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捍衛中華魂
-
2 # 小九內衣
魯肅是個胸懷天下的大人物。之所以說他胸懷天下,是因為他從年少時候起就不在意自己所有的一畝三分地,想的都是如果成就王霸之業;之所以說他是大人物,眼光夠準,行動夠果斷,膽子夠大。
魯肅生於公元172年,家在淮泗一帶,從史書裡對他早年的記載來看,他家應該屬於地方豪強。所謂地方豪強,比較典型的就是李典,他們佔據大量土地,在鄉間素有名望,但因為沒有知識傳承,所以不太被豪門士族看得上眼。不過,三國時代,起於微賤的豪傑英雄尚且不少,更何況是原本就有錢有勢的地方豪強。
魯肅的年少時代,正好是東漢王朝風雨飄搖瀕臨分裂的時間,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他十二歲。他的父祖沒有留下記載,只知道他小時候就失去父親,跟著祖母一起住。關於他在踏上舞臺前的事兒,陳壽留下來這麼一條記錄。
“家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
裴松之大大從《吳書》裡補了另外一條記錄。
吳書曰: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父老鹹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沒人知道魯肅年少時代到底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但他的遠見在年少時代就表現了出來,他不在意土地錢糧,到處散財召集壯士,還自己招攬了一群少年人,帶著他們騎馬打獵,講習戰法——西漢初年有一位人物組建過類似的童子軍,那個哥們叫彭越。
有一天,有個叫周瑜的居巢長,帶著幾百人經過魯肅的地界,找魯肅借糧,魯肅家裡當時一共六千斛米,分了兩囷,魯肅用手指了一囷米交給周瑜,這是史書上記載的兩人的初見,也就是著名的指囤相贈。
袁術聽說這事兒之後,想要招攬魯肅。魯肅見了下袁術,覺得他不是幹大事業的人,然後決定跑去居巢找周瑜去——可巧,周瑜就是因為覺得袁術沒有前途,所以才申請了居巢長這麼個職位想要藉機去投奔孫策的。這哥倆對袁術的判斷出奇的一致。
魯肅聚集了鄉里的人還有他訓練的那幫少年人,一共好幾百人,讓老弱的在前面,精壯的殿後,往居巢走。半路,這群人被袁術的人追上了,魯肅命身邊的人把弓都拉滿,然後對追趕的人說:“卿等丈夫,當解大數。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偪乎?”說完這話,立了一面盾,自己拉開弓,一箭洞穿盾牌,追兵就這麼把他們放跑了—到了居巢之後,周瑜和魯肅倆人東渡長江去投奔孫策,周瑜也正是此刻開始被孫策所重用,但魯肅和孫策相處的如何,沒留下什麼記錄,參考之後的情況,孫策可能對魯肅的第一印象不怎麼出眾,並沒有委以重任。
與孫策匯合後不久,魯肅得知年少時候一直養育自己的祖母去世了,立即奔回去處理喪事。這時候他的老朋友劉子揚說,巢湖那兒有個叫鄭寶的人,聚集了不少人馬,你可以去投奔。當時孫策正好死了,年紀尚幼的孫權繼位。魯肅打算聽劉子揚的建議,被周瑜勸住了,周瑜援引了馬援對劉秀說的話,“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勸他去見見孫權,在江東協助孫權建立一方霸業。
魯肅去見孫權,席間兩人相談甚歡,散席之後人都離場,孫權悄悄把他領回來,兩人進行一番長談。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這段對話裡,魯肅的想法非常清晰,他一直想的就是讓自己輔佐的君王“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成就“高帝之業”。我在另一個回答裡說過,東漢末年,精英階層心裡是忘不了漢室的,如張昭,心裡想的是匡扶漢室,如同魯肅和周瑜,心裡想的是再建立一個和漢朝一樣強大的新帝國。“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是總體戰略。趁著北方多事,曹操無暇顧及江東,“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是主要計劃。
針對這個回答,孫權怎麼回答的呢?孫權說自己想的還是匡扶漢室,但這句話未必是完全的實話,因為在張昭等人對魯肅表現不滿的時候,孫權卻對魯肅“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渣權自己至少是有一點動心的。
劉表病死之後,魯肅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這時候魯肅再次展現出他絕佳的眼光,這不是第一次,也絕對不是最後一次——他跟孫權說,荊州這地方是軍事重地,“帝王之資”,劉表死了,他的兩個兒子不能融洽相處,連帶著劉表的部下們也都分裂,而劉備是“天下梟雄”(原話),素來和曹操對著幹。如果劉備能輔佐劉表的倆兒子,那我們就得和劉表方面交好,如果劉備不能,那咱們早做準備,等著對抗曹操大軍吧。
然後,他就自己去了。這個時候,正好是曹操進軍荊州的時間,一路兵荒馬亂,魯肅到了的時候劉表方大勢已去,劉備已經撤到長坂,倆人見面,劉備說我想去投奔吳巨,魯肅說那你別去了,吳巨是個廢物,你還是跟我去見孫討虜(孫權)吧——魯肅這雙眼睛夠毒的,他看不上的人最後都混得非常慘。
聽到曹操可能東進的訊息,以張昭為首,東吳內部一陣投降之聲。當時周瑜還沒回來,魯肅在會上一句話都沒說。等到孫權去更衣的時候,魯肅追了過去進言。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這段話很有意思,因為這次魯肅沒扯戰略大局,他跟孫權談的是孫權自己的切身利益。魯肅做事一貫厚道,但他不一定有顆厚道的心,比如這次,他看準了周瑜不在,自己孤軍奮戰,辯論裡佔不到便宜,所以等到孫權更衣的時候去跟他說悄悄話——而且還拿捏住了孫權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恐懼。等到周瑜回來之後,主戰派得到了孫權的支援,這才有了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曹操。在孫劉聯盟過程中,魯肅居功至偉。
魯肅的銳氣,在這一段表現得淋漓盡致。
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閤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眾人聞之,無不愕然。就坐,徐舉鞭言曰:“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權撫掌歡笑。
看,這人面上和善,可不是因為怕事,而是因為他胸有四海。他一直想的就是輔佐一個人“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建立比肩漢高祖的偉業。
