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散聊吧627
-
2 # 憤怒野虎
此問者,應該補下你的歷史課再問吧。
英國對晚清政府攻打,方式變化是:單獨打,找伴打,合群揍。等多種方式,進行侵略中國。
在1840年鴉片戰爭後,又在1860年左右聯合法國進行第二次鴉片戰爭。在二次鴉片戰爭至1900年間,不斷向西藏、雲南等邊境侵略,在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英國不再單獨進攻中國。在1900年,聯合多個列強以八國聯軍方式侵略。
可見,提主認為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不再侵略中國,實為“腦殘”,英國以不同方式,進行侵略中國。
-
3 # 魔方歷史觀
第一次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的開啟。英國對當時的中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使得當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之後,又有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等,清政府作為當時的中國的統治政權,在這一場場戰爭之後,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使得當時中國的主權、領土、人權受到嚴重侵害。
而關於提出的這個問題,英國政府並非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沒有與清朝發生戰爭,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依然有英國的參與。但是,英國確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沒有單獨對當時的中國發動過戰爭,哪怕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是英國與法國一同對中國發動的戰爭。
而英國沒有再單獨與清朝或者說不再對清朝發動戰爭,原因也很好推測。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英國與中國之間距離太遠,跨度太大。再有,就是如果當時的世界上英國的實力是“一家獨大”那種,那還是可以對當時的中國發動戰爭的,但可惜,英國雖然實力雄厚,還是不能視其他列強於無物,畢竟其他國家也都對當時的中國有覬覦之心,英國已經不能再像第一次鴉片戰爭那樣“吃獨食”了。
還有就是,如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之後雖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但是,當時最大的受益者,卻不是發動戰爭的英法兩國,而是以“調停有功”自居的沙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沙俄脅迫清政府割讓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反而成為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所以,對於英國而言,主動再對清朝發動戰爭,不符合英國的利益,而且,英國更不會去做“為他人做嫁衣”的事。
-
4 # 劍指蓬萊
改正一點,英國並非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就停止了對我國的侵略,之後的八國聯軍侵華也有英國的參與。
如果問為什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幾十年內停止了對中國的戰爭,那麼就不得不提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了。《南京條約》中規定了“片面最惠國”待遇使得英國即便不對中國發動戰爭,也能享受到其他對中國發動戰爭且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所規定的一樣的待遇。比如中日戰爭戰敗後,中國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中。中國能夠給予日本的各項權利,英國憑藉者片面最惠國待遇,能獲得同樣的待遇。而其他國家對英國的優惠待遇,中方卻不能享受,這就是所謂的“片面”最惠國待遇。
之所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清華之間幾十年內,英國沒有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原因還有,開始的洋務運動等與西方各國之間有較多交流與合作,可以互相有利,且英國實際上已經對中國造成了很大傷害,掠奪了很多東西,而因果的經歷還要在世界其他地區保持殖民侵略活動,所以並不能只把目光盯緊一箇中國。
-
5 # 布衣149151421
要回來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英國為什麼對清朝發動戰爭。
十九世紀資本原材料市場日趨飽和,但當時地球已經沒有可以開拓的無主之地了。所以英國盯上了清朝。要求清朝開啟國門開放市場。想想小米手機,在國內市場飽和後,就跑到印度賣了!這是資本天然的擴張性。但清朝拒絕了,清朝最怕的就是漢人和洋人暗地溝連,這次還要公開溝連,可謂動搖國本了!於是乎英國藉口虎門銷煙發動了戰爭。這場戰爭目的非常明確地寫在《南京條約》的第一條。
其實早在乾隆時代英國人就已經這麼要求了,並且也遭到了拒絕。那為什麼隔了這麼久才來打清朝,有興趣可以查查這段時間英國都在幹什麼就明白了。但英國人這趟沒有白來,他們在大運河的旅行中看到清朝貧窮和虛弱。為未來的戰爭提供了底氣。
戰爭結束後清朝的統治者又回到安寧窩中,並且認為城下之盟不必遵守。洋人幾次來廣州要求開門都被拒絕。並且用天朝特有的踢皮球大法來忽悠洋人。一會去兩江,一會去兩廣,一會民情兇兇,一會兒又要請示皇帝。就這樣過了近代史第一個所謂的“渾渾噩噩二十年”。英國再次發動戰爭。至於為什麼又等這麼久,大家可以查查這段時間英國在忙什麼。
這次清朝被打服了,皇帝客死它鄉!英國人目的也達到了!為什麼沒有下次戰爭,大家可以查查英國在此後忙什麼!
