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嶽獨尊—泰山

    張廷玉位極人臣為何晚年坎坷

    有清一代,張廷玉無疑是著名重臣之一。《清史稿》對他作了高度評價:“庶政修舉,宇內乂安,遂乃受遺命,侑大烝,可謂極心膂股肱之重矣。”

    張廷玉在康熙與雍正執政時期均值南書房,官至禮部、戶部尚書,授大學士等。張廷玉參與機要,積極參政議政。多年來,他整治吏治,堅決摒除請託行賄之風,並嚴懲奸胥滑吏,被時人稱為“伏虎侍郎”;建章立制,將奏摺制度化,制定完善的保密制度,對清朝中後期的政治產生十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創廷寄法,制定軍機處廷寄辦法,提高畫質朝政府的行政效率;安定流民,建議區分匪黨,安撫流民,選賢任能,收服民心,對邊疆諸省安定起到積極效用;寬限賦稅,奏請雍正帝寬限山東因連年災荒所欠賦稅,讓千餘民眾得免;奏改濫禁,直言指陳刑部濫禁之弊,奏請依法定程式定例遵行,省釋無辜百姓。編纂史籍,歷任總裁編纂文獻典籍,對完備清代典章制度,儲存歷史資料做出重要貢獻。雍正帝在逝世前釋出遺詔,以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為由,命他死後配享太廟,成為了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在乾隆剛繼位之時,張廷玉以三朝樞臣地位,仍然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乾隆元年(1736),張廷玉再次奉命為皇子師,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親謁景陵,張廷玉與王大臣留京總理事務,並自此以後每逢皇帝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乾隆二年,張廷玉被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此時,他年逾七旬,乾隆帝給予免上朝的殊遇。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張廷玉陳疏以老病乞休。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宣諭慰留。

    然而,張廷玉在乾隆十四年(1750)再次辭官時,卻風雲突變,觸怒了乾隆皇帝。這年正月,乾隆帝命他如宋代文彥博例,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當年冬天,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張廷玉入謝,而此時風雲突變。張廷玉見乾隆帝時,上奏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他免冠叩首,請求乾隆帝出一個憑證。聽了這番話,乾隆帝很不高興,但還是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並賜詩以安其心。

    次日,張廷玉具折謝恩,遣子張若澄入宮向乾隆帝謝恩。乾隆帝因張廷玉不親自謝恩頗為惱火,傳旨令他明白回奏。當時,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諭旨,旨還未下達。翌日黎明,張廷玉即來內廷謝恩。乾隆帝更為不快,認為這是軍機處洩露訊息的原故。於是,皇帝召集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待,並削去他的伯爵稱號。

    但事情並未了結,乾隆十五年(1750),正當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下激怒了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鄉。後來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皇帝命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乾隆二十年(1755),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不過,張廷玉死後,乾隆帝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

    三朝元老張廷玉勞苦功高、位極人臣,為何晚年卻仕途坎坷?《清史稿》分析為:“顧以在政地久,兩家子弟賓客,漸且競權勢、角門戶,高宗燭幾摧萌,不使成朋黨之禍,非二臣之幸歟?”道出了其中緣由。

    史書所說“兩家”,指的是張廷玉和鄂爾泰。雍正帝一生始終寵信的朝臣有五位,是允祥、張廷玉、鄂爾泰、李衛、田文鏡。其中,張廷玉與鄂爾泰堪稱雍正帝在朝中的股肱之臣。張廷玉與鄂爾泰同樣身居高位,備受信任,難免有些爭寵之舉。尤其二人性格差異很大,同室辦公卻面和心不和。隨著鄂爾泰、張廷玉兩人地位的不斷上升,其身邊也日益形成利益小集團。首先是因二人而發達的姻親各自聯盟,其次是二人的門生、門客互相對立,再次是朝中滿漢大臣分庭抗禮。以鄂爾泰為例,其子侄輩多半為總督巡撫,可謂滿門顯貴,家族勢力也大為膨脹。張廷玉這邊情況也很類似,其家族子弟多為達官要職。如其弟張廷璐曾任禮部侍郎,從子張若溎曾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長子張若靄官至禮部尚書,次子張若澄為內閣學士等。此外,桐城張、姚兩姓為當地大族並世代聯姻,時稱“天下縉紳,張姚二家佔盡其二”。即便二人並無植黨企圖,但其身邊總少不了趨炎附勢之人,大臣們各懷揣度攀附之意,由此分出派系,彼此爭權奪利。大體而言,鄂爾泰一派主要以滿人督撫為主,而張廷玉的支持者多為科舉出身的漢人官僚。

    同時,“敲打”老臣,歷來是新即位皇帝的馭臣手段,乾隆帝亦如此。鄂爾泰死後,乾隆的注意力集中到張廷玉身上。儘管張廷玉平時對於朋黨嫌疑懍如臨淵,但還是難逃乾隆的雷霆。乾隆十三年正月,張廷玉參加新年宴會後提出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里”。沒想到,張廷玉的請求非但遭到拒絕,而且乾隆降下長篇諭旨,將君臣間的討論公佈天下,並將這件事提到了“臣節”的高度,遭到劈頭而來的政治風暴。此後,乾隆經常找茬,不斷藉故“敲打”張廷玉。張廷玉天天處在膽戰心驚的日子裡,在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再次試探提出退休,終於獲得乾隆同意的諭旨。然而,即使如此,還是難逃皇帝的多次“敲打”,把張廷玉弄得灰頭土臉,名譽喪盡。修煉了一輩子臣術,張廷玉最後還是一敗塗地。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在家苟活了五年去世。

    乾隆皇帝對張廷玉的“敲打”舉動,一方面徹底打擊了張廷玉的勢力,使朋黨不再成為危及皇權穩定的隱患因素。另一方面,無疑顯示了專制制度下皇權的至高無上。

  • 2 # 開玩笑6748

    若說起安徽桐城,那可是一個古來皆出人才鍾靈毓秀的地方,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主人公就是出生於此地。這位傳奇式的任務,他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做官順風順水,位極人臣。然而在晚年本應該盡享天倫之時卻因為得罪乾隆,差點誤了卿卿性命!它既是清朝一代名臣張廷玉。

    張廷玉一生官運亨通,位極人臣,卻為何過不了乾隆晚這道坎?

    《雍正王朝》張廷玉劇照

    張廷玉,1672年出生於 安徽桐城,字衡臣,號硯齋。老張家可謂世代書香門第,他父親是康熙朝大學士張英,在朝廷也是能可萬歲爺康熙說得上話的人。所以說張廷玉即可以說是書二代,也可以說是“官二代”。而且關鍵的是,人家老張自幼就很爭氣,發奮苦讀,在康熙三十九年的時候中了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

    所以說,張廷玉人家出身好,自己也能吃苦耐勞,十年寒窗,一朝成名天下知。在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戶部、吏部的部長(當時稱作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可以說,張廷玉把清朝時各個部門的部長做了一遍,然後調回中央,做了首輔大臣,軍機大臣。做官如此,夫復何求?

    張廷玉官做的好,學問也做得好。所以張廷玉曾經是先後任雍乾兩代皇子師傅,這可不得了,兩代皇帝的老師啊。而且,老張的出版多本書籍,擱現代的話,那叫高產作家。他擔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以及《省方盛典》和《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世宗實錄》,《大清會典》的總裁官。

    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朝官條奏,“取士之法,不當專用制科試士之法,不當專用制藝者”。他“力持以為不可更張,當以仍舊為善”。又有朝官奏請“均田限田”,他以“事屬難行,徒滋擾累”為由,也力主不準。儘管這些事沒有影響乾隆帝對他的寵幸,譬如,清朝本無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卻封張廷玉為伯爵,“系格外加殊恩”。然而,年逾古稀的張廷玉的固執和好激動,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

    然而,任何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張廷玉也不是上天的幸運兒。乾隆十三年,他在感謝皇上恩典之時,重提了先帝雍正允許其配享太廟之遺命。其實,老張的意思就是藉此舉,向皇上表明忠心,我其實是一個凡人俗子而已,不懂“老而戒得”的道理,是沒有什麼抱負的人,皇上您大可放心。

    乾隆不知道是真沒有聽出來,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總之他不高興了,史書記載“上意不懌”。第二天,皇帝頒佈手詔賜之,但是恰恰這個時候天有大風雪,張廷玉年邁沒有到場。所以張廷玉“不親至”,而讓次子張若澄代為謝恩,乾隆因此雷霆大怒。

    然而,乾隆皇帝或許早對張廷玉不滿了,藉此機會,一併發洩自己的不滿,於是“降旨切責”。當時在場的協辦大學士汪由敦為張廷玉求了情,結果第二年也被免了職。第二天張廷玉只好親自上朝謝恩,乾隆任然一副不高興的表情。他說,你張廷玉不是身體不好嗎?怎麼今天就好了,還能來了呢?這分明是欺君之罪啊。

  • 3 # 順勢而為2020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間入仕,在雍正當政時期,大放異彩,在乾隆朝跌落神壇!

