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一、孔雀王朝

    (前322年 到 前185年)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

    阿育王孔雀王朝時期地圖

    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

    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

    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援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二、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

    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

    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三、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540年)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的領土範圍

    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

    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對塞人的輝煌勝利,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傳說中的偉大英雄超日王。

    中國僧人法顯在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訪問了印度,他描寫這位國王的賢明統治使印度人民安居樂業。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

    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

    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四、後笈多王朝

    (公元700年前後)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

    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係)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溼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五、拉其普特時期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

    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 2 # 江濤濤歷史

    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概念,它是一個地理概念,歷史上在印度一個地理概念內建立的王朝,有的時候沒有全部涵蓋今天印度國家的所有領土,有的大大超越了今天印度的範圍。

    第一個,孔雀王朝(出身剎帝利貴族的青年旃陀羅笈多建立,時間是大約公元前324年公元約前185年),建立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孔雀王朝,基本統一了印度地區,期間佛教發展迅速,第三代國王阿育王最為著名,為華人普遍知曉。

    第二是巽伽王朝,約公元前187年, 孔雀王朝的將軍布舍耶密多羅弒君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因他屬巽伽族,故名,大力支援婆羅門教,反對佛教,大量佛教寺院被毀。公元前75 年被末帝被大臣殺害,王朝滅亡。

    第三是甘婆王朝,約前75年(一說約前73年),巽加王朝發生宮廷政變,巽伽王朝末王(提婆菩提)為一女奴所殺,出身婆羅門的伐蘇迪跋(即婆藪提婆,屬甘婆族)奪得王位,建立甘婆王朝,甘婆王朝是一個苟安於一隅的小朝廷。它的領土只有摩揭陀的附近地區,信奉婆羅門教,只存在45年,此後北印度政治一片模糊。

    第四,3世紀到5世紀,200多年間中,印度地區王朝政權交錯,出於黑暗和混亂時期。

      1. 200-250年,貴霜王朝,又稱“薩卡”王朝,由迦膩色迦建立,一直延續到中世紀。250年,這個王朝在戰爭中受到嚴重創傷,不過在混亂中,貴霜國王和他們的總督仍然統治著旁遮普、拉傑布塔納和信德地區,這些位於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的印度小國家之間繼續處於分裂狀態,彼此之間的戰爭持續不斷。

     2.約230年,安得拉王朝滅亡,印度半島南端古老的安得拉王朝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活躍的帕拉瓦家族。新的帕拉瓦-安得拉王朝開始試探性地對外擴張,它的擴張範圍東到德干高原、北至恆河,在東南方則向泰米爾人居住的地區擴張。

     3. 約300年,摩揭陀國復興 古老的華氏城的一位新統治者開始復興摩揭陀國,多次在恆河流域取得霸主地位,320年,建立起笈多王朝。

     4. 330-375年,薩姆陀羅笈多統治期 薩姆陀羅笈多征服了德干的北部大部分地區,佔據了拉耶普塔那以及恆河口西南部的東海岸地區。在這過程中,他征服了安得拉的帕拉瓦國王,還控制了尼泊爾、阿斯薩姆和旁遮晉,以及犍陀羅鄰近地區。實際統治區並不比阿育王小,但國內出現了一些封建割據的諸侯國。

     5. 350年,帕拉瓦·安得拉霸權的中斷 笈多的失敗,嚴重地削弱了帕拉瓦權力的增長,結果德干當地的公國逐步強大起來。其中好戰的是法卡塔卡王朝,統治著那格浦爾南部地區。

     6. 375-413年,旃陀羅笈多二世統治期,王朝發展到了頂峰,他擊敗了旁遮昔的薩卡人諸王,歷史上稱他為“超日王”,是征服薩卡人的傳奇式人物。他還吞併了馬爾瓦、薩烏拉什特拉和古吉拉特等地區。在他的英明領導下,印度斯坦的藝術、文學和自然知識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

    第五,6世紀,布舍菩地王朝,建於德里附近。

    第六,褐利沙帝國,統治北印度的王朝,封建制度最後確立。

    第七,8世紀的印度,混亂,缺乏有效記載,

    大致屬屬於拉起普特時期,存在一個發源於今孟加拉的波羅王朝。南部存在著朱羅王朝即中國古籍中的注輦國,八世紀仍然佔據著南印度倭瑪亞王朝侵入印度北部。一直延續到9世紀。