真到這裡為止,也就是個志向高遠的人物罷了。但他還有另外一個主張,和周瑜相左,他極力促成了孫權和劉備的同盟。這是他和周瑜相異的一點,周瑜一直相信,可以奪取荊益,兩分天下;而魯肅則認為,現階段想要穩住荊州是很難的,想要抵抗曹操,必須和劉備合力。這之後,在孫權、劉備兩方為荊州的瓜分而矛盾四起的時候,是魯肅一力承擔,使得兩方能達成協議,維持聯盟。
周瑜和魯肅,實在是兩個非常相似的人。他倆雖然在劉備的問題上對立,但他倆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要讓孫權建立比肩高祖的大業,兼有四海,併吞九州。
這倆人都不長命。210年,年僅三十六歲的周瑜去世,死前留書舉薦魯肅接替自己的地位。七年之後,四十六歲的魯肅去世。魯肅死後僅僅兩年,孫劉聯盟即告破裂。然後東吳這個政權就再也沒有過奪取天下的意願,偏安一隅,內鬥不止,直到最後被西晉一鍋端。
魯肅這輩子,眼睛夠毒辣,行事夠果決。陳壽評價他說,“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閱讀正史時,我們常常注意到的,是他精明的一面,他看出了袁術沒有前途,看出了吳巨沒有能力,看出了劉表死後兩子不能互容,看出了劉備天下梟雄,看出了聯盟劉備共拒曹操的戰略。但他也在和天下大勢逆著走,他知道曹操很難戰勝,但他硬生生的把孫權和劉備聚在一起,擋住曹操南下的攻勢。
他的戰場不止於修羅殺陣,也不止於外交中的縱橫捭闔,他是在和天下大勢對著幹。他知道漢室不可復興,所以他要讓孫權克成帝業;他也知道曹操難以戰勝,但他偏偏不退讓,要拿自己的一生來搏一把。
最可怕的是,當他對孫權說出那一番話的時候,當他知道自己未來將走上什麼樣的道路的時候,孫權剛剛繼承父兄的事業,曹操還沒攻打荊州,劉表還沒死,周瑜還活著。當每一個人看向未來的時候,未來一片混沌,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未來會如何,只有寥寥可數的人看到了天下大勢,其中一個是茅廬中的諸葛亮,還有一個是新到吳地的魯肅。
陳壽把周瑜、魯肅、呂蒙仨人列在吳書第九,列在東吳所有武將之首。孫權把魯肅比作鄧禹,這比喻其實很沒意思,即便魯肅想當鄧禹,但孫權最後成為劉秀了麼?
另:魯肅給人的形象常常是文士,但他實際上還是帶兵的將領。魯肅去世的時候,他的軍隊有一萬多人。
-
3 # 軼男說歷史
魯肅是三國時代一位真正的豪傑,是我最喜歡的東吳將領。
只可惜明珠暗投,身為徐州人,卻直到赤壁大戰前夕才有緣與劉備軍眾人相見。
袁術聞其名,就署東城長。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乃攜老弱將輕俠少年百餘人,南到居巢就瑜。
劉備本拒袁術於淮陰,因為呂布襲取下邳,最終被袁術控制江淮。
小說勉強算是保留了魯肅慷慨任俠、仗義豪爽的設定,但在兩家交惡後的單刀赴會情節對其進行了醜化。
吳書曰: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父老鹹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
吳書曰: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備甚歡悅。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
吳書曰: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
益陽對峙關羽三倍兵力於魯肅,魯肅斷言關羽不敢動他,這是真的自信。結果關羽豈止不敢動他,連大聲說話都不敢。關羽什麼人?
鋼鐵直男間的基情就是這麼樸實無華。當初魯肅對孫權說關羽不足為忌,說錯了嗎?
魯肅一輩子對孫權忠心耿耿,與劉備眾人則意氣相投,兩家交惡後魯肅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最終鬱鬱而終(無疾而終)。在孫權心裡只能落個“內不能辦,外為大言”的評價。
可悲可嘆。
-
4 # 影視百小生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戰略家、外交家、政治家,孫吳勢力著名的將領,為孫權策劃未來戰略藍圖《榻上策》。 197年,因向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而得到賞識。208年,大敗曹軍於赤壁,奠定三國鼎立格局。210年,接替周瑜職務併力勸主公孫權讓劉備督導荊州,從而減少東吳防線壓力。215年,與關羽談判,促成湘水之盟。217年去世,孫權親自為其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歷史評價:
孫權: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與一語,便及大計,與禹相似,故比之。
《吳書》: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周瑜: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陳壽: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家富於財,性好施與。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陸機: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
袁宏:昂昂子敬,拔跡草萊。荷簷吐奇,乃構雲臺。
嚴從:周瑜、魯肅,鹹起諸生,鶚視烏林,鷹揚赤壁。然肅為布衣,當襄漢之際,標賣田宅,分財結士,以求人傑: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孫策,子敬輟粟於周郎:鹹有異於人者也。
孫元晏:斫案興言斷眾疑,鼎分從此定雄雌。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
周曇:輕財重義見英奇,聖主賢臣是所依。公瑾窘飢求子敬,一言才起數船歸。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淩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
5 # Zg輸入中
我覺得魯肅這個人是江東名仕中最明智,最忠心的人!也是最具膽色之人。如:
1,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並起。其中佼佼者乃江北曹操,江東孫權。那時的劉備也只能算是小諸侯,僅數千人。武不過關,張,趙。文不過簡雍,糜芳等人。可,魯肅卻明白要想抗衡曹操,必須聯合劉備!否則唇亡齒寒!足見其明智。
2,劉備軍師諸葛亮為了說服東吳孫權聯劉抗曹,親自渡江去見孫權。魯肅一路交代見了孫權不可就曹操勢大實言,因為江東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主張降曹的,唯恐諸葛亮說了實話孫權投降!介時,孫權的下場絕對不會好,想想荊州劉琮就可知道!魯肅這麼做可謂忠心於孫權了!
