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雍州刺史
-
2 # 掌上歷史
漢宣帝一生英武,卻沒能選好太子。他的太子劉奭上臺後,由於自身能力有限,魄力不夠,無法駕馭群臣,造成朝中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勢力之間激烈爭鬥。最終,西漢在這種爭鬥和內耗中走向了衰落。以至於後來皇權旁落,王莽竊奪皇位,滅亡西漢,建立新朝。
其實,漢宣帝在位的時候,就說過“亂我家者,太子也”,認為太子上臺後,必然使漢家天下走向混亂和衰落。
但是,劉奭是許平君的兒子!
許平君對於漢宣帝的一生來說,是意義重大的。由於受“巫蠱事件”的影響,漢宣帝從小就是一個囚徒的身份,遭人白眼,受盡欺凌。而且還有一次,差點就被漢武帝給殺掉。
也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中,許平君不嫌棄他的出身,嫁給了他,並且鼓勵他積極努力,勤學文化,廣泛交友。漢宣帝也正是這樣,才為他後來當皇帝后,成熟地處理政務事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出於對愛妻許平君的感激和愧疚,漢宣帝無論如何捨不得廢掉許平君兒子的太子之位。這也是漢宣帝不願意廢黜劉奭最重要的理由。
漢宣帝雖然並不太滿意他的太子,但是換太子所產生的風險則更大。就算不考慮許平君,劉奭也是自己的嫡長子。自古以來,“嫡長子繼承製”已經深入人心。如果選擇嫡長子繼承皇位,則不會出什麼問題。不選擇嫡長子,則朝中勢必將圍繞立儲的問題,引發一場腥風血雨。從漢高祖到漢景帝到漢武帝,無不是如此。漢宣帝自然不願意這樣的悲劇發生。
-
3 # 來電影片秀
漢宣帝執政最大的特點是採用“漢家制度”,主張“王道”與“霸道”並用。其所任用的官吏,不僅有像丙吉、蕭望之、黃霸等精通儒家經典的人,也有像魏相、趙廣漢、鄭昌等精通律法的人,恩威並重,籠絡民心,駕馭群臣,從而開創了西漢的中興之路。
太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柔仁好儒”,對於漢宣帝任用精通律法的官吏、依靠刑法控制臣下的做法很不贊同,他甚至還直言不違地對漢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漢宣帝聞言,臉色頓時變得十分難看,生氣地對劉奭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柰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過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劉奭果然如漢宣帝所言,成為漢家基業的敗家子。在其執政期間,先是重用蕭望之等腐儒,後又寵信外戚史丹、許嘉和佞臣石顯、弘恭等,導致外戚與宦官內外勾結,皇權式微,朝政混亂,西漢也由此走向衰落。
實際上,漢宣帝晚年更喜歡的兒子是淮陽王劉欽而不是太子劉奭,因為淮陽王劉欽“好法律,聰達有材”,他的母親張氏當時也特別受漢宣帝寵愛。換句話說,在漢宣帝看來,淮陽王劉欽比太子劉奭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
讀史至此,我們不禁要問,漢宣帝既然認為“亂我家者太子也”,認為淮陽王劉欽比太子劉奭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他後來為何不把太子劉奭廢了,立劉欽為太子呢?如果漢宣帝當時能夠一咬牙、一跺腳,廢長立幼,西漢或許就不會那麼快地走向衰敗,甚至還可能從此在中興之路上走得更遠。
史書說,漢宣帝之所以沒有下狠心廢了劉奭的太子之位,主要是因為劉奭是生於漢宣帝微賤之時,那時的漢宣帝,曾得到劉奭的母親許氏孃家的諸多照顧;而在漢宣帝即位後,劉奭的母親許皇后又慘遭毒害而死,所以漢宣帝不忍心。
這是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明漢宣帝沒有廢掉劉奭太子之位的原因,我以為史書中的這種說法“合情”但“不合理”。
漢宣帝顧念許家及許皇后恩情,所以不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這是“合情”;但漢宣帝畢竟是一代很有作為的中興之主,為了鞏固西漢政權,他不僅提出了王霸並用的“漢家制度”,還不惜揹負罵名,剷除霍氏集團、掃除前任昌邑王餘孽、斬殺趙廣漢、韓延壽、楊惲等妨礙政權的人,在實踐中不斷地踐行著這樣的思想。可見,漢宣帝十分在意西漢政權,在意西漢政權的穩固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一方面,漢宣帝很在意西漢政權的穩固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漢宣帝明知劉奭將會是漢家的敗家子,卻仍然讓他當太子。這豈不是很矛盾?所以說,史書從個人情感上分析漢宣帝為何不廢除劉奭的太子之位的說法是合情卻不合理。
-
4 # 五味談
說起漢宣帝為什麼要廢太子,卻最終沒有廢掉。那就要從根本說起來。為什麼漢宣帝有廢除太子這種想法呢?
皇帝與太子的治國方法不相同漢宣帝重用法家,對於大臣們都重用刑法。漢宣帝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卻十分不贊同他老爹的做法。他主張用儒家的方法來治國,多實施仁政。堅信以德治國才能平定四方。要知道在當時漢宣帝時代,朝廷內外都有亂黨。國家還有一些混亂。如果這個時候實施仁政,那麼國家必定大亂。只有靠法家才能穩定政權操控人心。所以說漢宣帝的做法在當時是正確的。
後來漢宣帝傳位於太子,也就是漢元帝。漢元帝就不用他老爹的那一套。大力的提倡重用儒生後來大家都知道漢朝從此走向了衰亡。朝廷內部形成了三股勢力。外戚,儒臣,宦官這三股勢力一直延續到了西漢的滅亡。可以說西漢的滅亡漢元帝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既然看不起太子,為何還不廢除心有不忍,終成大禍。太子劉奭是漢宣帝和許皇后的兒子,是漢宣帝的長子。漢宣帝辰與許皇后一起進監獄。有哪一種患難的感情,後來還兄弟當上皇帝以後離許皇后為皇后,霍光想讓自己的妹妹當皇后。卻一直不能得到漢宣帝的允許。於是在血皇后二次蠶子的時候,霍光設計毒死了血皇后,如願以償的讓自己的妹妹當上了皇后。正因如此,漢宣帝對於太子更是不忍廢除他的太子之位。
-
5 # 木林森Evan
漢宣帝執政最大的特點是採用“漢家制度”,主張“王道”與“霸道”並用。其所任用的官吏,不僅有像丙吉、蕭望之、黃霸等精通儒家經典的人,也有像魏相、趙廣漢、鄭昌等精通律法的人,恩威並重,籠絡民心,駕馭群臣,從而開創了西漢的中興之路。
太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柔仁好儒”,對於漢宣帝任用精通律法的官吏、依靠刑法控制臣下的做法很不贊同,他甚至還直言不違地對漢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漢宣帝聞言,臉色頓時變得十分難看,生氣地對劉奭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柰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過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劉奭果然如漢宣帝所言,成為漢家基業的敗家子。在其執政期間,先是重用蕭望之等腐儒,後又寵信外戚史丹、許嘉和佞臣石顯、弘恭等,導致外戚與宦官內外勾結,皇權式微,朝政混亂,西漢也由此走向衰落。
實際上,漢宣帝晚年更喜歡的兒子是淮陽王劉欽而不是太子劉奭,因為淮陽王劉欽“好法律,聰達有材”,他的母親張氏當時也特別受漢宣帝寵愛。換句話說,在漢宣帝看來,淮陽王劉欽比太子劉奭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
讀史至此,我們不禁要問,漢宣帝既然認為“亂我家者太子也”,認為淮陽王劉欽比太子劉奭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他後來為何不把太子劉奭廢了,立劉欽為太子呢?如果漢宣帝當時能夠一咬牙、一跺腳,廢長立幼,西漢或許就不會那麼快地走向衰敗,甚至還可能從此在中興之路上走得更遠。
