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藝骨幹
-
2 # 花呈現春情
難下定論:試想,‘伏龍’、‘鳳雛’雙雙歸於劉備帳下,仍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難道孔明、龐士元的智慧合起來還不能抵得上一個徐元直?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有智囊,須得明主。玄德前期還是明君,只是為報關羽被害之仇而置統一大業於不顧,興傾國之兵伐吳,謀士勸阻而大怒,最後兵敗,落得個‘白帝城託孤!’歷史畫面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身處何環境,正確、理性、清醒地看待自己及周邊的人、事、環境,才是取得勝利的根本。 早上好,友們!開心週三!
-
3 # 天月39044193
個人認為不能!首先說整體經濟,打仗大打的綜合國力。劉備的經濟......第二每個人都有失誤,狀態不佳的時候,依靠個人改變整體大勢很難!最後諸葛亮,如果徐庶真的在劉備手下,諸葛亮會不會加盟劉備集團要打個問號...
-
4 # 暗暗CLOSED
多一個人才,當然會增加機會,但是就我看來,徐的影響不夠。諸葛曾經說:若使法孝直尚在,可使主上不東行。說明法正才是決定性因素。當然龐統的戰死也很可惜。只能說,題主哪怕是去玩玩遊戲也能理解,一個if劇情,不是一個條件,就行的。。
-
5 # 水稻田青蛙
有徐庶在劉備身邊,取西川多一個徐庶龐統不會死,多一個徐庶出謀劃策,劉備會有更多的選擇,也許張松也不會死。有諸葛亮在荊州關羽也不會被江東偷襲,最少關羽進可攻打退可守。穩定過後也許會分一支軍隊取關中。諸葛亮也不會那麼早累死。最後一統天下,再造一個強大的後漢
-
6 # 迷茫的憂傷1
想多了,袁紹沒死前還能掙扎一下,老曹統一北方,有幷州,兗州,河北大本營,徐州,淮南淮北,人口多,兵多將廣,淮南,徐州,河北都是錢糧,,荊州無險,騎兵速推,西川鳥籠,打不出去,打不進來,和老曹沒法打
-
7 # 巴山夜雨涮鍋
先拿演義來說。演義中的徐庶水平挺不錯,雖然只出場一回展示水平,但表現出來的軍事謀略,比諸葛亮差一些,得和周瑜是一個檔次的。如果演義中的徐庶沒有被曹操騙走,而是留在劉備手下,那麼劉備可以增加一個強大的軍師,諸葛亮很早就有搭檔。再說遠點,諸葛亮入西川后,可以留徐庶給關羽當參謀,鎮守荊州,那麼呂蒙的白衣渡江也沒那麼容易得手,關羽不會大意失荊州,不會走麥城,蜀漢後面的局勢會好不少。
這樣,劉備就算不能一統三國,至少在有生之年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甚至,如果按照架空歷史寫法,一統三國也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兒。
周大荒的《反三國演義》中,歷史改寫的第一個節點,就是諸葛亮和司馬徽看穿程昱的計策,派趙雲去許昌把徐庶的老母接回來,從而避免了劉備失去徐庶這一個軍師。之後,有了徐庶、諸葛亮、龐統這三駕馬車,劉備很快爆發,橫掃曹魏東吳,最後一統天下。雖然這本書YY比較厲害,但確實可以看出徐庶的重要性。
至於歷史上,徐庶的才能就沒那麼強了,比諸葛亮差多了。歷史上徐庶並沒有破八門金鎖陣,或者計取樊城,擊敗曹仁的表現,也沒有看破龐統的連環計。他也不是被曹操專門騙到許昌,只是因為老母在長坂坡被曹軍順便俘虜,而被迫前去曹營。他不過是一個二流的謀臣,到了曹操那邊也沒多少表現。如果他留在劉備這邊,估計水平介於龐統、法正之下,在簡雍、孫乾之上。有了他,對蜀漢實力當然算一個提升,但並非是決定性的。劉備依靠這點加成,或許能多佔點地盤,但要改變歷史大勢可能性都不大,更別說統一天下了。
-
8 # 奇門遁甲四柱八字
這個得需要劉備活得長,劉備的頂級人才諸葛法正龐統,如果再加個徐庶,龐統和法正死得早,如果有徐庶在,荊州可能不會失。荊州不失,劉備一方翻盤希望還是有的。但是諸葛亮也是很擅權的,從劉備死後安排三駕馬車,諸葛亮逐漸透過手段集大權與一身。
如果劉備早死,諸葛和徐庶很可能爭權,徐庶很可能失敗,下場不會好,如果劉備活著,由此二人,當然是很刁的!
