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柒柒說
-
2 # 道中道道而道
因為于謙是一個對大明江山社稷立下過巨大功勞的人。力挽狂瀾於既倒,可謂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于謙立下了什麼功勞呢?這要從大明正統十四年開始說起。
其時,明英宗朱祁鎮在位。從年號可以看出,他已經在位十四年。但由於繼位年齡較小(9歲),所以此時的朱祁鎮只有20多歲,算是個毛頭小夥兒。
這一年,大明北部的瓦剌部落突然發難,向大明邊疆發起了攻擊。這其實是常態,瓦剌是遊牧民族,並沒有地盤要求,無非是搶點東西。按照常態的處理,派一員得力干將領兵教訓一下就是了。
按照明史記載,明英宗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殺于謙,是大臣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奪門之變沒有理由啊。於是明英宗同意處死於謙。
明史的記載是乾巴巴的,而實際情況是極其複雜的。我們承認,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為挽救明朝做了很大貢獻。但是,于謙也有很多問題,加之封建社會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殺于謙絕不是出於一是的憤怒,而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于謙的功勞沒有後世傳說的那樣大
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明朝建國才81年,距離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征才25年,明朝國力雄厚,這個是歷史事實。明英宗出發時,給北京留了10萬部隊守城,以備不測,這也是歷史事實,也符合常理,總不可能將首都作為空城。而此時擊敗明英宗部隊的也先大軍,只是分裂後的蒙古的一個部落,總共只有五、六萬騎兵,打野戰,實力還可以,要想攻下北京,幾乎不可能。
第二個原因:向孫太后要求立朱祁鈺為皇帝
本來孫太后對土木堡之變後的危機已經做了應對,一是由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立明英宗2歲的長子朱祁鎮為太子。這樣的應變措施,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比較穩妥。但是,朱祁鈺想當皇帝,暗示于謙等人向孫太后要求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在當時情況下,孫太后只得同意。這樣明英宗就失去了皇位,這一點讓明英宗比較生氣,但不是于謙的死因。
英宗之所以急吼吼的被推上位,是因為代宗皇帝身體不好,且沒有子嗣(太子朱見濟夭折),京城中流傳吏部尚書王文打算推舉襄王的兒子繼承大統。先不說這事是真是假,於情於理都是不被大臣接受的。在眾人心目中,代宗不過是皇位上的臨時工,英宗皇帝才是正統,既然英宗已經回來了,你就應該主動讓位,但代宗皇帝不但不讓位,還打算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繼承人,明顯不符合皇位繼承規則,而朱見濟夭折後,又想著請藩王的兒子做繼承人,要知道此時英宗才三十多歲,英宗的兒子憲宗朱見深也活的好好的,怎麼也輪不到藩王的兒子來插一槓子。
這種情形下,作為當朝最有權勢的大臣,于謙不僅不阻止,竟然還是傳言中的謀劃者,自然為大家所不能接受。按照這個邏輯推算,無論是誰上位,于謙必然是託孤大臣,權傾天下。對於剛剛從王振專權中逃脫出來的群臣來說,不願意看到這種場景,而於謙為官清廉、鐵面無情的行事風格也為群臣所不喜。官場講究規矩,于謙破壞了這種規矩,這就把私人的感情上升到了制度和文化層面,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英宗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復辟,而於謙被賜死也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彈,因為大家都明白,殺了于謙的確冤枉,不殺于謙問題更多。
-
3 # 史學蟲洞
明英宗一輩子就幹錯了兩件事:一是錯信王振,二是冤殺于謙!單憑這兩件事,明英宗就是一個地道的昏君!話說回來了,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
1洩私憤!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眼巴巴的等著明朝來贖身,等來的確是弟弟登基的噩耗!而提出王登基的正是于謙!後來雖然被接回宮中,但南宮的形似囚徒的生活更加深了明英宗對於謙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的落魄完全歸結到于謙的身上,殺于謙就有了動機。
2政治需要!于謙是明代宗的心腹肱骨,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不會放心明代宗的寵臣留在自己的身邊,更何況還是位置極為重要的兵部尚書!雖然于謙是忠於大明朝的,但明英宗已經不相信任何人了!帝王的猜疑是于謙被處死的主要原因!
3發動政變的徐有貞等人的慫恿!這些人嫉妒于謙的功績和威望,極力促成明英宗對於謙嚴肅處理,以使得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為掌握權力排除障礙!于謙作為他們的絆腳石,是一定要扳倒的!
4于謙個人的性格缺陷!于謙是個認死理的人,他不瞭解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兩袖清風,不看重他的為人操守,只看中是不是能為我所用!明英宗復辟的過程中,于謙沒有采取任何的補救措施,他太自信了!他認為他的忠心耿耿會成為他的護身符,但明英宗最恨得就是他的“忠心”!
英宗知道于謙為了大明江山的付出,沒于謙大明完蛋,但是奪門要合法化,要天下人知道他才是合法皇帝,當年只是去旅遊溜達了,景弟只是暫時攝政,可借給你你不能變成自己的,如今回來自然要找回失去的,因此去除景帝勢力需要拿于謙開刀,需要找對立教材,殺于謙那景弟的皇帝就是不合法,如不殺奪門成反叛,因此要借于謙的頭顱。
于謙之死是明朝黑暗的一面,也是明英宗一生所抹不掉的陰影!
-
4 # 三分鐘熱愛
“北京保衛戰”于謙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清清白白,無愧於心。可是即使這樣的忠臣卻在明英宗朱祁鎮“奪門之變”之後慘遭殺害。朱祁鎮雖然有點昏,錯信王振釀成了“土木堡之變”,差點使大明王朝滅亡,但他還是一個善良的人,也知道于謙是忠臣,可他為什麼最後還是要殺掉于謙呢?