    雍正登基之後,選張廷玉作為輔佐他籌劃軍國大事的主要助手,張廷玉得到了雍正帝的各種重用。在雍正帝臨終的時候,還讓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並且頒下遺詔他日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足以見得雍正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和倚重!

    乾隆剛登基時,張廷玉盡心輔佐乾隆,乾隆也尊敬這個老師,等到乾隆實力漸穩,大權在握,雍正留下的四個顧命大臣只剩下張廷玉一個的時候,張廷玉就成了山大王一樣的存在了。張廷玉知道乾隆要借打擊朋黨之名整治自己,於是就謹言慎行,怕被抓到小辮子。

    張廷玉想急流勇退,反正自己已經七十多歲了,於是就向乾隆請求辭職,回家養老,結果乾隆說,你都是配享太廟的人了,怎麼可以這麼早退休呢?乾隆的回答讓張廷玉感到吃驚,但為了儘早脫離朝堂這是非之地,張廷玉還想為自己再爭取一下,於是他說,配享太廟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張廷玉舉的這個例子觸摸了乾隆帝的逆鱗,劉基是朱元璋讓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張廷玉拿朱元璋和劉基舉例,讓乾隆帝大為惱火。乾隆帝心想,張廷玉拿朱元璋劉基對比今日之事,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說我對功臣不夠意思嗎?乾隆皇帝不開心了,於是就更不想答應張廷玉辭職的請求了,張廷玉也看出了乾隆皇帝的不悅,只好閉嘴了。

    誰知沒過多久,乾隆帝原配妻子孝賢皇后去世,心情不好的乾隆遷怒大臣,張廷玉被"罰俸一年"。對張廷玉來說,這在他仕途生涯中是從來沒有過的,這讓他更加膽戰心驚了,張廷玉再次請求乾隆皇帝,辭官回家養老。這次乾隆皇帝同意了,然而張廷玉太過開心忘記了看乾隆臉色,他趁機向乾隆帝要保證,先皇許諾給我配享太廟的遺詔您還記得吧?會給我吧?乾隆一聽,又不開心了,什麼意思?你張廷玉這是不相信我啊,不過乾隆還是壓下了這口氣,乾隆下詔書說會遵先皇遺命,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尊榮。

    得到了這樣的聖旨,按理說應該是皆大歡喜的事,誰知張廷玉再出昏招,得到這樣的聖旨張廷玉自己不去謝恩,反倒讓兒子代替自己去謝恩,張廷玉的這種做法又一次惹怒了乾隆皇帝。張廷玉有門生在宮裡當差,就把乾隆生氣的事告訴了張廷玉,結果被嚇破了膽的張廷玉,天還沒亮就急急忙忙的跑去皇宮請罪。宮裡竟然有人給張廷玉通風報信,這讓乾隆帝更正不開心,對張廷玉更加猜疑和防範起來。

    乾隆帝疑心一起,張廷玉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做什麼都是別有心機,而本來就年歲已高,思維遲鈍的張廷玉,因為擔驚害怕,戰戰兢兢,思慮不周,更是越來越錯,越惹乾隆他就越心驚,越心驚反而自亂陣腳,更引發乾隆的猜疑。

    最終乾隆帝下令削去張廷玉的伯爵,還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讓其自審是否有資格配享太廟。乾隆的雷霆之怒,張廷玉也看出來了,於是張廷玉急忙痛哭流涕的說自己不配享太廟之殊榮,請求皇上收回。

    張廷玉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就這樣被乾隆收回,還平白多了很多莫須有的罪名,名聲被玷汙,張廷玉就這樣被乾隆帝整治的跌下了神壇!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鬱鬱而終,死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此時的乾隆皇帝已經平息了心中的怒氣,考慮到先皇遺詔,乾隆皇帝最終還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諡號“文和”。

    可惜的是,早已被乾隆帝整治的跌落神壇的張廷玉已經死了,再也感覺不到了,張廷玉的晚年是在惴惴不安中度過的!

  • 4 # 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沙

    張廷玉其實挺悲催的。他生前非常想要配享太廟,這也是雍正生前承諾過的,而此前漢人的官員並未享有此殊榮,張廷玉覺得自己作為第一個享有此殊榮的人,也非常想要,但是乾隆即位後對這事又猶豫再三,以至於張廷玉非常著急,做了一些比較昏聵的事,結果不僅配享太廟失去了,本人也被乾隆再三訓斥。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只好自表過失,雖然在他死後,乾隆還是給了他配享太廟,不過張廷玉都死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還是得到了。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間入仕,雖也得到了提拔,但真正大放異彩的是,是雍正登基後,選張廷玉作為輔佐他籌劃軍國大政的主要助手,得到雍正帝的各種重用,在雍正帝臨終的時候,還讓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並且頒下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剛開始張廷玉盡心輔佐乾隆,乾隆也尊敬這個老師,結果等到乾隆實力漸穩,而雍正帝定下的四個顧命大臣也就只剩張廷玉一個了,張廷玉就成了一個山大王的存在了。乾隆要打擊朋黨,張廷玉也知道。於是謹言慎行,就怕被抓到小辮子。

    於是張廷玉就想急流勇退,反正自己也七十多歲了,就像乾隆要求辭職,回家養老,結果乾隆說,你都是配享太廟的人,怎麼可以這麼早退休呢?張廷玉雖然為乾隆的回答驚了一下,但還想為自己爭取一下,於是他說,配享的大臣,不見得都得幹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但是張廷玉這個例子又舉錯了,劉基是朱元璋讓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以朱元璋劉基相比今日之事,這是什麼意思呢?難道暗指我對功臣不夠意思?

    乾隆不開心了,更不想答應張廷玉辭職的請求了,張廷玉也看出乾隆的不悅,只好閉嘴了。結果,沒多久孝賢皇后去世,心情不好的乾隆遷怒大臣,張廷玉被“罰俸一年”。對於張廷玉來說,這是他的仕途生涯裡從來沒有過的,這也讓他更加膽戰心驚了,再次請求乾隆皇帝,就讓我辭官養老吧?

    乾隆這次答應了,然後張廷玉太過開心了忘記看臉色,於是向乾隆要保證,先皇許諾給我的配享太廟您沒忘記吧?會給我吧?乾隆又不開心了,什麼意思啊你,不信任我啊,不過乾隆還是壓下了這口氣,下了詔書說會遵命先皇遺,命給他配享太廟的尊榮。 張廷玉的糊塗勁還沒有緩過來,得到了這樣的聖旨,自己不去謝恩,反倒讓兒子代替自己去,乾隆就更不開心了。而張廷玉的門生正好在裡面當差,就告訴張廷玉了,結果著急的張廷玉,天還沒亮就跑去皇宮裡請罪,這讓乾隆皇帝更不開心了,明顯有人通風報信啊。

    總之,皇帝疑心一起,張廷玉做什麼都說錯,做什麼都是別有心機,而本就老了思維遲緩的張廷玉,因為戰戰兢兢,思慮不周,更是越來越錯,越惹乾隆他就越心驚,反而越自亂陣腳,更讓乾隆猜疑。

    於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還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的雷霆之怒,張廷玉也看出來了,急忙痛哭流涕的說自己不配享太廟之殊榮,請求皇上收回。於是,張廷玉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就沒了,還多了這麼多汙點,可想而知張廷玉當時的心情了。

    直到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死後葬於龍眠山,此時或許乾隆皇帝已經平息了怒氣,而且到底是先皇遺詔,最終還是讓張廷玉命配享太廟。只是,死了的張廷玉也不知道了。