3,我們看《三國演義》知道關羽‘單刀赴會’,其實不然,演義之所以叫演義,就肯定有杜撰。單刀赴會另有其人,而不是關羽!那麼這個人就是魯肅!作為一個文人,其膽色不可謂不大!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6 # 行者文孜
魯肅是東吳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倡導者。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了劉備興復漢室的路線圖,而實際上諸葛亮也清晰地看到了漢室的氣數終將耗盡。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勢力削減,而劉備在迅速崛起,孫權固有江東後,勢力也得到了發展。三足鼎立的雛形已經形成。如若是沒有魯肅的嘔心瀝血的促使孫劉聯盟,就沒有赤壁之戰,也更不會有之後的三分天下,所以說沒有魯肅就沒有三國。
-
7 # 逍遙自在的二哥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群英薈萃。讀過《三國演義》的人,無不知東吳的魯肅。在三國眾多人物中,魯肅是其中比較特殊的一個。魯肅(公元172-217),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歷史人物。甚至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和歷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魯肅了。
小說中
魯肅是個“和事老”
在《三國演義》裡,魯肅完全被描述成一個忠厚而又平庸、沒什麼大用處的“老好人”。在小說、戲曲和電視劇中,魯肅出場最多的戲是在赤壁之戰前後,純屬一個被諸葛亮和周瑜兩方都耍得團團轉的“和事老”,除了為人忠厚老實以外,根本沒有什麼別的優點,比如寫諸葛亮“草船借箭”一節,諸葛亮偕魯肅同去,一個成竹在胸,一個被矇在鼓裡;一個談笑自若,一個驚慌失措。
尤其是《三國演義》“關雲長單刀赴會”一節描寫,率軍駐守長江的魯肅在被孫權多番埋怨的情況下,為討回荊州,設下刀斧手請關羽赴宴,想趁機加害關羽,不想“偷雞不成蝕把米”,被將計就計的關羽識破計謀、挾持震懾住,結果不僅未達到目的,反被關羽耍了回威風。
也許讀者會問:如果魯肅真是這樣的人,周瑜臨終怎麼會舉薦魯肅代替他做大都督呢?這講不通啊。史學家認為,《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不是正史。文學作品中演義出太多的虛構成分。《三國演義》是以劉備、諸葛亮、關羽等為主人公,以蜀漢為正統寫作的小說,為了突出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所以片面醜化、貶低了其他方面的人物形象。歷史上真實的魯肅,顯然不全是小說中描寫的那樣。
探故里
臨淮留有“子敬泉”
泗洪縣臨淮鎮,是位於煙波浩淼的洪澤湖西北岸的一個水鄉小鎮。這裡是魯肅的家鄉。《三國志》、《帝鄉紀略》、歷代《泗州志》、《泗虹合志》等均記載:“魯肅臨淮人。”
記者日前來到臨淮鎮。在位於臨淮鎮中心的糧管所院內,有一處佔地數十畝的荷花池,池中央立著一座六角飛簷的亭子,上書“子敬泉”三字。子敬,是魯肅的字。亭下有一口古井,井水深邃。亭壁刻有魯肅生平簡介。當地文物部門幹部介紹,這是三國名將魯肅家井。為保護這一珍貴文物,臨淮人民砌橋築亭,並將古井修葺一新。現今臨淮鎮的二河村,原名煥燈村,相傳古時村上有魯家廟,魯肅常來祭祀上香,每敬香一次,廟上懸掛的佛燈都要更換一次,後人們將此村改名煥燈。
《三國志》、《泗虹合志》記載,魯肅,出身仕族地主,生於東漢靈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襁褓中喪父,由祖母撫養成人。少時的魯肅,身材魁梧,相貌奇特,胸懷壯志,樂善好施。大地主,為人仗義輕財,很有遊俠風味,和小說中老好人式的文官形象不同,其實他很勇敢的。
東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官為居巢(今安徽桐城)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魯肅毫不猶豫,慷慨地滿足了周瑜的要求,“(魯)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兩人從此結為好友。相傳他倆曾掘地接泉,以水當酒,喻示“君子之交”清如水。後來魯肅家人將此泉用磚砌成水井,起名“子敬井”,又名“子敬泉”。
隨著形勢的發展,群雄並起,為了避害,魯肅對其部屬說:“……寇賊橫暴,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寧肯相隨至東土以觀時變乎?”部屬皆從命。於是,男女一行300餘人,南往居巢投奔周瑜。漢代是不允許隨意搬遷的,官府派人來追,他把盾牌立在地上,“引弓射之,矢皆洞貫”,嚇跑了追兵。
看歷史
“孫劉聯盟”展雄略
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弟孫權繼位。在周瑜的引薦下,魯肅與孫權“合榻對飲”,議論時事,魯肅勸孫權成王霸之業。據《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載,魯肅向孫權獻策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這就是後世稱為“榻上策”的著名戰略構想,此構想堪與諸葛亮《隆中對》媲美。諸葛亮提出“孫劉聯合”,這點魯肅也想到了。公元208年赤壁大戰時,魯肅為贊軍校尉。他首先向孫權提出了聯劉拒曹的戰略方針,並出使劉備處,促成孫劉聯盟。此戰略對於赤壁之戰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進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戰後,魯肅又從大局出發勸孫權把南郡暫時“借”給劉備。然後劉備到京口來見孫權,呂範勸孫權扣留劉備,遭到魯肅的反對。他建議放劉備回荊州,孫劉聯合共抗曹操。因為他看得很清楚,雖然曹操北退,實力未損,江東水軍厲害,卻缺乏騎兵,這時候即使併吞荊揚兩州,也只能採取守勢,情況將會變得非常危險。而且,荊州與東吳素來有仇,孫權勢必無法很快安定荊州的人心。
單刀會
子敬才是真英雄
歷史上的“單刀赴會”確有其事,但與小說描寫相反,“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按照《三國志·吳志·魯肅傳》和《吳書》的記載,“單刀赴會”而將對手震懾住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並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裡去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推薦魯肅繼任。魯肅被孫權任命為奮武校尉,領周瑜軍,駐紮在江陵。後轉屯陸口,被授予漢昌太守、偏將軍。《三國志》:“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瑜士眾四千餘人,奉邑四縣,皆屬焉……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十九年,從權破皖城,轉橫江將軍。”