史書說,漢宣帝之所以沒有下狠心廢了劉奭的太子之位,主要是因為劉奭是生於漢宣帝微賤之時,那時的漢宣帝,曾得到劉奭的母親許氏孃家的諸多照顧;而在漢宣帝即位後,劉奭的母親許皇后又慘遭毒害而死,所以漢宣帝不忍心。
這是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明漢宣帝沒有廢掉劉奭太子之位的原因,我以為史書中的這種說法“合情”但“不合理”。
漢宣帝顧念許家及許皇后恩情,所以不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這是“合情”;但漢宣帝畢竟是一代很有作為的中興之主,為了鞏固西漢政權,他不僅提出了王霸並用的“漢家制度”,還不惜揹負罵名,剷除霍氏集團、掃除前任昌邑王餘孽、斬殺趙廣漢、韓延壽、楊惲等妨礙政權的人,在實踐中不斷地踐行著這樣的思想。可見,漢宣帝十分在意西漢政權,在意西漢政權的穩固和可持續發展。
總之,一方面,漢宣帝很在意西漢政權的穩固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漢宣帝明知劉奭將會是漢家的敗家子,卻仍然讓他當太子。這豈不是很矛盾?所以說,史書從個人情感上分析漢宣帝為何不廢除劉奭的太子之位的說法是合情卻不合理。
漢宣帝沒有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除了個人情感上的原因外,我認為他可能還有以下兩點考慮。
其一、害怕廢長立幼引發政權不穩。
古代帝王的更替,十分重視立嫡立長,然而廢長立幼的事,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只是廢長立幼大都沒有什麼好結果罷了。遠的不說,單說近的。秦始皇廢扶蘇立胡亥,結果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想要廢劉盈立劉如意,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慘案;漢武帝廢劉據立劉弗陵,同樣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漢宣帝對廢長立幼所帶來的巨大危害有充分認識,希望西漢的政權能夠平穩過度,所以才沒有冒然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改立劉欽。
其二、過於寵信外戚,造成尾大不掉。
大家都知道,西漢的外戚之所以能夠得勢,實際上漢宣帝一手造成的。因為漢宣帝繼承帝位的合法性一直倍受士大夫階層質疑,所以他即位以後,只好依靠扶持外戚勢力來制衡士大夫勢力。於是,外戚許氏、史氏、王氏三族的勢力便得以迅速膨脹,尤其是許家,一門三侯,掌控著西漢的軍政大權,實力更盛,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漢宣帝自作自受,卻又無可奈何。而劉奭是許皇后的兒子,許家當然要力挺他。所以,漢宣帝若要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就不得不考慮許家人的反應。漢武帝廢掉太子劉據,前後斬殺了數萬人,漢宣帝似乎還缺乏這樣的魄力。
正因為以上兩點原因,所以漢宣帝投鼠忌器,沒有冒然廢掉太子劉奭,另立其他人為太子。但事與願違,由於漢宣帝在廢立太子這一決策上的優柔寡斷,缺乏魄力,終於把西漢推向了衰敗。
-
6 # 夏彤小課堂
漢宣帝說這個話的時候是這樣的,當時他立的太子劉奭,看到漢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嚴厲的刑罰處置大臣。當時有兩個大臣楊惲、蓋寬饒對漢宣帝有“刺譏辭語”,因此漢宣帝就把他們殺害。劉奭很擔心,就勸他爹說:“陛下你的刑罰用得太重了,應該多重用儒生,實施仁政。”漢宣帝聽了大怒:“你懂什麼?咱們漢家的制度就是霸道與王道一起用,才能安天下。如果只實行周朝那樣的所謂‘德政’,怎麼行?(意思是周朝因此搞得四分五裂)。咱們也不能單純用儒生。那些儒生只曉得厚古薄今,連‘名實’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夠治理天下?”
漢宣帝說到激憤處,甚至嘆息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並沒有說錯。後來劉奭(漢元帝)上臺後,柔仁好儒,結果造成大臣們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勢力相互爭鬥廝殺,漢元帝卻控制不了局勢,漢朝因此從漢元帝開始走向衰敗,而外戚、儒臣、宦官的這種爭鬥,一直延續到整個西漢滅國。
既然漢宣帝已經很瞧不上他的太子了,為什麼不廢了他另立一個人,還要繼續把皇位傳給他呢?
其實,漢宣帝當時並不是沒有合適的人選。第一個皇后許平君被毒死,第二個皇后霍成君自殺以後,漢宣帝特別寵幸一個張婕妤。這個張婕妤生了個兒子叫劉欽。劉欽在性格上非常像漢宣帝,史書記載:“憲王(劉欽)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漢宣帝甚至直截了當地稱讚他道:“真我子也!”
既然如此,漢宣帝為什麼不改立劉欽為繼承人呢?
其實,漢宣帝並不是沒有想過,他多次動了要改立劉欽為太子的念頭。最後沒有立,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太子起於微細,上少依倚許氏,及即位而許後以殺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這段話說的是,漢宣帝不忍。
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是漢宣帝和許皇后生的。漢宣帝和許皇后(許平君)結婚的時候,漢宣帝還在監獄裡,兩人可以說是患難夫妻。當漢宣帝當了皇帝以後,霍光和他的老婆霍顯想立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但是漢宣帝不願意丟了患難夫妻,下詔說要尋找自己落難時期的那口舊寶劍。大臣們心領神會才推薦許平君為皇后。但是後來,當許皇后再度懷孕的時候,霍顯派醫生下毒把她毒死了,霍成君如願以償當了皇后。
正因為如此,漢宣帝才不忍心廢黜劉奭的太子之位。不廢黜劉奭,也就是對他患難夫妻許平君最大的紀念和安慰。
-
7 # 心繫清歡
感謝邀請 漢宣帝要廢太子卻最終沒廢有四個原因,一是對皇后許氏的疼愛,愛屋及烏,不仍廢掉劉奭太子位子,二是害怕廢長立幼引發政局動盪,三是漢宣帝受外戚影響,四是漢元帝劉奭本人並無過錯。因而最後也沒廢掉太子,不過漢宣帝得此種做法,為西漢王朝滅亡埋下了隱患。
下面依次對上述進行分析1.對皇后許氏的疼愛 皇后許氏是劉詢的嫡妻,漢宣帝因巫蠱之禍流落民間,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義無反顧的嫁給漢宣帝,鼓勵他積極努力,後來許皇后被霍光妻子毒死,出於對愛妻許平君的感激和愧疚,所以漢宣帝無論如何也捨不得廢掉許皇后兒子的太子之位
2.廢長立幼引發朝局動盪 歷朝歷代廢長立幼都是王朝動盪的根源,如秦始皇廢太子扶蘇,立幼子胡亥,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周幽王廢太子姬宜臼,導致西周被滅,漢宣帝劉詢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也希望西漢政權平穩過度
3.受外戚影響 漢宣帝為制衡霍氏集團,即位之初,便重用外戚許氏,史氏,王氏,使得這三股勢力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牢牢掌控西漢軍政大權
4.漢元帝本人並無過錯 漢元帝是典型的中庸之才,為人柔仁好儒。當太子期間也沒有過失之處
總結正所謂知子莫若父,漢宣帝對太子所言“亂我家者,太子也”,漢元帝之位之後,便重用儒臣蕭望之,後期又重用宦官石顯等人,導致外戚,儒臣以及宦官爭權奪利,致使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
-
8 # 浮生若淺
太子劉奭是漢宣帝與原配皇后許平君的兒子,亦是漢宣帝的嫡長子。在劉奭出生後不久,漢宣帝正式登基,八歲時,劉奭以嫡長子身份被正式冊立為太子。
漢宣帝成長於民間,對社會底層的黑暗看的很通透。於是在他親政後,主張要嚴明執法,懲治不法官吏和豪強,重用法家人物,下屬時有嚴懲。而這一切在太子劉奭眼中,便是過於嚴苛了,應多重用儒生。這讓漢宣帝十分不喜,他評價劉奭是:“柔仁好儒”、“亂我家者,太子也!”