    第八,德里蘇丹國,伊斯蘭教封建國家,共有5個王朝。

    1.奴隸王朝,最初管轄印度半島北部,建都德里,為印度穆斯林王朝建都之始。

    2.卡爾吉王朝,建立者為菲魯茲·卡爾吉。菲魯茲本為奴隸王朝的一名將領﹐於1290年取代了當時的奴隸王朝蘇丹。

    3.圖格魯克王朝(1320年—1413年)是德里蘇丹國第三個王朝﹐其建立者為加茲·圖格魯克,圖格魯克王朝在蘇丹穆罕默德·本·圖格魯克時期達到鼎盛,在位其間發動了4次南征﹐並佔領了差不多整個南印度地區。

    4.賽義德王朝,德里蘇丹國第四代王朝(1414~1451),建立者為原旁遮普總督黑茲爾汗。因其家族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故稱賽義德王朝。

    5.羅第王朝/洛迪王朝(1451-1526),是德里蘇丹國第五個王朝﹐其建立者為巴赫魯爾.羅第。巴赫魯爾·羅第原為賽義德王朝信德總督。

    1451年﹐巴赫魯爾奪取了德里﹐成立了羅第王朝,1526年﹐莫臥兒帝國攻入德里﹐羅第王朝滅亡。

    第九,莫臥兒王朝,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蒙古人的帝國帖木兒帝國崩潰後,皇室後裔巴布林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第五代國王沙傑汗為其寵妃修建了享譽世界的泰姬陵。

  • 3 # 姓曹的阿蠻

    Top1 孔雀王朝

    在阿育王死後不久,孔雀王朝王權衰落,印度重新分裂為許多國家。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巨車王在閱兵時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王朝正式結束。

    Top2 笈多王朝

    公元409年前後,除了克什米爾以及印度南端的一些小王國外,幾乎統一了全印度,其版圖與孔雀王朝相當。

    Top3 莫臥爾王朝

    1657年沙賈汗被其子奧朗則布推翻。奧朗則布時期的莫臥兒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的時候,但沙賈汗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莫臥兒帝國衰落。

  • 4 # 影視職員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見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裡,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裡,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誌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援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裡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 :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中世紀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婆羅門教的形式從各地政權出發向部落地區發展,對部落居民進行同化。至8世紀,印度幾個重要地區的部落的同化過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業、財政方面具有雄厚實力。8世紀的商羯羅(788~820)創立了吠檀多哲學,恢復了佛教之前的對梵天的信仰。多種有神論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溼婆神者為溼婆教派,信奉毗溼奴神者為毗溼奴教派,統稱印度教。印度教寺院為培養婆羅門種姓子弟的最高學府。印度教不僅是中世紀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區域王國的政治經濟支柱。梵文作為古代書面語在中世紀仍沒有滅絕。在民間開始流行區域性的語言文字。區域語言相傳至今,成為現代按語言劃分行政區域的基本依據。

  • 5 # 檸檬可樂雞翅

    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以羅姆·摩罕·羅易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掀起了印度的啟蒙運動,...蘇丹王朝(1296-1316)莫臥兒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瓶頭王(賓頭沙羅):前297年 - 前272年

    阿育王:前273年 - 前232年

    十車王:前232年 - 前224年

    沙姆婆羅蒂:前224年 - 前215年

    沙裡蘇卡: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曼: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 6 # 實問百科

    印度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王朝

    提示:印度歷史上有三個最著名的強盛統一的王朝: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臥爾王朝。它們有著各自與眾不同的魅力和神秘,快來看看它們究竟對印度有著怎樣的影響吧!

    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征服了若干鄰國,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到了旃陀羅笈多的孫子阿育王時代,孔雀王朝達到鼎盛。他即位8年後,征服了東南海岸的羯陵伽國,此時帝國的版圖幾乎包括除泰米爾地區的整個印度和阿富汗的相當大一部分。

    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強大的國家權力,完成了多項重要的事業。例如,旃陀羅笈多在全印度修建了發達的道路系統。道路設有驛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標記。阿育王時代又在各條道路兩旁植樹,隔約三里挖一口井,設立行人休息的處所。在主幹道的交叉點附近,設立國家糧倉和倉庫,供緊急時候使用。此外,為了提高農業產量,帝國還在各地修建了運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較完善的灌溉體系。為了向民眾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統治範圍內各地樹起許多石柱,刻上詔文,表明自己的決心,希望獲得人民的支援。這些詔文是用多種文字寫成的,被稱為“阿育王詔敕”。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東南海岸各地都有發現。有的詔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巖上的。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提倡和保護佛教,社會上流傳著他與佛教的一些故事。據說,在他當君王的早期,用暴力和酷刑治理國家。在首都華氏城北部有一個監獄,人們稱它為“阿育王監獄”。在監獄裡,使用各種刑具嚴刑拷打犯人。國王曾下令,任何人只要進了這座監獄,就別想活著出去。一天,一位佛教的聖者毫無原因地被關了進去,獄吏將他投入熱水鍋裡,水竟無法燒沸。獄吏將此事報告給阿育王,他感到很奇怪,便對佛教開始感興趣。後來他下令取消了那座監獄,並修正刑法,對犯人從寬發落。這時,他的軍隊恰好平息了羯陵伽地區的叛亂,殺戳了成千上萬的叛亂者,並俘虜了許多人。阿育王良心受到責備,產生了悔恨和悲憫之情。他下令將所有俘虜釋放,併發布了一封表示懺悔的文書,之後穿上僧袍,皈依了佛教。他下令禁止打獵,並親自食素,獻身於實施“大法”(道德與虔誠)統治。這導致了孔雀王朝內外政策的重大變化。阿育王放棄了以屠殺和放逐人民為手段的軍事征服,釋放了戰爭俘虜,對民眾採用“虔誠感化”的政策。