  • 5 # 樓蘭都護

    張廷玉是漢族大臣當中在清朝官位當得最大的。他是安徽桐城人,二十八歲中了進士,在康熙朝當到了侍郎,副部級官員。到了雍正朝當了首席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宮前又掛了太保,還分管吏部和戶部。人事權和財權都在張廷玉手裡。

    張廷玉

    張廷玉和雍正的私交很好,有一次張廷玉回家省親,雍正就用寫情書的手法給張廷玉下聖旨,說你我君臣十一年了,從來沒有一日遠離,近你回家省親,朕思念的緊啊。

    雍正

    雍正這個人,其實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難弄,難伺候,喜歡把事做絕。好對你是真好,能給你的榮譽、地位都給你,壞對你是真壞,恨不得一刀一刀剮了你,這點可以去讀年羹堯的故事。

    雍正在位十幾年,就病得不行了,彌留之際,把張廷玉拉到身過,捨不得啊,不過你別誤會,不是要拉著張廷玉陪葬,而是對張廷玉說,朕要走了,等你死了以後,把你埋在我的身邊,配享太廟,這樣你我到九泉之下,還可以做個伴。

    配享太廟是當時為人臣的最高榮譽,清朝的後世子孫在給太廟先祖磕頭的時候,也順帶給你磕一個,這榮譽還小嗎。

    雍正死了以後,乾隆登基,張廷玉就相當於雍正給乾隆留下的大清朝的說明書,有什麼不懂的就問張廷玉。

    乾隆

    乾隆皇帝特能活,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張廷玉已是三朝老臣了,年紀大了,就想退休,想平安著陸。可張廷玉退休前還有一樁心事未了,那個配享太廟的事得跟乾隆皇上再提一下,別我退休了,乾隆皇帝再給忘了。

    於是張廷玉找到乾隆,跟乾隆皇帝說了,乾隆皇帝呢也答應了,可張廷玉還要皇帝寫一份書面的東西,這就讓乾隆非常不開心。

    朕是皇帝說話能不算數嗎,原來你果然跟我沒感情,但乾隆忍了,沒有當場發作,還是寫了份書面的保證給張廷玉。

    這本事朝堂的事,但並沒有直接下旨給張廷玉,可張廷玉透過內線知道了這個訊息,馬上去給皇上謝罪。張廷玉確實是老了,如果他年輕一些,絕對不會幹這種糊途事。

    後果可想而知,乾隆火大了,哦,你謝恩不來,還在我身邊佈置內線,我發火你來了,你張廷玉原來還結黨營私。把張廷玉所有的功勞、爵位都給擼了,就差下大獄了。

    張廷玉就這麼被趕回了老家,整天呆座家中,什麼話也不說。

    沒多久,張廷玉的親家犯了一件案子,乾隆皇帝派人去張廷玉家搜查,這次乾隆是動了殺心的,只要搜出一點什麼,張廷玉就得腦袋落地。

    可什麼也沒搜出來,張廷玉涉險過關,但乾隆皇帝還是責怪張廷玉用人不察,收回了張廷玉最看重的配享太廟的榮譽。

    張廷玉為滿清辛辛苦苦幹了幾十年,曾經位極人臣,可現在什麼都沒有,沒過多久就死去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張廷玉死了以後,乾隆又把配享太廟的榮譽給了張廷玉,用以宣揚自己的功業,可九泉之下的張廷玉已經不知道了啊。

  • 6 # 歲月是一條河流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五十八歲的雍正皇帝在圓明園猝然離世,從“偶感違和”到“龍馭賓天”僅僅三日。根據雍正皇帝生前密立的遺詔,寶親王弘曆承繼大統,而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和鄂爾泰四人為顧命大臣。在另一份遺詔中,雍正命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人死後配享太廟。這對張廷玉來說,可是一份無上的殊榮。要知道,終清一朝,能夠死後入祀太廟的漢臣也只有張廷玉一人。可是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卻將張廷玉奪爵,並罷去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優容。是什麼原因使位極人臣的張廷玉走下神壇呢?

    張廷玉出身於安徽桐城一個官僚家庭。他的父親張英曾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死後入祀賢良祠並加贈太傅。

    張英是康熙六年的進士,他飽讀詩書,是康熙年間的名家大儒,主持編撰了《國史館文略》、《大清一統志》等文獻。張廷玉是張英的次子,他在父親良好的教育下,也是才華出眾,在二十五歲時中舉人。次年,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任會試主考官,因親屬迴避,張廷玉只得放棄了這次會試。

    康熙三十九年時,張英已任文華殿大學士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廷玉在這年的會試中高中進士,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

    張廷玉在做翰林院檢討的時候,他負責編撰的《平定朔北方略》一書受到康熙帝的欣賞,張廷玉因此升為南書房行走。南書房成員可以說是康熙皇帝的智囊團,能夠成為南書房行走,可以看出康熙帝對張廷玉是非常器重的。不久,張廷玉出任會試同考官,因在會試中表現公正廉潔,會試結束後,張廷玉又官升一級,任南書房首席行走。

    在太子胤礽的廢立中,張廷玉謹言慎行,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康熙五十五年,張廷玉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後張廷玉曆任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皇四子胤禛承繼大統,是為雍正皇帝。雍正帝上位後,張廷玉依然倍受器重,所有詔書全部由張廷玉執筆。同年底,張廷玉很快升為禮部尚書。

    雍正元年,張廷玉又任職南書房,因其在主考順天府鄉試中執公中正,晉太子太保,很快又出任戶部尚書。五年後晉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張廷玉是雍正的心腹重臣,他協助雍正皇帝創設了軍機處,並制訂了軍機處的主要制度,是雍正皇帝深為倚重的重臣。所以雍正十三年,在雍正帝臨終之前,張廷玉被遺命為顧大臣之一,並遺詔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繼位之初,羽翼尚未豐滿,雖然對張廷玉也非常倚重,任命他為皇子老師、總理事務大臣等要職,但張廷玉畢竟不是乾隆親手培植的親信。所以對於父親雍正遺留給他的兩位重臣張廷玉和鄂爾泰的朋黨之爭,乾隆是非常樂見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制衡這兩位重臣。而此時,乾隆更注重培植自己的心腹,訥親就是乾隆親力打造的心腹。鄂爾泰死後,年輕的訥親就成為軍機處的領班大臣,位列張廷玉之前。這讓張廷玉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聰明的張廷玉決定請求致仕,以保全身而退。但乾隆只是批准了他請辭戶部和吏部職務,對他進行了慰留。

    乾隆十三年初,張廷玉再次提出辭呈,仍然沒有得到乾隆的批准。相反,這次乾隆還有些生氣,暗示張廷玉身受朝廷重恩,只求貪圖享樂。

    張廷玉的運氣也有些不好,這一年乾隆深愛的孝賢皇后去世,這對乾隆是一個沉痛的打擊,乾隆的性格也變得怪異無常,臣工的一些祭祀皇后的微小過失也惹得他大發雷霆,甚至大開殺戒。張廷玉也因翰林院的過失被牽連停發工資半年。

    深感不安的張廷玉再次上書請求退休,這次乾隆答應了他的請求。張廷玉自感在乾隆心中地位不再,請求乾隆帝給自己一個手諭,作為死後配享太廟的憑證。這令乾隆非常不快,但他還是給張廷玉下了道手諭。

    第二天,張廷玉命其子張若澄面聖謝恩。張廷玉沒有親自謝恩,乾隆有些惱火,令張廷玉親自入宮謝恩。但旨意還未下達,張廷玉已親自入宮。這令乾隆更為惱火,這分明是朝廷有人早已給張廷玉通風報信。

    一氣之下的乾隆下令罷免了張廷玉的官職和伯爵爵位和死後入祀太廟的優容。

    幾個月後,張廷玉的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因母喪未報被參,張廷玉受其牽連,被抄家收回三代皇帝的賞賜。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病逝。乾隆對這位三朝老臣又恢復了名譽,還是遵循雍正遺命,下令將張廷玉配享太廟。

  • 7 # 史論縱橫

    張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銘“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是他為官處事的哲學,倒不是沉默不作為,而是要問心無愧地做事、謹小慎微的做官,剋制慾望、不爭不搶,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而張廷玉也確實在這方面達到了殿堂級的水平。他歷經三朝,一直勤勤懇懇做事,低調沉穩,處於權力中樞,卻總能置身於政治紛爭的漩渦之外。

