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穆景天28434322
-
2 # 四川達州人
衛青霍去病是外戚。
享有的資源完全不一樣。
李廣很悲劇。
個人武勇有餘,但是運氣不怎麼好,也達不到封侯的硬條件。李廣五次參加對匈奴的反擊作戰,三次沒有遭遇敵軍,兩次全軍覆沒,其中一次被俘但脫逃。最後一次領偏師迂迴又在沙漠中迷路,沒有按時到達指定位置,為避免被小吏調查羞辱而選擇自殺。
所以司馬遷等當時人與後人都很同情。
-
3 # 江山壹統
衛霍官升的特別快,李廣卻得不到提拔。問的有問題。什麼是官?李廣是郎中令位列九卿這官低嗎?衛霍是以軍功取得官位,李廣出征匈奴就沒打過勝仗怎麼提拔?因為敗仗被俘虜都受到處罰了不是拿錢贖出來就被殺掉了,能活著就不錯了還提拔?你臉夠大的呀
-
4 # 漁耕樵讀
這一點真怪不到別人身上吧,雖然很多文學作品都時常會提到“李廣難封”,但是他的戰績確實和霍去病衛青差遠了。
李廣在對匈奴作戰中戰績不好,也不能全怪他運氣不好。李廣確實對士卒很好,士卒也願意為他效命。在早期的時候,李廣和程不識齊名,當時的士兵都喜歡跟著李廣打仗,不喜歡跟著程不識,因為士兵覺得跟著程不識打仗太幸苦。
但是程不識自己也說了:“李廣對士兵的管理太寬鬆,但是在胡虜進犯的時候很難抵擋他們。但是士兵們因為跟著他打仗輕鬆,所以都喜歡跟著他,也願意為他效命。但是我的軍隊軍紀嚴明,雖然比較繁重,但是從來沒有受到過侵犯。”
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事實上確實是這樣,程不識打仗的時候,軍隊非常嚴整。對於章法一絲不苟,他的軍隊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護軍,安營紮寨極有章法。但是李廣打仗就比較鬆散了,雖然李廣本人作戰非常勇猛,士兵也願意效命,但是行軍打仗畢竟是團隊合作。程不識雖沒有特別顯赫的戰功,但是程不識也從來沒有失敗的記錄。
李廣就不一樣了,李廣打仗比較隨意,他的軍隊要麼大敗,要麼大勝。在文帝和景帝的時代,程不識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將軍,因為文景時代,漢軍本身就處於防禦狀態。程不識的防禦則是無懈可擊的。李廣就有點差強人意了。
而到了武帝時代,同李廣一樣不拘兵法作戰的霍去病為什麼戰績那麼好,而李廣還是不怎麼樣呢?霍去病雖然不拘泥兵法,但是他打仗注重方略,擅長奇襲和穿插,而且治軍也很嚴整,和李廣愛兵如子不同,霍去病施行的是賞罰分明。而李廣則是那種硬拼型別,雖然作戰很勇猛,但是一個將軍拯救不了整個軍隊。
對於這段歷史後人,甚至直到我們還深受史記的影響。實際上在對衛青,霍去病的評價上相對於李廣,司馬遷絕對是不夠公正的。
宋人黃震在《史記評林》就曾對這段歷史有過評價
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尤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也許是司馬遷自己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對於出身低賤的衛,霍二人靠著外戚身份一步登天表示不滿,或許是出於對李廣的同情,司馬遷過於偏袒李廣。別忘了司馬遷還是因為李陵案被執行宮刑的,可見司馬遷對李廣是有很深的好感的。
但是如果看李廣的傳記,再對比衛青,和霍去病的傳記,你會有一種“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0比5”的感覺。這一點都不誇張。
衛青每次出征都能很好做到預期的策劃,霍去病則更是善於出其不意,打的匈奴防不勝防。說明衛青準備充分,霍去病戰略得當。但是到了李廣這裡不是迷路,就是和匈奴打了一場猛烈的遭遇戰,說遭遇戰是好聽的,不如說是跳進了匈奴的包圍圈比較恰當點。反觀衛青總是能包圍匈奴,而霍去病則是神出鬼沒,這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
5 # 如是史社
衛青,霍去病,李廣,都是漢武帝時代的大將。古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慨。為什麼同樣為後人敬仰的三位將軍,李廣一生都不得封侯,最終落得拔劍自盡的下場?
