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瀟瀟子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後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並接受。其三之所以死於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塗,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情有獨鍾,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只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草堂集序》曰:“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去李白歿時二十九年,作於唐德宗貞元六年(791)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這樣,學人自然將李白的死因與醉酒致命聯絡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雲:“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升天的靈魂都帶著醉意。 現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於當塗。 李白是怎樣死的?歷史上早有病死、醉死、溺死之說。考之正史,《舊唐書》說他“以飲酒過度而死。”《新唐書》只說其死,未言他到底是怎樣死的。參之文集墓誌,李陽冰僅說“公又疾亟”,未言其死。李華只說他“賦臨終歌而卒”,亦未言他因何而死。範傳正始說他“盤桓利居,竟卒於此”,是說他死於當塗。劉全白則說他“偶遊至此,遂以疾終”,顯指他死於採石。稽之筆記歌詠,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說:“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見王琦《年譜》)。始有李白狂醉捉月而死的首次記載。繼後北宋宣城人梅堯臣在《採石月下贈功甫》詩中又說:“採石月下聞謫仙,夜披宮錦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他把李白醉中弄月翻船而死說得更為形象。接著南宋洪邁《容齋隨筆》亦云:“世俗多言李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江,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於是李白捉月落水之說便廣為流傳,見之於文人歌詠、畫圖中的“泛月”、“醉月”、“弄月”、“捉月”、“捫月”者層出不窮,在採石興建的捉月亭、醉月亭、李白祠、謫仙樓等亦相繼出現。更為有趣的是,當時一些 人還把“捉月”與“騎鯨”聯絡起來,或曰“巨川匯牛渚,下有淵靈宅”,“不見燃犀人,空憶騎鯨客”(賈島《牛渚》詩,引自《太平府志》);或曰“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相合自隨行,當時落水非失腳,直駕長鯨歸紫清”(丘浚《謫仙樓》)等等,把捉月騎鯨說得玄之又玄。?元明以後,世人多認為這種傳說未免過於荒唐,於是一些有識之士便起而駁謬。最早持不同意見的是元代吏部主事林弼,他在《過採石吊太白》詩中說:“我來酹酒江之睺,春草幾綠三尺墳。當年 有孫為收骨,捉月之說誰爾雲?”林弼在這裡顯然是說採石江邊有李白墳,當年李白逝世後曾有其孫為之收殮遺骨,那麼捉月之說從何講起?駐太平府監察御史劉泰也雲:“兩度來遊太白祠,祠前松檜綠參差”,“行人莫信荒唐說,猶有青山舊刻碑”。永樂進士當塗人劉瓊說:“雲鎖青山荒冢在,浪中捉月是虛傳。”另一位當塗人廣州同知倪伯琪也說:如果騎鯨捉月是真事,那末“鯨飛採石醒亦醉,墓在青山是也非”了。後來太僕少卿張文錦則勸說世人不要再傳這種流說,他明確指出:“埋玉青山碑可讀,騎鯨莫供俗人傳。”此後,捉月騎鯨之說似乎有所收斂。?由此可見,李白死在採石很可能。而捉月騎鯨之說,實屬後人為了懷念李白,美化詩仙,想當然耳。但空穴來風,不為無因,李白恃才傲物,漂泊一生,牢騷滿腹,在懷才不遇,醉酒泛月,百感交集之下,玩月翻船,遂有捉月之說,似乎也屬情理之中。正如今人安旗在《李白縱橫探》所說:“從李白當時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情況是可能的”。 唐代詩壇巨星李白,於寶應元年(762)離開人間,卒於今安徽當塗,享年六十二歲。然而,李白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草堂集序》曰:“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去李白歿時二十九年,作於唐德宗貞元六年(791)的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這樣,學人自然將李白的死因與醉酒致命聯絡起來,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雲:“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升天的靈魂都帶著醉意。 現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於當塗。 李白愛酒,也愛月、愛狂,所以又有人把他的死因同“水中捉月”掛起鉤來,這便產生了富有浪漫氣息的“溺死說”。五代時王定保在《唐摭言》中雲:“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此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曰:“(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元代祝成輯《蓮堂詩話》也說:“宋胡璞,閩中劍南人,曾經採石渡題詩吊李白:‘抗議金鑾反見仇,一壞蟬蛻此江頭,當時醉尋波間月,今作寒光萬里流。’蘇軾見之,疑唐人所作,歎賞不置。”那麼,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持何看法呢?