的很少。

    唯一一點雲業務落後於阿里,因為阿里雲發展比較早,佔了先機,但華為雲透過僅僅2年的快速發展(從正式成立雲BU開始算),已經是全國排名第三的雲廠商了,速度之快,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阿里畢竟還是搞流量為主,更注重渠道創新、生態創新,後面還有股東為其操心;

    華為是踏踏實實高科技的公司,一心一意發展科技。

    綜上所述,AI前景,華為錯不了了!

  • 13 # 誰能悟山

    AI華為是從技術研發做起,阿里是從市場應用做起。兩者最終還是殊途同歸,共同為中國老百姓提供優秀的AI體驗,相信他們能夠引領中國AI走在世界前沿。

  • 14 # 擔水巷老羊自語

    我個人認為首當其充的是華為,Al歸根結底的基礎在於技術研發,華為自身的研發實力十分雄厚,Al需要龐大的科研人才和資金等資源的持續大投入,並且形成軟、硬體的成體系的整體研發創新,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為的勝算肯定更大,這是華為的優勢。阿里僅是有錢和臨時組隊時間不長進行研發,效果不好說,但也不能說沒有機會,尤其在未來的營銷模式和應用上,阿里還是存在機會的。

  • 15 # 大王小王聊什麼

    如果僅從這兩家裡看AI發展前景的話,我認為阿里更有勝算。

    首先,人工智慧不僅僅是硬體或者軟體某一方面的產業,而是一種綜合產業,甚至在國家層面已經把人工智慧列為新基建專案。也就是要在軟體硬體的維度與民生、與社會發展乃至國家的發展融為一體。從宏觀局勢來看,美國對中國已經開始實施技術封鎖,華為受制於硬體和技術的海外市場發展機會,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而阿里雖然在硬體方面遠不如華為,但是在軟實力上國內無人能比。雖然阿里巴巴在海外市場並沒有太大起色,但是以其在國內的影響力看,技術協同輸出是必然趨勢。也就是以產品的形態輸出到海外市場。其次,行業賦能。國家講了好幾年的技術賦能、產業賦能等等,其實就是希望透過技術影響傳統經濟的升級,從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裡主要說一下供給側問題。截至目前,真正瞭解並且已經在供給側端實施改革並且有成效的專案少之又少,政府側不知道人工智慧究竟能帶來什麼,人工智慧企業不能很透徹的理解傳統實體經濟,所以這中間就出現了很大的溝壑,從而進一步影響了供給側的生產要素供需關係。

    比如華為人工智慧創新中心,2019年8月就落在了遼寧沈撫新區,而其交出的成績也僅僅是辦了一場線下活動,再無後續。

    而阿里的人工智慧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在酒店、醫院、工業等方面都已經和實體經濟產生了效果不錯的融合發展。最後是自身產業的優勢挖掘。

    雖然民眾對華為的理解是手機做的不錯,但是華為的主要應收和核心業務仍然是企業級產品,甚至是國家級戰略。比如基站、伺服器等,所以其核心業務在人工智慧上的應用或者前景仍不明朗。

    而阿里有電商基礎,也就有了大量的資料優勢,資料維度包括產品、消費、使用者行為等,這就能夠幫助阿里在自身場景下發展對應的人工智慧場景解決方案。所以綜上所述,在未來的3-5年短時間內,華為的人工智慧,無論是硬體還是純技術,都難以超越阿里。但是更長遠的未來,在50年的維度上,華為的技術積累或許能夠爆發。

  • 16 # 庖丁之術

    華為的強項在於技術和硬體能力,而阿里則擁有海量的大資料以及大資料的處理和應用經驗,AI的發展從目前已經展現的路徑來看,主要需要兩個基礎,即硬體技術+大資料,或者稱之為機器+學習,機器就是技術和硬體,這些基礎,一個好的技術和硬體好比是一個智商很高的孩子,而大資料以及大資料的處理經驗就好比學習的課本和學習方法。二者可以說是缺一不可,無論是哪一方,想發展好AI這兩個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未來華為或者阿里誰能在AI方面發展更好,取決他們誰能領先對手一步把各自的短板補齊。

  • 17 # 境華剪輯記錄

    特別有意思,華為與阿里,你是可以隨便進出,還是二家公司都是你的名下子公司呢!二個不同的公司都有不同的優勢。同樣有不一樣的缺點

    根據各個公司的預案,會有不同的發展。

    在現在的情況下,二家公司都很優越

  • 18 # 風之韻159336353

    市場側重點不同,各有千秋。目前,雖然,華為創造的價值更大一點。但長期來說。阿里將會更勝一籌。覺得阿里會比華為好。發展前景、潛力、尤其是企業文化、前瞻性、胸懷、格局決定了,當然後者也不賴。但後者有背景有政府支援,提倡的是狼性文化,這個文化感覺不如阿里的文化好,凝聚力阿里將更勝一籌。

  • 19 # 白雲深處555666

    華為和阿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公司。華為是一個通訊公司,主要產品是基站和手機。華為科研的投入主要集中在通訊裝置和晶片設計方面。華為產品再拓展的方向是筆記本,電視機等消費產品。總的來說,華為目前在AI方面的投入比較少。阿里是一個網路科技公司,下屬除了淘寶還有世界雲計算前三的阿里雲,科研與產業相連結的達摩院,還有眾多的類似平頭哥的科技公司。此外,阿里自身設定阿里投資部門,透過收購或參股等方式在美國,德國,以色列等科技強國進行了量的戰略佈局。在國內,阿里還投資了中芯國際等大量上市科技公司。bat加上華為等中國大廠中,阿里在科研戰略佈局方面遠遠地走在最前面。

  • 20 # 寶雞老趙傢俱美容修復

    從長遠看,華為發展的肯定要好。華為一直都在AI發展,技術和人才積累多,應為專注所以專業。阿里是後起之秀,資金雄厚,理念新。缺點是阿里是一個多元化的公司,沒有華為專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演員張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