公元215年,劉備奪取了益州後,孫權向劉備索要“借”去的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惱怒,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戰略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三國志·吳志·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此次會談後來被稱為“單刀會”。“單刀”乃軍士之兵器佩刀,而非關公的大刀。“單刀會”上,魯肅一番大義凜然的分析,說得關羽唯唯而退。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魯肅以他的大智大勇,促進了一次重大危機的化解,孫劉聯盟暫時得以維持。
處亂世
誠實守信立根本
公元217年,魯肅在軍中病逝,享年46歲。孫權親臨其葬,諸葛亮亦在蜀國為他發喪。魯肅死後,孫劉聯盟隨即崩潰。219年呂蒙白渡江,關羽敗走麥城被殺;222年陸遜大敗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瓦解。
魯肅墓位於今湖南嶽陽,岳陽一帶自古尊魯肅為賢人。歷代史家認為,魯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並不亞於諸葛亮。
記者在魯肅故里泗洪縣臨淮鎮採訪時,當地人對魯肅都很崇敬。奇怪的是,他們對於《三國演義》中魯肅的文學形象並不很在意,一位老者說:“小說中魯肅最大的特點是誠實、誠信,這是最重要的。你看,雖然《三國演義》抹殺了魯肅的智慧與才華,但無法否認魯肅的誠實與信用。”
-
8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在《三國演義》的各位人物中,最容易被人小瞧的就是魯肅了。
魯肅是一位真正的國器。論智計謀略,魯肅無法與諸葛亮和郭嘉相提並論;論才華俊逸,魯肅及不上週瑜半分;論陰狠堅韌,魯肅比司馬懿差得很遠;而論詭譎算謀,魯肅更是不如賈詡。
但要論胸懷和氣度,三國時代沒有任何人能比魯肅更加的從容和宏偉。
我記得曾經有人問過,誰是三國時代最受女性歡迎的人物?是諸葛亮的智慧,還是周瑜的才情?是趙雲的英挺,還是馬超的帥氣?是關羽的義薄雲天,還是呂布的人間俊傑?這些人都無疑都是女性最喜歡的偶像派。但要說嫁人,我們發現,至少在現代社會,那些如花似玉最終選擇還是魯肅這樣的人。而且,不僅僅是女性認為魯肅值得託附一生,就男性朋友來說,也非常願意和魯肅打交道。
魯肅可絕不是個簡單人物,放在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魯肅絕對都是混得最好的,最受歡迎,最受信重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把周瑜送給劉備,周瑜能吃得開嗎?如果把諸葛亮送給曹操,諸葛亮能發展得好嗎?若讓賈詡為孫權效力,又是怎樣的後果呢?估計都不會太如意。但只有魯肅可以在任何一個主公麾下混得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如果把三國時代的這些謀臣猛將放到現代社會,誰能混得最好呢?魯肅肯定是最有前途的,如果做官,魯肅至少能混到省部級;如果經商,最起碼也是個億萬富翁;如果搞交際,天下誰人不識君?
咱們通過幾個事例來分析一下魯肅這個人。
一、周瑜借糧
大家都知道周瑜向魯肅借糧的故事。周瑜帶著數百人到魯肅家裡拜訪,要借糧食,其實說白了就是威脅,沒打算要還。咱們看看魯肅的處理方式:魯肅家裡有兩個糧囤,他指著其中一囤,直接送給了周瑜。魯肅表達了幾個方面的意思:平等交往,不卑不亢,願意結交。
魯肅用一囤糧食,化解了一場糾紛,結交了一個俊傑好友,鋪開了一條光明前途,換來了一生安定富貴。 這就是超人的眼光和氣度。
二、堅持主戰
曹操略定北方,旌麾南指,兵臨江右,派人向孫權下書,“欲與將軍會獵於吳”。 東吳朝野驚慌失措,主戰主降,各抒已見。多數量主張投降乞和,連老臣張昭都支援投降,令孫權左右為難。而魯肅則向孫權指出了問題的實質:主降者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大臣們投降,再差也能在曹操手下混個一官半職,但做為主公的孫權如果投了,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孫權這個人其實特別難伺候,對大臣毫不手軟,說抓就抓,說殺就殺。但孫權對真正信任的人是非常不錯的。對於一個政治頭腦高明的主君來說,最看重的是臣子的忠心。比如說海瑞,嚴重冒犯了嘉靖,但嘉靖仍然不殺;和珅貪腐,乾隆豈能不知,仍然重用。因為海瑞與和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君王。說錯話,辦錯事都不要緊,關鍵是目的和出發點。
三、聯劉拒曹
其實,周瑜和魯肅之間的戰略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周瑜更多偏向於消滅和驅逐劉備集團,而魯肅堅持孫劉聯盟。周瑜臨終前向孫權建議由魯肅來繼承自己的職位,將國家軍政大權託附給了魯肅。這並非是因為周瑜否定了自己的戰略計劃,而是因為周瑜最看中的是魯肅的胸懷和氣度。
孫策威猛,敵不敢犯;周瑜精明,敵也不敢犯;魯肅格局長遠,器量宏大,敵不能犯。魯肅之後,東吳再無戰略家,呂蒙和陸遜都是有雄才而無大略之輩,他們都欠缺魯肅的胸懷和格局。 魯肅做事至公無私,待人以“長者之風”,是真正的國之大器,寬廣的胸懷和氣度來自於對天下大勢的清醒認知。即使是蜀漢和曹魏,也受到敬佩和認可。
-
9 # 譜寫歷史長歌
魯肅,字子敬,魯肅極力促和孫劉聯盟,如果說魯肅能多活三年,東吳可能不會偷襲荊州斬殺關羽。此人志向在於輔佐孫權,成就帝王之業。
魯肅版隆中對魯肅是臨淮郡東城縣人,年幼喪父,為祖母撫養。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魯肅家庭富裕,散盡家財資助窮人,結交四方豪傑,聲望聞名於鄉里。
周瑜擔任居巢長時,聽聞大地主魯肅為人豪爽,問其借糧,果然魯肅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兩人因此結交,交談之下,周瑜發現魯肅果然不是平常人,亂世出英雄,魯肅欲尋明主建功立業。
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
周瑜將魯肅引薦給孫權,兩人一見如故,合榻對飲。明眼人都能看出漢室快完蛋了,大勢已經無法挽回,魯肅和孫權的會談堪比劉備諸葛亮之隆中對。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和諸葛亮戰略方向幾乎一樣,諸葛亮的目標是拿下荊益二州,不過那時候劉備只能投靠劉表,駐軍在小小的新野,而無容身之地。
魯肅的目標以現有江東揚州根據地為基礎,先幹掉江東宿敵劉表手下江夏郡郡守黃祖,再討伐劉表拿下整個荊州。