宋朝陳善《捫蝨新話》記道:“坡(蘇東坡)又嘗贈潘谷詩云:‘一朝人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可見,李白醉入水中捉月溺死的說法古已有之,流傳廣泛。 當代富有詩人氣質的學者安旗在《李白縱橫探》一書中,神奇美妙地描繪了李白臨終的情景,寫道:“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後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麼美麗!多麼光明!多麼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船伕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波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去了。”的確,多少年來人們寧肯相信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唐代大詩人,是跨鯨背仙遊羽化而去的。 看來,李白的死因與醉酒有關,那麼究竟是病死的還是溺死的呢?清人王琦雲:“豈古不弔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新意耶?”也就是說,兩種可能性都難以排除。再看唐代項斯《經李白墓》“醉死此江邊”句,以及正史《舊唐書·李白傳》的記載:“竟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似乎意在其中了 李白之死,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病死,二溺死。前一種唐代已有,“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皮日休《七愛詩》),學醫出身的郭沫若說得更科學,“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為‘腐脅疾’”(《李白與杜甫》)。後一種是民間傳說,其中“撈月落水”、“騎鯨昇天”之類被斥為荒謬。然而事有未可定論者。?遍查有唐一代有關記載(墓誌、碑、傳),李白之死大有文章。當塗縣令李陽冰是李白的族叔,他為《草堂集》作序時李白尚在,序裡只說“疾亟”,是否死於病,李陽冰沒有“再版後記”。李白死後,那位長於碑版文字的李華偏惜墨如金,在李白墓誌裡寥寥十三字巧妙地迴避了死因:“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五十五年後,與李氏有“通家之舊”的範傳正在李白新墓碑中寫到死因時也只有八個字:“盤桓利居,竟卒於此。”看來李白有病不假,斷定死於病並無第一手材料。?我贊同溺死。大凡名人之死如果不是明若觀火,總有疑雲團團遮罩,日久成謎。假若李白因病“善終”,李陽冰大可補“跋”,李華也無須迴避,範傳正更應言之鑿鑿;若非“善終”,勢必生出許多顧忌。溺死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橫死”,非“善終”,依古禮屬不祥,親友不能弔唁,還有礙子孫前程,為了掩飾真相,往往當作“病故”。於是,既顧及忌諱又不甘造假的親友提筆行文之際未免躊躇,不得已而閃爍其辭。?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字少而玄!歷史的真相未必都能形諸文字,以現存的文字去探究真理,往往偏頗;曲徑或可通幽,那就是依據歷史的經驗,旁求博考,去窺測正史野史字裡行間的微言大義,去追溯漶漫傳說的活水源頭。名人每多傳說,或溢美,或揚惡,有譽有毀,大都寄託著人們的意願,自不免帶著過量的感情色彩,卻也包藏著幾分真實。李白溺死之說早在李白長流夜郎時候就傳開了。杜甫《夢李白》、《天末懷李白》諸詩有“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句,吳山民說:“疑是時必有妄傳太白死者,故子美云云。”(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32)我們可否這樣設想:“妄傳”於冥冥中對彌留之際的李白投下“暗示”,李白之死又使“妄傳”空前規模且曠日持久地傳播??“撈月”、“騎鯨”事涉無稽,值得玩味的是人們寧肯捨棄醫學科學的探求,而驅馳自己的想象,這實在大有深意。歷代詩人的題詠對“腐脅疾”不屑一顧,斷然認定撈月騎鯨,如“醉來江底抱明月,驚落天心萬片秋”(宗臣),“當時醉弄波間月,今作寒光萬里流”(吳璞),“人間未有飛騰地,老去騎鯨卻上天”(李東陽)等。直到今天,當塗人仍津津樂道捉月臺,李白陵園的展覽廳裡也難為畫家以南極藍鯨為模特兒去重現“騎鯨昇天”的具象。?至此,一種假說呼之即出。溺死無非兩種可能:不是醉後失足便是自赴江流。自屈原至王國維,有幾多詩翁文伯與江流結下不解之緣!李白人稱“謫仙人”,是人間未有的天才,自然不容於人間,赴江流未始不是李白獨特的“迴歸”!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通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遊。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檔案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 2 # 旅行中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族,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 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其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詩歌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從藝術成就上來講,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並至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 3 # 使用者156890353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被迫逃往成都,安祿山的軍隊兩個月時間攻陷了洛陽,安祿山便在洛陽建立燕國,自稱大燕皇帝。

