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想要把漢字寫的有力量,這就涉及到了書法,也就是要寫的有筆力。

    比方說王羲之作為書聖,他就有入木三分的傳說。當然把漢字寫的有力量也可以用另外一個詞來形容,比方說力透紙背。

    我認為就要做到入木三分、力透紙背,以下3點,需要注意:

    第一、學會中鋒用筆

    不管我們寫什麼書法,中鋒用筆是最根本的用筆大法,我們寫楷書也好,寫篆書也好寫,草書也好,中鋒都是實現我們筆力的最重要的一個手段。

    歷代書法家對於中鋒用筆都很重視,但是我們究其原因,為什麼它有這麼重要?那就是因為中鋒用筆提供了書法最根本的精氣神。

    可以說,書法中每一個筆畫的骨力都是透過中鋒用筆來構建出來的,所以中鋒用筆是我們想要把漢字寫得有力量的最為重要,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手段。

    第二、飽滿的情感投入

    我們知道,不管我們是平時寫字還是我們寫書法,其實要想把它寫得好,就要加入一定的情感性的因素,也就是說,你一定要把寫字上升到藝術化的水平,這樣才能顯出你的與眾不同與高貴。

    即便是在實用性的場合,如果你能把這個字寫的非常具有藝術性,飽含感情,那麼我想這個字基本上是很有力量的,也是很好的。

    比方說,你在該用力的地方沒有用力,你在該投入感情的地方沒有投入感情,寫的懶散和漫不經心,那麼你想寫好字當然那是不可能的事了。

    當然這裡所說的投入感情並不是說讓你變得非常的激動或者是洶湧澎湃,而是需要你有一個恰當的心態,你一定要把寫字這件事重視起來,然後從心裡去認同你的努力,爭取寫好這個字,即便是你寫的非常的幼稚,但是隻要你的心意到了,我想它就是有力量的,它就是好看的。

    第三、多加練習

    既然你想要把字寫好,寫的和別人不一樣,要顯得有力量,那麼就一定要比別人寫的更多,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獲得超越一般人的回報。

    所以多加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這個練習方面上,建議最好是練習篆書或者隸書、楷書都可以,這三種書體主要是鍛鍊你的控制能力以及你的中鋒用筆的能力,而我們前面說過了,中鋒是我們漢字力量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透過大量的對於楷書篆書和隸書的學習以及練習就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中鋒用筆的技法要求。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你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把字寫得太小,一定要把字寫的大一點,儘量往大了寫。

    比方說在學習書法的時候,最好不要練小楷,最好練中楷、大楷。這樣比例大小的字最能夠鍛鍊你的筆畫,也能夠幫助你在寫書法的時候更有力量!

  • 2 # 子衿書法

    書法中的力量來自於“平移”的穩定性。

    可能有的書法家,終其一生,他可能寫的書法作品力道十足。但力的表現是如何產生出來的,他未必能說清楚。

    有人會說“力透紙背”,有人會說“入木三分”。這些只是形容點畫的力感,並非是方法。

    如果說“力透紙背”就是表現出力感的標準來的話,初學者讓他們在生宣紙上寫,他們個個都能做到“力透紙背”。他們的運筆生疏行筆緩慢,墨跡透過紙背是肯定的事,但沒有人會認為他們的字是有力的。

    另有一類,書寫時狠狠的把筆按到紙上,巴不得把紙戳穿!何苦為難手中的毛筆?乾脆拿根鋼筋來,分分鐘搞定,但這與書法有什麼關係?

    錯誤的理解,就會導致錯誤的行動。錯誤的行動,必然導致錯誤的結果。

    書法中的力感,不是來自於下壓,恰恰相反,它是來自於“提著筆穩定的移動”。就是通常說的控筆能力。也稱為“筆力”。筆力的產生,很簡單,多寫多練。沒有任何秘密可言。這是一個熟練的過程。如果不去透過練習以達到熟練應用的這個過程,而是想靠尋找秘訣而達到“力透紙背”的話,到老也是一場黃梁。

