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野老人
-
2 # 私答名著
劉備臨死託孤,這番話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後世眾說紛紜。我以為,其實只要認真分析一下,這壓根就不應該成為一個爭議。
第一、就蜀漢當時那幅爛攤子,諸葛亮都不屑去篡取。
當時蜀漢的軍隊主力基本喪失殆盡,老皇帝快死了,外敵環伺,後方不穩,人心浮動,隨時會爆發叛亂。所謂“君可自取”,也不過是一個燙手山芋,劉備多活兩年自己接也不一定接的住,搞得好像諸葛亮接了以後佔多大便宜一樣。諸葛亮若篡了劉禪的位子,罵名不說, 更像是接了一個爛尾盤,立馬篡位,一個弄不好就成了“亡國之君”。何況諸葛亮對自身的道德要求極高,不可能會篡位。
第二、劉備沒必要做這種無效試探。
如果你是諸葛亮,劉備對你說”君便自取”,不管你有沒有野心,你會直接回答:“好的,遵命,他若不行,我就廢掉他換一個,或者乾脆我自己來”嗎?諸葛亮又不傻,劉備更知道諸葛亮不傻,既然大家都不傻,來一句沒有結果的試探有何意義?
第三、套路換不來人心,能換來人心的,只有人心。
有人說,劉備就是要逼諸葛亮說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那番話。逼諸葛亮發誓。在我看來,這算不上什麼試探,即使算試探,也不是那種帶著陰謀的試探。而是一種“君主勉勵,臣子表忠”的流程。就好比當初三顧茅廬,諸葛亮先問了劉備一句:“願聞將軍之志”。劉備說:…欲興大義於天下…如何如何。這並非試探,是個固定流程,是你面 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傾心交流,是真心託付,是信任,是賦權!
還真有不少人認為劉備託孤是在試探,但我覺得這些人還挺可悲的。因為,通俗一點小說的《三國演義》說諸葛亮是忠臣,正經一點的歷史課本說諸葛亮是忠臣,更正經一點的《三國志》也說諸葛亮是忠臣。古往今來的帝王有的為諸葛亮建廟,有的把諸葛亮作為人臣之最作為榜樣給大家看。有些人偏不信,非得覺得諸葛亮就是在裝,而且裝得特別聰明,聰明到騙了幾乎所有人,一副全世界就他最聰明的樣子,太可悲了。
其實很多問題很簡單,為何劉備會有託孤的魄力?諸葛亮為什麼事必躬親,導致最後過勞死?就這樣累死了,還留下一句:悠悠蒼天,何薄於我?我理解這句話是說,我還要為了蜀漢再奮鬥五百年!
綜上,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是小說裡的情節,但也可以認為是真實世界的一種必然,甚至可以說是劉備唯一的選擇,其背後的潛臺詞是:請好好守護我們創立的基業。
-
3 # 初心莫負江湖路
肯定是假的啊!劉備起事,為的是復興漢室,至少口號是或者表面是!漢室,那是劉姓王!諸葛亮姓什麼?姓諸葛,跟老劉家沒什麼關係,要是都能給你諸葛坐了,那跟曹家坐有什麼區別?!無非姓氏不同!他諸葛對蜀漢有大功,別忘了曹操前期對大漢也是有大功的,諸葛能坐得,曹家就坐不得?說句不客氣的,如果不是你劉備跟孫權在那瞎搞,東漢早就統一了!再說了啊,你劉備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摔,更別說下臣了!虎毒還不食子嘞!