“北京保衛戰”之後,明代宗朱祁鈺坐穩了皇位。朱祁鈺雖然沒有治國大才,但他信任並重用於謙,使得剛剛經歷了“土木堡之變”的大明朝穩定下來,國家也算是平安無事。可是朱祁鈺頭上始終有個達摩利斯之劍,那就是他的哥哥朱祁鎮還在瓦剌,而他的哥哥才是正統的皇帝。雖然心裡有一百個不願意,可朱祁鎮還是被迎回了北京。
朱祁鎮回京之後,朱祁鈺只能把他軟禁在南宮,並嚴密監視,百般提防。朱祁鎮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同時,朱祁鈺本來好不容易廢掉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誰曾想,朱見濟卻很快夭折了!太子之位空懸無人。這個時候,陰謀家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三人密謀:當今皇上病危,如果他人繼位,功勞輪不到我們。不如擁立朱祁鎮復位,那樣就是首功之臣。於是三人分頭行動,先取得了太后的支援。三人於夜間帶兵闖入南宮,朱祁鎮本來就是一肚子怨氣就隨著眾人帶兵闖宮。這就是“奪門之變”,事變之後,朱祁鎮復位稱帝,沒多久,朱祁鈺就因病去世了。
朱祁鎮復位後大封功臣,當天還傳旨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和吏部尚書王文。朱祁鎮心中也清楚于謙是忠臣,所以怎麼處置於謙猶豫不決。這個時候在“北京保衛戰”時被于謙怒斥的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復位無名。並同時陷害於謙說他迎立外蕃,就是于謙打算迎藩王繼位。這個時候,朱祁鎮才動了殺心,下令處死於謙。
于謙死後,明史記載“天下冤之”。當初大臣提議迎回朱祁鎮的時候,朱祁鈺內心是拒絕的,正是于謙說了一句:大位已定。才給了朱祁鈺一個定心丸,不是于謙這句話,朱祁鎮還在瓦剌做俘虜呢。至於迎立外蕃之說更是子虛烏有,于謙本來就寫好了奏摺建議立朱見深為太子。可是,朱祁鎮還是下令處死於謙。
于謙雖然含冤而死,但他的高風亮節卻仍然在那些有良知的人心中。當徐有貞等奪門三醜先後作死被殺之後,當時的名臣和朱祁鎮有段對話,長期以來被矇蔽的朱祁鎮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被徐有貞等人當做工具利用,即使朱祁鈺病逝,皇位也只能是朱見深,說于謙迎立外蕃純屬誣陷。可是畢竟錯已釀成,到了朱見深登基後才為于謙恢復了官職名譽。
-
5 # 縱情山海間
于謙之死是明朝黑暗的一面,也是明英宗一生所抹不掉的陰影!
那麼英宗為什麼一定要殺死於謙呢?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政治原因啊,人格原因啊各種各樣,下面詳細說說!
洩私憤!英宗被瓦剌俘虜後,眼巴巴的等著明朝來贖身,等來的確是弟弟登基的噩耗!而提出王登基的正是于謙!後來雖然被接回宮中,但南宮的形似囚徒的生活更加深了明英宗對於謙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的落魄完全歸結到于謙的身上,殺于謙就有了動機。
政治需要!于謙是明代宗的心腹肱骨,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不會放心明代宗的寵臣留在自己的身邊,更何況還是位置極為重要的兵部尚書!雖然于謙是忠於大明朝的,但明英宗已經不相信任何人了!帝王的猜疑是于謙被處死的主要原因!
發動政變的徐有貞等人的慫恿!這些人嫉妒于謙的功績和威望,極力促成明英宗對於謙嚴肅處理,以使得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為掌握權力排除障礙!于謙作為他們的絆腳石,是一定要扳倒的!
于謙個人的性格缺陷!于謙是個認死理的人,他不瞭解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兩袖清風,不看重他的為人操守,只看中是不是能為我所用!明英宗復辟的過程中,于謙沒有采取任何的補救措施,他太自信了!他認為他的忠心耿耿會成為他的護身符,但明英宗最恨得就是他的“忠心”!
英宗知道于謙為了大明江山的付出,沒于謙大明完蛋,但是奪門要合法化,要天下人知道他才是合法皇帝,當年只是去旅遊溜達了,景弟只是暫時攝政,可借給你你不能變成自己的,如今回來自然要找回失去的,因此去除景帝勢力需要拿于謙開刀,需要找對立教材,殺于謙那景弟的皇帝就是不合法,如不殺奪門成反叛,因此要借于謙的腦袋。
-
6 # 閱微草堂筆記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立了郕王為帝並拒絕接收明英宗。
瓦剌攜勝南下,京城人心浮動之際,于謙挺身而出,收拾城中老弱士卒,力排眾議請留守的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
京師人心漸定,瓦剌人使計,派人送訊息說要送明英宗回去,謀求詐開城門,而於謙則牽頭與眾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接收明英宗,這是舊恨。
明英宗南歸後,身為兵部尚書,但位勝首輔的于謙並沒有迎立英宗復位反而忠心輔佐代宗瓦剌人見守著一個被拋棄的明朝皇帝無利可圖,便將朱祁鎮送回了北京。然而此時的代宗皇帝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力,將明英宗軟禁於南宮。
當時內閣由於在土木堡之變前後毫無建樹,于軍國大事退避三舍,于謙以力攬狂瀾之功升任兵部尚書,又被皇帝重視,委以重任。然而於謙並未對英宗皇帝有任何同情,坐視英宗失勢被軟禁。在明代宗動用權力,換掉原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時也沒有丁點反對之意,此為新恨。
幫助英宗復辟的臣子們皆與于謙有舊仇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初,明代宗朱祁鈺重病,到十六日,宮內傳出訊息說皇帝要再議立儲,作為的石亨獲知了代宗的真實情況,便與徐有貞秘密策劃迎請英宗復辟,以謀求擁立之功。
石亨與于謙原無關係,反而是于謙在保衛北京時重用了他,他為了報恩,就主動舉薦于謙的兒子為官,但于謙卻不領這個人情,反而大罵了他一頓,石亨因此懷恨在心。
而徐有貞和于謙也是結怨自土木堡之變,當時瓦剌率兵南下,京師幾乎無兵可守,徐有貞力勸監國朱祁鈺南遷以保江山,卻被于謙站出來斥責,並說“提議南遷者理應斬首,保我大明唯有死戰”,事後北京果然無恙,而徐有貞卻因此飽受朝臣嗤笑。
十六日當晚,東門之變爆發,石亨和徐有貞成功救英宗脫離南宮,第二日清晨英宗臨朝宣佈復位,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於南宮並在一個月後賜死了于謙。
-
7 # 朝聞夕記
于謙之所以在“奪門之變”後落了個被處死抄家的悽慘結局,確實是他站錯了隊,也是他損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于謙七歲的時候,一個和尚路過他們村的時候,不小心看了他一眼,然後便驚訝得喊了起來:“這娃了不得呀,將來定是救時之宰相!”
不料和尚一言,後來果然應驗。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吃錯了藥,在宦官王振的忽悠之下,竟然不顧群臣的反對,執意率軍親征瓦剌。
王振不是什麼好人,也沒什麼本事,只會說些好聽的話來忽悠明英宗。明英宗這人也沒什麼主見,被王振隨便一忽悠,便飄飄然自以為自己是成祖附體了,只要學成祖一樣親征,定能打得瓦剌跪地求饒。
只可惜,明英宗終究不是明成祖,他不僅沒將瓦剌打趴下,自己反倒成了別人的俘虜。
對於明英宗的執意親征,別說群臣勸不住了,哪怕是孫太后出面也沒用,孫太后也懶得傷腦筋了。
明英宗被俘的訊息一傳回來,孫太后便趕緊立他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怕的便是瓦剌那邊撕票。
不過,明朝這邊卻一直沒有等來明英宗被撕票的訊息。
瓦剌領導人也先也從來沒有想過撕票,他之所以綁了明英宗,說到底也是為了想從明朝訛點錢花花,可是明朝這邊的態度卻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明英宗被俘之後,孫太后讓郕王朱祁鈺監國,畢竟當時皇太子朱見深不過兩三歲,還當不了朝廷的主心骨。
倘若是孫太后臨朝稱制倒還好,只可惜她不貪權,所以才讓郕王朱祁鈺監國,這才有了後來的事。
朱祁鈺監國一段時間之後,明朝這邊實在拿不出足夠的好處去贖回明英宗,或許在於謙等人看來,明英宗本便不值得讓明朝浪費錢,那怎麼辦呢?皇帝在別人手上,國又不可一日無君,那隻能另立新君了。
對於立誰為皇帝,則有待商榷。
這對也先來說可不是什麼好訊息,明朝要另立新君的話,拿他手上的明英宗還有什麼可利用的價值呢?