  • 3 # 書法影響力

    多筋多骨力在字外。多血多肉的力在字內。對於我們現在這個水平的愛好者來說,傾向於前者即可。後者是需要時間來成就的。時間,閱歷和知識成就哦。

    表現漢字的力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字型的結構

    你練習書法,如果字的結構都沒做好,恐怕字想發力都難了。七扭八歪,該高的卻低了。左半該大的卻小了,這就如一個人,腦袋大,身子小。就是殘疾啊。自然不能體現力道感。

    2.控筆的水平

    做好了結構,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練習控筆的技術。首先不要懼怕提筆寫字。拿毛筆,要有拿鋼筆的自信。鋼筆硬,那我們就以硬對待,只不過要在合適的時機摻雜軟而已。毛筆軟,我們就軟對待,輕柔運筆,但是執筆須硬軟結合,字的細節表現需要硬與緊的配合。字的藝術元素表達則需要軟來表達。這種軟硬轉換就是控筆的技術。控筆技術是靠時間推移來進步的。多練習即可。

    3.書寫速度

    有人說速度快會導致字型不精緻,下筆隨意且輕浮。那我只能說你認識不足且功力未到。無論楷書還是其他字型,有了合適的速度才能體現出字型的力道感和藝術感。也就是書法的精神體現。這個沒什麼具體技法,全靠個人領悟。

    還有最後一點比較重要,就是人的心態一定要正。不能做小人。小人不能悟道,因為格局不夠。只能勉強算寫字。君子可悟書法之道,是因為心胸博大。不要認為這是無稽之談。真正領悟的人才會明白。我知道會有不同意見,不奇怪,也歡迎爭辯。但不接受無理撕逼,你可以自己隨意高潮。理性交流才會進步。

  • 4 # 臨池管窺

    書法的功力,除了筆法、結構、章法外,最容易讓人詬病,就是“筆力”了。

    彷彿武功,無論你的招式多麼精奇、架式多麼花哨、套路多麼完美……終究禁不住粗漢莽夫的著實一擊。

    但令人著迷的是:書法中的“筆力”並不是簡單的力道,這種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感覺,正是書法之魅力所在,是所有學書者畢生追求的境界。

    也和武功一樣,在如何“增強內力”之道,許多人誤入歧途、墜入魔道:或以“疾”取“勁”投機取巧;或以小筆寫大字,簡單粗暴。

    如細仔體會,書法的力道之“秘訣”,或許有些許痕跡可循:

    一、發力

    主要指姿勢與執筆,許多人也許對此不屑一顧,認為:只要舒服,怎樣執筆與姿勢都可以。

    殊不知,正確的習慣是任何技巧性“動作”必須的基礎功夫,錯誤的基本功只會令你“事倍功半”。

    所以,發力須正確運用勾、格、抵、押、擫、指實掌虛、沉肩撥背、低頜含胸,“勁”以腳、腰、臂、肘、腕、貫注於指,接合“運腕”與“捻管”,你的勁道才能貫通,實與“氣功”有異曲同工之妙。

    注意觀察自己與別人書寫,能運腕的幾乎沒有,這要在書寫時“時時提醒自己”。

    二、中鋒行筆

    筆力的體現,在於線條的“立體感”。要做到這點,則須“令筆鋒常在點畫中行”,沒有人能“筆筆中鋒”,這是常態,但要盡力使鋒“常在點畫中行”,這是關鍵。

    古人在鑑定書作時,常把“畫之中截”是否“露怯”作為筆力高低的評判標準。

    在寫長橫及長豎時,錯誤的經驗是:起筆重而“壓,;行筆輕而“提”;

    正確的是:起筆重>輕提調鋒>鋪毫>漸行漸重,取“澀”勢>最後輕提調鋒收筆。效果是“筆鋒恢復垂直”。這就是古人把長橫稱“勒”、長豎稱“駑”的含意。如一套剛柔相濟的拳術,自己體會……。

    三、八面出鋒

    單田芳在評書中常用“身前身後,百步的威風”形容一個人威風凜凜,這也可體現在用筆的力道上,在寫完一字或數字後筆鋒或多或少會出現扭曲成散亂狀態,這時要能因勢利導,用偏、側、禿等鋒……,以“遊刃於隙間而有餘”的感覺繼續書寫。

    總之,書法、法書、書道,這個“法”“道”字,如留心觀萬法則通,會心思萬理則達悟!這也許就是“字外功”的途徑吧……!