    張廷玉是在康熙朝考取功名,入侍南書房,主管刑部,走入政治中心的;可位極人臣、仕途大放異彩卻是在雍正朝。

    雍正終於從血腥的奪嫡鬥爭中坐上了那萬眾矚目的位置,為實現自己心中的宏圖偉業,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張廷玉無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位,他在位期間扮演的是皇帝首席秘書的角色,為雍正出謀劃策,他對清朝的貢獻主要在於完善了奏摺制度和軍機處的運作規則。

    可以說,張廷玉是一位在清朝史上留下濃重筆墨的漢臣,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能被供奉在太廟,可謂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有時皇帝的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以及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將會以郡王之禮厚葬,這就叫配享太廟。

    雍正是個很公正嚴苛的老闆,他能讓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足以證明張廷玉的功勞以及雍正對他的肯定。

    一帆風順的為官之路

    張廷玉出身於書香世家,其父在康熙朝身居要職,受到父親的影響,張廷玉自幼奮發讀書也考取了功名,並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在晚年的時候開始重用張廷玉,當時康熙正受九子奪嫡的困擾,很多大臣都牽涉其中,因而遭到貶黜或者降級,而張廷玉卻能知曉其中利害,處理好其中關係,成功地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康熙去世後,雍正更加重用張廷玉,一方面是為了廣納賢士,二是靠著張廷玉在官場上的威望,為自己鞏固政權。張廷玉的仕途從此更加順風順水,僅僅五六年間就升任為了大學士,且雍正十分信任他,很多拿不準的事都要來諮詢張廷玉再做決定。

    清朝軍機處建立初期,雍正以一些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其中就有張廷玉,他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等等。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危,將張廷玉提為顧命大臣,並留下遺詔,等張廷玉百年之後配享於太廟。

    坎坷的“配享太廟”之路

    官場上言多必失,張廷玉人上了歲數也開始糊塗起來,幾乎忘記了自己一生的為官哲學。

    乾隆當權時期,張廷玉年邁,有了退隱之心,便想著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了,可雍正臨終前說了讓他配享太廟的,他又害怕自己不能獲此殊榮,並且當時其他的大臣也對這件事懷有疑慮,於是就上書,希望皇帝可以寫一個書面承諾來證明這件事。

    乾隆看到了他的奏章就十分生氣,他認為允不允諾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臣子沒有理由來要求自己立字據,就算哪天不想讓他在死後進入太廟了,他張廷玉也不能說什麼。但乾隆終究把這口氣嚥了下來,如果他發作,正好坐實了外界流傳自己不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議論,於是寫了手諭,保證讓他配享太廟。

    但是乾隆做出了這麼大的讓步,張廷玉竟然沒有親自到宮門口去謝恩,只是讓兒子代自己前去謝恩。本就心中有氣的乾隆,覺得張廷玉這是大不敬,便借題發揮,奪去了他的爵位,但這時並沒有取消他配享太廟的殊榮。

    過了一年,張廷玉再次請歸,乾隆命他自審是否配享太廟,皇帝以大學士九卿議,罷免了配享,免除了他的的罪過,讓他告老還鄉了。

    八十四歲的張廷玉在老家孤獨落寞的去世了,他並不知道,後來乾隆迫於面子,還是按照先帝的遺詔,給了他配享太廟的尊榮,想必臨終前回顧自己的一生,他還是很遺憾的吧!

    作為清朝唯一一個可以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在官場上肯定有他的處世之道。縱觀他在官場的數十年,一直是勤勤懇懇,功勞肯定也是巨大的。但老年變得也有點昏聵了,雖然乾隆一度取消他配享太廟的資格,可在他死後,還是讓他進了太廟,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會很欣慰,可惜人雙眼一閉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一代重臣權臣張廷玉還是抱憾而終的!

  • 8 # 全景歷史地理

    乾隆二十年(1755),雍正第一重臣張廷玉在家去世,訊息傳到京城,乾隆最終遵從雍正遺詔,允許張廷玉配享太廟。

    張廷玉成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百年之後,為晚清立下不朽之功的曾國藩也未能獲此殊榮。唯一遺憾的是,乾隆給張廷玉的諡號是“文和”,在文臣中這算是很低的諡號了。這表明乾隆對張廷玉仍心存芥蒂,那麼乾隆和張廷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張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歷任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刑部侍郎。雍正繼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協助雍正創立軍機處,任首席軍機大臣,是雍正的最信賴的大臣之一。

    雍正去世前,遺命張廷玉為顧命大臣之一,輔佐新皇乾隆,並給了張廷玉一個夢寐以求的殊榮,配享太廟:

    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命他日配享太廟。

    乾隆繼位之初,對張廷玉相當倚重,事事諮詢,稱他為柱石之臣。乾隆天資聰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掌握處理政務的訣竅,對張廷玉的倚重逐漸減弱。

    乾隆二十五歲英年繼位,年富力勝,正是大展抱負的好時期。相比之下,張廷玉年過六十,盡顯疲態。除此之外,張廷玉長期在中樞擔任要職,身邊聚集著一群漢人官員,有發展成朋黨之勢。乾隆正在尋找一個契機,將他踢出軍機處,換上少壯派官員。

    張廷玉畢竟是三朝元老,閱歷豐富,做事越來越老道圓滑: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靜靜等退休,榮歸故里,別無他求。張廷玉這種為人處事方式,說好聽一點叫穩重,說難聽一點叫不思進取。

    乾隆十年(1745),另一位輔政大臣鄂爾泰去世,乾隆趁機調整軍機處,任命少壯派訥親代替鄂爾泰為軍機處領班大臣,位列張廷玉之前。訥親資質遠低於自己,現在卻排在自己前面,張廷玉多少有些不舒服。沒過多久,乾隆下旨:廷玉年已過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風雪無強入。這實際上是將張廷玉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

    乾隆十一年(1746),張廷玉兒子張若靄不幸去世,以七十四歲高齡白髮人送黑人,這對張廷玉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打擊。

    乾隆十三年(1748),張廷玉以年老體弱為由,向乾隆提出退休。張廷玉本以為自己快接近八十歲,現在主動提出退休,乾隆一定會答應。沒想到被乾隆拒絕: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乾隆的想法是,像張廷玉這樣的重臣老臣應該留在京城供養著,如果讓他們離開京城,那天下計程車子會覺得朝廷寡恩,對朝廷寒心。

    張廷玉以為乾隆覺得他是在謙虛退讓,並不是真心退休,繼續說道:宋、明配享諸臣亦有乞休得請者,且七十懸車,古今通義。張廷玉怕乾隆再次拒絕,特地舉了宋、明兩朝大臣的典故,七十歲就要告老還鄉了。

    乾隆聽了之後有點不開心了:不然,易稱見幾而作,非所論於國家關休慼、視君臣為一體者。使七十必令懸車,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盡瘁,又何為耶?乾隆一下子把話提高到君臣之道的高度,還舉了諸葛亮為蜀漢奉獻一生鞠躬盡瘁的例子。

    這次談話張廷玉和乾隆明顯不在同一頻道上,乾隆的話已經表現出對張廷玉相當不滿了,張廷玉還繼續糾纏退休的事情:亮受任軍旅,臣幸得優遊太平,未可同日而語。張廷玉特地頌揚在乾隆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跟三國時期軍閥征伐,民不聊生不一樣。張廷玉知道乾隆自負好面子,拍了拍馬屁,這下子總該同意退休了吧。

    張廷玉是瞭解乾隆的,但是瞭解還不夠深,乾隆是想博得天下士民稱頌,不是你張廷玉的拍馬屁:

    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則不以艱鉅自諉,亦豈得以承平自逸?朕為卿思之,不獨受皇祖、皇考優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餘年眷待,亦不當言去。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顧能辭朕去耶?朕謂致仕之義,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為人臣者,設預存此心,必將漠視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則奉身以退,誰復出力為國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

    乾隆把話已經說得很嚴厲:朕都沒打算要拋棄你,你現在怎麼能拋棄朕?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凡事為自己考慮,那還有誰肯為國家出力?張廷玉聽出了乾隆話中的不滿,也不再敢提退休的事。乾隆考慮到張廷玉年事已高,最終作出妥協,命張廷玉不在兼管吏部的事情,並特准其: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

