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專注於家庭教育

    原生家庭即使指父母的家庭,子女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範指原生家庭。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模仿物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每個恩人都一定要了解到自己的原生假體呢,才能不被原生家庭的一些負面因素帶到新家庭中。很多人問我,那麼多家庭治療流派,為什麼選擇薩提亞,我想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薩提亞的價值觀在吸引著我,“我想愛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賞你而不批判你,和你一起參與而不傷害你,邀請你而不必強求你,離開你亦無須言歉疚,批評你但並非責備你,並且幫助你而沒有半點看低你,那麼我倆的相會就是真誠的,彼此滋潤的。”

  • 2 # 蝸牛小小姐

    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個人和經歷也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結,一個人的不快樂可能是因為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

    什麼是原生家庭呢?百度上說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通俗上理解就是你成長的那個家庭,主要成員就是你的父母。

    以我為例,隨著年齡與經歷的增加,我越來越覺得原生家庭對人的的影響太大了。原生家庭裡父母的言傳身教,真的可能影響你的一生。我出生在農村,即使現在農村重男輕女觀念仍然盛行,更何況20多年前了,我出生後,爺爺奶奶不喜歡,我的父親不喜歡,母親也難受,只能默默流眼淚,父母幾乎天天吵架。從小,母親就教育我要好好聽話,不要惹事,本來家裡的這些人都不喜歡你,你再惹事就更沒人理你了,出去要少說話,不要咋咋呼呼的。就這樣,不論在學校裡還是在哪裡,我變得很內向,不愛說話,有時候就像透明人一樣不惹人注意。我的衣服從來都是表姐穿剩下的,小孩子不要臭美。有一次,父親和村子裡人因為瑣事打了一架,那個人來我家鬧事,要賠償,當時母親身體不好臥病在床在這件事的刺激下,身體狀況更加糟糕。我放學回來後知道這件事,我心裡很難受,想著不要上學了,出去打工,當時因為母親的病家裡欠下了好多外債。後來雖然繼續上學,但我心裡越來越難受,學習成績不是拔尖,長得也不漂亮,家裡還欠這麼多錢,我在學校裡花錢買東西我甚至都會有種罪惡感。

    長大後,這種自卑罪惡的感覺時常壓抑著我,在工作中不敢當中演講,被領導說幾句就面紅耳赤,想著趕緊逃,花錢買東西買貴了好幾天都難受,有時候買件漂亮衣服都不敢穿出去……

    後來,我看了武志紅老師的一系列心理學的書籍,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我開始自我鼓勵自己,讓自己走出去。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真的太重要了,希望我以後的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快樂成長。

  • 3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原生家庭是指一個人從出生起所處的家庭教育環境,它包含了每個家庭成員的情商高低。之所以現在一再被眾多人提及,實際上是因為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

    如果一個家庭,父母親情商都極高,懂得如何以自己的榜樣和行動力來帶動孩子,那麼他們所具有的優良品質,都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標杆。反之,長輩只是一味要求或者索取,不懂如何引導孩子,那麼將來勢必會產生不好的結果。只是時間早晚而已罷了。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往往都會去追溯他(她)的原生家庭是什麼狀態。他們身上的某些特質,反映出了一個家庭的三觀。

  • 4 # 言勸

    人的一生,一般都會經歷兩個家庭,一個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一個是長大成人後自己組建的家庭。而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就叫原生家庭,這原生家庭對於人生是何等的重要!

    人一輩子永遠不要忘記原生家庭裡的一切。因為她是我們的降生之地,是我們的成長之地;那裡有很多快樂,有很多美好;那裡蘊藏著情同手足的兄弟姊妹之情,蘊藏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對原生家庭的美好記憶是刻骨銘心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七兄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菜農農庭,家裡有一個慈祥可親的老奶奶和老實善良的父母。奶奶守寡半輩子,在孫子們身上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畢生的精力。父親是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男人,一家吃喝拉撒用都是他一人打理,從不知道累和苦是什麼滋味,不愧是家裡的“頂樑柱”。母親善良賢惠,不善言辭,但大家都很尊敬她,因為她與人為善,是公認的“老好人”,從未與奶奶紅過臉,是典型的好媳婦。我們兄弟姊妹七個,都很懂事,不爭吃、不爭穿、不爭玩,少吵嘴、不打架,你幫我,我助他。當時我們的家庭雖然很窮,但是親情很濃,快樂很多!

    父母沒有上過學,但是他們很有“文化”,起碼我是這樣認為的。父母常常教育我們:要學好,當好人,做好事;要誠實,不撒謊;少說話,多做事;要努力勤奮,不偷尖耍滑;掙錢靠勞動,不貪不義之財;不與他人比吃喝,只比他人能幹活……這些樸實的話語,雖然不是至理名言,但它讓我們七兄妹受益終生。

    原生的家庭,真的能影響到人的一生。一個好的家庭、好的家長、好的家教、好的家風所薰陶的孩子,也必定人生輝煌。

  • 5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要解讀這本難唸的經,其中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觀念,正確衡量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關係,是十分有效的角度。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是一組相對的概念。我們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即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組成。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人際關係、管理情緒的能力。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關係)對個人的影響最大、最長久。同時,原生家庭對個人的生活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經歷中,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會對個人產生巨大的影響。最近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個觀點。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大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比例分別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父母間相互敵意、貶低對方,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懷疑、困惑等消極情緒,以後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際關係障礙,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孩子與父母連線是他天生的心理需求,身為父母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資訊,來滿足孩子連線父母的需求。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線的歸屬感,這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孩子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夫妻有可能會分開,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福份。這樣孩子必能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反之,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線有所缺乏,將會讓他感到空虛遺憾,結果必然造成其心理上的分裂。

  • 6 # 雕刻歷史

    每個家庭都是有系統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組建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父母。

    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對夫妻關係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例如:來自沒安全感家庭的,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2. 我們擇偶時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獨特等。

    3. 我們都帶著這些未了的情感包袱,希望在新的婚姻關係或家庭中得到解決。

    4. 我們在原生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滿足,就會只顧索求,沒有能力為擇偶付出。

    5. 關係上的問題大多是因為原生家庭未解的結,而多是因為缺乏關心和愛。

    人好比一臺執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介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介面,但決定呈現這些介面的程式卻隱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式中。因此,我們也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就好比電腦程式對於電腦的驅動一樣。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

    由於來自不同的家庭,對事情的要求就會有不同的規則。

    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 7 # 宋少衛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既我們成長過程中所處在的家庭。

    現在有很多人反覆強調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原生家庭對個人產生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絕不是不可改變的。

    為什麼原生家庭重要?