-
9 # 怒炎74736933
可能機會會大一點吧,畢竟那個時代,讀書人少,多一個人才可以積累許多資本。
徐庶的能力,在三國裡算是個全能型的智將,參考三11裡,83的統帥,93的智力,80多的政魅,S級的槍,比魯肅都強,小號的陸遜級。劉備拿到他,文官實力可以增強不少。
-
10 # 博彤琳
沒有機會,反而混的還不如現在:
1.如果徐庶不投降曹操,那麼就不會有諸葛亮。就拿現在社會來說,你是領導的第一紅人,你會再讓比你更有能力的人來接替你的位置嗎?肯定是不會!徐庶如果不投降曹操,那他肯定就不會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再怎麼徐庶的能力與智力跟諸葛亮比還是差一點,比如說徐庶擺的八門金鎖陣差點就讓曹仁給破了。
2.劉備能不能統一中原不在有沒有徐庶這個人,而是在於佔不佔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在魏國曹操那,挾天子以令諸侯。地勢在東吳,地勢險要,隔江而據。蜀國只佔一個所謂的人心,這人心還是劉備用臉硬貼上去的。
3.劉備沒有賢能的後代。劉備這一代人想要統一中原門都沒有,當時的三國形勢根本沒有給劉備這樣的機會。只有劉備這一代人的下一輩才剛剛有這種可能。但劉備只有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在劉備死後,諸葛亮覺得剩餘時間不多,失去了平常心,急功近利不聽魏延勸告,勞民傷財六出祁山。這些都是導致最後沒有統一的原因。
我覺得劉備能不能統一中原主要是在當時形勢,而不是在人。沒有好的發展形勢就算是十個諸葛亮都無能為力,何況是一個徐庶。
-
11 # 英勇的少年大俠
應該還是不能。
首先,我們看一下徐庶離開對於劉備一方的損失,徐庶離開之後,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臥龍”出山,雖然諸葛亮本身沒有三國演義中吹噓的那樣厲害,但至少可以說是不弱於徐元直了,所以說徐庶的離開對於劉備來說未必有很大的不利影響。
其次,我們看一下徐庶到了曹操這邊又是否對曹操的勢力有所助益呢?事實上也沒有,徐庶信守了對劉備的承諾,在投降曹操之後沒有對曹操獻計獻策,所以說徐庶也沒對曹操有過實質性煩的幫助,結合上一點來看,徐庶投降曹操對於局勢的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的。
最後,其實三國時期雖然說是三分天下,但是魏國相對於吳蜀是有著非常巨大的實力優勢的,而魏國之所以始終無法集中力量來統一天下,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吳蜀也算是能人輩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魏國四周環繞著許多不同的勢力,這些勢力中就包括了北方的外族,可以說正是這些不同的勢力分散了曹魏的力量才使得三足鼎立的局勢得以延續。我們再反觀蜀國,曾經有人說蜀國其實是一個有國家的軍隊,所謂的蜀國是一個標準的軍政府,由於它所統治的人口比較少,再加上劉備帶來的統治集團與當地計程車族有矛盾所以只能透過不斷的對外戰爭來轉移矛盾,以戰養戰,但這種方式肯定不是長遠之計,所以實際來看,憑藉蜀國的實力,想要統一中原是千難萬難的,這一現實是任何謀士或者統帥都無法改變的。
綜上所述,蜀國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統一中原的。
-
12 # 古風93814281
謝謝邀請,你太高估徐庶的力量了,他又不是滅霸,打個響指就能幹死敵方一半的人。劉備之所以沒有能統一三國,重建漢朝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徐庶離開肯定不會是決定性因素。拋開演義故事不說,在歷史上,劉備是英雄豪傑不假,但是他悲催的是沒有趕上一個好時代。司馬遷曾說世無英雄,逐使豎子成名。而劉備顯然沒有其祖宗劉邦那麼好的運氣。劉備起點本來就比劉邦低一點,但是他還遇到了曹操和孫氏這樣強的對手。劉邦創業很成功,秦末大起義時代,劉邦只用了3年,就成為了一支不小的起義軍領袖,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被封漢王,其後又聯絡其他起義的諸侯王,最終花了5年贏得了楚漢戰爭,建立了漢朝。而等劉備顛沛流離24年終於有了一點根據地時,曹操基本消滅了北方其他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而孫權也已經鞏固了江東,劉備所能佔領的地方只剩三分之一的荊州和劉璋手中的益州。和劉邦的對手項羽相比,曹操和孫權的政治智慧要高得多,出現的戰略失誤也少得多,因此劉備創業不得其時也。劉備創業還有一個不得其時的缺點,即他創業時,東漢王朝從名義上說還沒有滅亡,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其擁有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反觀劉邦起兵之時正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時代,也才能快速地擁兵佔地稱王。事實上,歷史上和劉備差不多際遇的梟雄,碰上一時瑜亮,最後也多是割據一方而無法一統江山,例如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乃至兩宋時期。
-
13 # 晶叔聊文化
大家好我是晶晶講故事,晶晶講故事帶你飛向快樂。
三國裡的徐庶徐元直,比起諸葛亮龐統,哪個謀略更高?徐庶沒有去投奔曹操之前,徐庶的謀略可比曹操的謀士荀彧 、程昱 、荀攸 、郭嘉 、賈詡要高?