劉備的優勢在於他姓劉,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也沒有具體族譜,打著復興漢室名號討伐四方。孫權肯定想漢室氣數已盡,天子不一定要姓劉。
促和抗曹聯盟劉表自己能力不行,佔據荊州這塊沃野萬里、士民殷富的地盤是種浪費。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都這麼覺得,等到劉表病死,劉琮繼荊州之主,荊州這塊肥肉曹操搶先動手了。
大家都怕曹操坐大,劉表一死,魯肅立刻請命去荊州弔喪,名義上吊喪,實際上為促成劉備,劉琮,孫權三方聯盟。
魯肅沒料到曹操動手會這麼快,劉琮投降會這麼快。晨夜兼程趕到南郡,聞劉琮投降,劉備跑路,魯肅又趕到當陽長阪與劉備相會,宣讀孫權旨意,在共同利益面前,劉備欣然接受,正式建立孫劉聯盟。
當時,諸葛亮已經跟隨劉備,魯肅對諸葛亮說:“我子瑜友也”,意思就是我是你哥哥諸葛瑾的好友,於是兩人也結交。
赤壁之戰前,江東諸臣投降聲一大片,唯有魯肅和周瑜堅持抵抗,反對投降,孫權因此下定決心。大戰獲勝後,周瑜攻克曹仁所駐守的南郡,不久病重,病逝前上疏孫權讓魯肅接替自己。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魯肅接管周瑜部眾,駐守陸口,恩威並施,劉備“借”得荊州後,入蜀圖謀益州,關羽負責留守荊州,此時孫劉雙方邊境線混亂複雜,對於一些邊境摩擦,魯肅為大局著想往往好言相撫。
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
劉備取得益州,孫權派遣諸葛瑾請求劉備把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先行歸還,劉備不答應,說什麼拿下涼州之後再歸還,這當然是拖延之辭。孫權大怒,發兵強奪三郡。
聽聞三郡失守,劉備率軍五萬親自從成都趕來,派遣關羽率軍三萬前往益陽,意圖收復三郡,雙方劍拔弩張。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逝,此時劉備與曹操在漢中大戰,也就是東吳偷襲荊州斬殺關羽的前兩年。孫權親自發喪,並參加葬禮,遠在成都的諸葛亮聞訊,也為之發哀。
-
10 # 龍的傳人和接班人
魯肅,字子敬,我非常佩服他。魏蜀吳三分天下,都有各自的人才。魯肅作為東吳歷史上有名賢士,先是極力促成孫劉聯盟,打敗曹操。東吳的長遠戰略規劃,都有他的影子。能夠和周瑜一起,輔佐孫權,能力頗高。三國志對他評價也挺好的。曾經關羽單刀赴會,他代表東吳討要荊州失敗,被關羽挾持。乃東吳一代名家。
-
11 # 歷史鑑春秋
魯肅是三國時吳國的重要謀臣,是周瑜死後軍隊的實際統帥,在三國群英譜裡也算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但演義裡的魯肅常常以忠厚、平庸的形象出現,給人以唯唯諾諾、胸無大志的感覺,那魯肅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魯肅生於公元172年,祖籍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自小因父親早逝,所以是祖母一手帶大,他出身在經濟比較富裕的人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今後的從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魯肅的一個優點就是情商很高。從歷史史料來看魯肅,他能同情弱小,樂善好施,平時鄉鄰或友人有什麼困難魯肅都會鼎力幫助度過難關,在他的家鄉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和周瑜的第一次認識也是源於一次慷慨捐助,周瑜在居巣做官時,糧食十分緊張賙濟不開,他早聞魯肅有助人為樂的善舉,所以就求助於魯肅,魯肅二話沒說,將家中僅有兩倉中一倉中的糧食全部送給周瑜渡過難關;周瑜心存感激,兩人就此成為摯友。
因為有了高情商,魯肅邂逅了自己的人生中難得的伯樂周瑜,周瑜很敬佩魯肅的豪爽仗義和過人才華,所以就將魯肅推薦給吳主孫權,他的人生迎來了更廣闊的舞臺。
二、有戰略眼光和出眾的謀略。魯肅投奔孫權後兩人曾有個一次徹夜長談,正是這次長談,徹底改變了孫權的執政策略,對今後吳國的鞏固和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當初孫權還是想臣服漢朝,他的策略是經過勵精圖治,集中力量去打敗敢窺視漢室江山的人,做一個忠心護國的臣子。
魯肅一席話讓他打消了念頭,魯肅說當今漢室朝廷已是宦官專權,奸臣當道,滅亡是遲早的事情,曹操現已勢力日益龐大,我們不可能一下把他消滅;所以還不如建立自己的政權,一定要和劉備搞好關係,和蜀國互為依託,共同對付曹操,這樣我們才能立足和長期發展。
魯肅一席話令孫權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隨對魯肅大加讚賞,大有相見恨晚,這一席話也算是東吳版的隆中對,比諸葛亮版的隆中對早好多年。
三、魯肅有傑出的外交才能。孫劉聯盟數年,成功地牽制了曹魏,促成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諸葛亮和魯肅二人功不可沒;當年面對曹軍百萬大軍南下的威脅,東吳政界分成主戰和主降兩派,正是魯肅和周瑜力排眾議,積極倡導聯合抗曹的決心;他施展外交才華,多次積極主動和劉備諸葛亮洽談,求同存異,達成共識,贏得了劉備、諸葛亮的賞識和合作,達成了孫劉聯盟戰略的形成,所以才有了後來赤壁破曹的勝利。
四、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周瑜死後,吳國面臨好多繁雜的事物及風險,如荊州是魯肅說服孫權借給劉備的,誰知劉備一借去就不想還,導致兩國關係急轉直下;北方曹魏也是虎視眈眈,局勢複雜多變;魯肅一面多方奔走,盡力維繫吳蜀關係;一面運籌帷幄,對付曹魏,所以他能很好繼承周瑜遺志,意志堅定,終日盡瘁國事,沒有絲毫懈怠,最後累死在軍中,終年46歲。
透過歷史煙雲可以看出魯肅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人才,不是演義中所說的那個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的平凡人,他的樂善好施和堅韌不拔的品德應該成為後世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
12 # 西門不帶刀
我就喜歡魯肅,特別喜歡。為表達對魯肅的敬意,我先來一首定場詩:
聯劉抗曹,三分天下
義釋關羽,草船借箭
推舉陸遜,輔助孫權
作為統帥,剛毅果敢
作為謀臣,智計百出
為人豪爽,處事大氣
忠心謀國,賞罰分明
魯家子敬,君子無雙
少校心中對魯肅的敬仰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所以我準備再來一首定場詩:
孟德一心為漢,雲長五關六將。
公瑾羽扇綸巾,華佗救死扶傷。
曹昂救父而死,孫策暗箭難防。
玄德虛情假意,子龍忠心堅剛。
若論忠厚長者,唯有子敬無雙。
魯肅,三國中唯一的一位君子人。一個人能夠被自己人和對手同時尊重的君子人。