    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一心想效仿祖父康熙六次南巡,遂決定後年開始第一次南巡之旅。張廷玉看準時機,再次向乾隆提出退休請求: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暫歸。後年,上南巡,當於江寧迎駕。

    乾隆這次動了惻隱之心,張廷玉畢竟是三朝元老,為大清兢兢業業奉獻幾十年,也算是勞苦功高。而且已年過七旬,讓其榮歸故里,安享晚年,不失為一樁美德。若繼續強行將其留下,反而顯得自己有些刻薄。於是乾隆:乃許廷玉致仕,命待來春冰泮,舟行歸裡,親制詩三章以賜。

    不出意外的話,張廷玉一生仕途到此算是畫上圓滿的句號了。但不知道怎麼地,被特許致仕後,張廷玉關心起了另一個問題:配享太廟。乾隆在允許其致仕的上諭中並沒有提到自己身後配享太廟的事,一想到之前乾隆提及的:“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朝廷之中也曾有人上書直言反對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心想:如果萬一因為榮歸故里而失去配享太廟的資格,未免有些太過可惜了。

    於是,張廷玉作出一個與身份嚴重不符的舉動,讓乾隆許諾其死後配享太廟,並寫下保證書:

    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

    乾隆先是詫異了一下,接著十分不快,他沒想張廷玉會得寸進尺,提出這無理要求,以接近要挾的口氣,讓皇帝寫保證書!先不說張廷玉有沒有資格配享太廟,就算有,那也輪不到張廷玉指手畫腳。張廷玉在搞什麼,身體行動不便就算了,腦子也不好使了嗎。

    乾隆自負小心眼是出了名的,但是對張廷玉還是大度的,畢竟,張廷玉是三朝元老,雍正遺詔“命他日配享太廟”,乾隆也不敢忤逆父皇。遂頒手詔,申世宗成命,並制詩示意。

    當然,身為九五至尊,保證書是不能寫的,可以為其破例“以詩為券”。乾隆想了想,寫了一首意味深長的詩給張廷玉: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羚側動予悲。

    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

    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

    前面四句講述了張廷玉請求致仕,乾隆同意,並遵循遺詔讓其配享太廟的經過。後面四句的意思是:是有明朝劉基致仕仍可配享太廟的例子,但是也有唐朝鄭國公魏徵死後墓碑被唐太宗毀掉的例子,我不是堯舜那樣下君主誰又是皋契那樣的臣子,至於後世如何評價我們君臣就讓他們評價去吧。

    按禮第二天張廷玉應該親自覲見謝恩,但是他卻鬼使神差的安排兒子張若澄去謝恩。乾隆這首詩是帶有情緒在裡面的,張廷玉作為橫行官場幾十年的老油條,竟然看不到詩裡面乾隆不滿的情緒,難度真的是因為年紀大了,老眼昏花了嗎。

    前後折騰這麼久,乾隆對張廷玉的不滿不少一兩日的事情,一再加恩容忍,沒想到張廷玉竟然如此傲慢不知禮儀,這下張廷玉算是真的把乾隆惹怒了。乾隆遂即命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承旨,問責張廷玉。汪由敦為張廷玉求情,因此當日聖旨未下發。

    張廷玉聽到風聲,知道自己闖了大禍,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就到皇宮磕頭認罪。這下乾隆更加火大了,聖旨還沒下發,你張廷玉動作倒是快啊,一大清早就跑過來認罪。乾隆懷疑是汪由敦提前走漏風聲,因為汪由敦是張廷玉的學生,也是他舉薦進軍機處的。乾隆向來反對大臣結黨營私,威脅皇權,於是乾隆革去汪由敦協辦大學士,保留刑部尚書之職,以觀後效。

    大臣們紛紛上奏,請求革去張廷玉大學士職位,伯爵,取消配享太廟的資格。乾隆先是責罵張廷玉:在朕平心論之,張廷玉實不當配享,其配享實為過分。而竟不自度量,以此冒昧自請,有是理乎?接著說:配享是先皇所賜,這個朕不能改。最終乾隆再次開恩,張廷玉被削伯爵,仍以大學士原銜休致,仍許配享。張廷玉致休、配享太廟的事情最終塵埃落定,告一段落。

    不過張廷玉的運氣實在太差了,乾隆十五年(1750),正當張廷玉收拾行李,準備啟程回鄉時,乾隆的皇長子定親王永璜不幸去世,沒辦法,曾經做過皇長子師傅的張廷玉只能留下來參加喪禮。好不容易熬到初祭結束,張廷玉歸鄉心切,上奏向乾隆辭程,照理來說,張廷玉已經把該做本分都做了。

    沒想到這次又撞到乾隆的槍口之上,皇長子因為在孝賢皇后喪禮上表現得不夠傷心,被乾隆嚴厲責罵,為此皇長子終日寡歡,沒三年就病死了。

    正當乾隆因為自己的過失痛失長子時,收到張廷玉的辭程,乾隆氣不打一處來,立即給張廷玉發去太廟配享的名單,讓他自己評價自己是否有資格配享太廟。張廷玉收到乾隆發來的責問上諭,立馬上書回奏道:······臣既無開疆汗馬之力,復無經國贊襄之益······敢懇明示廷臣,罷臣配享,並治臣罪······最終乾隆根據大臣商討的結果,取消張廷玉配享資格,但是還是保留大學士稱號。

    張廷玉致仕回鄉後,深居簡出,雖然失去了配享太廟的資格,以及伯爵爵位,但是至少還保留性命。五年後,乾隆二十年(1755),張廷玉去世,享年八十三歲。訊息傳到京城,乾隆最終還是遵循父皇的遺命:准許配享太廟,賜祭葬,諡文和。

    雍正做事比較衝動急噪,張廷玉剛好相反辦事穩重,有耐心,兩個人共事剛好可以互補,關係十分融洽。在雍正看來,張廷玉能力突出,品格高尚,忠心耿耿,完全配得上配享太廟。

    但是到乾隆這裡就不一樣了,乾隆天資聰穎,他眼裡張廷玉表面精明能幹,實際處事圓滑,手段高明,心機頗深。張廷玉和他是同一類人,這對乾隆來說是威脅。

    所以乾隆認為張廷玉是沒有資格配享太廟的,最終允許其配享太廟,也只是遵循先皇遺命罷了。對於一直標榜自己為“大孝子”乾隆,不會傻到作出“忤逆先皇”的行為。

    不管乾隆是真心還是假意,反覆折騰二十年後,太廟那塊冰冷的肉最終還是擺到了張廷玉的嘴邊。

  • 9 # 學史泛舟

    張廷玉不得善終,被乾隆拋棄,落下抄家罷官的悲慘境遇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的皇后富察氏去世,大清官場從一派和風旭日變成了人人自危,也就在當年,漢臣中的翹楚張廷玉註定有一個劫。

    自從張廷玉提出退休後,屢屢受到乾隆帝的冷嘲熱諷,到了最後,乾隆竟撕破臉皮,把十幾年來對張廷玉忍住沒說的話都說了出來,他直截了當指出,張廷玉沒有資格配享太廟:“試思太廟配享,皆佐命元勳,張廷玉何功績勳猷而與之比肩乎?”

    在說完了這段話以後,乾隆帝還把歷代配享之臣開了個名單,送給了張廷玉閱看,並讓他明白回奏,自己配不配得上配享之榮?