實際上徐庶徐元直的謀略也相當不錯的,但是世間人才濟濟,一山又比一山高,世外高人多了去了,話又說回來,徐庶到曹操處也沒有出謀劃策的機會,因為荀彧,程昱, 荀攸 ,郭嘉 ,賈詡把問題都解決了,也輪不到徐庶去出謀劃策了。也有這麼一說,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那個人就是徐庶。
當時社會流傳著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位者可得天下也。話說回來,得天下意味著統一天下,還是獨霸一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滅了六國也經歷了一番大戰,實際上放到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的兵力人口,一定要比當時的戰國七雄,兵力人口要多的多。再說戰國時期是七個諸侯國,勢力兵力都不及三國時期,更簡單的道理就是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就不容易折斷了。
劉備固然有臥龍鳳雛出謀獻策,要想統一中原實非易事,就別說再加個徐庶徐元直了。
劉備不能統一中原,主要原因就是戰略物資和地理環境的問題,平原地帶戰略物資運送都相當方面,這也是西晉能統一三國的主要原因。
劉備恰巧戰略要地在巴蜀地區,山高路遠枝繁樹茂,道路崎嶇坎坷不平,諸葛亮六出祁山很多次,都失敗在戰略補給線上,沒有糧食武器士兵怎麼作戰?劉備能不能統一中原,和徐庶半毛錢關係也沒有。
-
14 # 衝仔學歷史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徐庶吧!
一提起徐庶,他最大功績好像就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所謂“徐元直走馬薦諸葛”。但是關於徐庶,小說中好像給了大家過多的誤導和神秘。今天衝仔就陪大家聊聊真實的徐庶吧。
首先“走馬薦諸葛”這件事是不存在的,是羅貫中先生虛構的 事實上,徐庶投奔劉備不久就推薦了諸葛亮,兩個人還當過一段同事呢。曹操是什麼時候把徐庶挖走的呢? 在當陽。也就是趙雲抱著阿斗逃命前不久。
曹操佔領荊州後,馬上就開始攻打劉備。劉備也習慣性的逃跑。因為劉備會收買人心,所以就很得人心。十幾萬百姓願意跟著他混。
就在諸葛亮勸劉備放棄百姓自行逃命的時候,劉備做了一個決定,就是這個決定讓他失去了徐庶:堅決不棄百姓。軍隊都是年輕力壯的男人,而且有戰馬戰車。可百姓拖家帶口的還都是步行。一下就把速度帶慢了。曹軍五千精騎很快就追趕上來。
這時候劉備也顧不上百姓死活了,也沒時間收買人心了,帶上諸葛亮、徐庶等親信玩命跑啊。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丟了,同時也丟掉了徐庶的老母。
所以說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記騙徐庶,那是虛構的。徐母是被曹軍俘虜的。徐庶聽說老母被俘,頓時方寸大亂,最後選擇了去曹營。
但是徐庶進了曹營之後就沒有什麼音信了。只被一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給結束了。而且《三國志》裡並沒有徐庶扥個人傳記。
所以說,徐庶到底是有真才實學還是水貨都沒辦法考證。至於他不走劉備能否一統中原?衝仔的觀點是不能,因為如果徐庶的能力比諸葛亮強的話,起碼會在《三國志》裡留下傳記。由此看來徐庶不如諸葛亮有才。這只是衝仔的個人觀點,有不同意見大家可以各抒己見。
-
15 # 歷史系旅法師
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三國演義》注重的是“演義”這裡兩個字,演義就要凸顯人物的傳奇性和故事性,徐庶確實有才幹,也是劉備遇到的第一個一流謀士。
但是談歷史,更多的是歷史程序,強如諸葛,也未能在失去荊州、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重新興復漢室。
三國的歷史程序絕非某一個謀士投向哪個陣營就能改寫一切的,就算徐庶不走,會有諸葛出山嘛?曹操得到徐庶後,徐庶又為了他獻上了什麼謀略嘛?