    同印度許多傳說一樣,這個故事很難說到底有多少真實成分。它很可能是佛教徙為宣傳佛教的威力而編造出來的。不過,阿育王推崇佛教,倒是可由他釋出的多個詔敕來證明。在這些詔敕裡,他讚揚佛教,勸告人們皈依佛教,並將佛教精神體現到日常生活中。他明令禁止濫殺動物,並設立人與動物醫院,向窮人施捨。他還在印度各地興建佛寺、佛塔,親自巡拜。佛教徙稱他為“轉輪聖王”。他雖是熱心的佛教徙,但也不排斥其他宗教。耆那教、婆羅門教等也受到同樣的保護。他的仁慈的統治必然會產生良好的結果。由於他的善德善行,印度人民至今還懷念這位國王。

    笈多帝國

    笈多帝國是印度人建立的另一個大帝國。

    公元3世紀,摩揭陀國君主旃陀羅·笈多一世(大約公元320——380年)乘機興起,奪取華氏城,在恆河流域東、中部建立了笈多王朝。到沙摩陀羅·笈多(公元335——380年)統治時代,笈多王朝大規模向外擴張,他在征服恆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東部後,又揮師南下,征服奧里薩和德干東部,勢力一度擴張到南印度馬德拉斯西南地區。他海上的勢力擴大到馬來半島、蘇門達臘和爪哇等地的印度人僑居地區,為印度歷史上另一個輝煌的大帝國——笈多帝國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沙摩陀羅·笈多被稱為印度歷史上的拿破崙。他的事業由他的兒子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繼承。後者在位時間大體是公元380——413年。超日王繼續實行對外征戰政策。他一方面用聯姻的辦法,加強與北印度和德干地區酋長們的關係,以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同時向統治西北印度的幾個塞種人小王國進攻,繼續擴大帝國的版圖。到公元409年前後,除了克什米爾以及印度南端的一些小王國外,幾乎統一了全印度,其版圖與孔雀王朝相當。

    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印度,經歷了約100餘年的政治統一和社會安定時期。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控制著下面眾多的小王公,王公下屬的官吏管理著行政。在這個時期內,以經濟富庶、人口稠密的恆河流域為中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旃陀羅·笈多二世重視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修復了許多被破壞了的大型灌溉設施以發展農業。笈多王朝控制著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同當時的拜占庭帝國、希臘、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進行廣泛的貿易。對東南亞及中國的貿易主要是透過恆河三角洲以及羯陵伽港口,即沿“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的。印度商人經馬六甲海峽到達過中國的廣州進行貿易。當時帝國使用統一的貨幣地那拉。由於工商業的發達,城市裡出現了一個富裕的工商階層,這些人成為高雅文化的消費者。中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況。他在歸國後撰寫的《佛國記》(即《法顯傳》)中,稱讚笈多王朝統治者施仁政,“人民殷樂”,實際上當時正是王朝的鼎盛時期。

    旃陀羅·笈多二世還實行宗教寬容政策,扶持學術文化,使古老的印度文化的各個方面——宗教、哲學、戲劇、詩歌、藝術以及天文學、數學等科學技術方面都呈現出繁榮的局面。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據說旃陀羅·笈多二世當政時,身邊有九位大學者,號稱後宮“九寶”。這九位學者是:劇作家和詩人迦梨陀娑、天文學家彘日、名醫丹文塔裡、耆那教聖人克沙帕納卡、字典學者阿馬拉·辛哈、數學家桑庫、詩人貝塔拉·巴塔和加塔·卡爾帕拉、文法學者瓦拉魯奇。用現在的話說,這些人都是大知識分子,把他們稱為“寶貝”,可見當時統治者對知識和人才的重視。

    笈多王朝是印度人自己建立的一個空前繁盛的王朝,它是印度正統文化——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期,也可以說是中世紀印度文明的全盛期。它被一些民族主義歷史學家稱為印度的“黃金時代”,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可與中國的盛唐相媲美。從文化上看,在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出現全面繁榮的同時,印度文化也趨於成熟和定型。