-
6 # 史秀
首先並非不再與清朝發生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英國還是非常積極的參與的。
準確的說法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與清朝發生戰爭,這其中可能有一下原因:
1860年不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束,也是英國政治的分水嶺。英國王室結構發生重大變故186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母親、丈夫相繼離世,導致維多利亞女王開始減少在公共活動中的影響,她避免與公眾見面,在接下來的好多年裡很少涉足倫敦,她的隱居為她贏得“溫莎遺孀”之名。
與此同由於女王的隱退消弱了公眾對君主制的嚮往,鼓勵了共和運動的興起。導致了英國國內政治格局開始發生變化,甚至一度出現要求女王退位,而且激進分子公開反對女王的情況。
印度的地位變化,導致英國在遠東的戰略意圖發生變化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值英國印度民族起義到印度併入英國的階段,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從透過東印度公司轉變為直接設定總督管轄。很快英國女王便兼任印度女皇。英國完成了對印度的全面殖民。
印度也在工業品市場、原材料供應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英國的需要,因此英國對於遠東殖民地的訴求開始慢慢轉變,殖民統治中心日益圍繞印度而加強。
德、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趕超,英國開始漸漸喪失獨霸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讓德國、美國後來居上,加上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歐洲政治版圖的巨大變化,德國、義大利完成統一,俄國也開始重新崛起,英國在技術、軍事上的優勢變得越發不明顯,一家獨大的形式遭到了嚴峻挑戰。
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崛起與一系列的擴張,以及英屬北美帶來的殖民地壓力,也引發了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擔憂,由此也間接促成了加拿大自治領的成立。
俄國在遠東的崛起引發了英國的警惕,英國需要清朝政府制約俄國在遠東的擴張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獲益最大的並非英法兩國,而是居中調停的俄國。俄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憑藉調停的功勞,脅迫清朝政府承認《璦琿條約》並簽署《中俄北京條約》,獲得了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回報。
除此之外,俄國在中亞地區的勢力範圍滲透,讓英國也開始意識到俄國在中亞、遠東的擴張威脅到了其利益,尤其是可能直接影響到印度。加上俄國多次插手歐洲事務,無論與後起之秀德國合作,還是與傳統強國法國合作都可能挑戰英國的霸權,英國開始減少對清朝的軍事打擊,改為支援清朝政府以制約俄國在遠東的膨脹。
這與後來英國支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從而制衡俄國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
清朝的外交政策變化,讓英國可以不用透過戰爭實現自己的意圖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就是所謂的總理衙門,開始代表清朝政府處理對外事務。而英國也意識到,單獨吃下中國,英國的實力還打不到,又不想與俄美等國分享。英國、法國等國可以透過總理衙門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經濟意圖,而不用透過外科手術式的戰爭,相對而言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總結來說:所謂大英帝國的擴張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極限,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軍隊像撒豆子一樣鋪在了世界各地,基本達到了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極限,英國已經無力繼續大規模擴張,只能開始維持帝國的現有狀態,即便如此依然捉襟見肘。殖民霸權也在後起之秀的競爭中逐漸處於維持狀態。這也預示著英國開始走下坡路。
-
7 # 曉話文史
英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並非沒有與大清爆發戰爭,只是並沒有再爆發讓第二次鴉片戰爭如此大的戰爭,或者說歷史書對英國其他對中國侵略的行為記載較少。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進行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尤其是在軍事上,中國慢慢擁有一隻明面上在世界有一定實力的海軍和陸軍。這個時候英國入侵中國的成本加大,在不確定性下英國減緩了對中國的武力侵略,但是在經濟方面的侵略從未停過。
1888年英國藉助印度挑起中國西藏問題,英國從印度侵入中國西藏,挑起第一次侵藏戰爭。1890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藏印條約》,條約規定將中國和錫金的邊界線向西藏內移,使中國喪失西藏南部的部分領土主權。中國和印度關於西藏的部分領土主權問題正是源於英國對中國西藏的侵略,毫無爭議西藏南部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堅決反對印度無理要求。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清政府再次暴露自己腐朽無能的一面,洋務運動的成果也消失殆盡,中國又成為一個不設防的香餑餑。義和團運動又給英國和西方列強找到侵略中國的藉口,1900年6月,帝國主義列強組成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下從天津進犯北京。
中國北京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再次慘遭西方列強的洗劫。《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清政府淪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8 # 青青說史
英國不在與大清發生戰爭,主要是因為英國在大清身上在也撈不出多少油水了!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英法等列強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已經由單純的侵佔土地、擴大原材料市場和消費市場轉變成資本輸出和對殖民地的資本控制,這需要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
而英國則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印度的身上,特別是加強了對印度的控制,因為印度的體量較大,英國要消化印度都比較困難更別說在顧上體量更大的中國了!