  • 5 # 創新炎黃

    《4條經驗寫漢字書法力量之美》

    對於楷書而言,歐楷是最有力量感的楷書。人們對歐楷的評價也是出奇地一致,“歐體方圓兼施,點畫勁挺,筆力凝聚。欹側險峻,嚴謹工整”。這樣的評價足見歐楷之中的健美人士的“肌肉感”,更準確地說,可能就是那種豐滿的骨感。

    一、筆畫“一畫三段寫”的起筆、收筆、折筆三個節點的上方筆形態;

    觀察《九成宮》多個臨本,能體現健壯力度的第一要素就在於主要筆畫起筆之處的露鋒起筆形成方筆;其次折筆處“或者外圓裡方,或者內圓外方”方筆形態;其三則是收筆段露鋒收筆。

    圖:歐陽詢書法《九成宮》力度感分析

    人們都評價“歐楷平正中見‘險峻’”,這險峻就是對歐陽詢楷力量感的展示。但是筆者這認為,歐陽詢的楷書手跡也並不那樣“險絕”“劍拔弩張”渾身是荊棘。歐陽詢留下大量的書法作品,其楷書竟然沒有一件是手跡,弄得現代書法人誰也不知道他的楷書到底是什麼麼風格。我們所見到的歐楷,要不是臨寫仿本,要不就是碑刻。

    二、筆畫“一畫三段寫”的“行筆”段以直筆形態為主;

    直筆同樣是體現書法風格力度感的又一重大因素,筆畫,尤其是構成文字主休構架的主要筆畫主體以直筆為主,同樣可以體現出書法文字的健壯之美。其中的道理與健美大有相似之處。

    古人所留書法大都一樣的結局,我們現代都只能向仿品學習。好在趙孟頫的書法楷書有大量墨跡作品留世,還可以讓人真實看見古代大書法家們的真實手跡。在筆者看來,古代書書法家們留下的書法作品,大多因為了長期傳世進行石刻,刀鋒之下,柔軟的毛筆留下的圓潤一面已經被歷史剔沒,剩餘下來的都只有骨頭了。

    三、筆畫“線條”粗細錯落有致,體現肌肉感,不可平均無變化;

    筆者向來只把歐楷史料看作歐楷的骨架。後來的大師們再臨摹以後,那些文字又才有“血肉骨”三大肌體有結合,讓後人們的歐楷才有了生命力。

    即便後來的硬筆書法也有人寫出了毛筆書法的“力量感”!書法的力量感的確能夠給人一種書法美感。

    四、只有骨肉結合的書法文字才有健壯的力量體魄;

    一種健康的美,不只有骨感,更少不了健壯的肌肉,流動的血

    歐楷碑刻的確有一種力量感,不過那是一種“瘦骨嶙峋”荒涼肅殺力量。後人們用自己書寫技能將歐楷的骨與現代墨血與宣紙結合才形成了中國書法的真正力量之美。

    那麼,書法的力度感是還能從哪幾個方面體現出來的呢?期待您的建議!

  • 6 # 抱庸詩書

    謝邀。要表現書法作品中的力量感,先要釐清書法中的力量有哪些,然後再是如何去賦予作品以力量。書法的力量主要在筆法筆力,除此之外,字法、行氣與章法也有力感。比如行氣中的左右映帶、上下粘連,以及由此形成的力量承接(牽絲),都是力的形態顯露。主要講單字中的力量。

    (1)硬感。主要在於點畫的挺勁、折筆的剛直、結構的嚴實。如下圖:

    (2)張力。主要在於飽滿敦實,有蓄勢待發的力量感。如下圖:

    (3)銳力。如尖錐插物,凌厲陡峭。如下圖:

    (4)旋力。主要是使轉,如飛輪急轉之勢。如下圖:

    (5)拋力。如脫手飛鏢,去勢迅疾,一發而不可收。如下圖:

    (6)重力(勢能)。主要體現在結體的險絕,上有千斤擔,下有千斤頂。如下圖:

    (7)摩擦力。透過逆筆偏鋒體現枯澀之感。如下圖:

    (8)定力。如壓磐之石,穩定全域性。如下圖:

    要生動表達書法作品中的力量力感,主要還在於筆法之下的點畫狀態、結構佈局與結體之法,始終應以筆力筆法為主要突破口,多臨摹借鑑,多思考揣摩,最關鍵的是勤動手去書寫。時間久了,自然也就能夠心領神會、心摹手追了。

    抱庸淺談。一家之言,還請方家指正。

  • 7 # shuizhongshi

    題主這個問題比較寬泛。我們寫字,通常有軟硬筆之分,故展現字型美略有不同。硬筆(以鋼筆為代表)書寫,字型硬朗挺拔、孔武有力,尤以楷書居多,可參見龐中華等老師之作。軟筆(以毛筆為主),因為其書寫部分獨特柔軟的個性,要表達出有力量的字型,著實不易。正是這種不易,讓寫出來帶有力量的字型,更充滿美感。題主之問,在於此吧。要寫出字的力量美,僅此愚見,字型選形和情感注入很重要。字型大體分篆隸魏楷行草等書體,形式上魏楷以力量見長。內容上,以書寫者感情投入多寡衡量,充沛時書寫,行草可透紙背,《蘭亭序》、《祭侄稿》可選學代表;沮喪時書寫,雖魏楷也軟綿無力。故而,寫出字的力量美,要有明確的目標,多觀摩名家法帖,帶著情感勤練苦練巧練,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穫的。

  • 8 # 翰墨書道

    從本體論來說,書法中的力量美來自書寫者的內心力量,你自己的內心力量或審美標準是什麼樣的就能夠在書法作品中表現出來有什麼力量或美的風格,所以古人說,字如其人,"書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志"。不過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有層次之別的。我們可以將其粗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生澀階段,就是初學乍練書法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們的技法駕馭表現能力,出於一個由無到有,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由生到熟的階段,這個階段,並不能夠完全表達學習範本提供給我們的技法或審美感覺,只能部分的表達。而且不穩定。

    第二個階段,是中介階段,對範本技法的理解駕馭仍然處於能於不能階段,但基本能夠以心駕馭毛筆技法了。這個階段對於自己的審美的表達同樣是不成熟的,不穩定的,但是,成熟穩定的表達了要大許多。

    第三個階段就是成熟階段,能夠隨心所欲按照傳統的經典理論或技法表達自己的審美思想階段。這個階段的書法作品就能夠完全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力量感,甚至空間的情感語言,字型風格的取向等。

    因為熟練的駕馭能力,作品中呈現出來的精氣神,完全就是自己心中所想,所要表達的審美理想,不過是以書法藝術語言,甚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感性的經過千錘百煉的自我審美理想的表達。

    在此階段,我心中有什麼樣的力量感,就能夠在作品的表現出什麼樣的力量感。

    你喜歡陽剛或陰柔、中和大力量感,就能夠忠實的表現。就像人的性格那樣,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性情。如果你喜歡如柳公權那樣的骨力勁健感,同樣可以表現出來。在比如顏真卿或董其昌的書法中力量感。同時有也與自己在臨摹學習過程中的對力量感或審美趨向的追求有關。

    比如王羲之的《黃庭堅經》和王獻之的《洛神賦》的風格。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談到過一個類似的問題,不同心經狀態下作品的風格表現是不同的。力量感的表達同樣如此。

    具體到實踐的技術問題,不同的筆墨紙硯或用筆技法,用墨量乃至用筆速度的控制也會左右書法線條的對力量表達。

  • 9 # 鬼谷子絕學

    從本體論來說,書法中的力量美來自書寫者的內心力量,你自己的內心力量或審美標準是什麼樣的就能夠在書法作品中表現出來有什麼力量或美的風格,所以古人說,字如其人,"書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志"。不過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有層次之別的。我們可以將其粗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生澀階段,就是初學乍練書法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們的技法駕馭表現能力,出於一個由無到有,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由生到熟的階段,這個階段,並不能夠完全表達學習範本提供給我們的技法或審美感覺,只能部分的表達。而且不穩定。