    莫臥爾王朝

    莫臥爾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帖木兒攻佔德里,主要是為了掠奪,並沒有建立統治。建立統治的是他的第五代孫巴布林。巴布林機智、勇敢、力氣過人,他的奶奶是成吉思汗的一個親戚,這樣,他繼承了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兩方面的血統。相傳他曾在5分鐘內單獨一人憑打鬥並殺死5個敵人,兩天之內騎馬飛馳160英里,為了與人打賭曾兩次游泳橫渡恆河。巴布林幾次率兵征戰,打敗德里蘇丹軍隊。1526年,即巴布林22歲時,以一支12000人的精銳騎兵部隊,擊敗了土爾其人依卜拉欣君王的10萬大軍,殺死數千名俘虜,佔領德里,建立了莫臥爾王朝。在印度所有外來的統治者中,莫臥爾王朝可以說是最偉大的一個王朝,它的行政統治較完備,各宗教的關係以及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係較融洽,經濟和文化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這個王朝給印度注入了伊斯蘭教文化因素,使印度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巴布林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留下一部文筆優美的回憶錄,死時47歲。

    莫臥爾帝國到了阿克巴大帝(1542——1605年)時代達到鼎盛。阿克巴雄才大略,可與古代的阿育王相媲美。“阿克巴”意即“最偉大的”,是印度對他的稱呼。他的原名叫穆罕默德。他是巴布林的孫子,有著頑皮、好動、勇敢、機智的天性,喜歡做各種危險的運動。他是一個優秀的騎士,喜歡玩馬球,併發明瞭會發光的馬球以便夜間也能進行這項運動。他學會了如何駕馭兇悍的象群,並隨時準備外出獵取獅子與老虎。他14歲那年,被伊斯蘭教教士請去,用彎刀砍掉一俘虜的首級,由此得到了伊斯蘭教武士頭銜——“異教徙的劊子手”。他不愛讀書,宮廷請了許多有學問的教師來教他讀書,但都遭到他的拒絕。

    18歲時他已獲得了全部的統治大權。他繼承了他祖父的熱忱與貪婪,向外擴充套件疆界,經歷一連串的殘忍苦戰,征服了次大陸大部,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印度的歷史長河流淌到16世紀中葉,又出現一個平靜而寬闊的區段,這就是統一強盛的莫臥爾王朝時代。到阿克巴逝世時,莫臥爾帝國的版圖已包括:北自克什米爾南至哥達瓦利河上游,西起喀爾東到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廣大地區。1566年,帝國首都遷至阿格拉。阿克巴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行政管理要比德里蘇丹時期出色得多。在他統治時期,政府對全國的土地重新丈量和分類,並根據土地型別按新稅制徵稅。這些作法增加了政府的稅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帝國經濟繁榮,宮廷生活豪華,此時的印度再次躋身於當時世界富強國家之列。在文化上,莫臥爾王朝雖推行伊斯蘭教,但為了統治廣大印度教徙,統治者也大量任用印度教徙,因而阿克巴的宗教政策是相當寬容的。他試圖為他的帝國制訂一種獨立的意識形態,推行一種以皇帝為最高神明的新宗教。他有一句名言:“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總帶有或多或少的陰影。”據說他還吸收各宗教的精華,創造了一個叫“神一教”的世界宗教。這個宗教雖沒有流行開來,但他對宗教的寬容態度影響了他以後的統治者,也促進了兩大宗教的融合。他雖然是個文盲皇帝,但後來他承認了書籍的價值。他治世時,注意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建立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圖書館。這些資料包括許多優秀文學作品的底稿和繪畫作品。在他統治的時代,詩人、畫家、建築家、雕刻藝術家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被贈送大批皇家的物品。他親自監督印度教史詩《摩訶婆羅多》的翻譯。他自己不能讀書,只能靠他人讀給他聽。他經常找那些深奧難懂的書卷來研究,由此獲得了淵博的知識,最後,他竟成了一位愛好文學與藝術的文盲學者。在他的提倡和保護下,文學、藝術、繪畫、音樂等,每一種藝術都出現了繁榮。

    阿克巴大帝死後,其子賈漢傑即位,繼續推行阿克巴的政策。在從阿克巴大帝到其孫子沙賈漢的大約100年間內,帝國版圖又有所擴大。但到了莫臥爾王朝的奧朗則布皇帝(1658——1707年)治世時期情況有了變化。奧朗則布生性拘謹,對伊斯蘭教極為虔誠。他推行偏狹的宗教政策,毀壞印度教神廟來改建清真寺,致使各地怨聲載道,戰亂不斷,各地獨立勢力增強,帝國出現衰落。1707年奧朗則布死,王朝又經歷了幾個君主,但時間都很短。這時的莫臥爾帝國實際控制的範圍已經很小,後來僅限於德里王宮周圍的一小片地區。最後,在馬拉提人的打擊下,帝國徹底瓦解了。