    因為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和原生家庭在一起,家庭氛圍、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家庭成員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個體產生影響。為什麼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為孩子在接觸這個社會之前,首先接觸的是父母。父母是他們模仿的第一人,這種模仿甚至會延續到他們成人後的為人處事中。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在成年後悔猛然發現自己的一些行為和父母如出一轍。

    其次,是父母的思維意識,總會經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個體。每個個體從小到大接觸到的觀念總會在成人後不自覺的冒出來,像是潛藏在身體裡的另一個你,總會在特定的情況下出現。

    原生家庭的影響的確重要,但是,它絕不是決定性的。

    個體成長後的人生經歷、個體接受到的教育程度、個體的人際關係等等都會對他的人格產生影響。當然,無可否認的是,拜託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是需要十分的努力的。

    但是我們也要明確,今天你的原生家庭有可能會成為明天你孩子的原生家庭。這樣想來,努力克服自己原生家庭帶來的不良影響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 8 # 壹父母

    一個孩子帶著他的全部個性來到這個世界,迫切需要得到外界的承認。而一個孩子對家庭歷史的認識,也就是他對家族故事的瞭解,與他的心理彈性、積極自我認知和整體精神健康存在關聯。當家族故事同時包括成功與失敗,這種關聯尤為明顯。這種對原生家庭的認識可以讓孩子有所收穫,研究者把這種收穫成為“代際自我”。

    但是父母可能因為痛苦的家族歷史而無法全然接納孩子的真實。正如我們經常看到的那樣,“行為問題”可能是孩子正在努力表達“我需要你處理好這些事情,這樣你才能真正跟我在一起”。因此,原生家庭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有深刻的影響,為人父母后,這些深刻的影響就會在親子關係中慢慢展露。

    父母可能覺得透過探索原生家庭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就意味著現在的問題都是他們的“錯誤”。內疚,想要回避痛苦的記憶以及擔心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都可能引起他們強烈的複雜情緒,阻礙他們探索過去。

    如果父母能夠正視自己的失敗和成就,那他們也能夠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與此同時,孩子會感覺自己得到尊重與理解,也會平靜下來。這種反思與正視能夠帶來充滿快樂的時刻,並且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連線。

    與此相反,如果父母還存在糾纏不清的情感,特別是當父母自己的喪失和悲痛長期沒有得到處理時,那他們可能就無法看到孩子的真實自我。孩子想要跟父母建立連線的渴望就會以各種行為表現出來。

  • 9 # 零分之壹

    首先,個人理解原生家庭簡單介紹就是你從出生一直或者最長時間生活在的家庭。

    至於重要程度,個人認為可能是分階段的。

    1.在很小的時候,我們的世界很小,關注瞭解到的東西也比較少,所以受原生家庭影響比較大。

    比如,父母經常吵架,乃至家暴,孩子就會不那麼喜歡和父母親近,長大也可能比較不想和人結婚類。

    2.再長大就接觸外面世界多了,也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等。這時就受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影響多一些。更傾向於受現在的影響。

    3.總述,原生家庭的影響很重要,但也不是決定性的,不要把所有的過錯交給原生家庭,你沒有安全感可以說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你自私自利,也不能說全部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 10 # 趙小明心理團隊

    近年來,隨著心理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知道了早期養育對孩子一生髮展的重要性。平心而論,人們對“原生家庭”概念的重視,確實啟蒙了不少人的獨立意識,也令不少父母輩開始反省自己的養育方式。

    這樣的認知無疑是一種進步。但是,任何一個新知識出現在生活中,都需要磨合。當你錯誤地或者過度地使用它,一定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結果!而且,是在對這個新知識一知半解的時候。

    “原生家庭”作為專業詞彙所應有的謹慎、使用限制已全然沒有了,並逐漸演化成為一個與星座、血型、塔羅牌等比肩的標籤貼。

    當一個概念被過度解讀,本身就已經不是一件理性的事了。

    有足夠臨床經驗的諮詢師都知道,原生的家庭影響並不是單一的模式,比如被打過屁股的孩子長大後不一定會去打自己孩子的屁股。

    所以,即使不徵詢科學證據,這些以“父母皆禍害”、“家會傷人”等為代表的“原生家庭決定論”是不靠譜的。道理很簡單。根本沒有人可以永遠生活在“家庭”這個真空環境中,所以,原生家庭不可能對一個人成年後所有悲劇、錯誤、不快樂負全部責任。

    其實,現代發展心理學早已意識到,人格和行為模式的形成不存在一個單一的影響源,基因、社會環境、家庭、成長過程等,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著人。

    近十年來,隨著社會高速發展和變動,以及社會結構的改變。

    一方面,父母們越來越擔心無法保障孩子未來經濟、價值和身心健康。在各式各樣科學育兒的觀念衝擊下,父母們開始在孩子的價值觀和性格塑造等方面尋求精細掌控,還包括學習計劃、生活安排,甚至細微至睡覺習慣的養成。他們擔憂自己的小小疏忽將為對未來產生巨大影響……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父母們巨大的生存競爭焦慮已經完完全全投射到了對孩子的未來設想上。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將難以適應的焦慮回溯歸因到自己父母的養育方式上,以對父母的不滿來疏解心中無法應對變遷的無力。

    對父輩養育方式的否定以及對自身的不自信,使得很多人對父母這個角色變得極端敏感

    這種對父輩養育方式的否定以及對自身的不自信,使得很多人對父母這個角色變得極端敏感,“家會傷人”、“父母皆禍害”等這類原生家庭決定論,正是迎合了當下的這種心態。

    一旦有人能看見他們曾受過的傷痛,“設身處地”的站在他們的立場上說話,那些受傷的靈魂自然感激涕零——原來這世上竟有這麼懂我的人!

    原生家庭根本就不具備對孩子百分之百的塑造能力

    同意這類觀點的人,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無論什麼樣的教養方式,都無法保證孩子在未來的任何時候萬全應對。也就是說,原生家庭根本就不具備對孩子百分之百的塑造能力。

    那些將自己的問題全方位地都歸結於一個概念並歸罪於他人,本身就是一種推諉,是一種不成熟、自我沒有力量的表現。其實,一個孩子的健康發展,孩子自身的“消化”功能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同樣佔有了很大的比例。

    就是有能力放棄對父母不現實的期待,接受他們的有限性,承認他們真的沒有能力做到百分之百好,並且有能力吸收他們好的部分,以中和自己內部傷害的部分,也包括對自己的傷害。

    正如作家葉傾城所說:不想被父母改變的人,幹嘛要改變父母;覺得父母的迷信、愚蠢、不良生活習慣難以接受,何必強求父母接受自己的。小情小愛如是,大是大非亦然。

    其實,在家庭關係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參與者,都是“合謀”。

    大家常年的溝通方式和相處方式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積怨

    每個家庭組建之初,都是源於對對方的積極情感。每名家庭成員為了維繫家庭和諧做出的智慧的努力與取捨,是每一個有著完完全全成人心智的家庭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沒有人是為了恨而組建一個家庭;沒有一個男人是娶一個老婆回來打的;沒有一個女人是嫁一個人來罵的。同樣的,沒有一個父母是為了要恨一個人而生個孩子的。

    當這種積極的情感之所以漸漸變質,不是因為我們嫁/娶錯了人,也不是因為我們生錯了孩子,投錯了胎。而是在家庭生活中,大家常年的溝通方式和相處方式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積怨。