明英宗遭遇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成了明朝的主角。
當時很多人被嚇得說要南遷,于謙站出來狠狠地罵了那些人一頓,然後開始了他的計劃——放棄明英宗,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于謙想要做成這件事,首先要做的便是說服孫太后,畢竟孫太后的身份地位擺在那,她又立了朱見深為皇太子,你于謙放棄明英宗可以不說,可是既然已經有了皇太子,你為什麼還要撇開皇太子而擁立朱祁鈺呢?總得拿出個讓人心悅誠服的理由。
于謙的理由只有四個字——主少國疑。
倘若朱見深真以沖齡即位的話,要麼便是孫太后臨朝稱制,要麼便是郕王朱祁鈺繼續監國,要麼撤了朱祁鈺監國的職位而讓朝臣輔佐。
孫太后無心權力,那隻能讓朱祁鈺繼續監國了,可是朱見深才兩歲呀,真讓朱見深監國十幾年,他會不會已經培養出了自己的勢力,那個時候還願不願意歸政於小皇帝?小皇帝將難以自處。
可若是不讓朱祁鈺監國,讓朝臣輔佐的話,孫太后恐怕又不放心,生怕小皇帝吃虧受欺負。
所以,反倒是直接立朱祁鈺為帝是最好的選擇,于謙成功地說服了孫太后,於是朱祁鈺也就在於謙等人的擁戴下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的行為,讓明朝免於一場動盪,也迅速地穩定了明朝的政局,可他卻忽略了被俘的明英宗。
他沒有想過,如果哪天明英宗要是回來了怎麼辦?因為在他看來,英宗是回不來了,宋朝的徽、欽二帝不也如此嗎?
可是也先卻不是金國皇帝,他一見明朝放棄明英宗了,便知道自己敲詐不到錢了,心裡很不甘心,想來想去,想出了一計陽謀——將明英宗送還給明朝,將來會不會發生“二帝相爭”的局面,你們自己看著辦。
倘若美髮生,也先只能當作沒這回事。
可一旦發生了,那就是也先樂於見到的結果。
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的事完全出乎了也先的意料,也先釋放明英宗的事也出乎了于謙和朱祁鈺的意料,雙方都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主。
朱祁鈺這時候已經做了更絕的事,皇太子原本是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可朱祁鈺坐穩皇位後出於私心,廢了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明英宗回來後,雖然遭到了朱祁鈺的軟禁,可這並不意味著就不會出現變故了。
朱祁鈺自己病重,他的兒子朱見濟又夭折了,如果她死了的話,皇位應該傳給誰呢?
如果朱祁鈺能夠早點放手,把皇位還給明英宗,或者傳位給朱見深的話,或許不會有事,但他一直猶猶豫豫。
所以,明英宗的舊臣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等不及了,匆匆發動“奪門之變”,架著明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
明英宗一復位,于謙作為放棄明英宗的罪臣、擁戴朱祁鈺的功臣、打擊英宗舊臣的權臣,自然得遭到清算。
石亨等人之所以能夠如此輕易地發動“奪門之變”,背後也是孫太后在默許。
雖說當初也是孫太后同意擁立朱祁鈺,可她畢竟是皇太后,所以這個鍋也就只能讓于謙來背了。
對於明英宗而言,于謙尚有一線生機。
可是對於石亨、曹吉祥等發動政變並且被于謙損害了利益的人,于謙卻不得不死,明英宗得安撫功臣,當然也就只能讓于謙去死了。
-
8 # 借酒煮雪
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奪門之變”的發生是因為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病重,而且國家沒有儲君,但是按朱元璋《皇明祖訓》中所記載的第一繼承人是皇侄中最年長的朱見深,正是被朱祁鈺廢去的前太子,也是太上皇朱祁鎮的長子。
在朱祁鈺病重之時,身邊近臣確實擔心朱祁鎮再次復辟搞反攻倒算,所以謀劃著另立藩王,但是這事被于謙堅決抵制。
《復儲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復立章皇帝之孫。」
章皇帝之孫,除了已經逝去的朱見濟,在北京的卻只有朱見深了。
朱祁鈺其實也接受了這個提議,反正他死之後,無論狂風暴雨與自己也並無相關了,此時此刻,群臣只需等朱祁鈺病逝,然後上書孫太后,讓朱見深以的皇侄身份繼承大寶便可。
朝中某些奸佞小人,他們謀劃奪門之變,不止是為迎立之功,更是為了從於謙手中奪取大權,把持朝政。
但是,于謙這種對於明朝有再續之恩的功臣,想要致他於死地,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別說朱祁鎮知道于謙功高甚偉,估計就連村東頭的王二麻子都知道,所以這幫“還鄉團”就準備以謀反的罪名至於謙於死地,因為朱祁鎮最在意的就是手中的皇權。
在朱祁鎮重登大寶之後,迫不及待將於謙及許多景泰重臣下獄。其謀害於謙聖旨曰:
「于謙……這廝每知罪惡深重,恐朕不容,……糾合心腹都督範廣等,要將總兵官(石亨)等擒殺,迎立外藩以樹私恩,搖動宗社……欽此」
于謙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遇害時家無餘財,抄家的人只在正屋找到了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寶劍。
【謙自值也先之變,誓不與賊俱生。嘗留宿直廬,不還私第。或言寵謙太過,興安等曰:"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明史·于謙傳》
遇害時“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
【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
【復辟後,太后憐謙忠社稷,以不賞死麵詰上曰: ‘何為不留謙 ?’】
公道自在人心,就算將於謙以謀反的罪名論處,但是京城的百姓難道就不知道于謙是那個在國難關頭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他們不知道朱祁鎮就是那個任用王振,導致大明江山危在旦夕的復辟昏君?