衛青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諡號為“烈”。衛青曾與匈奴七戰七捷,收復河套,河朔等地區,帥軍與匈奴展開漠北決戰,對大漢北部疆域穩定做出巨大貢獻,位極人臣又不倨傲。他的爵位,是靠軍功和人品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霍去病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23歲過世後,追諡為景桓侯。霍去病17歲初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一句“匈奴不滅,何以為家”,成為大漢萬千少年的偶像。人家的軍功也是實打實殺出來的。
再看李廣這位飛將軍,家族以善射出名,李廣尤其厲害。一生歷經文景武三帝。文帝時就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曾隨周亞夫平七國之亂,且第一個奪下敵方城頭旗幟,本可以立大功。但他接了梁王將軍印,故景帝不封不罰。這也就是景帝的好性兒,換個皇帝,以“謀反”的嫌疑治罪都不冤枉。
景帝時,又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自恃武功,正事不幹,天天跑出去跟匈奴肉搏。在隴西任太守時,誘羌殺降。又公報私仇,殺霸陵尉。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身為統帥,帶著一百騎兵就追匈奴射鵰人,結果遇上匈奴大軍。幸好使計安全脫身,如果匈奴人不上當呢?三軍忽然無帥,戰又怎麼打?
武帝時李廣被召為未央宮衛尉,再任驍騎將軍。同仁還有大將程不時。很多人把李廣“放養式”帶兵和同時代程不時嚴肅軍紀相比,認為李廣是帶兵的奇才。但看打戰的結果你就會發現,李廣的部隊,戰鬥力平平。只要遇上稍微強一些的隊伍,就潰敗。
河朔之戰,衛青首戰擄匈奴700人,李廣被俘,逃回後族人為他用金買罪。“飛將軍”這是這次“逃跑”時展現出來的個人能力太出色,被匈奴冠名。公元前119年,最後的漢匈對決,史稱漠北之戰。李廣以最少六十多歲的高齡,非要出戰。武帝勉強同意他出任前將軍。因不滿衛青對他前路改東路的命令,憤不辭行。又因為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路,等李廣和衛青大軍再遇上時,衛青和單于都打完了。衛青要詢問狀況跟武帝上報,李廣恐受辱於刀筆吏而拔劍自刎。
所以用古代殺敵的軍功來算,李廣這來來回回真沒什麼大的軍功。我看前幾位說,衛青和霍去病乃是因為外戚裙帶關係,封侯拜將有便利。你須知,衛青出身奴隸,霍去病乃一侍女偷情所生。而李廣是秦朝大將李信之後,出身名門。若論出身,李廣不知高出幾個臺階去。
若論機遇,李廣活了六十多,期間有不少戰事和培養嫡親部隊的機會。但他過於隨意,為朝廷所猜忌。太史公大讚於他的事蹟,都像是007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戰爭,動輒千萬人,個人能力再強,也是杯水車薪。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李廣算不得一個好將軍。但他待兵士如手足,又守住漢朝北部幾十年的安寧,依然是不能被否認的。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6 # 讀史使人糊塗
1.客觀來講,李廣在對匈作戰上表現乏善可陳。一次是吃了敗仗,還被俘虜,最後逃回來,從將軍一下貶為平民。最後一次是迷路了,最後擔心被大將軍衛青追究,自殺了。試想,這樣的表現如何會被提拔。反觀衛青霍去病,戰功赫赫,未有敗績。所以,誰被提拔就不言而喻了。
2.李廣年紀太大,資歷太老,也是一個原因。
3.李廣和衛青霍去病相比,一個是老資格,一個是新銳力量,而且後者都是漢武帝發現並提拔起來的。所以,誰更受青睞就不言而喻了。