當然這只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中國身上得不到什麼太大好處!首先是因為大清雖然腐敗無能,但是畢竟中國還是一個統一的大王朝,大清依然可以動用全國的國力進行近代工業建設,例如洋務運動,而英國資本進入大清帝國就很困難,甚至風險很大,到不如選擇已經完全控制的印度。其次大清國的消費能力太低,英法原以為是大清朝不夠開放導致的,所以才發動二次鴉片戰爭,甚至英國派人直接接管了大清的關稅部門,結果戰爭結束後大清朝還是這個樣子,這就無語了!最後就是因為英國希望大清能獲得短暫的發展這樣才有利於英國在大清能夠獲利,大清能夠獲得短暫的發展不僅有利英國的貿易,在軍事和政治上還有可能抵擋沙俄在遠東的擴張,如果一味的打壓大清,不僅大清越來越窮,沒錢購買英國的工業品,說不定還會和沙俄站在一塊,這都不是英國希望看到的結果!
所以精明的英國在二次鴉片戰爭後,對大清又拉又敲打,大清朝的北洋艦隊和福建水師大部分的軍艦都來自英國!這才時英國所希望看到的!
-
9 # 君子點兵
初中《歷史》教科書就記載了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晚清政府簽下了《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會。
然而短短的14年後,英軍再次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國恥火燒圓明園就是這次戰爭發生的。
那麼為什麼在這以後英國不在發動戰爭了呢?
主要原因如下:
一,英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希望開啟中國市場,對中國的領土沒什麼興趣,英國佔領香港僅僅為了方便商船停泊,補充給養。
二,英國當時殖民地太多,(自稱日不落帝國)而英國人口太又少自己知道佔領中國是不可能的,其次歐洲也是戰火紛飛,所以不可能再發動大戰。
三,當時的中國就是一塊唐僧肉,英法美德日意奧甚至葡萄牙西班牙這麼多小國家都來分一杯羹。英國自然知道自己不可能吃下這麼大的利益,否則很可能群而攻之,所以不在發動戰爭了。
-
10 # 賢哥讀歷史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重點是開啟中國市場,十九世紀的英國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已成為工業國家,機械化生產代替人工,產量大大提高,為了傾銷他們的工業產品,實現一直以來同中國的貿易逆差,而兩次鴉片戰爭,用武力開啟中國大門,同中國簽到了《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不僅打開了中國市場,不僅從
中國獲得賠償,也獲得了他們傾銷產品的口岸,英國並沒有要滅亡其他國家的想法,所以英國在兩次鴉片戰爭後才沒有與中國發生戰爭。
英國並不像日本那樣非要滅亡其他國家,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鴉片戰爭之前自己對印度殖民統治了,但英國不像日本、德國那樣喪心病狂,非要滅掉其他國家,主要是以通商為主,所以英國已經達到目的了,就沒必要再發生戰爭了。
-
11 # 逆流的魚L
主要是英國達到了目的,不需要出手了,同時,同時英國開始進入帝國主義時期,這段時期主要以資本輸出為主,也不需要在靠武力征服了。大清也從天朝上國的的迷夢中被打醒了,明白了自己和外國的差距,開始進行正常的外交活動,大家經過談判都能解決的是就不需要再開戰了。
英國是西方老牌強國,率先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和進行了工業革命,國力日益強大,因此開始了在世界各地尋找新的原料產地和市場,龐大的中國成為了他們的目標。不過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統治之下,自給自足,閉關鎖國和外界交往不多,並且清朝統治者自視為天朝上國,對外國視為藩屬國。
英國無法開啟中國市場,只能走私鴉片謀取暴利。
清朝認識了問題的嚴重性,遂派林則徐查禁鴉片,並進行了虎門銷煙。英國於是以此為藉口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朝戰敗,簽訂了《南京條約》,中國的大門被開啟。
不過清朝的經濟結構一直是小農經濟為主,自給自足,英國在中國還是打不開市場,並且清朝還是沒有放棄天朝上國的思想,雙方打交道還是困難。為此英國藉機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經過這次戰爭,清朝統治者知道了自己和外國的差距,開始開眼看世界,為此一場學習外國先進工業技術的洋務運動開始了。而且為了和西方國家打交道又專門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此時英國逐漸步入帝國主義階段,開始進行資本輸出,因此不再靠武力,轉為政治經濟外交領域,因此英國就不在需要和大清再單獨開戰。
-
12 # 在戎在祀