-
4 # 口天吳的強
劉備白帝城託孤並非虛情,當時三國鼎立初現,要完成劉備所期望的鼎立三國、恢復漢室,他知道沒有諸葛亮的輔助是沒法完成的。孫權盤居江東,經營了幾十年,武有周瑜黃蓋、文有諸葛瑾等;曹操手下文臣武將更多,並且曹操本人文武雙全,是一位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軍事家,所以劉備心裡清楚,諸葛亮不但是位忠心耿耿的人,而且能在劉身後會盡心輔助阿斗的不二人選。事實證明劉的眼光是正確的。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留存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
5 # 質躍
這問題就兩面的嘛,以旁人的局外人的身份來揣測揣度人家劉備的心思,這個咋說咋有理的,你我他都不是劉備本人,事實上你我他所認為的只是以你我他的個人認知反映,也就是自己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而“仁義”本身就是一種認識論,價值觀念。所以,這要看自家所取其的立場了,看你往哪個立場坐,也就是個人的價值取向認可。但可以肯定的是,白帝城託孤這件事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在三國演義或三國志的寫作交代中,這個故事情節算是真實的。劉備白帝城託孤這故事情節是真實展開的,但是你說了,劉備他心裡到底咋想的呢,要完全的知道,大概只有劉備自己了,就是放到現場現景的時空裡,別人可能也只大致意會其心思,也可能一點也不能明白其心思,但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真假本就是相對的。仁義就是仁義而已,只是一種文化體系,內化的處在其中的人行以仁義本就是合乎自己的一種處事方式處事原則處事手段。換到當時的場景而言這個當無所謂真假,這樣不合整體打造的仁義之君的劉備形象了,是那個時代決定的,侷限的。所以,劉備白帝城託孤當時真實有心的。
當然,那麼對於而今的人們的認識超脫仁義框架了的更高階的認識,你說託孤是劉備假仁義,也完全說的通滴。本來仁義那一套就不是究竟的真理,是有階級侷限的。放大角度放開來看,所謂仁義本身就是很虛假的虛偽的。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6 # 簡約即止
諸葛亮的一生,是被劉備玩死的一生,根源在於,劉備深深地瞭解他的死要面子本性:
一、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只是空著手去轉悠了兩次,諸葛亮感激涕零,一下子為之動容奮鬥了21年。“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天下第一賢相,何不是第一傻冒?
二、白帝城託孤更是臨死前玩最後一把。擔心他篡權奪位,於是自己主動說出來,諸葛亮又是感激涕零,北伐也是這個事件的後遺症。
人說諸葛太聰明,他被聰明誤一生。
都說皇叔人忠厚,一招降伏諸空明。
-
7 # 納言敏行阿牛
我個人認為百分八十真,百分二十試探!真的成分更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何況劉備是真的重義氣的,而不是劉邦!雖然沒有履行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承諾,不過放著皇帝不當,幫兄弟報仇這份情誼是不可衡量的,說的好像很容易換位思考,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到的,這也是後世歌頌這份情義的主要原因。所以按理說是真正的想託付給孔明(這裡前提就是正常情況)而且現在很多腦洞說孔明是孫權的人,我不是很贊成這樣的說話
-
8 # 一夫82
劉備的白帝城託孤,無論從《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看不出真假。這是帝王之心,凡人難以揣度,他們也不希望凡人揣度。
然而此種問題,凡人也都喜歡揣度。至於揣度的對與錯,那只有他本人的魂靈知曉。已故的歷史,讓後人飯後茶餘閒談,千古評說。
本人認為,劉備亦非真心亦非假義,諸葛亮也非假義也非真心。
為什麼說劉備非真非假?劉備清楚地知道,雖已魏蜀吳三足鼎立,但蜀偏於一隅,且關羽張飛已死,除了趙雲已無獨擋一面的大將。況且蜀漢是外來益州政權,並未與以李嚴為代表的本土集團融為一體。能夠撐持局面的只有諸葛亮。另外,知兒莫過父,阿斗亦非真君,劉備哪能不知他死後,蜀漢肯定敵不過曹魏。因此,劉備的心理既複雜又矛盾。為了他的興漢理想,他希望諸葛亮在阿斗不肖時"取而代之";為了家族延續,他希望諸葛亮輔助阿斗。真可謂兩可又兩亦不可。
再說孔明,劉備三顧茅廬後,他立定了為玄德興漢不移的志向。借荊州立足,赤壁之戰聯吳抗曹等等,他出生入死,嘔心瀝血,不僅成就了劉備,也對蜀漢有了最真實的感情。這是知識分子特有的報主之心,以及對信仰理念執著追求得以回報的寬慰。他是真心感激劉備的。因此,為了信念他可以"取而代之";為了劉備他又不能作為;更因為大勢必然,他又無能為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成了他必然的歸宿。
歷史的硝煙已去,赤壁猶在;人已千古,江山群英輩出。我輩惟有一嘆!