1.魯肅公心謀國:連劉抗曹,贏得了自己人的尊重可能這麼說,大家肯定會有疑問:如果魯肅真的公心謀國的話,那關羽單刀赴會的時候,他為什麼不把關羽斬殺?殺了關羽就能收回荊州了。
這就是少校要跟大家著重說明的一點:關羽不能死。三分天的下根本是兩弱相連以抗強敵。孫劉只有聯合才能對抗曹操。
在這一點上整個三國史上,只有三個戰略家能夠看懂:一是曹操,二是諸葛亮,三是魯肅。所以魯肅的一生,他一直在謀求的是聯劉抗曹。
周瑜生前最信任的就是魯肅,周瑜死後孫權最信任的也是魯肅,陸遜這個大都督也是魯肅推薦的。翻遍史料,竟無一人說魯肅的壞話,魯肅贏得了自己人的尊重。
2.魯肅心胸寬廣,忠厚長者,贏得了對手的尊重。三國種諸葛亮是不輕易服人的,但他對魯肅的評價是忠厚長者。
在三國演義描寫當中,周瑜想除掉諸葛亮,便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準備十萬枝箭。諸葛亮也是立了軍令狀:“三天就可以,如果做不到就甘受軍法處置”
草船借箭想要成功除了天氣原因外,有兩個前提必不可少:一不能讓周瑜知道草船借箭的計劃。二必須提供足夠的,扎滿草人的艦船。
而東吳水軍的控制權在周瑜,只有魯肅才能夠繞過周瑜,調動出艦船。這才能夠讓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也才救了諸葛亮一命。
可能有人會說:從東吳的國家利益出發,諸葛亮應該死,否則後患無窮。那說明還沒有理解三國的本質。三國的三分天下,永遠只能兩弱相聯抗強敵。
正是由於魯肅看清了這個戰略,才在關羽單刀赴會時,不惜以自己做人質,救了關羽一命。對這個救命之恩,關羽銘記在心。他對魯肅也是敬佩有加。
諸葛亮和關羽作為劉備的左右手,身為東吳的對手,都或多或少的受過魯肅的救命之恩,所以魯肅在世時,孫劉聯合很穩固。
3.文臣,武將,統帥,用哪個詞來形容魯肅?從他聯劉抗曹的合縱政策上看吧,應該說他是文臣。
從他帶人抗擊袁紹一箭射穿盾牌,應該說他是武將。
從他練出精兵鎮守東吳做大都督,應該說他是統帥。
總之魯肅就是多面手,是外交家,是軍事家,更是是戰略家。
4.如果魯肅活著,三國走勢可能會不一樣如果魯肅活著,而關羽又被吳軍所捕獲,這個時候來招降關羽的並不是呂蒙這個毛頭小子,而是魯肅的話,起碼關羽不會張口就罵,因為關羽要給魯肅留面子,畢竟魯肅曾經救過他的命。
而在魯肅的斡旋下,孫權也不會下定決心殺關羽。最大的可能就是,關羽接受荊州已經失去了的這個事實。要麼迴轉益州投奔劉備,要麼自殺。
而上述兩種結果,無論哪一種,劉備都不會有再起兵對付孫權的藉口。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夷陵之戰。蜀國的實力也就不會下降的那麼快。
-
13 # 人生學問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家都認為魯肅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在草船借箭借東風舌戰群儒裡是諸葛亮的跟屁蟲,在單刀赴會里是關老爺的陪襯。事實上歷史上的魯肅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英雄氣概、他的幹雲豪氣一直受人敬仰。
說魯肅是一個英雄,或許有人不相信,那麼一個唯諸葛亮馬首是瞻的人物,怎麼能是叱吒風雲的角色。事實上這就是魯肅,魯肅早先是個孤兒,很早就死了父親,跟著母親相依為命。還好,祖父很有錢,就這樣託祖父照料,魯肅不僅吃穿不愁,而且很有家資。但魯肅並不是看財奴,他喜歡騎馬射箭,喜歡結交天下英雄人物,經常帶著一幫男孩子到南山去打獵,而且高興的時候還與人較量一番。魯肅最看不慣窮苦的人,每次一旦遇到需要救濟的,馬上慷慨解囊。有時變賣土地,作為錢財,分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時遇見脾氣相投的讀書人,看到別人沒有吃的喝的,也往往把大把大把的銀子相贈。因此在當時的口碑不錯。不過同宗族的人,都說家門不幸,出了這麼一個敗家的玩意兒。
魯肅是個很有豪氣的人,而且結識了不少英雄。當時周瑜在居巢任袁術手下的縣令,因為沒有糧食,就去向魯肅去借。大手筆的魯肅居然把自己家的糧食分給周瑜二分之一,即一倉三千斛。周瑜大為感動,自此和魯肅情同骨肉。袁術也知道魯肅是個人物,就委任魯肅做東城縣令。可魯肅知道袁術成不了氣候,就率百餘人南遷到居巢投奔周瑜。
這些人裡面有當年的遊俠少年,也有非常景仰魯肅的人。一行人向居巢進發。結果遭到當地官員的攔截。那時候老百姓很稀缺,經過了黃巾軍起義,老百姓是衣食父母,離開了老百姓,當官的豈不麻煩?魯肅讓老弱病殘先走,自己和一些遊俠少年斷後。此時追兵漸近,魯肅排開精壯人等,張弓搭箭,對追兵說:“你們都是男子漢,應該明白大勢。方今天下紛紛離亂,有功,得不到賞賜,無功,也受不到責罰,為何要逼迫我呢?”說著,命人將盾牌立在地上,遠遠開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追兵一方面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一方面估計憑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魯肅順利到達居巢。
不久,魯肅的祖母去世了,出於守孝,魯肅回到家辦理喪事。好朋友劉子揚覺得魯肅在家賦閒很是可惜,於是寫信說道:“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眾萬餘,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意思是你是一個人才,應該投奔一個可靠的人,你旁邊的鄭寶就是這樣的人物,你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不如投奔來建功立業。魯肅便去投奔,恰好此時,周瑜在孫策手下效力,當時孫策已死,孫權繼位,很有才幹,於是周瑜把魯肅推薦給孫權。孫權立刻召見魯肅,於是才有了東吳版的隆中對:“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自此便把魯肅當成自己的左膀右臂,因為有了魯肅的相助,才有了赤壁之戰那樣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總之,三國時期的魯肅是一個集政治軍事謀略於一身的人物,作為東吳的四英將之一,和周瑜呂蒙陸遜相比,魯肅一點也不遜色。絕對不是那一個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懦夫,而是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人物。
-
14 # 百文摘
魯肅,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縣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的戰略家、外交家。體貌魁梧,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為人仗義。