儘管漢宣帝意識到了太子的問題,可是最終卻沒有將他廢黜,這其中有什麼因素改變了漢宣帝的想法呢?
1、劉奭雖然柔仁好儒,但卻沒有做過什麼錯事。更重要的是,他身後沒有強大的外戚勢力,許家是平民家庭,即便因為許皇后的原因有了封賞,勢力仍然比較薄弱,威脅不到皇權。
2、劉奭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是符合當時的繼承製度的。所以在太子劉奭沒有大過錯的前提下,廢長立幼不符合規矩,容易引發朝政不穩,社稷不安。
3、對許皇后的情誼。太子劉奭的生母許皇后,是陪著漢宣帝一起經歷磨難過來的,成為皇后不久後,更是被人下毒害死。宣帝對許皇后心中一直懷有愧疚和歉意。因此對兩人的獨子劉奭,宣帝心中難免多一絲寬容。
最後的事實證明,當初漢宣帝一語成箴,劉奭上位後,重用儒臣,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角逐,皇帝大權旁落,漢朝逐漸由盛轉衰。若是當初太子改立實現了,或許漢朝能有另一番景象。
-
9 # 老陳家的汪
漢宣帝沒有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除了個人情感上的原因外,我認為他可能還有以下兩點考慮。
其一、害怕廢長立幼引發政權不穩。
古代帝王的更替,十分重視立嫡立長,然而廢長立幼的事,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只是廢長立幼大都沒有什麼好結果罷了。遠的不說,單說近的。秦始皇廢扶蘇立胡亥,結果二世而亡;漢高祖劉邦想要廢劉盈立劉如意,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慘案;漢武帝廢劉據立劉弗陵,同樣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漢宣帝對廢長立幼所帶來的巨大危害有充分認識,希望西漢的政權能夠平穩過度,所以才沒有冒然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改立劉欽。
其二、過於寵信外戚,造成尾大不掉。
大家都知道,西漢的外戚之所以能夠得勢,實際上漢宣帝一手造成的。因為漢宣帝繼承帝位的合法性一直倍受士大夫階層質疑,所以他即位以後,只好依靠扶持外戚勢力來制衡士大夫勢力。於是,外戚許氏、史氏、王氏三族的勢力便得以迅速膨脹,尤其是許家,一門三侯,掌控著西漢的軍政大權,實力更盛,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漢宣帝自作自受,卻又無可奈何。而劉奭是許皇后的兒子,許家當然要力挺他。所以,漢宣帝若要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就不得不考慮許家人的反應。漢武帝廢掉太子劉據,前後斬殺了數萬人,漢宣帝似乎還缺乏這樣的魄力。
正因為以上兩點原因,所以漢宣帝投鼠忌器,沒有冒然廢掉太子劉奭,另立其他人為太子。但事與願違,由於漢宣帝在廢立太子這一決策上的優柔寡斷,缺乏魄力,終於把西漢推向了衰敗。
-
10 # 一貳一橙
作為漢宣帝劉詢和恭哀皇后許平君的唯一後代,劉奭是歷史上少有的沒有繼位憂患的太子之一
由於童年陰影,劉奭自小就表現出對儒家學說的著迷,在父親劉詢“王霸之道”執政的情況下,劉奭深感“霸道過急而王道過少”,對性格剛烈的父親做出很多規勸,雖然都被否決了,還被大罵一頓,可劉詢還是沒把懦弱優柔的劉奭給廢了。這除了有許平君的因素存在,可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於劉詢,或者說是當時的朝廷政治所決定的。
(劉奭)壯大,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果不其然,漢宣帝一語成讖,西漢帝國最後還是開始敗於劉奭手上,即所謂“衰於元成”。
一、雖然劉奭能繼承大位,他母親許平君的原因很大,可作為一代雄主的劉詢,所考慮的方面不可能只在一個女人之上許平君是劉詢起於微時的患難夫妻,在劉詢流落民間受苦時,許平君一直是他最堅定的精神支持者,可以說沒有許平君的呵護,那大漢江山只會有一個劉病已,而不會有劉詢。許平君在劉詢痛苦時陪在他身邊,兩人建立起了一種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可到劉詢繼位稱帝后,原本應該苦盡甘來的許平君卻被迫將皇后之位讓給權臣霍光之女霍成君,甚至到最後還被一杯毒酒歸了天,年僅十八歲。
許平君的死、枕邊人霍成君的監視、權臣霍光專政等事都讓劉詢深知:即使作為帝國最高領導人,可也有很多不得已的苦衷。而劉奭一出生就沒了媽媽,鑑於對妻子的愧疚,使得劉詢把這份愛加倍新增在劉奭身上,在剷除了霍光死後的次年,才八歲的劉奭就被立為皇太子,此時的劉詢也不過才二十五歲,可見劉奭的皇太子之位,不是因為他才能出眾還是深得人心,主要原因還是在許平君身上。
可是劉奭並沒有在霍光和劉詢的手裡鍛煉出高超的執政能力和心機城府,反而對周朝之時的舊儒學十分仰慕。這不同於董仲舒所創的新儒學(舊儒學及陰陽學派合二為一,也就是劉詢所說的“王霸之道雜用”),被劉詢認為是“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目名實,不知所守”,也就是說空話不做實事,這是劉詢在民間受苦所總結出來的經驗,對舊儒學自然十分排斥。尤其是劉奭對男女之間的感情,居然比有“故劍情深”的父親還要強烈百倍不止,劉奭所寵愛的“太子妃”司馬良娣身體一直都很虛弱,整天病懨懨的,而獨寵司馬良娣的劉奭就整天守在她床前,就算身邊有劉詢給他安排的十幾位側室都不看一眼,可惜在劉奭日以繼夜的呵護下,司馬良娣還是病死了,而劉奭也在聽到噩耗之後也茶飯不思,深陷於司馬良娣之死不能自拔,內心十分排斥劉詢為他選的妃子。所以到劉奭二十多歲的時候,皇太孫還依舊不見蹤影,這對最重視家天下繼承製的封建社會來說,是一件最不能容忍的事。
以一女子而廢天下,執政理念又和劉詢節節不入的劉奭,此時已經讓劉詢起了厭惡之心,雖然他是愛妻所生的唯一後代,可大國不比小家,為了成全大國,劉詢只能選擇犧牲小家,開始有廢立之意了:
由是疏太子而愛淮陽王,曰:“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而王母張婕妤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陽王代太子。太子劉奭和淮陽王劉欽幾乎就是漢初孝惠帝劉盈和趙王劉如意的翻版,劉盈和劉奭一樣都是“闇弱無斷”的儲君,而劉如意和劉欽同樣是深得父親之心的人,他們四人的母親遭遇也基本類似,所遇到的又是劉邦、劉詢這樣為大家可犧牲小家的“英明雄斷”之主。當然劉盈和劉奭他們最後還是沒有被廢,而劉如意和劉欽也只能乖乖地做他們的諸侯王,這一切原因,或許都得從他們的父親身上來找了。
二、劉盈的儲君之位是靠商山四皓保下來的,同樣劉奭能躲過廢黜大禍,也是因為有很多人在背後幫他在廢立風波之中,出力最多的應該就是當時的皇后王氏,她的父親王奉光是劉詢年輕時的賭友,王氏和劉詢也算是“青梅竹馬”了。雖然王氏不是劉奭的親生母親,可在劉詢兩任皇后接連被害、被廢后,劉詢想起了這位少年好友的女兒,於是將她迎入宮中立為皇后,而當時的劉詢還處於喪妻之痛中,所以他並不親近王氏,和王氏也沒有留下子嗣,就是為了讓她把劉奭當做兒子來撫養,以免發生“後母害前妻子”的慘案。