    事情的結果一目瞭然,廷臣也達成一致意見,認為張廷玉不應配享。於是,張廷玉被乾隆帝明令取消了配享資格,回到了安徽桐城老家。

    然而,厄運卻接憧而至,張廷玉在老家剛剛平靜下來,朝廷中又出了一件禍事:張廷玉的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在母親去世後,為了掙點“考試費”,居然隱瞞母喪訊息,“匿喪趕考”,為御史所參。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德保來到張家。張廷玉早早就在門口迎候,並把三朝皇帝所有賞賜都收拾好了,準備交給德保。可沒想到的是,德保不但帶了十多名隨從,還帶了二百名兵丁。

    這些人顯然是事先準備充分,進了張家,不由分說,以查詢是否有遺漏為名,開箱砸鎖,挖地三尺,居然抄了張廷玉的家

    張廷玉雖然躲過了一死,但既然被抄家,名譽已經徹底丟盡,隨後上了一道請罪的摺子,請求乾隆嚴加治罪。

    乾隆畢竟是“寬仁之主”,釋出上諭,寬宥了張廷玉的“罪過”,但免不了要借題發揮,對張廷玉又痛斥了一頓。經過這場問罪,張廷玉被完全擊垮,他修煉了一輩子的臣術,最後還是一敗塗地。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在家中苟活了五年,最終病死。訊息傳到京城,乾隆帝也感到一絲悲痛,畢竟他們君臣相處了十幾年,回想張廷玉一生所作所為,他感覺到對張廷玉確實苛刻了點。

  • 10 # 土哥老冒

    成年的皇子繼位之前都已經參政,地位特殊,但實權並不大,各朝各代皇帝老子還沒嚥氣之前總是把權柄牢牢捏在手裡,想那乾隆晚年都禪位了,還緊緊拽著朝綱。自己做儲君的時候,看那些父輩老臣縱橫聯合,上竄下跳,甚至玩弄權術,作為旁觀者,有時比皇帝看得還清楚。等到自己登基上臺,也談不上秋後算賬,反正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不喜歡他父皇的臣子,乾隆也不例外照樣不喜歡皇阿瑪的老臣。張廷玉,鄂爾泰做事經驗再豐富也是前朝遺留的臣子,自己用著不順手不說,他兩個還勾心鬥角,各有幫派,乾隆也不是省油的燈,總會找到機會的。張廷玉是官僚張英之子,自幼勤學撰寫文章,處理政務,成為極為出眾的秘書人才,從康熙後期嶄露頭角,在雍正一朝深受信任,乾隆前期也因其三朝老臣的身份,對其多有依靠,禮敬有加。

    但是,當乾隆一旦羽翼豐滿,不再需要老臣保駕護航的時候,張廷玉的命運就開始變壞了。張廷玉起初請求退休,這是正常不過的請求,乾隆居然認為他的年紀還可以為朝廷做事,提前退休是不忠,但羞辱一番以後還是讓他退休了。張廷玉不合回家後感覺失了帝心,去問乾隆之前雍正說的我可以陪享太廟還算數不,結果乾隆開始發飆,對張廷玉惦記在心,隔三差五整他,整的他老境頹唐,最終連太廟都沒進,還差得沒抓起來判刑,一個沒什麼過錯的三朝老臣就這樣因為乾隆的變態心理被整掉了大半條命。乾隆登基後,對前朝的官員有所顧忌,為了防止張廷玉大權獨攬,有意打擊和排擠他,張廷玉也知道這個新主子不是好伺候的,便主動提出請辭回鄉,乾隆愉快地答應了,張廷玉便最後一次上朝,上了一份奏摺,就是要求乾隆遵守雍正的承諾,保證其死後能入太廟,乾隆准奏。張廷玉沒去向乾隆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往叩恩,乾隆當然不高興了,我這麼給你面子,你派你兒子來算幾個意思,指責張廷玉太不懂世道了。

    張廷玉為人謹小慎微,謹守黃庭堅的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也是他為官50年,歷三朝而不倒,最後成為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的原因。然而,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做到如此的張廷玉,最後竟然也難逃被皇帝治罪抄家的命運,而治罪的原因不僅僅是對皇帝不敬,更重要的是犯了中國古代廟堂之大忌——朋黨。其實是最重要的,乾隆被沒有等到張廷玉親來謝恩後,馬上命軍機大臣寫了一道聖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當天寫旨的軍機大臣恰好是張廷玉的門生,敦知道張廷玉可能要倒大黴了,因此連忙派人跑到張府告密,讓張廷玉好有所準備。不料這事弄巧成拙,張廷玉看來是被嚇糊塗了,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勉強支撐著,跑到了宮中,跑到乾隆面前,去叩頭請罪。這真是一個再愚蠢不過的舉動了。按常理,乾隆皇帝的諭旨第二天上午才能發到張家。張廷玉的這一舉動分明是告訴了皇帝,你身邊有我的人。乾隆非常生氣說,你在我身邊安插了一個探子,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於是罷了張廷玉的伯爵爵位,罷免了汪由敦的職務。

  • 11 # 正大光明

    雍正皇帝的寵臣,智囊,也是雍正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漢臣!雍正下遺詔讓乾隆皇帝善待和重用,但是張廷玉以為他的權術高明,德高望重,有是鋪政大臣,不把乾隆皇帝當回事兒所以有最後不得善終也是理所當然!!!

  • 12 # 毛月亮41422

    主要問題出在張自己年紀大了,怕時日不多了,向乾隆三番五次的提配享太廟之事,致使皇帝很生氣。有點迷失了自己的位置,和臣子的關係。其實令皇帝真正震怒的是,他向乾隆提出為自己的兒子分享,世襲爵位之事。由此導致了他最後被罷官,丟爵,抄家之事。乾隆在張廷玉去世後,追念他的功勳時說,所有張廷玉提的事,他都想在張廷玉辭職後給他轟轟烈烈的辦了。只可惜他人老昏花,向皇帝要爵,所以是乾隆難堪。而皇帝封了爵號後,他又沒有親自去謝恩,終於導致罷了他的官。

  • 13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古往今來,任何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人物都必須順勢而為,除非你能改變歷史。

    題主所指的張廷玉也不例外。

    老張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歷久彌新,德高望重,堪稱不倒翁,然而他最終卻老眼昏花,倚老賣老,最終搞得灰頭土臉,差點晚節不保,不僅讓人扼腕長嘆,唏噓不已。

    應該說張廷玉的起點還是相當高的。他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張英是康熙朝的寵臣,他自己並未依靠父親的庇廕而求取功名,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考取了進士,之後成為翰林院庶吉士,這說明他是有真才實學的人。

    通常在朝為官,投機鑽營的人會懂得審時度勢,而有真本事的人則不屑於如此,往往認為自己是真材實料,無須講究那些齷齪的套路。

    然而張廷玉是個例外。他有真才實學,又懂得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所以他總能在一些洗牌和被洗牌的重要關頭做出理性而果斷的決定。

    例如康熙晚年在廢立太子時諮詢眾大臣時唯獨他 建議重新啟用太子,雍正王朝時質詢重臣是否裁決年羹堯時,唯獨他力勸雍正做掉年羹堯,又譬如說乾隆帝決定滅掉準格爾部時他力排眾議,強烈支援乾隆。

    他所有的見解和態度,都有深厚而全面的對事物的把握為前提,這一點是其他絕大多數忠臣和姦臣們都無法比擬的。

    張廷玉手中總是能打出讓人意想不到的王牌,在緊要關頭做出一錘定音的決斷,進而影響朝局,僅此一點,足以讓他穩坐神壇而不至於晃動。

    但他晚年確實由於太過於自滿,將自己看得太不可逾越,由此導致他出了一些昏招,讓生性多疑敏感的乾隆心理犯膈應,甚至震怒。

    總結他的一生,康熙時期由於擒鰲拜,平三藩等眾多險象環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導致康熙朝以“穩定壓倒一切”為施政綱領,張廷玉能把握到這一點,所以凡事總是能順應康熙的心理基準線,從而被康熙崇信,進而成為重臣。

    雍正年間,由於“九龍奪嫡”的心理慣性,生性多疑,個性偏執的雍正遇事常常殺伐決斷搞一刀切,務求朝野上下無人非議,張廷玉能順應君心民意,在一些重大決策事項中把握到雍正的脈搏,上下一心,這一點幾乎無人能及,所以在雍正朝他也能得到皇帝的完全信任。

    然而到了乾隆朝,前期他還能以三朝元老的身份受到乾隆的“禮遇”,然而他忽略了,乾隆是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的貨色,凡事徵求別人意見之前自己已經做出了不可推翻的決定,所謂群策群力只是做做樣子罷了。

    但張廷玉篇自作聰明,以為對人對事只有自己細緻入微,甚至他還以“配享太廟”為自己做標榜,殊不知在滿清皇室眼中,八旗子弟都是奴才,而漢人連奴才都不是。

    張廷玉常常以“老奴”自居和自詡,說明他把自己堪稱是滿清皇帝的家人,但在人家心中,他才不是家人,他甚至連做奴才都不夠格,誰讓他不是滿人嘞?