    第二個階段,是中介階段,對範本技法的理解駕馭仍然處於能於不能階段,但基本能夠以心駕馭毛筆技法了。這個階段對於自己的審美的表達同樣是不成熟的,不穩定的,但是,成熟穩定的表達了要大許多。

    第三個階段就是成熟階段,能夠隨心所欲按照傳統的經典理論或技法表達自己的審美思想階段。這個階段的書法作品就能夠完全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力量感,甚至空間的情感語言,字型風格的取向等。

    因為熟練的駕馭能力,作品中呈現出來的精氣神,完全就是自己心中所想,所要表達的審美理想,不過是以書法藝術語言,甚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感性的經過千錘百煉的自我審美理想的表達。

    在此階段,我心中有什麼樣的力量感,就能夠在作品的表現出什麼樣的力量感。

  • 10 # 大墨孤煙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自古至今書法的演變也變化多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書法形式與風格。那麼如何讓書法寫出力量美,首先要深入的瞭解中國書法。從甲骨文開始,到大篆,小篆的出現,再到漢隸的發揚光大,東晉事期的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一直到唐朝的楷書,宋朝的行書,到近代我們歷史上湧現出無數書法大家,書法的演變也豐富多彩。書法的力量美,對於不懂書法的人來說,以為用的力氣大寫出的字就有力量。其實完全錯誤,中國書法最早是用利器可在骨頭、龜殼上,到後來刻在石頭上,再後來用毛筆寫到紙上,到現在用硬筆書寫。對於刻在骨頭、石頭上的字可能大家認為有力量,但是對於用毛筆寫的字,不懂的人以為就沒有力量感。其實用毛筆寫出的字最能提現書法的力量美。筆鋒柔軟,卻要全身力量集中在手腕將字寫到紙上,練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寫字是很累的。楷書講究橫平豎直,如何把一筆橫畫寫的又直有有力量感,是需要長期練習的,初學者容易寫的顫抖,所以給人感覺沒有力量感。行草同樣道理,沒有一定的基礎寫出的字肯定不會有力量感。也有人認為用墨濃厚顯示有力量,其實不然,顏真卿楷書遒勁有力,用墨濃厚,但是柳公權的字卻比較單薄,但是同樣能看出來非常有力,包括後來的宋徽宗瘦金體,氣功的字都比較瘦,但是從來不缺乏力量美。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我個人沒有專門學習過硬筆書法,但是我知道毛筆書法寫好了硬筆自然就會寫好,而且更能體會書法的魅力,更好掌握寫書法的技巧。

  • 11 # 千年蘭亭

    這兩天乒乓球瑞典公開賽正在進行中,現在男單決賽的兩位中國運動員王楚欽、林高遠都是攻擊型打法,雙方你來我往打得很是好看。

    乒乓球另一種打法是削球,比如以前的削球好手丁松,現在中國女隊的武楊、劉斐等。削球看似速度慢,力量小,實則用的是一種暗力,將球搓轉,利用球的飄忽變化來製造得分機會。

    但書法的力量不同於體育運動中的力量,它不是物理學上的力,而是利用正確的用筆,依靠速度、筆毫與紙面的摩擦而產生出的一種藝術效果。

    如果說乒乓球中攻擊型打法是一種力量的外在表現,那麼削球就是一種內含之力。與此類似,書法在藝術表現上,也有骨力和筋力之分。

    骨力又稱剛勁之力、果敢之力,其表現為挺拔、勁健、乾脆、痛快,例如楷書中的歐體、褚體、柳體。

    筋力又稱柔和之力、含忍之力,表現為凝練、婀娜、遲澀、沉著,例如楷書中的顏體。

    而要表現出書法的力量之美,關鍵在於逆入、澀行、中鋒。

    1、逆入

    武術裡面講究出拳之前要先收拳,寫字的道理與此類似,逆入是為了蓄勢。

    逆入有兩種方式,最常見也是最好理解的是紙上作逆,另一種方式是空中作逆。

    我們看有些字的起筆明明是露鋒尖筆啊,怎麼理解呢?其實這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在空中作了逆入的姿勢,而落到紙上時已經是逆入的下一個動作了。另一種就是行草中的字組,將幾個字當作一個字來創作。