-
9 # 是小二不是掌櫃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白帝託孤是在什麼環境下發生的,簡單點說就是東吳呂蒙夜襲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丟性命,劉備為報失城殺弟之仇不聽諸葛亮之言一意孤行舉全國之兵伐吳,與東吳大將陸遜在夷陵這個地方決戰。沒有諸葛亮支招的劉備被陸遜用火攻打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的逃到白帝這個地方,此時劉備早已是身心疲憊命懸一線了,讓劉備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那個二貨兒子認為此子難當大任。而這個時候諸葛亮也聽聞劉備兵敗夷陵逃到白帝這個地方了也來到白帝城安慰自己的老闆,這就發生聞名天下留名青史的:白帝託孤事件;劉備對諸葛亮說了那段流傳一千多年的千古佳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現在我們要說的是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這段話到底是真的假的,是不是掏心窩子話,我個人覺得不是,原因請看下文。劉備這個人是個演員皇帝是個虛偽之極的人,李宗吾先生曾在自己《厚黑學》中說到劉備這個人臉厚心黑的程度在三國中僅次於曹操。你想啊!就這麼個主!他會把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給他人嗎?無非是此時的蜀漢已到了: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地步自己馬上又要永遠下崗了!自己知道自己死後留給二貨兒子的是個爛攤子,必須要找個靠得住的人來替他和他兒子照看這爛攤子,諸葛亮顯然是最好的選擇。劉備說出那樣的話只不過是想試探一下諸葛亮是個什麼態度,也有說反話智急諸葛亮的意思,諸葛亮豈能不知趕緊說出要好好工作好好輔佐小老闆的話,劉備這還不放心又任命了李嚴同為輔命大臣來牽制諸葛亮,試想如果劉備對諸葛亮說的是真心話,那麼他怎麼又會讓諸葛亮的死對頭李嚴同為輔命大臣來牽制諸葛亮了。所以劉備這個偽君子在臨死前又擺了諸葛亮一道。
-
10 # 上善若水36526
劉備白帝城託孤,其心應該是真!
首先我們說劉備伐吳本身就是個錯誤!之前諸葛亮等人是極力勸阻,劉備被仇恨矇混了頭,忘了《隆中對》的戰略方針之一:結好孫權,在敗逃白帝城後應該認識過錯誤的。至此,他應該對諸葛亮的軍事理論有了重新的認識,並且有了肯定。所以說有: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
那麼既然認定了諸葛亮有那個能力成中興漢室的大事,託孤也就成為了自然了。至於說劉備又託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是作為監視之用的說法應該是不存在的。李嚴先後在劉表、劉璋手下混過,後來投入劉備陣營,在哪都混的風生水起,劉備對如此圓滑之人絕對不是十分信任的!儘管李嚴確實很能幹,也就只能說是作為諸葛亮的幫手,共同輔助太子劉禪罷了。那麼託孤一事也就是真心實意的了。
“……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假任義?不,也是真心話!真仁義!自夷陵慘敗,諸葛亮的能力劉備更加深信不疑。我們反覆說一說,《隆中對》的戰略真不是什麼紙上談兵!是中興漢室的基本國策!
諸葛亮何許人也?願為“中興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乃漢室宗親,太子劉禪也是啊!自取了即為篡位!古代人講究的是效忠,諸葛亮“自取”了算什麼?汙了名聲!丟了“中興漢室”的大旗!成為天下人之敵!
所以,諸葛亮不可能“自取”!這一點劉備絕對很清楚的!叫其“自取”,其實就是加了碼!要諸葛亮死心塌地的賣力: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諸葛亮在此時此刻已經被劉備牢牢的綁在為劉禪打天下的戰車上了!
諸葛亮要的也就是劉備這樣絕對的信任!