-
7 # 古今通史
其他答友寫的都不錯,我錯開一些內容儘量避免重複,所以我此篇想寫一下他的性格缺陷,如果今後能有類似題目,我再寫對比戰例。出於篇幅上的考慮,我儘量精簡。
《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王維
《滕王閣序》: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
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呂蒙正
性格缺陷:
不拘“小節”
被誤判為有結黨傾向,而且是君主最為忌憚的諸侯王結黨,即便是漢景帝的同母弟也不行,用現代的話說——立場有問題。
睚眥必報,格局過小。
因晚歸被霸陵尉拒於城外,因此懷恨在心,藉機誅殺。再看同時代的韓安國對獄卒的隱忍和豁達,看來格局這東西還真能決定人的命運。
剛愎自用,自覺一生無錯,從無改善、警醒
漠北之戰,這是一場決定國家命運的重大戰役。請注意,是李廣毛遂自薦、貪功心切強烈要求出戰的。
而出戰後,一不按軍紀聽從調遣,二是連自己的命也敢開玩笑,嚮導都沒有一個(有得力的嚮導還會迷路麼,既然不熟悉路徑又為何不找嚮導呢)很多人都說李廣運氣不好造成了人生悲劇,其實由此可以看出,他對領導和自己都是不負責任的,又怎麼能夠成功,如何如願封侯呢,這種低階錯誤都能出現,給他將軍的位子都已經過於厚待,封侯?就算了吧。羅洛亞·卓洛一般的迷路狂,即便擁有羅洛亞·卓洛一樣的單兵作戰能力,也是不適合做將軍。
由於未能及時與衛青會合,錯失活捉單于的良機,在衛青只是調查原因,並沒有過於苛責李廣的情況下,李廣的性格缺陷再次暴露,竟然自刎而死。
我們總結一下:
自己主動請纓,自己違犯軍規,自己犯了低階錯誤,自己耽誤了國家重大戰役,自刎而死的原因卻是“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到死還不知自己的錯誤,不覺得對不起君主,不覺得對不起國家,不覺得對不起統帥,不覺得對不起整場戰役的參與者,不覺得對不起全軍將士,死因——我可以犯錯,但是不要用文字侮辱我,到死也不覺得自己有錯,我寧可死也不想面對你們“瞎寫”。
所以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是這樣。
-
8 # 滴水之海2018
漢初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公平的,以軍功論賞,按軍功衛霍是李廣沒法比的,所以李廣一直沒有封侯,李廣本身就不是將才,更別說帥才,其本是文帝時的衛軍,更適合做個保鏢護衛,李廣愛護士兵,受士兵愛戴也不假,他的死更是讓人痛心,所以人們總是替他鳴不平。也愛拿他和衛青,霍去病比較,覺得這二人是皇帝的親戚受到照顧,可實際並不是。衛的漠北大捷,霍的封狼居胥可不是蓋的。
-
9 # 尹瀟深
封侯只能靠實打實的軍功,只要有軍功,不論出身來歷都能晉升。
李廣難封唯一的原因就是屢戰屢敗,沒有實打實的軍功。漢武帝時代對匈奴發動了規模巨大的軍事打擊,對外戰爭規模史無前例的龐大,正是建功立業之時,這個時代因軍功封侯的將領足有五十多位,其中也包括李廣的兒子李敢。
李廣最接近封侯的有兩次,一次是平定七國之亂,但是他接收了梁王的將軍印,受到景帝猜疑,錯失良機。另一次是漠北之戰,跟隨衛青,如果一直留在衛青中軍,以李廣的武功,必然大有斬獲。可惜漢武帝認為李廣運氣不好,屢戰屢敗,讓衛青支開了他,由運氣更不好的公孫敖代替。李廣迷路,迴歸後羞愧自殺。
所以說,在漢武帝的時代,李廣封侯的機會非常多,但是李廣都沒有把握住,既是能力問題,也是運氣問題。
另外,李廣的能力與衛青霍去病沒有可比性。衛青霍去病封侯是因為不是王族的人,最多隻能封到侯爵,如果是劉邦時代,兩人封王綽綽有餘。
-
10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李廣一直只是將,不是帥,作為一名將領,他的指揮能力是不足的;作為個人武藝,他可稱得上萬人敵。