    2、澀行

    澀是指運筆時讓筆毫在點畫中線上微微動盪,不斷提按、頓挫前進,鋒在前筆在後,逆勢澀行,利用冤鋒與紙面的摩擦,體現出一種內斂、沉著的力量之美。

    3、中鋒

    中鋒是力量的根本。行筆時,筆毫的主毫執行在筆畫的正中,副毫執行在兩側,這樣形成一種中間墨色稍深丶兩側墨色稍淺的立體效果。

    中鋒行筆最易犯的錯誤是以筆桿拖著筆肚,在紙上“畫”出的所謂“中鋒”。上面我在“澀行”中講過,運筆時筆鋒在前筆桿在後,推著筆向前行,如逆水行舟,如此方可產生力量。而拖著筆“畫”出的字,尤如“死蛇掛樹”,毫無生機與力量。

  • 12 # 寫字吧

    從來書法作字都講究一個“力”,所書之字貴在外柔內剛,貴在骨肉停勻,貴在肥瘦得中。正如衛夫人筆陣圖中所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

    現在我們說哪個書家善書,多會提到他精工八法。說到八法,那就不得不提智永所傳的“永字八法”。側、勒、弩、趯、策、掠、啄、磔這八個筆畫,要如鳥之翻然側下、如勒馬之用韁、如策馬之用鞭……說到底,也全都是在講一個“力”字。

    怎麼寫出字的力量美?我們只能從基本的筆法來談,真正要談到“美”,那就已經上升到精神層面,這個很抽象,要靠自己的領悟。張旭的弟子裴儆曾問張旭關於學書法的要義,張旭回答說:“倍加工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

    力量美是一種感覺,力藏於字中,勁氣貫注始終。在筆法特點上,如果是中鋒用筆,則如錐畫沙;如果是側鋒用筆,則如筆切直面,講究角度、深度。但不論是中鋒還是側鋒,都需要表現出立體感。

    筆法上的“方”、“圓”、“平”、“直”說起來平常,運用起來則不易。藏頭護尾,力在字中。我們所說的“屋漏痕”、“錐畫沙”等等筆法,追溯根源也都表達的這個意思。

    所以,要想真正領會,就必須如張旭所說“倍加工學臨寫”,當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可能有所領悟。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 13 # 馬亮中

    書法中的力量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項技術,悟性高的人可以很快體驗並撐握,一般人需要大量的嘗試和練習方能掌握!和打羽毛球類似!

  • 14 # 檀紙間

    有人認為,筆力在於嫻熟到位的功力,也有人認為,筆力在於大刀闊斧的豪放,究竟誰說得對呢?你說說?

    什麼是字的“有力”?

    有人誤解筆畫中的“力量”,以為必須自己使勁去寫才能出現。認為力透紙背是毛筆幾乎將紙戳穿了,還振振有詞地輔證:“要麼過去的私塾先生喜歡偷偷突然抽學生手中的毛筆”……

    其實筆畫的“有力”,是由於它的行筆乾脆、軌道準確,給人一種乾淨利落的感覺,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流暢感。

    如何提升功力?

    有人誤解“功力”二字,教條地將量的積累不加咀嚼地進行,以為時間久、數量多即可以實現“功夫增長”。

    事實上“筆頭功夫”是一種“準確”的積累。你都錯了,或者不知其精髓,下筆大多盲目,好字全靠運氣,怎可漲功夫呢?譬如用槍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彈,不如精心用手眼俱準地打一槍。

    所以可說:“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

    總之,書法之美,感之於心,是力?還是境,看官您說了算。

    比如,文中啟功的字和黃庭堅的比,誰的字“更有力”呢?

  • 15 # 清河890

    書法是線條力的運動。而其力又有那些?直力,圓力,澀力與銳力。這些力從筆法中來。要順從字的結構的軌道的勢。符合此勢力自出也。但說易事難。下筆如有神,須讀書破萬卷。

  • 16 # urna風之度0

    怎樣寫出字的力量美?

