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林區小范

    天氣忽冷忽熱,變化無常,剛暖和了沒幾天,一股冷空氣襲來,天又變冷了,像這種天氣對於小麥的生長和產量都是有一定影響的。

    天氣對小麥究竟有多大影響呢?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說一下小麥的種類,因為天氣因素對於不同種類的小麥影響是不同的。

    小麥從播種的季節可以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

    冬小麥

    冬小麥又分為北方種植區和南方種植區,北方種植區主要分佈在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南方種植區主要分佈在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區。冬小麥一般在第一年九月份到十月份種植,第二年的六七月份左右收割。冬小麥生長週期長,所以比春小麥更好吃。冬小麥由於要過冬,冬天下雪量多少與產量也有很大關係,“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就是這個意思。

    春小麥

    春小麥一般在東北地區和高原地區如內蒙古、甘肅一帶種植,因為這些地區冬天特別寒冷,不適宜農作物生長。春小麥開春種植,夏天收割,生長週期非常短。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天氣因素對小麥的影響。

    天氣對冬小麥的影響

    冬小麥生長緩慢,週期長,第一年秋天種下去,等入冬前就可以長到十幾釐米。冬天表面部分會乾枯,根部則在土下養精蓄銳,等到第二年開春再重新生長。

    冬小麥相對來說耐寒耐凍,開春後天氣的變化對其生長及產量都影響不是太大,因為春寒這種情況跟冬天相比,還是要暖和很多的,不過倒春寒對冬小麥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天氣對春小麥的影響

    春小麥在開春四五月份播種,只有溫度回升且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才適宜種植,所以天氣忽冷忽熱,氣溫驟降對春小麥影響較大。如發生倒春寒這種現象,只能推遲春小麥種植時間。而春小麥的生長週期很短,推後種植時間對產量是有一定影響的。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天氣忽冷忽熱,倒春寒這種情況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冬小麥的應對措施

    冬小麥對於一般春寒沒什麼影響,但對於倒春寒我們還是要注意的。首先,第一年種植時間不宜過晚,入冬前長勢良好能增強其本身的抵抗力,能使其養精蓄銳來應對第二年的氣候變化。另外平時我們要多看天氣預報,如有倒春寒這種氣溫驟降的天氣早做預防。一般的應對措施就是透過鎮壓來限制其生長或者噴灑抗凍肥增強其自身的抵抗力。

    春小麥的應對措施

    春小麥現在正處於播種前後,應對措施和冬小麥不大一樣。如果在播種前發生倒春寒,氣溫驟降,可以適當調整播種時間,儘量錯開這兩天。如果已經播種,可以覆蓋薄膜來幫助其保溫,或者噴灑些專用防凍肥。

    天氣忽冷忽熱,倒春寒這種氣候變化對小麥的影響以及預防應對措

    1.加強水肥管理,促進小麥揚花授粉,促進灌漿:在小麥孕穗揚花期,結合澆水或者降水,畝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促進小麥揚花授粉,爭取充足穗粒數,同時有利於小麥灌漿和提高品質。

    2.加強病蟲害防治:在小麥孕穗期,對於每個土樣(10釐米×10釐米×20釐米)有蟲2頭以上的麥田,畝用5%毒死蜱顆粒劑1~2公斤或15%毒∙辛顆粒劑0.5公斤,加溼潤細土20~25公斤混勻,進行撒毒土蛹期防治。在小麥抽穗期,結合“一噴綜防”,防治吸漿蟲成蟲、赤黴病、蚜蟲、白粉病等病蟲害。在小麥灌漿期進行第二次“一噴綜防”。

    3.防倒防乾熱風:在小麥灌漿期澆水,一定要看天氣預報,做到風前雨前不澆水,在灌漿後期避免澆水,以預防倒伏。在小麥灌漿期噴施0.2%磷酸二氫鉀水溶液或者3%的尿素水溶液,促進小麥灌漿,預防乾熱風。