白帝城託孤,傳為千古佳話!劉備是真心實意真正的仁義!諸葛亮也是真心實意的願意為“中興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
11 # A維京人
不管真心還是假仁義,他還有其餘的選擇嗎?問一下作者,你是更具三國演義來問還是歷史,最後說一下何必以自己的鄙之心去猜測人家了。
-
12 # 約定9521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一世梟雄劉備帶著一身的遺憾而死。臨死他對諸葛亮不放心。因為此人的才能遠在他兒子劉禪之上。自己在。能駕馭得住他。自己死了。自己的兒子絕對駕馭不了他。我得在我死之前跟他扣一頂帽子。像枷鎖一樣牢牢的扣住他。劉備不是明主嗎?為天下蒼生。他曾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鞠躬盡瘁相報。這是多好的君臣關係。領天下多少讀書人羨慕。真的是這樣嗎?一個心懷創業夢想的老闆。被人打的喪家之犬。投奔劉表時。放下自己皇叔尊重的身份。前去招攬自己中意的人才不稀奇。等這位謀劃師給你謀劃好了。你一步一步跟著他走。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下。自己的小公司蒸蒸日上。前來入股的股東多了。又有了龐統。法正等股東。公司越做越大時。老闆再也不是我得孔明如魚得水了。而是有點煩孔明瞭。你看看法正多會來事。知道我需要什麼,馬上給我辦。這不給我弄了個老婆。雖說是二婚。畢竟咱年紀大了。酬和的用吧!你孔明幹什麼去了。關羽丟了荊州還把自己的腦袋掉了。連累著三弟也掉了腦袋。不為別的。就為了三結義。我也得伐吳。私事為弟報仇。公事拿軟柿子捏。伐曹是正確的。但我的小胳膊捏不過大腿。只好拿孫權開刀。你孔明卻不讓。真煩。光記得你那隆中對。卻不知此一時彼一時也劉到了東川。連營紮寨。馬良說這事得問問丞相。劉備說。朕也知道兵法。何必問丞相。諸葛亮也知道劉備的心思。唉!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公東行也。法正是出賣主公的貳臣在劉備心中的位置卻比孔明高。劉備兵敗後。病在白帝城。臨終之時。緊緊拉著諸葛孔明的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若嗣子可輔則輔,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罷。汗流全身。手足無措涕拜於地。臣按敢不竭肱骨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呼。說吧。磕頭流血。一個文弱書生竟被一個將死之人玩弄於股掌之中。可悲可嘆想想被主子猜忌到這份上多悽慘孔明多智。多到超越主子叩頭流血是唯一的選擇劉備戎馬一生。料事不如你孔明。看人看事比你孔明毒辣你不信。大耳說?馬謖不可重用也。諸葛孔明忘記了。重用馬謖丟街亭。孔明那個悔呀!?你以為領導是白吃乾飯的。直到五丈原諸葛孔明才明白劉備這是給自己上的枷鎖但一切都已晚了。
回覆列表
大家覺得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是“真心”還是“假仁義”呢?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假仁假義,迫不得已!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 孔明非可託付之人
二, 孔明之外更無人可託孤
三、不得不將阿斗託孤給不放心的諸葛亮
先說第一個問題:孔明非可託付之人