    溝通的不暢和相處模式的功能不良,導致了家庭關係朝向糟糕的方向演化。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該是激發恨和憤怒,也不能就是簡單拋開一切,獨立做自己。畢竟,在中國這個集體文化大背景下,家是無法割捨的情懷……

    當然,“原生家庭”並不是個全然無用的糟糕概念,是時候把它從狹隘的養育偏見和拙劣的妄議之言中區分出來了。

    助人自助——幫助來訪者去完善自己,才是心理學工作者的本質。市場上那些有著狹隘偏見與拙劣的妄議的所謂專家,是一定需要謹慎對待的。

  • 11 # 瀚思心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生家庭,開始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你自卑?我來分析一下,噢,在你的原生家庭裡,你一直是被忽略的那個;

    你缺乏安全感?噢,在你的原生家庭裡,父母離異,母親忙沒空顧家;

    你無法投入到親密關係中?噢,在你的原生家庭裡,父母吵架、互毆、冷暴力;

    ···

    emmm,好吧,總之,不管是產後抑鬱、情感淡漠、夫妻不和,還是什麼,都是可以追溯到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不禁要問,原生家庭真的就這麼重要嗎?誒,還真挺重要的。

    原生家庭原來是心理諮詢領域中的專用詞彙,是指我們所成長的家庭環境,主要包括養育人(不一樣是父母,也有可能是老一輩)、兄弟姐妹等,是我們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通常是我們的親生或者養父母的家庭。

    原生家庭確實對我們的成長影響很大,原生家庭是我們出生以來最初接觸到的社會單位,小時候什麼都不會,但是會模仿,而我們最先模仿的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可以說,就是我們未來的親密關係的雛形;

    而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也影響了我們依戀關係、性格的形成,這對我們之後的生活、人際等的關係都很有影響。

    但是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只是一部門!現代發展心理學早已經意識到,影響我們心理發展的因素,除了家庭環境之外,還受遺傳、教育和主觀能動性的影響,這些共同作用於我們心理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而原生家庭之所以這麼容易被拎出來講,可能只是因為它比容容易理解,和被“專家”過度解讀了吧!

    文:高晶

    主編:劉瀅

  • 12 # 十點讀書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

    可見,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承載我們童年成長的原生家庭就象一幢房子,父母的愛就是一磚一瓦,如果愛足夠豐盈,它就是一間溫暖的小屋,庇護我們快樂地長大。

    如果愛有缺失,它就成了一間破敗的寒室,四處漏洞,過早地讓我們經歷了風雨……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和幸福走向

    心理學研究證明: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方週末》採訪過一個叫周露的女孩,她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父親因為母親沒能生出兒子,便時常毆打母親。第一次目暏父親的暴虐時,她只有4歲。

    那一次,她看見父親從煤爐邊舀起一茶缸熱水,直接潑在了母親身上……

    最慘烈的一次是那年的正月十一,父親打牌輸了錢,回到家裡就咒罵母親。周露衝進廚房時,見父親用U型鎖套住母親,手裡握著殺豬刀……

    從小到大,周露見過了太多這樣的場面,最初,她是驚恐顫慄的,晚上經常從噩夢中驚醒,可是,時間一長,她就變得麻木了。

    初中畢業以後,周露就離開了家鄉,在廈門經營了一家民宿。她性情變得寡淡,對什麼事都沒有太大的興趣,也覺得什麼事都和自己無關。她很少聯絡家人,對異性也很排斥。

    周露還有一個比她大七歲的姐姐,小時候她就會經常按著周露的頭往牆上撞。因為媽媽是老師,家裡有幾個補課的留守兒童,其中有一個孩子愛偷吃零食,姐姐就用火鉗燙那個孩子的屁股。

    姐姐後來當上了幼兒園老師,卻因為虐待學生而被開除………

    人們都說:

    父母相愛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而“有問題的父母”,他們送給孩子的禮物卻是潘多拉的盒子,開啟它,裡面全是一個接一個的痛苦……

    這些孩子雖然沒有受到身體上直接的傷害,可是心理學家認為,這種隱形的精神傷害卻是不可估量的。

    經過研究發現: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以此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的依據。

    長期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經常吵架、父母離異或分居等情形的,32%的孩子都有心理問題。

    這些傷害給他們帶來的是長期的心理陰影,甚至會影響他們一生的幸福走向。

    原生家庭影響著一個人的婚姻和整個人生

    前些日子,一個熟悉的名字被網友們再一次提起,他就是“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

    2011年,李陽家暴自己的外籍妻子Kim的新聞被傳得沸沸揚揚。

    起因卻是一件很小的事:

    瘋狂的施暴過後,Kim耳朵、頭部、膝蓋多處受傷……

    一個人對自己的過錯竟然如此理直氣壯,讓人感到吃驚和不解。

    後來,李陽在參加一個電視欄目時,談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人們似乎從中找到了答案。

    李陽小時候是由外婆撫養的,直到4歲以後,才回到父母身邊。雖然是自己的親生父母,李陽卻覺得和他們很疏離。

    父母經常吵架,對李陽的教育也是簡單粗暴。

    他不僅要經常遭到父母毆打,而且也受到過很多言語傷害:“你這個笨蛋……你肯定不行……”,

    他從未從父母那裡得到過表揚和正常的溝通交流,因此和父母也無法親近,連和父親握個手,都會感到渾身不自在。

    專家認為,從小生活在父母暴力下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複製父母的行為,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也許會代代相傳。

    這些童年時期沒有與父母建立起情感連結和找到情感歸屬的孩子,長大後表面看起來很正常,實際上童年的影響仍在發揮作用。

    幼年時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與父母的關係,長大後同樣不知道如何處理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以至於這種原生家庭留下的深刻烙印,會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婚姻以及其他人際交往的關係。

    所以有人說:一個人所有的人生問題,都可以從他的原生家庭中去追源溯本。

    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只能靠自己

    東野圭吾說: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我們沒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想要過好以後的人生,主動權卻在我們自己手上。

    首先,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不再回避傷痛,直接面對它。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闡述了一種心理療法,那就是“與父母對峙”的方法:

    被治療的人透過面對面或者寫信的方式,將自己受過傷害的那些不堪的往事,同父母深入地談一次,說出內心深處最深刻的感受……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把它歸還給應當承擔責任的人。

    因為,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

    為防止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孩子或其他人的身上,我們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對,然後擺脫它的羈絆。

    有過童年傷痛的伊能靜就曾有過這樣的對峙。

    在一次正念課上,老師根據她的表現,指出:童年時母親對她是缺少愛的,請她回去同母親做一次深刻的交談。

    不得已,伊能靜和母親進行了一次交心對話。

    母親承認,因為父親想要兒子,所以伊能靜出生時,父親看了一眼以後就離開了家,她心裡很難受,無形中就把這種破裂的關係歸罪到了女兒身上……

    終於,伊能靜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癥結所在,那就是:父母對自己沒有愛,這是她一直逃避的現實。