  • 2 # 日月思勤

    最近幾天在中國的小麥主產區大部分都降了大到中雨,天氣忽冷忽熱,區域性地區造成了倒伏現象的發生,嚴重的影響小麥灌漿,減少千粒重,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嚴重影響。倒伏嚴重的幾乎絕收。河南北部少量田塊因倒伏嚴重,已收割做青飼料了,以便種植下季莊稼,這種倒伏嚴重的地塊,再保留下去也沒多大意義,一畝地最多收一二百斤次小麥,很少有面粉。

    相鄰地塊,東邊的倒伏現象很少,基本上沒有倒伏,西邊的地塊90%的面積已經倒伏,就剩下邊上的小麥沒倒伏,經瞭解西邊的地塊小麥蜜度過大,節杆硬度不夠,抗風能力有限,施肥氮肥用量偏多。東邊地塊小麥密度適中,磷鉀肥施用合適,節杆硬,不易倒伏。

    天氣忽冷忽熱,嚴重影響小麥的灌漿,不能正常發育,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

    小麥播種量要適中,嚴格控制小麥密度,氮磷鉀肥施用要適當,苗期灌水時用尿素量要小,噴施硼葉面肥。進入五月份後如不是特別乾旱,就不要澆水,以免引起倒伏現象的發生。

  • 3 # 魯農一哥

    外界環境的變化對小麥的生長都會有影響的。在低溫條件下,小麥生長緩慢,地上部分基本不長,就像冬天小麥主要是發展根系,適宜的溫度對小麥的生長是有利的,溫度如果過高對小麥的生長也不利。但是縱觀小麥的一生,不管高溫還是低溫,也不能完全說是不利,就像冬天都小麥的生長來說也是必須的,一般冬前分櫱就能成穗,而到了春天溫度回升,小麥開始拔節,這個時候主要是主要進行營養生長,為小麥的孕穗做準備,雖然也有分櫱,但是分櫱基本都不成穗,而小麥的灌漿知道籽粒的成熟,這個過程則對溫度的要求較高,高溫有利的灌漿,但是溫度過高也不行。除此之外,也會跟小麥的品質特性有關。

    據全國小麥生態試驗研究[29]結果表明,從抽穗到成熟期間的日平均氣溫與子粒蛋白質、賴氨酸及麵筋含量呈正相關(r=0.746;p<0.01,r=0.456,P>0.05;r=0.602,P<0.05);從同一點不同播期來看,各品種從抽穗到成熟期間的日平均溫度都表現為春播高於秋播,其子粒蛋白質、賴氨酸及麵筋含量,春播均高於秋播。從表8-34看出,石家莊等6站臺秋春播比較,春播含量均高於秋播,前者平均為14.42%後者為13.29%,同一地區不同播期條件下,也表現隨播期推遲蛋白質含量提高的趨勢。這是因為高溫影響小麥對氮的吸收、運輸和積累。溫度上升,增加了小麥子粒對氮的吸收量和吸收速度。尤其是在灌漿期較高的溫度促進了於粒的氮密集部分的發育。高溫還可縮短氮的積累時期,也增加了營養物質運送到子粒中去,因而使氮的濃度增加,子粒中氮的含量百分率也增加。

    小麥蛋白質含量與氣溫年較差及抽穗至成熟期間的平均氣溫有密切關係[34],氣溫年較差yt與蛋白質含量xp成線性關係,即

    yt=8.1316+2.8590xp (8——19)相關係數r=0.6774(F=10.681)。中國氣溫年較差的分佈是北部大、南部小,其高值在40℃以上,低值在20℃以下。小麥蛋白質含量也是北部大、南部小。海拔高的地區低於海拔低的,中國東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區蛋白質含量最高,近13%以上,華北地區大多達12%~14%,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大多達10%~12%,西藏和四川盆地最少為8%~9%,這與中國氣溫年較差的地理分佈一致。

    抽穗一成熟期的日平均氣溫北方地區高,南方低,海拔高的地區低,蛋白質含量與平均溫度的分佈基本一致(表8—35)。全國小麥生態研究指出,開花一成熟所經歷的天數也與子粒蛋白質呈負相關關係,開花灌漿經歷天數越長蛋白質含量越低,其原因是碳水化合物的累積增加導致粒重增加,蛋白質相對降低之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子偽造車輛墜河假象騙保,其妻以為丈夫身亡攜子自殺,對此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