在常人看來,在社會看來,諸葛亮是千古忠臣,但在劉備心裡,除了早期劉備在荊州處於無路可走之時,劉備是忠心佩服諸葛亮。而這個時期的諸葛亮是個新來的白面書生,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不說關羽、張飛看不起他,如糜竺、孫乾、簡雍之流也不一定看得起他。論關係,這些人都是劉備生死不離的哥們。這時的諸葛亮面對這些人,不得不小心謹慎,他唯一的依靠是劉備。他得借劉備的權力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況且這時還談不上實現自己的理想,只是靠劉備調和與這些人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混下去。劉備離不開諸葛亮,諸葛亮離開了劉備也寸步難行。這個時期,他們真的是魚水關係。
赤壁之戰得了荊州之後,特別是有了龐統,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由和諧的魚水關係變成了生疏僵硬的師徒關係。劉備在諸葛亮那裡是當徒弟使喚的,諸葛亮在劉備那裡是以師傅自居的。你看東吳魯肅來要荊州的時候,都是安排劉備裝傻,一個勁的哭,然後是諸葛亮出面一次次說服魯肅。魯肅看在劉備哭得那麼傷心的份上,無奈地走了。大家想想,劉備再是智術短淺,但畢竟在天下人看來他還是個英雄人物。能長期忍受他的軍師如此擺佈他嗎?特別是有了龐統後,他受不了軍師孔明的擺佈,慢慢疏遠了孔明。因為龐統也是軍師,才能不在孔明之下。劉備在龐統面前可以爭執,當他倆在相互爭執中,劉備才心服口服的採納龐統的計謀。如出兵益州,開始劉備是不同意的,是龐統不斷地給他分析利弊,這樣劉備才高興的出兵益州。如征戰劉璋,龐統為劉備提供了上、中、下三條計策,讓劉備自己決策(《三國志.龐統、法正傳第七》)。劉備在這裡既體現了主子的尊嚴,又收穫了軍師的智慧。他在孔明那裡,從未有過這般體會。
龐統之後,有了法正。法正被劉備賞識的程度超過了孔明!有了法正,有了漢中後,劉備與孔明的關係演變成了冷漠的君臣關係。開始了計不聽,言不從的時代,在益州,孔明要殺魏延,劉備阻止了。百官勸諫劉備稱帝,劉備心裡反感,這時孔明的話也不靈了。孔明百般無奈,只得裝病,逼劉備就範。劉備要出征東吳,孔明苦諫以至上表,劉備還是聽不進去。不但沒有聽進去,還把孔明的表章擲到地上,如此不敬的行為,在劉備那裡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由此,根本看不到劉備與孔明之間的魚水關係。看得出的倒是池魚關係,劉備是池子,孔明是池子中的魚。劉備用池子將孔明圈養起來了。劉備稱帝后,封孔明丞相。按理說孔明應該有自己獨立的辦公機構。劉備不但沒有讓孔明單獨設署辦公,連單獨的辦公樓都沒有。而是讓孔明在劉備那個左將軍署裡幫忙處理事件(《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將孔明圈在池中看護起來。
劉備為什麼這樣做呢?在劉備看來,孔明越來越讓他不放心。綜合與孔明相處時,孔明的所作所為除了前面講的那幾件事外,劉備在心裡放置不下的還有另外四件事。
第一件事,打擊關羽,提高自己。關羽在劉備心裡位置最高,偏偏這又是個不與士大夫為伍的傢伙。諸葛亮初來乍到,關羽根本瞧不上諸葛亮,不聽諸葛亮的擺佈。然後諸葛亮借赤壁之戰之機,設計狠狠地整治了關羽。大家認真去讀《三國演義》有關赤壁之戰的那段內容,就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有預謀的整治關羽的,而且是做好套子,一步一步讓關羽往裡鑽。