    因為缺少愛,所以她一直在尋找,還把丈夫當作了父親的替代品,任性無理地向他過多的索求,這直接導致了她第一次婚姻的失敗。

    她說:“原來我走了這麼一遭,這四十五年,不過是要把最初的那個自我找回來。

    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事就是:放手,前行。”

    人之所以會困在過去的傷痛裡出不來,一種是因為逃避;另一種是潛意識裡,把自己定位在“悲情角色”中,不想出來。

    而人生需要不斷向行,只有告別過去才能重新出發。

    就如伊能靜,她找回了自己,同時學會了放下,並重塑自己,勇敢地承擔起對生命的責任。

    她說:“原來經濟獨立,靈魂自由、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能愛與被愛、被尊重才有可能得到幸福。”

    原生家庭的創傷,只有面對、放下,然後自己掌舵前行,才可能拿回人生的主動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是那麼幸運。有一些人,也許最初的那個家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溫暖和佑護,甚至讓我們的身心傷痕累累。

    但它只是我們命運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一定要選擇放下。

    傑克.倫敦在《馬丁.伊登》中寫道:

    一個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它的環境。

    成長過程中並不美妙的體驗並不能決定我們最終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真正決定我們未來的是心的嚮往。

    我們應該做的是: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做我們自己。

    原生家庭欠我們的,終究得靠我們自己把它找回來!

  • 13 # 來了智寶

    童年的噩夢怎麼變成了成人的鎧甲

    說到生我養我們原生家庭,100個人,有100種說法,而75%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童年創傷,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25%的人是童年比較順利,沒怎麼受傷害,有75%人的這些經歷對於經歷者的影響是持續的,而他們將這些童年的黑暗面隱藏,只在別人無法看到的地方,悄悄與之搏鬥。但是,不少“超級正常人”頑強走出陰影,步入正常生活軌跡,甚至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功和成就。今天我帶領大家看看這些童年受到過巨大傷害的人是怎麼走出童年的黑暗成為一個超級正常人,甚至成功人士的?

    你可能在童年遭受了無盡的創傷,但是你可以從逆境走出來,由於這些逆境給你帶來的打擊和挫折讓你變的和其他人不一樣,你成為了supernormal,童年時期,父母離婚、酗酒、暴力傷害、兄弟姐妹欺負毆打,同學凌霸、性侵等都會成為我們的傷痛。

    大家知道嗎,每個人都自己的起點故事,什麼叫起點呢,又叫閃光燈記憶,就是或許你十八歲生日的時候父母送給你的禮物,第一次個女朋友相愛,又或許第一次脫掉運動校服偷穿表姐性感的裙子等,這就是閃光燈記憶。

    大家有沒有意識到當你極度恐懼、緊張、害怕的時候你的語言系統會關閉。這個叫做述情障礙症,尤其是童年時期,你有限的詞語會加重這個症狀這就形成了童年秘密。

    有一個小女孩,有一天她和姐姐在家玩,突然有個人來到他們家,到處翻東西”還一邊喊著”一定有,一定要找到它,藏到哪裡了?”小女孩那個絕望,害怕。當她長大後,她知道了那個人是酒鬼而父親也是,那人是來他們家找酒的,但是當時她形容不出酒鬼這個詞,也或許那是他們家的禁忌,這就是她成為童年的秘密,成了童年的噩夢即童年逆境。

    童年逆境,大家不要以為童年逆境就是打他,罵他,很多孩子的童年逆境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很多母親生完孩子以後不願意管他,不願意理他,這個時候這個孩子就感受到童年逆境了,被拋棄的感覺,不被擁抱,這些到後期會造成心裡傷害。好了大家知道童年逆境的原理了,那麼大家來看看這些Supernormal是怎麼一步步走出童年逆境的呢?

    溫暖的童年

    1憤怒療愈(鋼化效應)

    有一個叫保羅的孩子因為從小長的矮小在學校裡經常受到別人欺負,後來發展到只要有小孩和他玩大家就不和那個小孩玩了,所以他很孤獨,最嚴重的一次在放學路上好多小孩,向他扔石子,打他。後來他的眼睛受到嚴重的傷害差點瞎掉,他休學養病,母親在外屋哭啼和他爸爸談話說:“他們就是欺負咱們,他們為什麼要這樣?”保羅非常生氣、憤怒,這是他以前沒有的,他以前都是害怕,躲避,取悅他們他只想和他們玩,他聽到母親在外面哭啼,讓他憤怒。

    保羅開始療愈,憤怒是療愈的一種方法,他開始為了讓自己強大起來,他跑步,他開始學習巴西柔術,後來他的身體越來越強壯,其他的孩子欺負他,他就用巴西柔術制服他們,還不會傷到他們,他穿上蜘蛛俠的衣服,他穿好幾層的衣服他感覺緊繃會給他帶來安全感,也漸漸的有了朋友,後來他參軍,一到軍隊他就如魚得水,他既會柔術,跑步又快,又會關心別人,他會客服困難,後來在軍隊非常成功。保羅就合理的運用了鋼化效應。

    鋼化效應就是在鐵變成鋼之前要經歷淬鍊,適度的困難和艱難的環境能讓人成長,當你經歷這些困難,以後你遇到更大的困難你都不會覺得這叫困難。

    2神遊(失焦)

    一個叫瑪拉的小女孩,她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間歇性神經病患者,他的父親在外地工作,她每次放學回到家如果家裡非常整齊,屋子特別乾淨那就是他媽媽狀態良好沒犯病,但如果她回來屋子一片狼藉,媽媽躺在床上哭啼那就是媽媽犯病了,這就意味著她沒有飯吃,這個時候小女孩自己發明了一種方法叫做失焦,其實是內心深處的逃離,她會自己盯在一個地方慢慢的,注意力集中的看進去,她就發現這樣可以聽不到媽媽砸東西,即使她媽媽用力搖晃她,她都感覺不到。後來這個小女孩就用這個方法學會了和媽媽相出。她知道怎麼和媽媽接近,怎麼和她保持距離。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小孩子,我們真感謝生命的力量。當然我們不提倡這種方法但是它有它的好處。當然壓力太大,大到孩子承受不了會帶給人們妄想症。但是瑪拉控制的很好,她儘量的不在家待著,他喜歡去圖書館,他喜歡參加社會活動,喜歡考試。他發誓要考上長春藤盟學校。後來他成功了。

    皮.亞傑(瑞士心裡學家)

    著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母親也是精神病,她就是用這這種科學的有序的方法面對母親雜亂無章的糟糕世界。

    3培養警覺和洞察

    這是個來自兄弟姐妹的虐待。大家提到精神虐待就想到了父母,其實更大多數的虐愛來自兄弟姐妹的,有一個叫傑西的女孩,傑西的姐姐就是總是打傑西沒有理由,而她的媽媽就是沒有作為,她只會說小孩子別老打鬧事實不是打鬧是打她,後來有一次她發現她姐姐打她的母親她母親都反抗不了,她姐姐身材也非常高大他母親也沒辦法。後來傑西就靠觀察她的姐姐生存,她姐姐如果高興他們就能很好的相處,好姐妹,她姐姐要是不高興她就遠離姐姐。就這樣她養成了敏銳的觀察力,後來成為了成為麥肯錫的商務顧問。她能很快洞察客戶需求。