由於沒有留下子嗣,王氏在宮裡唯一的依靠就是劉奭了,所以她必須竭盡全力讓劉奭留下後代,在王氏的主持下,五名王氏族女被安排到了劉奭面前,劉奭隨便一指就指中了王政君(也就是日後篡漢的王莽姑姑)。經過一夜的應付了事後,王政君就這樣有了身孕,十個月後生下了兒子劉驁,也就是日後的漢元帝,完全就是劉邦寵幸薄姬而生下漢文帝劉恆的翻版,不得不說歷史真是有驚人的相似。
劉奭並不是很喜歡這個兒子,就連王政君也是為了應付父親、母親而做的例行公事,所以王政君在有了身孕後,對其精心照顧的只能是王氏了,她要靠著王政君的肚子來保護自己的高位,就算到時生出來的是女兒,可至少也證明了劉奭的身體狀況沒什麼問題,只要繼續讓他出工出力,得到一個孫子也不是難事。所幸的是,王政君的肚子很爭氣,最後生下來的不負眾望是個男孩,並且長得十分可愛,一眼就俘獲了劉詢的心。
劉詢有多疼愛劉鶩?他的名、字都是劉詢賜的,名為驁,《呂氏春秋》注為“千里馬也。王者乘之遊敖,因曰驥驁也”,後世更有“桀驁不馴”之語,充分說明了劉詢對劉驁的教育是偏向於自己喜歡的“法家”形式,希望劉驁不要像他父親一樣仁厚,而是跟隨自己,以王霸之道治理天下;至於字就更明顯了,為太孫,這是擺明要隔代傳承的態度了,可以說劉驁的出生,給劉奭的儲君之位加了一層牢不可破的保險。
按照劉詢的想法,劉驁出生時自己不過才四十歲,正是壯年,何況劉奭對劉驁的生活也不干涉,只要自己親手加以調教的話,完全可以把劉驁變成一個政治高手,就算中間因為劉奭因為治國不行引起點動盪的話,只要劉驁繼位,肯定就能撥亂反正。而此時曾經深得聖恩的淮陽王劉欽,他的兒子劉玄已經長大成人,其性格、個性已經形成,早已不符合劉詢親自調教孫子的想法了。
更重要的是,淮陽王劉欽的母親張婕妤還在,如果貿然立淮陽王的話,不但會引起太子太傅黃霸、中常侍許嘉(許平君之兄)等太子黨的反對,而且難保張婕妤上位後會對劉奭、劉驁下毒手,當年因霍成君謀害許平君而造成的痛苦還歷歷在目,漢武帝巫蠱之禍更是前車之鑑。不管是為了維護帝國內部的安穩,防止張婕妤做出離間骨肉的事,也為了保住劉奭的命,不讓許平君死後遺憾,劉詢都不能動劉奭的太子之位。
三、對於漢宣帝來說,儒家雖然外事不行,可就治理內事而言還是有他的好處的,而且此時的外事已經解決了,劉奭的任務相比文、景、武之時是輕鬆了不少劉詢並沒有一昧地排斥舊儒學,而是要“雜而用之”,從他之後為劉奭安排的輔政大臣來看,劉詢還算是比較重視舊儒學的:外戚史高是劉詢祖母史良娣的哥哥,是劉詢的發小,情同手足、太子太傅肖望之是當代大儒,負責教授劉奭《論語》和《禮儀》、太子少傅周堪負責教授《尚書》。可見劉詢對劉奭的教育是偏向於王道治天下的,因為需要霸道的事,劉詢自認已經做完了。
漢宣帝在位時期最大的功績非匈奴莫屬,這個自秦朝以來就嚴重威脅著帝國北境的強盛民族,雖然在經過漢武帝多次出兵後,勢力有所遏制,可其生命力卻十分頑強。像蒙恬三十萬大軍北卻匈奴後,僅僅幾年後就能夠發動白登之圍,而且在漢武帝晚安,匈奴勢力再次抬頭,不斷出兵侵擾邊境,甚至狐谷魯單于還打敗了遠征的李廣利軍隊,甚至寫信侮辱漢武帝,而武帝也不得不發出《輪臺罪己詔》,下令停止再對匈奴用兵。
到了霍光執政時期,對匈奴同樣也是恩威並施,也就是漢宣帝所說的“王霸之道並用”,一面招撫不滿匈奴的部落,一面在邊境屯田自守,儲備軍資,直到宣帝親政後,強盛一時的匈奴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互相攻伐,而劉詢乘機出手,派田廣明率五軍聯合烏孫夾擊匈奴,大敗之。接著再攻車師國,把匈奴勢力趕出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全面取代匈奴在西域的影響,從此我國版圖多了一個西域,也就是現在的甘肅、青海等地。
直到五鳳三年,在漢朝的恩剿並用策略下,匈奴一分為五,內部繼續征戰,外部殷勤於漢,終於在甘露三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朝拜漢宣帝,表示願意臣服於大漢,漢宣帝對匈奴取得了全面勝利,自此匈奴再也無法對漢朝造成過大的威脅,白登之圍、漢匈和親的故事已經過去了。解決了匈奴勢力,是漢宣帝最值得稱讚的功勞,也就是因為這樣,外憂已定,劉詢開始把眼光指向了內部。
可是劉詢卻沒能完成內患的處理,他四十四歲去世無疑是漢帝國最大的不幸,但對劉詢而言,解決了匈奴後,帝國就需要以偏向於舊儒學的王道治理,畢竟霸道只能對外,不能對內,秦始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舊儒學裡所提到的治國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劉詢對帝國內部的處理方式,有時候寬鬆也是一種很好的手段,所以劉奭所重視的舊儒學思想,大體上是比較適應帝國內部的治理體系的。只不過是劉奭矯枉過正,過度重用儒生,才會導致最後的“儒生亂國”。
總結:劉奭是生在了一個好時代,他的父親是千古難出的雄主明君,本來只要按照父親的執政理念繼續下去的話,偏向於儒生一些也不是什麼大事,“昭宣之治”也必定能延續下去。弗洛伊德有所謂“弒父情結”的說法,就是兒子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或多或少都很難做到完全地和諧共處,中國也有“無仇不成父子”的俗語,像劉奭對劉詢、劉驁對劉奭都是這樣。劉詢雖然對兒子過於看重儒生有意見,可是“故劍情深”的原因又使得他不願親眼看著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兒子被廢,甚至於最後被殺。身經了巫蠱之禍的劉詢,是再也不願看到骨肉相殘、宗室倒戈的情況了,他之所以在劉驁出生後堅定了不再對劉奭下手,原因就在於此。
-
11 # 尋根拜祖
漢宣帝產生廢太子劉奭的想法,源於劉奭過度崇儒,讓歷來主張“霸王雜用”的漢宣帝擔心,劉奭未來會“亂我家”。漢宣帝曾經想以淮陽王劉欽代替劉奭,但是基於對太子生母許平君的懷念,最終不忍心下手。
不過,這種說法未免淺薄,以漢宣帝的英明,斷然不會因感情因素,不顧國家利益,許平君的感情影響存在,絕不是主要因素,至少不是唯一因素。
漢宣帝之所以沒有廢掉劉奭,至少涉及個人、社會和政治三大條件的制約,在考量這些綜合因素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劉奭還是最合適的接班人。
制約廢立太子的三大個人因素1.漢宣帝與許平君的坎坷情路
漢宣帝劉詢個人的成長經歷很傳奇,出生幾個月就進監獄,長到四歲才出獄,進去的時候漢武帝為的皇曾孫,出來的時候成了無人接手的平民、孤兒。在意外坐上皇位之前,有一群人或明或暗地充當了漢宣帝的保護人,正是這群人的存在,構建了漢宣帝一生中豐盈的情感世界。
許平君給予他的愛情就是其一。當有人拒絕漢宣帝的婚姻時,許平君的父親不顧反對,將十四歲的女兒,嫁給了十六歲的劉詢。史書上雖然沒有描繪,漢宣帝與許平君婚姻生活的幸福字眼,但是從漢宣帝不顧霍光的權勢,執意立許平君為皇后,就已經清晰地反映了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之深。
拋開愛情的甜蜜,漢宣帝從一出生,就失去了母愛,失去了家,十幾年漂泊,對這樣一位少年郎來說,對他最珍貴的是什麼?愛!親人的愛,家的愛!