第二件事,拉攏趙雲,培植親信。諸葛亮與趙雲一直是很近的,這是諸葛亮的心計。趙雲與關羽、張飛相比,在劉備心中的地位要次一些,諸葛亮要在劉備這個核心集團中找一個支持者,自然只有找趙雲。但趙雲這個人真的光明磊落,不管孔明怎樣特別親近他,他都按他的行為準則做人。諸葛亮對趙雲的態度影響了劉備對趙雲的態度,儘管劉備非常信任趙雲,但從沒有像關羽、張飛那樣獨當一面。甚至還比不上魏延。劉備佔領漢中後,讓魏延防守,也沒有讓趙雲去。一般人看了《三國演義》,以為趙雲真的是五虎上將。其實,趙雲就是一個雜牌將軍,不能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四人並列。這四人分別是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後將軍。趙雲先是被劉備封為牙門將軍,後被劉禪封為鎮東將軍,還是雜牌將軍(《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在劉備心裡,諸葛亮拉攏趙雲,是在搞幫派,培植自己的勢力。只是一直沒有明說,但也暗中做了防備。到了最後,他作了巧妙的點破。劉備在臨終託孤時,見到馬謖在場,然後支開馬謖問孔明這個人怎樣,孔明說是個經天緯地之才,劉備告誡孔明,這個人言過其實,一定要慎重使用(《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在劉備心裡,很多人是不稱職的,他都沒有單獨交代。唯一的就是馬謖,除了馬謖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外,這個人與孔明走得太近,是主要原因。劉備此時已沒有能力與資格說破,劉備的英明告訴他,說明了比不說危險更大,不說又不行。只有這樣的巧妙點破了,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孔明是在培植自己的親信。這個話題前面已經提過。
第三件事讓關羽守荊州別有企圖。如果說親近趙雲是拉幫結派,培植親信的話,那麼讓關羽守荊州是另有企圖。劉備征戰益州,遇到麻煩,讓孔明去幫忙。在留守荊州人選上,當時有張飛、趙雲、關羽可供選擇,讓孔明自行作主。孔明見劉備派來的是關羽的義子關平,由此揣測劉備是想讓關羽守荊州。關羽守荊州在當時看來是最好的選擇,但從關羽的本身性格來看是最錯誤的選擇,因為這人太清高,不與士大夫為伍。後來丟失荊州與關羽的性格有關,孫權幾次派人到荊州,希望與關羽結為親家,鞏固孫劉聯盟。關羽不但不領情,還把孫權大罵了一頓,由此惹惱了孫權。有個偉人對此發過感嘆,說關羽不懂統一戰線。從這個角度說,關羽守荊州更是最不合適的人選。諸葛亮對關羽的為人不是不清楚,他也深知關羽守荊州不放心。後來得了漢中,回到益州後,諸葛亮還向劉備提出這個問題。孔明為什麼要將這麼一個不放心的人放在一個最為重要而又不放心的地方呢?在諸葛亮看來,當時可謂一箭雙鵰。公開講,於劉備那裡講,他迎合了劉備的心意。私下裡講,從諸葛亮自己的角度講,關羽與他一直不和,將其留在荊州,他甩開了一個麻煩。帶走一個趙雲,他有了半個知己,所以說孔明讓關羽守荊州是另有企圖。
第四件事,誇讚劉禪,盡說假話。孔明在劉備面前經常誇讚劉禪,有些話言過其實,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劉禪到底怎樣,他劉備心裡有數,有些誇獎劉禪的話又不直接當劉備面講,而是讓人巧妙地傳到劉備那裡,讓劉備察覺到孔明是個揣摩主人心態,溜鬚拍馬之徒。雖說還不是慳吝小人,老是為迎合主子心態而說假話總歸不是一件好事。
第五件事,是發生在眼前的這件事。出兵東吳是一件本不應該發生的事,他劉備在心裡也希望孔明千方百計予以阻止,最好如龐統一般出謀劃策,讓他比較;或像征戰漢中一樣,能如法正,從過去、現在、將來給他作分析(《三國志.龐統、法正傳第七》),讓他劉備明白為什麼不能出兵東吳而理屈詞窮言聽計從。可是孔明沒有這樣做,終於使他劉備慘敗而歸。在此現實面前,在此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使他劉備自己被逼得不得不向他孔明認錯的地步。他劉備為此付出的代價太高,幾乎葬送了整個蜀漢政權。
劉備將這前後發生在孔明身上的這些聯絡起來,反覆比較,他察覺到孔明是一個不放心的託孤大臣,是一個不可靠的人物。由此,劉備開始了第二個問題的痛苦思索!