一、衛青、霍去病指揮才能堪稱卓越,尤其是霍去病的長途奔襲閃電戰,可圈可點,使衛霍憑藉自己非凡的軍事悟性,躋身古代名將行列。毋庸諱言,衛青因姐姐關係,才和武帝劉徹相識,但他的封萬戶侯、大將軍都是憑的軍功!元光五年,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四路各統一萬騎兵出擊匈奴,衛青打到龍城,斬殺敵兵數百人,公孫敖折七千騎,李廣被活捉,兩人依法應被斬,公孫賀無戰功。軍事能力優劣立判。當年粟總在蘇中率三萬主力七戰七捷,滅國軍五萬餘;某總在山東,七戰四敗二平一勝,幾無勝蹟,指揮高低立判,華野成立後戰役指揮交粟總!戰場即考場!元朔元年春,車騎將軍衛青率三萬鐵騎出雁門,斬敵數千人;第二年,衛青出兵雲中郡,奪河南地區直到隴西,俘敵數千人,捉獲牲口幾十萬頭,趕跑白羊王、樓煩王,建朔方郡,衛封長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戶,部下蘇建、張次公封侯;後兩年匈奴入侵,下一年即元朔五年,衛青又率三萬騎兵出朔方,俘虜右賢王屬下小王十多人,男女一萬五千,牲口數千百萬頭,衛升大將軍,增食邑六千戶,三子亦封侯;元朔六年,衛青出定襄郡,殺敵一萬多人;霍去病是衛青大姐的兒子,十八歲第一次出征即率八百輕騎獨當一面,離大軍幾百裡,獨自殺敵二千餘,封冠軍侯,勝李廣十倍,食邑一千一百戶;元狩二年春,霍去病率一萬騎出隴西,殺死折蘭王、盧胡王、殺敵八千人,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加封食邑二千戶;這年夏天,霍去病又閃電作戰,過居延澤,達祁連山,俘酋塗王,斬敵三萬餘,俘五個小王及母親、單于閼氏及小王子五十九人,加食邑五千戶;降渾邪王手下幾萬人,增食邑一千七百戶;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各率五萬鐵騎討伐匈奴,衛青在史稱漠北之戰的大決戰中,大顯神威,追殺二百里,俘殺敵軍一萬九千餘,單于脫逃;霍去病利用衛青吸引了單于主力的有力戰機,長驅直入匈奴腹地,俘獲屯頭王、韓王,封狼居胥,斬殺俘敵七萬餘,增食邑五千八百戶,衛青、霍去病均封大司馬!
二、李廣在抗擊匈奴前線除了表演了幾回個人秀之外,幾無勝蹟可尋。
李廣在前線,個人武藝堪稱一流,《李廣射虎》寫進蘇教版課文,什麼重傷被俘後奪馬奪弓,靠神射技術脫逃,但這些均是傑出士兵水平!作為將領,他除了一個空名外,指揮作戰怎一個“慘"字了得?要麼被俘,要麼迷路,實在對不起飛將軍的名號!說白了,他已不適應對匈奴戰爭的需要,外戰外行!被漢匈這場新型的戰爭無情地淘汰啦,怎麼可能升遷封侯?
三、李廣和衛青相比,政治上也相當幼稚,毫無原則可言!
李廣在七王之亂時,內戰還是內行的,他跟隨太尉周亞夫去攻打吳楚軍,奪取敵軍帥旗,立功揚名昌邑城下,這是李廣和侯爵走得最近的一次,但卻接受梁王私授的將軍印,幸虧身逢戰亂,朝廷用人之際,不然按《漢律》,有掉腦袋的危險。李廣還私自殺俘,公報私仇,擅殺堅持原則的霸陵尉。(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再看衛青,為人相當低調。衛青身為萬戶侯、大將軍、國舅爺,在一次征伐匈奴過程中,部將蘇建全軍覆沒、隻身逃回,部下週霸等勸衛青殺將立威,衛青把蘇建裝進囚車,交千里之外的武帝處置,軍事才能如此高,低調卻如斯,叫武帝劉徹不信任大將軍也難!
綜合上述,衛青、霍去病理當憑軍功,統帥全軍、封萬戶侯,死後享盡哀榮;李廣戰術老矣,又不懂政治,還經常打敗仗、做俘虜,地位低,實屬正常。
望斧正!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抗擊匈奴那麼有名,被稱為“飛將軍”,其名字讓匈奴聞之膽寒。連他的兒子李敢,一個基本上沒什麼名氣的人,都在李廣之前被封為關內侯。李廣難道連他的兒子都不如嗎?