    須知配享太廟須得是有滿族血統並且為滿清江山居功至偉的開國英烈才可以,他張廷玉功勞再大,也只是錦上添花的幫襯,而不是中流砥柱。

    他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

    他走下神壇,原因複雜,但簡單點理解,這是奴才的宿命,而非其他。

  • 14 # 萬學武

    張廷玉重臣康雍乾三朝,不是神何來神壇,死後配享太廟何來跌落?這種表述褒貶晦暗不明,存在問題:張廷玉是大清重臣,是為數不多“贏得生前身後名”的歷史人物,既無人神化無不曾跌落

  • 15 # 崑崙之柏

    清廷最受三朝皇帝重用的大臣非張廷玉莫屬。他一生受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的重用,位極人臣,從青年入士至老年因病請辭,確受到乾隆皇帝的二次慰留,主要是年逾古稀的時候好激動,逐漸與乾隆產生間隙,特別是提出雍正帝許諾他將來老去配享太廟,當乾隆的面乞一字據憑證引起乾隆皇帝大為不滿,但是還是寫了一道喻詣,並賦詩留念。但因此引發諸多不愉快之事,使張廷玉後悔不及。

    在安徽桐城張氏家族,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閤家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垂堂五十年、長詞林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

    ......

    康熙三十九年(年1700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張廷玉授翰林院檢討......,從此以後,張廷玉步步高昇,一直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張廷玉承襲父業“久持講握,久任機密”。

    張廷玉多次隨康熙皇帝南巡及到蒙古各地巡訪,張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政治才幹便嶄露頭角,深受康熙皇帝的的喜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駕崩於

  • 16 # 小鵬棋牌室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可謂是大清最牛的三朝元老,一生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主修《明史》,建立與完善軍事和奏章制度。

    在大清“防漢”政策下,張廷玉能夠47年屹立不倒,可謂了不起。對於清廷,張廷玉絕對是豁出老命的奉獻到底了。

    但是,在前半生為大清鞠躬盡瘁,在晚年卻遭到乾隆刻薄小氣的對待,在抄家之後,徹底灰心喪氣,最終鬱鬱而終。可以說,張廷玉修煉了一輩子臣術,深刻知道如何在清朝做官,但晚年卻依然遭遇反覆無常的帝王戲弄,活得沒有絲毫尊嚴。

    張廷玉官場一路高升,先後得到康熙雍正乾隆重用,尤其和雍正成為一對好基友

    在康熙年間,張廷玉29歲的時候,高中進士,成為翰林。33歲的時候,被康熙看中,成為康熙貼身秘書。45歲的時候,成為副部級的禮部侍郎。

    雍正即位之後,認為張廷玉“氣度端凝,應對明晰”,於是張廷玉迅速高升為禮部尚書。此後,張廷玉和雍正君臣相得十三年,猶如好基友,一天都不能分離,一旦分離,就朝思暮想。

    後來,雍正還立下遺囑,說張廷玉身後配享太廟。這可謂是清朝漢人官員最高的政治待遇了,也是清朝唯一享此待遇的漢人。

    乾隆等級,對張廷玉很尊敬,稱他為“先生”,即將張廷玉尊為老師。並且,乾隆將張廷玉封為三等伯爵,開了清朝文臣封伯的先例。乾隆外出瀟灑,會留張廷玉和鄂爾泰坐鎮京師,處理政務。

    乾隆年間,張廷玉首次遭到處罰,最嚴重的是快80歲之時被抄家

    乾隆即位之初,對張廷玉非常好。但很快,張廷玉就遭到了幾十年官場生涯的第一次處罰。

    乾隆很會搞事情,在孝賢去世時,接機處理了很多大臣,包括張廷玉。因為張廷玉在祭文用了一個詞:“泉臺”。乾隆認為不夠尊貴,於是就將張廷玉罰俸一年。這是張廷玉第一次受處罰。

    又過了幾年,張廷玉快80歲了,於是向乾隆請辭,說年老了,讓我退休吧。結果乾隆不允許,說你要享太廟的,哪能回家呀。張廷玉說,“也有回老家的,劉基就是。”乾隆臉色瞬間冷若冰霜,對張廷玉說,不要老想著求安逸,想退休說明你不夠忠誠。(劉基傳說被朱元璋毒死)

    後來,張廷玉想了辦法,讓乾隆寫了“配享太廟”的保證書。乾隆寫是寫了,但事後卻很不爽。後來因為張廷玉學生,軍機處的汪由敦,提前告之張廷玉乾隆不爽,張廷玉就立即進宮謝罪。

    乾隆一看,認為張廷玉是在他身邊安插間諜,於是就明令取消張廷玉配享太廟資格,收繳當初賞賜的東西,並隨後讓德保抄張廷玉的家,看看張廷玉書籍信件有沒有涉及對朝廷議論(文字獄就這麼玩的)。

    好在張廷玉為官謹慎,一輩子敬小慎微,就是沒有一條涉及到對朝政的評價。這救了他一命。

    從此之後,張廷玉基本上沒說過話,整天傻坐,形容枯槁,五年之後,張廷玉死去

    修煉了一輩子臣術,為大清鞠躬盡瘁,結果晚年遭遇這種慘禍,張廷玉可謂心灰氣冷。

    張廷玉的學生汪由敦曾說,張廷玉執掌樞府24年,凡軍國大政他都承旨商度,經常和皇帝造膝密談,但是卻找不到一件功勞屬於張廷玉的。(清朝,功勞屬於皇帝,錯誤屬於大臣)

    一生都為大清奉獻的張廷玉,在抄家之後,人就像傻了整天枯坐著不說話。其實,只要他說一句憤怒或不滿的話,乾隆都有理由說:看,他的確不忠心吧。由此更能證明乾隆做法的正確性。

    五年之後,彷彿一個農村糟老頭一樣,張廷玉無聲無息的去世了。訊息傳到乾隆耳朵裡,或許良心發現,乾隆也覺得做的過分,於是就免除免除了一切處分,同意他配享太廟,死後和雍正相伴。

    然後,此時的張廷玉是否泉下有知呢?或許,乾隆只是做給他人看的罷了!

    列位看官,對於張廷玉的遭遇,你有什麼高見?

  • 17 # 水滴籌湯國強

    張廷玉為清王朝日理萬機嘔心瀝血這樣了還不行,按照乾隆的觀點你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這樣的苛刻要求,打擊加上侮辱摧殘,絕對夠七十多歲的張廷玉經受的,鬱悶恐懼恐怕一直伴隨在其最後的歲月,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廷玉帶著深深的遺憾溘然長逝。儘管他仍被恩准配享太廟,那畢竟是他死後的事情了,當事人本身不知曉,給後世人做眼罩子看,又有多少意義?

  • 18 # 文史芒果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 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樞。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帝即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乾隆帝即位後,也許是代溝吧君臣就沒那麼親密了,晚景淒涼,致仕歸家。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為大清朝奉獻大半輩子,伺候了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的名臣張廷玉,在安徽桐城老家淒涼地死去。年八十四,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有清一代,漢人配享太廟的只有張廷玉一人。

    在紫禁城的乾隆聽到這個訊息後長嘆一聲,下詔赦免張廷玉全部過錯,仍舊配享太廟。太廟就是皇帝家的祠堂,配享太廟意味著被後世的皇帝像祖宗一樣供奉,作為大臣來說,這是畢生最大的榮耀。

    張廷玉配享太廟是雍正定下的給張廷玉的恩賜,但是在乾隆朝期間,曾經被乾隆取消了資格。

    直到乾隆收到他的死訊後也許是考慮到對雍正的尊重還是考慮到其為大清三代帝王服務了大半輩子心有點酸還是都有,才又恢復。

    風燭殘年的張廷玉小心謹慎一輩子,也許人老啦總是昏聵吧,惹怒了乾隆:

    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已經七十八歲了。這個時候年輕的乾隆和年老的張廷玉已經格格不入了,張廷玉向皇帝遞程了退養申請,皇帝終於批准了他的退休申請。

    此時,他心中碎碎念念的就是配享太廟的事。一輩子到老沒想開,把這事兒看的這麼重。

    按理,這是前朝皇帝定下的事,沒犯什麼錯,乾隆沒理由不兌現。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中旬,隆冬時分,張廷玉拖著老邁的身軀,進宮面聖。張廷玉跪在乾隆面前哭哭啼啼,要皇帝給個保證。

    乾隆非常不高興,你這明顯是不相信我嘛!難道我乾隆是這麼不守信用的人?