孔明不是合適的託孤大臣,那麼誰合適呢?孔明之外,更無他人。關羽、張飛已離他而去,而此時太子的老師許靖也撒手而去。龐統即使在也不一定合適,法正,他又一次想起法正。要是法正在,那就是一個不錯的人選。可惜這人也離他而去,但這人在他劉備心裡面太深,一下子總難丟開。由此他又想起了法正要為他娶老婆這件事來。法正讓他娶了一個寡婦作老婆,而且這個寡婦還是劉焉的兒媳,劉璋的嫂子。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上說都不合適,一個皇帝要一個寡婦做皇后,誰都笑話。從宗族上講還是劉璋哥哥劉焉的老婆,應是本家。從恩怨來講,自己佔了他婆家的地盤,應是仇人。可是法正卻偏偏說是好事,說這個寡婦是大將吳懿的妹妹(《三國志.二主妃子傳第四》)。因為法正的話,劉備一般是不大多想的,總覺得他講的一定是有道理。所以劉備理解的也執行,不理解的也執行。儘管不情願,還是討過來作了老婆。今天想來,這法正還真是有眼光。莫非他當初就想到了這一天,想到了我劉備一旦離開,無人節度諸葛亮而布的一個棋眼。你看內政有姓吳的老婆當家,外面有國舅吳懿手握重兵,整個蜀漢江山由此二人就穩住了一大半。想到了這裡,他真是佩服法正了。難怪曹操誇此人辦事有遠見(《三國志.龐統、法正傳第七》),可惜好人都走了!此時劉備的心思又回到了眼前。
在劉備身邊的老將七零八落,趙雲是武將,也是孔明的人。魏延忠心耿耿,戍邊還可以,託孤不合適,就是合適也降不了孔明。他又想起了李延,李延是益州派人士,仍是一個不錯的人選。他劉備不在益州時,兩次派兵平息了叛亂,可惜的是還是降不住孔明。他無奈地搖了搖頭,感到絕望。滿朝公卿,卻找不出一個輔政大臣。最後不得已將心思用在孔明身上,將阿斗託孤給這個不放心的丞相、軍師!於是劉備開始了第三個問題的痛苦思索!
不得不將阿斗託孤給不放心的軍師孔明!
既然被逼無奈,不得不將阿斗託孤給這個不放心的軍師孔明,他心思就集中在如何託孤上。在託孤孔明這件事上,劉備還在這四個方面花了心思。一是地點的選擇,二是用語言試探,三是用例項點撥,四是用人挾制。
先說地點的選擇,劉備為什麼要將託孤地點選在永安,也就是白帝城,而不是成都呢?這並不是偶然,也不是因病去不了成都,而是劉備精心安排,有意而為。選擇永安託孤,朝廷大臣就應從成都趕來朝拜主子,顯示了主子的地位。從永安到成都去是主子順從了部屬的意願,這是其一,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根本目的是永安託孤,他劉備擔心長時間離開成都,又是在打了敗仗之時,彌留之際託孤,難免有人會趁機鬧事,更擔心有人蓄謀已久,以致到了成都遇到不測而措手不及。各位大臣包括諸葛亮離開成都來到永安,他們即使有什麼行動也是措手不及了!這是從託孤的安全性上來講的。後來諸葛亮離開成都,去白帝城,漢嘉太守黃元就乘機舉郡反叛(《三國志.先主傳第二》)。這證明了劉邦的擔心不是平白無故的臆斷。
再說以語言試探,劉備託孤與諸葛亮說了句:“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這句託孤名言,歷來受人歌頌。認為劉備大公無私,不但將太子託孤給孔明,而且將江山、社稷也託付給了孔明,任其裁決。表面上看是這樣,聯絡劉備和孔明的關係來看,對孔明的猜疑看就不是這樣。他將太子,將江山社稷不得不託付給一個令他不放心的軍師,這是他無計可施而施的一條詭計。封建社會,讀書人最看重儒家的忠信仁義,他就拿這個忠信仁義來壓孔明。曹丕能稱帝,你也能安邦定國,以曹丕與孔明相比,其意是告訴孔明,曹丕雖然稱帝了,那是有違儒家經典仁義理智信的。曹丕最後的結局將和他父親曹操一樣遺臭萬年。這是警告孔明,你敢這樣做嗎?後半句話是順勢而來的,如果你想和曹丕一樣遺臭萬年,那麼你就取太子而代之吧!“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這個意思。嗣子到底可不可輔,到底有沒有才能,他劉備不知道嗎?劉備在給劉禪的遺書中就有這樣的句子“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就說明劉備對劉禪的智量是不放心的,劉備心裡是十分擔心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明明是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要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明白無誤的告訴孔明,劉禪儘管不才,儘管扶不起來,你還得盡心盡力,不然你就會知道自己是什麼結局。這是給孔明施加心理壓力。在公開場所,逼孔明表態,讓所有在場的部屬見證孔明的表態,讓孔明永遠處在部屬的監督之下,這是給孔明製造外部壓力。由此可以看出劉備的此計之毒。所以後來,孔明一而再地寫《出師表》,其意思是告訴天下,我不會變心。我也不敢變心,這種表忠心就是因劉備這一毒計讓孔明不得不小心而為之。