    而此時在宋若思的府上擔任幕僚的李白,當時定了六等罪。

    齊市,直接砍頭。

    賜死

    重杖

    流放

    貶官

    不予追究

    當時王維就是被貶官,杜甫也被貶官。給李白流放到夜郎,相當於現在貴州省遵義附近,在唐朝的時候是很偏遠的,當時李白生病了,這個事情對李白來說很痛苦。

    當時李白已經快六十了,年紀已經很大了,加上李白這些年顛沛流離,這時候的李白很悲觀, 甚至可以說是絕望,但靠著對過去陽光的過往支撐下來。

    公元759年,這一年李白59歲,這年的三月份,關中大旱,朝廷大赦,這個時候李白到了巫峽,這個時候李白寫了《早發白帝城》這個千古絕唱,輕舟已過萬重山,此時李白覺得困難已經過去,李白在回來的路上,依然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幻想,覺得自己又充滿了機會,重新走向自己的生活。

    李白在任何階段都希望是頂級人才,李白一直是這樣自信到底的,李白將赦免看成是一次機會,他還希望重新加入到朝廷的軍隊,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為此嘆息,希望自己能夠繼續為國家效力。他想參加李光弼的軍隊,當時李光弼相當於“國防部長”,公元761年,李白61歲,他想去參加李光弼東征,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李白很不幸,在路上生病了,沒去成。有人認為是酒精經中毒,得了慢性疾病,被疾病打到,除了寫詩就是喝酒。

    後來,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去投靠從叔李陽冰,寫詩求投靠叔叔表示不知道該去往哪裡,後來病情加重,然後把詩詞交給李陽冰編成《草堂集》,最後死在當塗。

    《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死是一個時代性格的結束。

  • 4 # 江城知事兒

    關於李白是怎麼死的,一直以來都備具爭議。而今,有三種說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上世紀90年代,吉爾吉斯斯坦考古學家曾在碎葉城遺址進行發掘,除了許多佛教文物,他們還發掘出一塊唐代石碑,其上有“安西都護府侍郎李某……”字樣,這又進一步證實了郭沫若最早考證的李白故鄉在碎葉的說法。這個呢,我們就簡單地帶著說一下,但是李白是中國的詩人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種:醉死

    很多人都知道李白是一個比較喜歡喝酒的人。據《舊唐書》中描述,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但是這個說法似乎有點不太合乎情理。

    第二種:病死

    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這種說法似乎還是可以站得穩腳的,李白的死確實是跟李光弼有著很大的關係,直接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第三種:溺死

    說是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喝醉了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這個說法沒有太大的依據,僅僅是一種推測,也沒有相關資料能夠證明。再說了,李白也是經歷過桃花潭水的人,他這樣一個經常喝酒的人,就算是喝醉了,也不可不能說是往水裡跳啊。畢竟他還心懷遠大的理想和報復,更不可能一鬱郁不得志而跳水。

    綜上分析呢,我們只能說,很有可能是因病而逝,就算是醉死,也有可能是飲酒過度引發身體不適,繼而病逝。

  • 5 # 諾媽家有男寶

    說起唐詩,排在首位的莫過於大詩人李白了。集詩仙、酒仙於一身的李白更是被譽為浪漫主義詩人,於是他的死,也被後人熱議:病死還是酒後溺死呢?