李廣為何一生未封侯呢?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李廣劇照)
第一,李廣在最好的年齡沒有遇到最好的時機。
李廣最好的年齡應該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不過那時候,因為漢朝的實力不濟,對匈奴主要是以招撫為主,和匈奴之間的戰爭,只有小規模的衝突,很少有大規模的兵團作戰。因此,李廣在那時候,無法立下封侯的戰功。連漢文帝自己都感嘆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第二,李廣在歷史上有汙點,讓皇帝對他不信任。
這個歷史汙點,主要是李廣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私自接受梁王交給他的將軍印。梁王是漢景帝的兄弟,漢景帝對他非常好,還曾在喝酒喝高了的時候,說過將來要把皇位傳給他的話。但實際上,漢景帝這樣的話,主要是安慰他母親竇太后的,他其實一直比較提防梁王。因此,更不允許大將與梁王交接。李廣雖然平定“七國之亂”立下大功,但是最後卻沒得到封賞,就是漢景帝覺得李廣背叛了自己。這一政治汙點,對李廣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但漢景帝不信任他,包括後來的漢武帝,也不信任他。
第三,漢武帝認為李廣沒有帶領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李廣畫像)
在漢武帝之前,李廣雖然打了不少仗,打出了非常大的名氣,但因為沒遇到好機會,一直沒有帶過大兵團作戰。而他那些名氣,主要是靠他精湛的射箭技能,經常冒險出擊深入敵營,最後又能靠著他的智謀和運氣奇蹟般回來這樣一些事蹟打出來的。漢武帝不認為這樣的打仗方式可以帶領大兵團作戰。因此,每次安排工作,都不會把最重要的工作交給他。
比如漢武帝讓衛青率軍抗擊匈奴時,就曾對衛青特別交代過。因此衛青安排李廣從東路走。但是李廣卻認為他應該打前鋒,結果衛青遵守漢武帝的交代,沒同意。最後李廣在東路又迷了路,無功而返。這樣不好的運氣,反而坐實了漢武帝對李廣的小看,所以李廣最後憤而自殺。
第四,李廣受到士卒的一致擁戴,受到大臣們的尊重,讓皇帝對他有猜忌。
李廣由於打仗經常身先士卒,又有奇謀,並且對士兵非常好,受到的封賞都散給士兵們,因此深受士兵喜愛。士兵們都很擁護他,都願意到他手下當兵,到處頌揚他,讓他的名氣變得很大。這不得不引起皇帝的猜忌。
負責外交事務的典屬國公孫昆邪就曾哭著對漢景帝說,讓漢景帝重用李廣。可漢景帝僅僅把李廣從一個郡的太守,調去當另一個郡的太守,依然不重用。
第五,李廣非常自負,不知道討好皇帝。
(漢武帝喜歡討好他的人)
其實漢武帝是給過李廣機會的。他上臺後,把李廣從邊關調到中央,任未央宮禁衛軍長官,也就是皇帝的貼身護衛長官。其實,這正是李廣升遷的好機會。只要多說一些漢武帝的好話,漢武帝把軍隊交給他,安排他去打一場仗,封個侯,是太容易的事。但是,李廣從不討好漢武帝,以至於漢武帝派衛青去打仗的時候,特別交代衛青不可重用他。
衛青、霍去病不一樣,人家又是皇帝的親戚,又懂得討好漢武帝,所以他們小小年紀,就受到漢武帝重用。就連貳師將軍李廣利這種,經常打敗仗的,也憑藉妹妹是漢武帝的寵妃,又經常討好漢武帝,從而撈到不少好處。李廣非常自負,非常清高,從來不那樣做。
李廣其實至死都沒有明白他為什麼難以封侯。他曾問算命先生,是不是命裡不能封侯?算命先生問他做過什麼惡事沒有?他說曾殺過一些投降了的羌人。李廣自己也認為是這個原因。顯然,他最終是沒搞清楚的。
不過,李廣雖然沒有封侯,但是他的戰功、謀略與人格,在後世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唐德宗把他評為史上六十四名將之一,讓他配享武成王廟。宋徽宗追封他為懷柔伯,把他列入古今七十二名將之一,配享武廟。他的事蹟在民間,更是廣為傳唱。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