除此之外,在朱祁鎮復辟後的天順年間,更是罪惡滔天:
平反王振,建廟祭葬招魂,甚至給瓦剌首領也先在京城建廟,感激他放自己回國的“大恩”。
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功臣”表彰功績,委以重任。
重用錦衣衛,縱容他們濫用職權。
縱容建州女真發展勢力,開撫順關馬市,養虎為患。
輕信蒙古韃靼部首領的孛來“換道入貢”的謊言,河套地區就此丟失,並導致為禍大明百年的“套寇”。
不得不說,朱祁鎮就是大明有史以來政績最差,品行最壞的帝王,沒有之一。可以說還不如讓那位素有賢名的皇叔襄王繼位,讓朱祁鎮先生繼位無疑是肉包子打狗,不僅有去無回,狗還來咬你(並且還殺了袁斌,他於朱祁鎮有大恩,並且在他復辟後也很謹慎,並沒有仗著這層關係為非作歹。朱祁鎮因為看到他想到“北狩”之事,索性把他殺了)
朱見深即位後,召商輅為內閣首輔,替于謙平反昭雪,赦免其親族並加恩,並在商輅力主下,追復景泰帝朱祁鈺帝號,以帝皇之禮重修其陵寢。
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諡忠肅於公的浩然正氣定將萬古長存!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
9 # 一念得失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要殺于謙,主要是為了解決自己皇位合法性危機。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明英宗朱祁鎮是怎麼丟掉皇位,後來又是怎麼樣再次奪回皇位的。
明英宗受宦官王振蠱惑御駕親征瓦刺,後來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英宗也成了瓦刺的階下囚。瓦刺挾持英宗趁土木堡大勝之餘威,率軍直取北京,欲一鼓作氣攻取明朝的京城,北京形勢岌岌可危。
在人心惶惶之際,于謙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禁南遷之議,堅決主戰。第二,剷除王振餘黨。第三,擁立明景帝朱祁鈺。第四,主持北京保衛戰。
北京保衛戰的成功于謙為第一功臣,又有擁立新君之功,景帝對其極為優待,雖然于謙拒絕了這所有的封賞,但也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在群臣的請求下朱祁鈺迎英宗還朝,尊為太上皇居於南宮,雖然皇位保住了,但是景帝還是感受到了威脅。景帝朱祁鈺坐穩皇位之後就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於是廢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太子,可是景帝的兒子命小福薄,當了一年太子就病死了,景帝此時又無其他兒子,皇儲就空了下來。
後來景帝病重,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秘密謀劃決定擁立困居南宮的英宗復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朱祁鎮再次奪回了皇位。
其實英宗是個沒有主意的濫好人,真正要置於謙於死地的主要有兩個人,徐有貞和石亨。
北京保衛戰時徐有貞主張南遷受盡嘲諷,他認為自己仕途不順是于謙從中作梗,便懷恨在心。石亨和于謙原本是北京保衛戰時的戰友,但是北京保衛戰成功之後,于謙沒有接受封賞,也不建議石亨接受過多的封賞,於是石亨由恩生怨。
徐有貞和石亨想找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殺掉于謙,英宗心中也知道于謙是冤枉的,十分猶豫,但是徐有貞用了一個英宗沒辦法拒絕的理由:不殺于謙,奪門就沒有正當的名義。為了解決自己皇位合法性的危機,英宗這才下定決心殺于謙。
“兩袖清風”,“獨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被殺,不免讓人扼腕嘆息。
-
10 # 鐵蛋是老大
冤殺功臣,歷朝歷代都屢見不鮮,明英宗朱祁鎮兩度為帝,算是一位傳奇的皇帝,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從皇帝到囚徒,再到皇帝,可謂飽受人間冷暖,晚年仁簡愛民,廢除了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同理心極強!他一開始是很欣賞于謙的,“謙實有功”,他是明白的!
殺于謙,說明每個人都有心裡脆弱的,在乎的地方,只要被人利用,或者激發出來,就足以失去理智!
不殺于謙,則此舉無名!——徐有貞抓住了明英宗心裡最脆弱的地方,雖然他是個寬厚的人,但這一刻恐懼戰勝了理智,回想起大漠的顛沛流離,血雨腥風,他終於舉起了屠刀!
一瞬間的氣血上湧,想起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弟弟,把自己囚禁在南苑,連遮太陽的大樹都砍了!此刻的朱祁鎮也是會怒髮衝冠的,愛屋及烏,更會殃及池魚!
于謙死了,他卻永遠活在千萬人的心中!永垂不朽!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11 # 桑樹葉
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胡人俘虜,接著瓦剌的統帥也先用明英宗要挾明朝。之後其弟郕王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其中兵部侍郎于謙另立皇帝的堅決支持者。
後來,于謙成功抗敵,並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朱祁鎮已經無用,於是同意讓朱祁鎮回燕京。但此時明代宗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
他貪戀帝位與否這並無關是非,不過他廢除了明英宗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還不想把明英宗朱祁鎮接回北京,後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明代宗朱祁鈺才把朱祁鎮迎接回京師,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
並以錦衣衛對朱祁鎮加以軟禁,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
景泰七年(1456年),在對抗瓦剌時立下大功的石亨為了自身利益,有意復朱祁鎮登基。在拉攏身邊人商討後,與宦官曹吉祥、都督張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太常卿許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行事。
朱祁鎮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當天,朱祁鎮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天順元年(1457年)一月二十二日以謀逆罪殺于謙、王文,棄市,籍其家。
並迫害於謙所薦之文武官員。論復辟功,對石亨、張軏、徐有貞等人分別晉官加爵。二月初一,廢朱祁鈺仍為郕王,遷於西內。
明英宗為什麼非要殺于謙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發洩私憤。
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寄希望明朝大臣的解救,可之後卻傳來了弟弟登記的訊息,這對於一個帝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而提出明代宗登基的正是于謙。後來朱祁鎮雖然被放回,但被關南宮的囚徒的生活更使明英宗加深了對於謙的憤恨,明英宗將自己的落魄完全歸結到于謙的身上,殺于謙就有了動機。
二.政治原因。
由於于謙在明代宗的登記上起關鍵作業,因此他成了明代宗的心腹肱骨,一朝天子一朝臣,重新登記的明英宗絕對不會放心明代宗的寵臣留在自己的身邊,更何況還是位置極為重要的兵部尚書。雖然于謙是忠於大明朝的,但忠於大明朝和忠於皇帝是有區別的,明英宗對於謙有了忌憚和猜忌,而帝王的猜疑是于謙被處死的主要原因。
三.發動政變的徐有貞等人的慫恿。
這些幫助明英宗重登皇位的從龍之臣嫉妒于謙的功績和威望,極力促成明英宗對於謙嚴肅處理,以使得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為掌握權力排除障礙。于謙作為他們的絆腳石,是一定要扳倒的。
四.于謙個人的性格缺陷。
明英宗復辟的過程中,于謙沒有參與其中,登記後也沒有采取任何的補救措施,他忠於大明朝,認為他的忠心耿耿會成為他的護身符,但也是他的這種“忠心”害了他。
-
12 # 劍上霜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于謙的石灰吟是對他一生最好寫照。