二次鴉片戰爭後勢力範圍理論被各帝國認同,晚清 非洲 東南亞和奧斯曼帝國基本上都開始半公開的搞勢力範圍理論,非洲 東南亞和奧斯曼屬於把勢力範圍執行最徹底的地方,晚清勢力範圍理論後期已經公開化,就連中國人都是人盡皆知,就連朝鮮戰爭主要原因也是美蘇劃定勢力範圍埋下的矛盾,在歐洲因為勢力範圍埋下的矛盾是波蘭。
英國雖然沒有戰爭擴張租界擴張是公開的秘密,天津 武漢 上海等等一些大城市晚清的官員怕麻煩是強推租界反倒不是英國人主動搞租界,上海租界首開先例後各個大城市紛紛效仿,中央層面也認為方便管理也是認同英國人搞租界,有了中央認同地方上也沒什麼阻力。大城市紛紛有了租界符合英國利益也沒啥理由與中國開戰。
二次鴉片戰爭後期晚清也開始搞外交搞以夷制夷,瞭解了西方內部矛盾後從外交層面制衡英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13 # 董元奔古典情懷
怎麼不再了?1898年英國參與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擴大和確立了其對香港地區的殖民統治權;1900年參與(實質上是主要主導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清政府簽署《辛丑條約》,獲取巨大的侵略利益;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英國參與所謂調停和平衡日俄對清政府的影響力,獲取自己在中國的額外的殖民利益。總之,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和之後一樣,英國帝國主義者一刻都沒有放鬆對清朝的殖民侵略。
-
14 # 跪射俑
1900年5月至1901年6月,八國聯軍發動入侵清朝的戰爭,他們佔領了清朝首都北京,這"八國"就有英國的軍隊,英國先後出動了8艘軍艦、海軍陸戰隊二千多人、陸軍1萬多人。八國聯軍當時有56艘軍艦、海軍陸戰隊四千多人、陸軍4萬9千多人。
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佔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佔領,熟門熟路的日軍率先掠走內務府300萬兩白銀,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佔領,以西由義大利軍隊佔領 。
皇城東北由德軍佔領,皇城東部由日軍佔領,皇城東南由英軍佔領,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軍佔領。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佔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佔領,實行軍事統治。
-
15 # 春江花月夜688
十九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後,國內生產的工業產品遠遠大於本國消費。急需開啟新市場,傾銷本國產品,是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動力,當時,英國是世界工廠,想把產品傾銷到世界每個角落,中國雖然人口眾多,市場大,比非洲,美洲,大洋洲市場等要小的多,當時,英國相比中國國力強大多少,佔領世界市場是英國首要目的,而非仁慈之心,再說中國洋務運動蓬勃發展,覺醒的中國發展和學習西方,不久會趕超英國,是英國統治者所擔心的。
-
16 # 赤紅雙翼
這裡所謂的不再與大清發生戰爭,應該指的是與大清之間不再爆發獨立戰爭吧!的確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英國確實不再與大清國進行一對一的戰爭,但這並不意味著英國學好了,而是英國明白同清國作戰自己單槍匹馬消耗實在太大,所以往後的歷次與清國的戰爭,歐洲列強基本上都是組團一起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還有英國軍隊武力蠶食西藏地區等問題。
其實有這種想法還是因為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就已經不再與清國正面衝突,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英國打仗向來是為了不平等貿易,既然與清國的貿易大門已經被打通了,自然就用不著跟清國硬扛,反而是盯上了那些清國看不上的地區,而這些地區的資源卻是異常豐富或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例如西藏以及香港。
另外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國最大的敵人已經從英國轉變為了俄國以及日本。清末時期俄國與清國在東北地區不停地爭奪,而對於清國而言東北屬於老祖宗的龍興之地,所以對於東北的爭奪自然是最重要的,畢竟老家都保不住留著西藏與香港還有什麼用。
在清國忙著要回東北期間,英國卻在清國的背後不停地搞小動作並攫取利益,所以在那個時期的歐洲列強中,英國才是真正悶聲發大財的。
-
17 # 看不見的角落
一方面是牽扯到的利益太誘人,一方面是清朝確實慫了,惹不起還躲不起麼?