    另外有一組實驗就讓孤兒院的孩子和正常家庭是孩子比賽填拼圖的遊戲,大家發現童年逆境的孩子比正常家庭孩子更快的拼好拼圖,為什麼因為他們更會察言觀色,更懂的觀察別人眼色,她們也就更能觀察到客戶細微變化的發端。

    心裡學家維克多.格策爾和她的妻子米爾德麗德說成功不在於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而是來自認識到正確的時間出現正確的地點。傑西不但意識到危險更意識到了機會。

    4接納與自我控制(被忽視的人群)

    伊麗莎白有一個哥哥他的哥哥得了一種病叫抽動穢語綜合症,就是不停的罵人,罵很多難聽的話,而她的父母為了照顧她哥哥就經常忽略到她,她學校裡的任何活動父母都沒參加過,後來他畢業典禮的時候表演了彈鋼琴,他父母去了並且帶著他的哥哥,因為他的哥哥狀態比較好,誰知正在她彈鋼琴的時候他的哥哥突犯病在臺下大罵,伊麗莎白,憤怒了,他和父母說你們就不能把他放在家裡嗎?就不能找別人看他一下嗎?當時他的母親說了一句話,因為你比較幸運,你能夠控制而他不能,就像如果你養了兩個小狗,一個乖巧可愛,一個就是腿折,眼瞎你一定要丟掉一個,你就只能丟掉前者,因為可愛的那個畢竟會有人撿。

    後來伊麗莎白漸漸的接受了哥哥,而且他自我控制能力特別好,他把自我控制能力做到了極致,做事情極其有條理並且後來父母離世後他把哥哥照顧的很好,這是一個典型的接納與自我控制很好的例子。

    弗洛伊德(澳地厲心裡學家)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自我控制能力一直是文明的標誌,這種能力讓理性超越激情讓,讓個人屈服社會,讓自我比本我更強大。

    5學會獨自擔當

    有一個數字令人難過和震驚就是,每九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在20歲之前失去父母,娜迪亞在大一的時候接到鄰居電話,說你父母的商店被劫匪搶了,你的父母被殺了,所以在大一那年她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失去父母這個孩子只願待在學校。因為學校會帶給他連續的生活,人的生活的連續性很重要,失去了連續性,會讓人很不適應,可是在放假的時候,他就沒地方去了,儘管同學們會邀請他回家,但是他還是覺得彆扭。讓他感觸最深的是9.11事件他們都在學校裡上課,宿舍裡電話都響了都是詢問孩子是否安全的,而他沒有接到任何人的電話他很難過。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世家上有很多名人都孤兒,有人研究過那個榜單就近50%的人是孤兒,所以喪親會讓人成熟,更讓人自律。讓人學會獨自單當。雖然會給人帶來成功但沒有任何人希望這樣的事發生,沒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很多人會拿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換他們活過來,但是它一但出現就會讓人變的成熟、細緻、自律。

    6用面具自我保護

    有一個叫瑪莎的女孩她小的時候經歷的是精神虐待,大家知道其實精神虐待比身體虐待更讓人記憶深刻,她的媽媽和爸爸離婚了,他爸爸很有錢,她媽媽就把她當做和爸爸要錢的籌碼,她媽媽給她的教育就是“你不用讀書等到你爸爸死了錢都是你的。”而且媽媽不停的侮辱她,嫌棄她長的不好看,穿衣服也不好看等,而且她每次出門都會被告知,“我想讓別人知道我是個很好相處的媽媽”也就是,她媽媽要談戀愛要結婚不想讓別人知道她很難相處,所以每次出門她和媽媽就裝的很親近,很快樂,但一回到家,媽媽就各種不高興,各種攻擊她,不斷的指責,不斷的批評,後來瑪莎就學會了一種生存方法就是帶面具,她覺得生存下去就是演就可以了,慢慢的她後來成為了一名演員。

    經過這種童年逆境的人後來很多成為了表演藝術家,還有一個喜劇明星他的助理發現,他面對一千人的時候他說話一點都不緊張,可是他要是面對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知所錯,瑪莎也是,她覺得她從小就在演。一直配合媽媽演她的好玩伴,但是後來她發現她感覺害怕,她忽視自己的感覺太久了,她不知道那是什麼,當她死記臺詞時,或取悅伴侶時她知道怎麼做,但是她面對自己時諸如自己今天做什麼這樣的普通問題,或者你愛我嗎這樣的私密問題,她的頭腦一片空白,她內心感到不安,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她只知道別人想要什麼,或者需要她做什麼。瑪莎就是透過戴面具來自我保護的。

    7營造自己的世界

    有一個叫米歇爾的小孩,她小時候受到她的馬球教練的性侵,就是拉她手啊,摸摸啊,最可氣的是他老是嚇唬她,他老說,你要是讓我生氣的話你這輩子就完了,你根本上不了大學,你要是讓我高興我推薦你,你就可以上大學了。這個孩子就是判斷不出她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她就永遠生活在恐懼當中以至於後來上了大學,成了馬球運動員,在表演的時候他都會回頭看,她在搜尋教練的皮卡車,怕他突然到來,在上學的路上她會擔心教練會不會給學校打電話取消她的獎學金。因為那個大叔威脅過她你永遠都跑不了他會一直盯著她,她最喜歡散步的地方是墓地,她覺得他們不會傷害還她,教練可能沒有奪走米歇爾的童貞,也沒有奪走她對馬球的喜愛但是他奪走的是她的正常感覺。讓她搞不清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安全的,她和別人相處時他沒法融入進去,她一直在想怎麼對付那個大叔。米歇爾最後用疏離的方法幫自己走出逆境,他在墓地散步就是疏離人群。

    像這種情況怎麼幫助這樣的孩子呢?就是提高她的人際交往質量和數量。

    8反英雄的英雄

    大家看英雄,像超級英雄,這樣的身體強壯,永遠是對的,也有一種像蜘蛛俠、蝙蝠俠這樣的雖然是英雄但內心又很柔軟。

    有一個小女孩叫薇拉,薇拉的媽媽吸毒,這個小女孩每天放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媽媽。就是滿大街找。有時在街角有時在路旁,總之找到媽媽的時候他肯定在吸毒,然後她媽媽,就會說,走開、走開,有一次她就真的走開了。他躲到草叢裡,她看她媽媽會不會找她媽,她發現她媽媽走過來,她非常高興,她以為她媽媽會來找她了,結果她媽媽撿了個菸頭就走了,你想著對於小女孩是怎麼巨大的打擊,從來都沒有早飯吃,內衣就一件,有的老師不知道她的情況會說讓她換件衣服,一個青春時期的小女孩,這有多麼的難過,後來她上了大學甚至在上大學之前,為了生存她就開始有濫交的行為。幾乎就成了她媽媽的重複,但是她內心深處,是排斥的,她不想成為媽媽那樣的人。大家知道報復一個人最大的反擊就是不要成為那樣的人,後來她一點點覺醒一點點變好,但是她依然覺得自己不是好人,薇拉這個人的反英雄形象在一次事件種提現出來,9.11以後人們都怕做飛機,而薇拉有一次坐飛機,在去的路上她叫司機停下來買了個相框。原來由於安檢比較嚴,不能帶武器,她買相框是怕遇到劫機的她可以拿相框和人家戰鬥,雖然她也有惡習但是她依然想保護大家。