    我覺得李白的死應該是飲酒過度,境況不好,心緒不佳,諸多原因導致身體不好,病死。

    雖然後人看李白,覺得他有才有骨有浪漫,其實觀李白的一生,他歷經曲折,坎坷流離,命運多舛。李白嗜酒,一方面是他心性愛酒,但另一方面卻是借酒消愁。

    李白恃才而狂,傲視權貴,這樣的性格註定是胸懷大鵬之志,而被命運安排,“中天摧兮力不濟”,“白髮三千丈”,這樣的呼聲代表著李白內心的憤懣,沒奈何,只有呼酒買醉,“舉杯消愁愁更愁”。長年大量瘋狂飲酒,早已使他的身體機能受損,《舊唐書》上說,李白因為飲酒過度,引發疾病,死於宣城。我覺得這個說法比較符合李白死因。

  • 6 # 玫園飄香

    李白之死有三個版本,一飲酒過度醉死,二身患疾疫病死,三失足墜江溺死。本人傾向於醉酒溺死,李白流放宣城獲赦免,於月色之夜趁一小舟,醉酒吟詩,站於船頭失足墜江溺亡,詩人的不幸遭遇後人有許多傳說,經考證醉酒墜江溺亡比較可信!

  • 7 # 笑嘗歷史百態

    就目前有三種說法,醉死,溺死,病死。

    一、醉死說

    據《舊唐書》記載:“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說禮拜因為飲酒過度,醉死在宣稱。

    不過後世清代王琦說:“豈古不弔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人好奇,姑假以發新意耶?”。王琦認為《舊唐書》中的記載很可能是古人為了避諱“病死”而曲筆。

    二、溺死說

    這一說法的始作俑者為王定保,他編寫《唐摭言》第一次提到“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撈月而死”。說他因為喝醉撈月而溺死。

    那麼後世民間為什麼就認同這種說法勒?

    因為五代十國後晉編《唐書》,在李白的傳記中採用了這個說法,後來歐陽修等人重新編寫《唐書》大體因襲之“嘗乘月與崔宗之(應該是崔成甫)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一次提出,兩次被“證明”,加上李白好飲酒賞月,於是就在民間開始廣為流傳。

    三、病死說

    其實按照真正的史學家考證,李白當屬於病死,死於“腐肋”,按今人的說法,即“急性膿胸症”。

    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 8 # 詩海一瓢

    因為愛戀嫦娥,經常“對影成三人”,所以“欲上九天攬月”。結果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會當一飲三百杯”,“天子呼來不下船”,“藏身江魚腹中”了。可憐一代詩仙,最終也逃不離貪色的魔障,“依彭咸之遺則”了......

  • 9 # 我不像壞小孩

    李白之死,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酒”。他是成也是因“酒”。死也是因“酒”,而酒與色也是有關聯的。就連其後代,也因其飲酒過度,而沒有出色人才出現。因此,李白之死就是因為“酒”。

  • 10 # 苗萬平談情感

    1.應邀。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 之後又一浪漫主義詩人,他被譽為詩仙。他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他是的一生是傳奇的,但一生又是坎坷的,由生到死皆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知道李白是怎麼死的嗎?有人說他是溺死的,有人說他是病死的?這到底哪一種才是真相呢?關於李白的死亡,史學家們給出的答案有2個,①李白他是病死的,這一種觀點被普遍認可。②李白是溺死的,這在《舊唐書 》中有所記載。

    2.李白是病死的這一觀點被學者們普遍認可。這一觀點認為當李光弼 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 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3.李陽冰是李白族叔,他的文集《草堂集序》中也寫道:“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