雖然決定政治走向和戰爭勝敗的永遠是人,但是那麼一個兩個人是很難推動整個棋盤的,徐庶顯然不屬於最重要的一批棋手。
而且徐庶在劉備帳下時間真的不長,你無法判斷他的真實實力,歷史上的徐庶屬於被俘被脅迫去了曹營,可能在心裡仍然心向漢庭,所以他可以輔佐劉備卻輔佐不了曹操這樣的人,但也因此我們看不出他的能力——荀彧大局觀一流,孔明善於後勤內政,郭嘉眼光長遠善出奇謀,但是徐庶,太可惜了,沒有太多的記載。
-
1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徐庶雖然有極強的軍事才華,這從他出山後追隨劉備用多種計謀打敗了曹軍便可見端倪。而嚐盡苦頭的曹操無奈之下選擇了挖牆腳戰術,利用徐庶的孝道,以"假以母書"的形式騙徐庶到曹營。得知兒子棄明投暗後,徐母自刎而亡,徐庶心灰意冷下恪守"不為曹操獻一計"之誓言,孤獨終老。
如果徐庶不投曹操,一直追隨劉備,劉備當然是統一不了中原的。
首先,劉備如果一直有徐庶輔佐,不一定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而清高的諸葛亮因為得不到"獨寵"也不一定願下山。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其軍事才能和綜合能力在三國謀士中都可稱之為"大哥大",三足鼎立是諸葛亮提出的戰略部署,徐庶末必會有如此宏大遠大的構想。徐庶儘管有才能,但還是遠不如諸葛亮的。而諸葛亮窮其一生之力,也沒能幫劉備統一中原,更不用說徐庶了。
其次,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派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駐守,他雖然智勇雙全,但畢竟有驕傲自大的致命弱點,只要他大意失荊州,劉備的全盤計劃就會打亂,非諸葛亮或徐庶一己之力能左右的,而一統中原也就是痴人說夢了。
當然,如果徐庶諸葛亮能一同輔佐劉備,劉備三分天下後,讓徐庶或諸葛亮來守荊州,再讓另一個人征伐中原,如此,後顧無憂,相輔相成,如此,平定中原也就指日可待了。
-
17 # 文虎lwh
徐庶自己走的啊,哪有什麼投不投降,他看見劉備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管,這個到沒什麼,然後又看到劉備連自己的老母親也不管,然後才離開劉備的,這是歷史,投降那一說是咱們偉大的文學家羅貫中自己想的
-
18 # 亮月半
徐庶不投曹操,一直追隨劉備,劉備也統一不了中原。當時徐庶勝曹操兵馬,是曹仁與李典率領曹兵幾萬人,是小股部隊。而且沒有謀士,荀彧,郭嘉,荀攸, 程昱未來。如果曹操率兵馬與謀士來,兩軍對峙,劉備雖有徐庶未必勝。徐庶被程昱出謀劃策給曹操賺了去,徐庶之能不比程昱強。
曹操強大的兵馬,將領,加上謀士對峙劉備兵馬不多,大將有限,沒有根基。曹操不挖徐庶,率領人馬打過來,勝他易如反掌。即使有諸葛亮不也被曹操攆得失新野,棄城,丟盔卸甲,妻死兒摔。在沒有足夠的強兵,防禦系統城市,劉備被曹操精兵強壯的實力摧毀容易,幾次被打散。徐庶在不能統一中原,諸葛亮聯合東吳也不能統一,曹操的實力劉備不可及。
-
19 # 天宇的文史情懷
這個問題好,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假設徐庶沒有進曹營,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要知道諸葛亮是徐庶推薦的,徐庶不走能不能改變歷史主要在於徐庶還能不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而劉備還能不能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這是最關鍵的,同時有徐庶在諸葛亮能不能出山,這都是不確定因素。
如果要改變歷史,就是在徐庶不走的前提下還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依然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而徐庶甘於屈居諸葛亮之下,在赤壁之戰後,徐庶輔佐關羽守荊州,諸葛亮龐統輔佐劉備取西川,這樣一來,肯定該變歷史。