12 # yanyang6
李廣難封。因為他的戰績和衛霍比簡直是對後兩個人的侮辱。
首先,他是一個勇夫,說是個將才都勉強,後兩人那是中國歷史上都排的上號的帥才。別說朝中有人,衛之夫對衛青的幫助是讓他見到了漢武帝,但是衛青第一次出征就大捷這是他的自己的本事。後面衛子夫根本算不得衛青後臺,相反衛青是衛子夫的依仗。
最後,這話是司馬遷說的,這哥們和李傢俬交很好,命運也相似,覺得自己很有才華卻無法施展。他們都是自己定錯位了,李廣你安心給衛青打頭陣就好了偏偏看不上衛青覺得自己才是帥才。司馬遷好好的一個搞學問的去給李凌辯護,其他人躲都來不及。
-
13 # 雲明漢
1,論關係,衛霍有裙帶關係,皇后衛子夫和他們是一家人。李廣沒有。
2,論戰功與能力,李廣名氣雖大,然漢武用他前漢對外戰爭多為守勢,很少主動出擊,面對匈奴機動性強的游擊戰,很少能斬獲敵人首級,自然就淡不上什麼戰功,而漢高祖白馬之盟定下以戰功封侯的傳統。馬邑之圍後,漢武轉守為功,分別派4路大軍攻擊匈奴,李廣一路被全殲,自己也被活捉,幸好其機智逃脫。同樣的第一次領兵進攻,衛青一路縱橫千里一舉推毀匈奴龍城聖地。同樣,第一次領兵800的霍去病首次作戰就斬獲數倍自己的敵人首級。後面的戰爭也不必多說,衛霍的能力與戰功都比李廣強。
3,論為人,衛青低調內斂,霍去病意氣風發,而李廣高調,直接而又脾氣大缺少優秀將帥的城府。李廣的脾氣不像衛霍得人緣。
綜上,衛霍有能力又有關係還會做人,自然升得快。相比較,李廣的能力就差很多了,機會也沒把握好,自然難封了……
-
14 # 古鏡5
對於衛青、霍去病能封候,而李廣不能封候原因是:一,衛、霍二人皆糸漢武帝親屬,是他親近的人。二、戰功卓著,確屬帥才。不過,衛青的權力、人脈己達頂峰,武帝已存猜忌,使用霍去病不過是分割衛青的兵權,以防肘變。這是帝王御人之術。
李廣難封的原因,一、雖有戰績,而漢初封賞以斬首數量為晉級標準,李廣始終未達標。在景帝時曾有功有過,必定有過前科。二、李廣在大戰略的頭腦遠不及衛、霍二人,是將才而非帥才。這也是武帝視人獨到之處。
這就是衛、霍封侯,李廣自刎的原因。也是後人的遺憾。
-
15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李廣戰績輝煌,所謂李廣沒打過勝仗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請看
李廣在文帝時立的功已經足夠封萬戶侯了,“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史記-李將軍列傳》)只不過漢文帝是按資歷封侯,不止李廣,其他眾多大將也沒有封侯!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史記-李將軍列傳》) 在存世的史料中,被大漢群臣公認的名將,目前來看只有李廣,如有資料顯示還有其他公認名將,請指出!
這是些都是出自西漢史料記載,不可忽略這些史實,對李廣的評價不能忘記他輝煌的戰績!
衛青升級快嗎?他第一次出道,寸功未立,已經是車騎將軍,到大將軍也沒有幾級,李廣可是從百姓,做到了郎中令,非皇親國戚的武將裡已經是最高官職。
李廣沒有大作為?那麼大漢也沒有哪位將軍有大作為了。
李廣16歲結髮從軍,與弟李蔡率領數千隴西地方軍,發動百姓,大破老上單于十四萬大軍,殺一王大有利。
漢文帝激動不已,雖然文帝的大將和幾十萬大軍奈何不了匈奴軍,李廣的勝利也讓皇家很沒面子,但是文帝足夠大氣,一向節儉的文帝,居然同時破格火箭式提升李廣李蔡兄弟為中郎,因為手頭拮据,拿不出侯爵來獎勵李廣兄弟,文帝把僅有200石的中郎,工資翻倍又翻倍,足足800石,和列侯的收入相差無幾,以此彌補李廣兄弟。
文帝經此次大勝,雄心萬丈,籌劃大舉進攻匈奴,此時,晁錯上疏多份,其中《言兵事疏》寫了李廣大勝匈奴的可貴和經驗,只有良將李廣才是戰勝匈奴的合適人選,提議不要動用大部隊,勞民傷財,而是採用良將李廣帶領隴西軍和義渠騎兵,以騎兵對付匈奴騎兵。以後幾年,李廣帶領李蔡,李息,公孫渾邪等不過萬人的騎兵部隊,神出鬼沒,來去如風,馳騁邊疆大漠,多次擊敗老上單于。到景帝繼位,匈奴入侵大漢部隊,從十四萬銳減到6萬,之後再也無力大舉入侵,就算七國之亂,也不敢乘亂攻擊大漢。