對清朝最友好的列強,一定是英國。為啥嘞。清朝的關稅,以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航運貿易全都在英國手裡。所謂清朝對外的鉅額賠款,和這個比起來都是弟弟。
我來舉個例子,八國聯軍侵華。法國和德國強烈要求肢解瓜分清朝,愣是讓英國給攪黃了,改為鉅額賠款。但清朝沒錢怎麼辦?英國人就用關稅擔保,把實收3點幾(百分制)的關稅,提高到紙面協定的5,愣是擔保了連本帶利將近十億兩的賠款。可以想象一下,這裡利潤有多嚇人。
東印度公司當年能否決英國海軍對清朝宣戰,如今這利潤比東印度公司高多了。老老實實躺著賺錢不好麼,何必非要宰了這隻下金蛋的雞呢?對吧。可以參考一下總稅務司把琅威理調到清朝當教員的過程,這能量要大到什麼地步,居然能改掉軍方的規定?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打起來,怕是不想混了。
其次呢,就是清朝知道英國厲害,有事繞著躲。中國第一個駐外使節郭嵩燾,就是這麼被任命出來的。當時爆發了馬嘉理事件,地方政府砍了個英國神職人員。按清朝的常規流程,這算個啥?二鴉的時候,直接扣押整個使團,肢解了一半人。官方代表尚且如此,一個神父算個啥?
但是一鴉和二鴉留下來的心裡陰影太大了,清政府不顧舉國反對,強行委任了個駐外使節,也就是郭嵩燾。讓他去代表清政府道歉。一時之間舉國沸騰,恨不得把郭嵩燾給撕了。清政府還得勒令地方政府保護郭家。為啥?找不到一個這麼高品級的官員願意出使的,誰出使,誰倒黴。
頂著全國壓力去給英國賠禮道歉,英國想打也沒理由啊。
後面清朝和英國的關係還是不錯的,雙方經常有合作。收復新疆的時候,英國資本家幫了大忙。清法戰爭打不下去的時候(海陸兩線被法軍暴揍),請的英國調停,少賠了幾千萬。
-
18 # fangxiaoxinxin
第一、是因為英國已經在清朝拿到了很多的利益,英國變成了在中國利益最大的國家。
第二、英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發現英國打擊清朝最大的受益方是沙俄,而當時的沙俄是英國最大的勁敵,所以英國想扶持清朝讓清朝對付沙俄。
-
19 # 鴛鴦瓦冷
因為大清很老實,大英則很忙:
1.大清只是英國海外市場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仗也打了,好兒也得了還想怎麼著?況且清朝已被豢養熟,貼心又好用。
2.歐洲一片混亂,德法互撕,大灘臭屎可攪,英國忙著去當攪屎棍,玩離岸平衡手。
3.米國內戰後,經濟迅猛增長,忙著跑米國搞投資。
4.非洲人和印度人不老實,英國忙著在非洲和印度搞事。
-
20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的確,如果不算辛丑戰爭,英國確實沒有再與清朝發生戰爭,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清政府已經很聽話了,沒必要再靠武力解決問題。
清朝與英國只發生過兩次大規模戰爭,也就是兩次鴉片戰爭。英國透過這兩次戰爭基本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讓清政府更好的聽話,以便於英國能在中國賺更多的錢。
對英國來說,無論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的目的是通商,是掙錢,而不是土地。那清朝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特別是平定太平天國後,清朝開始搞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不但內地的市場放開,甚至清政府還主動到國外買槍買炮,還買軍艦,在內地還開工廠,這些對英國人來說都是利潤巨大的生意,那已經能掙錢,並且是不用動武力就能把錢掙了,那幹嘛還要打仗?
英國畢竟不是沙俄和日本,沙俄和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主要攫取的是土地,至於經濟利益則是附帶的。而英國更喜歡搞殖民統治,半殖民英國也能接受,只要聽話能讓英國掙錢,英國人的吃相還不會太難看。
回覆列表
打不打滴沒鳥意思了唄!戰爭不是目的呀!讓清政府通商才是目的嘛!等發現是中國的小農經濟的問題時也就“不再難為清政府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