魯肅其實是很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隆中對的前版,周瑜死後能當大都督,說明也有非凡的軍事才華。而且後來的呂蒙,陸遜都曾經是他的部下,說明他有識人之明。囷米之交就是歷史上周瑜和魯肅的典故,劉備那更不說了,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只有魯肅一直支援聯盟,肯定那時候待孔明不錯,孔明回去跟劉備吹枕邊風難免不說魯肅好話。
魯肅這輩子眼睛夠毒辣,行事夠果決。陳壽評價他說,“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閱讀正史時,我們常常注意到的,是他精明的一面,他看出了袁術沒有前途,看出了吳巨沒有能力,看出了劉表死後兩子不能互容,看出了劉備天下梟雄,看出了聯盟劉備共拒曹操的戰略。但他也在和天下大勢逆著走,他知道曹操很難戰勝,但他硬生生的把孫權和劉備聚在一起,擋住曹操南下的攻勢。
魯肅給人的形象常常是文士,是個老實人。但他實際上還是帶兵的將領。上位之前把周瑜名下的四千餘人都歸屬到了魯肅的名下,在自己上任過後,又一次招收人馬,把這四千人擴張為了一萬人,在死後為東吳推薦了呂蒙,陸遜等能獨擋一面的大都督。
-
15 # 劈厲一聲春雷響
首先肯定魯肅是大智若愚形的老實人!是為江東父老奔波勞碌一生的人,敬業精神堪比諸葛亮!雖然能力有限,但瑕不掩玉,也是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可敬的人!
-
16 # 讀史哥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雖然父親早亡,但家景還算富裕,由祖母撫養長大,好習擊劍、騎射,講武習兵。那時東漢天下已經大亂,但魯肅仍然樂善好施,售賣田地,發放財物,賑濟窮人,結交豪士,很得鄉鄰讚賞。有一次周瑜請求魯肅資助糧食,魯肅將家中六千斛糧食分了一半三千斛給周瑜,令周瑜大為感動。袁術器重魯肅的名聲,任命魯肅為東城長,但魯肅見袁術難成大事,不願與他為伍,就棄官不做,率眾南遷居巢,投奔周瑜。周瑜認為東吳孫權能禮賢下士,在招納有才能的人,可建立帝業,建議魯肅投奔孫權。魯肅也認為孫權能成大事,於是聽從周瑜之言,前去投奔孫權。
魯肅與孫權密議天下大事,認為漢朝已不可能復興,短期內也不可能消滅北方曹操,建議孫權盡力平定江東,稱帝后再圖天下。孫權認為現在佔據一方,只是為了鋪助漢室,魯肅說的現在還達不到。但仍排除干擾,重用魯肅。
魯肅建議孫權佔據荊州,成就帝王大業,並親自前往,想見機行事。結果說動劉備,聯合抵抗曹操。曹操征伐東吳時,只有魯肅勸諫孫權不要投降曹操,告訴孫權說:其他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反正在哪裡都可以做官,但你投降曹操,能做什麼呢?深得孫權讚譽。後來為了拉擾劉備抵抗曹操,高瞻遠矚,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安身,曹操聽聞後大驚失色。
周瑜病危時評價魯肅:智略足任。上疏孫權讓魯肅代替他大都督的職位。魯肅去世後,孫權親臨葬禮,諸葛亮也為其發哀。
綜上所述,《吳書》對魯肅的評價就很中肯:魯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可見,古人對魯肅的評價是相當高的,我完全贊同。
參考史書:
1.《三國志•吳書》晉•陳壽著。
-
17 # 巴陵人說歷史
魯肅是我三國中比較喜歡的人物之一,魯肅在《三國演義》中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被聰明人諸葛亮欺負,但是《三國演義》是七分實、三分虛的小說,書中的魯肅和史書記載是存在差距的,歷史上的魯肅並非什麼簡單的“忠厚長者”,而是文武雙全的英豪。
魯肅,東吳重臣,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可以說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是”推魏氏百勝之舉,開孫權偏王之業“的英才。《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贊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吳書》說他“善談論,能文屬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魯肅可以說是東吳除周瑜外最有遠見之人,管理東吳內政、外事皆井井有條。同時也是東吳名將,他有智有勇,堪與周瑜媲美,若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恐較周瑜還略勝一籌。為什麼這麼說,筆者有三點理由:
一、透過《榻上策》縱論天下,為孫權基業定調,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
魯肅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就對孫權提出了“漢室不可復興”,所以”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然後”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戰略藍圖。東吳在赤壁之後也還是在按這個思路來執行。與周瑜在赤壁之戰後提出的“二分天下之策”相比,魯肅的“榻上策”更符合東吳的實際一些,更實在。
二、力主聯劉抗曹,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在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中,魯肅起了決定性作用。劉表新亡,魯肅代表孫權去荊州弔喪途中聽到曹操南下的訊息,魯肅提出暫時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曹的對策。在孫權在魯肅堅決反對降曹下,召回周瑜,堅定了孫權的抗曹決心,這樣才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大捷後,魯肅認為如果把荊州借給劉備,等於為曹操樹立一個敵人。他的分析說服了孫權。於是孫劉聯盟得到進一步鞏固,同時還得到了一個隨時宣戰的理由,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三、單刀赴會,吳蜀劃定邊界。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拒還荊州,孫權令呂蒙強行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令魯肅守巴丘防關羽,阻擋關羽援軍南下。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說服關羽以維持聯盟,單刀赴會並數次指責關羽、極力為東吳奪荊州的行動辯護。最後因為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孫權講和。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然而魯肅在任都督時已經將奪荊州完成了一大半了。