所以,許平君給了劉詢十幾年來最缺失,最渴求的東西。然而不幸的是,他們的婚姻僅僅持續了三年,許平君就被霍顯害死。漢宣帝雖然不缺女人,但是隻有許平君給他愛,才是填補心靈空缺的靈丹妙藥。因此,許平君之死,給漢宣帝留下終生遺憾。
作為許平君留下的唯一兒子劉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許平君留給漢宣帝最純真的愛的印記,唯一在逐漸縹緲的世界裡,能抓得住的回憶。
所以,有許平君的因素在,漢宣帝想要廢劉奭,這個決心確實比較難下。
2.對太子劉奭的為人漢宣帝也挑不出毛病
拋開漢宣帝對許平君的情感,但從劉奭的為人,漢宣帝也不忍心傷害這個兒子。
①劉奭不尋常的成長路
許平君死後,霍顯母子又把魔掌瞄向了許平君唯一的兒子劉奭。霍光架空漢宣帝的現實,不光表現在政治上,也延伸到了後宮。霍顯毒殺許平君,如願以償地讓女兒坐上皇位,佔著太子之位的劉奭,必然成為她的下一個目標。
霍顯幾次下手,都被心存防備的漢宣帝擋住了。作為一個父親,對愛妻留下的幼子,心中的那份牽掛與內疚,是不言而喻的。
作為父親,劉奭的成長經歷,必然給他留下更多的憐憫與愛。
②劉奭的仁孝讓漢宣帝欣慰
劉奭足足當了二十年太子,古代太子當久了,最大的問題就是與父親之間的關係難處。仁柔的往往憋屈出病來,早早撒手人寰,野心大一點的,往往過早干預朝政,圖謀不軌。因而,父子反目的事層出不窮。
但是劉奭當太子期間,以一顆淳樸的仁孝之心對待父親,二十餘年間,竟然沒有跟父親產生過一絲齟齬,這實在太難得,太罕見。
後世把漢元帝描繪得很不堪,其實漢元帝是個非常難得道德君子,他身上沒有一絲“富二代”的痕跡。
劉奭的好學,讓自己的儒學造詣達到了很高的水準,若不做皇帝,他成為一代大儒,乃至儒宗都有可能。此外,劉奭的勤奮與簡樸,以及對天下蒼生的愛心,在歷代皇帝中,極少有超過他的。
總之,你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劉奭:從人品角度,他就是一個無可挑剔的道德模範!所以,漢宣帝想要廢掉劉奭,很難下這個決心。
3.淮陽王劉欽真的比劉奭強嗎
史書說,漢宣帝意屬淮陽王。不過翻遍史書,很難找到證據。劉欽此人偏重於法家,沒什麼突出的事蹟。不過,從他當淮陽王期間的幾件事,基本可以判斷,劉欽此人智商不比劉奭高,品行肯定沒法跟劉奭比。
所以,真的不知道班固憑什麼說漢宣帝誇劉欽聰明能幹。也許是愛屋及烏吧,劉欽的母親是漢宣帝的寵妾張婕妤。不過,單憑這一點就斷定漢宣帝意屬劉欽,就未免草率了,反倒是漢宣帝的另一個兒子,楚王劉囂要比劉欽強百倍。
社會客觀環境也不容許更立太子再談談更立太子的社會影響因素。
1.儒家思想崛起不可阻擋,崇儒不是罪過
按史書說法,漢宣帝似乎不喜歡儒家思想,其實這是一個誤解。漢宣帝駕崩前,留下遺詔,替劉奭確立了三個輔政大臣:史高、蕭望之、周堪。其中蕭望之和周堪都是儒生。由此可見,漢宣帝不反對儒學。
自漢武帝崇儒開始,儒生走向政治生態的主流,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這個大潮流無法改變。漢宣帝反對的不是儒學,否則他就不會讓劉奭成為一個“儒蟲”,他反對的僅僅是“俗儒”。“俗儒”不等於儒學,漢宣帝不可能把這兩個概念混淆。
在全社會崇儒的大環境下,漢宣帝的思想基礎也是崇儒的,不可能以此為藉口,廢掉太子。
2.治世與亂世的治國方略不同
不過,漢宣帝個人的治國手段,顯示了太多的法家痕跡,但不代表漢宣帝的眼裡只容得下法家思想。漢宣帝的思想是主張儒法並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側重點不一樣。
漢宣帝以蕭望之和周堪為輔政大臣,清晰地表達了一個理念:經過幾十年的“霸道”治亂,帝國接下來的政策要偏於仁柔的“王道”。這才是漢宣帝的完整表述!
因而,劉奭作為接班人,大體符合漢宣帝的指導思想。
3.嫡庶之爭的教訓
從以往的歷史教訓看,大治之後往往立刻陷入大亂,而不是延續政治的平穩過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立嗣不當,由嫡庶之爭引發社會動盪。
從政治上講,秦以後中國宗法社會已經消亡了,但是皇室繼承的宗法系統依然存在,全社會對這套系統的認知已經根深蒂固。漢宣帝在位期間,曾經不顧反對,給他的曾祖父漢武帝上廟號。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這個舉動,漢武帝明明是給他帶來悲慘命運的那個人,為何要提高他的地位?