對於明英宗復辟之後殺死於謙的行為,我們應該從土木堡之變說起。正統十四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犯邊,太監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埜隨行,時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謙留守京師主持兵部工作。等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後,京師大震,此時郕王(後來的明代宗朱祁鈺)監國,命群臣商議對策,有人提議遷都南京,于謙力主抗戰,堅請固守,後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後,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主持北京保衛戰,挫敗了也先的軍事攻勢,迫使也先議和,並釋放了被俘的英宗。
明英宗被迎回後,被軟禁於南宮,並隔絕內外。可以想象,原本雄心壯志的帝王兵敗被俘,成為了別人的階下囚,回國後又被自己的親弟弟軟禁了七年,心中的恐慌苦悶可想而知。
明代宗景泰八年,皇帝病重,武清侯石亨、內侍曹吉祥和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密謀擁立太上皇朱祁鎮,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撞開南宮大門,跪請太上皇朱祁鎮登基。復位當日,朱祁鎮立刻傳旨逮捕于謙。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皇帝猶豫,說于謙當年抵禦瓦剌,是有功勞的。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位無名。”於是皇帝同意,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籍沒其家。
這就是歷史上于謙被殺的全過程。我覺得於謙被殺的原因有二。
第一,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在孫太后的支援下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尊奉明英宗為太上皇,被明英宗的怨恨。
第二,如果不以謀逆罪處死於謙,就無法證明明英宗復位的合法性。
-
13 # 文史新探
明英宗之所以在重登寶殿後殺掉于謙,一是因為明英宗的心胸狹窄,二是因為政治的需要,三是奸臣的讒言。
心生芥蒂。土木堡之變後,二十二歲的明英宗成了瓦剌也先的俘虜,也先看到了明英宗的價值,把他當成滅掉大明的砝碼。瓦剌大軍一路攻城掠地,很快到了北京城下,本來以為一抬出明英宗,城上守軍就會呼啦啦跪下一大片,北京城不攻自破唾手可得,結果發現情況不對了。原來為了不讓瓦剌的陰謀得逞,也為了保住大明江山,代理兵部尚書的于謙振臂一呼,力排眾議,迅速讓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即位。明朝有了新皇帝,所以瓦剌再抬出明英宗不管用了。于謙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從江山社稷考慮,避免了受制於人,更避免了明朝的滅亡,但明英宗肯定心中不爽,從現皇帝變成了前皇帝,再加上代理皇帝、也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鈺嚐到了皇位的甜頭,在明英宗被放回後拒不歸還皇位,不僅把明英宗囚禁南宮,還違反即位時的約定,廢掉太子朱見深(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一切都讓被囚禁的明英宗記恨在心,全都算在於謙頭上,等他重新掌握了權力,當然會秋後算賬。政治需要。按說朱祁鈺作為代理皇帝,在明英宗回到北京後應該完璧歸趙,把皇位歸還。但他當皇帝當上了癮,不僅不想退位,還假惺惺的對大臣說,“我本來不想當皇上,是你們非要讓我當皇上的。”顯得很無辜很無奈。但他就是沒有當皇帝的命,不久後便身染重病,臥床不起。朱祁鎮在宦官曹吉祥等人幫助下,趁機發動奪門之變,重新當上了皇帝。重登皇位的他一定要給自己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證明朱祁鈺是篡位,而他是合理合法地奪回了皇位。所以必須得有人為朱祁鈺買單,這個人自然得是于謙,所以于謙就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奸臣讒言。于謙畢竟有大功於明朝江山,而且坦坦蕩蕩忠心耿耿,在說服朱祁鈺迎回明英宗上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所以明英宗如何處置於謙是有顧慮的,弄不好會落下一個心胸狹隘殘害忠臣的罵名。但是幫助明英宗奪門成功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忌憚于謙的功績威望,把于謙當成了絆腳石,必欲除之而後快,所以就給英宗進言“不殺于謙,此舉無名”,只有把于謙當成亂臣賊子殺掉,明英宗的奪門之變才能變得名正言順,本來對如何處置於謙猶豫不決的明英宗,最終下了殺心。 -
14 # 雪穎溯史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浙江杭州府(今浙江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于謙進士及第,從此登上仕途。
于謙為官清廉,個性剛直,不願意結交朝中權貴,常招眾人忌恨。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二十萬大軍所剩無幾。在江山社稷危急存亡之秋,于謙臨危受命,出任兵部尚書,力排南遷之議,提出保衛京畿,擁立明代宗朱祁鈺為帝,遵英宗為太上皇。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領城中剩餘老弱之師,列陣於北京城外,抵禦瓦剌大軍,最終在北京城外擊敗瓦剌大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這一戰是于謙政治生涯上最輝煌的時刻,也贏得了“救時宰相”的美名。
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後,朱祁鈺改元景泰。此時英宗被俘將近一年。瓦剌在多次以英宗要挾明朝,均被于謙以“君為輕,社稷為重”之由拒絕。瓦剌見無利可圖,便以釋放英宗為條件提出議和。
但是代宗卻不願意。據《明史》記載:也先派遣使者議和,提出歸還英宗,大臣王直等建議遣使奉迎英宗回朝。帝(代宗)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于謙從容進諫“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要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
由此可見,接英宗回朝也是于謙力諫的結果。
起初,代宗派遣李實、楊善等人前往瓦剌只是想打探瓦剌的虛實,沒想到楊善等人趁機把英宗接了回來。
英宗回朝後並沒有享受到太上皇的待遇,反而過著囚徒一般的生活。代宗不但命人將英宗居住的南宮的大門上鎖,還在鎖芯裡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也只能透過一個小洞遞入。南宮附近本來有很多樹木,為防止樹林裡有人藏匿與英宗取得聯絡,代宗甚至命人把南宮附近的樹木全部砍光。連供應的吃穿都不是足量供給,為補家用,英宗的原配錢皇后自己做些女紅,偷偷託人帶出去變賣。
就這樣,英宗在驚恐不安中度過了七年。
代宗在位期間,重用於謙,國政頗為有序。但是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還執意廢掉英宗所立的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結果朱見濟夭折,太子之位空置。
景泰八年,代宗突然病重。趁此機會,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使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等人率兵千人將南宮大門撞開,復立英宗為帝,史稱“奪門之變”。
石亨等人誣陷於謙製造不軌言論,勾結藩王,唆使科道官員上奏,起初,英宗還有些猶豫說“謙實有功”,但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復辟師出無名”。再加上在北京保衛戰時期,于謙屢次拒絕瓦剌的要求,英宗認為于謙此舉不顧自己的安危,懷恨在心,於是在復立當日英宗下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都御史蕭惟禎。最終以謀逆罪處死了于謙,《明史》稱于謙之死為“天下冤之!”