  • 7 # 世界全史羅銳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見印度河文明)。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裡,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裡,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誌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2623435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援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 。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笈多王朝時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裡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戒日王時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笈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1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 :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中世紀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紀(笈多王朝時)就以新婆羅門教的形式從各地政權出發向部落地區發展,對部落居民進行同化。至8世紀,印度幾個重要地區的部落的同化過程基本告成。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業、財政方面具有雄厚實力。8世紀的商羯羅(788~820)創立了吠檀多哲學,恢復了佛教之前的對梵天的信仰。多種有神論教派由此派生。信奉溼婆神者為溼婆教派,信奉毗溼奴神者為毗溼奴教派,統稱印度教。印度教寺院為培養婆羅門種姓子弟的最高學府。印度教不僅是中世紀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區域王國的政治經濟支柱。梵文作為古代書面語在中世紀仍沒有滅絕。在民間開始流行區域性的語言文字。區域語言相傳至今,成為現代按語言劃分行政區域的基本依據。

    一、從十六國到四雄爭霸公元前6世紀7a64e4b893e5b19e31333365636562到公元前5世紀,北印度開始了從小邦林立到統一的政治國家的程序。較強的一些王國不斷吞併鄰邦,從喀布林河流域到哥達瓦里河兩岸,逐漸形成了十六國。它們是鴦伽、摩羯陀、迦屍、憍薩羅、弗慄特、末羅、車底、跋沙、俱盧、般闍羅、婆磋、蘇羅婆、阿溼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蒲闍。其中犍陀羅和甘蒲闍兩個國家在西北印度,婆磋在拉賈斯坦,阿溼波和阿盤底分別位於文底耶山脈以南和以北,其餘十一國都在恆河流域。在政治上,九國為君主制,七國為共和政體。這兩種制度並非互相排斥,也有從一種政體轉化為另一政體的,如甘蒲闍就從君主制轉變為共和政體。到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隨著兼併的加劇,北印度形成了四國爭雄的時代。它們是阿盤底、跋沙、憍薩羅和摩羯陀。二、孔雀帝國的繼承者公元前183年,時任軍隊總司令的普什亞米多羅謀殺了孔雀王朝的最後一王,建立了巽伽王朝。巽伽王國初期曾擁有幾乎整個恆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區,但由於抗擊希臘人和羯陵迦的入侵日益衰落,公元前73年被甘華王朝所取代。甘華王朝碌碌無為,統治權力勉強維持,約公元前28年,被薩塔瓦哈那王國所滅。同時期的東南,曾被阿育王重創的羯陵迦重新崛起,在國王卡羅毗拉的統治下,征服了德干西部;打敗了摩羯陀國,佔領王舍城;攻擊了印度西北的希臘人;橫掃了南部的潘地亞。