    但是,不高興歸不高興,面對著這麼一個三代老臣,乾隆忍了下來,答應為張廷玉專門下個旨,進一步明確他配享太廟的事。

    張廷玉走後,乾隆心裡卻憋得慌,越想越不是一回事。他寫下一首詩,派人給張廷玉送了去。“追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側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詩句分明就是在說你張廷玉哪有皋契這樣的功勞,真要算起來,你配享太廟恐怕還不夠格吧。乾隆的不滿已經躍然紙上了。

    按慣例,張廷玉應該第二天再次進宮謝恩。畢竟,皇帝給大臣寫保證書這可是聞所未聞的事,進宮謝恩是最起碼的。可是,一生謹慎的張廷玉又犯錯了。

    也許是年齡大了精力不濟,總之他第二天他沒親自來謝恩,而是叫了兒子張若澄進宮謝恩。這下,乾隆胸中的怒火燃燒了。乾隆認為張廷玉心中根本就沒有他這個皇帝,一心只想要自己的利益,現在什麼東西都到手了,就覺得可以不理睬皇帝了。

    怒火中燒的乾隆,命令軍機處立即下旨給張廷玉,質問他為何不親自前來謝恩。

    原來,軍機處負責起草聖旨的汪由敦正好是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一看乾隆發了這麼大的火,就立即安排人通報了張廷玉,讓他提前做好準備。第二天一大早,張廷玉就呼哧呼哧地跑進宮裡,向乾隆請罪。這下,乾隆全面爆發了原來,按照正常流程,乾隆這道聖旨要這天的上午才能送到張廷玉家中。現在,聖旨沒到,張廷玉就來謝罪了,不用說,肯定是軍機處有人通風報信。這明顯犯了清朝皇帝對黨爭的忌諱。張廷玉這一請罪,便把證據給送上門來了。

    當場把張廷玉臭罵一通,趕出宮之外,乾隆還削去了他的伯爵爵位。

    到了這個時候,乾隆也不遮遮掩掩了,直接質問張廷玉,你有什麼功勞,可以值得配享太廟?

    然後,他又命人整理了一份歷朝配享太廟的大臣名單送給張廷玉,叫張廷玉對照榜樣找差距。你自己說說看,你比不比得上名單上的人,配享太廟你夠格嗎?

    話說得這個份上,張廷玉已經被逼到牆角了。

    沒有辦法,張廷玉只得上書,說我年紀大了,腦子不好使了,居然自不量力地想要配享太廟,所以請皇帝取消我的配享資格吧。

    乾隆:好,你自己說的啊,便順水推舟下旨取消了張廷玉的配享資格。

    至此,原本可以平安著陸的張廷玉,由於自己的三連錯,喪失了爵位和配享資格,無比淒涼地回到了桐城老家。

    就在張廷玉回到家沒多久,四川學政朱荃因為貪汙被乾隆抓了。這個朱荃不僅是張廷玉提拔的,而且還是張廷玉的兒女親家。現在朱荃犯了罪,是你張廷玉舉薦不當。乾隆決定對張廷玉下狠手。他命令內務府大臣德保南下安徽,直奔張廷玉老家,收回雍正以來皇帝賞賜給張廷玉的一切財物。他私下命令德保,不僅要帶回財物,更要抄張廷玉的家。德保到了張廷玉家中,按乾隆的旨意將張家翻了個底朝天,帶走了張廷玉所有的書籍、信件、手稿等紙質物品。

    按照乾隆的想法,張廷玉肯定對自己心存不滿。作為文人的張廷玉再怎麼謹慎,在日記裡寫幾行字,或者作個小詩發個牢騷,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只要查到張廷玉有片言不滿之詞,乾隆就要置他於死地。然而,德保將這些檔案帶回北京,親自審查了半個月,居然沒有發現一個字和政治有關,更不要說什麼牢騷怪話了。可見張廷玉一生如何謹慎到這樣的地步。雖然,張廷玉逃過了這一劫,但是在精神上已被徹底擊垮。乾隆二十年,八十四歲的張廷玉終於鬱鬱而終。

  • 19 # WhatIU弄啥叻

    張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銘“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是他為官處事的哲學,倒不是沉默不作為,而是要問心無愧地做事、謹小慎微的做官,剋制慾望、不爭不搶,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而張廷玉也確實在這方面達到了殿堂級的水平。他歷經三朝,一直勤勤懇懇做事,低調沉穩,處於權力中樞,卻總能置身於政治紛爭的漩渦之外。

    張廷玉是在康熙朝考取功名,入侍南書房,主管刑部,走入政治中心的;可位極人臣、仕途大放異彩卻是在雍正朝。

    雍正終於從血腥的奪嫡鬥爭中坐上了那萬眾矚目的位置,為實現自己心中的宏圖偉業,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張廷玉無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位,他在位期間扮演的是皇帝首席秘書的角色,為雍正出謀劃策,他對清朝的貢獻主要在於完善了奏摺制度和軍機處的運作規則

    可以說,張廷玉是一位在清朝史上留下濃重筆墨的漢臣,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能被供奉在太廟,可謂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有時皇帝的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以及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將會以郡王之禮厚葬,這就叫配享太廟。

    雍正是個很公正嚴苛的老闆,他能讓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足以證明張廷玉的功勞以及雍正對他的肯定。

    一帆風順的為官之路

    張廷玉出身於書香世家,其父在康熙朝身居要職,受到父親的影響,張廷玉自幼奮發讀書也考取了功名,並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在晚年的時候開始重用張廷玉,當時康熙正受九子奪嫡的困擾,很多大臣都牽涉其中,因而遭到貶黜或者降級,而張廷玉卻能知曉其中利害,處理好其中關係,成功地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康熙去世後,雍正更加重用張廷玉,一方面是為了廣納賢士,二是靠著張廷玉在官場上的威望,為自己鞏固政權。張廷玉的仕途從此更加順風順水,僅僅五六年間就升任為了大學士,且雍正十分信任他,很多拿不準的事都要來諮詢張廷玉再做決定。

    清朝軍機處建立初期,雍正以一些親重大臣兼任軍機大臣,其中就有張廷玉,他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等等。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危,將張廷玉提為顧命大臣,並留下遺詔,等張廷玉百年之後配享於太廟。

    坎坷的“配享太廟”之路

    官場上言多必失,張廷玉人上了歲數也開始糊塗起來,幾乎忘記了自己一生的為官哲學。乾隆當權時期,張廷玉年邁,有了退隱之心,便想著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了,可雍正臨終前說了讓他配享太廟的,他又害怕自己不能獲此殊榮,並且當時其他的大臣也對這件事懷有疑慮,於是就上書,希望皇帝可以寫一個書面承諾來證明這件事。

    乾隆看到了他的奏章就十分生氣,他認為允不允諾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臣子沒有理由來要求自己立字據,就算哪天不想讓他在死後進入太廟了,他張廷玉也不能說什麼。但乾隆終究把這口氣嚥了下來,如果他發作,正好坐實了外界流傳自己不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議論,於是寫了手諭,保證讓他配享太廟。

    但是乾隆做出了這麼大的讓步,張廷玉竟然沒有親自到宮門口去謝恩,只是讓兒子代自己前去謝恩。本就心中有氣的乾隆,覺得張廷玉這是大不敬,便借題發揮,奪去了他的爵位,但這時並沒有取消他配享太廟的殊榮。過了一年,張廷玉再次請歸,乾隆命他自審是否配享太廟,皇帝以大學士九卿議,罷免了配享,免除了他的的罪過,讓他告老還鄉了。

    八十四歲的張廷玉在老家孤獨落寞的去世了,他並不知道,後來乾隆迫於面子,還是按照先帝的遺詔,給了他配享太廟的尊榮,想必臨終前回顧自己的一生,他還是很遺憾的吧!

  • 20 # 張小129469030

    張廷玉一輩子謹小慎微,經歷了乾隆康熙雍正三朝,在老的時候還是看不透一個名字為各所害,這也是中國文人的一個悲哀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醬骨架的正宗王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