    摳一下字眼,覺得“力量”換成“力度”更合適。

    力量是外在的。見過有人寫字,呼哧呼哧,恨不能把筆擰斷,把字捶碎,結果,字是僵的,就像一個人抽筋一樣,肌肉僵直,缺少生機。

    力度是內在的。棉裡生針,肉下立骨,線條抱勁,剛柔相濟。

    這個問題從兩個角度切入。

    書法之力有哪些?就是what。從技術層面(非藝術層面)講,分三種。

    一是重力之力。二是骨骼之力。三是行氣之力。

    此三力代表著:站穩,站直,跑步。

    怎麼做?就是how。

    一,重力之力。

    單字層面此力使字站穩。章法層面使字群保持動態的平衡。有的字筆畫多,有的字筆畫少,後者需加重加粗。

    有重力必有重心。每個人的審美取向不同,帶來不同的重心風格。

    王羲之取扁方形,重心居下。歐體取正方形,重心居中。顏體取梯形,重心居下。柳體取豎方形,重心居中。

    啟功先生取柳體將重心移動至偏上,化拙工為自然,造就挺拔剛勁瘦潤風格。

    怎麼移動?譬如說“李”,把“木”寫短,把“子”寫長,重心就挪上去了。就像一個美女,腿變修長了。

    雲山霧罩千萬語,道破其實隔張紙。

    重心,其實是實現自我風格的最重要法寶。

    讀高中時有兩種自己字型,左三角體,游龍體。書法傳統是左收右放,左三角體是左重右輕,化曲為直,形成一種凌厲的欲滾動之勢。其實就是裝腔作勢用的。游龍體則相反,化直為曲,在骨骼框架之下,信手尋力而為。其實是受了“金庸”先生的影響,左手畫圓,右手畫方。[捂臉]

    二,骨骼之力。

    筆畫的骨骼之力在中鋒行筆,如錐畫沙。

    落筆露鋒取靈,收筆露鋒喧意。

    落筆藏鋒取勢,收筆藏鋒抱元。

    折筆偏鋒取妍,折筆中鋒取力。

    轉筆偏鋒得肉,轉筆中鋒得骨。

    剛柔之間,剛柔呼應,抱勁為君,洩力為臣,方是上乘。

    衛鑠的《筆陣圖》對點畫的要求,可以借鑑,但著了“相”,外形凌厲,缺少蓄力抱勁。

    一[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陸斷犀象。

    乙[折]百鈞弩發。

    丨[豎]萬歲枯藤。

    丶[捺]崩浪雷奔。

    刁[橫折彎鉤,以“刁”代替]勁弩筋節。

    *

    字的骨骼之力在“勢”,就是站立的姿態。

    重在框架。基本要求:端正勻稱緊湊彈性。

    楷書是筆畫取勢,字態是穩。說直白點就是微觀搭積木,宏觀樓很穩。

    行草是姿態取勢,篇章是穩。說直白點就是,單字依賴上下左右的字,取得動態的平衡。趨“楷”則單字穩,趨“草”則字群穩。

    楷書的結字架構可參考學黃自元。

    漢字形式層面就五種結構:獨體字結構式,上中下結構式,左中右結構式,包圍及半包式,品式。

    基本法則:以正立骨,以欹生姿。守正出奇,乾淨抱勁。

    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反思道: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自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gu)書,又之洛下,此見蔡邕(yong)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及聊書之,遺教於子孫耳。

    *

    三,行氣之力。

    王羲之的經驗是: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

    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型形勢狀(如)龍蛇,氣脈鉤連秷側,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競,然後安點,其點須空中遙擲筆作之。

    *

    王羲之的筆勢實質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或相反)”,比衛夫人的“橫如隱隱陣雲”摹形筆法要高明得多,他是“鵝翅撥水筆法”。

    後人悟道王羲之筆法的也有不少。米芾的“八面出鋒筆法”,黃山谷的“蕩槳筆法”,其實就是“凌空是圓,落筆成方”。張旭的“船振驚沙筆法”,顏真卿的“屋漏痕筆法”,實質是“凌空是方,落筆成圓”,也是從二王化來。懷素的“折釵股”筆法,是靜態筆法,落筆必僵。經顏真卿指點“借力尋力”之道,也悟透參用。