  • 11 # 老頑童168666666

    謝謝邀請!李白是我國曆史上偉大詩人,民間流傳說李太白(酒仙),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特別豪放。李白5歲隨父親遷居四川,後來經轉幾個地方,寫許多詩詞,經過江西寫下:《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太白40歲進京在翰林院供職,他蔑視權貴,得罪皇帝身邊紅人,不三年就被排出京,後來在全國遊歷多年。李白被放遂至貴州,半路受到赦免,重回安微,最後死在當塗。用一首詩句結束吧!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懷消愁愁更愁。……✍✍✍✍✍

  • 12 # 閃光的墨跡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關於李白之死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跳入水中溺死 ,李白死還不到六十一歲高齡 。

  • 13 # 老蛇正宗

    事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李白貧病交困,投靠在安徽當塗當縣官的族叔李陽冰處,同年十一月,六十二歲的詩壇巨星隕落。惜者痛者!

    其實在唐代,由於醫藥條件,保康健身等落後於現代,六十二歲也不算短命了。我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唐朝人的人均壽命是50~55歲之間,也有說59歲。而民國時期人均壽命才四十歲左右,而人均壽命才34歲和33歲的多種說法也盛傳。

    唐朝是中華最繁榮的一個時代,社會穩定,政治比較清明,生產率也比較高,經濟物質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所以人均壽命比較高也是可信的。而清未民初,國家積貧積弱,又受到多個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加上內亂頻起,戰爭不斷。社會的動盪,民不聊生,生活困苦。人均壽命底於40歲,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說李白六十二歲駕鶴西去,已經長命了。加上李白喝酒厲害。詩仙,酒仙這兩個桂冠,至今未被摘除。前幾年我在報上看到,李白的後人,沒有出過能人,和李白喝酒直接有關係。

  • 14 # 書生嘯唱

    關於李白杜甫書生前陣時間下過一個小文,題目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股怪風 杜甫 那是李白的魂魄來看你了

    時間到了762年,李白安徽當塗辭世。

    對於李白之死,想來說法不一。病故是正史,撈月是民傳,醉死是推理。

    說他病死,病床託稿李陽冰代理詩集,李華作《太白墓誌》:"太白寫《臨終歌》而死—“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採石捉月,騎鯨而終。這是民眾對這位浪漫詩人的浪漫傳說。因溺水屬於橫死,時俗親朋不能弔唁,再加其時李白之子頗黎仍在,為尊者諱,也自然不會直言溺亡。

    關於醉死,《舊唐書》有說“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唐朝項斯《經李白墓》裡也說“醉死此江邊”。

    且不管究是如何,但公元762年,李白確實死了,確切時間10、11、12月份三種考據都有。對於李白舟車安全,杜甫早有囑託。深知好友嗜酒又兼晚年“病起暮江濱”,杜甫始終掛懷。三夜頻夢《夢李白二首》,“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生老病死本是自然,但大醉之後舟車失足之憂,卻是杜甫的實在擔心。一語成讖,誰會想到詩仙真的“水深波浪闊中”“江湖”“失墜”。

    公元762年,上元二年,詩仙羽化成仙。杜甫在哪?成都,浣花溪。李白病榻纏綿無奈之時,卻正是詩聖春風得意的時候,真的是“春風”得意。因為就在這個春天裡,有了一段美好的春天的故事。詩聖四處化緣求親告友,浣花溪邊,百年大楠樹下,茅屋草堂終於“落成剪綵”。然後就是我們熟知的橋段: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課本里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誕生。茅屋草堂卻是杜甫的詩歌“黃金”殿堂。一生1400餘首詩作,草堂時期就有271首,佔了二成。

    這一年,浣花溪邊,古楠樹下,詩聖特意為楠樹寫下了兩首詩。“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近根開藥圃,接葉制茅亭。落景陰猶合,微風韻可聽。尋常絕醉困,臥此片時醒”。這首《高楠》寫在這個秋季,然後茅屋吹破,古楠樹也殃及池魚,居然也被連根催倒。《楠樹為風雨所拔嘆》: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誅茅卜居總為此,五月彷彿聞寒蟬。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雲氣。幹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滄波老樹性所愛,浦上童童一青蓋。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籟。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

    杜甫化緣來的草堂有可能偷工減料“豆腐渣”,但楠樹卻堅沉似鐵,幾百年古樹居然被一陣秋風放倒,奇乎怪哉!