其實這是漢宣帝利用社會對宗法制的認知,強化個人皇位的合法性。他的前任皇帝漢昭帝是漢武帝的幼子,按宗法制漢昭帝是庶子,沒有資格即位,而漢宣帝的祖父才是漢武帝的嫡長子,才是唯一合法的繼承人。他追尊漢武帝,就是在強化自己嫡系的身份。
這個社會背景的影響力,漢宣帝深知並且玩得透熟,他不可能再在自己立嗣上犯錯誤。
從政治環境看更立太子既無必要也無可能性我們再看看最重要的政治因素。
1.漢宣帝的個人立場與太子不存在本質衝突
有人說漢宣帝的政治立場是“反儒”的,這個說法錯了,漢宣帝的思想,完整表述有兩點:
①皇帝治國不能偏廢,要儒法並用
②“俗儒”不代表儒家思想,不能用偏了
也就是說,漢宣帝反對“俗儒”而不是儒家思想,“俗儒”只是用人標準,是方法問題,不是思想問題,可以鑑別調整。
因而,漢宣帝與劉奭之間存在相通的地方,本質上不衝突,並非有人理解的水火不容。
2.太子背後的政治勢力已形成,推倒重建風險太大
劉奭做太子二十年,漢宣帝為了穩固太子勢力,為他培植了一大批政治勢力。比如太傅蕭望之,此外還有周堪、劉向、金賞等政治豪強家族,以及史氏、許氏等外戚勢力。甚至連原本與劉奭八竿子打不著的邛成王氏,都被漢宣帝培養成了太子死黨。
這些家族及其背後的政治勢力太強大,漢宣帝如果想推倒重建,那就是一場政壇的大地震!
3.劉奭可以糅合儒法兩派勢力
劉奭的個性有一個缺點,也是有點——仁柔。說它缺點是因為由此而導致的優柔寡斷,難以震懾群臣,說它優點是因為可以緩和矛盾,找到共存點。
我們發現,漢宣帝擔心“俗儒”受重用,害了漢家天下,其實並未出現,漢元帝一朝,真正掌握實權的還是法家,以外戚史高和宦官石顯為首的法家派,差點沒把儒家派折磨死!
所以,有人說漢宣帝不幸言中,儒家搞垮了漢家,這個說法純屬扯淡,根本沒看懂歷史!
為何從頭儒到腳的劉奭,竟然縱容法家?原因很複雜,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性格使然,他不是那種非白即黑的激進派。漢宣帝沒有廢太子,跟著一點有很大關係,政治派系更需要妥協共存,而不是你死我活。
4.外戚因素不得不考慮
這個問題前面說了一點,擁護劉奭的外戚主要有四家:史氏,漢宣帝的奶奶家族;王氏,漢宣帝的母親家族;許氏,許平君家族;王氏,劉奭養母王皇后家族。這些家族數量雖然多,但是有個特點,每一家的勢力不強。
劉奭的外家許氏,許平君是獨女,有個弟弟還是過繼的,家族勢力很弱,其他幾個外戚根子都在漢宣帝那裡,不會對皇權形成危害。我們再看看張婕妤家族,按史書記載,張婕妤至少有三個弟弟,都是狠角色,後來發生了多起圍繞在他們家族身上的狗血事件。也就是說假如劉欽即位,未來張氏作為外戚,對漢帝國的危害性,漢宣帝不得不考慮。
綜上所述,漢宣帝雖然對太子劉奭有抱怨,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誤認為,漢宣帝與太子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更不能光看表面因素,認為感情因素制約了漢宣帝廢太子。事實上,人們誇大了漢宣帝的不滿,也沒有看清漢宣帝廢太子的不可行性。
-
12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漢宣帝——武昭宣盛世的集大成者,漢元帝——西漢衰落的直接推動者,原本漢宣帝對於這位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元帝有廢黜的想法,可惜礙於多種因素,最終讓漢宣帝下不了決心,那麼這些因素都有哪些呢?
其一發妻之情不能忘,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髮妻許平君所生,而許平君又是漢宣帝貧苦之時選擇不離不棄的女人,對於這份情漢宣帝銘記在心,這點可以從關於漢宣帝的兩個成語中得知,一個是故劍情深,一個是南園遺愛。如此真心對待漢宣帝之人本應在漢宣帝登基後享受至尊寵愛,可惜卻被人暗害至死,這讓漢宣帝很是遺憾,後悔,懷著這份愧疚之情漢宣帝在明知劉奭不堪大用的情況下還是依舊選擇了劉奭。
其二受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劉奭作為嫡長子,在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貿然被廢,容易引起時局動盪,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漢宣帝不能為了一個莫須有的想法就把劉奭廢掉。
其三在西漢有一個明顯的治國策略,外戚與大臣是維持帝國前進的兩架馬車,漢宣帝想要廢黜嫡長子,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意見,這點從漢宣帝臨終前為劉奭選擇的輔政大臣中可見一斑,漢宣帝選擇的三位輔政大臣中一位是外戚,兩位是大臣。
綜合以上緣由再加上若真的廢黜,又沒有出色兒子可以頂上的話,漢宣帝只能選擇繼續讓劉奭繼承江山。
-
13 # 中孚鑑
西漢王朝是對諡號使用很嚴格的,整個西漢王朝,經過後來確定能擁有正式諡號的皇帝只有四個,分別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和漢宣帝劉詢,連開創文景之治的之一的漢景帝也沒有諡號,可見其之諡號的嚴格。
漢宣帝劉詢,也就是劉病已,他勵精圖治,平定西羌,將西域正式納入大漢的版圖,使漢朝的國力達到了鼎盛,是西漢時期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被稱為是孝宣中興。
漢宣帝的太子是劉奭,為漢宣帝和其元配皇后許平君之子,後來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漢元帝劉奭雖然最終得以繼位,但是他曾經有被廢的風險,因為當時太子好儒,而漢宣帝則重用法家的人。漢宣帝認為若單以儒家,如夢能把治理國家的重任交給他們呢,當時漢宣帝還說了一句話:亂我家者,太子也。
不過漢宣帝雖然對太子劉奭有些不滿,但他還是沒有廢了劉奭。那漢宣帝沒有廢太子劉奭的原因是什麼呢?