如果詳細看這段歷史,于謙其實是明朝內部政治集團爭奪利益的犧牲品。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來說,于謙執政初期,此時的明朝正處於危難之時,此時的明朝上下是團結一心,一致對外的。但隨著外患的平定,國內政治趨於穩定,內部的矛盾就逐漸顯露出來了。尤其是英宗回朝以後就更加明顯。英宗雖然被囚禁,但朝中仍有一批忠於英宗的大臣。更何況英宗從國家的統治者淪為階下囚,更加知道權利的好處,所以一旦有機會,他絕不會放過的;而代宗在嚐到權利的好處後更不會輕易放手。一個留戀權利,一個懷念權利,自然就會激發矛盾。于謙沒有主動對英宗及其支持者進行防範,這就相當於一顆定時炸彈,既威脅代宗的地位,也威脅著于謙的生命。
再者,于謙一生清廉剛直,經常參奏別的大臣,得罪的人不少,自然有人懷恨在心。另外,于謙在危難之中拯救了國家,這麼大的功勞,該怎麼封賞他?石亨從土木堡兵敗後逃回北京,于謙親自赦免了他,並委任他為京城步軍統帥,就這樣一個人,在戰後直接封侯了。因此,別的官員想取代于謙的位置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想別的辦法。因此,利用英宗取代于謙最合適不過了。
最後,這樣一個拯救了國家的民族英雄以悲慘的結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正如他的詩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清清白白的走完了一生,留下的只有“兩袖清風”的美名。
-
15 # 山顛一壺清酒r
于謙,可以算的上是民族英雄,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
這種性格表面上不錯,但是在官場上是一定吃不開的,他的性格過於坦率,直言,難免惹禍上身。
明英宗殺于謙有這幾方面原因:土木堡之變後,以于謙為首的大臣並不接受瓦剌的各種無理要求,並擁立朱祁鈺為帝。之後,又在遷都問題上產生了糾紛,于謙的一句“感嘆遷都者斬”,鎮住了所有人。北京保衛戰雖然勝利了,他維護了國家利益,但是不知不覺中也得罪了不少人。最重要的就是奪門之變,朱祁鎮他要坐上皇位,必須得“名正言順”吧,那好,當時擁立朱祁鈺為帝的一干人,必然就成了替罪羊,第一個就是于謙。就像徐有貞所說的:“若不殺謙,此舉師出無名”。想當初,于謙得罪的人,徐有貞就算一個。
朱祁鎮知道于謙是忠臣良將,但是起碼心裡有一丟丟記恨吧。不然,也不會聽信其他人的話。于謙是一位忠臣,但是他忠於大明王朝,他剛正不阿,始終堅守著他內心的所想。但是,他不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啊。(圖片來源於網站)
-
16 # 魚的尾的紋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事變中被蒙古人俘虜走後,蒙古人就以朱祁鎮為人質,攻打明朝城池,反覆對明朝進行靳索,並且兵臨北京城下。
面臨亡國的危急關頭,于謙從保國安民的大局出發,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
這樣一來,蒙古人俘虜的朱祁鎮就失去了人質的價值了!明朝擺脫了投鼠豈器的局對,不理蒙古人的威脅和靳索,放手打敗敵人,保衛了國家。
于謙於國有功,但他的上述作為也害慘了朱祁鎮。朱祁鎮在敵人虜營中,反覆提議回祖國,但朱祁鈺不要!好不容易回國了,又立即被圈禁在廢棄的南宮。
朱祁鈺病重之際,朱祁鎮復位為皇帝,于謙就被他報了私仇了。
實際上還不完全是這麼回事,害死於謙的元兇應該是徐有貞(有仇)。
朱祁鈺無子,病重之際沒有明確誰繼皇位。徐有貞、石亨等人為了政治投機(爭擁立之功),發起陰謀“奪門之變”,就是暗中派兵去南宮迎回朱祁鎮,闖入皇宮擁立他復位,隨後又在朱祁鎮面前造謠說“于謙想迎立外藩(福王)繼位,幸虧我們把您從南宮請回來了”,為了怕這個謠言被識破,他要求皇帝殺于謙,殺人滅口!
朱祁鎮不小氣,也不糊塗,他不同意,說于謙於國有功。徐有貞急了,又說,“不殺于謙,奪門之變迎您為皇上就師出無名啊!”
朱祁鎮為了穩固自己政權,這才同意犧牲了于謙。
後來,朱祁鎮在和福王交談中,終於明白了于謙根本沒有安排迎立福王為皇帝,這一切都是徐有貞沒下的騙局!
-
17 # 歷史真人秀
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那段歷史。
明英宗9歲登基,朝政把持在太后張氏手中,太后和賢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可惜沒多久三楊相繼去世,太后駕崩。
明英宗親政後,年輕氣盛而且寵信宦官王振,在瓦剌犯邊的時候,被王振一攛掇就決定御駕親征。明英宗沒經驗、沒能力還怕死,沒多久就有心撤軍。決定撤軍後不趕緊跑,又被王振花言巧語說服,撤軍路上繞路去蔚州“溜達”一圈,導致最後在土木堡被俘虜。
瓦剌用明英宗威脅明朝投降,而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在於謙等大臣的支援下,登基為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不接受瓦剌的威脅。瓦剌首領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于謙等明朝文武擊敗。
景泰元年瓦剌放了太上皇朱祁鎮,朱祁鎮回京後就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後來景泰帝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結果朱見濟夭折,景泰帝又突然病重,臥床不起。這時候明英宗才在石亨和徐有貞的幫助下再次當上皇帝。
從後人的角度重看整件事,于謙無疑是民族是國家的大英雄,但是對於明英宗二次登基後其“利益團體”中的成員來說,于謙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當年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拿來威脅明朝時,是于謙率眾人支援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帝,置明英宗的生死於不顧。雖然是于謙勸說朱祁鈺接回明英宗,可回來後明英宗被囚禁,于謙又視若不見。新仇加舊恨,對於目光短淺、很是自私的明英宗來說,于謙絕對是“亂臣賊子”,怎能不殺?