但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卡羅毗拉去世不久,羯陵迦就被薩塔瓦哈那所滅。薩塔瓦哈那,中國古籍稱之為“安度羅”,是操泰盧固語民族建立的政權,雄踞於德干高原中部,公元前1世紀建國初期,在西穆卡和薩達加尼一世時期實力強盛。滅亡了甘華王朝和羯陵迦王國,薩達加尼一世去世還抗擊了北部入侵的希臘人和塞人,征服了南方後,他舉行“馬祭”,宣告強權帝國成立,但他死後不久,薩塔瓦哈那便衰落了。但公元2世紀,薩塔瓦哈那重新崛起,打敗了希臘人、塞人,達到極盛。但在2世紀末,由於地方長官紛紛要求獨立,薩塔瓦哈那衰落,終於被婆臘伐所滅。公元3-6世紀,伐卡塔卡崛起,於公元5世紀達到鼎盛,征服了馬爾瓦、羯陵迦、安度羅、古吉拉特等地,此後迅速衰落,6世紀時遮婁其所滅。三、泰米爾三邦印度南端自古以來是泰米爾三邦稱雄,它們是朱羅、潘地亞和其羅,公元前3世紀,三邦就出現在阿育王的銘文中。其中朱羅位於泰米爾半島的東海岸,潘地亞在朱羅的西南,其羅在潘地亞的西北,具有西海岸的控制權。三國中最強大的是朱羅,公元1-4世紀,國王加里加爾在文尼戰爭中取勝後,朱羅取得了半島南端的霸權,力壓潘地亞和其羅。但公元4世紀以後,朱羅遭到婆臘伐和潘地亞的攻擊,一度衰落。公元9世紀,朱羅王國重新崛起,並達到歷史鼎盛,以後再詳細介紹。四、西北外族孔雀帝國滅亡後,安息人、大夏人、塞人、月氏人都曾入侵過印度,公元前2世紀,大夏人進入旁遮普,順印度河流域挺進三角洲地區。公元前175年,大夏以興都庫什山脈為界,分裂成南北兩部分。20年後,北大夏亡於塞人。而南大夏則統治了200多年,他的首都設於五河流域的奢羯羅,在米南德時期,南大夏打到恆河流域,進攻巽伽王朝,盛極一時。公元1世紀後,南大夏為貴霜帝國所吞併。約公元前88年,塞人透過波倫山隘,擁入印度河流域,定居西印度。約公元前80年,進入印度的第一位塞人國王毛伊斯在犍陀羅建立政權,此後他們分而治之,在西北印度形成了許多相對獨立的小國最遠達到臨近於德里的馬土臘,印度人稱他們為塞人州長。公元4世紀,笈多帝國將它們一一征服。嚈噠人於約公元458年第一次進入北印度,但被犍陀羅打退。5世紀末,打敗了波斯人的嚈噠人捲土重來,佔領了西北印度大片土地。嚈噠人在印度以原來南大夏的奢羯羅為首都,對北印度大肆劫掠,過著富庶的生活。屢遭劫掠的印度各邦,終於攜手組成聯軍。將嚈噠人趕出平原,後來西突厥和薩珊波斯合計嚈噠人,公元565年嚈噠人徹底被打敗。五、笈多帝國衰落到戒日王時期從笈多王朝衰亡到公元7世紀初戒日王崛起,北印度是小邦林立,其中有五個主要王國:後笈多諸王、穆克里、坦尼沙、梅特拉卡和高達。所謂後幾多諸王並非笈多王族後裔,實際上是季度完成的封臣,他們見中央逐漸衰落而紛紛宣告獨立。他們先盤踞在摩揭陀地區,後被穆克里王國逐次逐出,遷至馬爾瓦地區。梅特卡拉源出於伊朗,統治著古查特拉地區,直到8世紀中葉才屈服於阿拉伯人的攻擊。高達位於東邊的孟加拉地區,它後來一直是戒日王在東印度最強勁的對手,直到619年一仗後,勢力才削弱。穆克里控制著以曲女城為中心的周圍地區,坦尼沙佔據著德里北方。這兩國建立聯姻同盟,穆克里的國王娶了坦尼沙的公主,穆克里的國王被高達擊殺後,坦尼沙王國的戒日王統一兩個國家。後戒日王在公元647年左右短暫了北印度。六、拉其普特時期戒日王時期結束後,印度在一次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公元7世紀後,拉其普特人佔據了主導地位。拉其普特人是公元5世紀隨嚈噠人進入西印度的外族人。三強爭奪曲女城是這一時期北印度的主題。普拉蒂哈拉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翟折羅的後裔,公元8世紀,國王納加巴塔一世在成功組織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之後,就向東擴充套件,他的侄孫弗少王曾把勢力擴張到孟加拉,但後來被拉喜特拉庫塔擊敗。8世紀末,弗少王的兒子納加巴塔二世時期,普拉蒂哈拉重新崛起,從波羅王朝手中奪過曲女城,但最終敗於世仇拉喜特拉庫塔的戈文達三世。納加巴塔二世的兒子波闍王時期,普拉蒂哈拉達到鼎盛,力壓拉喜特拉庫塔和波羅,擊敗了孟加拉的高達,阻擋了阿拉伯人的入侵。波闍王死後,普拉蒂哈拉就走向衰落,公元1018年被突厥人所滅。波羅王朝位於恆河下游的富庶地區,控制了孟加拉和比哈爾的大部分。8世紀末,達摩波羅征服了曲女城,雖然他的兒子提摩波羅丟掉了曲女城,但對鄰國的的征服也有所收穫,此後波羅王朝衰落。