漢宣帝之所以沒有廢太子劉奭,主要原因是劉奭之母許平君的緣故,畢竟漢宣帝和許平君夫妻感情很深。
許平君是漢宣帝的元配皇后,早在漢宣帝劉病已沒有發跡的時候,那時劉病已還頗為落魄,許平君就嫁給了劉病已,在漢昭帝元平元年生下劉奭。
後來漢昭帝英年早逝而無子,擁立劉賀為帝,但劉賀胡作非為,霍光以劉賀不能守大漢社稷為由而廢其帝位,之後劉擁立了劉病已為帝,是為漢宣帝。
漢宣帝為帝后,先封許平君為婕妤,後又經過了故劍情深的典故,終立許平君為後。漢宣帝和許平君的感情自然很深,但後來霍光的夫人為了讓她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就在許平君再次有孕的時候,毒殺了許平君。
漢宣帝和許平君夫妻情深,而她又死的不明不白,心中自然悲痛,同時漢宣帝自然對他們的孩子劉奭有所偏愛。後來縱然漢宣帝有些不滿太子劉奭,但想到許平君,為了報答和感恩於許平羅君,所以漢宣帝最終是沒有廢了太子劉奭。
-
14 # 普通男人學習
漢宣帝是西漢非常有作為的皇帝,對內,選賢任能,知人善任;對外打擊匈奴,鞏固國防。開創了昭宣中興。
劉奭是宣帝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劉奭八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劉奭喜歡儒學,曾經對宣帝說大漢刑法太重,應該多用儒生。宣帝大怒,認為禍亂大漢天下的人將會是太子。於是有了廢太子的心思。
首先立太子的事,並不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這得看皇帝的實力。比如劉邦本想廢劉盈立劉如意,眾大臣都極立反對,於是劉邦做罷;女皇武則天則不同,想立誰想廢誰完全是自己說了算。宣帝執政期間,朝中重臣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撥,但宣帝的處事風格,不是獨斷專行。
身世可憐劉奭是宣帝在民間的時侯和許平君生的,是長子。宣帝繼位後,許平君被立為皇后,但不久被霍光的老婆害死。劉奭幼年喪母,宣帝對他非常憐愛。劉奭八歲的時候被立為太子。
嫡長子繼承雖說有很多皇帝不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但嫡長子繼承的觀念是主流。劉奭八歲被立為太子,有朝中重臣的擁護。廢長立幼的危害在古代是很容易引起禍患的。這一點宣帝是很清楚的。
外戚的強大其實外戚對於皇帝是很重要的。漢高祖劉邦起兵時,樊噲就跟隨劉邦一起起兵,並且屢建功勳。光武帝劉秀也是因為得到豪強郭聖通家族的支援,才能佔據河北,爭雄天下。漢宣帝是平民皇帝,朝中沒有可依靠的勢力。剷除霍氏家族後,迅速組建自己的人才隊伍,提拔蕭望之、丙吉、魏相等,其中蕭望之還是劉奭的老師,可見宣帝用心良苦。另一方面不斷加封外戚。封昌成君許廣漢為平恩侯。四年後,又加封許廣漠的兩個弟弟,許舜為博望侯,許延壽為樂成侯。並且漢宣帝多次尋找自己外袓母,給予賞賜並且封舅舅王無故為平呂侯,王武為樂昌侯。即使漢宣帝想廢太子也必須考慮這些人的感受。
並無大錯劉奭雖然治國理念和漢宣帝不一樣,但身為太子儲君,也是勤奮好學,謙恭節儉。如果無原無故廢除太子,一定會引起朝中大臣反對。若是因為太子說了句用儒生治國而廢除太子,也太莫須有了。昏君也許憑自己好惡行事,但漢宣帝是一代明君,施政肯定是以大局為重。
-
15 # 心恬澹
“漢室盛衰,當以宣、元為界。”從漢元帝開始。西漢王朝開始走上衰敗之路。劉奭是漢宣帝的嫡子,是被毒死的許皇后所生的。他出生的時候,漢宣帝還是一個平民百姓。因此劉奭生於民間,漢宣帝登上帝位後,劉奭就被封為太子。
不過劉奭成為皇帝的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是什麼原因呢?
最重要原因是劉奭的性格非常柔弱,在漢宣帝看來,劉奭簡直就是一個書呆子。不過也不能完全怪劉奭,因為漢宣帝給他找的幾位老師都是當時的大儒,他的表現和從小接受儒家思想薰陶有很大關係。
有兩件事一度讓漢宣帝想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
一是劉奭認為漢宣帝治國偏重法家,批評自己的父皇“持刑太深”,建議要重用儒生。漢宣帝則認為自己深知百姓疾苦,必須要用嚴厲手段政治吏治,打擊貪腐和豪強。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重用做實事的官吏,而不是空談理論的儒生。父子倆的爭論也表現出兩人對治國理念的重大分歧,漢宣帝覺得太子不知世情,對他的批評感到不滿,覺得劉奭沒有帝王應有的魄力。二是劉奭的痴情,劉奭後宮不少佳麗,可是 他卻鍾情於一個叫司馬良娣的女子。司馬良娣身體病弱,無法生育。不過劉奭對她十分寵愛,將封為太子妃。由於司馬良娣多病年輕就去世了。劉奭為此悲痛萬分,竟然大病一場。漢宣帝對劉奭的表現感到非常失望,認為作為未來的帝王,為個女人痛不欲生,不可能治理好一個國家。漢宣帝有個兒子叫劉欽,當時被封為淮陽王,漢宣帝認為他比劉奭更勝一籌,一度有改立太子的想法。
不過,漢宣帝始終無法割捨對許皇后的追思,無法忘懷當年那段艱苦歲月,正是劉奭的出生,給自己帶來難得的慰藉,也許正是這種情緒的作用。
漢宣帝最終沒有下定決心廢掉劉奭,一面感嘆“亂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把帝位傳給劉奭。為了讓劉奭能接好班,漢宣帝給劉奭找來了三位輔政大臣。分別是史高、蕭望之、周堪。不過,漢元帝比自己的父親差太多,作為一個帝王,政治上缺乏基本的決斷力。他口口聲聲推行仁政,卻放縱宦官逼死自己的老師,使得推行仁政的力量蕩然無存。漢元帝的昏聵,使得石顯等人膽子越來越大,也開啟了宦官專權的惡政,西漢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衰敗之路。
-
16 # 無敵通史
引言
漢宣帝劉詢,一位將西漢推向鼎盛的盛世君王。但他心中一直對未來的繼承人,有些擔憂。他甚至動過廢除太子的念頭,刀最終沒有實行。這又是為何呢,且讓我緩緩道來!
漢宣帝劉詢
漢宣帝雖然有廢除太子的念頭,但是卻因為以下三個原因,終究沒有付諸實踐!
太子無過太子劉奭雖然不被漢宣帝看好,但是他本身並沒有犯什麼大錯誤。
自古以來,無故廢太子的皇帝都會牽連甚廣。漢宣帝的祖父戾太子劉據,就是因為漢武帝聽信讒言打算廢除太子,從而引發巫蠱之亂被殺而死。
漢宣帝作為這件事的親身受害者,他更加明白無故廢除太子會引發的後果。因此,即使太子不被漢宣帝喜歡,漢宣帝也並沒有廢除太子。
漢元帝劉奭
心中有愧太子劉奭,是漢宣帝與許平君的兒子。而許平君因為漢宣帝而死。
漢宣帝由於祖父劉據造反自殺,從小就生活在民間,從小受盡冷落。而許平君並沒有嫌棄他的出身,在最困難的時候嫁給了他。鼓勵他豐富自己的學時,結交好友。
後來漢宣帝被扶持上皇位,因為權臣霍光的女兒要做皇后,因此許平君被害死。對於髮妻,漢宣帝心中充滿了愧疚。
而太子劉奭作為他們唯一的兒子,漢宣帝也希望把對許平君的愧疚補償給劉奭。因此,他最終沒有廢除太子!
平民皇后許平君
太子有膽識太子劉奭敢於在漢宣帝面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十分有膽識!
漢宣帝想廢除太子的起因在於,他認為太子過於相信儒學。當漢宣帝直接告訴太子,身為皇帝應該儒學,王道之學並用的時候。太子劉奭並沒有唯唯諾諾的答應,而是當面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因此漢宣帝認為,太子劉奭雖然偏愛儒學但是身上還是有身為君王的霸氣與魄力,因此打消了廢除太子的念頭!