皇上不聖明,為何臣子中也無人給他求情呢?明英宗二次登基後,有從龍之功的是石亨和徐有貞,而這兩人都與于謙不對盤。
石亨與于謙本來沒有什麼仇怨,反而是于謙在保衛北京時重用了他,他為了報恩,就主動舉薦于謙的兒子為官,但于謙卻不領這個人情,反而大罵了他一頓,石亨因此懷恨在心。
而徐有貞則是因為,當時瓦剌率兵南下,京師幾乎無兵可守,徐有貞力勸朱祁鈺南遷以保江山,卻被于謙站出來斥責,並說“提議南遷者理應斬首,保我大明唯有死戰”,事後北京果然無恙,而徐有貞卻因此飽受朝臣嗤笑。
本來皇帝就想殺他,又趕上手握重權的大臣也容不下他,于謙必死無疑。
-
18 # 梨叔說史
一、在明英宗眼中,于謙背叛了他,于謙是叛臣
當初朱祁鎮興兵討伐瓦剌時,于謙沒有多少作為,沒有提供有效的謀劃。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抓捕後,他從一個九五之尊,成為了階下之囚,堪稱受到了奇恥大辱。這隻能說明明英宗當時政治上不成熟,他在政治上還是一個孩子。經過了這番奇特的經歷,他漸漸成熟了,沉穩了。犧牲了幾十萬大軍,他終於成長了。他渴望他的大臣們,趕快將他救出火坑。這個時候的他,對於瓦剌來說,還有用。他多少還有價值。但是,他沒有等來好訊息,反而等來了他昔日的大臣們集體背叛了他,他們擁立了新的皇帝。他被成為了太上皇。而提議擁立新皇的,恰恰是于謙。
這個該死的于謙,你非但不想救朕,還將朕拉下了皇帝的寶座,你是叛臣之首。朕記住你了。二、南宮的屈辱,明英宗必須發洩出來,因為他認為于謙是奸臣明英宗在瓦剌時,他還能多多少少過上體面的生活,甚至和瓦剌可汗的弟弟結為兄弟,可以說是衣食無憂。但是,他回到皇宮後,他可以說是生不如死。自己的敵人尚能給自己正常生活的禮遇,可是,自己的親弟弟,竟然如此對待自己。
他為什麼會這樣?肯定是有奸臣挑唆。而這個奸臣肯定是于謙。于謙有擁立之功,他最不希望朕重新登上皇位。在明英宗朱祁鎮眼中,于謙成為了大大的奸臣。
在訊息閉塞的情況下,他只能靠自己的假想,這個假想似乎合情合理,于謙是奸臣,不容置疑。
三、明英宗復辟,必須從於謙手中奪回兵權一個皇帝登上皇位之後,他最希望得到的權力,首先是兵權。如果兵權不在自己手中掌握,等於是案板上的魚肉。一個平常的皇帝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復辟皇帝。明英宗復辟之後,他迫切需要得到兵權,而兵權在誰手中呢?于謙,又是于謙。
于謙,你這個不知好歹的東西,快把屬於朕的權力還給朕。在明英宗眼中,于謙既然能夠擁立他的弟弟,自然也有能力把他重新拉下來。因此,他必須死。
-
19 # 墨汁兒
近些年興起了一股翻案風,對於明代,最大的就是為明英宗翻案,其代表是《明朝那些事》的戲說歷史派,甚至把個英宗的“英”字來證明朱祁鎮的英明神武。如果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時能自殺殉國,可以將其列在崇禎皇帝之前,可惜,他膽小偷生,因而,朱祁鎮就牢牢佔據了明朝二百來年曆史上第一大昏君的位置。
“復辟後,太后憐謙忠社稷,以不賞死麵詰上曰: ‘何為不留謙 ?’.....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 連他親媽都要斥責朱祁鎮擅殺朝廷棟樑,可他就是要這麼幹,他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明英宗重新執政後之所以要殺于謙,是因為他不得不重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樣的小人,同時,確立自己重新當皇帝的合法性。另外,從私人情感上他也對於謙懷有很深的怨恨,藉此公報私仇。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為什麼要發動奪門之變因為土木堡之變後臨危受命,指揮北京保衛戰大獲全勝,挽救社稷於危亡,于謙在朝野聲望隆高。景泰帝朱祁鈺對於謙極為禮敬,屢加封賞,于謙雖只是兵部尚書,但是在朝堂上很多事情往往都由他裁決。
“奪門之變”發生的根源,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病重不起,而他的獨子“懷獻太子”朱見濟已夭折。國家沒有皇儲,是以人心浮動。于謙和商輅等內閣重臣商議,由商輅援筆《復儲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復立章皇帝之孫。”明宣宗的孫子裡最年長的就是朱見深,而他則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
十六日擬寫二本,伏闕投進,本稿系臣在禮部朝房內寫,主事俞欽抄謄。本內有云:陛下為宣宗章皇帝之子,當復立宣宗章皇帝之孫正位東宮,助理庶政等語。姚夔、鄒乾等皆稱善。因寫二本,大小官員僉名數多,封進不及。
如果朱見深恢復儲君,日後繼位大統,雖然是最符合朝局穩定,社稷安寧的大局,卻絕不符合朝中那些權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利益。這些人深為嫉恨的于謙在朝中主持中樞,他們就沒辦法得到朝中大權,從而為所欲為。
顯而易見的是朱見深繼位後,必將感念于謙的擁立之功,于謙仍然會是社稷重臣,那麼這些奸人將無出頭之日。而要扳倒于謙,就必須換上一個對於謙有深怨而銜恨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最符合這個標準,同時,將朱祁鎮扶上皇位,這些人又立了迎立之功,必將受到昏君重用。
朱祁鎮為什麼怨恨于謙朱祁鎮被蒙古也先俘虜後,內閣徵得孫太后的同意,立了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新皇帝,是為明代宗,也就是景泰帝。
朱祁鎮被也先放回後,明代宗尊他為太上皇,將他安置在南宮居住。明代宗朱祁鈺雖然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可是對明英宗並不好。
明代宗朱祁鈺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透過小洞遞入;明代宗朱祁鈺供給明英宗的飲食也不好,明英宗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針線活,託太監帶出去變賣,用來給明英宗換些好的飲食補充營養;夏天很熱,明英宗喜歡在樹下乘涼,可是明代宗朱祁鈺就把明英宗乘涼的樹木砍伐殆盡。
明代宗朱祁鈺雖然不殺明英宗,可是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明英宗在艱苦的生活裡早點病故。朱祁鎮艱難地度過了七年的軟禁生涯,復辟後重新掌權,他怎麼會不怨恨他的弟弟朱祁玉,怎麼會不怨恨擁戴朱祁玉的于謙?