    9重啟人生

    有一個叫安東的人,在他的記憶中就他們家永遠都付不起信用卡,她媽媽每次去超市,都會被告知信用卡沒錢。她家門口總是貼著他父親的通緝令,後來他沒辦法他就逃離了他所在的城市,雖然他也不知道去哪裡,後來他逃到一個小城市,在哪裡改了名字。重新工作,還談了一場戀愛,安東就是透過這種重啟人生的方式慢慢走出了他的童年逆境。

    換名字,換城市,換工作人生在不斷的重啟,為什麼重啟能讓人從逆境中走出來呢?因為人到了陌生的環境,人們忙於瞭解新環境就忘了回顧就環境,總是讓把我帶回去的是舊時的環境,環境的力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但是當你忙於瞭解複雜的新環境時,你就忘了舊環境。

    10隱藏弱點

    還記得《超人》這部電影嗎,裡面的超人特別厲害但是一遇到氪石就完蛋,軟弱了,而童年就是我們的氪石,我下面要講的例子是他是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他可以背誦所有法律條文,但是他沒有上過小學,初中,他的父親不相信上學有用,不允許他上學。後來他長大了,他分不清楚,五大洲,他最討厭地圖,他最怕和別人探討學問,後來他自學法律考了斯坦福大學,但是他只會法律,其他的他都沒學過,他生活壓力非常大,他要保守這個秘密,生怕被別人看穿,他也非常痛苦,這就成為了他的氪石。他利用隱藏弱點擺脫童年的逆境。

    卡爾.榮格(瑞士心裡學家)

    卡爾.榮格說每一個秘密都會產生罪惡感和內疚感,你會感覺到孤獨,而這種內疚和罪惡感不來自任何地方就僅僅因為它是一個秘密。

    講了這麼童年逆境,咱們大家也都知道了,也有這麼多人透過各種不同的方法走出逆境,併成為成功的人,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既然我們的童年是這樣的那麼我們就接受它,不只是你一個人有著童年的逆境,不只你是唯一肩負這個秘密的人,其他人也一樣,不要去羨慕別人的人生。大家要學會釋然。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我是一個寶媽自己看孩子有時我在編輯的時候孩子一不小心就會發出去,所以大家有時會看到不成熟,或沒寫完的作品,對不起了。像這種情況我會編輯好了重新發一下,對不起大家了

  • 14 # 寶貝rose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之重要,已無須贅述。而一些父母對子女的傷害,真可稱為“有毒”。

    什麼樣的父母是“問題父母”?

    以下是七種典型的問題父母的行為模式。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類父母打著為子女好的名義,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子女在其影響下,構築了一個完美父母的假象。他們甚至認為父母的虐待是理所當然。他們否認父母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傷害。並且,他們會自欺欺人地將不可接受的事合理化。

    一個叫桑迪的女孩,曾在青春期時未婚先孕,此後其父母總是喋喋不休地數落她的“劣行”,甚至將桑迪所有的不幸都歸咎於這件事。而桑迪一直對家人充滿內疚,認為自己讓父母顏面盡失,覺得所有的遭遇都是咎由自取,極力為父母的虐待開脫。

    2.不稱職的父母

    這類父母對子女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易察覺且難以界定。他們的傷害方式不是打罵,而是疏忽。他們的子女就像沒有父母似的,不被關愛,被剝奪了童年。

    一個叫萊斯的人,媽媽患上神經衰弱症,爸爸經常出差,不管媽媽。他從8歲起就開始料理家務,擔起生活的重擔,不僅要撫養兩個弟弟,還要看護媽媽。他從小就是“小大人”,沒有童年,活在憂慮中,成年後成了一個痛苦的工作狂。

    稱職的父母必須履行5項基本職責:

    ①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

    ②保護孩子免受身體傷害。

    ④滿足孩子對愛、關懷和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

    ⑤在倫理道德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3.操控型父母

    這類父母喜歡維持子女的無力感,希望子女離不開他們。

    他們的操控分兩種。一種是直接控制,即簡單直接、毫無掩飾地控制,經常包括威脅、恐嚇和羞辱。比如,他們說:“按我說的做,否則我不再理你。”

    另一種是巧妙控制,常見的是“幫手型”父母。他們在大事小事上安排子女的生活,經常製造一些狀況,讓子女“需要”他們的幫助。

    而操控型父母導致的結果,是子女常出現兩種情況:投降和叛逆。

    前者,是子女屈服於父母的操控。後者,子女則與父母對抗,造成“適得其反的叛逆”。這種叛逆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與父母分割開了,是為了反抗而反抗,卻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4.酗酒型父母

    酗酒就像客廳裡的大恐龍,生活其中的人,無法驅逐,只能裝作視而不見。對他們來說,酗酒就是家裡的大秘密。這個大秘密具備三個要素:酗酒者否認自己酗酒,酗酒者的配偶否認問題存在,家庭成員做出“正常家庭”的偽裝。

    受酗酒父母的影響,其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也會成為酗酒者。另一種情況是其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其原因,一方面是人都有重複熟悉情感模式的需求,無論這些情感痛苦與否;另一方面,人們重現過去的衝突,是希望這一次能讓事情進展順利。此外,酗酒父母的子女很難信任他人。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信任的來源。父母酗酒造成的傷害,讓孩子無法信任父母,更無法對外界有信心。

    5.身體虐待型父母

    這類父母有幾個共同特徵。一,他們極度缺乏對沖動的控制力;二,他們對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幾乎毫無意識;三,體罰孩子已成為他們的慣性做法;四,這些父母往往生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而暴力是他們學會的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的唯一手段。

    父母對子女的身體虐待主要分三類。第一類,惡魔型,也是最極端的一類,有些父母生下孩子似乎就是用來虐待的。他們表面與常人無異,但內心如惡魔般喪失了人性和情感。第二類,沒長大,即父母也像沒長大的孩子般不成熟,跟子女較勁,用打架的方式與子女鬥爭。第三類,模式重複,即父母受到的教育是暴力的方式,以至於他們長大後,也以這種方式對待子女。

    對被虐待的子女來說,他們很難重獲信任感和安全感。因為與父母的關係,是我們成年後和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作者說,如果一個人的父母給予他尊重與情感上的慰藉,長大後,他也會希望別人這樣待他。這種正面預期使人更坦誠且內心柔軟。但如果一個人的童年充滿焦慮、緊張和痛苦,那這些情緒將會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