漢元帝劉奭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首先漢宣帝在太子無過的情況下沒有正當理由去廢除,其次漢宣帝對皇后的死心懷愧疚想要補償,最後漢宣帝覺得太子身上有身為帝王的魄力。綜上因素,漢宣帝最終沒有廢除太子劉奭。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神奇,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就是後來代漢稱帝王莽的親姑姑! -
17 # 南方鵬
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與貧賤時結髮妻子許平君生了長子劉奭,劉詢是武帝衛太子的後人,背景較複雜,幾經周折,得以不死。在霍光廢掉昌邑王劉賀之後,經過邴吉、杜延年的推薦,霍光一來可能念舊,二來覺得劉病已妻家無力,根基不足可以控制,就扶立了劉病已為皇帝。漢朝就此出現了一番中興景象。劉病已長子劉奭八歲被立為太子,常勸告其父要重用儒生,少開殺戒。漢宣帝生氣的說,亂我家者必太子也,有改立之心。
對於飽受經學薰陶的劉奭過於重視儒學儒生,劉病已大不以為然,斥責他說“漢朝自有制度,王道霸道兼而用之,豈能純用儒生德教”?這是指太子食古不化,讀死書不能活用。經過多年觀察之後,對太子越來越失望,有心廢掉他,另立次子時封淮陽王的劉欽為太子。劉欽是張婕妤的兒子,長得強壯高大,經書法律都喜歡,很合宣帝的胃口,劉詢經常感嘆說,真是我的兒子!
雖然有心改立,但劉奭是髮妻許平君所生。劉病已原來經邴吉張賀等人的營救免死,但流落民間與庶人無異,欲與高門攀親而被拒絕,是暴室嗇夫許廣漢願意收為女婿,以女兒許平君嫁給他為妻子,許平君賢良淑德,相夫教子任勞任怨,與劉病已兩情相悅,同甘共苦,當上皇后不久,就被霍光的妻子買通醫師毒死,漢宣帝痛徹心扉,念念不亡夫妻舊情。基於這一主要原因,子因母顯,感念許平君的大恩,漢宣每欲廢掉劉奭,總生出不忍之心,這樣,劉奭的太子位始終得以保全。
劉奭太子位得以保住,固然有其母許平君的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宣帝一系的脆弱性,劉病已的上位,是一場意外,地位的鞏固,得益於群臣的大力支援,如果不顧宗法制,強廢太子,與群臣作對,無異自毀根基,對未來發展大有隱患,從大局看,廢不如不廢。而從實際上看,劉奭當上皇帝后,宣帝所顧忌的重用儒生亂天下的局面並沒有出現,卻出現了宦官石顯等人的亂政,可見劉病已有點重視過頭了。
回覆列表
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他是漢武帝的廢太子劉據的親孫子。在霍光廢了劉賀之後,還流落民間的劉病已在丙吉的推薦下,被霍光擁立為大漢皇帝。
漢宣帝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卻又功勳卓著的。他在霍光死後親自執政,不但對內採取了一系列善政,令西漢實現了中興,而且對外又採取強硬政策,讓四夷俯首。
然而英明神武的漢宣帝,卻在選擇接班人這件事情上讓人詬病,因為在他之後,漢元帝信任宦官與外戚,導致西漢王朝迅速走向了覆滅之路。
誠如題主所言,漢宣帝曾經是想過要換掉太子劉奭的,只是最終他卻沒能下定決心。而這其中的波折與原因如下:
漢宣帝與太子劉奭理念不同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按理說漢宣帝如此沉穩、幹練的一代雄主,其兒子應該也是類似的性格。
但太子劉奭,卻是一個柔弱的爛好人。這種性格,讓漢宣帝很不喜歡。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太子劉奭在治國理念方面,與漢宣帝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漢宣帝的一生,執政思路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外儒內法。但是太子劉奭,從裡到外卻是徹頭徹尾地儒家至上。這種執政理念上的巨大差異,讓漢宣帝對於是否要將大漢江山交給太子劉奭,產生了猶豫。
這種猶豫,就像是埋藏於漢宣帝心中的一顆種子。而這顆種子在劉奭指責漢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之後,瞬間就變得枝繁葉茂。
於是,漢宣帝動了要換掉太子的念頭。因為,按照漢宣帝自己的說法,將來禍亂天下的必定會是劉奭這個親兒子。
皇帝之位,是天下重器。以漢宣帝的英明,自然明白這個淺顯的道理。所以,太子個性柔弱又只認儒家的執政理念,是漢宣帝不想將天下重器交給劉奭的根本原因。
劉奭不行,漢宣帝要立誰。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太子劉奭雖然入不了漢宣帝的法眼,但是還是有能讓漢宣帝心裡滿意的太子人選的。而這個人就是張婕妤的兒子——淮陽王劉欽。
原本在漢宣帝廢掉了霍光的女兒霍成君的皇后封號之後,漢宣帝是要立張婕妤為皇后的。只是由於之前霍顯等人曾謀殺了太子劉奭的母親——皇后許平君。漢宣帝因此不忍太子劉奭缺失母愛,所以他放棄了冊立已經有了淮陽王的張婕妤為皇后,而選擇了沒有子嗣的王婕妤為皇后,為的就是能讓皇后一心一意地撫養太子劉奭長大成材。
而張婕妤雖然與皇后之位失之交臂,但是淮陽王劉欽卻深得漢宣帝寵愛。因為劉欽不僅聰明有幹才,而且他還對法律、和各種名家經典極為推崇。而這,則很合漢宣帝的胃口。
再加上劉欽的母親張婕妤,是前皇后許平君之後,漢宣帝最為寵愛的妃子。所以漢宣帝對於淮南王劉欽,更是有一種別樣的賞識。以至於漢宣帝曾多次說過劉欽這樣子的才是他真正的兒子的話。
所以,在當漢宣帝動了要換太子的念頭之後,淮陽王劉欽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漢宣帝心目中,太子之位的第一人選。
漢宣帝最終為什麼沒換太子太子不讓人滿意,而淮陽王深得寵溺,漢宣帝本身又產生了更換太子的想法。所以,淮陽王劉欽當新太子似乎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是,世間之事變幻無常,漢宣帝雖然一心想要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但最終還是決定繼續讓劉奭當大漢未來的主人。
為何會如此,大體上是有三個原因的:
其一,於情不忍。
太子劉奭的母親許平君,是漢宣帝還流落民間之時的結髮妻子。而且,許平君本身是一個善解人意且溫柔賢惠的人,所以漢宣帝對許平君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這從“南園遺夢”、“故劍情深”的典故中就可以得到印證。
而在許平君被霍顯謀害之後,漢宣帝對太子劉奭其實是有愧疚的。所以,念及與許平君相交於微末之中的感情,有有愧於讓太子劉奭失去了母愛的原因,漢宣帝不忍心廢掉劉奭的太子之位。
其二,政治考量。
當初霍光死後,太子劉奭的舅家許氏在漢宣帝清剿霍光家族時是立了大功的。所以,在那之後,許家的勢力逐漸龐大,很多人都身處要職。
而太子劉奭,身為許家女人之後,自然會得到許家的鼎力支援。漢宣帝如果想要強行廢黜劉奭,對於朝局來講,會造成不穩定的因素。所以,漢宣帝對於更換太子一事會有猶豫。
其三,歷史慣例。
太子之位事關天下,中國古代歷來是立長不立賢。想當初漢高祖劉邦想要廢掉漢惠帝劉盈的太子之位時,尚且遭遇到了一干大臣的極力反對,那麼漢宣帝想要廢掉劉奭,也必然是困難重重。
況且,太子劉奭雖然在政見方面與漢宣帝有分歧,但是他本身卻從未犯過什麼不可饒恕的大罪過的。而一個沒有大過錯的太子,輕易被廢黜,會造成社稷不穩的隱患。
所以,結合以上這幾方面原因,漢宣帝想廢太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漢宣帝本身是一個比較重情的人,故而換太子一事最終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