其實,如果沒有于謙擁立明代宗,堅決抵抗也先,也先也不會因朱祁鎮毫無利用價值而將其放回;如果沒有于謙勸說景泰帝同意接回朱祁鎮,他這個混賬東西將繼續待在荒涼寒冷的蒙古高原,最後埋骨草原。然而,這個昏君根本看不懂這些,他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那麼也就不會因為胡鬧而在土木堡喪失大明五十萬大軍和數十位朝廷大臣。
于謙為什麼非死不可朱祁鎮復辟後,迫不及待的將於謙及許多景泰年間重臣下獄。其殺害於謙的聖旨寫道:
“于謙……這廝每知罪惡深重,恐朕不容,……糾合心腹都督範廣等,要將總兵官(石亨)等擒殺,迎立外藩以樹私恩,搖動宗社……欽此。”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于謙如果怕反攻倒算,當初就不會勸說景泰帝接回朱祁鎮,也不會在其他大臣謀劃擁立皇叔襄王時予以制止。于謙是出於公心,出於宗法禮制力主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儲。
但凡於謙有一點點私心,就其在北京保衛戰時的堅決果斷,完全可以效仿霍光將海昏侯貶到江西那樣,將朱祁鎮一系(包括他的兒子朱見深)移出京城,讓他們遠離政治中心,只朱祁鎮寵信宦官導致五十萬明軍覆滅這一個罪狀就夠讓朱祁鎮一家老死海南島。如果再狠一點,給朱祁鎮送碗毒酒就是了,不過那樣的話,于謙就不是于謙了。
可是,朱祁鎮不似於謙那樣光明磊落,因為他是——小人。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奪門之變發生。朱祁鎮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宣佈廢他為郕王。失去帝號的朱祁鈺被遷到西內永安宮居住。
正月十八日,英宗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等,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
正月十九日,明代宗朱祁玉駕崩。 代宗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史書記載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景泰帝之駕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
正月二十一日,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
朱祁鎮的反攻倒算可謂下手極狠,包括內閣輔臣王文和于謙被一同殺害,曾於德勝門之戰擊退瓦剌的將領範廣更被凌遲處死;內閣輔臣陳循、工部尚書江淵、刑部尚書俞士悅被髮配流放;內閣輔臣蕭鎡、內閣輔臣商輅、吏部尚書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謙等罷職。其下尚有眾多景泰年間的文武要員被殺害、流放、罷黜。
而千古罪人王振則被朱祁鎮平反,建廟祭葬招魂,甚至給瓦剌首領也先在京城建廟,以感謝他放自己回國的“大恩”。
朱祁鎮殺于謙,他有非殺不可的理由:
一、于謙是景泰一朝的朝堂核心
朱祁鎮是以政變的方式重新掌握權力,他自然需要對前朝實行黨同伐異。所謂殺一批、流放一批、罷官一批,以此來樹立自己的權威,並給那些迎立有功的小人騰出位置。
二、朱祁鎮的挾私報復心理
朱祁鎮不只是怨恨景泰帝朱祁玉,不只是怨恨于謙,連帶著擁戴明代宗的大臣們都是他仇恨的物件。
三、朱祁鎮不得已而依靠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等小人,而要重用這些人,就必須殺掉于謙,對景泰一朝的文武官員進行清算。
四、朱祁鎮重新執政的合法性
朱祁鎮復辟,其重新奪得皇位不符合宗法制。而且,由於他在第一次當皇帝時重用太監王振,導致大明損失五十萬大軍,陷國家於崩潰覆滅邊緣,並且在瓦剌攻打北京時,他竟然為了苟活充當也先的帶路黨,妄圖叫開北京城門。他的種種行為,已經讓他在朝堂、在民間失去了人心。
朱祁鎮要想重新掌權,用小人徐有貞的話就是:“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作為他這種昏君所能想到的就是殺、殺、殺!用恐怖手段讓天下閉嘴,以此顯得其政治正確,從而坐穩皇位。
于謙死後,史書記載:“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于謙是抱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信念的華夏社稷之臣,他忠於的不是某位皇帝,而是整個華夏文明和億兆蒼生,這也是他的悲劇所在。
由於忠臣于謙的被殺,導致天下寒心,對士風臣心摧殘不可估量。二百年後在明亡之時,沒有幾個大臣士子願意為明王朝殉葬,這與南宋亡時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十數萬人追隨形成了鮮明對照,因而在明末時就有人總結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參考文獻: 《明史》《明會要》《商文毅公文集》
回覆列表
明英宗殺于謙,是明知殺錯了,卻不得不殺——瞧瞧,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棘手。
為什麼說殺錯了呢?
因為于謙是一個對大明江山社稷立下過巨大功勞的人。力挽狂瀾於既倒,可謂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于謙立下了什麼功勞呢?這要從大明正統十四年開始說起。
其時,明英宗朱祁鎮在位。從年號可以看出,他已經在位十四年。但由於繼位年齡較小(9歲),所以此時的朱祁鎮只有20多歲,算是個毛頭小夥兒。
這一年,大明北部的瓦剌部落突然發難,向大明邊疆發起了攻擊。這其實是常態,瓦剌是遊牧民族,並沒有地盤要求,無非是搶點東西。按照常態的處理,派一員得力干將領兵教訓一下就是了。
按照明史記載,明英宗一開始並沒有想要殺于謙,是大臣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奪門之變沒有理由啊。於是明英宗同意處死於謙。
明史的記載是乾巴巴的,而實際情況是極其複雜的。我們承認,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為挽救明朝做了很大貢獻。但是,于謙也有很多問題,加之封建社會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殺于謙絕不是出於一是的憤怒,而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于謙
第一個原因:于謙的功勞沒有後世傳說的那樣大
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變發生時,明朝建國才81年,距離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征才25年,明朝國力雄厚,這個是歷史事實。明英宗出發時,給北京留了10萬部隊守城,以備不測,這也是歷史事實,也符合常理,總不可能將首都作為空城。而此時擊敗明英宗部隊的也先大軍,只是分裂後的蒙古的一個部落,總共只有五、六萬騎兵,打野戰,實力還可以,要想攻下北京,幾乎不可能。
第二個原因:向孫太后要求立朱祁鈺為皇帝
本來孫太后對土木堡之變後的危機已經做了應對,一是由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立明英宗2歲的長子朱祁鎮為太子。這樣的應變措施,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比較穩妥。但是,朱祁鈺想當皇帝,暗示于謙等人向孫太后要求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在當時情況下,孫太后只得同意。這樣明英宗就失去了皇位,這一點讓明英宗比較生氣,但不是于謙的死因。
英宗之所以急吼吼的被推上位,是因為代宗皇帝身體不好,且沒有子嗣(太子朱見濟夭折),京城中流傳吏部尚書王文打算推舉襄王的兒子繼承大統。先不說這事是真是假,於情於理都是不被大臣接受的。在眾人心目中,代宗不過是皇位上的臨時工,英宗皇帝才是正統,既然英宗已經回來了,你就應該主動讓位,但代宗皇帝不但不讓位,還打算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繼承人,明顯不符合皇位繼承規則,而朱見濟夭折後,又想著請藩王的兒子做繼承人,要知道此時英宗才三十多歲,英宗的兒子憲宗朱見深也活的好好的,怎麼也輪不到藩王的兒子來插一槓子。
這種情形下,作為當朝最有權勢的大臣,于謙不僅不阻止,竟然還是傳言中的謀劃者,自然為大家所不能接受。按照這個邏輯推算,無論是誰上位,于謙必然是託孤大臣,權傾天下。對於剛剛從王振專權中逃脫出來的群臣來說,不願意看到這種場景,而於謙為官清廉、鐵面無情的行事風格也為群臣所不喜。官場講究規矩,于謙破壞了這種規矩,這就把私人的感情上升到了制度和文化層面,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英宗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復辟,而於謙被賜死也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彈,因為大家都明白,殺了于謙的確冤枉,不殺于謙問題更多。
從歷史記載來看,英宗不能算是昏君,人品上更是非常不錯,不然也不會在殺伐決斷的關頭說出"于謙實有功"這種話語,但即便如此,他也對於謙有所不滿。當年英宗被俘以後被當做人質來攻打北京城,于謙說出個“社稷為重,君為輕”,告訴守城的將領只管守城,不要顧忌英宗死活,這話放在當時的環境沒有問題,但對英宗個人來說心裡總是個疙瘩。而英宗回到北京後被軟禁多年,作為權臣于謙毫無表示。代宗廢掉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于謙也沒有說話,諸多事情累計,在英宗那裡,于謙好與不好都與自己無關,于謙越好,對自己越不利,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是自己的東西好與不好有什麼意義?