到摩西波羅時,波羅王朝重新崛起,但他生不逢時,盛極一時的朱羅國王拉金德拉遠征孟加拉,將波羅王朝擊敗,此後,波羅王朝衰落,12世紀讓位於犀那王朝。拉喜特拉庫塔於公元8世紀中葉在德干高原上崛起,9世紀成為德干地區的霸主。10世紀拉喜特拉庫塔進入恆河流域爭奪,916年攻取了曲女城,但在南北衝突中,拉喜特拉庫塔耗盡了力量,973年被後遮婁其所取代。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印度並非只有這三國,還有很多重要的小國,如迦溼彌羅、迦摩縷波、沙希亞,及拉齊普特族的帕裡哈爾、喬漢、索蘭克、帕瓦爾。七、中世紀南印度6世紀中葉以後,位於巴達米的遮婁其和位於康契普拉姆的婆臘伐以德干高原為主戰場,展開了長達300年的衝突。6世紀中,遮婁其擊敗伐卡塔卡並取而代之,以德干高原西部為基地,進而擴充套件到高原大部分地區。補羅稽舍二世擋住了戒日王的進攻後,向東征服羯陵迦,擊敗婆臘伐。但晚年卻被東山再起的婆臘伐重創,首都瓦達比被毀滅。之後遮婁其的超日王一世統一了王國,與婆臘伐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損失慘重。後來,超日王二世一雪前恥,攻入了婆臘伐的首都建志城。婆臘伐和遮婁其都曾兼併對方,但都無法抱住對方的疆域,可見雙方軍事上是勢均力敵的。但8世紀中,局勢發生了變化,泰米爾半島的潘地亞加入了這場爭鬥,並擊敗了一蹶不振的婆臘伐。9世紀中期,朱羅再次崛起,羅闍羅闍一世時期,朱羅王國進入全盛時期,他攻擊其羅、錫蘭、潘地亞三國同盟,向西征服了其羅和潘地亞,向北佔領了羯陵伽,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渡海征服錫蘭國,摧毀了錫蘭的首都,他還發動過對馬爾地夫群島的進攻。其子拉金德拉一世時期更上一層樓,在陸海兩路上所向披靡。他擊敗了後遮婁其王國,基本控制了南印度,還揮師北上遠征恆河流域,佔領恆河三角洲地區,把恆河聖水帶回了朱羅首都。他利用強大的海軍,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室利佛逝王國爭奪印度洋東部的霸權,曾佔領了沿馬六甲海峽的許多戰略要地,甚至緬甸南部的勃固地區。此後,朱羅被霍伊薩拉王國、卡卡提亞王國和亞達瓦王國聯軍擊敗,而這三國都是遮婁其的封臣,朱羅削弱了遮婁其而使它們獨立。後來潘地亞給予朱羅致命一擊。13世紀,潘地亞取代朱羅,成為泰米爾地區的支配力量。八、德里蘇丹的北地方政權德里蘇丹國統治了以德里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但對外圍地區常常鞭長莫及,在北印度的地方政權中,較強大的有七個。德里蘇丹奴隸王朝的建立者艾伯克的恩主穆罕默德,曾派其另一猛將伊克迪亞爾遠征孟加拉,在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時,孟加拉已建立獨立的穆斯林政權。後來德里蘇丹圖格魯格王朝征服孟加拉,但在1345年,孟加拉重新獨立,直到1490年,孟加拉一直伊利亞斯王朝統治,在1490年被阿比西尼人奪權。1493年,薩伊德·侯賽因奪權,並一度開疆拓土。他死後,孟加拉衰落下去,並最終於1538年被舍爾沙征服。1301年,印度教王公蘇訶提伐建立了克什米爾統一國家,1339年,沙·米扎爾奪權,建立起伊斯蘭政權。克什米爾值得一提的統治者有兩個,錫坎達爾和扎因·烏爾·阿比丁,前者使克什米爾全境完成了伊斯蘭化,後者減輕稅負、整頓治安、實行宗教寬容、發展文化藝術,人稱“克什米爾的阿卡巴”。巧的是,克什米爾最終正是被阿克巴所征服。古查拉特位於西印度,曾在艾哈邁德·沙、貝加爾哈、巴哈杜爾三位驍勇善戰的君主的統治下,開疆拓土,達到鼎盛。但後來被胡馬雍擊敗,最終被阿克巴大帝征服。馬爾瓦被德里蘇丹征服後,趁帖木兒入侵印度之際獨立。1436年,馬爾瓦的王位被大臣馬茂德奪取,馬茂德在位期間,連年征戰,但鮮有勝績。馬茂德死後,馬爾瓦衰落下去,並最終為古查拉特所征服。趁帖木兒入侵印度時獨立的,還有江普爾。在易卜拉欣沙統治時期,江普爾曾一度成為北印度伊斯蘭文化中心。1479年,江普爾重新被德里蘇丹征服。與上述國家不同,美華爾是印度教國家。這個國家有作為的君主有拉納·古姆帕和拉納·桑加,前者崇文,留下很多建築和文學作品,後者尚武,一度擊敗古查拉特和馬爾瓦,但最終被巴布林所滅。拉瓦爾建立的邁華爾也是印度教王國,在喬達國王時期一度強盛,後於1520年左右解體,最終都歸於阿克巴之手了。這應當是印度最全面的歷史了。