想想看有徐庶在,關羽肯定會少犯很多錯誤,因為關羽很信服徐庶,而且徐庶會把荊州治理的兵精糧足,有徐庶在會勸說關羽不會和東吳鬧僵,在出兵打樊城曹仁時徐庶會排除很多不利因素。
如果真能如此,那諸葛亮就是張良,龐統會是蕭何,而關羽就會成為韓信,這樣一來隆中對戰略就成立了,待天下有變時,關羽領兵打樊城曹仁,徐庶穩定後方為關羽提供錢糧,那就大事可成了。
當然這都假設了。
-
20 # 一紙留香
首先大家都知道一件事,徐庶在進曹營之前說過:臥龍鳳雛得一者得天下,可劉備得到二者的扶持,依舊沒有得天下,原因在於劉備能識人,能用人,但卻不能保護手下的能力出眾的人才,比如關羽,對他明知心高氣傲,不能容士大夫,大局觀點不強,卻沒有派相應的人制約他。張飛,也應派和適的官員保護好他。龐統應該是運籌帷幄的人,但卻去衝鋒陷陣等。
劉備不能得天下在我看來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荊州失守,荊州的丟失以及關羽被殺,可以說蜀國是嚴重的損兵折將,死了關羽就等於蜀國失去了一隻手,可想而已這時的蜀國實力已經大減。第二伐吳,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要去攻打東吳。可惜劉備運氣不好,雖有最強陣容,(個人單挑戰鬥力)但大業末成先折鳳雛後諸葛亮重用馬超時馬超病死,這兩個人的死使劉備集團實力減半。如此看來,如果當年徐庶輔助劉備,比徐庶厲害的某士我有很多,從徐庶那一句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也是對老母被抓不能輔助劉備的無奈,也是想說當時最厲害的謀士是臥龍和鳳雛比自己厲害的多,我想,如果是徐庶早早的輔助劉備,結局或許劉備不會三顧茅廬還有後來鳳雛獻連環計了吧,只會加速劉氏集團滅亡的速度。
回覆列表
徐庶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很少。
只是在涉及諸葛亮的時候才出現過一點。還是在諸葛亮傳中以介紹諸葛亮的形式出現的。三國志中雖然說劉備很器重徐庶,但就歷史記載來看,關於徐庶的具體業績和戰績則幾乎沒有什麼更多的記載。
至於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則很多都是文學性的創作了,尤其是涉及火燒博望坡的事兒,那幾乎是劉備的業績了。
曹操親征新野之後,徐庶跟諸葛亮一起跟著劉備撤退,後來劉備大敗,徐庶也歸順了曹操。
至此以後,徐庶的記載幾乎極少了。
只是在涉及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諸葛亮聽說徐庶的官職不過是御史一類的小官的時候,慨嘆說,徐庶那樣的人才,在曹魏才做了這麼小的官兒,看來曹魏人才真多啊。
至於徐庶的最終歸所,大概在今天的江蘇徐州,魏略說徐庶的墓碑在三國末年西晉初年還存在著。
至於徐庶的能力,我想也應該分開來看。雖然三國志記載,劉備很稱讚徐庶的才華,徐庶也跟諸葛亮、司馬徽、崔州平等知識分子交往密切,且諸葛亮也欣賞徐庶,但也需要辯證來看。
因為,當時的劉備,人才奇缺,對於來自當時的知識分子大本營的潁川知識分子當中的徐庶自然有欣賞的可能,人才缺乏的時候,欣賞的標準就不能太高。且,劉備對徐庶的欣賞,不能排除對其政治才能或者經濟才能的稱讚,而不只是軍事才能。
至於諸葛亮對徐庶的欣賞,則難以排除朋友間的客套之詞。
問題是,除了諸葛和劉備的稱讚,其他人幾乎未見對徐庶的誇讚。
亂世統一,個人的作用雖然很大,但因一人改變乾坤者極少,一般都是集團作戰,領導人個人才能,乃至優秀人物的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建設和培養能力,當然了,還有機遇的問題。
徐庶即使不歸順曹操,僅僅就其個人而言,尚不具備改變歷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