其三,是以事例暗示。在託孤時,劉備見馬謖在場,告誡孔明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件事在前面剛剛提過,有必要再次作深入分析。
劉備為什麼唯獨要以馬謖為例,告誡孔明此人不可大用呢?其意思是告誡孔明,你不要拉幫結派。這樣說有什麼理由呢?因為在蜀漢內部不稱職的人多的是,為什麼單說馬謖一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呢?因為馬謖這個人與孔明走得太近,與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關係不大。如果劉備此時真的只是就才能而言,除前面的理由不說,只有兩種情況,一是馬謖有真才實學,如果劉備明確馬謖有真才實學,而卻不顧事實偏說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那麼劉備就是“王顧左右而言其他”,其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第二種可能是馬謖確實沒有真才實學。如果馬謖確實沒有真才實學,你諸葛亮還十分器重他,那麼就可以證明劉備對諸葛亮的暗示是有根據的。也證明了諸葛亮的所作所為是令劉備不放心的!
其四,用人挾制。輔政大臣的安排是“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先主傳第二》)”這也是劉備絞盡腦汁、作的精心安排。這個安排從情理上講是合適的,是顧全大局的。一是劉備對孔明不放心,必須有一個人挾制,這個人最合適的是李嚴。為什麼一定是李嚴呢?李嚴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自身有能力。這一點劉備對李嚴是放心的。李嚴當太守時兩次平息了暴亂,而且沒有動用其他兵力,有一次劉備還在漢中與曹操作戰。二是人緣關係廣,因為蜀漢人脈複雜,最少有三股勢力。第一股勢力是土著人,第二股勢力是劉璋集團,第三股勢力是長期跟隨劉備的人。這三股勢力在益州都有市場,而李嚴恰好是從荊州劉表那裡過來的,從地域上講與後來的劉備有關係;從時間來講,他是劉表被曹操打敗後就投奔了劉璋,與劉璋一派有同僚關係。而劉璋部屬有不少土著人,所以李嚴和土著人也有關係。所以用李嚴顧全大局,便於團結,穩定。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用李嚴有挾制孔明的作用,所以李嚴為副,於公於私都令劉備放心。劉備為了更好的體現李嚴的挾制作用,對李嚴來了個突擊提拔,先是將李嚴從地方提到中央,由太守拜尚書令,不到一年又託孤於李嚴,儘管是為副,卻拜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給了實權。由此更加明白地看出劉備的用意,孔明為正,留守朝廷,主持行政。李嚴為副,統轄軍權,鎮守永安。一正一副,一文一武,一內一外,互相牽制,可惜的是劉備只顧得了生前,料不到死後。儘管希望給李嚴以兵權來提高李嚴的威望,終因李嚴不是孔明的對手,被孔明藉機貶為平民,讓劉備的如意算盤變成了落花流水。
其五,劉備在託孤問題上,除了以上精心安排外,劉備在這個棋局上有意無意地還布了一粒冷子。這粒冷子,就是趙雲。託孤時,劉備對趙雲說,“朕與卿於患難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趙雲聽了,非常感動,流著眼淚跪拜說,“臣敢不效犬馬之勞?”這看似一著閒棋,認真想來卻意味深長。趙雲是一諾千金的正人君子,牢記了劉備託孤時的重託。當孔明第一次北伐時,想撇開趙雲,趙雲不但要參與北伐,而且要爭先鋒。這與劉備那句“早晚看覷吾子”不能說沒有關係。
劉備走了,蜀國“鹹決於亮”。可悲的是諸葛亮代劉禪執政,雖既沒有取劉禪而代之,也沒有讓蜀國興旺,最後因六伐中原,累死在前線指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