    6.言語虐待型父母

    和操控型父母一樣,這類父母也有兩種行事風格。一是直接公開地貶損孩子,比如,罵孩子愚蠢、沒用。二是間接地羞辱、攻擊孩子,比如,取笑挖苦孩子、給孩子取侮辱性的綽號。

    父母對孩子進行言語虐待的常見原因有兩種。一是爭強好勝。父母為了保持自己的優越感而貶損子女。比如,因為嫉妒女兒的美貌,母親貶低女兒,讓她感到自卑。或者父親覺得男子氣概受到了危脅,因此嘲弄兒子,讓他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無能。

    二是不切實際地期待子女十全十美。父母因此用激烈言辭敦促孩子。孩子一旦失敗,他們繼而向孩子發起責難。而父母的這種完美主義,可能使孩子陷入“3P”的困擾: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拖延(Procrastination)和心理癱瘓(Paralysis)。

    開始時,孩子受父母的影響有了追求完美的意識,接著他們無法達成完美,就會形成拖延。因為拖延,手頭的事越積越多讓他們手足無措,最終一事無成造成心理癱瘓。

    7.性虐待型父母

    很多人認為這類現象不多,但實際上比例並不低。據相關研究及資料表明,每10個孩子中,至少有1個在18歲前曾遭到家庭成員的騷擾。

    而這類傷害會造成3D遺毒,即骯髒(Dirty)、傷害(Damaged)、異類(Different)。受害者的生活因這3D而嚴重扭曲。他們覺得自己骯髒,認為自己是異類。他們受到的心理傷害就像心理癌症,令其痛苦的同時,也讓其生活嚴重受損。

    8.有毒的家庭體系

    除了以上七種問題父母的行為模式,還有一種叫有毒的家庭體系。

    這一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它不是獨個父母發明的,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感受、規則、交流和觀念。它們是逐漸累積而成的。

    這種體系的家庭成員間的界限模糊。它要求每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保持一致;認為不同即不好,不允許任何自主和獨立。

    為了避免家庭中各種力量的均衡被打破,所有人都須遵守家庭規矩。當家庭現有的秩序被打破時,問題父母將透過否認問題的存在、推諉指責、強行阻撓等方式來應對失衡的危機。

    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

  • 15 # 輕聽樹下家庭教育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安家》結局了,劇中備受母親壓迫的房似錦擺脫了魔掌,收穫了幸福,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千千萬萬的房似錦,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反思愈加濃烈,關於什麼是原生家庭,有一個非常通俗的解釋:是指兒女還沒有成婚的時候,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有不少父母還在犯錯,以為物質上的給予即是滿足,實際上精神上的給予才叫富足。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一生致力於探索家庭關係,被譽為“家庭治療的哥倫布”。她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名言,並不是一種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的,無數人都在經歷著的,它應該像警鐘一樣,在每個已經為人父母或即將為人父母的心中長鳴。

    哪些行為會給孩子蒙上陰影?

    01、過度關注,盲目給予

    “您對我的愛就像溼棉襖,穿著沉,脫下來冷。”這句話源於《大明風華》張藝興扮演的朱祁鎮的一句臺詞,母親又當爹又當娘給到他的愛讓他喘不過氣。

    實力演繹了,你給的不是我要的,我要的你給不了。孩子也是獨立自由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思想和選擇,過度的關心和愛護往往只會讓他產生逆反情緒。

    02、言語虐待,忽略自尊。

    ——“你真沒用!”

    ——“你懂什麼?”

    ——“生你還不如不生!”

    也許是當眾埋怨責罵捱打,也許是被冷落忽略漠視獨自留在家中,是長期遭受身心虐待,或是被過度偏愛寵溺。

    據瞭解,遭受過傷害的成年子女所表現出的症狀都是相似的,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有的內心自卑且表現出討好型人格,有的自尊心極強,內心敏感脆弱產生難以磨滅的陰影。

    03、豪賭酗酒,身體虐待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中心,基本都是捧著怕摔,含著怕化的程度,但這不能代表全部的孩子都在關愛中長大,有少數的一部分,除了承受責怪謾罵,還會遭受身體的虐待。

    在中國式家庭中,牌桌文化和酒桌文化是一大特色,小賭怡情可以,大賭傷肝不行,對應的小酌舒壓可以,酗酒傷人不行。在國內的社會話題中,酗酒和家暴尤其典型,總有那麼些渣滓,在酒後對自己的妻兒大打出手,也有夫妻不睦,拿孩子出氣的,這些行為都會使孩子的成長受到影響。

    04、不負責任,全面操控

    這是兩個極端,一個是孩子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自己最重要,不稱職的父母透過“不作為”將傷害隱形化。

    另一個是強烈的控制,控制衣著、交友、夢想等人生中所有的事情,冠以“為你好”的名義。

    這兩種極端都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陰影,使其變得自卑、自負、拖延,愛逃避,暴力崇拜,懦弱……

    如何打造優質的家庭氛圍?

    01、量力而行,適度給予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基本都像眾星拱月一般,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關愛下長大,但一味的給予,只會讓孩子學會索取,忘記付出,太過自私自我。

    只有教會他付出才能收穫,體驗大人的不易,才能變得寬容體貼,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心存善意。

    02、換位思考,保護自尊

    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事物多,理解能力強、自我意識的覺醒更早,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了自尊心。

    所以當孩子遇到挫折,我們作為家長不可當眾嘲笑,或是冷落忽略,也不能一味責罵,要慢慢引導鼓勵,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往往是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有著更強烈的自尊心,你家孩子自尊心強嗎?

    03、樹立榜樣,學習自律

    都說言傳身教,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創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榜樣的力量。

    04、既是大樹,亦是港灣

    優質的原生家庭,有人遮風避雨,也有人衝鋒陷陣。

    這就要求家長既要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他提供堅實的後盾,也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抉擇,學會承擔。

    如何治癒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01、轉移注意力,積極向上奮鬥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墮落、消極的藉口,只要你想,幸福都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將精力放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化悲憤為力量,努力奮鬥在其他的事情上獲取滿足感和成就感。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後續每一個選擇,你都要為自己負責任,為自己的新生家庭注入生命力。

    02、改變生活環境,調整心態

    正確認識自己原生家庭問題的關鍵,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改變生活環境,這樣可以遠離原生家庭,不受他們的控制和安排。

    尋找生活中的小美好,調整好心態,讓它和你現在的生活分離......