  • 8 # 山外山FJH

    1、孔雀王朝(約前321年-前324年至約前187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是第一個統一印度的政權。

    2、巽迦王朝:取代孔雀王朝的印度新王朝。公元前185年幼孔雀王朝部將普沙密多羅。巽迦在摩揭陀建立,都城摩揭陀。該王朝反對佛教。將與只限於恆河中下游地區。公元前73年被甘婆王朝取代。

    3、甘婆王朝:取代巽迦王朝的印度新王朝。自阿育王死後不久,安達羅和羯陵迦宣告獨立,成為南印度大國,孔雀王朝衰落,版圖縮小。公元前二世紀初和中葉以後,巴克特里亞以及安息人、塞人侵入西北印度。 巴克特里亞希臘王國滅亡。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王為一女奴所殺,出身婆羅門的伐蘇迪跋(屬甘婆族)奪得王位建立甘婆王朝。公元前30年,甘婆王朝為南印的安達羅滅亡。

    4、安達羅王朝:取代甘婆王朝的印度新王朝。位於印度半島南部。南印度並立的新王朝還有羯陵迦王朝。公元前232年,阿育王死後不久,宣佈獨立,脫離孔雀王朝,公元28年滅甘婆王朝。公元一世紀為貴霜王朝兼併。貴霜王朝時期(約公元1——3世紀),印度西北部的牛建陀羅與北印度的秣亮羅曾是貴霜王朝時期的兩大雕刻中心。此外,在安達羅王朝統治下的南印度阿默拉沃蒂,佛教雕刻自成一派,與鍵陀羅、秣菟羅鼎足而三,成為這一時期三大藝術中心。

  • 9 # 愛妮品歷史

    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位於10°N-30°N之間,位於低緯度,大部分位於熱帶和亞熱帶,是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一個國家,英聯邦的會員國之一,與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和馬爾地夫、斯里蘭卡隔海相望。

    如果要追溯印度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以下13個階段:

    1、原始社會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

    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佈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BC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佈範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2、吠陀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

    3、列國時期

    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佈在這個範圍上。

    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慄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溼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

    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4、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在大流士一世之後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

    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5、貴霜王朝

    貴霜王朝由大月氏(dà ròu zhī)五翕侯貴霜翕侯部落建立,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2世紀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勢力強大,為匈奴勁敵。

    貴霜王朝的其鼎盛時期是:127年-230年,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裡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百萬士兵二十多萬,被認為是當時歐亞四大強國之一,與漢朝、羅馬、安息並列。

    貴霜帝國(梵語KushanEmpire),約公元1世紀上半葉興起於中亞細亞的奴隸制國家,創始者為大夏(巴克特里亞)的貴霜部落翕侯(首領)丘就卻(亦作“丘就劫”),經閻膏珍至迦膩色伽(公元2世紀上半期),建成一北起花剌子模、南達文迪亞山,包括中亞、阿富汗和印度半島西北部的大國;首都布路沙布邏(Purusapura,即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崇尚佛教,發展國外貿易,遠與中國(漢)、羅馬帝國相交通,境內的犍陀羅雕刻藝術最為著名。

    公元3世紀前後,貴霜帝國分裂,5世紀遭囐噠人入侵,貴霜帝國滅亡。

    6、笈多時代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

    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係)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

    7、戒日王朝

    戒日王朝是公元7世紀統治北印度的封建王朝,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首都為曲女城(今卡瑙季)。

    7世紀初北印度陷於政治分裂,出現兩大敵對的政治聯盟,曷利沙的普西亞布蒂王朝與曲女城的穆克里王朝聯姻結盟,對抗孟加拉的高達族國王設賞迦與摩臘婆王提婆笈多的聯盟。

    606年,曷利沙大臣般底擁立曷利沙·伐彈那(即戒日王喜增),號屍羅阿迭多,戒日王即位後,與迦摩縷波王巴斯卡拉跋摩結盟,收復曲女城。

    612年,曲女城與曷利沙正式合併為戒日王國(即羯若鞠羯國)。

    620~634年,戒日王南征德干失敗,從此放棄征服南印度的企圖。

    636年以後,征服孟加拉、比哈爾和包括戈康達在內的奧里薩,建立對摩揭陀的統治。

    8、拉其普特(阿拉伯入侵)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9、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併。

    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10、莫臥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

    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

    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臥兒帝國。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臥兒帝國稱為“後期莫臥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臥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11、殖民時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

    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華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

    最晚被英國兼併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

    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透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併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華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

    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裡也有土邦)。

    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充套件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華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華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

    1909年英國透過莫萊-明託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12、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援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13、印度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

    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併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玄宗李隆基為什麼要設定節度使一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