    王羲之的靈動無比的“二指禪”書寫,其背後的性靈自由思想,人書一體、形意一體、明心見性的《蘭亭序》,其執筆法、其思想狀態、其書寫狀態,至今無人比肩,無人逾越。無論楊凝式、智永、張旭、懷素、歐柳、米芾、趙松雪,還是王鐸,都沒有性靈自由的思想基礎,只能得其形(神鬼莫測),未能窺其神(得意忘象),在書法工藝層面徘徊,還還沒達到書法藝術層面 。

  • 17 # 文筆逍遙

    一幅書法作品中,字的力量美,來自於整幅作品的神采風韻,來自於結字的內外張力,但最終來自於書法線條。

    線條的力量有兩種表現方法:一種是運用嫻熟、精確的筆法,透過清晰、毫不優豫的,豐滿而有立體感的線條表現出來的。這種方法表現出來的線條,大多邊緣光滑,但卻包含著刀切爺劈般的力感。另一種力量表現的方法,是自然地運力於筆端,本來可以一滑而過的筆,卻要自造阻力,似以刀刻石或逆水行舟,體會用盡力氣也很難離開原處,從而帶有抖擻的走勢完成線條。這樣書寫的線條,包含了筆的豐富的提按動作,線條邊廊是粗糙不平的,這種線條能給人帶來克服巨大阻力的感覺。

    從用筆方面追求書法線條的力量美,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體會執筆的鬆緊,體會力達筆端的感覺。

    2、認真對待每一線條,令筆牢牢地抓住紙再緩緩而行。體會澀感,體會筆在行進中的提按,但切不可嬌柔造作地去刻意顫抖。

    3、注意端正、開張、舒展,有利於發揮全身之力的手臂狀態及身體姿勢。

    一家之言,個人淺見。

  • 18 # 尋你25

    筆力是體現一個人的性格和作為,體現氣質和氣魄的最真實的寫照。它不會虛偽也不會偽裝,更不會掩飾。看一個人的字型,基本上就能看出它的修為。看出它的作派。有成就的人如果用心,就會寫出讓人讚歎的筆鋒。

  • 19 # 書道跡

    學習真正經典的書法作品,向經典致敬,從經典帖子上的好字入手,經典的帖子也不是所有字都是好的,也要區分優劣,簡單一點能出效果的字入手,多看經典作品提高自己眼界修養,下來堅持訓練,堅持下去,當做一種學習常態,堅持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把它變成一種愛好,拜師嘛,現在學習的影片專輯也有很多,向大師學習。

  • 20 # 鐵筆禪心

    如果你真正的瞭解書法,你應該知道最能表現出字的力量美的書法作品是摩崖石刻。一個佛字有六七米高。四山摩崖在孟子的故鄉山東鄒城。四座中的鐵山,現在是鐵山公園兒。那裡有儲存完好的摩崖石刻作品。我的孩子在書法直播間裡聽到,用毛筆的尖寫字就如同用硬筆一樣。我給他的回答是,毛筆要萬豪齊發。你想象一下。在大山上。腰上拴著繩子。用一大筒木。一隻巨大的羊毫筆。在山石上書寫。一兩米寬六米長的。佛字的一個豎。那是多麼的雄強之美。毛筆是柔弱的。不是舉重運動員手中的啞鈴。他柔軟能夠表達剛強。這需要我們有堅強的信心。幾十年如一日的書寫。而不是幾年或者幾個月。就能夠做大的。一個正人君子。一個錚錚鐵漢。一個拳拳赤子心的人。一個為了他人的利益敢於獻身的人。一個敢於為了正義而鼓與呼的人。他們才能寫出字的力量之美。那些學院派的迂腐文人。舞文弄墨的假書生。把毛筆當鋼筆用的人。怎麼能夠萬豪啟發?他們連最基本的誠實都沒有。沒有辦法展示出人所具有的靈性之美。在萬物中只有人具有這種靈性之美。現在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在書法界當然更少。看到一兩副提氣的書法作品。這才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所以我常想,具有雄強力量之美的書法線條,才能夠代表現在中國的所需所想。筆墨當隨時代,我們這個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筆墨?我的答案是雄強力量的筆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腐乳到底健不健康?真的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