李廣在文帝時,已經是2000石郡尉,直到漢武帝時,被衛青以莫須有迷路誣陷逼死,也還是2000石的官,景帝重用周亞夫而不是李廣,因為天下太平,景帝要利用周亞夫拉攏高祖老臣一脈。武帝重用衛青而不是李廣,導致漢軍多損失三十萬士馬,單于夜遁逃,漢國力一空。武帝遠不如文帝。
武帝雖不如文帝,但是對於李廣的重要性也是認識的很清楚。事情是這樣的,李廣奇襲單于,由於衛青未能拖住同在上谷的左賢王,李廣損失三成多部隊,自己被俘,雖然逃脫,還是被定死罪,用錢贖罪後,罷官賦閒。李廣與友人外出遊玩夜歸,經過霸陵亭,負責守護皇陵的霸陵尉,當值違規喝酒,罪當斬,霸陵尉喝高了,熱啊,醉醺醺的到霸陵亭吹風,這霸陵尉是外戚系的,看到李廣當然不爽,欺負李廣是沒有官職,攔住不放。這算是給他的主子出口氣。沒想到,漢軍擋不住左賢王的進攻,沒人能制服左賢王,武帝這才明白李廣有多強,趕緊把李廣復職,並且把霸陵尉送給李廣執法,李廣斬了霸陵尉,武帝專門寫信表揚李廣公正執法,殺的好!
景帝時,李廣受梁王印,但沒有接受梁王的賞賜。這個印不是戰後給的,如果戰後受印那是要殺頭的。所以,這個印是梁王被困,周亞夫不發救兵時,梁王給李廣的臨時印,戰後就收回了。梁王被吳王叛軍打的快頂不住了,周亞夫又不肯出兵,梁王就讓大家想辦法,於是有人建議找李廣幫忙,李廣幾千人就大敗老上單于十幾萬,那是大大有名啊,而且為人正直,於是梁王就請李廣統帥手下部隊,果然李廣太能打了,很快擊敗吳王部隊,奪了吳王帥旗,周亞夫一看,再不打不但沒功還有罪,趕快發兵。但是,就此周亞夫和李廣水火不容。
景帝在平定七國後,很快給有功之臣封官,連李廣手下的公孫渾邪(公孫賀的爹,公孫敖的爺爺)也加封2000石。但是李廣和周亞夫,他必須做一個抉擇,經過長時間考慮,景帝選擇了擁有廣泛人脈的周亞夫,把能征慣戰的李廣打發到邊疆。
李廣景帝時守衛邊疆,武帝時為大漢訓練騎兵部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衛青逼死後,天下百姓軍人,都為李廣哭泣。
-
16 # 謝金澎
一代名將的成就,不僅僅是要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還要有赫赫戰功,更要具有政治思維和宏大格局。可以說是缺一不可,否則就會落下個李廣難封或者岳飛慘死風波亭的千古浩嘆。
李廣這個人,嚴格的講,作為一個獨擋一面的將都有一點勉強,更別說統帥全軍了。他的飛將軍稱呼來歷主要源於個人騎射技術,要是在現代,把他作為一個偵查營長使用,應該還是才堪其用的。
李廣是屬於那種帶著小股部隊猛打猛衝型的將領,就是典型的粗人,有一點小功勞就自我陶醉,從來不會認真的總結和學習別人。他一直看不起衛青,他認為衛青出身卑賤,靠的是裙帶關係上位,但是他從來沒有認真思考衛青一人,生生擊潰匈奴一國,這是漢朝開山立櫃以來從來不曾有過的奇蹟。他們的高祖劉邦也還是靠裙帶關係才僥倖在匈奴手底下討回一命。
李廣一直在抱怨沒有得到機會,但是他也沒有看看霍去病,一個二十左右的少年,同樣是五千輕騎,李廣乾的都是小打小鬧,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小本營生。霍去病卻能夠帶著這五千輕騎遠端奔襲,直下王庭,領的是游擊隊的兵,打的是戰略級別的仗,而且還屢屢以微小代價獲得絕對戰果。
所以,李廣是一個極度自負的人,那種自負已經到了自以為是的程度。不具有軍事謀劃能力,只不過就是匹夫之勇。但是一生混跡沙場,卻從來不觀察、總結、學習。好在他跟了漢武帝這樣一個雄主,知人善用,上面又有衛青這樣一個偉大的將軍,謀劃得當、排程有方,這才全了他一世英名。否則,如果稀裡糊塗讓他獨立去負責一個關鍵戰役,恐怕他早就因為慘敗埋跡於歷史塵埃了。
再就是他粗暴、直率的個性,這類個性的人由於生性放獷耿直,缺乏嚴謹,在帶兵的時候紀律疏鬆,容易獲得士兵好感,政治上不對別人造成威脅也容易得到好的人緣,但是卻無法得到上司重用。因為自己才幹不足,還聽不得批評,動輒自以為是的跟上司頂嘴,誰敢用你?