  • 16 # 心理諮詢師許燁

    什麼是原生家庭?就是你從小成長所在的家庭。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在於:它對你的影響,會貫穿你的一生。

    有精神病學雜誌,透過大量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通常是由性虐待和身體虐待造成的,在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之中,至少有一半曾經遭受過虐待。

    早年受過虐待的孩子,皮質醇水平會比普通孩子更高。如果皮質醇水平一直處於高位,那麼個體會隨時應對危險做出迅速反應,所以成年後的他,會更容易感到緊張、交流。如果皮質醇長時間保持在高位,還在可能會使個體患上糖尿病或精神分裂症。

    那些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如果回溯他們的原生家庭,大多都會存在:父母情感淡漠或虐待孩子的情況。

    皮脂醇較低的人,從小會在相對安全的家庭環境下成長。所以他們不太會有過度的情緒解讀。遇到事情較少會歇斯底里。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並且早年遭受過虐待的人,他們大腦中的海馬體都會比正常的體積小5%。遭受性虐待的年齡越小,海馬體的體積縮小就越顯著,而海馬體是負責我們長期記憶的。此外,患上抑鬱症,也有可能會使海馬體的體積被縮小。

    所以,那些情緒低落的人,大多記憶力也會衰退。

    透過原生家庭的研究,即使你早年沒有遭受過虐待,養育照顧的不足或過度的管束,同樣會對你造成影響。

    例如:

    如果你對抽菸,吃巧克力上癮,或有酗酒的習慣,這與你在0-1歲時,沒有得到足夠的哺乳有關,所以固著在口唇期的需求上;

    如果你存在潔癖,性格固執,對金錢特別的小氣,喜歡玩粘土,那有可能是停滯在肛欲期。代表著你在1-2歲時,過得艱難。你的父母對於孩子大、小便的管束過度所致。

    所以,不同的階段,不同嚴重程度的早年孩童教養,對你未來的成長都會造成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原生家庭對一個人這麼重要的原因。

  • 17 # 鵜鶘心理

    從家庭結構的角度來看,家庭的種類有很多,如主幹家庭、聯合家庭、重組家庭、單親家庭,還有空巢家庭、丁克家庭等等等等。而原生家庭有些不一樣,原生家庭是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看的。

    舉個例子來說,大明今年35歲,與小芳結婚三年,育有一個可愛的女兒貝貝。大明是父母的獨子,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長大。小芳年幼時父母離異,小芳跟著母親和繼父長大。從這個案例來看,存在著三個原生家庭,大明的原生家庭是大明與父母;小芳的原生家庭是小芳與母親和繼父,還有小芳的父親;貝貝的原生家庭是貝貝、大明和小芳。

    原生家庭是影響個體心理生長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尤其是幼年時原生家庭的關係和諧度、親密度,原生家庭的文化、互相交流的方式以及家庭規則,不僅影響著個體心理健康的發展水平,還會影響到個體對婚姻的認知,個體在婚姻家庭關係中的角色,以及個體對自己家庭氛圍的營造,以及對自己孩子的關懷與教育水平。

    薩提亞的家庭治療中有個家庭重塑的技術,就是透過家庭治療師的引導,帶領來訪者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甚至是回到父母的原生家庭,去體會父母在成長時期的感受,去理解父母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從而去重新審視當下困境的緣由,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 18 # 閆忠芳

    長大以後自己組建了家庭,父母的家庭就是原生家庭。這個原生家庭對今後人生很重要。

    說一下我自己我是60後,我的原生家庭從我記事起,大改是4歲家裡有爸爸姥姥姥爺。我是姥姥姥爺帶大的。也是原生家庭的一部分。當時姥姥姥爺都快60的人了,我記姥姥老是講一些做人的道理,和生活中大小事必須主意的東西,或獨立生存的能力,老爺也經常說長大以後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有時候過來看我。誰著時間我慢慢長大,在我9歲的時候姥爺得了癌症,我看見老爺痛苦的樣,老爺一點飯都吃不下,到最後水都不進,姥姥每天以淚洗臉後來老爺還是走了。從那以後姥姥更加培養我獨立的性格。一點一滴的事讓我自己做,但好景不長姥姥又走了,我又失去了一位親人,那分痛是無法形容。後來我又回到父母的家,但父母的家就爸爸一個人,爸爸說媽媽在你不到4歲就去世了。所以是姥姥姥爺帶你。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爸爸又承擔起教育我的責任。爸爸一生很苦,培養了我堅苦不素,努力奮鬥的精神。使我長大了以後對我的性格應向很大。後來我也到了結婚年齡又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爸爸和我一起生活。可以說姥姥的生活知會,老爺男子漢氣槪。爸爸的責任和擔當,使我生活的很幸福,誰然在生活中有時候有困難有障礙。但我很自然,坦然接受一切,可能這就是我性格,所以原生家庭對今後人生至關重要

  • 19 # 芒來小姐

    小編曾問過身邊的許多男性朋友,怎麼看待出軌?他們認為,出於男人本性,他們本能的渴望與不同的好女人發生關係,這種心態雖然不成熟,卻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沒有不偷腥的貓,只有擅養貓的鏟屎官。想讓男人不出軌,你就要知道他的心裡面,對自己的道德要求有多高,剋制本能的自控力有多強,以及出軌的成本有多大。

    1.一個原生家庭裡曾經經歷出軌的男人,不一定會出軌,但一個原生家庭支援出軌、認可出軌的男人,未來極有可能出軌。比如他喜歡上兩個姑娘,媽媽說:你可以都試試。家庭教育支援出軌,男人意識裡出軌就會是正確行為。如果媽媽說:你這樣做不對。家庭教育反對出軌,男人意識裡出軌就是錯誤行為,有違道德,良心上過不去,出軌的道德成本就很高了,後者的出軌率更低。

    2.觀察男人會不會出軌,除了看身邊有沒有出軌的朋友,家裡有沒有出軌的親人,還要看他對出軌這件事的認知態度。如果他在之前的感情裡做出了不負責任的行為,在之後的感情裡沒有絲毫進步,那麼他的認知態度裡,感情中不負責任的行為很可能是對的,他覺得自己根本沒有錯。如果他的認知態度裡出軌是錯的,那麼他一定會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感到愧疚,之後的感情裡會有所改變、有所進步,這樣的人即使犯過錯,仍然是靠譜的。

    曾經有一個男性朋友問我,如果身邊有好兄弟腳踩兩條船,應該怎麼勸他?我說我會直接告訴他,這是錯的,如果他覺得這是對的,你沒辦法跟他溝通,不用再繼續勸了,因為他從出生開始就認為出軌是對的。這個男性朋友的父母非常恩愛,他認為出軌是不恥的,所以每次開始新感情,他都會把上一段感情處理清楚再開始下一段,他出軌的道德成本很高,出軌率就很低。所以出軌率和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與影響是息息相關的。

    -END-

  • 20 # 雲娃

    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組建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父母。每個家庭都是有系統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我們應該正確衡量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關係。當我們的家庭還是原生家庭時,子女應當孝敬父母,父母應當關心子女的生活。當我們有了新生家庭後,在這個新生家庭中妻子與丈夫二人要結合為一體,應該儘量在精神和物質上從對原生家庭的依賴或影響中走出來,注重新生家庭中夫妻二人的合一,更多地尊重新生家庭中的丈夫或者妻子的意見。華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近代的婚姻家庭治療理論,就是要解讀這本難唸的經,其中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觀念,是十分有效的角度。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物件,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生莢果期可適當撒施什麼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