可以說魯肅一生都在踐行其榻上策的計劃、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是因為他看到了孫劉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就是魯肅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之處,堪稱一代豪傑。
-
18 # 小文章大視野
我們這裡就以《三國演義》中作者所塑造的角色來分析了。《三國演義》雖然借鑑了三國的歷史,但是還是屬於小說,有很多作者自己創作的成分,與真實的歷史並不完全符合。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第一次出現,是孫策死後,孫權繼承江東基業,由周瑜推薦給孫權的。當時周瑜的原話是:“此人胸懷韜略,腹隱機謀,早年喪父,事母至孝。其家極富,嘗散財以濟貧乏……其慷慨如此”。孫權與魯肅會面“甚敬之,與之談論,終日不倦”。從周瑜的推薦,以及孫權的表現來看,魯肅絕非碌碌之輩,確實是亂世中的奇才。
之後魯肅再次露面,則是正值曹操南下,吞滅荊州,東吳實際上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當時東吳國內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勢力很大,孫權雖然不想屈膝投降,但是架不住文臣的軟磨硬泡,心中猶豫不決。在這關鍵的節點,魯肅勸說孫權不能降曹,說人人都可降曹,眾臣降曹後,仍然不失郡守之位,而孫權一旦降曹,則也只是列侯之位,再也不能南面稱孤了。孫權這決定抗曹。
再之後。魯肅就幾乎是諸葛亮與周瑜這兩位天才的陪襯品。魯肅渡江弔唁,才引來諸葛亮一駕扁舟,舌戰群儒。這之後,便基本上是諸葛亮的表演時間,而魯肅則充當了喝彩者的角色,時時為諸葛亮的計謀感到“愕然”,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驚呆了。當然,他的最大作用,還是在勸住周瑜不殺諸葛亮,保住了孫劉聯盟。說實話,若不是魯肅,任憑諸葛亮智高,估計也得死在周瑜手中。
周瑜臨終前,向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為東吳大都督(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可見周瑜對魯肅才能的器重。魯肅掌握大權後,也想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但卻了無成效。讓關羽單刀赴會嘲諷了一回,之後便無動作了。
孫權在呂蒙收復荊州後,對呂蒙說:“子敬初見孤時,便及帝王大略,此一快也;曹操東下,諸人皆勸孤降,子敬獨勸孤召公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惟勸吾借荊州與劉備,是其一短”。在孫權看來,魯肅是有大功於東吳的。至於說借荊州,雖說劉備肯定是佔了大便宜,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孫劉聯盟,確立了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否則,,若當時孫權起兵硬搶荊州,勝負還兩說,即便勝了,曹操趁弊而來,天下從此就可能姓曹了。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確實有些被貶低的成分。在東吳他其實相當於周瑜的參謀,在三國大局中則被諸葛亮耍的團團轉,羅貫中心中的三國世界,魯肅無論是文韜還是武略都排不上號,然而,在三國詭譎縱橫的大環境中,他卻是位不折不扣的長者,而且他在大的戰略上也沒有過失誤,孫權早期的東吳,一離不開周瑜,二則離不開魯肅。
(全文完)
-
19 # 十點烏托邦
這道題,我來答。
很多看過老版的《三國演義》影視劇的小夥伴,都會覺得魯肅就是個“小跟屁蟲”,天天跟在諸葛亮的身後,恭敬有禮,並不討人喜歡。
但是,深入瞭解魯肅後,你會發現其中的大智慧,魯肅是個了不起的謀士。魯肅這樣做的原因大概有兩個,①是魯肅好客,也敬佩諸葛亮的才華;②是魯肅的大局觀,看透天下大勢。
但是,《三國演義》是基於《三國志》的基礎上進行的創作,不能完全當正史來看,那麼《三國志》裡的魯肅又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其實與《三國演義》中的差別不大。
魯肅為人豪爽仗義,也是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活動家。
家境富裕,為人豪爽按現在的話來說,魯肅在當時是個“富二代”,但是這個“富二代”有才且好施,所以深得當地人的敬佩。
《三國志》記載,“家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
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魯肅是個豪爽仗義之人。而且,當時周瑜找魯肅借糧食,魯肅家中只有兩囷米,各三千斛,但是魯肅還是把其中的一囷米給了周瑜。
周瑜敬佩魯肅為人,兩人結為好友。
鼎足江東,看透天下大勢後來,周瑜向孫權舉薦了魯肅,說魯肅有大才。孫權接見了魯肅,兩人交談甚歡。
酒席結束後,孫權還把魯肅留下來,兩人把酒對談,孫權問魯肅該如何成就像漢高祖那樣的偉業?
魯肅便把心中所想說了出來:“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的大概意思就是,“鼎足江東”,趁北方還未平定,消滅黃祖,再進攻劉表,將領地擴大到長江中上游,然後稱帝,再統一中原。
從這裡可以看出魯肅是個看透天下大勢,擁有大局觀的人。
善於外交208年,劉表病逝,荊州一時無主。魯肅向孫權建議進攻荊州,把荊州佔為己有,作為成就帝王大業的基礎。
當時,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向來不合,軍中的將領也是分立為兩派,而且還有劉備在城中。這樣一來,魯肅就建議孫權,假如這三個人同心協力,就和劉備結好,訂立盟約;假如他們離心背德,就進攻荊州,作為天下基業。
同時,魯肅主動請求去荊州弔祭,慰問城中的實力將領,並且勸說劉備收攏劉表的部下,共同抗曹。
後來,劉琮投降曹操,劉備準備撤退,南渡長江。魯肅就直接去接見了劉備,說了孫權的意圖,說東吳的強大,勸說兩人合作。
結語魯肅雖然沒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之才,但是他是看透當時天下之人。最終造就“三足鼎立”之勢,有魯肅的一份功勞,是值得敬佩之人。
不懂的魯肅人覺得魯肅無大才,懂魯肅的人知他心有大局。
正如白壽彝先生評價魯肅: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魯肅的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活動家。
回覆列表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常被孫權比作東漢開國元勳之首——鄧禹。孫權專門為魯肅而設立贊軍校尉一職。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