我的直覺,李廣就是工廠中那個性格粗暴,身居一線,帶領員工完成生產任務的班頭。雖然勤勉認真,碌碌一生卻到死都是班頭,因為這就是他的價值。
拿破崙的馬伕眼看著跟過拿破崙的人都當了將軍,而自己卻一直是馬伕,於是在拿破崙跟前訴說自己的委屈,拿破崙指著運糧的騾子說,喏,它也跟了我很多年,但是他還是騾子,因為他只會幹這個。馬伕登感羞愧。
-
17 # 美食家106
衛青和霍去病甥舅二人有勇有謀,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中國歷史上,像他倆這樣優秀的軍事家,也是不多見的。
衛青深謀遠慮,高瞻遠矚,戰場的情況全在他的掌控之中。打得匈奴丟盔卸甲,魂飛魄散。
霍去病就是匈奴的剋星。他來無蹤去無影,深入匈奴腹地,打得匈奴全無還手之力。
李廣有勇無謀,屢戰屢敗,鮮有勝仗。李廣愛打仗,卻不會打仗。
司馬遷出於個人恩怨,貶低衛青霍去病,抬高李廣。歷代文人墨客,由於對自己的懷才不遇耿耿於懷,就拼命吹捧李廣。
-
18 # 歷史百家爭鳴
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曾有一句著名的詩句,那就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道出了李廣一生的特點,就是命運多舛,一輩子都沒能封到候位。可跟他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都是他的後輩,但他們卻取得了李廣一輩子沒有取得的榮譽,這是為什麼呢?
衛青與霍去病升官快,多在於他們對匈奴的戰役,正是他們的功勞,使得匈奴忌憚西漢,並不敢侵犯漢朝邊境,對於這樣的功臣,升官快自然是情有可原。而李廣難封也有一定的原因,像李廣沒有立下過特別有名的戰功,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以三次未遇敵和兩次覆沒告終。所以說,李廣雖說身經百戰,但沒有立下過多少出名的功績。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李廣惡狠和心胸狹隘的性格,李廣的性格決定了他行事的格局,這樣性格的人做事只會看重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整體利益。所以在漠北之戰中,李廣不顧衛青的意見,執意不與右將軍合併,而選擇了單獨行動,獨自率軍去攻打匈奴,但李廣命運不濟,他在行軍過程中迷路了,還落在了衛青的後面。後面衛青詢問他為什麼會迷路時,他受不了這樣的羞辱就自殺了,也可見李廣為人心胸狹窄,放不開自己。不過李廣的運氣也是挺背的,每次碰上重大的事運氣都不怎麼好。
李廣難封有著他自身的原因,當然制度也有關係,不過李廣要是有足夠的能力與戰績,又何愁立不下戰功呢,畢竟衛青與霍去病加起來的年齡也沒有他大。
-
19 # 至一
李廣就是一飯桶,雖然這貨個人武藝高,但這貨戰功呢?司馬閹遷崇拜個人勇猛的遊俠,就大吹特吹李廣,可是再怎麼吹捧也吹捧不出李廣這貨的戰功!
-
20 # 方士的知識樂園
不說魏霍這種妖怪,武帝時封侯近百人。李廣的兒子李敢都封了侯。
李廣最有機會封侯是景帝時,但是他傻逼私自接受梁王印信。
而面對匈奴,他曾經戰敗被俘逃回,也曾經全軍覆沒,失期不止一次。小功很多但是大勳一次也沒有。他拿什麼去封侯
回覆列表
很簡單,他們是鐵桿外戚,衛青是漢武帝大舅子,漢武帝是霍去病姨夫。你說為什麼?
東西漢幾百年,政權只有幾屆皇帝還全能把持住,其他時候都是被外戚和宦官把持的,要不你以為氏族門閥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