    十月壬午是大多數人現在讀來都能體味到杜甫的那份徹骨的悲憤和無奈。屋漏偏遭連夜雨。這人設,這大風,彷彿就是專門跟他作對哦,風水風水,樹倒猢猻算,新屋掀頂蓋,這風水一定是破了的,也難怪他一生蹉跎窮困,百年老楠樹都讓他的黴運害倒。

    浣花溪,青蓮居士。李白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曾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後更名昌明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20歲出川漫遊十年,天寶初年唐玄宗召入京師供奉翰林。四川,與他有不解之緣,李白在這經歷了他的童年少年青年。巴山蜀水,神奇壯麗,是不是早已化入了詩仙的血液,才讓他如此雄豪狂放、天縱奇才。

    浣花溪,不知當年有多少亭亭青蓮。詩仙詩聖,冥冥中,公元762年將他們連在了一起。書生願意,冥想。那一股奇大的怪風秋風,就是詩仙的魂魄。一魂嫋嫋,他來看望故友杜甫,他來看望思念的巴蜀。

    詩聖,那悲風怒號中,你沒有觸到狂如天人的詩仙的氣息嗎?其實,李白一直惦記著你。

  • 15 # 霜葉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又號青蓮居士、謫仙人。後來被人們稱為“詩仙”。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公元762年逝世,享年61歲

    李白一生博學多才,性格豪放,嫉惡如仇、行為瀟灑飄逸風流倜儻。好遊山水,喜飲酒,作詩有《李太白集》,詩作大多以醉時創作,有斗酒詩百篇之說,其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贈汪倫》《行路難》等千餘名篇傳世。

    李白生於公元701年盛唐時期,它的一生大部分都在遊歷中度過。經歷安史之亂,足跡大半個中國。

    李白對飲酒已達酷愛的程度。具有人統計從他傳世的千餘篇詩詞中,和酒有關的就達300多首。

    大家都知道和酒有關的詩句有“借酒消愁愁更愁”“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李白的好友杜甫在他的詩《飲八仙歌》中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街上酒安眠”其意為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100篇詩,酒醉後就在長安街酒店中睡覺過夜。

    現在被選入語文課本中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從詩句中看和酒是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際這首詩和酒有很深的淵源。沒有酒,就沒有這首詩,沒有這首詩,汪倫也不會隨著這首詩流傳千古。

    據說汪倫和李白並不認識,但非常仰慕李白的才華,很想見李白一面成為朋友。後來聽說李白在離自己家鄉不遠的地方遊歷,汪倫突想出一條妙計,我何不利用李白喜好美酒賞花的愛好,和李白見上一面呢?於是他就給李白寫信,大意為:我們這裡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你可否賞光到我們這裡飲酒賞花呢?汪倫會盼望你大駕光臨。李白接信一看頓時精神振奮,我李白遊歷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走遍了千山萬水,還沒見過這麼令人神往的地方。李白處理好身邊的事,立即起程到了汪倫的家鄉。

    汪倫一看大詩人李白駕臨,頓時受寵若驚,高接遠迎,熱情款待,品酒賞花談詩論文,其樂融融。所飲的美酒雖不及金殿上的玉液瓊漿,但也是陳年佳釀別有一番風味。不幾天後二人成為了好朋友。當李白提出賞十里桃花、飲萬家酒時,汪倫忍俊不禁指著“萬家酒店”的招牌說

    “你不是正飲著嗎?”

    “那十里桃花呢?”

    汪倫說,離這十里地的地方有個桃花潭,桃花潭邊有顆桃花樹………

    李白聽到這裡頓時覺的中計了,手指汪倫大笑不止。

    李白一生酷愛酒,最終也被酒所害死。

    在公元762年,李白窮困潦倒來找安徽當塗縣當縣令的的族叔李陽冰處。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一代詩壇巨星去世了,享年61歲。關於李白的死有兩種說話:

    酒精中毒得病而死。

    船中攬月落水而死。

    關於第二種死有個安徽的學者是這樣描述的:“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也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最後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麼美麗!多麼光明!多麼誘人!我追求了一生 的光明原來就在這裡!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光輝撲去……”就這樣一代巨星永遠的去了。

    這兩種說法還是第二種更為符合李白的性格,那為什麼又有不少人說得病而死的呢?這與當時唐朝有人死三不弔之說,即非正常死亡是不給予弔唁之禮的,這是人們對李白的尊敬,維護李白最後形象的一種說話吧?

  • 16 # 匯高山

    李白到底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暫時沒有辦法考究。你問專門研究李白的專家也沒有辦法給你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而且生活經歷也很浪漫,所以攬月落水是給李白的一生一個浪漫的結局。

  • 17 # 劉育章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後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並接受。其三之所以死於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塗,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情有獨鍾,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只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8 # 歷史的塵埃HISTORY

    李白的一生是那麼的灑脫,詩如其人豪邁奔放,尤其喜歡喝兩口,無數的千古佳作就是在他醉酒之後脫口而出。他是詩仙,但他也是酒鬼。公元762年,詩仙李白走完了他灑脫的一生,終年61歲。對於他的死亡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對於李白的死亡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醉酒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這是最符合詩仙李白他老人家的性格,最浪漫的一種說法,也廣為流傳,甚至他的好基友杜甫也是這樣認為的,還寫詩寄託哀思。

    二是醉酒猝死,在《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三是病死,當時李白投奔族叔李陽冰,李陽冰可謂是李白去世前後的親歷者,就是他最後幫著李白將其詩文輯成《草堂集》十卷,併為之作《序》。按李陽冰這個親歷者的說法是李白是病死的,死於“腐肋病”,按現在醫學的叫法是慢性胸肺膿,其中酒精中毒就是引發此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實際上親歷者李陽冰的病死的說法最為可信,但是很多人依然願意相信李白是醉酒水中撈月而溺死,之所以李陽冰說病死,是因為在古代溺死不好聽,作為李白的頭號粉絲,為了維護李白的名聲,就以病死掩蓋之。總之,無論李白到底是怎麼死的,但都一定跟他嗜酒如命有著莫大的關係。酒是雙刃劍,成就了李白的詩仙之名,也帶走了他的性命,這到底值不值得呢?

  • 19 # Rongyaozhang

    李白一生不羈放縱,非常瀟灑,個人呢,文采出眾,而且武功還非常高強。就像金庸先生講過:武俠仗劍走天涯!可偏偏這樣一個極度浪漫,武功高強之人竟然醉酒乘船,水中撈月,不幸溺水而亡!嗚呼哀哉!

  • 20 # 無白書生

    詩仙李白的一生豪邁奔放,出寫詩之外,他還稱自己是“酒中仙”,詩與酒是李白一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他的絕大部分詩作就都與酒有很大的聯絡。公元762年,詩仙李白走完了他灑脫的詩酒人生,終年61歲。對於他的死亡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是醉酒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除酒之外,“明月”也是李白的鐘愛,他的很多詩也都與明月有關。因此,這種說法流傳最廣,同時也是最符合詩仙李白的性格,最浪漫的一種說法,甚至杜甫也是這樣認為的,還寫詩寄託哀思。

    二是飲酒過度而猝死,這在《舊唐書》中有記載,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三是病死,當時李白投奔族叔李陽冰,李陽冰可謂是李白去世前後的親歷者,就是他最後幫著李白將其詩文輯成《草堂集》十卷,併為之作《序》。按李陽冰這個親歷者的說法是李白是病死的,死於“腐肋病”,按現在醫學的叫法是慢性胸肺膿,其中酒精中毒就是引發此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低氮高鉀高磷水溶肥有哪些?什麼時候用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